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成绩更重要
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比成绩更重要
当哪个孩子期末考试后带回一张不甚理想的成绩单,做父母的就会愁眉不展,心里如同存了一块病。有些父母焦虑不变,有些父母反应强烈。学校老师和社会上的通行观念,也有形无形地给做父母的心理上施加这种压力。
事实上,这些做父母的,都或多或少地忽略或者忘记了自己做孩子时的经历,这当中不乏一些事业有成的父母,而在少年时代的他们,也并非门门功课都优秀,有些甚至还不如孩子们现在的学习成绩呢。
那么是否可以说,孩子最初的学习成绩无关紧要呢?完全不是,相反,这是人一生当中非常重要的知识启蒙时期。
许多父母只是基于一种社会压力而不得不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譬如,目前流行的升学过程即是以考试成绩决定孩子的三六九等。每个做家长的都希望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优于他人,从而考上好的小学、好的中学,以至将来考上名牌大学,这也便奠定了孩子一生的“成功”基础。实际上,这里面存在着许多误解。
不能否认,学习成绩在很大程度上确实反映了孩子的智力和能力。但是它在另外一个方面却忽视了一个同样重要的因素,即目前的教育制度存在一时难于弥补的某些缺憾,譬如,这种教育制度中的某些统一模式与孩子性格、心理上的不相和谐。它包括课本内容的深与浅,知识量的丰富与单一,孩子理解问题的能力强与弱,还有课堂学习、家庭作业与课外活动、父母对孩子生活与学习上的关照程度等等,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很多难以调和的矛盾。因此,许多父母在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的同时,却忽视了他们在智力上的开发,造成一些孩子虽然能应付各科考试且时常成绩优艮,然而知识面却异常狭窄、动脑动手能力越来越差的奇怪现象。
这种情况一定程度上缘于社会方面施加的压力,譬如单纯看重考试成绩。在学校里的具体表现是,老师的升迁也挂在了学生的考试成绩单上。于是繁重的家庭作业,没完没了的测验,一股脑地压在孩子和家长们的头上,似乎不如此便有误孩子的前途、老师的前途以及国家的命运。
一些做父母的尽管也发现了这一切造成的恶果,却也无可奈何,深知自己没有能力抗拒这种铺天盖地的教育潮流,也只好投身其中,随波逐流。许多孩子因此而体质下降、性格忧郁。另外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孩子们上了大学以后,尚不知怎样洗衣服、怎样煮饭,甚至与人的交往都有障碍。
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伟大人物幼年时的成长道路。例如爱迪生小时候便不愿拘泥于学校的教学方式,因为常常提出一些令老师莫名其妙的问题,而被学校视为“呆子”驱逐出学校,但是十年后,正是这个孩子成了享誉世界的有近千项发明的大科学家,这主要归功于他的独立思考和善于自己动手的特质,同时还有母亲对他学习上给予的关心,使他能在一种活跃、自由而非死板的气氛中健康成长,邀游于知识的海洋。另一个事例同样能说明这一点。美国小说家威廉·福克纳小学上得极不正规,他对学校功课不感兴趣,但对猎枪和野外生活倒很热哀,经常逃学去打猎或者抱着家里的藏书读个通宵,五年级的时候他退了学,在乡间做刷油漆和洗盘子的杂工,东奔西走。他曾经想继续上学,但读了一年大学,又因为英语不及格,只好退学。后来他在一个小邮局谋到一份差事,却因为把邮件搞得混乱不堪而被迫辞职。与此同时,他的写作才能却逐渐发挥出来,而且一发不可收,成了影响世界的大作家,最后在离开学校三十多年后的1949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
类似事例还有很多,像大音乐家柴可夫斯基、微生物学家巴斯德少年时期在学业上都表现平平,很不出众,然而他们的创造才能却潜藏在貌似的平凡下面。
这并不是说孩子可以不要学习成绩,甚至可以退学在家,重要的是如何身处目前的教育休制,而不为其伤害。
父母们在看到孩子学习成绩不佳时所流露的表情,给孩子造成相当大的精神压力,同时学校的那种所谓的“学习风气”更把孩子搞得晕头转向。有些脾气暴躁的父母用责骂惩罚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加剧了孩子心理上的沉重感。而一些有经验的父母会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探讨成绩不佳的原因,一边分析一边商量如何加以解决,这使孩子感到亲切,无所顾忌地谈他所遇到的问题。父母正是在这当中发现一些问题的症结所在。
另一个给予父母的忠告是:在上学初期,好的学习习惯应当是最重要的,而习惯的培养,父母必须利用好一年级的“黄金时期”。
我们在一份学生调查资料中看到一些孩子颇带成人口气的话语。当被问及“你的学习成绩若不佳,父母会用什么方式对待你?你怎么想?这种方式对你是否有好的效果?”时,下面是他们的回答:
偶尔有一门成绩不好,他们也不会说什么,只是自己心情不好受,父母喜欢我,我当然不能让他们失望。
他们会拉下脸,做出一副阴天下雨的样子。这真令人烦恼,我想要是他们看不见成绩单就好了。好处?没什么好处。
他们会追问不休——这究竟是怎么回事?我怎么知道,也许是该我倒霉。还不如打我一顿呢,或者让我变成瞎子、聋子。你说能有什么好效果。
他们根本不知道我的成绩,因为我既不想告诉他们,他们也不想问。我觉得这也不错。
第二篇:学习习惯的养成比成绩更重要
学习习惯的养成比成绩更重要
亲爱的孩子们:
您们好!
春,乍暖还寒,昨天开始,天又变了一张脸,请大家添衣御寒,千万别感冒了,这个季节匪夷所思,最容易生病的,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哟。
孩子,周末的时光无论作业做完与否,都要记得和父母多聊聊天哟,首先让自己的心轻松下来,感受和父母在一块聊天的惬意,分享彼此的故事,一块儿干家务,一块儿看电视,一块儿听音乐,一块儿锻炼,尽情享受亲情间的温暖与快乐。
这一周我从家长留言和与部分孩子电话沟通中,发现一个很具普遍的问题——不能将心静下来投入学习,主要表现在上课不能专心听讲,课后作业不能认真完成上。这些现状不仅困扰着您们,同时也困扰着您们的老师和父母,让彼此都很不开心对吧。
孩子,对于学习来说有四个最基本的习惯:一是上课专心听讲;二是独立完成作业,三是课后认真复习;四是课前认真预习。这四个基本习惯您有吗?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快退休的高三老师,她对毕业班的同学说,你们是我带的最后一届学生,我教了那么多学生,只有一个愿望,就是希望我有学生能考上北大清华。如果谁能考上,我就奖励他1000元钱。这钱可是老师准备从自己的腰包里掏的,结果这一年班里有3位同学考上了北大清华,真是奇迹。老师便用3个信封装了3000元钱递到3个学生手中,执意兑现诺言。学生推辞不下,说要给老师礼物,老师就说,我是要礼物,但不要你们花钱买的礼物,我要你们高中三年的课堂笔记、三年的家庭作业和三年的考试卷子。学生们说这没问题,回家整理好就送给您。
然后老师就开始研究这3个人的作业、笔记和试卷,发现一个共同点:不论是记笔记还是作业、考试,都是有条不紊、脉络清晰,进而发现实际上学习成绩的好坏取决于学习习惯的好坏。中国科学院有位心理学专家王极盛,他专门研究高考状元,发现高考状元实际上就是学习习惯好的人,所以学习习惯很重要,正如俄罗斯有位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对习惯有句非常精辟的描述:“习惯是我们存放在神经系统中的道德资本,你有了好的习惯,一辈子就享受不尽它的利息,你有了坏的习惯,一辈子就偿还不尽它的债务,坏习惯能以它不断增长的利息让你最好的计划破产。”多么深刻的话语啊!
孩子,上课不能专心听讲,当然课后作业就不能认真完成,这样的时间长了,坏的习惯就养成了,当您想改的时候就很难改呀,所以不能静下心来是学习的大敌。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蒙古的部落使者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部落大使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给皇帝: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全国最好的珠宝匠检查那个金色小人,称重量,看做工,所有测量办法的结果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分别插入三个金人的耳朵眼„„ 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孩子,听讲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听讲能力的高低是决定一个人能否聚精会神听讲的重要因素。人的听知觉能力包括分辨能力、记忆能力、理解能力、编序能力,正如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一样——最有价值的人不一定是最能说的人。老天给我们两只耳朵一个嘴巴,本来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的。
高士其爷爷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他小时候上课总能专心听讲,他的学习成绩年年都是班级里最好的,全校老师和同学都夸他是个好学生。有一次上课的时候,高士其坐得端端正正地专心听讲,同桌小林凑到高士其的耳朵边,悄悄地对他说:“我们来玩斗青蛙吧!”高士其正用心听老师讲课,小林的话,他根本没有听见。过了一会儿,小林又轻轻地碰了碰高士其,高士其还是一心一意地在听课,眼睛一直看着老师。小林心里挺不高兴,使劲拉了一下高士其的衣服,这一来,高士其回过头来了。小林指指膝盖上的两只纸折的青蛙。高士其明白了:是叫他一起玩斗青蛙呀。他对小林瞪了一眼,又专心地听老师讲课了。下课了,小林不高兴地对高士其说:“刚才你为什么不理我,我不和你做好朋友了。”高士其说:“下课的时候,咱俩一起玩,是好朋友。可刚才是上课,上课是学习的时间,我要是理你就不能专心听讲了,会影响学习。所以我就不理你。今后上课的时候,我们可都要认真听讲。”听了高士其的话,小林赞同地点了点头。
故事中,高士其的同桌小林几次拿纸青蛙与他玩,他都不予理睬,依然专心听讲,因此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这也为他后来成为著名的科学家,作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当我们懂得了只有上课专心听讲才能学习好的道理后,就要真正的严格要求自己,上课时不讲小话,不玩手机,不吃东西,不东张西望,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做到耳朵注意听,眼睛注意看,脑筋跟着想,作业时抓紧时间,一心一意,只有这样才能克服我们自身的不足。时间长了,好的学习习惯就养成了。祝孩子们健康、快乐、进取!
第三篇:责任意识比成绩更重要
责任意识比成绩更重要
责任意识决定着学业的成就,更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作为一所初中学校,新开中学把 “播下良好习惯,收获自觉行为”作为信条引领学校发展,把“培养责任意识,成就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都活泼自信„„责任意识来自多种方式
走进新开中学,就会发现丘吉尔和歌德的名言“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粘贴在楼内的墙壁上;楼道里贴着师生亲手书写的道德格言;教室里挂有学校制定的学习常规;班会课上,同学们会整齐地朗读《弟子规》„„
学校校长告诉教师,为营造良好的责任教育氛围,学校利用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反复给学生讲道理,让他们明白责任的标准,以及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带来的不同后果。这样,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入耳、入脑、入心。
如今,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有了可喜的变化:在家里能帮助家长干家务;在学校见了老师会问好;遇到老师拿着东西会立刻上前帮忙;进入教室会轻轻推开门;进办公室会喊“报告”;教室的地面脏了,有人主动的打扫干净„„
责任意识来自好的理念
针对新开中学是一所初中学校,学生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思路,从行为细节入手,把德育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上。
“责任意识比好成绩更重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际的。”学校校长和她的教师团队始终认为,“对学生责任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集体氛围中得到纠正,学生个体的进步又能促进整体良好氛围的提升。”
学校校长说:“如今,每到课间操时间,我们学校操场上总会活跃着整齐划一的身影,在口令的提示下,同学们会和着音乐,自觉完成集合、做广播操、踏步回班等一系列活动。”
这样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该校教育中最大的亮点。
第四篇:责任意识比成绩更重要
责任意识比成绩更重要
责任意识决定着学业的成就,更决定着人生的成败。作为一所初中学校,新开中学把 “播下良好习惯,收获自觉行为”作为信条引领学校发展,把“培养责任意识,成就美好人生”作为教育理念,让每个孩子都活泼自信„„责任意识来自多种方式
走进新开中学,就会发现丘吉尔和歌德的名言“高尚、伟大的代价就是责任”、“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粘贴在楼内的墙壁上;楼道里贴着师生亲手书写的道德格言;教室里挂有学校制定的学习常规;班会课上,同学们会整齐地朗读《弟子规》„„
学校校长告诉教师,为营造良好的责任教育氛围,学校利用主题班会等多种方式,反复给学生讲道理,让他们明白责任的标准,以及负责任和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带来的不同后果。这样,让学生的责任意识入耳、入脑、入心。
如今,学生们的责任意识有了可喜的变化:在家里能帮助家长干家务;在学校见了老师会问好;遇到老师拿着东西会立刻上前帮忙;进入教室会轻轻推开门;进办公室会喊“报告”;教室的地面脏了,有人主动的打扫干净„„责任意识来自好的理念
针对新开中学是一所初中学校,学生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较差,特别是学生的综合水平参差不齐等现状,学校始终坚持德育为先的教育思路,从行为细节入手,把德育工作的重点首先放在学生责任意识的培养上。
“责任意识比好成绩更重要,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虽然不是德育教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际的。”学校校长和她的教师团队始终认为,“对学生责任的教育,目的是让学生的个体差异在集体氛围中得到纠正,学生个体的进步又能促进整体良好氛围的提升。”
学校校长说:“如今,每到课间操时间,我们学校操场上总会活跃着整齐划一的身影,在口令的提示下,同学们会和着音乐,自觉完成集合、做广播操、踏步回班等一系列活动。”
这样的责任意识,已经成为该校教育中最大的亮点。
新开中学
第五篇:孩子的心理成长比学习更重要
孩子的心理成长比学习更重要
孩子刚入初中,我们都条件反射般地关注孩子的初中学习和生活,我们往往看到的也只许只是表面。在这个阶段,孩子们的心理变化您可注意到了吗?特别是再过一段时间。
家长们可千万可别忽视了孩子们的心理问题,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下面的分析值得您看一看。
(一)初中生的“弱点”
学生知识的实有水准不能与新知识的起点合榫,或教与学彼此摸不着思路。
(二)初中生的“需要”
1、爱的需要和成人关心的需要。对于“心理上的断奶期”的初中生,要从依赖成人抚养教育为主转变为独立从事各项活动的成年人,需要成人(教师、家长)的关爱和关心,得不到成人的爱就会使学生产生自卑感,担心失去成人的爱时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
2、自尊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
3、自主和独立的需要。进入少年期的儿童产生了“成人感”,他们不再像小学生那样以为家长和老师的话都是正确的,他们要求老师在学习上引导自己探索,在生活上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
4、求知和学习成就的需要。学习是初中生的主导活动,它的状况如何,会影响其他活动。学习中取得好成绩是他们最大的需要。
(三)初中生的“变化”
1、更强调竞争。尤其是学习上的竞争。
2、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而出现部分学生厌学现象。
3、生理与心理的变化。
(四)初中生的“不良心理”
1、逆反心理——这是一种与教育作用相斥的心理“对着干”。
2、称霸心理——这是一种为了展示自我的变态心理。
3、猎奇心理——这是一种生理与思想发展不协调的心理。
表现为:求知欲的异化,好奇心的变态,对心中偶像的过分崇拜,对异性的神秘感。
4、报复心理——这是虚荣心受到损害后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心理。
5、模仿心理——这是心理不成熟的具体表现。如模仿影视剧中打斗、抢劫杀人、谈恋爱等。
(五)优秀初中生的表现
1、知识和技能: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功,能够适当应用学到的基本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注意力集中:不容易分心,能在充分的时间里对一个问题集中注意力。
3、热爱学习:喜欢探讨问题和做作业,并乐于处理比较困难的问题、作业和进行争论。
4、情绪稳定:经常保持自信、愉快和安详,有幽默感,能够适应日常变化,不暴怒。
5、关心集体:乐于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助人为乐,和他人融洽相处,对别人不吹毛求疵。
6、兴趣广泛:对各种学问和活动都感兴趣。像艺术、书法、阅读、数学、体育和社会常识等。
7、坚持性:把指定的任务作为重要目标,并努力完成它。
8、善于口头表达:能使用众多的词汇表达一件事或一个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