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12

时间:2019-05-15 14: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12》,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12》。

第一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12

心灵的震撼

——读《赏识你的学生》教育论文

魏元柏

真正拿起这本书来读,大概是十一月份吧。这份迟到的礼物,居然给了我强烈的震撼,书中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我禁不住热泪盈眶,时时停下来掩卷遐思。偶尔还感觉自叹不如,胸口隐隐作痛。虽然我教了近二十年的书,算一算和成百上千的学生打过交道。可我感觉自己还像个什么都不懂刚出道的黄毛丫头。捧着这本书,我领略着“和学生一起成长”的滋味。

一、教育是一份爱人的事业孩子天生是要被关爱的,被呵护的,所以爱孩子是教师的天职。爱孩子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的信念和习惯。关键是要让孩子们懂得你在爱他,让孩子们“感受被爱”,这就需要教师的智慧,从而不会出现“一片真心为你好,可我又受不了”的尴尬局面,或者是“恨铁不成钢,反而生锈还差不多”的无奈与悲哀。在《赏识你的学生》一书中深受启发的故事是苗壮的《师恩浩荡》。班主任张老师是这样来爱一个自卑胆小甚至有结巴缺陷的学生的 :“苗壮,咱俩约定一下好吗?当你对老师提问的问题有把握时,你就举左手,老师就会请你第一个发言,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分享你的成功;如果你没想好问题而又想举手,你就举右手,老师就会请别的同学来发言,你也可以分享一下别人的成功,你看这样可以吗?”再看学生的反映:“我的泪眶而出”;“一晃十六七年过去了,张老师也老了。但是在我的心目中,她依然是那样的美丽”。读到这里,我为张老师自豪,为苗壮有这样的恩师而幸运。用通俗点的话说是张老师的苦心得到了回报,她的付出是值得的,因为她善于运用爱的语言使学生懂得了真爱,继而让学生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和奋斗的动力。所以,爱人、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要爱,更要会爱,才能奏响爱的旋律,才能爱满天下。

二、教育是一项沟通的艺术 人是灵魂的载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理解至关重要。单位同事间要沟通交流,才能互相理解,和谐相处。婚姻家庭的双方要及时交流沟通才能互相信任,默契无痕。其实,对待我们的学生,同样需要平等对话,才能走近一个个多姿多彩的生命。请看《让孩子摆脱噩梦》中李老师所说:“所有送到这里的孩子,心灵都受过有意无意的伤害。而伤害他们的往往是老师或是他们的父母。她说:“并没有什么绝招,我只是和学生平等地、真诚地对话,总是给学生以希望,帮他们找回自信。”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要让孩子摆脱伤害,必须真正地走近孩子的生命,理解孩子,千万不要把理解当成了剥夺和占有,把学生当作工具来控制、操纵。否则无法沟通、交流,最终受伤害的是“孩子”。不可思议的是“老师”反而成为罪魁祸首。由此,我深深感受到:教育是一门沟通的艺术,教育,必须站在理解与对话的平台上。

三、教育是一门以“尊重”话题的哲学“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含义是有区别的。“爱学生”意味着喜欢学生,欣赏学生,像妈妈对待自己刚出生的孩子般呵护学生的成长。给他们以实际帮助,陪伴、促进学生的成长。“尊重学生”则意味着要把学生看成和我们自己一样的人。“尊重学生就是尊重自己”可以把它看成是我们教师的座右铭。尊重学生就是必须考虑学生个性的独特性、差异性,真正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不用升学与否这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是否成材。而是尊重不同个性学生未来的不同发展,尊重学生还意味着低下身子和孩子交流以朋友身份友情提醒学生缺点。让我们一起来重温故事“报复与报答”中的话吧:“我请你办点事”“T老师从来不在大庭广众批评人。你犯了天大的错误,她也不点名……她批评你的时候都是讲道理,从来不会骂你,侮辱你。”这一切的一切就是尊重。读到这里我感觉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即使是教育也是倾向于俯视学生,把学生做为自已管理的对象罢了。可见,尊重学生既是我们教师举手投足间的小事,又是潜意识中难以做到的大事。不禁令人感叹:教育是一门高深莫测而又耐人寻味的关于以“尊重”为话题的哲学。合上这本《赏识你的学生》,心灵得到了一次净化,感觉到教师真正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我将铬记一位母亲对世界的期盼“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男孩儿,而你们将还我一个怎样的人呢?”;我将用永驻的童心、赤诚的真心、温柔的爱心去开启和诱导他们。也只有这样,我们才会让每一位母亲放心地把她的孩子交到我们教师的手上。最后,让我们一起祈祷:愿我们的教师个个都成为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第二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30

让人文之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育人文精神

张巧平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在1996年就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有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游戏的死胡同。”《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就是要培养思想感情和人格,教育人正确看待自己,协调自己与他人、家庭、集体、国家乃至与自然的关系。正确理解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并不断追求个人道德和精神上的完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挖掘课文隐含的人文价值,努力创设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在张扬个性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人文个性和人文精神,力求使每一位学生达到心灵纯洁、身心健康、智慧发展的人生完满。

一.立足课堂,培育人文素质。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课本的篇篇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它们不仅是文章的范本,也是立身的范本。立足课堂,进一步把人文精神贯穿在教学的始终,方能使课堂散发人性之美。

1.以‘情’为纽带,让课堂洋溢着浓郁的人文色彩。

法国雕塑家罗丹认为:“艺术即情感。” 在教学中,我经常凭借情感来渲染特定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受到情的感悟、理的启迪。在教学《麻雀》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母爱的文章、名言、诗歌、歌曲等,激起学生对母爱的无限崇敬之情,为学习课文定下了情感基调。教学伊始,伴着舒缓的钢琴曲,我深情地向学生们讲述了“藏羚羊的跪拜”的故事,当藏羚羊为了保护肚子里的孩子给老猎人下跪的时候,学生们的眼里闪动着晶莹的泪花,他们懂得了天下所有慈母的跪拜都是神圣的。接着我适时导出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同样讲述了一个母爱的故事,让我们再一次感受麻雀母子那挚真挚纯的爱吧!”情境的创设,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他们很快进入了课文情境,用充满激情的朗读赞美了麻雀伟大的母爱。随后,学生们纷纷朗诵了赞颂动物和人类母爱的感人故事、诗歌,情感再一次升华。当响起“烛光里的妈妈”的歌曲时,学生们眼含热泪用一句话表达了自己对妈妈的感恩之情。课堂上洋溢着“母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的人文魅力。整节课师生都沐浴在荡气回肠的“人化”情境之中。显现出了浓郁的人文主义色彩,这何尝不是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呢?

2.活化教学环节,在多样化的学习中渗透人文精神。

古希腊生物学家、散文家普罗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在课堂上,我注意活化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挖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内涵,点燃学生头脑的火把,放飞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感受人文精神的魅力,体验到创造的快乐和幸福。

(1)以读为本。

《新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言为心声”,语言学科培育情感,我充分利用文章中的精彩片段,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激活语言,让语言所抒发的感情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共鸣。我在教学《山沟里的孩子》时,自始至终贯穿了以读为本的原则。在导入课文后,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逐段朗读: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山沟的孩子起早贪黑地去上学?为什么起早贪黑去上学?从哪些精彩词句看出 1

来?这是让学生注意文章中哪些词句精彩,哪些地方能体现山沟的孩子不怕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形象,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或教师引读,或学生自读。学生的读,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比赛读。尽量扩大学生读的面,这样,课堂上不断地传来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学生通过对这些生动感人、撼人心腑片段的诵读、揣摩、品味,体验所描绘的情境,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使自己仿佛置身于那偏僻的山沟,感受着那里的孩子披星戴月,翻山越岭去上学的辛苦历程。对他们为了山区早日脱贫,祖国更加富强而刻苦学习的精神有了认识。学生的心灵被强烈地震撼了。

(2)角色体验。

小学生很愿意模仿故事式课文中的角色,通过表演课本剧,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还能在课文的情节空白、浓缩处,拓展想象,在富有创造性的表演过程中培养想像力,增强自信和勇气。我在教学《蜀僧》时,引导学生排演课本剧。我启发学生在课文原有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补充想像和尚在去南海的路上可能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内在的人文积淀不断激发,他们不仅牢固地掌握了课文语言,而且领悟出其中的道理。那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人文精神在自由的想像中潜移默化地感染着所有的人。

(3)即兴练笔。

有的课文,我要求学生根据一段文字材料,运用想象力,加以引申和补充,使之成为形象丰满的立体图像和绚丽多彩的画面。例如《李时珍》一课,有一段描写李时珍不怕严寒酷暑,翻山越岭采集药材的描述,虽寥寥几笔,但却十分感人。我以《采药》为题,引导学生想象当时采药的环境,李时珍遇到的困难,他又是如何想、说、做的描绘出来, 表现李时珍为编写《本草纲目》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通过续篇,学生的个性再一次得以充分的张扬,字里行间映射出一颗颗面对困难,毫不畏惧的美好心灵。

3.以创新精神为本,尽情展示人文之美。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创造是每个人身上所潜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时刻要扩张、发展、成熟,而且一旦有了某种机会就会主动自我表露。没有阅读创新能力的训练,阅读教学就失去了它的人文光彩。教学《小珊迪》一文,“我”在小珊迪临死前,对他说:“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此处,我启发学生想像“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有的说:“我会把小利比接回自己家,让他和我们一起生活。”;有的说:“在我的资助下,小利比读了许多书,成为了有作为的人。”;有的说:“我会经常带他到小珊迪的墓前去,教育小利比要向他哥哥一样,做一个诚实的孩子。小利比在我的教育下,经常去帮助那些孤儿,长大后成为了福利院院长。”一个个充满爱心的答案,洋溢着关爱他人的人文之美。又如《麻雀》一课,有的学生对结尾“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带着它走开了。”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猎人把狗带走了,可是小麻雀仍旧不能自己飞回树上,老麻雀也叼不动自己的幼儿,再遇到危险怎么办呢?我因势利导,发动学生对结尾进行修改。在交流中一个个充满创意的结尾诞生了。有的说“我急忙唤回我的猎狗,又捧起受惊的小麻雀,轻轻地把它放回窝里。”;有的说“我担心小麻雀再受伤害,爬上树,把小麻雀的窝搭得结结实实的。”;有的说“我放回小麻雀,看到老麻雀飞回窝里,才放心地离开了。”;有的说“我把鸟巢搬到一个避风的地方,让它们的家又安全又舒适。”这种海阔天空的想象,展现了学生纯洁、善良的心灵,在创新活动中闪现着人文精神的美丽。

二.课外拓展,召唤人文内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说过: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他强调的是学生必须与生活,社会相融,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高素质的人。在教学《语言的魅力》一文后,我布置学生搜集生活中有魅力的语言,寻找社会这个大课堂中的真善美,进一步感受“语言不是

蜜,却能粘住一切”的内涵。最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有哪些不美的行为,用有魅力的语言写提示牌告诉他们。学生们通过社会调查写出了富有魅力的语言:“我在流泪,帮我把眼泪擦干好吗?”(节约用水);“你丢下的不是粮食,而是自己的一颗良心”(爱惜粮食);“我在睡觉,别碰我好吗?(爱护花草)”;“除了你的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不乱丢废弃物)等。这些语言无不感动着人的精神世界。语文是生活的反映,并服务于生活。引导学生去发现和体会实践中那些散发着魅力的人文素材,用心感悟那些高尚、高雅的情感,从平常事中体验到不平常的人文精神。从而使他们的性格得到陶冶,形成健全的人格。

“人文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没有强大的人文精神支持就没有崇高的献身精神,就难有‘留取丹心照汉清’的业绩。”因此,作为教师,要把人文素质的养成渗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和社会实践中,在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贯彻人文精神,潜移默化,春风化雨,人文之光自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让充满崇高的理想情操,充满创造力、想象力的语文学科真正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学科。

第三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34

论文

读书,读书,再读书

育才小学:李玉花

《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书中还谈到这样一个问题: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昼夜只有24小时啊!是啊,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谈论“我忙,没有时间啊。”平时我也这样地抱怨。试想:每天都要备课、课前准备、上课、批改作业、课后辅导,现在还要抽出时间来搞课题研究。教师和所有的人一样,要做家务,也要教育自己的子女,这些都需要时间。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为我们指明了方向,解决了这个时间问题,答案是: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潺潺小溪,每日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多读书。确实,我们在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里,学校所发的那本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基础知识,只不过是入门的常识,在知识的海洋里,我们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的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沧海之一粟。原来,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和方面密切相关的。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怎样使这些小溪永远保持活力,有潺潺不断的流水,这是我们安排时间时应该首先考虑清楚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因此,我想对自己及老师们说一句:读书,能使你的知识变得更丰富,若干年以后,“教科书在你眼里看来就浅易得像识字课本一样了”。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第四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55

胸怀教育理想,追寻理想教育

——读《我的教育理想》教育论文

宋俊

“生命是一张弓,那弓弦就是理想,就是梦。”读了《我的教育理想》这本书,我深深体会到,要让我们辛苦而繁杂的教育工作变得有声有色,离开了理想这根弓弦,是无法办到的。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与“理想”有关的事业。对于教育事业的研究,如果只有理性的驱动,而没有基于对事物深刻认识所生发出来的极大热情,换言之,没有远大的理想,则难以创造性地把这项事业做成功。朱永新先生说“教育是一首诗”。在书中,他用诗的语言讴歌教育,表达他的教育理想:“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热爱/在每个孩子的瞳孔里有一颗母亲的心/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在传承文明的长河里/有一条破浪的船”。读这首诗,我感悟出:正是有了教育的理想,有了对理想教育的孜孜追求,我们的教育工作才有了不断前进的动力;而对教育事业的挚爱则是维系这动力始终不竭的能源。记得朱永新先生写过很多篇关于理想教育的文章,也由此引发不少的质疑。不少人认为理想和现实是存在鸿沟的。更有不少人把“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作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来看待,认为素质教育是理想性教育,应试教育是现实性教育。本书中,朱永新先生很好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他认为,不应当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绝对对立起来。首先,考试是当代生活的普遍现象,考试是取消不了的,应试也是人的素质之一。其次,素质教育中的素质应当一分为二,一是人本身所具有的素质的教育,二是社会所需要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不是不要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而是应当比应试教育做得更好,输送的人才各方面更优秀。师生在到达理想的彼岸的过程中,需要热爱理想、追求理想。教师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孩子们的心中,也要播在自己的心中。师生同是理想人,才能梦想成真!他认为,理想的实现始终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新的目标,新的理想不断出现。热爱教育的人也应是不断追寻教育理想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工作才有活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去寻找自我的生存空间、发展空间,真正地享受教育。当然,教育理想不应脱离现实,也不能脱离现实。对此,朱先生认为,教育理想是教育者在忧患中挖掘的希望,在批判中创造的新生,在直面现实中的新追求。教育是对平庸的挑战,教育是对成功的跨越,教育永远服务于今天,更为明天而准备。教育理想还是对教师个体的不断定位和规范。个体的教育理想不断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丰富他的教育活动,提升他的教育品位。他说得多好啊!当我们树立了这样的教育理想,我们的理想就闪耀着人文主义的智慧与献身精神的光芒,我们的精神和心灵就得到洗礼!

读了《我的教育理想》让我知道,如何对平凡的教育事业进行理性的思考;如何让平凡的教育人生插上诗意的翅膀。他让我知道,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胸怀教育理想,努力追寻理想教育。

第五篇: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45

教 育 需 要 爱

育才小学 汪丽艳

近日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真实而感人的事例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脑海里,只觉得做他的学生实在是无比幸福的事。李老师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

一、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了解他们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们有哪些快乐和痛苦。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是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这种爱不应该是居高临下的,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对学生爱的表达是无微不至的,又是不由自主的:学生失意的时候,给他一点鼓励;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他一点帮助;学生悲伤的时候,给他一点安慰;学生高兴的时候,走到他们中间一起分享快乐„„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仅把我们当做老师。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是我们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一道防线。

二、用心灵赢得心灵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就必然面向为数不少的后进生。教育者对后进生的爱,绝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情感的自然流露。苏霍姆林斯基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即使是那些被自己认为“一无是处”、“无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美好的道德的萌芽。对后进生的转化,与其向他们“灌输”,不如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一个有缺点的好人”的道德自信。这种做法,绝不仅是一种教育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有真诚而产生的相互信任。而当我们真正走进学生心灵时,将是无比幸福的,而他们也乐于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时,我们的教育之舟便已驶入了成功的港湾。

三、激励优生超越自我

教师对优生的感情几乎是不需要培养的,我们总是希望自己班上的优生多一些,因为他们有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学习成绩优异,各方面的工作能力突出,可以成为老师的助手。但他们也存在着作为老师的“好学生”,家长的“好孩子”所特有的一些毛病:容易自满,不求上进,比较骄傲自负,容易产生虚荣心,面对困难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当然还有个性方面的一些特点。培养优生,要注意:

一、引导优生树立志向。引导优生意识到,成绩比别人好,就意味着将来比别人多一份责任,从现在就应比别人多一份努力;帮助优生认识自己。帮助优生超越具体的考试分数和名次,通过与其他杰出的少年英才的比较,通过对自己求学 1 过程中成功的经验与失败的教训的冷静分析,通过各种具体的课内外实践,正确全面的认识自己,进而针对性的发展自己;

三、教育优生保持童心。让他们通过与班上同学的平等相处,感受同学们身上值得自己学习的优良品德,让他们在同学服务的过程中体验一种奉献的幸福,让他们面对分数和荣誉会淡然处之互相谦让,以培养自己豁达而淡泊的心境。

四、激励优胜超越自我。尽可能多地让他们在各个方面实践,以发现并发展自己以前没有意识到的潜质,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一点一滴的小事中战胜自我,甚至有意识设置一些难题去“折磨”他们,让他们在一次次自己与自己“过不去”的过程中,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辉煌,从战胜自我到超越自我。

对于孩子,要教导他们,有时很困难,有时也很容易,只要真正爱他们,他们会爱你得更深、更真切。当爱存在与师生之间的时候,就无坚不摧。作为一个教师,当然需要渊博的知识,也需要扎实的基本功本领,但更需要爱。

下载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12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12.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论文4(5篇可选)

    读书伴我成长 ——读《育人三部曲》教育随笔 贺国友 多年前,我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到这样一段话,它使我刻骨铭心:“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我们......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12

    教师个人读书计划一、指导思想: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在当今信息瞬息万变的时代,教育者只有掌握大量的、有效的教育信息、不断发展与人的认识能力和发展水平......

    论文教师读书

    论新教师如何通过书籍提升自己 有人曾说:知识改变命运,阅读滋养心灵。书籍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睿智,更加理性,更加成功。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多读书,读好书。正视我们的教......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05篇

    教育现象剖析 欧锦霞 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 我在五年级的文学阅读课上,听了两个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朗读很单调,毫无表情,而且据我的感受来说,......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27

    ----- 读《新教育之梦》教育现象剖析 育才小学 王惠莲 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由于我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梦想的一种实现,读书中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9

    用心灵谱写爱的乐章 张应芳 我们做教师的终生都在用“爱”书写自己的历史,爱学生便是永恒的主题。窦桂梅老师曾说:“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爱心是打开学生心灵之窗的钥匙。”几年......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28

    素质就是培养习惯 ------读《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教育现象剖析 曾东玲 很久以前,我就有幸拜读了关鸿羽所著的《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它是国内第一套系统的养成教育专著,是......

    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24

    新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化 --剖析一种教育现象 李渊 21世纪是一个崭新的世纪,人的观念日新月异。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已使传统教师职业的性质正逐步由国家干部转变为专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