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时间:2019-05-12 03:47: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第一篇: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幼教领域的工作者,我非常庆幸在这时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内心的是“儿童的优秀品质如何形成”这一章。有一段话是:“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环绕着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的区域(蓝环之外的大部分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把一种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和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是两件事”。这好比我们教孩子认知理解某个事物,孩子记住了,并非当时就能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孩子认识西瓜,也认识绿色,但孩子在涂色时不一定把西瓜涂成绿色。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孩子还没有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原来

自己就是那没有发展好的白色区域中的人!自己经常感到苦恼、分心、沮丧,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自我挣扎,让琐碎把我束缚在了小事上,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更谈不上完善自我追求理想了。蓝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完善自我上,而白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自我挣扎上。所以,从今天起,我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

第二点感触是“心智”,不是我们所说的“智力”,但比“智力”更重要。(以下参考《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这一章)孩子会写很多字,认识很多事物,掌握了很多知识,并不代表孩子有很高的心智。如果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这使我想起绿色基地的包建春)那么他的心智是很弱的。这里所说的是针对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除外。但对于我们的特殊儿童,我们也必须一条原则来教孩子,即“学以致用。”

第三点,智力最初源自于感觉,而词语命名了感觉,智力从感觉发展为概念。在适当的时候,把词语给孩子,孩子才真正掌握这个概念。这里说到“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想到了我们的认知表达训练,很多老师都会这样教孩子:拿一个喝水用的→指向杯子→杯子能干什么→喝水(孩子表达)……,拿一个睡觉用的→床(卡片)→在哪里睡觉→床上睡觉(孩子回答)→用床干什么→睡觉……。当你在生活中让孩子给你表达物品名称时,孩子会指杯子说“喝水”,指着床说“睡觉”,指着钥匙说“开门”……,孩子已经把物品的名称和其功能用途的概念混淆了。所以在做此类训练时,一定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孩子机械的记住了一大推问题答案,而不能真正的使用这个概念。蒙特梭利说: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也就是说我们教孩子认识什么就只用单独的隔离出来的内容教。如教数字,1就是1,而不是铅笔,2就是2,而不是鸭子,有时可能导致孩子分辨不清大脑混乱。尤其在教颜色时,最好用色卡,而不是红色的积木、凳子、衣服,这会使孩子不理解你到底教的是什么。

由于时间关系,我对《爱与自由》的认识和感悟还不够深,这次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和理论,来填充自己的大脑,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完善自我人格。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违背: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们有很多东西必须是共有的,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共同的时间来教,即使孩子开始能用,那也是小学以后的事了。幼儿园(3-6岁)的儿童还不能很快的将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过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是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上也提出要保护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幼儿、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三独”现状也带来了许多转变,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传统儿童观也要向心生代儿

童观转变,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蓓苗幼儿园中(3)班

蔡瑞瑞

第二篇: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

读《爱与自由》有感

让我的爱,像阳光一样包围着你,而又给你光辉灿烂的自由.——泰戈尔

《爱与自由》的作者孙瑞雪老师很欣赏的一段诗,同时也她也将诗句中的“爱”和“自由”作为她这本幼儿教育演讲录的书名。作为一名即将走入幼教领域的工作者,我非常庆幸在这时读了这本书,它让我得到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告诉我不仅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如何爱孩子。

书中有太多太多让我感动的语句,也有很多让我受益匪浅的道理,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重要的职责是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建立起稳定的安全感和自信,让孩子形成完整的人格远远重要于知识的传授。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什么叫真正的“爱”!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发展都会比较出彩,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想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许多家长会有错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她(他),但在作者看来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过分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只是短暂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父母不管在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

所以父母对于孩子的态度不能起伏太频繁——爱他们的时候会表现出特别爱,情绪低落时候又会对孩子冷漠态度,这样在孩子心理上会造成一定的压力,他们会怀疑父母是否是一直关爱自己的,这样会不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他的成长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几点感受

第一个触动我内心的是“儿童的优秀品质如何形成”这一章。有一段话是:“蒙特梭利描述过一幅图,图中央是个红色圆心,表示完善中心。环绕着这个圆心的是一个蓝色区,代表那些品格完好、比较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白色的区域(蓝环之外的大部分区域)表示各种不同程度的尚未达到正常的大多数人,边缘一层是区域较小的深红色圆环,表示正常范围之外的那一类人,比如说精神病患者,违法者。”“把一种感觉抽引出来并概念化,和把这种感觉表达出来是两件事”。这好比我们教孩子认知理解某个事物,孩子记住了,并非当时就能表达出来。举个例子,孩子认识西瓜,也认识绿色,但孩子在涂色时不一定把西瓜涂成绿色。这还需要一段时间,孩子还没有成为生活的观察者。原来自己就是那没有发展好的白色区域中的人!自己经常感到苦恼、分心、沮丧,内心充满了矛盾和自我挣扎,让琐碎把我束缚在了小事上,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更谈不上完善自我追求理想了。蓝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完善自我上,而白圈里的人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到了自我挣扎上。所以,从今天起,我要改变自己的心态,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使自己成为一个坚强、平衡、有魅力、正常的人。

第二点感触是“心智”,不是我们所说的“智力”,但比“智力”更重要。(以下参考《儿童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这一章)孩子会写很多字,认识很多事物,掌握了很多知识,并不代表孩子有很高的心智。如果他看上去不自信、不坚强、不果断、不会洞察、不会深入思考,他不能综合地将所学的东西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加以应用,一开口就是知识,但他的知识同生活无关,(这使我想起绿色基地的包建春)那么他的心智是很弱的。这里所说的是针对正常儿童,孤独症儿童除外。但对于我们的特殊儿童,我们也必须一条原则来教孩子,即“学以致用。”

第三点,智力最初源自于感觉,而词语命名了感觉,智力从感觉发展为概念。在适当的时候,把词语给孩子,孩子才真正掌握这个概念。这里说到“语词表达的学习和正确概念的建立”,我想到了我们的认知表达训练,很多老师都会这样教孩子:拿一个喝水用的→指向杯子→杯子能干什么→喝水(孩子表达)……,拿一个睡觉用的→床(卡片)→在哪里睡觉→床上睡觉(孩子回答)→用床干什么→睡觉……。当你在生活中让孩子给你表达物品名称时,孩子会指杯子说“喝水”,指着床说“睡觉”,指着钥匙说“开门”……,孩子已经把物品的名称和其功能用途的概念混淆了。所以在做此类训练时,一定要给孩子建立一个清晰准确的概念,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让孩子机械的记住了一大推问题答案,而不能真正的使用这个概念。蒙特梭利说:在孩子操作某种教具或进行某种感觉训练到概念的过程中,要把刺激物隔离开。也就是说我们教孩子认识什么就只用单独的隔离出来的内容教。如教数字,1就是1,而不是铅笔,2就是2,而不是鸭子,有时可能导致孩子分辨不清大脑混乱。尤其在教颜色时,最好用色卡,而不是红色的积木、凳子、衣服,这会使孩子不理解你到底教的是什么。由于时间关系,我对《爱与自由》的认识和感悟还不够深,这次就与大家分享到这里,以后我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新的教学知识和理论,来填充自己的大脑,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完善自我人格。

孙瑞雪老师是一位蒙特梭利教育(蒙氏教育)的倡导者,所以书中处处都体现了蒙氏教育理念。许多幼儿教育工作者和家长都会在不经意间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幼儿,我们会不经意见扮演了“上帝”,孩子的“上帝”。其实看似弱小的幼儿,他们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们增加什么新内容,只需要给他们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蒙特梭利说过:“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如果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都应该了解儿童成长的科学规律,在实际的生活和活动过程中让他们的“精神胚胎”(敏感期)的内在规律自然发展,他们一定会成为人才的。的确,零到6岁甚至到12岁,儿童都处在很弱小的状态,必须有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并不是成人自以为是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自己会吸收。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发展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书中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例子,让我们成人会“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在整本书中没有看到具体的教法和技巧,更多的是用饱含激情的话语让我们体会到蒙氏教育的核心——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书中提到在《早期教育与天才》的书中提到一个观念: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这里提到的兴趣是孩子天生就有的,而且孩子的个别差异决定了他们每个人会对不同的事物感兴趣,但是我们现在的一些教育却与之相违背:画画全班都画,数数字集体来数......人们有很多东西必须是共有的,比如知识、道德,这是有理由的。但共同的东西不能共同的时间来教,即使孩子开始能用,那也是小学以后的事了。幼儿园(3-6岁)的儿童还不能很快的将感觉点转向成人招引过去的注意点,这个能力是会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强的,我们的《幼儿园教育实施纲要(试行)》上也提出要保护孩子的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每个幼儿生来就是独特的,有个性的人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是独一无二的,思维状态也是很独特的,如果每一个儿童能带着自己独特的思维看待周围的世界将来也一定会是富有创造性的人才,这样我们的教育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发展每个人自身的潜力。

现在的社会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幼儿、幼儿家长、幼儿教师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三独”现状也带来了许多转变,作为教育者,我们的传统儿童观也要向心生代儿童观转变,现在的儿童交友面广,接受新事物的的能力方面都比较强,所以我们这一代的老师应该更加注重孩子的个性培养,不要过多抑制他们的欲望而是要发展它们。这需要我们老师平时的观察,在细节上鼓励孩子发展他们的兴趣。

《爱与自由》整本书直观、感性的体现着蒙特梭利教育观和理念,但不是人人都赞同这样一种教育观念,不过在《爱与自由》这本书中让我了解到了为么现在社会上会存在一些奇怪的现象,我仿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一些根源。许多人的行为都是在年幼的时候形成的,然后逐渐影响到整个成长过程。零到六岁的儿童对新事物新知识的吸收性是成人无法想象的,他们在这几年里学到的东西可能是将来一生都没办法赶上的,而我们成人能做的不是一味的灌输,而是在了解这个规律后,为他们提供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成长,发挥出他们的潜能!好书总是要不停地、反复地研读,这本书我肯定会再次翻开,或许在我工作实践后会有另一番新的体悟!

蓓苗幼儿园 中(3)班

蔡瑞瑞

第三篇:读《爱与自由》有感

和谐成长,让爱与自由同行

嫩叶钻出坚硬的土壤,阳光洒遍和谐万物; 小荷露出翠绿的尖角,微风轻曳平静湖面;

雪落地无痕,雨掷地有声,生命不息,精神伟大。世间万般情趣,——读《爱与自由》有感

似乎在不经意间诞生。没有压迫,没有束缚,就这样以他们的姿态自由祥和的适应着冬去春来,莺飞燕长。

儿童的生命就像这些看似渺小却伟大的生命,由胚胎在母体中发育成长,看似不经意的平淡生活,却因为生命的顽强而越发的妙趣横生。小宝宝的诞生,让期待变得更美丽;小宝宝的成长,也让亲人倍加仔细。在生养他们的同时,家长所面对的是育人这个更加艰难的话题。

我一直在深思教育的问题,教育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怎样才做到合适的位置,怎样才能用自己的一份力去帮助更多的处在成长阶段的那些孩子让他们能更加茁壮。

在读到《爱与自由》一书后,深得感悟……

感知

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从幼儿到青年,生活中父母扮演的角色,学校里老师扮演的角色,社会成员的角色等,都对他们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些重要的影响中,我们始终离不开爱的呵护,只有用真正的爱去关心他们的成长并让他们感觉到这份爱,才是在教育方面所推崇的“获得”…… 孙瑞雪在这本书中推崇的是一种父母对孩子无私的爱,只有当用心去给予孩子爱时,才能让孩子在无形中自我感知地在这样的爱中成长。

她举过这样的一个例子,当一个孩子吃饭时喜欢用她的手乱抓饭桌上的东西,甚至用手去抓自己吃的东西,弄的是一片狼藉。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一些父母喜欢把孩子脖子围的干净利索并且一口一口的喂饭吃,这样的目的我想大多数都是为了让孩子爱干净,其实不然,这样恰恰是父母在爱自己。因为怕脏所以替孩子围上围脖,因为怕麻烦所以不准孩子动手动脚。家长在无形中把爱转移了。

研究表明手是智慧的工具,当孩子在用手去抓东西时其实是在感悟他们对世间万物的感受:饭是软的,桌子是硬的,碗是滑的。这样的自我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孩子在成长。儿童的智力来自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就会使他失去把握食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我们不懂得他们的感觉,但我们可以让他们感觉。所以父母该给的爱是真正的爱孩子而不是爱自己,如果长时间的打断孩子这种自我感觉的方式,世间长了,变大了,孩子的感觉最终被大人的束缚。这种可怕的影响也在潜移默化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孙瑞雪在这本书中阐释了蒙氏教育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怎么处理他们的表现,这么做,到底为什么?又有什么后果?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我们不该忽略的。蒙氏教育表明:孩子6岁前,其成长更倚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成人更多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积极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在6岁前,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孩子并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变得毫无组织与纪律,相反,自由到极致,他就变得自律与顺从。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知的是真理,而不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

所以一定的爱地给予,一定得自由地给予,都是为着儿童的成长做出着重要的贡献。我们的方式方法关乎着儿童对认知世界的取向,关乎着孩子是否在爱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我们多么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去感知。感知爱,感知能否,感知快乐与悲伤,感知所有需要他们慢慢去了解的东西,比之如色彩,形状。有的人把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过程比成吃饭,经过消化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并自如地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这其实就是蒙特梭利说的儿童所有的智力是从感觉发展到概念。我们无需在孩子还很幼小的这样一个阶段中强行的去灌输外界的知识给孩子,比如唐诗三百首,比如珠算技巧。懂了这些并不代表这个孩子有多么的聪明,只能说父母下的苦功夫的确很多。这样其实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他们也并不知道这些东西内在的含义,唐诗三百首是很多的大人都无法理解的意境化的东西,怎样去让一个小孩理解?珠算技巧性的拨弄是否真的让孩子了解到了其中的内涵?其实这些都是灌输,都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让孩子去感知,这是教育者应该关注的,学习是从一个不懂到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何为真正的懂得,是指是否领悟到个中的道理。假使只是简单的知道表象,那又有何意义,我们希望的是孩子在自我学习的这一过程中能用自己对事物的感知的概念去应对更多在实际中出现的情况。

我们感知风的存在,是它轻拂过我们的面颊,让我们倍感轻切; 我们感知光的存在,是它洒遍我们的生活,让身心都变得温暖; 我们感知爱的存在,是它占据我们的心房,让我们温暖着他人; 感知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学到的应该让孩子具备该能力的第一个感悟,是从孙瑞雪对待儿童的行为上得到的深切体会。无论孩子多大,在教育这个阶段就应该让他们去自我感知,过分的干预会让他们丧失起码的分析能力甚至是自立的能力。我们所做的是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感知,让他们理解,让他们独立,从旁的观察他们的感知过程并在他们遇到疑惑需要帮助时提供一些参考的意见。

尊重

当一个人在树林里散步的时候,他能够长久的沉思,他能够浪漫的联想,在这个时候,如果远处钟声传来的话,那么他这种感觉会更好的加深,像诗一样。蒙特梭利说,一个优秀的蒙特梭利教师,她的杰出点就在于,当这个孩子正好在森林里散步的时候,老师就是那个钟声,能够把这种美好的感觉加深。

我觉得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老师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不是引导者,而是协助者。在协助的过程中老师发挥更多的作用应该是尊重。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更好的带动他们的成长。在这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讲究尊重二字,友爱源于尊重,理解离不开尊重,尊重获得相应的回报与恩惠。我们尊重学生,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建立在尊重基础上的爱,才能更好的作为钟声,加深他们对世界的认知。

孙园长讲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在回家后把家长买给她的一长溜娃娃排排坐的摆在床上,那小孩说:“不许说话,赶快睡觉!要不睡觉我就要管你们了。”她妈妈说这个小孩把娃娃当木偶在表现她的老师的所作所为,其他场合的情况就更糟。这其实是幼儿园的老师不尊重孩子的行为,为了自己轻松而让孩子规规矩矩。这样反倒严重的影响了孩子。成人好压制控制它人,却将这样的思想传递给孩子,孩子却成了成人的一面镜子,映射出他们的思想束缚。

我们尊重孩子,从他们的角度去认知世界,陪他们一起感悟环境,我们不可嘲笑这为幼稚,我们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一个儿童的成长就像孕育着的花骨朵,没有适当的生存环境,即便是快要开放也可能会一不小心夭折。我们尊重他们,也同时培养了他们去尊重他人。所以,我们给孩子尊重,是给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间。“给自由是给品质,不是条件”,只有我们爱孩子,尊重孩子,让他们自由的感知生活的智慧,从中摄取对世界的探索意识,开发意识,具备常人无法想象的创造力,而这样的原始创造力是多么的伟大!

《尊重你的选择》

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既然放弃是你的意愿

我会让白鸽停留在你的肩头,为你唱着动听的歌 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既然转头是你的决定

我会给你自由的清茶,让你品味我的大度 我会尊重你的选择,既然是注定的结局

我不会追问那难言的困惑,让你自由的走开

结合到自身,一个将阳光洒遍生命的职业——老师。是多么神圣而伟大,当我们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用开朗,豁达,阳光般的心态去做那森林深处的那声钟声时,我们其实也收获了幸福深处的感动。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当用爱去让他们自由成长时,我们收获到的是更多的意料之外,这是苛求所远远换不来的„„我们互相的尊重,才能更加和谐的让学生成长,才能让他们在体会自由中前行。语言

语言是推开心灵的把手,语言是开启智慧的钥匙,语言是行动的指南针,语言是万物归于和谐的宝贝。语言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好的语言也是一种行为艺术。能将丑恶的伏地魔变成天使,他能将灭亡的世界变成天堂。语言是多么美妙的东西!

教育语言也是一门可供大家学习和参考的行为艺术。它能带给孩子美妙的天堂也可以带给他们丑陋的地狱。

在中国的教育理念中,所有的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够发展的非常好。中国的传统叫法称为“光宗耀祖”,能出人头地,能成名成家。所以在对待孩子时,首先在语言方面就在不断的破坏其原来设定的目标。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孙园长这样解释:因为从大人嘴巴出现大多数的语言是阻止孩子这样发展。比如,孩子一往高处爬,我们会说“摔下来了”,去抓杯子,会说:“烫着了”。所以从头到尾一个家长给孩子说的都是孩子每做一件事,最后的结果对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伤害。这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语言。

但是我们却不知道反过来给孩子一种更好的,更准确的,更具有积极心态的语言。孙园长又举了这样的一个例子来作为帮助孩子成长的范例。

有一个孩子双目失明,长到6岁时,发生了一件他所不能理解的事。一天下午,他正在同另一个孩子玩耍,那孩子抛出球给他时喊到:“当心!球要击中你了!” 球击中了他,他极为迷惘不解地回去问妈妈:“他怎么在我之前知道我将要发生的事?”他妈妈温和的告诉他:“你是个瞎子。”她把孩子的一只小手握在手中,数着孩子的手指说:“人有五种感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视觉,这五种感觉中的每一种都把信息传到你的大脑中。”她把孩子表示视觉的手指弯起来,按在手心里说:“你和别的孩子不同,你没有视觉”她温和地对孩子说:“你站起来。”她拾起他的球。“现在,伸出你的手,你能用四个而不是五个手指抓住球。如果你由那里入门,并不断努力,你也能用四种感觉代替五种感觉抓住丰富而幸福的生活。这个孩子一生都没有忘记他母亲的话,他确实以”用四个手指代替五个手指"的信条,抓住了他完美的生活。

这就是语言的魅力,前者是在摧残孩子的天性,让孩子在长久的在打断与恐惧的后果中挣扎,后者是善良的的抚摸,让孩子知道自己的缺点却不畏惧,用阳光般的心态去看待他生活中的美好。这样的语言何其神奇,何其让人惊叹!

老师也是一样,学会用适当的美妙的语言去与学生交流也是一门该学习的艺术,作为大学的老师往往会遇到叛逆的学生,因为他们正处在青春期,如果一味的去逆着他们与他们不知该如何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这样就会不利于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去做好与学生的交流,更不用说带给学生如源泉慰藉般的工作。我们爱他们,也要懂该用什么样的语言与他们沟通。我们给他们自由,也要知道,我们也有纪律去要求一些。我们离不开的是语言带给我们表达思想的方式,我们离不开的是语言带给学生的我们如阳光般辐照的爱。

和谐成长,让爱与自由同行,让学生在感知,尊重,与语言的艺术中学着去找到自己的位置。我们只有端正爱的态度,给学生成长的空间与自由,我们相信,这样的心态能带给学生阳光般的心态与人生。

感知是学生的自由与能力,让它们在阳光下变成品德; 尊重是学生的态度与思想,让它们在交流中变成灵魂; 语言是老师的行为与方式,让它们在交流中变成桥梁; 《爱与自由》有很多让我感动的片点,总结以上,是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有更大的发挥。也是希望把教育作为一门神圣的职业,陪伴我走过我的年华。一种坚持是一种伟大,一种向往是一种梦想。怀着梦想去推己及人,怀着梦想去寻找灯塔。我一直相信,我会为自己也为我的学生开启一条幸福之路。

我们一直都在关心这样的问题:爱是什么?我们用嘴巴讲着我们的爱,讲着我们是多么的爱孩子,爱亲人,其实我们却在实际的生活中,用言语将那份停留在心间似乎是爱的东西变得面目全非。所以爱对孩子来说到底是什么呢?

“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不图谋恶事,不以不义为乐,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自息的等待。”

无论是否是亲人,朋友,用心中的博爱去爱他人,也会在漫长无尽的追求长河中找到属于我们的那一泓清泉。也会在绵延山河,万古翠绿里找到那归寂心田,荡漾苍穹的一揽枝条。

给孩子那无私般真正的爱,让孩子在他们美丽的蓝图中勾画出那至善的自由!

让孩子的爱与自由同行,让他们能张开理想拥抱未来!

第四篇:读《爱和自由有感》

读《爱和自由》有感

安镇实验小学华益

与其说被作者的观点吸引了,不如实话实说是被作者描述的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例子深深吸引了,因为她所描绘的现象跟我儿子曾经经历过的与现在正在发生着的一切是多么的相像。带着好奇读完全书,读过后欣喜满怀,豁然开朗,对“爱”和“自由”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个没有玩过水玩过沙,没有领略过大自然的美,没有和同伴追逐嬉戏过,没有发自内心大笑过的孩子,虽然浑身披挂着知识,确可能离幸福很远。”这是本书前言中的一段话,也是我一直践行的观点。没读本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自己做得很好。其实我所想的我所做得少之甚少,如井底之蛙,非常狭隘。

儿童处在一个弱小的状态,需要成人来帮助他成长。但帮助儿童成长不是说由成人来塑造儿童的精神。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人的发展、人的精神必须从感觉中发展。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心理的成长过程,而不是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中没有一样东西最初不是源于感觉。智力的成长是附着在心里成长之上的。因此,儿童时期不需要成人的“灌输”,而是需要条件准备,儿童会自己吸收。

读完全书,接受了一次理念的刷新:儿童的智力来源于感觉,他们的感觉经验成人无法替代;个性跟创造力之间是画等号的,创意不能教;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因为拥有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样的孩子从不会停止成长。长大成人后,他不会象父辈一样历经坎坷寻找自我。因此,他拥有巨大的潜力和创造力,无人能撼动的尊严与自信„„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电视上了解到了曾经轰动一时的中国科技大学78界少年班的“神童”,虽然曾经背负相同的成长过程,但今天的他们确有着各自不同的职业,或许成功,或许失意,不再是人们眼中的神童,但他们在教育观点上完全一致,那就是:不要试图包办孩子的未来,重在顺其自然的引导。我想今天作为教师的我,应该重新审视教育的真谛,教育是事业,事业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无论是教育自己的孩子还是学生,我们要做的是创造和谐的氛围和有效的环境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亲历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的增长与心智的成熟。我们不能用引诱和奖励来唤起孩子的热情,而是要给孩子一个自主认识事物内在规律的机会与过程。用爱心去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用爱去托起每个孩子的美好明天。

第五篇:读《爱和自由》有感

读《爱和自由》有感

——悠悠

《爱和自由》是一本充满爱的书,它在教我们如何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

没读这本书前,一直以为优秀的孩子是教出来的。其实不是,孩子是带着精神胚胎来到这个世界的,他们的内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父母不需要扮演上帝的角色,教孩子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人。我们能做的只是给孩子提供满满的,持久的,无条件的爱和自由的空间。只需这么做,孩子便足以成为一个优秀的人。

很多父母都声称自己是爱孩子的,他们给孩子提供最好的衣食住行,给孩子报各种兴趣班,给孩子说自己是多么的爱他们。然而这些所谓的爱,背后的真相是:父母小时候无法享受到优越的物质条件,他们就会尽可能给孩子提供,以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强加给孩子的特长培养,也只是随大流,亦或是成为同事和朋友间炫耀的资本;至于,不停地向孩子灌输自己的爱意,想来是给不够强大的内心多一些安全感。其实这不是爱孩子,这是爱自己。当父母的心智发展的不够好,自己都还是个缺爱的“大孩子”时,又怎么能够给孩子真正的爱呢?

作为一名80后,我深感到自己的成长是父母教育不当的结果。我没有责怪父母的意思,因为没有人教他们如何做一名合格的父母,他们也是摸索着,用自己的爱来抚养孩子。父母是爱我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只是他们表达爱的方式不正确。当我犯错误时,妈妈的脸色会很难堪,继而是训斥或打骂。用妈妈的话说,我很犟。哥哥挨打时是默不作声的,而我,妈妈要求我跪下时,我不会照做。妈妈便用按的,但按下后我会立刻站起来,我是不服气的,是不愿意接受这种对待的。这是妈妈告诉我的,我自己并没有这段记忆。但是妈妈难堪的脸色一直在我心中,那种表情是愤怒,是恨,还是什么?我说不清楚,只是我很恐惧。于是每当有人生气时,那种脸色都让我非常不安,即使他们生气和我没什么关系,但我会莫名的紧张和恐惧。原来这是我的心理障碍,我成了看人脸色生活的人。

都说打是疼,骂是爱。相信不止是妈妈,很多父母都是用这种扭曲的方式来爱孩子的。而且更可怕的是,这种方式是会延续的。小时候哥哥经常挨妈妈的打,现在哥哥的两个孩子也会挨哥哥的打。理由也是惊人的相似:工作压力大,孩子又不听话。是的,父母希望孩子是顺从的,是听话的。但是他们没有耐心用爱来表达,却用打骂来要求。从小到大,妈妈说的最多的就是,你要听话一点。我时常羡慕那些被父母拥抱,亲吻的孩子。但妈妈认为,都这么大了还这样,会宠坏的。是的,妈妈需要我做个乖孩子。一个尊敬长辈,顺从兄长,谦让弟妹的乖孩子。于是我一直是一个:“乖孩子”,一个压抑的“乖孩子”。我只有不断的压抑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才能假装成为妈妈心中的乖孩子。

还记得,小时候我特别喜欢捉蜻蜓,五颜六色的蜻蜓在天空中飞的样子,真的好美,好自由。那天我捉了一只蜻蜓,正在好好欣赏,表妹经过,被蜻蜓吓坏了,哇哇大叫。妈妈闻声而来,立即要求我放飞蜻蜓,我不肯,我不明白这么美的蜻蜓有什么好怕的。但是妈妈夺过了蜻蜓,摔在地上,我眼睁睁的看着蜻蜓在地上痛苦的挣扎,我的内心也随着它痛苦的挣扎,但是我什么都做不了,这是多么残忍的一幕。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不喜欢表妹,我讨厌她跟着我,粘着我,更讨厌她和妈妈告状。但是我不能表达,因为不被允许。于是我情绪低落的时候,不会也不想表达。我会摆一张臭脸,不愿意和别人沟通。原来这是我的情绪侵入。

很感谢这本书,让我觉知到我身上的缺点和不足,是父母教育的不妥。正是因为自己曾经经历过这些,才会更愿意用真正的爱去对待别人或是自己将来的孩子。不会给孩子脸色看,不会打骂,训斥孩子,不会剥夺孩子的喜好。我知道这很难,因为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已经潜移默化的深入我的内心,我需要学习,不断努力的学习,才能坚定爱和自由的道路。

曾经,妈妈用打骂来爱我,爸爸用鼓励来爱我。只可惜爸爸在我上小学的时候就到外地做生意去了,在正负能量的抗衡中,我没有很好的成长。值得庆幸的是,爸妈和哥哥是爱我的,我也是爱他们的。只是错误的爱折磨了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但是没关系,我们可以用真正的爱来改变这一切。虽然我们已是成人但仍需成长,在爱与被爱中成长。感恩!

下载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教师读《爱与自由》有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读《爱和自由》有感笔记

    读《爱和自由》有感笔记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

    读《爱和自由》有感1500字

    读《爱和自由》有感1500字薇薇过去,相较友好地对待周围的朋友亲人,对待曾经的爱人却是相当苛刻。比如,恋爱的时候会拿一些小事儿去衡量是不是真的爱我?有没有足够爱我?若干年后会......

    老师读《爱和自由》有感[推荐5篇]

    老师读《爱和自由》有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就有必须要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老师读《爱和自由》有感,仅......

    《爱和自由》有感

    读《爱和自由》 ——机关幼儿园 丁小玲 看完这本书,第一感觉就是,这本书里关于对幼年孩子的描述实在是太贴切,太真实了。《爱和自由》是由著名教育家孙瑞雪的演讲稿整理而成,几......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读《容忍与自由》有感 在文中,胡适提到了“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接下来举出了年轻时在报纸上发表的与容忍背道而驰的文章进行自我反思。能够反躬自省......

    读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有感

    《爱和自由》这本书的作者是孙瑞雪。这本书里教育观点让我耳目一新。我和我身边的大多数人都认为教育孩子是一项大工程,而我们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因为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对......

    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我们社会现......

    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读《爱和自由》心得体会 教师姓名 《爱和自由》在中国,已经有至少30万家长读到了这本书。它的流传,不是因为潮流或炒作,而在于思想的吸引力,这是一本可以改变孩子一生的书。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