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信仰的人生更幸福
有信仰的人生更幸福
当许许多多的人在不断追问“今天,你幸福了吗?”,当“幸福指数”变得像天气指数一样家喻户晓时,我们从未有像今天这样关注幸福、追寻幸福。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幸福,幸福的源泉在哪里?也许“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我想说的是:幸福源自我们的内心,有信仰的人生更幸福。大文豪雨果曾说,“信仰,是人们所必须的,什么也不信的人不会有幸福。”
今天,站在这里,回顾中国共产党94年的光辉历程,我的心情和大家一样难以平静。
94年,在历史的长河中是那么地短暂,94年,在中国的革命史里却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回首往事,无数革命先辈前仆后继、奋不顾身,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中国的革命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此等豪情与从容皆因心怀坚定的信念;当董存瑞义无返顾地托起炸药包,当黄继光英勇地用身体堵住枪眼,他们心中一定怀着相同的信念,为保家卫国、为捍卫正义和尊严,付出最宝贵的生命也在所不惜……
战火纷飞的日子早已远去,但共产党人的理想和信念没有变,“我是共产党员”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没有变。虽然没有堵枪眼的壮烈,也没有“向我开炮”的豪言,但从邓稼先、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和千千万万新时期的劳模身上,我们同样感受到在平凡岗位上共产党员的力量和作用。这就是信仰的力量,哪怕身处黑暗,仍然迸发火光;哪怕面对逆境,仍然心怀希望;哪怕面临死亡,仍然高歌刑场。这就是共产主义的信仰!为了让更多的人民过上好日子,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幸福童年的时光,可以毫无保留地献出青春、热血和生命。
缅怀党的光辉业绩的同时,我们更要继续坚定共产主义信仰,沿着先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凿的道路勇往直前走下去;我们要时刻牢记我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清醒认识我们面临的形势,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与作风。
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恢弘壮阔的时代,我们都是幸运者,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舞台上,我们都是参与者、表演者和见证者。作为一名基层税务工作人员,每天,当我穿上制服,当我为纳税人办理一件件涉税业务,当税款从我指尖流进国库,我感到我很幸福,因为我在实践着“为国聚财,为民收税”的神圣使命。在工作中,我也经常面临情与礼、利与法的考验,有的纳税人为少缴税款托熟悉人来说情,还有的纳税人会送来一些礼物,希望能“高抬贵手”,我都会晓之以理,毫不犹豫的拒绝,让每一分税款足额进入国库是我们税务人的职责所在。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服务好每一位纳税人,守护好国家的每一分税款,这是单位的领导和同事言传身教告诉我的人生哲理,这也是我最朴素的信仰。虽然税收工作很枯燥,很琐碎,很忙碌,但我为我每天的工作幸福和骄傲,因为中国梦的宏大舞台上也有我的身影。
可是,今天,有一些人在诱惑面前迷失了自己,丧失了信仰,失掉了原则。前段时间,媒体在热炒谁将是第一百只被党纪、国法严惩的“大老虎”时,当这些“大老虎”们关押后苍老的容颜公之于媒体时,我在想,他们也曾青春年少,也曾奋发有为,可是,一旦他们丢掉了理想和信仰,被金钱俘虏,戴上黄金的枷锁,除了物欲的满足,何曾有幸福可言。当他们被法律严惩、遭人民唾弃时,更是追悔莫及,不少贪官在狱中反醒,有一个自由之身,有一个温暖的家庭是多么的宝贵和幸福。还有一些人,在工作岗位上“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没有工作的激情,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是什么使他们意志消沉,失去动力,我想,还是因为信仰的缺失,忘记了自己应该肩负的职责,这样的人同样不会实现人生的价值,也无法寻找到真正的幸福。
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有这样一段话,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当他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这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斗争。这是一段写在我们日记扉页的座右铭,更是一段刻在每个共产党员心中的座右铭。时代给了我们机遇,梦想给了我们激情,我们可以平凡,但我们绝不能平庸,我们可以享受生活,但我们绝不能失去信仰,没有信仰的人生,注定只能是一条随波逐流的小船,永远无法抵达理想的彼岸,停泊幸福的港湾。朋友们,让我们共同携手,坚定信仰,守护信仰,收获幸福吧!
第二篇:有梦的人生更幸福
有梦的人生更幸福
我是一名小学英语老师,生活简单而又平凡,每天和孩子们打交道,虽然辛苦,但亦充满快乐,倍感幸福,因为有梦的人生才是幸福且充实的。我的教育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教师是文化知识的传播者,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发展的今天,我们告别了“照本宣科”的时代,“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更是吸引学生的必备条件。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能够巧妙的把广博的知识,像涓涓细流一样汇入学生心田,那是一种境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 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常言到:学生要一碗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如今的孩子好奇心越来越大,要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教师的知识就应该有小溪,甚至大海般的广阔。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不仅得到了学生的喜爱,也让我感受到了“腹中有书气自华”的幸福感。
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其次要做到的就是:尊重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皇帝和鞋匠的灵魂是用同样的模具刻出来的。”他是说我们人生下来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并无高低贵贱之分。现在所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也已打破了传统的师道尊严,在肯定教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应受到人们尊重的同时,也把受教育的对象——学生放到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要求我们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要学会尊重学生。
几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都有着不同于别人的思想,个性和行为。这种个体的差异决定了他们思想上的不同、行为上的差异、成绩上的高低。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差异,用一颗赤诚的心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好学生需要我们及时的鼓励和赞许,差学生更需要我们的尊重,理解和安慰。
要想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还要成为学生学习上的良师,生活中的益友。教师易当,当好难。因为教师不但要把书较好,而且还要把人育好。我们不但要扮演“教师”的角色,同时还要扮演“家长”、“朋友”的角色。所以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不但关注学生的成绩,还关注他们的生活、身体、情感等方面,成为孩子在困难时可以倾诉的对象,在高兴时可以一起快乐的伙伴。
我班上曾有这样一名学生,她成绩优秀,办事能力强,一直是老师的得力助手,但与同学相处总是不太融洽。在了解这一情况后,我与她进行了交谈,共同分析问题的成因,思考解决的对策,并且帮助她将对策落实,改善与同学的关系。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之间早已超越了普通的师生关系,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如今她已进入中学,但我们依然保持联系。她总喜欢与我分享学习上的进步,倾诉生活中的烦恼。
成为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我的教育梦想,我的梦想让我不停前行,不断尝试,虽然艰辛,但让我走进了孩子的心里,享受到了教育所带来的快乐和幸福!
第三篇:人生,这样更幸福的哲理
人生,要知道温暖、美好;要做到坚强、信任和尊严。不要颓废、空虚还有迷茫,甚至找理由来作践自己、伤害自己。—题记
漫漫人生路,总有疲惫伤心的时候,不要认同那些伪装的酷和变异的另类,那是那些无事可做的人找出来放任自己的借口,真正的酷是来自内心的,真正的另类是优异别人的特别,要有强大的信念,任凭时间流逝,不会怨天叹地和屈服的信念。伤心委屈的时候要号啕大哭,哭完了洗洗脸然后用手拍拍,挤个笑脸给自己看。
人生需要好好去爱,好好的去生活。青春短暂,不要叹老,要时不时的提醒自己,自己在做什么,自己该做什么。
给自己一个远大的前程和目标,不顺心的时候多看看天空,也记得看看自己脚下,也许就会有意外的感动。
任何时候,任何人问你谈过几次恋爱,你要告诉他是两次。一次是我爱他,他不爱我,一是他爱我,我不爱他。好的爱情永远在下一次。
人生难免会有愚钝的时候,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给别人两次伤害的机会,你伤不起也承受不起。被朋友伤害,不要怀疑友情,但要提防背叛你的人,原谅不等于遗忘。
不要相信海枯石烂的誓言,因为你等不到那一天。保持纯洁的心,不要轻易说出你的爱。相信真爱,但决不愚爱,不要爱上一个在爱情上用尽手段的人,不要相信一个不准备把你介绍给他朋友圈子的人。分手时不要口出恶言,也许是他的错,但也可能是你的错。吸取教训,不要忘记,也不要后悔,因为后悔没用。分手后不要做出撕照片、毁信笺、烧日记这样的事情,这样做只会降低你的风度。相信爱情,相信还有人在茫茫人海中寻觅你。别说这世间没有真爱,不要让别人误以为你阅人无数。
千万记住,对某些人来说,你不必珍惜,但对家人来说你是珍贵的。你要知道,宝贝,伤心的时候要回家,要给家里打电话,要跟最亲的人说,也许只有他们才能帮助你,真心的安慰你。而且你要知道,你不缺乏爱,因为你的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顺父母的心意,但决不盲从,要有自己的想法,任何事情都要问自己是怎么想的,要反对就大声的提出来,因为父母最想的就是让我们幸福。
要经常的在镜子面前整理形象,要对着镜子笑,要跟自己说,我很开心。
要经常运动,不懒惰,有健康的身体才会有幸福的未来。不吸烟、不喝酒、不晚睡晚起,读哲学、科学、心理学,一些你一直以来以为枯燥的书,要知道世界的基本规则和常识。
听好听的音乐,看好的电影和画,爱心中的艺术,但绝不是艺术中的自己。塑出自己特有的气质,但却不要瞧不起劳动人民,土地不脏,汗水不臭,请尊重那些生活状况不如你的人,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永远理解生活在最底层的人。不要小看一分钱,有本事自己去挣,不要拒绝任何一个乞丐,能帮就帮,我们不是施舍,是帮助有困难的人,不要去怀疑是真乞丐还是假乞丐,要明白给永远比拿快乐。
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几分天真童心,要快乐、开朗做个幸福知道温暖的人。这些和性格是无关的。
第四篇:信仰点亮人生 原创!
信仰,点亮人生
信仰很抽象,很模糊。很多人从出生一直到死亡,都没有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信仰,什么才是信仰真正的意义。有的人,甚至不知道信仰是什么,它在那里。的确,信仰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入18岁成年关卡的少年来说,很难理解得很到位。也许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感觉,带领我们去领悟信仰。就在我们树立目标,并努力为之付出所有的时候;就在我们为了某些人,某些物甚至可以放弃自己的时候;就在我们走在人生道路上,遇到挫折,要放弃的关键发现有什么东西让我们继续前进的时候。我们都感觉的到心中有一股力量驱使着我们,我想,这应该就是体会信仰的感觉吧。
信仰属于信念,是信念的一部分。如果说信念是感性和理性的意志力的体现,那信仰就是信念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所以我们说说得信仰是个人自身的各种观的体现。
抗日战争,我们国家的士兵抛头颅洒热血,为自己的祖国而战,我们看过各种各样的纪录片,看到大刀连在长城下手刃敌人,直到刀刃打卷;看到狼牙山五壮士,5个人拖住日军几百人,打光子弹,纵崖而去。看到江姐,刘胡兰等人英勇不屈,从容就义。。。为什么?换成你,你真的能忍受那些非人的虐待?!别忘了,先辈们就义时身上带的是血肉模糊的伤口,两上却带的是灿烂的微笑。这是什么?这是国家的信仰,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当然,遭人唾弃的汉奸,走狗,本以为能出卖祖国,保全自己,结果还是被对方解决。没有一个国家!看得起出卖自己祖国的人。这种人,没有信仰,没有活着的价值与意义。
科学革命之父、天文学家哥白尼是“日心说”的倡议人,反对当时的“地心说”结果遭到毒打,上刑,最后还是坚持科学,为科学献身。他的学说被布鲁诺接受,宣传,结果也被教会处于火性。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为了找到血清,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最后为科学献身。邓稼先大家都知道,中国的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因为接受了过度的核辐射,十分年轻就为国防力量献出生命;诺贝尔,物理学家,化学家,研制烈性炸药,也为科学献身。还有很多人如居里夫人等等,他们可以远离危险的工作,但为什么还要冲在科学的最前线,我想他们把科学的进步当作他们的信仰,而这个信仰也值得让他们为之付出生命。
伽俐略是现代机械工程与实验物理学之父,但也是一名先进思想的的继承者,增在书中对封建的阶级思想进行抨击,而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王国认为如纵容伽利略会对各国国内的异端思想产生重大影响,将体弱多病的伽利略软禁家,直至死亡。薄加丘是意大利小说家,因书写《十日谈》揭露社会黑暗,遭到教会迫害,几乎焚烧自己的著作。并于1375年去世。拉伯雷:法国文学家。因撰写《巨人传》,讽刺教会,遭到迫害,其出版上朋友被烧死,他被迫流亡国外。伏尔泰: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因宣扬自由思想,被教会迫害,两次被抓入巴士底狱,并遭受酷刑。俗话说,思想就是解放,我们现在自由的思想摆脱古代封建的束缚,难道不该感谢他们对宗教、思想信仰的追求吗?
这么多伟人都有自己的毕生信仰,那我们的信仰是什么?我可以不去为科学献身,可以是无神论者,可以是思想自由的现代青年,但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人生观不能动摇!我们如果是一个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有价值的人,就该向我们身边的榜样学习,向最美妈妈,最美教师学习奉献精神,向最美司机吴斌学习敬业精神。看到我们身边的例子,其实所谓信仰就是独自追求,并信守的人生准则,时时刻刻铭记自己的做人准则。在这个新时代,养成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信仰,把为社会,为祖国贡献力量为最终人生信仰,把尊敬他人,认真处事,一丝不苟为日常信仰,其实这些信仰,都将让我们这些新一代国家栋梁发光发热,最终点亮我们自己的人生,让中国在世界的最顶端闪光!
第五篇:人生信仰
人生信仰,是指个体对自己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生活的前途和命运以及人生的状态和归宿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及坚持,是价值观在人生问题上的集中体现。它不仅解决“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还要回答“人应该如何活着”的问题。作为一种最高价值目标,信仰成了人类精神生命和人生幸福的最终依托。面对当前一些大学生的种种人生困惑,现代德育不仅要关注现实生存之“形而下”命题,更要关注理想信念之“形而上”命题,给大学生生命成长以持续的动力和恒久的精神支柱。
一、转型期大学生面临的主要人生困惑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人们的思想正在经历着从蒙昧走向开化、解放、自由的过程。主体性的高扬、生命尊严的彰显、成功欲望的增强都把生命的美丽推向极致;但是,另一方面,物质享受的充盈、知识至上的感召、工具理性的横行,又使得人类生存的意义和生活的幸福感逐渐被遮蔽。在社会转型变革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和不安全感成为根本性的社会心理问题。
1.意义感的丧失与生命的空虚
商品经济时代是一个“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的独立性、主体性,不断地创造出越来越高级的物质生活条件;但在成就物质繁荣的同时,对物的过分依赖和追求又带来了人自身的物化。社会的理性化、科技的力量、市场的强势、竞争的激烈等所导致的紧张忙碌,使得很多人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接近自然,而更多地活在当下,为了生存而“蜗居”。有学者指出:“总的来说,中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受到了冲击,大学生更加强调个人的重要性,在个人和社会面前,更加追求实际,认为个人应该处于更本位、更中心的地位。”[2]因此,他们宁愿相信,“多获得一些资格证书,比多读一些哲学书,更加实用。”石中英教授指出:“现代人文世界支离破碎、日益萎缩。其结果是,我们所经历的社会是一个比较富裕但是无论如何却不能算是幸福的社会,我们所经历的是一个整天忙碌但却不知道为何忙碌的生活,我们所获得的是越来越多的自主性和权利但却从一开始内心里就依赖于应用它们,我们所体验的是一种越来越孤独、越来越寂寞却因此越来越冒险甚至疯狂的感觉。当意义失落的时候,人们如何为自己的价值与价值生活提供依据?没有合理依据的价值及价值生活是社会世界种种病态和荒谬的总根源。”[3]意义的失落、存在的空虚已成为当代大学生面临的最大的生存困境。
2.成功欲望的增强与生命的焦虑
在一个日趋开放和公平的竞争社会里,青年人有了更多的成功机遇和条件,也就有了更强烈的成功欲求。几乎每个人都将成功作为自己人生最重要和最直接的目标。成功意识的不断增强,可以激发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创造生命的价值。但成功的人不一定会感到幸福。罗素认为:“成功只能是幸福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不惜以牺牲其他一切来得到它,那么这个代价是太昂贵了。”[4]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常常会让人们忘掉精神性的东西,把成功更多地局限于物质成功、事业成功和他人眼里的“成功”,甚至将“成功”作为人生全部的奋斗目标,为了“成功”不停地忙碌奔波。但现代社会,改革深化的高风险、社会矛盾的频发、价值观念的多元、求职竞争的激烈却又使得大学生对人生的不确定和各种变数感到无能为力,对生活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感到迷茫彷徨,身心压力明显增大。不少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弃理想、信仰、崇高、规则,而陷入了一种现实主义和存在主义的奋斗与焦虑中。“失落了理想就失去了目的,失落了信仰就失去了动力,失落了道德就失去了人伦,失落了崇高就失去了尊严,失落了传统就失去了依托,失落了规则就失去了尺度,„什么都行‟只能是一种失去标准的存在主义的焦虑。”[5]
3.人际关系的疏离与生命的孤独
人依赖世界而生存,人不能离开其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人在关系中展开生活与获得意义。正是关系的多元化、全面化,才使人可能践行丰富的人生。现代社会的通讯设施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便捷,从电话、电报到传真和E-mail,从报纸电台杂志到“互联网”和“聊天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快捷,人接受的信息越来越庞杂丰富。但这些现代通讯方式也渐渐地隐去了语言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失去了面对面交流中无声语言的传递与交融。人们在使用和享用短信、QQ交流的好处时,已不习惯于通信中的情感交流与沟通。有些大学生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动画世界、现代神话世界中不能自拔。据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10年年初公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9)》显示:目前我国城市青少年网民中网瘾青少年约占14.1%,人数约为2404.2万。其中,18-23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最高(15.6%);而且与2005年相比,这一年龄段的网瘾青少年比例有所上升,大学生正好处于这个年龄段。“现代网瘾”就像毒瘾一样让这些缺乏自制力的青年人忘掉了真实的世界,不愿走进现实生活,甚至丧失了实际生活的能力。同时,市场社会过分强调个人的利益,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法律关系、经济关系,而真诚、信任、关怀等高尚的品质与深沉的爱却日渐淡化,不再成为第一要义。这样人们在交往中虽变得日益自由,却日益品尝着孤独。没有知心朋友、缺乏社会支持成为部分大学生陷入抑郁和焦虑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人生信仰:解除大学生人生困惑的超越性力量
当代大学生的人生困惑,从表象上看源于激烈的社会变迁带来的个体生存困境,根本却源于生活意义的失落,源于人生信仰的丧失。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没有科学的信仰,没有理性的追求,也就没有幸福快乐的人生。
1.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意义
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独特存在方式决定了人的信仰的无限超越本质。人的存在具有两极性,一极是他的有限性或现实性,另一极是他的无限性或理想性。满足现实的生理需要,协调好现实的人际关系,是人的现实性存在;而面向未来、寻求对现实的超越是人的理想性存在。尽管人的生命的有限性和现实性是第一位的,但不是根本的,人不会满足于有限的生命存在,他要时时去追求无限的精神超越。这样对无限的追求,对生命的超越就使人进入了信仰领域。作为一种精神理想和价值目标,“人类信仰的本质就是自由自觉的主体力图自觉地对现实关系的积极的创造性克服,它不仅是适应世界而且是改造世界,不仅趋利避害有效有用,而且是合法合理尽善尽美。”[6]对于终极的关怀,对于人生根基的寻求,对于无限和永恒的依托,是信仰最高的价值追求,无论信仰对象或信仰方式如何,超越现实指向未来是信仰最为独特的本质和功能。“正是由于信仰的存在,人类才得以从其具体生活的狭小时空范围和基本的生理需要的限制中超越出来,从生命本身所具有的客观缺陷和限制中解脱出来,从而为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开辟出了新的领域、秩序和方向。可以说,信仰构成了人类精神寻求逃避永恒和无限的压迫以及驱除人类自身在宇宙存在中的漂泊感和孤寂感的驿站和家园。”[7]一句话,信仰可以引导大学生走出现实的功利主义和人生焦虑的困境,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终极的意义。
2.人生信仰赋予大学生生命以精神支撑
信仰之于人生的意义不在于它的具体而现实的功利,而在于它是人从主观上为自己设立的一个终极目标来作为自己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柱。费尔巴哈认为:“信仰不外意味着坚定不移地确信主观的东西……信仰使人的愿望从自然理性之桎梏中解放出来;信仰允诺了本性与理性所不允的事情;信仰使人福乐。因为,它满足了人的最主观的愿望。”[8]信仰只服从自己的主观内心诉求,不易受外界影响,具有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正是信仰的专一性、排他性和坚定性,才使得人永恒地追求它、向往它,从而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韧的意志克服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和不幸,使生命变得有意义。我国学者李太平教授指出:“信仰的功能在于它通过使人相信在某种神圣的帷幕之后可能存在着一个有意义的地方,从而以此信仰去弥补人类及其社会本身的缺陷和不足,并为人安置了一个崇高而又神秘的精神生活的空间,为人勇敢地生活下去提供勇气,为人提供必需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9]反之,信仰的缺失或偏离不仅会导致人们对其自身生存意义的茫然和孤单,对幸福的无望,而且也会导致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迷茫和无所适从、无所畏惧,无法在心中形成时时约束自己的道德律令。所以,信仰论证了人的坚韧与威力,指明了人前进的方向,是人活着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
三、高校信仰教育的重要使命
人生信仰是每个人都不可回避的一大难题,德育作为系统的自觉的社会活动不去关心这一问题,个体的人就会盲目自发地寻觅求解,在盲目性中失去理性,在价值失落中感到精神饥渴。由此德育工作者应自觉面对大学生的生命困惑,加强对其人生信仰的引导,帮助他们释放生活的压力,启迪他们虚无的心灵,促其生命健康成长。
1.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人生信仰
引导大学生坚定自己的人生信仰,前提是引导大学生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在当代中国,面对日益增加的社会压力和日益空虚的精神世界,人们越来越渴望内心的宁静,渴望心灵的归宿。大学生中信教的人越来越多,对耶稣的虔诚、对教义的笃信已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世界和学业生活。这些情形一方面说明当代大学生对信仰的需要已经觉醒,对信仰的寻求日趋明显;另一方面也说明他们在信仰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神秘主义的色彩。如果大学生没有对信仰问题的清醒认识,没有教育者及时正确的引导,就有可能使之在这种需要和渴求的驱使下,在一些人的诱导下,从一些不正当的方面寻找信仰。因此,在大学生的信仰需要觉醒之时,在面临着信仰选择之时,教育者应及时引导他们慎重地选择自己的人生信仰,掌握信仰选择所应依据的基本标准。中国人民大学的刘建军教授提出了信仰选择的四个标准值得我们借鉴:一看是否理智;二看是否现实;三看是否崇高;四看是否健全。[10]大学生选择自己的信仰,应当做到科学、理性、健康和崇高:即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生价值实现的科学规律;体现人的本质属性及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对人生实践有积极的指导作用;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为自己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价值关怀。只有这样的信仰,才值得为之奋斗一生;也只有这样的信仰,才能真正促进生命的成长和生活的幸福。
2.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的理性思维方式
选择人生信仰首先离不开人们的理性。先哲们说:没有思考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人生,因为人是思想的存在物。马克思也说过:“真正的人=思维着的人的精神”。[11]恩格斯还形象地把思维着的精神比作地球上最美的花朵。人高于动物的地方就在于人会思维,能够分辨出主客体关系,能够认识到自身行为的意义与价值,并按照意义在意义的世界中行动,理性的自我意识特别是理性的反思意识和批判意识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前提。在科技和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理性精神已经深深地融入到当代人的生活中。以信仰本身而言,如果说早期的信仰是建立在非理性的朴素意识和盲目崇拜的基础上,那当代的信仰已不可能完全拒斥和避免理性的追问。在一定意义上,当代人往往是经由理性的自我意识的引导而走上信仰之途的。真正的信仰就应当是主体理性选择的结果。把信仰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使理性和信仰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维持动态的平衡,理应是当代人类具有的一种健康的信仰态度。因此,德育工作者在帮助大学生确立自己的人生信仰时,应重视其理性思维的养成,让信仰成为他们自己内在的精神生活选择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3.引导大学生坚守国家的主导信仰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里,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是开放性的。因为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存在,不可能或缺其内在的某种价值一致性——这种价值一致性不是指价值体系的一致性,而是指某些基本价值要求的一致性。这种一致性是保持一个社会自身完整性所必需的,这就恰如一个社会不能缺少为社会公众所共同认同的并用以调节自身的最基本道德规范一样。共同的信仰要比信仰自我有力量得多,尤其是对目前处于多元化信仰包围之下,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找不到权威解释,人生信仰已经日渐迷茫的大学生来说,国家主导信仰的确立显得尤为迫切。有学者就指出:“社会倘若不能给其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任的人文价值系统和可以接受的人文价值标准,那么,这个社会必然出现价值紊乱、信仰真空和精神危机。”[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最适合社会的发展,具有最强的社会影响力和开放性的思想意识或时代精神。它因全社会的人逐步认同接受,而成为社会的共同信仰,从而引导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统一为共同的精神,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强大力量。我们必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化的社会思潮,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之间保持适度的张力,以帮助大学生明确方向,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生存境界。
4.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人生实践
人生信仰的形成来自于个体的生命体验和社会阅历的沉淀,尽管存在一定的情感或非理性成份,但其基础是客观的人生实践。信仰的确立有多种途径,每个途径都离不开生命的体验和社会的实践。一个人在最终确立自己信仰的过程中,总要对不同的理论和价值观念进行比较和选择。他经历得越多,考察过的信仰越多,则他确立信仰的过程就越曲折,而最终确立的信仰就越坚定。恩格斯曾提到过确立信仰的三种基本途径:实践的途径、政治的途径和哲学的途径。他认为英、法、德三国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各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接受共产主义学说,确立起共产主义信仰。他指出:“……英国人由于国内贫困和道德败坏的现象的迅速加剧,他们通过实践达到这个学说。法国人是通过政治达到的,他们起初只是要求政治自由和平等,但当他们意识到这还不够的时候,除政治要求而外,他们又提出了社会自由和社会平等的要求。德国人则是通过哲学,通过对基本原理的思考而成为共产主义者的。”[13]在这里,实践的途径指的是直接的生产和生活,政治的途径指的是参加社会的政治活动和政治斗争,哲学的途径指的是包括哲学研究在内的理论活动。恩格斯提出的这三种途径各有不同的内涵和侧重,但都归结为人生的各种实践活动。我们引导大学生确立科学、崇高的人生信仰,关键还是要引导大学生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在丰富的人生体验、科学的理论学习和积极的政治追求中获得对生命的认知、对社会的情感和对理想的信念,并把这种信仰转化为生命活动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