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
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
——读《孩子,你慢慢来》有感
床头柜上放着台湾著名作家龙应台的《孩子 你慢慢来》,每天洗刷结束后总不忘记翻上几页。这样美好的感情,这样温柔的成长,让白天里变得有些浮躁的我的心慢慢变得如斯温柔。龙应台对孩子成长的点滴记录,每一个字都是那么的柔软,是一个母亲从心里流出来的潺潺溪流,两岸风景无有突兀,但美如画卷。《孩子,你慢慢来》中的卷首语:“我在石阶上坐下来,看着这个五岁的小男孩,还在很努力地打那个蝴蝶结:绳子穿来穿去,刚好可以拉的一刻,又松了开来,于是重新再来;小小的手慎重地捏着细细的草绳。淡水的街头,阳光斜照着窄巷里这间零乱的花铺。我,坐在斜阳浅照的石阶上,愿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这个孩子从从容容地把那个蝴蝶结扎好,用他五岁的手指。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龙应台看着那个五岁的孩子,用草绳打个蝴蝶结,她愿用一生的时间去等,等他五岁的手指把这个蝴蝶结扎好。扪心自问,我有她那样用一生去等的耐心与勇气吗?看着自己渐已长大的女儿,看着那五十多个活泼可爱的学生,我越来越觉得做母亲是一门学问,做老师更是一门大学问,一门很伟大很深奥的学问。在我们的潜意识里我们总把自己对生活的期许都加在了孩子身上,希望他强大,希望他优秀,希望他不要惹麻烦。却忘记了,他才是自己生命的主人,一切进步与成就都有发生的时间和规律。看过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深刻地感悟到应当学会宽容与等待,慢慢地,等待那些生命的必然的到来,等待生命的慢慢成长,这需要温柔的坚持。是的,我们不要做强人,就让我们恢复温柔的本性,让生命恢复它本来的美丽面目。
如今,我们的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总以为给孩子的是最好的教育,再来看看我们的孩子,周末、暑假有补不完的课、上不完的兴趣班,这样忙碌的孩子,又能让他们怎么慢慢来呢?家长们陪着孩子们学这学那,美其名曰“为了孩子们的未来”,那样的想当然,可是,可曾想过孩子是否真的喜欢呢?真的快乐?但事实上,我们的孩子并不快乐,他们小小的年纪不能接受这些额外的知识。孩子宛如植物,生长有个体之别,有时令之分,我们现在做的就是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其实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他自然而然的就会接受很多事情,作为家长,我们要谨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请多点耐心,给点时间,等待孩子的成长。
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却总希望孩子能把一切事情做得很完美,以至于稍一出错,就不能忍受。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得我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时,觉得自己被缠上了重重枷锁,束缚的不仅是自己曾经的雄心万丈,还有孩子那越来越脆弱的心灵。在一次又一次的苦口婆心再次无果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换位思考一下:在我还是十岁的孩童时,能做得那么完美吗?这样一想,心里就平衡了许多。
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爱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本能,爱班里的孩子是老师的本能,给他们尊严,却不是每一个成人能够做到的。一个健康的孩子,我们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不适应应试教育而责备他?如果,就像这本书中的妈妈一样,让孩子真正去慢慢地走,慢慢地学,一步一步来,和孩子一起体会成长的快乐。天真烂漫的孩子需要的是快乐的童年和无忧无虑的探索。如果,所有的孩子,都能经历这样美好的蜕变,慢慢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最后一定会成为一只只美丽的蝴蝶,飞上高空。
给自己一个信念: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做像龙应台一样的母亲般的老师!多一些宽容、多一颗耐心、多一份期待,从心底里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相信结局一定会与众不同!人生的路很长,美好的人生刚刚开启,让我们慢慢地、美美地、坚强地一起走,教育不是赛跑,人生更不是!
第二篇:人生是一场赛跑
人生是一场赛跑
人生犹如一场赛跑,在有限的时间内你能跑多远,到达怎样的一个终点,这关乎生命的意义。如何才能跑更远的路程,抵达更高的境界?这是每一个赛跑者不能不考虑的问题。
明确了目标,才能跑得更远。苏格拉底有言:“一种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是一趟单程跑。明确自己预期的终点,才可能少走弯路,不误入歧途,才可能让有限的生命彰显无量的价值。少年周恩来正因为抱定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鸿志,才使之日后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都始终兢兢业业,为中华之复兴、国家之富强而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确定奋斗的目标,是自我人生规划的关键要素。有明确的目标,他的人生才不致随波逐流、得过且过;有崇高的理想,他的生命才不致混沌空虚、一潭死水。
放下了包袱,才能跑得更远。泰戈尔曾说:“飞鸟一旦系上了黄金的翅膀,就飞不高了。”不知节制的贪欲的羁绊,必将葬送远大的前程与美好的理想。纵览历史,有多少人成为权、钱、名、利还有美色等的俘虏,他们卸不下这些欲望的沉重包袱,而使灵魂沉沦,身体滞重,步履蹒跚,裹足不前,乃至落入不测之深渊。而那些矢志凌绝顶者,则必有“可放下”的超脱之心。居里夫人正因为淡看荣誉,不为名利拘囚,而孜孜不倦于科学探索与发现的事业,才能在追求真理的征途上步步登高。古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个人若真想让自己跑得更远,就要扪心自问:“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学会放下多余的包袱,才能让自己跑得更轻松更自在。
抓紧了时间,才能跑得更远。一个人成就的大小,除却机遇、环境、天赋之外,很大程度上与他是否抓紧了时间,有根本的关系。鲁迅曾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功夫都用在工作上的。”作为一名思想者、文学家和革命斗士,他一生短暂却硕果累累,著作等身,这不正是他珍惜时间、勤奋耕耘的结晶?病魔缠身的史铁生,他没有靡费光阴,而是以铁一般的韧性顽强地坚持写作,在病隙里写下了《务虚笔记》、《我与地坛》、《病隙碎笔》等脍炙人口的杰作。正因为他无比地热爱生命,珍惜每一个活着的日子,他才能在残疾与病患的废墟上建造起庄严曼妙的文学圣殿与思想巨塔。他的生命也因此得以无限延长。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跑得更远?这需要每一个生命的主宰者以自己的信仰与理智来好好把握。
人生是一场赛跑,要跑得自在,跑出精彩,抵达遥远的彼岸,就要遵循自己内心的召唤,从容放下各种羁绊的包袱,不让年华虚度;惟有如此,生命才能臻于至真至善至美的佳境。1017 让有限的生命绽放更耀眼的光芒
生若蜉蝣,沧海一粟。在短暂的生命中抵达更远的地方,让有限的生命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我以为,这才是生命的真谛。恰如冯骥才所言:“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仅仅有生命的长度,而缺失了生命的重量,这样的生命终将黯然失色。
生命的光芒,在于德性的厚度。有哲人言:“德性之美,最美。”孟子云:“充实谓之美。”华丽的妆容,光鲜的衣饰,掩盖不了德性残缺的丑陋。度量生命的价值,基本的准绳是其德性的善恶。希特勒、墨索里尼之流,悍然发动反人类的残酷战争,他们的德性被自己血腥的双手玷污了,必将被正义严惩。马丁·路德金、曼德拉之伦,他们毕其一生,为消弭种族歧视而奔走呼号,即便杀头、入狱,亦在所不辞,这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公德,延展了他们生命的宽度。“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一个人若没有德性的厚实奠基,他的人生奔跑就是彻头彻尾的“裸奔”,必将为千夫所指,钉入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
生命的光芒,在于精神的高度。臧克家有诗云:“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所以有这样判若宵壤的差别,是因为他们精神的高度不同。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精神虚脱的时代,有多少人虽然活着,却只是行尸走肉而已。君不见,造假者“见钱眼开”,贩毒者“谋财害命”,官老爷横征暴敛,无良商巧取豪夺,富二代、官二代们飞扬跋扈„„精神畸变,毒瘤纠结,正义被“黑”,良知遭“劫”,这样的生命如何发光?等待他们的未来将会如何!这一切都促使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一起来思考:何以让物质文明疾驶的时代高速动车牢牢拴紧不可或缺的精神文明?
生命的光芒,在于言行的信度。“言必信,行必果。”缺少言行信度的生命,犹如浮云,永远无法脚踏实地。人活着,不仅要仰望星空,更须脚踏实地。人生如同赛跑,但决非空想家的凌空虚蹈,亦非空谈家的豪言壮语,而应是实干家的实事求是。以实际的行动兑现自己的诺言,以执着的奔跑实现自己的理想,秉持“信”的天条,一步一个脚印向着理想的终点驰骋,这样的生命才能真正绽放出璀璨的光芒。鲁迅先生曾说过:“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当一个人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谋福利的事业中去,当一个人以百折不挠的恒心与默默无闻的忘我劳作来书写其生命的篇章时,我们看到的是他们的精诚与笃信脊梁支撑起一个大写的“人”,一个熠熠生辉的“人”。
当我们生命的辞典中深深烙上德性的厚度、精神的高度、言行的信度,我们在人生路上的奔跑就有了指路的明灯、自信的源泉、坚实的基础,我们生命之灯就真正地点亮了,必将放射出夺目的光芒。1070 材料作文:
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冯骥才)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指向性明确,审题不难,考生较容易提炼观点,每个考生都有话可说。
通过阅读材料,一个是运动中的赛跑,一个是人生中的赛跑;一个是路程对时间,一个是时间对路程;一个是时间越少越好,一个是路程越多越好。由此可见,“时间”和“路程”是本题的两个关键词,要求从生活现象中探讨生命的厚重问题,感悟生命的质量、高度、内涵。
在人生的跑道上,有的人追求长度,有的人追求宽度,而有的人追求的是速度。其实长度、宽度和速度涵盖了人生的理想、内容和心态。虽然对人生的看法是多种多样的,但却都是值得尊重的。
考生有很多角度可写,可以谈谈自己的梦想和追求,如何规划自己的人生道路等;也可以写人生是选择自己的路,而不在于能在有限的时间里跑多少路;人生不在于多么成功,而在于享受沿途的“风景”。
在写作中,考生可以联系社会,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以及“最美司机”吴斌,他们的“路”都很长。如果考生能够联想到不停奔跑的阿甘,从立意上也能做到立体丰满。
延展生命的路程
人生如赛跑,或许更像行程,看你在有限的时间内跑了多少路程。人生不求一路狂奔,但求风雨兼程,延展短暂的生命路程。
其实,“运动赛跑”与“人生赛跑”是两种不同的心境,前者求速度,后者求丰富。前者更明了直接,后者却往往难以言喻。固然,求速度不失其积极意义,然而在人生中单一地评价事物,难免心生急躁,变得迷惘起来。“路曼曼其修远兮”,人生应以平和之心态去求索路程之丰富。
钱钟书与杨绛的一生历经坎坷波折,时间对钱杨二老来说有限且稀缺,然而他们上下求索,用“赛跑的速度”笔耕不辍,在有限的时间内写出了《围城》《洗澡》等著作,不在意赛场边上的喝彩与掌声,只用孜孜矻矻成就精彩的人生。钱杨二老的人生赛跑,实在是一种大智慧。反观当下的文坛,用快餐文化向金钱献媚的人越来越多了,真正能够静心治学以求传世之作的人越来越少了。钱杨式的人生赛跑是行路,是耕耘,更是对生命真谛的思考。他们因胸怀远大而求索,故人生变得愈发充盈。
“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努力拓展人生之路的人往往体悟较深,精神高尚。弘一法师圆寂前曾写下“华枝春满,天心月圆”的句子,大师的一生由绚烂归至平淡,实乃一条长远的人生之路,然而这“路程”与其说是经过,不如说是求索,大师终其一生都在致力于对精神的求索。我辈当如大师一样掸去时代加诸的尘埃,用一种肃穆庄严的态度去提升内在的精神修为,这样的人生之途才能得以延展。生命短暂,精神求索却长远。由此观之,人生的路程应是精神求索之路,而非物质享乐之路。
时下通病,一字以蔽之,曰“躁”。急躁、浮躁、暴躁、心浮气躁,其实质多为运动式的赛跑,一心求快,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最终无法自拔。众生多不清醒,须知求速求快的是竞技,求实求丰的才是人生。声色犬马,酒池肉林,是物质的泥淖,是人生的死胡同。大道如前人之行,质朴无声,洗尽铅华。对人生路程的求索,是众生蜕变的不二法门。
或如纪伯伦之言:“大地在睡眠之时,我们仍在行路。”那么,就让我们沉淀思绪,整理好行囊,赶快去求索更加精彩的人生吧!
点评: 思维缜密,善于分析是此文最大的亮点。开篇点题,指出“人生不求一路狂奔,但求风雨兼程,延展短暂的生命路程”。文章第二段着重分析“运动赛跑”与“人生赛跑”两种不同的心境,在对比中彰显了文章主旨。第五段对“时下通病”的表现及其特征的描述,体现出作者缜密的思维。当然,素材的使用也很到位,“钱杨二老”与“弘一法师”的事例,经典而独到,简洁的叙述加上精彩的议论,让观点在叙议结合中得以完美展现。此外,整篇文章语言张弛有度,整句和散句的完美结合为文章增色不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后一帘深色幕布,台上一架钢琴,柔和的灯光洒在黑白键上,人们屏息等待。女钢琴家悄然出现,衣着简朴。演奏家上台,谁不身着华美的演出服,光彩夺目?人们就此问她,她的回答是:“人,要隐于音乐背后。” 女钢琴家的话耐人寻味。
有人感佩不已,有人不以为然,有人感到了缺憾,有人联想到人生的诸多方面„„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指导】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审题的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女钢琴家的话“人,要隐于音乐背后”。材料中华丽的衣服是表面的、名利的东西,音乐则代表着人们应该追求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其中包含着一种价值观。现代社会人们生活节奏快,心态浮躁,信仰和理想常常抛到脑后。这则材料就是在引导人们思考,什么才是最重要的。这样的材料作文,主题还是比较好把握的,一般不会写跑题,但想要拿到高分也不容易。行文时应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如果能够结合社会现实和人生,形成自己的观点,就能为作文增色不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立意:①隐去浮华,追求本真;②内在比外表更重要;③人生的追求在于内在的修养。
追寻那个隐士
观不尽的笔墨,听不厌的笙箫,排排青山、株株垂柳将我吸引到那里——旖旎繁华的江南。没有肃杀,不显王气,一方方水潭,一处处田园,多么温馨,多么富有诗意。
迷恋着江南,我将更多的目光停留在西子湖畔。那水边曾有一处小园。房前屋后有株株梅花争艳。几声鹤唳,伴着几声吟哦,填满了这个静谧的小园。厅堂简朴雅致,屋宇低矮却处处芝兰。
我终于知道,这方小园是中国隐士文化的顶巅。园子的主人叫林和靖,书画音律,无所不通。八斗之才,不举不仕。梅妻鹤子,不仕不娶。林和靖乃隐士。林和靖乃真隐士!他未身居荒野或田园。仕宦贵族时常造访,他均待之以礼。古语有言,“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所以,他是大隐士。可以说,是隐士文化成就了他,也可以说,是他成就了隐士文化。
我年龄尚小、阅历尚浅,无法领会和靖先生的高妙境界,只知道他将自己隐遁于诗文之中。粗布麻衣,贫居陋巷,可是有谁嗅不到他的馨香呢?挥洒笔墨,轻抚素琴,那馥郁的墨香震荡了西子湖,洗尽了杭州柳巷的尘土。他集仙家的缥缈、道人的朗逸和佛士的清净于一身。他是人,却不染俗尘;他是仙,只惯看世间风月。对着几点梅影,嗅着几缕幽香,面前是半亩方塘,手中是一壶佳酿。天光云影,雅俗并赏;梅瓣鹤羽,物我相欢。小桥流水,窃走了流年,先生死后之肉身,葬于青山,与江南的诗意结成一体。他不爱高耸的墓碑,亦不喜虚缈的谥号。他的灵魂,倚梅携鹤,仍隐在江南。
我深深地敬慕着和靖先生,我愿做先生桌角的一方砚台,看他泼洒出的山水,听他脱口而出的吟唱。我也知此愿望终不能偿,便只痴痴地幻想。和靖先生,您的隐逸精神使我不由得苦苦瞻仰。
和靖先生,您看到这千年后的人世了吗?您那半亩方塘已无力洗下现代人的铅华,您当年居住的低矮屋宇也容纳不下现代人日益膨胀的欲望,他们有太多的放不下,熙熙攘攘的天下有他们留恋的名、有他们追求的利。对于林和靖,人们所做的只是景仰和观望,他们已经无力也无心效仿。再看梅、看鹤,却不如和靖先生那般痴醉。颗颗梅子不足以果腹,支支鹤羽亦不够温暖。那些只能作为乐趣,已不值得用生命去恋慕。我一遍遍追问自己,如有一天寻芳江南,我会不会沉醉在那迷雾里不肯归来? 明年,当江南柔腻的雨打湿和靖先生冢上的蒿草之时,我定要到那里诚心祭奠。不!还是不要去了,既然舍弃不下俗世,又何必扰和靖先生的清梦呢?让和靖先生在江南的怀抱里清修吧,让江南在先生的怀抱里超尘吧。将先生留在梦里,远远地观望吧!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中女钢琴家的话“人,要隐于音乐背后”中的“隐”字立意行文,以中国历史上素有“梅妻鹤子”之称的林逋林和靖为抒情对象,以林和靖之善“隐”、甘“隐”及“隐”中的文学成就,观照现代人之爱名利、轻精神及碌碌无为,思想还是比较深刻的。另外,本文语言华美,用词绚丽,字里行间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体现了作者厚重的知识素养,仅泛泛而读,就感觉唇齿生香。文如行云流水,让我们处处感动,感动于作者的用心,感动于作者对文学的挚爱。更难得的是,“隐”字充斥全文,扣题精准。
第三篇:痛苦让人生更完整
人生,苦难会多于幸福;人生,失败会多于成功。没有痛苦,便没有人生。
——题记
人生,就像情绪杂生的丛林,失落、苦恼、欢乐、希望、悲伤的……缺少了哪一株,都不是完整的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接纳包容的太多太多,不妨学学向日葵的精神,它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在没有阳光时,它将颈斜伸出很长,直到能接触到阳光为止。在夏夜里,你能看见它在支架上攀援,将自己拉长,像一条青蛇向前伸爬,似乎在贪婪地追赶猎物。人生的道路也一样,没有永远平坦的路可走,失意、失败、挫折都会有。在我们的心中种上一株向日葵,不管遭遇痛苦还是失意,这种精神都会使我们的创伤慢慢愈合,换来的一定是一种积极的力量!
痛苦是上苍对我们的爱,他希望我们成长,感悟,能够体会和珍惜幸福,能够以同情之心对待他人,能够手洁、心清、爱人如己、满足、感恩。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拥有感恩的心,也就拥有了丰富的人生。人从有了生命那一刻开始,便沉浸在恩惠的海洋里。一个人只有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感恩大自然的恩赐,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师长的教诲,感恩亲友的关爱,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就连苦难逆境,就连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忘感恩。因为真正促使自己成功,使自己变得智慧勇敢,豁达大度的,不是优裕和顺境,而是那些你痛恨的打击、挫折。
当大多数人忙着收获欢乐和幸福的时候,有些人却忙着整理痛苦,对于他们来说,痛苦是生命的必须,对于他们来说,品味痛苦,享受痛苦,是一种习惯,是一种成长,更是一种意境。
痛苦是智慧黎明前的曙光。造物主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因为人生的许多道理,不是靠聪明就能够理解的,而是要靠痛苦后的彻悟。如果说欢乐是朋友的话,痛苦则是老师;如果说欢乐带来聪明和纯真的话,痛苦则带来深刻和成熟。
痛苦是人生的拐杖,它使强者更强,弱者更弱,只有精神世界的弱者才会埋怨人生的坎坷,对于勇者而言,痛苦和磨难,只不过是他们的垫脚石,是他们人生莫大的财富。
光明让我们看见许多东西,也能使我们看不见许多东西。假如没有黑夜,我们便看不到闪亮的星辰。因此,即使是难以承受的痛苦磨难,也不会完全没有价值,它可使我们的意志更加坚定,思想、人格更加成熟。痛苦,实为我们终生的良师,磨难,亦是人生莫大的财富。
感谢带给你痛苦的人,这是一种胸怀,也是一种智慧。是他让你品味到了人生并丰富多彩;是他让你知道了,世事的险恶和人心的冷漠;是是他让你知道了,战胜自己比战胜对手更重要。
痛苦,是上帝喂我们吃的一帖药,像苦海一样深邃。和欢乐一样,它让我们的生命增加韧性,我们从欢乐中迷失的,往往能从痛苦中找回来。
人不怕痛苦,就怕丢掉坚强,人不怕磨难,就怕放弃希望。
第四篇:读书——更让人生更美好
读书——让人生更美好
书,是无声的老师;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
医治愚昧的良药;书,是希望的种子……读书——让我们的人生更美好。
大家都明白,教师是知识的化身,而书,就如同我们的另一个老师,默默教会我们许多道理,让我们一步步迈向知识的殿堂。是书,让我们走向认知的世界。无书,哪会有孔孟这等贤人?哪会有教导我们的老师?我天天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沐浴着祖国灿烂的文化,使我受益匪浅。因此,可以说,书是我无声的老师。
在生活中,阶梯是随处可见的,它让我们一步步迈向
高处。书籍就如同阶梯一样让人类一点点迈向文明。之前,古老时代的猿人脑海中总有一个个“为什么”,而他们总在寻找问题的答案。如今,有了书籍的我们开始为了那一个个“为什么”去探索。书正为我们解决了许多的“为什么”。不管是天真活泼的幼儿,还是青纯浪漫的少年……都由一本本充满知识的书填满人生的每一个驿站。现在,人类因为书的存在已不像从前那么无知;人类也因为书的存在迈向了文明。我从书籍中汲取了营养。六年的灌溉,使我终于迈出了第一步。书呀书,我要用火一样的诗句来赞美你;我要用炽热的心跳去温暖你;我要捧着你,和你一步步迈向文明,迈 1
向知识的殿堂!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书籍就是这良药,但它
并不苦口,却会给人莫大的实惠。当你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可以翻开那已经卷边的书,它是治好你无数次心灵伤痛的良方。有时,尽管一无所获,但同样能让你空虚的生活多了些许“繁忙”,让你的生活更加充实。有时,你正愁云满天,可是你把书信手一翻,烦恼立即烟消云散,你遨游在书海里,去寻找知识,去探索科学!当你受到指责,心中难免愤愤不平。此时,你何不翻开书看一看,这样你将豁然开朗,明白道理,不让自己犯错。我们现在学习压力很大,书却是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只要翻开书来,那压力瞬间跑到九霄云外。有时,也许由于工作的缘故,父母总是无法和我天天相聚。爸爸经常赴外地工作,总是一两个月才能回来一次。思念的痛苦与日俱增。我每次想念爸爸时,总会看看书,爸爸的苦衷我也就明白了。这样的事例还很多,如此,书难道不成了医治百病的良药吗?
书籍不仅是良药,还是希望的种子。只有辛勤耕耘,希望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到了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我们在书本那肥沃的土地上耕耘,我们渴望看到自己种下的幼苗能茁壮成长。贫瘠的土地出弱苗,在有的人手中种子永远不会发芽。我们要努力去播种,不要让杂草丛生。我们只要吧心中的种子种在好书中,来年就一定会有收获。我们要多读
好书,让梦想成真。而实现梦想并非一朝一夕的事儿,它也像收获果实一样要经历几个过程:播种——发芽——开花——结果。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就是选好了种;努力去读,就是耕种,让种子发芽;将书中的知识积累起来,结成希望的果实。只要天天读,认真读,日子一长,我们必能有很多的收获。
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少了它,生活就会变得乏味。是书,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奔向书的世界吧!
第五篇:人生路上起点更美好
人生的起点一直在寻求着渴望美好终点人生的路就是围绕着大大的圆在寻走。当你踏离起点,一路艰辛跋涉,一路颠沛流离,终于走到终点时,暮然发现,你仍旧站在先前的起点。人生起点,有口难言。小孩子出生是不会说话的,大了以后有些话还是说不出口。如今时代博客也是解决这方面问题的办法,有口难言,说不出口可以去写。博客和传统的日记相比我更喜欢传统的,他成了我的一种感情的寄托,是我最好的朋友。人生终点,不了了之。每个人都一样,闭眼的时候都觉得还有事没做完,但还是得走。一直喜欢这样的生活,远离俗世的繁华,独守一份宁静,淡淡地摆弄自己的心情。可是,当有一天我被喧嚣包围时,才发现自己已经和时尚渐行渐远。有人问我在走一条什么样的路,我哑然。以上两点,对谁都一样,不论是官人、富人、穷人、伟人、还是凡人,这就是平等。也许前方没有皓洁的月色,没有浓郁的花香。但我仍会执着前行,因为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有梦想的结果,不是每一条路都有渴望中的终点。人生一直在寻求渴望终点。寻找终点,什么才是终点?有时候感觉人真的很累,怀揣着理性和目标,却永远走不到终点。也许当生命停止的那一刻,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这才是人的终点。人生难免一死,不是消极,是每人必经之路。你来的时候你在哭你周围的人在笑,你走的时候,你在笑你周围的却在哭,如果从人生的起点已一条线前行,它会是怎样的轨迹?直线?显然不会,人生难免起伏,光说住所,免不了也要搬几次,多的或许有十几次„„。也有人把人生比成一列车,一站一站窗外的风景总是在变的,旁边位置的乘客也在交替。直线不妥,曲线起起伏伏的曲线,工作的变更,事业的起伏,经济的宽裕窘迫,逆境顺镜,看不到未来,无法预料今天和明天线的连接点在哪?是该用曲线来解释,从视觉上曲线要比直线美,从人生的向往上还是希望曲的少,直的多,来的舒坦。但少了曲线人生也少了很多精彩,困难的时候真的很难,可到困难过后,却发现真正值得回忆的却是苦难的时日闪烁出的光芒比苦后拥有的幸福要重要的多。我没有真正的经历过什么苦难,觉得到现在一直走着相对比较直线的生活,心里头倒多了些烦闷.没有经历真正的苦也就体会不到真正的快乐。人生的路就是围绕着大大的圆在寻走。总会给我们打很多困惑的问号,人生社会价值的线条,直或者曲,多曲或少曲,众人经历不同,追求不同,人生的曲线图幅度各有不同。恍惚中,感觉自己竟到了细雨微扬的江南,江南的山,江南的水,江南的雨雾,还有江南植满芭蕉的庭院。闲坐阁楼,听悠扬婉转的古曲和雨打芭蕉声声碎的声音交织、缠绵„„踯躅在迷茫的旅途中,我望不到路的尽头,也许从没有想过路的尽头是否繁花似锦。只是走在这清幽的小路上,我觉得心情格外的愉悦。但是,面对生活中的负累,面对令人烦乱的现实,我也曾迷惑,我真的是在麻木自己吗,真的就是让信念和追求,随着浅唱低吟慢慢消沉吗?因此人生的目的就是离苦得乐、求得好死。人生还有比官位和金钱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幸福和安宁。人生越长世俗开始熏染心头就失去童心,物质的追求名利的追求,与旁人的攀比,先是烦恼后是烦躁,生活也是找不回孩童的快乐了。慢慢的时间流逝物质名利经历后发现并不一定是人生必然要的,幸福的感受并不和财富划等号。有能力得坦然,没能力得,过着穷并快乐的生活一样坦然。旁人有优于我的地方,我也可以发现自己胜于旁人的。正所谓有得必有失,理性拿捏什么是可以改变的什么是必须面对。于是年老时候快乐又回来,越活越回去就是这一说法,做父亲的时候相当严厉,做了爷爷却慈祥万分,可以和小孙子玩成一片,童心又回来,一个完美的圆圈。按这个心态走,以我现在人生的见解,总觉得真正有禅道的人生起点到终点的轨迹该是圆形,凡事好就有圆满一说,圆就是完美,无瑕疵无可挑剔,所以理解圆似乎比曲线更让我有心安的理由,毕竟不是坎坎坷坷。我们看到的现实社会都是自己的成见,这种成见来自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以及环境的影响,好比一副墨镜,然后我们带着墨镜看雪山,看不到白色就怨天怨地,痛苦啊!在的人都物质迷信,有官、有钱,就为成功。社会的价值取向偏了,这是误区,时间久了大家会明白的。解除痛苦的办法就是从渴望中开稳起点到攀登终点,满怀平淡心
态摘掉“墨镜”,改变对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起点与终点
从今天看昨天,那是一个起点,从昨天看今天,又成为一个终点,在起点与终点间,徘徊又徘徊,重复又重复,徘徊的是希望,重复的是心痛,恍然间醒悟,原来起点就是终点,只是因为人都有贪念,所以起点不当终点,有了伤害,才不得不相信,起点就是那终点,没有希望的人生是孤寂的,重复心痛的人生又是可悲的。
起点与终点是互换的,但你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会有不同的结果。站在起点看终点,终点遥不可及。通过千万般的努力,终于到达终点,任务宣告完成,才发现,从起点到终点,不是最艰难的。
站在终点,才发现,终点是可悲的。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美丽不说,开始时的种种关于终点的幻想在一个个目击的现实中,被一一打碎。于是终点也被当成了一场没有结尾的悲剧,在个人的想像中尽力的圆着本来就不完整的梦。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悲的,毕竟还有梦可做,最可悲的是,到了终点以后,发现,再也找不到一个起点了。更准确点说,不是找不到起点,而是不愿面对现实,不想去寻找,或者说寻找的过程,是个比从起点到终点更艰难、更痛苦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说,终点也就成了起点了。
当我们把一个个终点又变成起点之后,我们是否应该把起点变得更加美好呢?终点对于我们来说具有不确定性,那么就让我们好好把握住起点,将其变为我们美好的记忆。在你的想象中终点是美好,当时当你到达终点时候,你发现,其实并不是你想像的那样。就像电视剧《奋斗》陆涛那样,他的想法就是能够在首都北京留下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但是当他到达终点时才发现原来这不是他想看到的结果。当陆涛想用田园牧歌建设成为自己一生之中最为得意之作时,而徐志森却将他的成果给卖给了另外的人,不继续投资了。徐志森是一个商人,在商人的眼里有的只是利益,他们并不谈感情,他们对是否是不是一个永垂千古的佳作并不关心。
米莱她是富家女,米莱的爸爸可以把生意交付给米莱,为了她的一个爱情幻想损失几亿。而陆涛当把他的设计的法兰克福风情设计完整的时候,他却发现由于大股东没有足够的资金维持这一个工程的时候,他发现自己的终点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我们都是这美丽世界的孤儿,在寻找自己的同类,找到之后才发现自己不是孤独的,不是怪物,不是一个人在奋斗。这就是夏琳之余陆涛无法取代的意义。在他越来越徐涛的过程中,徐涛和陆涛始终在斗争,夏琳就是陆涛的本来状态。他看到夏琳就会安心,知道自己还是陆涛。当夏琳不在了,他为什么会茫然,因为他找不到自己了。陆涛和徐涛势均力敌,让他迷茫。
那么,在这层意义上,起点应该比终点更可怕了吧。但可怕又能怎样呢?是的,不能怎样,只有继续的走下去,不让临时终点变成终点就行。
于是,无论怎样,起点和终点的更迭,带来的是人生质的飞跃。
当我们起跑的时候知道目标就在前方。从开始的时候就知道,总有一天我们会回到原点。生命是个轮回。留下的惟有记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消失了,仿佛什么也没有发生过。
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论安哲罗普罗斯作品母题的“公路”特色 一少在城市中穿梭,开始了漫长的一天。在情境设置上,安氏只给亚历山大一天的时间,时间的压纠缠着亚历山大,但安氏又以他惯有的手法让老人徘徊在过去与现实之间,在相互交织中思考。安氏借亚历山大和小男孩的一天继续表达他对诗句、历史、时间、生命、边界、自由的思索,生命是自由的,但国界却无所不在;生命是有限的,但诗句可穿越生命。这些是安氏对他的前作思想的延续和发展。在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大家包括安氏自己都认为这是他的最后一部电影,所以这部电影与他以前的作品的主题相比,是更突出“回归”的电影,这次是真正的一次回归,因为亚历山大在影片中度过的是生命的最后一天。所以在精神层面上安氏让诗人的“回归”,是诗人对生命的最后一次觉悟。在安氏前面的作品中已经证明,地理意义上的回归,人身的回归并不能代表精神意义的回归,所以他人物在回归后只能是更绝望的上路。所以,安氏在本片没有让诗人跋涉千山万水,而是选择让“语言”带着亚历山大归来。诗人的工具就是语言,但“现在的世界语言正在慢慢消失,人失去了语言,也就失去了道路,失去一句话,忘记一句话的时候,就走到了尽头。但是同时,语言会把所有过去都重现出来,说出一句话,过去的一切都会回来。” ⑨ 亚历山大续写诗篇的愿望在另一方面也证实了他要超越时间的愿望,这就象一个魔障笼罩着亚历山大,没有时间却偏偏执著的寻找着词汇,他希望这词汇能带给他永恒。对于诗作的最后努力并不体现他的使命感,而是对于自身局限的一种临终前的不甘。站在时间的某个点上,小男孩并不比亚历山大更具有优势,因为他拥有比亚历山大更为茫然未知的人生。所以这种搭档的关系也使他们一路在买词的旅途中,慢慢形成默契。两个迷茫的人,面临的更是无处可去的处境,生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边界?白雪皑皑覆盖的山谷中的边界?还是海边,远方的一艘的小船?诗
人和孩子徘徊在夜里,直到孩子说出:“夜深了”。诗人接受了这个词汇,然后目送孩子们乘坐一艘船离开希腊。在度过一天后,他们永别。从“公路”性上讲,在一个城市中穿越没有作者以前作品对于希腊全景似的表现,但在时空上,诗人和孩子依然做了一次心灵上的旅行,这和《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有异曲同工之妙。时空上,本片分为三层时空关系,当然,安氏依然用他独特的拍摄手法将时空并置。首先是现实时空,即诗人和孩子。其次是回忆时空,这一时空是借助妻子遗留的信笺带如的,由此诗人回忆了与妻子的点点滴滴。最后是想象的时空,即两位诗人跨越时间的一次对视。在公共汽车上是本片最为出色的段落,公车就象舞台一样,人们上下其中,我们看到了共产主义者(抗着红旗),一个男人向一女人的求爱,音乐学院的学生在车上演奏起来,然后是古时的希腊诗人向现在的诗人吟颂他的诗句。影片最后。亚历山大问妻子安娜:“明天能够延续多久?”安娜回答:“一天就是永恒。”当诗人吟颂着他能找到的词汇的时候,诗人凝视着大海,也凝视着我们,那一刻,瞬间就是永恒。结论我的论点是终点:比起点更为绝望的坟墓。这似乎有悖于西方传统的“公路”或“寻根”情节的结局。在基督教社会中,天堂作为终极,它代表美好和希望。但基督教不是古希腊,我认为古希腊的文学理论对于崇高和悲剧的理解更适合我们今天的认识,现代人对于精神信仰是一种迫切需要而非中古对于精神信仰的遵从。
在的今天的社会现实中,或者说在安氏作品的现实中,社会是让人绝望的,没有出路。它压制人的精神,限制人的自由。如果不是这样,我们就有权利四处流浪,而不是禁锢在一个点上徘徊。而打破这种生存状态就意味着被迫的流亡。在《鹳鸟踌躇》中,军官在边界线上抬起脚,对导演说:“踏出这一步,就是国外或者死啊。”这种流亡的代价不是任何人能承受的,所以,对于流亡的人,宿命中已经注定了其绝望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