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关于大学生教育问题
10经院国贸曾莉
学号:2010050263
大学生是社会的后备人才,是祖国的未来。大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如何,都会对祖国的未来产生重大的影响。青年强,则国强。因此,关于大学生的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了,这关系到祖国以后发展的路径。在大学,这个人生的最后一个象牙塔,本应该是知识的殿堂,是纯净、发奋、上进、积极的世界。大学生在大学里也应该是渴望知识,积极向上,充满正气的青年,但是,最近发生的一些关于大学生的新闻却让人十分的心寒。药家鑫案,“我爸是李刚”案,“露腿学士照”案等等反映了当今大学生的一些问题。当今社会的人们,谈起大学生时,很多时候会把大学生和“浮躁”、“冲动”、“自私”等的不良词语联系在一起,觉得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他们所接受的知识程度是完全不成正比的,成了社会批判的对象。的确,当今的大学生群体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浮躁、对未来的迷茫,都是造成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因素。就中国现时的教育制度来讲,大学生是经过了6年小学,3年初中,3年辛苦的高中拼搏才能踏入大学的殿堂。在他们还没进入大学时,已经身受重压多年。然而,当大学新生们刚进入大学还天真地认为可以得到解放时,又面临更大的压力-------考研、找工作、恋爱、种种的不公平现象等等。很多大学生已经不再把大学当做知识的殿堂,不再是个可以自由追求梦想的地方,反而觉得大学是个职业学院,他们在功利地学习,功利地参加学校的活动,功利地追求好成绩,一切都是为了给自己增加找到好工作的筹码。大学是个好工作的“敲门砖”。甚至,连恋爱也是因为寂寞,因为跟风。大学生的浮躁跟当今社会的浮躁有很大的关系,社会的浮躁,造成大学生的浮躁。
对于大学生浮躁的问题,应该对大学生的教育方式进行改革。
第一,应该改革大学的考试制度。大学已经不是高中,考试形式不应被限制。大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要鼓励学生思考,创新。如果又要把考试形式限制成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每题又有标准答案,给分又是像高中的政治考试那样根据点给分,那样就只能一直把大学生的思维限制在高中那种应试教育的陈规中。大学的考试应该给予授课老师更大的自由,考试的形式可由老师决定,也应该问问学生的意见。并且,大学考试的成绩也不要与太多功利的东西挂钩。
第二,应该加强大学生的心理教育。这种心理教育并不是那种只有形式、空虚的教育,不是召集一班人在某个时间开个班会。这种形式的心理教育,学生是听不进去的。更好的形式是,恢复大学的导师制度,在一定的时间段导师找学生单独谈话,在谈话的同事解答每人不同的实际问题,灌输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希望老师可以充当朋友的角色。
第三,大学生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的问题。应该加强社会公平方面的建设,社会公平了,大学生自然没那么大的心理压力,自然没那么多对现状的不满,心理问题也不那么容易产生。
大学生自己本身也应该有意识地保持积极向上、耐心、对知识上下求索的心态。不作无病呻吟之态,乐观向上才是正道。
第二篇:大学生教育问题
大学生教育问题
一、概述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要使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不仅要大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更要大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长治久安。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总体素质应该说是好的。虽然出现了像马加爵这样的个别案例,但他代表不了当代大学生。应该肯定,当代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对祖国非常热爱,对党和政府正确的方针政策高度认同,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无论是眼界、理念,还是思想,他们都比过去时代的青年更加成熟、更加理性。当代大学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所在。事实上,这些年,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群体和先进个人不断地涌现出来。大学生支教团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些支教队员们都是国内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可以想象,如果不去西部支教,他们完全可以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丰厚的薪水,完全可以享受舒适的生活,但是他们选择了西部,选择了艰苦的地方,选择了接受困难的考验,自愿到西部贫困地区去支教。他们和千千万万的青年志愿者一道,用自己的心血、辛劳和汗水,用知识播撒希望的种子,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西部的教育事业,他们才是当代大学生的优秀代表。如果只看到马加爵,看不到这些先进典型,那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应该坚持用先进青年的事迹作为生动教材教育、引导和激励青年,号召广大青年向身边的典型学习,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三、新情况、新问题
新时期,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关注到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第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引起大学生价值观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为认同竞争,期望创业,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有强烈的效益意识等,大学生比以往更期望有一种多样性和包容性的环境。第二,网络已成为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一些学生希望通过网络来听到更多方面的声音,并自信能够对信息真伪作出判断;不少学生把网络作为在校园中发表言论、交流感情的最主要场所,从网络开始流行的一些词汇现在已成了不少学生的口头禅。网络正在极大地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娱乐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思想观念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第三,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独生子女承受父母家庭太多的期望,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还不强,进入大学以后,竞争环境更为激烈,一时的不适应容易导致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四、大学生思想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
大学生思想道德潜在的危机及其动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道德取向的迷惘与混乱。在社会转型期间,主导(主流)价值系统受到挑战和冲击,原先理所当然的价值观遭到一些人的怀疑,乃至被否定。我们已知,市场经济被选择是因其有效率优势,而效率受人青睐的根本原因是它能带来更多的利润、财富或者说是金钱。当市场经济将效率作为首选价值时,也就等于在规则的设计上将金钱提升为社会价值尺度,这是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使然。但有的人们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交换作用给予了最大限度地扩张,以至于仿佛人的各种需求和欲望都可以凭借金钱而获得满足和实现。正是由此,拜金主义在市场经济社会确实拥有了更有利于它生长的土壤。令人担忧的是,时下这种金钱与人的双重异化已在以不可小视的数量发生,许多本来属于理所当然的光彩价值观的东西,都被有的人当作了待价而沽的拍卖品。第二,道德调控的弱化与失当。一是道德规范失当。当前的道德规范表现出重理想,轻实际,重说教,轻操作的倾向。道德既在于“应该怎么办”,更在于“究竟怎么办”。而现在的道德教育是针对性可操作性差,空挡多,环境不好或缺失,以至于出现人们无所依托的社会道德空场。二是道德评价失据。经济评价拒斥道德评价的观念大大抬升。一些人认为,经济和道德分属于不同的领域,市场经济关注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方面的评价,它与道德评价是对立的。现实中昧着良心干坏事——惟利是图而损人利己的“缺德事”随处可见。三是道德监督松懈。社会道德体系的背后需要强有力的监督系统,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舆论,它是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试金石。当一个社会道德监督的声音非常细弱时,表明该社会的社会成员道德水平降低,社会已经出现道德危机。最后是道德保障的乏力。在社会转型期,大量不道德行为不仅仅是纯粹个人私德意义上的小节,也侵犯和损害了社会和他人的利益,已经突破了最低的道德和法律的界限,对此不只是要对其进行道义上的谴责,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纪律或法律的惩戒。
第三,道德导引的错位与困境。一是人生价值观的功利性比重加大。近年来由于一些人受西方萨特、尼采和弗洛伊德等资产阶级哲学流派的影响,使得这种功利化倾向在人们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关系的关键时刻体现得很强烈。譬如我们高校有的学生,在报考入学和求学动机时,从原来的崇名到现今的崇实;在毕业和择业的意识上,从原来的服从国家需要到现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在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和朋友之间等人际关系时,从原来的以人情友谊关系为重到现在的经济利益关系为重等。此外,道德评价的标准呈多维倾向,善恶不分、良莠杂呈的现象在社会变迁期纷至沓来,给社会主流思想道德及其评价体系造成很大冲击与影响。二是?受社会上这些负面东西“多重同构”的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范式也呈现“多重同存”的情况。有的重于精神富有和人格修炼,有的追求物质享受。在人生价值领域,也有多种分野,或者是几种因素在一个人身上交织或交互发生。有的既赞同“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是索取”,也赞同“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有的“以天下为己任”,也有的“以自我为圆心”;有的学生表层上求新、求变、求异,深层还是向往“知足常乐”;部分学生渴望竞争,但在行动上举足不前,害怕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有的人崇尚、羡慕高尚的人生,又不能无视物质与金钱的诱惑,徘徊于精神与物质、理想与金钱之间。如此复杂生动的人生理念,是社会生活变迁的客观体现,是青年大学生主体意识分化的必然结果。
五、方法及措施
第一,开展多方面的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要在全面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
一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使所有大学生都明白,党和人民对当代大学生寄予殷切期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去建设,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去奋斗,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二要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做到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社会主义祖国利益、尊严和荣誉为最大耻辱。三是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道德素质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道德水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高尚的道德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重要力量。一名合格的大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道德修养,能够自觉遵守道德规范,进行道德自律。这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基本要求,是大学生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客观需要,也是大学生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段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他们一生的影响很大。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对于帮助和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要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积极开展道德实践活动,把道德实践活动融入大学生学习生活之中,引导大学生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要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在大学生中深入进行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的公民道德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校道德教育主阵地的作用。高校要把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起来,把道德教育渗透到学校教育各个环节;要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文化层次,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教育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道德理念,强化道德素质,升华道德境界;要引导大学生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着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四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为人民服务思想的教育。深化对为人民服务思想的认识,积极探讨为人民服务的实现形式,从大学生的现实思想觉悟和实际道德水平出发,教育、引导大学生不断地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 五要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集体主义精神。正确认识和处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提倡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把个人的理想与奋斗融入广大人民的共同理想和奋斗之中,在对社会奉献中体现自己的价值。? 六要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守信意识,使大学生提高守法守规的自觉性,认识诚实守信的品德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树立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讲诚信,讲道德,言必信、行必果。第二,充分发挥共青团在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作用。共青团在全面推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方面,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先进性。“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是团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之中是共青团工作又一项重要原则。坚持对青年的教育和引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武装青年,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不断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是共青团的一贯任务。
二是自主自律性。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是非强制性。学生多是从个人的兴趣、爱好、志向出发,自觉自愿地参与各类活动。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突出学生的自主性,有利于他们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才能,同时又注意调整自己,增强人际交往能力,促进个人和集体的共同发展。三是时空广延性和灵活多样性。从团员个体来看,团的意识伴随团员的身份作用于主体活动的一切时空;从高校团组织的活动情况来看,它涉及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团的教育伴随着团员时时刻刻,而且团的教育活动形式是多样的,有思想教育活动、文体活动、组织活动等等;在各项活动中,又包含着多样化的活动形式,且很多活动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任务的改变,需求的变化,又不断做出灵活多样和富有针对性的变化和创新,从而使团的教育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
四是氛围感染性。高校共青团通过自身组织及其指导下的学生会、社团组织,作为校园建设中一支令人瞩目的有生力量,以其广泛参与,积极建设和注重引导的精神,大力营造创新、团结、拼搏、实践、成长的浓厚氛围,学生身在其中,深受感染。此外共青团通过宣传学习先进典型人物,通过大量的评先评优、推先创优等活动,教育、激励着广大学生。五是创造性。一方面高校共青团为了适应不同时期学生成长的不同需求,总是在其工作内容和形式上不断进行创新。另一方面,广大团员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中,青年人争强好胜求新求异的本能在同等群体氛围的刺激下,较容易转化为求新的欲望,进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创新实践中不断地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
第三,发挥高校阵地作用。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把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一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全国高校都要始终不渝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二要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既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引导作用,又充分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既搞好课堂教育,又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三要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要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校管理之中,建立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要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坚持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只有对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有所了解,才能够更好地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文章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阐述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其中理论研究包含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模式研究;实证研究则包括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相关的研究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最后展望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趋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学习、就业、生活的竞争越发激烈,人际关系日益复杂,高校大学生面临的问题也是逐年增多。我校属于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大学,男生比例比较高,加之高素质、应用型、国际化的培养模式也给在校学生带来了较大的心理压力和挑战。笔者入校就加入校心理咨询室进行工作,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为学校制订相关政策提供理论参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出现原因
1、国家政策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国家政府从思想导向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采取了有力措施,但资金、专职人员落实不到位,缺乏务实性帮助。政府在处理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时,除对极个别影响极大的上报的个案进行调查,如“马加爵事件”。其余绝大多数心理突发事件均交给学校自己处理,学校由于专项资金、专业化的人员水平所限,只能进行心理开导教育,同时为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及学生自身的安全,最终将学生移交给家长处理。
2、高等教育体制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思想的解放,大学生已不满足成为精英教育阶段那种单纯受教育者,其个体需求呈现务实性。“所求非所需”的教学模式已经急需改革。比如说对于考研学生应当加强专业理论性教育,对于就业的学生应加强实际专业知识教育等。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就导致学生思想的动摇和认识的偏差,就会产生悲观、困惑、放任等心理问题。
另外高校逐年的扩招,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昂的学费和那不堪一击的文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部分学生产生烦恼,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主要包括自卑、焦虑、恐惧等,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3、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社会发展极大的提高了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随之改变,大学生不再单纯生活在圣洁的象牙塔里面,社会上的腐败现象、不良风气无时不刻都在影响着他们。一部《蜗居》给大学生带来的冲击远远超过了我们高校心理工作者费尽心机的心理讲解„„一些传统的文化遭遇着非主流的强烈冲击。我们在学生宿舍中经常看到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玄幻、异能类书籍,而专业书籍,历史名著被束之高阁。报纸、网络、电视等媒体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与日俱增。
4、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笔者学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辅导员和团委心理咨询室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辅导员同时兼顾有各院系、学生处、团委等各个方面的工作,对心理工作肯定是下发执行,不可能做到一心为心理健康教育。笔者学校约两万学生,尽管学校心理咨询室加强了相关老师的排班问题,但是力量还是相对比较薄弱。
5、大学生家庭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5.1 单亲
在心理咨询老师的亲身工作中一致得出单亲家庭的孩子的心理问题较正常家庭孩子多得多,自闭、自卑,敏感、恐惧等心理问题存在。因为家庭不能提供足够的情感支撑,导致一些大学生出现较多的心理和情感问题。
5.2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家庭氛围
父母是孩子的一个老师,他们的处世态度和处理方式对学生的影响极大。部分父母关系不良,经常吵架甚至打架,导致孩子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出自私,敌视等心理或道德方面的缺陷。
5.3 家庭经济状况
笔者学校的学费在国内相比不高,但是对于很多出生于农村的学子来说还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一些学生家庭贫困,靠借款或助学贷款勉强入学,此类学生性格内向的较多,行为比较孤僻。他们中较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症、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等。
6、大学生自身因素
大学生入学之后,远离了父母,面对学习、人际交往、情绪情感等各方面的压力,平时由于缺乏必要、系统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及他人的心理与行为。长期的心理压力使大学生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减弱,表现出消极、被动、散漫、无所谓的生活习惯。这样不良的心理问题日积月累,很容易使大学生陷入悲观、失望的情绪中,最终形成较为严重的心理事件。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建议
1、加大人员配置,加强资金投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有其特殊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必须要有专业人员配置、专门的场地和专项资金的投入。
1.1 针对场地
我校以校团委为依托,新老校区都有和办公室结合的两间左右的房屋。基本可以满足要求,一间用于接待来访、咨询预约、宣传策划和处理日常工作,另一间用于现场的心理咨询,需要一个静空间。
1.2 人员配置
我校较为薄弱,专职人员较少,大部分是兼职人员。应该形成以专职人员为主导,专兼职人员结合的人员配置。学校需要引进和培养这方面专业人员。
1.3工作经费
实践证明,仅凭规定任务式的要求,老师们的热情,不可能长期坚持下去,建议我校按生均5-10元的额度列出专项经费,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供物质保障。此项经费主要用于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以及邀请专家讲座、心理健康普查、设备添置、心理知识宣传、师资培训等项目。
2、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学生的心理状况的最初形成起源于家庭,人的心理状况如何与家庭氛围密切相关。家庭是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大学生经受挫折和出现心理危机后的庇护地,家庭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长一般对大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求比较高,对子女关心多是从学习角度出发,往往忽略了心理健康的教育,一般都是出现问题后才会具体处理,工作上有相当大的滞后性。学校可
以建立起和家长沟通的渠道,引导家长要转变观念。使其掌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方式,创造使孩子心理得到健康发展的家庭条件。
3、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状况的形成是外部环境和个体身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部环境因素是形成心理状况的外在原因,但是内因起绝对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自我教育,针对本校情况,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3.1 普及大学生心理知识
以讲座、资料下发学习、知识竞赛等形式传播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对自身的认识能力,对外部环境的分析能力。以正常的心态去看待挫折,烦恼,孤独等问题,平稳的度过心理成熟期。
3.2 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通过各类文体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组织能力、抗压能力。例如,体育运动给人带奋发向上的精神,开朗乐观的性格等。比如经常练习太极拳、进行慢跑等运动已被证明是治疗郁症、精神衰弱的有效手段。
3.3 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
针对本校情况,可以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正常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开设一些针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选修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重要作用。
3.4 大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大学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结合。很多学生对社会了解不深,开展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让其正确的认识和了解社会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
4、引导我校大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
大学阶段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应该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引导学生构建自己的心理支持系统,在遭遇挫折、打击或不公正对待时,要懂得自我保护,多用生活的哲理,模范的事例和行为来激励自己,当自己不能独立解决时,积极主动的反映给自己的辅导员、父母、学校的心理咨询师去协助解决。
总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社会、高校、家长以及大学生共同协作,其中任何一方面没有做好都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仅从
学校来说,只要学院各部门充满信心,齐抓共管,讲求方法,定能开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魏兆瑜.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探索[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2]姚本先,江立成.高等教育心理学[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3]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1.[4]张淑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5]季建林.医学心理学[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第四篇: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手抄报内容
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手抄报内容
大学生法制教育问题手抄报内容
一、法制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问题
法制教育在高等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是弘扬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法治精神是指尊崇法律、维护法律的勇气和毅力。“假定人人都有这种勇气和毅力,经过相当时间,便可形成一种风气。风行既久,便会变成习惯。这种习惯一日不形成,法治之实现便一日靠不住,真正的法治是把这种习惯作为条件的”。
法治精神是推动法治化进程的源动力,是一种可以沉积的民族文化。中国有着几千年的专制传统,却没有民主法治的文化遗产,从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传统文化演绎下来的中国现代文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重人治轻法治的封建残余,如果再不强化法制教育,法治精神就无从谈起,法治国家就难以实现。
高等学校教育的系统性、有组织性、规模性和科学性等显著特点,使高等学校法制教育在培养受教育者的法治精神中具有特殊的作用。通过学校法制教育,向社会输送一批又一批具有法治精神的社会成员,就能使整个社会逐渐形成良好的法律文化和法治环境,逐步消除封建人治思想,为最终实现法治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高等学校法制教育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法治国家是法律主治而不是权力主治的国家,是法律操作者主导而不是行政官僚主导的国家。西方社会几百年的法治实践经验和现代中国二十多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历程表明,法治需要执法公仆,需要护法忠臣,需要弘法良才,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包括法律教育)。同时,开展法制教育,使社会成员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参与国家和社会管理,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
尽管自1986年开始的全国性的普法宣传已经取得明显成效,但最富有实效的途径仍然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无论从“英才教育”意义上,还是从“普及教育”意义上,唯有学校法制教育才能持久而有效地担当起培养“法治英才”与“法治公民”这一历史使命。
第三,高等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20世纪90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他们以“财”、“色”、“霸”为作案目的,以暴力型、故意型、团伙型为主要方式,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同时,犯罪趋于低龄化,在校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人数的比例大有增长之势,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初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所举的几个实例,更让我们对在校学生的法律素质充满忧虑。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社会变革的原因固然有之,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国学校多年来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
“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因此,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高等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所要求承担的基本职责。
二、必备的法律素养是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
在社会实践中,源源不断的各类大学生犯罪现象,频频向我们告示:一年一度的“法制教育”课并未让学生们真正懂法,必备的法律素养是青年大学生立足社会的基本要件。
从社会学角度讲,我国正在融入法治社会。对置身于未来社会的任何一个人,是无法摆脱法律而生存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构建和加入wto,所有市场主体都得遵循统一的规则或制度,在这种高度规则化的社会里,“法制手段”将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我们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这意味着,从个体人的日常生活行为到丰功伟业之创造,均离不开一定的法律知识或法律技能。当我们以审思发展和关切生活的态度来判断实践领域时,自然会发现,必备的法律素养,已成为现代市民特别是大学生们立足社会的不可或缺的基本要件。
从最近台湾陈水扁家族不断暴光的丑闻,可以看出民主社会每个人应该具备的法律素养的重要性。
何为法律素养,简言之,是指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或素质。一个人的法律素养如何,是通过其掌握、运用法律知识的技能及其法律意识表现出来的。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就是要求 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条文,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而法律意识,它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人们的法律观点和法律情感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对法的本质、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自己权利和义务的认识,对某种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关于法律现象的知识以及法制观念等。” 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积极守法。公民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性,转化为公民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
另外,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能驱动公民理性守法,实现法治目标。理性守法来自以法律理念为基础的,理性法律情感和理性法律认知。法律意识,一般由法律心理、法律观念、法律理论、法律信仰等要素整合构建,其中,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也是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核心。
所谓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一个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性要素。正因为如此,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当代著名法学家伯尔曼教授的至理名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才会广为流传,成为所有崇尚法治的人们确信的一条真理性原则。
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认同和依归,其实质是追求法律至上和法律统治。只有信仰法律,才可能守法。法律作为公平、正义的象征,守法仅是法信仰的外在表现形式,守法精神才是法信仰的灵魂。守法精神要求的是主体不仅遵守法律,更重要的是把守法内化为道义上的一种责任和义务,变被迫守法为自愿守法,由强制守法到良心守法,由他律守法到自律守法。
综观人类社会发展史,越是民主化和秩序化的社会,该社会场景下的市民对法律的崇尚和需求就越强。这些市民之所以追求法律(规则)至上,首先是他们习惯于信赖法律规则;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条件通过法律规则,来保障自身权利实现的最大化,和对政府权力控制的具体化。这是因为“法律规则是一种普遍、稳定、明确的社会规范,是一种公共权威,而非人格权威、特权威严及亲情,在调整社会向高层次发展中,能自动地排除或抵制偶然性、任意性及特权的侵害,使社会在严密的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运动中,形成一种高度稳定有序的秩序和状态;
其次,法律规则对人们的生活安排方面,它要求个人之间、个人与政府及组织之间有一种默契,一种自我调节的机制,这种默契和调节机制,经法律的确定性配置后,能促成人类生活的高度和谐,予以人的自由与尊严最大化保障,让人有绝对的权力,不依赖于阶级或国家,设计的是一幅自由自在的充满人性关怀的生活模型。因此,要提升一个国家公民整体的法律素养,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传授给公民法律知识和培育其法律意识乃至法律信仰;二是大力推进社会的民主化和法治化进程。
三、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触目惊心
作为造化育人的高等学府,主导性培育和快速提升青年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其参与社会现代化进程和塑造“现代型人才”不可推卸的职责。然而,近年来一升再升的大学生犯罪数据,频频向我们告示:大学校园并不平静,大学生们的法律素养还十分贫瘠。XX市司法局的同志对广东全省49所普通高校进行了调查,结果念人震撼,这49所普通高校曾有违法和犯罪的学生626人,约占同期在校学生总数的干分之二。浙江XX市XX区人事劳动保障局两名公务员2003年4月3日下午在办公室里遇刺。警方确认,犯罪嫌疑人周一超,时年22岁,是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农学系应届毕业生。原来,他在该区公开招考公务员中,已通过笔试、面试,但健康检查不合格,未被录用。因情绪悲观,产生报复念头,遂迁怒于人事部门的招考人员,最终导致行凶杀人。2003年3月28日,在XX市XX区检察院挂牌成立了全国首家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南京10所高校成为首批中心成员。之所以要建立这个“大学生犯罪预防中心”,是因为该院通过调查分析发现,2001年该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比2001年上升120%,并且还得出结论,大学生犯罪大多是因为不懂法。
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数据,能够予之以较为恰当的解释是:现行的学校“法制教育”课,根本没有让学生真正懂法。正如“硫酸伤熊”案当事人刘海洋(清华大学学生)所言:“我们上大一就学了《法律基础》课,学了民法和刑法等,但我只知道猎杀野生动物违法,但用试剂烧伤动物园里的动物是不是违法就不清楚了……”从这段心语中,也许会让我们得到比“事件”本身更富有检讨意义的启示。最近,XX市也相继审结了四起大学生犯罪案件。其中盗窃案 两件,诈骗和抢劫案各一件;涉案人员中专科生4人,本科生2人。1名从安徽省贫困地区XX县考入XX市某重点大学的陈镇,是其村内第一个考入大学的学生,入学后担任班长、学生会干部。他在解释自己的犯罪动机时说,自己负债从农村进入大城市上学后,看见周围的城市学生穿名牌,使用高档手机,物质生活富裕,心理落差增大,逐渐产生了不平衡和嫉妒心理。进入大二后,他先后两次盗窃同学手机两部,随身听一台,价值人民币5600元。
XX市某学院的大专女生王某某、徐某某,为追求过高的物质享受,以勤工俭学为名,在某娱乐总会担任服务员(实为座台),因争客户与女服务员发生纠纷,于2003年8月的一个夜间,伙同两名四川籍女服务员将与其有纠纷的女服务员劫持到XX市XX区广东路一偏静楼群内暴打致伤果。该院03级大专在校女生陈某,2002年12月曾因犯敲诈勒索罪被该院判处缓刑,2003年8月在缓刑考验期内,她不思悔改,伙同他人设计诈骗与其相识的朋友手机后,被撤销缓刑,数罪并罚,被判处了有期徒刑。
四、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的原因
校园里能发生马加爵制造的这类重大血案不是偶然的。近些年来,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犯罪有递增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部分大学生从高中千军万马中挤过独木桥进入高等学府,被人们视为时代的骄子、命运的宠儿,他们在一片赞扬声中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
二是受社会环境影响,吃喝热、交友热、旅游热、使用高档手机热、穿名牌服装热等目前也在大学校园中具有普遍性,这些导致一些大学生盲目攀比。特别是一些从农村考来的大学生,由羡慕到嫉妒城市学生,在不具备经济条件的情况下,为改变自己的形象,所谓包装自己,为追求享乐等而不惜铤而走险,滑向违法犯罪。很多犯罪的女大学生都有在娱乐场所做服务小姐,甚至是座台小姐的经历。
三是处在转型期的大学教育,由过去每年只招几十万人的精英教育变为每年招收数百万的大众化教育。这虽然有利于提高全民的整体素质,但招生的迅速扩大、生源标准的降低、学校基础设施达不到、收费高、贫困生由于负债上学而经济思想负担沉重、大学由过去集体封闭型的管理变为多种形式并存的开放式管理、校外建学生公寓,学生在外租房,远程教育只教知识不见学生等,都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造成了不利影响。
当前,我国正逐步走向法治社会,各项法律法规正逐步建立健全,学法、知法、守法是每一个公民应该做到而且必须做到的一件大事。守法与犯法其实只在一线之间,在特定情况下,具备基本的法律常识,运用法律常识去指导自己言行往往能获得法律的保护,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拯救自己;而对法律一无所知的法盲,则会不知所从、一味蛮干,不可避免地走向犯罪的深渊。
人生最大的痛苦和悲哀莫过于失去自由,失去自由、身陷囹圄时才知道法律的无情和自由的宝贵。认真分析高校学生的犯罪,我们发现,他们也有过美好的学生时代,他们也不是生来就是坏孩子,他们原来也曾是优秀的好学生,但是他们不严格要求,结交了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贪图一时的享受,沾染上了一些坏习惯,逐步从一名优秀的学生沦为失足青年,可以说致使他们走向犯罪的不是别人而是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首先放弃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放弃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放弃了对自由和人生的正确追求,也就放弃了自己,教训是发人深省的。
无知的人最可怕,无知才会妄为,无知才会导致悲剧,法制观念淡薄,好逸恶劳,贪图享受,以身试法,最终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据统计,当前国内14—25岁青少年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为24.38%,而这一年龄段的青少年在在押犯中所占的比例却高达35.15%,这一数字令人怵目惊心,惶恐难安。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当中确实有极个别同学不好好珍惜美好的青年时光,不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不严格要求自己,存在着厌学、旷课、打架、衣着不整、吸烟、进网吧等不良行为,对学校的规章制度置若罔闻,对学生守则和规范不屑一顾,对老师的谆谆教导充耳不闻,自以为是、我行我素,做着危害自己一生同时也在危害别人的事。
五、对大学生增强法制观念的要求
学校有决心有信心为同学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优质的人文环境,同时也对同学们提出如下要求:
1、掌握基本法律知识,依法保护自身权益
英国著名思想家温斯坦莱说过:“假如有很好的法律,但人民不了解它们,这对共和国来说就像没有任何法律一样糟糕。”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这就是要注意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否则,便会因为不知法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今法律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不懂法律知识的人叫做“法盲”,法盲在生活中容易吃亏,在工作中容易碰壁。一个人必须先懂得一些法律的基本知识,才能将法
律作为武器来保护自己。如今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很多:可以学习专业的法律书籍,可以阅读报刊上的评案说法,可以收看电视的法治节目,也可以直接向法律专业人士咨询。只要你是个有心人,学习一点法律知识并不困难。你们都是高中毕业的学生,以前在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准备参加高考,不可能在这个阶段学习所有的法律知识。但是现在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青年人,应当知道自己享有哪些权利,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知道怎样去维护它,这些还是非常必要的。
另一方面,同学们处在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阅历相对简单,社会经验不够丰富,鉴别是非的能力也较弱,比较容易受到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社会不良行为的伤害,尤其需要珍惜花样年华,加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掌握自护知识,是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功,有助于迈好人生的第一步,有助于增强与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犯罪分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具备防范犯罪的意识和能力。大学生只有学会了自护,才能在犯罪侵害发生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临危不惧,运用有效的防卫手段,敢于和善于与犯罪行为作斗争。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法制建设已被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教育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全社会都在关心和支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经常性地在大学生中开展法制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大学生懂得遵纪守法的道理,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怎样一环。
2、掌握法制教育的基本内容
就目前的现状来看,积极开展法制教育工作,提高大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律素质,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法制指国家的法律与制度,制度包括依法建立起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各种制度,其中也包括法律制度。法律是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而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民主与法制的观念教育、社会主义人权教育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以及守法、用法、护法的具体要求。
知法、懂法,具体包括法律的一般概念、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特别是《宪法》和有关法律。如《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教育法》、《婚姻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环境保护法》、《交通法规》、信息网络法规等;理解法律与道德、知法与成才、违法与代价的知识和理念等。
行为目标就是守法、用法、护法,包括自觉遵守的情感、意志和言行一致的行为,要着力训练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养成遵规守纪的习惯,提倡“慎独”,鼓励从善如流,拒绝明知故犯,拒绝屡教不改。总的来说,对大学生加强法制教育的目标,就是帮助大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和法纪意识,使大学生做一个忠于职守,知法、守法、用法的人。帮助大学生培养优良的品德和法纪意识,通过学习使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与自己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基本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不仅做到自觉守法,严格依法办事,而且还能积极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成为具有较高法律素质的公民,并为其将来依法从事职业活动打下基础,使大学生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大学生应能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基本权利,知道运用法律可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利,认识法律的平等性和强制性,初步了解现行社会政治、经济、法律等各种制度。大学生还应适时运用法律知识,懂得在两性间关系中哪些是应该制止和反对的,哪些是法律允许和提倡的。大学生应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如下:什么叫违法和犯罪;违法和犯罪要受处罚;不遵守公共秩序是违法的;私拆他人信件是违法的;公私财产不能侵犯;不赌博,不看黄色画报等。需要强调的是,不仅是熟读、知晓、理解这些条文、规定,而且要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自觉接受多渠道全方位的法制教育
根据我国官方的有关文件精神及实践做法,学校的“法制教育”从属于“德育教育”,并没有自身独立的地位。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均系属于社会价值教育范畴,它们既有区别也有联系,从联系上讲,两者的目的同一的,都是为了培养适宜社会需求的“合格公民”;从区别上讲,道德教育重在净化人的内心世界,法制教育重在规范人的外在行为。我们说提升人的品质,应从思想和行为两方面塑造,益于采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自觉接受多渠道全方位的法制教育,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法律水平。
我对同学们讲了这么多的法制教育,是不是老师就做得很好,不要接受法制教育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法制教育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合格公民的必备素质之一,不是只对学生,包括每一个公民。老师作为公民,当然也不能例外。比如实行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努力
建设良好的法制教育校园环境,就是师生共同的责任。依法治校既是依法治国方略的一种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重要保证。实行依法治校,健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并严格按章办事,就能在校园内形成讲求民主、师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自觉维护校规校纪的良好氛围,这是一种强大的隐性课程,它能使置身于其中的全体师生,在潜移默化当中,不知不觉地使广大师生养成认真学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勇于护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使法制教育事半功倍,最终实现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目标,即宪法中所载的“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
第五篇:大学生如何让看待安全教育问题
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讲座观后感
学号:10401030612 姓名:张喆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当他们面对危险因素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分析
1.普遍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缺少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知识的涉及。
2.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3.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目前大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的,很少是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传授的。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在开展日常的宣传教育的同时,加强管理,从管理上加强学生安全防范工作,形成全校齐抓共管的安全教育氛围。当然,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要明确责任,把安全教育纳入学生日常管理计划,统一教育内容,制订安全教育计划。
为了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实处,仅仅依靠辅导员或者保卫部门的工作是不够的。主要是各种讲座及安全教育活动相结合,从而使大学生安全教育全面得到落实。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增强大学生各方面的安全意识。
三、结语
在我看来,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我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提高对大学生安全事故的预见能力,不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安全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达到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