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
小学教育“拔苗助长”现象
陈丽君
儿童进入小学一年级就读的年龄是六岁。然而等到小学正式开始招生了,三所小学的校园里都出现了一批不及龄儿童的家长。他们东奔西走,上蹿下跳,妄图从学校里撕开县教育局禁令的口子,让自己那个虽然还不到年龄,但在自己眼里的确聪明得有些过人的孩子能进入学校就读。校方对于主管局的命令看来还是有几分顾忌,虽然没有直接拒绝这些神童家长的要求,只是对他们的要求做了些登记,但至少还不敢于公然违抗教育主管局的命令而招收不及龄儿童入校。但也正是这一登记,让许多家长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树起了奋力一搏的雄心壮志,又从学校层面的公关转向于更高一级单位领导的公关了!
终于等到了正式开学的日子。这一天,学校里人山人海,带着幼小的孩子的父母们脸上狂淌的热汗加剧了本来就已经十分火热的天气的热度。置身校园,让人有一种几乎要窒息的感觉。
三所小学的校长几乎无一例外地都玩起了当前极端时髦的“失踪”游戏:手机关机,人也不知道躲藏到哪一个角落里,让人在茫茫人海里遍寻而不得——这些校长们也可怜啊,八杆子打不着的所谓“亲戚”,今天来这里“拨草问亲”了,其目的无非是孩子不及龄要入学,想找校长通融一下;平时见面根本不打招呼的所谓的“朋友”也来了不少,当然也是有孩子不及龄需要校长看在“交情”的份上照顾一下;一些根本没有联系过的部门领导凭借着手中掌握的权力想到校长这儿“寻租”,为自己的亲戚朋友解决不及龄孩子的上学问题;就连教育局的一些股长们此时也一改平时的那一副“政策”的面孔,手中捏着几张乃至十几张的条子等待着校长卖他们这些局领导的面子!校长们都知道,这些人一个都得罪不得。这些人都不是省油的灯,有些可以在你学校需要办事的时候,让本来可以十分顺利地办结的事情办不了;有些人得罪了直接就会被冠以“冷血动物”、“不尽人情”、“六亲不认”的骂名;还有些是直接掌握着校长的命运的,一旦得罪了他们,或许你的校长也就干到头了!因此,校长们来了一招“惹不起躲得起”,让你们大家都找不着了,谁也不得罪,以达到不担骂名,不失义气的目的。
然而,在这方面,家长们似乎比谁都有耐心。他们日复一日地,坚守在校长室的门外,痴痴地等待着校长的到来,很有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劲头。这种望子成龙、坚持不懈的精神委实让人为之动容。况且,校长们并非真正地从人间蒸发了,总有他们活动的蛛丝马迹。这些家长和说客们此时则充分发挥了比公安特级侦察员们更高明的侦破能力和蹲守工夫,终于一个个地找到了校长,以情感之,以利动之,以权压之,用尽办法使校长逐步就范。那天有事恰好到某小学去,看到该校的校长室门口至少围着三十名以上的家长,他们头顶烈日,背靠栏杆,目光焦灼,热汗直流,看那架势是非等到校长的到来不可。而部分教育局里的股长们的待遇就好多了,虽然单位里的工作正等待着他们回去完成,心里同样焦急,但至少学校里的其他中层干部还不敢怠慢了他们,把他们引入处室办公室里茶水香烟侍候着,强堆笑容奉陪着,也充分体现了下级对上级的恭敬与礼貌,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教育系统里的严明的纪律和高尚的情操。而更让人拍髀叫绝的是,我从内线了解到,那时校长其实就躲在校长室里,迫于家长和这些说客们的威严而不敢现身!
我也是一个当了多年父亲的人。对于孩子们的望子成龙的期待和为孩子无私牺牲的精神也是深有体会的。但作为一名从事了二十多年教育教学工作的老教师,我深知国家规定满6周岁才让儿童上小学一年级就读是有其科学道理的。而众多的家长们也大多知道违反客观规律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那么为什么家长们愿意违背科学规律而敢于拿自己孩子的健康成长来做赌注呢?其原因无非有以下两个:一是受“老婆是别人的好,孩子是自家的聪明”之思
潮的影响,过于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与素质,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才是天底下最聪明最能干的。科学规律对于别人或许是对的,但对他的孩子则根本不适用。二是受“面子”的影响。同样是不及龄的孩子,你的可以入校就读,我的如果不能入校,就说明我的面子小,门路窄,是要被人家看不起的。出于这种考虑,他当然不能服输,为了面子也需要把孩子先送进学校,才可以为自己挣回一点面子!
可是亲爱的家长们啊,你觉得你自己的孩子聪明,其实现在哪个孩子不聪明呢?我记得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那是在我儿子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给他提出了要考班级第一,甚至是年段第一的要求。还在读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对我说:“老爸,你不要觉得只有你自己的孩子聪明,什么都要比别人好。其实现在的孩子个个都很聪明,你不能总是要求我比别人强!”你看看,连一个小学一年级学生都懂的问题,怎么我们这些家长就不懂了呢?我国原来规定7周岁儿童开始进入小学就读,是因为那个时候我国儿童的营养差,心智和生理发育水平还比较低,只能到了那个年龄,孩子才有能力学好小学的知识。而后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营养的改善让孩子们得到了提前的发育,国家也就将这个标准提前至6岁半。近几年来,儿童的生长发育又有提前的迹象,国家又再一次将入学年龄提前到6周岁。由此可见,国家确定到了什么年龄才得以入学,是经过众多教育专家针对我国儿童的发育成长情况作出的科学界定,是有其科学道理的,也是遵循科学规律的。现在家长们非得违背科学的教育规律而行,这分明不是“望子成龙”,而是“逼子成蛇”嘛!而对于那些因顾“面子”,好攀比而非把孩子提前送进学校的家长们,我却不能不从心底里鄙视你们了!战国时赵国大臣触龙都知道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我们这些现代人却拿孩子的“深远”来满足一时的小小虚荣,你说这样的父母,还配称作“父母”这个光荣的称谓吗?
其实遵循科学的规律是有百利而无一敝的。我儿子在石牌时曾经在学校的附设幼儿园中班混过一年。第二年因搬家而到大田实幼就读。当时我也犯了昏病,竟然找到园长要求让孩子直接进入中班就读。园长答应了,给我特批了字条,让我持条向教师报名。但我在从三楼的园长办公室走到一楼的路上就想通了:孩子还不到龄而让他入中班,将来势必导致他需要提前进入小学,也必然给他造成学习压力,影响他健康成长。于是我断然撕毁园长给我特批的条子,带着孩子到小班报名注册。在孩子的幼儿园阶段,我充分发挥一名小学教师的优势,培养孩子看书识字的兴趣,使孩子幼儿园毕业时识字量达到近2000个。随后以超过标准4个月的年龄进入小学就读。在孩子小学期间,我没有为孩子抄过一次作业,没有为孩子做作业读过一次题目——因为这些,他都已经能独立完成了。甚至,孩子还不需要我过多地约束管理,依靠自觉,他不仅轻松地完成了小学的学业,还在小学四年级时开始写下了十几万字的小说,发表在91文学网上。这些小说虽然文笔还十分稚嫩,但对于一名小学生来说,却已经是难能可贵的了。进入中学以后,他照样十分轻松,目前在学校里的600多名学生中,他的成绩基本上还能保持在前10名以内。遵循教育规律让我尝到了甜头,因此,我在这里要奉劝家长们——别再拔苗助长了!
而让我感兴趣的还有,这些教育局的股长们,大多是教育专业学校毕业,从事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对于教育规律应该是了如指掌。如今却也在为亲人朋友的孩子不及龄上学的问题四处奔波。撇开你们“知规违规”、“制规毁规”不谈,难道你们就根本没有意识到你们在利用自己多年在教育系统而建立起来的威信和教育管理机构赋予你们的公信力而成了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帮凶”了吗?(2009年9月9日于岩城)
第二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5
如何教育好特殊学生
育才小学
张春玲
特殊学生,一般无外乎以下几种:学习成绩差、不遵守校纪校规、家庭情况特殊。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他们,他们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制造点儿小麻烦送给你。针对这些特殊学生的特点,我觉得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作为老师应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以激起他们的生活学习热情。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本着听之任之、置之不理的态度,也不能采用强硬的教育方法,要用爱心去接近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们早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注重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进一步发挥。作为老师,应该关心护爱每一个学生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即“鼓励优秀生冒尖,促进中间状况学生争先,帮助后进生过关。”有人说,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不易,而要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则更难,此言不无道理。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陶行知曾语重心长的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有的时候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可能在沟通上与你有些障碍,比如说:你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却也只是呆呆地望着你,并不作答。在这个时候,教师往往容易心急,而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让谈话继续下去,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碰到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正地关心他,他才能对你说说他的心里话,我们才能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而我们关注的特殊学生往往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有严重的自卑,他们的心灵极其敏感,可能在你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就已经伤害了他们。因此,老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自卑,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责骂。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一直很自卑,平常都是低着头不说话,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是把头低得不能再低。但是在一次班队课上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重重地夸奖他平常认真,不调皮后,我发现他有了一定的改变,做事情更加积极了,而且平常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活泼起来了,对于学习也有了信心。再通过与家长的及时联系,让老师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充满自信的学习氛围。
自信有了,对于学习更有了一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学习成绩也会跟着有所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养成,这样才可以真正帮助特殊学生。
三、把爱洒向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特殊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特殊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往往你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可以让这些学生高兴很久;而你可能简单的批评,也有可能让学生记忆很久,难过不已。因此老师一定要从自己平时的言行出发,时时提醒自己,要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经常地给予表扬,多关注。
“特殊学生”的教育在于找到其“特殊”之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由童年到成人的“过渡期”,将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这一方面看,这是一段“黄金时期”,但这又是一段问题成堆的“危险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尤其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黄金时期”。每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特殊学生”的转变,我的心里总会感到莫大的欣慰与快
第三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0
教育现象剖析
欧锦霞
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
我在五年级的文学阅读课上,听了两个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朗读很单调,毫无表情,而且据我的感受来说,还觉得他们读的很紧张,很费劲。我觉得,对朗读的人来说,那些词好像是一座复杂的迷宫,朗读者是在黑暗里穿过这座迷宫的,每时每刻都在碰到障碍。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朗读呢?他们是怎样领会所读东西的意思的呢?”我把这个疑问写了几行在记事簿里,它一直使我不得安宁。我又去听了几次文学阅读课,于是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原来,这两个学生不能用视觉和思维感知一个以上的词。用思维一下子感知好几个词,特别是一个长句的逻辑意义完整的部分,对他们来说是不能胜任的。我跟文学教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想方设法来改善这些学生的阅读技巧,但是毫无收获。然而,最奇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并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使人惊异的发现,就从这里开始了。通过对这些少年的言语的研究,我断定,这种不会阅读的情况是早在三、四年级的什么时候就扎了根并且固定化了的,它对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烙印。
我们把这种令人惋惜的现象称为“思维不清”。它表现为学生的思想混乱,没有条理,好像患有幼稚病:你很难弄懂他想说些什么,他的思路从哪里开头和在哪里结束。他开始说一件什么事,很紧张、很费力地把几个词连接到一起,但是马上又好像忘记了他在说什么,断了思路,尽力地回想教师的问题而又回想不出。我们在六、七年级又发现了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读起来都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非常费劲。记事簿里那条短短的记载,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持久的研究,迫使我去深入思考儿童和少年的智力发展的许多复杂现象。这场研究引出了一个初看起来使人感到意外的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什么不正常情况的后果,而相反地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智力发展,脑内发生的解剖生理过程,对于阅读、对于日常所进行的智力训练,有着极其精细的依存关系。我们感到自己对于一个人的命运负有重大的责任:他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教育上的“半成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都开始特别注意阅读技能的培养。我们认为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我们开始努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儿童的阅读技能停留在对单个词的感知上。那样是很危险的。凡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阅读的人,他必然在学习上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实际上他是不可能正常地学习的。我国学校里的成千上万的落后生、不及格生和留级生,一般地说就是那些没有学会阅读的少年。在许多情况下,教师认为这种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些不正常的意见是对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智力发展的不正常并不是原因,而是后果。我们开始精雕细刻地培养阅读技能:教给学生由按音节阅读一步步地过渡到一眼就能领会一个句子成分和一个整句的意思。这种过渡是一个分水岭,我们要训练和引导儿童达到这个境界。
第四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21
用爱对待“后进学生”
育才小学 陈凌霞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
教育现象:家庭方面的原因①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习惯于“朕即真理”;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棍棒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②家长行为不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知不觉地以自身并不美好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③家庭离异: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是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就班主任工作而言,我们在转化“后进学生”时,必须把他们放在整个集体教育中来考虑。根据我多年工作的体会,转化“后进学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学生”们几乎时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故做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后进学生”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学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每当我自己感到学生不听我的话时,就问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每当读到或听到关于某一为班主任如何如何长期无微不至关心或苦口婆心帮助某一“后进学生”的经验时,我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学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便批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我这里没有说“科学方法”而说“有效方法”,当然
不是不讲“科学”,而是更强调“有效”:“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有“艺术”的意思(让我们的方法更新颖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总之,转化”后进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
第五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4
后 进 生 转 化 工 作
---读翟天文的《小学班主任》
育才小学肖静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因此,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深信:“每个行为后面皆有正向的目的”,“人在有选择余地时皆会为自己做最佳选择”。唯有如此,班主任在运用技巧时,态度、语调、措辞才能够一致,进而取信对方,得到正面响应,有效促进师生沟通。
工作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那天,预备铃响之后,我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便问道:“今天谁值日?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无人回答。我见没人答应,又提高声音问了一遍。这时,坐在最后的魏伟同学马上跑上来,迅速、认真而卖力地擦起了黑板。我说:“大家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不知谁小声嘟囔了一句:“今天不是他值日。”这时,成绩优异的王敏慢慢腾腾站了起来,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今天是我值日。”我愕然,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次注意。”这时,魏伟同学已经擦完黑板,默默地回去了。课后,我无意中听到学生的谈话:“王敏不做值日,老师都没罚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罚了。” “谁叫你成绩不好”……我呆了。于是,我想起了魏伟。平时,他上课无精打采,小动作多,还影响别人学习,学习兴趣不高;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字迹也潦草,几乎天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某某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我又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同桌。
后来,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他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继续,使他处处感到都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 3 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从这件事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如果经常深入班级,细心地观察就不难发现,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案例中的差生魏伟,他的闪光点很明显: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如果今后我能充分利用他的闪光点,给以重任,深信魏伟同学定能发扬所长,为集体作出贡献,也定能转差为优的,也达到了我们红花盛开,也要绿叶郁葱的教育效果。同时,还要尊重爱护差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能让其他同学误认为“差生无论做什么有益于集体的事,都是不会得到老师的赞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