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书心得:怎样做父亲
《怎样做父亲》读后感
什么是童年?不是数学,不是识字。童年是游戏,童年是随心所欲的快乐!因为童年只有一次,爸爸的鼓励是孩子的动力,相信在爸爸的引领下,孩子将是一个诚实、勇敢、自信、公正的人。每位爸爸都是独特的,都是辛苦的爸爸,在孩子信赖的目光里,肩负着重担和责任。
怎样做一个好父亲呢?如何成为一个成功的、快乐的、浑身洋溢着幸福感的父亲呢?做父亲是一种学问,一门意义重大的必修课。通过家长日活动,我们提醒各位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做个不缺席的好父亲!珍惜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与孩子一起游戏、学习、创造和想象;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做朋友;让孩子依赖你,信任你,以身作则,正确地引导孩子;教育孩子学会关心人、了解人,与别人友善而快乐地交往„„
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父亲以为教育孩子是母亲的事情,从来没有来过幼儿园,从来不知道孩子所处的环境,不认识孩子喜欢的好朋友,以至于这次活动都由母亲来报到。针对这些家长,我们老师将进行个别教育,让其意识到自己对大的投资——孩子,正期待独一无二的父爱。
《怎样做父亲》是一本写给中国父亲的书!书中说道:“当我们回顾我们走过的人生,我们可能不会计较多了几间房,或者银行的存款多了几万元;而是,我们会更期待孩子围绕在我们身旁,和你分享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诉说内心深处的话语。就如一首诗所说:“孩子,请把你的小手给我,让我走在你对我信赖的目光里。”
“做了违反常规的事情不要只顾责备孩子,要引导他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从教孩子言行举止开始,培养他从容不迫,豁达大度的气质。”
“鼓励孩子学会处理在学习和玩耍方面遇到的挫折,并且热闹让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停下来休息。”
“母鸡总是把小鸡搂在翅膀下,所以小鸡只能飞上矮墙。老鹰总是把小鹰赶出巢穴,所以小鹰才会飞上蓝天。”
„„
真心期待,忙碌的父亲们,地下头,看一看自己的孩子,注视孩子的眼睛,了解孩子的心声,回答孩子的问题,满足孩子的渴望,做一个好父亲。
第二篇:《我们怎样做父母》读书心得
《我们怎样做父母》读书心得
今天在杂志中看到文章《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一看题目,我就被吸引住了。
都做了十几年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纠结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想,作者对做父母有什么高见值得我借鉴吗?我迫不及待地把文章细细地读了一遍,发现作者也有我的一些同感。作者详细地写了像现在的父母如何溺爱孩子,希望孩子不再平凡,更希望孩子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成功人士。可是这样就会使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作者还举了个正面的例子:讲了他小时候妈妈在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自家只有在袋子里刮下来的一丁点儿面粉做了点疙瘩汤,面对乞讨者,母亲把本该是自己的疙瘩汤给了乞讨者。让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作者觉得父母虽平凡,可也是可敬、可爱的人。
在孩子读中学时,作者也通过数轴的正负数、零告诉孩子,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例子:一个16岁的进城务工者把一桶20斤重的水扛上楼,他的背的可能是弟妹的学费。家庭的开支。这根前面讲到的一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结尾告诉我们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习宽容和理性,学会:知礼、达理、尚文、温文。也就是要孩子做到有礼貌,懂道理,不崇尚权利、金钱,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一种力量。
我读了文章,觉得作者说的这一句话道出了当下许多父母的心声: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善良、富有正义感,最好还是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哪个父母不想孩子出人头地?那父母不希望孩子超越自己,比自己更出色?可是当今之下又有谁能像作者那样清楚地看到: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需要多种条件,其中包括机遇。姚明如果没有到外国打篮球,他可能还是个平凡的中国人,不被世人所知。与其让孩子象蜗牛那样背着重负,还不如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做个平凡却可敬可爱的人。
第三篇:《教师怎样做课题》读书心得
《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读书心得
几年的教育生涯在讲课、批改作业、上课下课铃声的交替中悄然划过。自己到底收获些什么,是否只为平时的教学琐事所累,还有没有时间静下心反思自己的专业成长。在自己的教学模式趋于成熟的今天,我感觉我应该有所改变了,我不能仅仅为了成为一名教书匠而虚度光阴。看了钱爱萍等编著的《教师怎样做课题研究》,收获颇多。
正如书中所说问题是客观事物之间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应,是联系已知与未知的桥梁与纽带。人们只有不断的发现新问题或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认识才能不断地向前发展。而问题总是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对头脑一片空白的人来说,问题往往与他擦肩而过。因此我们要有好思索、不安于现状的性格,把一切现存的都看作是合理的人是不可能做课题研究的。怎样发现问题,找到研究课题,通过该书的第一章,我知道了几种发现问题的思维策略:
(一)怀疑的策略
怀疑已有的结论、自己或他人习惯行为方式的合理性,重新思考会发现新问题。
(二)变换思考角度的策略
从原有结论的不同角度或不同层次上再次认识原有的研究对象,来形成新的认识。它需要摆脱原有的思维定势和已有知识的影响,另辟蹊径。
(三)类比与移植的策略
通过类比和借用其它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发现本学科研究的新问题,我认为该策略对教师的自身能力上有一定要求,不是一般教师所能采取的策略。
(四)探究与体察的策略
该策略从实际出发,从对现象的思考中提出新问题,此时的探究会指向现象背后的实质。要求研究者具有敏锐、深刻的思维品质。
工作这几年,教学中的问题时刻都在,只是,平时忙于应付上课、批改作业,有问题也是丢于一边、甚至不屑一顾,总是为自己找各种各样的理由开脱。每天按部就班的工作,渐渐的内心变得波澜不惊,知识变得一劳永逸。要抓住工作中的问题才能体现一个人思考的力度,才能让自己的头脑灵活,知识之水才能源源不断地更新。在问题的推动下,才能不断地去学习,不断地对自己的知识体系吐故纳新,知识才不会成为一潭死水。有了问题之后,不要怕麻烦,一定要想办法去解决。若该问题对教育科学有普遍意义,有明确、集中地研究范围、目的、任务,那就可以做课题。做课题,说起来简单,但具体怎么做,怎么操作,通过阅读该书,我掌握了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和叙事研究法这样几种方法。对我们本学期数学教研组的课题有很大帮助。
目前数学教师课堂评价语言的现状如何,学生课堂互评的现状如何,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探寻解决问题的策略,是我们在数学组微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完成的一个调查报告。关于如何设计问卷,让其合理、客观、准确,且达到调查的目的,并被填写问卷的人所接受,在后期的分析和写报告的阶段不带来麻烦。很长时间以来,我都束手无策好,主要是不知道如何设计问题,才能完善的表达出我想要调查的内容。在该书中我学会了这样几种问题类型:(1)开放式(2)列表式(3)类别式(4)排序式(5)二项式(6)条件式(7)矩阵式以及每一种类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
心中有底了,也就更有信心了。教师在教书的同时,能够多阅读一些对我们的教学或研究有帮助的书籍,既能让我们静下心来,又能让我们的专业素养得以提高,受益无穷。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想告诉自己:多一点现实,少一点虚拟;多一点勤勉,少一些埋怨!
第四篇:《今天怎样做老师》读书心得
做科研型教师,创幸福之教育
——《今天怎样做老师》读书心得
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说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篇在初中学到的古文,也许当时给我的印象不深,但直到今天自己成为了一名高中教师,再细细品读此文时,才真的明白千里马和伯乐不正是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吗?!因此,借着这个机会也谈一谈最近品读的这本书《今天怎样做老师》。
拜读完王晓春老师的作品《今天怎样做教师》后,我感触颇多。一直以来,我其实对自己从事教育工作感到信心不足。究其原因有二:第一,自己不是读教育学有关专业,而是毕业于理学专业;第二,个人觉得不善于与学生交流,教育方式过于模仿自己曾受到过的教育经历。带着这几种复杂的心情,我度过了教育生涯的这三年时光。显然,获得的成功与成就明显少于在工作当中受到的挫折与失败。于是我开始专研,或者说去拜读优秀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经验所编著的书籍。例如:冯恩洪先生的《适合学生的教育》和这本《今天怎样做教师》。虽然是浅尝辄止,但读完之后却有醍醐灌顶、透彻心扉的充实感和方向感。就拿后者来说吧,我主要也是想说说对教师部分读来的感想。
以前我们崇尚经验型教师,也就是大家所公认的教学资历老、经验丰富、取得无数成功荣誉和辉煌的老教师。他们在学校是这样一类群体——没有他们管不了的学生、没有他们解决不了的纠纷、更没有他们提不高的成绩,或许在我心中,他们就是神话、就是殿堂级国宝教师。我曾憧憬自己也有那么一天。因此,我时时刻刻都不忘在点滴的生活中、工作中和活动中去跟他们学习,模仿他们的教育过程和教学方法。但当经验拿到手里时,总感觉用到自己的班级或者是教学过程中,总显得那么不合适。这难道是年轻的教育工作者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都会历经和克服的障碍吗?!答案是否定的!在《今天怎样做教师》这本书里,我找到了向往以及的钥匙,希望也能通过它来打开我那封闭已久的心锁。教师与学生好比是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唯一要区分的是,也许每一匹马都不可能是以赛跑见称。有的马儿机智无比、有的马儿善于交际、有的马儿善于管理、甚至有的马儿领悟高超。这就是我们行行色色的学生群体,他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但又依附于班级管理的。所以,我们就算用以往的经验去教育不同批次的学生,结果可能会收获成功也可能出现不同于以往的结果。那么,现今社会就要求我们不再去模仿经验型教师的成功,而是要以提升教师自我业务素质为前提,研究教育享受教育。只有在培养的过程,慢慢“自育”才是王道。
王晓春老师在书中提到,年轻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研究、不断发现、不断总结和不断成长,做一名科研型教师!我们拒绝做情感型教师,因为当我们发现想用泛滥的情感去感动对社会对学校和对家庭早已失去感觉的学生,充其量只能让学生觉得这样的教师是集可怜与虚假于一身的“模范好”老师。我们拒绝做教条式教师,每当学生犯错时我们就采用“三纲五常”、“三令五申”,这必然也只能导致一种结果:就是学生将老师视为洪水猛兽,唯恐避之不及。而这种结果与我们平时所推崇的以人为本是相互矛盾的,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说到最后,还是要用心对待我们的学生,将他们看成良驹宝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时真的不忍心错过眼前的每一匹好马,所以还是得自己认真研究不同的个案,争取用真诚之心和科学之道去了解、理解、影响和开导每一名学生。做科研型教师不是让我们去用体力换取教学质量,而是研究教育过程来提高教学效率;做科研型教师不是让我们埋头苦干充分研究,而是研究教育规律创造更好的生活,并享受教育本身的过程;做科研型教师不是让我们最终以各种职业病来结束教育生涯,而是尽量让工作里面充满激情、让生活能受到工作的推动更加美好幸福!搞清楚教育真正需要我们做的事情,平衡工作与生活带来的辛苦和幸福,这才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需要改变的观念。
科研的道路充满荆棘和危险,教育的使命让人激动和兴奋,我相信王晓春老师一定是怀着这样的心情默默耕耘在幸福的教育心田中。今天的付出是为了学生明天的成长。让我们放下身段、拍下浮躁试着多多研究现在身边的教育问题吧,或许给我们自己一点时间,可以还学生一个更好的明天!
第五篇:《我们怎样做父母》读书心得
今天在杂志中看到文章《今天,我们怎样做父母》。一看题目,我就被吸引住了。
都做了十几年的父母,每时每刻都在纠结着这样一个问题。我想,作者对做父母有什么高见值得我借鉴吗?我迫不及待地把文章细细地读了一遍,发现作者也有我的一些同感。作者详细地写了像现在的父母如何溺爱孩子,希望孩子不再平凡,更希望孩子能像比尔•盖茨那样成为成功人士。可是这样就会使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作者还举了个正面的例子:讲了他小时候妈妈在最艰难的三年自然灾害时,自家只有在袋子里刮下来的一丁点儿面粉做了点疙瘩汤,面对乞讨者,母亲把本该是自己的疙瘩汤给了乞讨者。让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作者觉得父母虽平凡,可也是可敬、可爱的人。
在孩子读中学时,作者也通过数轴的正负数、零告诉孩子,目标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来确定。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例子:一个16岁的进城务工者把一桶20斤重的水扛上楼,他的背的可能是弟妹的学费。家庭的开支。这根前面讲到的一些被父母溺爱的孩子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在结尾告诉我们父母要引导孩子学习宽容和理性,学会:知礼、达理、尚文、温文。也就是要孩子做到有礼貌,懂道理,不崇尚权利、金钱,有一种正确的态度、一种力量。
我读了文章,觉得作者说的这一句话道出了当下许多父母的心声: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善良、富有正义感,最好还是受人尊敬的成功人士。哪个父母不想孩子出人头地?那父母不希望孩子超越自己,比自己更出色?可是当今之下又有谁能像作者那样清楚地看到:要培养出这样的子女,需要多种条件,其中包括机遇。姚明如果没有到外国打篮球,他可能还是个平凡的中国人,不被世人所知。与其让孩子象蜗牛那样背着重负,还不如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做个平凡却可敬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