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含五篇)

时间:2020-11-16 12:42:3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第一篇: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一种教育,有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不可代替的作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其实是在家庭中度过的,孩子的全部生活始终与家庭小集体有密切的联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希望有所帮助!

一、前言

生活中,只要你稍加留意就会注意到有些人天性乐观开朗,而有些人则总是抑郁沉闷;有些人喜欢交际,而有些人则缄默内向;有些人总能积极主动的抓住机遇,而有些人似乎天生谨小慎微。人类这些不同特点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其实,这只是人格不同决定的。

“人格”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那么,究竟是谁在决定人格形成和发展——遗传、环境,还是其他因素?

首先,从个体发展的角度讲,人格显然受遗传影响。行为遗传学家在人格遗传方面得出结论,在人格的大五因素(外倾性、神经质、认真性、宜人性、开放性)中,其总体遗传率大约40%,而另外对人格起主导作用的则是环境。家庭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第一站,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环境。父母是家庭教育的施行者,因而父母的教养方式如何,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发展。

二、父母的教育观念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

父母教育观念是指父母在教育和抚养子女过程中所持有的有关儿童发展、对儿童期望及对儿童教育的看法和认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所以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对儿童的成长意义重大;同时,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基础,直接影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目标、教育方式、教育手段的采用,与儿童的发展更是息息相关。甚至一些研究者还认为父母的教育观念不仅是影响儿童发展的间接因素,它可以通过影响父母的教育行为、父母的教育认知过程来对儿童的发展起作用,而且也可以作为影响儿童发展的直接因素而存在。

(一)父母教育观念的更新是家庭教育的重点

现代家庭教育观念由儿童观、教育观、发展观、亲子观、教育目标观、教育期望观、人才观等要素综合构成,其中儿童观、教育观、亲子观是核心要素。科学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石,它影响教育观和亲子观的形成。各要素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形成了整体的家庭教育观念。所以,转变或改善家庭教育观念需要从各个构成要素入手[3]。

科学的儿童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基础,首先,儿童既不是一个缩小了的成人,也不是无知无能的白板,而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独立的个体。

儿童发展是遗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对儿童的教育要结合儿童的自身特点进行,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做到因材施教。儿童是一个有着主观能动性的社会个体,其发展是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积极能动的方式与他人、与环境互动的结果。

科学的教育观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形成的关键要素,承认儿童的个体差异性,承认教育的非万能论,承认教育的有效性,承认儿童的发展是先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否认教育无用论。这是形成科学教育观的前提。

平等亲子观即“亲子平等”是现代幼儿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科学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前提条件。平等亲子观的形成至少需要做到下列三点:首先,平等亲子观必须建立在家长和儿童彼此尊重的基础之上。古往今来,家庭对孩子的教育,首先是儿童对家长的尊重,但父母对子女的尊重却很少被提及。父母如何尊重孩子的权利、人格、意愿,这是平等亲子观面临的首要问题。

其次,儿童和父母的彼此了解、相互沟通是平等亲子观的前提条件。在生活中,父母和自己的孩子可以抛开家长与子女这种关系,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流,将有助于彼此间情感的增进、沟通的顺畅、了解的加深。或者,也可以通过互换角色的方式进行换位思考,这也有助于相互理解、加深情感联系。

再次,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是平等亲子观的集中体现。孩子不是父母的缩影,不是父母意愿的反映者,不是父母希望或梦想的实现者,而是一个有着自己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的、独立于父母的独立个体,只有认清这点,才能真正表明平等亲子观的形成。

(二)家庭教育观念更新的实施途径

目前,引导家长教育观念的主流力量不是专业机构,而是电视和图书等传媒机构。虽然,有关家庭教育的电视节目和图书为改善中国家长的教育观念已经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然而,仅仅依靠这两种力量的自发作用尚不足以完成培养正确教育观念的任务。首先是家长对电视节目的收看和对图书的选择都存在较强的随机性,难以提供稳定而系统的指导。其次是家教图书市场良莠不齐,既存在着一些高质量家庭教育指导产品,也存在着很多观点偏激的、甚至不科学的误导性读物。因此,还需要有关机构给予恰当的引导。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儿童人格的形成、培养和塑造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关系到我们国家能否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政治任务。

心理学家认为: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人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具有两大基础,一是遗传生物基础,一是环境基础。性别、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体型等因素是由遗传决定的。没有与生俱来的生物性的个体(包括它的生理器官和系统),人格便无从产生。人格的形成和表现,同时也离不开个体生存的环境。有些环境因素影响着所有的个体,有些则仅影响特定的个体或某些个体。人格的形成和表现都是人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

个体出生后,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家庭环境的各处因素,例如家庭结构的类型(如残缺家庭、寄养家庭)、家庭气氛、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子女的多少都会对儿童人格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在儿童人格形成上有着重要和深远的影响。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作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

1、家庭;

2、学校;

3、儿童所在的集体;

4、儿童本人;

5、书籍;

6、偶然出现的因素。

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相当的地位。为此了解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培养和塑造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一、家庭是儿童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充分的时间可以使儿童与家长朝夕相处在一起,接触机会多,影响面广泛。从儿童受教育的顺序来看,首先是家庭教育,其次才是学校教育。我们经常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素质、人格、举止言谈、生活方式、教育态度等等都有意或无意地影响着儿童,长时间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对儿童的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行为习惯的形成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国外教育科学研究证明,从出生到7岁,这是一个人身心发展,尤其是大脑发展的最旺盛时期。此时儿童生活在家庭及周围环境中,外界刺激会在他们大脑里留下痕迹,刺激反复呈现,就会转化为内在信息,促进儿童大脑潜能的发展,促进儿童认知、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的发展。而此时儿童大脑潜力的'发展又对未来的学业和事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其人格的形成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儿童的最亲密的社会生活群体,家长与儿童之间具有血统的亲密情感。

在这个集体中,家长对儿童的成长倾注了极大的关心和爱抚,这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坚实基础。教育家马卡连柯就此指出:“没有父母的爱,所培养出来的人,往往是有缺陷的人。”缺少父母之爱的儿童,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就会经常处于紧张忧虑之中,这将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发展。近年来,国内外的学者都十分关注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对其成长的影响的问题研究,他们一致认为,儿童出生后与父母分离,将使儿童产生精神上的痛苦和焦虑,影响其整个一生的人格风貌。一般认为,所谓“破裂家庭”对儿童人格形成有较大的影响。破裂家庭有两种情况:一种为父母死亡,一种为父母离婚。这两种情况对儿童都是很不幸的。有人认为父母离婚,甚至比父母死亡对子女的人格影响更大。破裂家庭中的孩子往往很悲观,人格孤僻,心情苦闷,一遇不顺心的事,易钻“牛角尖”,但也可能具有坚强、果断、自立的一面。有些调查还表明:破裂家庭中子女的犯罪率也比一般家庭的子女要高。

三、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的影响

主要是通过父母的言行、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等方面的影响来实现的。

1、父母言行的影响。心理学的研究发现,模仿是儿童学习的重要形式之一。儿童的许多态度和行为不是直接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通过对周围环境中的榜样的模仿获得的。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最直接、最经常的榜样。一般来说,孩子会静悄悄地学习家长的言行举止:母亲爱打扮,讲虚荣,孩子也爱打扮,讲虚荣;父亲脾气暴躁,举止不文明,孩子也不例外。父母待人接物的态度,父母的情感、意志、理智等特征都是儿童早期学习的榜样,在孩子身上能看出父母的影子。

2、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娇生惯养是最常见的一种错误的教育方式,特别是现在的独生子女,因为是独生,全家人一切都围着孩子转,一切都顺着孩子来,这种娇生惯养的孩子,容易形成一些什么样的人格呢?

(1)胸无大志,安于享受,不求进取。

(2)任性、自私、脾气暴躁。

(3)怯懦、娇气、不能吃苦。

(4)胆小怕事。

(5)懒惰、依赖、独立性差。

有些父母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材”,所以对孩子常常施之以“棍棒教育”,其结果同样给孩子的人格发展以很坏的影响。有的孩子在体罚之下,长期在压抑和畏惧的精神状态中生活,致使从小人格就变得抑郁、颓唐、精神难以振作起来;有的被打怕了,失去了少年儿童应有的天真活泼的天性,变得呆滞又怯懦;有的为了逃避挨打,学会了撒谎,不诚实,对大人察言观色,投其所好;有的孩子经常挨打,变成了“厚脸皮”,毫无羞耻之心,破罐破摔;有的甚至变得冷酷无情,寻找对象,以发泄自己内心的痛苦和憎恨。

3、家庭气氛影响着人格的形成。在宁静愉快的家庭气氛中长大的孩子与气氛紧张、冲突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在人格上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家庭,夫妻之间相亲相爱,兄弟姐妹之间互敬互爱,与邻里相处相敬如宾,往往易使儿童形成谦虚、礼貌、随和、诚恳、乐观、大方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反之,一个家庭父母之间、兄弟姐妹之间经常打骂争吵,往往会使儿童形成粗暴、蛮横、孤僻、冷酷等不良人格特征。

4、父母的文化程度,尤其母亲的文化程度,直接影响儿童人格的发展。

总之,人格的形成,起之于童年,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影响是巨大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作为父母不仅要承担抚养子女的责任,而且更要承担教育的责任,应该高度重视儿童良好人格的早期培养,掌握教育孩子的科学方法,从幼小抓起,从细微入手,逐步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健全的人格,为其以后人格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奠定基础。

第二篇: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论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但是现实却不如人意,特别是父母亲本身的文化素质、自身涵养相对低时,缺乏家庭教育理论的指导,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这时父母亲对孩子的负影响便成了孩子成长的阻力。在此,就几种典型的现象加以分析

1. 对孩子过分溺爱

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独生子女的家庭越来越多。随之,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也上升为小皇帝、小公主。由此造成了父母亲,特别是爷爷奶奶辈的过分宠爱,或者说是溺爱。但是这并不是好事,相反,父母对儿童过度的溺爱和保护,会使孩子过于顺利,没有经历风雨的机会。这样只会让孩子变得软弱,依赖他人而不能独立。正如周海宏博士曾对过度保护作过冷峻剖析:许多父母患上了“关怀强迫症”。所谓“关怀强迫症”,即是一个人特别需要别人依赖自己,总是爱向别人提供别人不需要的关怀。对儿童过分溺爱,只会让孩子渐渐失去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溺爱的后果便是孩子自私、冷漠、唯我独尊,且叛逆的心理表现得尤为突出。同时,由于过多的庇护,会使这些儿童心理承受能力脆弱,他们一旦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了困难,便会无所适从,甚至会自卑而走向极端。而不能做一个有思想的独立的勇于挑战困难的人。

2. 对孩子的错误给予指责和谩骂,总是将自己的孩子和他人比较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做一些错事。有些父母不能正确地评价孩子的错误,总是爱拿自己的孩子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孩子稍不如意,就大声训斥、指责甚至谩骂,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但这样做的后果就是使孩子感觉茫然无措,做事情被动,易产生孤独感。

心理学研究表明,经历过无措、被动和孤独的孩子,在个性上会出现强烈的排斥感:一种是排斥自己、自卑、自我否定,认为自己是不受欢迎的,不被重视的,在成长中很难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在人际交往中会出现许多问题;另一种是排斥外界,怀疑一切,觉得周围所有的人都对不起自己,易表现出强烈的反叛意识,攻击他人,人际关系恶化,再进一步,则会强化攻击性,进入人际关系恶化互动,甚至出现反社会的行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桑代克也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不断探索尝试错误的过程。在真正学到一个东西之前,孩子可能要经过多次的尝试与失败的渐进的过程,通过“尝试与错误”才能达到最后的成功。所以,家长要正视孩子的错误,允许孩子犯错误,在孩子犯错误后,家长要做的是要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要这么做,引导孩子下次不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教导既教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世,又给孩子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父母不仅应尊重孩子,善于发现孩子的独特个性,及早发现孩子的潜在能力在那些方面。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以便孩子上学后给自己一个合理明确的定位,发

挥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取得更高的自信指数。这对于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3. 父母亲本身的素质低,不能以身作则

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以及父母在人生价值观上对“成功”与“幸福”的诠释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家长发现自己孩子有不良表现时,应首先从自身查找原因。“与其让他们记住规则,不如给他们树立榜样”。作为家长要学会与自己的孩,坦诚地进行交流,要放得下做家长的面子,对于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要敢于承认并纠错,要让孩子知道任何人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关键在于如何认识并如何规避错误的再次发生,这一点对于教育有不良人格的孩子来讲尤为重要。因为一个人做事的态度所产生的影响,往往比所做的事更大,其最终目的是唤起孩子内心的自觉。家长只有反思教育行为及其结果,总结科学的原则和方法,才有可能使孩子成龙成风,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4. 缺乏心灵上的沟通

许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与儿童沟通的愿望,但存在沟通的无奈。不少父母因为自身文化水平和教育观念的局限,加之缺乏学习提高的动力、时间和途径,在亲子沟通过程中,仅仅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层次的“温饱水平”。即使有些父母跟孩子沟通了,但又没听懂孩子传达的信息和感受,总是打断他们,忍不住去指导和说教。这样的沟通,其实是单一沟通。孩子听见以后,往往会一言不发。因为家长所说的,并不是他们所想的。其实,父母和子女的沟通,最重要的是倾听,遇到问题鼓励他们自己想办法,然后再提供自己的建议,这样的好处是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尊重,而且相信自己有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事事都依靠父母。

比如,在对待孩子说谎的问题上,不少父母要么简单粗暴地指责孩子;要么就是棍棒教育,让孩子的情感处于一种压抑或困惑的状态。结果是孩子不敢与父母交流,有话藏在心里,久而久之,孩子的性格会变得内向、孤僻。如果父母换一下视角去帮孩子,把指责转换成欣赏孩子的某个方面,把棍棒改为真情去引导,那么孩子的内心世界就会出现阳光。那么,下次、下下次再出现疑惑或是困难时就会很积极地和父母交流沟通。正如美国心理学家杰斯·雷尔说过:“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 结语: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习了学习的相关理论,越来越意识到个体在儿童时期的成长对塑造成人后人格、价值观、人生观的重要性。所以想针对这方面发一些自己的感慨。然而,在个体成长发育的儿童时期,也容易产生各种心理矛盾或问题,这时就需要家长正确地疏导和指导。其中和谐的亲子关系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前提,良好的沟通观念、沟通技巧、沟通态度和沟通的互动性可以促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从孩子身上学习到一些东西。更加充实自己,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篇: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发展的影响

一个人的性格是由生长的环境所造就的。一个孩子生活在什么家庭,家长的素质,家庭人际关系。家庭教育方式等。在孩子的成长中有重要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性格便一天天开始形成。趋于定型逐渐达到成熟,而其中家庭教育方式是造成未成年人性格差异的重要社会因素之一,研究他们之间的关系便于我们调整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健康的家庭教育功能,力求塑造未成年人的健全性格。

由美国的心理学家强调,孩子的性格可能在六岁以前便决定了,因此幼儿期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有一项研究显示。美国孩子和日本孩子之间之所以有不同的行为素质。乃是由于幼儿期的照顾方式不同的行为素质。一般而言,美国孩子比较多话,对生活充满好奇,因为他们的妈妈经常让孩子自我发表。相反的,日本的孩子比较被动,沉静。此乃因日本孩子在小时侯跟母亲有较多的身体接触,比较依附。研究发现假使从小就将日本孩子带到美国抚养,这孩子比较美国化。

由此,心理学家认为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对孩子具有决定性影响,因而,心理学家建议,孩提时候就应该给他一种固定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

怎样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孩子良好的性格呢?根据我们对各个家长的问卷调查,可以总结以下几点:

1、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

让孩子在一个和谐充满爱心的家庭中成长,这对陶冶孩子的心境和情感十分重要。孩子在这个环境中称赞,他们的心情自然回感到愉悦,没有太大的压力和不快乐的体验,很容易养成他们活泼开朗、热情直率稳重端庄的性格。而充满争吵或离异家庭的孩子往往对孩子性格的负面影响教大。

2、教廷教育,方面应线教育

方面必须首先树立良好性格典范,所谓“其声正,不令而行,其声不正,虽令不行”,“学高为师,声正为范”,父母是孩子的师范,父母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因此,为人父母应努力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重自己、着重他人,坚强毅力、乐观开朗,这样的话,孩子也会模仿方面成为一个具有联合性格的人。方面要尽量控制自己的脾气,保持情绪稳定。不能喜怒无常,情绪多变,从而造成孩子无所适从,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选择适合孩子的教育方式和内容

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个误区,往往是只重视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孩子性格及品质的培养。能力培养固然很重要,但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更为重要,因为性格一旦形成不易改变,并影响终生,而能力许多都是可以后天习得的。我们 的架子切不可抱着“树大自然直”、“性格是天生遗传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思想,对孩子的不良性格采取听之任之,放纵不关的态度,那样的话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四篇:谈家庭教育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

摘要: 在实施计划生育后,我国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养育者不一定具备正确的教育理念,难免对幼儿有所溺爱和骄纵,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幼儿表现出许多不良的行为习惯。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家长忽视了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这个社会环境后,所暴露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就会引起小朋友间、家长与教师间或家长之间的矛盾。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一个人自呱呱坠地到会说会跑,无不与父母息息相关。幼儿时期, 孩子连父母的说话、走路姿势都在模仿,当孩子长大一些,则受父母的思想、行为、处世方法、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许多家长为了孩子,可以说是呕心沥血,煞费苦心,但由于缺乏正确的育人观,往往得不到预想的效果。因此,父母的思想、作风,平日的行为习惯、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子女的教育方式等,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深刻的印痕。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性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独生子女 家庭教育 儿童性格 性格形成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性格行为,特别对于幼儿来说,0~6岁是一个人性格行为形成发展的重要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儿童身心需要都得到满足和受到父母良好的教养,儿童就会成为人格健全的人,否则,儿童可能会出现行为障碍、人格缺陷等问题。0~6岁时期,家庭是幼儿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幼儿接触最多的人,所以家庭教育方式在幼儿行为问题发生中起着最直接和最重要的作用。现实生活中有些家庭的教育方式往往让人不太满意。因此,通过探讨家庭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行为的影响,使我们对这一问题有一个清醒、全面的认识,对于防止幼儿行为问题,形成幼儿健康人格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家庭教育的界定(一)家庭教育的含义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1]家长根据自己的期望对孩子实施的一种通过多种方式,包括家庭环境、心理氛围、长辈语言等行为去影响孩子,孩子根据自己的表现反作用于家长的双向的互动过程。家庭教育比较完整的涵义是它不是单独的讲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它是一种双向互动的过程,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是文化、心理、语言、环境等综合因素对孩子施加影响的过程。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当重要的。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二)家庭教育的特点

1、启蒙性。我们的孩子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了解,人格、品格的形成的起点是从家庭教育开始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及学校教育是有区别的,孩子在没有上学之前,是以在家庭中生活为主的。早期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思想形成、智力发展、品格形成至关重要。比如说小孩爱发脾气,如果开始引导好,他就变得比较平和,就会变成他稳定的人格个性,如果启发引导得不好,他就变得脾气暴躁,逐渐形成了爱发脾气的性格。

2、长期性。家庭教育的时间最长,远远超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伴随着孩子从出生到上大学、参加工作,一直在起作用。一个孩子在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过程中和家庭的距离在拉大,但是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存在,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起到的作用要比学校教育还要深远。

3、全面性。家庭教育涉及到的内容极其广泛。学校要管的,家长要管,学校不管的,家长也要管,孩子的衣、食、住、行、安全、能力、爱好、审美等都离不开家庭对他的教育,所以家庭教育的覆盖面很宽。正是因为家庭教育具有这些特点,对一个人的影响非常重大,所以家庭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父母的教养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指的是父母对待孩子比较稳定的教养观念和已经习惯的教育行为。它是指父母在抚养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倾向[2] ,是对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家庭和睦美满对幼儿形成健全的性格有种特殊的作用,幼儿生活在一个和睦的家庭中,他会感到一种安宁,更有利于健康性格的成长,然而,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父母会离异,这样就会形成单亲家庭,不同性格的父母对待幼儿的情感态度不同,对幼儿的控制程度也不同。美国心理学家鲍姆令特从父母的反应性关爱和要求控制两个维度,把教养方式分为民主型、专制型、溺爱型和忽视型。

民主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会给孩子一定自主权利,满足孩子合理要求,正确对待孩子犯错,家庭成员间互相尊重、平等交流,对子女既有约束,又有鼓励。这种民主型教养方式下的孩子,自尊、自信、自律性强,具有创造性,社交能力强,具有成就动机等良好社会适应性的个性特征。

权威型:权威型的父母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无视孩子合理要求,不能容忍孩子犯错,过于苛求孩子把事做好,经常惩罚斥责孩子。这种教养方式以家长说了算,父母和孩子是不平等的。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会比较多的表现出焦虑、退缩等负面情绪和行为,他们在学校中却有较好的表现。

溺爱型:溺爱型的父母对孩子表现出很多的爱与期待,但是很少对孩子提要求和对其行为进行控制。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经常娇惯放纵孩子,迁就孩子任何要求,迁就孩子的错,一切为孩子代劳,在孩子心目中没有威信。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容易表现得很不成熟且自我控制能力差。一旦他们的要求不能被满足,往往会表现出哭闹等行为。对于父母,他们表现出很强的依赖性,往往缺乏恒心和毅力。

忽视型:这类家庭教养方式的家长不干预孩子做任何事,不把孩子要求放在心上,不了解孩子的优缺点,孩子的事自己定,不过问或者很少过问孩子的学习。在这种教养方式下长大的孩子,很容易出现适应障碍,他们的适应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往往较差。

三、教育方式对幼儿性格形成的影响(一)民主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人的交往需要沟通和交流,沟通是联结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纽带。民主权威型的父母就牢牢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不管自己工作有多忙多辛苦,每天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陪孩子,陪他们玩游戏,听他们讲各种有趣地事情,给他们说故事,和孩子成为朋友,让幼儿与家长之间不再有隔阂,彼此的心灵靠得更近。幼儿与父母有了良好的交流与沟通,就会变得开朗、外向,愿意自我表现并会对自我进行肯定。幼儿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发展特点,是一个循序渐进地过程,不能操之过急,一个经过努力就能达成的目标,会使幼儿的自信心大增,变得乐观、积极向上(二)权威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在权威型家庭中充满着严肃的命令、规范和要求,父母对幼儿的行为有着绝对的控制,他们不能随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只能听从父母的安排,久而久之,幼儿就会习惯性地、盲目地按父母的指令做事,逐渐失去自我和丧失自信,遇事后只能习惯性地等待着父母替自己解决,而不会主动去处理问题,最后只能成为父母个人意愿的“执行者”和思想的“代言人”。

权威型的家长往往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行事,很少或根本不会从幼儿的发展特点出发。他们总是一厢情愿地让幼儿学这学那,在孩子身上投注了极大地期待和希望,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都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于是当孩子没有能达成父母的这些希望时,他们就会恨铁不成钢,对孩子大声责骂,甚至是奉行棍棒教育。久而久之,孩子在父母面前会越来越“乖”,而在外面则会变得越来越霸道,欺软怕硬,他们相信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三)溺爱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当今的幼儿,不可否认他们是聪明的、机智的,对外界事物有着很强的接受力和适应力,但在看智力的同时再来看他们的生活能力,却是如此的不堪。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5、6岁的孩子还需要父母在后面追着喂饭,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不会自己系鞋带,曾经有一个幼儿点心吃橘子的时候他竟然连皮一起咬,问他为什么,他说:“我不会剥,不知道怎么剥,在家都是妈妈剥好喂我吃的。”想一想,这就是我们社会未来的主人,这样的主人如何能肩负起社会的重责? 幼儿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任何事都有兴趣,都想弄个究竟,而当孩子想去尝试和探索的时候,往往就会遭到娇惯溺爱型家长的阻拦。老师组织小朋友用粉笔在地上画画,所有的小朋友都画地很高兴,只有欣欣小朋友站在那里一动也不动,粉笔丢在一边,老师问他:“为什么不画啊?”他说:“妈妈说粉笔很脏,不能玩。”老师突然发现欣欣这样的现象还有很多,他不会搭积木,不会小兔跳跳,不善于想象,欣欣说:“妈妈都不让我这么做。”父母的一句不允许,阻挡了幼儿尝试与探索的道路,湮灭了幼儿的无尽得想象,也阻碍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四)忽视型教养方式对幼儿性格的影响

现在的生活节奏在不断地加快,社会竞争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就迫使许多年轻父母要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自己的工作上,于是对于幼儿的关心就少了,有的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幼儿的物质要求就可以了,其他的方面都可以忽略不计。可是他们是否知道,幼小的孩子并没有很强的名牌意识,他们觉得有的吃有的穿就可以了,在物质方面并不会刻意去追求什么,而在情感方面他们却要求的很多,他们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父母和他们一起玩,一起说话,需要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这是任何物质所无法取代的。文文小朋友父母常年在外做生意,于是便将他托付给奶奶抚养,虽然经常看到文文穿得比其他小朋友好,也经常带高档的玩具来幼儿园,但却很少看到他笑,也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玩,常常一个人躲在角落里。文文奶奶说:“文文的父母常年在外地工作,一年也难得回来几次,虽然他们常常给文文寄回来漂亮的衣服和高档的玩具,但文文却一点也不开心,只有在爸爸妈妈回家的那几天才能看见文文发自内心的开心和喜悦。” 像文文这样的孩子由于得不到亲情地关爱,往往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不关心他人,交不到朋友,变得不和群和孤僻。

四、家庭结构的完整性

随着家庭、社会结构的多元,家庭可能因为各种因素而造成单亲,如离婚、配偶死亡、配偶工作居住两地、甚至未婚先孕等。对于尚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家庭是安全的代名词,是快乐之源,是健康人格的发展之端[3]。而当父母双方离异或夫妻双方只剩一方时,对孩子来说,就意味失去了一方的庇护,在心理上必将承受巨大的痛苦,甚至对生活也失去勇气,对社会充满敌意。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助手,又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消除和减少社会问题的一个战略措施。单亲家庭子女心理健康主要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自闭和自卑

家庭的破裂仿佛是“天降横祸”,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们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他们遭受的打击比父母更大,而且孩子比成人敏感、脆弱,他们还不完全具备自我调整心理的能力,一时还难以面对家庭破裂的严酷现实,因而会感到无所适从[4]。孩子也懂得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比,拿自己与健全家庭的孩子比,因而滋生出自卑的心理,做事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缺乏进取和积极向上的精神,这些孩子由于被父母疏远,不愿与人接触,对周围的人常有戒备、厌烦的心理。他们总怀疑别人会在背后议论自己,不愿外出活动,不愿与人打交道,表现出自卑自闭的特征。2.自我评价偏低

单亲家庭的子女有较为强烈的自卑感,他们感到自己不如别人,自我责备、自我鄙视,将一切的不如意归因于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倾向。由于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因此他们把工作和学习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无能,产生不安、内疚、失望等消极情绪,从而导致自己的整个心理失去平衡[5]。久而久之,他们对自己失去了信心,甚至对那些稍加努力就可以完成的任务,也往往因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许多单亲家庭子女受到批评后,总认为是自己不好,总认为是自己做错了什么事。3.焦虑和抑郁

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易产生恐惧心理或抑郁、焦虑情绪或敌对情绪,对别人的关心表现的极为冷淡,在挫折面前非常脆弱,稍有不顺心就容易冲动,对生活中的小小摩擦反应非常强烈,自我保护意识过强,极易产生极端行为[6]。这种倾向在女孩身上表现为想痛哭或离家出走,在一些男孩身上则表现为攻击行为。如果不处理好,很容易走向极端,无论对同学,还是老师或家人都将产生极大的攻击性和报复心理。4.妒忌和逆反

单亲家庭的孩子,无论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所能获得的享受,往往不容易得到满足,他们的心理就容易从最初的羡慕演变成妒忌、憎恨。在心理上他们会表现出对父母一方特别依恋,希望能从父母一方获得双倍的回报,在物质享受上,如果他们不能正确对待这种差距,就容易导致偷窃等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7]。由于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在“孩子圈”中地位不高,容易成为别的孩子奚落和欺负的对象。然而却异常渴望被他人欣赏,于是在言行上便刻意地表现出与众不同,有时甚至喜欢“顶牛角,对着干”,以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由于家庭破裂,导致家庭教育残缺不全,生活在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往往缺乏较好的生活教养和学习上的指导。

五、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与角色

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有着特殊的地位,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家长在教育态度与方式上稍有放纵或不一致就很容易造成子女性格上的不良后果。现在,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已引起教育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艾森伯格研究认为,长子或独生子比中间的孩子或最小的孩子具有更多的优越感。孩子在家庭中越受重视,其性格发展越倾向自信、独立、优越感强。如果其地位发生变化,原有的性格特征往往会随之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化[8]。苏联一位心理学家对同卵双生子的姐妹进行研究,发现姐姐处事果断、主动勇敢,妹妹较为顺从、被动。经了解,在这对双生子出生后,她们的祖母指定一个为姐姐,一个为妹妹。从童年时起,姐姐就担当起保护、照顾妹妹的责任,所以形成了前面所说的性格特征,而妹妹由于被照顾和保护,就形成了依赖、顺从的性格特征。

家庭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应当根据时代和孩子年龄特点,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发展他们的智能。这样的家庭就会始终充满亲切、友爱、平等、欢乐的气氛,孩子就会在轻松、温暖的环境中受到影响和教育,从而健康而活泼地成长。家庭物质条件好,并不等于心理环境好,从某种意义上讲,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具有更大的影响作用。家庭心理环境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9]。例如,家长的性格、兴趣、才能以及情绪状态等,时刻表现在家庭生活中,影响着家庭心理环境,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家长有健全的品格,爽朗、乐观、豁达,那么这个家庭就会充满欢乐;如果家长对生活充满热爱,兴趣广泛,勤于学习和钻研,那么这个家庭定会充满学习的气氛;如果家长有音乐、美术方面的才能,那么这个家庭则会充满艺术的气息。无疑,这些对塑造孩子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家庭的心理环境如何,还取决于家长的教育能力的高低和对子女的态度。父母若有较强的鉴定、教育能力,那么教育方法就易为子女所接受,发现问题也能及时处理好。反之,父母教育能力低,平时不会管教,那么出问题便会束手无策,不是唉声叹气,就是打骂孩子,这样的家庭气氛肯定会很紧张。每个幼儿都有优点,每个幼儿都希望得到父母的喜欢,任性、淘气的幼儿也不例外。去寻找他们内心隐藏着的美好品质,及时鼓励、表扬,帮助其纠正不良行为。

父母应赋予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这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不只是物质上的,重要的是一个使孩子赖以健康成长的学习、生活环境。家庭是孩子生活和接受教育的第一个“课堂”,父母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庭影响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特别是儿童阶段,孩子思想尚未定型,有很强的可塑性,他们对周围的一切都感兴趣,并善于模仿,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分辨是非的能力差,家庭和周围环境的各种影响,他们往往都不加取舍地去接受。我们只有意识到孩子所表现的不良行为习惯会对孩子今后的身体、学业、人际关系有多么重要的负面影响,才能明白矫正孩子不良行为的重要性,才能痛下决心采取行动。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不良行为是正常现象,简单粗暴的打骂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使情况恶化。因此,家庭教育对幼儿性格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性格对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时期是一个人性格培养的起始阶段,是良好性格培养和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个人的性格培养形成于幼儿期,因此对幼儿性格培养,应该像智力启蒙一样,应及早的重视孩子的性格起步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在寻求合适教养方式的时候,一定要以幼儿为前提,为幼儿提供自由发展的机会,与同龄人交流的机会,对幼儿合理施爱,父母要以身作则,为幼儿树立一个好的榜样作用,并将不同的教养方式融合使用,才能让幼儿健康成长和形成优良的性格。

参考文献: [1] 赵忠心.家庭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 李丹主编.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3] 杨善堂.两代人家庭与三代人家庭独生幼儿心理发展比较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88.[4] 邢胜巧,田红英.单亲家庭学生的个性特征及引导策略.[5]印小青.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发展关系研究综述[j].学前教育研究,2004,(10).[6] 付崇苗.浅析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技信息,2007,(02)[7] 严孝芝.浅谈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s1).[8] 陈兰萍.性格塑造在家庭教育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3).[9] 席广辉.家庭教育是丰富多彩的[j].家庭与家教,2002,(07)

第五篇: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2

人格心理学论文

学院:人文与管理学院

班级:11级应用心理班

授课教师:于睿

姓名:段志伟

学号:201108030107

家庭环境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段志伟 云南中医学院

摘要: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个体最早接触和面对的社会环境,是个体社会化的起点或第一场所,父母的个体成长发展的第一任教师。从教育顺序来说,儿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因此,家庭对一个人的人格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影响。有观点

认为家庭对人的塑造力是今天我们对人格发展看法的基石,还有观点把家庭比作“制造人 类性格的工厂”(叶奕乾,2005)。主观家庭环境和客观家庭环境都对儿童人格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家庭环境;人格发展;影响

当代心理学家在研究环境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时提出,为什么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人格有所不同,并区分了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共享环境是孩子们在同一个家庭成长共同享有的环境;非共享环境是孩子们在同一个家庭成长却并不共同享有的环境,例如,因为性别、出生顺序和体形等不同,受到父母亲的不同对待。因此,她们认为,同一家庭中的孩子,所处的环境并不完全相同。所以,我们要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促进儿童人格的健全发展。

(一)主观家庭环境与儿童

1.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儿童以后各层次的人际关系。

1979年,帕克等人编制了亲子关系量表,一了解被试童年期与父亲、母亲的关系。该量表包括“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分为四个象限,代表四种亲子关系类型:关心多——约束多;关心少——约束多;关心少——约束少;关心多——约束少。研究表明,关心少和约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霍妮把儿童寻求安全需要看作人格发展的动力。她指出,儿童是无能的,要满足这些需要,完全依赖父母。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温和慈爱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能够得到满足,儿童的人格就能得到正常发展;如果父母对子女是冷淡甚至是敌意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就可能导致神经症。人本注意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2岁以内儿童爱的教育特别重要,儿童如果失去了安全、爱和尊重的需要,就很难自我实现。母爱在儿童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人格特征。

吉里根探讨了依恋对子女人格差异的关系。在他看来,男孩、女孩对父母的不同依恋,造成了他们人格上的差异。在女孩的性不认同形成过程中,年幼女孩对母亲一直保持着某种依恋感;而男孩对母亲保持一种差异感,他们认同父亲但又不强烈的依恋于他,他们与父亲的权威和力量的联系更密切。这种情况导致了女孩更多的形成了关心、关怀的人格特质,而男孩较多的具有努力实现平等、公正的人格特质。

2.父母教育方式

不同的父母在教养方式上存在着诸多差异,不同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个性发展有不同的影响。鲍姆令特(D.Baumrind,1971,1975)在一系列的研究基础上归纳出了幼儿父母的三种养育类型,即权威性、专断型和宽容-放纵型。

2.1权威型

权威型的家长具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尊重和理解孩子的个性和独立性,与孩子有较好的情感沟通,在适当的时候对幼儿提供帮助,有积极地亲子关系:这类家长不断地向儿童传达着关心的信息,刺激着儿童主动寻求父母的指导,准确的判断着儿童的需要,并做出积极的回应,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在幼儿的心中逐步建立起家长的权威形象。在权威教养方式的影响下,儿童更易形成适应社会要求的成熟型情绪调节方式,在民主影响下长大的儿童具有很强的认知能力和社会能力,善于自我控制和解决问题,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并具有更多的社会责任感和成就倾向。[2]2.2专制型

专制型属于高控制性教养方式,这类家长要求孩子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但缺乏对规则的解释,很少考虑儿童自身的愿望和要求。这样的教养方式使亲子关系变得很不协调,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道德内化,降低了儿童对内部动机的归因,强化了儿童的外部归因,大大影响了儿童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发展,研究发现专制型的教养方式降低了儿童的自信心和果断性,增加了他们的羞辱感和无助感,而且增加了孩子成年后患抑郁症的机会,使儿童缺少社会责任感。

2.3放纵型 放纵型的家长对儿童充满了积极和热情的态度,但缺乏控制力。很少对儿童的要求提出质疑,对儿童的错误行为也很少惩罚,对儿童违反规则的行为采用漠视或接受的态度。这类教养模式下的儿童跟父母的沟通和交流比较好,但这种教养下的儿童往往具有较高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缺乏责任感,不太顺从,行为缺乏自制,自信心偏低。

(二)客观家庭环境与儿童人格发展

1.家庭结构、家庭关系对儿童人格发展影响

家庭结构对儿童人格发展家庭是人类存在的港湾,儿童成长的摇篮,在这个基本的社会组织中,因其人员的构成及其相互关系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家庭结构。不同的家庭结构由于其构成的独特性而具有独特的人际关系和家庭氛围,对儿童的社会化产生影响。

1.1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是指夫妻双方因离异或丧偶而仅一方同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生长在单亲家庭中的儿童,所受影响取决于自身的性别、父(母)离家是儿童所处的年龄、失去父(母)的原因、父(母)的态度以及是否有其他家庭成员如哥哥、姐姐以某种方式替代父(母)的职责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待爱情、婚姻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离婚率呈上升趋势。原先温馨的家庭出现感情危机,关系紧张,最终导致破裂。这种变故对每一位家庭成员都会产生压力,尤其是对未成年子女在身心上无疑是一次剧烈的震荡。父母的离异造成儿童所处的家庭环境和氛围剧变,对儿童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压力,容易其形成冷漠、孤僻的性格。有研究表明男女性别上的差异面对家庭的离异所受的影响是不同的,两者存在着显著差异,家庭.离异后,男孩所受的影响比女孩所受的影响大,而且消极影响持续的时间久。父母离异后男孩子变得不守秩序、侵犯别人、缺乏自我控制、有依赖性和焦虑感。他们在学校的游戏模式和在家庭的行为不如完整家庭的孩子成熟。女孩子则有一种很强的丧失安全感而引起内心的恐慌,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在一两年之后逐渐消失,类似于完整家庭的儿童。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家庭缺损有不同的适应程度。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家庭有较强的依赖性,随着儿童的年龄增长,心理逐渐成熟,对家庭的依赖程度呈现递减趋势。因此儿童年龄越大,越能够适应,即能够正确对待父母和自己,并能够较快的调试自己,走出心理上的阴影,去面对现实。残缺家庭的儿童行为一般表现为两极性:一种是自暴自弃,这与他们在生活中很少体验到双亲的爱,并伴随有缺乏安全感和自尊感有关;另一种表现为自勉自励,从维护自尊出发,走向高度的责任感、成熟感,这与他们报偿孤父(母)的殷切期望以弥补家庭的缺陷,努力进取的强烈意识有关。

1.2主干家庭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核心家庭将逐渐取代主干家庭而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但主干家庭在目前城市中仍占有较大的比例,特别是在农村,比例更大。主干家庭由祖辈、父辈、孙辈构成,以直系亲属为主的三代同堂生活的家庭,主干家庭人口多,规模大,层次复杂,儿童在家庭中要和两代家庭成员交往,扮演子女、孙子女的角色,通过观察祖辈及父辈处理各种关系的活动,学习和锻炼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交往能力,促进个体社会化。在祖孙三代家庭中,儿童既受父母的影响和教化,同时受祖父母一辈的熏陶,祖辈和父辈之间在观念上存在着差异和分歧,例如有些家庭父辈对子女严厉,而祖辈却过分溺爱和祖护,儿童犯错误后总是在家庭中寻求庇护,长此以往,儿童就会有恃无恐,不以为然,在家庭中缺乏权威去遵从,这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当然,在有些主干家庭中由于祖辈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儿童也容易从父辈那儿学到一些优良的文化传统。在主干家庭中,应该协调好祖辈与父辈在教育儿童过程中的关系,提倡教育以父母为主,祖辈为辅的原则,有关调查表明,主要照顾人是父母的孩子,行为问题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近亲照顾着。

1.3独生子女家庭

根据我国的国情,国家的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社会化问题就必然成为我国家庭教育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城市,独生子女家庭占主导地位,独生子女所处的特殊家庭结构,使其社会化呈现了独特的一面。

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课题组于1996年10月在全国12个城市调查了3284名独生子女,对独生子女人格较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有五大优势和四大缺陷。五大优势分别为:有较强的亲和需要;能很好的接纳自己;社会道德素质好;学习需要中,报答和自我提高需要较强烈;兴趣爱好广泛。四大缺陷分别是:较多独生子女有不同程度攻击性需要,成就需要较低;少部分自我接纳存在一定障碍;在道德方面,主要是在创造性、独立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在学习需要中认知需要较强强烈的独生子女较少。

1.4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把他们留在原住地。这部分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在生活方面、学习方面、道德方面及个性等方面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从个性发展特性来看,留守儿童常表现两种倾向:一是内向、不自信、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脾气暴躁、易冲动、具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情绪不稳定、自律能力差等。不少留守儿童还出现与异性朋友交往,以及同性之间结拜姐妹、兄弟;或者异性之间多是初中男生与小学高年级女生结拜兄妹,最终发展成所谓的小恋人现象。留守儿童的个性心理特征异常令人担忧。

2.出生顺序

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因为孩子出生有先后,而是因为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态度不同,孩子在家庭中懂得地位不同。许多心理学家研究了出生顺序对孩子人格发展的影响,但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任何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家。他认为,儿童在家庭中的出生顺序和所处的地位影响儿童的生活风格,对其人格的发展起重要作用。根据出生顺序说,家里人的头生儿在人格上不同于中间出生的孩子,中间的孩子又不同于末生孩子。他认为,生第一个孩子,父母没有经验,经常向朋友介绍这个家庭新成员,但随着第二个孩子的出生,这种溺爱就没有了,头生儿必须与新成员分享父母之爱,这时,头生儿的自卑感大多比较强烈,因此,在头生儿中没经常可以发现问题儿童。阿德勒对中间儿童评价过高,他本人也是中间儿童出身。对这些儿童,父母一般不会给予过多的溺爱,但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对优越的寻求,总是努力赶超哥哥和姐姐,这种竞争中赶超别人的倾向会贯穿他的一生。在问题儿童中,末生儿也比较多,因为他们受家庭的溺爱。末生儿缺乏创造性,并且有强烈的自卑感,因为周围人都比他强壮。有一部分心理学研究者与阿德勒持同样看法,但并不是所有研究结果都支持他的,因为出生顺序在儿童人格发展中确实有作用,但原因非常复杂,儿童的人格发展受许多变量的影响。

3.家庭气氛与父母榜样

家庭气氛可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

家庭气氛由家庭全体成员造成,主要有夫妻关系造成。因为夫妻关系影响家庭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在气氛宁静、愉快的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敢、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并且能很好完成学习任务;在气氛紧张的及冲突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害怕父母迁怒于自己而给自己严厉的惩罚,对人不信任,容易产生行为问题。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最早的学习榜样,社会信仰、规范、价值观等也是通过父母的“过滤”而影响孩子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孩子时时处处都在模仿和学习父母的行为,因此孩子的人格往往与父母十分相似。

2.家庭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父母职业、文化程度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对待问题的态度也是不尽相同的,他们的价值观会千差万别,这就体现在它们与子女交流方式的差异和对子女关心程度的不同。因此家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对子女人格的影响是紧密相关的。

物质环境:父母的经济地位不同,教养观念与行为也存在差异。低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多倾向于控制儿童,对儿童使用权威、武断专横或体罚,生活中多强调儿童的顺从、少惹麻烦;高社会经济地位的父母对儿童则比较民主,重视培养儿童的理想、独立性、好奇心、自我控制能力、创造性等,注意与孩子之间进行言语交流,喜欢给儿童讲道理,能够通过角色转换理解儿童,对孩子的情感投入较多。

有研究指出,贫困条件下生长的儿童更易产生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疾病。不良的经济状况家庭的儿童更容易受到虐待或家庭暴力。这是因为,经济的贫困更易使夫妻之间以及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增多,而冲突反过来又会使教养更倾向于敌意,以惩罚性和强迫性态度来教养孩子。这样更会导致儿童个性的不良发展。有研究得出:低的学校成就、低的学历、低的收入、高的离婚率、低的工作地位以及其他方面的低的地位与不良个性成正相关。在儿童时期拥有被虐待或被忽略纪录的人,其完成高中学历和受聘为管理层的可能性更小。贫困儿童比非贫困儿童更容易表现出早期的学校适应问题,而有效的教养方式会使儿童远离低的社会经济地位所造成的消极影响。

精神环境: 不同受教育程度的父母对孩子个性的影响也不同。低教育程度的母亲在教养方式中的更倾向于溺爱、忽视、专制、惩罚、成就要求及教育的不一致等特点,高教育程度的母亲则更具有民主性。

儿童教育专家研究发现,所有的优秀父母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多表现的比较轻松自如,多表现出以下共同的特征:1.身体健康,精力充沛;2.心理健康,情绪稳定;3.有积极的自我意识,是孩子的学习榜样;4.灵活,耐心,乐于接受新知识;5.喜欢抚养孩子,乐在其中。

总之,家庭环境对儿童的个性产生重要影响,为此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以促进儿童个性的健康发展,避免不良个性的发生。管理子女时要有原则性,既不要娇惯、事事顺从,也不要过于严苛;父母要和子女保持正常的亲子关系;教养子女要采取民主讲理方式;父母本身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为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养子女意见要保持一致;家庭气氛要和谐,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参考文献

[1]王争艳.杨波主编,人格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8-265)[2]叶奕乾 现代人格心理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朱智贤、林崇德:儿童心理学史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4]申继亮等 当代儿童青少年心理学的发展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5]傅安球、史丽芳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3年

[6]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7]曾琦.父母教育方式与儿童的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年,第九期:2.[8]吕绍清.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J].中国妇运,2006年,第6期:3.

下载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含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家庭教育对儿童人格养成的影响(含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及对策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形成了数量庞大的流动人口。这不仅推动了城市的繁荣发展,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

    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我的影响 我的父亲 说起父亲,真是时刻离不开一个“严”字,说起自己的感受,更是离不开一个“怕”字。甚至到了我上大学的时候,商量起什么事情,总得不自觉地瞅瞅父亲的脸......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幼儿的影响 转眼樊曦孺就要幼儿园毕业了,非常感谢老师让我们写这篇文章,让我们又一次重新审视了一下家庭教育这个对孩子一生非常重要的话题。从2008年第一次走进黄......

    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精选五篇)

    论家庭教育方式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贺秋雨 西南大学xx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更是希望”,所以对儿童的教育至关重要,儿童今后的发展如......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社会心理科学 第23卷 总第97-98期2008年第3-4期总第299页 留守儿童的人格特征及影响因素 丁 玲 韦 炜 摘 要: 留守儿童由于其特殊的处境引起了许多的关注。这种特殊的处境对儿......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论教师人格对学生的影响 【摘要】:教师人格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教师人格的界定、对教师人格特征的进一步分析,再结合的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可以探究出教师的良好......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格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影响力,传统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具有五千年灿烂历史文化和道德传统的中国,要想在二......

    教案影响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因素二

    第二节家长对子女的态度 教学过程第一部分: 一、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 (一)家长对子女热爱、关心的程度和方式对家庭教育的作用。根据爱和要求这两个维度,将家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