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时间:2019-05-14 10:15: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第一篇: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架斗殴在学生群体中是经常发生的,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同学,自以为有力气、有派,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学生。除此以外,还有这伙学生与那伙中学生相互殴打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

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相当深远的。

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经过专门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事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有认人串联的,其中有因在小学串村考试而结“仇恨”算帐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学生在校内玩耍或在外面去玩等活动时,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突变,导致打架斗殴。(5)节假日及节假日前:由于休息闲散,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当然,中学生打架斗殴也与其它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1、社会因素:社会种种不良环境都会使中学生误入歧途.2、家庭因素:也许是家庭的负面影响.也许是缺少了父母的爱.也许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的沟通.3、心理因素:现代社会的中学生的心里有太多说不出的东西..有太多压力了..有太多想法了……有太多想不同的事了.也许是为了给兄弟出气而打架……也许是心里的某种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性别因素是有关的。对这个问题,要看到社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我们的成人普遍地希望男性比女性更活跃,让小男孩玩打仗的游戏,还买有象征攻击性意义的玩具如坦克、轰炸机、机关给男孩玩,而且在育儿态度和方式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也有许多区别,这样,逐渐形成性别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明显差别,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打架殴斗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的。

打架斗殴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认识方面看,这些学生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相反地,他们通常缺乏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从性格来看,这类青少年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发生冲动。

从意志方面看,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动机方面看,这类青少年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发生攻击行为。

从行为的持续性来看,攻击行为主要是发生在初中阶段到高一年级。同时,我们感到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不是轻而易举的。

中学生暴力行为矫正: 公布打架成本

打架直接成本=学校的批评+负担几十至上千元罚款+家长的批评; 打架附加成本=心情沮丧低落郁闷+名誉形象受损+家人朋友担心。事情严重者还要司法机关介入,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示范法

有的人本不是好斗的,但不想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打架;有的人认为只有打架才能解决问题;有的人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仅仅是模仿别人。

可以把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有意地放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集体之中,以达到减少他们的攻击行为的目的。研究表明,当少年看到榜样采取非攻击的方式能妥善解决冲突,会有利于纠正他们对暴力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者应同时教会学生在遇到冲突时可以用哪些非攻击的方式来解决。使用示范法,还可以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同伴是如何受到批评和处罚的,这可以减少他们自己的攻击行为。在采用示范法的期间,特别要注意防止他们接触有攻击行为的同伴,这实际上是减少他们对攻击进行学习的机会。有经验的教师在运用示范法时,还特别注意对矫正对象的关心,启发他们的思考,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并及时地鼓励他们的进步。这种方法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消退法

有些中学生偶而打架殴斗只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旁人注意。其实,在这类学生身上还有不少优点,他们也经常表现良好的行为。对此,教师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反而受到弱化。同时,教师却去表扬他们的其他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间接地批评攻击行为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去找这类学生谈话,婉转地指出他此举的幼稚性,同时告诉他们打架行为与他们学习上有好的表现是不相称的,从而启发他们的自尊心,自觉地改掉攻击行为。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一般的严厉批评和惩罚措施的副作用。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殊的对象。

创造零攻击性的环境

从性格来看,这类同学大多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的情绪不很稳定,容易因为小事发生冲动。从动机方面看,这类同学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争吵、打架。

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在一段时期内,避免接触人际冲突的环境,尽量减少发生攻击行为的机会。通常,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里每天给这种学生确立当天的学习任务和行为目标,并且指定与他相处亲密的模范学生与他作伴,以督促影响他;在家庭中,家长给他妥善安排好作业外的活动内容,用良好的环境来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教师与家长还可以建立“情况联系卡”,及时对学生没有发生攻击行为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教育他们坚持下去。

培养同情心

研究表明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行为,同情心强的学生通常是非攻击的,而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对此,教师可能让被攻击的学生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具体讲述自己在受攻击后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然后,紧接着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学生谈体会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逐渐憎恨攻击行为。

其实打架很多时候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唯一可以达到的效果就是自己打架胜利了,能有一种自我满足感,感到自己是有实力的,仅此而已。

中学生要认识到打架的危害性,懂得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与别人发生矛盾,有争议时,如果没有涉及原则问题的话,应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不代表你的无能,恰恰相反他表现了你的风度。

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被打的是自己,自己又会有何感想;并时常提醒自己,若别人受到了伤害,那么自己也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计较,小心眼,要学会心胸开阔,宽容;情绪激动时,应抑制自己说话,先平复好心情,再作出决定,不能冲动,做事要三思而行,不要让一时的冲动误了自己,平和的与人相处,会使自己更有魅力,活得更加开心。

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其次,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多与家人、朋友倾诉、沟通。

当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春季,尤其是初春时节,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因此,主动采取一些自律方法进行调节是非常必要的。

第二篇: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

打架斗殴在学生群体中是经常发生的,通常是一些品德较差的同学,自以为有力气、有派,就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来殴打学生。除此以外,还有这伙学生与那伙中学生相互殴打的现象,也称为学生打群架。

中学生打架斗殴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了不好的声誉,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是相当深远的。

我们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经过专门的调查,发现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发生具有时间上的规律性:(1)放学时:中午或傍晚放学,特别是周末中午一些与校内学生有联系的校外少年,还有被学校开除的不良少年,站在门口寻找机会打架。同时,大批学生出校时易因发生碰撞而引发打架。(2)考试结束时:每个学期的期中和期末考试后,老师忙于批改试卷,学生普遍松口气,一些不良学生就惹事生非,易发生打架斗殴。(3)秋季开学时:新生刚入学,学校老同学有认人串联的,其中有因在小学串村考试而结“仇恨”算帐的,往往采用暴力攻击的手段来解决。(4)课外游乐活动时间:学生在校内玩耍或在外面去玩等活动时,由于社会活动场所管理不严,人员复杂,学生之间常因争输赢,争地盘而发生突变,导致打架斗殴。(5)节假日及节假日前:由于休息闲散,有的学生家长又不在家中,在无事可做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就跑到外面去,易发生打架,甚至相约互斗。

当然,中学生打架斗殴也与其它的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1、社会因素:社会种种不良环境都会使中学生误入歧途.2、家庭因素:也许是家庭的负面影响.也许是缺少了父母的爱.也许是缺少了那么一点点的沟通.3、心理因素:现代社会的中学生的心里有太多说不出的东西..有太多压力了..有太多想法了„„有太多想不同的事了.也许是为了给兄弟出气而打架„„也许是心里的某种因素„„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青少年攻击行为与性别因素是有关的。对这个问题,要看到社会因素是与性别因素结合在一起发生作用的。我们的成人普遍地希望男性比女性更活跃,让小男孩玩打仗的游戏,还买有象征攻击性意义的玩具如坦克、轰炸机、机关给男孩玩,而且在育儿态度和方式上,家长对男孩和女孩也有许多区别,这样,逐渐形成性别因素对青少年攻击性的明显差别,所以在现实生活中,打架殴斗的中学生绝大多数是男的。

打架斗殴学生的心理特征

从认识方面看,这些学生常常把盲目大胆视为“英雄”行为,把打架看作是“勇敢”;相反地,他们通常缺乏道德观念和法制意识。

从性格来看,这类青少年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的情绪不稳定,容易因为小事发生冲动。

从意志方面看,他们明显地表现出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动机方面看,这类青少年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发生攻击行为。

从行为的持续性来看,攻击行为主要是发生在初中阶段到高一年级。

同时,我们感到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矫正不是轻而易举的。

中学生暴力行为矫正:

公布打架成本

打架直接成本=学校的批评+负担几十至上千元罚款+家长的批评;

打架附加成本=心情沮丧低落郁闷+名誉形象受损+家人朋友担心。

事情严重者还要司法机关介入,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

示范法

有的人本不是好斗的,但不想在同学面前“丢面子”而打架;有的人认为只有打架才能解决问题;有的人是因为缺乏社交技巧,也有些孩子是想用拳头树立自己在同伴中的权威;还有的仅仅是模仿别人。

可以把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有意地放在团结友爱、文明礼貌的学生集体之中,以达到减少他们的攻 1

击行为的目的。研究表明,当少年看到榜样采取非攻击的方式能妥善解决冲突,会有利于纠正他们对暴力的认识。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教育者应同时教会学生在遇到冲突时可以用哪些非攻击的方式来解决。使用示范法,还可以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观察其他有攻击行为的同伴是如何受到批评和处罚的,这可以减少他们自己的攻击行为。在采用示范法的期间,特别要注意防止他们接触有攻击行为的同伴,这实际上是减少他们对攻击进行学习的机会。有经验的教师在运用示范法时,还特别注意对矫正对象的关心,启发他们的思考,观察他们的行为变化,并及时地鼓励他们的进步。这种方法是一种形象性的教育,易取得良好的效果。

消退法

有些中学生偶而打架殴斗只是为了自我显示,目的是想引起旁人注意。其实,在这类学生身上还有不少优点,他们也经常表现良好的行为。对此,教师可以暂时不加理会,使他们的攻击行为得不到他人的注意,反而受到弱化。同时,教师却去表扬他们的其他有积极意义的行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间接地批评攻击行为的方法。在适当的时候,教师再去找这类学生谈话,婉转地指出他此举的幼稚性,同时告诉他们打架行为与他们学习上有好的表现是不相称的,从而启发他们的自尊心,自觉地改掉攻击行为。这种冷处理的方法可以避免一般的严厉批评和惩罚措施的副作用。当然,这种方法只适用于特殊的对象。

创造零攻击性的环境

从性格来看,这类同学大多显得外向,善于交际,喜欢热闹,不拘小节,好胜心强,易与他人发生冲突。他们的情绪不很稳定,容易因为小事发生冲动。从动机方面看,这类同学的攻击动机带有鲜明的情绪色彩。时常出于愤怒、敌意、不满和嫉妒等消极情绪而争吵、打架。

让有攻击行为的中学生在一段时期内,避免接触人际冲突的环境,尽量减少发生攻击行为的机会。通常,教师应与家长密切配合,在学校里每天给这种学生确立当天的学习任务和行为目标,并且指定与他相处亲密的模范学生与他作伴,以督促影响他;在家庭中,家长给他妥善安排好作业外的活动内容,用良好的环境来消除他们的攻击行为,教师与家长还可以建立“情况联系卡”,及时对学生没有发生攻击行为的表现进行表扬和鼓励,教育他们坚持下去。

培养同情心

研究表明同情心可以阻止攻击行为,同情心强的学生通常是非攻击的,而同情心缺乏的学生易发生攻击行为。因此,有的专家提出,有攻击行为的青少年如果能够推测和体会到被攻击对象的痛苦和感受,进一步产生自我谴责感,那么就不会再想攻击他人了。对此,教师可能让被攻击的学生面对有攻击行为的学生,具体讲述自己在受攻击后的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然后,紧接着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学生谈体会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同情心,从而逐渐憎恨攻击行为。

其实打架很多时候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唯一可以达到的效果就是自己打架胜利了,能有一种自我满足感,感到自己是有实力的,仅此而已。

中学生要认识到打架的危害性,懂得打架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与别人发生矛盾,有争议时,如果没有涉及原则问题的话,应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让不代表你的无能,恰恰相反他表现了你的风度。

学会换位思考,假如被打的是自己,自己又会有何感想;并时常提醒自己,若别人受到了伤害,那么自己也一定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处处计较,小心眼,要学会心胸开阔,宽容;情绪激动时,应抑制自己说话,先平复好心情,再作出决定,不能冲动,做事要三思而行,不要让一时的冲动误了自己,平和的与人相处,会使自己更有魅力,活得更加开心。

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其次,提高应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避免各种刺激因素,多与家人、朋友倾诉、沟通。

当然这种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还和季节有关。春季,尤其是初春时节,生物的代谢都进入了旺盛期,人体内分泌系统也会发生变化,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和内分泌失调等,进而出现情绪焦虑烦躁与精神状态的紊乱。因此,主动采取一些自律方法进行调节是非常必要的。

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探析及预防措施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可以称之为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顽疾,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以我校为例,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打架斗殴事件的危害性及严惩制度,但一直以来,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杜绝打架斗殴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对打架斗殴事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医学上讲究“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打架斗殴这样的“顽疾”也应该首先探析学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日前,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途径,将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原因加以搜集整理,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父母疏于管教,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从所谓的“哥们儿”那里寻求到“温暖”,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

二、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数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

三、早恋引起“争风吃醋”,这种颇有中世纪欧洲骑士决斗风格的打架斗殴事件比例可观;

四、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骑虎难下”之势,挥舞起拳头;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

五、受影视媒体影响,崇拜黑社会“老大”,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企望以拳脚“打败天下无敌手”,“天地间唯我独尊”;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

六、“变态自尊”。此类学生因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

七、心理不相容。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

八、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那些充满打杀血腥场面的暴力游戏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经历对峙搏杀,暂时得到一种快感和乐趣,但也很容易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从而造成真假错位。另外,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

九、以暴制暴。这类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解决问题,反而纠集社会上不良分子,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导致恶性后果;

十、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物欲„„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打架斗殴事件。

一、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

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二、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四、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五、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六、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

打架斗殴就像感冒一样,也是“病”,只有找出病因,才能对症下药,标本兼治,有效防控。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将工作做细做透,以便及时发现苗头问题,采取相应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预防工作,防患于未然。

上半年,接到多起在校学生之间打架斗殴事件,经了解发现都是由于学生早恋引起的,在校中学生早恋已超出了青少年教育和学校管理的范畴,对社会治安的稳定产生了影响,如教育、疏导不及时,极有可能成为社会治安的热点问题。因此必须引起家长、学校、社会等多方面的重视。因当事人均系未成年人,为进一步杜绝此类问题发生,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本着对社会、对青少年的成长负责的初衷,建议对此类案件加以重视。

警方提示:

一是发挥各校的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利用上法制课的机会,对学生进行知法、守法教育。法制副校长和驻校民警要以适当的方式督促学校组织学生听法制报告,进行丰富多彩的法制教育,在宣传教育中充分利用当地典型的正反两方面的事例、案例,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引导青少年自觉遵纪守法,自觉抵制有害信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提高青少年辨别是非能力,分辨美与丑的能力;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整治。公安机关加强对黄、赌、毒社会丑恶行为的打击力度,净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培养青少年社会主义道德风尚意识;

二是建议学校、家长、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勤沟通,适时关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心理动向,例如可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健康课程等方式,净化中学生心

灵保证其积极健康地茁壮成长。

团结友爱——处理人际关系的金钥匙

“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

同学们听到这首歌,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演讲的主题就是“团结友爱——处理人际关系的金钥匙”。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人际关系的重要伦理准则,是华夏社会和炎黄子孙繁衍不息,繁荣昌盛,和睦统一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柱。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中国的问题,稳定需要团结,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稳定需要团结,团结才能稳定,要使社会长期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党和人民群众钢铁般的团结。”孟子曾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中国革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奋战,共同奋斗的历史。毛泽东同志率领广大人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打倒蒋介石的反动统治,建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权,不正是体现了团结的力量吗?对于一个国家,团结友爱,是集中体现于仁爱、互助、团结、协力,成为维系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公德准绳和行为规范。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繁荣昌盛,需要团结友爱;一个学校要发展前进,要提高教学质量,需要团结友爱;一个班级,要保持稳定,有良好的学习风气,需要团结友爱。培养中学生团结友爱,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关心人,团结人,同情人,尊重人,信任人,谦让人,原谅人。讲大团结,不搞小圈子,不拉帮结派。“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意思是人生下来就是兄弟,又何必一定是同胞骨肉才算是最亲的呢?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同学,都是同胞兄弟,要互相关心,要互相帮助。可是,在团结友爱方面,我们有些同学还做得不够,甚至还很欠缺,比如说:有些同学,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容不得别人的半点过失;有的同学,心胸狭窄,鼠肚鸡肠,斤斤计较,为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起争端,闹纠纷,甚至大打出手;有些同学,拉帮结派,欺侮弱小同学,欺侮外地同学。如果是敲诈勒索,就不是思想品质的问题,而是以身试法,触犯法律的问题了。

一、人心齐,泰山移

“五人团结一只虎,十人团结一条龙,百人团结像泰山”。我们对于折断筷子的故事比较熟悉。我再来说一个关于团结的故事:“蚂蚁的壮举”。蚂蚁为什么身处危境,面临灭顶之灾,能转危为安,化险为夷呢?就是因为团结。一个学校,一个班级的同学一定要团结。一个团结的班集体是一个优秀的集体,是一个所向无敌的集体。

二、学会关心人

在一个班级,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如果某个同学有困难,要伸出援助之手,人人献出一点爱,这个世界会变得很精彩。有大家的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互相支持,没有过不了的坎,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团结友爱,是集体生活的润滑剂.雷锋同志曾说过:“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他自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我们对待本校同学,对待同班同学,也要像雷锋同志一样,对待同学要像春天般的温暖。

三、学会尊重人

“爱出者爱反,福往者福来”。意思说,你热爱别人,别人就会热爱你,你为别人的幸福出过力,别人就会为你的幸福创造条件。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你热爱别人,别人也会热爱你;你尊敬别人,别人同样也会尊敬你。

“善人者,人亦善之。”你对别人好,别人也会对你好。

俗话说:你敬人一尺,人敬你一丈。

在学校,我们要尊重老师,不顶撞老师;要尊重同学,对同学有礼貌。所谓尊重人,就是要将他人看得比自己高,比自己重,因而在处理事情时,应以他人为先。在有劳对方或妨碍别人时,学会用谦词,如“劳驾”“麻烦您一下”“对不起”“抱歉得很”“请原谅”等,这些谦词所能发挥的作用是极大的,在人与人的接触中,特别是在学校,一个班级,一个学校的同学常常会发生磕磕碰碰,发生一些磨擦,如在排队买早餐时,在洗碗的时候,在走路的时候,不小心遇到了碰撞或踩疼了脚,能及时用上谦词,立即可使气氛“多云转晴”,否则常会“多云转暴雨”形成不必要的麻烦。但是目前独生子女多,在家庭地位中

占有特殊地位,常常形成“一切以孩子为先”的现象,这实际是对孩子的宠爱,容易导致孩子“以我为尊、目中无人”的自私心理,这是我们大家需要克服和纠正的。

四、学会宽容人

“惟宽可以容人,惟厚可以载物”。惟有自己心胸开阔,才能对人宽容;惟有自己忠厚,才能容纳别人。

人之谤我,与其能辩,不如能容;人之侮我,与其能防,不如能化。别人毁谤自己,与其辩解,不如能够宽容;别人侮辱自己,与其随时提防,不如感化对方。

宽容和忍让是人生的一种豁达,是一个人有涵养的重要表现。没有必要和别人斤斤计较,没有必要和别人斗强斗狠,请记住,给别人让一条路,就是给自己留一条路。

什么是宽容。法国文学大师雨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宽容是一种博大,要能包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宽容是一种境界,更能使人生跃上新的台阶,在生活中学会宽容,你能明白很多道理。

毛泽东、周恩来有着博大的胸怀,国共两党斗争,“西安事变”“重庆谈判”再次握手。

宽容就是忍耐。同学的批评,朋友的误解,过多的争辩和“反击”实不足取,惟有冷静,忍耐,谅解最重要。相信这句名言:“宽容是在荆棘丛中长出来的谷粒。”退一步,天地自然宽。

宽容就是忘却,忘记昨日的是非,忘记同学中的恩怨,忘记先前别人对自己的指责和谩骂,时间是良好的止痛剂,学会忘却,生活才有阳光,才有欢乐。

宽容就是潇洒。“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路到长安”。宽厚待人,容纳非议,是学习成功,集体团结成功之道。事事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活得也累,难得人世走一遭,潇洒最重要。

“小不忍,则乱大谋”。“忍一时之气,免百日这忧”古往今来,人世间多少憾事,多少不幸,多少悲剧,多少恐怖都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斗强斗狠,不能相互宽容而发生的。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理智、冷静、稳重,遇事三思而后行。在处理同学之间矛盾纠纷时,要反复告诫自己,千万别感情用事,感情用事,常常是不会有好结果的。人贵有自知之明,须知太阳不是为我而升起的,地球不是为我而转动的,哪个人都不是必不可少的,都不是时时处处正确的,须知合理的、适当的、理智的让步,必将有助于矛盾的消除和事情的解决。

五、学会原谅人

以恕已之心恕人,则全交。意思是用宽恕自己的心来宽恕别人,就能保全友谊。

“原谅别人是一种美德”。“原谅”是对“过失”的一种宽容。原谅别人能使自己和别人之间建立起一座美好的桥梁。先有一份宽容之心,处处包容别人无心的过失。我想这是“原谅”别人最基本的原则。但是在原谅别人之后,还要学习纠正自己,处处原谅自己,会害了自己,缺点显露无遗,所以纠正自己要像别人一样严厉,把自己的缺点一一改正,并想想过去的缺点,警惕自己绝不可再犯,使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对得起自己,也对得起别人。

人的善恶只在一念之间,善恶要分明,原谅并规劝别人无心的恶行,是善,对于坏事明知故犯,是恶。人与人之间有时难免会出现矛盾,但是当你原谅了别人你会发现不仅你愉快,别人也愉快。我们学过“将相和”的故事,其中的负荆请罪,正是因为蔺相如有一颗宽容之心,原谅了廉颇,廉颇跟他闹不和,那么赵国很快就会灭亡。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会宽容,对于别人的过失要尽量原谅。

同学们,让我们忘记个人恩怨,忘却痛苦,铭记每一时刻的欢乐,用一颗宽容的心,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吧!

团结友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大家一起共勉吧!

第三篇:中学生打架斗殴(范文)

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探析及预防措施

打架斗殴是校园里最常见的暴力行为,可以称之为学校安全教育与管理的顽疾,层出不穷,屡禁不止。以我校为例,尽管学校三令五申打架斗殴事件的危害性及严惩制度,但一直以来,学生打架斗殴事件屡屡发生,不仅破坏了学校的正常秩序,给学校带来不好的声誉,而且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伤害,其危害性显而易见。杜绝打架斗殴事件一直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根据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经验,我认为对打架斗殴事件应做到“未雨绸缪,及早防范”。

医学上讲究“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对打架斗殴这样的“顽疾”也应该首先探析学生的心理原因,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日前,笔者通过调查问卷、访谈、座谈等途径,将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原因加以搜集整理,大致概括为以下十个方面:

一、父母疏于管教,学生在外结交不三不四人等,成帮结派,惹事生非。不少学生家庭或因单亲、或因父母下岗忙于打工挣钱、或因家长责任心较差而忽略了对子女的关心教育,致使学生结交了社会上的不良人员。尚未具有明辨是非能力的孩子从所谓的“哥们儿”那里寻求到“温暖”,受他们挑唆、利用而参与斗殴。

二、父母管教手段过于暴力,造成子女心理上的暴力倾向,多数表现为“在家是羊,在外是狼”,内向寡言,情绪易激动,喜用暴力解决一切;

三、早恋引起“争风吃醋”,这种颇有中世纪欧洲骑士决斗风格的打架斗殴事件比例可观;

四、虚荣心作祟,死要面子,往往于“骑虎难下”之势,挥舞起拳头;这种情势往往取决于围观者的态度,如果看客较多,起哄、叫嚣,那势必造成为“面子”而斗殴。

五、受影视媒体影响,崇拜黑社会“老大”,于是在现实生活中模仿,企望以拳脚“打败天下无敌手”,“天地间唯我独尊”;随着住宿学生的增加,寝室之间演变成“帮派”林立,明争暗斗,大仗时有,小仗不断。

六、“变态自尊”。此类学生因种种非智力因素导致自卑感严重,担心他人嫌弃自己,因而表现出“变态自尊”——因怀疑、敏感而容易在外界刺激下激起愤怒情绪,选择“用拳头找回自我”;

七、心理不相容。独生子女的特性决定了大多数学生缺乏谦让精神和包容性,对他人“看不惯”,更严重者当意见发生冲突时,容易义气用事,情绪激动,导致矛盾激化,因争强好胜而大打出手;

八、暴力网络游戏的影响。那些充满打杀血腥场面的暴力游戏会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带来极为不良的影响。虽然他们在游戏中经历对峙搏杀,暂时得到一种快感和乐趣,但也很容易模糊现实和虚幻之间的界线,从而造成真假错位。另外,在游戏的暗示作用下,青少年会从内心倾向用游戏中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严重的会导致犯罪;

九、以暴制暴。这类学生本是事件受害者,但未能采取正当手段维护自身利益,解决问题,反而纠集社会上不良分子,以暴力手段实施报复行为,由受害者变为害人者,导致恶性后果;

十、精神世界的极度空虚。因为空虚,他们选择早恋、网络、物欲„„甚至犯罪。不少学生空虚的思想已经被暴力充斥,成为打架斗殴的直接诱因。

俗话说,“心病还需心药治”,作为教师应努力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能力,从维护学生心理健康、解决心理问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有效预防打架斗殴事件。

一、充分发挥沟通的潜能。采取多种手段与家长沟通,如家访、电话交流、书信、探病、家长会、开放日等(尽量不请家长到学校,那样会造成家长和学生的反感情绪,不利于沟通)。通过沟通,灌输给家长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家长采取合适的教育手段,协助学校进行教育管理。同时,与学生平等交往,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担任班主任工作以来,我一直坚持与学生在“日记”中进行交流,在学习、生活中为他们排忧解难,让他们体验到老师的真诚与关爱。师生间产生一种介乎朋友、亲

人的感情,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主动及时与我沟通,有利于及时发现问题苗头,及早解决;

二、加强法制教育。可充分利用法律课、班会、法制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意识到打架斗殴极易触犯法律,是青少年犯罪的常发案件,后果严重;同时教育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身利益,避免“以暴制暴”的恶性循环。九八年我担任汽车驾驶班班主任的时候,针对班级男同学较多、校园周边打架成风的实际情况,聘请了沙河镇站派出所法制科长担任我们班的校外法制辅导员,定期开展法制教育讲座,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对打架斗殴起到了一定的遏制作用;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鉴于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殊性,学校应通过开展郊游、艺术节、技能节、主题班会、演讲、朗诵比赛等各种文明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竞争意识、交际技巧和责任感,还可以使他们体验到自身能力及价值,从而满足精神需要,丰富课余生活,消除空虚感。

四、倡导文明而积极地使用网络。对沉迷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宜疏不宜堵”,应动员全社会力量,使学生远离带有暴力色彩的网络游戏,并通过专家讲座、小组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暴力游戏的危害性,帮助学生制定使用电脑计划,与家长共同监督孩子按计划行事,探讨学习与电脑游戏两不误的方式„„

五、从科学的角度审视中学生“早恋”。作为教育工作者应首先明确,早恋是一个学生成长中很可能遇到的自然现象,这是心理因素使燃,与道德规范无关。不要轻易将之与道德败坏联系到一起,否则势必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甚至会起到反作用,造成恶性后果。家长和老师必须转变传统观念,给中学生一把科学的钥匙,坦然面对“早恋”问题。既要让他们明白:青春期对异性产生朦胧好感是正常的,又要使之认清早恋的危害性和后果;既要鼓励正常的异性交往,又要教育引导他们把握交往尺度和交往距离;

六、加强学生自身修养,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克服“死要面子,活受罪”的虚荣心理,明确自尊是一个人具有积极意义的品质,培养科学的自尊。同时加强学生的个性修养,培养豁达大度、克己忍让、热情真诚的优良品质,由“看不惯”转变为“互为欣赏”,改善“心理不相容”;

七、克服侥幸心理。为什么有的学生明明知道打架斗殴是要倒霉的却偏偏又去打架?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存在着侥幸心理:“或许老师不会发觉”,“或许不会受处理”,于是头脑膨胀,忘乎所以。为什么因打架受到严厉处分的多数学生不再重犯?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有过“切肤之痛”,克服了侥幸心理,较多地考虑了行为后果。因此要经常教育学生克服侥幸心理,“要使人不知,除非己不为。”有的学校出现了学生打架现象,不敢管,和稀泥,只会助长学生的霸气和侥幸心理,造成恶性循环。校长和班主任的工作职责之一就是争取上级领导的撑腰、争得学生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大胆、严肃的处理学生违纪违规事件。教师出色的教育教学工作和平时对学生细致入微的关怀和爱,是赢得学生家长敬佩、感动和大力支持的关键。

八、避免刺激言行。常见刺激性语言有:喊对方“这小子”、“你甭神”、“你找揍啊”甚至一些骂街语言等。常见刺激性动作有:指对方鼻子,拍对方脑袋,抓对方手腕等。往往因一句话、一个动作刺激,引发打架斗殴。班主任必须专门对学生做这方面的教育。学会冷静。经常教育学生遇到矛盾时要保持头脑冷静,不能凭一时冲动。一旦发生争吵,并有激发趋势,不要急于辨明是非,先脱离接触,待心平气和以后再解决问题。学会忍让。教育学生在发生争吵时要相互忍让,不要因小事争高低、论输赢,更不要针锋相对,以牙还牙;若是一方轻微的动起手脚,做到“打不还手”,尽快脱离接触,避免事态扩大。

九、注重友谊。让学生明白,在一起同窗共读是一种缘分,同学之间的友谊是非常纯真深厚的,现在你可能体会不深,但毕业后你会越来感受越深,你会因上学时不团结同学而惭愧后悔。中学生打群架多数是与外班学生,打架时往往是本班帮本班,本年级帮本年级,本校帮本校,其主要原因就是江湖义气,小团体主义作祟。要经常教育学生区分友谊和江湖义气的界限。要讲友谊,反对江湖义气。

第四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解决对策初探

作者:管理员 | 访问:230 | 发布日期:2010-12-

31关注与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然而在中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厌学情绪。如何培育孩子健康的学习心理,走出厌学困境,已成为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就此,笔者在寒假中利用QQ、贴吧等渠道,通过在线聊天、问卷调查等方式,对149名在校中学生、56位家长、34位老师进行学生厌学情况调查,力图对中学生的厌学现象有个深入的了解,以准确地把握厌学原因,寻求解决对策,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一、学生的厌学心理及表象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否定的内在反应倾向,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心理和表象也是多方面的。一是表现在学习的价值观的认识上:69%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21%的没有考虑。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其学习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二是表现在学习态度上:62%的学生能主动学习,对学习有热情;21%的是为了家长和老师,对学习处于被动局面;17%的学生害怕学习,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另外92%的学生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原因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课程的实用价值有关,在讨厌的课程中英语居第一,他们认为“英语对于我们以后的生活几乎没有用处”。三是表现在学习目的上:67%的学生是为了考大学、找工作,13%的是为了家长的一点点希望来上学,78%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11%的不想进学校,不想读书。四是在学校管理和课改方面,46%的不满意,他们认为课程太单调,他们喜欢的音、体、美、信息课经常被其他课挤占,很无聊,15%的学生不关心课程情况和学校的管理;42%的认为学校只注重优秀生,评价学生太片面,包括“入团”也只是看分数,动不动就“请家长”;29%的认为学校设“小班”或“鸿志班”,人为地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是不尊重学生的间接体现。

通过调查分析,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大部分学生能认识到,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掌握生存、生活所需的基本的文化科学知识,以增强自己在未来社会的竞争能力。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教育价值观是迷茫的,对学习不积极不主动;有的对学习极度厌恶反感,情感上消极对待,在课堂上睡觉或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完成作业,不参加体育活动,怕考试,怕排名,甚至恨书、恨老师、恨学校。第二,他们要求课程教学要更多地联系生活和生产实践,渗透更多的实用技术,强烈地追求未来教育输出的经济价值。第三,学生的学习目的具有严重的主观性和不协调性,他们已经认识到了未来就业的艰难性,学术性较强的中学文化课程难以满足学生对职业技术的需求,难以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内在刺激和利益驱动,呈现出一种消极等待的学习态度。

二、造成中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

学校是青少年的乐园,学习是青少年最有兴趣、最快乐的事。但在相当一部分中学学生中,他们缺乏学习的动力,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抱着“玩玩混混”、“看看瞧瞧”的态度。教师也越来越感到抱怨,“这书怎么越来越难教了”、“学生精力老是集中不起来”,厌学成了危害学校教育的瘟疫,还有不断蔓延的趋势,不仅成绩差、学习吃力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就连成绩好的同学有时也把上学读书视为畏途,把学习当做苦役。有少数同学拿起课本就头晕,不上课精神抖擞,一上课就想打瞌睡,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一是受“上学无用论”等社会不良文化及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中学生不能客观地看待和理解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被动、烦恼的事,学习是为老师而学、为家长而学,与自己无关,新的“知识无用”现象是引起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二是受知识分子就业难、“读大学还不如读技术培训学校”等一些社会现象影响,部分学生不愿好好读书,这无疑加剧了学生厌学情绪。三是受校外网吧等营业性娱乐场所影响或吸引,一部分中学生将精力投入到自认为有趣的事情上,影响学习,不愿读书。

(二)教育体制的因素

课业负担重、学习困难、学无收获是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初中新生是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新鲜感跨进中学的,他们对未来的学习抱有莫大的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众多的学科课程让他们应接不暇,众多的作业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学习使得他们身心疲惫,如果再有考试结果带来一次次失望,其中的一部分学生就会逐渐感到自身学习的严重不适应性,功课欠账,作业累积。这样一来,学习对他们已不再有任何吸引力,反而变成了一种沉重的负担。于是,他们的求知欲望不断降低,学习信心一再受挫,一些学生由此开始厌恶和逃避学习。

(三)教育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的限制

一是少数教师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教师是学生第一线的教育者,是影响中学生学习态度的最关键因素。但部分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这种对学生能力的错误评价使学生颇为不满。更有甚者,歧视 “差生”,因为他们学习成绩差而全盘否定,见了他们更是表现出不屑与轻视,一旦这些差生做错什么就进行讥讽、体罚、赶撵,从而做出一些严重挫伤学生自信自尊的教育行为,导致学生自暴自弃,丧失学习信心,厌倦学校生活。这样一来,有部分学生还会滋生逆反和对抗心理,破罐破摔,或旷课逃学、不完成作业,或抽烟赌博、打架斗殴,或捣乱课堂、破坏纪律、早恋等。二是沉重的学习负担。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指导思想影响下,周末不休息、题海战术,考试大排名等,一些违反教育规律、违反学生心理的教育方法使学生整天处于一种智力超负荷的高度紧张状态当中,致使学生失眠,记忆力减退,注意力涣散,失去学习的兴趣。三是教师教学观念陈旧。“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大量的作业、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身心负担过重,精神高度紧张,其越发感觉学习的枯燥无味。

(四)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一是家长溺爱。这类放纵型家长对子女放任自流,导致子女懒学勤玩,使孩子滋生了依赖性与懒惰性,不仅对枯燥的学习毫无兴趣,而且易沾染社会不正之风,贻害终生。二是家长要求过于苛刻。在“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下,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与未来,逼迫孩子学习,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严加惩罚,这样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三是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难以抹去的创伤,家庭的阴影会占据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进而无心学习,产生厌学情绪。

(五)自身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自我意识开始明显增强,一方面有着走向社会、走向独立的强烈渴望,另一方面却对社会、对人生、对自己的成长产生诸多困惑和迷茫;加之长期以来,他们在家长殷切的期望和学校沉重的学习任务的夹缝中艰难成长,因缺少个人自由而逐渐迷失了自我,失去了自信和自省的能力,致使其心理健康上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不刻苦,基础差,成绩跟不上,少数学生由于兴趣爱好等处于较低水平状态,若受到外部环境中消极因素的影响,便形成病态心理,表现出个性不良倾向。如课上吵闹,不愿受正常规范制度的约束,行为随便,性格暴躁,遇事冲动等。二是学习方法不当,感觉付出没有回报,学习责任心的弱化。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在优越的物质条件中成长起来了,特别是独生子女,得到家庭的关爱是无微不至的,孩子在家里什么也不用管,导致孩子责任心弱化,抗拒不了风险,不断懒惰,在学习上一有困难,便弃学厌学。三是学习习惯的欠缺。当电脑、游戏机已渗透进我们的生活、电视节目充斥我们生活的时候,也越来越多地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影响。一部分学生难以静下心读书、思考、做作业,他们更多地是想如何去玩,玩什么更有意思、更刺激,导致她们无心学习。

三、消除中学生厌学的途径与方法

要解决学生厌学问题必须从教育体制本身入手,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改变评价方式,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从人的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为最终教育目标。首先,学校要搭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各种平台,创设自由、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养成健康的人格、要从各方面正确评价学生。其次,教师应更新教育观念,把面前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血有肉有思想,是能动的,而不是承载知识的容器;要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变“厌师”为“喜师”;要采用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俯下身去认真看看学生。再次,家长要加强正确的引导,给予细心的关怀,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帮他们找回失落的自信和自尊,每个同学都是可以成功的。

(一)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初中课程体系的建立,应该按照正在推进的第三次课程改革精神和“一标多纲”的要求,确定合理的课程门类,注重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结合。课程设置应该涵盖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门类不宜过多,但必须有国家最低标准要求;选修课不应过滥,应该体现地方特色,有利于学生基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生存技能的形成。教材内容编排要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体现社会最新成果,要结合各地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经济文化水平,缩短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经济发展现状间的距离。彻底革除课程设置偏多、教材内容偏深、教学要求偏高、练习设计偏难、检测考试频繁的现象,切实为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和课业负担着想,为学生创造生动活泼的校园生活条件和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奠定基础。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和消除学生的厌学现象。

(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的价值

家长和教师应该让学生懂得知识是人类聪明的结晶,是人类社会文明成果的载体,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民族文化发展的最佳工具,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国民素质优劣和社会进步程度高低的标准。一个国家,国民把握的知识越多,标志着整体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越高。我国现行的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并不是要阻断人才出口,更不是要断绝农村人才的出路,而是为了更加有助于人才的竞争成长,更加有利于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因此,真正的优秀人才是不难找到工作并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的。与此同时,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人生观和全新的人才观,正确熟悉读书与求知、求知与成才的关系,正确熟悉学习知识与形成技能、把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的关系,明确读书学习与提高生存能力、生活质量、生命质量的紧密关系。进而,让学生懂得从小树立起正确的读书观和人生观,养成积极上进、勤奋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静下心来对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的课程理念,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教学行为,要学会冷静面对社会上的浮躁风气,善于克服急躁情绪,安心做好本职工作。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依法执教。在教育活动中,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权,尊重学生受教育的平等权和自主发展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另一方面,要以平等的身份面对学生,多从情感上交流与沟通,多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体贴,多在学习上加以指导和帮助,努力融洽师生关系。在教学方面,要多读书多钻研多汲取多思考,要积极从事教学研究和教育科研,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改进,形成风格。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时时更新教学方法,才能恰到好处地处理教材内容多与教学时间不足、教材内容难与学生学习难、作业多与时间少的矛盾,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满足全体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关系是社会群体关系中一个包含多元因素的一个关系体系,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这一关系处理得好坏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以及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如果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和谐的、愉悦的教育氛围必然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更能为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与综合素质的提高打下良好基础。一是要热爱、关心、帮助学生,真正做他们的引路人。要熟谙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方

法,对他们进行认真辅导,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并在其他教师面前表扬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热爱读自己的书,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要有研究、了解,做到多观察。只有了解每个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个性差异、兴趣爱好、心理变化等特点,才具备与学生相处的基础。二要理解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应试教育”的沉重压力下,师生对立的现象屡见不鲜。部分教师在管理、沟通上缺乏艺术性,总是以管代教、以堵代疏,这种以批评代替教育的做法严重地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得他们的行为得不到理解和支持,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并造成学生的封闭心理或逆反心理。部分教师则提出了许多不切实际的高要求、布置了超负荷的作业量,学生每天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无形中使得部分学生过重地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使得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度和满意度降低。三是要深入了解学生,从内心深处做学生的良师益友。现在大多数学生都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从小就备受父母的溺爱、宠爱,部分学生从小就养成了许多不良习惯。这些学生上课不认真,对什么都缺乏自信心,遇事无主见,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思想波动大,易受外界环境影响。教师要真正从内心深处与他们交流、沟通,用自己的行动感化他们,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帮助他们建立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经常鼓励他们,不断以先进人物的光荣事迹教育、鼓励他们,帮助他们从小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尽量使他们的人格得到充分尊重,使学生真正获得成就感与生命价值的体验,获得人际关系的积极实践,逐渐完善和发展自由个性及健康人格。当初中课程设置趋于合理,学生学习有了极大的自主选择余地,学习压力得到减轻;当知识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公共财富,吸取知识成为个人的自觉行为;当政府在学校教育发展上有了科学的导向机制,学校有了良好的评价考核激励机制;当教师的手脚被彻底解放,教育观念得到彻底转变,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时候,那种简单粗暴、单一生硬的教育教学方法必将绝迹,所有学生将得到教师的真心爱护和真情的帮助,每一个学生面前将会出现一块属于自己的发展空间,由上述原因导致的厌学现象必将不复存在。

中学生心理障碍很多,而厌学症则是中学生诸多学习心理障碍中最普遍的问题,亟需分析其根源,从实践中寻求解决对策。

有厌学症的学生,主要有什么表现或症状呢?如何去诊断分析呢?行为特征一:表现为对学习功能存在认识偏差,认为读书无用。有人说:“读书越多,收入越少”,“文凭越高,待遇越低”。这种错误的认识是对社会体脑倒挂,分配不公的主观反映,也是流传的一种社会偏见在学校中的折射。但无论如何,这种观点对相当一部分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是厌学症产生一种主要的社会文化因素之一。“读书无用论”是厌学症患者调节心理平衡的精神支柱。

行为特征二:表现为对学习态度存在认识偏差,消极对待学习。本来学习应是一种轻松愉快、又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但由于多种原因,却使学生讨厌学习。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学生勉强学习,却时常伴随着不愉快的体验。如紧张、焦虑、恐惧、羞愧、内疚、厌恶等。有的学生谈到学习就头痛,看到作业就心烦,听到考试就害怕,完全缺乏或者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好奇心。他们只是在外在压力下机械、被动、应付式学习。

行为特征三:表现为对学习活动存在认识偏差,远离学习活动。他们好像感到只有离开学习才能达到心理平衡。他们一般很少把精力放在学习活动之中,一般不愿做作业,不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时常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有的干脆弃学出走和辍学。对老师、家长提出的学习要求,常故意抵触对立。

此外,学习成绩差,而且有愈来愈糟的趋势,也是厌学症患者的特点。导致学生产生厌学症不是简单某个或某几个因素相加的结果,而是多种主客观、内外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存在着复杂的心理机制。

外因一:家庭教育背景

家庭教育方式不良。据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父母表现过多的惩罚、拒绝、否认和干涉,同时又有偏爱和过度保护,更易使孩子产生心理障碍。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对待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采取的教育方式易走极端,或过于严厉要求,或放任不管,过度溺爱,这都对学生的学习心态产生不良影响。

父母的不良榜样。家长对学习的态度、学习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等是子女模仿的榜样。家长乐学好学,孩子受到这种学习氛围的熏陶,自然乐学上进。而有的家长却从不读书,不学无术,他们的主要精力都花在赚钱,花在吃、喝、玩、乐上,并流露和表现出轻视知识、反对学习的态度即使他们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大,要求严也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外因二:社会文化背景

低俗文化的传播。低俗文化对学校教育产生了强大冲击。由于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活泼好动,易接受新事物、易接受外界影响,而又缺乏较高的是非分辨能力。因此,他们对社会中流行的时髦的表层文化思想和行为方式更易接受和模仿,而这些东西往往与学校教育的要求和社会所倡导的健康的文化思想相违背。当低俗文化成了学生的追求时,他们必然会放松对学习的追求和兴趣。

外因三:学校教育背景

办学理念误区。中学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轻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仍然有广阔的市场。应试教育,片面抓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在智育中又只注重与升学考试有关的课目,导致学生畸形发展,面临升学竞争压力,心理负担加重。

教学水平低劣。教师不注重教材、教法和学生心理的研究,教学方法呆板、单调,“满堂灌”法、“题海战”法、严厉惩罚等方式,阻碍了师生情感交流,压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使学生形成了逃学、弃学、不愿学等消极行为反应模式,厌学情绪愈来愈重,最终导致厌学症形成。

内因:自我心理背景

首先是不良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倾向,如意志力薄弱、兴趣广泛而不专一,注意稳定性差,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内在学习动力等,都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其次,自我认识偏差,有些学生由于在学习过程中时常碰到困难,遭遇失败,甚至老师的冷嘲热讽和轻视,家长的打骂,以致形成了不良的自我形象。他们认为自己是一个无能者、失败者、无前途者,于是自暴自弃,放弃了学习的追求和热情。再次,错误的学习观念如“读书无用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太差、学习方法不当、智力低下等,都会对学习厌学症的形成有极大的影响。

要帮助学生克服厌学症,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营造一个重学、乐学的氛围。对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厌学学生,还需要进行个别心理辅导,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调整学习心态,积极、主动、愉快地对待学习。

第五篇: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中学生厌学心理分析与对策

摘要:厌学是学生诸多学习障碍中最具有危险性的问题,也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本文剖析了中学生的主观心理状况,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客观因素入手,分析了中学生厌学的客观成因,最后针对性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厌学心理对策

厌学是指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以及在学习中的种种不良表现方式。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笔者曾经对本校学生进行学习方面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厌学心理普遍存在。有百分之五十五的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要想改善职业高中学生的厌学状况,必须对学生厌学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对其成因进行深入剖析,进而对这种状况采取正确的对策。

一、中学生厌学的心理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看,厌学中学生有以下显著的特征:

1、动力系统不足。

国外的研究表明:非适应性成就动机模型的学生的特征是不能建立合理的、有意义的目标,不能进行持续的努力来克服困难,同时也不能完成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目标。在学习目的上,厌学中学生有随意性的特点,没有长远动机,在学习上没有自制力,意志力薄弱。

2、心智活动差。

厌学中学生在课堂学习、课外阅读、课外作业等学习活动中完全处于消极被动状态,他们对基础学科特别是数学、英语有强烈的畏难情绪;注意力极易分散,听课不专心,作业常抄袭;理解记忆少,知识缺乏系统性,知识脱节严重。

3、自卑心理明显。

不少厌学中学生还表现出较低水平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学家布鲁门肖的研究表明:“健康的心理状态可以对知觉、思维、记忆的形态和智力功能进行归纳;可以指引认识的Page 1 of 6

进程----记忆的恢复、思维的构成和知觉的形成。”人际敏感、焦虑、强迫、抑郁、偏执这些心理症状在职高学生中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大脑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影响思维的速度和精确度,使得他们无法维持正常的学习状态。久而久之,他们便形成学习上的习得性无力感和不良的自我意识,从而导致厌学情绪和厌学行为。

通过调查和观察,我们还发现,许多厌学中学生的人格特征上常表现为内向、情绪不稳定甚至强精神质型的特征。内向型学生孤独缄默、好幻想、适应能力差;情绪不稳定型学生则显得冲动、难以自制、焦虑、紧张,往往又抑郁、多疑;强精神质型学生以性情古怪孤僻、对他人漠不关心等。这些不良的人格特征会影响到高级神经活动的强度、灵活度和平衡度,从而使他们的知觉、记忆、思维的功能受阻,使其智力活动的积极性受到压抑。从人格类型来看,内向、情绪不稳定、强精神质的厌学学生人格类型属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弱型,或接近弱而不灵活的类型。这种类型的学生从事紧张的智力活动极其疲惫,常常有注意力弱化和分心现象。在应付困难时,常引起智力活动效率的下降。这些会使得他们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学习容易陷入涣散状态。

根据学生的种种表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心理诊断,中学生厌学是典型的心理疲倦反应。以这种分析为理论依据,我们可以进一步剖析出中学生产生厌学心理的客观成因。

二、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分析

(一)过多的社会诱惑导致中学生厌学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复杂的转型期。虽然“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没有主导我们的社会,但是崇尚金钱、物欲横流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社会现象。随着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社会诱惑力不断增多。

1、金钱有强大的诱惑力。

当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面临着就业危机。这种氛围会影响到一些自卑的中学生,他们认为自己不具备社会竞争力,进而认为读书对他们没有作用,不如早点出来挣钱。急功近利的思想让不少中学生放弃学业早早走进社会。

2、互联网有着强大的诱惑力。

据我们调查报告显示,有百分之八十二的中学生热衷于上网。本来发达的互联网可以提供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便利,但是不少中学生却陷入了它的负面效应。有的学生可以彻夜上网,沉迷于聊天交友,甚至沉迷于黄色不良信息。

3、成人化生活有强大的诱惑力。

中学生早恋现象较为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有百分之四十三的中学生有这种行为。特区灯红酒绿的夜生活对中学生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夜幕降临的时候,在人头涌动的酒吧,你可以看到不少中学生在那里疯狂地放纵自己。社会存在太多的诱惑,不断冲击着这些未成年人的心灵。中学生自我控制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干扰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他们思想冲突、忧虑、好奇等情绪的反应,继而导致厌学情绪和行为的发生。

(二)粗放的家庭管理导致中学生厌学。

据我们的调查报告显示,我校学生的家长有百分之四十八处于低学历水平,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文盲。从他们的职业分布看,大多数的家庭收入较低,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不少学生的家庭管理出于放任自流状态。从我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来看,不少家长已经对子女表示失望,孩子来上学只是找个安身之地,不违法乱纪就行了;也有的家长本身文化素质低,对孩子要求不高,孩子能念到高中对他们来说已经心满意足;还有一定比例的学生家长家庭关系不和或家庭破裂,更谈不上对学生有什么要求。在这种粗放的家庭管理模式下,一些中学生缺乏必要的家长约束,在加上他们不成熟的心智状态,很容易滋生懒惰心理,导致对学习兴趣的丧失。

(三)刻板的学校教育导致中学生厌学。

我们的素质教育虽然喊了好多年,但是在学校,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念仍没有认真的落实到教育实践中,仍没有被很多的教师所掌握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不少中学生是应试教育的淘汰者。他们在应试机制下,造成精神高度紧张,学习上产生难以应付的压力,由此产生厌学心理在所难免。教材的陈旧和个别老师的教育方法陈旧也会导致中学生的厌学。其实,我们的使用教材也有需要检讨的地方,一些陈旧的内容已经不能与时俱进了。枯燥的内容只能让学生越离越远。有的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忽略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年复一年,使学生对学习缺乏新鲜感。另外,个别老师对基础欠佳的中学生缺乏耐心,常对学生冷眼相看,这对本来就自卑的学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事情。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

三、中学生厌学心理的防治对策

(一)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和咨询,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和行为。因此,要克服和矫治学生厌学,使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这就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教育,以便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和健全的人格。结合学生厌学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的相互关系,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了解学生心理、人格的发展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准确掌握学生心理、人格发展状况。学校可根据师资力量和水平选择其中合适的量表对学生进行普查,以便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心理、人格发展不健全的学生,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2)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教育。广大教师要树立大教育观,把心理素质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且非常重要的环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自我表现意识,消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我校全体老师已参加了心理健康教育C证的培训,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迈出了可喜的一步。(3)条件成熟时,可以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加强心理素质训练。国内已有的研究表明: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学生的心理素质也得到明显提高。通过心理教育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自我,学会心理调适方法和技巧,这样才能使学生心理、人格得以正常发展,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4)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应以厌学学生作为重点。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产生厌学的具体原因,运用心理辅导的基本方法排除厌学的影响源。学校的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应和克服、矫治学生的厌学结合起来。

(二)建构和谐学校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学校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建构和谐的教育环境,弘扬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对防治学生的厌学心理,将会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1、营造情境关怀,克服学生自卑。

教师要积极营造、创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以宽容的心接纳这些学生,让其感受集体的温暖。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劲。教师还要更新教育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引导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唤醒学生的自我向上意识。

2、提供厌学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曾在一篇《成功的习惯》演说中指出,很多学生功课不好,其原因在于他们开始没有在学习上获得成功的体验。其实,不少中学生喜欢表现自己以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这种心理需求和厌学心理同样的强烈。但事实上大多的“厌学生”由于长期得不到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越来越消沉,甚至自暴自弃。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特长,经常提供给他们发挥特长的舞台。比如组织演唱比赛、体育竞赛、技能节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使中学生的才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他们体验感到成功的喜悦。

3、建构灵活的学生评价体系。

考试测验是我们教育传统的评价手段。笔者认为,我们可以独辟蹊径,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手段,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消除学生的厌学情绪。比如加大学生动手动口能力的评价,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摸索总结。我相信是能够找到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评价体系的。

(三)建构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家庭关系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也是最强烈的。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十分重要。中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转变家长的教育态度、观念显得尤为重要。中学生的家长应改变粗放的教育方式,对子女多点关心,少点放任,多点耐心,少点责骂。亲情是个润滑剂,可以拉近家长和厌学学生的心理距离。学校在改变家长观念上要担负起责任,学校定期召开家长会,给家长灌输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班主任也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家访,多些与家长接触,使双方的信息及时得到反馈,发现学生有厌学等情绪,双方应及时进行心理诱导。学校、家长应相互配合,建立疏导型的教育方式,根据学生或子女的年龄特点、生理和心理发展情况、兴趣、要求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启发式引导,绝不能采取强制或放任型的管教方式,想方设法增强学生抗御精神负担的能力。

(四)建构和谐社会环境,积极防治中学生厌学心理。

社会是个复杂的群体,存在过多的诱惑因素。要消除这些因素,也是个复杂的过程。这需要全社会各部门的通力协作。新闻舆论部门、执法监督部门要努力创造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例如对营业性舞厅,任何时候都不应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对营业性的电子游戏室、台球室,除法定节假日外,不能向中小学生开放;对网络和书刊及音像制品应开始规模宏大的整查活动,清除那些宣扬色情、恐怖等不健康的东西,并依法严惩制造、传播者。学校也要加强与所在辖区相关部门的联系,净化学校周围环境,尽可能地减少社会诱惑源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生厌学心理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解决厌学心理问题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相互渗透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合理选择及综合运用,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多管齐下,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①《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张向葵,东北师大出版社,2001年;

②《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杨平,《教育实践与研究》,2004年第7期; ③《让素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 》,王良,《上海教育》1999年10月;

④《中学生心理学》主编:林崇德,王耘,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年11月;

⑤《消除逆反心理培养师生情感》,王春燕、张育,《教育理论与实践》,1997年第4期;

⑥《学习的条件和教学论》,R·M·加涅,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

下载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学生打架斗殴的心理分析及对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 分析及矫正对策宁 县 秦 村 初 中王照平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宁县秦村初中王照平 中学生正处于成长阶段,理应把握住求学的大好时机,何况......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

    中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分析及矫正对策中国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一课题组对两所中学的调查显示:59.3%的学生有厌学情绪,其中有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也有成绩优良的学生。中学生正......

    中学生网恋心理分析

    中学生网恋心理分析与矫正 【内容提要】 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关键而又富有特色的时期,是人生中黄金时代的开端。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病率有明显增长的趋势。......

    浅析学生打架斗殴心理及矫正

    浅析学生打架斗殴心理及矫正引发校园安全的隐患有很多种,其中,学生之间打架斗殴的行为是一股潜在的、影响很坏的现象。南方某些城市的学生居然将斗殴视频发到了网上,造成了极坏......

    中学生的心理调节及其对策

    中学生的心理调节及其对策 初一2班 颜君波 一、教学目的: 1、中学生中的学习紧张、压抑、焦虑、忧郁等心理障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心理反应。 2、活动,使学生学习心理的自主调节......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其教育对策

    中学生心理问题及疏导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被全社会所关注。从总体情况来看,目前中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他们在学校、社会、家庭的共同呵护下茁壮成......

    中学生打架斗殴检讨书(五篇模版)

    中学生打架斗殴检讨书在有过错的情况下,为了避免今后再出现此类事件,要求以书面的形式,对自己的行为作出检讨,写检讨书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完整。问题来了,检讨书应该怎么写?下面是......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5篇]

    农村中学生的心理现状分析及对策探究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课程对人才培养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在当今全面实施新课程,大力推进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