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有感
读《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有感
机电教研室尹国东
近期学校发了一本《教师,做反思的的实践者》,让大家阅读,起初没当回事,以为没什么好看的。这两天晚上没事,翻了下书,大致看了下,才发现,自己被此书的内容深深吸引了。本书共分五个章节,“反思我们的教育”、“反思我们的教学”、“理想的课堂”、“爱的教学”、“人本教育”。行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此书涉及到很多内容,它设置棘手学生、课堂切入、引导艺术、班主任的教导力、互动艺术、课堂效率、心灵教育等,这些鲜明的主题从教育的细节出发,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我在阅读中学有所指、读有所获。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读完这本书,我的确收获很大,真正地明白了任何一次教学实践都不是完美无瑕的,但是可以不断改进的。
因为近期总加班,所以还没有读完,只是大致看了下,但越看越发现此书蕴含的教育大智慧。于是我仔细的阅读了第一章的内容“反思我们的教育”。在读到赵建伟写的“教育者的耻辱”中,我深有感触。书中有一段内容是这样的“2003年1月22日,当我听到儿子站在海南的蜈支洲岛边看着清澈的海水中畅游的鱼群时喃喃自语道‘我多想成为一条鱼而不想做人啊’时,我突然被震惊了!”
现代教育已经和以前的教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古代讲究“棍棒出孝子,严师出高徒”,近代我们提倡关爱学生,用爱心去感化他们,给他们讲道理。家庭教育里,对子女溺爱,要什么家长就给什么,孩子的物质文化生活被满足了,同时,家长又对于孩子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将来有好出路,于是孩子的苦日子来了,周一到周五要正常上课,周末本来要休息了,但家长已经对孩子的时间进行了“合理”的规划,星期六上午学钢琴,下午学舞蹈,他们的解释就是学钢琴可以开发孩子的智力,学舞蹈可以培养孩子的气质。仔细想来这些说法有错么?没错,家长的出发点是好的,让孩子成才就要从各方面抓起。但我们要想到那只是一些不到10岁的孩子,在他们的这个时间,他们能接受的了
这些繁重的任务?他们能否想我们这些成年人一样,了解家长的苦心?答案是否定的。于是孩子的叛逆心理开始提高,小的时候表现不出,也不敢,他们还是惧怕父母的,同时家长看他们小,还对他们百般宠爱呢。渐渐的孩子大了,进入了青春期,此时的孩子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很多孩子慢慢的对家长的唠叨和关心起了反感,“他们好烦”,这是以前一个学生对我说的。一些孩子对这些过度的压力开始反弹了,他们开始放纵自己,于是悲剧发生了。此类事情层出不穷。我比较有感悟的篇章是《您为什么不再感动》,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感动没有真情也便没有教育”。是的,我踏上了教育幼儿这一块领土上,面对的是一个个天真无邪的孩子,教育也是融入在每天的生活中,“抗拒喝牛奶”、“玩具的争抢”、“孩子的偏食”、“还未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有许多为之倾心的事情,但是我想只要用真情付出就会有回报,同时也感动着孩子们的每一点进步,感动是真情的流露也是对孩子关爱的流露,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上应多让自己感动,就会享受到教育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幸福。
反思我们自己,我们做到了么?我的答案是否。借用书中的两段话“是什么麻木了我们?是什么麻木了我们感动的神经?也许是工作压力使然,也许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使然。但是不知我们有没有想过: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而不是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生命的成长需要我们激情的呼唤”
生命的教育特征注定了我们从事的应该是一个充满感动的事业。因为感动着,我们才会为学生的点滴进步而欣喜若狂;因为感动着,我们才会用心去捕捉学生灵智的闪光;因为感动着,才能激起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实现学生生灵与智的生成、融合、升华;因为感动着,我们才能听到学生如春笋拔节一般劈啪作响的生命律动。
2011年4月27日
第二篇:教师 做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 做反思的实践者》有感
观海卫镇鸣鹤小学 洪艳艳
《教师 做反思的实践者》这是一本非常理论的书,我害怕自己看不下去,所以一直没认真去看,在办公室没事时偶尔去翻翻,我却被这本书的内容吸引了。它设置棘手学生、课堂切入、引导艺术、班主任的教导力、互动艺术、课堂效率、心灵教育等,这些鲜明的主题从教育的细节出发,从教育实际情况出发,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让教师在阅读中学有所指、读有所获。它采用了通俗的创作方法,以案例为主,分析、评点为辅,把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融入有趣的情境中。经典的案例,情境式的叙述,流畅的语言,充满感情的评述,发人深省的剖析,让教师更充分地领会先进、有效的教育方法。
对我们的教育,我们应该反思,作为老师,我们就更应该反思,反思是否照顾到每一个学生,反思我们的课堂学生收获有多少„„要反思要思考的很多,在没有看《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之前,有许多问题,我虽然也会一闪而过,但不会有太多的深思,觉得似乎就应该如此,但在看了书之后,往往就会引起我的共鸣。把我潜意识里的想法都唤醒,呼之欲出了。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因此也是我们教育反思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包含了教育教学活动中最真实的成功与失败、喜悦与苦涩,隐含了最真实的教育教学问题。课堂上会创设出某种氛围,激起智慧的火花,创造出比预先设计好的教法更好的方法。也可能尝试一种新教法,但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有时我们碰巧说出的没有特殊意义的评论,而学生却认为是必须要遵循的命令。有些出于善意的激励性的玩笑,却伤害了学生。我们认为明确宣布的一些东西,比如课程目标,数周后却发现学生居然一无所知或模模糊糊。原因何在呢?这种感受产生于瞬间,也容易在激情过后就消失。把它记录下来,深思问题的根源,总结经验教训,会让我们受用终生。
作为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用学生的眼光和心理去观察和理解问题,站在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通过对学生的了解,可以得到对教师授课情况更近乎客观的评价结果。
教师在独立反思的基础上,需要与同事、特别是有经验的同事进行沟通,与专职教研人员、教育专家对话。这样会丰富反思的内涵,扩张反思的效果,修正自己反思的偏差。同事是教学信息和灵感的巨大源泉,同事间的相互合作与学习,促进每个教师成长。
如果实践之后,缺乏研究意识,漠视许多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不注意经验的积累与反思,缺乏对有价值的实践成败的总结,就丧失了实践的意义。如果说古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对学习而言的,那么对于教学则应是“教而不思则退,思而不教则废”。如书本第一章“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做一名有效的教师”里探讨什么样的教师才是有效的教师,得出的结论是:
1、总是对教育工作充满热情;
2、总是对学生充满积极的期待;
3、总是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
4、总是追求自我的专业发展;
5、总是探索课堂的有效教学;
6、总是对教学进行深刻的反思。反思会使我们成为一名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反思能使我们获得教育的智慧,反思能够有效地促进我们的专业能力和专业品质的提升,反思能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更有效。反之,没有反思就没有进步。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没有反思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
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对教师的专业素质培育意义重大。因为,只有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养成“反思性”的专业品质,才能促进教师专业素质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促进新课程改革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勤于总结,是促进自身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与写教科研文章是相互促进的,只有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主动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才容易发觉自身的不足,才能把握住时机找到提高自身的切入点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增长点。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勇于实践,善于反思,重视积累,勤于笔耕,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有反思力的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只能是教师自己的教育观点和素质的反映,我们任何人都无法替代。教师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必须使教学观念同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课程理念一致,善于从实践中学习,善于把理论运用于实践,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学习者。
第三篇:读做反思的实践者
读《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有感
耿车初中 王全
今年暑假,我有机会拜读了肖川主编的《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一书。读完之后,收获颇丰,感触良深。
序言中有这样一句话:“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源自内心的问话。这句话敲打着我的心灵。是啊,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面对特殊的服务对象,我们的责任重大。我们这些教师是“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我一直觉得,我还缺少些什么。即使在我进行本科自学深造时,我感觉我那个空缺还没有被填补。今天,从肖川先生的《序言》中我高兴地发现,我找到了答案。我缺少的正是当前教师普遍缺少的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一种坚定的对于社会、人生和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一言以蔽之,缺乏“思想”。
如何成为“有思想的教师”呢?肖川在给我们找出问题症结的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发展方向,那就是: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深入探索、自觉反思。
“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大量阅读文学名著,还要多读教育名著。不光要读,还要品,要思。读书的过程就是与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培养教师的读书人气质。在指导学生多读书的同时,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一些书?学生读书后思维异常活跃,上课时那咄咄逼人的追问可曾让你汗颜?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书读得太少了。
“深入探索,自觉反思”是教师自身成长的主要途径。作为教师,教书育人的过程只有同时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过程。教育的过程是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个或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的过程。注意,学生是不完美的,教师也是不完美的。我们往往只注意了前者,忽略了后者。因而,我们只知道争取把更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却不能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反思自己传授的知识是否正确,方法是否得当,有没有把学生的思维局限于课堂,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遮目树叶。
于是,作为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即使在当今极为功利化的教育环境中,对待每一名学生也应像龙应台女士一样,用坚定执著耐心的赏识目光回应天底下每一位母亲那穿透时空的疑虑的眼神:“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5岁的手指”。
第四篇:《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快乐组 李艳红
“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是一位母亲,在四楼的阳台上目送自己的孩子去上学后,向学校、向教师、向社会、向历史,说出了这句人类所有的母亲都会发自内心的问话。当我读到这里,我就似乎能看见这位母亲的眼神,满怀希望、又充满疑虑的眼神。这眼神穿透茫茫天宇、穿过千百万年间的时空,盯着你、凝视着我,追问着我们每一位肩负教育重任的教师。是啊,我们这些教师能否不辜负这位母亲的期望,还天底下所有的母亲一个热爱智慧、勇于探索、心地光明、追求幸福的青年?
我能理解这位母亲的期望,更能体谅这位母亲的疑虑,我们这些教师是“将饮之以琼浆,灌之以醍醐,还是哺之以糟粕?”在今天,我不敢肯定说一定会是前者而不是后者。当我看到我们的许多教师以“教育”的名义摧残、奴役、束缚、禁锢、愚弄、欺骗、蒙蔽学生的时候,当我看到我们的学校在为考试的分数而剥夺学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的时候,我为那位母亲担心,我为自己的孩子担心,我为人类的未来担心。
教师原本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她应该把人类的文明精华、智慧结晶如同传递奥运圣火一样传承到孩子们手中,但由于我们的师范教育的学科体系的缺陷以及我们的社会历史的局限等原因,我们的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还有所偏差,对于教育的实践还缺乏深刻的反思,我们的教师还没有成为真正“有思想的教师”。在今天,我国的中小学教师普遍缺少一种文化精神、文化眼光,缺少一种自觉的价值追求。
第五篇:《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读后感
我觉得一个人若是不看书,他的思想便不会前进,对许多事物也不会有太多的想法。“广泛阅读、仔细咀嚼”是教师成长的必要条件。我们不仅要大量阅读文学作品,还要多读教育教学名著。不光要读,还要品,要思。读书的过程就是与外界进行交往的过程,一个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有利于提高人的精神品位,培养教师的气质。在没有看《教师做反思的实践者》之前,有许多问题,我虽然也会一闪而过,但不会有太多的深思,觉得似乎就应该如此,但在看了书之后,往往就会引起我的共鸣。把我潜意识里的想法都唤醒,呼之欲出了。
我们老师有着不一样的工作,因为我们工作的对象是小孩子,他们犹如一张雪白的纸,我们老师给他们绘画上什么颜色,他们的纸上就会有什么颜色。孩子们在没有上学之前他们纯真、善良、好奇心强、好动,但在孩子们上了小学之后他们又有什么变化了呢?孩子的变化是在学校之后开始以及定型的。什么样的老师往往会带出什么样的性格的学生。一位母亲曾今这样说:“学校啊,当我把我的孩子交给你,你保证给他怎样的教育?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是啊,这不得不是我们老师所要反思的内容。我们为孩子做过些什么?
在孩子上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给孩子加上了很多的枷锁:上课不准说闲话、不准做小动作、回答问题要先举手、上课不能趴着……这些对于上课的规矩应该还有理由可言,毕竟上课时候是一个集体,要有一定的秩序。但是下课呢?由于很多时候为了孩子的安全着想,不得不对孩子的课间活动做一些限制,特别是在孩子由于玩耍而受伤的时候,往往很多时候其他孩子就会因此而有所牺牲:若是某同学在课间玩跨步的时候骨折了,一次也许不会,但可以保证事故出现的次数多了,老师肯定会禁止孩子们玩这种游戏;因为其他学校出现的溺水的事故多了,便更是禁止孩子们游泳,不过有一点还好,要是有大人陪伴是允许的,记得小时候的时间都是在水中度过的:捉螃蟹、抓小鱼、游泳、玩水,真是没法比啊,似乎更喜欢自己的童年;由于现在班级人数都很多,所以是不允许在班级里追跑打闹的……似乎不允许做的事太多了,老师的口头禅似乎就是“不准、不允许、不可以”。孩子就是在这样的生活中渐渐长大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丢失了什么呢?我们做老师的难道不应该有所反思吗?有,我反思了,结果是不得而终:安全和快乐,站在老师的立场肯定会选择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