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倪淑 珍
联系地址:古驿镇西尹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710-255461
12009年
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农村和谐社会,2009年5月8日至5月13日,我到襄阳区古驿镇后咀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从小生活在街道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后咀村紧靠白河岸边,是古驿镇的北大门,与双沟朱集张湾三镇相邻,耕地面积8000多亩,768户人家,3000多人其中党员119人。村固定资产25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5200元左右。生活在这里的人已达到中等小康水平。
为了调查的科学性、有效性我采用的是先看、后听、再实践的方式。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白杨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后咀 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800亩水稻收益可达每亩年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而花生更是达到了年每亩2000多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现有玉石板厂、米厂、沙场,经济效益挺可观的。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已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
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从后咀 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跨入小康的行列。后咀 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在整个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教育应该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二篇:2014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根据XX年常委会工作安排,今年3-5月,市人大农经委、农经工作室会同研究室和政府有关部门围绕全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了专题调研。期间,调研组召集市发改委、财政局、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交通局、劳动局、畜牧办、统计局等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先后到长清、平阴、商河等5个县区听取政府部门工作汇报,并通过实地察看、调查问卷、走访交谈等形式,深入6个乡镇、14个村、30余户农户开展调查,广泛了解情况,认真听取意见;部分县(市)区人大根据市的统一安排,实行上下联动,在本区域内开展了调研活动,并提出调查报告。4月中旬,常委会领导和部分驻会委员也专门到章丘市和济阳县进行了调研察看,提出了加快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现综合调研情况,提出如下报告:
一、工作基本情况
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今年以来,在市委的领导下,我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总抓手,认真贯彻中央指示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强化“三农”工作,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1、领导高度重视,各方面齐抓共管,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各级都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摆在突出位置,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大力营造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积极参与的环境氛围。市和县(市)区相继召开工作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研究制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逐级明确任务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政府各有关部门认真落实会议精神,从各自职能出发,深入农村开展调研,针对群众所思所想制定扶持政策,建立工作责任制,狠抓措施落实,积极支持和保障新农村建设。章丘市把推进工作作为“一号工程”,书记、市长亲自抓,党委、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发展的政策文件,按照“十化”阶段性目标,实施“五大建设”,建立完善领导、指导督察和包村工作等保障体系,并确定投资2亿元,选择10个示范村和100个建设村开展样板试点,通过典型引路,实现整体推进。目前看,各县(市)区都在集中力量进行摸底调查、制定政策、研究规划、开展试点,各项建设正在有序展开,推进工作开局良好。
2、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得到加强。今年,我市继续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重点发展高效种养业,蔬菜、畜牧、林果等主导产业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加大政策扶持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继续实施“6521”工程,采取多措并举,促进了农民增收。历城区依托科技进步,主攻蔬菜、林果、花卉、奶牛“四大优势产业”,济阳县坚持以工促农,实施骨干企业带动,加快食品、纺织、机械、电子、化工产业聚集,商河县立足实际,号召农民突出发展集约规模养殖业,今年一季度,这三个县区农民现金收入大幅度增加,分别较上年同期增长14.5%、15.0%、15.3%。截止3月末,全市完成生产总值431.5亿元,增长17.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0.49亿元,增长25.6%,其中县区财政收入完成16.76亿元,增长34.35%;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615元,增长14.1%。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新农村建设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明显改善。近年来,为了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我市各级政府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方略,大幅度增加了对“三农”方面的财政投入,先后围绕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特别是对“路水电医学”和社会保障等项目,实施倾斜政策,尽力保障资金支持,积极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XX年市财政支农投入总额达到6.1亿元,全市村村通“路、水、客车、广播电视”率分别达到95.8%、62.6%、99.3%、100%,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提高,农民参合率达到86%,乡镇敬老院完成阶段建设任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取得显著进展。今年市级财政预算安排“三农”方面的投入5.6亿元,比上年预算数增长15.11%,其中税费改革转移支付1.29亿元,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资金3.56亿元,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资金0.75亿元,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4、加强**法制建设,提高精神文明程度,新农村建设的治理机制日趋完善。近年来,各级政府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农村精神文明和**法制建设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不断创新思路、强化措施、培育典型,推广经验,取得了良好效果。积极组织“五好家庭”、“十星文明户”等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激发农民群众勤劳致富的积极性。大力开展普法教育,建设“平安乡村”,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律观念,努力创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环境。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坚持**议事,认真落实“四**、两公开”制度,维护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调查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已经进入实施阶段。但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推进工作还面临一些实际困难、矛盾和问题。一是有些地方动员教育还不够广泛深入,部分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重大意义认识上存有偏差,一些条件落后的乡镇、村庄存在等靠要思想和畏难发愁情绪,致使推进工作起步慢、发展不够平衡;二是建设资金不足,缺乏长效投入机制,是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主要问题。当前推进新农村建设需要上的项目较多,但县乡政府财力有限,多数村级组织集体经济薄弱、运转困难,因此办事缺钱的难题亟待破解;三是传统农业仍是多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目前生产成本持续攀高,市场风险逐步加大,农民依靠种养业实现增收面临着途径少、空间小,缺乏可靠的保障机制等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群众关注的热点。调查问卷中,农民认为当前“上学贵、看病难、社会保障差”是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五是多数村镇发展缺乏规划,农民住宅布局散乱、建设无序,村容村貌和群众居住环境脏乱差的现象十分突出等。对这些问题应当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快解决步伐。
二、主要建议
1、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长期性、艰巨性,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自觉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事关农业和农村的长远发展,事关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实现小康的大局,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要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充分认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增强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完善推进保障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定期检查考核,逐级抓好落实。各有关部门要把推进和保障新农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首要任务来抓,按照职能分工,选准切入点,加强协调配合,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办法。当前要处理好试点示范与整体推进的关系,既要注意抓好典型,探索经验,树立样板,同时也要重视面上的发展建设,特别是对贫困村镇要加大帮扶力度,实现抓点带面,整体推进,平衡发展。新农村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扎扎实实地搞好宣传教育,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统一思想认识,引导各行各业积极支持三农,动员全社会踊跃参与建设,大力营造齐抓共管的环境氛围,保障新农村建设顺利健康发展。
2、全面发展农村生产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始终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增强经济实力,提升发展水平。要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保护耕地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放在壮大主导产业,培育知名品牌,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进一步做大做强高效种养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绿色食品和生态农业,加快开发与旅游、观光、休闲相结合的都市农业,强化产业支撑,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要加快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探索经济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密集的现代农业发展路子。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有力措施,扶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鼓励企业与农民采取多种形式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要广辟渠道,多措并举,努力实现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发挥好引导和保障作用。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注重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更多地吸纳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健全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积极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取消一切限制性规定,为农民工提供平等的待遇和政策环境。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培训,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创造方便条件。
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对“三农”的投入力度,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对待“三农”要始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落实倾斜政策,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不断增加支农投入。要按照公共财政的原则,建立支农投入的长效机制,着力提高对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保障能力,扩大公共财政对农村的覆盖范围。各级政府安排支农预算要切实做到“三个高于”,已确定的各项投入措施要扎扎实实地抓落实,确保财政支农支出逐年稳定增长。当前对新农村试点资金,各级财政应当重点保证,及时足额拨付。要进一步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支出,尽力支持农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继续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加大对薄弱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促其加快发展步伐。对各项支农资金的使用,有关部门要跟踪问效,加强审计监督,保证专款专用,提高投资绩效。从长远看,要积极整合各项支农资金,合理配置财政资源,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切实解决多头投入、使用分散、效能不高、难以形成合力等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要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农民的关系,合理划分投入责任,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财政资金示范带动作用,吸引社会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不断拓宽农村投融资渠道,逐步形成以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4、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创造条件。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协调发展,要从解决好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抓起,选准突破口,扎实稳步推进,让群众得到真正的实惠。根据基层的反映,建议政府部门注意抓好以下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加快农田水利、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巩固已取得的成果,提升质量标准和管理水平,争取尽快解决群众在“路水电医学”等方面存在的困难,使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二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社会建设的重点放到农村,引导公共服务向农村发展,着力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农村社会事业和社会保障,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近期应下气力解决群众“看病难、就学难、养老难”等社会热点问题。三是遵循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因地制宜、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原则,抓紧制定村镇建设规划,使之成为行动的准则、发展的规范,保障新农村建设有序进行。四是要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整治村容村貌和居住环境“脏乱差”工程。在这方面,要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不图虚名、不增加群众负担,防止一刀切、强迫命令、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等片面倾向,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监督制度,大力营造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环境氛围。进一步加强农村“两委”班子建设,切实搞好党员干部队伍的教育培训,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政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一事一议”、村务公开等**监督制度,保障农民的**权利。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的法制建设,加大普法宣传和综合治理力度,提高农村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基层事务、处理矛盾纠纷的能力,增强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要深入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形成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农村风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 社会调查报告(精选)
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调查背景: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
调查地点:河南省**县**镇**村。
调查方式:查资料,实地考察,询问该村的同学,拍照片,咨询家长等等。
调查时间:2011年1月26日至2月16日。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继家庭联产承包和农村税费改革后,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又一战略性举措,它所蕴含的城乡结合、协调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根本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家所在的村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我家旁边的村庄***变化特别明显。
素有“中国画虎第一村”美誉的***画虎村,隶属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地处黄河故道腹地,豫、鲁两省结合部。东距文哲大师庄子故里15公里,西距南朝文学家江淹故里21公里。是全国特色村、全国文明村。
2005年,该村成立了***绘画有限总公司并申请了“民权虎”商标。2006年4月,在河南省博物院举办了第二届***农民书画展,多幅作品被北京博物院收藏。一个小村400多农
产成本,又可提高生产效率,收入自然增加。还有种植和养殖相结合等等。农民收入增加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二、交通方面的改变。
1、村村通公路工程,简称“村村通”。是国家为构建和谐社会,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一项民心工程。又称“五年千亿元”工程,该工程是指中国力争在5年时间实现所有村庄通沥青路或水泥路,以打破农村经济发展的交通瓶颈,解决9亿农民的出行难题。“村村通”工程实施后,柏油路几乎通到了家门口。以前一下雪和下雨,人们得好几天不能出门。现在的道路四纵八达,人们出门很方便。
2、公交车通到了村口。以前坐公交车得到镇上,很浪费时间。现在在村口就能坐车了。
3、交通工具的变化。从最初的“11路”到现在的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三轮车、汽车。有的搞物流还买了大卡车。今非夕比呀!
三、精神文明的建设。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人的素质是历史的产物,又给历史以巨大影响。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改善全体公民的素质,必将使社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使人和人之间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新型关系不断发展,使整个社会的面貌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不仅仅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获得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功的关键。以前农村农闲的时候,村民就在一起打牌、闲聊,有的甚至赌博。现在
会自带蜡烛或者自制煤油灯。现在的学校设施很齐备。宽敞明亮的教室不再是梦想。我们村的小学教室已经装上了空调,日光灯代替了白炽灯。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实施的一项资助政策。主要内容是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自从有了“两免一补”,农村孩子辍学的越来越少了。
六、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产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作为中国画虎第一村,它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村已经建设了画虎村的展厅。随着社会经济等等方面的发展,画虎村建立了以虎为商标的饭馆,超市等等。除虎画外,村里还开发出系列“虎”产品,村里妇女绣制的古朴可爱的虎头帽、虎头鞋、虎头枕等,在市场上极为抢手。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一大批旅游纪念品投入市场。如:小长卷百虎图、百鸟图、百鱼图、百虾图、百鹰图等,小扇面精品礼盒、精品册页等,都具有很好的收藏价值。
七、农村政策的变化。不仅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而且还实行了更加惠民的政策。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至此,农业税成了历史。有人欢心鼓舞地说,农民几千年来交皇粮的历史终结了。这对农民来说,仿佛意味着自土地家庭承包责任制以来又一次的“解放”。
***全村1366人,其中有800人从事绘画产业。村中夫妻画家、父子画家、姐妹画家及三世同堂作画者比比皆是,村民以工笔画虎为主,兼画人物、花鸟、山水等,品种繁多。已辐射带动周边两省三县数千名农民从事或经销农民画,形成了以***为龙头的农民画家群。仅北关镇就达1500多人。画虎村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新农村道路。我相信***村这条路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宽。但是现在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还不够深入,有很多问题没解决比如留守儿童、医疗、孤寡老人等社会问题。
调查感悟:通过这次调查,对于该村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情况有了较为全面地了解,对于出现的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在党的正确领导下人民的生活才会越来越好。作为农民的儿子更加深入了解了我深爱的土地。通过调查也提高了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协调能力。
***
2011年2月16日
第四篇:关于新农村的社会调查报告
【摘要】:我是一名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近几年每次回家我都有无限的感慨,我的家乡变化太大了。首先最明显的是村容村貌有了新的变化,环境卫生得到了改善,许多新的道路得以修建,一些老旧的断墙残壁也被拆除,整个村子的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的意识也提高了,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而且农闲时还开展了不少娱乐活动,扭正了农村的一些不好的风气。
【关键词】:新农村 变化 环境 物质生活 精神文明
【调查过程】:走访
【基本情况与分析】:
一,村容村貌有了新变化。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凹凸不平。我们那时侯穿高一点的鞋就会不断的崴脚,穿平的鞋却会十分的硌脚,总之是怎么走都不舒服,骑车就更不要提了。那时侯村里养鸡的特别多,每条巷都堆着满巷的鸡粪,一到夏天更是苍蝇漫天,臭气熏天。还有随意堆放的垃圾堆。我们每天都呼吸着混杂着各种味道的空气。还有墙上那各式各样小孩们的“涂鸦作品”。现在回想起来童年是美好的,可是我的家乡却也可以说是满目疮痍。而如今,在全国范围建设新农村的总动员下,通过环境整治,目前各村主干道路基本上达到道路的硬化、村庄的绿化、河道的净化、路灯的亮化以及断墙残壁的拆除,彻底改变了农村的“脏、乱、差”现象,卫生保洁制度的健全,使环境卫生得到长效管理机制的保障,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二,群众环保意识有了新提高。通过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群众不但对庭院卫生意识有了转变,对公共卫生也有了讲究,树立起讲卫生、美环境的新意识,形成“人人讲文明、个个爱清洁、户户讲卫生”的良好氛围。现在垃圾不随处乱扔,家禽的粪便也不随处乱倒,都有了统一的安排和处理。现在到哪都是干干净净的水泥地,让人的心情也十分的舒畅。
三,物质生活得到新突破。以前农村人就只会守着那一亩三分地过日子,吃穿用都很简 1
单随便,只要不饿着肚子,不冻着就很满足了。而如今在中国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农民也意识到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物质水平,开始不断寻求致富的道路。现在我们村里不仅发展了养殖业,还有很多小型的铁厂,煤厂等厂矿,同时给一大批的妇女门提供了就业岗位,现在每家都是两个人在赚钱,手里的钱多了,物质生活便有了提高,每天来村里卖东西的多的犹如赶集似的。什么饺子,鱼,鸡之类以前只能在过年吃上的东西现在随时都可以吃了。穿衣服也开始追求起名牌来。用的就更不用说了,什么电热锅,微波炉之类都上了农民的锅台。
四,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新发展。物质生活上去了,精神生活也随着提高了,以前一到秋收后,不论大人小孩,都是在赌博。现在在村干部的带领下,夏天晚上在大队部跳舞,冬天则是扭秧歌,不仅扭正了村里的风气,还愉悦了每个村民的身心。
五,团结协作精神有了新转变。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群策群力,齐动手,齐出工,做了大量的工作。集体出资和群众集资紧密结合,全村上下拧成一股绳,团结协作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挥。村领导还坚持把宣传工作作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先导工程来抓,组织乡村干部深入一线,以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广泛深入地宣传。充分利用会议、横幅、标语、黑板报、宣传橱窗等形式,宣传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
【调查结论】:
通过本村与其他一些村的对比发现还存在一些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因素。
一是宣传发动工作不够深入,群众认识不到位。主要是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再加上当前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还没有具体的标准,从而导致于少数村干部在认识上存在偏颇,误认为只要搞好村庄规划,建成小康新村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未正确看待,有的认为这是政府的“形象工程”,领导的“面子工程”,误认为又要搞创建,又要搞验收。
二是村级积累薄弱,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多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而乡村两级财力有限,有的还背着沉重的农村债务(如普九欠债、历年欠款),有的村连村干部工资也难以正常兑现),部分解决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但仍然捉襟见肘,特别是诸如公共服务与活动陈地建设就没有三是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三是劳动力转移滞后,农民难以“洗脚上岸”。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阳光工程”、农民工转移培训和农民知识化工程,培养了一批适应进城务工的新型农民。但其效果仍然很不明显,所从事的主要行业依然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建筑小工、家政服务和制造行业,而且外出务工人员年龄参差不齐,大至60岁,小至15、6岁,究其原因还是现行农民知识化工程不贴近农村,不贴近农民,与农民的需求造成了脱节,因此培育新型农民任重道远。
四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严重“贫血”,塑造新风貌困难重重。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村电话、手机、广播、电视覆盖率虽然较高,但农村科技培训和文化生活相对脆弱,许多设施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使农村文化活动停留在自发的、散乱的、无组织状态,难以发展壮大。再加上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村基本上在家的是儿童和老人,少数人仍沉迷于“赌码”等陈旧的习气主,难以跟上现代文明。
五是村干部队伍不稳,后顾之忧难以解决。年轻农民多数外出务工,村里仅有的几个年轻党员主要是复员退伍军人,存在后继乏人的问题。村干部待遇比较值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积极性,村组干部缺乏必要的保障,既担心退下来后遭他人打击报复,又没有养老等社会保障,年轻的村干部想外出务工、想打工致富心切。
【评价建议或对策】:
如何调动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如何引导农民群众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结合对我村的调研,我提出几点肤浅的看法和思路:
1、加强村级班子组织建设,提高村级班子凝聚力。一是要从农村党员中选拔政治觉悟高、致富本领强的党员干部担任主职领导。在对我村调研中我了解到,本村之所以班子比较团结、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在群众中有威信,关键是有一个好的“班长”,村党支部书记在村组合并前就是我村的当家人,是全县第六届专业技术人才,不仅在群众中有威信,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农民群众提供实实在在的技术和服务。二是要过基层组织“五好”创建等活动载体,完善村级党组织制度建设,在农村乡土能人、经营人才中发展党员,发挥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三是要关爱村组干部,建议多方筹资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和年老生活补助制度,解除村组干部的后顾之忧,稳定农村干部队伍。
2、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着重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继续采取对上争取、多方筹资的办法,争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推进包括末级渠系、农村能源、田间道路、土地平整等基础设施建设;要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在巩固乡镇综合配套改革成果,全面创新农村公益性服务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有农村科技服务设施功能,积极探索与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的合作,引进适合本地自然资源的“三新”(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项目,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要围绕全县农业“34111”工程,大力发展农村中介协会组织,增强带动、辐射能力,网络更多的农户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就是要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不断拓展增收空间。要引导农民群众利用现有资源优势与条件,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支撑;要继续发展打工经济,关键在于建立健全外出务工的服务网络,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法律救助、信息服务、转移培训,为打工经济创造宽松的环境和条件;要结合落实中央农村政策、建设节约型社会,落实惠农政策增收、强化农资市场监管增收、科技增收、抗灾增收、节本增效增收等综合措施,不断拓展农民增收的渠
道和来源。
3、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加快建设小康新村。要坚持规划先行、试点示范、分步推进的原则,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在规划区内通过整理集聚、拆旧建新、移民迁建等途径,开展旧村改造和新村建设,搞好配套设施建设,搞好村庄绿化美化和环境卫生,不断提高居住环境。要开展扶贫开发、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合作医疗成果、探索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群众养老等社会保障,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要注重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救助体系建设,关注弱势群体,实现共同致富。
4、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新型农民。首先,是要加强农民群众的教育、宣传与引导,解决好农民群众的认识问题。其次,是要增强农民致富的本领,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培育尽量多的农村种养大户、乡土能人,提高农民群众参与市场经济活动的综合素质。第三,是要围绕精神文明建设,培育综合素质较高的新型农民。通过农民培训、加强文化等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构建和谐农村。
5、推进民主管理,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一是规范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保障群众“四权”。二是完善村民代表会议制度、民主理财制度、村级财务依法委托乡镇管理制度,健全“一事一议”制度,探索“联户议事”、“联组议事”、“联村议事”等农村事务决策的议事新形式,把权利交给人民群众,真正做到事由民理、家由民当。三是各级干部要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巩固送政务下乡成果,强化农村公益性事业服务的质效,提供能够满足农民群众实际需求的实实在在的便民、惠民服务,列入发展规划。
第五篇:社会调查报告——新农村发展
新农村发展调查报告
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是新农村:“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再次,我们还要知道新农村发展的内容:关于新农村建设,十六届五中全会已给出了明确的要求,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二十字方针,即“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本次社会实践,我通过各种不同途径对本村经济社会风貌调查,发现了不少变化,不少他问题,下面就是我的调查途径、发现及解决办法:
⒈ 对本村的过去展开调查,我发现本村在过去非常贫困,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政治参与率极低,社会不开化,人民生活单调乏味,这曾经是本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直接影响了以后乡村各方面的发展。导致村集体经济主导产业单一,农业产业化薄弱;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人才、资金和信息匮乏;村级集体经济增长方式和管理方式落后;缺乏强有力的扶持措施和优惠政策。办法:
① 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② 强化村级集体资产经营管理。要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在完善清产核资、资产评估、产权登记的同时,推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积累机制,防止分光吃光,积蓄集体经济发展的后劲。
③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组织。
④ 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
⑤ 加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⒉ 走访村民、村委会干部,了解到现在村子存在思想习俗过于死板,经济发展过于滞后,村民收入水平不高,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以致老弱妇孺数量多,影响村民生活。例如一些村民环境卫生意识淡薄,“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污水靠蒸发,垃圾随风刮;窝棚随处搭,摊位随便拉,”已成部分农村发展现状。村道两侧乱搭建、乱堆放、乱倾倒的情况比较严重;部分基础设施不到位;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河道、池塘的垃圾成堆。办法: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建设要求,不断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提升公民保护农村环境意识。购买发放《农村环境保护宣传挂图》、《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和《新农村环境保护读本》,普及农村环保知识,提高农民群众环保意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参与农村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高度重视环境治理工作,落实专人负责,建立长效保洁队伍,及时清理路面垃圾,河道清理保洁日常化、制度化。
⒊ 上网、去村长家查阅资料,详细了解农村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知道了当今正值经济的转型期和矛盾的凸显期,贫富分化严重、物价高涨等社会问题已在一定意义上或多或少的制约着全社会各项事业的更好更快发展。在农村,一些靠挖掘资源发展经济的村子,没有将有限的经济所得最大限度的运用到自身集体经济的发展上去,而是将有限的经济所得分发到村民手里,这就很容易造成“大富不济、小富则安”的惰性思想,更为严重的是,在被一些图谋不轨、别有用心的人发挥到民主选举村干部上,于是出现将集体经济所得全部分红做自己当村干部的选票,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矛盾的隐患。出现了“麻将村、扑克村”,严重影响整个村子的发展,错失发展机遇。办法:
① 要集中力量重点整治,在打击上做到“严”“准”“狠”,注重效果。
② 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切实抓好警民联防、联治网络,建立赌博防治责任制。③ 要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问题,做到人人有事做,户户无闲人。
调查知,农村经济发展迫在眉睫,新农村经济建设要尽快落实。而农村在有一些陋俗时,还是有一些新面貌的,这为新农村发展奠定了基础。具体来说是:
1.异地婚姻多了,之前是农村青年基本是与本村或邻村的人结婚,嫁出镇、出县的都不多。异地、异域通婚,打破了身份、区域、文化等界限,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深深触及到了中国最基层的山区农村,新一代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真正走进了城市,与外面世界融为一体。据我对历史的了解,这是自盛唐以来,中国通婚范围最大的时期,必将对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2.农民买小车多了。这虽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没想到来得这么快、这么明显。普通农民对4—6万元的小面包车很钟情,说“既可带人,也可带货,又很省油,国家还有补贴,很实用”。“村村通”基本完成了,加上国家及时出台汽车下乡政策,最关键的是农民有了“万”字头的积蓄,大大激发了农民购车的热情。
3.建别墅的多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农村第一次建房高潮,那时农民追求的是“土墙变砖墙、瓦房变楼房”,不大讲究时尚、美观。现在富起来的农民要求高了,进入了新一轮建房热潮,而且大多建的是别墅。建一栋别墅投资在20万至40万之间,面积在200至400平米左右,外表是别墅式样,内部装修基本是现代化。异地、异域通婚,打破了身份、区域、文化等界限,说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已深深触及到了中国最基层的山区农村,新一代农民通过外出打工,打开了一片新天地,真正走进了城市,与外面世界融为一体。
4.想当农民的多了。近年来,政府对农民的优惠政策、各项补贴越来越多,农民得到了城里人都没有的实惠,一些人又想方设法返回农民身份,觉得当农民有优越感。还一些县城的居民到农村去搞种植、养殖业、食品加工业等。农民朋友发自内心地拥护共产党,感谢政府。尤其是许多农民从电视上看到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而中国经济仍然很好,自己的生活也越来越好,一种民族自豪感由然而生。
5.在城里买房的多了。一些打工青年热衷于在城里买房。调查发现一个大体规律:40岁以上农民打工攒钱是为了回到农村,原地发展;而70后、80后的新生代打工仔是为了不回农村,到城里发展,追求是相反的。后者的这种追求来源于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深刻认识到“文凭敲开大门、知识改变命运、技能提高收入”,基本是读完职业高中、技校后,才出去闯世界的,摆脱了父辈们那种靠干苦力谋生的老路。
6.农民的观念时尚了。“仓廪实而知礼节”,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也在转变,主要表现在:(1)春节期间,农民不再像以前那样重视吃肉、酗酒、穿新衣了,不再像以往那样讲究“面子式”的礼节了,他们也在寻思着怎样过一个有新意的春节。(2)对新生事物接受的程度增加了。农民说“子女嫁到外国都想得通,还有什么接受不了的事情”;很多农民爱看《新闻联播》等时事性节目,视野比以前宽多了;许多农民还把春节走亲访友当作了解形势,交流信息、教育子女等的好机会;村民的行为习惯文明多了,封建迷信大大减少,治安也好了。(3)特别重视子女教育。有的农民为了给子女创造好的就学环境,不惜到离学校近的地
方买房子,假期花钱请家教,对下一代寄予了重望。(4)消费观念理性了。从春节消费可以看出,农民不再像前几年那样一味比阔气了,一时用不上、用不了的东西不再急于购买了。
“窥一斑而见全豹”,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变化、好苗头是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缩影,是这个伟大时代带来的巨变,我们为之高兴。新农村发展势在必行,止日可待,前景可喜啊。
村子里的风貌变好了,对新农村发展我也有一些建议和意见:
一是在经济上,发展村级经济是关键之举。我了解,绝大多数村是没有产业、没有企业、没有积累的“三无”村。从某个角度讲,近年来农村发生的变化“一靠中央好政策、二靠农民打工攒钱”,农村集体经济严重短腿,更谈不上组织化程度。这个问题不解决,新农村就缺乏内生动力,无法持久发展。其实我市绝大多数农村有条件发展特色经济、“一村一品”,关键是缺乏挖掘、引导和组织。一些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并不是条件最好的村,之所以搞得好,关键是有支柱产业。
二是在政治上,建好村班子是要害之举。县、镇两级党委政府应把培养、选拔、考核村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新农村建设的“主角”是农民,“主心骨”却是村干部,“核心人”是村书记。一个村庄的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于村干部、村书记,有了好的村书记,就不怕没有大变化。
三是在文化上,做好农村文化建设是长远之举。重视文化建设是我党的优势,当前农村正值转型时期,富起来的农民更需要先进文化引导教育,不能出现“文化空档”。“三下乡”要注重实效,长抓不懈,“农家书屋”要向前延伸;村、镇、县三级组织要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期间,开展一些乡土气息浓厚、农民自娱自乐、广泛参与的文化体育、健康民俗等活动;要建设一批文化基础设施,农村中小学校的文体设施在假期应对村民开放;要引导村民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培育宣扬一批文化村、文明村、新型农民等。
我相信,通过党、国家和人民的共同努力,新农村发展会日新月异,前途越来越光明。
这次为期十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使我在许多能力上都有所提高。我真的感到很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