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

时间:2019-05-12 04:0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

第一篇: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

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

根据县政协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为促进我县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县政协于11月28日组织开展了小吃产业发展专题视察活动。视察活动由王盛通副主席带队,11名委员参加。11月28日下午视察客家美食城、工贸学校客家小吃培训中心;听取客家小吃工作情况汇报并进行交流座谈。现将视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客家小吃产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

(一)有一套健全的工作班子。为大力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打响宁化客家小吃品牌,2012年3月,县成立了宁化县客家小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立了“宁化县客家小吃业发展服务中心”,确定了5名编制,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为加强宁化客家小吃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的组织保障,一年多来,各项工作开展的紧张有序,卓有成效。

(二)有一套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的各项扶持政策。为大力扶持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服务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做大做强,2012年,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宁委办[2012]26号),县小吃办、县财政局、县人社局联合印发了《关于给予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创业对象发放创业扶持小额(担保)贷款或奖励的通知》(宁小吃[2012]11号)及宁小吃办„2013‟6号《关于调整宁化客家小吃创业扶持奖励政策的通知》;县工商局制定了关于扶持客家小吃发展的优惠措施,实行“免费登记制”、“ 注册资本零首付制”、“ 当天核准制” 简化经营场所使用证明、推行人性化年检服务、指导个私协全面推行无偿代理服务等优惠服务措施,为客家小吃从业人员提供了创业扶持资金和政策保障。

(三)有一个标准化的小吃培训基地。组织开展宁化客家小吃免费培训。在三明工贸学校建立了600平米宁化客家小吃培训基地,专门聘请了宁化县烹饪协会厨师作为宁化客家小吃培训理论和实践教员,规范小吃标准,开展免费培训。2012年6月26日,宁化客家小吃第一期学

1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三明工贸学校举行,客家小吃培训中心工作正式启动。至2013年10月31日,完成宁化客家小吃培训班68期,培训学员3386人。学员全部领到了客家小吃培训结业证,不久,他们还将收到由国家人社部门印制的中式烹饪初级证书。这些学员今后将成为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的生力军。

(四)有一个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重要平台。由立泓(福建)臵业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海西(宁化)客家美食文化城,是国家发改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的“客家始祖文化园”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省、市重点项目之一。项目围绕文化旅游“食、住、游、娱、购”等要素进行布局。其中餐饮业规划总营业面积超过20000平方米,除了大型酒楼,还将经营宁化客家小吃为主的特色餐饮,是打造“宁化客家小吃”品牌的重要平台。

(五)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崭露头角,方兴未艾。

1、高层运作,强力推动。县委、县政府把发展客家小吃产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人平收入的重要抓手,2012年8月9日,组织召开全县宁化客家小吃动员大会,县委肖书记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客家小吃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刘小彦在会上作了工作部署。会上确定了宁化客家小吃的发展目标,决定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十个以上省份的大中城市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一万家,再用五年的时间发展到三万家,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以上,使宁化客家小吃有了明确的发展目标。

2、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媒体的作用,制作宁化客家小吃影像视频在县有线电视台循环播放;创办了《宁化客家小吃网》并通过宁化在线链接,进一步提高点击率; 2012年先后请中央电视台4套、7套及福建东南台专程来我县拍摄宁化客家小吃节目,把宁化客家小吃的历史渊源、制作方法列入重头戏,展现宁化乡土味浓厚的客家美食乐趣,不断提升了宁化客家小吃的知名度。今年10月11月分别组织人员参加了在长沙举行的第二十三届中国厨师节、国际美食展暨中华精品小吃展和三明林博会取得巨大成就,宁化客家小吃的知名度和

影响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3、走出宁化,展示宁化客家小吃风采。组织宁化客家小吃制作能手,参加省、市组织的各项烹饪竞赛。2012年5月选送了宁化烧卖、春卷参加省“绿进杯”烹饪大赛获得铜牌奖。选送10个宁化客家小吃在 “天元杯”三明市首届客家美食烹饪大赛被认定“福建名小吃”;今年10月组织了9个选手参加了三明市首届森林食品烹饪大赛获得银奖。组织开展“福建名小吃”评定暨宁化客家小吃制作比武。2012年12月14日组织开展了“福建名小吃”评定暨宁化客家小吃制作比武。选送了41个品种45道小吃参加了制作比武,评出一等奖二名、二等奖四名、三等奖六名,活动中有31个宁化客家小吃品种通过“福建名小吃”评定。省烹饪协会在全省性烹饪专业刊物上刊登了比武活动专版,把已被评定“福建名小吃”的41个宁化客家小吃编入《福建名小吃大全》。组织编写宁化客家小吃专题资料,进一步扩大宁化客家小吃的影响力。

4、打造精品,确定宁化客家小吃主打品种。确定了烧麦、松丸子、兜汤、米包子、黄粿、蛋皮、客家煎包、伊面、勺子粉、客家肉丸、红枣薏米汤、茶叶蛋等作为开拓市场的初期主打产品,其中41个品种被认定为“福建名小吃”。

5、制定了宁化客家小吃行业标准。做到五个统一:即统一店面标准、统一工艺制作标准、统一原料质量标准、统一对所有经过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颁发证书、统一标志性厨师服装。

6、成立了宁化客家小吃配送服务中心。对厨具、厨师服装、餐具、主打品种原材料都确定了配送点,并在“宁化在线”、“宁化客家小吃网”予以公布,解决了在外地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开店人员的后顾之忧。

7、成功注册宁化客家小吃集体商标。今年十月,经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宁化客家小吃集体商标注册成功。集体商标的成功注册,统一了宁化客家小吃标志、品牌,增加宁化客家小吃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成为继“沙县小吃”后,三明市的第二件小吃类集体商标。

8、干部带头,推波助澜。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干部职工外出发展宁化客家小吃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乡镇及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

带头外出发展宁化客家小吃。根据各乡镇及机关各单位的申报,目前已有39名干部职工外出带动小吃发展,并派出一名专职干部对厦漳泉龙宁化客家小吃开店相对集中的城市,进行宁化客家小吃开业的指导、服务与协调工作。截至11月底,已注册登记制售宁化客家小吃的经营户达394户,其中名称注册为“宁化客家小吃”的经营户有192户,另有600余人外出开设宁化客家小吃店,覆盖全国35个县(市、区)。,带动从业人数3000多人。现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福州、厦门等城市已有宁化客家小吃店的身影。

委员们通过视察、座谈一致认为,宁化客家小吃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各乡镇、有关部门的通力协作下,短短一年多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令人瞩目的成效。宁化是客家祖地,中原汉族饮食文化和当地土族饮食习惯的融合,使这里逐渐形成独特的饮食习俗和风味佳肴,小吃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宁化客家小吃多达300多种。如何让这朵奇葩绽放并走向全国,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困难要去克服,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积极贯彻落实全会精神,大力发展客家小吃产业,努力扩大城乡居民就业创业路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员不足,发展不平衡。小吃办人员不足,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宁化客家小吃的认识不到位。宁化客家小吃工作刚刚起步,各项工作千头万绪,工作任务非常繁重。目前小吃办虽有工作人员6人(其中一人派往厦门从事客家小吃的协调服务工作),主要是从各单位抽调,有的还负责了原单位工作任务,要多借调人员也有一定困难。各乡镇、部门对小吃工作的发展重视程度不一,发展不平衡。

2、宣传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虽然已经建立了宁化客家小吃网,但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而且知晓率、点击率都还不高;宁化

有线电视台播放宁化客家小吃的专题栏目内容不够丰富、影像质量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3、客家小吃店行业标准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除厦门、深圳部分新开业的小吃店投入较大、标准较高外,大多数新开业的小吃店都比较普通,新牌子,老样子。一些业主的厨艺还不高,特色不明显,对宁化客家小吃的操作要领掌握不到位,影响了宁化客家小吃店的形像。

4、设施不够完善,客家小吃类招商难度大。一是客家美食城周边配套设施不完善,尤其是公共交通不便捷,给经营者、消费者都带来许多不便,影响了人气聚集,也影响了商家进驻的积极性。二是小型餐饮(客家小吃类)招商难度大。尽管项目规划了美食街区,但在实际招商中,操作难度大,经营对象过于分散,缺乏集体导入机制,采取企业自主,经营者自发,一对一招商效果差。即使招得到,招得满,质量也可能打折扣,起不到行业示范引领作用。

三、建议

1、加大宣传,趁势发展。

一是挖掘客家小吃文化内涵,通过电视、互联网络、设立固定广告牌、发放文字信息多渠道扩大宣传面;二是通过县有线电视台持续播放林博会展销盛况;三是将宁化“8.18”传统节日设为“客家美食节”。组织开展宁化客家小吃专场展销活动,让宁化客家小吃首先在宁化搞得红红火火,由县内向外不断扩展,进一步让宁化客家小吃产业发展深入人心,引导更多的宁化在外务工人员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创业。

2、落实干部“一带一”责任目标。进一步提高各级各部门对发展宁化客家小吃产业,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要性的认识,调动乡镇干部职工的积极性,真正把落实“一带一”目标责任、帮助和带动村民从事宁化客家小吃开店作为一项自己的重要职责来落实,各

乡镇要把乡干部落实“一带一”责任列入年度目标考核内容。

3、进一步打响品牌,做好中华名小吃的申报工作。严格规范县域内宁化客家小吃店的招牌、装修布局、桌椅样式、餐具、服饰、制作标准。要求各乡镇重点培育3至5家宁化客家小吃精品店,用典型引路,确保宁化客家小吃的品牌形象。同时要抓好“中华名小吃”的申报审批工作,进一步扩大宁化客家小吃的影响力。

4、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有关部门要主动作为,主动落实县政府有关优惠政策。

5、加强县小吃办和客家美食文化城的通力协作。县小吃办对客家美食文化城小吃产业培育给予大力支持。一是协助企业招商部门举办客家小吃专场招商。建立集体导入机制,积极推荐优秀的、地道的客家小吃业主入住;二是对入驻客家美食文化城的小吃业主,给予政策倾斜,特殊扶持;三是加强业务指导,培育品牌。

6、完善城区公共交通线路,开通经中环南路的公共汽车,设臵世界客属文化交流中心、客家美食文化城等站点,方便群众出行。

第二篇:旅游产业视察报告

关于我县旅游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县政协视察组(2011年7月)

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按照县政协2011年工作要点安排,7月7日上午,县政协组织部分常委和委员在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部门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采取查、看、问、听的方式,重点视察了胭脂峡、老龙潭两个景区及大庄、平凉庄、园子、冶家等四个农家乐发展情况,并召开了座谈会,听取了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的工作汇报。视察组对旅游产业发展工作给予了肯定,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县人民政府及旅游部门非常重视视察活动,田元文副县长及旅游局负责人全程陪同,相关乡镇、部门等积极配合,准备工作充分,保证了视察工作顺利进行。

一、基本情况

从视察情况看,我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近年来,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坚持把旅游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认真实施“旅游强县”战略,依托独特的回乡风情和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加大政府主导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宣传促销,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强力推进旅游县城建设,着力发展以农家乐为支撑的回乡休闲旅游,产业体系进一步健全,行业管理不断规范,产业化水平有所提高,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接待人数和收入稳步增长,2010年旅游年接待达30.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07亿元。2011年预计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社会总收入1.5亿元。

(一)旅游规划不断完善。结合生态旅游县城建设,完善了旅游产业发展十二五项目储备库,完成了老龙潭景区总体规划,并开工建设。按照“一年一个新景点,五年连成片”的总体要求,逐步修订完成泾源县旅游总体规划、胭脂峡、大雪山、弹筝峡等景区规划,着力打造“六个特色旅游带”,即以老龙潭、六盘山森林公园、大雪山为主体的生态观光旅游带,以胭脂峡、弹筝峡景区为核心科考探险旅游带,以王洛宾文化园、六盘山长征纪念馆、白云寺、古萧关文化园、卧龙山文化园为一体的红色人文旅游带,以在建的卧龙山高档别墅区、拟建的龙房宫休闲娱乐度假中心和农家乐为依托的休闲娱乐旅游带,以地标性建筑、景观水道、城市公园、重要场馆、主干街道融为一体的城市景观旅游带,以城关、者伍、于杨清真寺等为主体,创建回族文化风情园,打造回族风情文化旅游带。制定了农家乐旅游总体规划,按计划有步骤地发展农家乐,综合提升旅游品位,打造旅游精品。

(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王洛宾文化园、古萧关文化园、卧龙山文化园建成投入运营,“三馆一中心” 相继开工建设,人文内涵逐步彰显;结合大县城建设战略,旅游县城建设加快,功能日趋完善。旅游连线公路进行沿途环境整治和绿化美化,在县城及主要入口和主要景点设立了旅游交通引导牌,实施了城区绿化、亮化和常年保洁,旅游环境大为改善。加大了景区改造和开发力度,争取自治区投资7300多万元,对老龙潭基础设施进行建设,一标段游客服务中心及二标段龙文化馆完成招投标,正在建设当中,顺利完成景区绿化,栽植各类花冠树种2万多株,景区面貌明显改善。新建了冶家农家乐旅游公厕,标志性大门修建、文化墙美化正在筹备之中。

(三)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加大。邀请宁夏电视台“周末旅行家”摄制组、甘肃电视台拍摄制作了农家乐及旅游专题片,在区、市、县电视台及周边城市播出,扩大了影响力。充分利用2011西安国内旅游交易会、自治区旅游局“春光万里行”、第八届《西北风情》旅游年会、第二届宁蒙陕甘毗邻地区经贸洽谈会等平台,积极参与跨区间的联合促销,宣传推介泾源旅游;积极参加了第三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文化节,通过报纸、网络投票的形式,老龙潭景区被评为“老百姓”最喜爱景区;在胭脂峡景区成功举行了“游景区、搞拓展”迎接“首个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并在银川光明广场、固原文化广场举行了主题宣传活动,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了宣传报道,进一步扩大了宣传覆盖面。与周边等地市建立了稳定的旅游协作关系,同多家旅行社结成了联销和游客互送关系。坚持不懈地通过区、市旅游网站进行宣传,使我县旅游整体形象和旅游产品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地宣传促销,进一步扩大了对外知名度。

(四)农家乐开发成效凸显。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危房改造项目,按照“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统一管理、统一建设”的原则,坚持把发展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作为推动全县旅游产业突破发展的重要举措,采取加强组织领导、政策资金扶持、包抓帮扶等措施,积极引导景区沿线具有一定基础的村开展农家乐休闲旅游接待,大力发展农家乐。经过五年的能力,农家乐发展到5个村,81户。2010年全县农家乐经营户总收入600多万元,经营户最高收入30多万元。今年1至6月累计接待游客5万余人,经营户最高收入近10万元。目前冶家、园子和大庄三个示范点已初具规模,发展势头强劲。并通过采取评星定级和创佳评差以及组织农家乐经营户学习培训等方式,农家乐的服务行为初步规范、服务质量逐年提高,农家乐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扩大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

(五)行业管理得到加强。以创建市级旅游文明行业为抓手,加强对涉旅服务行业的规范化管理,狠抓行业整顿管理培训。年初联合相关单位,对全县46家大中型宾馆饭店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制定了旅游服务行业标准规范,提升了旅游服务行业服务水平和对外形象;组织宾馆、饭店经营管理人员参加市旅游局举办的宾馆饭店培训班,提高了管理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景区管理,对景区从业人员进行相关业务能力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水平。加强对农家乐的管理培训,制定了农家乐经营管理办法、星级评定标准,利用农闲时节,联合相关单位以饭菜烹饪、服务礼仪、食品安全、市场营销、旅游商品开发等为主要内容,培训农家乐经营户500余人次;加强对农家乐价格、饭菜质量监管和督促检查,制定了标准菜谱,规范收费标准,保证了农家乐经营户按时开业运营;举办农家乐小吃、礼仪、手工艺品比赛,花儿、踏脚、电影进农家乐等活动,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加强景区安全管理,签订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书,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修订景区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景区安全生产体系日趋完善。同时采取加大政府投入和扶持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鼓励社会各界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建成小吃一条街和旅游文化一条街,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46家、个体餐馆400多家,床位2000多张,旅游商品加工销售企业3家,出租车600余辆。旅游经营能力不断扩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近年来我县旅游产业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打造旅游精品,优化发展环境,旅游业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化程度还很低,弱、小、散现象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认识不够统一,全民参与旅游产业发展的大局意识还未形成。认识还不够高,决心不够大,虽然想了很多办法,但工作效果不太明显。一些单位、部门和群众对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积极性;个别单位、部门相互配合不够,发展旅游产业的合力不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仍然存在,致使一些措施落实起来比较难,尚未形成全社会关注旅游、参与旅游、齐心协力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大环境。

(二)景区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整体投入不足,旅游开发深度不够,一些旅游景点面孔依旧,缺乏有吸引力,游客停留时间较短、平均消费低,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挖掘和利用。个别景区开发起点不高,修建性规划不够超前、定位不够准确、特色不够突出,具体实施中缺乏大手笔的策划包装,融入的文化内涵和我县的人文历史不够丰富。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综合工程措施跟不上,影响制约总体开发利用,旅游品牌优势还不够突出。

(三)旅游产业发展链条不够完整。旅游配套服务要素不健全,产业链开发比较短,“食、住、行、游、购、娱”之间缺乏有效连接。吃、住接待能力不足,没有星级宾馆,满足不了高端游客的需求;购物、娱乐服务滞后,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的工艺品、纪念品等品种少。“购”和“娱”是最薄弱的环节,游客往往是“走马观花”,滞留时间短,无物可购,无娱可乐,旅游消费相对单一,产业辐射带动力不强,旅游效益没有充分显现。

(四)旅游服务行业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亟待提高。管理服务还不够到位,经营场所环境和卫生条件还比较差。现有的旅游管理和导游人才不足,相当一部分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旅游资源开发和策划方面专家型人才,管理人才、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缺乏,致使旅游接待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还不高。

(五)农家乐特色不突出,服务不规范。农家乐没有充分体现乡村休闲旅游的主题,基本属于景区周边食宿接待型,普遍存在饭菜雷同,模式单一,“农”的特色、“家”的感觉、“乐”的功能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重建设轻管理,管理主体不明确,协会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日常管理难以跟进。部分“农家乐”硬件设备差、基础设施不配套、服务内容单

一、缺乏民族文化品位;培训引导不够,服务不够规范。发展不平衡,群众参与发展的积极性不高,经营不正常,有的甚至未营业,有的卫生环境条件比较差,“乐”不起来,影响了农家乐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对加快旅游产业开发的建议

(一)创新理念,营造旅游发展的良好氛围。提高认识、转变观念,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引导,树立全民参与、全民受益、发展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理念,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旅游产业重要性的认识,从根本上创新发展思路。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富民强县的战略任务,像抓其它支柱产业一样,下大决心来抓旅游产业。加大领导、监督、考核力度,形成人、财、物紧密结合,规划、管理、建设相互衔接的有效模式,把旅游业发展任务目标细化到各有关乡镇、部门,并纳入绩效考核,促进各有关乡镇、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努力营造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合力兴旅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规划,完善旅游产业体系。旅游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要充分体现规划的指导性和超前性,必须高起点、高品位、可持续、大手笔地制定好我县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形成以全县规划为核心,重点景区景点规划为基础,专项规划相配套的旅游发展规划体系,确保规划建设的科学性,连续性,避免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要将旅游产业规划与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结合,与城市总体规划体系相结合,大力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业,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条。要认真研究解决食、购、娱服务滞后的问题,旅游商品开发要提高文化创意,旅游餐饮住宿要突出民族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全面提升旅游活动的文化内涵。大力发展游客参与性、娱乐性强又能增加农民收入的项目,形成配套完善的旅游产业体系。

(三)完善功能,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旅游资源与文化资源、产业资源紧密联系起来,与生态建设、新农村建设、大县城建设、农家乐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按照规划先行,先易后难,开发与生态保护并重的原则,在加快老龙潭等现有景区、卧龙山高档别墅区开发建设的同时,对胭脂峡、弹筝峡、大雪山等景区,先行绿化美化,加快景区道路的提级改造,丰富旅游景点,扩大景区规模,逐步开发利用。抢抓国务院扶持宁夏发展、宁夏支持固原发展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争取景区综合开发项目,加大项目资金争取力度,加快在建项目建设力度,突出新、奇、特等要素特征,注重吃、住、行、游、购、娱等设施的建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旅游产业升级,使各项配套设施逐步得到完善。采取切实措施尽快使旅游商品一条街开张营业。

(四)加强管理,进一步发展壮大农家乐。建立政府主导、乡镇主管、业务部门主抓、其它部门参与、协会协调服务的良性机制,尽快调整健全各农家乐协会,充分发挥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进一步加强管理,规范服务行为。定期开展文明经营、接待礼仪、文化知识、饭菜品味、食品卫生等培训活动,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增加文化内涵,提高品位和档次,创建特色品牌,突出一村一品,完善 “乐”的功能,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速。今后规划建设农家乐尽量靠近景区,经营户和居住户分离。尽快协调解决平凉庄农家乐水、路等遗留问题,早日启动经营。

(五)规范服务,不断拓展旅游市场。继续加大宣传促销力度,通过举办节会、开展主题宣传,提炼形象鲜明的主题口号,设计特色突出的宣传标志,加强营销策划;积极参展促销,增强宣传促销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强化旅游机构的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市场共享,形成宣传推介和市场开发的叠加优势。通过业务培训、公开招考等方式培养选拔高层次管理人才和导游人员,不断提高旅游业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相关部门间的协作配合,坚持开展卫生、安全、技能等监督检查和培训,逐步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技能,让每一位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适、行得安全、游得愉快、玩得开心、购得满意,以规范的管理和优质的服务树立我县良好的旅游形象,推进旅游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三篇: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08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09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2000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08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

1、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振兴*轻纺工业指导思想。各级领导要更进一步地认识到轻纺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竟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在加快农业产业进

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2、制定政策措施,确保轻工业健康有序发展。建议市委召开常委会、政府召开常务会,专题研究我市轻纺工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以市委、市政府名义下发关于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指导意见,制定10年规划,要充分利用当地的优势资源,恢复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鼓励发展新兴产业,明确发展的总体思路。要从发展目标、领导机构、扶持措施、考核督办等方面全面指导我市振兴和发展轻纺工业工作。从而使我市轻纺工业逐步走上健康和谐发展的轨道。

3、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发展多元化产业。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要改变目前我们“跛脚”发展方式,即重工业“一条腿粗而长”,轻工业“一条腿短而细”的不合理状况。要大力发展轻工业,应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项目的引进上有所侧重。要坚持三个“两手抓”既要抓能源化工产业,又要抓传统轻纺工业;既要抓大型企业的引领,又要抓中小企业的发展;既要抓国有企业的改制,又要抓民营企业的发展。建立三个反哺机制,即工业反哺农业;重工业反哺轻工业;城市反哺农村。大力发展毛绒、纺织、服装、食品等传统产业。

4、理顺行业管理,加大协调服务的作用。一是要扭转轻工业管理方面的混乱和缺失,明确经委行使轻纺工业行业管理职能,引导轻工业健康发展。二是政府成立类似于“扶持南部发展办公室”的临时机构,或成立轻纺工业发展振兴指导小组,由市政府有关领导任组长,经委,发改委、财政局、农发办、农业局、林业局、科技局、中小企业局等部门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经委,这样可以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充分利用各部门的相关政策,集中各类扶持资金,力争到2020年左右,实现工业经济结构趋于合理,轻工业自身健康发展的目标。三是鼓励支持轻纺企业成立联合会、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实现自由发展。

5、加快园区建设,力争项目早日落地。加快《*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确定在*经济开发区建设轻工业园的建设步伐,尽快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行业准入条件,吸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政策优惠等措施,创造条件,吸引各种经济成分的轻纺企业入园,引进国内外大型轻纺企业集团落户*。把园区建设成具有经济规模最佳,专业化程序最高,拥有生产、科研、信息等多功能的现代化纺织工业生产基地。到2010年,总投资9600万元,建成毛纺、制衣等传统产业集中园区。

6、实施品牌战略,引领企业的发展壮大。一是要把“绣鸡牌”毛线、“古城牌”毛毯、“长城牌”地毯、“娇舟牌”呢绒、“三爱牌”服装、“天舟牌”羊绒衫、“古城牌”皮革等曾经具有宝贵财富的驰名品牌保留住、宣传好。二是要在传统轻工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要努力做到保住牌子、留住队伍,门不关、人不散。即使是破产企业,相关部门也要注入一定的商标保护专项资金,确保商标在近期内不被注销。通过政府整体打包积极寻找合作伙伴,用无形品牌调动有形资源,让老品牌展现新魅力。三是要创新机制。从研发人才培养、专项资金扶持、创新成果激励等方面支持和促进新产品的研发,制定高质量、高标准的具有地方特色产业产品质量标准,用特色化推进品牌化。四是要加强产品宣传力度,政府应在扶持经费中专门列支一块用于补贴支持本地产品在国家级媒体上的广告宣传。

7、启动创新研发和人才培养工程。一是把自主创新摆在振兴发展轻工业的突出位置,从政策上、体制上、机构上激励自主创新,培养创新人才,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二是合理启用原一毛、二毛、羊绒分梳厂、皮革总厂等一系列中、高级人才,加强与科研机构和专业院校的交流合作,准确把握国内外轻工业市场发展动态,紧紧跟踪市场需求,研发新产品。三是通过配套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实现科技成果产品化、产品企业化、企业市场化,进而形成产业化。

8、建立责任考核体系,加强对轻工业运行监测分析。一是统计部门及相关单位要加大调研力度,安排全市轻纺工业普查活动,全面及时了解我市轻工业发展动态,为制定扶持政策提供第一手资料。二是落实经常工作经费,充实工作人员,建立像煤、电、油、气一样的轻工业经济运行长效监测分析体系,确保及时采取调控手段,解决轻工业运行中的问题。三是应将重振传统工业工作纳入县区工业经济目标责任考核中,以确保轻工业振兴计划的落实。

第四篇:产业发展报告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报告

一、2007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7年,高技术产业规模继续扩大,发展速度保持稳定增长。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达40.4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5%;全市规模以上的高技术产业总产值119.1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09%。经济效益稳定增长,发展后劲继续增强。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总额9.07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3亿元,实现主营业务收入93.12亿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57.51 %,12.83 %,15.09%。

(一)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结构调整力度加大

2007年,全市医药制造业总产值为66.36亿元,比上年增长8.04%;航空航天制器造业总产值为22.52亿元,比上年增长26.41%;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总产值为6.17元,比上年增长45.58%;信息化学品制造业总产值为0.27亿元,比上年增长7.9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为2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14%。其中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等高技术产业稳步发展,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呈现较好的势头,成为新的增长点。

现代中药产业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医药生产企业有74家,药品经营企业476家。2007年3月6日,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同济堂制药股份公司此次在美国公开发行986.5万股美国存托凭证,幕集资金1.1亿美金,是国内第一家在海外上市的中成药生产企业;“神奇”、“益佰”商标获得“中国驰名商标”。万顺堂、威门、新天等15家药业荣获“十一五”期间“全国民族药定点生产企业”; 2007年9月在贵阳市成功举办“2007年中国(贵阳)第三届医药博览会”;10月贵州民族制药厂“大果木姜子栽培及制剂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宏宇药业有限公司“保妇康泡沫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项目,在全国深圳高交会上,得到国家发改委授牌奖励。这些为我市现代中药产业快速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与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从创新能力、发展规模到市场竞争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在局部领域形成了比较优势。高新金阳园区在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方面,已聚集了龙翔六英寸晶圆、台湾国巨电子元器件、华翔集成电路设计封装测试、金达片式电感、鑫科集成电路设计、飞舸电子等一批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企业。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特色园区初步构建。

全市信息化建设工作步伐加快。顺利建成贵阳市政务服务中心暨为民服务全程代理中心;农村信息化推进取得实质性进展;数字金阳和地理信息系统建设进展顺利;企业信息化“1261工程”全面启动,2007年支持137户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专项资金1580万元,企业信息化工作在全市得到广泛深入的开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传统农业逐步向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方向转化。贵阳市乌当区羊昌镇被批准成为科技部首批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试点)之一。我市投入300多万元实施了蔬菜产业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水果产业化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实施了永乐乡果蔬产业现代农业示范点建设等一批现代农业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了现代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全市实施了科技攻关项目118项。已实施国营林泉电机厂的企业产品全数字化设计科技攻关项目、太阳能级多晶硅中试项目、20-30吨液压挖掘机关键部件即液压及电子控制系统技术攻关、西南工具有限公司研制的双链可弯曲刮板输送机系列项目、贵州首朗高亮LED照明设备产业化攻关、年产100吨的纳米改性SPUA道路标线涂料产品项目等一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有力推动了高新技术产业及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成效明显。2007年继续建设和认定了“贵州高科铜合金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等18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目前为止已建设和认定了35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2007年新建的18家工程技术中心共投入3000多万元科研经费,承担国家、省、市科技项目40项。这些工程技术中心的建立,在全市科技创新活动中起 1

到了良好的带动示范作用。

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我市“高性能聚烯烃复合材料研发及应用”获2007贵州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为我市第一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立项建设奠定了基础。

2007年,贵阳生产力促进中心协助贵州科邦科技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贵阳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技术创新基金引导基金100万元。科技风险投资公司新增投资贵阳柏丝特有限公司“拟除虫菊脂中间体产业化”等3个项目,新增投资金额1072万元。新增担保贵州成智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集成模块化的粉碎预磨工作站”等15个项目,新增担保金额6830万元。

(三)加大支持力度,高技术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

围绕国家发改委实施的23个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组织申报了贵州泛特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新药—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剂产业化”、贵阳济仁堂药业有限公司“中药饮片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消瘀降脂胶囊产业化”、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3200t/a(P2O5)电子级磷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并参加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评审。其中,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消瘀降脂胶囊产业化”项目得到国家800万元的支持。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盐酸罗格列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源城科贸有限公司“税务信息采集分析管理系统产业化示范工程”等15项列入2007年省级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并得到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608万元的支持。这些项目主要涉及到生物制药、新材料、电子信息、现代农业、先进制造、研究中心等方面,对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四)开发区建设发展迅速,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由于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空间严重不足,2007年12月已由市委、市政府批复,选择麦架沙文扎佐作为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地,建设发展麦架—沙文---扎佐高技术产业带,规划总用地规模为9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规模为67平方公里。2007年高新开发区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科技孵化成果不断涌现。积极搭建平台,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安商、富商、强商工作。共30余家企业47个项目被推荐申报国家、省、市资金支持,总额达1570万元。新增在孵企业42家,孵化企业毕业3户。汇通华城楼宇公司BKS系列产品国际专利申请通过审查,取得了“全球标准”认证,并挤进北美市场。贵阳华翔半导体公司被国家信息产业部认定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成为我省首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填补了我省此前无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空白。申报科技部并获批“创新基金初创期小企业创新项目服务机构”资质认定,并通过此平台申报初创期小企业创业项目5项,共获资助200万元。

小河经济开发区全年实现生产总值33.62亿元,同比增长20.0%,增幅创建区以来新高。航空航天、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电子电器及电力器材、医药等主导产业快速发展,质量和效益有较大提高。

白云经济开发区2007年,全区实现招商引资项目到位资金内资33.97亿元,较去年同期上升11.89%;外资实际到位1230万美元,较去年同期上升9.8%。先后引进了深圳中汽南方投资集团拟总投资20亿元人民币新建国际汽车物流产业园项目、新加坡(中国)管业控股公司投资1000万美元新建高分子材料塑胶管道生产项目,广东正大康科技公司投资1.8亿元人民币新建工业物流园等各类新投资项目58个。

2007年,我市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保持稳定的发展。但是,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高技术产业的规模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16.52%。二是企业创新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的局面亟待改变。三是投入严重不足,缺乏风险投资的资金和有效的运行机制。四是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没有根本性解决,政策体系需要完善,体制改革仍需深化。

二、2008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展望

2008年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和推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关键之年。同时,也是贯彻落实《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的第一年。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工作要创新发展思路,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的任务,调整优化结构,转变增长方式,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一)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高创新能力

《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例》2008年1月1日正式施行,积极做好《贵州省高技术产业发展条例》的学习和贯彻落实的工作。认真抓好《贵阳市“十一五”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开

发区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健全高新技术风险投资机制,积极探索有利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新体制、新机制。积极支持配合《贵州省磷化工高技术产业链专项规划》、《贵州省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的实施工作。根据贵阳市政府有关批示,为充分展示贵阳市生物产业的发展特色和发展中的成就,加强与全国各地先进省市交流与合作,发展壮大我市的生物产业。组织相关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市级相关部门参加好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为下一步贵阳市申报国家发改委建设国家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打下良好的基础。力争国家发改委认定贵阳市生物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

(二)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战略部署,切实抓好“麦架-沙文-扎佐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走廊”有关涉及高新区的各项工作,力争在新拓区域规划、环评、土地报批、启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围绕核心产业,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切实抓好产业培育,在产业链构建方面取得新突破。以招商引资为龙头,拉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实现产业的共生和集聚。着力打造具有国际投资、国际水准和国际市场特点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新材料、先进制造业等专业高科技园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方面取得新突破。实施“孵化带动”工程,在培植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取得新突破。加快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服务,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拓宽投融资渠道。进一步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打造投融资平台,构建投融资支撑体系。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健全科技创业孵化器。力争新增孵化企业38家,毕业孵化企业4家。

(三)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的支持,发展高技术产业

2008年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将实施23个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专项的申报按照《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执行。这23个专项涉及生物医药专项、生物育种专项,生物医药工程专项,生物基材料专项,区域特色高技术产业链,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专项,新型电子元器件专项;重大专项方案研究:即根据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研究高性能服合材料专项、循环经济专项、新能源专项方案等。按照相关专项抓好贵阳晶华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离子显示器关健材料---障壁、背板反光玻璃粉产业化项目、贵州圣济堂制药有限公司国家二类新药盐酸格列酮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同济堂制药有限公司贵州道地药材饮片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贵州泛特尔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国家一类新药—人神经生长因子注射剂产业化”、贵州威顿晶磷电子材料有限公司“3200t/a(P2O5)电子级磷系列产品产业化项目”等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做好前期工作,组织申报国家发改委。以此同时,2008年省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处将继续实施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实施的项目范围为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磷化工、现代农业、优势生物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等领域,以及特色优势产业的工程研究中心。我市将积极组织申报,争取省高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扶持我市中小高技术企业发展。

抓紧抓好续建和新建的国家及省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实施,确保完成在建项目的建设计划。抓好贵阳新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消瘀降脂胶囊产业化”、贵州开阳化工有限公司“年处理33万吨粉煤加压气化示范装置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家高技术项目,落实建设条件,早日开工建设。积极支持省发改委做好贵州汇通华城楼宇有限公司“BKS中央空调能源管理系统”、贵州汉方制药有限公司“新型抗肿瘤药物--注射用盐酸拓扑替康冻干粉针剂生产线及原料药种植与加工基地建设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贵州同济堂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淫羊藿中药材保护抚育种植及提取物加工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的验收工作。加强高技术产业调研工作,做好项目库的建设。

第五篇:纺织工业发展视察报告

政协二届会议以来,广大政协委员就“如何振兴我市传统轻纺工业”等相关议题提出了许多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并以提案的形式提交有关部门。对此,市政协提案委、财农委组织部分委员在乔万荣副主席的带领下先后到二毛纺厂、皮革厂等企业进行了带案视察,并和有关部门、部分企业代表进行座谈,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轻纺工业基本状况

轻纺工业是我市历史悠久的传统支柱产业,曾是全市利税贡献最大、从业人数最多的行业。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轻纺工业一直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过非凡贡献的产业,占工业总产值65%,利税70%左右,财政收入33%以上,就业人数达12万多,在我市经济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篇章。上世纪末,由于受政策、体制、管理、设备、人才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轻纺工业全面滑坡,国有、集体企业逐步停产、破产。到本世纪初,衰落到谷底,仅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0.6%左右。近年来,稍有所回长,2012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0.9%,2012年1—6月份完成总产值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1.3%。我市轻纺工业的基本特点是产业分布较广,各县区都有,有食品加工、服装、纺织、皮革、皮毛、医药及工艺美术等十多个种类;有食盐、食品、饮料、白酒、啤酒、西服、防寒服、地毯、毛毯、花炮等几百种产品。这些产业的发展壮大,将对我市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稳定社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与我市毗邻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其地理位置、资源状况与我市基本相同。近年来,鄂尔多斯市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机遇,依托资源优势,开展科技创新,在重点发展能化产业装备制造业的同时,大力发展轻纺工业,带动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1990年全市轻纺工业总总产值7.5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值的56.97%。XX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70.16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8.45%。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鄂尔多斯市通过国有企业改革,将优势轻纺企业转制为民营企业,激活了企业经营机制。同时,政府对鄂尔多斯集团等强势企业进行重点扶持,采取拨款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资金困难、鼓励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建立轻纺工业园区等一系列措施,培育出鄂尔多斯集团等龙头企业,不仅带动了相关产业发展壮大,也创造了鄂尔多斯品牌形象。2012年,全市轻工业总产值达到114.34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是我市的7.7倍以上。轻工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当地工业经济多元发展,也有效地缓解了就业压力。鄂尔多斯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二、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市轻纺工业总体上技术含量低,生产规模小、市场份额少、竞争力弱,处于自由发展、自我生存状况;二是国有集体企业纷纷破产关闭,民营企业各自为战,影响做大做强;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在轻纺工业上没有存续的知名品牌,毛纺、地毯、制革及制鞋等传统优势产业已退出市场;四是在农产品加工上,处于小、零、散状态,加工简单,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五是以工业产品为原料进行深加工,如进行日用化工等终极产品生产、拉长能源化工产业链的项目几乎是空白;六是当地城乡居民就业率底,就业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市轻纺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受能源化工产业“挤出”效应影响,能源化工大项目与地方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带动不了轻纺工业的发展。二是能源化工产业巨大投资回报,影响了投资者的创业心态,也扭曲了一些地方、部门领导者的政绩观,影响了持续发展理念。三是对轻纺工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宏观政策措施不强。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扶持轻工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四是行业管理缺失,政策引导困难,协调服务滞后。过去轻工业由政府一个职能部门管理,现在,轻工业主管部门撤销,其职能分解,造成行政资源分散,难以发挥应有的引导调控作用。五是扶持资金分散、总量少,企业自筹资金困难,技术改造、产业升级无法实现。目前,市上还没有扶持轻工业专项资金,对轻工业的发展不能从整体上宏观调控、形成合力。六是观念落后,政策滞后,错失了国有向民营和股份整体转制,利用原国有企业的技术、市场优势,趁势做大做强的时机,在改革上往往是关门走人,流失了大量的生产要素。七是民营企业的一些经营者眼界不宽,存有抱残守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的思想,不思进取、不想联合重组、影响做大做强,致使目前产业仍是小、散、低、弱的局面,形不成产业龙头,发挥不了规模优势。

三、振兴和发展轻工业的对策建议程、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扩大社会就业、促进城镇化等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要认识到重工业是强国工业,轻工业是富民工业。要吸取全国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验教训,未雨绸缪,要学习毗邻地区如鄂尔多斯的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要认识到我们有充裕的土地资源、原料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发展优势。

下载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小吃产业发展专题的视察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全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情况的视察报告

    全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情况的视察报告全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情况的视察报告为全面摸清我县产业扶贫、农民增收现状,找准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促进建档立卡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实......

    全市造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全市造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一、造纸产业基本情况(一)造纸产业链基本情况造纸是指通过机械的、化学的或二者结合的方法,把植物纤维加工成纸浆后把纸浆及其添加剂混合均匀而制成纸......

    产业发展调研报告(精选合集)

    根据河南省南阳市委、市政府关于做大做强黄牛产业的指示精神,由南阳市畜牧局、南阳市黄牛协会、南阳市黄牛科技中心组成的联合调研组于XX年春,先后到邓州、唐河、新野、方城等......

    后续产业发展报告

    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报告 尊敬的各位领导: 今天,我们很荣幸的迎来了州 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检查指导林区后续产业发展工作。这既是对我局工作和各项事业建设的关心、重视和厚爱,......

    产业发展报告格式(精选5篇)

    定义 什么是行业报告?行业报告内容是商业信息、是竞争情报,具有很强的时效性,一般都是通过国家政府机构及专业市调组织的一些最新统计数据及调研数据,根据合作机构专业的研究模......

    2010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2010 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 (节选) 一、2010 年中国传媒业发展情况概览 自 2004 年至今,中国传媒产业产值实现了翻番。而移动传媒与互联网发展快速,正在逐步 成为传媒产业发......

    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

    新县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报告新县位于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结合部,是全国著名、河南唯一的将军县。全县有国家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重点革命文物保护单位16处,市县......

    关于我县畜牧业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县委、县政府: 根据县政协2008年工作安排,11月5日,由县政协主席李玉玺带队,政协党组副书记刘启龙、政协党组成员朱占林、政协副主席姚德惠、政协副主席于伟及县政协办公室经济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