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各地积极构建中小学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各地积极构建中小学安全教育长效机制
从自救到互救,从寻找课桌墙角等掩体到按照疏散路线向操场撤离„„一周以来,安徽省庐江县汤池希望小学的同学们正在重复温习着武警交通八支队官兵叔叔们教授的地震科普知识。
今年3月31日是第19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借助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活动的平台,我国各地正在积极构建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的长效机制,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正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安全知识,养成受益终身的安全行为习惯。
记者从教育部了解到,应急演练已成为很多学校的常态管理模式。在河北,中小学生每学期至少要开展两次集中演练,其中,唐山市英才学校坚持每两周组织一次疏散逃生演练活动,在2012年“5·28”唐山地震中,全校2000多名师生从容应对,2分钟内实现有序撤离。
“只有人防、物防、技防三防联动,平安校园才有牢固防护网。”这是天津市在推进中小学生校园安全工作时提出的要求。在天津,每个学校配备2至6名保安,配齐防护器材;严格实行专职保卫干部值班制度;教室统一安装半封闭防护栏,教学楼内安装应急灯和放置“安全出口”指示牌,重要出口张贴“逃生示意图”,校舍内配齐消防器材;各学校在校舍出入口安装摄像头,覆盖率达100%。监控室24小时专人值守,保安室设置一键报警装置。
很多地方和学校正在创新学校安全工作理念,把安全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校园文化建设。山西制定《开展“珍爱生命,规避危险”安全能力建设的实施方案》,提出安全教育课程化、安全演练常态化、安全职责全员化和建设校园安全保障体系、家校共管体系、安全工作考核体系的“三化三建设”的工作目标。省财政列支专项经费1800万元,从2014年起向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费提供安全教材。成立省学校安全教育中心,建立山西省学校安全信息库和专家库,提供学校安全专业咨询和专业培训。
针对近年来频发的校车安全问题,一些地方也进行了突破性的探索。两年来,辽宁省桓仁县、黑龙江省鸡西市、浙江省德清县、山东省威海市、山东省无棣县、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等六个校车运营管理试点地区在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后不等不靠,切实履行政府责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财政补贴,依托专业公司为学生提供上下学交通服务。
此外,吉林省积极推进以公司化运营为主体的车辆购置及管理模式,实行全省校车统一保险,实现义务教育阶段校车服务全覆盖,近三年来全省校车无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海南省海口市试点实施义务教育学生免费公交政策。通过在学校附近增设公交站点、增加发车密度,对公交公司进行财政补贴等方式,着力实现学生接送车的“公交化”。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强调,保障孩子生命安全需要家校携手,形成合力。近年来,浙江开展“学生安全千万家”活动,对外来务工子女家庭、留守儿童家庭进行全面摸排和安全教育家访,把防溺水教育送进每一个家庭。重庆、山东等地中小学通过家访、约谈、电话访问等与学生家长保持联系,及时发布预防溺水、自然灾害等安全提示。黑龙江把消防安全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完成消防安全“家庭作业”,制定逃生计划、绘制路线图、举行消防疏散演练。
自1996年起,我国确定每年3月份最后一周的星期一,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每年,我国各地中小学校都会在这一天,通过举办讲座、知识竞赛、观看交通事故案例录像、发放安全手册、制作宣传板、组织交通安全训练营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预防火灾、拥挤踩踏、交通、溺水等事故的教育。
第二篇:积极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附件
积极构建全面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同志们:
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在各级政府与监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强化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积极探索建立全面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根据银监部门相关要求并结合我省实际,近年来省联社从战略、政策制度、组织体系、工具方法、风险文化等方面对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进行了整体规划和统筹安排;从2008年5月至今,共指导和协调20家机构进行了流程化管理改革试点工作,围绕流程化管理及全面风险管理相关内容进行了大规模、普及性培训,帮助各级员工厘清了风险管理思路、强化了风险管理意识,同时,对试点机构的公司治理、业务流程以及相配套的营销机制、激励机制、风险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变革,逐步建立起现代金融企业管理模式;以数据大集中全面推广上线为契机,结合财务管理系统的运用和信贷管理系统的开发,指导部分机构开始对各类风险数据进行收集、清理、整合,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大力加强和不断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内控评价及其后续评价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坚持不懈地着力宣传、培育合规文化与风险文化,省联社合规部组织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每月出版一期的《走向全面合
使风险治理机制、风险识别评估量化能力、风险管理文化等定性指标以及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率、资产利润率等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指标逐步达到现代金融企业风险管理标准,从而为建立起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目前,各地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对各类风险的管理模式和管控能力存在较大差距。一些已改制为银行的机构以及一些已在最近几年实施流程优化或再造的农村信用社,对照银监会的要求,其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第一阶段基础性工作基本完成,并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了第二阶段工作。这些机构当前核心的任务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对照《指引》的要求进行规范和完善,夯实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而大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则要在2011年开始尽快理顺风险治理机制,逐步搭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确立风险管理战略,逐步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加强“三道防线”建设,建立风险管理工作体系;强化授信业务内部控制,建立相互制衡的授信审批体系;优化和再造流程,建立流程化管理体系等。结合我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实际,就构建风险管理长效机制提出以下几点工作意见:
一要以流程化管理改革为抓手。经过两年多、三批的试点,目前我省流程化管理改革已经形成了“一地市一机构一示范”的良好格局,为全省全面铺开流程化管理改革改革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流程再造为核心的流程化管理改革不仅仅建立起了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而且按照最有效地满足客户需要和市场的要
求,最有效地促进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水平提高的要求,优化流程体系、岗责体系和组织体系以及建立完善配套的营销机制、运营机制和逐步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机制等。从前三批试点单位的运行情况来看,其控制风险能力、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均得到较快提升,其经营管理理念也得到了根本性改变。下阶段,已实施流程化管理改革的机构,需继续扩大改革的成果;同时,要认真借鉴先进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深入研究风险管理的技术和模型,提高风险识别、评估、计量与管理的水平,探索出一条从流程合规走向全面风险管理的新路子。此外,从今年起,省联社将再用两年的时间完成全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流程化管理改革的工作。为此,各机构应在省联社及当地办事处的指导下,充分借鉴、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以流程化管理改革为抓手,全力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要建立并完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各机构要尽快搭建分工明确、职责清晰、相互制衡、运行高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主要有四项工作:一是优化组织机构设臵,厘清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管理的前中后台部门职责并实施严密的风险隔离措施,提高各部门及业务条线的工作效率和风险管理能力,保证风险治理机制的有效运行;二是进一步明确董(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并在履职过程中高度协作;三是加强风险管理条线独立性和专业性,各机构应根据实际,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或将全面风险管理职能纳入合规部门,负
性和有效性,充分揭示自身各种风险因素,降低和防范各种风险,提高经营效益,省联社将指导各机构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搭建较为健全的风险管理能力评价体系,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本机构风险管理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全面客观地了解和掌握本机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情况,及时发现风险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同时通过独立、专业的内部审计体系,对风险管理体系的准确性、可靠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实施评价。省联社还将根据广东银监局的要求,建立定期检查、通报和考核评价制度,将辖内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情况列入对各机构的考核评价范围,与综合绩效考核挂钩,对于实施情况好的机构,给予表扬和奖励;对于实施情况差的机构,予以通报批评,并对机构领导班子进行问责。
五要培育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员参与并具有自身特色的风险文化是提升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能力与水平的关键因素。各机构董(理)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要率先垂范,从言行态度、职业道德和诚信水准等方面真正体现出以风险为本,始终坚持“适度风险,适度回报,稳健发展”的经营管理原则,及时吸收风险管理经验,不断丰富风险管理文化;建立有效的激励问责和风险培训机制,提高员工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技能和水平。省联社将继续加大风险文化宣传力度,从2011年1月开始,将《走向全面合规》升级改版为《风险为本》,为辖内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工作创造一个良性的互动交
流平台。同时,省联社将就全面风险管理、流程化管理两个专题分批分片对各机构管理层和风险管理专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并积极促进合规管理、风险管理、流程化管理等先进经验在全辖的充分交流和学习。各机构应在1-2年内完成全体员工风险管理和流程化管理的普及性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员工的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增强风险管理团队的整体实力,从而提高机构的风险管控能力。
在搭建和完善风险管理长效机制过程中,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还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要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发展并获得效益是我们经营活动的根本所在,但发展、效益总是与风险共生相伴。我们既不能因为害怕风险而牺牲业务发展,也不能因为业务拓展而忽视风险控制。要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各机构要正确引导各经营单位、业务条线开展业务时切实做到制度先行、风险为本、审慎经营,将业务活动所涉及的风险控制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
二要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实现和谐发展,既要重视总量增长、又要统筹兼顾;既要把业务做大做强,更要做优做实。各机构必须摒弃重速度轻质量、重经营轻管理等急功近利的错误倾向,业绩评价的重点不仅要放在市场份额、规模扩张、利润增加等账面指标,还要更加关注总资产净回报率、资(股)本净回报率、成本收入比等监管指标的提高上,不断适应日益变
第三篇:镇积极构建打击传销工作长效机制
关索镇积极构建打击传销工作长效机制
为有效防范和打击传销行为,切实保护广大人民群众、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上关镇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积极开展打击传销宣传、防范和打击工作。
一是宣传国家有关打击传销的法律、法规、政策,重点抓好对辖区内村民、在校学生等重点群体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充分了解传销活动的危害性,做到自觉抵制传销活动。
二是建立打传工作保障机制,村委会建立主要领导负责的打传工作领导机构,确保传销违法行为发现及时,信息传递迅速,以便高校、有序地查处、遏制。
三是建立打传联动机制,加强各单位部门之间的协调。建立起群众、村(社区)、职能部门之间打击传销的互动机制。
四是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以出租房和暂住人口的管理为重点,建立集线索收集和指挥协调为一体的综合信息平台。
五是建立工作考核机制,实行分级管理。落实打传工作的属地管理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六是建立监管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各村(社区)、各工作部门加强对传销的监控预警,各有关职能部门措施到位,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形成综合治理格局。
七是形成政府领导、派出所主抓,各村(社区)联动打击机制,并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评工作考核体系,初步形成打击传销工作的长效协作机制,从而形成人人知道传销危害、不参与传销的良好氛围。
第四篇: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努力构建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编者按】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2013年,海淀区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近日,本刊记者采访了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吴颖惠,就海淀区近年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深入解读。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北京市海淀区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5)18-0016-04
记者(以下简称记):吴所长您好!2012年,海淀区被教育部评选为首批“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之一,请您谈谈海淀区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的经验与成果。
吴颖惠所长(以下简称吴):海淀区秉承“教育之道在育人心”的教育理念,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树立发展性教育理念,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紧紧围绕全体师生的幸福成长,构建全方位、立体式工作体系和发展路径,创建富有海淀特色的中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模式,取得了良好成效。
海淀区有效统整了行政与专业力量,形成了由区教委主要领导负责,行政科室、教研科研、督导培训等多部门参与的领导小组,综合设计并整体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了区校两级协同的工作模式,至上而下与至下而上结合,区域引领与学校探索同步,区校资源共享。同时不断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建设,从2001年至2015年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淀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意见》《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等多项意见及细则,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视察与督导,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效落实与科学发展。
我区心理健康教育经费保障充足,教委根据学校规模及相关需求,定期下拨经费,用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资源建设及活动实施开展。在“十一五”期间,就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专项建设资金,参照《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室设置》标准,陆续为各校建立设施齐全的咨询室或辅导室,达到了全区中小学心理健康辅导室的全覆盖。“十二五”期间,教委又加大经费投入,为有随班就读学生的学校扩建专门的辅导场所,对学校心理专业设施进行升级,购置生涯规划等新型专业设备,全力保障心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海淀区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形成了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元、特色活动多样的良好局面。在区域层面,海淀区开创了心理周、心理志愿服务队、心理沙龙等特色活动。定期在全区开展先进学校、先进个人、特色项目等评选及论文、案例的征集活动,引领全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学校层面,除了积极实践心理课程、团体活动、拓展训练等常规教育方式外,部分学校还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学科教学、班会活动进行整合,涌现了校园心理剧、心理报、心情天气预报、心理班会等教育方式,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注入了活力。
另外,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师。海淀区教委要求广大学校依据校情合理配备专兼职心理教师,学校一方面引进专业心理健康教育人才,另一方面加强校内重点教师的培养,逐渐形成了专兼结合的心理师资团队。截至2015年,中小学基本配备了心理教师,全区专兼职心理教师数量达到了179名。其中教育学和心理学背景的教师比例为72.1%,心理教师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比例达到了25.1%,80%的心理教师具有国家二级咨询师证书,其余均参加过市级心理健康教育上岗培训,具备心理辅导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能力。
海淀区重视对各级各类教师的培训,较好地落实了全员心育理念。区教科所定期开展面向专兼职心理师资的专业培训,提高其业务能力;针对班主任群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性培训,为班主任心理工作的开展提供策略支持;定期面向骨干教师开展体验式培训,丰富其心理专业知识,提升其心育意识;学校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识性培训。分层次、全方位的培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和教学行为的变化,为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化提供了师资条件。
记:海淀区历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为了打造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海淀区于2013年颁布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了未来三年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请您谈谈这一行动计划的主要设想。
吴:2012年,海淀区很荣幸地成为了首批全国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站在了全国示范的高位平台上。为了促进海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我们从顶层设计着手,开始研究并制定行动计划。
2013年,海淀区成立了《行动计划》制定小组,聘请了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俞国良、方晓义秘书长,北师大、北京教育学院、教科院等9位专家为特聘顾问,通过调研、座谈、论证等多个环节,制定完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
《行动计划》以构建海淀特色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操作体系和评价体系为目标,提出了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五部分内容,细化了制度、课程、方式、师资、平台、文化、科研、评优八项任务。这八项任务分别是:第一,加强区域及学校制度建设,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督导;第二,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专题活动开发力度;第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实施模式,综合运用学科渗透等多种教育方式,实现心理教育的全程化;第四,建立专业化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按1:500师生比例配备兼职心理教师,完中和职校每校至少配备2名专职教师,初中每校至少1名,小学每学区至少3名,推动全员化心育团队建设;第五,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支持体系,加强辅导平台建设,利用心理网、心理热线等多种形式提供心理服务;第六,营造幸福校园文化氛围,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第七,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广泛开展学术交流,提炼并推广优秀成果;第八,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三年计划评选出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25~30所,形成示范效应。
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兼具专业性、科学性与前瞻性,解决了未来三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什么做”和“做什么”的问题,同时也从建议角度,提出了“怎样做”和“怎样评价”的问题。从总体上讲,《行动计划》强化了“育人为本”的教育目标,健全了工作实施与保障机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为心理工作的深化开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记:2013年初,海淀区启动了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目前该项工作进展如何?
吴:我区从顶层设计、资源整合、实施路径三个层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工作,开创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局面,目前取得了以下几方面的经验。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管理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化推进,有赖于规范化的组织与管理。2013年9月结合文明城区建设,我区启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项督导工作。制定了涵盖资源、制度、师资及教育教学的指标体系,考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与“不真做”的问题。采用实地考察与网络审阅结合的方式,评估学校心理工作,一对一反馈,指导学校改进。历时多年,实现了心理督导的全覆盖。通过督导检查,提升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规范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
2.整合区内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生在社会中生活,在家庭中成长,在学校中学习。我区利用教育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盘活多方资源,协同联动,形成了区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配合的四维工作网络。抓实心理中心的建设与应用,着力加强了青少年心理中心、积极心理中心和心理研究指导中心的资源建设。一方面,统整人力、课程等资源,调研需求,逐一下校,开展菜单式的志愿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中心的热线、潜能开发等功能室,开展专业化的心理服务。两年来下校服务120余所,咨询个案180余例,热线咨询240例,服务师生近6500人。区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成为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的排头兵,满足了学校的个性化需求,有力推动了区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我区重视学校、区域、家庭、社会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实施,建立了协同机制。一方面,我们积极寻求专家的理念与技术支撑,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团队,深入学校、社区介绍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营造关注心灵的教育大环境。另一方面,与科研院所、社会机构开展深度合作,通过项目研究、转介治疗等方式,打通学校与外界的联系,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同时加大与团体、企业的合作,通过企业家进校园、名人大讲堂、社会大课堂、家庭教育大讲堂等途径,形成了全社会育人的格局,营造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生态,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长效发展奠定了基础。
3.完善区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的德育、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影响等因素高度相关,是一项全员化、全方位、综合性的工作,需要不断创新形式,拓宽渠道。多年来,我区创新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多层切入,立体推进,不断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路径,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向了新的高度。
我区坚持区校二级共同探索的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抓实心理工作的点与面,用好学校和区域双层载体,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我区自上而下,加大区域引领力度,重点突破,协调发展。三年来,我区通过积极心理视角下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等群体课题,系统探索师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内容及活动模式;通过每年举办的心理周活动,促进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提升及教育方法的变革;借助教师的分层培训,为心理工作的全员化开展夯实了人力保障。另一方面,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各项工作进行整合,注重全方位、全过程,从环境、教学、活动多个要素入手,形成了渗透式、活动式、实践式、互助式等多种教育形式。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方面,我区一方面与俞国良团队合作,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践出发,开发了小学三年级至高中三年级,共10册的《心理健康》教材。另一方面,以全国规划课题“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研究”为依托,编制了《高中人生规划学生读本》,以案例为切入点,围绕认识自我、认知职业、探索职业、职业选择等版块,为学生提供自我诊断、自我规划的指南,切实为高中人生规划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指导。通过人生规划教育,架设了德育、心育综合的桥梁,促进了学生的自主、个性发展。
在心理网建设方面,我区于2014年启动了心理网完善工作,增加了在线学习、视频会议等功能,使信息呈现方式更灵活,交互功能更完善。在数据库建设方面,研发了心理测评数据库,通过网络版的标准化测验,评估学生的认知、情绪、个性状况。学校可采用自选形式,设定测评内容及人数,批量生成个体及团体报告,进行相关及差异分析,把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推动测评系统的应用,开发了《系统使用手册》,召开了全区的使用培训,为学校心理测评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方法指导。
记:海淀区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视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方法,积极心理学构成了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大特色,请介绍一下在推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海淀区主要有哪些实施途径和方法?
吴:海淀区于2009年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思想,不断应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方法,转变心理健康教育思路与实践视角。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局限于少数学生,而是扩大到全体学生;不只关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更关注学生的潜能发展;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仅是专业教师的任务,而成为了全体教师的自觉教育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单一学科,而是兼容了其他学科的有机育人系统。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方面,我们采取了以下途径。
1.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
课堂教学是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涵与教育资源。我区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着力构建区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体系与课程体系,加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体系建设,促进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全面打造幸福课堂。
第一,制定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我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注重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心理需求,以培养学生积极心理机能和健全人格为目标,确定不同阶段、不同年级学生具体积极心理培养目标,制定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全面为学生幸福成长服务。
第二,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我区依据区域积极心理培养内容体系,以培养积极情感、积极心理品质、现代公民特征为主线,以调动学生的积极体验为形式,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鼓励学校研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形成系列化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在幼儿园阶段开设了以促进儿童情绪健康为目的“比比和朋友”的课程;小学培养其好奇心、学习兴趣、洞察力、真诚、合作能力、快乐感等积极心理品质;中学主要促进学生洞察力、思维力和学习力的发展;高中阶段深入理想信念层面,培育个体的心理韧性、责任感及职业意向。在教师方面,设计了塑造积极心态、缓解职业压力,提升职业幸福等教育内容,通过下发“享受职业生活十条建议”“健康工作十条建议”等倡议,开发教师心理调适工具等形式,促进教师身心和谐发展。
第三,推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落实。利用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或专题教育,初中、高中起始年级每学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其他年级不少于八课时。小学每学期积极心理课或专题教育不少于十二课时。完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研机制,每星期开展一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讨与交流。
2.创新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式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激发学生感悟体验为手段,不断创设条件,创新教育模式,我区利用学科渗透、体验活动、互助等多种教育方式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与发展。
第一,学科教学渗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我区注重强调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关注师生情感互动,充分挖掘各门学科教学内容中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因素,适时进行引导教育。探索积极的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减负增效,优化学生积极学习体验。
第二,深化体验活动的广泛应用。我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活动班团队活动、文体活动、综合实践活动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搭建研究性学习、社会公益、志愿服务等多种活动平台,设置多元化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促进积极人格、积极美德与公民品质的养成。
第三,推进互助式教育模式实践。在学校各项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身边的榜样,引导学生团结互助,广泛组建多种形式的学生社团,积极开展社团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同伴协作、互相交流学习的机会,发挥同伴间的积极影响,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养成。
3.兼顾师生双向心理成长
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海淀区兼顾师生双向心理培养,建构科学系统的教育内容。面向个别学生开展心理疏导与行为训练,促进其心理品质的提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积极品质和情感;面向全体教师开展压力缓解、感受幸福的教育活动,促进教师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形成。
记:海淀区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有一个特色做法,即注重师生双向心理成长,把促进教师心理健康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并为此构建了教师心理监测系统。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该系统的使用情况。
吴:校园文化对师生身心发展具有深刻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海淀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将营造幸福的校园文化氛围作为今后的工作任务。打造幸福校园文化首先需要培养一支幸福的教师群体,教师作为学生的心灵陪伴者和成长导师,其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教学资源,重视教师自身心理健康,有利于优化学生成长环境。我区一直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开展了讲座等系列化预防性教育,但调研仍发现部分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堪忧、职业倦怠感严重等。为此,2014年9月,海淀区教委人事科联合教科所、人才服务中心共同启动了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提升项目。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海淀区与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心理与学习评价中心合作,开展教师心理健康评估,建立教师心理发展数据库,形成区域教师心理健康监测系统,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及分析,完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预警机制,促进教师心理发展与自我改善。项目组依据教师身心特点,研发了涵盖工作压力、职业认同、职业倦怠、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状态因子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心理弹性、社会支持等相关促进因素共10个维度的测评工具,从生活和工作两个方面评估教师的心理健康状态。全区82%的中小学教师参加了测评,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生成了教师、校长、干部、班主任等七类区域报告,165份学校及11986份个人报告。后续还将会根据不同群体分别召开反馈会,发布测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结合测评结果,开展专题化的培训与辅导;同时统计心理健康状况欠佳的教师个案,开展个别化的调研、访谈,评估其心理健康程度与风险,整理归类,制定干预及转介计划,进行及时性的跟进与辅导,防患于未然。学校层面,将测评报告上传到网络端口,供学校和教师远程阅读、下载,分批深入学校进行报告解读,指导学校改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师心理提升项目是区域性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举措,三年的项目周期形成了测评、分析、反馈、改进层层递进的闭合化的工作网络,对学校及区域的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通过专业测评和分层级的科学反馈,学校可以整体把握本校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并以此来提出改进措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同时能关注到个体差异,作为预警系统可及时识别危机教师,避免教育突发事件,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另一方面,这些监测数据可形成区域性教师心理健康发展档案,有助于摸清各类教师群体发展的问题和需求,为区域教师管理工作改进提供依据,持续推动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记: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编辑/王抒文 终校/于 洪
第五篇:建立健全信访长效机制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建立健全信访长效机制 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目前,新干县公安局以健全完善信访工作长效机制为抓手,从防止、遏制越级上访、解决老户缠访入手,创新信访工作方法,堵源头、“啃骨头”,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积极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一、狠抓源头,四道防线有效防止初信初访。改变以往就信访办信访的老思路,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变被动接访为主动预防,全力堵住信访源头。一是内强素质,筑起第一道信访防线。进一步端正民警执法思想,规范民警执法行为,提升民警执法水平,确保民警执法公正,树立民警执法形象。进一步细化了行政裁量权,强化对民警的执法约束,充分保障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努力从源头上遏制信访案件的发生。在公安信息网开通法制在线,为民警搭建一个双向互动的练兵平台,强化业务学习培训。实行法律知识月考评、执法案卷季评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内部监督机制,不断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二是落实责任,筑起第二道信访防线。强化责任追究。规定:因执法问题引发信访件,所在单位主要领导予以停职,负责查办该案件直至办结;民警在接出处警工作中因接警态度、出警速度、处警公正度等方面受到群众投诉或来信来访的,经查实,给予黄牌警告;造成后果或不良影响的,视情给予纪律处分;在同一单位累计发生2次上述情形的,给予岗位调整;因自身执法过错、工作失职、失误或工作作风粗暴导致信访事项发生,或者在办理信访事项过程中违反规定,激化矛盾,造成严重后果的,视情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责任。三是务实高效,筑起第三道信访防线。对信访件的办理时限、取证规定进行规范和明确。四是强化监督,筑起第四道信访防线。充分发挥县局督察大队和指挥中心的监督职能,认真开展接、出、处警工作,确保接警及时、出警快速、处警得当,切实提高打击力度和服务水平,提高群众满意率。统一制定使用《出警情况登记表》、《调查取证审批表》等一系列
文书表格,进一步规范接、出、处警和办案程序。从接处警、案件受理查处、调查立案入手,紧紧抓住人民群众不满意、容易发生执法问题的岗位和环节,强化执法监督,全面推进执法规范化建设,从源头上努力减少、杜绝执法的随意性,全力遏制新信访件的产生。
二、积极应对,四项制度有效遏制越级上访。一是开门接访。坚持实行局长信访接待日制度,局长和局领导班子成员每月接待群众来访不少于2次,对重大疑难信访问题和越级赴省进京信访人,由局长约访,协调处理。各部门、各警种建立经常性的群众来访接待制度,主要责任人随时接待来访群众,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主动约访。在开门接访中了解掌握信访人的思想动态,发现对本地公安机关抱有不信任态度,有越级上访苗头的,县局及责任单位领导主动约访信访当事人,以真心消除戒心,加强沟通与交流,取得当事人的理解和信任。同时,要求派出所所长、办案部门主要负责人每周至少接待或约见一次信访人,当面听取信访人意见,组织调查处理上访案件。经办民警主动约访当事人,解疑释惑、稳定情绪、化解矛盾,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帮助信访人解决家庭实际困难,引导走正常的法律诉讼渠道。三是带案下访。定期召开信访工作分析会,听取信访工作汇报,研究信访工作形势,评估、剖析带有共性的信访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意见和改进措施,协调处理重大、疑难信访事项。对梳理出来的疑难信访件采取责任制,切实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提高信访案件的办结率,真正做到“案结事了”。四是定期回访。把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的理念引入公安信访工作,坚持落实信访回访制度,追求信访工作社会效果最大化。对每一起信访件指定专人挂钩帮扶,通过回访了解掌握当事人家庭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实际困难,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予以政策扶持、物质帮助,着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力求做到办结一件,满意一片。
三、情法并用,四条举措有效解决老户缠访。一是以法辩理。县局坚持实事求是原则,绝不盲目迁就,认真依照《信访条例》、《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深入细致地做好信访当事人的说服教育工作,在法律的框架下依法信访。同时,发动信访当事人的至亲好友及社会关系配合公安机关,站在当事人的角度,引导当事人换位思考,客观分析案情,重新提出合理诉求,与公安机关恢复对话、加强沟通、协调解决。二是以情感人。县局在信访工作中提倡换位思考,多了解当事人的苦衷,少计较当事人的固执,以人为本,积极沟通,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积极争取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把解决信访案件和解决当事人家庭实际困难相结合,以帮扶政策感化信访人,化解矛盾纠纷。三是现身说法。撇开传统的说教方式,充分利用已取得的信访工作成果,让停访息诉的信访老户现身说法,变信访为劝访,以自己的亲身感受宣传信访政策,缓解对立情绪,深入沟通协调,最终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四是依法打击。个别信访老户想利用信访手段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千方百计借机越级上访,甚至串访、缠访、闹访,铤而走险,蓄意扰乱正常信访秩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县局严格按照《信访条例》、《公安机关信访工作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予以及时打击,维持正常信访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