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5篇

时间:2019-05-12 03: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第一篇: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九月,是新生入园的时候,不少新入园孩子的家长往往为孩子哭闹着不愿上幼儿园而感到困惑。怎样才能使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能高高兴兴的上幼儿园呢?

第一,家长自己要克服焦虑不安的情绪,欢欢喜喜地送孩子上幼儿园,用积极乐观的情绪感染和鼓舞孩子。千万不要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孩子哭,家长也眼泪汪汪,孩子不肯上幼儿园,家长也表现出依依不舍。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家长必须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要犹豫,更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送送停停,家长的“妥协”只能延长孩子不适应的时间。唯一的办法是送到班上立刻就走,班里的老师是有办法安慰孩子的,一般几天,最多两周,他就能基本适应幼儿园的生活了。

第二,进一步加强孩子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独立的吃饭、喝水、上厕所、洗手、睡觉、穿拖衣服等。平时多提供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多带孩子到公共场所或朋友家去,多接触陌生的环境和人。要使孩子学会用言语而不是手势表达自己的感觉和要求,当然,家长要在一旁提供心理上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平时千万不要用“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之类的话恐吓孩子,以免孩子对幼儿园产生畏惧心理,可经常告诉他:“幼儿园里有许多小朋友,老师天天教小朋友唱歌、跳舞、画画、讲故事、做游戏可好玩了。”使孩子产生盼望上幼儿园的心情。

第四、尽量按照幼儿园的生活制度安排孩子在家的作息时间,培养遵守集体生活规则的习惯。要了解幼儿园对幼儿午睡、起床、盥洗、进餐等生活上的一般要求,使孩子的行为符合幼儿园的要求,便于孩子尽快适应集体生活。

第五、做好家园配合,向老师介绍幼儿的生活习惯:如孩子在家爱玩什么玩具,爱吃什么菜,什么时候上厕所,什么时候睡午觉,睡多久,介绍幼儿情感特点,如最喜欢谁,从小由谁带大的等。教师掌握了这些信息就能有的方式扫除幼儿的适应障碍,实现平稳的过渡。总之,只要有意识的帮助孩子做好入园的准备,并和老师密切配合,用不了多久,您的孩子会乐意上幼儿园的。

第二篇: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次转折。因此,抓好初一,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飞跃”,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一、孩子踏入中学校门后的心理状态及中学生活的变化

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小学的老师一人包班,中学是书多、课多、教师多,管理与小学迥然不同。

第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小学科目内容浅,机械记忆多,形象思维多;中学科目多内容深,理解记忆多,抽象思维多。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一般比较被动,到中学则应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应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变化。

第三,学习动机的变化。一般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如若你问他“你学习为了什么,”他会说“建设四化”、“振兴中华”、“为了社会主义”、“为了共产主义”云云。但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开始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开始联系起来。

第四,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精力充沛、活动量大;三是萌动性大,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

第五,心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化也很大,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日益提高;注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意性、稳定性、选择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兴趣广泛而我有选择,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

第六,个性方面的变化。小学生在感情上较多依恋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到了中学,则开始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包括老师的能力大大发展,有要求独立办事,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

为了使孩子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应指导孩子自学积极地去适应这些变化。但有的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学习越来越吃力,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进了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原因是这些孩子不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2)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没打好扎实的基础,中学课程一多应应付不过来,感到很吃力。

(3)有的孩子上了中学后,认为可松一口气了,结果没抓紧时间,学习上欠“债”,一步掉队,步步落后,使学习的困难一天比天大。

(4)由于中学的管理不象小学那样紧,有的孩子就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守纪律,不求上进,打架、骂人、抽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乱交朋友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开始就被列入“后进生”的行列,一步被动,步步被动。

二、要了解孩子初中阶段的特点

孩子进入初中后慢慢会遇到一些困难。一是学习知识量上的困难,与小学相比初中增加了许多学科如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习负担明显加重,许多学生顾此失彼,觉得难以应付。二是学习方法上的困难,在小学主要学习语文和数学,老师从上课到辅导甚至做作业都跟的较紧,讲的很细,很明白;进入初中后,学科增多,知识量增大,老师盯的又没有小学那么紧,所以许多同学课堂学习的知识慢慢出现不够系统,作业完成的不够好,甚至出现不愿意做作业的现象,时间长了成绩就受到影响。三是知识特点上的困难,初中的知识较小学要抽象一些,如数学、地理,若光靠死记硬背不足以解决问题了,学生感到不适应,学起来感到有困难。四是受中招考试的影响,初中的学习时间抓的比较紧,考试的频率较大,有时学生感到心理有压力。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进入初中后易出现的这些新情况,经常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进入中学的适应情况,及早采取相应措施,帮助孩子在中学起好步。

初二学段的学生既不像初一时那样有新鲜感、有理想、有激情,也不像初三那样面临毕业,思想和学业上感到有压力。所以,孩子在初二学段是最关键的时段。首先是学习上的分化。初二年级的知识承前启后,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些同学适应了,有些同学感觉知识内容越来越多,学习有点吃劲,对这些同学来说,咬咬牙多用些精力学习就跟上了。反之,思想一松劲成绩上就变为差生,既原先成绩相差无几的同学,学习成绩出现两极分化。第二是思想上的变化。表现好的同学思想更加成熟,他们积极靠拢共青团组织,争取进步,在班上成了老师的得力助手;而有少数同学则往往由于学业跟不上而丧失进步的信心,甚至自暴自弃。如果此时没有及时的帮助,或被社会上的不良青年引诱,行为就可能越变越坏,甚至走向犯罪。第三是生理方面的变化。初二学生年龄多在14岁上下,普遍进入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身体迅速生长,第二性特征出现。男生表现在逞强好胜,容易冲动,他们崇拜英雄,崇尚江湖义气,爱在女生面前表现自己;女生则爱漂亮,讲究打扮,多愁善感。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于是思想和行为上总想独立,但又缺乏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分辨能力,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因此,这一阶段喝酒、吸烟、早恋、出走、轻微犯罪等不良行为经常发生。而一般家长则认为这一阶段孩子已开始懂事了,可以放手不管了。但事实是“多事之秋”,更需要家长对孩子细心观察,耐心交流,同时与学校积极沟通、携手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这里特别谈一下对初一孩子的教育:

(一)、学会谈心。家长要针对孩子在不同时期、不同原因中暴露出的心理、思想问题,及时进行谈心疏导。尤其是对于初一的学生而言,从小学的凡事听父母的、凡事包办,到初中的凡事自理,有自己独立的学习、生活空间。

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做到“三勤”,即勤了解孩子在学习中的思想反映;勤观察孩子在学习中的精神状态;勤谈心及时疏导孩子的思想疙瘩。对因阶段性身体素质差,学习跟不上的,要多鼓励少指责,帮助其“赶队”;对因对学习科目不感兴趣产生厌烦情绪的,要勤敲打多引导,帮助增强兴趣;对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泄气的,要心平气和地帮助其分析原因,找准症结,鼓励士气;对因在校和同学老师发生口角,影响学习劲头的,要耐心开导,热情帮助化解。另外,家长在与孩子谈心时,不但要告诉孩子“怎样做”,而且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从道理上说服孩子,在谈心的方式上也应该选择合适场合,用运合适的语言,少用命令方式的语气,在谈心的时候以倾听和引导为主,而不要用命令为主,这样才能起到更好效果

(二)、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比较。初一阶段的学习成绩波动很大,小学阶段的尖子生,进入初中以后继续保持领先的情况大大降低。相反,小学时期被认为成绩不好的,很多都后来居上,成绩大幅提高。所以初一的学生成绩可能上的很快,也可能下降的很快。这就需要老师和家长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根据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沟通是教育的基础,没沟通就谈不上教育。只有通过良好的沟通,学生才会接受你的教育。但是,从学生那里反馈的信息表明,一些教师和家长不能与学生平等交流,他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往往是高举临行,说教、批评、训斥、埋怨的多,有的教师看到学生犯了一点错误,就大发雷霆,甚至对学生进行人格上的侮辱。而家长也会往往因为孩子一点小事,爱借题发挥,把陈年旧帐都抖出来,有的家长总是拿自己的过去跟孩子比;有的家长经常把自己的孩子和最好的学生比;也有的家长心情不好时,拿孩子出气等等。面对教师和家长的这些做法,学生们是敢怒而不敢言,他们往往会消极对待,要么自己走开、干脆不听,或者假装没听见,背后发泄不满,有的学生甚至与教师或家长直接发生冲突。这样,教育不仅无效,反而严重地伤害了学生,导致学生一系列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给今后的教育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放下架子,学会尊重和理解学生,做他们的良师益友,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用平等的地位和心态与他们进行交流,这时你也可以表达你的心声及愿望,这样双方都会相互理解和接受,学生也乐于与你沟通,作为家长你的教育目的也很容易达到。

(三)、作为家长要言传身教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养。随着父母自身素质修养的提高,有利于拓展了和子女交流的层次,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也有利于用各种高雅的兴趣爱好引导子女的成长发育。在学习上家长要对成绩差的孩子及时进行补课,或找人帮助。很多孩子品学兼优、诚实勤劳、文明礼貌,固然是学校、社会教育的结果,但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的表率作用,对孩子健康成长有着强烈的感召力。因此.只要家长强化“为国教子”的意识.努力工作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做出样子,就一定能够带出你所理想的孩子来。

总之,对初一学生的教育要坚持欲高先低、欲快先慢、欲深先浅、循序渐进的原则,我相信通过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学生一定会顺利地渡过中学阶段。

初一新生家长“三大忌”

“大忌”一:操之过急

孩子学习成绩发生变化,家长千万不要急躁,这是正常现象,正确的做法是及时发现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补救。如果你的孩子在小学成绩已经名列前茅,这时候就不要过多地强调成绩,只需要教给他好的学习方法;如果你的孩子成绩处于中等或中下水平,则要积极鼓励他,在新的阶段,只要肯努力,方法正确,成为尖子生也不是什么难事。

“大忌”二:发号施令

十二三岁的孩子,开始进入青春期,有着很强的叛逆性和独立性,家长不要再事必躬亲,应当给孩子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切忌用命令的口气要求孩子做各种事情,对于一些原则性不强的问题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做,比如穿着、饮食方面。但也不能完全放松不管,可以在暗中观察孩子的举动,如果出现不好的苗头,就从侧面指引解决,尽量不要发生正面冲突,尊重孩子的隐私和尊严。

“大忌”三:过分照顾

有部分学生将升入寄宿制中学,需要按照学校的要求独自学习、生活,家长要尽早培养孩子独自生活的能力,合理有序地安排起居饮食,此外,在生活费方面,要培养孩子科学的理财观,有节制地用好零花钱。

三、要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

家长在了解了孩子初中各阶段的特点后,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就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光这些是不够的,构建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尽管孩子个体差异千差万别,而良好的家教环境却有共性,并且家庭教育所特有的天然性、较强的针对性、伦理的权威性、教育内容的广泛性、情感的感染性以及言行举止上的潜移默化作用等都是共有的。那么如何创设良好的家教环境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加强自身的修养作为家长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为人正直,奉公守法,积极进取。一个满口粗语,开口骂人的家长,孩子讲话肯定也不文明,只有家长的素质提高了,才能多给孩子一些正面的影响,起到榜样的作用。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思想家洛克,特别重视榜样在教育中作用,他说:“最简单、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榜样放在他们在眼前”,好的榜样可以催人上进,反面榜样可以将人托下水。如一个14岁的中学生在劳教所里谈到他失足的原因时,说:“平时爱看一些黄色的书刊,而这些书刊都是父母带回家的”。可见父母平时行为漫不经心的随意,都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影响。家长对事业要有追求,对生活充满信心,要尊重知识,有可能的话,最好能够具有某一方面的特长,这样对教育子女更有利。当然,如果家长文化水平较低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一定在语言、行为方面给孩子树立一个好的形象。

(2)、家庭成员和睦,邻里友好相处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如何处理邻里关系,如何待人接物,都将影响到子女。特别是孩子进入初中以后,已经具有成人感,家长对他们要平等相待,家里的一些事情可以同他们商量。家长如有不当之处,应作自我批评。如果家长在这些问题上处理不当,就将影响自己的威信,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例如:有一个初一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每当她听到父母因一些小事而吵闹不休时,自己就像亲临一场战争,恨不得马上离家远走,再不愿进这个家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家庭环境的不满,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学习和心理肯定会受到负面的影响。

(3)、注重家庭环境的育人氛围家庭布置既要舒适,富于美感,又要考虑到子女正在学习时期的特点,除了必要的生活用具应安排得整齐清洁以外,还应体现出高尚的情趣,有条件的给孩子单独留出一个房间,作为其学习和生活的空间,引导孩子在房间内张挂一些格调高雅的图画,或者勉励人们奋发进取的名人名言,帮助子女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4)、家庭的作息时间要有规律,要做好孩子的生活保障作为一个称职的家长应该在作息时间上照顾孩子,根据孩子上学的时间,适当调整自己的作息时间。如孩子在家学习时间尽量不要约朋友来家玩,看电视要控制音量,早上要早起且给孩子准备早餐等等,这些看似小事,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刻的影响。

4、要主动与老师联系并支持学校的工作

教育好一个孩子,光靠家长或光靠教师都是不够的,只有二者紧密配合,才能形成最大的合力,促进孩子的成长。因此,家庭和学校之间要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体谅的工作关系。有些家长特别是学习成绩和行为表现不太好的学生家长,很不愿意见老师,这是不对的。一方面由于自己不够了解孩子在校学习和表现,对子女教育就缺乏目的性;另一方面对孩子在心理上将是一次打击,认为家长都看我不行了我肯定是不行了。所以,家长要积极主动地与学校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配合学校的教育,同时也使家教更加有的放矢。

(1)、做老师的帮手孩子上学回家后往往和家长谈起某某老师怎么样,同学们怎样议论某某老师,说起某某老师的一些缺点。这时家长不要盲目顺从,而应该讲一些自己所知道的这位老师的优点,帮助老师在孩子的心目中树立威信,因为“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孩子信服老师才愿意听他的课,进而学好他所教的学科。当然对某某老师确实存在的缺点,也要经过正当的渠道帮助其改正,如通过信件交流、请学校的老师或领导转达沟通等等。

(2)支持学校的工作有些家长对孩子在学校参加一些集体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不太支持,认为会影响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参加社团组织或担任学生干部是锻炼、提高能力的重要机会,只要将学习时间和活动时间有机的安排开,就会互不耽误,并且会互相促进,家长在这方面应该给以支持。

(3)主动进行校访、师访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就要积极主动地去访问学校、访问老师。这样做,可使家长在家校联系中处在比较主动的地位,可以在有准备的情况下,与老师就教育子女的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交流。校访时,既要访班主任,也要访科任老师;如果能事先同老师取得联系则更好。应当注意的是,在没有特殊情况时,不要在上课时到教室里找正在教学的老师,以免冲击教学。

(4)鼓励老师上门家访对老师家访要热情欢迎,在家访谈话时,孩子是否可以在场,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家长和老师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明显的分歧,则应让孩子离开。家长应当认真倾听老师的介绍、要求和建议,不要轻易打断老师的话,更不要一听到孩子的缺点就感到脸上挂不住,或急忙辩护,或当场打骂孩子。家长还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孩子在家中的表现,既不要为了给老师留下一个对孩子的好印象而光谈优点,也不要为了说明自己严于教子而把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家访后,家长应同孩子谈话,把老师家访时所讲的孩子的优点,可以扩大化地告诉孩子,这样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鼓励孩子上进;同时,把老师的要求同家长的要求统一起来,给孩子提些希望、建议。千万不要出现老师家访,孩子挨打的现象,以免使孩子对老师产生抵触情绪。

(5)了解、参与班级管理,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会,非不得已不要缺席或请家中其他人代为出席。不要迟到或早退,以体现对学校、对老师的支持和尊重。会上发言不要太长,有些想法如在会上不便谈,可在会后与老师个别交换意见。家长会结束后,要向爱人传达会议内容,以求统一认识,保持家庭教育的一致性。

四、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1、帮助建立中学生活的新秩序

中学与小学生活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管理方法不同。初中教师不象小学那样,许多事都是教师把着手“扶”过来的,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师遇事常与学生一起商量,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两件工作:一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动力,二是教育孩子为班集体多承担义务和责任。

第二,学校环境不同。中学接触的同学,大都是陌生的,彼此不大了解。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老是和小学时的同学在一起,要尽快和同学打成一片,不论男同学女同学都要团结友爱,并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班庥体,做集体的主人。

第三,中学与小学相比,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加。由此,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支配好时间外,还应教育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第四,中学与小学在作息制度上也不尽相同。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上课的时间又比小学增加了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鉴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由于作息制度的改变而可能产生的上课分心的情况,要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要保证睡眠时间,初一学生的睡眠时间需9――9.5个小时,以保持孩子充沛的精力。为使孩子到规定时间能很快入睡,要避免强烈的光线、嘈杂的声音和干扰,同时要避免入睡前长时间的看书、看电视和任何引起心理紧张的活动。

第五,中学与小学相比,在行为规范训练上,要求比小学高,内容比小学广,规章制度比较多。家长应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基本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用语等。

2、要保护孩子进中学后要求进步的愿望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无比兴奋。在这种氛围下,易使他们怀有一种要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家长对孩子这种愿望一是要热情加以肯定,特别是对原来比较淘气的孩子更应如此;二是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当孩子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点,否则会失去信心;三是孩子在争取进步的过程中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这个时刻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原因,鼓励他坚决改正错误,改了就好,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避免孩子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迅速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除及时补缺,加强学习划性外,应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3先3后”、“4个到”、“6个字”,抓住“8个环节”。

“3先3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4个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动脑盘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教师提问积极争取回答;眼到,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勤于动笔,多写多练。

“6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8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这一学习主体现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真过程,反映了中学生学习规律,是较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

5、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有过极好的比喻,他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它有好坏之分。目前初中孩子中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有以下三类:其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学习时有各种下意识动作: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无目的地瞎翻书,不断地重复做一些动作,像咬手指、咬嘴唇等。学习时胡思乱想做白日梦,一边吃零食一边做作业或一边听广播、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等。其二,不良的内隐的学习习惯。如学习不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求快而不求懂的阅读习惯;没有质疑的习惯;上课不举手发言,从不表达自己意见,没有使用工具书(字典、地图、参考书)的习惯;抄作业、草率敷衍、因陋就简地做作业、不复习就做作业,测验和考试前只会背课本,而不会用其他方法理解和整理知识,平时常用错字别字代替写不出的字的习惯。其三,不良的外显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乱丢乱放,经常寻找;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安排,经常熬夜,每天睡眠不足;吃过饭后立即做作业,学习时间分配不当;上学或放学路上常在街上闲逛,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想到做才做或拖到没有办法才去做;上课随便讲话等。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在后进生身上存在,在很多好学生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学校里有进表现不明显,但往往在家庭中较易发现,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与学校承担同样重的任务。为了使孩子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以下几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

1、勤于读书的习惯 孩子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下方面:实践和读书。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除了见多识广以外,读书也必然很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我们的孩子只迷恋于电视,几乎放弃了阅读,不但阅读能力退化,而且知识面大大变窄,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初中生感到那么陌生,有的还是从电视的“戏说”中才知道。因此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读书的方法很多,由于初中学习阅读时间有限,家长要指导孩子挤时间读、有选择的读、有效果的读。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多种方法并用,如博览与精读、系统研读与重点选读结合起来,做到读、思、用结合,努力做到每读一本书,总会有一份收获。

2、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家长首先从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可以先观事物之大体,后观事物之细节,通过与类似事物的比较,寻找出相同、相异点,归纳其规律。家长还要经常与孩子探讨所观察的事物的实质,使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辨解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除了会观察、会思考以外,还要让孩子学着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其归纳、表达能力。

3、积极思维的习惯 观察与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观察时,如果仅仅打开眼睛(感官)这个窗户,而不同时打开心灵(思维)的窗户,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乐于思索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发现常常是和积极思索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细菌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许多细菌学家已经看到了同类现象,但他们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很好的思索,结果错失了科学发明的良机。而弗莱明却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积极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最后证实了存在一种具有杀死细菌能力的物质,即“青霉素”。

4、善于质疑的习惯 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解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出问题,决不仅仅是他已没有问题了,很有可能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平时作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肤浅的学习。要培养孩子善于质疑,勇于提问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不是难为情的事,任何一位师长都乐于学生向他讨教。其次要培养他们敢于问问题的勇气。从家长做起,对待孩子提的问题,尽可能耐心的解答,有些不能回答的问题,帮助孩子找渠道获得答案,并鼓励孩子的求知积极性。千万不能敷衍,更不能说诸如:“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话。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求知热情和提问题勇气的。

5、珍惜时间的习惯 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由于边玩边做,弄了三个小时也没做完,不但形成动作慢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品质。还有的孩子不珍惜“求学的黄金时间”,糊里糊涂过日子,既不好好学习,也没有一技之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家长对孩子珍惜时间习惯的培养,首先在学习上要求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件事、抓紧做”。同时可以采用“奖励时间”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具体做法是: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如能省时且高质量的完成,则就省下来的时间做为奖品交给孩子,由孩子自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鼓励孩子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浪费岁月,虚度年华。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等物质条件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学习风气和合理的生活安排等等。其二,注意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其三,一定要抓早、抓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习惯往往是先入为主的。人的许多习惯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靠父母帮助形成的,且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形成任务。一般说来,有很多的学习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特征,一些习惯还是可以调整或改变的,所以要抓住初中这一阶段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所谓抓了,就是一定要抓出成效,抓出结果。习惯是一种经过重复实践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过程。孩子往往有惰性,所以要靠父母不断地对好行为强化,对坏行为纠正来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家长能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就一定能抓出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4、正确对待孩子进中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

孩子进中学后很想在第一次考试时考出好成绩,以取得父母的欢心。正考试时往往心情比较紧张,而这样又很容易产生怯场,影响临场的正常发挥。因此,考试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家长要正确对待分数,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考好,那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是原有基础差?还是对中学的学习不适应?如果是后者,那应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使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消除考前的是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在方法上可作出具体的指导,如考试前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考试中要有信心并保持清醒头脑,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上,可先放一放,待情绪稍稍稳定一下再做。

总之,初中阶段是孩子从童年走向成人的第一步,这个阶段对孩子今后的人生非常关键。抓好这个阶段的教育,就等于孩子有了人生的一个美好开端。

第三篇: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孩子从小学进入初中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又一次转折。因此,抓好初一,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顺利实现从小学到初中的“飞跃”,为整个中学阶段奠定全面发展的基础,是十分重要的。

一、孩子的心理状态及中学生活的变化

孩子一踏入中学校门,首先感到的是学习的节奏加快了,一天好几门课,几乎没有重复的;教师的教学方法与小学迥然不同,上课时得支起耳朵听;课外活动丰富多彩,可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所有这些使他们感到新鲜好奇,对新的学习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家长应根据孩子踏入中学校门后的这一心理状态,积极引导孩子去适应中学生活的变化。那么,中学与小学相比,有哪些变化呢?第一,学习环境的变化。小学的老师一人包班,中学是书多、课多、教师多,管理与小学迥然不同。

第二,学习方法的变化。小学科目内容浅,机械记忆多,形象思维多;中学科目多内容深,理解记忆多,抽象思维多。孩子在小学的学习一般比较被动,到中学则应主动学习,所以在学习方法上应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变化。第三,学习动机的变化。一般说小学生的学习动机比较单纯,但中学生就不同了,他们开始考虑个人、集体、国家的利益,把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升学、择业理想开始联系起来。

第四,生理上的发展变化。少年期的孩子在生理上有三大特点:一是身体长得快;二是能量代谢快、精力充沛、活动量大;三是萌动性大,好奇心强,易受外界影响。

第五,心理方面的变化。初中学生在心理方面化也很大,知觉的目的性、精确性、概括性日益提高;注意的发展也更具有意性、稳定性、选择性;记忆的目的性加强,兴趣广泛而我有

选择,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要地位;情感表现丰富强烈,好冲动而不拘小节。

第六,个性方面的变化。小学生在感情上较多依恋老师,在他们的心目中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到了中学,则开始树立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评价别人包括老师的能力大大发展,有要求独立办事,摆脱家长和教师的倾向。

为了使孩子尽快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家长应指导孩子自学积极地去适应这些变化。但有的孩子进了初中以后,学习越来越吃力,思想品德方面的问题也不断暴露出来,常见的有如下几种情况:

(1)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成绩很好,但进了中学后成绩明显下降。原因是这些孩子不了解中学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中学的学习生活。

(2)有的孩子在小学时没打好扎实的基础,中学课程一多便应付不过来,感到很吃力。

(3)有的孩子上了中学后,认为可松一口气了,结果没抓紧时间,学习上欠“债”,一步掉队,步步落后,使学习的困难一天比一天大。

(4)由于中学的管理不像小学那样紧,有的孩子就对自己放松要求,不守纪律,不求上进,打架、骂人、抽烟、喝酒、赌博、考试作弊、乱交朋友等不良行为时有发生。一开始就被列入“后进生”的行列,一步被动,步步被动。

二、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

1、帮助建立中学生活的新秩序

中学与小学生活的要求是很不一样的。

第一,管理方法不同。初中教师不像小学那样,许多事都是教师把着手“扶”过来的,而是培养孩子自己管理自己,教师遇事常与学生一起商量,征求学生的意见,并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鉴于这种情况,家长应配合学校做好两件工作:一

是培养孩子的自主动力,二是教育孩子为班集体多承担义务和责任。

第二,学校环境不同。中学接触的同学,大都是陌生的,彼此不大了解。家长应教育孩子尽快和同学打成一片,不论男同学女同学都要团结友爱,并教育孩子要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班集体,做集体的主人。

第三,中学与小学相比,学生支配时间的自由度增加。小学生就近入学,中学生划块入学。这样,中学的学生上学时的路程比小学时远些,上学、放学在路上的时间增加了,因而接触校外的各种机会更多、面更广,这对孩子的成绩既有利又不利。由此,家长除了要指导孩子支配好时间外,还应教育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不能贪玩,要按时到校,按时回家。

第四,中学与小学在作息制度上也不尽相同。中学的学科门类增多,课时数增加,每节课上课的时间又比小学增加了5分钟。这些,都会引起孩子们的不适应,开始时易疲劳,注意力不能集中。鉴于这种情况,家长要十分关心孩子由于作息制度的改变而可能产生的上课分心的情况,要教育孩子注意劳逸结合,注意课间休息,要保证睡眠时间,初一学生的睡眠时间需9―9.5个小时,以保持孩子充沛的精力。为使孩子到规定时间能很快入睡,要避免强光、噪音和干扰,同时要避免入睡前长时间的看书、看电视和任何引起心理紧张的活动。

第五,中学与小学相比,在行为规范训练上,要求比小学高,内容比小学广,规章制度比较多。家长应教育孩子自觉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抓好基本文明行为的训练,如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和礼貌用语等。

2、要保护孩子进中学后要求进步的愿望

孩子进入中学以后,新的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课本,这一切使他们感到十分新奇、无比兴奋。在这种氛围下,易使他们怀有一种要求进步的强烈愿望。家长对孩子这种愿望一是要热情加以肯定,特别是对原来比较淘气的孩子更应如此;二是要不断地向孩子提出新的要求,使孩子每走一步都有明确的目标。当孩子受到挫折、遇到困难时能及时地给予帮助和指点,否则会失去信心;三是孩子在争取进步的过程中也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在这个时刻家长要帮助孩子找原因,鼓励他坚决改正错误,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为避免孩子产生学习吃力的现象,迅速地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除及时补缺,加强学习计划性外,应指导孩子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做到“3先3后”、“4个到”、“6个字”,抓住“8个环节”。

“3先3后”即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独立思考后请教别人。

“4个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动脑筋多想;口到,读课文要动口,教师提问积极争取回答;眼到,多看,细看,认真看;手到,勤于动笔,多写多练。“6个字”即看、听、记、写、问、练。

“8个环节”即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

这一学习方法体现了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认知过程,反映了中学生学习规律,是较适应初中学生学习的方法。

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曾对习惯有过极好的比喻,他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学生的学习习惯,是教师和家长引导学生长期实践和应用良好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而形成的稳定的学习行为。学习习惯都是后天培养起来的,它有好坏之分。目前初中孩子中存在的不良学习习惯有

以下三类:其一,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如学习时有各种下意识动作:无目的地东张西望,无目的地瞎翻书,不断地重复做一些动作,像咬手指、咬嘴唇等。学习时胡思乱想做白日梦,一边吃零食一边做作业或一边听广播、看电视,一边做作业等。其二,不良的内隐的学习习惯。如学习不认真,总是一知半解,求快而不求懂的阅读习惯;没有质疑的习惯;上课不举手发言,从不表达自己意见,没有使用工具书(字典、地图、参考书)的习惯;抄作业、草率敷衍、因陋就简地做作业、不复习就做作业,测验和考试前只会背课本,而不会用其他方法理解和整理知识,平时常用错字别字代替写不出的字的习惯。其三,不良的外显的学习习惯。如学习用品乱丢乱放,经常寻找;生活没有规律,学习没有安排,经常熬夜,每天睡眠不足;吃过饭后立即做作业,学习时间分配不当;上学或放学路上常在街上闲逛,上课经常迟到;作业想到做才做或拖到没有办法才去做;上课随便讲话等。

这些不良习惯,不仅在后进生身上存在,在很多好学生身上也或多或少的存在。在学校里有些表现不明显,但往往在家庭中较易发现,所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庭与学校承担同样重的任务。为了使孩子有效的掌握知识,培养良好的学习能力,家长要注重孩子以下几方面学习习惯的养成。

1、勤于读书的习惯

孩子获得知识的来源主要有两下方面:实践和读书。一个知识丰富的人,除了见多识广以外,读书也必然很多。但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的普及,我们的孩子只迷恋于电视,几乎放弃了阅读,不但阅读能力退化,而且知识面大大变窄,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名著,初中生感到那么陌生,有的还是从电视的“戏说”中才知道。因此培养孩子爱读书、多读书、会读书的习惯已是迫在眉睫。读书的方法很多,由于初中学习阅读时间有限,家长要指导孩子挤时间读、有选择的读、有效果的读。可以根据自我的需要和阅读习惯,多种方法并用,如博览与精读、系统研读与重点选读结合起来,做到读、思、用结合,努力做到每读一本书,总会有一份收获。

2、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是孩子认识自然、认识社会的重要途径。观察力强的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能很快抓住事物的本质。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家长首先从要求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对周围事物的关心,可以先观事物之大体,后观事物之细节,通过与类似事物的比较,寻找出相同、相异点,归纳其规律。家长还要经常与孩子探讨所观察的事物的实质,使孩子通过观察提高对问题的分析、辨解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善于对事物进行观察的兴趣。除了会观察、会思考以外,还要让孩子学着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其归纳、表达能力。

3、积极思维的习惯

观察与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在观察时,如果仅仅打开眼睛(感官)这个窗户,而不同时打开心灵(思维)的窗户,是毫无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培养孩子具有边观察边思索的习惯。乐于思索是很重要的学习习惯,成功的发现常常是和积极思索联系在一起的。英国细菌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之前,许多细菌学家已经看到了同类现象,但他们对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没有很好地思索,结果错失了科学发明的良机。而弗莱明却对这类现象进行了积极的思索,经过反复试验,最后证实了存在一种具有杀死细菌能力的物质——青霉素。

4、善于质疑的习惯

一个会学习的孩子,是在不断质疑、不断解惑的过程中接受知识的。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提不出问题,绝不仅仅是他已没有问题了,很有可能是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平时作业也只是简单的模仿,或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是肤浅的学习。要培养孩子善于质疑,勇于提问的习惯,首先要让他们明白,学习中有不懂的问题不是难为情的事,任何一位师长都乐于学生向他讨教。其次要培养他们敢于问问题的勇气。从家长做起,对待孩子提的问题,尽可能耐心的解答,有些不能回答的问题,帮助孩子找渠道获得答案,并鼓励孩子的求知积极性。千万不能敷衍,更不能说诸如:“真笨,这样简单的问题都不懂”之类的话。这样做会扼杀孩子的求知热情和提问题勇气的。

5、珍惜时间的习惯

惜时是成功的秘诀。有的孩子平时做作业磨磨蹭蹭,本来一小时可以做完的作业,由于边玩边做,弄了三个小时也没做完,不但形成动作慢的坏习惯,而且还会养成注意力不集中的不良品质。还有的孩子不珍惜“求学的黄金时间”,糊里糊涂过日子,既不好好学习,也没有一技之长,“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家长对孩子珍惜时间习惯的培养,首先在学习上要求做到“今日事,今日毕”,“一件事、抓紧做”。同时可以采用“奖励时间”的办法来激励孩子。具体做法是:要求孩子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完该做的事,如能省时且高质量的完成,则就省下来的时间作为奖品交给孩子,由孩子自己支配,做自己喜欢的事。另外鼓励孩子抓紧时间多读书,多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不要浪费岁月,虚度年华。

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家长还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其一,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包括安静的书房、舒适的桌椅、合适的灯光等物质条件及和谐的家庭氛围、浓厚的家庭学习风气和合理的生活安排等等。

其二,注意家长自身的榜样作用。父母的习惯对孩子影响很大,孩子的不少习惯是潜移默化地直接从父母那里“移植”或学过来的。如果父母热爱学习,把读书学习作为业余生活的最大爱好,把谈论学习作为家庭的重要话题,孩子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对学习的兴趣,会自觉地模仿父母认真学习,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熏陶是培养良好习惯的重要方法。

其三,一定要抓早、抓了。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习惯往往是先入为主的。人的许多习惯都是在成长过程中靠父母帮助形成的,且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形成任务。一般说来,有很多的学习习惯是在小学阶段逐步形成的,但由于青少年的可塑性特征,一些习惯还是可以调整或改变的,所以要抓住初中这一阶段对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不良学习习惯的纠正。所谓抓了,就是一定要抓出成效,抓出结果。习惯是一种经过重复实践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也就是说一种良好的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必须有一过程。孩子往往有惰性,所以要靠父母不断地对好行为强化,对坏行为纠正来逐步完成这一过程,如果家长能持之以恒,抓住不放,就一定能抓出效果。良好的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就会成为一个人终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四、正确对待孩子进中学后的第一次考试成绩

孩子进中学后很想在第一次考试时考出好成绩,以取得父母的欢心。考试时往往心情比较紧张,而这样又很容易产生怯场,影响临场的正常发挥。因此,考试家长千万不要给孩子施加压力,以免造成精神上的负担。家长要正确对待分数,如果孩子第一次没有考好,那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是原有基础差?还是对中学的学习不适应?如果是后者,那应帮助孩子改进学习方法。

为了使孩子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家长要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考试,消除考前的是紧张心理、自卑心理和消极心理。在方法上可做出具体的指导,如考试前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重点;考试中要有信心并保持清醒头脑,遇到一时做不出来的题目上,可先放一放,待情绪稍稍稳定一下再做。

第四篇: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这学期我带的是小一班,这个班的孩子年龄发展层次不同,生活自理能力差异大。这学期我班又转来了七位新生,其中有些幼儿是从别的幼儿园转来的,有的幼儿从没上过幼儿园,对于这种情况我们更应采取一些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一、变单一地安慰孩子为采取多种方式让幼儿融入集体生

活。

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安全感的丧失。处于心理不安全、情绪不稳定状态的幼儿,会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多数幼儿首先会抗拒或哭泣。大多数的教师此时更往往会花费所有的时间去爱抚哭泣的孩子,反复哄劝“别哭了,别哭了,妈妈一会儿就来了,好宝宝,乖……”。但教师一味的哄劝往往强化了幼儿的感受,越哄越哭的现象时有发生。在长时间的安抚无效时,有的教师还会采取“冷处理”的方式:即不搭理他,让孩子独处一会,以期达到终止哭泣的目的。也有教师因厌烦孩子的叨念或为了督促幼儿完成某项事而对幼儿哄骗:你吃完饭妈妈就来了;你睡醒妈妈就接你……,这样做或许一时也能奏效,一旦诺言落空,幼儿就会更加失望。以上种种方式过于简单,也不能真正让幼儿喜欢上幼儿园。因为即使幼儿后来停止了哭泣,但他们会显得不快乐,不主动与人交往,不探索、不玩耍、表情淡漠,心情忧伤。

有关幼儿入园适应问题的社会学分析表明:从家庭到幼儿园,幼儿的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幼儿要体会一种新的社会归属感,让幼儿园的生活让他有一种参与感,能够分享到在幼儿园时的快乐,才能更快的喜爱幼儿园的生活。以下两种方法特别有效:

1、表扬鼓励法。如:适时、适当的在集体面前赞美孩子,表扬任何他与众不同的地方,夸奖孩子干净、漂亮;画画好;聪明……,再适时的奖励他小红花和帮小朋友分勺子担小值日生;安排他(她)做小的孩子的哥哥姐姐,等等。幼儿能从他人的语气、动作等方面深刻的感受到他人对其态度。孩子一旦受到表扬,就会很高兴,很得意,产生深切的自豪感和从未有过的满足。这样,孩子也会顺从老师的教育,服从老师提出的要求,逐渐对老师产生依恋感,进而容易接受集体生活。

2、注意力的转移法。心理学表明,幼儿的注意力有容易转移的特性。充分利这一特点,要从关注孩子的需要,创造兴趣点出发,有效引导幼儿喜欢新的生活环境。例如:朱杨熠小朋友入园后不离教师左右,拒绝参与任何集体活动。但惟独对教师弹的钢琴特别感兴趣,原来他也会弹钢琴。我就利用这一点,当他一进幼儿园,我就领他先玩一会儿钢琴,将其注意力转移过来,再适时的跟他拉拉家常,聊聊天。慢慢的,他感到老师可亲,逐渐的接受了幼儿园的生活。

转移幼儿注意力的方法还有很多:看看动画片、新奇的玩具、到户外游戏、观看大班的游戏活动等等,都是好办法。当幼儿沉浸在新环境中时,孤独感就会迎刃而解,逐步会融入集体生活。

二、变询问孩子需要为主动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孩子随着亲人的离开,幼儿会突然感到到茫然不知所措。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离开了与父母一对一的照顾,而不知如何寻求帮助。新生朵朵小朋友尿频。当她想小便时,小脸就憋的通红,也不吱声。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发现,该幼儿就会尿裤子。这种情况,教师如果只是频繁的提醒孩子是否小便,忽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则不能解决该幼儿胆怯、不会表达自己需求的问题根本。纲要中提出:要教给幼儿必要的交往技能。教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则是交往技能的重要方面。但由于新入园时期的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差,又往往因为胆小和缺乏语言表达能力,无法主动向教师、提出要求。为避免这种情况而导致的幼儿惧怕上幼儿园,教师应当跟幼儿讲明:该说话的时候要讲话,有事情要大胆地告诉老师。教师可直接教幼儿一句一句地让大声地、大胆地、连贯地说“老师,我想上小(大)便”;“我渴了”;……日常生活用语;或者“老师,他拿我的东西;”“老师,我尿裤子了!”……等寻求帮助用语。通过反复模拟练习,使孩子能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有效的缓解幼儿因亲人离开带来的心理压力。

三、变简单的表面判断为满足幼儿真正需要。

幼儿初入园,幼儿会由于环境、心理的变换出现情绪不稳定的状况。教师如果不加以判断,就会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此,教师要学会聆听和观察幼儿,尊重、满足、理解幼儿的需要,认真对待幼儿情绪变化。

例如,许文博小朋友,中午睡觉一进被窝就哭着念叨:爷爷,爷爷……。从表面看他想爷爷了。但我了解到在家里,每次睡觉都是爷爷陪着他才能睡着。由此判断,他发出了一种“求助信号”:老师,请陪陪我!于是,我轻轻走到他的身边,给他掖好被角,不必任何言语,只要坐在他身边5分钟,他就会进入梦乡。

郑荃小朋友,入园第二天还发自内心的对妈妈说:老师真好!我喜欢幼

儿园。第三天一进教室门,却哭了起来。我知道并不是老师不好了,老师还是原来那个老师,只是因为又来了个哭的厉害的小妹妹,老师相对来讲“冷落”了她,她觉得寂寞。我赶紧让她紧紧跟着我,又忙着找来她这两天刚结交的好朋友,陪她玩,立刻她就破涕为笑了。

李子睿小朋友,进了幼儿园只是一个劲的问:妈妈什么时候来?教师回答他后,他还是

隔5分钟一问。表面看他是“念母心切”,实际上是因为他正处于无所事事的状态。我为他提供了纸、笔,让他画画。因为我在美术活动中发现对他画画很有兴趣:涂颜色很仔细,还把太阳画的五颜六色,有自己的主意。画完了,我又特别在小朋友面前表扬他,还把他的画进行展览。李子睿由此而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这种喜悦是在家里、妈妈那里得不到的。慢慢的,他喜欢画画了,也更愿意上幼儿园和老师小朋友在一起了。

四、变厌烦家长不安的情绪为引导家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我们一般会认为幼儿入园工作中亲子分离难,难的是幼儿离不开家长。其实,这种幼儿与家长的依恋情绪互相的。家长也存在“入园适应期”的种种不适应现象:家长非常不放心从未离开身边的孩子:不知道教师有什么办法能照料好三十几个幼儿;自己的孩子会不会被人“欺负”,特别是自理能力弱的幼儿家长,更是六神无主。这些家长不肯走,嘱咐嘱咐老师,嘱咐嘱咐孩子,眼神中透出无比的忧虑。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家长的这种忧虑情绪会直接传染给敏感的幼儿,使幼儿获取“不安”的信息:“妈妈舍不得我”“老师不会很好照顾我”……这对幼儿顺利入园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例如,幼儿蒋天顺的奶奶反复当着孩子的面在教师面前强调:“孩子是自己从小拉扯大的,什么事也离不开奶奶,离开奶奶就是不行。”这位老人每次送孩子入园,都是把照料大小便,到穿脱衣、喝水,一一做完,还是恋恋不舍。在这种情绪气氛下,该幼儿自然是哭天抹泪。遇到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会感到特别厌烦,会认为家长非常不信任教师,打扰了正常的工作,督促家长赶快离开。

这样做其实不可取。教师要与家长沟通,给家长信心,帮助家长顺利度过“入园适应期”。

1、可以将幼儿在园的一天生活情况向家长做简单的介绍,让家长做到“心中有数”。在离园时间,对幼儿的表现多进行肯定和鼓励,使得家长欣慰,坚定“送孩子上幼儿园是正确的”的信心。

2、可以用打电话的方法保持家长与幼儿间的关系,一方面使幼儿听到父母的声音缓解不安情绪;另一方面,可缓解家长的紧张情绪,安心的参加工作,解除家长的内心之忧。

3、让家长在家里配合幼儿园要求,教孩子学会漱口、洗手,用毛巾擦手、擦嘴,用勺子吃饭,认识自己的衣服、鞋子等。看到孩子学会了幼儿园的各项基本要求,家长自然会对孩子放心三分,尽快摆脱焦虑的情绪。

4、教师可有意引导幼儿回家后,跟家长说说幼儿园中的有趣的活动和自己认识的新朋友。毕竟,孩子初上幼儿园,家长的最大心愿就是孩子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和小朋友。幼儿情绪愉快地跟家长学学在幼儿园学到的歌曲、儿歌等,可以消除家长的所有顾虑。

5、对新生进行家访,对此我和周老师利用晚上的时间到新生家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入园前的情况、在家表现、生活习惯、兴趣爱好、饮食、睡眠情况,有些什么地方需要老师特别注意的,以及对老师有什么建议等等。

新生的哭闹、情绪不稳定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不可操之过急,要让幼儿逐渐的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只要我们老师能设身处地的为幼儿着想,用我们的爱心去滋润每一颗童心,去理解、关怀、教育每一位幼儿,相信每一位幼儿都会很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爱上幼儿园,爱上幼儿园的老师。

第五篇: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宝宝新入园,听到宝宝的哭闹声,家长焦虑不安。我很理解大家的心情!宝宝从家庭到幼儿园,这是他走向社会、进入新生活的第一个转折点。面对完全陌生的环境和人,宝宝能否尽快地适应,一定程度取决于家长对宝宝入园前的准备工作。宝宝能否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将直接影响其社会化的进程和性格的发展。宝宝不愿上幼儿园的原因大致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情感上的依恋性。大部分宝宝在刚离开自己的亲人时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分离焦虑”,产生情感上的恐惧与不安,这与宝宝的依恋性有关。一般来说,父母或者爷爷奶奶与宝宝相处紧密的孩子,焦虑情绪能更多一点。

其次是习惯上的不适应。宝宝在家庭中自由散漫惯了,各有各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到了幼儿园,要遵守统一的规则纪律,这种习惯上的冲击使宝宝感到极大的不适应,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第三就是能力上的压力感。幼儿园的集体生活对宝宝的生活自理能力等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不会自己吃饭,要解便不会告诉老师,不知怎样与同伴玩,这种能力上的欠缺都会使宝宝产生心理压力而害怕上幼儿园。

那么,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宝宝尽快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呢?

第一步:做好准备,逐步过渡。在宝宝入园前,家长就要有意识地帮助宝宝逐步做好心理上、生活习惯上和能力上的准备工作。比如带宝宝去参观幼儿园的环境,用积极的语言介绍幼儿园的生活;不要拿老师或幼儿园作为做规矩的“杀手锏”,说一些“再不听话就告诉老师”、“再不乖就送你去幼儿园”等之类的话;逐渐改变宝宝不良的生活习惯,形成良好的作息规律;注意自理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让孩子从小就尽可能地与更多人接触,多和同龄幼儿玩耍,而不是时时事事都依恋家里的某一个人。

第二步:正确认识,冷静对待。宝宝初上幼儿园,难免有哭闹、情绪波动,这是正常的现象。有些家长却感到特别心疼,一看到孩子大哭大闹就不由自主地跑过去安慰,即便勉强离开了也放心不下,老想着去看一眼,其实这是不必要的。在入园初期,父母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孩子的“哭”,要相信老师会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孩子安定情绪,慢慢停止哭闹。父母越舍不得,孩子焦虑感就越强,越不容易适应。父母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地对待孩子的暂时哭闹,要相信在幼儿园老师的教育照料之下会一点点好起来的。

第三步,细致交流,游戏促进。宝宝在幼儿园接触新的环境、新的同伴,每天都会有许多新的感受,家长要比平时更加细致地关注宝宝的表现和体验,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可以引导宝宝讲讲幼儿园的生活、说说有趣的事,认识了哪些新朋友等。这种交流要尽可能地积极化、游戏化、趣味化。

温馨提示:

1.宝宝上幼儿园难免上火,家长可每天熬制一些绿豆汤给宝宝喝。

2.宝宝一般需要适应一周至两周的时间,所以,宝宝即使哭闹,家长每天也要坚持送到幼儿园。如果,今天送,明天不送。适得其反。

3.建议每天早上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马上离开,不要逗留。晚上接孩子时,如果宝宝情绪好,你可以和老师聊聊宝宝一天的状况。如果宝宝着急回家,你可以电话里和老师聊聊。

下载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如何帮助小班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金秋九月,新的小班孩子就要入园了,他们将面临新的环境和生活,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挑战,更是对老师的考验。因为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在生......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适应初中生活(xiexiebang推荐)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地适应初中生活 赤峰三中 闫迎春 一 、小学升初中面临的变化 1、学习环境的变化 学生到了初中立即会感觉到的是校园环境变了,天天接触的同学和老师一下......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上)(合集五篇)

    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生活(上) 孩子一过3岁,就特别渴望与同伴交往,不愿一个人在家独自玩,这说明幼儿已经从个体活动发展到需要有交往的集体生活了。幼儿园就是幼儿的集体所在,但是对......

    初一家长会讲话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初一家长会讲话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初一新生家长会讲话稿:如何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初中学习生活 各位家长: 大家上午好! 初一年级正式上课已经三个周了。绝大多数......

    一年级五班家校教案《家长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家长如何正确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小学生活 教学目标: 1、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建议家长如何帮助孩子由幼儿向小学生过渡。 3、引导家长们正确培养孩子的生......

    如何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如何使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入园前: 1、家长在初送孩子到幼儿园之前,应先了解一下幼儿园小朋友生活及学习情况,并经常在家向孩子说说幼儿园有趣的事,告诉孩子,幼儿园是小朋友......

    如何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幼教研究2007.2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一、初入园幼儿不适应的原因 为了帮助初入园的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我们必须了解初入园幼儿在园里的具体表现以及不适应的原因,才能用......

    如何尽快适应初中生活

    如何适应初中生活 初一(7) 胡晶晶 升入初中意味着你们学习生涯进入了新的起点,在新的学习环境里,接受的是新的教学模式,在学习方法和学习要求上也有比较大的改观,刚开始或许会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