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学生演讲: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爱
同学们: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我们不需要这样的爱》。
每当我放学回家步出校门时,总能望见这样一道奇特的风景:由各式各样的摩托车、自行车、三轮车以及各种年龄、各种服饰的人们所构成的一道“校门风景”。学生们一迈出校门,这些已等候多时的人们便一拥而上,奔向各自的“小太阳”,一边嘘寒问暖,一边殷勤地接过“小太阳”们甩下的书包,然后便吃力地载着各自的“小太阳”各奔东西。想必回到家中“小太阳”们自然还会享受到端茶、倒水、削苹果的一条龙服务吧。
诚然,父母家长对孩子天生的爱与关怀无可厚非,但不知这些一天几趟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的家长们有没有意识到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将会使自己的孩子的能力发展受到极大限制,有没有考虑到这种泛滥的爱将会给自己可爱的孩子和我们美丽的祖国带来什么?
目前,我们伟大的祖国正值欣欣向荣的春季,艳阳之下是一片希望的田野。华夏神州要发展、要繁荣、要崛起,迫切需要的是一批批知识丰富、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都过硬的建设者,而要培养出这种建设祖国的合格人才绝非一日之功,一定要从小就注意加强对孩子意志和体质的磨炼,“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使他们长大后遇到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时能够自强独立。
被誉为“发明之父”的爱迪生,只读了几天书就被赶出了校门,他的母亲很爱他,就在家里自己教他读书。当小爱迪生提出想建一个小实验室来试验自己的种种构想时,他的母亲并没有欣然出钱出力,替孩子“搞定”,而是鼓励他自己想办法。于是小爱迪生就自己种菜去卖,用卖菜的钱建成了自己的实验室。这位伟大的母亲正是从小就培养了爱迪生在困难面前不退缩并想方设法独立克服困难的毅力,这些成为伴其一生的财富,使他在科学的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最终登上了成功的金字塔。而那些对孩子的事几乎事必躬亲的家长们,你们的溺爱只会使孩子像温室里的花朵―娇嫩有余而茁壮不足。您想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对祖国有用的人才,您就必须从这一刻起,改变爱他们的方式,让他们多经历一些风雨,在风雨中锤炼他们的意志,减少他们的依赖性,增强他们直面困难的勇气和战胜困难的能力。
早就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日本的一个公园里,一名学步的儿童摔倒在地上,一位中国游客正要快步向前将他扶起,却被孩子的父母制止了。为什么?难道日本的父母们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原来日本的父母很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他们在成长中接受一些磨难,从小就让他们明白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跌倒了,就要自己爬起来!不同的教育方式会造就出不同的人来。这不禁又让我想起以前曾报道过的那次中日孩子夏令营,当背着鼓鼓行囊的日本孩子到达终点欢呼雀跃时,中国的那些“小太阳”们正痛苦不堪,举步维艰……
家长们,难道这还不足以为您敲响警钟吗?再不改变您爱孩子的方式,就不仅仅是会让您的孩子在夏令营中落后,更严重的是,您为我们祖国输送的这种低素质的建设者,还会使我们的国家在国际竞争中落后挨打!这怎能不让我们对祖国的未来优心忡忡?由此看来,从小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的意志和体力得到锻炼已成为当务之急!
家长们,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是一种更深沉更有远见的爱!谢谢大家!
第二篇:我们不需要这样的感动中国
“感动中国”作为央视的一个品牌活动,自2003年初首次举办以来,已连续四届评选出上一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6的评选活动也已启动。作为岁末年终的一个温暖的话题,“感动中国”不同于其它的“官方榜”、“明星榜”、“富豪榜”等人物评选,而是以一股源自大众、源自草根的朴实出身,以一种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感动着我们,感动着中国。
然而,自首届推出“2002十大人物”以来,“感动中国”却越来越走入了一个狭窄的模式。说句不大中听的话,那就是“感动中国”越来越成了“感动泪腺”和“官方补缺”的奇特组合。
每一次的颁奖现场,台上台下,众多“人物”的事迹简直成了“催泪弹”,颁奖词动辄可见“在过去的一年里,他让我们泪流满面”、“如果眼泪是一种财富,他就是一个富有的人”的煽情语,而观众席中更是到处充盈着泪光闪动的画面,与其说是颁奖现场,却更像是一幕悲情电影的演出现常除此之外,则是一些普通老百姓并不熟悉、亲近,当然更叫不上名字,而只知道他们担当着重大的工程任务或是攻关课题,为国家做出了突出贡献的英雄。不知是由于“官方榜”的设计缺陷,容纳不下如此众多的模范人物,还是不忍看到“感动中国”演变成了纯民间的一方乐土,无法完全体现官方所提倡的价值观和时代精神。于是,在观众的盈盈泪光和官方价值观的巧妙展示之下,“半民半官”、“半催泪半硬塞”的一届届“人物”出笼了,他们固然在感动着我们,却也让我们同时感到了一丝缺憾和不快。
抛却“官方补缺”的缺憾不谈,因为央视的官方出身,而不得不时刻注意倡导主流价值观、引领良好社会风尚的“导向”作用,实在也是可以理解的举动。然而,另一方面,如果总是把“感动中国”等同于“感动泪腺”,而不思考这样的感动有何意义,不关心这些“感动”背后所隐藏的真实社会图景,甚至陶醉于这种“感动”所带来的强烈满足感,由此产生“天下太平”的幻觉,那么这样的“感动”真的要引起我们的质疑了。
固然,中国老百姓是世界上最善良的百姓,而中国传统的孝悌忠诚、重信守义等价值观至今仍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土壤。然而,这些“人物”的事迹之所以催人泪下,却常常是其中折射了政府道义、责任的缺失,官员的冷漠和渎职失职,相关制度的空白和缺陷,以及平民的无奈抗争。我们固然应该为了他们在抗争中所展现的不屈精神所感动,然而,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泪光闪闪的评比之后,谁来关心“感动”背后所掩盖的普通百姓的生存状态,谁去质问政府、官员的冷漠和不作为,谁会尽快订立和完善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相关制度?
以荣膺“2005十大人物”的洪战辉为例。我们为洪战辉在逆境中的坚强而感动,然而,是否更应当关注这种“逆境”有多少“人为制造”的成分,而它所引发的百姓生存常态是什么。换句话说,这样的“逆境”可能会产生洪战辉式的“感动”,但也可能、或更多的是产生了那些衣食无着的弱势群体,产生了大量涌入城市,却又在城市、农村之间彷徨无根的农民工兄弟,以及对于社会充满仇视,以个人的犯罪、甚至毁灭来反抗现存制度的大量新型犯罪。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那些青少年罪犯,尤其是城市中犯罪的农村青少年,他们对自己迫于生计而走上犯罪道路的早期境遇的描述,与洪战辉的早期境遇是何等相似。
当然,洪战辉是幸运的,他以自己的坚强走出了这种境遇,但是,我们不能指望每个人都有他那样的幸运,更不能要求每个人都有他那样的坚强和机会。反而,我们在“感动”之余,在闪闪的泪光之后,不能因为这样的“感动”而产生“万般皆好”的满足和幻觉,更不能因为这种“一泪障目”,而不见了百姓真实困境和政府不作为、制度缺失的“森林”。从这一角度,这样的“感动”恰恰造成了一种集体的失准、失语和失责,也就是我们大家对于社会的真实图景、百姓的真实生存状态,失去了评判标准和尺度,失去了本应有的立场和发言,更失去了清醒中的责任。
同时,由于对“感动泪腺”的片面夸大和强调,以及对于真实社会图景有意无意的“视而不见”,这些人物在带给我们强大“感动”冲击波的同时,也使我们普通人,因为他们的“感动”所一味强调的脱离实际的道德高度,而产生了无法企及的挫折感。于是,一面是泪光盈盈的群情激荡,一面却是越拉越远的普通人与他们的道德鸿沟,而就在这样的拉动中,普通人不是从这种“感动”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和收益,却反而与这些“道德楷模”产生了更大的距离和疏远感,这显然背离了“感动中国”的本意所在。而这种背离不仅使“感动中国”缺乏应有的社会意义,更因为它所带来的对于社会现实和普通人命运的无力感,而使其陷入了传统“宣传工具”的苍白和窠臼。
第三篇:我不需要这样的父爱
我不需要这样的父爱
每当看到同学被父母万般呵护时,我就会想起远方的父母。他们为了让我的生活得更好一些,正在千里之外和各种各样的人计佼斤两,讨价还价。我在心里对自己说,父母是关心我的,虽然隔着长长的电话线;有一天他们会回来的,那时他们会用双倍的呵护来爱我。
想起父母的时侯太多了。下雨的时侯,许多父亲给孩子撑起了遮风避雨的伞。而我呢?只能独自在风雨中奔回家去。一路上,雨和着泪,打湿了我的衣裳。每天晚上放学后,黑暗中总有那么多的父亲为孩子作伴。而我呢?只能孤独地默默地走向黑暗,一个人去寻找光明。
偏偏我的朋友A就拥有这样的一位父亲,让我羡慕又心酸。
那天中午,我俩还有B一起吃着午饭。不知不觉竟然说到了A的父亲。B看着A一脸羡慕地说“A,你爸爸对你太好了。我好想拥有这样的父亲”真是心有灵心一点通,我也好想拥有。因为她的父亲简直是好得没话说。天一转凉,她地父亲就会为她送衣服,还不时地到学校问老师她的学习情况。可是A拨了拨头发,不以为然地说“我爸爸总喜欢问我的成绩,烦都烦死了。”我暗暗庆幸,我的爸爸在外地,没人管我,但是现在没人问我的成绩,我好象并没有高兴起来的感觉。每每看到或好或坏的成绩,我的心里空落落的。喜也罢,忧也罢,谁能听我诉说?谁能和我一同喜或忧?想到这里,我的眼睛有点湿湿地了。
B听了,反问道“问成绩怎么呢?每次下雨,你的爸爸总会为你送伞。”B停了停,转过头问我“对了,周阳,怎么从来没看到你的爸爸为你送伞?”我没有回答,我想起了父母去年回家几天时为我送伞的场面,那种欣喜和温馨还记忆犹新。我心里隐隐作痛了。
A急忙说“她地父母不在家。”大概是她怕触到我的伤口吧。可她却不知我的伤口早已裂开。A又说“我倒是希望我的父母不在家,免得他们一天到晚问这问那。”哎。A,你为什么这么不珍惜你的那份父爱呢?
“走,我们去洗饭钵吧。”B说。
我默不作声地站起来,跟在她们后面。父亲,您知道吗?我多么希望你也能为我撑一把雨伞;能在黑暗中和我作伴;能在天冷时为我送衣裳。虽然平凡,但多么真实。我知道你为了让我读书,在外打工很辛苦。金钱是你所能给我的全部的爱。可是,我不需要这样的父爱,我只想你能永远陪在我的身边。湖北省随州市曾都区三里岗中学初一:周阳
第四篇:我们这样做教育吧
我们这样做教育吧
教师的职责是育人。
这是我以前对教师的认识。现在,我有了更新的认识。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要面对的是一群人,不论是学生还家长都一群,我们的同事更是一群人的配合。基于现实,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我们要做的工作不仅是育人,还要建立一个强大的教育团队。这个团队就是学校。
如何做学校?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
“我认为学校有两种运行形态。一种呢是作为‘事业单位’,一种是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事业单位呢,任务由领导下达,资金由上级拨给,绩效由上层评价,命运由组织掌握。在这里教育是“任务”。作为‘教育服务提供者‘的学校,任务由需求确定,资金由社会供给,绩效由上帝评价,命运由市场掌握。在这里,教育是服务„„”现在,教育已经不是单纯的育人了,而是一种服务于社会,有竞争的产品。
如何做好学校?也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不论我们要在教育上做什么文章,不管是个人还团队,提高教师的个人业务素质是首要、必要的。
卢老师提出教师发展的“三专”模式,就是我们认为教师发展要走“三专”道路。那就是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专业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攀登。它是教师与大师的对话,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专业写作,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超越。大家知道,你只要写了,你就会反思。那是自己与自己对话,是自己的过去与自己的今天对话,是自己的今天与自己的未来对话。专业发展共同体,是站在同伴的肩膀上,是自己与他人对话,是个体与群体对话。
我们得敢于想,敢于实践,敢于大胆的提出自己的思想。教师的提高就是踩在别人的肩膀上看世界。观摩别人的课堂,从中学习别人的优点,记住他的缺憾和失误,并反思问题,找到解决的办法。
记得曾经问过一位信息技术教师这样一个问题,“杜老师,为什么你能轻松对付计算机的这些课程和一些‘疑难杂症’?是大学里就学习了的吗?”
“不全是,很大一部分都是在遇到以后才去想办法解决,遇到的问题多了,就成了高手了„„”
老师不能交给我们所有的知识,我们只能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去重视它,而不是绕过它。如果我们能克服别人的不足,那提升自我素质就不是空谈。
要做好教育,我们要做的只有学习、学习再学习!反思、反思再反思!
第五篇:母亲节学生演讲稿 爱,是这样 范文
母亲节学生演讲稿 爱,是这样
落叶在空中盘旋,谱写着一曲感恩的乐章,那是大树对滋养它大地的感恩;白云在蔚蓝的天空中飘荡,绘画着那一幅幅感人的画面,那是白云对哺育它的蓝天的感恩,母亲节学生演讲稿 爱,是这样。因为感恩才会有这个多彩的社会,因为感恩才会有真挚的友情。因为感恩才让我们懂得了生命的真谛。
两年前,我得了一场大病,父母背着我东奔西跑,到处求医,从他们焦急的神态中,从他们悉心的呵护中,我深深地体会到父母对我发自内心的爱。一天,爸爸用自行车驮我去医院,我坐车后发现爸爸骑得很慢.几个月了,爸爸是太累了,我的病让他身心疲惫。我无意中发现了爸爸头上的一些白发。啊,爸爸变了,变老了。我在他身上看到了岁月的沧桑,看到了生活的艰辛,更看到了爸爸为我操劳的痕迹。啊,爸爸没变,大山般的父爱没变,演讲稿《母亲节学生演讲稿 爱,是这样》。我依然感受着他的温暖,他的爱。
那是我住院期间的一天傍晚,天很冷,外面的雪下得很大。爸爸下班后赶来给我送饭,可是我想吃饺子。他二话不说,放下手里提来的家里做好的饭菜,迎着凛冽的大风,冒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又出去为我买饺子。天黑了,风更猛了,雪更大了.这时,雪人似的爸爸一边走还一边说:“饿坏了吧!”看着爸爸慈祥的面容,摸着爸爸冻得通红的双手,我感动得流泪了。“爸爸,爸爸……”我在心里一遍遍地念叨,“你真是我的好爸爸!”。冬天是寒冷的,而爸爸所做的一切,却仿佛阳光,温暖我病痛的躯体;又似暖流,融进我愁苦的心坎里;爸爸的关爱,撑起了我战胜病魔的信念,经过一个多月的治疗,我康复出院.我永远不会忘记父母对我的爱,对我的呵护和关怀。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我常常这样问自己。哪怕是为他们垂垂肩,洗洗碗,给他们唱段曲儿,陪他们逛逛街,散散步,我也会感到心里的安慰。
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放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因为这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母亲节学生演讲稿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