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冷眼看小学作文
冷眼看“小学作文”
叶圣陶先生早已指出:“小学生作文教授之目的在令学生能以文字直抒情感,了无隔阂,朴实说理,不生谬误。至于修词之工,谋篇之巧,初非必要之需求。能之固佳,不能亦不为病”。其言下之意,小学生作文姓“小”,要符合天性,忌拔苗助长;要去伪存真,忌浮华躁作。
我一直以为,孩子天生就是诗人,因此,常有意搜集孩子的只言片语。一次,听见一个孩子对着月亮和他妈妈说:“妈妈,月亮瘦了,肯定是它不听妈妈的话,不爱吃饭才这样的。”“那月亮圆了是怎么回事?”妈妈反问。“月亮圆了,是因为它听妈妈的话,大口大口地吃饭就胖起来了。”孩子说得真切自然。还有一次,两个幼儿园的孩子对我讲:“黑人叔叔我不爱,你看他天天不洗脸。”“今年我有一个愿望,想让妈妈给我生个小弟弟,再生一个狗宝宝。”瞧!这才是孩子们的原生态语言。这样的语言,无杂质、无污染,真水无香、清丽可人,不仅令成人叹服,也令成人仰视。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印度德肋撒修女说:“孩子是成年人最好的老师。”
不知何故,孩子一到了学校,那种语言的天资就渐渐消退了,有些孩子甚至连写一段像样的话的本领都没有了。悲哉!我觉得,不当教学是主要原因。其中,过度的约束、过细的规定、过分的成人化、过早的功利化导致孩子们丧失了本该有的“童年”,使他们被迫成为 “小大人”,表面的“乖巧”“成熟”看似成功,其实孩子们早已脱离了他们成长的轨迹。“儿童永远正确”,他们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的逻辑辩证,有自己的生活理解,有自己的表达特点,教育者只有站在“儿童本位”上,多唤醒、多呵护、多鼓励、多扶持,才能真正走进儿童的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一不小心露珠滚落,就会破碎,不复存在。”
倡导“童言无忌”。小学生写作文要像小树生长一样,先让它们肆意地长,等到一定高度再修枝剪干。初写作文时,不妨在内容上放开,体裁上放开,思想上放开,让孩子们看到什么写什么,想到什么写什么,听到什么写什么,做了什么写什么,少一些“清规戒律”,多一些“胆大妄为”“胡思乱想”“真情对白”。请看下面一篇习作:
鸡腿和蛋黄
台北 吴昱瀚
我最喜欢和讨厌吃的东西各有一样,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我最喜欢吃炸鸡腿,尤其是撒上椒盐后,更是美味。有一次睡觉时,我梦见自己在吃鸡腿,吃一只好大好大的鸡腿,这时哥哥突然发出一声惨叫:“是谁咬我?”原来我一把抱住哥哥的大腿当成鸡腿在啃。我常想:如果每天都能吃到鸡腿,有多好啊!
我最讨厌吃蛋黄,在以前我倒是很喜欢吃。但是有一次,我看到弟弟上大号擦屁股时,弄得整张卫生纸都是黄黄的,很像蛋黄。现在妈妈叫吃蛋黄的时候,一看到蛋黄,我就会联想起那件事,弄得胃口全没了,只好赶快说:“不要”。
追求“童心可鉴”。还是先来读一首诗。
经常撒点胡椒面
「美」谢尔·希尔弗斯坦
经常往头上撒点胡椒面,经常往头上撒点胡椒面。
如果你不幸被野人活捉,卖给衣衫褴褛的老巫婆,她把你抓起来闻闻,想把你炖成汤喝。
她会“啊秋”一声打个喷嚏,“天哪,你太辣了!”她说,“恐怕和我的口味不合。”
她会大叫一声把你扔出窗外,你就此从那里逃脱,很快安全地回到家里,坐在椅子上多么快乐!
只要你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经常往头上撒点胡椒面。
这是很多孩子都喜欢的诗,只为在这样的作品中能够找到他们的影子。也就是说,这样的作品和儿童的所思、所想、所听、所看、所悟甚至和他们的心跳紧紧相连。但反过来想一想,这样的作品为什么不会出现在孩子的习作中、考试中,难道孩子们不曾有过这些奇特的想法吗?显然不是,是我们阻塞了他们表达的通道,他们根本没有机会这样去想,即使这样想了也没有写出来的机会。因此,习作要达到“童心可鉴”,首先孩子们内心要自由,如上面诗歌中那样,想一连用几个“经常”由自己说了算,而不要过早安上“语句重复”“表达呆板”“句子不通顺”等等的标签。
体现“童趣盎然”。鲁迅说:“幼稚对于老成,就像孩子对大人”。小学生作文就应该是源自孩子们生活空间的,充满儿童情趣的,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一段文字。在审视他们的作文时,我们“眼睛里要容得下沙子”,不能用成年人完美化的眼光去看待。毕竟孩子的东西,本身就带有几分幼稚,几分残缺,却又饱含着许多纯真,许多异想天开的“缪斯天性”。因此,要特别保护儿童的“语言生态”,不要过早以作文长短论英雄,以立意高下论优劣,以结构是否精美论输赢,只要他们的习作里有童年的影子、童年的味道、童年的稚趣,就值得称道。
必竟,每个孩子是不同的,我们能做的也许只能是静候花开。
第二篇:冷眼看两会
“我们开会,前面8分钟是在歌功颂德,对报告歌功颂德,对自己歌功颂德,剩下的没有时间了”。石钟山教授的10分钟言论,可谓是精辟。
就目前从媒体上看到的两会报道来说,也应该去除那些歌功颂德的而部分直奔主题。现在媒体报道不是明星代表、伟人后人就是民族代表、美女代表,但就代表的提案、群众的大事、国家的要事却少有提及,明显有些喧宾夺主。
《孟子·离娄章句下》讲过一个故事:子产主政郑国的时候,用自己的驾乘去帮百姓渡河。孟子对这件事的评价是:“惠而不知为政。”意思是说,这只是小恩小惠,他并不懂得为政。他要是懂得为政的话,就该把桥修好,让百姓不为渡河而发愁。君子只要把政治搞好了,他外出鸣锣开道都可以。今天人们对政治家的要求,比孟子的时代更高,即便修好了路,也应该亲民一些才好。
时下“歌功颂德”应经成为我们开会的“潜规则”。
实际上,在开会的时候,尤其是两会这样难得的会议,代表、委员们更应懂得珍惜:不仅要珍惜有限的会议时间,而且还要珍惜来之不易的与会机会。这样,代表、委员们就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人民的意志表达出来,把代表、委员的职责发挥好,这才是代表、委员所要做的事。至于代表也好,报告也罢,有什么功劳,有什么好处,人民群众心里都清楚。尤其是报告,有什么好的,好在哪里就不必说了,因为人民群众是看得懂的;恰恰相反,报告需要代表、委员们审议的不是有什么好处,而是存在什么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所以,一年一次的两会,倘若代表、委员们在10分钟的发言时间里,都用8分钟去歌功颂德,那么,代表、委员们还会有时间去审议报告吗?很显然,如此低效率的两会,开与不开又有啥区别呢?同样,我们的新闻媒体也应该抓住有限的版面及时间去多报道那些和广大群众息息相关的提案,不要再纠缠到代表个人的“私密”上了!
第三篇:读《冷眼看世界》有感
读《冷眼看世界》有感
黑色的脸
一本《冷眼看世界》从中让我体会到作者,跳出这个世界来看这个世界。其实这本书自己真的没读懂,因为此书在看的过程中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先是看不懂,一点也看不懂,不能理解。等看过一少半的时候开始渐渐的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接着又看不懂了,等到快结束的时候又似乎懂了一点。也许自己的智商真的不能与犹太人同日而语,所以不懂也是自然。但其中的一个章节《文学是精巧的奢侈品》给了我一些启示。
您何苦读这种昙花一现的东西?大多数现代书籍只不过是对今天的闪烁耀眼的反映。这点光芒很快就熄灭。您应该多读古书。古典文学,歌德。古的东西把它最内在的价值表露到了外面——持久性。时新东西都是短暂的,今天是美好的,明天就显得可笑。这就是文学的道路。
书代替不了世界。这是不可能的。在生活中,一切都有它存在的意义,都有它的任务,这任务不可能完全由别的什么东西来完成。比如说,一个人不可能由别的替补人代化体验生活。认识世界也好,读书也好,都同此理。人们企图把生活关到书里,就像把鸣禽关进鸟笼一样,但这是做不到的。事情正好相反,人用书籍的抽象概念只不过为自己建造了一个牢笼哲学家,只是带着各种不同鸟笼的、穿得光怪陆离的鹦鹉学舌者。
字必须加以精确的界定,否则,我们会跌进完全意想不到的深谷。我们爬不上削得光光的石阶,反而会陷在烂泥淖里。
正像您在这里看见的那样,我们到中国古老文献的译本里探求现实,而不去耐心地阅读自己的生活和责任的原文。对他们来说,前天似乎比今天更容易理解。而实际上,不论何时何地,真理都不可能像在自己生活的时刻那样易于被人接近和理解。只有在此时此
地,人们才能获得真理,或失去真理。遮掩真理的只是显现的东西,只是外表。我们必须冲破外表。然后一切就都清楚了。
这也许告诉了我应该怎样读书,读什么书。其实这也是我一直迷茫的问题。自从担任体育教师以来,我才真正开始了自己的读书生活。刚开始读一些小说,后来读一些报刊杂志,因为学校有图书馆,所以也有了许多方便,每次走进图书馆,看到一列列的书架,闭上眼睛闻着书香,真的比吸烟的感觉都好。处在书架中间,那时的心才真的是纯净的、平静的。刚开始总找一些自己爱好的,想知道还未知的书来看,后来感觉不知看什么好的时候,便从书架的第一列开始按顺序看(这是不现实的,书是无限的,而自己的生命和时间是有限的),但发现这是不现实的。而且有一些书对于自己的学习也没有太大的帮助。渐渐的从读过的书中也知道了,想读好书,还是应该专攻一类书。这种思想我也曾坚持过,比如读了《史记》和《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一些演义之类之后。发现生活中,尤其是自己的职业(小学教师),其实是应该博览群书的。不然同学生及家长交流时,会发现自己知道的太少了。想用的时候只是一个大概。这又让我矛盾了。但是再读一读的时候,我感觉自己还是应该专攻一类,因为真正在探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只是了解一点,而且这一点有时说不出时间,说不出地点,说不出人物。自己只是读过而已,连认真读都谈不上,更不必说理解了。
我们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如果自己都不自己是干什么,应该干什么,那么我又如何进行“传道”。如果自己的业务都不精,连基本的信息都不准确,那么我又如何进行“授业”。如果自己都没把书读懂,自己都不能理解,那么我又如何进行“解惑”。博览的最后结果是自己都混乱了。那还不如自己把一方面弄明白,至少自己可以在一定的领域可以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这也不枉为人师一回。无论是孔子、曾国藩、卡夫卡„„都在向我们传达,读书要选好读什么书怎样读。希望自己能有所选,有所读,有所悟。
第四篇:冷眼看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与反思
冷眼看“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案例与反思
今天看了一个案例:“统计的初步认识”。学生对以一当二的统计图表示出单数有了困难,老师就组织合作学习。学生马上四人围成一组,一些学习基础好、思维活跃的学生抢先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一格可以表示2人、4人、10人......其他一些相对较差的学生或沉默,或东张西望,或自己做自己的事。汇报时,个别学生的意见就成了小组集体的意见。
纵观此案例的合作过程,其实是部分学生挑大梁、唱独角戏。它折射出了一个在各学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不会合作学习。这样情况经常在课堂上发生,慢慢地,那些不爱说的学生就会认为自己不需要动脑,反正有学习好的同学,他们会告诉我的。久而久之的结果是:善表达勤思考的学生思维更加活跃,而那些不爱说话的学生更加的懒于动脑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又回到被动学习的老路上去了。
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应教会学生遵循合作学习的规则,学会有序合作:组内成员独立思考后动手验证想法是否可行→在“主持人”的协调下组员一次发表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再重复)→若经过争论后大家的意见仍不统一,则由“记录员”记录下来,待小组汇报时提交全班讨论。要学会有礼貌的倾听,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如有争议,应有礼貌地打断别人的讲话,发言者也应有礼貌地接受被打断。在这样有序的合作中,学生才更衣发生思维的碰撞,从而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容易解决问题。
第五篇:观察作文—小眼看世界
“吃”鸡蛋的瓶子
广东省佛冈县振兴小学六(4)班 欧阳漫柠
指导老师:欧阳榕云
夜,那么静!月亮圆圆的,像个大玉盘。月光透过窗子照进我的家,给屋内的一切都披上了一层银纱,显得和谐而静谧。
爸爸在看报,妈妈正专心致志地绣着十字绣,小弟弟托着腮帮望着明月发呆。我突然想起科学课老师给我们做的“会吃鸡蛋的瓶子”实验。我走到弟弟跟前说:“弟弟,姐有一个会吃鸡蛋的瓶子。”
“姐,你别蒙我了,哪有‘会吃鸡蛋的瓶子’,我才不信呢!”
“不信!那你等着瞧。”
于是,我叫妈妈帮我汆熟一个鸡蛋,叫爸爸拿一些纸片,一盒火柴,而我呢,就去找一个细口瓶!等一切准备就绪,就开始工作喽!
我小心地帮熟鸡蛋脱掉“外衣”,然后把纸片撕成长条状,按老师所说的,我先帮纸片“上火”,然后把它扔进瓶子,等纸片“安熄”了,我连忙把鸡蛋放在瓶口,然后立即把小手松开!
最精彩的时刻到了!一秒、两秒、三秒„„“扑通”一声,鸡蛋像滑滑梯一样,一下子就被瓶子“吃”掉了!爸爸妈妈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这是事实。
于是,我告诉他们其中的道理:“爸爸妈妈,告诉你们,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的。而鸡蛋‘坐’在瓶口的时候,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外的压力变大,所以,瓶子就可以慢慢地把鸡蛋‘吃’进去啦!”
“哦——”爸爸妈妈恍然大悟,“原来这小小的实验也蕴含了这么多的科学道理!”爸爸微笑着看着我,眼里充满了赞许之意!而弟弟却一脸的茫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夜,还那么静,那轮高挂在天空的圆月和眨着眼睛的星星正对着我笑呢!
【江梅老师点评】 “吃”鸡蛋的瓶子?光标题就足以让人的目光聚焦了!看来,科学家们说得对,好奇心是人的天性中最重要的方面之一,也是激发探索科学奥妙的主要动机。为了满足弟弟的好奇心,欧阳漫柠同学模仿科学课老师给家人做了一个“会吃鸡蛋的瓶子”的实验。可喜的是,她还把实验过程一丝不漏地记录下来,让我们也欣赏了一场“魔术”表演。文章的精彩之处主要为后面“见证神奇的那一刻”,以及优美的环境描写——开头衬托出和谐宁静的生活气息,结尾烘托着主人公的喜悦之情。
【评分标准】★★★★★
主题:主题明确,符合题目要求
内容:内容具体,情感真挚,有新意 结构:结构段落分明,叙述有序
语言:语言通顺,用词准确 【得分】
主题:★★★★★ 内容:★★★★ 结构:★★★★★ 语言:★★★★★
能穿透土豆的吸管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花园小学五年级二班 焦华泽
指导教师 刘金路
放学回家,我看到爸爸在摆弄塑料吸管和土豆,就奇怪地问:“爸爸,你在干什么?你要给我们炒土豆丝吗?”
爸爸笑着说:“我想做个实验,看能不能成功。”
一听做实验,我来了精神,对爸爸说:“爸爸,还需要准备什么?您尽管吩咐!”
“就用这两样东西。”爸爸举起手里的吸管和土豆,笑嘻嘻地说:“你能用吸管穿透这个土豆吗?” 我不假思索地说:“没问题!”说着便从爸爸手中接过了土豆和吸管。我将土豆放在茶几上,一手扶着土豆,一手拿着吸管,将吸管高高举起,用尽全力向土豆扎去。呀!只见吸管大约扎进了两厘米多。
我拿起扎着吸管的土豆,对爸爸说:“怎么样,厉害吧!”
爸爸看了看我手中的土豆,说:“很好!可没有一下子将土豆穿透哇!”
“将土豆穿透?我再试一遍!”我将吸管拔出,把土豆放在茶几上,双手握着吸管,去扎土豆,还是没有将土豆穿透!
我看了看爸爸,问:“刚才,我已经用了很大的劲,才扎进去这么一点,要想扎透土豆,不可能吧?”
爸爸笑着说:“你将土豆放在一个杯子口上,用大拇指按紧吸管的一头,其它四指握紧吸管,再用力扎土豆,试试结果如何?”
我将土豆放在玻璃杯口上,用左手扶着土豆,用右手的大拇指按紧吸管的一头,四指握紧吸管用力向土豆扎去。我一边做一边仔细地盯着吸管,只见吸管竟然迅速扎透了土豆。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拿起土豆,吃惊地看着吸管,说:“咦,还真的扎透了,太神奇了!”
我感到不可思议,便问爸爸:“这是为什么呢?”爸爸笑着解释道:“你用拇指压紧吸管扎进土豆时,由于吸管里空气的体积变小,里面的压强就变大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很大的力,这种力使吸管变得很坚硬,这样吸管就可以扎透土豆了。”
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我终于明白了!”
爸爸摸了摸我的头,说:“儿子,在生活中有许多看似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肯动脑筋,想办法,一般都有可能实现。”
我深深地点了一下头,说:“爸爸,我记住了!”
【江梅老师点评】 本文结构完整,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对话描写较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特点。显然,焦华泽同学是一个勤于练笔的人,也懂得把生活中有价值的素材转化为习作内容。文章记录了他在爸爸的指导下用塑料吸管穿透土豆的实验过程。先讲自己的“蛮干”,再说成功的经过,最后通过爸爸的口道出科学原理和实验心得,给人以启迪。在这里,我也送一段话给大家:二十一世纪,科学将会成为人类的生命。你不懂科学,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中生存。如果你有了科学的种子,精心培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颗种子就会不断生根、发芽、结出累累硕果„„ 【得分】
主题:★★★★★ 内容:★★★★ 结构:★★★★★ 语言:★★★★
刊载杂志:《作文100分》(2012年7-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