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观后感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观后感
最近我读了一本好书《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作者张炳惠博士是三位中国继子的母亲,这位“韩国第一妈妈”将三个继子送进哈佛、耶鲁,她养育孩子的奉献精神与创新探索深深震憾了我,特在此与每一位中国妈妈们分享:
张炳慧博士是三国中国孩子的继母,1959年,作者张炳慧博士与丈夫邂逅并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丈夫与前妻的三个孩子因分别被托付给别人代养而都缺乏家庭观念。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她戒备、不信任;他们没有生活自理能力,缺乏教养;他们没有家庭归宿感,缺乏兄弟姊妹间的谦让、友爱和互助;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均衡;老二彼德被医生诊断为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智力发展障碍,中学之前成绩一直很差„„但是,张炳慧受父亲教育子女方法的启发,成了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她的教育下,三个孩子都成为了美国社会出类拔萃的人才。张博士一边工作一边将精力倾注到教育三个孩子峰上。她言传身教,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最终,大女儿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国际律师;老二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进修经济管理学,以第一名的好成绩毕业,并成为卓越的商业人士;最小的女儿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最后也成了一名国际律师。
张博士教育子女的方法非常简单。她从来没有对孩子进行过特殊的辅导,也没有寻求过什么特别的教育方法。父母在生活中的言传身教是家庭教育秘诀中的秘诀。在本书,张博士强调了“好父母教育出好子女”的真理。如果想教育好子女,不要从孩子身上找原因,而要首先从父母做起。就像每个孩子都蕴含着无限潜能一样,每一位父母也都拥有自己的教育方法,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基础做起,先成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吧!
此书中张也并未提出任何教育理论,仅仅描述出与三个孩子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但从中可以清楚看出一个母亲如何用心去观察孩子所需,从旁辅导孩子,以及在面对问题时的种种挣扎,最后,如何去选择对孩子最有利的解决方法,书中最让我有感触的有以下几点:
*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并不来自于所谓的教育理论,而是来自于父母本身。*把厨房作为最好的教育课堂。
*不要干涉丈夫与孩子之间的关系。
*不要忽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提问。
*要让孩子适应社会,必须让他自己去经历和领悟。
*你不必成为教育专家,你是母亲,没有一个教育专家比母亲更了解自己的孩子!
我应该算是读了不少育儿类书籍,如:《卡尔威特的教育》,随后又看了《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等等,我认为每本书都各有所长,都让我学习与体验了为人母的责任与义务,也教会了我用一双慧眼去选择、阅读与学习。
相对而言,我觉得《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一书更具时代与现实意义,因为张炳惠老师就生活在我们的身边,说的都是在养育孩子的生活细节中我们很多中国妈妈们所忽略的重要事情、所常犯的习惯性错误:许多中国妈妈们喜欢聚在一起互相攀比、显摆自家孩子的兴趣、特长;不弄清楚自己孩子的爱好与兴趣就铺天盖地得给孩子抱名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特长班、兴趣班等等。“我家孩子钢琴弹得可好了!”“我家孩子学英语了!”“你怎么这么不了解大人的苦心呢,好心当成驴肝肺!”“你知道爸爸妈妈挣钱养家供你读书上学多么不容易吗?你怎么还不好好学习上进呢?”„„各种各样的抱怨与牢骚不绝于耳,扪心自问,作父母的是否真正了解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真正尊重孩子,是否和孩子有过真正的沟通与交流,而不是单方下命令、指责与埋怨!
我始终不渝地认为,也正如书中所述:沟通不是学习与作业监督方面的日常对话,这不是沟通,而是很糟糕的与孩子们的相处方式,长期这样下去,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就会觉得与大人无话可说,疏远父母,到时再想挽回就需要付出非常多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错过了与子女孩童时期天真烂漫的游戏与玩耍!因此,我现在每天都有一种冲动与激情,想到人行天桥上去大身疾呼:中国的妈妈们呀,不要让单纯的母爱蒙蔽了您们的双眼,睁大眼睛看清楚我们周围的世界,您的孩子究竟需要的是什么?不要让您的孩子仅仅只是跟着老人与保姆,您多抽一些时间陪一陪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样您们才能亲自体味为人父母的滋味,才能了解自己的孩子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到底需要什么?退一万步来说:一位养母能做到的,难道我们这些亲身父母连其十分之一也做不到吗?我们应该多花一些时间与耐心去学习与阅读《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这本书,多花一些心思去和我们的孩子相处与嬉戏,也许只有这样,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犯罪问题、动辄轻言自杀问题等等才能遏止在其最初发育生长的摇篮期!这难道不比您一年挣几百上千万更有价值与意义吗?(更何况有的父母并不是因为生计困难而奔波劳顿,只是为了挣钱而挣钱,为了一己自尊与面子、为了暂时的安逸与享乐而失去了许多同自己孩子朝夕相处的大好时光,真不值呀!)
总而言之一句话:无论您有再好的家庭条件与教育方法或专家,做父母的自己不付出时间与耐心,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作为孩子成长的基石,那么您要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也只有枉然与徒劳!最后与所有的父母们一起分享一段育儿心语:
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说过:人的个性,像树的年轮,是一圈又一圈发展的。婴儿的一圈代表爱与享受;孩童的一圈,代表创作与幻想;少年的一圈是玩耍和嬉戏;青年的一圈是情爱和探索;而成年人的一圈则象征现实与责任。其中任何一圈未完成,这个人的个性就会负伤,不会善始善终。
第二篇:成长进步靠什么
成长进步靠什么
军营的生活对我们每个军人来说,就像金子般珍贵。我们只有摆脱庸俗关系的困扰,洁身自好,把文化的基础固牢,把工作的根基夯牢,把成长进步靠奋斗的法宝抓牢,才能找到了最好的出路。
近年来,“成长进步到底靠什么”的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官兵议论的焦点。特别在选改士官、调职晋衔、考学提干等一些部队比较敏感的问题上,由于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些人更是很少在意那些靠素质和政绩进步的同志,相反却愿意把注意力盯在极个别靠投机钻营“发达”起来的“关系户”身上。当看到他们没有政绩有“功绩”、没有素质有位置时,心理就失衡,工作积极性大打折扣,给部队建设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主要谈以下三点。
不为浮云遮望眼,拨开云雾辨是非
当前,“想进步靠路子,想调职靠票子”的错误认识,在一些官兵中颇有市场;一些同志甚至被“不送提不了,提了就送了”、“没人用不了,用了就有人”的错觉所左右,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刻苦学习和努力工作上,靠自身政绩和良好素质求得进步和发展,而是竭力找关系、挖门子,编织各种关系网,寻找“曲线进步”的捷径。细探其中究竟,我们不难发现这种不正之风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不外乎有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个别领导干部党性观念不强,拿权力当资本,拿原则作交易,给少数人以可乘之机。我们不能排除有这样的领导,上任后放松了世界观改造,把廉洁自律的要求抛于脑后,为谋私利而丧失党性原则。主要表现为:一是“划圈子,搞裙带”。这部分领导“亲情重”,“不忘本”,上任后不是扶植“嫡系”,就是提拔“亲信”,先把“自己的人”用起来,以形成自己的势力,这样便于那些人能够想本人所想,惟已命是从,“拉好自己的帮,抬好自己的轿”。二是“不会来事,我就不用”。有的领导对那些只知干工作,不明搞疏通的人,在提拔使用上视而不见,他们认为这些人脑筋死板,“不明事理”,既不会见风使舵,也不懂“知恩图报”。在他们眼里,这样的有“调教”起来费劲,没啥培养价值。三是“论资排辈,重点选拔”有的领导用人不看“资”力,不看选票看“钞票”,看钱用人,惟“财”是举,不管能力强不强,素质有没有,政绩大不大,只要你给我票子,我就给你办事。这样的领导虽属极个别,但影响极坏。
另一方面是一些官兵进取心不强,想进步不努力,削尖脑袋找捷径,投个别领导所好。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不肯吃苦,又不甘平庸,看见别人进步他嫉妒,人家提拔他着急,眼看正道指望,只好退而求其次,走“曲线成才”的途径。具体有如下几种人:第一种是受社会上庸俗关系影响较深的。他们信奉“靠上关系好办事”的“成长进步经”。这些人往往没学会打枪就先学会“上炮”,没学会敬礼先学会送礼;不是努力学习,扎实工作,而是削尖脑袋找关系、搞投机。第二种是心里没底数,仿效他人的。这些人能力一般,素质平平,工作不起眼,政绩不突出,调职晋衔够不上“线儿”,评功论赏沾不上“边儿”。他们听到周围“成长进步靠路子,调职晋升靠票子”的讹传,看见身边“跑了提了,送了用了”的个别现象后,脑筋一活,也如法炮制,走上了跑官要官之路。第三种是自认“怀才不遇”而随波逐流的。这些人总感觉自己的工作得不到认可,成绩得不到评价,时不时发出“英雄无用武之地”、“干得好也没用”的慨叹,仿佛看清了社会的腐化和阴暗。在熟谙所谓处世真经的“明白人”点拨下,“翻然醒悟”,也跑起了关系。
通过上面两个层次,不同心态的人的分析,我们不难看清这些人的丑行和龌龊心境。对此,也许有的同志会说:“现在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不管靠跑靠送,提了用了就是本事”;面对“不送提不了,没人上不了”的不正这风,不送不找没办法。其实,事实并非如此。搞权钱交易的领导和同志毕竟是个别的。少数的。我们身边的绝大多数领导是清正廉洁的,是有正义感的;绝大多数官兵也是靠本事吃饭、靠政绩进步的。我们不排除确有个别同志遇到过、经历过搞不正之风的人和事,但我们绝大多数官兵不妨冷静的回忆、审视一下,你周围的排长、连长、营长,包括你自己的成长进步,难道都是靠门子、票子吗?事实说明,一些同志有这种认识,并不是来自自己的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而更多的是从别人那儿听来相互间“传染”,以及加上自己“合理想像”得来的,能拿出“真凭实据”的并不多,在这个问题上,大家绝不能人云亦云,道听途说,更不能以点代面,以偏赅全。要坚持独立思考,辨证思维,实事求是。同时,认清买官卖官、铺路求职的行为,注定只能维持一时。只有那些靠实干和政绩取得的进步,靠本事和素质取得的成功,才能真正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面对世俗不逐流,军中男儿当自重
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面对腐化的朝纲和痛心的世风,曾发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历史绝唱。何况我们作为新时期的革命军人,在面对成长和成才中的困惑时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呢?
要解决“不想”的问题。当前,有些官兵总喜欢有“有色眼镜”看问题,容易把正常的事看成不正常,把合理的东西看成不合理。例如,当看到别人入了党、考了学、提了干时,他们首先考虑的不是人家为此付出多少汗衫,不看人家的实际表现,而想的是“他准是送礼了”、“他准是跟某某领导有关系”;当自己进步受挫时,不是从自身查原因、找差距,而是抱怨自己“没靠山、没门路、没背景”。这些人整天琢磨的要么是个别“暴发户”的“成功之道”,要么就是设计自己的“终南捷径”,却很少扎下心来干工作、砖业务,到头来只能是枉费心机,一事无成。作为军人,真正崇高的是过硬的素质、扎实的作风和精湛的技能,只有把精力切实用在努力工作上,才能为自己的成功成才“铺路搭桥”。要解决“不信”的问题。应当承认,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却有少数人在成长进步中采取了一些非正常手段,获得了一些眼前利益。对此,我们要有一个辨证的认识,要看到它只是极个别现象,而且是遭人唾弃的肮脏交易主宰不了人间正道。我们不应该被这些个别现象扰乱了视线,更不能轻易成为庸俗行为的俘虏。要善于从大多数靠真抓实干和真才实学取得进步的同志身手学到有益的经验,而对那些跑官要官的消极流言,则从思想上予以否定,认识上与之远离。只有多看看积极的东西,多想想正面的例子,才能树立正确的仕途观,才能激发强烈的上进心,才能相信组织、相信自己、相信“人间正道是沧桑”的道路。
要解决“不为”的问题。现实生活中,“找门路、托关系”等不正之风,之所以有一定的市场,与我们一些领导同志对此“情有独钟”、放任纵容,有关部门检查监督不够,群众批评劝导不力有很大关系。一方面它满足了部分投机钻营者的卑劣目的,另一方面也败坏了单位公开合理的竞争氛围。其实,根治成长进步中的不正之风,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责任,抱着“明知不对,不得不为”或“人适应社会不易,改造社会更难”的观点,同流合污,结果只能使这种歪风愈演愈烈。因此,我们不但要严格约束自己,做到“不学不做”,同时也要敢于同身边这些不正当的人和事作斗争,以达到刹歪风、树正气,纠偏扶正的目的。
人生之路要靠自己去把握。现在大家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军营这段岁月对我们来说,就像金子般珍贵。我们只有摆脱庸俗关系的困扰,洁身自好,把文化的基础筑牢,才是找到了最好的出路。
最好的途径是奋斗,最好的礼物是政绩
在我们军营,前进要靠辛勤的汗水的顽强的拼搏,靠歪门邪道不行,靠投机取巧也不行,只有艰苦的奋斗,扎实的工作,过硬的素质才是成功的阶梯,才是实现人生目标的根本途径。
成绩是最有效的说明书。大家对被总 参授予“科技练兵好战士”的李洪涛并不陌生,就是这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普通一兵,凭着一股勤奋刻苦、勇于探索的劲头,通过自学钻研,成为我军第一个通过自学达到机务专业大学水平、第一个加入机务技术攻关专家小组、第一个走上名牌大学讲台进行学术交流、第一个被特邀入选中国直升机年会的战士,创造了在《航空维修》杂志“破例”发表战士论文、“破例”被中国直升机年会录选为“战士学者”、“破例”以战士身份与外国专家会晤、“破例”被中国航空泰斗收为关门弟子的四个“破例”。能取得这样令人瞩目的成绩,能拥有这么多喜人的“硬件”资本,还用靠“关系”求进步吗?“天生我才必有用”。是金子就注定要闪光,是人才就不会被埋没,无疑李洪涛是千千万万个勤奋成才军人的典型代表,也是我们新时期广大官兵努力奋斗应该学习的楷模。
岗位是成才的最佳舞台。有些官兵心浮气躁,好高骛远,初到部队时踌躇满志,一心想在军营干出一番大事业,出人头地,可一深入工作却又嫌岗位平庸,难有作为,嗟叹英雄无用武之地。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岗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全在人为。只有摆正位置,踏实进取,才能赢得成功的喜悦,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北京军区某部战士叶洪海,入伍后当了一名饲养员,他有在平凡中书写人生价值的壮志。在本职岗位上,刻苦钻研养猪知识,发明了养猪饲料发酵新技术,使猪肉产量大幅度提高,他因此而成为闻名全国的“养猪大王”,受到了国家和军队的表彰。徐虎是家喻户晓的一名普通水暧工,每天干的都是又脏又累的工作,但他无怨无悔,勤勉敬业,把满腔的热情和周到的服务送到了千家万户,深受老百姓欢迎。他因此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素质是最好的通行证。时下,一些人常用“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消极流言,为自己的碌碌无为开脱,在他们看来,社会已经“这样”了,如果依然是“众人皆醉我独醒”岂不冤枉?其实,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靠本事吃饭、靠素质成人的机制将从根本上确立起来,任何不务正业、搞歪门邪道的人,最终肯定要自食苦果。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才能为明天的成功立业赚足够的筹码。某团“红一连”官兵就真正尝到了这个短甜头。这几年,一连官兵凭着在部队练就的过硬本领受到了各界的青睐。1996年底,连队16名复转人员就有15人被吉林药业等几家大单位抢先聘用,惟一落选的一名战士,不久也被长春的百特大酒店急招去担任保安部长。由于这个连队官兵的素质过硬,近年来,总是在退伍前就收到十几家单位的来函和电话,要求聘用该连复员的干部战士。一连靠素质培养人的事例帮我们树立了靠实干成才的信心,也给那些靠关系。找门子、求出路的人以有力回击。
作为新世纪的革命军人,科技强军的伟大事业为我 们提供了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广阔天地,只要我们立足本职,把关系网、交际网的困扰抛于脑后,刻苦钻研,努力奋斗,成功就自然会向我们起来。
第三篇:好孩子的成长99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不要阻止孩子做事
我小的时候,在家里必须遵守几条原则:每天早晨起床必须自己整理房间,如果不整理,就不能去上学。我们每个房间都有一个铃,是父亲用来叫我们起床的。一听到铃声,我们马上就得起床整理被褥,简单地打扫一下房间,然后在门口等待父亲的检查。
还有一条规定就是内衣等小的衣物要自己用手洗。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能找别人代洗。我的母亲平时心肠很软,但是在这一点上,不知道父亲对她说了什么,即使在冬天最冷的时候,母亲居然也没有帮我们说过话。
还有一点就是,在家里吃饭的时候,没有人去叫你。一到吃饭的时间,都要赶紧去餐厅吃饭。如果过了吃饭的时间,就只有饿肚子了。父亲的方针是: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而给别人带来麻烦。刚开始,父亲还总是说:“如果晚了,就不给饭吃。”有了几次挨饿的经历后,不用别人叮嘱,我们就都自觉地按时间自己盛饭吃了。
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我,更加明白孩子自立精神的可贵。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讲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
和父亲一样我也给自己的孩子们订下了规矩。孩子们要自己打扫房间、洗内衣。晚饭时,爱丽丝和彼得负责端菜和洗碗,收拾餐桌,最小的南希负责在饭桌上摆筷子和勺子。
南希从小就喜欢撒娇,直到现在还经常像个小孩子似的。记得有一天,南希从幼儿园回来后,悄悄地跟我说:“妈妈,幼儿园留给我们的作业太难了,你帮我完成行吗?”
孩子寻求妈妈的帮助怎么能拒绝呢?当我翻阅了南希幼儿园所发的课本之后,我又改变了主意。我完全可以帮助南希完成作业,不过,我认为老师不会留超出孩子们能力范围的作业,老师留的作业有难度,肯定有老师的道理,所以应该让孩子自己来完成。
于是我对南希说:“妈妈也不太会。你一定能想出比妈妈更好的方法。而且,老师也希望你自己独立完成。如果你实在做不出来,可以去问老师,老师比妈妈解释得更好。”
南希立刻露出了不高兴的表情,我则故意装作无动于衷的样子。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南希不停地翻着厚厚的书,绞尽脑汁思考着老师留下的难题,看着她辛苦的样子,我不禁心软了起来。我正犹豫是不是帮她一次,孩子忽然长出了一口气,说道:“终于做出来了。”
南希一边喝着从冰箱里拿出来的水,一边嘟囔着:“比我想象的容易嘛„„”
从那之后,南希从来没有因为作业向我求助过。她总是通过翻百科全书或者查阅相关的书籍自己解决问题。如果遇到实在解决不了的难题,她就会直接去问老师。
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孩子们自己的事从不拖累别人。即使没有人督促,他们也会主动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们清楚自己能做什么事情,这是他们自立的关键。
美国的父母们让他们刚会走路的孩子自己穿鞋系鞋带。不管孩子需要多长时间,父母们从来不会去帮助孩子。只是默默地等孩子自己穿好。他们认为父母帮助孩子做事,是剥夺了孩子做事的权利。
第四篇:好孩子的成长99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一)高县庆符镇附设幼儿园 严增敏
平时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学生行为的好坏都是老师教育的结果。学生打架斗殴、上网、乱扔垃圾、说脏话粗话……都是班主任教育不到位造成的”。听到这样的话,教师们感到不公,班主任更是委屈。仔细想想,班主任教师真的有这么大的力量能决定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吗?如果真这样,那社会根本不需要监狱和警察,而应该把那笔庞大的开支用到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待遇上,增强教师的责任心。人们也经常会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对孩子的影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第一任教师没教好,第二任教师即学校教师要想教好,就犹如我们要把煮成夹生饭的饭重新煮好,可以说是非常难的。所以一个孩子没教育好,首先要怪的是家长,其次才是教师,我这样说并不是我作为教师为自己开脱,因为我首先是一位家长。
我儿子今年六岁,这六年我一直陪在我他身边,我经历了他成长的点点滴滴。我从小教他把垃圾丢入垃圾桶,他一直做得很好有时他也不听话,不讲道理,难免我有时生气打他,甚至冒出一两句不文明的话,这让他也学会了骂人和打人,庆幸的是我发觉得还算早,然后我与他商量,我以后不再打他骂他,这样他又恢复到了以前的样子,我们共同营造了一个文明和谐的氛围。从这两件事上,我感到了家长的一言一行对一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有多么重要,孩子没有辨别能力,他就以父母为榜样,好的坏的他都会学。要想孩子各方面都优秀,不能只是一味说教,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正如人们说的“优秀的家长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
(二)今天从2014年2月4日的教育导报上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好孩子的成长99%靠妈妈。文中讲了这样的一个故事:1959年,张炳慧与丈夫邂逅后组建了一个新的家庭,丈夫与前妻的三个孩子因分别被托付给别人代养而都缺乏家庭观念,他们没有安全感,对他戒备、不信任;他们没有生活处理能力,缺乏教养;他们没有家庭归属感,缺乏兄弟姐妹间的谦让、友爱和互助;他们的智力发展不均衡,老二彼得被医生诊断为智力发展障碍,中学之前成绩一直很差》……但是张炳慧受父亲教育之女的方法的启发,成了孩子的“良师益友”。在她的教育下,三个孩子都成为了出类拔萃的人才,张博士一边工作,一边将精力倾注到教育三个孩子身上,她言传身教,并且十分注意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最终,大女儿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成为一名国际律师;老二在耶鲁大学,毕业后又在哈佛大学进修经济管理学,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并成为卓越的商业人土;最小的女儿16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进入耶鲁大学,最后 也成为了一名国际律师。
张炳慧是幸福的,她的幸福来自于她做母亲的点滴付出中,来自于孩子的点滴进步中,来自于她能智慧的解决一个个教育难题中,书中记下的每件小事,都流露出作者的成就感和幸福感。看完这篇文章,再看看自己的孩子,我告诉自己:哦,原来母亲对孩子的影响如此之大,在为孩子所做的琐碎事情中,我不会再迷失、再失落了。这也是幸福。
第五篇:《好妈妈教出好孩子》读后感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北港小学 陈培莉
《好妈妈教出好孩子》这本书记录了一位母亲18年成功的家庭教育心得。这本书值得每一位关心我国教育事业的人认真一读,它可以引发我们对深层次的教育问题的思考;这本书值得每位在校学生一读,它可以告诉我们除了上课听讲、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之外还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这本书值得每位教师一读,它可以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常常忽视了一些十分重要的东西,更可贵的是可以从中学到很多具体有效的教育策略和方法。
书中提到了当年普鲁士军队选拔人才时把人划分为“聪明-蠢笨,勤快-懒惰”四种,让他们担任不同的职务:聪明+懒惰的是将军;(劳心者治人,懂得授权);聪明+勤快的是中级军官;蠢笨+懒惰的是士兵;蠢笨+勤快的,拉出去枪毙!第一次看到这个帖子时,会为最后这种人喊冤,但是知道原因后我觉得很无奈:因为这种人造成的损失会是无法弥补的。
大李的《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她把家长根据是否懂教育及有无责任心,及孩子是否会成功分三类:又懂教育又有责任心的=〉孩子一定成功;不懂教育但有责任心的=〉孩子可能没啥希望了;不懂教育也没责任心的=〉孩子还有些希望。
我感觉本书的作者阎静就是一个又有智慧又懒的妈妈,用她的话说是放手不放眼。说她有智慧是因为这个妈妈把很多问题想得很透,很有定力,不会被一片树叶遮住眼睛而看不到远处的森林。阎静很清楚在孩子的成长中大人不能“包办代替”,其实给孩子搭把手就行了,大人为孩子做得越多,就越剥夺他们成长的权利。这位妈妈在她孩子蹒跚学步多次跌倒时,她没有同时也不让任何人把孩子搀扶起来,因为妈妈想让孩子知道要靠自己勇敢站起来;上了小学以后,妈妈再也没有接送过,因为妈妈想让孩子坚强独立;在大雨袭来的放学路上,妈妈没有给孩子送去雨伞,孩子被淋得像个落汤鸡,因为妈妈提醒孩子懂得人生要经历无数风风雨雨……她鼓励孩子如果社会活动会让她能有更多收获,翘课参加也无妨。她认为“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可以双赢。而且她是一个善于学习的妈妈,观点非常和“国际接轨”,她书中引了不少国外教育家的话和最新的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数据,很经典,她认为“独立思考,应用整合信息、倾听与沟通,交流与协作,解决问题,克服困难”的能力非常重要。在技术层面,她又很关注细节,处理很多事情的时候很有智慧,很得体,所以由宓是个自信,快乐,活得很有目标,能让陆川导演“把一个19岁的孩子当30岁的男人用”的孩子。有这样一个妈妈挺幸福的,有这样的孩子也是母亲一生的骄傲吧。
作为小学班主任的我也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像阎静那样做一个又懒又智慧的56个孩子的妈妈,是啊要想让班主任工作做得既出色,又轻松,还需我们班主任充满智慧,学会创新,才能真正领悟“懒”的魅力。
一、“懒”有奇招:多思考,会管理
要想让班级管理井然有序,就必须有一套比较实用的班级管理模式。尽管这样班级中违规违纪的现象还是层出不穷,孩子们的脾气都很大,在相处时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大打出手”,而且我们班级男女生比例严重失调,男生比女生多了十个,男生中还有几个特别调皮的,经常带头违反纪律,无奈我只能开始了又一轮的班级管理探索之旅。我就变着法子管理班级,一个办法不行,再
想一个,正是这帮学生,就是这个过程,锻铸着我,也历练着我,让我成为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
1.班干部人人有岗位,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班级中纪律
现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主人翁”意识,没有集体荣誉感。因此,我实行了班干部人人有岗位,人人有责任,班干部之间既要团结又要互相监督。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班干部管理班级,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每一个学生都
认识到自己是班上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从而培养他们的主人翁责任感。
班干部各个岗位不同,在竞选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特长来竞选,只要有很强的责任心,认为自己能够管理好班级,我们就要给他锻炼的机会。在宣布班干部的会议上,我告诉他们,班干部必须以身作则,要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
样。在任命班干部的时候大部分同学都已经是正式的班干部,对于小部分表现不稳定的同学,我是这样安排的,班干部的职务让他先胜任,通过一个星期考察他能力的同时也考察他自身的行为规范。这样一来班上最出名扰乱纪律的同学,做了小队长的后,在一周里严格要求自己,每天能按时巡视、检查、督促同学们养成良好卫生的卫生习惯,俨然一个小干部的模样。
2.同桌互帮互助
良好的班风、学生的行为习惯、优良品德的形成,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座位有关。我给学生安排座位时,想的最多的是在座位的搭
配上。
方法一:强弱组合,带动后进
我班男生比女生多了十个,安排好他们的座位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于是,我在安排男生和男生搭档做同桌时,把其中四对都放在了班级每一小组的第一个桌子,而且他们当中在性格和学习上,我想到了“互补”这一对策,想让好学生带动那些后进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方法二:萝卜白菜,各寻所爱
我们班中有两个比较特殊的女孩子,其中一个女孩子在各个方面都比较弱一些,上个学期换了两个同桌,这两个同桌都不愿意和她做同桌,而且先后两个同桌也是老师花了心思,才促成的,但是都很勉强,都是有点看不起这个女同桌,不愿去理她,这个学期在安排座位时也是想了很多,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班长的同桌和班长之间也有些小摩擦,就把班长的同桌和这个特殊的女孩安排了在一起。这次偶然的机会,倒是促成了两个孩子间的友谊。是这样的,班长的同桌在和班长在一起时,他可能压力太大,而且他感觉同桌是班长,不要他的任何帮助,反而觉得在班长面前有点抬不起头来,相反和那个特殊的女孩在一起后,他处处帮助她,他也感觉到在女孩面前他是多么强大,而女孩也很高兴终于有人愿意理她了,所以他们相处得很好。还有一个特殊的女孩,她很有个性,很喜欢看课外书,常常会语出惊人,同学很佩服她的才华,但是也没人愿意和她做同桌,因为她常常一个人看书,不愿理同桌,所以感觉会被他冷落。这些期在安排座位时也给她找了一个和她一样爱看书的男同桌。这样一来,经常发现他们俩一起津津有
味的合看一本书,又是一对志同道合的朋友了。
二、“懒”有秘诀:抓细节、每周一个训练重点
结合学校每周训练点,再根据我们班自身的情况,我们制定了每周的行为训练重点:课前两分钟准备;课堂常规:坐姿、站姿;放学、出操路队规范;看谁书包整理得好;学做集体小主人;保持教室卫生;做个讲话文明的少年;岗位负责制;快乐晨间-快乐阅读。通过每周一个重点训练,让学生更规范小学生的一日常规行为。通过班干部的引领,提高班干部的班级管理意识和能力。在训练中,树立典范,使之成为其他学生的示范。
三、“懒”有境界:常指导,促自制
中国古代军事家在选拔军官时:智慧但懒惰的人可以做将军,智慧而勤奋的人可以做参谋
又笨又懒的人做士兵。魏书生也是智慧但懒惰的人,他用懒培养了孩子的勤快。而三国时诸葛亮就是一个勤劳的领导者,结果在蜀国后期出现了朝中无将的局面。可见懒得恰倒好处也能成为一种才能。老师懒一点,会逼着学生学着勤一点。如果老师太能干把什么都包办了,学生就什么也干不上,反而让
他们失去了锻炼的机会。
首先,要制定条例,有“法”可依
根据小学生在校一日常规,制定了每个学生一张每周之星评比表,从按时到校、卫生、两操、午餐、早读、午休、课间文明、路队、背诵阅读、上课纪律、举手发言、课堂作业十二个行为常规。一个星期是5天,所以每一项满分是5分,总分就是60分,如果表现突出的还有附加分,一个星期一统计总分超过55分的可在我们的向日癸中队里得一个章。
其次,要下放权力,培养骨干把权力下放,放手让班干部全权管理班级,班主任才能“袖手旁观”。根据学生的每周之星统计表,在班级中就有十二位班干部的职责分别管理每个项目,负责这个项目的班干部必须每天对每个同学进行客观的打分,如果有同学违规就要及时的处理,并做好记录;如果有同学表现突出,也应该及时发现并进行加分。这样到每个星期五就要统计和汇总,反馈给每位同学。
不过,定期召开班干部会议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不断提高他们管理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在管理上有难度的,比如有同学不服从管理的,再由班主任插手,进行批评教育。这样,就在无形之中既锻炼了班干部的能力,又树
立了他们在班级中的威性。
这就是“懒”有懒的境界,“懒”有懒的招数,“懒”有懒的秘诀,同时还达到了我们老师最终的目的,在让学生管理班级中,培养班干部,也锻炼他们的能力,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