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与爱》讲座

时间:2019-05-12 03:40: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规矩与爱》讲座》,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规矩与爱》讲座》。

第一篇:《规矩与爱》讲座

讲座讲师: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 王涛教授

讲座地点:虎门龙泉国际大酒店四楼国际宴会厅

讲座时间:2009年12月27日 14:00-17:00

讲座规模:1200人

讲座对象:0~5岁孩童家长

今天有幸参加了金宝贝组织的《规矩与爱》讲座,王涛博士独到的育儿观念、简洁的语言、亲和的授课形式、引经据典的故事、中西方育儿方式的差异比较等等,深深地触动了米爹米娘的心弦。现场一千多名家长,长达三小时的讲座过程中,都听得聚精会神,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节。米娘提笔分部写写感受,与

各位友人分享的同时,更对自己进行一次彻底的反省。PART ONE:反省自己的成长过程成为一名母亲,孕期至今,短短的两年三个月,米娘一直在学习着如何当一名合格的妈妈。米妮的乖巧省心,让米娘感觉自己是位幸运的母亲。虽然偶尔米妮也会淘气,米娘也曾因此而对米妮发过三四回脾气,说过一些不该说的狠话,但米娘始终知道自己是个幸福的人。面对米妮的偶尔淘气,米娘一直认为是可以理解的,或许正因为这样,米妮总能很快放下不良情绪,乐滋滋地投入新的游戏。米妮与米娘之间,建立了很好的亲子关系。

米娘成长在一个不乏爱的家庭,兄妹三人,米娘是家里的老幺。一直以来,咱们三兄妹的感情都很深,哥哥姐姐特别疼爱我这个任性的妹妹。回想当年,我们家是传统的中国教育模式,米娘的爸爸是位严厉型的父亲,米娘的妈妈是位啰嗦的慈母,淘气的米娘从小就没少挨过爸爸手中的棍子(米娘妈妈总是保护着米娘)。虽然一直知道自己很幸福,但十六岁以前的米娘,却始终感觉自己并不快乐,活得很压抑,极度缺乏自信,甚至有过轻生的念头。叛逆期的米娘,曾经与妈妈水火不相容,对家曾经有着无比的逃避之心,因此我选择报考外地的学校,想着尽快拥有自己独立的人生。这个选择,成了我的人生转折。一向腼腆的我释放了内心的压抑,变得开朗外向,师范里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让米娘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那几年的求学生涯,虽然米娘不是一位学业优等生,但在社会工作能力方面实在得到了校领导及老师们一致的高度好评。毕业就业米娘没有依照妈妈的建议与安排,坚持到小学当老师,从事着自己喜欢的职业。工作中取得的成就感,让米娘感觉自己一天比一天的自信,内心的阳光越来越灿烂,面对生活的态度也越来越积极。新的人生观,新的生活态度,新的追求与向往,成就了今天的快乐知足的米娘。

王涛博士说,„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父母学是一门新的科学研究。如果不理性地反省、分析自己的成长过程,对下一代的养育就会受到自己父母养育的影响。‟

还记得叛逆期的我,每当与父母发生冲突过后,都会告诉自己„我知道父母是爱我的,只是他们爱的方式不是我所接受和期待的!‟如今看来,很明显,当初父母与我之间缺乏的不是爱,而是更多有效的沟通与交流。如今自己当上了妈妈,对父母曾经的严厉管教,有了更深切的理解,只是,米娘敢说„我不会让自己继续以那样的教养方式去爱我的女儿!‟

王涛博士说:„新的教育方法,是要求为人父母者了解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具备怎样的能力?有着怎样的学习状态?拥有着怎样的学习方式!‟

在西方,孩子是上帝赐给父母的礼物与财富,他们认为父母拥有的是暂时保管的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西方家庭的亲子关系是三角形的:上帝、父母、孩子。他们更多地是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上帝面前,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平等的。中国式的亲子关系,很多父母为了孩子牺牲了自己,然而在这背后更多的是带着前提条件„孩子必须要听话‟,孩子成了家庭的私有财产。常常听到一些家长对子女说着前面加

了副加语的对话:„你帮我去把作业做完、你帮我去把书包收拾好……‟原本理所当然的份内事,却成了孩子帮父母完成的工作,仿佛一切为的是满足父母的需求,而非孩子自己的义务与责任。还有好多的父母被虚荣心蒙住了爱的心灵,总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令孩子被无形的竞争压得透不过气。孩子因此而失去了独立能力,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失去了对自己的信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强项,走进孩子的内心、发现孩子的强项、了解孩子的学习状态与学习方式,才是更佳的教育。要走进孩子的内心,需要的是父母无条件的爱与接纳。

庆幸着自己的父母是一对学习型的父母,同时也庆幸着自己是一位反省型的女儿。随着米娘学成就业,父母与米娘的亲子关系起了微妙的变化。曾经严厉的父亲,紧梆的面容换上了舒展的笑容,记忆中除了责骂就没有太多交流的爸爸,突然成了幽默的可爱老爸。曾经啰嗦的母亲,虽然依然啰嗦,但言语间米娘能感受到更多的认同与赞赏。曾经任性的米娘,逐渐学会了体谅,逐渐学着退让,逐渐习惯了反思。米娘与父母重新建立的亲子关系是平等的。如今回想,真得好好感谢父母曾经的严厉,至少他们让我少走了许多弯路,他们让我拥有了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在米娘的心中,父母都很优秀,父母对我们兄妹仨的爱是无法用字词来尽述的。父母眼中我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深情厚爱,作为女儿的我,选择让自己更坚强、更努力,让父母更放心。虽然我不会效仿延续父母的教养方式,但我始终感谢父母曾经的管教,没有他们的昨天,我就不会拥有幸福的今天。

父母的交流方式和结果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有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小米外婆看了这篇成长过程的反省,千万别生气喔!米娘是爱你的,也理解你们当年的爱,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人比你们更爱我了,我珍惜着!同样也深爱着你们喔!

老一辈教育孩子时,总少不了打骂,所谓„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才。‟米娘的成长之路,也逃脱不了„棍棒教育‟。每当父亲手持粗粗的棍棒,狠狠地往我身上打来时,内心除了恐惧,居然没有丝毫恨他的心。虽然被打得很痛,虽然父亲很严厉,但米娘一直感觉的确自己犯了错,而且日常生活中也一直能感受到父亲深沉的爱。

作为新一代的父母,到底孩子能不能打,该不该打,如何打呢?这,是一串存有争议的话题。王涛博士的观点:„孩子可以打。打,是一种有效的处罚手段;是符合社会规范的。被打,这种负面感受能让孩子对行为有新的认识,能让孩子有责任感。‟

„然而,如何打呢?打孩子前体的前提,父母不能带有愤怒的情绪。不能用手打,要用杖打。打孩子之前需要语言的交流。打孩子时需要有爱。

打孩子的时候,首先得放下自己的愤怒情绪。愤怒时打孩子是发泄而不是规矩,把愤怒发泄

在孩子肉体上是犯罪。为何要用杖打呢?第一这对克制情绪进到缓和的作用,去取杖的时间里,足以给父母一个冷静的时间。第二,这个杖打不是随手抓起东西就打,而是固定的,比如一把尺子。这个„杖‟,能让孩子有所敬畏,让孩子意识到规矩在父母之外,在父母之上,父母只是执行者。让孩子意识到父母打你,是因为爱你,你做错了,不是父母要打你,而是规矩要打你,让孩子从小有这样的观念,长大以后将会成为一个有公德心的人。同时这个„杖‟更起到震慑力,告诫孩子不要犯错,要守规矩。当孩子犯错而不得不打时,父母应先进行语言的交流,如告知孩子„我不想打你,但不得不打‟,让孩子意识到犯了错就需要受到不同程度的惩罚,这反而让孩子更有责任感。犯了错不能只认错,要让他承担后果,否则孩子会把认错当作逃避处罚的手段。

米娘认同孩子可以打的观点,在过去对米妮的嘉乐表哥的教育历程里,合计打过他两次。嘉乐一直是米娘心中懂事有礼的孩子,从小就聪敏机灵,这样的孩子通常也特别的淘气。嘉乐从小到大教育问题都是米娘包揽的,三岁至十岁,他一直与我居住在一起。第一次打他是在他读幼儿园大班的时候,淘气的嘉乐常常不肯午休,每次下班去接他,都被老师投诉。每次回到家,米娘都会与他谈心讲道理,每次他都意识到自己的错,只是事后又故技重施。终于又被老师投诉了,说他这一回不但自己不睡,还故意去影响别的孩子,弄得好几个孩子都跟着不肯睡。米娘答应老师回家好好教育嘉乐,回家的路上,米娘没有说一句话,嘉乐坐在摩托车后头紧紧地搂着我的腰,他完全感受到当时我在生气。回到家,我让他站在一块方砖上,我面对他坐在沙发上,彼此间仅有一伸手臂的距离。我对他说:“小姨很失望!现在给你三分钟好好反思,待会把小姨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第一,觉得自己有错么?第二,如果有错,错在哪里?第三,犯错时心里在想什么?第四,面对过错,你打算如何改正?以后你将怎样做?”这时我爸下班回来了,见到向来淘气的嘉乐乖乖地站在那里,意识到小家伙犯错了,我爸绕道走开了。三分钟过去了,嘉乐沮丧地一一回答了我提出的问题,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听着年仅五岁的嘉乐条理清晰地总结了自己的过错,我的眼泪在眼眶里打转。我强忍着泪珠对他说:“你必须受到惩罚!”说完举手打向他的PP,虽然只是轻轻一拍,但我的眼泪已经滚了下来,嘉乐也哭了。他对我说:“小姨,你别哭,对不起,我知道错了!”我们相拥而泣。这件事过去已经有十六年了,但却历历在目。第二次打嘉乐是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也是被老师投诉上课搞小动作,还影响其它同学。整个教育过程与五岁那年一样,最后我们都哭了。从此以后,我再也没有打过嘉乐,随着他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关系如同知己良朋。他十八岁那年我的生日,他在许愿瓶里写下一张纸条‘小姨,你是在我一生中,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人,爱你!’看着这一句话,眼泪顺着脸颊滑落,这是一份珍贵的生日礼物。如今嘉乐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米妮很喜欢这位哥哥,而他对米妮更是宠爱有加。嘉乐如今更承担起教育弟弟妹妹的责任,在我看来,以后,也会是一位好男人、好父亲。

王涛博士的父亲职业是教师,同时也是一名乒乓球好手,手部力量很足。然而,每次父亲打他的时候,虽然出手很重,一个大大的弧线滑过,打到他身上总是很轻很轻。在米娘眼中看来,这,就是爱的弧线,王老先生的打中有爱。

教育孩子要用心用情而不是用计,孩子一定能体会到固中真爱。

王涛博士说:“爱与规矩是不可分割的,不可说哪者更难;更不是爱或规矩!教育的原则是:体现规矩的爱,带有爱的规矩。”

爱没了规矩,就是溺爱;规矩没了爱,就是发泄。在王涛博士看来,早期规矩对人生发展影响巨大,规矩迟早要做,越晚代价越大。给孩子建立规矩,必须从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主要是建立吃、睡、玩的规矩。“喂养要有规矩,按时喂养,多做交流,无论是语言还是肢体的,虽然在宝宝很小的时候,反应不大,但宝宝都能接受。而

到孩子大了以后,更要按照孩子的特点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进行交流,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

米妮现在虽然仅仅一岁四个月,但做规矩一事,一直在坚持着。一直觉得与米妮的相处很幸福和平,除了因为米妮很乖巧以外,相信与规矩的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关于做规矩一事,依稀记得笑网还有不少妈妈说米娘对米妮的要求太高太严厉了。哈哈,听完王涛博士的讲座归来,米爹不由得也夸奖米娘过去所做的规矩呢!

作为父母,最头疼的就是孩子闹情绪,耍赖。这时,父母一定要记住当孩子闹情绪,很抓狂的时候,我们不能和他讲道理,这时他们没有接收能力,没有学习能力,等孩子平静下来以后再交流,而且要蹲下来与孩子平视,不仅要有语言交流,还要有目光的交流,要和声细语地说重话。通过这种交流帮助孩子避免以后再出现这样的错误。我们还常说孩子生一次病,坏一次。这是因为面对生病的孩子,通常我们都会心软放下许多规矩,因此让孩子找到了父母的软肋。王涛教授建议,面对这样的情况,等孩子病好了,规矩就需要平缓过渡,逐步回到原来的定位。

一直以来,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形态里,严父慈母。陶行知先生更曾说过„慈母缺规矩,严父缺乏爱‟。王涛博士笑称如今的家庭教育形态有所改变,相反成了„严母慈父‟(咱家目前就是这样的状态)。事实上,家庭教育是需要高度统一的。管教孩子,自己应先被管教,最好做到„严父里带爱,慈母中带规矩‟。目前,咱家最大的问题就是米爹是个不折不扣的缺乏规矩的慈父。庆幸着米爹一同参加了讲座,加上米爹也是位学习型的„人才‟,但愿日后能在不断的自我管教及学习中成长为„有爱有规矩的好爸爸‟。讲座中,王涛博士还特别忠告在场的爸爸们:“爱是需要交流的,交流是爱的通道,是规矩的手段,更具有累积效应。爸爸们只有先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有可能被你带领。中国的父亲总是爱得太深沉,很少表扬孩子,要让孩子感受到父亲的爱,表达出来,爱的缺失和不完全会造成许多问题。”米娘看来,王涛博士这一段话,不但适用于父亲与孩子之间,还适用于夫妻之间、母亲与孩子之间。王涛博士指出:„第一次做规矩比较难,一定要坚持!做规矩的架式要摆好,面对面,目光交流,规矩里有爱,让孩子体会到这个规矩是不可以碰的。‟这一段话,希望能与各位妈妈们共勉,咱们加油吧!附:

Baumrind的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满足需要坚持原则

严格型=高度满足+高度原则(我们要努力成为严格型的父母)

严厉型=缺乏满足+高度原则

溺爱型=高度满足+缺乏原则

忽略型=缺乏满足+缺乏原则

讲座最后一部分,王涛博士向家长们讲述了一次被载入史册的交流。Monty Roberts,英国一位真正的马语者。王涛博士向家长们播放了Monty用真爱用真情驯马的视频。在过往历史上,驯马的方法是用绳索分别套在马脖子及马的一只蹄上,在马发威时驯马师用力拽着绳索,很粗暴。这种方法要把一匹马驯服,大概需要一两个月的时间,而且对人与马之间的感情是比较受到影响。年轻的Monty在野外无意间目睹了一匹野马狂奔向冲向母马,温顺地寻找依偎,于是他就思索着,如果令马把他当成一位可信赖的依偎对象,那样是否也能把一匹马驯服呢?回到父亲的农场,他找来一匹尚未驯服的马匹,用力让马匹受到惊吓,马匹在马栏里狂奔。两小时过后,马跑累了,马场上只有它和Monty,它跑向Monty,依偎着,把Monty当成了可信任的对象。Monty把这个发现兴致勃勃地告诉了老父亲,得到的却是

一顿痛骂,因为即使是真的,那无疑Monty正用自己的发现来告诉老父亲,他过往几十年的方法是错误的。对于一位老人而言,那是残酷的一个现实。Monty用爱驯马的新方法不径而走,新闻媒体争相报道,然而,大家却都说他是一位骗子,说那些马都是早就驯服的。时光飞逝,在Monty六十二岁的时候,BBC又找上门来。Monty思量再三答应了最后一次的亮相,但他的要求是:“去郊外找一匹完全没有被驯化的野马,无论成功或失败,BBC都必须真实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接受媒体采访!”

在野外,终于找到了一群野马。Monty和他的团队先选中了其中的一只,然后就把这匹马与马群分离开。这匹受到惊吓的野马在郊野狂奔,Monty策马追随其后,就这样陪伴着,不去惊动它。一跑就是24小时,野马逐渐出现了疲态,它开始逐渐地正视Monty,或快或慢地试探着Monty是否可信赖。终于它低下了头,嘴里轻轻地嘴嚼着,这是马向Monty发出的信任信号。Monty开始用抚摸、语言与野马进行对话安慰,他们之间的沟通建立了。又经过了一个晚上,Monty成功地把马鞍套到了野马身上,它被驯服了。

这是一个爱的故事,Monty用爱心与耐心进入了马的世界,得到了它的信任。看着Monty驾着自己的马匹跟随着那匹野马,不离不弃,直到野马自己慢下来,他才试探着靠近与交流,他的每一步都没有强迫的成分。事实上,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家长们只有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才能与你接触;足够的爱心与耐心,理解孩子的需要,坚持原则,交流过程中很好地解读孩子的行为,就必将能塑造心灵,规矩行为。作为家长,我们也要跟随孩子的方向,给他更多的关注与观察,给孩子接受的时间和空间,用他们可能接受的方式开始沟通。让他们解除戒备,愿意接受我们的要求,这个“愿意”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真爱,是有规矩和信念的。

Monty的故事还有续集。虽然Monty把野马驯服了,但那些古板的老一辈驯马者们再次发起了挑畔。他们认为,即使Monty把„害羞的男孩(马名)‟驯服了,但如此把它放回野外,它一样会回归到原来的生活,那不是Monty所谓的爱能改变的事实。Monty再次接受了挑战,他把„害羞的男孩‟带到了野外,寻回那个马群。脱去缰绳的„害羞男孩‟头也不回地冲向了野马群,很快就消失在Monty的视线之外。但Monty相信它会回来的。那是一场煎熬内心的等待,夜幕降临,„害羞的男孩‟并没有回来。第二天早上,当大伙都认为行动失败之即,远处传来了马蹄声,„害羞男孩‟的身影出现了。它也在寻觅着,当它抬头确认Monty处身于人群之中时,它加快了步伐,快乐地跳跃着。Monty的爱,又一次让他获得了成功。在Monty脱去„害羞男孩‟缰绳的时候,他是在让„害羞男孩‟自由选择去留。因为爱,尽管它兴奋地离去,但却依然牵挂着这位充满爱的老人。Monty他改变的不是„害羞男孩‟的行为,而是它的心灵。续集里离去的„害羞男孩‟回归那一刻,米娘与米爹的眼眶都湿润了,Monty老人的爱还感动了我们。曾经米娘也听别人说过:“人不可能绝对控制马要做的事,但要想改变一匹马,最好的方法就是改变自己。如果马不听话,我就不断变换我的训练方法,直到找到有效的方法为止。”在教育孩子时,我们除了需要有爱,还需要在爱中带有规矩。当为人父母或老师的我们,不停地抱怨着孩子未能达到我们的要求时,有没有想过或许是我们一直是在用一种固化的方法去面对形态多样、个性各异的孩子呢?有没有想过可能是自己的原因,才导致了孩子的不尽人意呢? 在教育学上,有一个词很形象„因材施教‟,或许我们除了爱孩子,更应该学会变通与进步。有位哲人说得好:“山不过来我们可以过去。”做家长的常常认为自己永远是对的,家道尊严的心理作崇,而不试着从自身的角度去做一些改变,才造成了家长与孩子的对立局面,形成了失效博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不妨试着主动从自身作一些改变,学习驯马师的“驯马之道”,也许会取得更大的成效,就如囡囡妈咪所说的„要学会退步‟。米娘觉得,勇于放手的爱,充满了信任、认同与鼓励。我们常笑称与孩子之间是斗智斗勇的较量,事实上,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与孩子的交往贵在用心用情,而非用计。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事实上,不是孩子什么都不知道,而是我们不知道他们知道些什么,婴儿所知的能力是我们知道甚少的,婴儿的认知语言能力、数字概念能力、认知图片能力及表情能力,都是超乎我们的想象。

有些家长对孩子的错误总是特别敏感。其实,我们应该多发掘孩子的长处与优势,不能只爱孩子可爱的时候,更要爱孩子不可爱的时候,对孩子有爱心,更有耐心,这才是真正的爱,才是无条件接纳的爱。这一点,米娘得好好提醒自己,虽然米妮只会在很少的时间里有那么丁点儿的不太可爱,但也足以让脾气急躁的米娘当时对她存有厌烦之心。以后一定要改!!在为孩子做规矩的同时,要注意先给自己上规矩,家庭成员内、教育者之间且都能做到高度统一爱和规矩的原则,有了这样的爱和规矩,相信将为孩子带来更大的幸福。

儿之道,也让米娘在过往的日子里学习了许多许多,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快乐幸福的,因为我们都在努力着!

第二篇:规矩与爱读后感

规矩与爱读后感

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是一份特别的礼物,每一对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期盼他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孩子成长的同时,父母也在成长,想成为好的父母,所以父母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在书中反复的强调一句话,我也认为这是本书的主旨: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所以我认为规矩的存在是以爱为前提。以爱之名,规矩立之有效,有益。

想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首先你要明确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也不是生了孩子就是父母了。所以第一课就是要学会怎么做父母,四项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规矩和爱统一的原则,情商高于智商的原则,和孩子共同成长的原则。我尤其喜欢纪伯伦的《论孩子》这首诗,大概意思是说你可以给孩子生命,但他们不是为你而来,你可以庇护他的身体,但不能庇荫他的灵魂。幸运是父母和孩子组成了一个家庭,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触的一个环境,我们可以尽我们所能,用好的教育方式,用爱和规矩给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我想这便是给孩子的一份礼物吧。

教育孩子时一定要知道规矩和爱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很重要。规矩要有一致性,也就是说如果这个家庭里只有父母和孩子,那么父母的规矩观一定要是一致的,如果还有爷爷奶奶也要让他们对规矩的执行持有一致的观念。而且规矩是从孩子出生就要开始建立的,要逐渐建立吃-睡-玩的规矩,虽然孩子很小,睡觉很不规律,其实可以运用一些方法使孩子在小时候就形成好的睡眠习惯,比如“襁褓法”,“嘘声法”,“摇晃法”等。给孩子安全感,让孩子感觉到你对他的爱。但是溺爱是万万不可的,因为真正的爱是有规矩的爱。作为父母,如果很好的利用规矩是会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可以培养孩子的抗压能力、责任感,或者培养孩子的兴趣,提高孩子的情商等。

有规矩当然也会有惩罚,书中常常提到中国和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观念的不同,也对一些教育方法做了对比,虽然有许多的不同但在惩罚孩子上却有一些相似,但是美国的惩罚要求在体罚孩子时是不可以带有强烈的情绪的。中国仍然也存在许多“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庭,或是“慈父严母”的家庭模式,但是要知道就算是惩罚孩子也要是带着爱的,最好是先和孩子沟通,在沟通时眼睛要看着孩子,告诉他你惩罚他是因为他违反了规矩,需要受到一定的惩罚。当然了,前提是你要让孩子对规矩是敬畏的,否则就算是体罚也可能是无效的。观念确实是很难转变的,也有很多家庭依然意识不到规矩和爱的重要性,需要时间和经验来建立规矩和爱的教育。

书中讲到了很多行之有效的规矩孩子的方法,不止要为孩子建立规矩,也要为自己建立规矩,和孩子共同成长,规矩和爱不仅会成就一个孩子,更会成就家庭,成就世界。虽然我还未为人父母,我仍然觉得这对我是有益的,真正的规矩是因为真正的爱。

教师教育学院

心理班 2012121005

张也

第三篇: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讲座整理《规矩与爱》

美国哈佛大学王涛博士“规矩和爱——成就宝宝未来”讲座

第一部分:父母学的重要性。

教育孩子,其实对父母要求很高的,没有经过专门培训也是无证上岗。作为父母必须要学习,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而是观念上要改变,不仅仅是了解自己,而是要了解孩子,教育孩子的四项基本原则。

1.不占有原则: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可以爱他,教育他,但是不能占有他。

2.爱和规矩的原则: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3.情商先于智商原则:一个人的成功至少70%归于情商,不到30%归于智商。

4.共同成长原则: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

教育的核心就是处理好爱和规矩的关系。

第二部分:爱和规矩的现状

你们觉得爱孩子和给孩子做规矩哪个更难?绝大部分家长认为做规矩更难。其实,做规矩难无非是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你不知道什么是规矩。第二,明明知道什么是规矩,却不忍心做规矩。第三,即使做规矩也是随着自己的情绪和怒气做规矩。那么究竟该如何给孩子做规矩呢?……

父母教养方式理论

Baumrind的理论:

| 满足需要 坚持原则

————————————————————————————————————

严格型 | 高度满足 高度原则

严厉型 | 缺乏满足 高度原则

溺爱型 | 高度满足 缺乏原则

忽略型 | 缺乏满足 缺乏原则

看看你是属于那一种?

第三部分:教育孩子的原则:真正的爱是体现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传达爱的规矩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

西方观念(来自圣经),孩子是上帝赐予的礼物和财富,我有暂时的保管权力和教育的神圣职责;

在这种观念下,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能力;尊重

中国观念(文化传统),孩子是家庭的私有财产;

在这种观念下,牺牲自己为孩子;孩子要听话

第四部分: 规矩必须从出生开始

第一年得规矩

———吃的规矩(刚出生每隔2.5个小时喂一次,以后拉长时间间隔,但是不要在孩子睡着的时候喂,必须叫醒他,最好一边喂一边交流,告诉孩子该吃了)

———睡的规矩(必须孩子独立睡觉,睡在小床上,不要和父母一起睡)其实孩子出生就具备了独立睡觉的能力,和父母一起睡,就剥夺了孩子的这种能力,渐渐开始依赖父母。其实不是孩子需要和父母一起睡,而是父母需要和孩子一起睡。

第五部分:打孩子的艺术

长大后的规矩:孩子可不可以打——打孩子的艺术

引用《圣经》“箴言”篇里有关孩子必须打的语句:“杖打和责备,能加增智慧;放纵的儿子使母亲羞愧。”“不忍用杖打儿子的,是恨恶他。疼爱儿子的,随时管教。”“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于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灵魂免下阴间。”

打孩子的原则:

1、不能在发怒的时候打孩子;

2、不能用手打,也不能用鞋子打,一定要用杖打(不可以随意打,要有威慑力,原则上规矩高于人);

3、打以前要沟通交流;4 打孩子需要爱。

在美国唐人街,有一对华人父子。每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都会打孩子作为惩罚。又一次孩子做错事,父亲问他怎么办,孩子说“打呗”,这时,父亲心碎了,而且很愤怒,因为他这么久的教育还是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规矩的存在。后来父亲回房间想办法,要如何教育儿子。一会父亲拿着象征规矩的尺子,来到儿子的房间,和儿子说了几句话“爸爸爱你。即使爸爸爱你,也无法改变规矩。因为爸爸爱你,所以你的错爸爸也有责任,这个规矩爸爸来承受”,这个父亲就用尺子打自己,打了一下,儿子冷漠的脸开始有了表情,打第二下,儿子跪了下来,哭着说是自己的错,让爸爸打自己。最后父子俩抱头痛哭。因为这件事情,这个男孩后来成为了一个非常有责任心的人。也许有人说这个就是苦肉计,但是王博士说,如果是计,你们可以试试,孩子绝对可以把你看得透透的,他会用另一个计来对付你的苦肉计,父母必须真心实意的对待孩子,告诉孩子规矩的重要性,才会让孩子的心改变。

第六部分 爱和管教的高度统一

家庭内不同教育者之间的统一;

———隔代教育(不要让长辈代替父母的教育,以父母为主,如果有爷爷奶奶,必须与统一意见再教育孩子。孩子非常容易发现不同教育者之间的差异,而他会很聪明的利用这点差异找到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法,所以父母必须和长辈沟通统一意见)———严父慈母(这个是中国传统家庭的模式,而经常严父就失去了爱,慈母失去理性,而正确的是应该是两者结合统一。在一方教育孩子的同时,另一方即使有不同的意见,绝对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去干涉,应该事后再沟通)教育者之内的统一:不同年龄规矩要统一;不同情境下规矩要统一

这里说到孩子生病时会特别任性,其实孩子生病时,家长可以多一些关爱,但是应有的规矩不能忘记,而这一点是一般家庭很难做到的,孩子一生病,家长马上忘记所有的规矩,随着孩子来,而这样建立的规矩就形同虚设。

第七部分: 交流的重要性:

交流是爱的通道,是规矩的手段,是累积的效应。整个家庭中父爱是不能代替的。父亲的爱给的是一种力量。每天父亲都要和孩子有很好的交流。据研究,青少年时期的问题孩子,都是家庭中缺乏成年男性的爱。男孩缺乏这种爱就容易混帮派,女孩缺乏这种爱,就容易被男孩子打动,容易和男性同居,所以绝对不要忽视和小看父爱。

王博士告诉我们,教育孩子,是要改变孩子的心,而不是改变孩子的行为!

结 语:送给天下年轻父母的话:

在批评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诅咒

在仇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争斗

在嘲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害羞

在耻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内疚

在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耐心

在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自信

在赞扬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欣赏

在公平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的是正义

在安全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信心

在赞许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爱自己

在接纳与友谊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了在世间寻找爱。

第四篇:规矩和爱

读《规矩和爱》有感

寒假在家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是感慨万千,这是一本特别适合家长朋友读的书,自己也从中学到了许多,虽然还没成为众多家长中的一员,但小侄女的诞生也给了自己,甚至是家人必须看这本书的理由。

1、关注学生情商的培养,而不仅仅是孩子的认字学知识,高尔曼提出情商五要素:自我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同理心、人际交往技能,任何一项对生活都很重要,也是通往构建一个自我快乐成长孩子的必然途径,70%归于情商。

2、为人父母需要用心而不是用计。做老师的也是一样的,要有良好的心态,放下高高在上的威严,放下身子去了解孩子,用爱去驱动自己的行为,用爱去理性分析自己的现状。

3、榜样的力量。想让孩子达到什么样的要求,首先自己要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个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我们首先都要先端正自己的态度,否则就给了孩子反击自己的机会和证据,也让孩子有了养成不好习惯的理由。

4、规矩的制定。要有一套自己制定的可行性规矩,不能今天立的规矩,明天自己就将它推倒,这样老师在学生面前失去了威信,家长在孩子面前没有了威严,当然,我们也不能一味的制定规矩让孩子执行,要在规矩中体现爱,正如书中写到: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

第五篇:规矩和爱读后感

导读:我认为《规矩和爱》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即有理论又有各种各样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细细品读之后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以后会成为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规矩和爱》读后感范文,欢迎阅读!【篇一《规矩和爱》读后感】

我认为《规矩和爱》这本书写的确实不错,即有理论又有各种各样的事例,摆事实讲道理娓娓道来,细细品读之后使我豁然开朗,受益匪浅,以后会成为我教育孩子的一本重要的参考书。

我很认同书中所讲的“真正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的理论,因为孩子是各种各样的,家庭父母亦然。现在的孩子物质条件优越,所经受的磨难挫折并不多,甚至一个孩子受几代人的宠爱。受各种因素和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缺少清淡的智慧,安静的心性,做事缺乏理智,我行我素……正所谓“奢华容易,教养太难”。

我的体会是孩子需要爱,更需要规矩。我们做家长的,教育孩子一定讲究方法和原则,因材施教,不能溺爱也不能放任自流。正如书中所说的:“溺爱是害也是恨”。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争取做到“规矩和爱”的和谐统一。首先我们做父母的要以身作则,从心里接受规矩,给孩子立了规矩要严格执行,实施时要言简意赅,发挥出其权威性,该表扬进表扬,该批评时批评,培养孩子从小对规矩的敬畏之心。

所以,一本好书,一定多读,多领悟借鉴并从中受益。在严父慈母的配合下,对孩子赞美,信任和期待的同时并施以规矩,提高孩子的自信和情商。牢记“再富不要富孩子,再贵不要贵子女”的准则。在《规矩和爱》的指导下,理性地教育孩子。

【篇二《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与爱》这本书看了一个多月终于看完了。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家庭金字塔顶端的小珍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一如这句老古话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原本的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针对如此的教育现状,其实很是值得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的,家长们触目惊心到想要及早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作家王涛推出的《规矩和爱》一书,尽管只是文字的述说,但是我们却可以在看书的过程中学习并给孩子设置爱的规矩。

在全书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读到更多细节方面的规矩要求。这里的规矩是为孩子设置的规矩;这里的规矩是真正带着爱的温情;这里的规矩是目标明确的教育方式;这里的规矩是时刻培养孩子茁壮成长的衡量准则。

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规矩和爱》这本书给了我们最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时刻伴随他们的成长。

【篇三《规矩和爱》读后感】

身为人父,我读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其中有些是教导教育方法的,有些是介绍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书籍之中,我认识到了当今身为父母的不易。而养育好一个孩子的前提是父母需要掌握的知识技能或者正确的教育理念。“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身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无时不感觉到身上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赵校长说过“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使孩子们从小养成一个良好的性格,是大有稗益的一件事。通过通篇的阅读,我其实感觉是受益匪浅的。尤其是看到那段“没有不能做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做规矩的父母“更让我坚定给孩子竖规矩的使命感。老人们常说“从小看到老”,殊不知,孩子们长大之后的一言一行与从小养成的规矩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的。

成功的教育是爱和规矩的结合: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每个孩子都是我们美好的未来。他们理应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呵护。而方法何在呢?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提示,让有爱的“规矩”起来,并时刻伴随着他们的成长。

1、规矩的根源是爱,归根结底就是我们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上来。

因此规矩的建立要本着遵循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环境的大原则。具体规则则依据孩子年龄,让孩子做自己能负责的事(比如5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穿衣服,收拾碗筷,整理玩具和书籍,按时吃饭不磨蹭等等)不要超于孩子年龄段设立孩子做不到的规矩。——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了解、理解自己的孩子,对做不到的事情要宽容。

2、在立规矩和培养孩子规矩意识时(也就是管教时),不是出自自身的情绪,而是出于规则本身。

即违反规则时管教,而不是自己需要发泄情绪时管教。这点很重要,情绪管理是很多大人都未完成的任务。管教时要带着爱,让孩子感觉到规则背后的爱,而不是感到规则是冷冰冰的,是跟自己作对的,是让自己受苦的。这也是懒妈友童跟我们分享过的:管教是温柔的坚持,即持一种负责任的、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坚定的态度进行。管教时父母要有内心的力量,要树立权威感,让孩子意识到,我管你是因为我爱你,我比你更知道什么对你好,你在界限里是安全的。

3、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父母自己受教育成长的过程;要改变孩子,父母先改变自己。

因此在给孩子建立规则的同时,大人也要遵守规则,给孩子做好榜样,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王涛博士所说的早教原则之一——共同成长原则。

4、关于打孩子。

王涛博士的观点我很认同。可以打,但不能发怒时打,要带着爱打,打前要沟通,打时要用一种仪式化的东西进行(比如一根杖)。另外,在孩子青春期时不要打孩子,那时候孩子很叛逆,用这种方式教育效果不好,更多的用谈心的方式。(其实我感觉小时候给予充足的爱和规矩,青春期应该过渡得顺利一些)。

5、用规矩和爱发展孩子的兴趣。

作者举了郎朗的例子,也提到了虎逼迫孩子、“股神”巴菲特不逼迫孩子,他们的孩子最终都得到了成功,这些也是规矩和爱的结合,也许在尺度的把握上,虎妈更注重规矩,而巴菲特则更偏重于爱的感染,但是任缺其一而目的达不到。

6、情商和幸福。

情商要素之一:积极客观的自我意识;情商要素之二:帮助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情商要素之三:积极明确的内在动机;情商要素之四: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情商要素之五;交往合作的能力。情商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家庭教育中,很多父母都能明白这个道理,却在实际的教育培养过程中更注重了孩子的学业技能等而忽略了孩子的情商培养,从侧面来说也反映了父母的低情商,要想培养好孩子,首先要从自己做起,一个人能否有一颗感受幸福的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情商,高情商的父母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也知道如此能培养好自己的孩子做一个自信成功乐观的高情商的人。

7、规矩建立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学会自律,走向成熟。

总之,规矩和爱并非是完全对立的两方面,爱为规矩之根源,规矩为爱之保障。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失去了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孩子失去了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学会了谦卑和自信。为爱而定规矩,才能保证我们的孩子快乐成长,才能给孩子一个幸福圆满的未来!

下载《规矩与爱》讲座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规矩与爱》讲座.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好书推荐《规矩和爱》

    《规矩和爱》好书推荐 今天推荐的《规矩和爱》是银行去年免费赠送的主题为“自然人生 好书相伴”中的其中一本,开始时是带着任务去读的,但读着读着,便被书中朴实的道理和事例所......

    《规矩和爱》读书笔记

    《规矩和爱》读书笔记许有杰阅读《规矩和爱》是老师给的任务,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了解和诠释家长如何更好的面对孩子和教育孩子。你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面对你的孩子呢?是响......

    规矩和爱读后感

    感《规矩和爱》 作为一名幼儿教育工作者,我常常被这样一个问题所困扰:“怎样让孩子在幼儿园既快乐又能主动遵守规则?”带着这样的疑问,我阅读了王涛博士的《规矩和爱》。读完后......

    《规矩和爱》读书笔记

    《规矩和爱》读书笔记41吴兴曈家长在老师的建议之下我们家长读了《规矩和爱》这本书“真正的爱是带有规矩的爱,真正的规矩是体现爱的规矩”,这本书强调了爱不是无边无拘的,规矩......

    规矩和爱读后感

    《规矩和爱》读后感 东升小学 葛 欣 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越来越多地成为每个家庭的小宝贝。长辈们、家长们对于孩子的宠爱和呵护让小天使们或许化身成为了小霸王。作家王涛推......

    规矩和爱的读后感(范文大全)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会有不少感想吧,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规矩和爱的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

    《规矩和爱》读后感(精选五篇)

    《规矩和爱》读后感身为一名母亲,我也读过了不少有关于育儿的相关书籍。有些是教导方法 的,有些是说明沟通技巧的。有些是讲解教养方式的,有些是解析孩子心理的。在众多的同类......

    《规矩和爱》读书心得

    《规矩和爱》读书心得最近,阅读了钟老师推荐的王涛着作《规矩和爱》,对书中提出的有关孩子的教育观点深有感触。针对书中提出的教育理论,对照自己平时对孩子的教育,有些地方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