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是否有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
是否有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
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而就是因为父母都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越发的重视家庭教育,在这种过于重视的情况下,很多的东西都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巧妙的变化,父母会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家庭教育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非常的重要的,而就是因为父母都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所以越发的重视家庭教育,在这种过于重视的情况下,很多的东西都已经开始发生一些巧妙的变化,父母会直接告诉孩子是什么对的,什么是错的,这其实不教育而是交到,在孩子没有达成自己所给的期望的时候开始惩罚自己的孩子,这其实只是教训而已并没有起到多大的教育作用。下面,天津幼师培训班为大家介绍一下家庭教育的真相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不幸的是,孩 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 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 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
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父母在“知性”、“智性”层面可能是孩子的老师,而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接纳一切的发生。
以上的三点内容就是今天天津教师资格证培训班所要讲述的家庭教育的真相3,通过以上的介绍你是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呢?孩子的家庭教育固然是重要的,但是在重要的同时大家一定要找对方向。
第二篇: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
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
过去的认识里,家庭教育通常认为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即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的七个真相,希望有所帮助!
1.以前夸孩子说“家教好”,现在夸孩子是“成绩好”
以前人们夸一个孩子,经常说“家教好”,现在这个评价用得越来越少了。家长们说得更多的是孩子“奥数拿过冠军”、“外语口语是多少等级”。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人格的成功标准,却渐渐忽略了自然人格的流露。
可我依然很喜欢“家教”这个词,因为它是一种耳濡目染,是一种长期的人格养成。对中国人而言,家庭教育是一个人价值观形成的基地。孔子提出一个人的学习要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入则孝,出则悌”,就是讲家庭教育;
第二阶段是“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说的是社会教育;
第三阶段是“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就是说你前两个阶段都完成了的话,就可以去学习文献知识了。
我们现在是反过来了,在学校接受了很多年教育之后再去接受社会教育,而家庭教育呢?往往被我们忽略掉了。
2.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
我们现在的孩子,远离了“分享”这个词。家里的水果,都是爷爷奶奶剥好了、切成块、用叉子喂到孩子小嘴里,说:“多吃两块,你还得练琴去呢!”从一人捧着一块馒头在阳光下玩耍,到现在的锦衣玉食、叉子叉在水果上送到嘴边,我们究竟是进步了还是倒退了?
进步有它的社会标准,但进步也有它的心灵标准。有时候我们只欣喜于得到的东西,却忽略了付出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可能得到的是更多的知识,但付出的代价却往往是一个孩子快乐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不是花多少钱上个培训班就能得到的,它是从孩童时期开始自然形成的一种能力。
拿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来说,我们童年的游戏方式就有着天壤之别。我小时候是上世纪70年代,在北京的胡同里,女孩流行玩砍沙包和跳皮筋。橡皮筋一角钱可以买一大把,然后我们一根一根地把它们套起来,连成一根皮筋,那时穷有穷的玩法。
现在,我们小区里几乎每个孩子都有一个滑板车、一副轮滑鞋,孩子们滑到面前,彼此打个招呼又散开了。他们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大,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他们已经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当所有的孩子都踩着滑板车在速度中独往独来时,他们就缺失对规则的协商和认同,怎么懂得牺牲和谦让?
3.家庭的行为方式将被孩子带入到社会
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往往很混乱。一方面我们教孩子要尊重老人,另一方面老人却在伺候孩子;一方面我们告诉孩子要尊重他人、服从规则,另一方面,在绝大多数独生子女家庭中,孩子依然唯我独尊;我们嘴上告诉孩子要艰苦朴素,但在行为方式上,还在给孩子买很多奢侈品,从而带给他们从小就有一种“一切都来的很容易”的错误引导。
“言传不如身教”。我的女儿也是独生女,她两岁时,她就知道姥姥有糖尿病,每顿饭前都要吃药。所以她养成了习惯,每次吃饭前刚拿到筷子,她就说:“姥姥,吃药!”她会明白她对姥姥是有责任的,有了责任会觉得很光荣。
今年春节我带她去丽江玩,女儿第一次去养鸡场捡鸡蛋,感觉特别新鲜。两只鸡蛋颠沛流离地跟着她回了家,被她送给了姥姥。那时我就在想,孩子做了什么事情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心中有没有牵挂。
家庭就是一个让我们从小酝酿牵挂的地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家庭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今天的我们常感到人越来越像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标准产品,越来越失去了属于每个家庭的烙印。你的孩子将会带着什么样的家族烙印融入社会,这一切都取决于你的家庭行为方式。
4.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
家庭教育输出的终端产品,是“态度”。我女儿4岁时,在手工课上做了一个花篮。有一天她“哐当”一声把花篮摔了,花篮的一个角摔出了一个三角口子,她“哇”地哭了。我说:“我们试试,看看能不能让花篮比没摔破时更漂亮!”我们又是剪又是贴,她还用彩笔画上颜色,最后,我们做出来一个非常漂亮的花篮。她和我说,“妈妈我懂了,哭是没用的。”我听了很欣慰。
当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再做成比它没坏的时候更好,我们的底线只能是不让它更坏。这是一种生命的修复能力。一个人一辈子会遇上什么事情,我们无法左右,但是修复生命的能力,却在我们自己的掌握之中。
5.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现在,社会上关于成功学的教育太多了,我们几乎把成功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但我始终认为,成长比成功更重要。
成长是一个过程,成功是一个结论;成长是相关于生命的评价,成功是相关于社会的评价;成长是一个内在的系统,成功是一个外在的体系。我更希望孩子注重心灵、注重自我、注重人格,而并不是那么在乎外在的标签。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儒家讲“君子日三省乎己”,是在“反省”中不断成长。道家讲的“道”是“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一个人的生命,难道不应该保持这样一种状态吗?一个人过分热闹了,就被社会的标准绑架了;一个人不独立了,就放弃了自由;一个人失去了周行不殆的能力,就停滞了。
6.家长应呵护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那么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看重什么呢?我觉得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多好的爱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作为父母,我们不应该用任何好的名义去剥夺孩子的尊严和自由。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它不是被父母赋予的,也不是可以向任何人乞求的,一个人的尊严是他(她)自己的选择。我记得女儿5个多月时,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我们家的阿姨就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
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孩子的尊严是与生俱来的,不该粗暴地剥夺它。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象。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
后来她竟然开始给人讲诗了。为什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呢?因为地震太厉害了,大家很伤心。”听着她这个地震版《春望》,我想我没有办法纠正她。她3岁时在电视上看到汶川大地震的惨景,4岁时看到玉树地震,后来她又看到日本海啸地震,她知道地震是一种苦难。所以我想,那就让她这样解读吧,长大了老师会给她讲“安史之乱”的。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我很留恋她可以胡说八道的自由。这样等他们长大了,还可以保留一些突破常规的思维能力。
7.让孩子拥有快乐的能力,是最好的成长
让一个人有尊严、自由地成长,是我们的一种期许。有时我看着女儿练琴、跳舞或者画画,我就很欣慰。我一点都不求她在专业上能有多大成绩,她只要能在里面找到一种快乐的能力,就够了。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缺少艺术方面的训练,所以我们感到压力很大、疲惫不堪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寄托。我女儿酷爱画画,碰上别人过生日、送礼物,她都说:“我给你画幅画吧!”口气就跟齐白石似的。
她现在还不会写作文,但是外出旅游的时候,她可以用绘画记录旅游日记。我觉得这个挺好,因为她有自己的表达,拥有让自己快乐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会因为没钱而被剥夺,一个人只要一息尚存,就有本事让自己快乐起来。
如今,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生命有自由的空间,就一定有希望。这是先辈们流传给我们的教育法则,源于先哲,却也适用当下。
第三篇:家庭教育真相-鹏宇
家庭教育的真相
——完形教育机构导师 陈鹏宇
除非你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否则你无法成为轻松、智慧的父母。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活在自己的观点里,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禁止其去做;这样的方式不是教育,是教导。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在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期待时,情绪化的对待孩子,惩罚、贬损、打击、放弃。这样的方式更不是教育,是教训。教导孩子,孩子做不到;教训孩子,孩子逆反、对抗、自暴自弃,家庭成了战场,父母在无明之中痛苦、纠结、委屈、抱怨。除非你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否则你无法轻松智慧的做父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是: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不幸的是,孩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自己的担心、恐惧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就是: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父母在“知性”层面、“智性”层面,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是: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平静、喜悦的过程,平静、喜悦的状态就是爱,爱是最好的教育!
看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成长上。柔软地拥有自己的观点,对孩子的行为、情绪、需求不评判,接纳一切的发生。
看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既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也不限制孩子做选择,而是平静地协助孩子看到新的选择,并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第四篇:你看到的不是真相感人故事
阳光明媚,喧闹的大街上,一位婆婆由于走的太急,摔倒在街边。
街上人来人往,各自演绎着世间百态。有看笑话的,有摇头感叹发微博的,有猜疑彷徨的,还有一大部分人在观望,就是没有一个上前扶一把的。
就在这时,人群里走出了一个穿着一身蓝色运动服的阳光少年。少年上前一把将地上痛苦呻吟的婆婆服了起来,并搀扶到街边的长椅上坐下来。
婆婆并没有像人们心中想向的那样抓着少年的衣服不放,也没有诬陷少年将她撞倒,而是感激的看着少年,说了声“谢谢你,孩子!”
周围的人们,看到了这让人感动的一幕。纷纷有些惭愧。有的则是向少年竖起了大拇指,有的则是为少年鼓起了掌。渐渐的,掌声响成了一片……
原本,故事到这里就应该结束了。但是,少年就真的是像大家看到的那样,天真善良吗?
街边的长椅上,少年坐在婆婆的身旁。小心的帮助婆婆检查着伤势。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只不过是一时间的疼痛,让得婆婆有些站不起来。
揉了揉膝盖,婆婆笑着挥别了少年。坐在长椅上等着回来的公交车的到来。
少年道别了婆婆,在众人敬佩的目光中,渐渐走远。
转过街角,少年向身后瞄了一眼。发现并没人跟上,脚步突然变得急切起来。少年走的越来越快,到得后来,直接变成了飞跑。
一个阴暗的角落里,少年拿出刚刚在婆婆兜里偷来的淡黄色的钱包。看着里面十几张崭新的百元大钞,嘴角扬起了一丝笑意。
公车缓缓开了过来,坐在街边长椅上的婆婆。伸手摸了摸衣兜里的钱包,触手之间,空空如野。婆婆当时如遭雷击。
早上出来溜弯的时候,一直也没用过钱,不可能落在哪里。唯一的可能……想到这里。婆婆的脑中想起来刚刚分手的少年,在扶他的时候,手正 好扶在他的衣兜处。
想到这里,婆婆真的不知到说什么好,本以为好心扶自己的好少年。竟然是为了偷自己的钱包。想到这里,婆婆不由得心情沮丧。
一个善良好少年的美好形象,就这样的被破坏了。转瞬间变成了一个小偷,可是,事情的真相真的如此吗?婆婆真的是受害者吗?
就在婆婆摔倒之前,街边的监控录像记录下来这样一组画面。
一个十五六岁的小姑娘在人流中行走,忽然不小心她的淡黄色的钱包,从她的衣兜中滑落出来,掉在地上。
就在这时,刚好身后一位婆婆发现了地上的钱包。婆婆毫不 犹豫的将钱包捡了起来,飞快的跑过街道,转过街角,消失在监控画面里。
正因为跑的太急,没注意到脚下,所以才在街角那里摔倒了,才有了刚刚的一幕。
另一条街的一个巷子深处的一个民房中。一个一身粉红色长裙的小姑娘正躲在房间里哭。
因为他妈妈辛辛苦苦捡破烂,为她攒的下半年的学费,被她在上学的路上给弄丢了。到现在,还不知到该怎么办才好,甚至都有的轻生的念头。
原来有时侯一个贪念,就有可能将另一个人逼上绝路……
可怜的婆婆,转眼间变成了一个贪念十足的坏人,甚至于刚刚 摔倒都是她咎由自取。可是,之前的少年,真的是个十恶不赦的小偷吗?
监控录像有的时候其实记录的也并不一定就是事情的真像,其实少年和少女是邻居,又是同班同学。
少年暗恋少女,上学的时候偷偷的跟在她的身后。正好看到了少女钱包掉落的一幕。
少年由于离的比较远,正当上前想要告诉少女的时候,少女已经走远,而这个时候,一个老婆婆捡起钱包飞快的跑了。
少年想也没想,直接追了上去。直到街角婆婆摔倒,少年才追上婆婆。可是看周围那么多人围观,少年实在不忍心将婆婆贪心别人钱包 的事情说出来,想给婆婆留点面子。所以少年才偷偷的帮少女拿回了钱包。并为自己能帮到少女而心中暗暗高兴。所以在角落里少年才暗暗高兴。其实他并不是为了偷到钱而高兴,而是因为帮到了少女而高兴。
暗恋是美好的,少年的心也又再次变得纯净。可是刚刚的贪心婆婆,就真的是一个贪得无厌的人吗?
失落的婆婆回到家中,看着床上还没睡醒的孙子。心中的不快,也少了一些。就在这时,婆婆的目光突然紧紧的锁定在了柜子上的一个淡黄色的钱包。
“怎么回事?”婆婆疑惑着……“啊!对了!”突 然间,婆婆想起,是自己早上走的匆忙。忘了带钱包。“那刚刚那个钱包是谁的?”婆婆心中充满了不解。
原来,早上婆婆急着回去给孙子做早饭,溜完弯就匆匆往回走。走到街边,突然发现地上有一个淡黄色的钱包。
由于颜色和款式一样。婆婆以为是自己的钱包掉了。捡起钱包放进兜里,可能是这一班公交车马就要到了,婆婆就又快跑了几步。
由于着急,再加上年岁大了耳朵有些背,所以婆婆跟本就没有听到身后少年的喊声。所以到了街角,才摔了跟头。
婆婆还是那个善良的老人,可少年真的就是那么 天真无邪吗?
少年暗恋少女己久,但一直也没得到少女的芳心。可少年真的不甘心。他想尽了一切办法想要接近少女。
但少女一直专心学习,和少年保持着距离。少年十分郁闷,有一天,在电影里,看到了男主人公,为女主角做了一件大件,让女主角十分的感动。最终成功的捕获了她的芳心。
少年冥思苦想终于想出了一个主意。由于和少女家是邻居,又是一个班级。所以少年十分熟悉少女的喜好。他知到少女经常喜欢穿着一件粉红色的长裙。
就在事情发生的前一天,正好少女的裙子洗完了晾在院子里。少年 夜里偷偷的跳进少女家的院子,用小刀将少女的裙子上的兜,划了个小口子。
少年知到今天交学费,少女一定会带着学费去学校,所以少年像往常一样,一路跟在少女的后面。想要等少女的钱包滑落时。偷偷捡起。事后交还,好让少女欠他一个大大的人情,那样就可以和少女的关系更加进一步了。
但于由跟的太远,而不巧的是,钱包掉是掉了,但被一个婆婆捡了去。这才发生了这一切。所有事情的起因。完全都是少年自私的想法,才导致的。
少年顽劣!可是婆婆真的就是一个被误会的善良的老人吗?
就 在公安局的档案库里,电脑屏幕上正显视的是,十年前的一个案子。这是一宗拐卖人口案。档案上被拐走的儿童只有三四岁的样子。被拐儿童的父母伤心欲绝。
若是细细观看,这儿童的样貌,竟有几分和婆婆的小孙子相像。婆婆终身未嫁,哪来的孙子?
对外人婆婆也从未提起过孩子的身世。原来,这婆婆的孙子,正是十年前被拐儿童中的一名。
善良的老人?可恶的人贩子?……顽劣少年?少年真的顽劣吗?
少女和他唯一的亲人,他的母亲相依为命,母亲靠捡破烂,维持着母女二人的生计。
做为他们的邻 居,少年家境也并不富裕。但少年经常偷偷的把一些自己利用放假时间捡到来的矿泉水瓶,废铁,废铜,扔进她家的院子。因为他怕她们非得给他钱。所以少年只能偷偷的做着一切。
最近要开学了,少年还把假期里打工赚来的几百快钱,用匿名的方式寄给了她们。因为少年知到少女的妈妈正为拿不起学费发愁。
这一切,他都没有想过告诉少女。因为他怕少女的自尊心会受不了。
所以他才想出了上面的那个有些蹩脚的主意。
看到这,你还认为少年是一个顽劣的少年吗?婆婆真的是人贩子吗?
婆婆年轻的时候,因为战争四起,流落他乡。后来又赶上挨饿的年代。在快要饿死在他乡之时,一个四五岁的少孩,给了她半个窝头。才让她不至于饿死。
后来婆婆碾转回到家乡,有一次出门,在一个垃圾箱里听到了婴儿的哭声,她扒开垃圾一看,发现是一个生了病所以被人贩子遗弃的婴儿。
好心的婆婆,她的命,是一个小孩子救的,她怎么能忍心看着这个婴儿就这样死在这里。
婆婆将婴儿带回家细心照顾。后来花钱为婴儿请医生治好的病。她从来不当外人说起,就是怕孩子长大后知到自己的身世会伤心,会恨自己的父母。
其实,孩子的父母真的那么狠心吗?
当然不会!
事情的真相,往往都深埋在重重的误会当中。
第五篇:你是否看到了家庭的真相
你是否看到了家庭的真相?
每一个孩子的到来,都是为了帮助自己和父母成为最好的自己,除非你看到家庭教育的真相,否则你无法成为轻松、智慧的父母。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活在自己的观点里,告诉孩子什么是对的;告诉孩子什么是错的,禁止其去做;这样的方式不是教育,是教导。
看不到真相的父母就会在孩子不符合自己的标准和期待时,情绪化的对待孩子,惩罚、贬损、打击、放弃。这样的方式更不是教育,是教训。
教导孩子,孩子做不到;教训孩子,孩子逆反、对抗、自暴自弃„„家庭成了战场,父母在无明之中痛苦、纠结、委屈、抱怨。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一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最成功的教育方式就是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的教育。不幸的是,孩子从小被期待做父母希望的样子,从而压抑了自己的需求和情绪,慢慢的就和真实的自我失去了连接,灵性泯灭了,潜能阻滞了。越智慧的父母越少在孩子身上打上自己的烙印,允许孩子用自己的方式做自己,不干涉,不代替、不限制。孩子做自己的过程一定会不符合父母的期待,甚至会惹很多麻烦,父母所以干涉孩子做自己,其实只是为了减少自己的麻烦,而没有觉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影响。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二
孩子的生命是圆融具足的,其实并不需要父母“教”什么。父母努力教给孩子的其实并不一定适合孩子的生命。
父母在“知性”、“智性”层面可能是孩子的老师,而孩子在“慧性”层面其实是父母的老师。父母知道的多是道理,而孩子知道的却是真理、真相。
很多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是孩子需要被“教育”,而是父母需要通过“教育”孩子来缓解内心的焦虑。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也许是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的生命能量共振。
家庭教育的真相之三
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就是情绪转移、能量传递的过程。父母教给孩子的知识、道理、规则,孩子会忘记,甚至逆反;而父母教育孩子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却会传递给孩子,并被孩子内化到自己的生命中,成为自己的情绪和情感模式,一生受影响。
情绪化的父母无法协助到孩子建立稳定的自我价值感,只会培养出情绪化的孩子。教育只有在父母平静地时候才会真正发生,父母不平静时候所做的努力,孩子接收不到。所以接纳一切的发生。
看到真相的父母就会既不代替孩子做选择,也不限制孩子做选择,而是平静地协助孩子看到新的选择,并让孩子自己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