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问题若干大全

时间:2019-05-12 03:4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教育问题若干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教育问题若干大全》。

第一篇:浅谈教育问题若干大全

浅谈教育问题若干——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曾经跟老师去幼儿园里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秋天树叶的欣赏活动,老师拿起一片树叶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像什么,我也在观察,这像什么呢?在我冥思苦想不得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说把树叶横过来就是小鱼,有的说把树叶竖起来就是一件衣服„答案五花八门,却让我不得不感叹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这堂课气氛极好,小孩子们都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如果不让他回答的话,甚至会跑到老师的怀里。这种场景让人感动,这种气氛与我们久违了。想想我们自己,教室的前三排永远不是我们的选择除非是没得选了,上课会早去占位子,不是为了占前排与老师有沟通,而是为了占后边不起眼的、老师注意不到的角落里,而孩子们呢?他们进教室后会选择与老师挨得最近的最中间的位子老师讲课的时候会一直看着老师。上课老师如果不点名是绝对不会起来回答问题的,相比起那唯恐点不到自己的孩子们,我们是多么的可悲„„

还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一记者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分别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所让不同阶段的人来说说这是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会说是月亮、是太阳、是镜子、是苹果„„到了大学,大学生说是一个直径相等的正态圆,而到了研究所里,几个白发斑斑的老教授却不敢回答,他们研究了一会跟记者说,这能不能复印一下让我们仔细研究研究?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最近读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我颇有启发,他笔下的美国孩子活的是那么的快乐、自由,从来不曾为作业功课苦恼过,而中国的孩子呢?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有人统计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是3公斤而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则有9公斤,书包的重量与我们身体的重量和年龄极不相称。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剥夺了我们看月亮数星星的时间,老师的怒吼声、父母的抱怨声成为我们童年最熟悉和可怕的声音,他们大人是不会懂那种看蚂蚁搬家、萤火虫跳舞的快乐的。他们只知道分数和名次,他们反复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东张西望,殊不知,孩子在他们东张西望的过程中或许学到的更多,就像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一书中写道: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刘晓东也曾说过,“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之外的那个世界?”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国际的困惑:我们的孩子屡次获得国际奥林匹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答案。

1、关于创造性的问题。曾经有一个美国老师到中国的一所幼儿园参观,她为那整齐划一的教学活动和幼儿小手背后的动作感到非常的吃惊,这在美国的幼儿园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同样让她惊讶得还有幼儿园老师向她请教的一个问题“ 你们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创造性能教么?这位美国教师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估计早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吧,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早就在教师“太阳是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头发是黑色的。。”的喋喋不休中消失殆尽了。而方形的太阳、蓝色的太阳在美国幼儿园小朋友的画面里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的创造性从幼儿园起就一点一点在毁灭,而罪魁祸首是我们所谓的最敬爱的老师。

2、关于中国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实小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是很愿意帮父母做事的,但父母不仅不鼓励而且还埋怨他干不好,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索性就不动手了。还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尤其是高中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学习,其他的事不用你管。”在学校里,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把知识灌输性的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孩子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的大学生都不能

很好的打理自己的生活。而在美国,学校是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而且他们布置作业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活力的。

3、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智商在130以上者通常被认为是超常儿童,中国年轻的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智商,只有被卡上超常儿童的印章就注定了孩子悲惨命运的开始。从孩子们从第一声“爸爸、妈妈”没叫全开始,雄心勃勃的父母就展开了“天赋教育”行动,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和特长班,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遗憾和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们完成他们没有达成的愿望,于是,各种各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孩子的潜能无限,父母的期望更无限。在我国还有一个专门负责超常儿童教育的机构—附设于大学的少年班,这些孩子过早的进入大学、过早的进入社会,大学里边高深的专业课程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刘晓东说所谓神童只是一群被惊扰的孩子,许多神童重复着《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在某些方面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孩子,身心的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像大家所看到的一样,那些少年班的孩子虽然他们在某个领域超乎别人,但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甚至抱着洋娃娃和玩具车上大学,他们仍然有一颗童心,但他们过早的成了大学生,以为社会已经承认他们是成人了,成人感和儿童心之间的矛盾使有些少年大学生的性格出现偏执甚至出现人格分裂。而在美国,虽然也很注重有天赋孩子的教育,但一般说来,那是“解放个性”的素质教育,他们不会以过早的踏入大学校园为荣,他们都愿意多享受一下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父母也不会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听从他们自己的安排,一般在普通学校里都会设有天赋教育班,是那些超常儿童发挥剩余精力的地方,每天在完成普通班的教学任务后会有一个小时在天赋教育班活动,老师会布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讨论、辩论,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4、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辈理应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但现在学校里的师道尊严已经完全扭曲了,教师成了权威的代表人物,学生见了都要退避三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荡然无存了,教师成了发号施令和指手画脚的代名词,在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学生渴望的良师益友在中国是可望不可即的。而在美国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学生可以直呼老师姓名,可以在课堂上随便走动,可以随时质疑老师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动手能力极强,他们自由、主动、创造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5、关于高考的问题。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考,沿用至今已经20余年了,多少孩子的青春浪费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他们挑灯夜读,早起晚睡,复读了一年又一年为的就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大多数学校为了顺应社会潮流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甚至考试作弊蔚然成风。中国大学遵守的是“上大学难,读大学容易”的原则,所谓“难”,就是要通过高考,在起跑线上要过五关斩六将;所谓“易”,是指只要被录取了,无论成绩好坏都会顺利毕业,甚至还会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在美国正好与中国相反,他们是“上大学容易,读大学难”,成绩及格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只要交得起学费,一般都可以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学,但入学后数不胜数的小测试、中测试和大考则让美国大学生苦不堪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毕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有色彩斑斓的梦想、有无所畏惧的胆量、有勇往直前的信心?而现在的我们只有在试卷上全是对号的时候才会找到那一点所谓的自信?我们的梦想和憧憬在老师和父母一遍遍的打骂声中消失殆尽,我们的勇气和胆量随着试卷上那越来越小的数字而找不见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的走向,追求教育的真谛!

第二篇: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问题。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考重点大学缺乏竞争力,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论坛)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缘由被拒之门外。报纸指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加强农村教育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是意义深远的紧迫课题。

3.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方法。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4.重应试轻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办学条件等。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催残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知识,高分低能,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矛盾的,但应试教育对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对其进行改革,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改革应试教育体制,首先是改变升学与考试制度。

5.“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深度评论

1.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 2.一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二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四是户籍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

第三篇: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浅析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

小组成员:段念、丁晓燕(宁夏)、金晨、胡辉、刘林、魏博、杨涛、赵楠

一、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整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在西部,由于经济条件差,教师队伍建设不是很规范,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良莠并存。由于农村学校“普九”达标不合格现象严重,公办教师数量有限,只有聘请价格低廉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造成这部分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多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公办教师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学历达标率低,一些教师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应学历,但所学非所教,教学基本功差。由于农村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学校条件差,新的人才引不来,就只能大量聘用民办、代课老师以维持正常的教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学科结构也不合理,有的学校缺少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就只能聘用代课教师来充当。另外,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年龄一般都在三十七八岁以上,而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成为骨干教师。

(二)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等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是高中,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围绕着高考升学来进行。为了能提高升学率,学校不惜每天起早摸黑地给老师和学生加课加自习,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高的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学校也就失去了活力,也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连寒暑假也是给学生补课,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只能一个月休息一次,一次通常是一天。教师的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准确解读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研究发现,教师无法有效解决这些课堂问题行为,除了缺少策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复杂的环境中,教师无法准确知觉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归因,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对个别学生的退缩行为理解为学生性格问题,从而放弃解决的努力。准确地解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有较强的知觉水平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环境,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模式由于一味的填鸭是教学,使得对课堂的理解从一个交流平台变为了填鸭教育的养殖场。

(四)、教师在教育中的职业怠倦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患上这种“职业倦怠症”的人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王蒙的早期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先生便堪称是一位典型患者。他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多少年来曾作为官僚主义的“经典”被我们批来评去,现在看来,说他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倒似乎更为中肯。这位大半辈子的“老革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使他对待所有问题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热情与活力。

所以在初期对教师自身的教育中要正视“职业怠倦”这个问题,并对教师心理进行定期的疏导,让每一个进入教育一线的,老师都有一颗富有激情的心。

(五)、对教师教育的曲解

近几年,教师教育一直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施中仍然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第一,认为教师教育不过是师范教育的一种变形,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一部分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但综合大学在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二,师范院校按综合模式发展,而教师教育仅是其综合性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将不被突出,教师教育将使未来的教师质量下滑; 第三,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师仅是一个职业而已,是否专业化并不重要; 第四,专业学习和进修只是晋级、评优的阶梯,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学习上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素质,远远没有想想中的那么高

(六)、财政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再教育投入不足

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教师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就是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经费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例如,基层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项费用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虽然在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进行的很多支持,但这些支持还远远不够。免费师范生教育只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开始,当教师进入教育生涯之后的教育国家财政还要继续增加。而不是单纯以评优为标准让老师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活动。

现在国家要求教师要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而且还存在地方教育部门乱收多收的现象。教师参加培训的名目繁多,有岗前培训、在岗职称晋升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改革通识和学科培训等等。通常对于进修的课程,一次要花费上百元多则一千元。而且对于学过的课程,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少则二三年,多则五年就过期,还要进行重新学习,重新考试。对于教师职称晋升情况,花的费用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就更多了。有些学校晋升中教二级职称时,费用就花费了近1000元(是一个西部普通教师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尤其这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七)、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严重分离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直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由地方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承担。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大多数省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缺口较大,因而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在承担教师职后培训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形成了教师教育中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学院等教师培训机构成为职前学历教育场所,淡化了这些在职培训机构的正常职能。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基本完成,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开始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由于培训者的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师比较相对较低,培训大多是经验交流式的。他们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论提升。虽然这几年高师院校也在不断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科研和师范教学又是偏重理论和策略性的,对课改教学实践研究比较淡漠,因此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兴趣也不十分强烈。目前学历教育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师范院校提供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发展没有统合。

为加快新教师的成长,许多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入职教育制度,但我国缺乏入职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入职教育制度。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为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分离的状况,构建发展性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入职教育制度,实现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运营机制。要想成为教师并非简单的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便可以,让教师更具有专业性。

二、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确立发展性教师教育的思想和机制,走出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误区 第一,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教育是发展性的,师范教育是终结性的,终结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的;现代教师教育不仅由师范院校来承担,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也可以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师范院校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教师教育,也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要使当代教师成为终生学习型教师。

第二,目前正在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个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众多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广泛参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已露端倪。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当是开放的,既可在师范院校完成,也可在其他高校完成,同时也可以在高校的指导下通过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完成。

第三,在目前高等教育综合化、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师范院校首先要按大学的规律和模式来办,大学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身份。

第四,师范院校走向综合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如果不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的水平可能滑坡,教师培养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师范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明显的特色,而且又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在走向综合的过程当中保持和加强已有的特色,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五,教师职务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具有较深厚的某门基础学科知识只是当好教师的部分前提和基础,执业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执业还需掌握教师的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际化潮流,不可阻挡。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自身才有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通过比较国外的教师教育,会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延长学制来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为使得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可以采取弹性学习、分流培养的方式,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有多次选择权,可以选择师范类本科毕业、非师范类本科毕业、师范类研究生毕业、专业类研究生毕业等。本科毕业学制应延长到5年,硕士毕业应该3年。学生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各个专业院系学习三年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然后开始选择升入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选择师范类的学生在第四年的前半年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类课程、学科教学法等实践课程,后半年时间到基层学校实习;第五年的前半年仍然进行师范类专业课程学习,最后半年写毕业论文,完成本科学习。选择非师范类的学生用两年时间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完成本科学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业和选择读硕士学位。非师范类和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都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考取硕士学位。拓宽教育投入来源渠道

第六、建议国家增大教育投入比例,在政策上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追加教育投资,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教师教育。

第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良性的中小学人才聘任机制

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内涵。

改革中小学的人事制度,形成流动的人才竞争机制。合理、妥善安置不称职的和富余的人员;扩大中小学校聘任教师的自主权;改革工资制度,将工资待遇同教师职称和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按照合适的师生比例配备一线教师的额度,择优录用教师;实行优秀教师和校长轮换、交流制度,提高教师工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重点综合大学的学生加入教师队伍,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东敏,徐金明.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和科技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0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唐亚豪.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5(3).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两大难点[N].光明日报,2006-1-4.吕红梅.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科纵横,2005(3).梁克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双月刊),2005(4).

第四篇:蒙古族教育问题

蒙古族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家庭。其中,蒙古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伟大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人们一谈到蒙古族,就会自然而然地与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联系在一起。是的,蒙古族的祖先成吉思汗以“世界征服者”称号载入史册,以“千年风云第一人”著称,在13世纪就建立起一个疆域恢宏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国,亦称之为大陆帝国。蒙古族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要谈到蒙古族能不与他联系在一起吗?蒙古族人民和中国人民能不为他骄傲和自豪吗?成吉思汗不仅创建了蒙古大帝国,还为我们蒙古族人民创建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了民族语言,人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内心情感,从而增进感情,互相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民族文字,人们才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历史,传承历史,用书信联系远方的朋友和亲人,使朋友和亲人永远心心相印。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字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另一种文字,这就是民族感情。

蒙古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蒙古族的教育事业也已走过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蒙古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家庭教育,寺庙教育,私塾教育,学校教育等几个阶段。但早期受教育者都是封建王公,贵族子弟。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的教育事业才走上了新生,呈

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群众的子弟普遍有受教育的权利,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以自己是蒙古族而感到骄傲,但是同时,我却不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我的家乡,蒙古族人口少,散杂居住,长期在汉族大众中生活,丢失蒙古语言文字非常严重,一些蒙古族只知道自己是蒙古族,而蒙古语言一句话也不会说,甚至有的还听不懂,只为了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而改过来的,有不少蒙古族对本民族语言不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什么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按照他们的话说:蒙古族语言没有什么生养生息的地方,内蒙古地广人稀,不是什么想往之地等等观念对民族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其蒙古族聚居的地方, 由于其大散居,小聚居的牧民居住特点.其学校的布局也极为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条件也极差.为了解决牧区校点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 开始建立一些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后学生在校食宿、学习,解决了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儿童人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校先后实行了双语教育,其教育模式分地区、分年级等各有差异。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偏远的牧区,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无力开展双语教学,只开设了汉语文课;二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蒙语文、蒙文教材教学,如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之高中部;三是把蒙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汉语文、全国统编汉语文教材教学.。

通过走访多家学校,对师生进行调查访问发现,多年来,民考蒙古族学生升学率低、高考能选报的专业少、考上的又就业难等问题,打击了牧民送子女上蒙语学校的积极性,导致了牧区不少牧民为其子女“择校”和“转学”等现象的发生,家长参照城镇蒙古族子女上汉族学校的做法,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以期解决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无可厚非,然而,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使来之不易的民族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大量蒙古族学生进汉校的现实,必然带来许多人的不适应,他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不加以研究和解决,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蒙古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来之不易的蒙古族教育成果大打折扣,也会损害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象。

总结起来,蒙古族地区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蒙古语授课学校学生流失严重。蒙古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蒙古语学生课业负担比纯蒙语授课和纯汉语授课学生重,蒙古语的语言环境和教学质量较差,教师不被重视,学生多头升学,升学渠道存在一定问题.二是某些地区整体上对民族教育特殊性的研究不深,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办法不多。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用于发展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的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是民族教育立法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

下面为下一步的积极组织、建设和提高提供一些意见。

1.双语教育、民汉合校是蒙古族教育今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巴州蒙古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双语教学以及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蒙古族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需求,致使蒙古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质量多年来一直偏低。因此,无论从教学质量,从培养蒙古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上讲,还是从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讲,在蒙古族学校和学生中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尽早出台有关制度安排,以确保民族教育成果和学生就业,保障民族文化传承

针对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以及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效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应尽早出台有关导向性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得到全面发展,使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逐步纳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度的供给,就能吸引和留住生源,就能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例如政府应当设计这样一种制度:对上双语班的学生实施奖励制度;对就读于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学生创造条件学母语,并形成一种政策制度;制定一种定向性的录用制度来优先分配和优先使用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或采取各种措施大力

拓宽其就业途径和渠道。巴州蒙古族目前的社会现状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其教育事业更迫切需要这种安排,因为,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于巩固蒙古族教育事业、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对牧区布局不合理,设点分散且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进行整合,从而适当集中师资、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对于那些班额奇缺,办学条件差,又离县城不算太远的学校应合并到县城里的学校,从而实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改善。要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大投资力度,配足配齐教学仪器,开足音、体、美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成长。

4.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由汉族语文教师担任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的培训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要重视普遍提高,又要重视重点培养。要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和条件。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但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该由汉族教师担任,这是出于在教学方法上摆脱对等翻译的束缚和汉语语音不够标准等问题的考虑,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好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让他们对汉语的掌握能够达到标准语水平。

5.要保障蒙古族学校的教材供应

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完全依靠教材的供给。不解决教材问题,也不提供各科辅导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

第五篇: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10经院国贸曾莉

学号:2010050263

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如何,都会对祖国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青年强,则国强。因此,关于大学生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关系到祖国以后发展的路径。在大学,这个人生的最后一个象牙塔,本应该是知识的殿堂,是纯净、发奋、上进、积极的世界。大学生在大学里也应该是渴望知识,积极向上,充满正气的青年,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却让人十分的心寒。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案,“露腿学士照”案等等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当今社会的人们,谈起大学生时,很多时候会把大学生和“浮躁”、“冲动”、“自私”等的不良词语联系在一起,觉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他们所接受的知识程度是完全不成正比的,成了社会批判的对象。的确,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浮躁、对未来的迷茫,都是造成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就中国现时的教育制度来讲,大学生是经过了6年小学,3年初中,3年辛苦的高中拼搏才能踏入大学的殿堂。在他们还没进入大学时,已经身受重压多年。然而,当大学新生们刚进入大学还天真地认为可以得到解放时,又面临更大的压力-------考研、找工作、恋爱、种种的不公平现象等等。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把大学当做知识的殿堂,不再是个可以自由追求梦想的地方,反而觉得大学是个职业学院,他们在功利地学习,功利地参加学校的活动,功利地追求好成绩,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找到好工作的筹码。大学是个好工作的“敲门砖”。甚至,连恋爱也是因为寂寞,因为跟风。大学生的浮躁跟当今社会的浮躁有很大的关系,社会的浮躁,造成大学生的浮躁。

对于大学生浮躁的问题,应该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

第一,应该改革大学的考试制度。大学已经不是高中,考试形式不应被限制。大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如果又要把考试形式限制成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每题又有标准答案,给分又是像高中的政治考试那样根据点给分,那样就只能一直把大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高中那种应试教育的陈规中。大学的考试应该给予授课老师更大的自由,考试的形式可由老师决定,也应该问问学生的意见。并且,大学考试的成绩也不要与太多功利的东西挂钩。

第二,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并不是那种只有形式、空虚的教育,不是召集一班人在某个时间开个班会。这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学生是听不进去的。更好的形式是,恢复大学的导师制度,在一定的时间段导师找学生单独谈话,在谈话的同事解答每人不同的实际问题,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希望老师可以充当朋友的角色。

第三,大学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的问题。应该加强社会公平方面的建设,社会公平了,大学生自然没那么大的心理压力,自然没那么多对现状的不满,心理问题也不那么容易产生。

大学生自己本身也应该有意识地保持积极向上、耐心、对知识上下求索的心态。不作无病呻吟之态,乐观向上才是正道。

下载浅谈教育问题若干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教育问题若干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育问题总结

    对搜集到的教育相关材料的总结一、关于涉及教育的主要法律法规 (一)法规 法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行政法规:《......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境况,是越来越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问题。历史上家庭教育......

    教育问题之我见

    教育问题之我见 关于教育治理方案要点,教师们听后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重点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大家认为,依据可能主要来源于部分学校领导所反映的“教师难管理”的问题。 其实,......

    教育问题清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问题清单 神堂坪小学王雪娇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中央、......

    学前教育问题

    《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的探讨》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我更能深刻的体会及理解到,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与幼儿老师工作的不容易!而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与支持学校的工作。 学前教......

    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堵”和“疏”的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更多的是限定在一个相对教科书的范围内,那么,家庭教育则更多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化,面向一些孩子在学校里碰不到,或者老师无......

    亲子教育问题

    亲子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热点问题。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家长,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孩子的道德好坏、品质优劣、学识深浅、颖悟或笨拙、性格的刚......

    青春期教育问题

    青春期教育问题 关于青春期教育问题,我认为是一个既好做又不好做的事情,这样讲,好做是因为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已经懂事了,可以接受我们的教导,对善恶有了自己明确的分析,一切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