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5
如何教育好特殊学生
育才小学
张春玲
特殊学生,一般无外乎以下几种:学习成绩差、不遵守校纪校规、家庭情况特殊。他们一般都有很强的自卑心理,为了不让别人瞧不起他们,他们往往采取极端的方式,有意无意地制造点儿小麻烦送给你。针对这些特殊学生的特点,我觉得对这些特殊的孩子,作为老师应在思想上、生活上和学习上给予他们特殊的关心和爱护,以激起他们的生活学习热情。对于特殊学生的教育,我们不能本着听之任之、置之不理的态度,也不能采用强硬的教育方法,要用爱心去接近他们,用耐心去感化他们,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和点滴进步,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使他们早日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一、给学生以真诚的关心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学校注重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得到进一步发挥。作为老师,应该关心护爱每一个学生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即“鼓励优秀生冒尖,促进中间状况学生争先,帮助后进生过关。”有人说,教师要做到“一切为了学生”不易,而要做到“为了一切学生”则更难,此言不无道理。教师热爱学生,就要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陶行知曾语重心长的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首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位置,要认识到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同时教师又是以学生为服务对象的,即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知识,讲道理,更是为促使学生成才,成人而创造条件。要让学生相信你,愿意你为他服务,你就必须坚持一个“诚”字,以诚待人,以诚取信。
有的时候我们也发现有些孩子可能在沟通上与你有些障碍,比如说:你问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他却也只是呆呆地望着你,并不作答。在这个时候,教师往往容易心急,而没有办法心平气和的让谈话继续下去,到最后什么也得不到。碰到这样的学生一定要多表扬,多鼓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是真正地关心他,他才能对你说说他的心里话,我们才能解决问题。
二、帮助学生找回自信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每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而我们关注的特殊学生往往严重缺乏自信,甚至有严重的自卑,他们的心灵极其敏感,可能在你不经意间说的一句话做的一个动作就已经伤害了他们。因此,老师要在教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消除这种自卑,多一点表扬,少一点责骂。我们班有这样一个学生,一直很自卑,平常都是低着头不说话,甚至连吃饭的时候都是把头低得不能再低。但是在一次班队课上我当着全班小朋友的面重重地夸奖他平常认真,不调皮后,我发现他有了一定的改变,做事情更加积极了,而且平常的学习生活也变得活泼起来了,对于学习也有了信心。再通过与家长的及时联系,让老师与家长一起,帮助学生构建一个充满自信的学习氛围。
自信有了,对于学习更有了一定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此学习成绩也会跟着有所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才可能养成,这样才可以真正帮助特殊学生。
三、把爱洒向学生
教师对学生的爱,是无私的,是高尚的,这是教师一切行为的内在动力。但一般说来,教师的爱的“甘露”洒向那些聪明伶俐成绩好的学生比较多,洒向那些学习成绩差、行为规范差的学生则比较少。我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便采取了与此不同的做法,我认为“特殊生”更需要“爱”;较之于好生,“特殊生”更需要关心,需要老师的爱的滋润。往往你的一句不经意的表扬,可以让这些学生高兴很久;而你可能简单的批评,也有可能让学生记忆很久,难过不已。因此老师一定要从自己平时的言行出发,时时提醒自己,要关注这些特殊学生,经常地给予表扬,多关注。
“特殊学生”的教育在于找到其“特殊”之处。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由童年到成人的“过渡期”,将为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奠定基础。从这一方面看,这是一段“黄金时期”,但这又是一段问题成堆的“危险期”。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当做好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尤其要重视特殊学生的心理特点,积极引导,帮助他们顺利度过这一“黄金时期”。每当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尤其是“特殊学生”的转变,我的心里总会感到莫大的欣慰与快
第二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0
教育现象剖析
欧锦霞
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
我在五年级的文学阅读课上,听了两个学生的朗读。他们的朗读很单调,毫无表情,而且据我的感受来说,还觉得他们读的很紧张,很费劲。我觉得,对朗读的人来说,那些词好像是一座复杂的迷宫,朗读者是在黑暗里穿过这座迷宫的,每时每刻都在碰到障碍。我在想:“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朗读呢?他们是怎样领会所读东西的意思的呢?”我把这个疑问写了几行在记事簿里,它一直使我不得安宁。我又去听了几次文学阅读课,于是我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
原来,这两个学生不能用视觉和思维感知一个以上的词。用思维一下子感知好几个词,特别是一个长句的逻辑意义完整的部分,对他们来说是不能胜任的。我跟文学教师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想方设法来改善这些学生的阅读技巧,但是毫无收获。然而,最奇特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并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使人惊异的发现,就从这里开始了。通过对这些少年的言语的研究,我断定,这种不会阅读的情况是早在三、四年级的什么时候就扎了根并且固定化了的,它对学生的思维留下了烙印。
我们把这种令人惋惜的现象称为“思维不清”。它表现为学生的思想混乱,没有条理,好像患有幼稚病:你很难弄懂他想说些什么,他的思路从哪里开头和在哪里结束。他开始说一件什么事,很紧张、很费力地把几个词连接到一起,但是马上又好像忘记了他在说什么,断了思路,尽力地回想教师的问题而又回想不出。我们在六、七年级又发现了几个这样的学生,他们读起来都是这样:一个词一个词地读,非常费劲。记事簿里那条短短的记载,引起了一场广泛而持久的研究,迫使我去深入思考儿童和少年的智力发展的许多复杂现象。这场研究引出了一个初看起来使人感到意外的结论:不会阅读并不是智力发展上的什么不正常情况的后果,而相反地是,不会阅读阻碍了抽象思维的发展。
智力发展,脑内发生的解剖生理过程,对于阅读、对于日常所进行的智力训练,有着极其精细的依存关系。我们感到自己对于一个人的命运负有重大的责任:他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他的智力发展、教育上的“半成品”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于是,全体教师在自己的日常工作中都开始特别注意阅读技能的培养。我们认为阅读不单纯是一种基本技能,而且是一个复杂的智力发展过程。我们开始努力做到,不让任何一个儿童的阅读技能停留在对单个词的感知上。那样是很危险的。凡是一个词一个词地阅读的人,他必然在学习上遇到不可克服的困难,实际上他是不可能正常地学习的。我国学校里的成千上万的落后生、不及格生和留级生,一般地说就是那些没有学会阅读的少年。在许多情况下,教师认为这种儿童在智力发展上有些不正常的意见是对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智力发展的不正常并不是原因,而是后果。我们开始精雕细刻地培养阅读技能:教给学生由按音节阅读一步步地过渡到一眼就能领会一个句子成分和一个整句的意思。这种过渡是一个分水岭,我们要训练和引导儿童达到这个境界。
第三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21
用爱对待“后进学生”
育才小学 陈凌霞
爱,是教育的前提;但是,对“后进学生”来说,这种“爱”应该是真诚的。换句话说,教育者对“后进学生”的爱,决不应是为了追求某种教育效果而故作姿态的“平易近人”,而是教育者真诚人道主义情怀的自然流露。当我们自然而然地把“后进学生”看作朋友时,这些顽皮的“后进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把我们视为“哥儿们”。
教育现象:家庭方面的原因①教育方法不当:要么是溺爱,让孩子从小就在百依百顺的“温柔”中习惯于“朕即真理”;要么是粗暴,使孩子在呵斥和棍棒中学会仇视一切“教育”;要么就是放任,孩子在“自由”中疏远了棍棒也疏远了感情,养成了懒惰也养成了散漫。②家长行为不正:“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已是人人都懂的道理,但为数不少的“第一任老师”却不知不觉地以自身并不美好的言行影响着孩子。胸无大志、工作懒散、趣味低级、生活平庸、言谈粗俗、热衷赌博、沉迷色情„„如此等等都是在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③家庭离异:真诚和睦的家庭,不但是孩子生活的温馨港湾,而且从教育的角度看,更是他们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良好环境。相反,夫妻经常打架、吵架、无疑会在孩子心中投下生活的阴影,扭曲他们的道德是非观念。由父母离异而造成的家庭破裂,使一些子女失去了应有的家庭温暖和教育,心灵的创伤、感情的失落、畸形的教育,是不少孩子渐渐成为学校中的“后进学生”。
就班主任工作而言,我们在转化“后进学生”时,必须把他们放在整个集体教育中来考虑。根据我多年工作的体会,转化“后进学生”务必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感情倾斜。教师对“后进学生”真诚的爱,是转化他们的第一剂良药。“后进学生”们几乎时从受教育起就伴随着呵斥、嘲笑、辱骂甚至体罚,因此,教师应怀着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给他们以心灵的呵护,帮助他们树立起人的尊严。我要特别强调的是,首先这种“爱”不是故做的特殊的“偏爱”,而是自然而然的和其他学生一样平等的爱。不然,“后进学生”仍然会觉得老师对他是另一种形式的“另眼相看”。其次,这种“爱”不应该仅仅来自老师,还应来自学生集体,要让“后进学生”感到不但老师没有歧视他,而且同学们也在真诚地尊重他,进而唤起他对集体的热爱之情,并把这种感情转化为上进心。
第二,唤起向上信心。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想,这对“后进学生”同样适用。每当我自己感到学生不听我的话时,就问自己:“我的这些话,是否点燃了他心灵深处向上的愿望和信心?”无数事实证明,只有当学生自己有强烈的上进愿望和信心时,他的进步才会出现并得以持久。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所谓“转化后进生”,更多的时候就是不断设法唤起他向上的信心。
第三,引导集体舆论。每当读到或听到关于某一为班主任如何如何长期无微不至关心或苦口婆心帮助某一“后进学生”的经验时,我总是纳闷:怎么帮助“后进学生”成了教师一人的孤军奋战呢?集体的力量在什么地方呢?事实上,比起教师单枪匹马的操心,学生集体的健康舆论更有利于“后进学生”的转化。教师要善于把自己对某一学生的批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便批成集体对这个学生的评、表扬、鼓励、关心、帮助。
第四,讲究有效方法。我这里没有说“科学方法”而说“有效方法”,当然
不是不讲“科学”,而是更强调“有效”:“有效”的方法往往包含有“科学”的因素,但有时“科学”未必“有效”(比如:缺乏可操作性、缺乏具体针对性等等);另外,这里的“有效”,还包含有“艺术”的意思(让我们的方法更新颖而使学生易于接受)。总之,转化”后进学生”除了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还必须有“十八般武艺”的行为引导、规范甚至必要的制约。
苏霍姆林斯基多次谆谆告诫教育者:不能让儿童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且长期与顽童们打交道的经历告诉我,即使是某些教育者心目中“一无是处”、“不可救药”的学生,其心灵深处或多或少也有着美好道德的萌芽,因此,对”后进学生”的成功转化,与其说是教师向他们“灌输”(即使是很巧妙的“灌输”),不如说是引导他们发现自己身上的善良之处、高尚之处,帮助他们树立“我是有缺点的一个好人”的道德自信。
第四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14
后 进 生 转 化 工 作
---读翟天文的《小学班主任》
育才小学肖静
班主任工作是一门艺术。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其工作的对象是正在成长的一代新人。因此,班主任在工作过程中要深信:“每个行为后面皆有正向的目的”,“人在有选择余地时皆会为自己做最佳选择”。唯有如此,班主任在运用技巧时,态度、语调、措辞才能够一致,进而取信对方,得到正面响应,有效促进师生沟通。
工作中我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那天,预备铃响之后,我拿着书本走进教室,看到黑板上还留着上节课的内容,便问道:“今天谁值日?为什么不擦黑板?”班上无人回答。我见没人答应,又提高声音问了一遍。这时,坐在最后的魏伟同学马上跑上来,迅速、认真而卖力地擦起了黑板。我说:“大家都瞧见了吧,这就是由于一个人的不负责任造成的。”不知谁小声嘟囔了一句:“今天不是他值日。”这时,成绩优异的王敏慢慢腾腾站了起来,用几乎听不到的声音说:“今天是我值日。”我愕然,干咳一声说:“你先坐下,下次注意。”这时,魏伟同学已经擦完黑板,默默地回去了。课后,我无意中听到学生的谈话:“王敏不做值日,老师都没罚他,上次,我忘了擦黑板,就被罚了。” “谁叫你成绩不好”……我呆了。于是,我想起了魏伟。平时,他上课无精打采,小动作多,还影响别人学习,学习兴趣不高;下课追逐打闹,喜欢动手动脚;作业不做,即使做了,也做不完整,字迹也潦草,几乎天天都有学生向我告状。为了有针对性地做工作,我决定先让他认识自己的错误,树立做个受人喜欢的人的思想。于是我找他谈话,谈话中,我了解到他心里十分怨恨某某老师。我心里一喜,让他认错误的机会来了。我轻声问他:“你为什么会恨那个老师?”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因为她常常批评我。”我顺着问:“老师为什么会常在课堂上批评你,你知道吗?”他说:“因为我常违反纪律,没有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不工整……”“你已经认识了自己的错误,说明你是一个勇于认错的好孩子,但是,这还不够,你觉得应该怎样做才好?”“想改正错误吗?想做一个受他人欢迎的孩子吗,你要怎样做才好呢?”“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认真完成作业……”“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我又特意安排一个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坐同桌。
后来,无论是在纪律上,还是在学习上,他都有了明显的进步。每当他有一点进步时,我就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继续,使他处处感到都老师在关心他,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在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中,他取得了73分的好成绩。我为了鼓励他,奖给他一本日记本。奖品虽少,但能表示老师的 3 一点心意。第二学期,他学习更努力了,在期中测试中,他取得了92分的好成绩。从这件事中,使我深深体会到,后进生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如果经常深入班级,细心地观察就不难发现,因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有较大的可塑性和矫正的可能性,班主任要努力寻找并及时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如案例中的差生魏伟,他的闪光点很明显:热爱老师,关心集体,爱护同学,有责任感。如果今后我能充分利用他的闪光点,给以重任,深信魏伟同学定能发扬所长,为集体作出贡献,也定能转差为优的,也达到了我们红花盛开,也要绿叶郁葱的教育效果。同时,还要尊重爱护差生,美国作家爱默生说:“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尊重学生。”不能让其他同学误认为“差生无论做什么有益于集体的事,都是不会得到老师的赞赏的。”
第五篇:2013年教师读书活动之教育现象剖析材料27
-----读《新教育之梦》教育现象剖析
育才小学 王惠莲
拜读了朱永新教授的《新教育之梦》一书,由于我对教育事业的执著,和对自己梦想的一种实现,读书中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细读他的教育理想和追求,心灵受到了震撼和共鸣。“不仅要把理想播在学生的心中,更要把理想珍藏在自己的梦中!”说的多好啊!谁在保持梦想,谁就能梦想成真;谁能不懈的追寻理想,谁就能不断的实现理想。
这本书从理想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和理想的学校、教师、校长、学生、父母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述。让人不得不佩服朱教授的渊博的学识和先进的教育理论。“书香社会”“书香校园”“不教之教”“研究性学习”“自然美育”“生命美育”“生活美育”“艺术美育”“立体美育”“示范美育”“精神美育”“创造美育”“大劳育”等等诸多先进的教育理念无不展示了朱教授的教育理想。
全书可以分为两大部分:
一、理想中的教育模式。
二、理想中的教育角色。
一、理想中的教育模式
作者以轻松、流畅的笔调从人文科学、现实生活、教育实践等几方面,对理想中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进行了极为深刻的阐述;以朴实、通俗的语言剖析、总结了现行的“五育”中存在的盲点和缺陷;以详实的数据、鲜活的事例论证了中外教育名家的理念精华。
二、理想中的教育角色。
作者怀着对教育的无限挚爱,以科学的态度对教师、校长、学校、学生、父母五种教育角色作了细致的分析和描绘。以诚恳的口吻对各种教育角色加以定位,并提出相应的要求。
尽管作者将“五育”和“五种角色”安排在各自的篇目中,加以深层次的阐述。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看到“五育”和“五种角色”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一枝独秀”,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不可分割的联系,甚至可以把他们看作是交融、糅合在一起的“合体”。而这个“合体”的血液便是:“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思想。
在客观地分析了现行教育的现实和困惑之后,作者理智地批评了旧观念中存在的种种弊端。全方位、多角度地构筑了新时代的新教育理念,打破了隔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城墙。
《新教育之梦》既没有空泛地说教,也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神秘,作为教育理论专著,这是极为难得的。更为可贵的是,作者以独特的眼光从一些小事上琢磨到教育的真谛,并运用通俗的手法表达出来,催人反思。
我认为,一所学校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但不能为特色而特色。特色应该是正确教育理念的外化,或者说是科学教育观念的具体表现,是体现办学者思想的载体。然而,我们现实生活中,很多学校的特色是为特色而特色,是校长的一种政绩工程,是创造品牌的一条捷径,是另一种形式的应试教育,是一盆可远观不可细看的塑料花。
粗读全书,可以观赏到新颖的教育理念。细读全书,可以理解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品读全书,又可以在教育观念上感受到巨大冲击,感受到发自内心的震撼。回味全书,则可以清楚地体会到:成功的教育就是生活本身!
当读到“一个优秀的教育家,应该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创新的人,应该是一个教育上的有心人。一个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是个有心人。有心就能成功,无心就不能成功”这段话时,深感惭愧。整天泡在孩子堆中,与孩子们一起贪婪地享受着成功的快乐,共同体验着成长路途中挫折后失落,可是很多时候激动了一下,兴奋了一下便不了了之,正像书中书说的那样“这些‘火花’不久就烟消云散了”。可是成功靠的不仅是智慧,更要靠努力。一个人没有冲动没有激情没有不懈地追求卓越的努力,又怎能会成功?正如一个好的幼儿园不但要有一个良好的风气,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保持一颗童心,具有一种创业的精神,一种工作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