##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共5篇)

时间:2019-05-12 22:5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第一篇:##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县农业局担负着全县粮油、畜牧、农机、水产、茶叶及蔬菜等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是集管理、推广与经营于一体的县政府工作部门。局机关设有行政办公室、财会室、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蔬菜办、农机局、水产中心、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能源站及茶叶站等单位,下辖杭猪原种场、农科所(水稻原种场)、水科所、渔种场、小斗岭茶场五个农业科研试验场所。现有干部职工3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6人,离退休人员65人。

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民增收的幅度得到了稳步提高。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出现的可喜局面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的“多予、少取、放活”和自然的风调雨顺,实现农业发展的内在性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要立足“三农”抓增收,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促进农民内部增收的产业做大做强,又要跳出“三农”抓增收,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另外,还要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条件。

一、目前农业的现状

(一)好的方面。

1、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2000年5月,农业部将我县列为全国20个创建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茶叶产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的“1116”工程,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工作机构,强化了工作力度,在多方配合和努力下,使我县的茶叶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基地建设规模化。2003年,激励和引导茶农创办了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21个,面积达5000多亩,今年又在眉毛山等地创办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46个,新扩密植速成有机茶园5000亩,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和休闲于一体竹坪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正在建设中。二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大椿茶场、三都垦殖场、竹坪茶园等基地生产的茶叶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程序生产操作,送往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检测的样茶,全部符合无公害标准。三是产品加工有“龙头”,宁红集团是国家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神茶集团、漫江茶厂是我县上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基本上可消化本县的茶叶加工。四是产品外销有“品牌”,除了宁红和神茶是我县响当当的名牌外,今年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参加名优茶评比活动,“山谷草茶”获铜奖,“凤凰水仙”、“云峰”、“凤凰舌头”均获优质奖。

2、水稻生产逐渐趋向标准化。一是种田大户初具规模,今年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我县涌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全县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的150余户,如三都镇三都村的熊庆生同志种水稻60多亩,他相信科技,在该镇农技站农技员的指导下,品种全部是杂交水稻良种,栽插方式采取大田直播的形式,防病灭虫及时到位,所以今年他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单产达到825市斤,除去成本,今年种粮净增收2万余元;二是生产过程趋向无公害化,今年通过农业执法大队对农药市场的多次检查,甲胺磷、1605等一些剧毒农药在我县已全部禁售,目前推广使用的农药大多数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而且开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特别是今年在黄港、黄沙使用“振频式”灭虫灯、稻鸭共栖和结合使用生物农药防病灭虫种植的2万余亩一晚示范基地,通过省绿办的现场认证,基本上达到了绿色大米原粮基地的生产要求,明年将创造条件,在黄港、何市等乡镇扩大种植面积,并争取申请“绿标”认证,提高我县大米的科技附加值。

3、农村能源逐步走向生态化。2001年我县被列为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实施县,自2003年以来,总投资56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60万元,财政资金110万元,自筹资金290万元,2005年的续建项目已获国家农业部批准,项目资金为144万元。几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建造沼气池3000余只,实现一池三改2000余户,有猪—沼—桑(果菜)的模式示范户有300余户,尤其是在移民扶贫区,沼气受益户达90%。通过一池三改,厕所安装了大便器、贴上地面砖,厨房不再是“烟熏火烤”,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许多农民不再上山砍柴起火做饭,整个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使我县的能源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4、为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一是信息化服务农业,2002年我局创建农业信息网站当时全省县级只有两个县创建了农业信息服务网,并于2003年在农业部“一站通”农产品供求网上注册了30名信息员,可免费为农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对于重要的农业科普知识及农作物的病虫防治等重要信息均能及时在网上发布,并在##电视台播放。二是机械化服务规模种植。随着农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今年申报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县项目,可望近期到位,项目无偿资金炙180万元,重点计划在三都实施,将有助于种植大户充分利用机械耕作。

5、招商促农开始迈向外向化。目前我县通过利用“外资”、“民资”建立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发展外向型农业已经迈出了很好的一步,如我县的几家缫丝厂、宁红、神茶集团及漫江茶厂等龙头企业,可承担我县农民生产的大部份蚕茧和茶叶加工,裕发河粉厂年可消化稻谷近3000吨,这此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加速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

(二)不足的方面

1、农民种养家庭化。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虽然有了较快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基地规模不大,绝大多数

第二篇:宜昌市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摘要

近年来,宜昌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总要求,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扎实推进科技进步,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农业农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2008年,全市农业总产值226.7亿元,比上年增加44.1亿元,增长24.1%;农业增加值137亿元,比上年增加26.7亿元,增长24.2%;农民人均纯收入4686元,比上年增加664元,增长16.5%。

关键词

宜昌 农业 发展现状 发展对策 特色农业 机械化

前言

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素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辖5县3市5区和宜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其中秭归县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为国家级贫困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为省级贫困县。国土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0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72万人。地貌呈“九分山水一分田”,常用耕地面积341万亩。

宜昌水能丰富,是世界闻名的水电之都。举世闻名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清江隔河岩、高坝洲水电站建在这里。宜昌风光秀丽,景观众多,自然风光、名胜古迹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形成“金色三峡,绿色大坝,绿色宜昌”的壮丽景观,是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为全国11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宜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近年来,先后荣获“全国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单位”、“全国计划生育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荣誉称号。2008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6.6亿元,区域内财政总收入197.6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44.3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33元,比上年增长14.6%。目前全市上下正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加快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抢抓机遇,加快项目建设,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发展现状

自然条件:

气候:宜昌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低温少雨,秋温高于春温,春秋较长,四季分明。山区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全市年平均气温为13~17.6℃,1月均温1~5.1℃,7月均温24.2~28.6℃。极端最低气温-15.6℃,极端最高气温40.9℃,气温年较差较大。全年积温较高,≥10℃的积温约3916.5~5723℃。东部大于西部。无霜期一般在200~300天之间。长江西陵峡、清江下游河谷地区,由于高山夹峙,下有水垫,故600米以下为逆温层,是冬暖区,各季平均气温比武汉高3.6℃,小于-7℃的时间全年只有5%,为市境得天独厚的柑桔等水果生产基地。市境降水充沛,年降水量为997~1406毫米。年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以长江为界,呈明显的南多北少,清江流域的五峰、长阳降水较多,为湖北省多雨中心之一;当阳、兴山为少雨区。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夏季常有大到暴雨,容易造成洪涝灾害。年降水相对变率较小,大部分地区为12.1%~13.2%。宜昌市境阴天较多,因此日照较同纬度地区为少,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42~190

4小时之间。太阳辐射的年变化1~7月份逐渐上升,7月份以后则逐渐下降,1月份辐射量比12月份稍多,全市年总辐射量96~105.2千卡/厘米。

地形地势: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境内有山地、平原、丘陵,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为鄂、渝、湘三省市交汇地。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部是大巴山,中部巫山,西南部是武陵山,宜昌城以东的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属丘陵山地和平原;宜昌城以西的兴山、秭归、长阳、五峰等县属于山地,是中国二级阶地东端,崇山峻岭、峡谷交错。在市域总面积中,山地占69%,丘陵占21%,平原占10%,构成“七山、二丘、一平”的地貌特征。

水系: 宜昌境内水系属外流水系,以长江为主脉,河流多、密度大、水量丰富,年平均总水量4741.4亿立方米。市境内长度大于10公里的河流有99条,其中集水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64条,总长3793公里,总集水面积占全市的83.9%。主要河流有:长江、清江、沮漳河、黄柏河、香溪河、下牢溪。

土壤:以砖红壤和红壤为主。

作物布局:

农业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宜昌中山地带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高山区但高于浅丘河谷区,目前的农业仍以传统的种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主要以红薯,玉米,土豆,油菜为主,养殖业主要以生猪和山羊为主。

种植制度:

以种植水稻为主,兼产棉、麻、油菜、蚕丝、茶等。长江以北江淮之间多实行稻麦两熟制,长江以南则多双季稻,盛行绿肥-稻-稻、油菜-稻-稻,或麦-稻-稻等三熟制,是世界上集约化种植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

生产措施:

一、积极推进“三园”(精品果园、高效茶园、安全菜园)建设,健全完善柑橘、茶叶、蔬菜产业体系。

二、大力推进“五化”养殖,转变畜禽生产方式。

三、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结构,加快水产业发展步伐。

四、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全面提升粮棉油综合生产能力。

五、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产销对接和农产品市场开拓。

六、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执法年活动,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七、推进农业科技体制创新,加快农业科技进步。

八、着力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九、加强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做好农业应急工作。

十、加强阳光工程培训,提高劳务经济收入。

十一、落实强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主要农业产业:

特色农业:

一、以柑橘为特色的水果产业。宜昌的气候非常适合种植柑橘类果树,四季均有产品上市,农业部列入全国三大柑橘产业带之一。全市柑橘面积达166万亩,产量177万吨,总产占全省的75%。拥有桔瓣罐头加工企业12家,年加工能力25万吨,是全国三大柑橘罐头生产出口基地之一。

二、以绿茶为特色的茶叶产业。全市茶园面积60万亩,总产3.4万吨,名优茶比重达70%。

三、以高山无公害为特色的蔬菜产业。蔬菜播种面积148万亩,总产268万

吨。海拔1200米以上的高山无公害蔬菜板块面积达40万亩,年产量达到60万吨,通过大力推行冷链贮运,配套建设冷库达200座以上,产品主销沿海大中城市和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国家。

四、以食草动物为特色的畜牧产业。年出栏生猪543万头,人均占有量超过一头,居全省第一位;年出栏肉羊109万只,全市人均肉类占有量达到124公斤,居全省第一位。

五、以库区养殖为特色的水产产业,“清江鱼”肉质细嫩、鲜美可口、无泥腥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现养殖面积达36万亩,水产品总产19万吨。加工鮰鱼年生产能力1.5万吨,产品出口美国及欧盟。

六、以天麻为特色的中药材产业。中药材面积232万亩,其中高标准基地70万亩,中药材总产量11.5万吨(其中天麻1万吨)。袋料食用菌超过10000万袋,双孢菇3万平方米。

突出农产品精深加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用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围绕建设10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50亿元农产品加工园区、100亿元农产品加工县市的目标,推动农产品加工“四个一批”工程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总量最大、发展最快、对“三农”带动最强的支柱产业之一。

全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57家(其中省级以上45家、国家级4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的有34家,过5亿元的龙头企业9家,过10亿元的有5家。共注册农产品品牌1088个,培育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3个,中国驰名商标6个。稻花香、枝江大曲、采花毛尖、萧氏茗茶、土老憨食品等先后荣获中国驰名商标,农业占有中国驰名商标数量已过 “半壁河山”。近年来,有“宜昌蜜桔”、“秭归脐橙”被评为全国20个最具影响力的地理标志,“采花”茶和“清江”鱼获中国名牌农产品,“采花毛尖”获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和“萧氏”获中国驰名商标,清江烤鱼和清江香酥鱼为代表的清江鱼系列风味鱼深加工产品获第四、五届农博会金奖产品,长阳清江鱼品牌是全省水产系统唯一的国家级品牌。

双汇、汇源、稻花香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迅速壮大,全市已有20多家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农产品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总量占全省的四分之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培育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83家,农村经纪人队伍扩大到2万多个,年交易额40多亿元。推进农业标准化打造精品名牌:

根据区域资源优势,宜昌各地按照宜昌市统一规划,确立了当地特色农业发展的重点,形成了区域化、专业化的特色农业发展格局,显著改变了有特色而特色不鲜明的状况。

柑橘形成两大特色产区,三峡库区优质甜橙产区和长江、清江两岸优质宽皮柑橘产区。茶叶形成了江南和江北两大特色产区,已被农业部规划为“长江上中游特色和出口绿茶重点区域”中的“鄂西武陵山和宜昌三峡名优绿茶区”。蔬菜形成了高山反季节型、平原丘陵加工型和城郊精细型三大特色基地。水产形成宜东平原湖区精养鱼池、长江三峡库区和清江库区网箱养殖等三大特色养殖板块。通过合理布局,突出专业生产和区域特色,使资源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全菜园、高效茶园建设和生态健康养殖为抓手,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狠抓标准化生产,全面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彻底改变了特而不优的状况。在柑橘生产方面,制定了宜昌蜜桔、秭归脐橙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柑橘栽培

整体水平和柑橘果品质量显著提高。在茶叶生产方面,重点推进生态茶园建设和无性系良种发展。在高山蔬菜生产方面,引种美国西芹、韩国白玉春萝卜、意大利生菜等新品种,优化了品种结构,避免了同质竞争,火烧坪乡的高山蔬菜今年获上海世博会的直供权,建立了万亩直供基地。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和出口基地备案工作不断强化,全市水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面积达到6.5万亩,出口备案基地达到30万亩。

机械化水平:

宜昌市农机化事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在经历了“探索起步、快速发展、改革调整、着力推进”四个发展阶段之后,自“十五”期间以来,农机化事业步入了“突破性发展”的新阶段。截止2008年底,全市农业机械原值17.81亿元,比“九五”期末增长166.22%;农业机械总动力217.77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长96.08%;拖拉机保有量6.5万台,比“九五”期末增长151.18%。全市农机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0.1‰以下,自2003年以来,全市没有发生重特大农机安全生产事故。农机作业市场、农机销售市场、农机维修市场、农机教育培训市场健康发展。农机化科技创新成效显著。2005年以来,我市先后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全省农业机械化工作先进集体”,被农业部授予“‘十五’全国农机化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7年6月,宜昌市被农业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区”。但是,我市农机化发展水平与农业机械化肩负的历史使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一是农机装备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一部分农机装备的科技含量偏低。用于柑桔园内机械化深翻开沟、山地果园运输、茶叶机械化修剪采摘、非标准茶园行间耕整施肥、油菜生产机械化移栽与收获、水稻插秧机械化、畜禽工厂化养殖及鱼池清淤机械化等市场急需的农机装备水平较低,甚至有些市场急需的装备还处于“研发”阶段。二是农机化作业水平不平衡。2008年,按农业部现行评价标准即“耕整、播种、收获”3个重点生产环节农机化作业综合水平达52.0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尤其是机耕、机播水平还较低(详见下表)。三是农机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主要是手扶拖拉机列管率、检验率低、手扶拖拉机驾驶员考证率低,违章载人、酒后驾驶等问题时有发生,随着农村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上道路行驶的手扶拖拉机数量不断增加、频率不断提高,农机安全事故处于频发态势。四是农机工业培育和农机化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发展对策

不利条件:农业发展的资源有限,规模扩张的空间不大。经过“

十五、十一五”农业大开发,我市农业可开垦的资源已十分有限,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实现规模扩张不现实。而且随着三峡工程的开发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耕地资源正在减少,农业发展的空间受到限制。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业抗灾避灾能力不强。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加剧、极端灾害事件频发,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损失。据统计,每年因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农业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0亿元以上。我市西部山区由于受地理环境限制,水利灌溉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几乎是年年都守着长江没水用;东部平原经过几年的建设,农田基础设施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还不能有效地抵御自然灾害的袭击。

农产品加工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大部分农产品还是处于“卖原料”的状态,加工转化的能力不足。现有加工企业中,大多数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化经营程度低,加工与技术装备落后,生产经营成本高,转化增值水平不高。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分享的利益不多。

农业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年纪轻、有知识的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农村正面临着农业生产缺人手、新农村建设缺人力、农技推广缺人才的局面。今后,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现象将进一步凸显,这将严重制约农业科技知识、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直接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保障体系不健全,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能力弱。农业公益性服务体制机制不完善,经营性服务组织不发达,技术推广不到位。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面临着潜在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滞后,质量安全水平不能有效保障。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内部管理不规范,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

有利条件:

从全球来看,农产品消费需求日益增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农产品的需求量将随之增加,尤其是高品质、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将大幅度增加,为我市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建设世界水电旅游名城目标的实现,必将推进我市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从而进一步拉动我市农产品消费市场。

从全国来看,强农惠农政策力度加大。中央继续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充分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农民增收门路创造良好的环境。从全省来看,争取项目支持抢占先机。我市农业经过多年发展,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效,柑橘、茶叶、畜牧等特色产业优势明显,在全省有地位、在全国有影响,有利于争取省级支持,实施大项目,建设大基地,开发大产业。

从全市来看,历史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十五”、“十一五”发展成就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发战略、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和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三峡库区后扶持政策等众多机遇叠加,为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发展对策:

坚持统筹发展。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统筹山区与平原、经济与生态、农业与非农产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化经营。坚持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围绕企业建基地,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超对接,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科教兴农。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构建新型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业

科技推广机制,加强良种良法研究与推广,强化农民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坚持改革创新。大力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完善土地承包经营,积极发展合作组织,完善农村“三资”管理,创新农村投融资机制,坚持项目开发“大合唱”。

坚持可持续发展。依托资源优势,发挥区域特色,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合理开发,生态优先,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

参考文献

《宜昌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2015)《宜昌市农业农村工作情况》(宜昌农业信息网)

《三峡晚报》(2011.11.24 星期四)

《湖北农机化》(2008年第03期)

《农村经济与科技》(1995年04期)

第三篇:崇明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崇明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崇明县统计局2011-06-16

崇明地处上海远郊,是上海农业土地资源最多、分布最集中、农业生态环境优佳的地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始终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崇明农业发展的现状

(一)农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2010年,全县实现农业现价总产值52.8亿元,比上年增4.4%,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18.4%。其中:全年粮食总产在总播种面积比上年减

5.9%的情况下实现325786吨,比上年减4.5%,单季稻总产为200557吨,比上年减2.9%,油菜籽实现总产5987吨,比上年减26.6%,蔬菜总产达到953825吨,比上年增0.8%,种植业产值增6.6%;林业中水果产量148847吨,比上年减22.7%,当年新增造林面积5000亩,比上年减48.6%,林业产值减27.1%;畜牧业中生猪出栏273058头,比上年减

6.2%,白山羊出栏244745头,比上年增1.5%,家禽出栏429万羽,比上年减1.4%,鲜蛋产量9863吨,比上年下降14.0%,鲜奶产量19081吨,比上年增16.9%,牧业产值增

2.2%;海水产品和内陆水域水产品总量达63150吨,比上年减8.9%,特色水产养殖品种不断更新,河蟹养殖面积920000亩,其中岛外河蟹面积840000亩,成蟹产量9632吨,比上年减1.4%,渔业产值增3.9%;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增2.0%。

(二)农产品生产价格和农资生产价格变动平稳2010年粮食收购价格稳中有升。小麦收购价格比上年增13.3%;油菜籽收购价格比上年下降了10.0%;粳谷收购价格比上年增29.9%;蔬菜价格较上年有所上升,特别是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特色蔬菜价格升幅明显,全年蔬菜平均价格1579元/吨,比上年增3.4%;林业生产中柑桔价格比上年减29.7%;生猪生产价格基本持平;禽蛋价格增19.5%;牛奶价格今年比上年增2.0%;水产品价格稳中有升,名特优水产品价格上扬较快;主要农资生产价格有所下降,主要农药品种价格比较平稳;商品有机肥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农膜价格较上年略有下降。

(三)特色种养标准化建设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县已经建成设施良田30万亩,设施菜地4.5万亩。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30吨,使用面积达到4.5万亩次,商品有机肥3.8万吨。推广水稻机秧面积12万亩。完成规模化、标准化经济林建设任务3500亩、公益林基础设施9500亩及5000亩低效林改造项目。完成四旁林植树47.8万多株,庭院绿化植树62.6万株。另外还实施了《设施葡萄新品种和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崇明

白山羊的保护技术应用》等8项市级科技兴农攻关的推广项目。启动了崇明水仙、崇明白山羊、崇明特色蔬菜(金瓜、薯芋类、白扁豆)种质资源保护工作。

(四)农业专业化、组织化程度稳步推进近年来,我县农业组织化程度得到了较快发展。全县现有84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其中粮食类267个、果蔬类262个、水产类178个,其他类140个(畜牧52个、花卉苗木16个、农机服务18个、农家乐54个),种植面积达到31.7万亩,水产养殖面积6.6万亩,带动农户高达73555户,占全县总农户数的25.1%。

(五)生态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呈现活力近年来,前卫村、瀛东村、绿港村等农家乐式农业旅游发展迅速。2010年,我县农业旅游共接待游客达82.9万人次,实现旅游直接收入355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126.8%和115.9%。崇启大桥即将开通,届时沪崇苏大通道将全线贯通,生态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必将成为崇明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

二、崇明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有利机遇

(一)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2010年,我县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进一步规范粮食补贴资金管理,调整完善种粮直补、农业保险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水稻机械化育插秧补贴、市级农业园区贴息等政策,加大对粮食、蔬菜、畜禽、水产等生产量大的专业合作社政策倾斜力度。2010年,全县财政投入“三农”资金233299万元,比上年增长10.2%。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农村发展亟待加强的一个薄弱环节。我县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和着力点,不断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从2010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看,农业生产投入资金为91775万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39.3%,比上年增长56.2%;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投入资金92588万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39.7%,比上年减少11.9%;改善民生方面投入资金48936万元,占财政支农资金的21.0%,比上年增长2.4%。

(三)农业科技入户和农民培训积极开展。近年来,我县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田间农户,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到2010年末,全县有培育科技示范乡镇、示范基地34个,科技示范户1237个,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到位率达90%以上,辐射带动2万多农户。近年来,全县共完成了1600名涉及粮食、蔬菜、水产、畜牧、果树等五大专业十个专题的专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240名涉及稻蟹共生、成蟹养殖、小南瓜种植、草莓种植、林地鸡养殖、大棚蔬菜等六个特色专业实用技术培训;14703人次安全生产科普及引导

性培训;200名培训任务转移农民培训;62名蔬菜园艺工职业技能培训;1564名骨干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335名县、镇、村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职业技能培训;635名千村万户信息化职业技能培训和2000名村民的农村环保知识职业技能培训,农民专业技术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不断加强。2010年,我县制定了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加强对蔬菜种植散户安全使用农药管理工作的意见。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积极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完善农药使用联户制度和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强化安全用药技术指导,加大检测力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到目前为止,全县有4只农产品取得了有机食品认证,17只农产品取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3只农产品取得了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 只农产品取得良好农业规范认证。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全面完成了散养畜禽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和猪瘟的集中免疫工作,加强了对兽药饲料等投入品的监管力度,做到了从源头上防控疫情的发生。

(五)农业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加大种植绿肥农业补贴的力度,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已完成绿肥种植12.5万亩,推广商品有机肥2.4万吨,测土配方肥6800吨,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5吨左右,另外还实施油菜、二麦等三夏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养殖污染治理方面也有突破,制定出台规模化畜牧场沼气项目建设实施意见,建造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场内人工湿地等。

新的挑战

(一)外来涉农从业人员队伍庞大,从业技能较差。目前,在我县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外来从业人员近万人,主要从事粮食、蔬菜生产,其中有从业技能的不足20%。这支外来经营队伍综合技术素质偏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了诸多问题:一是外来承包户流动性较强,短期行为突出,对土地采取掠夺性经营,易使土地质量迅速下降;二是外来承包户对农产品安全意识不高,不太愿意接受农技部门的指导,往往自行采购使用高效、高毒、高残留的农药,给农产品食用安全带来隐患。

(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近几年,我县十分注重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尚需解决的诸多问题。一是资金投入力度偏低,制约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尽管上级有关部门不断加大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但崇明是一个农业大县,耕地面积达75万亩,总人口有70.4万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仍然较大,与其他区县相比,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展缓慢。二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统筹规划和科学管理。目前,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还没有找到行之有效的发

展项目、缺少可行性论证,从而导致盲目建设、重复建设。遍地开花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是农村修建路、桥)与上海“新农村建设”中“三个”集中理念大相径庭。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仍需进一步规范。近年来,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机制仍不够健全,在经营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尚不完善。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猛,数量庞大,管理、指导、服务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而目前仅依靠县农委一个部门管理,乡镇无专职人员进行管理服务,统筹协调难度较大。另据有关部门反映,有20%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完成工商注册后,没有实质性运作。二是经营规模偏小,整体实力不强。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还处在起步发展阶段,自我积累能力差,整体实力弱,上规模、有较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不多,无法有效组织生产经营和规避风险,弱化了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合作社社员年龄较大、学历较低,整体素质偏低,管理水平和生产能力较差。三是产业发展不平衡。从农产品产业规模化程度看,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水平较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多;畜禽、蔬菜、水果等产品规模化水平低,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较少。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金融机构涉农贷款难以满足合作社及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的需求。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仍有薄弱环节。近年来,通过大力推进无公害行动计划,坚持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不断推进标准化生产和监管体系建设,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但是,当前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特殊阶段,种植业生产经营小而分散,养殖业散养户比重高,农产品产加销环节多,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实施监管的难度很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技术支撑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等正处于发展初期,监管仍存在薄弱环节,特别是对蔬菜种植散户安全使用农药的监管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加剧。受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变化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县耕地面积减少的趋势不可逆转,部分地区耕地质量持续下降,特别是化肥、农药用量仍未得到有效控制,畜禽粪便污染等问题长期存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度大,农业生态环境依然脆弱。

三、崇明农业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抓住上海后世博效应和发展现代农业的契机,以做精、做优、做强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以组织实施《上海推进农业“三个高水平”发展纲要及第一轮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结合崇明农业发展实际情况,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

(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生产规模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因地制宜推进多种形式农业生产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带动作用,强化农业产业化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连结机制,提高产业化组织的带动辐射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设施化程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农产品标准体系建设,强化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等品牌农产品认证工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继续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拓展农业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

(二)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现代农业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和补贴机制建设上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推进设施粮田与设施菜田建设,加快推进标准化畜牧养殖场与标准化水产养殖场建设;全面启动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继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同时要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管理体制,提升农村基层政权对农村各项公共事务和公共财产的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继续完善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制定重点农业项目投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控制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种养结合和农作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进一步改善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三)加快科技兴农步伐,提高农业科技化水平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建设水稻、绿叶蔬菜、西甜瓜、河蟹四个农产品的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建立适应本县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国家与社会组织并存的多层次、多成分、多功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以此为载体,大力推进科研、教育、推广三位一体共同发展长效机制。以组织实施“科技示范县项目”,加强先进实用技术的集成推广,积极探索农业科技推广服务新机制,切实做到农业科技入户。

(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目标,以加强技能培训为重点,积极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村人才培养和开发,为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是要切实转变观念,明确农民培训的基本思路。依托历年培训基础,努力实现“过程型培训”向“战略型培养”转变,从“行政型管理”向“品牌型建设”转变。二是要突出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以家庭农场、示范合作社、特色农产品基地、粮食丰产示范基地、蔬菜供应基地为重点,把创业农民培训、合作社干部轮训、新品种新技术培训和新生农民培训作

为农民培训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我县农业发展主导产业、特色品种和主推技术开发培训专业,实施“针对性”培训,努力探索有崇明特色的农民培训长效管理机制。

(五)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为崇明明天增色添彩抢抓后世博机遇,演绎“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世博主题,集聚提升一批农业旅游、农家乐精品接待点,营造良好的农业生态休闲环境,实现“农村让城市更精彩”。一是进一步丰富内涵、扩大功能、完善配套、优化服务和规范管理,提升我县现有农业旅游景点档次。二是积极整合现有景点资源,促进全县农业旅游景点连线成片,形成精品农业旅游线路。三是利用上海长江隧桥通车后对崇明农业生态旅游带来的契机,积极开展好农业旅游新节庆活动,积极参与上海主题体验线路导引设计,将若干重要农业旅游景点纳入其中,发挥后世博品牌效应,促进重点景点更好更快发展。

第四篇: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杨曙辉,宋天庆

(云南大理州农科所,云南大理671005)

摘要:简述了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浅析了制约我国当前有机农业发展的5大方面主要障碍因素:粮食战略安全、农业环境质量、技术和咨询体系滞后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进一步提出并阐释了“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以及“加大投入,确保发展”等8个方面的现阶段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策略和措施。

关键词:有机农业;有机认证;制约因素;发展策略

文章编号:1005-4944(2006)02-0042-05

42农业环境与发展2006年第2期

了IFOAM国际有机颁证服务机构(IOAS)的正式认可,是迄今全球30个获IFOAM认可的认证机构之一,也是亚洲仅有的获得IFOAM认可的三家认证机构之一。这也标志着我国有机认证事业走向国际化已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此外,截至目前,全国共有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万泰、中国农业生态研究所等19个有机食品认证机构相继加入IFOAM,并正式成为其会员;同时,已有4个国际有机认证机构在我国设立了代理或委托部门,负责国外有机认证机构在中国的认证。迄今,国家已制定并发布了《有机产品认证标准》(OFDC)和4项有机食品行业标准,49个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并积极引用、遵循和执行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或进口国的相关标准,有力地保障了有机产品的质量水平。据统计,自1994年以来,全国经OFDC认证的有机食品达100多个品种,认证农场、加工或贸易企业(单位)400多家,范围涵盖谷类、豆类、蔬菜、干果、饮品、中药材等各类作物或食品。截至2003年底,全国经农业系统认证的有机食品企业203家,产品559个,实物总量17.9万t,占全国的21.7%;年销售额11.3亿元,占全国的44.5%;出口额4 360万美元,占全国的30.7%;认证面积62.86万hm2,占全国的31.4%。截至2004年6月底,农业系统有机食品认证企业达到417家,产品662个,实物总量24.7万t,分别比2003年底增长3.7%、18.4%和40%;其中有机水产品产量位居全球榜首。由此可见,我国有机农业在近年发展迅速,有机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潜力已初步显现,前景广阔。

2制约我国有机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2.1粮食战略安全的制约

(1)现阶段粮食数量安全的压力。目前,我国已跃居为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国,粮食、棉花、蔬菜、水果、肉类、禽蛋等8类农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首位。1998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分别达1.138亿hm2、5 123亿kg和每667m2 300 kg的新水平;1996年,全国人均拥有粮食达414.3 kg,是历史的最高年。然而,事实说明,我国农产品虽已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并出现了供给相对过剩的局面,可这也仅仅是结构性过剩、阶段性过剩、季节性过剩、局部性过剩和低水平过剩的表象,而真正的粮食数量安全的隐患和危机远未消除。1999—2003年,全国粮食产量出现了连续5年的下滑;200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分别比1998年减0.13亿hm2、816亿kg和每667 m2 11 kg,人均拥有粮食较1996年减80 kg;同时,全国粮价出现了跳跃式上扬,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开始由顺差转向逆差,呈现净进口格局;2004年,全国粮食产量虽出现恢复性增长,增幅达9%,但实际净进口仍达459.8万t;而2005年的粮食缺口仍将持续。

(2)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压力。当前,我国人口已突破13亿,并以每年1 500万的速度递增;而耕地面积却只有0.95亿hm2,仅占世界耕地面积的7%,且以每年40万~46.7万hm2的速度递减;2004年,人均耕地面积已降至0.094 hm2,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3.8%,东部600多个县(区)人均耕地低于FAO确定的0.05hm2的警戒线;同时,全国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的耕地只占耕地

总量的39%,且以耕地和水为主的后备资源数量少、质量差。资源的刚性约束和人均占有量的快速递减,进一步对粮食的产量提出了更高的、持续增长的要求。

(3)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所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

国,同时也是政治大国,虽加入WTO也近4年,但在目前国际间尚未达成“禁止将粮食作为武器或筹码来达到政治目的”协议的情况下,与其他任何国家一样,同样存在着自身的粮食安全战略问题,这就决定了粮食供给不能过度依赖进口而受制于人,只能立足和着眼于长期的自求平衡,粮食的外贸依存度须控制在5%以下。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从数量型农业真正转入全面的质量效益型农业还有一段过程和距离。而有机农业所要求和倡导的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对化肥、化学农药、农膜等任何化学合成物质以及转基因生物技术的拒绝使用,将致作物产量大幅下降。基于此,虽然近年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出于本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亦只保持了一定比例的有机农业,而其巨大的有机食品销售市场和消费需求及空间只能通过从发展中国家的大量进口来满足和填充。故此,鉴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呼唤以及现有的植物保护水平,也就从主观和客观上决定了我国现阶段要全面进入有机农业的发展尚有难度,而只适于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并保持一定的发展比例,绝不能盲目贪大求速。

2.2农业环境质量的制约

(1)耕地污染严重。目前,我国化肥、化学农药和农膜的用量已位居世界前列,全国化肥年使用量已突破4 124万t,单位播种面积使用量高达400 kg·hm-2,其中氮肥年总用量2 500多万t,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而利用率仅为30%左右;农药年使用量130余万t(成药),单位播种面积用量每667 m2近1 kg,是世界平均水平和发达国家的2倍;农用塑料年总用量达2 000万t以上,而有近1 000万t的塑料残余物遗留农村,单位耕地面积残膜量每667 m2约3 kg;同时,畜禽粪便年产生量接近20亿t,但大多未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利用和处理。迄今,全国受农药污染的农田达1 000万hm2,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面积2 000万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6;因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近700万hm2;受酸雨影响的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0%以上;667万多hm2的作物种植面积受到不同程度残留塑料膜的污染,等等。

(2)水环境堪忧。由于工业和城市排污,以及农业

面源污染等,全国迄今污水年排放量已达439.5亿t,超过环境容量的82%;七大水系175条河流中劣Ⅴ类水质占28.4%,1/3以上的河段达不到使用功能要求,近一半的湖泊处于严重富营养化状态,75%的湖泊富营养化突出;污灌区面积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已占到总灌溉面积的7.3%;全海域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16.9万km2,比2003年增加约2.7万km2;3.6亿农村人口的饮用水不符合标准等。水污染开始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

(3)空气质量下降。1952年—1992年40年间,全国大气中的氨通量增加了2.68倍,且目前已有533.3万hm2耕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等等。与此同时,全国的治污步履却尤显迟缓,治污形势严峻。譬如“,十五”计划仅剩最后一年,但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的2 132个项目中,至今仍有1/3的项目尚未开工;而淮河治污的“十年之丑”进一步揭示了我国治污形势的严峻性。

2.3技术和咨询体系的制约

与国外发达国家比较,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尚处起步阶段,虽已初步建立了相关的研究和咨询机构,但较完善和系统的生产技术体系和咨询体系远未形成,对有机农业的生产技术仍然缺乏较专业的研究机构进行广泛、深入、系统和全面的研究,有机生产上的品种选育,化肥、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病虫草鼠害的自然控制,土壤培肥、作物轮作、灌溉、农田生态环境建设、有机产品加工包装贮运等技术依然缺乏,远不能实现技术的配套和集成,这与发达国家已建立的较完整的相应学科体系形成强烈的对比,继而从根本上对有机生产的产量、产值以及发展

产生深层次影响。

2.4地区差的制约

近几年来,我国的有机农业发展迅速,但存在着极度的不平衡性,东西部地区差异显著,且有进一步扩大的势头。全国的农产品出口额一直保持以东部地区为主,2004年,东部地区的出口额为189亿美元,占全国80.8%的份额,尤其是华东和东北地区等,仅山东省就已连续5年出口额居全国第一。而西部12个省(市、区)农产品出口额占全国的比例只以个位数来计,仅为7.4%,出口额为17.3亿美元。中部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亦仅占全国的11.8%,为27.6亿美元。显然,这与中西部地区幅员辽阔,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区位优势而适于发展有机农业的实际极不相称。

2.5有机法规、标准及认证的制约

我国的有机法规和标准基本都是根据IFOAM的标准和要求制定的,起点较高,严格程度可以说完全与国际接轨,但均属部委制定和颁布,没有提升到国家级的层面,进而出现不能被他国认可的不公现象。

其二,目前全国范围仅有一家有机认证机构(OFDC)获得IFOAM的国际认可,而其他近20个有机认证机构虽已成为IFOAM会员,但并未获得IFOAM的正式国际认可,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国内有机认证与国际相关机构的互认和互信。其三,按照国际惯例和国务院精神,我国有机认证机构开始实现与政府剥离,实行纯市场化的运作,但由于国内的有机产品市场远未发育成熟,从而形成有机认证收费难或不能收取或收费低廉的局面,最终影响认证机构的正常运行。因此,真正全面的实现我国有机认证的国际化尚有一段距离和时间。

3发展策略与措施

3.1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国家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积极借鉴国外经验,对粮食生产实行“配额生产、定额补贴”。应根据内需和出口形势确定粮食总量,进而保证有一定或足够的常规农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实施“配额生产”,对配额范围内生产的粮食实行定额补贴,从而在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实现粮食生产的总量计划控制和农民种粮收入的合理保证,避免、打破或有效遏制粮食生产大幅波动的不稳定格局,确保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国外的实践证明,这是建立粮食发展长效机制的有效方法,同时也必将为有机农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开辟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事实上,自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始,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就高密集地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或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诸如减免农业税、增加农业投入、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等,以另一种表述开始实践和探索对粮食生产的“配额生产、定额补贴”。结果证明,成效显著,2004年粮食产量增幅达9%。而下一步是应建立长效机制的问题,需进一步建立、巩固和完善对作为弱质产业农业的持续和足够强度的财政、技术、人才等支持的长效机制,确保国家粮食长久、稳定的供求平衡。

3.2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业,为有机农业发展打好前站

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实施4年来“,三品”生产突飞猛进,尤其是无公害农产品。截至2004年底,全国累计共有11 812个产品获得全国统一标志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总量达6 930.11万t,其中种植业面积429.2万hm2,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3.3%;畜牧业和渔业面积125.02万hm2。事实说明,现阶段的人口、资源和环境,以及经济发展现状、粮食安全战略、国内市场需求、生产技术水平(尤其是植保、土肥技术)等国情决定了我国最现实的发展路径是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业的发展,在普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同时,使全国农业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继而在此基础上走有机农业全面发展之路,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步骤。

3.3开展农业环境质量普查,并加大治污力度

通过开展全国范围的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的普查,明确农业种植和养殖区域内土壤、大气和水

环境的污染状况,确定应保护区域、应重点治理区域和应调整的区域,并进行统筹规划,科学合理布局,因势利导,发挥优势,积极推进“三品”生产持续、有序地向前发展。同时,国家须进一步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污染治理力度,从根本上扭转农业环境日趋恶化的局面,为有机农业的大发展打好环境基础。

3.4建立和完善技术和咨询体系

国家须充分利用现有庞大的中央和地方各级农业科技机构、农业院校等的科研力量,进一步整合资金、人才、设备和技术等各种资源,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建立足够数量的不同层次有机生产技术研究和咨询机构,尽快对全国范围内不同区域、不同优势农作物“、名、特、优、稀、新”品种、不同生态类型的种植、养殖业有机生产和加工技术进行系统、广泛、深入地研究,并使之迅速成为较完整的体系,为后继大规模的有机生产提供足够的技术储备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与此同时,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立足于自主研究创新的基础上,努力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外引相关先进技术、人才、装备和资金,推动我国有机农业的稳步发展。

3.5缩小地区差,务求平衡发展

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是全国乃至世界生物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其气候特点、土壤状况、农业环境质量、生物资源、独特的人文和自然环境、劳动力优势、区位优势以及同时并存的生态环境先天脆弱性等决定了其发展有机农业的可行性、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而大规模发展传统农业和常规农业的生态和经济代价必将很高,走有机农业的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是其现实的必然,也是缩小与发达国家或我国东部地区差距的45最为现实的步骤。中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农业发展基础和现状也说明,现阶段乃至21世纪内将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战略重点。因此,中西部地区须牢牢把握中央和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中部崛起”的号角,进一步争取国家的政策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后发优势,因势利导,发掘潜力,开拓国际市场,在确保粮食“配额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有机农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贸易,努力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3.6提高有机法规和标准层面,实现认证机构与国际的全面接轨

首先,在现有部委级制定和颁布的相关有机法规和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和发布国家层面的法规和标准,提高现有有机法规和标准的权威性,增强其国际间的互信和互认度,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其二,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有机认证体系,不断扩大现有认证机构的规模和数量,在实现国家认可的同时,还须加强国际间的学习、交流与合作,努力提高有机认证水平,不仅要积极推进其加入IFOAM的进程,更为重要的是着力推进其走IFOAM国际认可的道路,尽早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操作方式,打造中国“航母级”的国际化有机认证机构和体系。第三,针对国内有机市场尚未充分发育,有机认证收费难等现实,国家须对完全进入市场化运作的原属事业单位的有机认证机构实行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确保其发展初期正常的启动和运行。

3.7加大投入,确保发展

有机农业由于采取了特殊的与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主要或完全利用自然过程和物理循环来维持地力和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因此,使其生产过程中技术、资金和劳力投入具有高度的集约性,管理等生产成本加大,产量却较传统和常规农业显著下降。因此,国家和各级政府需充分利用WTO的“绿箱”政策和中央“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战略转机,增加对有机农业资金、技术、人才及政策的支持、扶持力度,促进有机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目前,欧盟诸国等许多发达国家均为有机农业提供了一定的补贴,如德国的直补农场主;荷兰除直补,还不定期投资建立相应的营销体系等,值得借鉴。

3.8努力提高产业化水平

目前,我国的有机农产品生产除水产养殖外,种植业和畜牧业的整体水平均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因此,还须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强化有机农业的生产意识和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根据区域优势、市场动态、农业环境质量状况、生产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建立不同级次和规模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引入和培植农业龙头企业,强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设,积极推行“公司+合作经济组织+基地+科技+农户”的有机生产和管理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实施“品牌”战略,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同时,更应注重对有机产品质量水平和科技含量的提升,增强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国际市场的占有份额,积极推动有机农业持续、健康、稳步地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纪兵,李德波,等.国内外有机农业的发展比较[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3,(4).[2]翁伯琦.着眼未来持续发展大力开发有机食品[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4,(1).[3]沈旭.全球最重要的有机农业组织: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J].农业

环境与发展,2005,(2).[4]马光霞.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格局[J].世界农业,2005,(2).[5]刘立仁“.配额”生产定额补贴[J].世界农业,2005,(2).[6]梅旭荣,等.耕地,面临可持续发展挑战[J].半月谈,2003,(15).[7]蔡立湘,彭新德,等.新时期的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J].农业科技管理,2004,(3).[8]马爱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与农业产业发展[J].农业质量标准,2004,(6).作者简介:杨曙辉(1965—),男,白族,云南大理人,农艺师,长期从事植

第五篇:##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当前农业现状与发展对策

县农业局担负着全县粮油、畜牧、农机、水产、茶叶及蔬菜等技术指导与推广工作,是集管理、推广与经营于一体的县政府工作部门。局机关设有行政办公室、财会室、畜牧兽医局、农技中心、蔬菜办、农机局、水产中心、农业执法大队、种子管理站、能源站及茶叶站等单位,下辖杭猪原种场、农科所(水稻原种场)、水科所、渔种场、小斗

岭茶场五个农业科研试验场所。现有干部职工339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76人,离退休人员65人。县委县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我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可喜的变化,农民增收的幅度得到了稳步提高。但目前我县农村经济出现的可喜局面更多的是依赖于政策的“多予、少取、放活”和自然的风调雨顺,实现农业发展的内在性机制并没有完全形成。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农业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既要立足“三农”抓增收,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的同时,进一步调优农业产业结构,把促进农民内部增收的产业做大做强,又要跳出“三农”抓增收,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全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另外,还要加速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多的条件。

一、目前农业的现状

(一)好的方面。

1、茶叶生产基本实现产业化。2000年5月,农业部将我县列为全国20个创建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县之一。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将茶叶产业列入农业产业化的“1116”工程,县政府成立了茶叶产业化领导小组,确定了专门工作机构,强化了工作力度,在多方配合和努力下,使我县的茶叶生产跨上了一个新台阶。一是基地建设规模化。2003年,激励和引导茶农创办了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21个,面积达5000多亩,今年又在眉毛山等地创办100亩以上茶叶生产基地46个,新扩密植速成有机茶园5000亩,集茶叶生产、加工、科研和休闲于一体竹坪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正在建设中。二是生产过程标准化,大椿茶场、三都垦殖场、竹坪茶园等基地生产的茶叶全部按照无公害标准程序生产操作,送往中国茶叶科学研究所检测的样茶,全部符合无公害标准。三是产品加工有“龙头”,宁红集团是国家级的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神茶集团、漫江茶厂是我县上规模的茶叶加工企业,基本上可消化本县的茶叶加工。四是产品外销有“品牌”,除了宁红和神茶是我县响当当的名牌外,今年组织全县茶叶企业参加名优茶评比活动,“山谷草茶”获铜奖,“凤凰水仙”、“云峰”、“凤凰舌头”均获优质奖。

2、水稻生产逐渐趋向标准化。一是种田大户初具规模,今年由于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在我县涌现了一批种粮大户,全县种植50亩以上的大户的150余户,如三都镇三都村的熊庆生同志种水稻60多亩,他相信科技,在该镇农技站农技员的指导下,品种全部是杂交水稻良种,栽插方式采取大田直播的形式,防病灭虫及时到位,所以今年他种植的水稻平均每亩单产达到825市斤,除去成本,今年种粮净增收2万余元;二是生产过程趋向无公害化,今年通过农业执法大队对农药市场的多次检查,甲胺磷、1605等一些剧毒农药在我县已全部禁售,目前推广使用的农药大多数是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而且开始推广使用生物农药,特别是今年在黄港、黄沙使用“振频式”灭虫灯、稻鸭共栖和结合使用生物农药防病灭虫种植的2万余亩一晚示范基地,通过省绿办的现场认证,基本上达到了绿色大米原粮基地的生产要求,明年将创造条件,在黄港、何市等乡镇扩大种植面积,并争取申请“绿标”认证,提高我县大米的科技附加值。

3、农村能源逐步走向生态化。2001年我县被列为生态能源建设项目实施县,自2003年以来,总投资560万元,其中国债资金260万元,财政资金110万元,自筹资金290万元,2005年的续建项目已获国家农业部批准,项目资金为144万元。几年来,通过项目的实施,共建造沼气池3000余只,实现一池三改2000余户,有猪—沼—桑(果菜)的模式示范户有300余户,尤其是在移民扶贫区,沼气受益户达90。通过一池三改,厕所安装了大便器、贴上地面砖,厨房不再是“烟熏火烤”,卫生条件得到了有效的改善,许多农民不再上山砍柴起火做饭,整个生态环境都得到了改善,使我县的能源生态建设取得了较为明显的社会和生态效益。

4、为农服务充分利用现代化。一是信息化服务农业,2002年我局创建农业信息网站当时全省县级只有两个县创建了农业信息服务网,并于2003年在农业部“一站通”农产品供求网上注册了30名信息员,可免费为农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对于重要的农业科普知识及农作物的病虫防治等重要信息均能及时在网上发布,并在##电视台播放。二是机械化服务规模种植。随着农民外出打工人员的增多,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是必然的趋势,今年申报的水稻全程机械化基地县项目,可望近期到位,项目无偿资金炙180万元,重点计划在三都实施,将有助

下载##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县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隆尧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隆尧县绿色农业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我县农业生产更加注重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呈现出向绿色农业方向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掌握和了解全县绿色农业发展现状,为......

    农业合作社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合作社作为一种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的有效制度安排,在推动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等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省农业合作社发展迅速,初步解决了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黑龙江省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与对策于之光(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黑龙江哈尔滨)摘要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保险在保障农业稳定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农业保险赔款......

    大田县休闲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

    大田县休闲农业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探讨关键词:休闲农业 来源:《福建农业科技》2012年 第1期 发布时间:2012-01-13范双龄福建省大田县农业局1 大田县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势1.......

    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杨茂君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遂宁市坚持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

    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吴芳云梅淑芳 [摘要]在分析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的六条措施: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培......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

    我国设施农业的现状与发展对策分析李树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园艺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摘 要:设施农业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之一。设施农业就是利用人......

    扎兰屯市农业灌溉设施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扎兰屯市农业灌溉设施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扎兰屯市水务局 (2011年6月) 一、水土资源现状 扎兰屯市现有耕地面积359万亩,占总面积12.5%。耕地主要分布在西南、南及东南部农区。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