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特别是父母亲本身的文化素质、自身涵养相对低时,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父母亲对孩子的负影响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在此,就几种典型的现象加以分析
1. 对孩子过分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随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上升为小皇帝、小公主。由此造成了父母亲,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过分宠爱,或者说是溺爱。但是这并不是好事,相反,父母对儿童过度的溺爱和保护,会使孩子过于顺利,没有经历风雨的机会。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软弱,依赖他人而不能独立。正如周海宏博士曾对过度保护作过冷峻剖析:许多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对儿童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溺爱的后果便是孩子自私、冷漠、唯我独尊,且叛逆的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过多的庇护,会使这些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他们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便会无所适从,甚至会自卑而走向极端。而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勇于挑战困难的人。
2. 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总是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做一些错事。有些父母不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的错误,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声训斥、指责甚至谩骂,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孩子感觉茫然无措,做事情被动,易产生孤独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过无措、被动和孤独的孩子,在个性上会出现强烈的排斥感:一种是排斥自己、自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不被重视的,在成长中很难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另一种是排斥外界,怀疑一切,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不起自己,易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攻击他人,人际关系恶化,再进一步,则会强化攻击性,进入人际关系恶化互动,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桑代克也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尝试错误的过程。在真正学到一个东西之前,孩子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尝试与失败的渐进的过程,通过“尝试与错误”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所以,家长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犯错误后,家长要做的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导既教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世,又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不仅应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及早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在那些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孩子上学后给自己一个合理明确的定位,发
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取得更高的自信指数。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3. 父母亲本身的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在人生价值观上对“成功”与“幸福”的诠释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有不良表现时,应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与其让他们记住规则,不如给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家长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坦诚地进行交流,要放得下做家长的面子,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纠错,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如何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这一点对于教育有不良人格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所做的事更大,其最终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觉。家长只有反思教育行为及其结果,总结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龙成风,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缺乏心灵上的沟通
许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与儿童沟通的愿望,但存在沟通的无奈。不少父母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局限,加之缺乏学习提高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仅仅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层次的“温饱水平”。即使有些父母跟孩子沟通了,但又没听懂孩子传达的信息和感受,总是打断他们,忍不住去指导和说教。这样的沟通,其实是单一沟通。孩子听见以后,往往会一言不发。因为家长所说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其实,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倾听,遇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再提供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好处是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比如,在对待孩子说谎的问题上,不少父母要么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要么就是棍棒教育,让孩子的情感处于一种压抑或困惑的状态。结果是孩子不敢与父母交流,有话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向、孤僻。如果父母换一下视角去帮孩子,把指责转换成欣赏孩子的某个方面,把棍棒改为真情去引导,那么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出现阳光。那么,下次、下下次再出现疑惑或是困难时就会很积极地和父母交流沟通。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了学习的相关理论,越来越意识到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对塑造成人后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所以想针对这方面发一些自己的感慨。然而,在个体成长发育的儿童时期,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正确地疏导和指导。其中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观念、沟通技巧、沟通态度和沟通的互动性可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更加充实自己,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第二篇: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贺秋雨
西南大学xx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希望”,所以对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儿童今后的发展如何,那就要看教育的发展了,因此教育就起到了主导和决定定性的作用。而教育一般可分为三个方面:家庭、学校、社会。在本文我要谈论的就是家庭对儿童的影响。说到家庭对儿童的影响那就要说到家庭教育了,家庭教育是指:在生活中家长以自己的主观思维和见解,经过言传和实践生活体验,以达到对儿童教育和影响的社会活动。,教育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甚至决定性作用,而教育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内涵。本文主要谈谈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影响。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着社会培养人才的要求,通过自身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儿童实施的含有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儿童在家庭中所接受的教育,一方面是来自家里的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社会生活的要求,对儿童施加的直接性教育;另一方面,是来自家庭氛围里的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家庭中家长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他们是儿童第一任乃至是终身的老师,同时,家庭也是儿童的第一个社会生活环境,是儿童接受生活教育、品德教育最长久的场所。由此可见,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和社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家庭教育;方式;儿童;影响
我们知道,一个儿童刚出生时是个纯粹的“生物人”,只具有生物体所共有的吃、喝、拉、撒、睡、哭等先天性本领,而其他的本领都是在后天的学习中所获得的。家庭是儿童第一次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位老师,是儿童的基础教育指南。在儿童的早期阶段,父母教儿童说话、走路、穿衣、吃饭、辨认周遭的事物,并且形成一些简单的伦理观念。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父母就会对儿童进行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1
技能、思想、感情、交往等多方面的教导,尤其是父母在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即儿童出生到3岁左右的这段时期,发展了儿童的智力和认知能力。以上所有这些儿童在早期所接受的教育为其今后快速适应社会的生活和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奠定了基础中的基础。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儿童从小没能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会对其一生产生不可预知的不良后果。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家庭中,教育问题不断的凸显,存在不同程度的家庭教育方式的误区,已逐渐引起社会、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因此,作为家庭教育主体与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承担了对儿童的生理上的精心照料、智慧的正确诱导、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塑造的巨大责任。
一、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不同影响
在选择家庭教育方式的问题上,家庭成员内隐的权力和外显的沟通方式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一个家庭的家庭的互动状况也能从沟通方式中清楚的体现出来。沟通方式的不同,显示不同教育的影响,对家庭教育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效果。
和睦美满的家庭对儿童形成健全的身心有着特殊的影响力。儿童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形成单亲家庭,这严重影响了儿童身心的身心发展,甚至导致一些儿童的性格不健全。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儿童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现根据父母对待儿童的情感态度和控制程度将他们分为以下三种:独断型,放纵型,民主型。
(一)父母独断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属于独断型的父母,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的缘故,对儿童的生活和学习采取了独断的方式,忽视了儿童也是有思想的个体的因素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儿童要求严厉,又在情感上排斥,并且对儿童的需要缺乏反应性。在独断型父母的教养下的儿童,通常自卑,易激动,缺乏目标,他们从来得不到什么满足,对他们的所处的环境也毫无控制,他们通常感到拘束和愤怒,但慑于敌对的环境而不敢表露出来。这类儿童容易表现出不愉快,对压力很敏感,缺乏目标的情况。
(二)父母放纵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现如今,很多家长以儿童为中心,无条件满足儿童的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造成了
当今社会家庭中常见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应该清楚的了解到,放纵会使儿童自私、任性、骄横、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心,甚至不懂得正确的对他人表示尊重、关心和感谢。这样的儿童一旦离开家庭,走向社会,便会无所适从,处处碰壁。
现实中常有这样的情形:当儿童因某种愿望得不到满足,而以各种方式胡闹,甚至是躺倒在地上撒野时,父母并没有加以制止,反而无条件地满足。我们的家长没有及时意识到,这种顺从、宠爱会一次次地滋长儿童的坏习惯,也许他们认为,儿童的要求他们是能满足的,因为他们是儿童,儿童的错误也是可以原谅的,但同样也因为他们是儿童,有朝一日,他的要求不能满足,那将会是怎样?父母极端的放纵,以及对儿童随意地表达冲动的鼓励,都与儿童的冲动行为和缺乏控制的发展密切联系,他们认为这些冲动的自由表达是自己能给予满足的,便尽力满足,而恰恰是这种错误的观念纵容了儿童。
所以,在宽容、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儿童,一般性格较为冲动,不顺从、缺乏自控、专横,而且攻击性高,对成人易出现严重的反抗情绪。
(三)父母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
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必须建立在亲子关系平等基础上的。民主型的父母主要表现为:把儿童作为独立的、有思想的个体,注重培养儿童的主动精神,以及他们的自理、自制能力,父母对于儿童的期望、要求及奖励、惩罚等较为合理,经常与儿童进行交流与沟通,尊重并听取儿童的意见,及时纠正自己在教育儿童中的失误。此类家长对儿童表现出的关心、尊重、理解、信任,爱而不惯,严而不苛,以及对儿童进行正确的鼓励和引导,使得儿童变得真诚、自信、自尊,生活态度积极,有责任感,在人际关系中于他人相处融洽,社会适应也较为良好。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绮、卢咏莉通过调查研究,指出父母双亲的严厉的教育方式都与儿童被负提名、儿童的攻击性、学习问题等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被正提名、儿童的害羞等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严厉的教育方式与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负相关。母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儿童被负提名有显著的负相关。父亲民主的教育方式与儿童被正提名、儿童的社交能力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儿童的攻击性和学习问题有显著的负相关。天津社会学院的关颖等通过对天津市区、郊区各一所小学、一所儿童园实施问卷调查,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证实了父母教育方式对于儿童行为的影响。得出了,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高分组的比例大大高于其他类型的。反之,父母采取独断型和放纵
型教育方式的儿童,在社会化程度上其低分组的比例远远超过民主型。
很显然,三种教养方式中只有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成长是最有益的。
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儿童行为问题产生的重要因素
为了能更深入的的探讨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成因,我们先来看第一个案例。某男孩,6周岁,非常好动,上课时不爱认真听讲,要么总是搞小动作,要么就是逗周围的小朋友说话,只有在老师大声斥责的时候才会有稍微的收敛,但坚持不了多久,又会恢复成老样子。在平时,常常有以打、踢、推、咬、威胁等方式攻击其他儿童的情况发生。在集体活动中,也表现得比较霸道,常跟其他儿童抢玩具,并且难以协调他跟别的儿童合作或玩耍,多次受到老师的的斥责和处罚。同时,这个男孩的接受能力也比较差,作业很马虎,更是经常不按时上交作业。或许是受长时间的自我封闭,一但有人主动跟他玩耍,跟他说话,他又会表现得很开心,主动与人分享玩具,可好动的行为还是收敛不多。他的老师反映,该男孩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动过度的行为问题,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为班上儿童较多,老师无法分出较多时间和精力去约束他,只要他不对教学活动影响太大,一般都是任其自然。而在与老师的访谈和家访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抚养他的是他姑妈姑夫,姑妈曾经在一间中学当过老师,现已退休,现在在一间公证所做公证员,姑夫是一个研究所的研究员。姑夫的为人性情温和,平常对男孩教育过问不多,大部分时间是姑妈在对男孩进行管教。男孩的姑妈说,男孩四岁前一直由他的姨妈抚养,姨妈对他比较纵容,不管他提出的要求合理不合理,都总是尽量满足,才使得这位男孩从小就非常霸道,常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发脾气、摔东西或躺在地上哭闹,更甚是离家出走。而后来到姑妈家,姑妈对他却要求非常严格,管教十分严厉,对他提出的要求,若是合理就尽量满足,若是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样吵闹、发脾气都不予理睬,对于他的一些过激行为,常常加以严厉责骂甚至是体罚。因此,男孩对姑妈一直都是又怕又依赖。姑妈表示,她对这个男孩的管教已精疲力尽,有种受挫感。男孩的父母每四个月回大陆探望儿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妈的状,但是父母也都赞同姑妈的教育方式,表示支持,对男孩的想法不予理会。男孩每次与父母团聚都表现的非常开心、活泼,总缠着父母不肯放,可若是他见到父母对其他的儿童稍稍亲热点,就会非常得不满,表现出极度不安的情绪。
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来做具体的进行分析。案例中的第一个抚养人姨妈,因为儿童不是自己的,生怕过于严厉的管教,会招来他人的非议,因此不敢用纪律约束儿童,采
取放纵型的教育方式,对儿童过分纵容、放任,养成了男孩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轮到姑妈抚养时,姑妈意识到对儿童采取宽容放纵的严重性,又过分得控制、约束儿童,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结果非但没有起到纠正儿童的坏行为的作用,反而激起儿童更强烈的反抗。
由此案例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缺少父母的直接抚养,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案例中的男孩不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虽然抚养者都非常爱男孩,但这种爱毕竟代替不了父母的爱。有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别角色的扮演,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儿童可从父母之间的互动方式中,直观的了解到两性间的互动方式,并认同、模仿父母的行为。如果儿童处于不理想的环境中,可能会产生儿童认同错误的角色或拒绝认同等认同方面不正常的现象,所以,此类因素往往会造成儿童行为上的不协调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亲和母亲教育方式的综合体,由于父亲和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质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这种相同与不同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也有差异。如果父母双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当,对儿童行为的消极影响比较严重;如果父母双方,一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另一方采取不恰当的教育方式,则两种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响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对儿童行为的影响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为不恰当教育方式的组合。可见,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是立竿见影的。
再来看另外一例,分别是两位母亲与自己的儿童的相处状态:
母亲甲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敏洗菜、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坐在庭院里剥豆荚开始。母亲说:“小敏,你去拿个小凳来给妈妈坐,妈妈的脚蹲痛了。”“噢,我去拿。”“妈妈,给你!”“哦,谢谢小敏,小敏真乖。”“妈妈,我也来剥豆荚!”“好呀,小敏真懂事。”“哇,小敏剥了一个这么大的豆荚呀!这么大,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豆荚有五颗。”“哦,小敏能干,能数五颗豆子了。”“妈妈,这个豆荚这么小呢!”“哦,这么小,里面有几颗豆子呀!”“妈妈,有两颗。”“噢,那妈妈考考小敏,大豆荚包着五颗,小豆荚里包着两颗,五颗多还是两颗多呀?”“五颗。“哦,小敏真棒!”„„饭菜做好后摆到桌子上,小敏爬到凳子想去舀菜吃,母亲说:“小敏,今天舅舅要到我们家来吃饭,舅舅是客人,应该等客人来了一起吃,这是礼貌哦。”“哦,那懂礼貌的儿童是聪明的儿童,是吗,妈妈?”“是,小敏真聪明,小敏是世界最聪明的儿童!”
母亲乙带着四岁的女儿小慧洗衣、做饭、用餐。整个过程从站在洗衣池边洗衣服
开始。小慧拿过一只袜子学着妈妈擦肥皂、洗袜子,母亲厉声说:“别动!你一边去玩!”小慧放下袜子待了一会走开了。隔一会儿她用一根棒子去玩土。“别动!再玩土打你!”母亲又严厉的说。小慧便放下棒子走到洗衣水流出的水池口去玩水,一会儿就把裤子玩湿了。“你一下犯这样错,一下犯那样错!看,裤子全弄湿了!”母亲走过来“啪”的一巴掌,一把抓住小慧拎起来放到一旁的空地上。不声不响的小慧这时“哇——”的一声赖在地上哭起来,母亲却并不怎么理会她。饭还没有做好,两碗菜上桌,小慧便爬上凳子一人吃起菜来了,吃得桌子上沾了许多菜汤菜碎,当客人到家准备吃饭时,桌子上已“半边席散”。
在以上案例中,母亲甲能在细节上利用许多机会教育儿童,能把儿童的积极情感较好的调动起来。这样,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健康感情的培养就会比较容易,继而儿童的社会化就会化得较优、较快。而母亲乙只图自己干活,把儿童放在一边就不管不顾了,结果儿童可能因为不能参加感兴趣的洗袜子的活动,而失去了一个智力发展的机会;因遭受到母亲不恰当的呵斥而情感受到压仰和扭曲,萌发一定程度的反感、敌视、怪癖的不健康心理;因受到吃菜的放纵,而增添了对事物与礼貌的不正确认识。这样子,儿童的社会化就化得劣、化得慢了。
父母的影响贯穿了儿童从小到大的生活,父母有很多契机与机会去感染、教育儿童。父母在家里对儿童的生活、学习,要作出有序、有理的安排,当儿童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要给予耐心的帮助与指导,要让儿童感到家庭是一个和谐快乐的、既有自由又不可妄为的温暖港湾。所以说,家庭教育,是一项造“人”的奠基工程,这项工程对于儿童一生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以及深远的影响。
三、提高家庭教育成效的策略
通过本次的讨论,我们认为,要给儿童良好的家庭教育,家长应当遵循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一)创建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它包括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要求和内容,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良好家庭人际关系
家庭成员彼此尊重信任、关心爱护形成的感情融洽、生活和谐的亲情关系,是陶冶儿童形成良好品德、促进其健康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家庭环境因素。在和谐的家庭环境氛围里,家长也会更加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和品德培养,并能默契配合,互相支持,从而对
促进儿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均衡发展,能起到事半功倍之效。反之,家庭不和、父母整天争执、打骂不断,也就不可能会有时间、精力和心思去考虑或商讨有关子女的教育和品德培养问题,因此就有可能出现互相不闻不问、彼此推诿、对儿童冷淡,甚至拿儿童出气的恶劣情况,这会直接严重影响到儿童思想和行为、个性和品德的健康发展,也影响了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其严重或不可挽回的后果。
2、建立合理的生活作息制度和行为常规
在家按时起床、休息、进餐、不吃零食、讲究卫生、合理的分担家务,在外尊老爱幼、礼貌待人、言谈举止文明、外出互相通知或留条等,都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应该形成的良好习惯。这些看似小事,但养成习惯,逐步形成不成文的“家规”,不仅能使全家人都能够更有秩序地生活,而且还有助于帮助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及学会关心人、尊重人。
3、创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要想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就要经常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积极健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不仅能够调节一个家庭的气氛,使家庭充满乐趣,而且还能提高每个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水平、思想情操和精神情趣,并为儿童创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使其能受到良好的品德熏陶和感染。
4、形成良好的家风
家风指的是在家庭生活与活动交往过程中,甚至是世代繁衍过程中,通过年长者的言传身教以及各个家庭成员的共同努力而逐步形成的。家风一旦形成了,对每个家庭成员都有一种无形、有力的教育力量,它能正确的约束、规范每个人的言行,并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延续性,影响极为深远。家庭成员都应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诸如追求理想、积极向上,团结、和睦、勤奋好学、勤劳节俭、讲究卫生等。最重要的是,良好的家风能使家庭教育发挥出它更大的效能,因此,努力形成良好积极的家风是非常必须的。
(二)严爱结合,要求统一
家长爱儿童具是不可置疑的,但爱儿童应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不能对儿童娇纵、放任、溺爱、护短,也不能失去理智的调节和控制,把父母的爱变成溺爱。一旦变成溺爱,就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和生活习惯,儿童的性格也会变得扭曲,甚至产生病态心理。父母对儿童的要求不是一般性的口头说说而已,它应该是认真、严格的。严格不仅仅是
简单的命令、限制,更不是过分的严厉、专制、打骂,甚至是体罚。要求严格中包括了说理、引导和启发,严格要求应当与尊重、关心、信任儿童相结合,真正的做到严中有爱,爱中有严,严爱结合,刚柔相,要做到合理、适当、明确、具体、有序、有恒。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合理,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需要。如果儿童提出的要求是合理的,家长能够力所能及的,就应当给予儿童以支持和满足;如果儿童提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家长可以按具体的情况做出不同的反应,或是断然拒绝,或是需要耐心地给儿童做出具体的分析,帮助他们清晰地明辨是非,提高他们的品德认识水平。除此之外,家长对于儿童的要求应该适当,不应该有过多或过严的要求,并且所提出的要求应当有明确、具体的内容和标准,同时,要求应是分步提出、逐步提高的,要求在提出后,要让儿童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或不了了之。
家长在向儿童提出要求时,还要特别要注意父母之间的意见是否统一,否则将会出现一严一松,这管那护,各行其事之类的情况发生,更不能只要求儿童,却让自己例外,否则不仅不能取得预想的德育效果,反倒会产生反效应,使儿童的心目中认为家长说话不算话的,也让家长失去了在儿童面前应有的威信和教育的力量。
(三)尊重和信任儿童
人时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儿童也是一样的,千万不能使用“语言的刀子”去伤害儿童稚嫩的心灵,相信他们发展的可能性,相信他们的实力和能力,使其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激励和信任,以便获得他们前进的信心和力量,更加的积极、奋发向上。家长可以用朋友、伙伴的身份与他们进行娱乐火共同活动,在活动、娱乐中更真实的了解儿童的需要和他们的喜、怒、哀、乐。“代沟”,是由于父母与儿童的互不了解造成的。儿童在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就会遇到各种不同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家长要尽量抽出时间和儿童一起进行活动,并要细心的去观察儿童所表现出的状况。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特别注意民主的和儿童相处,要鼓励儿童大胆的发表在他们的视角里所体会的意见和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和要求,尽可能地理解或接受他们合理的意见,满足他们所提出的合理的要求,大胆地让他们做自己想做而又力所能及的正当合理的事,即使失败了,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更正,细心、和蔼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并鼓励他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儿童因缺乏知识经验而做错事或是做的不完善时,来自父母的理解、宽容往往是最好的动力,会让父母收获到出乎意料的惊喜。
(四)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在家庭教育中由于父母是儿童最直接、最经常、最持久的榜样,结合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特殊关系,父母的举止,对于儿童的各种影响自然会在儿童的心中留下了潜移默化的教育痕迹,而子女又总是在生活中以父母作为榜样进行无意识的学习。同时,儿童尚小,又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往往对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加取舍地盲目模仿,因此,父母必须自觉的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时时处处以自己正确言行、高尚品德,给儿童留以正确的品德影响。只有通过这样,才能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形成健全的品德并得以顺利地发展。如果父母缺乏教养,品德修养差,言行不当,举止不端,那么就会带给儿童不良的影响,甚至造成儿童品德形成发展上的障碍、缺陷、不良。比如,父母说话粗鲁、待人无礼,儿童就或许会经常打架斗殴;父母“手脚不干净”,儿童就容易有小偷小摸行为;父母若是专制、严厉过度,儿童就容易养成固执、冷酷、残忍、顺从、消极等不良的性格特征。父母应当清楚的了解到,只有让自己成为品德高尚有教养、有知识文化、有理想抱负肯奋斗的家长,才能够得搜儿童由衷的爱戴。家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这样才能收获好的结果。所以说,打铁还得自身硬,就是这样的道理。
综上所述,家庭教育对儿童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和基础的作用,并有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就会将看到的、听到的事物集合在正在成熟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工作、学习或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进行模仿。所以,苏联的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就是父母,父母的每句话、每个眼神、每个举动,甚至是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儿童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因此,家长应当根据每个儿童的具体年龄特点以及身心发展程度,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在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家庭气氛,儿童才能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良好的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厚福.德育原理[M].辽宁大学出版社
[2] 潘
一、王星华、牛国林.教育学[M].北京出版集团公司,北京出版社
[3] 关颖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第4期 [4] 袁爱玲等.幼儿行为问题家庭成因的个案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1年6期
[5] 曾琦、卢咏莉.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京),1997年第2期 [6] 马秀华等.家庭德育对青少年的影响[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2年1期 [7] 马莉媛.浅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J].科学时代,2010年6期 [8] 魏燕等.幼儿问题行为的家庭原因分析[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3期 [9] 田瑞华.家庭教育与人才培养[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1年7期
[10] 孟文美.中学德育管理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2005年 [11] 优秀家庭教育论文.豆丁网
致谢
本文的研究工作是在我的导师伍雪辉的精心指导和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在我的学业和论文的研究工作中无不倾注着导师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导师的严谨治学态度、渊博的知识、无私的奉献精神使我深受启迪。从尊敬的导师身上,我不仅学到了扎实、宽广的专业知识,也学到了做人的道理。
在此我要向我的导师致以最衷心的感谢和深深的敬意。也向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领导、老师、同学和朋友表示由衷的谢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贺 秋 雨
2014年
月
日
第三篇: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浅谈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字数:1971 来源:今日中国教研 2012年2期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当页正文
孩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这一时期孩子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执行者是父母。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如何适应社会等许多道德意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都是在这个关键时期形成的,这些都要父母教诲。如果错过了这个关键时期,或在品德培养上失误,就不容易顺利获得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父母的道德人格和道德修养对孩子有很大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幼儿道德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现在人们都非常重视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但许多家长又苦于教子无方,特别是面对所谓的“问题孩子”,更是感到束手无策。怎样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从大量的事实看,家长本身的素质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谈家庭教育,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提高家长的素质问题。而要提高家长素质,最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则是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庭教育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长,主要是与孩子关系最为密切的父母的教育行为,而家长的教育行为又受家长教育观念的制约和指导。教育观念是教育在人脑中本质属性的反映,是影响家庭教育质量的核心因素。所以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对于提高家长素质,进而从根本上提高家庭教育质量,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意义。一般来说,家长的教育观念,包括家长的人才观、亲子观、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等内容。
首先,家长的人才观:指家长本人对人才价值的理解,它影响到家长对孩子成长的价值取向,也影响到其对孩子的期望,甚至决定着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教育重点。当前家长教育观念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孩子的期望值高,偏重智育,这不仅受社会现状、家庭背景的影响,也很大程度上受家长自身的政治、文化素质的制约,不同职业和不同文化程度的家长,在教育观念上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总的看来,许多家长对子女的期望与社会现实有一定的距离。过高的期望值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其次,家长的亲子观:指家长对子女和自己关系的基本看法与教养动机。比如有的家长把子女看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而不认为首先是和自己一样的平等的人,是国家的公民,他们把孩子的成长只与自己的命运相联系,其动机往往出于养儿防老、实现自己的梦想等。有的家长则只是一切为了孩子的幸福,对孩子有求必应,百般呵护,甚至溺爱、护短。不恰当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和培养孩子的质量。
再者,家长的儿童发展观和教子观是密切相关的。家长的儿童发展观主要指家长对儿童认知和成长发展规律的认识。教子观主要表现为家长对自己,对于孩子发展的影响力和本身能力的认识,这两方面直接反映家长的日常教育行为。
家长的教育观念首先影响其教育态度、期望、方式,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最终对孩子的发展产生长期的效应。所以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家长要加强自身的学习,肯定并发扬自己教育观念中积极、正确的因素,转变、纠正消极的、片面的因素,从根本上优化家长素质,增强家庭教育的效果。为此,建议广大家长,首先要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转变重智轻德、重养轻教的观念,进一步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性、自觉性。其次,要纠正片面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的、全面的人才观,现代社会需要的任何职业的出类拔萃者都是人才;退一步说,只要孩子将来能自立于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对社会、对家庭有用的人,也就是成材了。这样的认识有利于家长根据社会的需要,从子女的智能、体能的实际情况出发,因材施教,既让子女获得立足社会的真才实学,又可免除家长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所造成的家长及子女的心理挫折与不良适应。第三,家长应始终坚持品德为重的家庭教育观,把教子做人放在家庭教育的第一位,增强对孩子个性品质培养的认识,在培养良好思想品德的同时,重视孩子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塑造与培养,在这方面,特别强调的是家长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做出榜样。第四,要加强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培养。在家庭教育中,承认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自觉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家长要减少以至消除事必躬亲、包办代替、越俎代庖等等的做法,孩子的事应该让他们自己做主,尽量自己去做。
总而言之,家庭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家长教育观念是家长素质的核心,而家长素质又是家庭教养方式的核心。父母应特别注意自身的修养和采取科学的方式,这是培养好孩子成长的关键。希望广大家长同志更新、端正自己的教育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促进家庭教育行为的自觉性、科学性,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为家庭的幸福而努力。
(作者单位:333000江西省景德镇第四中学)
第四篇: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前言:家庭,学校,社会,时刻伴随着孩子的成长。优质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学校教育,和谐的社会环境能让孩子健康发展。然而,学校、社会环境对一个刚步入学校的孩子来说是较为固定的,而家庭教育却是千差万别的,一个孩子从哇哇落地就开始接受着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影响着孩子的性格、学习及将来的成长道路。那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发展究竟有怎样的影响呢?父母长辈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到底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本文将从本文从家长的言行和家庭的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影响。
一、什么是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顾名思义是在家庭里实施的教育。即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或家里的长者(主要是父母)对其子女及其他年幼者实施的教育和影响。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施予的一种教育和影响。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家庭环境是一种家庭精神环境,家庭环境作为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作用、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以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正如法国教育家卢梭所说“生活本身就是一种教育”。
家庭环境从正、反两方面影响孩子的生活、心理、学习。
宁静、和谐、团结、上进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孩子健康生活与成长和高效学习。而嘈杂、争吵、猜忌、落后的家庭环境则难以培养出健康、进取的优秀孩子。家庭的不良氛围,比如玩牌、酗酒、唱歌、看电视等更是让孩子无法进入学习状态,甚至会让孩子陷进一个“乌烟瘴气”不健康的境地。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相互信任,和睦相处的家庭环境给人安全感和幸福感。这样的家庭环境可以给孩子一个温暖安全的生活港湾,孩子会拥有更多的拼搏进取的力量。
家庭环境作为家庭教育的组成元素之一,对孩子的成长及其个性健康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其不可或缺性。
(二)家庭教育对孩子创造力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孩子都具有创造力,而且人的创造力的发展开始于婴幼儿时期。幼儿期和学龄期是培养和发展儿童创造力的重要时期,因为这是孩子们渴望自己能主动地去创造和发现的时期。
这时期,孩子有时候有一些很好的想法,这些想法常常出乎我们成人的意料。例如,在幼儿看天上的白云时不停地变化说法,一会说像冰激凌,一会说像风火轮,一会说像怪兽……但与大人的想法毫无关联。如果父母经常纠正孩子的说法就会遏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对于儿童的一些想法或做法,不能因为一时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加以否定或反对。父母或家长应该多花些时间在思考儿童的想法上,尽可能地去发现儿童的想法或做法中的独特和巧妙之处。这时所奠定的基础可能会影响到人生发展的全过程。因此,这时不仅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还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儿童的创造力。
(三)家庭教育对孩子情感发展的影响
3-6岁幼儿的情绪情感具有外露、不稳、容易变化等特点,情感教育的目标就是要使孩子逐步做到情绪稳定积极,情绪认识准确、表达恰当,并促进高级情感的萌发。
案例:凯凯从幼儿园回到家,要把刚学会的舞蹈念给妈妈听,妈妈连忙放下手中的事情,并邀请全家人一起看,看完之后热烈鼓掌。凯凯十分开心,还帮妈妈拿碗筷。天天从幼儿园回到家,兴奋地对爸爸说:“我得到小红花了!”爸爸正在看书,头也没抬,淡淡地说了一声“好”,天天失望地坐在小椅子上,一下子没了精神。久了以后,他对父亲的反应就淡漠了。凯凯妈妈的热情使凯凯“受关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因此产生了帮妈妈做家务的良好行为。天天爸爸的冷淡使天天的没有得到称赞后的愉快或受激励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了消极情绪。这个案例反映了孩子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情绪控制的。
因此,孩子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家庭教育对幼儿个性的发展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果幼儿在家庭生活中长期得不到家长情感上的回应会造成极大的心理危害,妨害幼儿良好性格的养成。对于幼儿的情感教育,我们要全面渗透到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之中,多利用生活情境,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作品对幼儿进行熏陶,以促进儿童和谐发展。
三、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在社会中如此重要,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如此之大,那么我们改如何做,才算是合格的家庭教育呢?
(一)父母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的良好品德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俗话说得好:“身教胜于言教”,孩子从小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可以说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20世纪初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柯在《儿童教育讲座》中曾说过:“您自己的行为,是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东西。不要认为,只有当您与孩子谈话,或教导他,或命令他的时候您才在教育孩子”,“在您生活中的每一时刻,即使您不在家的时候,您都在教育着孩子”,“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重,父母对自己的一举一动的检点——这就是首要的和最主要的教育方法!”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以身作则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父母应从细节处做到以身作则,如信守对孩子的承诺,过马路时遵守交通规则等等。如果是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一定要注意和睦相处,做到长幼有序,给孩子留下文明、礼貌的做人之道。因为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性格、品行以及待人处事的态度等都是有影响的。子曰:“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父母对自己严格要求,事事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才能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才会对孩子身心健康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环境决定性格,家庭中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学习与革命》中,有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敌意中,他就学会了争斗。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恐惧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怜悯中,他就学会了自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讽刺中,他就学会了害羞。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嫉妒中,他就学会了嫉妒……”由此可以看出,家庭环境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重要一环。
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家庭的和谐美满。家庭的氛围在无形之中对人起着一种感染的作用。和谐的家庭氛围能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关爱,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也能让孩子体会到亲情的可贵,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拥有乐观的生活态度。亲密的亲戚关系,和睦的邻里关系,民主平等的父子、母子关系,在这样一种和睦融洽的家庭氛围中,父母懂得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又严格要求且积极鼓励孩子,能使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得以有效进行。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与引导下,也有利于培养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使得孩子在与人的接触过程中懂礼貌、讲文明、知书达礼。如果家庭关系不和谐,会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或使其心情压抑、或使其自我封闭、或使其性格扭曲、或使其生活态度悲观消极等,很多犯罪分子大都是生活在不和谐的家庭中的。由此可见,家庭氛围的好坏在家庭教育中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及学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爱、地位平等、温馨和睦,无论孩子还是家长,都努力为和谐的家庭氛围添砖加瓦,这是我们最理想的家庭。我们也只有努力去做到,才能给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结语:家庭是社会存在的细胞,对社会稳定发展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随着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在日益增加。我们应当认识清楚其中的利弊,做到趋利抑弊,以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得以保证。
第五篇: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生长的环境所造就的。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家长的素质,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便一天天开始形成。趋于定型逐渐达到成熟,而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未成年人性格差异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调整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力求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全性格。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强调,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岁以前便决定了,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之间之所以有不同的行为素质。乃是由于幼儿期的照顾方式不同的行为素质。一般而言,美国孩子比较多话,对生活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自我发表。相反的,日本的孩子比较被动,沉静。此乃因日本孩子在小时侯跟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触,比较依附。研究发现假使从小就将日本孩子带到美国抚养,这孩子比较美国化。
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心理学家建议,孩提时候就应该给他一种固定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怎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孩子良好的性格呢?根据我们对各个家长的问卷调查,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
让孩子在一个和谐充满爱心的家庭中成长,这对陶冶孩子的心境和情感十分重要。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称赞,他们的心情自然回感到愉悦,没有太大的压力和不快乐的体验,很容易养成他们活泼开朗、热情直率稳重端庄的性格。而充满争吵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对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教大。
2、教廷教育,方面应线教育
方面必须首先树立良好性格典范,所谓“其声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行”,“学高为师,声正为范”,父母是孩子的师范,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因此,为人父母应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重自己、着重他人,坚强毅力、乐观开朗,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模仿方面成为一个具有联合性格的人。方面要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情绪稳定。不能喜怒无常,情绪多变,从而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往往是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及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更为重要,因为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并影响终生,而能力许多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我们 的架子切不可抱着“树大自然直”、“性格是天生遗传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思想,对孩子的不良性格采取听之任之,放纵不关的态度,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