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农民工子女离家出走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对农民工子女离家出走现象的分析及对策
合肥二十九中管以东
我校地处巢湖南路,位于五里庙装饰建材市场以及红旗市场和周谷堆附近,周围积聚着大量的民工,目前在校农民工子女1200名,占总数的73%,最近几年学生离家出走现象时有发生,学校多次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和班主任工作会议,多次把学生离家出走作为重要议题,学校心理辅导中心也通过向全校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了解学生心理困惑,通过我们的总结归纳,研究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迷恋网络离家出走。
由于农民工从事大多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大,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没有时间陪同孩子,过问他们的生活,从而导致孩子迷恋网络,寻找心理支持,上网需要经济来源,痴迷网络的学生,没有充足的经济后盾时,部分学生会偷拿家长钱物,或在社会上做出抢夺、敲诈、偷盗等行为,但他们又担心事情败露,就采取出走的方式逃避批评和惩罚。
二、厌学导致离家出走。
有的同学认为学习压力太大,家长管得太烦,老师管得太严,作业留得太多,对文化课学不进、听不懂,想自我减压,轻松过日子,想找世外桃源,清静生活,这与家长、老师希望其成才的愿望背道而驰,于是就不告而别。
三、违反学校规定离家出走。
有些中学生因为发生了打架斗殴、吸烟喝酒、旷课等违反学校规定的行为,担心老师、家长“连珠炮式”的批评教育,而离家出走逃避现实。有的老师当众打骂、侮辱学生,也会使学生产生一种羞辱感,从而导致离家出走行为的发生。
四、家庭不完整和矛盾导致离家出走。
在很多离家出走的孩子中,我们很多都是因为父母的离异,还有的父母长期在外,一直由爷爷奶奶监管。有些家庭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唇枪舌战甚至大动干戈,有时还迁怒于孩子。有父母离异之后,对孩子不负责任,要么撒手不管,要么喜怒无常。父母的争吵、分居、离婚都会对孩子产生极大的心理影响,他们会感到难堪、屈辱和痛苦。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的爱,孩子便转向团伙寻求认同和温暖,解除心中的烦闷。还有的家长在孩子小时把孩子完全交给祖辈抚养或由他人代养,孩子大了才领回家来。孩子的心与父母格格不入,如陌生人。这样的家庭情况,一有诱因就容易造成孩子出走。
针对以上诱因导致孩子离家出走,我们也积极地实施了很多的对策:
1、大力开展师德教育,提高教师的素质和师德
每年我们除了学校寒暑假的培训和师德教育,我们还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外出取经,学习名校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开展班主任外出学习研讨会,到山东杜郎口,安庆四中,到芜湖到东北学习,还为广大教师征订教育书刊比如《我们离爱有多远》。
2、开展家长学校工作,提高家长素质
每学期两次的集中家长学校开课,每学期的各班家长会,以及年级家长会,我们让校长、优秀教师和班主任以及请来专家为家长上课,指导家庭教育。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长只有为孩子创设一个温暖和谐的家庭生活环境,才能使孩子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优良个性得以形成。夫妻争
吵、分居、离异肯定便不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每个家长都应慎重对待这个问题,即使无法生活在一起,也应该安排好孩子的生活,也决不能放弃对孩子的教育。家长还要学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平等对话关系。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尚未成熟,正处于心理断乳阶段,家长要学会研究孩子的心理,懂得尊重孩子的想法,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同时,由于中学生所接收的信息量要远远多于其父母,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因此家长要学会观察和转变,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自然而然会向父母敞开心怀。家庭环境宽松和谐,孩子不可能离家出走。美国作家德莱塞说:“和睦的家庭空气是世上的一种花朵,没有东西比它更优美”
3、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我们的午间电影院,每周一次放电影,播放励志成长电影。利用媒体,办宣传栏、黑板报等在青少年中大力开展法制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度过学生生活。通过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教育中学生应头脑清醒,要有责任感,要时刻铭记自己对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的责任是哪些,明确怎样做才能尽职尽责,无论做什么,要时刻牢记后果,决不能因逃避小错而离家出走铸就大错。中学生要不断加强道德素质修养,不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警醒,自我加压,自我调节,自我完善。学会正确解决矛盾,解决问题,正确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中坚强起来,成熟起来。
4、注意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学校的心灵氧吧每天对全校学生开放一小时,每天有老师值班,接待来访学生。《心灵之花》小报向每一个学生传递温暖和爱,七年级每月一次的心理健康大课堂,八年级的心理团体辅导,九年级的缓解中考压力心理讲座。我们还专门制定方案针对每个班级内心封闭的学生开展个别教育和心理辅导,防患于未然。尊重每一个学生,把爱和阳光撒进每一个学生心田,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心理医生。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教育学生 “正确应对学习压力”。
5、社区综合治理部门齐抓共管创建良好的环境
我校地处城中村附近,附近积聚了大量的黑网吧、游戏室,一直以来没有得到社区委综合治理部门足够的重视,学生经常出入这些黑网吧。建议公安部门和社区委与学校齐抓共管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切实保障给孩子一个健康文明的环境。
预防中学生离家出走是一项综合性社会工程,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密切配合,共同给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环境。正像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我们用什么充实我们的孩子?我们用什么来提高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只有唯一的、强有力的、无与伦比的精神力量。”
第二篇: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进步,城市中农民工的数量也不短的增加。在城市的整体人群中,农民工子女的数量也逐渐的增加,已经逐渐发展称为一个庞大的群体。现阶段,我过正处于教育体制改革阶段,二元结构不完善,导致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工的子女,在城市生存过程中,教育问题成为关键。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会遇到较多的困境。民办学校和城市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的收入有一定的限制,因此他们会面临失学困境、转学困境。国家教育体制落后、农民家庭教育观落后、农民工受到的不公平待遇等,都是产生这些困境的主要原因。本文主要针对如何解决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进行介绍,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同时指出,国家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基础、完善的教育体制是提高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关键,是营造社会良好教育氛围的重要保障。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提倡社会给予每个受教育的公民平等待遇,促进国家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教育问题,教育困境,教育问题分析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progr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neither process, the number of migrant workers in cities increased nor short.In the overall population of the city, the number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has evolved called a large group.At this stage, I had a positive stage in the education system;the dual structure is imperfect, resulting in the education system behind.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 to survive the process, educational issues become critical.Problems in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will encounter more difficulties.Private schools and city income public school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proofreading have some limitations, so they will face the dilemma of school, transfer dilemma.The n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backward peasant family education concept behind the unfair treatment of migrant workers suffered, ar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se difficulties.This article focused on how to solve the education problem of migrant children are introduce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Also pointed out that the national goo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and infrastructure, improve the education system is to improve the enrollment of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the key is to create a social atmosphere of a good education is important to protect.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give every citizen equal treatment to promote social education;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Keywords: migrant workers, education, educational difficulties, educational problem analysis
导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主义也逐渐的追求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同时,为了提高公民的福利,保障公民的权利,需要对我姑的生产力水平进行不断的提高。农民工发展现代化城市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农民工子女教育也逐渐成为市场化改革的重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社会和谐、公平公正的发展,需要正确的处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作为城市人群中的弱势群体,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生活中,而其子女也受到了一定的漠视和歧视,受到一定的不公平待遇。面临这样的生存环境,处于受教育阶段的青少年往往会发生偏激思想,放纵自己,产生消极和报复社会的思想,做出危害社会和谐发展和社会稳定的违法行为。因此,需要正确的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采取积极正确的态度解决。还有这样,才有确保全体国民的权利和义务,实现社会的整体公平和正义。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失学严重和不能及时入学问题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节上应该实行“政府为主,公办中小学为主”的反正政策,来解决农民工子女上学的问题。但在教育方面政府财政经费较少,一般仅能够维持当地儿童的入学教育,公办学校一般难以支撑外来人员入学所需费用。这样就导致了收取农民工子女的教育费用,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国家的教育法。1所以,正因为政府教育经费紧缺的原因,较多的公办学校,一般不招收农民工子女。从了另外一个角度来敬爱那个,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水平和教育素质较低,公办学校为了升学率和教育质量,也会拒绝收取农民工子女入学接受教育。另外,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公办学校中,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歧视,自身也不愿进入这类学校学习。这种教育模式,在一定基础上显示了教育的不公平性。
目前,大约有200万左右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生活,而这其中仅有20%的初中入学率,85%的小学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也就是说将近一半的学生出于辍学阶段,失去义务教育的机会。同样作为我国的公民,本应受到同等待遇,但是农民工的子女在教育学习方面却远远落后于起跑线2。
12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这种农民工子女大料失学、辍学的现象,出现在我国大多数城市中。这种现象严重违反了国际人权法,同时也浪费了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这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小康社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二)受教育的机会不平等
1、较高的上学费用
作为城市生活的中下层,农民工的工资较低,一般仅够支撑生活费用,很难承担孩子的教育成本。尽管国家对各个城市的公办学校普及义务教育,但是收费现象仍然存在。目前,我国教育部已经对学校的各种“赞助费”、“借读费”等费用进行取消,但是农民工子女却享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各地政府要求农民工子女入学期间需上缴1000-3000元的高额费用,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造成更严重的生活负担3。
2、严格限制户籍
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人员流动量越来越大,造成教育成本负担加大。现阶段,依据户籍所在地就近入学的原则正在实施,但是没有户籍的农民工,只能居住在城乡接合处或郊区等地域,这些区域的教育质量较差,如果进入公办学校就读的话,需要大量的赞助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也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情况造成一定的限制。近几年来,我国对教育政策逐渐完善,将政府管理和公办小学作为主要的教育模式,确保农民工的子女能够受到教育法的保障。但是,长时间传统思想的限制,农民工子女上学的读书的一些潜规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三)被迫就读农民工子弟学校
1、不达标的教学建筑
在农民工子女上学的学校大多都是一些不达标的违规建筑。厂房和租用的民房通常作为农民工子女的教学场所,教学场所的不规范性对学生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同时,这类教学场所通常不会经过国家建设部门的允许,属于违章建筑。这类违章建筑的建设,不仅不能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还不能颁发办学许可证明。《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法规,以及相关的办学细则,对农民工子女的入学又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学校图书质量和数量、学校活动面积、教学设备和设施等的限制,为教育更添加了困难。这些不达标的教学教主,最终都是被迫整顿或者关 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关停。
2、较低的教学质量
教育质量的影响学生自身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民工子女使用的教材与公办学校的教材有较大的差距,造成各种标准的不同。同事,师资力量的不足,也对一些民办学校造成严重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学质量。大多是年轻教师虽然接受的观念比较新颖,教育知识能力较强,但是他们仅将民办学校作为跳板,向更稳定的公办学校发展,这种不稳定的师资队伍,也对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造成一定的限制4。频繁的更换老师,会对学生造成一定的不适,也不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更加造成教学条件的下降。
二、当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因素
由于我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受限于生产力水平的发展。教育层面存在较多的不足之处,缺乏对每个人实行同等教育机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尤其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中。这种不公平的教育模式,为我国教育行业带来较大的弊端,需要进行进一步整改和完善。
1、解决现行户籍制度限制的问题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户籍制度对人口进行了一定的限制。但是随着人口流动的不断增多,户籍制度功能已经逐渐不能限制人口的大量流动。目前,农民已经可以自由进入城市生活,但是户籍对农民工的教育、就业和身份仍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钳制作用造成了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困境的发生。被打工父母大大城市生活的适龄儿童,由于没有城市户籍,受教育机会大大降低,造成教育结构的严重不平衡,因此需要及时的解决这类问题。
2、现行《义务教育法》的局限性
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对各个区域的教育已经没明确规定了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制度,但是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有效的适应人口大量的流动。户籍作为享受义务教育最关键的保障,但农民工子女享受义务教育过程中,却面临着户籍地和居住地分离的特点,造成政府管理的不便性;另外,由于义务教育的实施,大量外来儿童在城市公办学校入学,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
大大的增加了学校各方面的压力,增加所在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教育经费。为了解决这一现象,就需要对政府的管理政策进行改善,提高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子女教育上的积极性,提高教育的责任性5。
3、执行不利的方针政策
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面临教育问题中出现的问题,国家逐渐制定各项措施进行改善。但是,在方针政策出台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导致没有实现全国的统一教育,造成反正政策办法和接受的不统一性,各学校接受的政策比较混乱。同时,部分地区的相关部门,会挪用财政部在教育上的拨款,限制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和进步。
(二)学校因素
作为收入成本较低的农民工家庭,受到学校借读费、赞助费等高额费用的影响,降低了农民工子女入学教育的机会。尽管国家对各种乱收费现象严厉禁止,但是还有部分学校变相的收取费用。由于城市公办学校的入学人员有限,如果没有额外费用支付的话,会很难使子女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尽管国家规定,对各种阶层各个区域的学生要一视同仁,但是在收费标准和项目上,农民工家庭的压力仍然较大。学校的书费、服装费、郊游费等各种各样的费用,为本不富裕的家庭带来更大的压力,这更在另一个层面上显示了教育的局限性6。另外,还有较多的学校根据学生学习成绩、学习基础差等原因,拒收学生入学;学籍管理不便和教育经费不足等原因也逐渐成为拒绝收农民工子女入学的主要原因。这些行为,严重歧视了农民工子女,长期下去会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和实施,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
1、有限的教学容纳量
尽管我国教育政策的不断改善和进步,但是教育资源仍然比较紧缺。各个城市内的公办学校一般都是根据周围居住人口的数量进行班级容纳量的设计,很少有学校对流动人口进行容量的预留。这就导致部分地区辐射不到,造成大量学生没有学校上,这一现象就造成大量的民办学校的出现。尤其是,在“十一五”期间,大量人口的流动,为武汉城市的公办学校的教学带来较大的入学压力,较多学生 5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只能选择民办学校进行学习7。
2、民办的农民工子弟学校较少
在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的环境下,较多的儿童已经逐渐接受各种各样的教育。因此,财政部门对教育的投入也逐渐的加大,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当地政府。这种可以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实施,为儿童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大力的资金支撑。虽然在部分地区的辖区管理过程中,大量的教育经费流入学校,但是流动儿童也在逐渐的增加,财政部门仍然面临着较大的压力和负担。因此,为了提高农民工子弟的入学率,需要对民办学校进行改善,提高民办学校的办学条件,改善民办学校的师资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公办学校的就学压力。但是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农民工子女接受良好和正常的教育义务的机会。
(三)家庭因素
一个人的家庭教育也是影响子女性格和观念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的智力、个性、学习能力和自我观念等都在一定基础上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较多参与孩子教育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家长的鼓励、肯定,对孩子的健全发展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家庭教育,仅依靠学校教育,则会限制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发展。在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家庭中,由于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经济条件和群体特征的不同,对孩子的教育也不同8,这就导致在子女在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上的不同。
1、落后的教育方法
针对农民工家庭在子女的教育方面而言,主要存在两种特点:多训斥,少表扬。由于农民工的自身教育水平不高,通常以责罚的形式教育子女,很少对孩子取得的成果进行表扬;重言教,少身教。对自己的子女提一些规定和要求,但是自身却不拘小节,很难使孩子从自身学到榜样。
2、缺乏沟通交流的家长与子女
为生活忙碌奔波的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沟通交流较少,缺乏为子女辅导功课的时间;自身知识水平有限,无法提供具体的知识指导;缺乏购买课外读物的经济能力;经济和时间的限制,还限制了外出游玩的机会。这些都是导致农民工子 78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女与城市人子女之间差距的重要原因。
三、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一)完善政府管理制度和政策导向
1、逐渐落实户籍制度改革
子女教育是构成农民工问题的一个重要部分,解决子女教育问题对解决农民工问题非常重要,首先要做的就是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障碍,去除城乡差别。要想打破已经存在已久的城乡二元结构制度障碍,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必不可少。近些年,全国各地虽然已经致力于突破这层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城乡差别仅靠一纸法令是不可能消除的。在城市实行开放的户籍制度,无底线接纳大量农民进城,这只是对这个问题流于表面的理解,这种解决措施可能会造成更多的问题,如城市贫民增多,城市阶层分化更加严重。因此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采取步步推进的方法,逐渐修正,如撤销暂住证制度,并修改有关政策条例,规定农民工和他们的子女在符合什么样的条件后就能取得城市户籍。或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少年儿童创建专门的登记卡,出现人口流动后可将登记卡交由相关部门进行检查,并使其成为入学凭证。逐步推进,最终淘汰存在弊端的体制,进一步实现国民待遇。9
2、取消二元劳动力市场为农民工子女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要想在现代社会中获得身份地位及个人能力的认可就必须拥有一定的“经济财富”,社会结构正处在转型期,“二元制劳动市场”作为制约农民工获取经济资本的主要原因,将会给农民工制造很大的就业障碍及限制,导致本来就缺少致富能力的农民工经济更加困难。要想解决农民工进城后的经济问题,就必须将现存的就业制度废除,创建一体化的城乡就业市场,废除一切对农民工入城具有歧视性的政策条例,并为城乡创建公平、公开以及公正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从根本上解决城乡居民之间同工异薪、同工异时及同工异权,在经济上不能得到同等福利等问题,进而也给农民工子女打下教育经济基础。10
(二)扩展法律保障范围
首先要从立法上添加关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内容,即就是修订现行的《义务教育法》。进一步指出义务教育的主导责任在于政府,从立法角度诠释全 910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体社会成员都有权接受统一化、标准化的义务教育。同时,也要说明义务教育法并不局限于公立义务教育,对私立教育也有效力。根据2003年9月所实行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中第2条的规定,民办教育是指社会组织或私人投资开办面向全社会的招生的学校或具有教育性质的组织等,显然在该法中民工子弟学校也将被划分到以义务教育为主的私立办学范围中,进而将义务教育这个责任推还给社会,其实质是将其推到制度之外,导致义务和权利之间形成不对称,不符合当前的义务教育观念。其次,应制定专用的法律法规,将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确保该项财政能够实现专款专用,若有人违规动用这笔教育费用时应给与一定惩罚,制定角度体系,确保国家政策能够得到有效贯彻。11
(三)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民工进城后应该拥有与城市居民平等交流、和谐共处的生活环境,这也是对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农民工长期奋斗在城市中最为艰苦、危险、劳累的工作前线,是城市人不能缺少的伙伴,城市人和农民工的关系应该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城市人不应该对农民工产生鄙视心理,更不能将这种鄙视与歧视的心理蔓延到下一代身上。
农民工子女会在上学与生活中和同学及其他市民进行互动沟通,在此期间他们会形成对自身的看法、评价及三观,若在互动的过程中农民工子女一直处在被鄙视的态度下,那么他们的人生历程将会受到很大影响。所以在他们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应重视保护孩子们弱小的心灵不受伤害,为他们创造和谐相处、平等交流的生活环境。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的子女一样都属于国家人才储备,是全民族提升文化素养的关键一环,因此在此关键时期决不能让其遭受不公平的教育环境。我们一定要重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环境,是他们能够在包容、理解、尊重及爱护的环境下接受教育。根据农民工子女的具体特征,有关部门应相互协作,通过塑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来提升教育质量。
首先,做好政策宣传,使农民工们都能对定点学校有所了解,将子女送到定点学校就读。可向公安部门请求支持,根据暂住证上的信息,联系农民工传达信息,进而使更多孩子都能就近入学。其次,根据农民工的生活特点,为孩子办理具有流动性的学籍制度,方便其随时入学。若孩子基础过差,应有专门的教师为 11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其免费补课。接着,学校应根据情况适量减免农民工子女学费。最后,为了使农民工子女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应形成多方帮助的局面第四。一方面,学校应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以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另一方面学校可以与大学进行合作,定期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入校和孩子们沟通交流,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加强教育引导
家长作为与孩子接触最多人应正确把握孩子的成长特征,并赋予孩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而了解孩子正是需要做的第一步,了解孩子的过程有以下几点:
1、摆正和孩子交流的态度
父母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导师,父母的言行将会给孩子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农民工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规范自己的言行。不要随口就说粗话、脏话。并随时注意保持整洁的形象,避免在学校给孩子丢“面子”,这样做能够减少城市孩子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也能为家长自身树立形象。其次,家长应学会转变观念,对孩子要以批评教育为主,不能随意打骂。因为长期处在被打骂的生长环境中,孩子极易养成攻击与破坏的习惯,这种对社会逆反的人格可能会导致孩子走向犯罪之路。此外,家长也要注意节俭生活。尽量避免吵架、赌博等现象出现,要保持较强的“自我约束力”。
2、主动和孩子进行沟通
刚入城的农民工子女由于不熟悉环境,常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在学习方面,城市学校对孩子的要求比较高,管理也比较严格,孩子的学习节奏加快,学习方法也大不相同。时间一长,孩子会出现消极应对的心理。此时,家长应多与孩子交流沟通,找出他们的问题,然后细心的帮助他们,让他们重拾信心。12最关键的家长不要急于求成,给孩子制定过高的要求,以免伤害他们的积极性。只要孩子有一点点进步家长就应给与表扬,鼓励他下次做到更好。
3、帮助孩子早日适应环境
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会产生归属感问题,他们担心是否可以被城市所接纳。同样,刚进城的孩子们也有同样的困惑。刚入城孩子们会在语言上、学习基础上、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生活习惯上及服装上都呈现弱势,进而产生不安感。13此时家长应告诉孩子,要保持一个平衡的心态,只要肯努力学习就必然能改变这种现状。同时,要给孩子灌输新的生活观念,改变孩子的生活习惯。结论
农民工入城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这个趋势下必然会出现子女教育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目前我国还没创立起符合社会人口流动状况的教育体系,在这个大背景下,重视与解决这个问题,不仅有利于为农民工子女营造健康的成长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孩子们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育问题是直接影响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重要问题,对城市化发展也起到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可持续发展方面。农民工子女教育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在全局化指导下花费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建设和谐社会是当今政府的工作重点,和谐社会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公平性,因此政府应积极作为,为农民工子女塑造一个和谐公平的教育环境,使孩子们能够健康成长。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鲍传友.中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的政策审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12,(3). [2]李慧.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探析[J].吉林教育:综合,2010,(04):37-38.[3]张倩茜.论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受教育权保障[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0,24(01):33-34.[4]王小章等著.走向承认一浙江省城市农民工公民权发展的社会学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M].2010年1月
[5]陈信勇.中国社会保险制度研究[J].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18(01)39-41 [6]林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综述[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0,(01):27-29.[7]乐佳妮,林静,盛小玲,周艳.“构建和谐社会”形势下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困境与出路[J].科技信息,2009,(18)45-46.[8] 杨明.农民工子弟学校走向边缘化[N].记者观察•民声,2011,04,15(8). [9]贾晓静,张学仁.城市公办学校中农民工子女教育平等问题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2,(10):75-78.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10]孙明.公共财政视角下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及原因分析[J].中国市场,2012,(22).[11] 欧阳国庆,黄玉怡.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初探[J].上海农村经济,2011,(4). [12] Kathy Hytten.education for social justice :provocations and challenges :educational theory.Vol 56 Issue 2, May2006,p221-236 [13] Romanowski, Mchael, Meeting the Unique Need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Farm Workers: Clearing House,Sec/Oct2003, Vol.77 Issue 1,p27-33
第三篇: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他们是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一边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城市的建设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一边却被“飘摇不定”的生活方式而深深困扰着。虽然大多时间居住在城市,却很难享受到“城市人”的待遇。其中,子女的受教育问题便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难题,具体表现如下:
一、农民工
子女上学问题介绍
1、农民工子女进城求学困难重重。据有关调查报告显示:认为城市学校“费用太高”的占受访农民工的75.2%;认为“没有城市户籍”的占15;待遇不公平的占6.2%。因此,城里孩子接受的“良好”教育教对诸多农民工子女来讲是遥不可及,2、公办学校无力也不愿招收农民工子女。由于农民工子女来自各地,整体素质普遍没有城里学生好,入读后给学校、老师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一些额外负担。比如,有些学生不会说普通话或说得不好,难以和老师很好地沟通交流,教学无法实现互动,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3、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满足孩子上学所需。由于办学条件所限,好多资质较浅的私立学校教学设施简陋,设备短缺,师资力量不足,很难让农民工子女接受到全面、优质的教育,所学知识较为局限,从某种角度来讲,影响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二、解决措施
1、积极探索农民工子女就学的新形式。如:建立政府主办、地方企业赞助的农民工子弟学校;鼓励个人或民间组织开办具备优质教学条件农民工子弟学校,全方面满足进城农民工子女就学的需求。
2、鼓励社会各界加强对政府部门工作的监督,建立针对外来务工子女上学问题的信息反馈渠道,当农民工子女的权益受到侵犯时,能予以及时维护和解决。
3、政府及教育部门,要加强收费资金管理,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防止“天价”学费赌住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和名义向学生收取“借读费”和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捐资助学费”、“共建费”等。同时,采取灵活的收费方式和管理办法,可按月、季、学期收费,实行走读或寄读等,以适应外来人口流动性强和收入不稳定的特殊情况。
4、私立学校应积极与公办优秀学校联系,建立合作关系。通过输出管理、名师带徒、资源共享等形式,实现农民工子弟学校在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跨越式提升,使农民工子女教育逐渐融入城市教育的主流。
第四篇: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原因分析与对策思考
【内容摘要】随着城市进驻的加快,进城务工者已成为社会“流动”的主力军,这些进城务工者们在城市里用汗水打造天地的同时,也试图为他们的孩子在城市里寻找一个安定的课堂。可是,户籍制度、经济因素多“门槛”让这些没有城市户籍的学龄儿童能和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同等教育的机会还有一定的难度。城市中广大农民工子女如何接受义务教育,逐渐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在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字】农民工子女 教育 弱势群体
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迅速转型,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适应市场对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需求,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由欠发达地区涌向发达地区,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波涛汹涌的“民工潮”。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人口流动中家庭迁移的比重越来越大,大批学龄儿童随父母流入城市,数量急剧增加,流动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最突出的是在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问题上,城乡分割旧体制的弊端暴露得越加清晰,越加变得令人不能容忍。
农民工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同时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生力量。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关乎社会公平与法治原则的实现,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的整体发展后劲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水准,更是关系到“三农”问题的最终解决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所构建的和谐社会主义社会是指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协调,社会公平;人际关系环境和谐,社会稳定。但是如果没有占我国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和谐,甚至连子女受教育这样的基本人权都不能保障,那么我们的和谐社会就只能是少数人的和谐。他们不能接受或不能良好地接受义务教育,这不仅仅会影响儿童个体的发展,同时也影响社会公平体系的建立,以及我国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必将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隐患。解决这一庞大群体的 教育问题刻不容缓。
一、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居民的子女所接受的教育相比,在好多方面都存在明显的不公平。
(一)、在城市公立学校就读状况
在许多城市,虽然会有一小部分农民工子女有幸“挤”进城市公立学校,但是他们在公立学校就学时仍然遭遇着诸多障碍,主要体现在:
1、接受公立学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进城务工农民从总体上说属于经济收入低下的群体。长期以来, 城市公立学校在招收农民工子女时都要收取很高的借读费、赞助费。教育部门近年虽然三令五申要取消借读费、赞助费, 但事实上不少学校还在变着法子收取。在城市公立学校学位有限的情况下, 农民工子女如果不支付比城市居民子女更多的费用, 往往难以进入这些学校学习。即使有些学校严格执行教育部门的规定, 在收费项目和标准上对农民工子女一视同仁, 但其他的教育费用仍然是进城务工农民家庭的最大负担。因为大多数农民工从事的是艰苦繁重的体力劳动, 换取到的却是微薄的收入, 常常无力支付各种各样的书费、春游费、服装费以及其它教育支出。过高的教育支出与农民工过低的经济收入, 无疑加剧了农民工子女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此外, 不少公立学校还以教育经费不足、学籍管理困难、学习基础差等理由,拒收或少收农民工子女入学。这些做法实际上是对农民工子女的歧视,对我国义务教育的实施产生了不良的影响。
2、教学过程中心理影响的不均等
就读于公立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在受教育过程中, 受到的教育待遇和流入地的孩子相比差距较大。所接受的来自学校、教师的关心与本地孩子有所区别。他们常常遭到城市孩子的排斥, 有的甚至是谩骂、羞辱、孤立。就连某些教师也会对农民工子女存有偏见, 当城里的孩子和这些孩子发生冲突时, 一些素质不高的教师会偏袒城市孩子。在学习辅导上, 一些教师对农民工子女也缺乏耐心, 甚至不将这些孩子的成绩纳入教学考评, 使这些孩子处于旁听者的尴尬位置。这种由于缺乏文化上的认同和精神上的不平等待遇,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些孩子的成长, 给他们的心理造成极大的压抑和伤害。
(二)、在家乡学校就读的状况
众所周知, 家庭教育重于学校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对孩子的教育、情感的培养与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农民工为了生计到处奔波, 而流入地公立学校高昂的费用又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于门外, 因此, 许多民工只能无奈的将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乡就学。这些孩子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大多是采取隔代监护, 即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来监护, 他们对孩子的监护通常仅限于物质上和生活上的满足, 而在学习上却无法给予这些孩子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并且很少和孩子有思想的沟通和精神、道德上的引导和管束。加之这些孩子又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亲情的抚爱与关怀, 因而他们大多会变得较为孤僻、胆怯、抑郁、焦虑、自卑、不易与人沟通等,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现状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人格、个性、智力、自我观念、学习成就感都有密切关系,但凡父母参与子女的教育活动越多,给子女的指导与鼓励、肯定越多,子女的发展就更为健全。学校的教育,如果缺乏家庭的配合,其教育功能有多大,令人怀疑。由于特殊的生存状态与生活方式,农民工在对其子女教育观念、态度、行为等方面,与城市居民相比,表现出许多不同,而且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一方面与家长的文化素质、社会地位有关,一方面与其群体特征、经济条件、生活环境有关。
第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法落后。农民工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方法上,有以下特点:一是重言传,轻身教。许多家长对子女提出合理要求,但在日常行为中自己却不拘小节,难让孩子信服;二是训斥多,表扬少。农民工家长工作繁忙,自身素质不高,往往以命令指责的形式教育子女,希望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实简单粗暴的方式不但难于收效,往往适得其反。
第二,家长与子女缺少沟通。由于家长工作忙碌,常常早出晚归,很少有时间辅导子女功课,加上他们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难以在学习上为子女提供很多帮助,协助他们解决课业上的疑难。有些家长对子女的考试成绩比较关心,但心有余而力不足,无法在行动上具体指导。其次,家长很少为子女购买课外读物。一方面家长缺乏经济实力为子女购置学习图书。此外由于时间和经济等原因,家 3 长很少陪子女外出活动。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原因分析
城市农民工在城市阶层中属于弱势群体,对农民工子女来说,实际上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受教育的公平环境,农民工子女在接受教育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
我国现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缺乏为每个人提供同等教育机会的物质基础,教育机会存在诸多不平等,对于以农民工为主的广大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不平等更为严重。
第一,现行户籍制度的限制。尽管1979年以后,我国的户籍制度限制人口流动的功能开始不断弱化,农民可以“自由”地进入城市,但是户籍制度依然对农民的身份、就业、教育、生活水平等起到钳制作用,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即是受户籍制度影响的结果。没有城市户籍或离开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童,不论这些孩子是在家乡出生被父母带到城市,还是在城市出生且生活在城市,在所居城市很难得到同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基础教育被排斥在城市和乡村的教育体制之外,而被迫以体制外的市场化方式来解决。
第二,现行教育制度的制约。自1985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体制经过三次改革:即“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在国务院领导下,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三次改革,都始终坚持着“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户籍是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实施义务教育所需经费和基本建设投资主要通过地方政府财政拨款进行配置地方政府是筹集经费、设置学校的主要部门。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和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特点,使其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产生矛盾。一方面,流出地政府虽然对其户籍所在地的适龄儿接受义务教育负有完全责任,但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的就学情况进行管理和监督;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出地流入地政府在法律上也不承担经费等主要责任。这样,流入地政府和流出地政府在对待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均处于“无责任”的境地。相应的教育法规不能得到真正的落实,出现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相 互推诿责任的现象。
(二)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有限
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主要途径仍然是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造成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狭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公办学校容纳量有限。由于我国教育资源的紧缺,公办学校大都是按照学校学区内常住人口的数量设置班级容量,根本没有为流动人口预留容量,在公办学校辐射不到、流动人口密集的区域,民办(简易)学校的出现不可避免。以济南区为例,“十一五”期间,众多流动人口居住在这些城郊结合部。大量人口的涌入,给这里的公办学校带来巨大入学压力。众多农民工子女无法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借读,只好选择农民工子弟学校。
第二,子弟学校发展缓慢。中国义务教育财政分权背景下,流动儿童教育机会的供给主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因此流入地政府财政实力直接影响流动儿童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尽管部分地区在资助辖区流动儿童教育上投入了巨大热情,但长远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流动儿童在当地入学时,当地财政将面临巨大压力。无论在民工子弟学校的经费保障、师资配备还是在办学条件改善等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因为财政压力往往都疏于扶持、管理和监督,使民工子弟学校的教学质量长期停滞不前,农民工子女无法接受正常的、良好的义务教育。
(三)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保障制度缺失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要有一定的制度来保障,然而当前相应制度及法律、法规的空白与缺失,造成了城市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的窘境。
第一,现行《义务教育法》不能适应人口流动趋势发展。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义务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户籍就成了享受义务教育的主要依据,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具有明显的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相分离的特点,这样一方面跨地域的流动使流出地政府不便对这些流出本地的适龄儿童少年的就学情况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当外来学童随父母流动时,并没有也不可能将户籍所在地应对其投入的教育经费带到流入地,流入地政府既无义务也不可能投入大笔教育经费完全承担众多外来人口子女就学的责任。这种地方负责的管理体制,使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对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上处于一种“无责任”的境地,消解了政府管理、支持和资助农民工子女教育的积极性。
第二,相关政策执行不力。虽然各地都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但是实际中对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管理没有明确的全国统一的教育行政管理机构专门负责,这类学校几乎处于自发办学状态,比较混乱。各地相应的财政拨款也往往被挪用为当地公办学校的发展。
三、对策思考
1.财政体制的调整,从中央到地方共同消灭“财政真空”的现象。从本质上来看,义务教育是一种公共物品,更准确的说是一种准公共物品,因此政府应当是承担义务教育费用的主体。财政上的支持是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坚强而又有力的保证。中央政府应认真履行其职能,合理安排公共支出,扩大其对该问题转移支付的力度,在制定政策时要把握财权与事权的统一。在给地方政府下放事权的同时也要给予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权。在地方政府方面,将其纳入输入地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将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财政预算,消灭财政真空的现象,在财政给以保障。从济南市的现实来看,2004年、2005年,济南市每年拨付200万的专项资金用于定点学校建设,2006年拨付资金300万元,区政府拨100万元扶持普利中学、玉函小学等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定点学校。槐荫区教育局先后投入400多万元对四所定点学校进行校舍装修、设备更新和实验室建设。目前来看,济南市对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还是很重视的,不但有专款专项,而且逐步将其纳入财政预算,但是数量还是不足,中央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地方政府明确责任,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财政支出用于解决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
2.打破城乡二元分化,使地方政府财政竞争规范,消除对农民工的不公平的待遇。
打破城乡二元分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首先要取消户籍制度,然后社会保障制度,住房制度等配套制度等也随之改革。消除了城乡二元分化,农民工作为劳动力因素自由流动,从而形成规范的地方政府的财政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为城市创造税收,城市就要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哪个城市提供的公共服务比较完善,农民工就会被吸引到该城市,充分发挥“用脚投票”的影响力。城市为了吸引农民工,就会提供全面的公共服务,当然也包括其子女的义务教育。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制度改革,政策转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社会观念的 转变过程,需要从政府到社会各界的努力,从学者官员到普通百姓的共同思考与行动。
3.法律法规的完善与创新。
(1)必须对《义务教育法》进行修订,专设条款填补有关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空白。进一步明确义务教育的政府主导地位与责任,在法律制度上确保包括所有社会成员平等接受一种统一标准的义务教育。同时,义务教育法不能只是公立义务教育保障法,也应该是民办义务教育保障法。从2003年9月实施的《民办教育促进法》第二条把民办教育定义为:“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活动”,显然把以义务教育作为主要内容与任务的民工子弟学校列入民办学校范围之内,这样就把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推向了社会,在事实上把它排除在制度之外,造成义务与权利的不对称,而与当今的义务教育理念相悖。
(2)出台专门的法律法规,明确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责任主体,保证财政上的转移支付与专款专用,对于违规使用该义务教育费用的行为予以惩罚,进行监督,保证国家的政策贯彻实施。
4.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的特点,各部门相互配合,制定相关的政策来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
(1)加大政策宣传,让更多的农民工了解定点学校的情况,将子女送入定点学校。可以争取公安部门的支持,对办理暂住证的农民工进行宣传,争取更多的孩子入学。
(2)针对进城农民工子女流动性强的特点,应该建立动态的学籍制度,随来随落,随走随迁,便于管理。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老师应给与免费补课的帮助。
(3)对于贫困的农民工子女适当减免学费。
(4)在中考时,适当降低升学分数,争取让更多的农民工子女可以进入高中继续读书与深造。
(5)多方参与共同帮助与促进进城农民工子女的心理健康成长。一方面,校方应该和家长更多的合作与交流,更多的与孩子沟通,另一方面可以与大学合作,由大学生志愿者定期定时与孩子交流和辅导心理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 7 人生观与世界观。比如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和普利初级中学的合作就很成功。
5.研究解决与进城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相关的非义务教育问题。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相互影响。有的城市义务教育由9年延长到12年,农民工子女也应比照实行。对进城农民工子女升入高中,哪类城市农民工子女可在当地参加高考,应进行政策研究。有关单位调查了北京市农民工子女在职业教育上的需求与供给,73.9%以上的农民工家庭期望子女达到大专以上教育水平,但受实际学业水平和家庭经济负担能力的影响,为了解决家庭的经济困难的问题,半数家庭选择就读职业高中。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生源短缺,收费过高,民工子女进不去。应推进中等职业学校的改革,形成适合农民工子女进入的中等职业学校和专业技能培训。
平等入学是每个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的表现。《义务教育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明确规定了儿童公平受教育的权利。新一届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到: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问题,不仅涉及数百万儿童的平等教育权,还涉及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没有教育公平,就没有社会平等,甚至会生发出新的社会不平等。
因此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从政府到社会,发动各种力量,切实解决好进城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不要让孩子输在起点上。
农民工的孩子是农民工未来的希望,也是我们祖国明天的希望。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快速转型的关键时期,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已成为整个社会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它的解决将为其他城乡矛盾的顺利解决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加快我国的城市化进展。这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叶敬忠, 王伊欢, 张克云, 陆继霞.《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综述》,农业经济问题, 2010 ,(10)。
2、姚士谋, 吴楚材.《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试论我国的亦工亦农人口》,地理学报, 2009 , 37(2)。
第五篇: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象的分析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大量需求劳动力,涌现了一些脱离了土地而进城工作的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这些人通常称之为“农民工”。其实,在“农民工”这一称呼以前,人们还把他们称为“盲流”、“打工仔(妹)”等等。起初,这些称呼作为一种对尚未完全定型的劳动力现象的直接描述并无多大的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特殊时期城市化的特殊路径选择。但随着这些人的工作逐渐定型,逐渐成为中国非农产业劳动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对哪个称谓来说都不是恰如其分的,都存在着明显的社会歧视成分。
农民工是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民,其身份还没有或者未能得以转换,又在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是现行户籍制度下的产物,是一个职业身份与社会身份相分离的独特的社会群体。
一、农民工的社会歧视现状调查
所谓歧视, 就是不以能力、贡献、合作等为依据, 而以诸如身份、性别、种族或社会经济资源拥有状况为依据, 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所区别的对待”, 以实现“不合理”的目的, 其结果是对某些社会群体、某些社会成员形成一种剥夺, 造成一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社会歧视是社会上的某一群体或社会上人们所共有的针对某一弱势群体的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社会行为或制度安排。
农民工没有城市居民的合法身份,在城市中社会地位低下,没有固定的生活来源,没有固定住所,缺少在工业化城市里生存和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只能从事城市里地简单体力劳动或者从事非法状态地工作。他们作为弱势群体在未能融入城市主流社会之前只能以都市“边缘人”方式存在。目前,农民工社会歧视现状调查存在如下几个方面:
1、农民工的生存现状调查。在调查中发现,违反劳动法规,侵犯职工权益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企事业单位在用工的时候不缴各类保险基金,也不给农民工节假日。劳动条件及工作环境差,安全生产缺乏防范措施,劳保福利待遇差,生老病死保障少等等问题也不同程度存在。我国大量农民工的涌入给城市道路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
2、农民工的社会保障调查。各类社会保险缺位,劳动法和合同法不健全。面对农民工对工伤、医疗保障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并非完全无所作为。这几年,全国各地对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也在进行积极探索。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大中城市都先后制定了农民工参保办法,各地做法各有特色,最大问题是效果难如人意。农民工社会保障推进艰难,除了企业主逃避责任之外,关键原因是法律不健全。
3、农民工的子女教育调查。农民工子女既不同于农村的伙伴,又不同于城市的孩子。经济收入的悬殊、文化背景的差异,都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孩子身上。尽管受到城市的接纳和关注,尽管能坐在教室里,但农民工子女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能否身心健康地成长,这个问题还没有被足够重视。
二、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原因
农民工在进入城市之前, 一般都怀着对城市的向往之情, 他们羡慕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羡慕城里人的生活。他们来到城市的目的就是赚钱, 并幻想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但是, 当他们来到了城市之后, 才发现原来一切都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美好。面对着城市, 使他们有一种巨大的心理反差, 特别是城里人抱着一种对他们的根深蒂固的偏见与歧视, 让他们在城市中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 对城市产生疏离感, 使他们无法真正融入城市, 而成为徘徊于城市边缘的独特的群体。在这样社会环境下,农民工滋生了求富、自卑、求安全、逆反等社会心理,往往会做出被城里人看不起的事情。
农民工的社会歧视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身份歧视原因。在中国, “ 农民”一词既是指职业, 又指身份, 其实更侧重于身份。从身份上说, 农民即使进了城, 只要没有城市户口, 就还是农民工, 还是“二等公民”, 就不能与城市居民同等享受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机会或者优惠和帮助。从职业上说, 农民就意味着从事田间劳作, 这一般都为城市居民所瞧不起。2、社会保障制度的歧视原因。在我国, 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涵盖的范围主要还是城市居民, 而农民却被排斥于外。使生活于城市边缘的农民工无法享受到一系列的市民有的权益。如最低生活保障线、医疗事故保险等, 使其有病不敢看, 生活没有安全感。、就业政策歧视原因。就业制度的歧视包括农民工在求职、就业、管理等方面遇到的不平等待遇。如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的总量控制, 职业、工种限制, 先城后乡控制, 强制性收取管理费、用工调节费等。有些就业市场也主要以城市户口和高等教育学历为前提, 使农民工被排除在外。更有甚者, 某些城市的政府人为设置了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歧视性制度障碍, 主要目的是为了缓解本地下岗职工的就业压力和政府财政收入。、文化歧视原因。城市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城市也是文化交流最集中、频繁的地方, 而大部分的农村文化相对比较落后。农民工生活介于农村与城市之间, 在他们身上, 城市文明与农村文相互碰撞的最为激烈。但是, 城里人却瞧不起农民工身上的“ 泥土气息”, 不肯接受这种“ 外来文化”, 把他们所从事的一些活动视为“低级趣味的”。农民工在家乡所承袭的文化传统、价值观风俗习惯被视为愚昧、无知。、人格歧视原因。城市里的居民有着一种天生的优越感, 并长期以来形成“一等公民”身份优势、意识, 自视高于农村外来人员, 也没把农民工放在眼里。甚至嫌他们“肮脏”“低下”。这种人格歧视造成了市民与农民工的不平等地位及隔阂。
三、解决农民工社会歧视问题的对策
1、政府加大监管力度,制定行之有效的对农民工倾斜政策,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政府具体措施有:①尽快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②建立农民工工资正常支付长效机制。③时机成熟时,尽快取消中国户籍制度。④安置农民工子女读书等问题。⑤尽量提供充分的就业岗位。
2、被歧视者的自立自强是解决社会歧视问题的根本之策在现实社会中,农民工往往具有自身的弱点,要想改变被歧视的命运, 就必须得从自身做起,改正弱点。一方面要客观承认自己某些方面的缺陷, 并努力改善自己消极的形象, 以打破社会对其形成的刻板影响。另一方面, 要认识到社会歧视的最终解决靠的是反歧视群体特别是被歧视群体自身力量的壮大,“谈判”能力的增强。通过不断的斗争才能获取自己的平等权利。近几年,通过各种渠道,农民工讨薪运动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3、有效的宣传、劝说,从而消除社会歧视宣传、劝说是社会心理学态度改变的一个主要策略。社会歧视本质上说是一种根据片面、甚至错误的信息而形成的认知偏差。而通过宣传、劝说这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方式可使偏见持有者增加对偏见对象的认识, 有助于打破刻板印象和克服以点代面、以偏概全的片面性, 以修正原有的态度。
总之,我国要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就必须要解决“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一个重点就是社会歧视问题。我们要解决农民工的社会歧视问题,给农民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为我国创造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