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教育问题

时间:2019-05-13 11:19:1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90后教育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90后教育问题》。

第一篇:90后教育问题

获知陶星的事迹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夏学銮教授谈到,陶星的行为是对孝道新的诠释,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作为上世纪90年代后出生的一代,在世俗化、市场化的社会转型时期,这种精神显得尤为难能可贵。陶星还是一个需要父母养育的孩子,他这种特殊的孝是对孝道在新时期新条件下新的发展,是传统伦理美德与时

代精神相结合的完美体现。

夏学銮说,在物欲和世俗的冲击、家庭的过度呵护下,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

他表示,从陶星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孝道,坚强、乐观、自信的生活状态,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的精神,对“90后”这一代人来说是一种榜样力量。陶星的事迹,对“90后”一代特别是温室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陶星的精神,是治疗“90后问题”的一剂良药。“90后”一代需要孝心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去体验生活和劳动的艰辛,学会孝敬父母、关爱他人,避免“以我为中心”,实现对文化、精神和传统美德的传承。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孝心和感恩心,我们有责任呼唤孝心和感恩心的回归,并使之发扬光大。

2004年年底,徐治超和恩学组织另外5人成立“唐山帮”,成了吉利大学的“校霸”。被勒令退学后,“大哥”恩学在吉利大学周边开了一家天圆饭庄,并推出优惠卡,发动手下“弟兄”卖给吉利大学学生,如有不买者,徐治超、恩学等人便通过言语、暴力威胁。有些学生连番拒绝他们,结果被非法拘禁5天,还有的学生被迫吃下了1.4万元的“大餐”以示道歉。近两年,这些“校霸”接连犯下非法拘禁罪、敲诈勒索罪、寻衅滋事罪和强迫交易罪。然而在开庭审理时,这些“校霸”或嬉笑怒骂,或闭目养神,面对哭泣的父母,他们却说:“别哭,没啥事。”当徐治超和恩学知道自己被判刑9年和7年后,仍然骂骂咧咧,几次要挣脱法警和法官“理论”:为什么判的这么重?另一名被判刑3年的“校霸”竟将判决书扔到了地上。

上面例子中吉利大学的“校霸”都是80后的“产品”,他们的问题是比较典型的,如果把他们的问题归结为教育失败的话,我个人认为这不能仅仅归结为学校教育的失败、社会教育的失败,而主要要归结为家庭教育的失败。

我们知道教育从社会生活看,可分为学校、社会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教育中我个人认为家庭教育最为重要,因为它是形成我们习惯、性格、脾气以及道德水平的最重要的地方。众所周知,现在的孩子是比较幸福的,教育资源相当丰富,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只要父母肯投入,孩子想学什么就能学什么,个人的爱好、兴趣和特长,都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发挥,并且在教育方法、教育手段、教育技术和教育渠道上,都很容易得到与实现,如今的“神童”还少吗?所以,现在的孩子在个人的能力上,都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与训练。

然而,现在的孩子在道德上却是缺失的,如今80、90后的种种问题,归结病根,就在于“德”上的缺失,前面的例子是表现较突出,如果我们每一个家庭、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对此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将来我们的孩子,我们孩子的孩子,都会成为有社会问题的孩子,因为“德”的培养与形成,主要是在家庭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这不仅仅是遗传,更主要的是模仿与影响。老子成天搓麻、醉酒、泡妞,你想儿子会诚实守信,本分做人吗?老子总是污言秽语,欺上瞒下,你想儿子会知书达理、文明礼貌吗?我想谁都知道“身教胜于言传”,“德”的教育与培养是潜移默化、日积月累的,而非一日之功,尤其是德育教育中的养成教育,养成形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自己的孩子将来是什么样,家长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要总是将自已孩子不成器的责任推给学校与社会。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也是孩子学习与效仿的榜样,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最亲的人。那么,孩子是什么样,其父母能脱干系吗?

因此,80、90后孩子们出现的问题,尤其是在道德上出现的问题,其责任主要应归结在50、60、70后的父母身上,这些父母应当首先自我检讨、自我反省,自查自纠后,再学习再提高后,再调整教育方法与技术,也许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待续)

“90后”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

有问题,学生动辄投诉媒体,上告教育局。“12345(市长热线),有事找政府。”是很多孩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不是当场抓了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行”,英语老师朱香萍是不太相信自己起初的判断。眼泪在男学生的眼眶里打转,“事实明摆着,咋就百般抵赖,睁着眼睛说瞎话?”

头疼的事同样降临在同事张媛的身上,每学期末学校都会组织一次学生对老师的“民主测评”,学生给老师打分。令她心寒的是,只要平时对哪个孩子批评多一点,就会遭到报复,“怎么坏就怎么说。”

“现在老师都不敢说学生,不然学生动不动就以„我要像我们班的某某女生一样离家出走‟相威胁。”在陶莹老师的班上,曾发生过3名女生集体离家出走的事情。有个学生曾这样“戏弄”他的老师:上午老师让他罚站,下午他便打电话“通知”老师,自己在黄河边上,想不通要跳黄河。急坏了的老师,动员所有没课的同事四处找。就在所有人像热锅上的蚂蚁在黄河沿线团团转的时候,老师的电话又响了:“我在校门口,看你以后还敢欺负我。”

“打不得,骂不得,重不得,轻不得,苦口婆心又嫌你婆婆妈妈。”陶莹跟自己的学生时代比了比,非常感慨:“„90‟后的学生简直不可思议,我们这一代哪敢当面顶撞老师啊,现在的孩子,即使是犯了错误,还跟没事儿人似的。”

让“80后”老师感到“90后”学生难教育的不止这几位女老师。有问题,学生动辄投诉媒体,上告教育局。“12345(市长热线),有事找政府。”是很多孩子挂在嘴边的口头禅。老师很是无奈:“在„90后‟学生面前,老师是唐僧,只能念念经。” 在学校政教处兼职的兰州市十一中教师史鑫,成天接触的是学校“最好的学生和最难缠的学生。”有一次,他苦口婆心连续3天给一个问题学生做思想工作,学生请来了家长,家长也“似乎被感化了”。可后来才知道,所谓的家长是学生花钱雇来的,真实身份是学校附近市场上卖面的商贩。

上级部门常常转来对学生投诉的“反馈”,称有学生反映学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希望落实一下。“像没头的苍蝇一样认真地查来查去,结果不是子虚乌有,就是夸大其词。”这让史鑫很烦恼。

“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极不相符”是“80后”老师对“90后”学生最多的评价。“心智成人化,行为幼稚化,做事极端化”,有老师这样概括“90后”学生。

一名女教师举例:两名女生闹矛盾,一女生想借班主任之手打压对方。于是精心策划,自编自导了一出“借刀杀人”计。描摹笔迹假传纸条,让一个不知情的学生向班主任谎称对方要“收拾”她。“匪夷所思”的是班主任之后的调查完全在该女生的掌控之中,甚至连班主任要问的问题,也被该女生事先猜测得“一清二楚”。其心思之缜密,令班主任老师“自叹不如”。最后还是被经常批阅作文的班主任在笔迹上察觉出蛛丝马迹,戳穿了“阴谋”。从“4+2+1”到“非常6+1”

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 让众多“80后”老师困惑不已的是:不但成天要和学生“斗智斗勇”,而且还要时不时面对来自学生家长的刁难和“无理要求”。

“学生为什么不怕老师?就是因为后面有家长撑腰!”有“80后”老师愤愤不平。“„70‟后的人认为我们这代人桀骜不驯,„90后‟的人认为我们观念太陈旧,根本不放在眼里。”这句话多多少少道出了不少“80后”老师的苦衷。

生在“改革开放”年代的语文老师谈放,笑称“80后”是“吃着5分钱冰棍长大的一代”,现在的孩子对5分钱根本没概念。谈放坦言,尽管教师的确有资历差异问题,但学生家长不信任“80后”老师的现实总让老师们觉得“别别扭扭”。

尽管“80后”老师大多是“独生子女一代”,但很多老师仍认为“90后”学生的物质条件要比他们优越许多。在王恺看来,无论怎样,家长和老师的目的是一致的:一切为了孩子。问题在于现在的家庭溺爱孩子比“80后”有过之而无不及。“有人说,以前家庭溺爱孩子的模式是„4+2+1‟,现在变成了„非常6+1‟,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一样惯孩子,孩子最不缺的就是宠。”

有老师发现“90后”学生家庭有相当比例是单亲家庭,父母离异。或是父母都正处事业上升阶段,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孩子大多扔给爷爷奶奶,“孩子的家庭教育大打折扣”。

浅谈如何对90后初中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90后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或是父母在社会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上与以往初中生有着较大差别,如何行之有效进行思想教育呢

一、90后的学生特点及原因。

90后学生大部分哈韩,校服一脱嘻哈装束;性格显得颓废,给人感觉怀着过一天算一天的生活态度,不然就是喜欢可爱的无法可爱的东西;但抱负很大,从来不会顺其自然;比较享受生活,按自己的方式处理问题;不问问题,只查Google;电脑里一定有聊天工具,必有QQ;热衷星座运势对星座、塔罗牌很感兴趣;他们两分钟经常这样地安排:前一分钟是崇拜,后一分钟变成藐视或者相反;永远觉得别人不可能了解自己;总之90后就是90后。例如:90后面对父母的离异不再象70后、80后学生那样的气愤、无助、羞愧,而是泰然处之得面对。90后学生的特点反映时代的变化。90后学生的家长大多生于70年代左右,他们的成长正赶上中国经济大发展,物质条件相对优越,思想上也经历了中国的大解放大发展时期,家庭关系表现民主、平等,所以他们的子女即90后学生在物质上,生来不仅没温饱问题,而且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懂事后就进入了信息时代,是较70后、80后学生不同的一代。

二、教师要顺应时代变化适时改变教育方法

(一)运用语言说理教育方法

事实告诉我们在培养教育学生的时候,一定不能忘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说服教育,向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道德规范教育。90后初中学生本质和主流是好的,由于社会经验不足,认识水平不高,看问题容易出现片面性,甚至偏激,致使出现一些缺点和错误,但一般都属于思想认识问题。运用说理教育方式方法,以理服人,启发自觉,调动内在积极因素,引导他们不断进步。忽视必要的说服教育,单纯抓行为训练有很大弊病,它会使学生的行为成为盲目的行为,甚至可能培养出外表温文尔雅而内心并不健康的伪君子、两面派。

当然运用说理教育方法时切忌挖苦、讽刺,要以理服人,不是以势压人,教师态度要温和,以平等的身份和孩子交流,不要板着面孔训人。让学生觉得你既是严师,又是挚友。这样你的态度才能被学生心悦诚服。切忌空话、大话,90后的学生对低水平的、平庸的说教、套话、大话早已厌烦,他们需要坦率的、真诚的充满感情的教育。力争做到“情是深,心是暖,语言是生动”。切忌盲目性,教育固然具有“遇物而悔”的特点,但每次说理教育要说得有水平,有新意,说到学生的心坎上,这样才能事半功倍,应事先“备课”。

(二)运用榜样示范教育方法

榜样示范教育是以教师和其他典范、典型人物的优秀品质去影响孩子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教育方法。中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以形象思维为主,特别是初中生,抽象思维还没有发展起来,而形象思维发展很快,因此越具体越形象的事物越容易接受。加之榜样是活的教科书,形象、生动、具体对学生具有更大的说服力、更强的感染力,促使学生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引起自愧和内疚。运用榜样示范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分辨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恶、丑。例如对于当今社会的非主流文化,90后的学生喜欢模仿,出现各种怪异的打扮和穿着,教师要善于运用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青春美,什么是学生的装束,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分辩能力和抵制能力。

(三)运用规范制约教育方法

“制约法”就是用纪律规范制度等约束学生,使其按正确的要求去做,并逐步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方法。“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应定出严格的制度约束学生。人都有一定的惰性,不要说学生就是大人也需要纪律制约,没有制度,学生想怎样就怎样,就很难成才。学校班级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想行为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制度。如:日常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值日生守则等各项制度。有了制度还要认真贯彻执行,教师要用制度严格要求学生“一以贯之”,经常提醒学生按制度去做,事前用制度提醒孩子,事后用制度进行总结对照,使制度真正成为约束孩子行为的“法律”。

当前某些90后学生成长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知恐惧——不怕父母,不怕师长,不怕纪律;不知羞耻——打架骂人不知耻,说假话不知耻,作弊不知耻;不知艰难——大手大脚花钱不知生活艰难,浪费粮食不知东西的艰难,不劳动不知劳动的艰难。这些问题光靠说理教育是不行的,需要一定的外力强制作用,让学生从小懂得守规矩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三、90后学生需要的教师既有一定的自身的修养而且还要有一定的吸引力。

“正人先正己”,教师的言谈举止,思想作风,为人处事的态度时时都在影响学生。教师必须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给学生做出表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起示范作用。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只有有了威信,学生才会乐于接受你的教育。教师的吸引力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教师的专业特色锁定了教师具有广博的学识、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第二,教师在学生面前要精心的整饰自己。有了令学生折服的业务能力,再加上得体的装束,必能博得学生的拥戴。第三个重要的方面是经常与学生接触,作学生的良师益友,博得学生信任,做学生的依靠。总之,90后学生也需要我们了解他们差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只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对学生全面负责,才能使教育获得成效。

“90后”的学生是现在高中生的主流,这些学生有什么特点呢?本人一直在关注网络上有关这方面的调查和报到,自己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在不断的观察和总结,现把自己的一点

思考记录如下:

一、“90后”的学生好奇心强,知识面广,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

能力。

“90后”的学生几乎没有不会电脑的,许多家庭已经为孩子专门购置了电脑,许多学生的空闲时间几乎都是在电脑上度过的,在网络世界里,学生的知识面被极大的扩张了。这一点在城市里非常明显,在竹溪一中,这样的学生也不在少数。从个体来看,他知道的越多,他想知道的就越多,这就导致了“90后”的学生普遍好奇心强,表现出极强的学习能力、思辨能力、表达能力。所不同的是“90后”的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并没有全部拿入高中的课程当中,作为教师你会感到学生关注的许多问题与学习无关,比喻网上购物,网络商店,网络游戏,UC,QQ空间,博客等等,而这些东西对于许多年龄较大的老师就显得很陌生,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了,但是年轻教师与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对时尚潮流有一定的敏感力和较好的接受能力,在课堂管理、师生互动等方面自然而然地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师生

关系。

二、“90后”的学生追求时尚,崇拜明星,张扬个性,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穿名牌成了大多数学生的首选,只要家庭条件充许,非名牌不穿,有个别学生更是走上了极端,不顾家庭条件,硬要名牌。手机也成了学生追求时尚的象征,尽管学校禁止学生带手机进校,但却屡禁不止,原因何在:一是手机体积小,更于携带和隐藏;二是手机可比性强,从免费的到几千元一个的都有;三是手机同时还是一个非常好的娱乐工具。追星簇早已不是一个新名词,你中要稍一打听,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崇拜的明星,有歌星、影星、球星、作家等,当然也有知名的科学家、政治家等,但比例却小的可怜。个性张扬是“90后”学生的一大特征,在校外,在校内,在课堂上,几乎在所有的场合,只要一有机会,他们就会把他们的个性张扬出来。“90后”的学生更多的关注自己,很少关注家长、亲人,更不用说关注社会和国家的命运,因此他们普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三、“90后”的学生追求快乐,追求幸福,但不愿付出,缺乏毅力。

“90后”的学生在交友上快乐至上,在一起有快乐可言,便在一起玩耍、学习,一旦感觉不到快乐就立即散火,他们很乐意分享朋友的快乐和幸福,但对朋友的困难和痛苦却不愿意分担,即使能分担一些,一般不能持久。“90后”的学生阅历丰富,更成人化,比如事不关己就高高挂起,像班长之类的工作学生都很愿意做,但劳动委员这样的脏活累活,就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承担,有功利之心。“90”年后的学生为追求一时的快乐和幸福付出了很多,但不愿意为追求一生的幸福和快乐作出牺牲。“90后”的学生希望过一种快乐的、幸福的简单生活,但他们也知道这样的生活只是暂时的,他们宁肯生活在网络里的虚拟世界,也不愿意改变自己以适应现实的生活,因为这种改变对他们来说是痛苦的。在现实生活中“90后”的学生是消极而不是积极的,是被动的而不是主动,他们流行的说法就是:“我就这样了,你看着办吧!”。

四、“90后”的学生懒惰,散漫成性,自以为是。

“90后”的学生在家里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宠爱得不得了;学校以前老师是老大,现在学生是上帝,家长是老大。在这样一种特殊环境中教养出来的“90后”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90后”的学生几乎都有懒惰的习惯,不同的学生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上课不动笔的学生有,不交作业的学生有,还有部分学生经常迟到,且屡教不改。“90后”的学生散漫成性,稍微有点头痛脑热便不上自习,甚至不上课,上课时心情好时听听,心情不好是便看窗外的风景,还自认为是调节心情,对学校的规定不是记不得就是不执行,等到被处分才知道学校原来还有这么一条规定,“90后”的学生在走路和说话中都会透露出一种严重的自由散漫的气息。“90后”的学生大多数都自以为是,从不把老师和家长的告诫当一回事,还认为我都这么大了,啥不知道,还用你教“90后”的学生大多数很会抓家长和老师的辫子,并且一旦抓住便不松手,不是和家长、老师大吵大闹,就是罢工罢课。“90后”的学生的一旦有了自己的观点你便很难改变它,这也许就是犯罪年轻化这一社会问题的根本

所在吧!

五、“90后”的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的绝活,争强好胜,但不缺礼貌。

“90后”的学生一般都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加上家长重视,他们一般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弹得一手好钢琴,有的弹得一手好电子琴,有的练了书法,有的练了武术等等,他们身怀绝技,再加上从幼儿园就开始接受的“我是最棒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思想,到了高中,争强好胜便成了必然,一旦学校给了他们展示的机会,他们便会踊跃报名,积极参加,即使是失败后独自落泪也无怨无悔。在学习上他们也是你追我赶,但由于大多数学生缺乏毅力,除少数学生外,多学生的成绩总是会起伏不定。在生活中他们偶尔也会有些小摩擦,由于礼貌周全,他们很少会像老三届那样大打出手,用身体说话,顶只是单挑而已。

“90后”的学生构成的一个班级:有几个好的学生,有几个差的学生,大部分还是中间的学生。中间水平的学生是一股大力量,但像墙头草,要好好引导,引导的好就形成了好的班风;对待“刺头”的学生不要当众批评,慢慢地把他们往好的地方带。这就是“90后”的学生。

90年代后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缺少理想和信仰、功利欲望心强烈、过分自我和追求个性,也导致少年犯、追星族、网瘾、暴力叛逆等刺激反应现象的出现,这些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既没有形成正确的现代价值观,又没有把优秀的传统价值继承下来,导致“90后”一代中的很多青少年处于一种精神匮乏的“悬空状态”,他们迫切需要孝心、爱心和感恩心的教育,学会平等、尊重和承担责任。90后的一些典型特点:

1.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好奇心强、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2.很多人都有一技之长;3.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4.往往具有成年人很难理解的古怪爱好;5.内心世界: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6.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7.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8.张扬自我个性,相对比较缺乏团队忠诚感;9.网络时代的广阔事业,信息和知识丰富,但内心有时较为空虚;90后的偏差: 1.很多孩子学习焦虑 2.自私且承受挫折能力弱:

90后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有些孩子会不自觉的流露出自私的一面,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承受挫折的能力相对较弱,甚至遇到不大的事情也会有很大的情绪反应,采取过激的行为。3.嫉妒心比较强:

有些学生嫉妒心比较强,看不惯别人比他(她)强,我没有的别人不能有,不允许别人比我“拽”,否则他们就会搞些小动作,甚至会想方设法让你“拽不起来”。4.有强烈的反叛意识:

许多“90后”学生有自己的观点,敢于反抗,对父辈、学校一些不甚合理的说法和规定敢于质疑,语言的创新性更强。这是这一代人的显著特点,但是有些时候他们的反叛意识也会出现偏差。一旦在学校遭遇意外事件,比如说偶然的停水、停电,有些学生(包括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便会通过起哄、制造混乱来宣泄心中的情绪。

5.极力表现与众不同

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无法做到出类拔萃时,会选择其他各种方式获得心理满足。比如说,上课调皮捣蛋、起哄,穿奇装异服,试图通过这样的表现来获得“与众不同”的感觉,引起老师和同学关注,寻求心理平衡。看看大街上的青少年,已经有部分男生戴着耳环、打着耳钉、染了发,有些女生刻意模仿自己喜欢的日韩明星的穿着打扮。6.对网络十分依赖

青少年上网现象被称为“网络海洛因”,也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迷恋网络的孩子,也有求助心理咨询的,他们往往都知道迷恋网络的害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老想往外面跑。社会对90后的关注点 1.缺失真正的偶像

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偶像,70后的偶像是张海迪,80后是刘翔,这些偶像都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而90后的偶像则找不到,大多数的90后孩子也许会回答:李宇春、张靓影等。而在这些偶像的影响下,许多正在成长期的孩子对人生价值的解读开始倾向单一与狭隘,对自己的偶像的一举一动极为关注,对有价值的东西嗤之以鼻。90后心中最敬仰的文学家大部分是时下流行的通俗作家,而鲁迅、金庸苏童等传统作家要么“排名落后”要么“榜上无名”。没有高品位的志趣,缺失真正的偶像,90后的成长显得有些迷茫 2.家庭的变化

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脱离不了金钱,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同时,90后的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这样无疑带给他们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3.学习压力

90后的孩子接受义务教育,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这个时代的孩子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90后普遍的对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厌学。4.受到大量信息的包围 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充斥90后的生活。

第二篇: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教育问题专题材料

一、事实材料

1.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2008年2月25日是安徽太湖县 晋熙镇 天台联合小学开学的第一天,也是该校五年级学生章杨宇爸妈出门打工的第十天。然而,就在这一天,章杨宇选择了告别这个世界:在人迹罕至的村祠堂后面一间小屋,他自缢在一根横梁上,裤子口袋里留下一封给父母的遗书。遗书中,他留下了让所有人都刻骨铭心的一句话:“你们(指父母)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这也是我自杀的原因……”

留守儿童容易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心理问题。学习状况一般,道德行为差,存在着严重的“亲情饥渴”。按照全国三亿六千万儿童来计算,现在约有二千五百多留守儿童,即每14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

2.关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问题

教育资源是什么,如师资力量就是一类,但是我这里所说的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指的的国家分配不公,国家的财政支持、政策支持。财政支持的不公,具体上是东西部的不公,农村与城市的不公,省立高中与县立高中的不公等,政策的不公,具体是高考是分省录取、高考有许多的加分政策等。

当前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农村学生考重点大学缺乏竞争力,高校自主招生中,农村学生多因“羞涩的沟通表达能力,眼界不宽知识面窄,英语(论坛)口语水平差,没有艺术特长”等缘由被拒之门外。报纸指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平衡导致越来越多农村学生很难进入重点大学深造,加强农村教育师资、设施等软硬件建设是意义深远的紧迫课题。

3.中国教育教知识不教做人,不教方法。

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但“学什么”很少人是非常清楚的,“学什么”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知识、做人、做事。“知识”不作多说大家都明白是什么东西,我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书本。“做人”概括的讲就是生活法则(比如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尊、自信、坚韧、勇敢等品质,做人的道理等)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家庭中的言传身教是最好的方法。不管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方式乃至文化如何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法则永远不可改变。如果改变了将会面临灭亡的命运。因为这些法则,道理并不是谁发明的,而是这个世界创造的,人们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发现总结出来的。“做事”就是在实践中学习经验和技能。非常必要强调的是这三个方面的学习是要同步进行的,否则难有大成。

4.重应试轻创新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国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农村办学条件等。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评价多样性,催残了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过分强调正规学习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现象还比较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样教育的结果是学生学不到实际有用的知识,高分低能,对社会发展十分不利。应试教育与创新能力培养是根本矛盾的,但应试教育对教育工作各个环节的影响却是广泛而深刻的,不对其进行改革,青少年创新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改革应试教育体制,首先是改变升学与考试制度。

5.“钱学森之问”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著名物理学家钱学森时,钱老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回过头来看,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 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认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

二.深度评论

1.留守儿童问题是伴随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劳动力转移产生,并将长时期存在的社会问题,据调查统计分析,留守儿童数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成反比,经济越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少,留守儿童数量就越少;经济越不发达,外出务工的农民越多,留守儿童数量越多。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 2.一就是来源多途,而且难以均分。这个来源我们叫做财、税、费、产、社、基,这个来源不一样,来源决定了数量,这几块之间不是融合在一起用的,前面我们看到了,中央给经费的和地方给经费的,这个经费多少肯定不一样,差异很大。二是大灶小灶。我们的财税体制是分灶吃饭,谁来掌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由于分级办学,分灶吃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跟掌勺人关系好的人,就可以拿到更多的钱,即依照跟当权者的关系来分配资源。在现有的状况下,掌权的人不想分权,这个是现在最严重的问题。三就是缺乏监督,耗费过高,尤其是行政耗费过高。教育行政开支到底多大?现在没有严格统计,没有办法做清楚的统计。举一个例子就能明白了。比如,某小学要进一个教师,这个本来是校长可以决定的事,但是这个校长不行,要跟镇长汇报,镇长说这个事他定不了,要找县长、书记来定,这样一来就使得本来是一个学校正常的权利,结果要经过县,使得教育行政经费开支是没有明晰的一本账。笔者估计,现在讲百分之三点几的教育投入,大约有百分之一点几或明或暗地用在行政这块了,而直接用于教育教学的太少。四是户籍限制导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3.发展中国家如何发掘与发挥创造性人才的社会功能与价值,也就是如何从知识型、技能型人才教育模式向创造型、发明型人才培养方法的转型。另外,为何我国没有诺贝尔那样的发明家型企业家,为何没有企业家设立科学研究基金会与科学奖?重钱不重人是社会风气问题所在,以人为本重的才是人,人是才之本也是财之源,一个人本身的品德修养与才学能力是知识与技能之根本,教育如果不放在品学才能的培养上,只是放在一些背书知识与技术细节上的话,怎么能造就社会尽职尽业的各类专门人才呢,其中,也包括具备道德良知与专业才能的商人或称之为商业人才。

(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

建立“以人为本”民族精神传统讲堂,形成创新的文化氛围,重视创造能力的人本身,还不只是看重人创造的财富,人是本物是末,这样才能真正将创新人才和创新能力放在首位,转变跟踪国际新科学、新技术的被动为自主创新开拓的主体。

(二)学校的德才兼备教育

欧洲从儒家科举制学会了文官制度和考试制度,我们也可建立欧洲的命题型、思考型、实践型考试和研究生独立研究能力培养制度,以及知识原创型教授考核、教授自己课题成果的授课等教育模式。

(三)创业园的孵化器建设等

建立创业园的公用研究开发中心,提供有创新课题与项目的科学家开发新技术与新产品的实验室平台、资料检索平台等,从而增加创业的成功率,形成发明家型企业家模式,以制度化或税收政策促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货真价实的高科技开发项目。

第三篇:浅谈教育问题若干

浅谈教育问题若干——读《素质教育在美国》有感

曾经跟老师去幼儿园里听过一堂课,是关于秋天树叶的欣赏活动,老师拿起一片树叶让小朋友们仔细观察像什么,我也在观察,这像什么呢?在我冥思苦想不得答案的时候,孩子们已经有了答案,有的说把树叶横过来就是小鱼,有的说把树叶竖起来就是一件衣服„答案五花八门,却让我不得不感叹小孩子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这堂课气氛极好,小孩子们都积极发言,踊跃回答老师的问题,有的孩子如果不让他回答的话,甚至会跑到老师的怀里。这种场景让人感动,这种气氛与我们久违了。想想我们自己,教室的前三排永远不是我们的选择除非是没得选了,上课会早去占位子,不是为了占前排与老师有沟通,而是为了占后边不起眼的、老师注意不到的角落里,而孩子们呢?他们进教室后会选择与老师挨得最近的最中间的位子老师讲课的时候会一直看着老师。上课老师如果不点名是绝对不会起来回答问题的,相比起那唯恐点不到自己的孩子们,我们是多么的可悲„„

还记得在杂志上看到过这么一个报道:一记者用圆规画了一个圆分别到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和研究所让不同阶段的人来说说这是什么,幼儿园里的孩子会说是月亮、是太阳、是镜子、是苹果„„到了大学,大学生说是一个直径相等的正态圆,而到了研究所里,几个白发斑斑的老教授却不敢回答,他们研究了一会跟记者说,这能不能复印一下让我们仔细研究研究?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最近读留美博士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对我颇有启发,他笔下的美国孩子活的是那么的快乐、自由,从来不曾为作业功课苦恼过,而中国的孩子呢?上小学的第一天起就注定了我们悲惨命运的开始,有人统计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是3公斤而一个小学六年级的孩子书包的重量则有9公斤,书包的重量与我们身体的重量和年龄极不相称。而那永远做不完的作业剥夺了我们看月亮数星星的时间,老师的怒吼声、父母的抱怨声成为我们童年最熟悉和可怕的声音,他们大人是不会懂那种看蚂蚁搬家、萤火虫跳舞的快乐的。他们只知道分数和名次,他们反复强调上课要认真听讲不要东张西望,殊不知,孩子在他们东张西望的过程中或许学到的更多,就像波兰教育家亚努什••柯尔恰克在《当我返老还童之时》一书中写道:谁也不知道,当学生看着黑板时获得的是不是比那不可抗拒的力量(即太阳使向日葵随着它转的那股力量)促使他窥视窗外时所得的多。刘晓东也曾说过,“在那个时刻,什么对他更有益、更重要,是压缩在教室黑板上的逻辑世界,还是游动在玻璃窗之外的那个世界?”

《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从各个角度全面分析了中美教育的不同之处,解答了人们长久以来国际的困惑:我们的孩子屡次获得国际奥林匹竞赛奖,而当今中国尚未有人获得诺贝尔奖?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到答案。

1、关于创造性的问题。曾经有一个美国老师到中国的一所幼儿园参观,她为那整齐划一的教学活动和幼儿小手背后的动作感到非常的吃惊,这在美国的幼儿园是不可能看到的景象。同样让她惊讶得还有幼儿园老师向她请教的一个问题“ 你们是怎样对孩子进行创造性教育的?”创造性能教么?这位美国教师百思不得其解,这么循规蹈矩的上课方式估计早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抹杀了吧,幼儿的创造性和想象力早就在教师“太阳是红色的、树叶是绿色的、头发是黑色的。。”的喋喋不休中消失殆尽了。而方形的太阳、蓝色的太阳在美国幼儿园小朋友的画面里是经常出现的。我们的创造性从幼儿园起就一点一点在毁灭,而罪魁祸首是我们所谓的最敬爱的老师。

2、关于中国高分低能的现象。其实小孩子在三岁左右的时候是很愿意帮父母做事的,但父母不仅不鼓励而且还埋怨他干不好,孩子的自主性和自信心都受到了打击,索性就不动手了。还经常听到父母对孩子尤其是高中生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管学习,其他的事不用你管。”在学校里,教师也不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只是把知识灌输性的塞到学生的脑子里,这种做法造成的后果就是高分低能,孩子动手能力极差甚至有的大学生都不能

很好的打理自己的生活。而在美国,学校是很注意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的,而且他们布置作业也不是死气沉沉的而是充满活力的。

3、关于超常儿童教育的问题。智商在130以上者通常被认为是超常儿童,中国年轻的父母特别注重孩子的智商,只有被卡上超常儿童的印章就注定了孩子悲惨命运的开始。从孩子们从第一声“爸爸、妈妈”没叫全开始,雄心勃勃的父母就展开了“天赋教育”行动,参加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兴趣班和特长班,年轻的父母把自己的遗憾和希望全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孩子们完成他们没有达成的愿望,于是,各种各样的以盈利为目的的早期教育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什么一岁学认字、两岁学算术、三岁背唐诗、四岁学英语。。孩子的潜能无限,父母的期望更无限。在我国还有一个专门负责超常儿童教育的机构—附设于大学的少年班,这些孩子过早的进入大学、过早的进入社会,大学里边高深的专业课程夺走了本该属于他们的快乐童年。刘晓东说所谓神童只是一群被惊扰的孩子,许多神童重复着《伤仲永》的悲剧,也许在某些方面他确实有过人之处,但他毕竟是个孩子,身心的许多方面还不成熟,像大家所看到的一样,那些少年班的孩子虽然他们在某个领域超乎别人,但生活自理能力差,他们甚至抱着洋娃娃和玩具车上大学,他们仍然有一颗童心,但他们过早的成了大学生,以为社会已经承认他们是成人了,成人感和儿童心之间的矛盾使有些少年大学生的性格出现偏执甚至出现人格分裂。而在美国,虽然也很注重有天赋孩子的教育,但一般说来,那是“解放个性”的素质教育,他们不会以过早的踏入大学校园为荣,他们都愿意多享受一下童年的快乐,他们的父母也不会给他们施加压力而是听从他们自己的安排,一般在普通学校里都会设有天赋教育班,是那些超常儿童发挥剩余精力的地方,每天在完成普通班的教学任务后会有一个小时在天赋教育班活动,老师会布置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问题和任务,让他们讨论、辩论,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

4、关于师生关系的问题。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教师是我们“传道”“授业”“解惑”的长辈理应得到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但现在学校里的师道尊严已经完全扭曲了,教师成了权威的代表人物,学生见了都要退避三舍,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已经荡然无存了,教师成了发号施令和指手画脚的代名词,在这种压迫与被压迫的师生关系下还有什么创造性可言呢?学生渴望的良师益友在中国是可望不可即的。而在美国完全是另一幅景象,学生可以直呼老师姓名,可以在课堂上随便走动,可以随时质疑老师的问题,可以与老师共同讨论解决一个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因此他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想象力丰富而且动手能力极强,他们自由、主动、创造力超乎我们的想象。

5、关于高考的问题。1977年,我国重新恢复了高考,沿用至今已经20余年了,多少孩子的青春浪费在了高考的独木桥上,他们挑灯夜读,早起晚睡,复读了一年又一年为的就是那一纸录取通知书,而大多数学校为了顺应社会潮流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轻视能力的培养,因此出现了许多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甚至考试作弊蔚然成风。中国大学遵守的是“上大学难,读大学容易”的原则,所谓“难”,就是要通过高考,在起跑线上要过五关斩六将;所谓“易”,是指只要被录取了,无论成绩好坏都会顺利毕业,甚至还会得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而在美国正好与中国相反,他们是“上大学容易,读大学难”,成绩及格以上的高中毕业生,只要交得起学费,一般都可以上这样或那样的大学,但入学后数不胜数的小测试、中测试和大考则让美国大学生苦不堪言,如果没有真才实学,毕业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为什么小时候的我们有色彩斑斓的梦想、有无所畏惧的胆量、有勇往直前的信心?而现在的我们只有在试卷上全是对号的时候才会找到那一点所谓的自信?我们的梦想和憧憬在老师和父母一遍遍的打骂声中消失殆尽,我们的勇气和胆量随着试卷上那越来越小的数字而找不见了。我们应该重新思考和定位教育的走向,追求教育的真谛!

第四篇:浅谈中国教育问题

浅析我国教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策略

小组成员:段念、丁晓燕(宁夏)、金晨、胡辉、刘林、魏博、杨涛、赵楠

一、目前教师教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建设不规范,整体素质不高

在我国农村尤其是在西部,由于经济条件差,教师队伍建设不是很规范,主要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问题:公办教师、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良莠并存。由于农村学校“普九”达标不合格现象严重,公办教师数量有限,只有聘请价格低廉的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任教,造成这部分教师在农村教师队伍中占相当大的比例。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大多未受过严格的师范训练,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出现很多的问题,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此外,公办教师也有相当部分不合格,学历达标率低,一些教师虽然通过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应学历,但所学非所教,教学基本功差。由于农村与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学校条件差,新的人才引不来,就只能大量聘用民办、代课老师以维持正常的教学,也没有一个统一的编制,教师队伍很不稳定。学历结构不合理,同时学科结构也不合理,有的学校缺少语文、数学、外语教师,就只能聘用代课教师来充当。另外,年龄结构不合理,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年龄一般都在三十七八岁以上,而一些年轻的教师教学经验不足,在短时期内还很难成为骨干教师。

(二)教育体制僵化,教学内容不能联系实际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自觉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这就给我们指明了办学方向,规定了办教育的总目标。然而,受落后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社会上许多人把升学与成才等同,把升学率的高低与办学质量的优劣等同。一些地方、一些学校的教育工作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管理制度等等都围绕着升学考试“指挥棒”转。笔者所在的学校,由于是高中,这种情况就更明显了。学校的教学内容更是围绕着高考升学来进行。为了能提高升学率,学校不惜每天起早摸黑地给老师和学生加课加自习,为的就是能够有一个高的升学率。没有升学率就没有生源,学校也就失去了活力,也就面临着倒闭的危险。这种情况下,教师没有休息的时间,就连寒暑假也是给学生补课,高三年级的老师和学生只能一个月休息一次,一次通常是一天。教师的压力大,身体健康状况令人担忧,而学生的思想素质和身体素质差,个性特长受压抑,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和开拓进取精神。

(三)、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对课堂问题行为准确解读

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不仅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还会对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发展产生不良的后果。研究发现,教师无法有效解决这些课堂问题行为,除了缺少策略外,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在课堂教学复杂的环境中,教师无法准确知觉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进行合理的判断和归因,因而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在实际的课堂中,教师对学生比较普遍的问题行为视而不见,对个别学生的退缩行为理解为学生性格问题,从而放弃解决的努力。准确地解读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需要有较强的知觉水平和洞察力,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对问题行为的危害性有着清晰的认识,能够走进学生生活,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家庭环境,找到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但是我们所进行的教育模式由于一味的填鸭是教学,使得对课堂的理解从一个交流平台变为了填鸭教育的养殖场。

(四)、教师在教育中的职业怠倦

“职业倦怠症”并非因身体劳累所致,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的机械作业中,渐渐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困乏乃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全无任何的主动性、创造性可言。患上这种“职业倦怠症”的人应该说在我们的身边并不鲜见。王蒙的早期作品《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的那位组织部长刘世吾先生便堪称是一位典型患者。他的那句口头禅“就那么回事”多少年来曾作为官僚主义的“经典”被我们批来评去,现在看来,说他患上了“职业倦怠症”倒似乎更为中肯。这位大半辈子的“老革命”,饱经风雨历尽沧桑,使他对待所有问题都是轻描淡写例行公事,完全丧失了热情与活力。

所以在初期对教师自身的教育中要正视“职业怠倦”这个问题,并对教师心理进行定期的疏导,让每一个进入教育一线的,老师都有一颗富有激情的心。

(五)、对教师教育的曲解

近几年,教师教育一直是教育界非常关注的话题,然而在实施中仍然有一些认识上的问题:第一,认为教师教育不过是师范教育的一种变形,二者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虽然有一部分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但综合大学在其中起不了什么作用;

第二,师范院校按综合模式发展,而教师教育仅是其综合性的一部分,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将不被突出,教师教育将使未来的教师质量下滑; 第三,部分教师对自身专业发展意识淡薄,认为教师职业本身不具有明显的专业性,教师仅是一个职业而已,是否专业化并不重要; 第四,专业学习和进修只是晋级、评优的阶梯,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在专业学习上产生急功近利和浮躁的倾向,从而影响教师的专业发展。

所以我们培养出的教师素质,远远没有想想中的那么高

(六)、财政对教师教育尤其是再教育投入不足

在新形势下,教师教育“优先发展、适度超前”的政策尚未很好落实。教师教育的问题和困难之一,就是在国家财政性教育投入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教师教育经费依旧投入不足,师范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成为制约教师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师范教育和中小学校教学资源的相对落后,以及教师教育经费投入不足的影响,使得我国的教师教育将出现恶性循环的态势。例如,基层学校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的各项费用不能保证,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整体提升,影响学校教育的质量。

虽然在近几年国家财政对教育进行的很多支持,但这些支持还远远不够。免费师范生教育只是教师教育的一个开始,当教师进入教育生涯之后的教育国家财政还要继续增加。而不是单纯以评优为标准让老师自己对自己进行教育活动。

现在国家要求教师要进行继续教育学习,可以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对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教师继续教育的费用越来越高,而且还存在地方教育部门乱收多收的现象。教师参加培训的名目繁多,有岗前培训、在岗职称晋升培训、计算机全员培训、新课程改革通识和学科培训等等。通常对于进修的课程,一次要花费上百元多则一千元。而且对于学过的课程,还有一定的时间限制,少则二三年,多则五年就过期,还要进行重新学习,重新考试。对于教师职称晋升情况,花的费用和所要学习的课程就更多了。有些学校晋升中教二级职称时,费用就花费了近1000元(是一个西部普通教师一个月的基本工资)。尤其这对于西部农村地区教师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数目。

(七)、职前、入职、职后教育严重分离的问题

我国的中小学教师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直是相互分离的。教师培养由师范院校承担,在职教师培训由地方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和部分师范院校承担。多年以来,由于我国大多数省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缺口较大,因而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在承担教师职后培训的同时,也承担了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补偿教育的任务。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形成了教师教育中重视学历教育、忽视非学历教育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使教育学院等教师培训机构成为职前学历教育场所,淡化了这些在职培训机构的正常职能。近几年来,由于我国部分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工作基本完成,各级教育学院和教师进修学校开始重视教师的职后培训,但由于培训者的科研能力和高校教师比较相对较低,培训大多是经验交流式的。他们对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理论提升。虽然这几年高师院校也在不断关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但科研和师范教学又是偏重理论和策略性的,对课改教学实践研究比较淡漠,因此师范生对教学实践能力提升的兴趣也不十分强烈。目前学历教育与促进教师职业发展的非学历教育之间缺乏联系,师范院校提供的职前教育与教师的职后发展没有统合。

为加快新教师的成长,许多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入职教育制度,但我国缺乏入职教育这个重要环节,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的入职教育制度。我国的《教育法》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都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为了改革长期以来形成的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互分离的状况,构建发展性的师范教育体系,必须建立入职教育制度,实现我国教师教育职前、入职和职后教育一体化的运营机制。要想成为教师并非简单的考一个教师资格证便可以,让教师更具有专业性。

二、解决我国教师教育存在问题的策略

确立发展性教师教育的思想和机制,走出教师专业发展认识的误区 第一,教师教育替代师范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教师教育是发展性的,师范教育是终结性的,终结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的;现代教师教育不仅由师范院校来承担,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和其他高校也可以参与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同时师范院校的任务也不仅仅是教师教育,也同样可以参与其他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培训。

要使当代教师成为终生学习型教师。

第二,目前正在形成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一个以高水平大学为先导,众多师范院校为主体,其他高校广泛参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相互沟通、相互促进的教师教育新体系已露端倪。开放的实质和目的是提升教师教育的质量。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都应当是开放的,既可在师范院校完成,也可在其他高校完成,同时也可以在高校的指导下通过中小学校的校本教研完成。

第三,在目前高等教育综合化、大众化、国际化的背景下,师范院校首先要按大学的规律和模式来办,大学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教师教育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功能,但不是唯一的功能。师范生与非师范生也可以相互交流身份。

第四,师范院校走向综合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院校在办学中,如果不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的水平可能滑坡,教师培养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师范院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已在教师教育领域形成明显的特色,而且又面对着一个巨大的教育市场,因此,在走向综合的过程当中保持和加强已有的特色,也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第五,教师职务既是一种职业,更是一门专业,具有较深厚的某门基础学科知识只是当好教师的部分前提和基础,执业还必须掌握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和教学策略,执业还需掌握教师的专业技能。实现教师专业化是国际化潮流,不可阻挡。只有实现教师专业化,我国的教师教育和教师自身才有辉煌的未来。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认为,专业化与开放性是我国教师教育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教师是专门职业,必需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目前教师教育的专业结构必须调整,要重建适应课程综合化和多样化要求的专业,加强实践环节,只有延长学制,才能兼顾学科专业学习和教师职业训练。通过比较国外的教师教育,会发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通过延长学制来保证教师教育的质量。为使得师范大学和综合性大学的学生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可以采取弹性学习、分流培养的方式,学生从本科阶段开始,有多次选择权,可以选择师范类本科毕业、非师范类本科毕业、师范类研究生毕业、专业类研究生毕业等。本科毕业学制应延长到5年,硕士毕业应该3年。学生参加高考升入大学,可根据自己的意愿到各个专业院系学习三年专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然后开始选择升入师范专业还是非师范专业。选择师范类的学生在第四年的前半年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类课程、学科教学法等实践课程,后半年时间到基层学校实习;第五年的前半年仍然进行师范类专业课程学习,最后半年写毕业论文,完成本科学习。选择非师范类的学生用两年时间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毕业实习,完成本科学业。本科毕业的学生可以选择就业和选择读硕士学位。非师范类和师范类本科毕业生都可以在本专业或跨专业考取硕士学位。拓宽教育投入来源渠道

第六、建议国家增大教育投入比例,在政策上要求地方各级政府追加教育投资,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投资教师教育。

第七、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形成良性的中小学人才聘任机制

进入21世纪,国家正在逐步实现由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转变。时代的发展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内涵。

改革中小学的人事制度,形成流动的人才竞争机制。合理、妥善安置不称职的和富余的人员;扩大中小学校聘任教师的自主权;改革工资制度,将工资待遇同教师职称和教学质量联系起来;按照合适的师生比例配备一线教师的额度,择优录用教师;实行优秀教师和校长轮换、交流制度,提高教师工资、生活待遇,改善工作条件,这样才能吸引更多重点综合大学的学生加入教师队伍,使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刘东敏,徐金明.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前瞻与对策——“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研讨会”综述[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4).刘微.教师专业化: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教育和科技

庞丽娟,韩小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及其破解[J].教育研究2006(0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3年中国教育绿皮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唐亚豪.农村教师队伍中的问题与对策思考[J].学术论坛,2005(3).袁桂林.农村义务教育亟待突破两大难点[N].光明日报,2006-1-4.吕红梅.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社科纵横,2005(3).梁克荫.西部地区农村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研究[J].民办教育研究(双月刊),2005(4).

第五篇:蒙古族教育问题

蒙古族教育现状及其对策

我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构成的大家庭。其中,蒙古族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伟大的少数民族,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人们一谈到蒙古族,就会自然而然地与成吉思汗,忽必烈等联系在一起。是的,蒙古族的祖先成吉思汗以“世界征服者”称号载入史册,以“千年风云第一人”著称,在13世纪就建立起一个疆域恢宏日不落的巨大王朝,即草原帝国,亦称之为大陆帝国。蒙古族人民,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要谈到蒙古族能不与他联系在一起吗?蒙古族人民和中国人民能不为他骄傲和自豪吗?成吉思汗不仅创建了蒙古大帝国,还为我们蒙古族人民创建了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字。一个民族的共同体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民族语言文字。有了民族语言,人们才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内心情感,从而增进感情,互相团结,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有了民族文字,人们才能用自己的文字书写历史,传承历史,用书信联系远方的朋友和亲人,使朋友和亲人永远心心相印。民族文字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一种文字无论如何也代替不了另一种文字,这就是民族感情。

蒙古族的文化源远流长,蒙古族的教育事业也已走过了八百多年的历史。蒙古族的历史上曾经有过家庭教育,寺庙教育,私塾教育,学校教育等几个阶段。但早期受教育者都是封建王公,贵族子弟。新中国成立后,蒙古族的教育事业才走上了新生,呈

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广大的蒙古族人民群众的子弟普遍有受教育的权利,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

我以自己是蒙古族而感到骄傲,但是同时,我却不了解本民族的语言,文化.我的家乡,蒙古族人口少,散杂居住,长期在汉族大众中生活,丢失蒙古语言文字非常严重,一些蒙古族只知道自己是蒙古族,而蒙古语言一句话也不会说,甚至有的还听不懂,只为了享受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而改过来的,有不少蒙古族对本民族语言不产生兴趣,更谈不上什么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按照他们的话说:蒙古族语言没有什么生养生息的地方,内蒙古地广人稀,不是什么想往之地等等观念对民族教育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而在其蒙古族聚居的地方, 由于其大散居,小聚居的牧民居住特点.其学校的布局也极为分散,规模偏小,办学条件也极差.为了解决牧区校点分散、规模偏小的问题, 开始建立一些农牧区寄宿制学校,牧区建立寄宿制学校后学生在校食宿、学习,解决了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儿童人学难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学校先后实行了双语教育,其教育模式分地区、分年级等各有差异。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在偏远的牧区,相当一部分学校基本无力开展双语教学,只开设了汉语文课;二是把汉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蒙语文、蒙文教材教学,如巴州蒙古族高级中学之高中部;三是把蒙语文作为一门主课开设,其余各门课程均用汉语文、全国统编汉语文教材教学.。

通过走访多家学校,对师生进行调查访问发现,多年来,民考蒙古族学生升学率低、高考能选报的专业少、考上的又就业难等问题,打击了牧民送子女上蒙语学校的积极性,导致了牧区不少牧民为其子女“择校”和“转学”等现象的发生,家长参照城镇蒙古族子女上汉族学校的做法,将子女送到汉族学校,以期解决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难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虽然无可厚非,然而,这一现象进一步导致了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使来之不易的民族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

大量蒙古族学生进汉校的现实,必然带来许多人的不适应,他们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如果我们对这种现象听之任之,不加以研究和解决,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对蒙古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使来之不易的蒙古族教育成果大打折扣,也会损害我国多民族大家庭的形象。

总结起来,蒙古族地区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一是蒙古语授课学校学生流失严重。蒙古语所处的语言环境、蒙古语学生课业负担比纯蒙语授课和纯汉语授课学生重,蒙古语的语言环境和教学质量较差,教师不被重视,学生多头升学,升学渠道存在一定问题.二是某些地区整体上对民族教育特殊性的研究不深,促进民族教育发展的办法不多。

三是教育经费投入仍然不足,尤其是用于发展偏远地区和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地的民族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四是民族教育立法内容不完善,重点不突出。

下面为下一步的积极组织、建设和提高提供一些意见。

1.双语教育、民汉合校是蒙古族教育今后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巴州蒙古族学校的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双语教学以及教学规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无法满足广大蒙古族学生对教学质量的需求,致使蒙古族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质量多年来一直偏低。因此,无论从教学质量,从培养蒙古族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提高整体素质上讲,还是从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扬本民族文化合理内核的基础上讲,在蒙古族学校和学生中进一步推进双语教学和民汉合校,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尽早出台有关制度安排,以确保民族教育成果和学生就业,保障民族文化传承

针对蒙古族学校生源的大量流失以及蒙语授课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效的对策是,当地政府应尽早出台有关导向性的制度安排,以保证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在政策法规的监督下得到全面发展,使蒙古族文化教育事业逐步纳人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通过制度的供给,就能吸引和留住生源,就能推动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例如政府应当设计这样一种制度:对上双语班的学生实施奖励制度;对就读于汉族学校的蒙古族学生创造条件学母语,并形成一种政策制度;制定一种定向性的录用制度来优先分配和优先使用蒙语授课大学毕业生或采取各种措施大力

拓宽其就业途径和渠道。巴州蒙古族目前的社会现状需要一种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特别是其教育事业更迫切需要这种安排,因为,有效的政策和制度安排,对于巩固蒙古族教育事业、传承民族文化、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和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调整布局,集中办学,加大教育投资力度

对牧区布局不合理,设点分散且办学条件差的学校进行整合,从而适当集中师资、资源来改善办学条件。对于那些班额奇缺,办学条件差,又离县城不算太远的学校应合并到县城里的学校,从而实现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改善。要办好牧区寄宿制学校,必须加大投资力度,配足配齐教学仪器,开足音、体、美课程的课时,让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成长。

4.加强师资队伍培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由汉族语文教师担任

教师的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教师的培训要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既要重视普遍提高,又要重视重点培养。要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一批有培养前途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尽可能地提供机会和条件。也要加强对“双语”教师的培训,但双语班汉语文教师应该由汉族教师担任,这是出于在教学方法上摆脱对等翻译的束缚和汉语语音不够标准等问题的考虑,是出于对学生的负责,好让他们少走弯路、节省时间,让他们对汉语的掌握能够达到标准语水平。

5.要保障蒙古族学校的教材供应

教育机制的正常运行完全依靠教材的供给。不解决教材问题,也不提供各科辅导教材,提高教学质量将是一句空话。

下载90后教育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90后教育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10经院国贸曾莉 学号:2010050263 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如何,都会对祖国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

    教育问题总结

    对搜集到的教育相关材料的总结一、关于涉及教育的主要法律法规 (一)法规 法律:《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 行政法规:《......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浅谈家庭教育问题 我国现今的家庭教育境况,是越来越引起国人与整个社会的关注与重视。家庭教育问题,业已成为目前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很重要也是很急迫的问题。历史上家庭教育......

    教育问题之我见

    教育问题之我见 关于教育治理方案要点,教师们听后普遍有一种看法,就是重点在对教师的管理上。大家认为,依据可能主要来源于部分学校领导所反映的“教师难管理”的问题。 其实,......

    教育问题清单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问题清单 神堂坪小学王雪娇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续深入推进党的思想政治建设和作风建设,按照中央、......

    学前教育问题

    《幼儿教育与家庭教育工作的探讨》 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我更能深刻的体会及理解到,学前教育工作的重要,与幼儿老师工作的不容易!而作为家长,首先要理解与支持学校的工作。 学前教......

    家庭教育问题

    家庭教育问题:“堵”和“疏”的选择如果说学校教育更多的是限定在一个相对教科书的范围内,那么,家庭教育则更多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化,面向一些孩子在学校里碰不到,或者老师无......

    亲子教育问题

    亲子教育问题,这是一个复杂的热点问题。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是所有家长,乃至全社会都非常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个孩子的道德好坏、品质优劣、学识深浅、颖悟或笨拙、性格的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