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安全生产工作“五个转变”
浅谈安全生产工作“五个转变”
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提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做好新时期的安全生产工作,尽快实现我国安全生产状况的稳定好转,必须加快推进“五个转变”,我结合实际工作,浅谈一下对“五个转变”的理解及实际工作中如何用好“五个转变”。
一、从人治向法治转变。通过立法建制,使安全生产工作的开展,既要客观要求,又能使企业、生产者主观能动,从而实现“要我安全”变为“我要安全”,使各生产经营单位依照法律法规自觉约束自己的安全行为。其次,落实好法律法规。把法律法规和制度建立到生产第一线,让理论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约束。
二、从被动防范向源头管理转变。这是一个先管、后管,如何管好的问题。抓源头首先要做好市场准入,把好安全生产行政许可这道关,防止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入生产领域。其次,要抓隐患源。超前看问题,做好早排查,通过多种渠道积极改善安全投入,建立健全稳定的投入机制。
三、从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这是一个长效管理机制建立的问题。机制不长效,企业容易心存侥幸心理,放松安全警惕,安全隐患就会出现死灰复燃,破坏长期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四、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工作有前瞻性,要变事后管理为事前指导,要树立“发现一个隐患,避免一起事故”的慎微意识。对企业生产情况能及时准确掌握,对安全隐患早发现,早整改。
五、从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变。这是“以人为本”安全生产理念的具体体现,进一步加宽了生产中对人安全的概念。这就要求我们在安全生产实际工作当中,不仅要重视职工的生命安危,而且要重视他们的健康环境。
第二篇:安全生产五个到位心得体会
安全生产事关企业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全力确保安全生产,我们必须做好“五个到位”。“五个到位”中的干部跟班到位,经过实践经验已经演变成隐患排查到位,这一转变标志着五个到位更加成熟。隐患排查到位替换干部跟班到位显示出集团安全思想的不断创新,使五个到位更加切合实际,干部带了头,职工有劲头。干部带班到位,是转变干部作风的需要,也是加强现场管理的需要。长久以来,干部跟班到位已经成为职工的一种良好的工作习惯,而隐患排产到位使职工都担当起一份职责,使职工形成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让职工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去解决问题。从干部带头排查隐患到职工自觉排查隐患,这是一个跨越,也是我们职工的一份责任。
隐患的排查是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要求职工都去发现隐患,排除隐患,才能无盲区,无盲点、无空档、无缝隙。职工长期工作一线,他们工作在一线的每一个地点,更能及时掌握发现每一地点的安全情况。及时的上报、处里隐患对安全生产起着关键性作用。隐患的排查不仅仅局限在工作操作,它还包括思想的隐患排查,习惯的隐患排查。每个白班的接班人员都要对操作场地进行巡视排查,今天的隐患绝不留到第二天。我们站的手板道岔,每个值班员接到计划之后都要再去确定一下岔子的开放位置,这样做正是对思想隐患的一个排查。调车人员检查车辆要求两面检查就是对习惯的一个隐患排查。
安全措施:我们铁路线的安全措施错综复杂,涉及面广,影响大,有工作中的安全措施,比如站上配备的铁鞋,卡具,移动报警阀,路灯等等都是是一些安全措施。还有人为管理道口,立交桥,线路的封闭等,是属于一个线路上对社会人员的一个安全措施。种种的措施到位才能更加有力的保证我们的行车安全。
现场管理到位:现场的管理对以上两点起到制约的作用,现场有隐患有措施,对隐患的整改,措施的实施,人员的工作,必须要管理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发现隐患解决隐患,制定措施实施措施。
监管检查到位:监管检查我们从字面意思就能理解包括现场的管理的情况、措施的实施情况、隐患的查处情况,都需要去监管,去检查,监管检查是对我们安全的又一层保障。
责任追究到位:责任的追究是对上面四个到位不到位的处罚,也是一种监管,我们调车的试风签字本,站上的隐患排查登记本,货运交接本,等等都是牵扯到责任人的问题,有的牵扯的是内部职工,而有的就要牵扯到我们服务的对象,所以责任的追究不单单是对我们单位安全的一种制约,也是对服务对象一些安全问题上的制约。
五个到位的环环相扣,辩证统一,层层递进,内涵更加丰富,更符合自身工作实际。我们会努力实施五个到位,因为它会为我们自身安全、单位生产安全以及涉及铁路的人员安全可以提供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
第三篇:切实转变作风.五个一doc
Xx镇“五个一”机制促干部立说立行转作风
为增强党组织在新形势下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维护辖区社会政治稳定,促进全镇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xx镇党委在全镇党员干部中大力倡树“立说立行、马上就办”工作理念,创新“一线工作法”,在全镇推行“一薄”、“一卡”、“一表”、“一牌”和“一线工作”制度,切实转变作风,提升服务水平,受到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一薄”知民情,即民情日记簿。所有机关干部,包括领导班子成员在内,人人都发了民情日记本。督促每一位机关干部深入到群众的生活生产中去,了解群众的想法,倾听群众的心声,发现群众存在的困难,解决群众急需的难题。镇督考委在每个季度开展定期、不定期检查,将干部“民情日记”记录内容纳入个人的年终考核。
“一卡”解民需,即为民服务卡。该镇按照市委统一部署,成立了马上就办领导小组,调整充实了马上就办工作办公室成员,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各村也成立了马上就办办公室,严格落实村干部每天轮流坐班执勤。将马上就办办公室电话、监督举报电话、各包办事处镇领导、总支书记、主任和包村干部电话印制在为民联系卡上,发放到辖区27个行政村群众手中,解决群众找人难、办事难问题。
“一牌”、“一表”听民声,即第一书记1+1公示牌、包
村干部公示牌、镇领导干部职责分工一览表。将驻村第一书记、村主任助理工作职责、联系方式和镇副科级领导分工及联系方式全部公布于众。
“一线工作”连民心,即大力推行“情况掌握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形象树立在一线”的“一线工作法”。机关干部深入一线,把主要时间、主要精力用于基层,帮助基层谋发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及社会矛盾纠纷。明确要求领导干部和一般干部下基层天数和为民办实事件数,把形象树立在基层,凝聚民心。
“五个一”工作机制,激发了全镇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了全镇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干群关系的改善。为推动现有企业二次创业扩规模,加快乡镇主体功能区建设,该镇主要领导经常深入企业了解情况,协调关系,解决困难。一些企业主反映招工难,镇里立即组织人员下村,为企业招工作宣传。目前正在开展的走基层串农户大调研活动,全镇广大党员干部与群众结对子,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30余件。
第四篇:浅谈五个转变助推民营经济发展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市紧密围绕民营企业这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引擎,抓好五个转变,着力加快民营企业自主创新步伐,全力保障民营经济平稳度过金融危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围绕科学发展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继续加大财力倾斜,加速科技孵化器1.2.3号车间以及配套设施建设,全力打造全省最大的科技创业中心;引导企业加长产业
链条提升终端产品的科技含量,拓宽与科研机构、院校合作领域,推动企业淘汰一批两高企业,突出抓好20家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重点推广50项节能新技术。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质量管理认证,完成2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培育6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力争通过实施节能降耗实现企业从单纯加工向科技创新转型。
二是围绕扩大内需实现市场开拓的转变。引导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大力开发国外市场,加快以太阳纸业和银河集团为代表的骨干企业实现国内国际双轨道并行发展,推动太阳纸业老挝林浆基地建设,投资20亿美元,实施11万公顷土地的造林,力争3至5年内开拓出太阳纸业新的发展格局,从而形成榜样带动力量,助推联诚金属、天成换工、齐鲁特钢等企业加大与国外企业的合资合作,进军国际市场,赢得发展先机。
三是围绕国家政策实现技改升级的转变。不断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民营企业向国家政策借势、向国外先进同行借力、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借智,以太阳纸业博士后流动站为带动,最大限度地集中各方面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要素,大幅度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促使企业在竞争中先行一步、快迈一拍。力争年内新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中试基地2处,结成20对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取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6项。
四是围绕加大投入实现融资方式的转变。成立中小企业融资工作领导小组,实施市级领导包保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每年安排专款,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大力支持民间资本成立不同类型的担保公司、融资联保体及小额贷款公司,推动融资渠道的多元化,率先成立了正大中小企业担保公司,为推进银企对接合作搭建了平台;抓住被列为首批省“银政企”合作试点县市的宝贵契机,以盘活城区国有土地和房屋资产为突破口,做大做实政府融资平台,力争全年实现融资21亿元。目前,平台资产总额已达到62.6亿元,成为全省最大的县级政府融资平台。
五是围绕加快就业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变。结合金融、物流超市、咨询、城市绿化、房地产开发等新兴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加快规划建设铁路物流保税区,提速推进五星级大酒店和银座城市广场建设,同时,不断健全完善无业人员岗前培训、就业人员在职培训机制,为富居亿佳家具城、广场商厦配送中心、海天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定向输送专业人才,实现行业延伸与人才就业的同步推进。
第五篇:安全生产四个一律、五个一批(本站推荐)
“打非治违”的“四个一律”:对非法生产经营建设和经停产整顿仍未达到要求的。
一律关闭取缔;对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一律按规定上限予以经济处罚;对存在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的单位,一律责令停产整顿,并严格落实监管措施;对触犯法律的有关单位和人员,一律依法严格追究法律责任。
“五个一批”,即:依法严惩一批违法违规行为;彻底治理一批重大事故隐患;关闭取缔一批违法违规和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联合惩戒一批严重失信企业;问责曝光一批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力的单位和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