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说课录音稿 家庭教育学习之我见2
家庭教育学习体会
各位指导老师你们好!通过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以及听取了顾晓鸣老师的《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与我们育人素养的提升》和《学以致用——降低我们育人的错误率》指导讲座之后,对我触动很深,下面就从家长、教师的角度谈谈我的认识。
一、从家长的角度谈认识。
家庭教育牵系千家万户,作为教育的三大支柱之一,家庭教育的作用和必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可以说是让每个家长都感到头痛的问题。作为一名家长,我也经历过这样的困惑,通过学习后,我觉得从以下几方面去给孩子营造氛围。
1、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启蒙教师,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和谐的家庭生活是由夫妻关系的基调决定的。它是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行为方式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总和。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两个在不同的家庭和社会环境中长大的青年男女,经自由恋爱,结婚,组成了家庭,但是,双方逐渐地感觉到,由于文化水平、教养程度、理想追求、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气质格调、以至待人处事的原则,对学业和事业的态度等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认识上的差距,缺乏共同的语言,于是两个人在一起,再也没有初恋时的狂热和新婚时的欢乐与甜蜜。当他们彼此发现自己的爱人并不符合自己的理想而产生失落感时,他们的孩子已四五岁了。幼年的孩子就在夫妻吵架、互相指责、谩骂、没有安宁、没有温暖、没有欢乐的家庭气氛中生活。他们所见,所闻,都是一些不良的刺激,在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了没有尊重、没有信任、没有理解、没有爱、没有关心和体贴的种子,不相信人间有真诚、善良和正义。那些在这种家庭气氛中度过不幸童年的孩子,其性格不是孤僻、自卑、懦弱、意志薄弱、任人摆布、倍受压抑,就是执拗、粗野、凶狠、冷酷、肆意胡为,抗拒家长和教师的合理管教,成为令人头痛的难教育的个别生、双差生。
2、给孩子营造和睦的心理氛围。
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夫妻间的和睦是成功地教育儿童的首要条件。”家庭成员和睦相处,平等待人,互相关心,互相信任、互相体谅、即使发生矛盾也能顺利解决。研究表明:在民主和睦文明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表现出情绪稳定,情感丰富、细腻、性格开朗、团结友爱、有自信心等特征。这是因为文明家庭能给孩子以安全感,使其置身于家中感到温暖幸福愉快;其次是满足了孩子的归属感,在家庭中孩子能感到被爱被尊重,也学习到如何爱他人,如何尊敬他人,从而增强了自尊和自信。当孩子遇到困难、挫折而灰心沮丧时,可以从家庭的中吸取力量,得到指引。家长要为儿童的一生负责,对家庭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在民主和睦的气氛中成长,家长要把孩子视为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在人格上要平等相待,不要把成人意见强加于孩子身上。幼儿喜欢玩耍,家长要抽出时间来与孩子做游戏,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独立个性,对孩子正当的行为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有不良的行为要讲明道理予以制止,而不能简单粗暴。这样
孩子将家长视为大朋友,从而使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时更能奏效。
3、给孩子营造宽松民主的家庭氛围。
许多事实证明,宽松、民主、融洽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紧张、专制、恶劣的家庭气氛是孩子的性格、品德、能力正常发展的极大障碍。因而,在家庭中“人人都有发言权”应成为一个原则。而且家长对孩子的幻想、调皮和一些看似幼稚的问题也要多加鼓励,多加引导,帮助孩子树立坚定的自信心和源源的创新意识,而不是像大多数家庭一样简单的扼杀了事。老实说,西方的心理教育远远的走在了我们的前面,他们强调在家庭里应该满足孩子自我表现的欲望,在自由、民主的空气里,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人健康发展所必须的自信、自立和自强的品性。所以在西方家庭里,孩子可以随时打断父母的话,提出问题,甚至异议,并且坦陈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这种家庭成员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民主气氛,对于孩子适应紧张、激励的社会竞争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他们形成勤于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自信自立的观念和习惯,只有在这样的良好家庭氛围中,孩子才会习得良好的性格特征,否则,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二、从教师的角度谈认识
1、平时在工作中对学生管的多,理解的少。
作为班主任,我经常要求学生不能这样,不能那样,只会强制学生去执行,很少与学生沟通。通过学习我认识到自己的的错误。不管大学
生还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都有自己的认知。作为老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时调整教育观点,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给学生留一个独立思考、自我锻炼的空间,让学生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中健康成长。
2、经常不能从学生角度想问题,过于简单化。
在平时的工作中,常常非常主观,常以自我中心;遇事缺少深入调查,有时甚至不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这种时候,教师不但失去了民主作风,而且完全失去了起码的科学态度,成了情绪性的不可理喻的人。用这种方式教育学生,或许一时可以把学生肯定不服,教师以后的日子肯定也不好过。
3、在对学生的教育中缺少反思。
作为一名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问题有时简单的就解决了。事后我们是否想过,这样去处理,科学吗,合理吗、学生心里能接受吗?通过学习我认识到只有常常反思的人,才能发现问题,不断完善自己。
顾老师的讲座从以下几点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力行目标
在学习上:
1、关于方法问题;
2、关于对照问题;
3、对于践行问题;
4、关于成长问题。
在工作上 :1关于价值问题; 2关于唤醒问题; 3关于合力问题; 4关于操作问题 ;5关于效果问题
顾老师关切地给大家提出:大家要适应网络学习的方式方法,听(声音)、脑(思考对照自己)、动(打字)并用,不仅学到主讲老师的智慧,还同时分享了大家的感悟与体会,这是大容量的现代高效率学习的方式,希望大家受用。这是传统学习方式无法比拟的。大家思考起来,行动起来,现代育人的智慧。学习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不是找方法去教育孩子、去对付孩子,而关键是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综合素养。一个家庭教育素养不高的家长就是孩子天赋很好,可能也会首先毁在父母的手上。
我们作为老师或者家长,平时在细节上,在眼神上,在动作上,在用词上,在语气上是怎样做的呢?特别是当面对学生和孩子出现问题与错误时,我们都用了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如果我们运用了不恰当的方法,他们可能就会用同样的方式方法对付我们、对待他人、对待社会。这样的育人十分可怕。
家庭教育要和学校教育做好沟通。家庭教育不是万能的,不可能百分百的作用,但是我们都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顾老师说:“家庭不是孩子生存的地方,更应该成为孩子心灵的港湾。当孩子与自己的观点不同时,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心声!”我们与孩子做朋友,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在平和的状态中学习到父母双方的优点!
家长需要唤醒,老师也同样需要唤醒。若教师在教书的同时,也学会育人。教师在做到让家长了解后,家长也会放下一些顾虑积极的配合老师,合力教育孩子,对教师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减负呢?
顾晓鸣说:“当我们能够认识到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基础之基础后,我们又认识到这是我们长期缺失了的教育后,我们就会行动起来,仅仅是为了自己也是值得的了。”正确运用家庭教育的方法,不仅仅改变的是孩子,也改变着我们自己。人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一个失败就等于全军覆没,万事卷土可重来,子女教育不再来!”家庭教育任重而道远,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第二篇:家庭教育之我见
家庭教育之我见
望子成龙是每个家长的心愿,想用教育的手段使自己的孩子至纯至真,然
而很多家长却不知道该怎样培养孩子。
我想,一个成功的孩子,首先必须是一个健康的孩子,一个健康孩子的标准就是心理健康。让孩子成人成才,身心俱健,家长何去何从?
第一点:家长是孩子前程的设计者。
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是成长,是前程。但是被过量的学习任务所压,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经验和能力考虑前程的设计之事,那么这个重要任务谁来完成?只有家长,家长是孩子前程的设计者。
有个朋友,他的女儿再有一年就要高考。孩子学习很累,可成绩却没有达到他所期望的指标,能让孩子考一所理想的大学是他最大的夙愿,于是这位朋友每天陪孩子学习到十一点,持之以恒,不敢怠慢。也许你会问,怎样来设计孩子的未来呢?那么亲爱的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你可根据孩子自身的特长和喜好,以及你的家庭实际情况来制定。有句俗话说得好,天下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别对孩子充满了抱怨,指责。给孩子足够的信心来认识自己,帮助孩子设计美好的未来,就是智慧型的家长。因此,提前设计孩子的未来是智慧型家长的突出表现。
第二点:家长是孩子心灵的导师
朋友说看女儿学习那么累,感觉很心疼,可也很无奈。不知该怎么帮孩子。那么我想说,孩子学习压力大,学业负担重,社会环境复杂,孩子的心理诉求普遍被忽略,孩子的苦闷找不到出口。因此,家长必须做孩子心灵的导师。否则,孩子的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会形成心理疾病。那么再想好好学习,就难了。怎样帮助孩子学习呢?首先申明,不要为帮助孩子学习,你也伤神费力去学,来补习功课,这不是家长做的事儿,家长做不了。你也大可不必焦头烂额,喋喋不休,抱怨连连。你的否定会让孩子欲说还休,血泪斑斑。而作为父亲该怎样来定位自己的角色呢?那就是和孩子交朋友,帮助孩子把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疏导出去。同时不断激励他挖掘潜能,挑战自我。这样一个快乐,自信的孩子就自发的成长起来。在你前程的规划和心灵的引导下,孩子目标明确,心态阳光,充满活力,对学习有执着的行为,又何愁不成才?
附:笨鸟有三种飞法:一种是先飞,一种是后飞,还有一种是不飞。然后从容不迫的下个蛋,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愿望,都交付给这个蛋。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心理,自己完不成的任务,未酬之志,都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实现。(摘抄)。
第三篇:说课2
《桂林山水》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桂林山水》是省编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四单元中的第2课。课文描绘了桂林山水的旖旎风光,赞美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课文按先总说、后分述、再综合的顺序分为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荡舟漓江观赏桂林山水的原因。第2、3自然段分别写了桂林的山、水的特点,先写漓江的水静、清、绿的特点,接着写桂林的山奇、秀、险的特点。第4自然段写了作者观赏桂林山水所获得的总的印象。全文重点突出,条理清楚,是本单元重点训练用段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好例子。语言优美流畅,描述生动逼真,其中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是学生学习习作的典范。
2.教学目标
(l)感受桂林山水的美景,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美的情感。
(2)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学会按提纲背诵课文。
(3)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15个词语的意思。
(4)能仿照句式写景物。
3.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2、3自然段,学会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学习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报写的写作方法写一处景物,是教学的难点。
4.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会生字,理解部分词语和课文的意思。学习课文第一段。完成课堂作业本第1、2题。
第二课时:李习课文第二段,理解课文作者抓住桂林山水的特点进行具体描写的写作方法,读熟课文。完成课堂作业本第3、4、5题。
第三课时:学习课文第三段,总结全文。按课后练习题3的提纲背诵课文。完成第7、6题,听写词语。
5.教具准备
小黑板一块,写有重点句段投影片若干张、投影仪、《桂林山水》录像带、录像机。
二、说教法
1.直观教学法:教学2、3自然段时,运用多媒体、板画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理解重点词句。
2.举一反三法:第2、3自然段结构相似、教学要求相同,运用举一反三法,通过反复训练,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3.朗读体会法:通过抑扬顿挫、声情并茂的朗读,帮助学生体会语言的优美,感受作者对桂林山水的赞美之情,同时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感训练。
三、说学法
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找、品、诵”的方法学习课文。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意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到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去玩。我想,那里的山,那里的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使你以为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上课一开始,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I.请同学们看《桂林山水》的录像,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桂林山水的奇丽风光,课文语言的优美。
2.提出预习要求:
(1)读通课文,自学生字、词。
(2)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桂林的山有什么特点?
(3)课文可分几段?依据是什么?
3.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
4.学生质疑问难(教师根据疑难归纳有价值的问题)。
(三)举一反三学课文,品词赏句悟感情。
1.学习第一自然段。
齐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桂林山水甲天下”是什么意思?它和全文有什么关系?在一定的语境中辨析近义词“观赏”与“欣赏”。
2.精读第二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①用“。。”圈
出写漓江水的特点的词语。②用“~~~”划出具体描写特点的句子。
(2)检查思考题①,板书:水:静清绿
(3)检查思考题②,投影出示句子: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①小黑板出示句子,读读比比它们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漓江的水真静,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②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指名读等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这组句子,体会漓江水奇异的美。理解“瑕”、“翡翠”的意思。
②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漓江的水写得这般奇丽?
④教师设计—组举—反三的句子训练,投影出示句子:
a.公园里的花真香啊,香得()。
b.教室里真安静啊,安静得()。
(4)课文第一句还写了大海、西湖,它们美在哪儿?
这一段写漓江的水,为什么还要写大海、西湖?
教师小结:作者运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把漓江水的静、清、绿的特点描绘得非常生动、形象。
(5)小结学法。刚才我们感受了漓江的秀丽风光,是通过什么方法学习的?讨论后板书:读——找——品——诵“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学生自悟学法,使学法得到真正迁移,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运用学法学习第三自然段。
用“读、找、品、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重点放在理解词语的意思上。借助板画老人山、骆驼山、巨象山,让学生形象地感受桂林山的奇的特点。指导学生有表情地朗读,加深学生对桂林山的美的感受和热爱。
4.学习第四自然段。
以读代讲,让学生划出描绘整幅画卷的词语,想象整幅画卷的形象。理解“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
5.指导朗读,激发情感。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描述生动、形象,有利于朗读训练。再次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全文,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四)运用段落大意归并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复习阅读提示,明确单元训练重点。
2.出示段意。(课后题2)
3.学生归纳、讲评。
(五)总结全文,指导背诵。
1.按照板书,小结全文。
2.运用课后思考题3提供的提纲,指导背诵课文。
学生练习背诵。通过自由背、同桌互背、指名背、分组背等多种形式,达到背诵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板书,既能帮助学生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指导背诵,又恰如其分地落实了教学的重点。形象直观,新颖有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方法。
桂林山水的特点,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因为作者仔细观察事物,充分发挥想象,采用对比、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用优美、动人的语句把它描绘了出来。
分析第2自然段: 1.指导看图。2.请一位同学朗读这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讨论:这个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讲什么,并找出重点句。
3.讲读重点句。
⑴全班同学默读重点句,思考、讨论: a.桂林水的静表现在哪里? b.桂林水的清表现在哪里?
c.桂林水的绿表现在哪里? 理解 “翡翠”、“无瑕”。
(2)教师讲解。
(3)分组轮读,边读边想象桂林水的美。(4)全班读,体会排比这种修辞手法。
通过本段的学习,学生真正感受到了桂林水的静、清、绿,特别是通过图文对照,仿佛自己正置身于桂林,看到了桂林水的美,怎能不对桂林充满爱,怎能不对祖国山河的秀丽表示赞叹?同时又学到了读段的方法:a、通读全段,理解每句话的意思。B、抓住重点句分析。C.反复朗读,理解重点。
三.放手自学,巩固训练重点。
在教给学生领会读段的方法后,让学生自学第3自然段,体会桂林山的奇、秀、险,想象它的美,然后学生交流、汇报自学情况。
四、讲读第4自然段。
1.看图,启发学生把山、水联系起来读感受。2.看看作者有什么感受? a.画出感受最深的句子。b.理解 “画卷”。
c.体会 “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含义。五.指导朗读。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将理解语言和积累语言的训练融为一体,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内容的理解就会逐步加深。本课作者在描写桂林山水的特点时,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这些语句表达了作者对桂林山水的喜爱、赞美,朗读时要把这种感情读出来,把自己被桂林山水陶醉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这种有感情地朗读,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桂林的爱,对祖国河山的赞美,激起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六.总结。
我们在读文章时,不仅要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也要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具体形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写文章时,一定要先仔细地观察,然后抓住景物的特点,发挥合理的想象,把景物写得生动、别致,吸引读者。
附:板书设计
静
桂 水 清
林 绿
山 奇
水 山 秀
险
《渔夫的故事》说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303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按照“思维递进理念”说教材 初中语文第一册编者在第四、第五两个单元“观察、反映生活——人和事,景和物”之后,安排第六单元“现实和想像——神话、民间故事”,这是颇具匠心的。由观察反映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到了解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神话和民间故事的特点,借以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它体现了思维递进理念。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它通过丰富的想像,塑造了两个来自于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典型形象——渔夫和魔鬼。通过渔夫机智地制服魔鬼的记述,形象地告诉我们:正义力量一定能战胜邪恶势力;对付魔鬼那样凶恶的敌人,不能抱有幻想,不能心慈手软,而要敢于斗争,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它。
《渔夫的故事》为什么能如此吸引孩子,甚至感化国王?因为它是神奇的想像。如果没有想像,那就没有渔夫和魔鬼这两个艺术形象,也就没有了《渔夫的故事》,甚至没有了文学。反过来,要让初一学生领悟渔夫战胜魔鬼的过程,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觉醒,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力量和勇于斗争、善于斗争的胜利,也必须借助想像,否则就只能靠老师“填鸭式”的灌输了。由此可见,思维从现实向想像递进,是何等的重要。
二、围绕“现实和想像”要求说目标
《语文教学指导纲要》规定,选读一些中外名著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外的优秀文化,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培养赏析能力。《渔夫的故事》选自《一千零一夜》。《一千零一夜》又名《天方夜谭》,它是一部著名的阿拉伯民间故事集。丰富多彩的故事内容,充分显示了古代阿拉伯人民高度的智慧和丰富的想像力,它不仅是阿拉伯人民的宝贵文学遗产,也是世界人民的文学瑰宝。高尔基称它为“民间文学史上最壮丽的一座纪念碑”。因此,了解《一千零一夜》,了解课文情节生动,形象鲜明的特点应是本文教学的认知目标。
《渔夫的故事》是本单元继《牛郎织女》之后的第二篇民间故事,学生通过《牛郎织女》的学习,已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因此。初步学会按民间故事的特点来赏析课文,有表情地朗读对话宜为本文教学的技能目标。
感受“正能压邪”的道理,感受课文所歌颂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是本文教学的情感目标。
根据初一学生好奇、好强、爱幻想、爱表演的心理特点,提出“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里解救了魔鬼”等极具想像空间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再想像,以达到本文教学的思维目标:开发、拓展学生的想像能力。
课文十分成功地运用了对话、外貌和心理描写,来刻画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渔夫诚实善良、勇敢机智,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故事通过渔夫这个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通过魔鬼这个形象,揭露了敌人的残暴和愚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赏析渔夫和魔鬼的性格特征是本文的教学重点o
“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是本文的艺术特色,也是民间故事的主要特点,初一学生由于受生活阅历、思想认识、文学修养等影响,不明确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差异,所以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艺术手法难以理解。他们或把虚构的人事信以为真,或者相反,把艺术形象价值全盘否定。因此,课文是怎样把现实生活与丰富的想像结合起来的应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根据“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说教法
教学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动性。因此,本文的总体教学思路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主动学会根据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来赏析课文的方法,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目的。可采用“分角色朗读”、“鉴赏分析”、“课堂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简洁而有个性的对话描写是本文刻画人物的主要手段,爱模仿、好表演是初一学生的普遍心理特征。通过分角色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人物的性格特征通过声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并辅以表情、动作、姿态,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同学们面前,初步达到感知人物形象的目的。
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理论,要求我们教学重在指导方法,培养能力,根据学生通过上一课《牛郎织女》的学习。已经了解了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这一实际情况,用鉴赏分析法来教学这篇课文应该是比较妥当的。因为“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相结合”原则要求我们:语文能力训练要借助于必要的语文知识教学;语文知识教学,要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已知的有关民间故事知识指导下,通过教师的引导、点拨,初步学会赏析未知的《渔夫的故事》,这种方法正体现了上述教学原则。
《渔夫的故事>是一篇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民间故事,故事全属虚构,却写得波澜起伏,扣人心弦,表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和构思能力,要让初一学生体会这种艺术创作手法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采用课堂讨论法进行教学。教师设计一组由浅入深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以达到铺设台阶,化难为易的目的。
四、紧扣“赏析人物形象”的重点说设计
第一步,简介作品,导人新课。
通过娓娓动听的对《一千零一夜》故事内容的讲述,营造神秘气氛,使学生的想像与作品的想像贴近,激发阅读兴趣。
第二步,复习知识,明确目的。通过复习民间故事的一般特点,指导赏析民间故事思路,使学生在赏析过程中有章可循。
第三步,学以致用,赏析课文。
(1)根据“完整的故事情节”来赏析故事内容。引导学生理清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概括出“捕鱼捞瓶”,“放魔出瓶”。“诱魔人瓶”,“投瓶人海”的故事情节。理解课文故事情节完整,曲折生动,扣人心弦的特点,让学生的想像依托故事情节有条不紊地展开,又使原有的语文知识得以巩固。
(2)根据“鲜明的人物性格”来赏析渔夫和魔鬼两个形象。首先指导学生分角色有表情朗读对话,生动形象地再现人物性格,让学生从语言的音韵变化中分辨角色,整体上感知各自的性格特征。接着具体分析语言、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最后,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材料中,概括出渔夫的“诚实善良,机智勇敢”,魔鬼的“凶残狡猾,卑鄙愚蠢”的鲜明的性格特点,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3)根据“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来赏析语言特色。运用举例分析法来完成这一教学任务。
第四步,由浅人深,突破难点。本文的教学难点是对“立足于现实而又富有幻想”的这一艺术特色的理解。为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从人物和情节角度,考虑、设计一组由浅人深的问题,组织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沿着教师铺设的台阶,拾级攀登,逐步明确:渔夫是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是正义力量的代表;魔鬼是幻想中的人物,但是像魔鬼那样的坏人在现实生活中是存在的,在它身上集中反映了各种反动派的种种本性,它是邪恶势力的化身。渔夫跟魔鬼的斗争情节也是幻想的,但是这种斗争正是现实生活中正义与邪恶斗争的曲折反映,最后渔夫的胜利则寄寓了“正能压邪”的道理。
第五步,开拓想像,训练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在赏析课文之后,当堂提出“假如渔夫在前三个世纪解救了魔鬼”、“魔鬼被投人大海以后”等题目,要求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口述一段话,以训练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开拓学生丰富的想像力,达到由感知想像到创造想像的升华。课后要求学生“话”“表”兼顾地讲述《渔夫的故事》,加深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附:板书设计
渔夫的故事
立足于现实,富有幻想
完整的故事情节{开端:捕鱼捞瓶;发展:放魔出瓶 高潮:诱魔入瓶;结局:投瓶入海
鲜明的人物性格{渔夫:诚实善良机智勇敢(正义)
魔鬼:凶残狡猾卑鄙愚蠢(邪恶)
语言口语化,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色彩
普罗米修斯》说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285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教材简析。课文是一篇神话故事,记叙了普罗米修斯为了解除人类没有火种的困苦,勇敢地天火,从而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智慧,并与宙斯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动人传说,赞扬了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根据事情发展顺序可分为“无火”,“盗火”,“受罚”,“获救”4段。课文的第二和第三段是文章的重点所在,也是普罗米修斯高尚精神的集中体现。课文注意了人物个性的刻画,使普罗米修斯的勇敢与献身精神跃然纸上,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设计理念:
以较强的整体意识,在教学中展示一个思维放飞的过程,一个情感激荡的过程,一个言语转换的过程。重点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体会普罗米修斯对众神之王宙斯的态度。阅读发现普罗米修斯“为人类造福决不动摇、决不妥协、决不改变”态度的一致性,体会他的勇敢与献身精神。
三、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火种、敬佩、违抗、驱赶”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气急败坏、驱寒取暖”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四、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普罗米修斯的勇敢和献身精神。
五、教法,学法:根据所制定目标和重点、难点,采用学导式教学法,本教法重在一个“学”字,贵在一个“导”字,以发展学生的自学探究能力,通过“自读、讨论、精讲”三个环节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尝试探究。读、说、讲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在老师的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六、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课前搜集普罗米修斯的有关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阅读了许多中国神话故事,比如《女娲补天》、《猎人海里布》等。但你们知道吗?古希腊也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神话故事,你能说说自己看过的古希腊神话故事吗?(生介绍,师可以适机梳理各位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述的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正义之神——普罗米修斯。对这个神,你们有所了解吗?(生根据收集的资料做简要的介绍:普罗米修斯是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提坦神,他创造了人,同时仿造音神,终于使人类发出声来,而且教给人类知识和技术方法。)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2、出示生字,指名读、齐读,注意正音:“恕”是翘舌音。
3、读文中,有没有艰涩的词或长句子不好读的,提出来当堂解决。(生提出,采用学生互助的方式解决)多音字:肝脏(zang)“普罗米修斯、赫拉克勒斯”人名连读,引导生多练习。
4、默读课文,看看有没有不懂的词语,在文中标注出来。
5、生提不懂的词语,采用师启发或众生帮助的形式解决。(以下两词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进行理解)气急败坏:上气不接下气,狼狈不堪。形容十分慌张或恼怒。本文指宙斯十分恼怒。惩罚:严厉地处罚。本文中指宙斯对普罗米修斯采取了一些残忍的手段。
6、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深入学习。
1、仔细读读课文,你认为普罗米修斯是个怎样的人?是从哪里读懂的?然后四人小组讨论学习。
2、交流。(重点学习6、7、8自然段)(1)普罗米修斯很勇敢,他是冒着生命危险,到太阳神阿波罗那里去拿取火种。(有感情地读读第一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生评,师注意引导学生谈感受:这一句要读出普罗米修斯盗火的决心。因为从一开始,他就已经看到了盗火的后果——冒着生命危险,但他还是毅然决定去为人类盗火。)(2)普罗米修斯是个真正的英雄,他很有正义感,认为是对的事,就义无返顾地去做,不怕受到宙斯的惩罚。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读出普罗米修斯的坚定和无畏。(自读、竞读、齐读)(3)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勇敢的神,任凭宙斯用残忍的手段折磨他,他也不屈服。宙斯用了哪些残忍的手段?(指名说)(多媒体播放图片)师:普罗米修斯的双手和双脚戴着铁环,被死死地锁在高高的悬崖上。高加索山,到现在都是人迹罕至的地方,他独自被锁在这里,既不能动,也不能睡,不光日夜经受风吹雨淋,凶恶的鹫鹰还每天剖开他的肚子,啄食他的肝脏,他要忍受撕心裂肺的痛苦。结合你的理解,再读读6、7、8自然段。忍受这样的痛苦,普罗米修斯也没有屈服,他会怎么想呢?(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并在想象中进一步体会普罗米修斯的献身精神)(4)普罗米修斯还是一个善良的神,当他看到人类吃生东西,在无边的黑夜中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长夜,他很同情人类,就决定为人类火种。(5)普罗米修斯是一个值得敬佩的神,他的行为让执行惩罚的火神都敬佩。小结:通过读书、讨论、交流,我相信普罗米修斯一定给每个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正义、善良、勇敢、无畏,是真正的英雄!
(四)、写话练习:面对这样的一个神,你想对普罗米修斯说什么呢?(作业纸上)
(五)、课外拓展。
1、小组排练课本剧,自己设计符合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动作。(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普罗米修斯是大家都应该记住的故事。当然,我们今天学习普罗米修斯也是为了打开一扇门,打开一扇通往古希腊神话世界的门,那里还有许多“神”的动人故事,同学们课外去读读吧!(了解众神,激发学生阅读古希腊神话故事的兴趣)
鱼游到了纸上》说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255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教材分析《鱼游到了纸上》是第九册第三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组教材主要围绕“注意积累材料”这一训练重点编排课文。本组教材是在第二组教材训练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方法,并应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同时也体现大纲中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并作文的习惯。这篇课文主要讲作者到玉泉观鱼,后来在金鱼缸边认识了举止特别的青年,接着讲这位青年是如何画鱼的,最后讲作者对这位青年有了更多的了解。由于本班学生基础较差,大部分学生不能用所学过的词语造句,在朗读和口头表达方面也比较薄弱。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的为:
1、有目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聋哑青年勤奋,专注的优秀品质。
2、学习作者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词,并会用“一丝不苟”和“赏心悦目”说一句话。根据教材的训练重点和学生的接受水平,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为:培养学生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难点为: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及两者之间的联系。
二、教法选择本篇课文的教法,我采用教导式教学法和整体性阅读教学法。主要是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这一教学原则,同时遵循语文教学的整体性目标,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把握内容。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解疑释难,总领课文。为发挥学生的主休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质疑水平,我采用读后谈话,根据学生自学情况,归纳学生自学情况,归纳出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引导学生互相讨论,自行解疑,以达到感知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2、以导促读,训练分段,在学生所提问题的基础上,以导促读,了解课文内容,训练分段,让学生把握课文结构,并训练学生概括段意。
3、结合语境,紧抓重点。作者了解聋哑青年和聋哑青年画鱼都是一个注意观察和长期积累的过程。教学时,让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并思考:作者是怎么知道这个青年是聋哑青年的?他的举止“特别”在哪里?在学生分析 和讨论中引导学生抓住“从来”、“唯一”、“福利”、“老是”、“呆呆”、“融为一体”等词语,以突出课文重点和训练重点。
4、直观演绎,突破难点。“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和两者间的联系是这篇讲读课文的主要问题,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针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的现状,我着手准备一幅《游鱼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上的鱼画得很生动、形象,好像是活的一样在纸上游动。再让学生理解课文中围观的人对聋哑青年所画的金鱼的赞叹,即“鱼游到了纸上”正是这个意思。接着请一位同学上台演示画画。在融洽的气氛中让学生分析、讨论并总结:要把画画好,必须先进行仔细观察所画事物,在心中有物体清晰、准确生动的形象,再进行刻苦练习,最后才能把画画得像活的一样。在分析过程 中,学生对“鱼游到心里”的意思就迎刃而解了,而两者的联系也是一目了然。这样,在联系中理解,在形象中掌握,难点的突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训练巩固,总结提高。讲读课文后,让学生思考回答课后练习,以此巩固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理解。练习后再让学生谈谈学过这篇课文你知道了什么?学生了什么?并适时进行思想教育。从整体上理解、归纳总结,掌握教材内容,促使学生对课文获得更深刻的认识。
三、学法指导
1、品词析句,学习语言表达。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文中叙述作者玉泉观鱼,描写聋哑青年画鱼的情节语句优美。指导学生多朗读、感受,可以增强学生语感,体味意境;让学生在朗读、分析中理解词义,体会句意,并学会运用“赏心悦目”、“一丝不苟”等新词语说一句话,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使语言文学训练真正落到实处。
2、利用工具书,培养自学能力。“细描”、“速写”、“福利”等词是学生比较陌生的词语,学生在阅读中不易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要求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生词,立即查字典,并分析选择该词在字典中的义项,以此既兼顾提高后进生查字典的能力,又培养中、优生多查字典,自己解疑的良好学习习惯。
3、多读多红,体会思想。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讲读课文时应让学生多读课文,体会含义深刻我句子,促使学生从字面意义上的了解,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
4、课堂延伸,学以致用。学习作者留心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应在实践中应用,讲读课文后,调动学生都来谈一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试着自己表达,练习说出人或事的特点、要点。直接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学以致用。
四、教学程序设计课前。要求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本课生字词的意思及课文的内容,并提出颖难问题,以备课中质疑。再请同学试着画自己最熟悉的事物。教师准备一幅《游鱼图》。课中。第一课时以“你们看过鱼在纸上游吗?”这富于悬念的激趣性总是导入,让学生提出在预习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并在课堂上共同探讨解答。教师再抓住主要问题,以导促读。在初读课文后训练学生分段,大休了解课文结构。第二课时,在廛读课文中,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抓住作者叙述中的重点词句,引导理解课文的重点内容。再采用直观图画,配合教师动作,让学生领会“鱼游到纸上”的意思。然后让学生演示画画的过程,引导学生讨论画画需从观察———了解——熟识——练习——绘成的过程。再找出课文中体现聋哑青年爱鱼爱到忘我的境界的有关词句,进一步分析理解,从而总结出“鱼游到了心里”的意思和“鱼游到了纸上”两者的联系。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课时,主要为反馈练习,巩固知识,总结学法。组织学生讨论课后的思考练习,总结课文内容,巩 固学生对课文重、难点的掌握。并出示练习题:青年先对鱼进行------------------------------,使心中---------------,再----------,最后使 鱼---------。接着,让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词析句,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并结合生字教学。最后指导学生直接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谈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训练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鱼游到了纸上》说课材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鱼游到了纸上》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
一、教材简析《鱼游到了纸上》课文记叙的是“我”去玉泉观鱼,认识了一位聋哑青年,发现他画的鱼栩栩如生,就像在纸上游动一样,赞扬了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品质。课文以聋哑青年“特别”的举止为主要线索,随着“我”对他认识的不断深入,一位勤奋专注、画技高超的残疾人形象跃然纸上,作者的敬佩之情也越来越浓。写成了这篇内容生动、具体的文章。教学时,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以学生提出的问题为线索,抓住重点的词语来理解文章的段落、语句,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素质。
二、目标确立根据中年段 “如何抓住重点词语及含义深刻的句子领悟文章内容,更好的落实三维课程目标” 校本教研研究的问题,我们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认识四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花港、清澈、一壶茶、鱼缸、罢了、一丝不苟、绣花、挥笔、厂徽、聋哑”等词语。理解“赏心悦目”、“工笔”“速写”等词的意思。(2)抓住描写聋哑青年外貌描写和画鱼的句子进行训练。
2、能力目标:(1)有目的的进行课文朗读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2)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人物的写法。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聋哑青年做事勤奋、专注的精神,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文章说明的道理,受到启发。
(三)教学难点:理解“鱼游到了纸上”与“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从整体入手,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了落实这一目标,我设计教学环节如下:
(一)检查预习情况齐读课题导入新课后,通过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课文给学生扫清字音的障碍,为下一步学生练习读文打下基础。在教师范读的影响下,我期待学生的情绪高涨,为自主的练读课文,在小组内交流预习中的字词收获创设一种学习的氛围,用浓厚的兴趣为学习做铺垫。学生在小组内交流之后,必然想要在班级做一下汇报,于是我顺势让他们汇报自学情况,既是他们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又是自我能力的张显,更让我了解了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在学生扫清了字词的障碍后,再让同桌之间互相读读课文,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再次深入理解生字新词。
(二)整体感知课文指名让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检查学生的读文情况,其他的学生边听边想,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呢?”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主要解决教学中的重点——理解“游到了心里”的意思以及它和“游到了纸上”的关系是什么。理解这个问题可联系聋哑青年如何观鱼的内容,并启发思考他为什么要这样专心致志地观鱼,同时结合“他爱鱼爱到了忘我的境界”、“他好像和游鱼已经融为一体了”来体会“游到心里”的含义。
这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一)课题入手,整体抓线开课时,教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出“鱼游到了纸上”在课文当中几次出现,意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
(二)自主探究,点拨引导抓出主线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聋哑青年鱼为什么能游到纸上?”引导学生学生读、思、议。学生读书讨论,互相合作学习,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聋哑青年认识有哪些情感变化”。在此过程中教者抓住共性的、重点的、难点的词、句点拨精讲,使学生理解聋哑青年举止特别是因为爱鱼、画鱼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与鱼融为一体。在体会词句内涵的同时,使学生情感的闸门大开,心灵也受到触动,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以达到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效果。为体会“鱼游到了纸上”和“鱼游到了心里”的关系,先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再给学生充分发表独到见解的同时,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随机进行朗读指导,在读中加深理解,在理解中读出感情,加深印象,提高阅读能力。
(三)总结全文,整体感悟通过师生合作,共同总结出全文,使学生明确“鱼游到了纸上”在文中的作用。让学生谈谈学文的感悟,深入落实情感目标。体现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最后总结文章写作特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全神贯注》说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44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神贯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设计及理念、教学流程、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两篇略读课文组成,这四篇课文都是讲人们通过努力获得成功的故事。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并进行不懈的追求。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并品味语言,留心课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的描写,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全神贯注》是本单元的第一篇略读课文,讲的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突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起了作品,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根据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内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学习做事要有执著的态度和全神贯注的精神,培养一丝不苟的作风。
2、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认识本课6个生字。
3、能力目标:结合上下文体会新词的意思,并初步学会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来反映人物品质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人物形象,受到心灵启示。
教学难点:通过人物言行体会“全神贯注”的含义,并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学生分析:
四年级是小学高段,正是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最佳时期,这也是课标的要求。四年级的学生虽然接触过不少写人的课文,但通过人物言行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技能还不够熟练。而本篇课文对罗丹语言、神态和动作的描写,生动传神,是一篇非常典型的对学生进行写作训练的好课文。
三、教学设计及理念:
基于“研究性学习”理论,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以研究性阅读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根据以上教学理念,我采用研读教学模式,让学生按照“自读准备、默读探究、选读研讨、品读拓展”的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来自主学习。以读为主线,让学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讨论,“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的内容,在研究交流当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新理念下的课堂是师生互动的课堂,是教师引导、参与和合作的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四、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回顾略读课文的学法。
“全神贯注”这个词的含义,对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是很难理解的,所以我采用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的方法来揭题,问他们: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学习或做事时特别投入,特别专注的时候?学生有的说:妈妈说我是个小书迷,我看书的时候,身边发生什么事情都不会影响到我。还有的学生说:我特别喜欢画画,有一次大概画画太认真了,连妈妈回来了都不知道。于是我顺势告诉孩子们,这就叫“全神贯注”,你们认为在学习和做事的时候,全神贯注重要吗?就这样在同学们热热闹闹的交流中揭示了课题,明确了本课的学习重点,为本课难点的突破作了很好的铺垫。然后一起回忆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看本课文前引言一起制定本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板块:研究学习,完成本课学习目标。
这一大板块学生是按“自读准备、默读探究、选读研讨、品读拓展”四大环节来学习的。
下面我说一下每一环节学生制定的学习目标。
一、自读准备:自读课文,弄懂本课的生字词,汇报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默读探究:默读课文,勾画文中反映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和理解。
三、选读研讨: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结果,再全班研讨交流。
四、品读拓展:再读一遍课文,谈收获(两方面的,读文后的感受和写法上的收获)
第三板块:拓展训练,提高写作技能。
当场来创造一个情景,表演一个全神贯注学习的人,其他同学要运用恰当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和适当的比喻联想把全神贯注学习的这位同学的样子描写出来。
全神贯注》说课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说教材
《全神贯注》是六年制小语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邀请挚友芡威格参观他的工作室时,对他的一件杰作感到不满,就全神贯注地修改女像,差点把芡威格锁在工作室的事。课文重点叙述罗丹全神贯注修改女像的情景,也就是课文的2、3、4自然段。作者通过对罗丹的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把罗丹如痴如醉地工作状态描述的维妙维肖。要学生理解罗丹忘我的工作情景,是教学的难点。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段与段衔接非常紧密、紧紧围绕全神贯注这条主线展开。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所以理解文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和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是学习的重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祝贺”、“莫名其妙”造句。
2、结合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全神贯注”的意思。体会最后一个自然段茨威格话的含义。学习罗丹做事全神贯注的品格。
3、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弄清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4、感情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分三课时进行,第一课时: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划分逻辑段。
自学生字词,检查评议,书写生字。
再读课文,划出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
第三课时:讲读第三逻辑段,理解芡威格话的含义,总结全文,弄清段与段之间联系。感情朗读,完成课后作业。
这里我单说第二课时: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读议结合,理解重点句段。依据板书,弄清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
二、说教法
根据教学目的2、3两项,结合学生实际,我采用“质疑问难——想象叙述——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教学。
课文第二自然段叙述“罗丹一会上前,一会儿后退,嘴里叽哩咕噜的,好象跟谁在说悄悄话;忽然眼睛闪着异样的光,似乎在跟谁激烈地争吵。„„”这些语言、动作、神态反映他全神贯注地工作情景。对于10岁左右的孩子,理解这些内容,体会这种意境有一定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的讲解,采用硬灌的方法,效果一定不佳。我一反常规教法,让学生针对罗丹的每一种表现大胆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逐个解决问题。这就把难点化分为许多小问题。减缓了教学的坡度。接着让学生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语言把幻灯片的内容叙述出来。最后再由教师引读文中的句子,弄清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对于1、3、4自然段中的对话,主要采用感情朗读的方法体会人物的情感,从而理解这些重点词句。
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方法呢?因为“学起源于思,思起源疑”。教学中问题的提出由学生发现和由教师的提出效果大不一样。由学生提出能消除学习上的依赖心理,使学生由一个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看图说话,是培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学懂课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力,发展智力。让学生在理解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每一个表现的基础上,看幻灯片用自己的话把罗丹忘我工作的情景叙述出来,既是对前一教学环节的检查,又是对学生想象力和口头表达力的锻炼,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升华。本册教材编写《说明》中指出:“特别要重视朗读的指导,教学时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并在朗读的过程中加课理解。”我对课文1、3、4自然段中的重点句子(主要是人物的对话),按以上精神让学生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几种方法交替使用,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兴奋点,使学生在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精神状态,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提出学习任务。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请大家看课题,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完这课后,你对这个成语的意思会有更深的理解。
2、课文讲谁、因什么事而全神贯注?(罗丹因修改女像而全神贯注)
3、请大家打开书,谁能用小标题的形式说说课文分哪四部分?(教师板书:看女像、改女像、忘朋友、谈感受)
4、昨天的预习中我们划出了每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我们这节课的任务,就是通过对这些重点句的理解,体会大艺术家罗丹是怎样忘我的工作的。
(二)读议结合,理解课文的重点句段。
1、抽生读第一自然段中描写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教师引导分析罗丹语言中的感叹号和两个省略号的作用,体会罗丹一边观察一边思考,一边说的情景。
2、感情朗读这段话,加深理解。
3、抽人读第二段中表现罗丹全神贯注的句子,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思考,针对罗丹的每一个表现各提一个意义的问题:
(1)他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在干什么?
(2)他嘴里叽哩咕噜的在说什么?
(3)眼里闪着异样的光是什么意思?争吵什么?
(4)他把地板踩得吱吱响是在干什么?
(5)他的情绪为什么更加激动了?
(6)他为什么像喝醉了酒一样?
(7)为什么作者要写他痴痴地微笑?
4、抽生对以上问题一一回答。
5、看幻灯片,把以上问题连起来,说说罗丹全神贯注工作的情形。
罗丹一会儿上前,一会儿后退,从不同角度反复琢磨如何修改,一边看,还一边念念有词地仿佛在说:应该这样改,这样改更有风采,那样改缺乏魅力,说着说着,他眼睛一亮,找到了最佳方案。于是他熟练地操起抹刀修改起来,越改越满意,越改越激动。他如痴如醉地修改,已完全陶醉在修改塑像的工作中了,一小时以后,他终于改好了,舒心地对着女像痴痴地笑了。
6、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在书上画出描写罗丹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
7、教师引读。
8、自己读3、4自然段,想这段主要写什么?这段与表现罗丹全神贯注有作用?(这段写茨威格被关在罗丹的工作室里。能进一步说明他全神贯注地工作。)
9、朗读人物对话,体会罗丹虽已修改完女像,但思想还沉浸在刚才的工作中,所以差点把芡威格锁在房内,充分说明罗丹全神贯注地工作。
(三)依据板书,说说1—4自然段之间的联系。(这几段仅仅围绕课题来写。看女像时罗丹全神贯注地观察、发现问题。改女像时如痴如醉地工作。改完女像还沉浸在创作的境界中,差点儿把朋友锁在房里。)
五、说板书
看女像 皱着眉头
全
一会儿„„一会儿
叽哩咕噜
神
改女像 异样的光 争吵 挥动
贯
喝醉酒 痴笑
注
忘朋友 径自出门
谈感受 如果„„就„„
这样的板书设计,清晰展现文章的主线和文章的结构,便于学生对不懂问题提问,体现教学的难点和重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294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说教材】
1、自学、感悟伽利略敢于破除迷信和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
2、结合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说教法】
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话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具准备】
教学插图、语段卡片。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说学法】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大家已经预习过,现在书就在你手边,想不想把课文再读—次?哪就请大家读吧。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
2、学生自主读书。
3、进行读书交流,把自己喜欢的语段读给大家听。教师针对学生的读书情况,适时激励评价。
【说教学程序】
1、出示课文插图,认识这座塔吗?这就是世界闻名“斜而不塌”的比萨斜塔。1590年伽利略就是在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同学们,你们谁有勇气像当年的伽利略一样,也在这座高塔上做做这个试验。
1、这么多人有勇气,老师真高兴,但是老师告诉大家,仅仅有勇气是不够的,请大家读读这句话:(出示亚里土多德的话)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这是希腊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的话,在当时,人们都信奉他,把他的话当作不容许更改的真理。
现在你要说“两个铁球同时着地”,如果没有足够的证据,那人家是不会相信的。所以,老师想请大家再认真读读书,仔细思考一下: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问些什么问题?大家可以和同桌一起研究,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己的合作伙伴共同探讨。
2、学生分组合作学习。
3、进入情境,质疑研讨:
⑴(请—位学生上讲台)现在年轻的数学教授、著名的辩论家伽利略先生已经来到大家面前,一
会儿他将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他吗?
⑵ 质疑研讨,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① 伽利略为什么有信心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② 伽利略为什么要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
③ 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是否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其表现是否是“胆大妄为”、“固执”?
4、观察体验,交流评价:
⑴ 观察体验伽利略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试验。
⑵ 交流:
你们看到了什么?这项试验说明了什么?通过这项试验,大家明白了什么?怎样理解句子“大家明白了,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全都是对的”?
⑶ 评价:
你怎样评价伽利略?该怎样认识亚里士多德?
5、延伸拓展,迁移运用:
现在,如果老师把课题改成“铁球和木球同时着地”你们认为可以不可以?请大家课后研究研究,或者像伽利略一样做做试验。请把你的发现以你喜欢的方式告诉别人,包括老师。
【设计思路】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注重质疑问难,切磋学问,砥砺思想,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想,这段话的中心意思就是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所以,在教学中应该把探究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得到主动发展。而我在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正是体现了这种精神。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学习的内容、形式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的不同需求,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我在第一个教学环节“自主读书,诱导感悟”就读书的形式提出:“你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可以默读,可以放声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就读书的内容提出:“对你喜欢的语段还可以多读几次。”这样,从读书的形式到读书的内容都给了学生一个完全自由的空间。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己的需求去读书,去感悟。优等生也好,差等生也好,都有自己的事干,都会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不同的感悟,不同的收获。一改过去那种用一把尺子提要求,结果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不到满足的做法,从而增强了学生主动进取的信心。
2、引导学生进入角色,用心去读书,在交流、探究中得到主动发展:
我在第二个教学环节“创设情境,合作研讨”中再次提出让学生认真读书时说:“假如,你就是当时的伽利略,为了证明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你是怎么做的?假如,你就是当时比萨城的一位公民,比如是一位记者,听说伽利略要在比萨斜塔上做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公开试验,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短短的一段导语起到了以下的作用:一是通过两个“假如”,引导学生在读书时要进入角色,把自己放到事件中用心去读,悟;二是就“你会向伽利略提些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内容展开充分的交流、探究,在深入理解的过程中得到主动发展;三是在如何读懂课文方面也起到了引导的作用,使学生明白只有这样用心去读、去悟,才能真正理解课文内容。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说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25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我准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对本课时教学进行系统设计,重视教学过程,努力把教学内容、设计理论和对学生认知水平的定位融为一体,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地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获得最好的发展。教学设计的内容是灵活多变的,教师在课堂上要随机应变,可视课堂教学情况的变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情导入新课
教师注意激发学生情感,感染学生,以情入课,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用亲切的语气和学生进行交谈: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都来源于“疑问”,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伽俐略的伟大成就,就是从敢于提出疑问开始的。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关伽俐略的故事?请学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语:本节课我们来学习伽俐略年轻时代的一个故事。板书课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分自然段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以课文为出发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可用启发性语言鼓励学生,如:这位同学读得好极了!谁能和他读得一样好?你的声音真好听!培养学生读书兴趣。
2、自由读课文,用铅笔标记出不明白的地方,学生尝试独立阅读理解。
3、质疑问难,集体讨论。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敢于尝试,敢于提出疑问,敢于对问题尝试解决。这既是学生应具有的品质,又是学生应具有的能力。学生要提高就需要学习,学会质疑,学会创造,而这个创造学习的过程恰恰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思考,探索,让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不管学生提什么问题,也不管学生想回答谁提的问题,只要愿意回答,也不需要举手,直接站起来说就行。教师都要注意引导学生,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提出的有的问题可以直接解决,如理解字词方面;有些问题要在讲读课文过程中解决。如:(1)伽俐略提出疑问的根据是什么?(2)伽俐略是怎样想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是错的?这件事说明了什么?(3)“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还有的问题当堂解决不了,如: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的人?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还可以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工具书或上网查询,或向亲朋好友咨询,学生从这里学到一个学习方法:课内没有的知识要到课外去找,主动去解决问题。
三、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根据学生提出的疑问,多媒体出示重点句:
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却可以得出两个结论,这怎么解释呢?
1、提问:读了这几句话后,你有什么感想?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讨论。再集体讨论交流。指导朗读。
这种多向动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学到真正有用的知识。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精心组织指导,讲究指导的内容、时机和方式。
集体讨论时,教师板书:
如果那么两个不同的结论怎么解释?
2、伽俐略用什么方法向人们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是错的?人们在他实验前有什么表现?找出有关语句。学生自学,小组内解决问题。
教师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哪怕学生表达得不很准确。也不要再去从头到位的讲,只做引导启发即可。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学习的状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3、实验时的情景怎样呢?自己找出有关内容。
请学生模仿伽俐略上讲台表演。学生手拿铁球,踩在板凳上大声朗诵:“伽俐略在斜塔顶上出现了。他右手拿着一个10磅重的铁球,左手拿着一个1磅重的铁球。两个铁球同时脱手,从空中落下来。”同时按照要求去做,全体学生也会看到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这时,课堂气氛必然会活跃起来。教师相机引导:人们除了欢呼以外,会说些什么?学生展开想象。
这样打开学生的思维,让课堂成为他们想象的场所,教师注意引导和鼓励,使课堂气氛再一次活跃起来,让所有学生在课堂上激情四溢。
创设良好的课堂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发展。
4、多媒体出示句子:原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
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受到了什么启发?学生讨论。
正是教师正确的指导,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学生从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远远胜过了教师课堂上的千言万语。对学生来说,收获尽在过程中。
麦哨》说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254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教材分析:《麦哨》》描写了盛夏时节乡间田野里即将丰收的景象和孩子们在其间玩耍嬉戏的情形。这一是篇文质优美的课文。一是意境之美:文章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儿童在田园无忧无虑玩耍的欢快场面,让我们感受到田园风光的动人,田园生活的惬意。其二是语言之美美:文中用了排比、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许多语句都值得学生去品味积累;首尾呼应,两段表达相近意思却用了不同的措辞。能够使学生在体会语言美的基础上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激发了他们向往大自然的情感。所以本文是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语感,丰富他们语言积累的好文章。学情分析:我们都知道,由于听力障碍,聋哑学生语言相对比较贫乏,阅读理解能力相对与同年龄的来说差距比较大。再加上本文描写的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的田园生活,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距离比较远,因而体会其中的情趣也比较难的。在教学中,要从弥补缺陷出发,从发展学生语言的角度去考虑。《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的融合。”据此,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学习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
3、积累文中的优美语言。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能结合对文本的理解,展开想像,感悟出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情感目标:感受乡村孩子淳朴自然,欢快清新的童年生活。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向往大自然的情感。其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丰富生动的语言,感悟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而让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欢快、柔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生活向往的情感又是本课的难点。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我采用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补充了一些美丽的乡村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结合以上分析,我预设本课用三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学习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第二课时,学习课文,感受语言之美、意境之美。第三课时,巩固知识,升华情感,完成练习。首先我简要说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想,本节课我打算从以下几个环节来完成教学任务。
一、实物导入,理解课题。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麦哨,而且对于聋哑学生的来说直观形象的实物能够帮助他们理解,加深印象。所以我在直接明确题目,让学生用“麦”和“哨”分别组词后,出示一些麦杆,让学生知道麦哨就用麦杆做的哨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聋生的朗读有时候是比较盲目的,有的就是为了读而读。为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我设计了: “让我们在这麦哨声中,走进文本,去听听这是怎样的声音?”“在这哨声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边度边思考,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三、读通课文,学习新字词。指导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相机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通过比较,举例说明,组词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生字词的含义。学会“和”“应”两个多音字的词义及运用。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说说课文几次写到了麦哨声。然后朗读比较,体会省略号的含义和两段文字不同的措辞。下面我具体讲讲第二课时的教学设想。这一课时要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感受意境之美,品味语言之美,在“欢快、柔美”的氛围中陶冶情操,产生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目标,这堂课我围绕“读—说—抒—写”进行教学,力求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他们的思维,提升他们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环节组织教学,完成教学目标。
一、复习回顾,走进文本。上课伊始,我用“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麦哨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吗?”“这声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两个问题,引领学生回顾知识,走进文本。导出“欢快、柔美”两个中心词,并让学生学习一、二两个小节。
二、图文结合,感悟意境之美。紧接着我让学生说说“欢快”“柔美”的词义,然后自由轻声朗读3—6小节,去乡村的湖畔、田野、湖边走一走,找一找哪里还能读到欢快、柔美的感觉。在交流学习课文内容时,我引导学生抓住“白、彩、红”以及“鹅黄嫩绿、金黄、黑白相间”等一些表示色彩的词,来感受乡村孩子的闲暇、欢快,即将丰收的欢快以及田园的景色的柔美。同时补充一些田野风光的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加深印象,感悟意境之美。这种借助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可以深入浅出地化复杂为简单,化抽象为具体,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缩短学生认识过程。
三、品读赏析,体会语言之美。为了让学生对文中的语句有更深的理解,培养他们的语感,帮助他们积累和丰富语言。在通读3—6小节后,我又安排了细读品味的环节。让学生再来读一读,并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和段落多读一读。想想这个句子的意思,说说你喜欢的理由。然后组织学生交流,主要从“那一张张红扑扑的脸蛋,蒙上一层晶莹的细汉,犹如一朵朵沾满露珠的月季花。”“金黄的油菜花谢了,结出了密密的嫩荚;黑白相间的蚕豆花谢了,长出了小指头似的的豆荚;雪白的萝卜花谢了,结出了一捧捧的种子。”“每根麦秆都擎起了丰满的穗儿,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儿,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这些句子中,学习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在一次次的朗读中,品味语言的美。
四、小结全文,升华情感。最后学习7、8两个小节,让学生说说“是谁又吹响了那欢快、柔美的麦哨?”为什么这哨声是如此的欢快、柔美?总结出:是这闲暇的生活、即将丰收而美丽的田野让这哨声如此的欢快、柔美。然后再让学生来学一学“呜卟、呜卟„„”的麦哨声,一同来感受。
五、课堂延伸,走进乡村为了更好的弥补缺陷,发展聋生的语言,聋校的语文课堂,应该有它的侧重点,那就是写作的指导。所以为了升华本文的中心思想,让学生感受乡村孩子快乐的生活。我在最后安排学生观察课文的插图,把孩子们在湖边嬉戏、玩耍的情景写的再具体些的小练笔。
六、作业安排:
1、熟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的词句
2、结合今天的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可爱的草塘》一文 板书设计 结合聋生学习语文的特点,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体现出语文可工具性,保证读写训练的落实,结合人文性的教学思路,故而结合实际设计了这个板书。湖畔 孩子(白、彩、红)
24、麦哨(欢快 柔美)田野 到处都是农阴 湖边 青草 孩子 茅茅针
四时田园杂兴》说课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273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说教材
《四时田园杂兴》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是一首田园诗,作者是宋代诗人范成大。诗人描绘了乡村农人耕织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耕种田地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的热闹的劳动场面,塑造了农村儿童天真、勤劳、可爱的形象。全诗语言平白、朴实、自然,具有浓浓的生活气息。
二、说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学会“昼”“耘”“绩”这3个生字,正确读写“昼夜”“耘田”“绩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体会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的意境。
4、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通过读体会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说教学程序以及对教法学法的渗透运用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教学应让学生在语言的感悟和情感的熏陶中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领学生走进这民族独特的文化,从而热爱古诗。为体现新课标“以读为本”的理念,本节课让读始终贯穿着整个教学过程。在读中感受古诗词的优美精湛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在读中引领学生入情入境;在读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的思想的启迪。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四、本节可的教学亮点有四
1、视范读,作好示范:
要读好一首诗并不容易,因为读诗与读文有一定的区别,古诗不但要读的正确,还要读出节奏、感情,读出诗的韵味来。可以说,诗不是读的而是吟的。如何去吟,老师一定要作好示范。开头初读时要示范,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中间更应该声情并茂的范读,读出农人的勤劳,本事;读出作者对农人的钦佩赞美;读出儿童的天真可爱。让学生模仿,学会读诗。
2、细细品读,体味诗情:
诗歌要细细品读的是什么?是诗眼,是佳句,是精妙之处。通过品,品出诗的意韵来。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个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这些地方我让学生细细的品,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不但让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还要领悟它的深层意思,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
3、读中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没有想像,就没有诗的意境。如何想像?第一、二句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艰辛。而第三、四句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体会儿童的天真。通过想象诗的意蕴丰富起来。
4、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少年儿童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因而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我要求学生再来学习另一首田园诗《夏时田园杂兴》。在自学的基础上大概说说诗的意思,争取背下来,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再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目的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一、激情导入
1、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情动于中而言溢于表”的诗词是语言的精华。因而学习诗歌,要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感情,达到与诗人心灵相通,感情交融的地步,才会更好地领悟诗歌。今天,咱们来学习一首诗,题目叫《四时田园杂兴》。
2、介绍作者
⑴ 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
⑵ 介绍作者:播放视频资料“范成大的简介”。
3、释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一、激情导入
兴趣是学习的动机,激发学生认知兴趣,使学习成为自身迫切需要,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前提。语文教学中我就利用“情感导语”,使教学主体—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我的导入语是着样设计的(同学们„„略)
通过这样的导语激起学生对诗歌诗人浓浓的兴趣,也知道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后才引出对新课文的学习。
接着我就问:你知道这首词的作者是谁吗?你读过他写的诗吗?你能为大家介绍一下范成大吗?(让学生自由说,可根据以前知道的或课前搜集到的资料知道多少就说多少。)然后播放“范成大的简介”资料。
这样做一是要检查学生的课前资料的收集情况,二是要使学生知道范成大是一位了不起的田园诗人,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⑴ 请说说诗应该怎样读?
⑵ 明确诗歌的朗读方法:朗读诗歌,要求正确、流利、读出诗的节奏。
⑶ 听范读
⑷ 个人自由朗读。
⑸ 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的说说诗歌写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边画:
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村庄儿女──耘田织布
童孙────学种瓜
二、初读古诗,初步感知诗的内容
这一步是让学生读通、读顺、读通。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而读准字音,读出基本的节奏是前提。所以我一进入古诗的学习就是让学生读(包括自由读、听读、指名读,模仿读、评议读等),听读非常重要,尤其是一开始学习古诗,让学生听听诗是怎么读的,有自己没有读错字,节奏应该怎样处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我利用用多媒体教学,屏幕上出现的诗全标上拼音,便于学生拼读,纠正读错的字音,又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读。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所以学生非常愿意模仿。
接着我让学生小声自读,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边想边画:诗中都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从整体入手,粗浅的知道诗大概讲了什么。原来是写了(略)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自由读文,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
⑴ 昼:白天。⑵ 耘:除草。⑶ 耘田:在田里除草。⑷ 绩麻:把麻搓成线。⑸ 各当家:各人都担负起一定的家庭责任。⑹ 未解:不懂。⑺ 供:参加。⑻ 耕织:耕田织布。⑼ 傍:靠近。⑽ 桑阴:桑树下。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4、指名试着概述全诗大意:
白天除田草,夜里搓麻条,村里的男女都担家。
幼童不懂耕田织布,也在桑树荫下学着种瓜呢!
5、质疑:
三、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传统的古诗教学中,唯恐学生不能理解诗意,于是反复解说,还让学生背诵诗意,这样的结果只会使学生害怕、讨厌古诗,更不用说体味诗的美感了。而我的学习诗文探究诗意让学生充分自学。首先是借助注释或利用工具书查阅自己要理解的词语,理解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小组交流,然后全班交流,利用课件检查学生对词的理解。如„„
最后试着让学生简单概述全诗大意,学生领悟它的表层意思,为下面的品读作好铺垫。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⑴ 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
⑵ 想象:昼和夜分别指什么?围绕耘田绩麻启发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
⑶ 结合想象诵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诗的节奏)
反复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
2、赏析“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其语言),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勤劳、好学、可爱、爱劳动)。
品后指导诵读,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这两句诗。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指导背诵
1、放声自由读诗,想象其意境,体会农民一家辛勤劳动的生活。
2、指名读。
3、老师配乐吟读。
4、学生入情入境的齐读,朗读中自然成颂。
六、总结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紧张而又愉快的劳动场面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这是节课的重点,那是对诗歌深层意思的领悟,语言感情色彩的体会,丰富的思想和情感内涵体会。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像;应抓住精要之处,指导细细品读,体味诗情,品出诗的意韵来。我是怎样抓的呢? 第一、二句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写了农民劳动的繁忙景象。抓诗眼,昼和夜说明农民日夜辛劳,各当家是指农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各表现出自承担家庭一定的工作,各有各的拿手本事。表现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敬重之情。围绕耘田绩麻启发学生想象农民们除了“耘田绩麻”在夏忙中还要干些什么活?(插秧、收割、犁地、积肥„„)。接着让学生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辛苦、勤劳、各有各的本事„„)让学生在想象中体会农民的忙碌和艰辛。最后是指导有情的读,读出敬重之情,读出农人的勤劳,读出作者对农人的钦佩赞美本事,我让学生反复的读:自由读、指读、评读、教师读、学生再读、做着动作竖着大拇指来读、齐读,要求学身学生要声情并茂。读好“昼、夜、各当家”昼夜读重音,各当家要上扬。
而第三、四句诗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和学二字使用的简洁传神。特别是一个“学”字,天真、好学、可爱热爱劳动的儿童形象跃然纸上。利用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图画、描述画面内容。你从这幅图话里看到什么啦?(大人在忙着干活,小孩在种瓜),然后抓住儿童神态、动作、想象大人和小孩在说些什么呢?大人说:“爸爸妈妈忙着了,去、去、去„„玩去吧。”小孩噘起嘴说:“不,我也能干活„„”于是就学起大人种起瓜来。那你们喜欢这些小孩子吗?(天真、好学、可爱、爱劳动,不怕苦不怕累)。最能体现不怕累的是那个词呀?是“也”,字,大人能干的他也能干最能体现好学的是哪个词啊?学。诗眼就这样被品出来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也出来了。接着也是反复诵读,要求学生读出“也、学”的感情色彩来,(老师范读一次)带着作者对那些儿童的喜爱之情来读。读出小孩子的调皮可爱。读出小孩子的聪明好学、读出你自己的喜爱之情„„一遍一遍地读,一次比一次读得好。
七、知识的延伸
1、说明《四时田圆杂兴》还有60首,田园诗人还有很多,孟浩然、王维、陶渊明„„(课件)
2、再学习一首(课件)田园诗篇
在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很喜欢亲近大自然,喜欢田园生活,如陶渊明、杨万里等。老师这里再提供两首诗人们在田园生活中写下的诗让大家欣赏学习:要求大家借助老师提供的注释自学古诗,说说诗的意思,并尝试背下来。
夏时田园杂兴 黄尘行客汗如浆,少住侬家漱口香。借与门前盘石坐,柳阴亭午正风凉。
3、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
六、知识的延伸
读中拓展,提高学生的对古诗词文的修养。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少年儿童只有通过大量的经典诵读,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文化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因而学习诗词不能只仅仅局限于课文,要一篇带多篇。由一篇田园诗带出多篇的田园诗来,由一位田园诗人带出多个田园诗人来。在学习完《四时田园杂兴》之后,我要求学生再来学习另一首田园诗《夏时田园杂兴》。我借助媒体加以展示。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大概说说诗的意思,说说诗中的儿童是一个怎样的儿童。并争取背下来,接着让学生背诵自己熟知的田园诗,再鼓励学生多收集田园诗来诵读。目的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八、总结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诗词歌赋更是其中的灿烂奇葩,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多收集一些田园诗的名篇佳作,希望在不远的将来,同学们可以成为象范成大、李白一样的大诗人。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大作。好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
八、总结
这一节课除了要学好《四时田园杂兴》本身外,另一个教学目标是培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最后的总结是这样的„„(略)这既是对全诗的总结,也是对同学的期盼和鼓励。
创设教学情景 培养审美情趣 ——《牧场之国》说课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304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说:“美育是一种心灵的体操——他使我们的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
人教版课标本第八册教材《牧场之国》是一篇描写荷兰田园美景的文章,全文围绕“牧场之国的荷兰”来写:碧绿的草原,黑白花牛,乳白色的绵羊,黑色的猪群,金色的晚霞,默默挤奶的人,宁静安谧的夜晚,闪烁的灯......美丽富饶的荷兰就像一幅幅田园画展现在我们面前,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体会和感受到荷兰田园那诗情画意的美,以及作者内心深处溢发的对荷兰田园风光的赞美和向往之情。因此,我根据文本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可以有效的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丰富其想象力,激发其灵感与顿悟,使学生实现创造能力的突变与飞跃。
设计思路
依据四年级儿童特点和教材特色,本着“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精神。我把《牧场之国》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自学课文,体会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
2、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感悟文章语言的生动, 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体会文中重点语句,感受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
3、通过搜集、查阅有关荷兰的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积累语言的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过程中,领略荷兰作为牧场之国的田园风光,体会草原、动物与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
设计教法
在《乡下人家》这篇课文教学之后再来教这篇课文,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体会。教师的责任重在组织学生开展好活动,激励学生读好课文。本着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提高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目的,我准备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把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牧场之国》是一篇略读课文,在其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充分发挥教师的潜能。因此采用“学——导——练”的教学模式。
2、朗读法。正是因为本文满蘸着作者欣喜与热爱之情,描画了荷兰优美恬静而
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文字优美,情感浓烈,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多方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因此,教学中,在学生理解想象的基础上加强朗读,引导他们把课文读通,读懂,读深,进而达到“读书百遍,其意自见”的目的。并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受景色美,语言文字的美,从而受到美的熏陶,美的感染,陶冶学生的情操。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情朗读的技巧。
3、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我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多媒体播放荷兰牧场的田园风光,同时老师配乐朗读课文,辅助画面,再现课文内容。这种以图画展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的方法,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极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领略课文语言美的基础上,真正领略到荷兰牧场的美丽,既是美的享受,又轻松了课堂。
设计学法
因为教为学服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不越俎代庖,根据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以及新课标对四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放手让学生运用读、划、议等学习方法,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等方式,培养学生读、思、议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提高自学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自学完成质疑问题,从而完成教学重点。最后用大胆想象,自由谈话,相互启发的方法,学习理解有关联想的部分。突破了教学难点,全面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程序
一、情景激趣,交流美:
导入:同学们,在我们这个美丽的地球上,有一个绿水幽幽鲜花盛开的美丽国度,这就是有着水之国、花之都、牧场之国美誉的——荷兰,今天我们要踏上荷兰之旅,去感受荷兰优美恬静而又充满生命气息的田园风光。板书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呢?课前同学们查阅了资料,谁能说说你了解到的荷兰?通过了解,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整体印象呢?
《牧场之国》所描绘的是荷兰的异国风情,学生在这方面的感性积累较少,让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在孩子们欢畅的交流中不知不觉为孩子们营造了良好的乐学氛围。接着创设情景渲染,请学生欣赏多媒体展示的荷兰牧场之国美丽的画面,给予学生感官的体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学生在享受音像带来的美妙感受之余,一定很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写这充满情趣的田园风光的。这就为下面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个体自学,感知美。
师:正如大家所感受到的,荷兰是个牧场之国,是个美不胜收的地方!为什么称荷兰是牧场之国呢?现在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把能体现荷兰是牧场之国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充分地体会。再试着把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跟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我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基础,给予了他们独立思考的空间,保护了学生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同时通过个体的自我学习、整理、归纳,为集体交流作准备。
三、交流感悟、欣赏美。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充分感知、整体认识后,应进一步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对课文的交流感悟中体会课文的情感。
1、交流:你最喜欢哪一处美丽的风光呢?为什么?在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感情,悟出新的见解。
重点理解下列语句:
(1)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也是牧场之国。
(2)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有时站立不动,彷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牛犊的模样像贵夫人,仪态端庄。老牛好似牛群的家长,无比尊严。
(3)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
(4)辽阔无垠的原野似乎归他们所有,他们是这个自由王国的主人和公爵。
(5)狗不叫了,圈里的牛也不再发出哞哞声,马也忘记了踢马房的挡板。沉睡
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2、抓住“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启发学生说说自己感受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读后有没有产生这种喜爱的感情呢?这里启发学生从整体上回顾课文内容,更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为下一个环节作好了准备。
3、练习背诵,积累语言。新课标中指出: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启发学生想象:如果你就是这辽阔无垠的草原上的一头牛、一匹骏马或一只绵羊,你会看到、听到、想到些什么呢?同桌交流。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通过想象让学生不仅感受到动物们的快乐,也体会到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意境。这样就轻轻松松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这一环节,不同学习风格、思维方式、表现形式的学生个体,通过各种方法进行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他们既主动获取了知识,又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不仅促进了其审美的情趣,促进了其个性健康、和谐的发展。
四、积累迁移,创造美。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你想怎样介绍荷兰的风光呢?让学生想象成为导游,激发了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同时,让他们将课文内容与课外资料进行有机结合运用,培养了学生积累内化语言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语文是一个包容性较强的学科,朗读、想象、创作的完成,掀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课堂高潮。使人受到情感美的熏陶感染,这是语文课带给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体验,也是语文课的魅力所在。
五、拓展延伸,延续美。
此外,我还设计了课后作业:通过阅读课文,我们了解到荷兰的田园风光是那样的迷人、令人神往。其实,荷兰还有更多的美丽之处,所以我建议同学们在课后上网去找一找有关荷兰更多的资料、图片,以小组为单位制作一张荷兰旅游宣传小报,贴在班上展示交流。
学生学了课文意犹未尽,这部分设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合作精神,同时也丰富了他们的感性积累。这也是对课文语言文字的迁移运用和练习!
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的灵魂,既是洞察课文的窗口,又是教与学思路的体现。为了符合语文教学的规律,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板书内容由学生根据理解加以概括归纳,并由学生进行板书。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激发学习的兴趣。
板节设计: 22*牧场之国
美丽迷人
真正的荷兰是 动物世界
宁静安谧
„„
总之,《牧场之国》的说课设计,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并在学习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掌握方法,从而培养学生乐学、会学,敢于创新的学习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提高语文素质和全面能力的最终目的。
乡下人家》说课材料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503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首先要感谢学校领导、我的同仁,给了我这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并且在这个过程中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文章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作者陈醉云,和中国流行歌曲之父,儿童读物的先驱与歌舞剧的开拓者黎锦晖同是《小朋友》杂志的创始人之一,原台湾国立大学教授,生卒年不详。文章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是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的好材料,是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好教材。有关资料上说,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感受到乡下人家的那种闲适和谐的生活。经过我对本文背景的了解后发现,这是作者暮年在台湾对上世纪二、三是年代儿时家乡上虞的回忆,表达了对童年、对故土、对祖国的怀念,对人与自然、动物和谐相处的渴望。因此,本文的主题应该是和谐。这是选编这篇课文的深层次原因!和谐是本文的主题。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不谋而合。文章的安排也是和谐的。文章先后出现了6个画面,大致可分为植物、动物、和人物。只有植物的和谐才有动物的和谐,只有动物的和谐才有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和谐!因此这个顺序是不能改变的。这也是我在和孩子一起品读文章时,没有让孩子们自主选择学习段落的原因!这么一篇文章,对我们四年级学生来讲是比较难的。他的与此文相近的《蝉与萤》是台湾中学一年级的教材。而且,我们的城市实际上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也不是真正意义上农村,我们的学生很难有强烈的对乡下人家生活强烈的向往。选择的时候,我很是犹豫。但是我又实在舍不得这么一篇美文,于是把本文的教学定位在主要让学生感受乡下生活的独特和迷人,感受乡下人的生活的闲适,感受那种无处不在的人与自然、和动物之间的和谐。采用抓住中心句,中心词来统领全文教学的思路组织教学。同时,也为了反应师生的和谐,对于本教时,我没有对学生作任何的渗透,保持一种原生态的美。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中人文性的表现不言而喻。那么工具性如何表现?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和孩子们一起整体把握文本,然后品读句子,抓住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和感受文本的美感的办法实现,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探”字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比较,感受到探字实际上表现了竹笋的那种急切的心情。语文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说,合作讨论,认真研读,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如花,笋和吃晚饭等的教学过程;当然有些东西学生很难理解,我就通过图片,甚至通过早有预谋地在去龙泉的时候拍到了一些鸡鸭的精彩录象来补充展示;后来,我补充了一段冬天的画面,既是对文本的补充,又是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最后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最后,在学习完课文后,补充的一点作业是对文本的拓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循着文本追根溯源,去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以上我的一点对文本、对本文教学设计的的一点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乡下人家》说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78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作者陈醉云,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意在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田园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它用质朴而生动的文字向读者呈现出一幅田园风光的写意画卷。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本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引导学生体会乡村生活的自然亲切、优美恬静,感受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善于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特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能随文章的叙述在头脑中浮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从而感受到乡村生活的美好,教学难点一是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展现出来的乡村生活的美;二是了解课文在空间、时间上交叉叙述的顺序。
二、说教法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方法上,我以读代讲,通过 “自读时想象画面,自悟时体会情味,交流时畅所欲言”的方式展开教学。
阅读是个性化的过程,不能以教师的思维而取代学生思维,所以,我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强调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自读自悟,说一说感兴趣的景色,读一读优美的句子。关注他们情感的生成、个性的体验和生活的联系。
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本文中人文性的表现不言而喻。那么工具性如何表现?如何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采用和孩子们一起整体把握文本,然后品读句子,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和感受文本的美感的办法实现,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让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比如在教学“探”字的时候,让学生联系生活,通过比较,感受到探字实际上表现了竹笋的那种急切的心情。
语文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在教学中,我充分让学生说,合作讨论,认真研读,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比如花,笋和吃晚饭等的教学过程;当然有些东西学生很难理解,我就通过图片来补充展示;后来,我补充了一段冬天的画面,既是对文本的补充,又是让学生进行了知识的迁移,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表达自己的深切感受。最后在交流中学会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三、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题: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们想看吗?这些图片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带给你怎样的感觉?引导学生观察插图,让学生对乡下生活有初步的感受,再引入课题,这样过渡比较自然,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并用最简洁的语言给每幅图画起一个名字吗?
2、引导学生把给图画起的名字写在黑板上。这样做既可以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感知,而且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画下来并写写自己的感受。此环节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读自悟。
4、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把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并交流一下感受。
(三)、研读品位,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中心引领,品读佳句。抓住“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
第一个重点段:
1、学生读文说感受。
2、出示教师改后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不同之处,哪个句子好,为什么,体会“探”的精妙。
3、引导学生读出春笋的生机。
4、师:现在你们就是这些小春笋,你们这么快就从地里钻出来想看什么呀?指导学生读出春笋迅速的长势。
第二个重点段:
1、师:傍晚十分,红霞辉映,晚风轻拂,倦鸟归巢,好一幅乡村晚景图!你能用自己的声音把这种美展现出来吗?
2、学生练读。
3、学生展示读,其他学生评价后再读。
4、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边想像画面,深化学生对美的感受。
5、学生再次展示读,读出乡村晚景的美。
以上层层深入地朗读,充分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让阅读真正成为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四)、拓展延伸
师:作者为我们描绘了这么多优美的画面,唯独没有描绘冬季的乡村,那么请同学们用你手中的笔来描绘一下冬季的乡村吧!
通过小练笔,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
(五)、说板书
21、乡下人家
瓜藤满架 鲜花轮绽 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 院落晚餐 月夜歌唱
学生自主给每一幅图起名字,答案不固定,能概括出每幅图的主要内容即可。由学生板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教学反思
1、这节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能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体会,再加上课件的恰当运用,学生更加能体会到乡村的美景。对于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能在同学和老师的评价中一次次地提高自己,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教学语言生动浅显,调动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朗读指导上还应多下功夫,达到以读悟文,以读体情。
3、某些环节的全体参与度不足,问题设计没有梯度,而且本人的临场调控能力也有待提高,上课时未能想到换种方式让学生展示朗读。
4、在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上,虽然形式较多,但在实施中效果不好,没有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今后应多学习并掌握一些评价的方法。
5、没有在课堂上体现学生对生字新词的预习情况。
花的勇气》说课稿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298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说教材
本文节选自冯骥才的散文《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课文细致而又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在维也纳寻花的经过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感受:从只见绿地不见花时的失望、见到花儿藏身于草下时的吃惊,到离开前仍不见花儿冒出来时的遗憾,再到看见花的原野时的惊奇,最后被花儿的气魄所震撼。作者在爱花—寻花—盼花—看花的过程中,被小小的花儿傲风斗雨的精神所感染,闪现出思想的火花:生命的意味就是勇气!这篇课文构思精巧别致,以作者起伏的情感变化为线索,寓情于景,情理交融,耐人寻味。语言生动、优美、流畅,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根据教材简析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特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的意思,领会作者语言的精妙。4.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树立无所畏惧的勇气和信心.教学重点为感受作者的心理变化,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心情。教学难点为通过作者的心理历程,感悟小花的精神,感悟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
二、说教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我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自主探究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时,紧扣“自主——探究——实践”进行设计,努力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在积极探究中获得思想启迪。
2、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读,引导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利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欣赏美文,让学生伴随着教学过程的推进,入情、动情、移情。
二、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采用以下的学习方法:
1、加强朗读,在阅读中理解小花所蕴藏的强大的生命力。学生抓住每个重点句子意思,再进行归纳合并,培养了学生的能力。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2、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采用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语文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多让学生说,多让学生写,才能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
三、说流程
本课的教学时间为2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为通读全文,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奋斗生长的精神。第二课时,读美文感悟,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变化以及感受维也纳春天带来的自信、欢乐和蓬勃。
第一课时由四个环节组成。
环节一:激趣导入,质疑定标:
揭题,“勇气”这个词语我想大家都不陌生。谁能用“勇气”这个词语造句子呢?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多勇气。作者所写的是《花的勇气》,让我们齐读课题。
环节二:整体感知,读中悟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在这里安排了请同学们自己初读课文,找到课文中直接写出了“花的勇气”的句子。同时,给了学生一个温馨提示,让学生有个性化的解读,教师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解读,进行多角度、多层面地交流读书体会。
环节三:研析设问,精读感悟。
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仍然以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由此,我安排了这样的环节,“花的勇气”到底是一种怎么样的勇气呢?交流回答,这里重点抓住第7、8自然段的学习,在对重点词语的分析中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尤其是文章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它是本篇文章的中心句,也是文章中感悟作者感情的重点,从这句话中可以深深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在于勇气,似乎让我们看到了傲然挺立的花儿的勇气,它的力量,它蓬勃的生命力。通过感悟作者看到的花的原野与蕴藏在草下面的花儿的比较,原先一片绿色的原野与充满色彩的原野的比较体会到小花在冷风冷雨中傲然挺立,领悟到小花的精神,感悟到生命的力量在于勇气。最后,当学生已深深感悟到花的生命力,他的生命力量在于勇气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作者来到维也纳之后的心情变化,环节四:拓展延伸,形成积淀。
在学生已经充分感悟到生命的力量的时候,出示图片,升华学生的情感,维也纳的春天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作者深深地感悟到生命的可贵。同学们,当你为岩石缝里长大的小树喝彩时,当你被绝境中奋飞求生的飞蛾震撼是,当你为身患绝症而意志坚强的李欢感动时,你对生命的意义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悟呢?请同学们用最真诚的心意,用一句话来阐述你对生命的感悟。随着学生的思路,再次朗读课题,再一次感悟冯先生写的这个课题的意味,齐读课题,感悟生命的意义。最后,出示课后阅读文章冯骥才的《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生命的蓬勃,生命的自信,生命的美丽。
环节五:由感悟文章的中心-——花的勇气,生命的力量引出作者的心情变化。这也是我们本篇文章的训练重点,说说作者在维也纳经历了一件什么事,他为什么会从“失望”“遗憾”到“惊奇”“心头怦然一震”。这主要安排在第二课时的学习。
环节六:在学文结束之后,学生已经有了充分的感悟。在他们的心中有了一定的感受。再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朗读训练。在读中悟,在读中感悟。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文结束后,再让学生进行朗读他们的感触会更深,更容易在他们的心中产生共鸣.生命生命》说课稿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666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分析教材、引发思考: 1.教材内容:
生命多么神奇、生命多么美好!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内容却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瓜苗、倾听心跳这三个小故事中,抒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2.教材的特点和作用:
课文写作者从亲身经历的三件小事中,引发对生命的感悟。文章的内涵与本组“感受生命的美好”的主题非常吻合。课文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很好地体现“引导学生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训练重点。
思考:反复读这篇课文,我总是沉醉其中,总会被那意蕴深远的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所打动,每读一次,心灵就受到一次震撼!为什么作者对生命的感悟这般深刻?那是因为:作者杏林子12岁时染上类风湿性关节炎,致使全身瘫痪,命运的坎坷使她对生命的感悟更加深刻。
而这有点沉甸甸的生命话题,四年级的孩子能感受到吗?他们能从中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珍爱生命吗?
如何实现文章的情感,作者的情感向学生的转移,实现三情融合,怎样进行有效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作者的对话,从而感悟生命的价值?
首先,教学目标要明确,也就是通过本课的学习,将要达成课程标准规定的三维目标是什么。
3.明确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震撼、欲望、糟蹋、骚扰、茁壮、有限”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课文或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的内容和特点,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含义。教学难点: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确定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我的教学思路越来越清晰,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选择教法,明确思路:
情境教学法:以情动人,以美感人。情境教学法突出了语文教学的审美特性,强调了教学中以激发爱,以情打动人。本文语言简练,情味浓厚,运用情境教学法,切合文本的特点。
点拨法:点拨法的精髓,就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生命的话题有点厚重,学生通过读文,虽然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但是,游离于文本,脱离体验的体会只能是口号似的。所以,教学本课,必须通过教师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点拨促悟,才能达到光凭学生自悟无法企及的高度。
三、学法指导,形成能力:
1.自读自悟: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生情。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积累和丰富语言,运用语言。
四、理念指导,精心设计:
(一)抓住语文本色,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是母语教学的课程。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是阅读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教学本课力求达到在赏析语言中感悟生命内涵,在感悟生命中习得语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二)遵循阅读教学的规律,重视体验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体验感悟,正成为阅读教学新的增长点。
在以上理念的指导下,力求通过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达成三维目标,促进学生发展。
教学流程统览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导其入境,感知生命的神奇和美好)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符合学生先整体感知的阅读心理)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领悟生命的坚持,体会生命的顽强,感悟生命的价值)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五、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花丛中蜜蜂嗡嗡,辛勤采蜜,生命的价值在于劳动,在于奉献。
(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
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
(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
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飞蛾外表那么丑陋,又是那么渺小,它何必苦苦挣扎呢?如果你是那只飞蛾,你会怎么想?
杏林子看着手中的极力挣扎的飞蛾,她又会怎么想?
从以上两处巧妙的点拨,不难看出,老师正在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到体察作者杏林子的情,实现了文本的情,作者的情向学生的移情。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
“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课文说说,怎样是白白糟蹋?怎样是好好使用?
(2)教师进一步点拨:
杏林子全身瘫痪,她如何珍惜生命,对自己负责的呢?
随即出示杏林子生前笔耕不辍,出版的系列作品,进一步验证:怎样是好好使用生命。(3)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认识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活出意义和价值。3.朗读名言、诗歌,升华情感:
引进的名言和诗歌,都与课文的内容直接相关,都是为了促使学生深化对生命的领悟,活而不滥,活而有序,基于教材,又适度地超越了教材。
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让我们继续走进一个个珍视生命的灵魂深处,去了解他们的生命历程,感受他们动人的生命故事。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推荐阅读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六、板书设计
结束语:
让我们抖开腾飞的双翼,拥抱美好生活,充实人生意义
生命 生命》说课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423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生命 生命》是小学语文课标实验版四年级下册第五组“生命”这一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列举了三种生命现象,抒发了作者的感触: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时极力挣扎——表现出强烈的求生欲望;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中表现出生命力的顽强;“我”静心听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认识到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文章结尾作者直抒胸臆,写下了自己对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在第一课时,我安排在初读课文后重点学习第2自然段,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感受到生命是一种强烈的求生的欲望。第二课时,安排主要学习课文3、4、5自然段,让学生在第一节课的基础上再次感悟生命的意义。所以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教学重点是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而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联系生活实际谈对生命的感悟,是本课时教学的难点。因此在课堂上,先是复习导入,然后精读课文的3—5自然段,体会其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生命的理解。在教学时,我采取了这样的方法:
1、以读悟情,通过多读,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不断体验,加深学生与作者思维与情感的不断碰撞。
2、联系学生实际生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使语文教学生活化。
3、媒体的使用起到了渲染情境、激发学生感情的作用。我用四组展现生命力的图像,使学生从视觉上感受生命的美好。
4、在实践活动中感悟,让学生动笔写一写“生命是什么?”,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又使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内化成自己的语言。那么,我想如果能通过研读课文,链接一些相关的材料让学生对生命或深或浅有一点理性的思考,哪怕是开始思考,这堂语文课的情感价值目标就算得到了较好的体现。但是,愿望总是很美好的,现实总是残酷的。在课堂教学中,我还是没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生成进行有效地引领,使学生能更好地去感悟生命,去感受生命的美好。课堂还很不成熟,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之处,要在往后的课堂中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成长!
《永生的眼睛》说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351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说教材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教学时还应引导学生按照提示语的要求,找出含有“骄傲”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进行体会,从而深刻感悟“我”和女儿温迪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
1.器官捐献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课前可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或调查周围人们对捐献器官的认识、态度,了解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或不愿意捐献器官,为学习本课做好准备。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应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要让学生先读提示语,把握阅读要求;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入手了解课文内容;再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细读课文,画出令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和段落,并在旁边做上简单的批注。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理解和体会。
3.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4.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5.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四、说教学过程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永生的眼睛,相信同学们学习之后一定会对器官移植产生新的看法。
2.检查预习情况:轮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3.仔细阅读,边读边把令你感受很深的句子画出来,想一想从这些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比一比哪个小组最会学习。
5.小组选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研读:
研读重点:文章为什么以“永生的眼睛”为题?
研读重点:父亲教育“我”的两段话。
a.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感悟: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
b.投影出示: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像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当你们得知是我的眼睛角膜起了作用,你们会为我自豪!
引导学生讨论: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
c.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起来读一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研读重点:含有“骄傲”一词的句子。
a.引导学生说一说谁为谁感到骄傲,为什么感到骄傲,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语句。
6.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本身并没有结束。下面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故事原文的结尾,读后交流自己的感受。(出示投影)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大胆评议,深化感受
1.评价人物:文中的一家人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2.评价作品:你认为这篇文章哪些地方写得好,为什么?是否还有不足,应如何修改?
《永生的眼睛》说课设计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228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教材简析及重点、难点的突破
《永生的眼睛》是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篇课文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作者刻画了两个让人终身难忘的形象:善良,乐于助人的父亲和可爱、才华横溢的女儿。他们热爱生活、关爱别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怀念。结合本单元主题“眼睛”,使学生理解:如果能给失明者带来光明,那将是多么美好的事情,这个眼睛将得到永生。
本文涉及到角膜捐献,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所以在课前让学生做初步的调查,了解周围人对待角膜捐献的看法。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触动心灵,升华感情,熟悉文章内容。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及15个新词,并用指定的词语造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4.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培养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这篇课文用了大量篇幅来描写人物的语言,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体会,特别是父亲的两段话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应引导学生反复研读有关语句和段落,透过字面体会人物的情感,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如在体会父亲教育“我”的第一段话时,可引导学生想一想:你可以给予他人哪些东西?为什么说给予别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是最珍贵的?让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有关器官捐献的资料,谈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有关父亲的第二处语言时,可引导学生思考:第二处语言与第一处语言有什么关系?最后把父亲的这两段耐人寻味的话连贯起来读一读,体会父亲崇高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设计思路
1.以“情”为主题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2.教学时应特别注意朗读的指导,朗读要贯穿教学的始终。课文所表达的情意深厚,应注意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人物的心情,读出人物的感情。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分角色进行朗读,读好人物的对话。
3.在自读自悟、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试着对文中的人物进行评价,并谈谈自己从这些人物的言行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有什么感想,同学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启发,进一步加深体会。
4.课后可让学生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通过写倡议书或办板报的形式向人们宣传捐献器官的意义。
教学时,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让学生在课前展开调查访问、搜集资料,了解到捐献器官在中国面临着重重困难,身边的许多人不愿意捐献器官导致器官供体严重缺乏,患者的迫切需求与人体器官来源十分紧张形成重大的矛盾。有了这样的感受,再来学习课文,学生自然会对琳达一家人产生无限敬佩之情。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训练学生把握关键,突出重点,整合、梳理自己获取的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
在备课时我想到这篇课文思想性较强,且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距离远,如果象一般课文那样单纯从课文入手,讲解,分析,讨论,在学习中懂得道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也显得空洞、无力。因此上这节课时,我首先问学生:“你认为什么东西是永恒的?”学生各抒己见:钻石、母爱、宇宙、某种精神、品质等。接着推荐一篇文章,文章写的是一个心脏四次被捐赠,分别为四个濒临死亡的人带来健康,并为他们及其家庭带来幸福快乐的感人故事。读完后,告诉学生有关一些国家的捐赠制度,如美国司机在考取驾照后拿到驾证的同时会收到一张器官捐赠意见书:你是否同意在自己去世后捐赠身上的某些器官。在我国一些大城市也早有了专门的器官捐赠机构,每年有大量的人签署了器官捐赠意见书。介绍完这些,板书课题,进行学习。
由于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可以很快融入到课文中,能深切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课文也容易多了。文中有一句话“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别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有了之前的铺垫,学生体会将更深刻,并产生共鸣。在学完课文后,对全班进行了一项调查:你对捐赠人体器官有什么看法?写一写心里话。相信学生会有较深入的认识。
三、板书设计 7 永生的眼睛 母亲 父亲 女儿(捐赠角膜)
(不理解)——→(理解)——→(影响)(“我”的态度)
触摸春天》说课稿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793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触摸春天》一篇精读课文。
2、教学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道理,体会其表达效果,增加语言积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3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 理解“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这句话的 深刻含义。怎样让学生理解这一意味深长的哲理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二、说学情
学生对盲人的内心世界没有深刻的体会,这对理解课文,感受人物内心活动有一定障碍。因此,我在课前安排了一次“假如我是一名盲人”的体验活动,让学生闭上眼睛,通过走路、读书、写字等行动,切身感受盲人生活的不便和困难,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说教法
本课采用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品味语言触发感悟——朗读课文抒发情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对语言的品读感悟中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和作用,又能在情感上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采用勾画、批注、交流、朗读、等方法来学习课文,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通过品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体现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原则。五 说教学过程 1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小安静,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她的内心世界和她一起触摸春天,感受春天的美好。
2、品析语言,探究感悟。
首先提出问题:“安静创造了哪些奇迹?”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找一找,并在书旁标注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根据学生的发言,用课件相机出示语句,帮助理解。学生提出以下句子,如 :
句子一:“安静在花丛中穿梭。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
句子二:“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
句子三:“安静的手指悄然合拢,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个奇迹!睁着眼睛的蝴蝶被这个盲女孩神奇的灵性抓住了。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 句子四:安静向四处张望,每次出示句子 都要求学生反复读,通过具体的词语和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句意、通过对上面句子的 理解让 学生深入安静的内心,去体会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体会到安静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热爱。然后出示“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引导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这句话的 意思。
3、总结收获,升华情感。
出示《千手观音》剧照、张海迪相片,残疾人运动员图片,教师随机旁白:这些人 他们虽身有残疾经历了很多的磨难但是他们 顽强的和命运抗争,做出了许多正常人也做不到的事。然后 出示海伦·凯勒的 《加入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给同学们介绍海伦·凯勒,一起阅读课后的 阅读链接。接着让学生再读一读课文,再次感受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
4、积累语言,课外延伸。
① 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段落,背诵下来。当堂能背诵下的同学进行了展示。② 按照课后学习伙伴的提示,搜集热爱生命的感人故事,小组合作办一份以“热爱生命”为主题的板报。
虽然说 课前做了很多的准备工作,但是在课堂上还是没能很好的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时间把握也有点偏差。请各位老师指出课中的不足,我会在以后的 教学中改进。
触摸春天》说课设计1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不详 点击数:
313 更新时间:2010-8-22
:admin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五组第一篇课文《触摸春天》第二课时。
【教材解读】
捧读课文,一幅生动的画面映入眼帘:在春暖花开的美景中,一个小女孩穿梭在花丛中,她在一株月季花前停下来,慢慢伸出双手,悄然拢住了一只逗留在花间的蝴蝶,蝴蝶在她的手指间扑腾,小女孩的脸上充满了惊讶,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
这位特殊的小女孩就是课文的主人公安静,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是一位盲童,说她特殊,还因为她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感受春天的气息,触摸春天的脉搏,捕捉春天的踪影。
这篇简短的抒情散文真切的描绘了一个盲童在花丛中用手、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文笔细腻。用词丰富、优美。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深意。
3、体会盲童对生活的热爱,感受作者对生命的关爱,懂得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的一些含义很深的词句,并自主发现,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适当方法体会,品读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
教师从整体入手,采用了灵活的教学方法,通过启发,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让学生在合作交流,探究活动中,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句子。同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在朗读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从读中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流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新课
二、品读欣赏,体会感悟
1、阅读标画:
让学生阅读课文,找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想办法深入理解。
(学生边读边画出句子)
2、汇报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
随机出示重点句子。
通过反复研读、思考、交流讨论,结合上下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句子,总结出理解句子的方法,同时渗透写作方法,让学生学会边读边思考,学会推敲句子的深刻含义,同时注重了句子理解后的朗读指导,让学生能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体会情感,深化感受,不断完善、升华各自的认识。从安静身上,感受到一位盲童对春天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射出火花,从而对课文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三、总结拓展,升华情感
课后安排了一篇阅读链接,节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让学生阅读短文后,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文中的“我”在树林里发现了什么?
第四篇:说课心得体会2
说课心得体会
冉红玉
2008030900036
英三系2008级10班
这次的班上说课真是一次非常好的学习和锻炼的机会。在耳闻目睹了两个班同学的精彩说课后,我真是受益匪浅,感触良多。说一节课就是说说这节课打算咋没上异界为什么这样上,也就是对教学的分析和设计。我认为说课就想一梦艺术,是教师成长的毕竟之路。它简便易行,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体现老师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一个老师说课好,不见得就教的好;然而,要是连说课都说不好,就更别说教课了。就像网络上流行的一种说法: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接下来我想说下这次说课的体会。总结了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 要准备好说课课型的基本框架。
二 对于说课的内容,要合理的分配时间即要有侧重点和次重点。
三 说课重在说,不仅要求将说的内容说的清楚,明白,还要在语言方面优美流畅,衔接自然。
四 说课要有层次感即有逻辑行,不需要说的很细。
五 说课要有自信,要富有激情,富有个性,这样能够感染听众。
六 要有创新意识,让听众眼前一亮,对你的说课产生兴趣。
通过听同学的说课,我自身的体验以及老师的指导。我看清了自身的不足同时也得到了提高取得了进步,使我多如何说课有了更详细,全面的了解。
第五篇:说课辅导2
如 何 说 课
由于说课能够展现出教师在备课中的思维创新过程,能凸显出教师课程标准、教材、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的水平以及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和教学原则组织教学的能力,同时又具有时间短、操作方便的优点,所以说课经常被应用在教师基本功竞赛、教师招聘、新教师上岗、教研组备课等教学、教研、竞赛之类的活动中。
一、什么是说课
说课是指说课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其他教师或教研人员述说在课堂教学中如何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依据课程目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种教研活动形式。是说课教师向听课的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然后由说者和听者共同讨论和评议,达到相互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说课的特点:
1、说理性 备课,可以从教案看出“怎样教”;上课,可以从课堂教学看出“怎样教”。而说课不仅要说出“怎样教”,还要说清“为什么这样教”,要让听者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是说课区别于备课、上课,形成独有特征的主要方面。说课要求教师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分别阐述,而且特别强调说出每一部分内容的为什么,即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知识去阐明道理。说课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力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
但说课的理论依据,要随说课的进展逐层提出,避免穿靴戴帽式的集中“说理”,造成教例与教理油水分离。同时应该与学情、考情等有机结合,尤其是用例要有典型性,要联系生产实践,关注社会热点,做到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统一。
2、高层次性
由于听课的对象是懂教材、熟业务并具有一定教研水平的领导和教师,所以,我们要学习先进的教改经验和教学方法,学习有关教育理论,充实说课理论依据,特别是对教材的处理,教法的选择,板书的设计,语言的推敲,比以往备课更为精心,教学结构更趋合理。
3、预见性
说课要求教师不仅讲出怎样教,还要说出学生怎样学。所以,说课者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估计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会有什么困难,说出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和解决的办法。说课者还要说出自己设计提问的关键问题,估计学生如何回答,教师应该怎样处理。
三、说课的意义
1、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说课时,教师不但要说清“教”什么,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即新课程理念、标准有什么要求、有关的教育理论是怎样阐述的等理论依据。为了说清这一类问题,说课前,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有关的理论和资料。这样有利于促进教师自觉研究教育理论,研究课程标准教材或课程目标,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越;从而促进教师业务素质产生飞跃性的变化,即由经验型教师逐步变为理论型教师、科研型教师。最终实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与实践的结合
备课、讲课是运用理论进行实践的过程,而说课侧重于理论,运用教学理论分析、阐述备课、讲课的目的要求和程序。要说好课,就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指导说课的全过程。这就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
3、有利于营造教研气氛
说课活动往往和评课活动结合在一起进行。通过说,发挥了说课教师的作用。通过评,又使教师集体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说课者要努力寻求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评课者也要努力寻求说课教师的特色与成功经验的理论依据,说评双方围绕着共同的课题形成共识,达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的效果,说课者得到反馈,进而改进、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案;听者从中得到比较、鉴别和借鉴,得到案例示范和理论滋养两方面的收益。从而营造了较好的教研氛围。
四、说课的类型 由于说课目的不同,说课的性质、类型各异。l.研究性说课
这种类型的说课,一般以教研组或年级组为单位,常常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先由一教师事先准备并写好讲稿,说后大家评议修 改,变个人智慧为集体智慧。这种说课可以一星期搞一次,教研组或年级组里的教师可以轮流说课,这是大面积提高教师业务素质和研究能力的有效途径。
2.示范性说课
示范性说课一般选择素质好的优秀教师上,先向听课教师示范性说课,然后让说课教师将课的内容付之一课堂教学,最后组织教师或教研人员对该教师的说课及课堂教学作出客观公正的评析。听课教师从听说课、看 上课、听评析中增长见识,开阔眼界。示范性说课可以是校级或乡(镇)级的,也可以是区级或县(市)级的,一般一学期可以举行一次。示范性说课是培养教学能手的重要途径。
3.评比性说课
要求参赛教师按指定的教材,在规定时间内自己写出说课讲稿,然后登台演讲,最后同听课评委评出比赛名次。评比性说课有时除了说课外还要求说课内容付之课堂实践,或者把说课与交流有关“说课”的理论和经验结合起来,以便把“说课”活动推向更高的层次。这是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行家的有效途径。
4、检查性说课 主要用于领导检查教师的备课情况。
五、说课的内容:
1、说课程标准
说课标,就是要把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三维目标)、实施建议等作为本课题教学的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从课程论的高度驾驭教材和指导教学设计。说课标,要重点说明有关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操作等在课程标准中的原则性要求,从而为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到用力的依据。说课标,可以结合到说教材中去进行。
2、说教材:说本教材目的、联系、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和课时安排。说教材。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最基本依据,也是说课的基本依据。对教材的整体了解和局部把握是上好课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方面,说课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对教材分析的深广程度。对教材的分析,重在挖掘教材的知识价值、能力价值和思想价值。教材中隐含的思想教育价值,主要在教学中通过知识传授及学科的发展史等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和方法的教育,以及通过观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依据等。教材是课程的载体。能否准确而深刻地理解教材,高屋建瓴地驾驭教材,合乎实际地处理教材,科学合理地组织教材,是备好课、上好课的前提,也是说课的首要环节。说教材的要求有:
①说本课时教材的题目及主要内容;说课型(主要有新授课、讨论课、实验课、阅读指导课、复习课、检查课、综合课等)及所需课时。
②说清楚本节教材在本单元甚至本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即弄清教材的编排意图或知识结构体系。
③说明如何精选教材内容,并合理地扩展或加深教材内容,通过一定的加工将其转化为教学内容,说明教材处理上值得注意和探讨的问题。
④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或任务。课时目标越明确、越具体,反映教者的备课认识越充分,教法的设计安排越合理。分析教学目标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⑤说明如何确定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起决定作用的内容,它的确定要遵循大纲、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教学的难点是学生学习时困难所在,它是依据各学科特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而定。
3、说学法:说本课拟教给学生什么学习方法,培养哪些能力。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实施课程标准后,要求教师转换角色,基于这一转变,说课者就必须说明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围绕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怎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等。说课活动中虽然没有学生,看不到师生之间和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但从教师的说课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最大程度上体现课改精神——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启发者。具体要说清两大问题:
①针对本节教材特点及教学目的,学生宜采用怎样的学习方法来学习它,这种学法的特点怎样?如何在课堂上操作?
②在本节课中,教师要做怎样的学法指导?怎样使学生在学会过程中达到会学?怎样在教学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融进学法指导?
4、说教法:说本课选择何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其教育理论依据。从教学任务来看,感知新知时,以演示法、尝试法、实验法为主;理解新知时,以谈话法、讲解法为主;形成技能时,以练习法为主。
从教学对象来看,低年级多用演示法、实验法;中年级多用启发谈话法或引导发现法、尝试教学法、探究研讨法;高年级可适当用讲解法、尝试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说教法,应说出“怎么教”的办法以及“为什么这样教”的根据,具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①要说出本节课所采用的最基本或最主要的教法及其所依据的教学原理或原则。
②要说出本节课所选择的一组教学方法、手段,对它们的优化组合及其依据。无论以哪种教法为主,都是结合学校的设备条件以及教师本人的特长而定的。要注意实效,不要生搬硬套某一种教学方法,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提倡教学方法的百花齐放。
③要说明教师的教法与学生应采用的学法之间的联系。④要重点说说如何突出重点、化解难点的方法。
5、说教程:说本课的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
这部分内容实际就是课堂教学设计,但要与流水账式的条款罗列区别开,既要有具体步骤安排,又要把针对性的理论依据阐述融会其中。拟定时应科学地阐述:
即说出教学过程的整体安排。这种安排既体现教材分析,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及各项教学目的的实现。又要表现为可具体操作的程序:
①引进课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看选择的内容能否让学生进入新的课堂情景,二看提出的问题是否服务于课堂重点,能否牵动全体学生的心——②讲授新课(根据学科知识点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形成授课的结构思路)——③课堂练习——(根据教材知识点的示例,形成变式训练)——④内容小结(强化知识重点、概念)——⑤布置作业(布置和训练意图)——⑥板书设计。
每一个步骤又可以有具体的教学设计,并考虑教学过程中双边活动的组织及调控反馈措施,落实程序安排的六大环节,并对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深广度的估计,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状况的估计。
说教学程序,是整个说课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应该是精华、高潮所在。要有过渡自然的教学环节,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有一脉相承的线索,有逐步推进的层次。要体现出如何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要体现出:如何加强双基,发展智力,培养能力,德育;要体现如何面向全体,因材施教;要体现出如何激发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要体现出如何改革教法,指导学法。
概括:说课的方法和技巧
1、说“准”教材;
2、说“明”教法;
3、说“会”学法;
4、说“清”教学流程;
5、说“服”理论依据。
六、说课的评析 说课只说不评作用不大,只有把说和评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师从更高的理论高度去研究课,把握说课的方向,从而更有效地促使教师自我加压,提高教研的积极性。只有看评的标准,才有说的依据。
评析说课的内容基本上和说课的内容是相对应的。
(一)评析说课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
1、说课者对教材所处的地位及前后联系的理解、分析是否正确。
2、对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否明确、具体、全面。
3、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是否恰当,能否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
(二)评析教法的选择和运用是否合理、实用。
1、是否适合该学科的教学要求、特点。
2、是否根据具体的教学目的选用教法。
3、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4、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评析方法是否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1、教法是否符合学法。与学法相适应。
2、是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如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的不同指导,所应达到的不同目标等。
3、是否明确培养学生的某种能力和学习习惯。
(四)评析教学程序的设计是否科学,是否能达到教学目的。
1、授课内容是否科学、正确,是否注重了思想教育。
2、教学结构是否合理,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
3、教法是否灵活多样,学法是否指导得当。
七、说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说课中应该说出哪些理论依据?
①课程标准 ②学生的实际 ③教材和学科特点
④教育理论和名家名言
不管运用哪一种理论,都要说得具体、令人信服,2、板书设计:
就是说明板书设计的意图,使听课的教师从中看出说课教师讲课的思路和各个知识环节的内在联系。板书要提纲挈领,布局合理美观。
在说课的过程中适当地板书是非常需要的。如在介绍自己的说课篇目时,在黑板上写下课题。教材中的一些重要词语也可板书在黑板上。这些板书可以向听者展示说课者的书写才华,又能牵引听者的视线,吸引听者的注意力,关键是能让听者知晓本课的重点。
3、说课中的语言运用 说课,其着力点在“说”和“课”两个字上,“说”是表述形式,“课”是表述内容。说课能否生动、深刻、吸引人,说课者的说功是关键。要达到好的效果,说课者在说课时要合理地用好三种语言:
①是陈述性语言。在说课时大部分使用的是这种语语言,分析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及说教学程序过程中表述自己的操作意向的描述性部分和理论依据部分,都要使用陈述性语言。
具体地说,教材分析要简明,理论根据要充分,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要用慢速说清楚,教学目的要分条款一一叙述,重、难点则用重音来强调。
②是课堂语言。这种语言在说教学程序这个环节中用得比较多。说课者在预演课堂中将会出现的教学情境时,要把自己的身份由说课者切换为课堂上的教师,通过自己绘声绘色的课堂语言把预设的教学情境中去,这是课堂语言在说课中的独特魅力。
设计的课堂导语应用课堂教学语言。
用新颖有趣或简明扼要的导语来吸引听课者。说导语时说课者要把听课的老师看成是自己班上的学生,声音该高则高,该慢则慢。
课堂的总结语应用教学语言
在说课时设计的结束语应具有双重性,不但要打动听者,而且还能让听者从你的语言中推测你在课堂上也会深深地吸引学生,这就要求结束语既要精彩,又能将精彩恰当地表达出来。
说课提问语应用教学语言
好的提问语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的学习变得积极生动,并容易把问题引向纵深。让听者判断你提问的质量的高低。
如在说《赵州桥》一课时,在说导入新课这个教学环节的时候,说课者可以这样说:
一、以疑激趣,导入新课。我拟用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导入新课。上课开始,我这样说:“同学们,1991年夏天,我国大部分地区遭遇了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汹涌肆虐的洪水沿途坝毁桥塌,经沿岸的广大人民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洪水过后,人们发现有一座桥尽管已经有一千四百多岁了,却仍然巍然挺立,安然无恙。大家觉得很奇怪,纷纷赶到那儿去一睹这座桥的风采。今天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到河北省赵县的绞河上去瞧一瞧,大家愿意吗?”引号里的这段导入语,说课者要用课堂语言描述,注意把握语速、语调,就如同面对学生一样,尽量运用语言艺术攫住听者的心,激发听者探究的兴趣,向同行展示自己的新课导入的艺术和语言魅力,用好课堂语言能让说课锦上添花。
③是肢体语言。尽管说课只是说课者的单向活动,但是如果说课者能充分运用好肢体语言,会为自己的说课增色不少。因为说课面对的是同行,所以说课者不能手舞足蹈、目中无人。
4、注意说理和具体设计的结合 虽然说课的显著特点在于说理,但精彩的说课,往往把内容与说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而且略偏重于说教学设计。切不可舍本逐末,为赋新奇强说理,而具体的操作措施轻描淡写,整个课的设计只有个模模糊糊的框架。说课之道,关键是把握住“课”,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展示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理解的深度,展示自己对学生学情把握的准确度,展示自己在教学设计上的独到之处,这才是说课成功的根基。“说”是形式,“课”及“课程”是内容,只有做到形式与内容辩证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说课目的。
甲老师:在教学3、4自然段,也就是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一部分时,我拟用创设情境、读中悟情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圆明园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通过读书让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领略圆明园辉煌灿烂的过去,从而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侵略者的仇恨;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乙老师:在教学描写圆明园辉煌的过去这一部分时,我准备从“读、说、游、赞、读”几个环节引导学生感悟文本。首先,要求学生默读课文3、4自然段,整体感知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然后请学生说说圆明园中哪些景点或收藏吸引了自己。接着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游览过去的圆明园。再让学生对着定格的画面说说自己心里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用读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由于圆明园辉煌的过去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相去甚远,而且四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通过“读、说、游、赞、读”能帮助学生由境入情、披文入情,能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综合能力。
两位老师都尽量做到实践与理论的统一,甲老师侧重在理论层面的表白,乙老师侧重于操作层面的陈述,但在听者的心里,哪种:“说”更有研讨的价值,更符合现代说课精神,那是不言而喻的。说课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对自身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的教学行为。是课堂教学行为的延伸和扩展,它服务于教学活动。就说课内容而言,主要有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及及教学收获三方面。
课前说教学设计:教学理念、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学生情况、内容确定、方法选择、教学预设、备课过程;
说课作为一种反思和探究的手段,主要目的是分析课堂教学行为的得失,甄别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进程之间的差距。
说教学实施时,要说:教师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生成、问题解决、突发事件、个案学生等。
说教学收获:教学效果、教学启示和存在的问题。对一个动态过程进行考察。
教师实现自我角色的转变,由实践者转向研究者,由管理者转向引导者,由知识传授者转向知识批判分析者,由课程实施者转向课程开发者,由教案执行者转向教学智慧的创造者。
说课的根本精神----反思、合作与创造 融入自已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并形成经验、生成理论。
反思:即经学性地对自己的教学活动本身进行反省和思考,从中得出问题、经验乃至理论、合作:即形成良好的交流、讨论氛围,构建教师专业共同体,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创造: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创新教育方法、形式、内容等。反思合作与创造,三位一体,共同推进教师角色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