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论文)(5篇材料)

时间:2019-05-12 03:18: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论文)》。

第一篇: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论文)

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 论文

关键字:家长 咨询 家庭教育 父母 心理 母亲 孩子 问题 教育

[摘要]在中学生个案心理咨询工作中,我们发现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家长的主观性教育和不合理的家庭教育方式。“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关键词]心理咨询 家庭教育 家长

我们在近十年的上百个青少年个案咨询工作中发现,相对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少年来讲,中学生在个案心理咨询中无论内容、形式还是咨询效果都有其独特性。总括其特点主要有:一是内容多为学习问题。涉及学习成绩、学习动力、学习方法、学习习惯以及学习计划、生物钟等;二是表现比较强烈。如与父母、同学关系出现问题之后负气离家出走、心灰意冷的;三是极端化倾向。一次考试成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不得了,飘飘然溢于言表,而一次考试失败又能把他们打入十八层地狱;四是心理表现的表面性和简单化。中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面对生活学习中的挫折而产生的挫折感尽管表现强烈,但大多很肤浅简单,或者说他们只是一种感性认识基础上的情绪反映;五是可塑性强。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无论从认识上、情意品质上还是个性特征上都处于一个质的转折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渡期。在这个时期合情合理的引导、推心置腹的沟通、没有任何条件的尊重接纳以及通情达理,都会给他们带来积极的影响;六是家长的配合是咨询效果的最基本保障。中学生来咨询百分之九十五是有家长陪伴,这也就决定了我们在中学生咨询模式很特别:家长——学生——家长——家长学生。在此模式中,家长的地位很重要。这不仅仅是形式,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并通过实践证明——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几乎百分之百与其家长有高的相关关系、心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也离不开家长的全心全意配合,与其说家长想通过咨询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还不如说是家长通过给孩子咨询发现了自己的问题,结果是家长的问题解决了,孩子的所谓问题也就解决了。通常的情况是家长生病,孩子吃药,也就是说当孩子有心理问题的时候,家长一般不会考虑到自己与孩子的心理问题有关系,认为孩子的问题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于是会想尽一切办法给孩子治病,甚至把孩子弄到精神病院吃药打针。然而在我们的中学生咨询模式中,家长最终意识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才是孩子心理问题滋生的关键,孩子真正的病根是家长。既而也就自然而然地全家总动员共同解决问题,家长生病家长吃药。这样的效果在个案心理咨询中的作用是隐性的但又是最大的,由此我们认为家庭教育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能否顺利走过人生这个转折期、能否健康成长、成材的最重要因素,而家长又是家庭教育成败的关键。

与学校教育相比,家庭教育有其优点和长处。家庭教育的特点表现在以下几点:从家庭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关系来看,他们之间更多一层血缘关系。就是这一点使家庭教育在实施中表现出感染性和随意性的特点。血缘关系使子女对父母有一种特殊的信任感与亲切感,因而,对父母的教诲愿意听取。父母的喜怒哀乐时刻感染着子女,他们之间的心理相通使子女时刻受到父母的不自觉的影响;从家庭教育的影响途径和方式来看,家庭教育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通过耳濡目染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有严密计划和系统性的正规教育。家庭教育有两种形式:一是家长有目的有意识地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进行影响。比如对孩子进行表扬和批评等,这是一种显性教育;二是家长利用和控制家庭环境并使

之对子女产生积极影响,如注意自己的言行,布置家庭环境等,这是一种隐性的教育。两种教育形式使得家庭教育表现出熟知性和继承性。父母子女朝夕相处,彼此了解最多,所谓“知子莫若父,知父莫若子”便说明了这一点。长期的家庭教育熏陶使子女自然而然地把家庭中的诸多因素的影响,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动力定型,即定型化和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系统。其实质就是人的人格心理形成的生理基础。所谓“家风”、“家传”就是家庭教育继承性的一种证明;从家庭教育实施的时间看,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表现为早期性和终身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李全彩,2000)。正因为此的家庭教育特点也就必然带来各种各样的家庭教育问题,而家庭教育中最关键的也是最能动的因素是家长,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孩子的不良影响主要由于其有意无意中对客观存在的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发展状况的忽视——太主观所造成。我们在咨询中家长的主观性教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想当然的家长

由于自己的生活经历、认识水平,无论是低文化水平的家长还是高文化水平的家长,他们在孩子未出现严重问题之前都固守自己的教育方法方式,认为自己的教育没问题,而有问题的是孩子,因此一般带孩子来咨询的家长总是把孩子的缺点数落的很多而且非常生气,恨铁不成钢之情益于言表。这类家长的教育观念与他们的自我中心思维紧密关联,在他们的意识和潜意识中孩子其实只是他们的一部分或者延续,因此必然的只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而无法站在孩子的角度。当然这种观念不仅仅制造了许多问题青少年,而且造就了大批缺乏创造性的平庸者。家长的欲望就是孩子服从,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可以为所欲为的对孩子实施他的教育,也就是说家长认为的好的教育都能够在家庭中进行,这是由家庭教育不可控的特点所决定的,有多少个家庭就有多少种家庭教育。尽管孩子会有不同形式的反抗如婴儿可以哭闹来反抗家长肆意的更换奶品,幼儿利用逐渐灵活的身体动作挣脱家长的手,甚至小学生学习撒谎来反抗父母的附加作业,但客观上的力量悬殊、脑力的巨大差异,孩子绝对不是家长的对手,最终的结局,至少是短暂的结局孩子输多赢少,家长是赢家。也就是这个赢家满足了家长的统治欲、权利欲、占有欲,但恰恰牺牲孩子的敢为、敏感、求新求异、自我保护、抗挫耐挫、自信自尊、爱、理想等优秀心理品质的形成。任何心理品质都是一个养成的过程,一旦过程中的教育刺激是不良的,尤其是当个体的主观经验还不足以对刺激甄别的情况下,隐患是巨大的。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就是这些隐患的突显时期,前来咨询的青少年尽管问题不同,但根源性问题是一致的:普遍的家长都有自我中心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家庭教育

尽管进入青春期的孩子都会有明显的生理和心理的反应,但反应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外向孩子反应强烈,有的内向孩子反应舒缓甚至表面很平静。前者从客观上会引起家长的关注、会造成矛盾的激化,使成长问题明朗化,一般不会导致严重的心理问题;后者的成长问题则往往被家长忽略,许多家长说孩子一直都很乖,没想到会弄成这样。如一位叫小敏的初三复读生在新学校学习不到两个月的时候,她离家出走,家长动用警力被找回,后又割腕自杀而因刀不快未遂,按她的原话就是“想死,刀都不快”。这位少女是不是真的对生活绝望了呢,不是!作为一个内向又刚刚转入新学校的复读生来讲,她的自尊因为刚开学的一次课堂上表现不佳被老师罚站多达10节课,受到了近乎完全的破坏。于是她多次向家长提出转学,但家长总以该生所在学校教学质量高等理由拒绝;她多次向同学表达她对老师的做法的反感情绪,以期试图从同学中找到缓解自己心灵痛苦的途径,但她又失败了,因为已经习惯了老师做法的同学并没有与她产生共鸣。小敏最后选择了前述的反抗方式。终于唤起了家长的注意。小敏在其父母等几个大人的陪同下来到了工作室。我与小敏只聊了短短半个小时的时间,我们就达成了共识:换一个环境,重新投入生活。小敏显得信心十足。小敏的悲剧性故事可以给予我们很多启

示,但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作为一名中学生家长,务必要懂得孩子的心理,只一味地按自己的想法和标准想当然地去要求孩子,甚至于去逼迫孩子,就如小敏的父母,那不仅不能培养出人才,而且连培养出一个健康的孩子都危险。

家庭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工作,一个很难掌握的问题就是在教育子女中,家长如何讲究分寸,把握尺度。有一种翠鸟,开始窝筑得较高,怕小鸟摔死,便住下挪窝,一次又一次,最终把窝移得离地面很近,结果小鸟被人抓了去。同样严格要求也是需要的,但过了度,不讲分寸,就会成为苛求,不但不能对孩子起积极的教育作用,反而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就会束缚孩子个性的发展,使孩子成为一个萎靡不振、少年老成的小老头。平等、民主、宽容自然是我们教育孩子时必须遵循的原则,但一旦过了头,就会成为放任,姑息养奸,家长也会失去教育的主动权。马卡连柯曾说:“不管你们采取哪一种教育方式,你们都需要一个尺度。因此,也就需要在自己的身上培养分寸感。”这话是颇有道理的。家庭教育难就难在分寸的把握上。家庭教育与其说是科学,不如说是艺术。(季成军,1998)若不能很好地把握这种艺术,教育的结果往往于希望相反。

(一)追求完美的家长造就了一个一无是处的休学女生

梦成第一次来咨询室面询是爸爸妈妈陪来的。之前梦成的父母单独来联系,他们介绍孩子情况的时候是声泪俱下的:17岁的梦成已经休学一年,在过去一年里,去过国内许多大医院的神经科室检查过,结果是没有生理疾病,也有家医院希望孩子住院进行精神治疗,因为孩子母亲考虑名声不好拒绝;在家体养的梦成仍然念念不忘的学习,但一拿起书本就胡思乱想,越是看不下就越着急、焦虑,便向父母尤其是其母亲发泄,其母亲经常被打骂撕咬;新的学期如期到校,但很短的时间后,不在愿意去学校,不仅如此,继而不愿出门、不愿意见别人,但母亲必须在家里陪她,陪她的母亲就是她任意发泄的对象(其母说道此处哽咽不能语)。梦成的父母一再请求救救他们的孩子。于是我们约好了第一次的面谈。

父母在前,梦成在后。我仔细留意了梦成的举止:1.7米的个头,身材瘦长;低头颔胸弯腰斜肩,漫漫踱进来。简单的介绍,我请其父母离开,并请梦成坐下单独交流。从走进咨询室时,我不能看到她的脸,坐进沙发的她头几乎与漆盖连在一起,更看不到。开始的半小时除了极个别的常规性人口学问题的答话外,她没有主动说一句话,头也一直没抬。快到40分钟的时候,她才抬头用眼翻看了我一眼,回答了我非常友善的问题“咱们来想一想除了学习外你的优点?!”她沉默了足以让我快要沉不住气的时候,伴随着再一次的抬头,看着我的眼睛,她说了一句我永远都不能轻松的话“我使劲地想了,要说优点一点也没有,但我的缺点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梦成的这一抬头和这样一句话让我接受了这样一位服务对象,也找到了我工作的切入点:自卑和追求完美是症结。经过了大约三个月十次的咨询,本案主基本能继续学业,后期的电话追踪是她如愿考上高中。)

后来与梦成的父母交流,了解到梦成的父母对孩子从小要求严格甚至严厉。这是一种典型的苛求型家庭教养方式,是一种对子女要求过高,成龙心切的盲目的教育类型。父母对孩子盲目地进行教育,给孩子“加餐”,把孩子每天的时间安排得满满的,使他们没有一点娱乐、休息和体育活动的时间。由“加餐”而承担的任务是孩子力所不及的,他们会越干越没劲,甚至对学习产生厌恶和恐惧心理。

(二)家庭关系不和谐是中学生心理危机出现的导火索

一位叫静的初一女孩因吞吃安眠药被父母认为有精神病前来咨询。因为又瘦又小看上去不像中学生,从表面看你也无法把自杀与她相联系。与静的第一次面谈,我认识到她是一种习得性无助,心理成熟的程度与其生理年龄极不相符。静与我说话的时候要经常看看门口,在我一再的说明安全保密的情况下,她说了她的成长史:在记忆中父母除了吵架、撕打就是冷战,不管谁不高兴谁受了憋屈,她就是出气筒,尤其是母亲生病后,更是脾气暴躁,稍不注意就会招来漫骂或殴打。初次咨询的形成的初步印象,静这个女孩是父母矛盾的牺牲品,要改变孩子的心理首先就要改善她的生存环境,而其父母是环境的主要制造者,由此咨询工作找到了切入点。按照我们的咨询模式,我对起父母进行了咨询。这对夫妻在形体上差别非常大,妻子高大粗壮,丈夫显得比较瘦小。谈话开始后不久,夫妻的矛盾就明显暴露,即使对孩子的问题上也是互相指责、埋怨:丈夫说妻子不照顾家和孩子,妻子强调自己是个病人,需要人照顾,而丈夫不关心体贴自己,感觉很委屈。在交谈中我了解到,静的母亲多年前被诊断为抑郁症。这个家里的成员,一个是忙于工作的丈夫,一个是未成年的女儿,时间久了,谁也保证不了不惹病人生气。由此夫妻矛盾经常的激化,孩子承受家庭的这种痛苦很显然是别无选择,她小小年纪不能承受生命之重也是必然。

(三)母亲的溺爱造就了一个怕脏的强迫症患者

虎子的父母因感情不合在他上初二的时候离婚,当时的虎子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反应,跟着母亲生活。母亲是个好强的女人,家里家外都操持的很好,这些让虎子感觉很温馨,很快地习惯了只有母亲操持的家,自己像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因为单亲的缘故,母亲对虎子更是百依百顺,某种程度上也纵容了孩子的自私行为,尤其是加剧了青春期的虎子的自我意识膨胀,以至于后来的他不能容忍除了母亲之外的任何人。

离婚后经人介绍和规劝,虎子的母亲有意重新组织家庭,几次很好的机会都因孩子的反对而放弃,当时的母亲只想到孩子是因为爱妈妈而反对,并没有引起她的特别关注,考虑再过两年孩子大了再组织家庭也不迟。谁知计划赶不上变化,工作中遇到了一位男士不仅对她好而且对孩子也特别关心,两人都有意生活在一起。这次他用默然来反抗:不说话,成绩下降,期末考试时因写错了字而大闹,既而写作业时要不停地擦,后来发展到满张纸上都是小洞眼,再后来回家就洗手,长时间地洗,严重时想洗手的时候要找水洗,即使冬天破冰也要洗,手都洗烂,不能正常学习,问其原因是手脏了。在我们对虎子的强迫洗手进行咨询与治疗过程,我们发现尽管他想治疗但没有决心、怕吃苦;在寻找原因时,他说都是她母亲再婚造成的;他说他爱他母亲,但说到最后都离不开一个我字,所以我们认为虎子根源问题是太自我,没有任何责任心,不会爱。

家长们的素质参差不齐,但孩子又无法选择父母。高尔基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也会的事。”为人父母者,不爱自己的子女者微乎其微,舔犊之情,动物尚有,何况人乎?对子女的爱是人性的集中体现之一。而在当今的独生子女家庭里对子女的爱就更为强烈。然而这种爱太多、太滥使爱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是爱子有余而教子不足,结果只能是“慈母败子”,培养出“比先天愚型儿更可悲的情感愚型儿”。家长爱的动机和效果没有呈正相关关系。

爱是一种能力,我们在对中学生进行咨询和治疗中发现这是真理。我们要指导家长学习如何爱孩子:首先要让家长了解孩子。一些家长总觉得与孩子朝夕相处,对孩子了如指掌,其实并不尽然。许多家长对孩子的了解都有许多“盲点”。特别是对青春期的孩子,因为大多数家长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不能换位思考、不能把孩子当作一个真正的人来尊重,尤其是孩子的思想、人格得不到来自家长的尊重,所以家长和孩子关系紧张;而有的过于严厉、粗暴,孩子一见家长就害怕,就会对家长存有戒心,有意躲避,有意掩盖真实思想,不讲真话,只讲家长爱听的话,以假

象蒙骗,家长就无法了解孩子的真实思想情况。其次是让家长要学会欣赏孩子。现代的家长似乎都与自己的孩子过意不去,孩子无论怎么好也总是不完美,家长在此蛮不讲理、霸道专横,竭尽家长的权威或淫威,就如上述的梦成。家长要全面看待孩子,要全面了解孩子,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带任何的框框,不能受印象的左右。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我们值得喜悦欣慰的过程,用欣赏发展的眼光心情去对待孩子成长中的任何问题,青春期是什么,它是人真正成为人的巨大兑变、裂变,成长总要付出代价。但我们的家长似乎应验了那句老话:好了“疮疤忘了疼”。家长们普遍存在家庭教育观念是只要结果没有过程的,当我们与家长们探讨此问题时,他们几乎都惊讶于:“生命需要过程”“生命都有过程”,但却被自己忽略了。因此,我们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家长生病,孩子吃药”“成也父母,败也父母”已成为当前青少年学生家庭教育中的普遍现象。

[参考文献]

[1]李全彩.论创造型人格的家庭培养.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2]季成钧主编.家庭教育学.南方出版社,1998年4版.

第二篇:中学生吸烟原因分析

中学生吸烟原因分析

1、好奇模仿心理:刚刚步入青春期少年,往往在心理上产生成人感,觉得自己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了,同时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凡事都想试一试L。不少吸烟的家长未重视自身行为给孩子的影响。无意中轻率地流露出“成年才可以吸烟”的思想,不少青少年在这种心理驱使下,把吸不吸烟当作是否成熟的标志,开始模仿成人吸烟。还有不少青少年是在同伴的影呐下,你吸我也吸,从而相互模份学会吞云吐雾。

2、交往心理:在当前社会风气影响下,有时为了办事顺利,联络感情,以烟引路,烟酒不分家。此风对青少年影响明显。如在某大学调查表明,男生间相互敬烟已成为习惯,无论路遇,还是同学串门互访,总离不开香烟来沟通。甚至有的学生在干部竞选、评优、评奖等都离不开“香烟开路”。许多同学认为:“烟可以使人产生亲近感,减少陌生,提高办事效率。”可见,烟已成为当今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粘合剂。

3、虚荣心理:一些青少年崇拜影视剧中明星的吸烟镜头,认为吸烟时髦、潇洒,盲目追求、模仿。有的女生说:“男生抽烟的姿势好看,给人一种成熟洒脱的感觉。”不少男生在这种心理暗示、鼓励下,为赢得女生好感,顾不得“抽坏身体抽臭嘴”。•

4、夸耀攀比心理:在当今商品社会影响下,大款们摆阔气、讲排场,致一些有经济背景的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中通过烟的档次来抬高自己的身价。而另一些人为了不被看轻,显示自己能

耐,也硬着头皮盲目攀比,买进口烟或买国产高档烟的占29.8%。

5、消愁心理:青少年期往往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足,但又对社会往往有着较高的期望值。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难免遭受各种心理挫拆,出现心理失衡。而烟可暂时麻醉他们的神经,使他们暂时失去或忘却不平衡的心理,获得短暂的快乐,即所谓“一抽解千愁。”正因为抽烟满足了他们消愁解闷的心理需要,所以许多青少年在心理受挫时,特别钟爱这“烟”。

6、对烟的错误认识:错误地认为抽烟能提神、消除疲劳,有功于脑力劳动,因而在学习紧张或思考难题时借助吸烟提高学习效率;还有的竟错误认为,所谓吸烟有害身体不过是宣传而已,并不可信:我父亲抽了几十年,至今也没什么癌症;隔壁冯大爷从不吸烟,最近却死于肺癌。吸烟未必有什么危害。

第三篇: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家庭是根源

孩子心理出现问题家庭是根源,临床心理学家发现:95%以上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犯罪问题等都直接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夫妻关系是否和谐、父母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父母的行为模式等都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今天想大家聊聊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何改善夫妻关系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核心家庭中,夫妻关系是家庭稳定的基石,夫妻情感联系是一个家庭幸福与否的决定要素,同时也是促进或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的相互关系是建立在互爱、互敬、互相信任、互相关心、体贴的基础之上,就会培养出孩子待人接物中的人道主义、诚实、忠厚等品质。相反,如果孩子在父母关系中看到的是冷漠、疏远、互不信任,将对孩子的道德成长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会让孩子变得冷酷、自私,妨碍他们培养爱和友情这类重要的道德品质。

夫妻冲突对孩子心理和性格的不良影响是巨大的,家庭的心理气候对孩子来说是最为接近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造就着孩子的素质,培养他们的某些性格特点。孩子生长在充满矛盾、父母成天吵闹的环境里,家庭气氛里缺乏宁静、和平、幸福、安定,缺少孩子心理健康发展所必需的一切条件,会使孩子受到心理创伤和不良情绪的影响,甚至有可能造成神经系统的紊乱。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像 “一天一小吵、两天一大吵”,几乎天天打架、摔东西的夫妻关系、虽还住在一起却已当对方不存在,或是夫妻长期分居的“貌合神离”的夫妻关系、感情走到尽头、家庭破裂离异的夫妻关系等,生活在这样夫妻关系家庭的孩子,他们会过早地对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感到悲观失望,因而也就不能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去对待人和事。这一切,对孩子的人格发展都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有时甚至是伴随终生的影响。

那么如果出现了以上夫妻关系的家庭,怎样做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低呢?首先要从夫妻的角度进行改善。恋爱是两个人的事,但结婚后特别是有了孩子就不再是两个人的事,夫妻双方要以理性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婚姻。作为一个家庭的两大支柱,夫妻之间应该清楚自己的婚姻是不是亮了红灯,问题出在哪里,怎样才能沟通、协调,如果夫妻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给孩子一个轻松、和谐的家庭教育环境,不仅能使孩子获得爱和尊重的体验,产生主动向上的积极情感,也为孩子如何为人处事提供榜样。其次,从孩子的角度进行引导。作为孩子,其实是最无辜的,谁都希望自己能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可父母没得选。如果真是出生在一个父母关系不和谐的家庭中,孩子也只能接受、适应这样的家庭关系。但要记住,父母关系不好不是自己的错,是大人的问题,如果能够让父母关系变好想想办法也是可以的,但也不一定是一个孩子的力量能解决的,所以孩子就必须要放开家庭的负担,认真学习,凭借自己的本领走出这个家庭,而不要把家庭的不幸背在自己身上。相反,如果孩子争气了,说不定对父母关系的缓和也是一剂良药。因此,孩子要努力做到的是,把握自身力量能够把握的,不要把家庭的不幸最后变成了个人的不幸。

总之,夫妻之间一旦有了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存在,意识到夫妻关系可能对孩子形成的影响,应该主动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可不负责任、不加控制地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以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知道,生活在和睦家庭里的孩子,才是世界最幸福的人

第四篇:中学生网恋心理分析

中学生网恋心理分析与矫正

【内容提要】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特色的时期,是人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面对学生种种不健康的心理状况,教师有责任也有优势扮演好“心理治疗家”角色,帮助学生走出困境,让生命之花结出灿烂的果实。笔者从事心理辅导工作多年,耳闻目睹了多起网恋给中学生带来的危害,特撰文分析中学生网恋心理、明白阐述矫正办法,以为广大同仁提供借鉴。

【关键词】

中学生 网恋心理 分析矫正

16岁的花季,正是青春绽放,追寻梦想的季节,然而,甘肃省庆阳市16岁的刘燕却是不幸的,短短7天时间,她被网络聊天改变了正常的生活。快速陷入网恋的刘燕怀孕了,一时间,周围的邻居与朋友都无法相信这是真的。无法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刘燕偷偷买来农药一饮而下„„,2006年7月6日上午8时许,刘燕带着泪水永远离开了人世。

2005的1月23日,河南省宁陵县一名年仅16岁的花季少女,与网聊不过月余的18岁男孩私订终身,相处不到半年后,又因吵架赌气出走,身无分文,流落到安徽水家湖火车站,竟动了卧轨自杀的念头,幸亏被车站民警及时发现,避免了一场因年少无知引发的悲剧。

2004年7月8日上午,安徽省肥东店埠镇一位年仅17岁的少年因网恋失败一时想不开,竟服安眠药自杀,幸亏被及时送到医院抢救,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中学生“网恋”现象较为普遍,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日益突出的问题,是一件令教师、家长深感困惑和棘手的事情。本文试从心理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一、网恋成因的心理分析

网恋的悲剧不少,却丝毫没能使人们对网恋的热情降温,仍然有很多人期盼来一场刻骨铭心的网恋,很多人甚至是“次次失望次次望”,一点都没有“浪子回头”的意思,网络就像一层厚厚的面纱,隔开了两个人,也遮住了两个人的真实面目,因此,在交往时,人们只能从对方的“言谈举止”中去猜测,即使有所了解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看不真切,因而总有一种雾里看花的感觉,总是吸引着人们去一探究竟。那么中学生网恋的原因是什么呢?

(一)追求时尚、追赶潮流

网络正在全面地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上网已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有些中学生认为,通常的恋爱方式太俗!而网恋则属于高科技的产物,天然的有某种高贵、美好却代表新生活的一种方向。与现实中的爱情相比,网恋不需要你考虑房子、票子、工作的好坏等诸多对婚姻起重大制约作用的因素。这样,去掉了这些世俗的影响,两个人全身心的投入到纯粹的爱情之中,尽管双方彼此未曾谋面,但在感情的交流上也许比生活中的夫妻要深刻的多。这也使得许多人明知这种恋爱没有结果,却乐此不疲,越陷越深的原因之一。

(二)渴求“友谊”,充实生活 记得一位作家说过:“在最内在的精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是孤独的。”因此,渴求友谊就成为我们每个人的心理需求,当然中学生也不例外。从整体上来看,人类的活动领域在不断的扩大,但就多数个体而言,人的活动空间却在不断缩小。这是因为现阶段人们的交往,由于物质水平的提高反而减少了。因此,人与人的交往就显得非常可贵。而且在人们交往的对象中,最普遍的人际关系是亲友关系、同学关系,其范围显然不能满足中学生交往的本能需要。所以,中学生迫切期望在学校和家庭之外,有一些合适的交往场所。而互联网的普及正好迎合了中学生的这种需要。在那里,各种各样的人都可以无所顾忌地谈天说地。谈得好,可以“掏心窝子”;谈得不对路,鼠标一点就走人,完全不用顾及对方的脸面。

(三)逃避挫折,寻求慰藉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遭受挫折一般都会产生三种反应:补偿、逃避、攻击。在学习压力日益紧张的现代社会,中学生渴望宣泄自己的感情,同时又不想暴露自己的身份,而网络恰恰提供了这样一种宽松的环境。坐在电脑屏幕前,敲击着键盘,通过网线两个相距遥远的人互诉感情,这份距离带来的美,这种新鲜与感动,是公园里的长凳、树荫下的人行道所不能体验得到的。由于不用面对彼此,一向含蓄的人们可以更加大胆热烈的表达爱情,把所有想到的爱意捎给对方,把自己的不愉快告诉给对方,彼此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爱情也就显得格外的美。

(四)本我享受,自我炫耀

网恋是无拘无束的,没有现实的道德观念。可以自由选择网恋对象,并且这种选择是相当大的,可以因为不需要太多的珍惜而谨小慎微。可以任由本我快乐原则肆意大放撅词而不须顾及有伤大雅。本我是精神分析学说的观点,它是一种原始的力量源泉,是一种完全没有组织的能量储备库,居于无意识领域中。本我受享乐原则的支配,遵循初级的思考方式。在网恋中网恋者总是觉得做“自己”的角色心情很好,如今的年轻人更是不再想过前辈们没有“爱情”的生活。相反因为网恋的甜蜜和自身价值的体现也已成为网恋者引以为炫耀和自我慰藉的资本。

(五)社会渐染,人生仿效

“网恋”心理及行为的发生不只是由其生理因素,还有其社会因素。当今社会生活的丰富和开放,文化娱乐的多样化,大众传播中性、婚恋内容的剧增,同龄人的互相感染式影响,都促进中学生的性心理的早熟和性意识的强化。特别是一些不健康的“性文化”(诸如色情文学、色情影视、色情音乐等)泛滥,诱使一些学生模仿、效尤,导致网恋,甚至误入歧路,违法犯罪。另外,由于青春期教育特别是“性知识”教育滞后,不少中学生缺乏正确的“性知识”,产生对性的神秘感和畸形的好奇心,这也是造成中学生“网恋”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网恋的危害

中学生谈恋爱主要有两个特点:情感的不稳定性和结局的不确定性。由于中学生还处在未成年的阶段,还不成熟,他们对爱情的理解还比较肤浅、幼稚,并且不具备承担相应责任和义务的能力。两个人走在一起往往是一时头脑发热,一时的冲动,根本不考虑后果,只注重眼前的“幸福和甜蜜”。常言道:“早开的花早谢”。网恋往往难以持久,缺少承诺,大多是没有结果的。

(一)分散精力,影响学业

网恋多半是不理智、不成熟的选择,容易造成过度狂热和痴迷,从而直接影响学业。网恋的同学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学习成绩急速下降,进而与老师、家人关系恶化,严重者甚至会影响自己一生的前途。网恋的青少年中有不少成绩优秀、出类拔苹者,但因为网恋,使他们过分好奇、兴奋、痴迷,过分沉醉于爱的幻想中,再无法全身心地投人学习。其实,学习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个学生每天同时学几门功课,即使很用功的学生也没有把握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倘若谈情说爱,彼此情意绵绵,心猿意马,怎么能将功课学好?中学生学的课程大多是基础课,学的是为将来走向社会做好铺垫的知识,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把基础打好,将来凭什么就业,靠什么成才发展,靠什么立足于社会、为国家作贡

献呢?

(二)感情冲动,种下苦果

少男少女在堕入爱河以后,强烈的性冲动往往使他们失去理智,不考虑后果而发生性行为。一旦生理和心理防线被冲破,婚前性行为便由此开始。在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生活经验尚未能有效地对本能欲求施加控制的情况下,早期的性行为会使青少年沉洒于性快感之中,而无视由此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的不良后果。由于性知识的缺乏,由此而产生的生理后果----怀孕常常使得网恋中那种浪漫倔意的气息一扫而光,代之以性行为后双方的惊恐不安和无所适从。由于少女的身心均未发育成熟,婚前性行为必然要种下苦果。我国的道德观念和舆论对少女怀孕是不能容忍的,于是有的少女因害怕别人知道,又无颜向老师及家长交待,便装病偷偷到远离家的医院去做人流,术后又得不到充分休息,给身体造成极大伤害。有的少女甚至因自行买药打胎而死于非命,更有的少女在事情败露后,在家长的打骂、学校的惩罚、同学的冷眼嘲笑面前无地自容,继而轻生。可见,网恋的结果,往往是少女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三)精神受创,心理失衡

由于网恋的需要,处于热恋中的年轻人需要经常上网、聊天,长时间的上网会导致大脑中枢神经系统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诱发肠胃不适、偏头痛等疾病。尤其是容易引发学生的精神问题。按理说,上网扩大了交流范围和深度,可以使学生的压抑之情得到释放,缓解学生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但是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期,感情容易冲动,网恋又缺乏理性的引导,往往会产生网上失恋等问题。严重者精神受到重创,心理承受能力下降,甚至产生心理疾病。

心理学家研究显示,在17岁前便谈情说爱的少年人,由于无法应付初恋带来的情绪困扰,将会为日后患上精神病埋下伏笔。有关数据表明,不论这些少年人真的有特定恋爱对象,还是自我陶醉地迷恋偶像明星,都有可能因为不懂得处理这段感情而导致日后出现忧郁症及酗酒等精神病。网恋在遇到波折---感情转移、争吵、分离等情况时,易于产生偏激行为,如殉情、恶性报复、离家出走等。

(四)交际障碍,关系紧张

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上网使一些学生迷恋于与网上朋友交流,热衷于虚拟的朋友关系,对网上的朋友产生心理依赖,而没有给现实中的朋友、同学时间和空间。他们常常拒绝和同学一起活动,对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进行逃避,引起人际关系的障碍。他们在现实中的人际交往、人际沟通能力下降,如果这种情况形成恶性循环,就会出现“网络孤独病”等症状。

由此可见,网恋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对青少年的成长带来非常严重的不良影响!【参考文献】

1.陈庆良 丁昭福 刘明撷.学生心理学[M]贵州教育出版社,1995.2.马建青发展性咨询.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J].当代青年研究.1998,(5)3.郑日昌 陈永胜.学校心理咨询[M]人民教育出版社

4.范红霞.渗透人格教育促进心理健康[J]课程教材教法,1999。(1)5.贺银瑞.关于当前学校心理辅导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1998,(1)

第五篇:刍议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论文

刍议小学生厌学心理原因分析及矫正

桃园小学课题组 付召清

通过将近一年多的‚关于小学生厌学现象‛的课题研究,课题组老师在对存在不同程度厌学情绪的学生(智力正常的学生)进行智力测验、调查问卷、个别谈话和心理咨询,发现儿童厌学的原因绝大多数是缘于非智力因素。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家长教育方法不当

儿童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小学生特别是低、中年级学生,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大,父母的主导倾向是什么,对孩子有何期望和要求,往往是孩子愿不愿意学习和怎样去学习的指示器。家长不当的教育方法主要表现为:

1、过分溺爱或放任自流

学生郑军,小学一年级学生,独子。父母经商,工作繁忙,顾不上教育孩子。胡×活泼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愿意写作业、学习成绩老是跟不上,对于生活中的小常识一无所知,生活自理能力极差。根据一段时间的了解,发现他每天上学都由奶奶背着书包带他到教室,甚至到他所坐位臵,把椅子搬下来。该学生连整理书包、系鞋带等小事都不会。

由于父母的放任自流与奶奶的过分溺爱,导致该生缺乏责任心与自制力,上课自由散漫,独立性较差,把不良的生活习惯(自己该做的小事不做)带到学习中来(自己该完成的作业不完成),久而久之,学习自然跟不上了,越是跟不上,越是不愿学习,形成了恶性循环。

2、要求过严或态度粗暴

对孩子严格要求固然重要,但过份地严格特别是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非但达不到要求,反而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如李英,女,10岁,小学四年级学生,一至三年级均是班级学习委员,酷爱学习,遵守纪律,聪明温顺,是老师心目中的‚尖子生‛,父母的掌上明珠。但由于父母对她的期望过高,要求过严,父母要求女儿每门功课必须在98分以上,有时考了97分,在班居前茅,父母仍不满意,对她严厉批评。对于孩子的业余爱好,父母也抓得很紧,要求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带她四处求学,回家一有空就练习,稍不用功,少不了一顿皮肉之苦。在父母的严厉管教下,李英的心理压力很大,学习丝毫不怠慢。但是自从四年级开学以来,她感到力不从心、疲惫不堪,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对学习也产生了厌倦,尤其对考试产生了恐惧。

从李英的学习问题中可以看到,这个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完全是因父母的过分期望和粗暴的惩罚手段引起的。孩子考试考了97分,父母还不满意,课内学习和课外作业本来就够紧张的,父母又用‚琴棋书画‛的古代淑女标准要求女儿,达不到父母的要求就要被责骂,受皮肉之苦,结果使孩子疲于奔命,叫苦不迭,以致造成严重的身心疲劳,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还存在中这样传统的棍棒式教育,孩子怎么会视学习为乐事呢?

3、父母感情不和,缺少家庭温暖

我们都明白,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样自由、平等、和谐、充满着爱的环境中,孩子心情会舒畅、精神振奋,容易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探求欲望,同时往往也能充分认识自我价值,其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反之,一个充满‚战争‛气氛的家庭,只有给孩子带来焦虑和不安。孩子没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心理上有压力,就容易引起厌学情绪。许多资料都表明,‚问题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子女‛的概率要大大超出正常的家庭,同样,产生厌学情绪的孩子也较多地出现在‚问题家庭‛中。

二、教师教育教学手段不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今天教师承担的教学压力固然很大,但是如果教师为了片面地追求分数,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不顾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而是对学生进行‚疲劳轰炸‛或者冷嘲热讽,或者体罚(变相体罚),那么学生对这门功课就会产生厌倦、畏惧心理。一位厌学的学生来信说:‚知心姐姐:我原本是一位很爱学习的孩子,但是自从换了新老师后,有一次我因一道题不会做,老师随口就是一句:‘你怎么像猪一样笨!’难道我真的那么笨吗?从那以后,我不想再上数学课了……‛老师的一句漫不经心的话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自尊,严重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位学生从此不再喜欢数学课了。

三、学生的学习障碍

1、缺乏学习动机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习动机是影响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影响学习的发生,而且还影响到学习的进程和学习的结果。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动机往往和学习的积极性密切联系着。学习效果好,就能增强学习动机;长期学习效率不好,就会使原有的正确的学习动机减弱或消退。

2、注意力缺乏症和多动症

儿童的注意力具有不稳定的特点,合理分配注意能力较差,注意力的集中和转移都有一定的困难,不能安静久坐,爱做小动作,或爱与别人说话,严重干扰课堂秩序,自我控制能力极差,严重的便发展为旷课、逃学。

3、慵懒症与心理惰性

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上课精神不振,毫无参与欲望,自我管理能力极差,即使家长每天花几个小时督促孩子学习,自始至终奉陪,儿童仍对学习厌倦,既无效率,也谈不上质量。

四、外界不良风气影响

目前社会上有少数人的‚拜金主义‛认为知识不重要,唯有钱才重要的思想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另外儿童迷恋游戏机、上网等活动也会导致厌学。当然,产生厌学的在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单一地从一两个方面去分析,不管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从多方面入手分析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如 何 矫 正:

对于厌学的学生,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对其增加学习的压力,而是要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学习的能力。家长要戒急、戒惩、戒弃。家庭教育的‚急‛和‚惩‛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挫折感,从而失去自信和自尊。家长教育孩子要有良好的心态,以鼓励为主,不能用惩罚代替教育,在遇到挫折或成效不大时,要有持之以恒的决心,不轻言放弃。

1、家长应正确地认识并承认孩子在心理或学习能力上有障碍和缺陷,要从实际出发转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要从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要多关心爱护孩子,少横加指责,让孩子感受到家长在分担其所遇到的学习困难和压力,努力创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气氛。

2、家长要不断调整心态和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努力挖掘孩子的优点,对孩子微小的进步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和表扬,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

3、督促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习惯的养成家长不但要对孩子严格要求,而且要以身作则。同时要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孩子就如同找到‚点石成金的手指‛。

4、家长要努力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努力创建‚学习型家庭‛,让孩子以学为乐。首先,要有固定的学习场所。其次,要有固定的学习时间。第三,要有必要的读物和学习资料。第四,家长应带头学习,为孩子做学习的表率,而且和孩子一起学习,相互学习。

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充分利用班队课、主题队会等时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

2、改变单一枯燥的教学方法为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要对学生施加‚题海战术‛,搞得学生身心疲劳。

3、要给予厌学学生更多的关爱,充分挖掘厌学学生的特长,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努力向好的方面发展。

4、运用教育心理专业知识疏导和排解厌学学生的心理障碍,尽量少批评指责,更不能冷嘲热讽。

5、教育学生合理安排课余生活,不要沉迷于游戏机、上网等活动。

下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论文)(5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家庭原因分析(论文)(5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当前中学生主要心理问题原因及对策 随着中国社会的迅速发展和时代的变迁,由于应试教育的压力和社会转型的嬗变,这使得现在的中学生普遍都面临着一些心理健康问题,由于心理问题......

    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

    中学生考试作弊原因分析及对策 甘肃省武威第十中学:杜茂发 考试作弊,追根溯源历史悠远从米粒作弊到现在的手机作弊,其形式多样令人目不暇接。监考从过去的隔离考生到现在的“裸......

    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模版)

    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 一、学生早恋原因分析 早恋,从字面上看就是过早地恋爱。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人们习惯上把早恋界定为“不到恋爱年龄而进行的恋爱”。当前,青少年早恋......

    中学生挫折心理及引导论文

    对青少年进行抗挫折教育是规范其行为习惯、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在调查中发现,96%的中学生认为自己曾经多次“遭受过挫折”,但多数人片面理解和看待挫折。以下是“......

    中学生心理问题个案分析

    学生时代,一个人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急剧变化。如果在这一阶段遇到心理问题,没有解决好,就可能影响今后的一系列发展,本应无忧的年纪,也会从此蒙上阴影。种种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都......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分析5篇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心理 武鸣县甘圩镇中心学校黄菊梅 目前我国中学生的年龄大部分在十七岁至二十岁之间,独生子女占了大多数。这些孩子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百般呵护,特别是一些家......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中学生校园暴力现状及原因分析 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校园或校园周围的暴力行为以及对学校或师生财物的破坏行为,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发生率不断升高,暴力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

    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一、中学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分析 产生考试作弊的原因十分复杂,我们从对考试的认识、社会不良因素、学生心理因素等三方面进行分析。 1、对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 考试是对特定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