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子女成功教育的经验和体1
对子女成功教育的经验和体会
教育是一个概念的名词。什么是教育呢?九年制义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说细一点,在学校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等等都是教育,学生在课堂所学的知识,学的品德也是教育。家庭教育也有实际的方法,家庭教育是以社会为背景,以家长为教师,以孩子为对象的一种教育。家长的人格、品德、学识、情感、习惯以及言语等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过程中能起到学校教育所起不到的功效。古今中外有不少名人志士因从小受父母良好的教育而有成就的。像岳飞精忠报国,孟母三迁、20世纪的科学巨匠爱因斯坦等,都是在一个良好的环境中成材的。父母对孩子教导有方,才有成果。家庭教育也就是父母教育。父母的一举一动都要有一个规范,家长在孩子面前一次真实的示范,胜过一百次空洞的说理。父母任何一丝疏忽和马虎都可能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甚至会在孩子的心灵抹上一片阴影。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也应该确立正确的思想。孩子是祖国的花朵,社会的财富,父母给予了他们生命,抚养他们成长,不只是为了自家门第的传宗接代,而更重要的是为祖国和人类的明天培育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自己、对祖国、对人民应尽的一项责任和义务。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才能使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使孩子体会到父母博大的胸怀和高尚的人格,从而更加尊敬和爱戴自己的父母。家庭的学习环境对孩子成长有很大的影响力,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空间。每个孩子从出生到背上书包上学,期间八、九年时间主要在父母直接的照料下成长。家庭周围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心灵。尤其是孩子进入中学以后。他们对自己的家庭生活方式多少有一些希望和追求。为给孩子创造一个较为理想的学习环境。我虽不能像孟母那样,但可以从室内陈设、色彩、采光来调和,家中没有喧闹的活动,适当布置些花草盆景、绘画雕塑、力求整洁、舒畅,处处富有文化气息。不仅有利于对孩子的艺术熏陶。这样能让孩子抑郁之情顿时化为乌有,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相信将来会对孩子的健康带来巨大的影响。理想的家
庭学习环境的营造,也会让孩子更喜欢自己的家,更尊敬自己家庭中的每个成员。家庭学习环境内容,涉及到良好的精神文化环境,和谐的心理文化环境和健康的精神文化环境,这些综合成家庭文化氛围,也就是大家平时所说的家风。
培养孩子艰苦奋斗的精神。一些家长以为过时了,父母认为自己受了半辈子苦,不希望孩子再吃苦受罪。于是,特别关心孩子的吃、穿、玩。尽力去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这样做势必把孩子养成好吃懒做、贪图安逸的习性。这不是真正的爱,而是害,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中学时期是孩子的生长发育期,在这过程中需要摄取大量的营养,一日三餐要不断变化,早餐应营养丰富,蛋白质、糖、脂肪都不可少,如牛奶、豆浆等。这些家长都要尽力做好。在双休日,可以带领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户外活动,这样有利于拓宽孩子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帮助他们了解各种民情。接受大自然的陶冶,认识世界之博大。体会生活所具有的丰富的内涵,还能直接给孩子的写作提供各种丰富的素材,使孩子学到平时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对孩子看电视,家长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电视可以让孩子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可以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审美教育。可以增强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但切莫不管。一般可看些人物和历史的主题片、校园栏目、青少年生活、优秀音乐片,科普知识园地等。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孩子社会活动和交友情况。家长要正确引导,积极防范,引导孩子善于鉴别是非曲直的能力。不可放纵不问不管,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现在的社会是市场经济社会,市场经济的来势凶猛,不用说孩子,就是成人也缺乏思想和心理准备,一下接受不了。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价值观。不要乱花父母的一分钱,不要和别人攀比,要养成艰苦奋斗的精神。教育孩子要自信、自立、自强。将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来争取美好的生活。自古以来,穷人家的孩子有出息的事例比比皆是,家长可通过这些事例来教育孩子。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对孩子的未来很重要。立志和选职业是两回事,过早地定下当工程师、医生之类的目标,将使孩子学习的目的性不明确。而随着孩子各个方面的发展和祖国的需要,孩子的这些志愿会变得不切实际。甚至造成思想上的负担。作为父母真正的志愿是选择什么职业。而是和树立什么人生观联系在一起。要像雷锋那样“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
总之,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是要管,二是要放。不好好学习要管、品德不好要管,经风雨、见世面的事情都要放手,让孩子们去干。这样做孩子可能要跌些跤,但只有这样做才能使他们受到锻炼,更好地成长起来。看到孩子一天天健康的成长,作为父母的心中会感到无比的欣慰。
怎样正确教育和培养孩子健康成长
现在在校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就因为如此,许多孩子都被父母爱着、宠着。有很多孩子养成了任性、娇惯的习性,过着衣来张口,饭来伸手的幸福生活。
我个人对于正确教育培养自己孩子的成长感受是:我们做父母的有必要树立正确的思想。对于孩子的欢喜、宠爱只能放在心里,表面上应该严格要求,使孩子健康地成长。
该校初三(1)班学生黄瑛虽是我家的独生女,我从她稍懂事的时候就要求她不能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性,经常带她到外面观望街景,领略社会风情,增长观感知识。
从她进入幼儿园、小学甚至初中学习文化知识时要求她上课时专心听老师讲课。对于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基本上能做到当堂听懂理解。做作业时就是复习巩固的时候,必须认真、仔细。
在学校必须尊师爱友,要懂礼貌。同学间团结友爱,对于学习成绩差的同学要帮助一同前进。班里的事情要抢着做,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
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点。使她明确现在学习为了自己能够掌握牢固的知识,在将来能够
运用所掌握的知识为祖国、人民、社会发展做一些事,贡献自己的力量。
和孩子在语言和思想上要善于沟通。在孩子生活或学习上碰到困难或挫折时我们要及时给予帮助,使她树立信心,克服和战胜困难;与孩子间在思想上、语言上有所沟通,与其有共同的语言;在孩子取得一些成绩或进步时要鼓励,但同时又要指出还有哪些不足之处;当孩子做错事或成绩下降时,不是大加指责或打骂,而是要给她将明道理,使其认识到错在哪里,应该怎样改进和努力。因为一味打骂只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容易产生不健康的心理状态。教育她对自己应该严格要求,不能有进步就骄傲,退步则气馁的思想。
在道德品质上要因势利导,教育其应做一个诚实、勇敢的孩子。在家里有一些小事就让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想法,培养其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使其向优秀学生发展,长大后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成功的体会
教育子女的经验和成功体会
教育孩子不仅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职责。每一位家长,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虽然,我不是一名成功人士,我教出来的子女在别人心中虽然并不优秀,但,在我心中他们是最优秀的。就例如我的女儿,她今年17岁,也没令我太操心。很早以前在上初中的时候就已经在校住宿了,就已经开始独立了。所以她去了盐步我也没太操心她的衣食住行,但是,说不担心,那是假的。毕竟,她去了职校,我又害怕她会学坏。在小的时候又怕她长不大,长大了又怕她学坏。做父母的每时每刻都担心子女这样会学坏那样会学坏。
作为家长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成龙成凤。千年树木、百年树人。要使孩子成才,真是件不容易的事。每个孩子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高低,学习成绩有好也有差。即使要培养孩子也不能脱离孩子自身特点和兴趣爱好,强行“塑造”孩子,只会适得其反。但如果是他喜欢的想去学的,我们也不反对,反而坚决支持,顺势引导,鼓励他学好,持之以恒。
有时工作忙、生活压力大,没有时间教育辅导孩子,但我都会抽点时间和他们讲学会做人。教育孩子最最根本的是教育他们懂得做人的道理,学会做人、立身社会、做堂堂正正有益于社会的人。不偷不抢,想要吃的买的,回来问父母拿。不能从小时候就学会这些坏习惯,引导孩子向好的方面学习。
此外,我发现现在有很多的孩子都爱上网玩游戏,进而荒废学业,我不允许我的孩子这样沉迷于网络。所以现在家里也没有拉网线,总怕他们会学坏,俗语云:学坏一日,学好三年。可想而知,现在的孩子真的很难教。天下的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都下了不少心机。当发现孩子有一点错误的矛头时,就应及时制止并引导到正确地方向,这样做才是对孩子负责任,才是爱孩子。在孩子们的眼中,爱不是训斥,不是因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做错了事导致的拳棒相加;而是一个亲切的拥抱,和风细雨的交谈,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个淡淡的微笑和一点小小的安慰。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和谐社会的建设首先是每一个家庭的和谐。而子女的健康成长是家庭和谐的关键。愿我们每一位父亲,每一位家长,无论在任何环境下,都担当起教育子女的重任。从自身做起,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也会边学边教,在实践中摸索,在学习中不断进步,让孩子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成为优秀的人。
第三篇:教育子女经验(推荐)
做妈妈常犯的十大错误
1.妈妈总是在孩子哭闹、发脾气的时候就妥协,这就是在助长孩子的任性行为,并坚定了孩子耍赖的信心。
2.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的做法是十分不科学的。
3.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要让孩子知道,面包来之不易。这种劳动对孩子来说是真正的欢乐。通过劳动,不仅可以认识世界,而且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 4.不尊重孩子的隐私
5.太多的表扬则会使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差。妈妈在表扬孩子时一定要具体地、明确地指出孩子哪里做得好。6.把自己塑造成牺牲者的形象
7.总是拿别的孩子的优点和自己的孩子相比,会使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受到巨大的伤害,很可能会使孩子变得萎靡不振,从此消极待世。8.不给孩子体验挫折的机会
9.一个充满自信的孩子的思维永远是活跃的,而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却会在无意识中让自己的头脑变得闭塞僵化。可见,一个认为自己笨的孩子,自然而然其头脑就会处于闭塞状态。因此,妈妈们,请千万别再用“你真笨”这三个字去束缚孩子的头脑!10.不能抓住教育的“重点”
本书给家有男孩的父母们提出了这样一个教育男孩的四原则: 原则一:从小就要让男孩知道,他是个了不起的男子汉
原则二:千万别对男孩来“硬”的,要和男孩做朋友。时刻让男孩感受到你不温不火的关爱,巧妙约束但不强硬控制;
原则三:别让你的男孩太“富有”
我们所说的“富有”包含两个概念,一个是父母太多的溺爱和包办,一个是钱财的充裕。
原则四:男孩的成功个性需要从小培养
第四篇:关注流动人口子女行为教育的经验材料
关注流动人口子女行为教育的经验材料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大批流动人口来县城经商务工。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率逐年递增。今年我校流动人员子女人数已达40人左右,占我校学生总人数的23%,成为我校的主要生源。经过调查发现,这些学生因生活环境和家庭教育等原因,在道德行为、心理素质、学习习惯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严重地制约着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并直接影响学校的形象。我校一直关注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为使这些学生能享受平等的、均衡的教育,从小处着眼,从细节做起,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入手。
这些孩子受家庭、生活环境影响,流动性很大,在思想认识、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上明显有异于本地孩子,不少孩子甚至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阴影,使得他们在其他学生中显得较为另类、弱势,不合群,容易受到歧视。从我校学生的情况来看,学生在行为上存在许多的问题,我觉得大部分与他们的生存环境有关。但环境较难改变,最主要的是教师在目前可以做哪些工作,如何在班级管理中运用各种手段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有问题的能及时纠正。如我这学期尝试的是打破常规,让所有学生都能有机会申报班干部和班级小岗位,在这种情况下,班内一些成绩目前不是太理想,但有积极性,也有上进心的同学也获得了肯定自己的机会。
关注无时不在班主任对流动学生的关注,渗透在教学的每个环节。
一次考试开始了一半,考场上王东阳仍一个字没写,他只是对着草稿纸出气,一会儿工夫,白纸就被乱糟糟的符号填满,他仍没罢手,把纸翻个面继续涂画。那紧锁的眉头、紧闭的嘴唇似乎都在抗议着什么。
老师心头微微一紧,没说什么,又抽出一张雪白的稿纸,面带微笑地走到他身边,轻轻递了过去。他抬头时,正好碰上老师含笑的目光,他的烦恼已化解在老师的微笑里。
另一次,三年级的张路敏在班级干部竞选中首先弃权了。因父母最近特忙,他一回家就要帮忙,没温习功课,上次考试考砸了,而班级干部要求学习方面起表率作用,他想来想去弃权了,但心有不甘。
她一直趴在桌上,没抬头,眼睛红红的,像在哭。班会快结束时,一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再给她一次机会吧,我们相信他。”“是吗?”老师故意轻描淡写地说,“可是她自己弃权了啊!”“老师,她愿意参加竞选的。”这名同学说。“你又不是他,你怎么知道他愿意呢?”就在这时,吴名双手撑起桌子,“刷”地一下站了起来,眼泪夺眶而出,大声说道:“我愿意!”那一刻,老师对吴名翘起大拇指。
这些孩子需要得到老师的赏识和关爱,流动人口子女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但只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本着追求事业的态度,本着为流动人口子女服务的精神,我们的工作就一定能够取得成效。
第五篇:德**亲对子女的教育
德**亲对子女的教育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德国发生了划时代的思想文化运动,那就是所谓的“六八学运”。这个思想文化运动是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最后的、也是最猛烈的一个余波,带着明显的左派自由主义特色。这个运动决定了德国乃至于整个欧洲大陆最近三十来年与美国截然不同的社会风气。“六八学运”的重要精神之一就是“反权威主义”。特别是在儿童的教育中,说一个家长很有威严几乎成了对他的批评。有教养、有身份的人们都喜欢标榜自己宽容、谦和、开朗、毓智。这个报道中的母亲都是中年人,女儿都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她们之间母女关系的形成与发展都在这最近的三十年中,都明显地受到了这种左派自由主义的影响。这个报道很明显地呈现了那些妈妈饰演“理想母亲”的努力。
其中一个细节很具有时代特色。所有的母亲都声称:不要改造孩子的行为、品格。而女儿们或是感到异常惊喜,或者干脆不相信母亲的声明。可见,社会上流行的理想模式与实际生活是有一段距离的。这个距离所造成的张力是父母们努力改善亲子关系的根本动力。通过这个报道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努力是硕果累累的。因此,尽管是在以宽容为理想的多元社会中,社会还是有所导向的,还是有着理想的,而且,这些理想的存在也有着充分的合理性。
德国的父母们努力把对子女的抚养、教育建立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平面上,这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中产阶层家庭中的核心问题。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科学告诉我们,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这种互动关系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将来是否具有平衡、开朗的感情生活,是否具有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是否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事业上是否能获得成功。我们可以说,目前德国社会流行的亲子关系的理想模式与现代科学的结论有比较多的重合。
与德国不同,目前中国社会亲子关系的重心是完全别样的。这种亲子关系——如果我们说得极端一点儿——是以“神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主要特征的。在这里,父母不仅创造(生育)了子女,而且肩负着塑造、监护子女,给他们创造物质与精神条件的任务。父母是给予的一方,子女是接受的一方;父母是主动的一方,子女是被动一方;父母是决定的一方,子女是被决定的一方。无论是管教严厉、督促学业的父母,还是极端溺爱、竭力满足孩子物质欲望的父母,他们对亲子关系的理解的出发点基本上是一致的。同时,亲子关系完全笼罩在拜金主义的阴影之下。望子成龙是努力让孩子学好赚钱的本领,成为满身铜钱的“金龙”;溺爱孩子是试图让他现在就获得充分的物质享受。这样的亲子关系模式将会带来怎样的后果,中国人、中国社会将有怎样的未来,这些问题不是今天可以轻率回答的。尽管如此,我个人完全没有找到乐观的理由,而是忧心忡忡。
原文来自 必克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