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幼儿园家长如何对幼儿进行入学前准备
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亲爱的大班幼儿家长们: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您的孩子即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最近,有些大班幼儿家长来信询问有关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问是否应抓紧这几个月教孩子学点汉语拼音,让孩子多识些字,做些数学题;有的家长说,快上小学了,孩子还那么贪玩,是否该将家里的玩具收起来好让孩子收收心;还有的家长问是否要把孩子转入小学学前班去学习„„下面让我们听听方老师怎么说。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等;在幼儿园孩子们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是寓学于玩的,而到了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了;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还有,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往往不是限制得很死,但到了小学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坡度,要求孩子去适应一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为了减缓这一坡度,增强孩子的适应性,在大班阶段家长就要加强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
如果您的孩子是在园幼儿,幼儿园都会在大班阶段加强入学准备教育的。至于家长如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您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您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一般说来,在孩子入学前这几个月里,家长可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2、自我管理能力。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有意注意。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曾听小学老师说,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往意很有益。
4、生活规律化。从现在开始,家长应培养孩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律。
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家的玩具收起来,更不需要让孩子进学前班,而应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第二篇: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您的孩子即将结束幼儿园的生活成为一名小学生了。最近,有些大班幼儿家长询问有关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的问题。有的家长问是否应抓紧教孩子汉语拼音,让孩子多识些字,多做数学题;有的家长说,快上小学了,孩子还那么贪玩,是否该将家里的玩具收起来好让孩子收收心;下面我来谈谈关于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幼儿园与小学是两个不同的生活与学习环境。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保育员的精心照料,而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孩子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等;在幼儿园孩子们是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是寓学于玩的,而到了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了;在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可能就没有午睡时间或只有短暂的午休。还有,孩子每天早晨入园时间往往不是限制得很死,但到了小学则必须在规定时间到校。上面种种差异就必然形成一个坡度,要求孩子去适应一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为了减缓这一坡度,增强孩子的适应性,在大班阶段家长就要加强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方面的教育。幼儿园也都会在大班阶段加强入学准备教育的。至于家长如何在家中对孩子进行教育,这就需要您多和幼儿园老师沟通,了解您的孩子在哪些方面需要加强培养,针对孩子的实际进行有目的的教育。一般说来,在孩子入学前,家长可侧重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教育。
1、向往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为了让孩子高高兴兴地进入小学,家长要使孩子内心产生想上小学当个小学生的愿望。例如:早晨您送孩子上幼儿园时,在路上见到许多小学生背着书包上学校,这时,您不妨对孩子说:“瞧,这些哥哥姐姐多神气!”使孩子产生羡慕之情。在这方面家长要特别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瞧你这么坐不住,将来上小学可要受罪”“你这么好动,将来上小学让老师好好治治你!”这样说会造成孩子对上学产生恐惧感,不利于入学的心理准备。
2、自我管理能力。一位家长说:“我一年差不多要给他买100块橡皮,买了就丢!”还有的家长说孩子的书包像“字纸篓”;乱得要命。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大班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小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
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3、有意注意。培养孩子有意注意很重要,我曾听小学老师说,在小学低年级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家长可以多与孩子玩棋类游、拼图游戏,这对培养有意往意很有益。
4、生活规律化。从现在开始,家长应培养孩子早起、早睡,生活有规律,使孩子将来能适应小学的生活节律。
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家的玩具收起来,而应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总之,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应协调一致,共同创设“幼小衔接”的教育条件,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王雪玲2011年9月
第三篇: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大班幼儿园家长怎样对孩子进行入学前准备教育
孩子就要上小学了,家长需要做些什么?以前,我仅仅是从老师的角度来思考,学生应该怎样做;而今天,我是以教师和家长的双重身份来思考幼小教育的衔接问题,也有了不少新的认识。此外,我也借鉴了一些学校低年级老师的教学经验,希望能够对各位家长有所帮助。
大家都知道:从幼儿园生活过渡到小学生活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如果拿孩子离开家庭走向托儿所、幼儿园;离开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这几个阶段做对比的话,那最薄弱、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幼小衔接”。因为它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的影响.。
所谓幼小衔接,既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又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幼小衔接的主要目的在于让我们的孩子学习感兴趣、活动能合群、生活有条理,非常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在这样一个特殊阶段,我觉得我们家长应有一个前瞻性,提前认识到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的生活会出现哪些变化?并估计这些变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哪些的影响,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使孩子顺利地适应小学生活。
一、正确认识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进入小学,儿童所处的客观环境、学习内容、作息时间、自理要求、师生关系等都多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许多方面都存在着断
层问题,所以做好幼小衔接工作,我们家长首先必须要明确幼儿园与小学的主要差异:
第一,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幼儿园的教室,一般布置得美观、形象、富有儿童情趣,有丰富的物质环境,玩具琳琅满目;而小学教室有的是课本、黑板、桌椅、多媒体展台、背投以及课桌椅等教学设施,可能对孩子缺乏吸引力,操场上的运动器械对低年级孩子来说,享用机会也比较少,会使刚入学的孩子感到有些不适应。
第二,生活内容的变化。幼儿园教育的特点我们可以用“以游戏为基础活动”来概括。而小学学习则完全不同,因为学习是小学生的主要活动,不论你对所学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孩子都要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大纲来学好所规定的课程。学生的主要生活就是上课、完成作业。课间休息和游戏时间很短,孩子面临的是和高年级学生一样的每天上午四节课,下午一般一节或两节课的课堂教学。
第三,师生关系的变化。在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生活照顾比较多,老师像妈妈般地照顾孩子,并参加到孩子们的各项活动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近似于亲情关系,在孩子眼里,老师就像妈妈。而进入小学就不一样了,老师的角色会有所变化, 由于要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在生活上对学生的关心的比幼儿园老师要相对减少,老师与学生的交往主要在课堂上,师生个别接触的时间比较少,新入学的孩子就可能会感到这种新的师生关系有些不能接受,甚至感到生疏和压抑.第四,教学方法的变化。小学正规的课堂教学方式与幼儿园的自由游戏、探索和发现、提倡在玩中学,学中玩的学习方式有较大的区别,小学以书面语言为主,强调文化知识的系统教育和读、写、算等基本技能训练,课堂大多时间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除了老师的讲解,孩子还必须完成一定量的作业.这些都需要勤奋刻苦才能完成学习任务。
第五、行为规范的变化
通常在幼儿园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个人要求,如上厕所、说话、玩东西在小学已不再被重视,孩子入小学后,必须学会正确地认识自己,上课抱臂坐正、不调头、不随便说话、发言要举手、学习用品放整齐,课本作业不准撕,上课不准喝水、在指定地方等家长接送等规定都纳入学生一日行为规范中,孩子们以往的感性将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孩子在幼儿园里许多自选活动的时间和权利被服从统一要求替代.第六、家长和老师期望值的变化
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家长和老师主要考虑的是孩子的营养、心理的健康、生理的健康,孩子在幼儿园吃好,玩好,与同伴相处好就行了。而一旦孩子入了小学,家长和教师的期望值就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学习方面对孩子给予新的期望,更高的要求。
我们家长只有充分认识到以上这些变化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才
能科学地从生理、心理、行为习惯等多方面为孩子做好入学前的准备。
一、激发孩子对新校园的向往之情。一般说来,孩子到了六、七
岁的年龄,心理和身体各个方面都基本上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条件。这一阶段,由于环境、家庭、学校的影响,儿童开始羡慕小学生的生活,羡慕新书本、新书包、新铅笔盒,羡慕红领巾等。儿童心理的发展和客观环境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了上学读书的强烈愿望,时时刻刻流露出要成为一名小学生的美好情怀。
二、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能力的发展有一个关键期,在关键期内,儿童的能力易于养成,过了培养期,过了关键期,儿童能力的培养就显得特别困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父母,孩子上学了,还要一口一口给他喂饭;作业做完了,总是亲自帮他订正错误;进出门总是帮着孩子整理书包。只要孩子存在的地方,就有父母的身影。如此这般,做父母的的确很辛苦,可孩子却越养越无能了。我们小学阶段老师的评价,学习成绩优秀的总是那些能力强的学生。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应该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如,留给儿童一片自己的小天地,指导他学会收拾自己小天地中的器物,学会穿衣、洗脸、叠被、整理房间、端饭、擦桌子、扫地等小事
三、使孩子的压力最小化。幼儿教育是在游戏和活动中促进幼儿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学方式表现出很强的趣味性,容易吸引孩子,而小学教育是有一定的教学任务的,教师是有系统、有步骤地进行教学的,与幼儿园教育相比,知识性较强。刚入小学的孩子心理上的幼稚性,依赖性,行为上的无意性仍然很突出,不能很快地适应小学生活,给学习带来一些困难。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点滴变化,静心耐心
教育、引导孩子,从心理上和思想上与孩子取得沟通,帮助孩子调整心态,调节生活规律。可以带他去幼儿园看看,请教教过他的幼儿园老师做做思想工作;可以跟孩子谈谈心,了解他遇到的困难,帮他解决困难;还可以讲讲身边同龄孩子的故事,或者童话故事,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增强信心。
四、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浓厚的学习兴趣、正确的学习方法一样,在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孩子一旦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
1、养成课前准备的好习惯告诉孩子,上课之前要打两次铃,第一次是预备铃,听到预备铃,要赶紧进教室,把上课用的书、本子、笔拿好,并摆放整齐,不用的东西,不要放在桌上,然后,安安静静地坐着等老师来上课。第二次是上课铃,打了上课铃,老师就要给小朋友们上课了。
2、养成正确的坐写姿势正确的坐姿应该是:身子上半部坐直、头部端正,目视前方,两手随意放在身体两侧,两腿平放,胸膛挺起。告诉他们,不要趴在桌上,或者翘脚架腿。因为良好的坐姿有利于骨骼生长,有利于身体健康。
3、养成良好的交际习惯要告诫儿童学会倾听,别人说话时,不能心不在焉,要专心致志地听,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和意思;学会讲普通话,声音适度,口齿清楚,语速适中,使对方能听懂自己要表达的意思;与别人交谈,态度要自然、大放、有礼貌。这样,幼儿才能较好地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
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指提前教拼音、识字等,也无须把家里的玩具收起来,而应从上述这些方面对孩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总之,我们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应协调一致,共同创设“幼小衔接”的教育条件,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2014
韩佳序妈妈 年6月12日
第四篇:大班幼儿入学前准备的探讨
大班幼儿入学前准备的探讨
大班幼儿到了六、七岁,无论是从事一些活动的能力,还是知识的积累程度及语言的发展水平,都已具备了接受学校教育的条件。但是,幼儿园与小学是属于两个不同阶段的教育,这两个阶段的教育发生根本的质的变化。这些变化一方面使幼儿感到新奇、有趣,感到喜悦、自豪,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感到疲劳、紧张。幼儿入学准备是一项长期的复杂过程,而准备工作的重点是在大班。为了使幼儿能走稳从幼儿园到小学这个“坡度”,我们必须要了解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找出幼儿入学前后活动的差别,以寻得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使幼儿顺利走好这个“坡度”。
一.小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及能力
1.健壮的体格。小学是对儿童开始进行有系统的初步文化知识教育的学校,是根据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进行教学的。每天上课五至六节,每节一般为四十分钟,课后还需要儿童完成一些家庭作业。小学教育大纲为儿童提出了比幼儿园高得多的要求。为了达到这些要求,需要儿童付出对他们来说相当紧张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为此,必须锻炼儿童的身体,使他们生长发育良好,生理机能健全,达到一定得运动水平,并具有一定的对外界环境和外部刺激的适应能力,只有足够健壮的身体才能坚持紧张的学习生活。
2.较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小学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课堂学习,上课时间很长,生活各方面要由儿童自己支配。其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和道德品质的培养,教师和学生的接触大部分是在课堂上,他们向全体儿童提出共同的要求,而对小学生的生活照顾较少。所有这些,都要求儿童不依赖老师而有一定的独立生活能力与参加集体活动的能力。
3.良好的学习习惯与独立学习的能力。儿童入学后,学习成了儿童的主要活动。学习是在老师指导下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的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儿童必须系统地掌握知识技能。他不仅要学习自己有兴趣的东西,而且要学习他虽不感兴趣,但是必须掌握的东西。这是说,学习和游戏比较起来,不仅具有更大的社会性、目的性和系统性,而且从某种意义来说,还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同时,他们渴望知道更多的东西,并开始阅读课外读物。这就要求儿童必须具备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学习的能力。
4.具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是学习和集体活动。纪律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只有严格遵守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的规章制度,达到学校和教师提出的要求,完成集体交给他的任务,克服自由散漫,才能保证教学的进行和活动的开展。为此,必须培养小学生具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二.大班幼儿的现状及分析
上述的这四种基本素质与能力,对一个小学生来讲至关重要,那么当前大班幼儿的现状又是如何呢?
例一:我带领大班幼儿大操场跑步,才刚一圈,他们便叫道:“慢一点啊!”“老师,我跑不动了。”“累死了”。
分析:一个人体质的强弱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后天因素,而后天因素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强与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而正确地进行锻炼,是增强体制的有效办法。因为只有经过锻炼的机体才能在外界的突然变化中保持自身平衡。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孩子缺乏某种方面(如耐力、速度等)的锻炼。
例二:我曾经向小学一年级教师做过一个调查,你认为从哪里毕业的孩子容易很快适应小学生活。他们回答是:“从幼儿园毕业的孩子思维活跃,好动,上课注意力易分散,小动作多,自控力差。而从学前班毕业的孩子能较自觉地遵守常规”。
分析:的确,孩子为了完成学习任务,就必须有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正是大班幼儿所缺乏的,大班幼儿的心理特征,可以用“心猿意马”来形容,这就是说,他们的心理过程,带有很大的不随意性和不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受着外部信息调节和支配,他们很容易受外界事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不善于系统地进行思维,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服从于一定得目的。在我的记忆中,很少上过一节从开始到结束不中断教学进程的课,你总是需要花上课的一部分时间去整顿纪律,维持课堂秩序,孩子不是坐不住,就是乱插嘴,要不就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连老师都不知道他小脑袋里在想什么,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学一学学前班的教育方式呢?我认为大可不必。因为学前班在模式上是将小学模式的朝前使用,况且,大班幼儿的这种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会不断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的任务应该放在促进这种变化的过程上,使孩子在上小学前具备初步的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例三:对于老师布置的一些小任务,每次总有几个孩子忘记,问其原因,有的孩子说:“我忘了”,也有的孩子会这样说:“妈妈忘记给我带了。”
分析:由此可见,大班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是很差的,几乎他们的全部生活都需要成人的护理。虽然孩子在入园后,也学会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但自我管理的意识还很弱。如果一个做什么事都要有人提醒的孩子上小学后,那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或许今天是忘了带作业本,明天说不定连书包都忘记带了,这样怎么能够适应小学繁重的学习生活呢?
综上所述可见,孩子在幼儿园的最后一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需要学会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知识和能力,以适应小学生活的要求。
三.介绍几种培养方法
幼儿进入大班后,要以幼儿为本,遵循其身心发展规律,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时间观念,自我管理能力及控制力的培养,使幼儿平稳、自然、轻松地进入小学。
1、培养幼儿初步的时间观念
大班幼儿的生活有其自身的一套作息制度。孩子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履行一日生活程序。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是在被动的遵守时间,而我认为大班幼儿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有了一定的时间完成某项任务。从而使孩子从被动地遵守时间变为主动地遵守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另外让孩子形成时间观念的同时,可以具体地认识一些时钟知识,这种把认识时间与具体事项相结合的学习方法能更好地完成大纲提出的要求。
2、增强任务意识、培养较强的自我管理能力
教师会向幼儿布置简单的家庭作业,其内容有:写阿拉伯数字和有趣的汉字基本笔画,说一段参观见闻录,编一首儿歌,剪一幅主题画等等。除了第一、第四种作业外,其余都是以幼儿口述,家长记录的形式进行的,当然,这些作业都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与幼儿的学习相结合的。这种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幼儿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也可以培养幼儿按时按要求完成作业的习惯。
3、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培养幼儿行为的自觉性、坚持性和自制力
幼儿的活动,通常是即兴式的,没有确定的目的,因此也很难有排除干扰,克服困难,贯彻始终的自觉性。但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作业及日常生活诱导幼儿树立目标,并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帮助幼儿提高控制和调节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培养这一行为的过程中,我们首先要给幼儿充分地尊重和信任,因为在教师严格管理的环境中,幼儿不易表现自觉性等行为,为此我在各项活动中注意为幼儿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同时也提出一定的要求,如:将饭后集体散步改为小组散步或自由结合的散步,幼儿脱离了老师的管理,改由同伴之间互相约束和自我约束,以更积极愉快的情绪参加活动。散步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共同反馈散步活动中得到的信息,良好的行为习惯进一步得到巩固。
4、家园合作教育一致,着需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帮助孩子适应新环境,适应小学学习生活。
在幼小衔接期间,除了简单的知识准备外,更重要的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一个良好的习惯的孩子,入学后能很快的适应校园生活,他们会倾听,认为在校学习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应该自觉地去完成,不需要的大人的督促。家长还应安排好幼儿的生活作息,使幼儿生活有规律,具有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为孩子准备好各种必须的学习用具,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同时,引导幼儿逐步学会自理;家长应常为幼儿讲讲学业有成的人和自己上学的故事,激发幼儿对上学的向往。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的是,对儿童来说,知识是无限的,而我们能掌握的知识则是有限的。因此,教师应该把入学准备的着眼点放在对幼儿素质、能力方面的培养,以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人生的第一过渡期。总之,家长和幼儿园教育应协调一致,共同创设“幼小衔接”的教育条件,为幼儿入小学打好基础。
第五篇:如何为大班幼儿做好入学前准备[推荐]
如何为大班幼儿做好入学前准备
大班幼儿即将毕业,如何让我们的孩子顺利地度过从幼儿园到小学这样一个转折期,我们的父母又该为孩子们入小学做些什么准备呢?我想这是每位大班孩子的家长最关心的问题,我们不妨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与思考
一、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从幼儿园生活到小学学习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大的转折,因此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上小学的心理准备。比如,与孩子聊天时有意识地聊一聊学校的事情,要由衷地祝贺孩子长大了,要成为一名小学生了,让孩子从家长的口吻中感受到成长的自豪,从而增强自信心,内心产生羡慕小学生、想当小学生的愿望。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决不能用上小学对孩子施加压力,进行恐吓。如:“你再不听话,让学校的老师管你。”“学校的老师可厉害了。”家长这种恐吓的话会造成孩子对上学的恐惧感,产生心理压力。
二、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学校的学习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差距是非常大的,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生活护理是很精细的,孩子的学习也是在游戏中进行,一天的生活是轻松自由的。而上小学以后,学习的模式成为课堂教学,课间休息时要自己整理书本,自己喝水,自己上厕所等,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问题和困难自己要想办法解决。因此,家长要让孩子知道,自己长大了,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了,生活、学习不能再完全依靠父母和老师,要慢慢地学会生存、生活、学习和劳动。
三、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劳动的能力。在入小学前的这一段时间里,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在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也就是说要学会生存。比如,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铺床叠被,自己起床,脱穿衣服、鞋、袜,学会洗脸、洗脚、漱口、刷牙,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等。要求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学点简单的劳动技能,会开、关门窗,扫地、擦桌椅,会自己取放玩具、图书、其它用具等。
四、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学会削铅笔、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并能按老师的要求制作简单的玩教具等。经常听到家长说:孩子不会整理书包,书包里乱得像“纸篓”,家长只好每天帮他整理书包。小学生这种毛病形成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学前期家长包办一切,未能培养起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所以,在上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家长要让孩子自己整理图书、玩具,收拾书包和生活用品等,以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
五、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重要,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成绩不好往往并非智力落后,而是由于注意力涣散,精神集中不起来,我们知道,对于学生来讲,听讲是很重要的,如果孩子在上学初期不能形成良好的听讲习惯,对他以后的学习生涯会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家长要在学前期多与孩子一起看看书,下下棋,玩玩拼图游戏,这些活动都是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进行的,对培养孩子的有意注意很有益处。
六、让孩子生活规律化。幼儿园的生活相对来说比较松散,孩子来园时间虽然有要求,但也不是很严格,这主要是从方便家长的角度考虑的。但是,孩子即将上小学开始正规的学习生活了,那么,从现在开始,家长要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让他们懂得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并一定要做好,什么时间不该做什么事情,并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如该写作业时一定要认真写,写完后收拾利索才能去看电视和玩。要让孩子早起、早睡,按时吃饭的习惯,使生活有规律,这样才能适应即将开始的小学生活节律。
七、要让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学会忍耐、分享、合作。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既然挫折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就必须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比如,在学校里,因为某种原因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之间产生了摩擦,因自理能力的欠缺遭遇尴尬而受到同学嘲笑等等,这些小挫折都是有可能遇到的,怎么办?要让孩子知道,谁都会遇到这些事情,爸爸妈妈小的时候也遇到过这些事情,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必太在意。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有越来越多的同伴,要让孩子慢慢懂得,与同伴相处要学会分享、合作,不可能凡事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几乎每个孩子都是在一大堆成人的簇拥下成长起来的,分享、合作的意识普遍较差,这不是孩子的过错,而是客观环境造成的。因此,我们成人要尽早明白这个道理,在平时制造一些机会,培养孩子的忍耐、分享和合作能力。比如:晚上,孩子看完动画片还想看,家长要制止他,告诉他今天不可以看了,明天再看;吃东西时要想到别人,要与家中的其他人一起吃等等。总之,家长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不是仅仅指提前教会他们汉语拼音,让他们多认识几个字,会算几道算术题,而应从心理、情感、自理等方面对孩子进行入学准备的培养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