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庭教育与未成年人犯罪
会所关注,预防未成年犯罪作为一个重要课题更被广大从事教育和法律事业的人所研究。近几年,我在从事未成年犯罪案件的审理中,通过调查、走访、与未成年被告人谈心中,深刻地感受到,从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能够看到家庭教育的失误以及家庭本身存在的问题给他们带来的危害。
《三字经》里说: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是未成年人一生中经历的第一个场所、面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则是他们所遇见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在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不良的家庭环境,会给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后果,对未成年人不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原发性的影响。
在一个故意伤害案中,涉及到三名从十五岁到十七岁的在校学生。平安夜这天,这几个孩子酒后将一个他们认为不服从“管理”的学生打成重伤。整个案件的审理使三个家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为什么分别成长在不同家庭的孩子,却站在了相同的被告席上呢?被告人甲,生长在贫困的农村家庭,在父母的眼中,理想和幸福就是过城里人的生活、有花不完的钱。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孩子因有自卑感而表现的倔强、好斗。被告人乙,家中的宝贝,缺乏独立的性格和生活的能力,比较懦弱,对“厉害”的同学言听计从。被告丙,父亲是一个不务正业的人,因一次车祸,被判刑入狱几年,母亲没有文化,更不懂得管教孩子,父亲的影响和母亲的疏于管理,孩子便可想而知了。
另一个案例是居住在北京近郊的两名未成年人盗窃铁路器材。案件移送到我院后,采取多种方式与家里联系,但始终没有家长的消息。经走访,我们了解到两个孩子的情况极尽相似---年龄很小,父母离异,母亲改嫁,父亲长时间离家,根本不管孩子,在这种情况下,孤独的孩子慢慢结成伙伴,寻找有“刺激”的事去干。长年的偷盗、抢劫,已经成为了成熟的坏小孩。
对这些孩子,我“恨”不起来,他们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并非“自学成才”,“没有未成年的犯人,而只有未成年的父母”。家庭、父母是难辞其咎的。分析起来,每个家庭由于情况的不同,导致未成年犯罪的成因亦不同:
一、农村家庭未成年人辍学情况严重。
在北京铁路运输法院审理的案件中涉及到的未成年人70%是来自我国的农村,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的仅占20%。在我国约占总人口65%的农村地区,教育状况令人堪忧。一方面,偏远地区大多数的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几乎只够维系全家人温饱和少量的未成年人教育的开支。生活的贫困加之无法预测的家庭变故,导致大量农村中、小学生辍学;另一方面,父母双双外出打工,孩子或是被留置在家中托付给老人抚养,或是随打工的父母辗转于城市之间,或是成为流浪儿,过早的步入乞讨者、打工者的行列。伴随着大量农民工人口流动,造成大量家庭成员分居,家长对子女教育、抚养的传统消弱,家庭降低或失去了在防止少年犯罪方面所起的中心作用。另外,在目前农村未成年人父母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还较高的情况下,农村家长文化素质偏低,法制意识淡薄,他们受传统思想的影响,重男轻女,宁可把钱用作超生罚款也不愿意让孩子多读书。而对于子女的教育方法则更是简单化,暴力化。生活在农村贫穷家庭的孩子,自身具备的知识和教育不能使他们承受过早进入社会后带给的压力,他们往往愚昧、野蛮、做事不计后果,内心较自卑、孤僻、内向,甚至敌视社会,为了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为了生存,往往铤而走险。
二、缺陷家庭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的残缺,是未成年人犯罪的“催化剂”。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和谐的家庭空间有助
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但夫妻双方一旦感情破裂甚至离婚或者因夫妻中的一方或双方发生死亡、服刑以及其他原因,家庭结构的完整性就会遭到破坏。在这种家庭中,尤其是缺失丈夫的家庭,家庭收入减少导致生活水平的下降,妻子一方面受到社会、工作和家务劳动的压力,一方面还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时间、精力的有限,使绝大多数单亲家庭或者再婚家庭往往疏于管理和教育,极易导致未成年人放任自流,误入歧途。另外,由于家庭结构不完整,导致家庭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失衡,未成年人很容易形成孤僻、冷漠、自卑等不良性格特点和反叛心理。他们在家里得不到温暖和呵护,往往会背离家庭。加之少年人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好群聚,在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坏人的教唆、引诱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三、家庭教养方式不当对孩子的影响。
家庭的教养方式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一些家长没有遵循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造成教养方式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很直接的、很重要的原因,主要表现在:
1、教育方法简单粗暴。
这些家长信守的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也不乏有“望子成龙”之心。一位来京打工的家长,孩子由于经常转校学习不好,父亲便常常打骂孩子,孩子后来发展到逃学被学校劝退,父亲一气之下将其绑在家中,孩子趁机逃跑后不久便因犯盗窃罪被抓。这样的家长并不少见,他们对孩子只有严厉,缺乏必要的关爱与理解,鞭挞子女的自尊和人格,使子女的心灵受到摧残,感到恐惧,引发子女的逆反心理,与父母心理隔阂,感情阻塞,相互对立、互不信任。家庭缺乏温暖,他们就会选择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甚至选择了离家出走,这就使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有机可乘。
2、溺爱教育,忽视能力培养。
“爱子不教不为爱,教子不善不为教”。随着我国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父母视孩子如宝贝,对子女百依百顺,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没有教育孩子如何适应社会,他们对孩子生活上的关心远远大于对心理上的关心,对孩子生活技能、专长的培养远远大于对孩子思想、道德方面的培养。甚至对孩子出现的错误包庇,使孩子是非观念模糊,养成自私任性、好逸恶劳、骄横霸道的不良性格和行为习惯。这种未成年人一旦在生活中遇到波折,就会显得脆弱、悲观绝望,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法律规范而步入歧途。
3、单方面的期望,忽视子女的心理健康。
很多大人都头疼,如何管理现在的独生子女。事实上,家长认为对他们的孩子都倾注了全部的爱。大人们的普遍做法是,给孩子报很多的辅导班,甚至节假日也排满。而他们平时忙于工作,孩子的学习归老师、孩子的生活归双方老人或保姆。而他们最关心的是子女的学习成绩,还要给他们制定更高的目标,却忽视了子女心理上的压力、忽视了与子女正常的沟通。子女心理上的问题得不到父母的关爱、理解,或者是内心的欲望和需求得不到满足,现实的心理无以宣泄,心理上得不到慰藉,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在逃避和逆反心理的支配下很可能会离家出走,以至误入歧途。
4、父母行为不良对孩子的影响。
父母的为人处世、言谈举止、人生态度等对未成年人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个恶母,一个
偏私的母亲,对于孩子是最可悲的领导者,会播下不幸的种子”,未成年人好奇心强,可塑性大,善于模仿,但其分辨是非、控制自己意志的能力较弱。所以父母有狭隘与自私、功利与市侩的品行以及存在的赌博、酗酒、盗窃等违法犯罪行为,都会给子女以暗示的影响,并使他们模仿大人的不良行为行事,在其心灵中孕育下违法犯罪的种子。
“家”虽然只是个小圈子,但如果我们的父母不给予他健康的人格,不教给他们正确认识广阔世界,面对垃圾的侵蚀,年轻的心灵只能是被摧毁。这里,我给年轻的父母几点建议:
一、打造自身形象,让孩子感受生活的阳光。生活的道路充满荆棘与坎坷,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是富裕、还是贫穷,父母们担负着生活的重担,但首先家长应以乐观的人生态度面对生活,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自律行为,感染孩子树立健康的人生理想,在贫穷中立大志,在逆境中学会坚强,在坦途中曾长才智,成为一个自尊、自强、自力的孩子。良好的环境帮助人成功,恶劣的环境使人窒息。父母要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这样,才能培养身心健康、性格开朗的孩子。
二、针对孩子生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进行教育。孩子在大人的眼里,往往被当作是附属品,个人财产一样,家长们往往忽视孩子的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心理产生的变化。有一个有趣的调查: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他们常说:“爸爸、妈妈说„„” ,上学后他们常说:“老师说„..”,再大一些,他们常说:“我说„..” 十四五岁后他们挂在嘴边的:“他说„„”,从这些口头语我们就能看出孩子从依赖型逐渐转变为独立型和社会型,11岁至16岁的孩子,往往处于青春期,人们惯用“离经叛道”来形容之一时期的孩子,他们思维大多片面,很容易偏激和固执,其行为有很大的盲目性。他们往往视冒险为勇敢,把轻率当果断、潇洒,认执拗为坚强,家长应及时地给以引导,对孩子出现的问题,例如:学习不好,打架,不听话,看一些低调的影像等等,不要焦急、更不要不知所措,首先要理解孩子的心理和生理变化,采用适当的形式输送给他们理解的信号和生理知识的援助,给孩子应有的地位、权利和尊严,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切忌采用粗暴的方式,过度唠叨更是大忌,那样他们会坚决地不接受你的意见而站在你的对立面。
三、转变观念、注重孩子的素质教育。翻翻字典,“素”在古代称洁白的生绢,又解释为事物的基本成分、本色等含义。从这层意义上讲,每个孩子,虽然在哇哇落地时,就象白纸一张,但从本质上说,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家长不要象追时髦一样,别人学什么,自己的孩子就要学什么,我们应该挖掘的是孩子的固有的东西,有针对性地引导孩子发展自己所长,如果一味要求孩子学其不爱学的东西孩子就会感到乏味,而产生厌倦情绪,一旦形成压抑或逆反,他就会寻找吸引他的乐趣或刺激。此时很容易因心态扭曲而产生危险倾向。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引导而不是强迫,对孩子的爱好要给予欣赏和鼓励,不要因孩子学习成绩就放弃,将其推入社会。
四、注意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及时寻找解决途径。俗话说,近来者赤,近墨者黑。孩子不会永远在父母身边,他们要进入学校,要接触社会。学校附近的网吧、学校的校风、孩子在学校结交的朋友等等都影响着孩子的成长。“昔孟母、择邻处”,家长不能把管理孩子的责任转嫁给学校,应细心的关注孩子所处的环境。要关注孩子的最好朋友及相关背景。大量的事实证明,许多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交上了坏朋友而被“拉下水”的,所以一旦发现孩子的朋友中,有有过偷盗、抢劫、酗酒、吸烟、赌博等习惯和经历的坏朋友,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式阻止。不要简单的斥责,要了解原因。因为在学校中往往会有一些“小霸王”,欺负小孩,扰乱课堂,小错不断大错不犯。而多数胆小怕事的孩子会出于安全的需要服从领导、同流合污。如果是这样,家长必须及时与学校交涉,必要时转校或变换居住地,使孩子脱离恶劣环境。
五、家庭要主动接受社会、法律对家庭的监督与指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当一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对孩子的教育出现问题而难以解决时,不要回避,要主动寻求社会的力量。我院审理未成年人的案件中,很多孩子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无奈和绝望,但通过法官庭后一段时间的帮教,孩子的思想发生了明显的转变,与父母的关系的到了恢复。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是全社会的大事,学校、社区、司法等部门会不同程度给予家庭以监督和指导,而父母不应对子女的不良行为姑息迁就,包庇袒护,更不能任其发展、自暴自弃,应主动寻求帮助,配合做好预防工作。
第二篇:未成年人犯罪(范文)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
社会调查报告评审表
题目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
姓名_ 胡金兰教育层次_ 专 科____
学号20097630130139专业__法学
分校教 学 点
指导教师
青海广播电视大学制
2011 年__3__月_10日
工读学校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情况的调查报告
西宁市**学校目前是**省唯一的工读学校。工读生90%是由家长送来的犯有严重不良行为或违法轻微犯罪行为难以管教的初中生,现有在校学生72人。最近,我们先后到该校进行调查。通过听取汇报,分别召开班主任和管教文秘资源干部座谈会,下发无记名测验卷,查阅学生档案,找部分在校工读生谈话,并有重
点地走访一些工读生。
一、**学校的概况
西宁市**学校1998年11月由西宁市人民政府批准建校,1999年4月正式开办。工读学校由市教育局主办、市公安局和司法局协办,并派员参加管理工作的一所特殊学校。它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接受工读教育的学生改变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掌握一定生产劳动技术和职业技能的合格公民。在校学习期限一般是一至三年,参照原来的文化程度,将72名在校生编为初
一、初二各一个班,初三年段两个班,学籍仍保留在原学校,其进入工读学校的经历不记入学籍档案。毕业后由原校发给毕业证书,并一视同仁参加升学考试,在校生按同等初中收费,另收生活等费用450元。工读生毕校还有一年时间对他跟踪,发生问题,还要帮教。
五年多来,**学校先后接收工读生372名,从其中145名调查的错误、违法性质来看,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长期旷课,夜不归宿,严重违反校规的19名,占13.1%;二是打架斗殴,无理取闹,对抗辱骂老师的31人,占21.38%;三是有偷盗、赌博、抢劫、勒索行为的85人,占58.62%;四是有流氓习气,挑逗女同学,直至犯有两性错误的6人,占4.14%。
几年来,**学校认真贯彻“立足教育、挽救孩子,科学育人,造就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对在校生要求集中食宿,实行半封闭式、半军事化管理,进校三个月不让回家,切断社会关系。在管理教育中坚持严格管理和耐心说服教育相结合;在课程安排上,以部编教材为主,正课教育与社会辅助教育、适当劳动锻炼相结合;在教育方法上以表扬鼓励为主,坚持表扬鼓励与批评惩诫相结合。全体教师既是传道授业的师长,又是他们学习生活的密友。几年来,他们在教育挽救这批后进生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明显的成绩,把这批处于犯罪边缘的后进生中的大多数改造成好学上进,遵纪守法,文明礼貌的好孩子。据已经离校的83名工读生调查,已拿到毕业证书的有34名,占离校总数的40.96%,有44名工读生因表现好,学习进步,被批准返回原校就读,占离校总数的51%。还有2人入团,1人入党参军。原工读生林某某,去年毕业后考入某中等专业学校。当他拿到入学通知书时,激动地哭了。他说:“我是个浪子,我所以有今天,是老师帮助教育的结果。”初二年段阮某某的妈妈一再夸工读学校办得好。她说:“是**学校挽救了我的孩子,现在小阮的学习成绩不仅是公认的好,还学会了洗衣服,干劳动活。放假一回到家,就帮助家里干这
干那。”现在她对孩子的前途充满了信心。
二、在校生犯错违法的根源
从现有在校的72名工读生的年龄来看,大部分是十三、四岁的孩子,最小年龄仅12岁,最大年龄也才16岁,他们是怎样走上错误违法道路的?从59名犯有各种错误违法行为工读生来看,大部分都可以从他们的家庭和家教中找到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种情况影响着未成年人的发展和健康成长。
一、是家庭结构不健全。有父无母或有母无父,或父本文来源于文秘资源母双亡或父母离异。这种不和谐的家庭在小孩的心理和性格形成上产生负面影响。
二、是家长丧失或缺乏监护管教能力。使这些小孩长期无人管束,致使他们为所欲为恶习不断。
三、是溺爱娇惯型的。使小孩从小养成娇横行为,无心读书,大把花钱,无钱便勒索同学。
四、是双职工、双劳力型的。家长平时没精力管,听之任之,孩子出了问题又不够冷静,态度粗暴,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家长对立。如果说家庭缺乏管教或管教方法不当,是孩子走向后进违法的主要原因,那么社会的不良影响就是它的外因或条件
一、是受不良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影响。诸如“金钱第一”、“利己主义”贪图享受等思想行为,对孩子们的毒害作用不可低估。
二、是受后进未成年人群体的影响。这些孩子不少人爱交朋友,如果交上了有不良行为的孩子,就有可能在他们的影响下走上邪路。
三、是受不良娱乐场所的影响。一些孩子入迷于泡网吧、玩电子游戏机,这是许多孩子逃学旷课的重要原因之一。许多孩子就是从玩游戏机、泡网吧开始,逐步走上偷窃“勒索”、赌博等违法道路的。在校学生出现错误违法行为,学校当然难辞其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而放松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一些教师对教育后进生缺乏爱心,总想把他们推出门去了事。一些老师管教方法不当,促使一些后进生越走越远。
三、调查后提出的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对我们有以下几方面启示:
1、创办工读学校是预防未成年学生走上犯罪道路有效形式。西宁市**学校创办五年多来,挽救了许多处于犯罪边缘的后进生,成绩是明显的。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工读学校,不知这372名后进生会有多少人走上犯罪道路。因此,结论只有一个:工读学校只能办好,不能办坏。
2、各中小学对在校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应对学生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尤其是法制教育。建议在初中阶段应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真正、有效地进行一些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教育、,“两法”的教育、《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教育、初步的《刑法》知识教育以及禁毒知识教育等,这对未成年学生的成长是必不可少的。学校老师尤其要关爱帮助、引导后进生,包括犯有严重不良行为、轻微违法行为的后进生,使他们不致于滑入歧途,应把他们“拉进来”求进,而不能“推出去”变坏。
3、各级领导、各个部门和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应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这就要求各家庭各学校和全社会都要提高对未成年人的管理教育,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形成网络。同时,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这是预防未成年人走向错误违法道路的重要环节,对只顾赚钱,不顾社会后果者应予有力制约。
第三篇:未成年人犯罪情况与特点情况调查报告
自1998年以来,笔者一直在检察机关从事审查批捕工作。在我所经手审查批捕的各类形形色色的犯罪嫌疑人中,我感触最深的始终是未成年人犯罪。每当我审查批捕一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我的心情都十分沉痛。
十五、六岁的年龄,是多么美好的花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年华。含苞初放的花朵,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一串串多么美好的字眼。然而,由于触
犯了刑律,由于走错了人生的第一步,他们从充满阳光的美好世界步入了高墙、电网的铁窗生活。因此,我们不得不为这一支支过于早谢的花朵而痛心、而惋惜;我们不得不为未成年人能否健康成长而疾呼、而忧虑;我们不得不自觉地为有效控制、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而倾心、而尽力。因为,它关系到祖国、民族的未来与兴衰,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
(一)据至的统计数据表明,荆州区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主要呈现以下六个方面的特点:
1、犯罪势头逐年上升。,荆州区未成年人犯罪人数占当年涉嫌犯罪总人数的3.16%;上升至13.19%;上升至18.6%;上升至22.3%;上升至22.6%;上升至26.7%。与相比,未成年人犯罪人数上升了23.54%。这些逐年上升的数据不得不令人忧虑重重。
2、犯罪形式以团伙为主。在这六年的刑事犯罪案件中,团伙作案的明显增多,社会危害性越来越大。其中,未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远远高于成年人团伙犯罪案件。未成年人小的团伙一般不少于三、四人,大的团伙成员多达十几人,且有的团伙之间相互交叉作案,尤其是抢劫犯罪最为突出。如未成年人秦某某、万某某等10余人的团伙抢劫案。6月至9月,秦某某等人纠合在一起,先后窜到北环路的太晖村、大北门外的秦家巷、西门外的繁荣北街等地,以一人租乘“摩的”,其他人事先埋伏的方式,采取持刀威胁、使用暴力等手段,仅三个多月时间就抢劫作案9起,共抢得摩托车8辆、手机1部、现金548元。抢得的现金及物资共计价值2万余元,且持刀致伤1人。在这一犯罪团伙中,成员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有领头的负责人,有现场抢劫的具体实施人,有中心现场附近的望风人,还有抢劫现场以外的专门销赃人。经审查,共依法批准逮捕6人,依法决定追捕4人。这伙犯罪嫌疑人中,年龄最大的17岁,最小的14岁,主犯秦某某年仅15岁。
3、犯罪类型复杂多样。至,我区经审查批捕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共有8种类型。其中抢劫案件占64.5%;故意伤害占16.1%;强奸占8.1%;盗窃、故意杀人各占3.2%;抢夺、敲诈勒索、寻衅滋事分别占1.6%。上述数据表明,侵财型的抢劫犯罪居于未成年人犯罪之首,故意伤害犯罪次之。
4、犯罪手段凶残恶劣。未成年人实施犯罪时,绝大多数都携带凶器,被害人稍有不从,他们便残忍地使用凶器,且不计后果。如张某、彭某某等六人故意杀人案。他们为了“教训”受害人,残忍地使用钉锤、刀具,使其身体140余处受伤。经法医鉴定,受害人系被他人用单刃锐器刺破肺部及肝脏,引起失血性休克而死亡。据统计,至办理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使用暴力的占75.8%,明显高于成年人暴力犯罪比例。
5、犯罪主体特征显著。主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三个突出”:一是男性犯罪突出。在至审查的所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除1名帮助犯罪的系在校女学生外,其余全部为男性主体。二是低龄犯罪突出。据统计,在未成年人犯罪中,16周岁以下犯罪的占绝大多数。有些参与犯罪者,年龄最小的甚至不满14周岁,还达不到刑事责任年龄,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这些低龄犯罪者,往往以在校中小学生为作案对象,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抢学生自行车变卖和搜荷包混天度日,致使有些学生晚上不敢到学校上晚自习。三是无业人员犯罪突出。有些未成年人还未读完小学、初中,便不思学业,匆匆离校。他们无职无业,四处游逛,广交“朋友”,浪迹社会,最终滑入了犯罪的泥潭。统计资料表明,学历层次低下的无业人员犯罪一直占未成年人犯罪的绝大多数,在校学生犯罪只占其中一少部分。
6、犯罪区域城镇居多。城镇人口密集,市场繁荣,文化活跃,交通方便,对未成年人有着极大的诱惑。因此,乡村无业人员以逐年增多的趋势向城镇集结、渗透。他们有的白天打工,晚上犯罪;有的甚至不上班,不就业,整天考虑的就是如何犯罪。小旅馆、出租房和日夜开放的网吧,往往成了他们谋划犯罪的据点,摩的、的士、在校学生和单身夜行的女性往往成了他们频频作案的对象。值得特别注意的是,那些以城镇学校为作案区域的各类未成年人侵财犯罪正日益由中小学校向大中专学校蔓延,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势。有的侵财伤人,有的甚至侵财害命,给学生、家长、学校和社会造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损害,留下了永远难以愈合的创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
(二)未成年人犯罪为什么如此之多,如此之猖獗?其原因
主要来自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
1、家庭因素。这一因素集中表现为四个缺陷:一是家庭结构的缺陷。如因死亡、离婚、分居、遗弃或因打工、入狱服刑等原因,导致父母一方或双方缺损,家庭结构残缺不全,形成单亲家庭,教育管理不能到位,思想寂寞却无法正常交流。如苏某、高某等团伙抢劫案。14岁的苏某其母早年服毒自杀,其父现去向不明;15岁的高某父母双亡,与年近古稀的婆婆相伴为生,家庭结构严重缺损。二是家庭状况的缺陷。如多子女、独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非婚同居等家庭成员状况以及生活条件的差异等,或多或少地影响了未成年人的心理。三是家庭人际关系的缺陷。如因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人际关系障碍造成的不和睦家庭、情感淡漠家庭,使未成年人的情感受到孤立,对家庭无期望,无感情,不愿回家,不愿受到不和的冲击。四是家庭教养的缺陷。在家庭教养方面,有的溺爱,有的歧视,有的护短,有的专横,有的纵容,有的虐待。或管教不严,或管教过严,或期望不当。有的父母甚至不知如何管教子女,随其自然,任其发展。如犯罪嫌疑人张某,作案时年仅14岁,重庆市云阳县人,2岁随父母到沙市。1996年-在沙市读小学,9月在沙市某中学读了一周后自动下学,一直在家玩。父母因忙于生计,对其子不管不问。家庭管教的失控,使得张某无拘无束,如同脱缰的野马。2月,他离家出走,在荆沙城区以小旅馆和网吧为家,以偷自行车为生,从不回沙市的家。8月,张某因奸淫幼女被依法逮捕。当问及他父母的住所时,他的回答是:“我没回过家,听说他们搬家了,不知他们现在住在哪里。”
2、学校因素。学校方面主要不同程度地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教育内容问题。如有的片面强调教书应考,从而淡化和忽略了教书育人;有的重智育,轻德育;有的重文化知识教育,轻法律知识教育。以致于有的学生已触犯了刑律,构成了犯罪却还漠然不知。如:10月14日,某乡镇中学15岁的初二学生蔡某因其同学之间的矛盾被同学李某打了几耳光后,蔡持水果刀将李连捅6刀,伤及胰尾和左肾,形成重伤,构成故意伤害罪。当被抓获到派出所讯问审查时,距离派出所不远的学校放学铃声响了。蔡某说:“学校都放学了,我要回家。”全然不知这6刀要使他从宽敞明亮的教室走向高墙电网的监狱。二是教育方法问题。即重视重点班,忽略普通班;强化实验班,弱化平行班;善待优等生,歧视“差等生”。平衡工作跟不上,转化工作不得力,导致一些学生丧失了上进心,形成了自卑感和对立情绪。有的甚至置社会规范和价值准则而不顾,破罐子破摔,违法犯罪。如荆州城区某高中近年来曾发生过数起晚自习时在校学生偷偷溜出校外拦路抢劫的案件,其中有的还发案在临近高考之前,而这些学生均为所谓的“差等生”。三是教育管理问题。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不健全,学校管理或有章不循,或无章可循,对学生放任自由,出入随便。如某中学在校学生姚某(16岁)、何某(15岁)、李某(15岁)故意杀人案。姚某因与同班同学罗某有矛盾,4月13日凌晨一时许,姚、何、李三人以请罗玩电脑游戏为由,将罗某骗出校外后将其打倒、扼颈,直至罗停止挣扎。此时因发现有电筒光,三人从校外现场返回寝室。过后,三人又从寝室返回校外现场,发现罗还有气息。三人再次扼其颈部致其昏迷后,将罗从校外抬到校内一污水池边,扒开池内杂草,将罗藏于其中并用草盖住,然后回寝室睡觉,使罗入水溺死。试想,如果学校严格管理的话,姚某等人深夜还能随意多次进出校园吗?此案难道不可避免吗?正在成长中的受害人转眼之间被人为地、活生生地夺走了生命。三名犯罪嫌疑人以身试法,受到了法律的严惩,其中姚某因未满18周岁被判处无期徒刑终身监禁。透折这起触目惊心的命案,难道我们学校管理的警钟还能不常鸣吗?
3、社会因素。一是黄色的诱惑。如某技校在校学生陈某不爱学习,不思进取,沉溺于色情电视、录相之中,以致于发展到贪酒贪色的地步。4月27日晚11时许,酒后的陈某淫性大发,竟然将某女同学骗到本校足球场边的草地上将其强行奸淫。二是警匪片的刺激。如某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刘某,因与本校同学聂某为借五元钱一事产生矛盾,便模仿警匪片中的某些了断方法,双方约定各带数人到荆州城小北门外的太湖港堤上斗殴。到达目的地后,双方摆开阵势决斗。在斗殴过程中,刘某用脚猛踢聂某腹部,致使其脾脏、肾脏破裂,后手术切除,构成重伤。被伤害者成了终身残疾,伤害者因涉嫌犯罪被囚进了牢狱。三是教唆者的唆使。如未成年人林某原本是一起抢劫案的受害人,但他却在曾经抢过他的犯罪嫌疑人的诱惑和唆使下逐步滑入了泥潭,一起参与多起抢劫犯罪,林某由当初无辜的受害者摇身变成了违法犯罪的侵害者。四是腐朽思想的侵蚀。一些未成年人受金钱至上、享乐第一等腐朽思想的影响,并随着这些思想的不断侵蚀渗透,“理想”和现实的矛盾逐步加剧,一部分意志、立场不坚定者便自觉不自觉地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五是无业的困扰。如犯罪嫌疑人王某(15岁),重庆市巫山县人,来荆州打工、就业无着。当得知年迈的母亲远在深山老家生病后,孝顺的他想回家探望,但又苦于身无分文,只好愚蠢地伙同他人实施抢劫犯罪。第一次持刀抢劫单身女性未遂,第二次在同一地点持刀抢劫同一单身女性时被现场抓获。在看守所讯问他时,他神情黯然,泪水涟涟,呆望着双腕冰凉的手铐好久说不出话来。
4、自身因素。从犯罪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当未成年人处于少年期时,由于心理活动的增强,他们对事物有了某种向往,对需要有了一种强烈的欲望。但他们又往往不理解自己思想、意识、情感的目的和意义,不懂得自己行为的道德规范,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易受坏的影响。当他们进入青年初期时,他们的心理处于最活跃的阶段,抽象思维能力显著增强,物质欲望和精神欲望开始变得十分强烈,在情感上易于激动,喜欢寻找刺激,喜欢各种交往,喜欢东跑西窜,聚团结伙。所以,一方面由于欲望的强烈,感情的冲动,一方面由于身体的巨大剩余能量等待释放,再加上某些特定的条件和诱发因素,就很容易犯罪。因此,有的未成年人为满足物质欲而抢劫、抢夺、盗窃、敲诈勒索;有的为满足性欲而强奸、淫乱嫖宿;有的为满足逞强好胜、“哥们义气”的精神欲而故意杀人、故意伤害和聚众斗殴、寻衅滋事。他们是非颠倒,爱憎不分,好坏不分,美丑不分,荣辱不分,甚至往往把自己一时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如7月28日凌晨1时许,17岁的犯罪嫌疑人洪某伙同吴某、皮某、马某闲逛到荆州城区新南门夜市,本来明知兜里无钱,却硬着头皮去潇洒。因宵夜后无钱结帐,老板不让走。洪某提出抢“的士”。于是,将马某某押在餐馆,洪某等人持刀在长江大学农学院附近抢走的士司机现金290元。然后返回新南门夜市付清宵夜款,取出马某某,每人还分得赃款20元,不亦乐乎。然而,乐极生悲,他们很快便落入了疏而不漏的恢恢法网。
(三)未成年人犯罪逐年上升,日趋严重。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向我们表明,我们必须采取控防对策,而绝不能束手无策。根据未成年人犯罪的状况,提出强化“四个意识”的控制和预防对策:
1、大力宣传法制,强化法律意识。目前,还有为数不少的未成年人对什么是法、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等问题模糊不清,或知之甚少。因此,必须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的力度。首先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从小学生抓起,使他们从小就受到全面的法制教育,使法制教育始终伴随他们一步步健康成长的过程。结合学生特点,要重点宣讲一些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要重点学习宣传《宪法》、《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要拓宽法制宣传渠道,通过上法制课、印资料、办橱窗、办图片展、看录像片、看电影、组织法制文艺宣传、开“模拟法庭”以及请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多种形式,使广大学生逐步养成“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良好习惯,使我们的学校逐步形成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
2、矫治不良行为,强化美德意识。党中央、国务院对公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尤其是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非常重视,要求我们在依法治国的同时,坚持以德治国。我们要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要认真学习《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通过学习,坚持用社会主义的道德标准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矫治不道德不规范的言行。要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有些未成年违法犯罪人员十分错误地认为,用偷来的、抢来的、骗来的钱吃喝玩乐,尽情享受才是美,却不知这是丑恶,这是违法犯罪。作为正在成长过程中的未成年人,要从小坚持以德为本,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陶冶美的思想,塑造美的灵魂,养成美的德行,人人争做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有益于人民的人。
3、坚持“三个结合”,强化综合防范意识。一是打击处理少数与教育挽救多数相结合。对社会危害结果较小的未成年初犯、偶犯、从犯和胁从犯,要尽量教育挽救;对罪大恶极、情节严重的主犯、累犯、惯犯和教唆犯,要严厉打击。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共同教育相结合。要形成制度,形成网络,形成规律。要常抓不懈,警钟长鸣,防患未然。对于已毕业离校的学生,要尽量解决就业,让他们有事可做,防止过早流入社会后染上不良习气。通过各部门、全方位的共同努力,精心打造好控防未成年人犯罪这一宏大的系统工程。三是清除精神“污染源”与净化、优化社会环境相结合。实践证明,电脑室(网吧)、电子游戏室、录相室、台球室和卡拉ok厅、歌舞厅这“四室两厅”往往是藏污纳垢的场所,滋生犯罪的温床。许多抢劫、盗窃、伤害、强奸等犯罪案件往往与这些场所密切相关。因此,必须彻底清理整治,涉及学校周边的要重点整治,并教育未成年人自觉远离这些场所,防止精神污染。同时,要经常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未成年人积极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腐朽文化的侵蚀。
4、提高应变能力,强化自我保护意识。保护未成年人,除了法律保护、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这五种保护措施之外,还应强调自我保护,这也是预防自身犯罪和防止犯罪对自身不法侵害的一条重要措施。自我保护要坚持“三要”:一要善于明辨是非。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碰到各种各样的事。作为在人生旅途刚刚起步的未成年人,要踏踏实实地迈好前进中的每一步。要擦亮眼睛,明辨是非。要分清哪是合法,哪是非法;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什么样的事做得,什么样的事做不得。要谨慎交友,稳重处事,小心误入歧途,落入圈套,谨防一失足而成千古恨。二要学会处理紧急情况。当其遭受不法侵害时,应当灵活地选择迅速脱身、大声呼救、奋力反抗、拖延周旋、电话报警等一系列的处理措施,确保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不要被动就范,任人摆布。三要依法自我保护。要帮助教育未成年人懂得:如果自我保护不合法,就有可能涉嫌犯罪,由受害人变成犯罪嫌疑人。当其遭受不法侵害时,完全可以奋起正当防卫。但必须针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必须是不法侵害行为正在进行,既不能事前防卫或事后防卫,也不能明显超过必要的限度去防卫。否则就是防卫不适时或防卫过当,就要追究自身的刑事责任。因此,自我保护必须依法进行。
第四篇: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浅谈
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调查与浅谈
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主人,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动力。因此未成年人的品格的优劣,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民族未来的兴衰!我国未来的存亡!
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通常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刑法和有关刑事法律所规定的犯罪行为。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特点.制约和决定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首先了解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
(一)从犯罪主体来说,未成年人犯罪日益向低龄化方向发展。
(二)从犯罪手段来说未成年人罪犯作案的手段呈现凶残化和智能化。
(三)从犯罪类型来说,暴力犯罪、财产犯罪和性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
(四)从犯罪的组织形式来说,团伙犯罪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更重要的一点是,本地乃至全国的未成年人犯罪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犯罪事件起数时起时伏。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中,犯罪人通常具有文化水平低,法制意识薄弱,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是非不分。一部分犯罪人还表现出在校违纪、冲撞老师、不服管教叛逆性强等。这些也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观因素。
提到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更多一部分原因来自客观原因,列举如;(1)家庭不健全,(2)家庭管教不当(3)学校教书与育人脱节(4)社会原因
对于上述种种可能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司法机关在不遗余力的治理,保护未成年人。近几年来我们所见的措施有:一)提高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坚持社会综合治理,减少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因素。(三)充分发挥家庭预防的特殊作用。(四)重视心理品质的培养,增强自控能力。
谈了这么多点,我想最后发表一下我的看法以及做个结束语。对于司法机关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保护未成年人所做的工作,我想提出一点建议:一是加大对未成年人的思想文化教育,不能只抓表面,更应该从家庭、从社会入手,深入地探究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二是要政府加大投入,必须加强教育范围,否则就变成了治标不治本。
最后,我想说,保护未成年人是所有社会人的责任和义务。但同时,我们作为未成年人,也要加强自控能力,加强自我保护能力,否则岂不是辜负了国家对我们的保护,对我们的教育/
第五篇: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浅析
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浅析
祁门县公安局查雪莲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经引起全社会的普遍重视,也实行了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控制其增长的势头,但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未成年违法犯罪问题在各地仍然很突出。就祁门县这类犯罪来说,近年来一直居高不下。2003年元月至今年10月,祁门县未成年犯罪人员共计79人,占全部抓获成员的14。6%,其中15岁以下52人,16—17岁27人。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如今失业、教育产业化、贫富悬殊等社会问题加剧,社会矛盾日益激烈,未成年犯罪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归纳未成年犯罪主要表现为以下特点:
一是合伙犯罪多。二人以上合伙犯罪占未成年犯罪的70%以上。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心理正处在未成熟期,有合群性,单独干一般胆子不够,一起干会形成群胆,另外就是合伙后使犯罪责任分散,心理压力要小一些。合群后的孩子更希望在群体里能够表现自己,树立自己勇敢以及对同伙的忠诚,在犯罪时他们的表现一般会更极端。这就使合伙犯罪时的暴力程度一般比单独干时更严重。
二是侵财犯罪占主体。主要表现在盗窃抢劫犯罪上,近几年抢劫犯罪有上升的趋势。盗窃犯罪主要以钱财为目的,采取撬锁、破窗等手段入室或溜门入室、顺手牵羊,一般不要大的物件,以好带的物品为主,作案的目标不太固定,随意性大,作案后不掩盖犯罪现场,只要能逃离就行,盗窃所得赃物不往家拿,全部挥霍或存放在同学朋友家中。盗窃摩托车供自己骑玩,也是如今未成年犯罪的一个新的特点。去年祁门县摧毁的一个盗窃摩托车8人犯罪团伙,其中7人是在校中学生,他们在两天之内利用晚上时间在本县用车锁匙捣开摩托车锁,盗窃摩托车10辆,这些被盗车被他们使用后有的抛弃在路边,有的则抛弃在田间地头。他们盗车的目的均为了骑着玩。这些孩子还未走上工作岗位,父母不可能花几千元买摩托车供他们骑玩,出于好奇就走上了犯罪道路。
三是追求哥们意气,心狠手辣,不计后果。未成年人文化偏低,心理单纯,缺乏对事物应有的分辩能力,同时又处在盲目模仿、心理因素极不稳定这样一个特殊的生长发育期,因此在诱惑和陷阱面前,往往很难把握自己,在那些社会上混的小青年诱导下,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今年祁门县在打击恶势力犯罪中,查获涉案人员中有部分就是未成年人,他们受社会上无业人员影响,平时跟随他们吃吃喝喝,然后受他们教唆去寻衅滋事,今年元月以来涉案就达8起。
四是犯罪手段有些成人化。有些未成年人作案前精心策划,作案后迅速逃离现场。一些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被频频使用,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具有了明显的成人化特点。去年祁门县系列盗窃、抢劫加油站现金案件中,5名犯罪嫌疑人中有3人是未成年人,作案时先踩点,骑摩托车前往,并且携带砍刀、钢管等工具,作案后迅速逃离。
五是不悔改,重新犯罪的多。未成年人触犯了一般性的刑事犯罪,按刑法规定不负刑事责任,而劳动教养或少管往往要得到其监护人的同意,从而形成了打击处理的空档,再加上家长或监护人管教又不到位,使得他们不断地重新犯罪,抓了放,放了又抓,形成恶性循环,强化了其犯罪的心理。
六是年龄逐渐向低龄化发展,在校学生犯罪增多。祁门县从2003年元月至今年10月,15岁以下犯罪52人,占未成年犯罪65。8%,在校生犯罪28人,占未成年犯罪的35。4%。与前几年相比,未成年犯罪人员平均年龄下降,在校生犯罪增多。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一〉家庭教育不当或忽视教育,使未成年人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一是家庭溺爱,造成孩子自私和偏激的心理而诱发犯罪。现在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致唯我独尊,任性忘为。
二是夫妻双方不和,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主要是后天受父母的影响。
三是单亲家庭和面临崩溃的家庭,有些离异后的夫妻双方一般疏于对子女的关心和教育,有的为了再婚而把子女推出门外,不管不问,还有的父母再婚后把孩子视为眼中钉,从精神上和肉体上折磨孩子,使孩子在家庭中得不到温暖,最后有许多流浪在街头,成为未成年犯罪的后备军。
四是夫妻忙于生意或外出打工等而对孩子缺少管教,容易使他们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诱发犯罪。
〈二〉学校忽视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品德教育。
目前犯罪已经越来越低龄化,许多小学生也参与犯罪,现在教育产业化,应试教育的出现,学校只注重成绩,不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小学和中学大部分学校均未开设法律课,即使有的学校开设了
也只是流于形式,学生没有真正学到法律知识。真正说来,学生们大部分都还是法盲。有些孩子触犯了刑律还不知道。
〈三〉媒体和网络逐渐成为未成年犯罪的催化剂
大众传媒、非法出版物以及网络所描述的暴力、凶杀、色情的情节已无形中起到了教唆未成年犯罪的作用。而电子游戏一般内容又都是格斗、射击、打杀之类。而现在一些娱乐场所仍然没有按有关规定限制未成年人进入,心智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进入游戏厅、酒吧、歌舞厅、网吧等场所,耳濡目染,加上开支增加,容易诱发犯罪。
三、如何预防未成年犯罪
〈一〉重视家庭教育是至关重要的任何一个未成年犯罪,家庭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人们常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父母是子女的首任老师。从法律角度上说,家长是孩子的监护人和教育责任人。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陶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青春花季的少年,正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可塑性最强的时候,如果不能抓紧时机促使他们向好方向发展,而是走向了反向,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孩子健全人格的确立离不开父母的呵护和关爱。各位父母在忙于自己的同时或在处理家庭关系矛盾问题时,请多为孩子考虑,请多关心孩子。
〈二〉督促学校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
当前社会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片面追求升学率,这样的结果必然是:一方面学习好的学生只知读书,没有理想,缺乏法制观念,心理脆弱,一旦遇到挫折就灰心丧气,悲观失望,乃至误入歧途。如马加爵一案就值得反思的。另一方面基础较差的学生被编入慢班,于是厌学、辍学现象增加,流失生队伍不断扩大,长此以往,不仅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教育方针将变成一句空话,而且青少年犯罪问题将愈演愈烈。
学校教育部门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中的基本任务和当务之急是实施素质教育。一要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二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开设法制课,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同时,应针对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典型案例分析为主,循以善教;三是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达成对孩子教育的共识。学校应当将班主任定期家访或开家长会作为考核其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并将关心帮教后进生、双差生或其他不良行为的学生的教师作为先进典型加以表彰,以彻底改变应试教育下只看重教师的教学成绩的不正常现象。
〈三〉加强立法,规范对未成年人的打击、教育和管理
如今法制不断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法也在不断完善,但对未成年人的管教还存在着欠缺,如何更有效地对未成年人起到挽救的作用,还值得大家深思。有许多做监护人的父母,并未尽到监护人的责任,当孩子触犯刑律后,有的并未认真加强管教。因而各地应当建立工读学校,有针对性地对这些触法的孩子进行教育培训,使他们走出犯罪的误区,变成一代有用新人。
〈四〉规范各种传媒,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给青少年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要注重对未成年的教育培养,还必须对文化市场加大力度进行清理整顿,对各种传媒要制定相关的法律加以约束,可以开设一些未成年人观看的电视频道和网站。鉴于网吧、游戏厅对未成年人产生的危害,各地虽然也出台了一些政策,对未成年人出入网吧等都作了越来越严格的规定,但尽管如此,令不行禁不止的事依然屡有发生。因此如何使这一高科技的产物确定的负面作用降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在网吧管理上下大力气,从而真正把未成年人堵在不健康的网吧之外,同时要加大对美容美发、桑拿等场所及有可能诱发色情活动的经营场所进行综合治理,做到不让污泥浊水侵蚀我们下一代。公安部八月份开展的打击网络色情犯罪,对净化互联网起到了积极作用,深受广大群众称道。
〈五〉进一步完善和加强社区化管理
一些流失在社会上的未成年人,他们往往结伙租住在出租房内或者住在朋友家中,所以社区管理就显得尤其重要,因为社区对其辖区的居民更熟悉,较为容易掌握情况,所以管理起来更具有针对性。如何发扬社区管理的优势,实行更为有效的科学管理,使社区成为预防犯罪的一道坚强关口,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探索。
二OO四年十月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