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长也得懂教育
家长也得懂教育
——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有感
临港区沙坪镇志城小学:汪增旭 当代家长应该读书.
当代家长应该通过读书丰厚自己的底蕴.
当代家长可以在阅读中获得育子的智慧.
当代家长可以在阅读中提升自己的育子水平.
……
近些年我读过很多关于家庭教育类的书,有的书读完以后没多大收获,全是理论的东东,枯燥无味,有的书写的还不错,里面的理念和方法值得学习.不过,普通老百姓又达不到那种教育条件.越读越自卑。二年前我有幸得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它真正是千百万年轻父母的必读本.我之所以选这本书来写,是因为它的作者尹建莉老师就是一位懂教育的家长,她亲自把自己女儿通过17年的点滴教育,培育成为一位优秀的公民.里面不仅有很多她如何培育自己女儿的案例,也有很多我们身边有的问题孩子,用什么方法解决,都让读者十分清楚. 我从中受益匪浅,我现在就在亲自见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好处:因为我有一个2岁多的孩子,我一直都很关注他各方面能力的培养.现在这孩子在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上发展得很不错.他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一个意思,而且也能叙述一个简单的事件,词汇丰富,他能把天上的白云说成是棉花糖,或是老虎,或是波浪......我记得上次在电脑上观看了钱塘江大潮后,他一个人跑到卧室里,两只小手抓起床单使劲地上下晃,床单在他的晃动下高低起伏着,嘴里还不停地说:"涨潮了,涨潮了,妈妈快来看呀钱塘江涨潮啦,好壮观呀!"我见到此情景,心慰地笑了,并和他一起"制造"大潮......像这样的表现还有很多很多,这些都得益于《好妈妈胜过妈老师》里边尹建莉老师的育子经验.
几天前,电视里童话作家郑渊洁说过孩子在幼儿阶段不在于知识传授的多少,而关键在于孩子想象能力的培养,有了丰富的想象能力再加上知识的传输,二者合起来就会有创造能力.然而现实中,家长们只关注孩子能写多少字,能算几道题,现在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的心意,教孩子识字,写字,数数,计算.结
果孩子到了小学阶段还是不会读书,数学不会做解决问题.一些不良习惯改也改不掉,弄得小学老师也心烦.尹建莉老师在书里说过识字教学应与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不要孤立地教识字,她也举了一个例子:有一个四岁的孩子能认得两千没字.原来是他爷爷在家里的墙上贴满了字词,每天不停地教他认,那孩子在短短几个月居然全认这些字,可是这些字到了文章中他就不认识了,把识字和阅读割开了可能早早地破坏孩子识字的兴趣和自信心.由此看来,家长也得懂教育呀.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庭的美好梦想,但事实上很多家庭是事与愿违,一出门就能听到三五几个家长凑到一起在摆自家孩子又如何得不听话,又如何得不争气.又如何得不孝,......自己这辈子如何得作孽呀!这些被戴上不听话,不争气,不孝等帽子的孩子们也变成了学校里的问题儿童了.这学期,我校有一个一年级智残儿童,样子长得也挺帅得,可就是目光呆滞,说话不清,偶尔会发出嚎叫,走路摇摇晃晃的.我就想:这个年代怎么还有这样的孩子,本应该质量挺高的嘛.一打听原来这个孩子是由于他父亲的愚昧造成的:当孩子的妈妈怀着他的时候,到处去请会辨生男生女的老太婆看过究竟,结果都说是女孩子,就这样这个准父亲就冷冷得甩了一句:"妈的,又是个女的!"从此便不管了,成天就知道赌,到了寒冬腊月的一天早上,孩子已经从妈妈的肚子里出来了,滑到地上,母亲有气无力地挣扎着,二个小时后,被邻居发现了,邻居抱起来一看,呀!是个大胖儿子!跑去找到孩子的父亲,可是太晚了,虽然抢救过来了,但是.......他气得锤胸蹬足,直叫:作孽呀!作孽呀!
听到这里,我的心隐隐作痛,真愚昧无知的家长呀,这样就亲手毁了孩子一生.尹老师在书中说绝大多数问题儿童都是来自家庭不同因素造成的,在家长的意识里,以为把孩子送进学校就万事大吉了,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就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却严重忽略了家庭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其实,家庭教育在儿童的成长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或者说,儿童在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来自一个什么样的家庭,有着怎样的父母.
像现在学校里一批留守儿童,他们的思想孤僻,自理能力差,没情感,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虽然过得挺不错,还心中始终少了一点儿什么,那就是来自父母的爱,现代家庭教育中一很大的问题是,父母可以为孩子付出生命,却不肯为孩子付出时间和心思.有的父母长年外地打工,一年半载才回来.回来几天
又出去,这样你又给予了孩子多少爱呀,现在的孩子不在是解决吃穿问题,而是解决思想问题,孩子的思想教育才是最重要的,作为父母的你们不要在推却了,自己带孩子吧.....
另一种孩子由于父母的蛮横无理,溺爱过度造成孩子只知道攀比,吃名牌,穿名牌,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我一亲戚的孩子他们也是自己带孩子的,小时候不管孩子要求合不合理,一律满足,在幼儿园里时就教孩子不吃亏,如果孩子被打了,就要求孩子一定要打回来,打严重了,老爸来给你收场.我劝说这样做不行,只会让孩子心里滋生一种报复感,应该正面教育,他老爸还不耐烦地说:"未必然我儿子就白挨打了呀!那种叫懦夫!在外边就要恶一点!"现在这孩子已经上小学三年级了,到了哪里,哪里的人们都不欢迎他,他跟大家合不拢来,要不他打人家,要不就专搞恶作剧.学习习惯也差,就专吹牛.(他老爸就是一个吹牛专家)一次听家人说:他妈妈逼他做语文作业,他硬是不做,弄得母子大吵大闹,没想到这孩子跑到厨房里拿出一把菜刀狠狠地扔在地上说:"干脆你砍死我算了,免得你眼不见,心不烦!"这下,他妈妈吓呆了......
其实,像这些例子身边还有,不一一道来.这么一群问题儿童被送到学校,也给学校带来教育的困难,如果遇到好老师,还可以通过良好的方式协调家庭转变教育方式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反之这些孩子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可能最终又会对社会对家庭带来不幸。谈到这里,我真想大声呼吁:家长们你们要改变落后的教育方法啦,不能再这样下去啦!你们一定要懂教育!
《好妈妈胜过妈老师》一书的出版解决了很多家长育子的烦恼.这是一本有勇气,有思想,有智慧的家教读本,既敢直面教育问题,又深入地思考;有独到的教育观念,更有教育智慧,最重要的还有无所不在的爱心.读了尹建莉老师的这些文章,我们才真正知道面对孩子时应该如何想,如何做.哪个孩子不需要有教育素养的父母?现在社会上的普遍情况恰恰相反,家长们对孩子用心了,但用得不是地方,主要以管教为主,处处充满痕迹深重的干涉,儿童所体会的多是强制力,而不是教育.培养一个好孩子,不仅是对家庭负责,也是对民族发展负责,对未来社会负责.
家长是朋友,家长是老师,家长是孩子的引路人,家长教育方法的差别常常影响孩子的一生!
第二篇:不懂也得懂杂文随笔
铺垫了这么多,其实正文在今天的第三篇文章。
我身边就有许多“不懂装懂不要问”的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将自己潜移默化的驯化成了自己对任何事物都有涉略(就算没有,他们也一定要装出以前听过的事实)。这样的人从学业时代开始就遇到过许多,期初我真的认为他们是什么都懂,但是渐渐的我已经明白了他们台词的共同性——例如,以“哦,我知道这个事情”来表示自己知道人们正在讨论的事情,然后采用别人说什么自己就接话的方式,来附和别人以不断的修饰自己是听过这件事情的;还有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很一般”一类的消极评价来阻断谈话的继续,一方面既能够表现自己对人们正在谈话的内容的知晓,另一方面又能区别人彰显自己的不雷同的原则;还有些人喜欢用否定别人观点的方式来表示自己了解某些事实,然后又通过否定别人的方式获得了能够区别他人的优越感。
事实上他们真的懂这些事情?我看未必,他们肚子中的东西有几斤几两其实他们自己是最清楚的,了不了解也只有他们知道,但是我说过他们已经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这种潜移默化的习惯,对任何一个事情一定会采用“我知道”和否定他人(或是一定要从别人的观点中找到一定的纰漏和自己值得彰显能力的评价)的方式来不断的加强自己“知晓百科”的能力。也是因为这样,他们也一定要想办法通过“不懂装懂不要问”的方式来维系自己这种美好的形象。
事实上,当我形容完这群人的肖像之后,你也应该会想起自己过去生活中出现的那些能够想起音容相貌的人,但是试想一下,你们真的喜欢这样的人?他们所奉行的那套自己什么都懂的逻辑对你来说你根本得不到任何有用的信息,而你随着年龄的增长,你为了更高效的沟通,你是否还真的愿意和这样的人在一起高谈阔论?
对吧,那些人浮现出来了,在同学会的时候,他们是最高谈论阔的人,当别人在彼此寒暄生活的时候,他们讨论的是政治和世界的和平;当别人在互换名片确定未来合作可能的时候,他们讨论的是未来20年经济大环境对人类社会进化的影响……
没有讽刺的意思,只是觉得,远离这样的一群人,你能够了解到的世界比你想象的还要丰富,而不是一味的套用那些想要努力丰满自己形象的虚伪。
第三篇:教育孩子也得选对方法
教育孩子也得选对方法
——观《跑出一片天》有感
这周星期四,老师带领我们到到电影院看了一部电影——《跑出一片天》。看完之后,我受益匪浅。
电影讲述了一个没有母亲的小孩,叫李小天,他很喜欢跑步。可是他爸爸却要他认真学习,将来开大饭店。但这阻止不了他对跑步的酷爱,他在朋友大眼仔的帮助下努力训练,最后在田径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在电影中,令我感触非常深的地方,是李小天在爸爸阻止他训练是时候,骂他爸爸什么也不懂,说大家都知道他爱跑步,就爸爸不知道……看到这里,我想:是啊,许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妇成凤。可是,他们却从不去理解过孩子的心思,不知道孩子喜欢什么,理想是什么。就这样盲目地要孩子服从自己去学习,那叫逼着孩子学习呀!这样孩子怎么能成器呢?有时间逼着孩子去学习,为什么不用点时间去发掘孩子的特长和爱好呢?孩子的特长和爱好才是他所能超常发挥的东西呀!而且,虽然孩子能接受父母的压迫去学习,但这也并非能让他高兴呀,这样也不能让孩子将来有甩作为呀!
在电影的最后,我很高兴,因为李小天跑了第一名!不过,我双想到:小天的第一名也是因为他爸爸开窍了,否则,李小天既不能跑步,又开不了大饭店,将会成为一个没有作为的人,没有用的人所以,还是盲目地压迫孩子去学习的父母们,要尽快改正错误呀!要不就迟了啊!
看破完电影,我想告诫各位父母,不要盲目地压迫孩子,要去发掘孩子的特长,让孩子向那方面去发展啊!
第四篇:《画画也得实事求是》
《读者》春季卷第3-4期读书笔记
当年宋徽宗令宫中各技艺高超画师绘宫中一只孔雀登高,满座高手倾尽心思绘出佳作,徽宗观遍却无一幅满意。问其原因,乃道:“孔雀若要登高,必先抬左脚,众人皆先抬右脚,谬矣。”
国粹我国只有三件被誉为上上品:书法,国画,京剧。而国画,更是被当年毕加索誉为:“如果东方艺术是面包,西方不过是面包渣。”一支毛笔,四尺宣纸,让浓墨追随着情绪在纸上肆意流淌。勾皴点染,浓淡干湿,这是山水画;疏影横斜,恍若神气,这是花鸟画;画出传神,画出气魄,这是人物画。
国画与书法,我一直认为同是中国古之艺术瑰宝,他们有着相同之处——同样讲究神韵,同样需要细致的观察与工笔,同样需要着放松的心态与浓厚的感情。他们都是艺术的体现,不过国画体现在山水景物的变幻绘制之中,书法体现在方块字的法度锋芒中。
一是细致观察。上文中所提到的故事便是例子。宋徽宗作为中国帝王史上最有才华的书画家,在国画尤其是花鸟画,书法上有着无人可攀的传奇。花鸟鱼虫,他都能细致观察,连孔雀登高先抬哪只脚都一清二楚。这样的细致入微,虽不能助他治理天下,却造就了帝王史上无人倾倒的画作,在书法上的细致临摹学习,吸取百家之长,更让他创作出“瘦金体”潇洒俊逸的字体。
二是神韵。国画不同于西洋画,他看重神韵。郑板桥大师的《兰竹图》,全画只有一丛兰叶,几支竹子,却着实让人感受到了竹的坚韧不拔,兰的君子品性。用浓淡干湿的墨色勾勒出天地间的美感,用或细腻,或豪放的笔锋,绘出每一种景物独一无二的色彩。
三是放松的心态与浓厚的感情。这里举两个书法的故事为例——一是当年郭沫若为岳阳楼题字,自知任务重大,便苦心写了几百幅“岳阳楼”,选出其中三幅寄给毛泽东,最后毛泽东欣赏的却是郭沫若在信封上所写的“岳阳楼”三字。二是一幅作品: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其中的运笔出锋,乃至整篇作品,透出的都是最深的悲愤之情。国画亦是如此——它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自然,去感受天地灵气,然后将大自然的云卷云舒记录成画卷。他更需要的是一种情感,喜怒哀惧,凝聚于笔尖,成为艺术珍品。
国画是中国国粹,和书法、京剧一样,是中国人的骄傲。他可以作为端凝的艺术,也可以作为文人墨客的游戏,但不管怎样,国画之神韵,已经永远接地于大自然。他所要体现的便是如此——芸芸众生独有的神,独有的美。
第五篇:父亲也懂秀色可餐散文
从我记事起,父亲就喜爱花花草草,特别是对牡丹情有独钟。那时候虽不是饥馑年代,但家家户户也不富裕,别人家的院子里种的都是蔬菜,自家吃不完,还可以卖钱补贴家用,我家的院子虽然很大,空地上种的菜却很少,仅够自家吃而已。院子的一多半空地,父亲都种上了花草,而且牡丹居多,又都是最向阳的地方。母亲曾说他,种那么多花草能当饭吃?父亲只是笑而不答。母亲唠叨得多了,父亲也只是说,饭菜只要能吃饱就行,你不知道,蔬菜只是养身,花草才能养心啊!
我那时年纪小,对父亲的话懵懵懂懂的,但每年的四月,我们家的院子就格外漂亮。
虽说院墙是土垒的,但因为有牡丹开放,土院子也变得花团锦簇。父亲种的牡丹我说不出名堂,只是听父亲指着说这是洛阳红,那是赵粉,那是玉板白,我不管它们叫什么,只知道那一朵朵碗大的花,红的像一团火,粉的像一片霞,白的像一团雪。在暖暖春日的照耀下,金色的小蜜蜂、斑斓的花蝴蝶不知从何处而来,在花丛中翩翩起舞,给院子带来了不少生气。
那时种花的人很少,更别说是农家小院了。同村很多人干完农活回来,或没事的时候,总要到我家院子里看看。来看花的人个个满面笑容,像要和花朵比娇艳似的,都夸父亲牡丹种得好!父亲拿出家里好吃的、好喝的招待人家。离得近的,有时端着饭碗就来了,还说看着这么美的花吃饭,吃着香甜,饭也吃得多了。有时缺蒜少醋的,父亲还倒贴进去不少。等人家走了,我们心疼那些好吃的,母亲心疼蒜和醋,就对父亲抱怨。父亲反而说,你看,来看花的,没一个不高兴;看着花吃饭的,没一个吃得不香甜。这就叫看花养心,秀色可餐呀!
后来,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想种花的人渐渐多了起来。当然,他们首先想种的就是牡丹,不但因为牡丹花好看,而且父亲种得多,讨要起来自然方便。父亲更是慷慨,不但免费送花苗,还不厌其烦地教授种植方法。如果谁家的牡丹病了,人家一说,他就立即跟着人家去看。即便正吃饭,父亲也把碗一放,风风火火像出急诊的医生,转眼就没了踪影。
我曾问过父亲,为什么那么喜欢牡丹。父亲反问我说,洛阳牡丹甲天下,既然牡丹喜欢洛阳,洛阳人为何不对她情有独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