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优秀范文5篇)

时间:2019-05-12 04:49: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第一篇: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各区县社、直属企业、各科室: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中、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市供销社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切实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突出预防为主,做好安全防范;加强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全面落实责任,健全奖惩机制;强化机关和相关企业安全法制机制、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以科技为动力,促进机关、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系统发展的关系。统筹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形成合力,推进安全发展。把供销社系统的改革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格安全执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3、突出预防,落实责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中心下移,强化供销社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夯实筑牢安全生产的基础防线,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事故,牢牢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4、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坚持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机关、企业、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安全保障、安全发展能力。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机关和系统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安全监管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标准、技术支撑、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系统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氛围,确保本系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健全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全系统干部职工及工作人员应自觉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分解和落实,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并不断修订、完善和细化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地落到实处。

2、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安全承诺书”。市社与各企业、各区县社应逐级签**全生产责任状。企业生产一线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前沿,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产一线的安全责任意识,实行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移。把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生产岗位。将安全承诺签订到每一位在岗职工,形成从领导覆盖到全体职工的共同安全责任体系,最终实现大安全格局。

(二)根治安全隐患,突出专业检查和治理

1、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是将危险源辨识、控制和消除。因此,根据系统实际情况,本年度以根治安全隐患,突出专业检查和治理为重点,明确控制目标、范围和控制办法,各企业、各区县要结合自身特点,就重点岗位认真查找、辨识存在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实施全面控制,达到安全工作、生产的目的。

2、突出专业安全检查,重点对系统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庄稼医院、仓储、劳动纪律等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以“隐患通知书”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建立隐患台帐,并落实专人负责跟踪对隐患整改情况。同时系统各企业、区县要组织开展好安全自查工作,结合安全检查表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活动。对所查隐患要及时整改,不能整改的要采取可靠的安全运行措施,报主管部门进行整改,直至隐患消除。

3、强化日常安全检查,抓好季节性安全检查。进行经常性、突击性、针对性的定时或不定时的日常安全检查。安全检查要深入现场,坚决采取“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对作业现场发现的违章行为,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解决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针对季节特点对安全工作的影响,开展各种安全检查。雨季应以防雷电、防洪、防触电为内容进行检查;夏季以防暑降温为主要内容进行检查;冬季以防寒防冻为主要内容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4、加强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切实有效控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加强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检查和整改。要从日常管理检查、维护整改,全过程抓起。同时,对生产现场检修作业或设备运行出现的影响环境因素的现象,要重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整体环境隐患的可控、在控。

5、加快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仓储配送中心连锁经营规范化建设,创新连锁、配送、批零经营体制,不断增强烟花爆竹龙头企业安全经营服务能力,严格执行烟花爆竹行业监督管理规定,建立烟花爆竹流向和运输全程监管信息系统。主动配合安监、公安部门对烟花爆竹行业监督管理,建成网点布局合理、安全规范、管理有效的烟花爆竹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体制,坚持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烟花爆竹行业零事故经营理念。

(三)树立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基础工作

1、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牢固树立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理念。要求重点岗位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检查表制度。安全检查表是安全检查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安全装置、标准化操作、劳保用品穿戴等确定检查项目。要做到检查项目全、内容清。使安全检查表真正起到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提醒职工遵章守纪,制止违章行为的作用。

2、将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告知、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作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确保安全生产。

3、加强对重点岗位负责人的安全培训,切实做到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只有高素质的班组长才能带出高素质的班组。为此,本年度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岗位负责人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重点岗位负责人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要求重点岗位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从小、从细、从实抓起,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为强化提高重点岗位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实行有效激励机制,执行安全台阶奖励制度;使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安全是机关、企业的永恒主题,在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过程中,全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要以求实的态度,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干好本职工作,为供销社和供销社企业的发展壮大打好基础;以安全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不断增强凝聚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二篇: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各区县社、直属企业、各科室:

“十二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等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按照中、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要求,市供销社系统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编制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切实加强基层和基础工作,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管理,建立起自我约束、持续改进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确保系统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固树立安全发展和以人为本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安全生产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突出预防为主,做好安全防范;加强安全监管,严格安全执法;全面落实责任,健全奖惩机制;强化机关和相关企业安全法制机制、基层基础、保障能力和应急能力建设,以科技为动力,促进机关、企业安全生产水平上一个新台阶。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处理安全生产与系统发展的关系。统筹系统的安全生产工作,形成合力,推进安全发展。把供销社系统的改革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

2、强化法治,综合治理。坚持依法行政,完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严格安全执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快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法治秩序。

3、突出预防,落实责任。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中心下移,强化供销社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的落实,夯实筑牢安全生产的基础防线,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事故,牢牢掌握安全生产主动权。

4、依靠科技,创新机制。坚持实施科技兴安战略,建立机关、企业、政府、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从根本上提升安全保障、安全发展能力。

三、工作目标

到2015年,机关和系统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有效落实,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基本建立,安全监管明显提高,安全生产标准、技术支撑、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全系统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要安全”的良好氛围,确保本系统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工作任务和措施

(一)健全安全规章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1、全系统干部职工及工作人员应自觉把安全工作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把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与**省《落实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暂行规定》结合起来。认真抓好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分解和落实,将安全生产责任目标层层分解。并不断修订、完善和细化各项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有效地落到实处。

2、签订安全生产责任书和“安全承诺书”。市社与各企业、各区县社应逐级签**全生产责任状。企业生产一线是安全生产工作的最前沿,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环节,因此,要进一步强化生产一线的安全责任意识,实行安全生产工作重心下移。把安全生产目标和责任落实到生产岗位。将安全承诺签订到每一位在岗职工,形成从领导覆盖到全体职工的共同安全责任体系,最终实现大安全格局。

(二)根治安全隐患,突出专业检查和治理

1、安全标准化管理的核心,是将危险源辨识、控制和消除,范文《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因此,根据系统实际情况,本以根治安全隐患,突出专业检查和治理为重点,明确控制目标、范围和控制办法,各企业、各区县要结合自身特点,就重点岗位认真查找、辨识存在的危险源和不安全因素,对查出的安全隐患实施全面控制,达到安全工作、生产的目的。

align=“center”>

2、突出专业安全检查,重点对系统的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庄稼医院、仓储、劳动纪律等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对查出的隐患要以“隐患通知书”的形式及时通知相关部门进行整改,建立隐患台帐,并落实专人负责跟踪对隐患整改情况。同时系统各企业、区县要组织开展好安全自查工作,结合安全检查表定期组织安全检查活动。对所查隐患要及时整改,不能整改的要采取可靠的安全运行措施,报主管部门进行整改,直至隐患消除。

3、强化日常安全检查,抓好季节性安全检查。进行经常性、突击性、针对性的定时或不定时的日常安全检查。安全检查要深入现场,坚决采取“边检查,边整改”的原则,对作业现场发现的违章行为,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纠正,解决事故隐患,预防和减少各类事故的发生。同时,针对季节特点对安全工作的影响,开展各种安全检查。雨季应以防雷电、防洪、防触电为内容进行检查;夏季以防暑降温为主要内容进行检查;冬季以防寒防冻为主要内容进行检查,确保安全生产。

4、加强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管理。切实有效控制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必须加强对环境不安全因素的管理、检查和整改。要从日常管理检查、维护整改,全过程抓起。同时,对生产现场检修作业或设备运行出现的影响环境因素的现象,要重点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整体环境隐患的可控、在控。

5、加快烟花爆竹安全经营网络体系建设。全面贯彻国务院《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进一步加强烟花爆竹仓储配送中心连锁经营规范化建设,创新连锁、配送、批零经营体制,不断增强烟花爆竹龙头企业安全经营服务能力,严格执行烟花爆竹行业监督管理规定,建立烟花爆竹流向和运输全程监管信息系统。主动配合安监、公安部门对烟花爆竹行业监督管理,建成网点布局合理、安全规范、管理有效的烟花爆竹批发零售连锁经营体制,坚持预防为主,消除隐患的工作方针,努力实现烟花爆竹行业零事故经营理念。

(三)树立安全意识,夯实安全基础工作

1、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牢固树立事故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理念。要求重点岗位人员必须严格执行安全检查表制度。安全检查表是安全检查的有效工具和手段,各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针对生产工艺、设备状况、安全装置、标准化操作、劳保用品穿戴等确定检查项目。要做到检查项目全、内容清。使安全检查表真正起到发现和查明各种危险和隐患,监督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的实施,提醒职工遵章守纪,制止违章行为的作用。

2、将安全操作规程、危险告知、应急预案等规章制度作为职工安全教育培训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安全培训,进一步提高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意义的认识,使职工在日常工作中牢固树立“安全第一”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技能,正确处理好安全与生产的关系,确保安全生产。

3、加强对重点岗位负责人的安全培训,切实做到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只有高素质的班组长才能带出高素质的班组。为此,本应进一步加强对重点岗位负责人的安全培训工作,提高重点岗位负责人的安全管理水平和安全操作技能。要求重点岗位负责人结合工作实际,从小、从细、从实抓起,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同时,为强化提高重点岗位负责人安全责任意识,实行有效激励机制,执行安全台阶奖励制度;使安全生产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

安全是机关、企业的永恒主题,在加快供销社改革发展过程中,全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工作要以求实的态度,认真负责的责任心,居安思危,与时俱进,干好本职工作,为供销社和供销社企业的发展壮大打好基础;以安全规范,务实高效的工作,不断增强凝聚力,为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

第三篇:市十二五规划

XX市 “十三五”民政工作规划

“十三五”(2016~2020年)是我市全面深化改革,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当前民政事业发展所面临的复杂形势,科学编制并有效实施XX市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三五”规划),对推进全市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在客观总结民政事业“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的基础上,围绕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全省民政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特编制本规划。

一、“十二五”规划完成情况

“十二五”期间,全市民政部门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惠民生”基本思路,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勇于创新,倾力打造阳光民政、数字民政,品牌民政,不断提高人民满意度,全市民政事业呈现跨越发展新局面。

(一)社会救助新机制。全面建立社会救助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和申请救助困难家庭经济核对机制,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救助实效、精准度大大提高;完善城乡低保标准、五保对象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实行物价上涨动态补贴机制和适度普惠型节日慰问制度,基本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

尽保。共保障低保对象39539名,五保供养对象6820名。城镇低保标准从每月320元提高到每月558元,农村低保标准从每月155元提高到每月300元。集中、分散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6500元、3600元;建立一站式医疗救助平台,救助对象信息录入新农合和居民医保结算平台,实现“即病即治即助”,累计救助39895人次,救助资金8846.4万元;完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形成上下配套、无缝对接、覆盖全面的四级救灾应急预案和灾害救助网络,3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个社区获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

(二)社区建设新面貌。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巩固发展基层民主自治,成功举办全国村级治理研讨会,圆满完成第九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一次性换届选举成功率100%。突出“四权”特色,落实“村党组织决策权、村代会决定权、村委会执行权、群众监督权”,从制度、机制上解决基层社区“做什么、做不做、谁来做、做得怎么样”四方面问题省委罗书记对XX“四权”建设作出“XX做法值得推广”的重要批示;积极转变政府职能,推行“政社互动”试点,明晰村级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及各职能部门的权力边界;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中心)一办”和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模式,建成490个社区服务中心,和谐社区占比95%,被民政部评为苏北唯一一家“全国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全覆盖”示范单位。

(三)双拥创建新拓展。大力发展科技拥军、社区拥军、法律拥军、社会组织拥军,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七连冠”;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面落实,为6700名

60岁以上农村籍退伍士兵办理老年生活补助。将5187名重点优抚对象纳入大病救助范围,切实解决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题,重点优抚对象参保参合率达到100%;积极开展“慰烈”工程,民政部、财政部等7部委在我市召开全国“零散烈士纪念设施建设”管理保护工作现场会,重点推广我市经验做法,国内各大新闻媒体相继宣传报道,省内外1500余人来X学习考察;实现城乡一体化安置,共接收各类退役士兵2603人,其中指令安置239人,货币安置 2319人,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5003.3万元。参训率达95 %,“双证”获取率、就业率均达到 100 %,全省前列。

(四)社会福利新提升。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各类养老机构292个。其中公办养老机构25所,包括24所镇级敬老院,1所光荣院,床位数7963张;民办养老机构1所,床位数150张;城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 264 个,包括104个城镇站点和160个农村站点。提高孤儿养育标准,机构和散居养育标准分别达1460元/月和870元/月。落实惠民殡葬政策,免除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对象、“三无”人员等9类人群实行基本丧葬服务费用 2370 人次,减免火化费用216万元;为全市百岁老人、90-99岁老人、80-89岁老人每月分别发放尊老金300元、100元、30元;累计销售福利彩票4.5亿,筹集公益金6000万元;募集慈善款3589.31万元,投入慈善救助资金2641.83万元。

(五)社会事务管理新秩序。前移婚姻登记服务窗口,设置21个镇级婚姻登记处,45名婚姻登记员培训、持证上

岗,开展镇级婚姻登记服务,实行免费登记服务;救助流浪人员1028人次;完成《政区大典》编纂,出版新的政区图和城区图;实施镇改街道办事处工作工作,撤销运河镇、炮车镇、戴圩镇,设立运河街道办事处,炮车街道半数、戴圩街道办事处、东湖街道办事处;出台《XX市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新增社会组织600个,社会组织登记数达1450个。

(七)民政项目新气象。“十二五”期间,投资1.2亿元,建设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打造标杆示范养老机构,为入住群体提供全方位、综合型、智能化服务;投入2400万元,按照“三有三能六达标”要求,对全市24所敬老院进行进行改造,实现硬件和软件同步提档升级;建设惠家养老信息中心建设,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免费对接服务资源,提供便民养老服务,实现“一机在手,养老无忧”;实施王杰纪念馆改造提升工程,扩征土地20亩,新建展厅,重建园林景观,新增停车场、游客中心;实施碾庄馆改造提升工程。西扩土地30亩,改造烈士墓30座,新建展厅2000㎡。

二、“十三五”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民政事业发展由传统民政向现代民政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民政事业既面临着加快发展的宝贵机遇,也面临着各种严峻挑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机遇。

一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扎实推进,基

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健全,为民政事业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二是随着我市经济迅速发展,全市综合实力将持续增强,公共财政将全力保障民生,为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三是全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社会管理格局将更加完善,为发挥民政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政府职能将加快转变,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社会服务职能将逐步从政府职能中分离出来,为民政事业的专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二)主要挑战

一是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矛盾凸显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工业化与城镇化的提速,各种深层次社会问题和矛盾交织凸现,发挥民政部门职能作用,切实保障基本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社会和谐稳定,任务十分艰巨。

二是应对人口结构发展变化的挑战。“十三五”期间,人口老龄化进程将明显加快,且高龄化趋势进一步加剧,推动养老服务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日益迫切。

三是应对社会组织结构变化的挑战。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凸显社会组织在社会服务和管理的载体功能,促进其健康有序发展,对新形势下民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是应对社会需求多样化的挑战。面对日趋复杂的社会

需求、利益诉求和价值取向,提高服务水平和效率,拓展业务内涵和外延,升级民政工作理念、制度、方式,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需要深入探索和实践。

三、“十三五”规划发展定位和主要指标

“十三五”期间,XX民政事业以现代民政理念为引领,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主线,加快民政事业转型升级,力争到2020年,全面建立具有时代特征、XX特色的现代民政服务保障体系。

“十三五”期间,全市民政事业发展主要目标:

——全力推进广覆盖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城乡低保救助标准,并逐步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完善低保救助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全力推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扶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全市年均增加养老床位数1200张以上,全市养老床位总数达到1.6万张以上,千名老人床位数达到于60张,实现居家养老城乡全覆盖。

——全力推进新型的社会建设管理体系建设。以城乡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为重点,逐步形成与城乡社区居民志愿服务、社会化便民利民服务相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至少建设1家社会组织“孵化器”,社会组织登记数和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高于全省平均标准。

——全力推进融合式的双拥优抚安置创建体系建设。缩小城乡抚恤标准差距,逐步实现全市各类优待抚恤标准城乡并轨,优抚对象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体系,建立退役士兵自谋

职业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确保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参训率、就业率、满意率超过省指标,确保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八连冠”。

——全力推进规范化的专项事务管理体系建设。实现惠民殡葬政策全覆盖。进一步优化行政区划,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实现镇、村道路地名标志全覆盖,加快村改居进程,提升城市化水平。

——全力推进适度普惠型的社会福利体系建设。大力推进民政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孤残儿童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大力发展慈善、福彩公益事业,巩固和保持苏北领先地位。实现全市福彩销量和公益金总量翻番,销量总额突破10亿,公益金总量达到1亿元,为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提供资金支持。

四、“十三五”规划主要发展任务

“十三五”期间,XX民政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全面推进“六有”民生工程和“六大体系”建设,进一步增强民政事业发展综合实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一)社会救助

贯彻落实《社会救助暂行办法》,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乡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以医疗、教育、就业、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为辅助,以低保边缘救助、灾民救助、重残救助、临时救助、社会帮扶、慈善互助为补充,适度普惠、覆盖城乡的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民生保障政策之间的衔接配套,提升社会救助整体水平,保持

苏北领先地位。

1.实施低保自然增长机制。低保标准保持与全市经济发展同步增长,年均增幅不低于10%。加快缩小城乡差距,逐步实现全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并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较大改善。

2.规范社会救助管理。完善申请救助困难家庭经济收入核对机制,增强收入核定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信息化管理网络,完善低保动态管理机制,实现社会救助“应保尽保、应退尽退、应补尽补”。

3.创新医疗救助模式。建立“收入型”与“支出型”互补的社会救助制度,重点探索新型医疗救助,扩大受益覆盖面,解决“因病致贫”家庭现实生活困难。

4.稳步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全面落实“五保”供养政策,完善自然增长和长效管理机制,提高供养整体水平,确保全市集中供养率保持在70%以上。

5.完善自然灾害救助体系。完善灾害救助综合协调和应急联动工作机制,实现部门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提高自然灾害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深化“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活动,提高救灾应急社会动员能力。

(二)养老服务

积极应对老龄化,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规范养老机构运营管理,打造“智能化、保姆式”养老服务平台,确保“十三五”末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60张以上,全面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信息服务为

辅助”的养老服务体系。

1.加快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编制专项规划,将养老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分解和落实到各镇(区、街道)。创新农村敬老院运营方式,变单一“五保”供养为集供养、寄养、康复、护理为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养老机构。

2.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积极出台优惠政策, 鼓励和推进养老投资的“社会化”,适度提高民办养老机构补助标准,规范对民办养老机构建设补贴资助方式,加强资助款项的监督管理,提升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水平。

3.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加快“五类”项目建设,实现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站点全覆盖。完善服务项目、提升服务质量,全部达到省评估标准A级以上,其中AA级40%以上,AAA级20%以上。完善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养老服务信息化。

4.关爱老年人精神生活。建成一批有规模、多功能的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培育一批关爱老年精神生活服务品牌。精心组织老年节系列活动。加强为老服务专业队伍建设实现“市镇村”养老协会全覆盖。

(三)社会建设

推进市镇村三级服务平台体系建设,实现居家养老、医疗救助等社区服务信息能化;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加强社会组织管理,建立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三社联动”工作机制和服务平台,满足城乡居民多元化需要。

1.协调推进社会建设。建立健全各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建设工作格局,协调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探索形成与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具有XX特色的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体系、基本路径、基本格局。

2.创新完善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按照“一委一居一站一办”模式,建立健全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居委会为基础、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为依托、其他各类社会组织为补充、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管理服务体制和机制。

3.拓展延伸基层民主自治。依法组织城市居委会和农村村委会换届选举,切实保障基层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开展“政社互动”试点,厘清行政权力与自治权利界限,促进基层治理现代化。

4.加快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以共建共享共融为目的,以社区服务中心为载体,建立政府、市场、社会互联互动,实现政府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互助志愿服务和市场商业服务相衔接,集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环境保护、人民调解于一体的城乡社区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推进公共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市场化进程。

5.不断强化社会组织功能。积极培育和发展公益类、新兴产业类社会组织和社区社会组织,重视发挥枢纽型联合性的社会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逐步形成社会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律自治的运作机制。加快推进市属行业协

会改革创新和社会组织网上登记、年检工作,促进社会组织自律水平和整体素质提升。全面推进社会组织等级评估工作,“十三五”末,全市等级社会组织达50%以上。

6.加快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保障为主要内容的长效机制,推进全市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进程,形成以社工机构为载体,以专业社工为引领、以社工从业人员为骨干、志愿者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

(四)双拥优抚安置

以实现省级双拥模范城争“八连冠”为目标,通过开展政策拥军、实事拥军、科技拥军、文化拥军、社区拥军等一系列扎实有效活动,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的军政军民关系,实现军民融合式发展。

1.全面落实优待抚恤政策。进一步完善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提高重点优抚对象保障水平,实现各类优待抚恤标准城乡一体化,建立优抚对象优先纳入社会保障机制,优先享受各类社会福利,确保优抚对象生活不低于当地社会平均水平。加大淮海战役碾庄圩战斗纪念馆、李超时烈士纪念馆、王杰烈士纪念馆等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的投入,充分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功能和作用。

2.健全完善退役士兵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接收安置体系。建立退役士兵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长效机制,完善承训学校年检制度、专职辅导员制度和巡视制度,保持退役士兵参训率、就业率、满意率全省领先。进一步完善退役士兵城

乡一体化安置政策,大力推进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巩固和提高全市退役士兵安置率和实际就业率。

(五)专项事务管理。

着眼提升城市现代化管理和推动文明城市建设要求,加快民政专项事务管理创新,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社会事务管理体系,提升社会事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水平。

1.规范婚姻、收养、殡葬服务。加强婚姻登记规范化管理,健全婚姻登记服务体系。加大收养法规政策的宣传力度,依法办理各类收养登记。加强婚姻、收养登记从业人员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惠民殡葬政策,加大殡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现村级集中安葬点全覆盖,打造绿色殡葬、阳光殡葬、文明殡葬。

2.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变被动救助为主动救助,建立健全由民政、公安、城管等部门组成的街头流浪人员联动救助机制;坚持属地管理原则,构建市、镇、村三级乞讨救助体系和科学考评机制;加强救助机构规范化管理,加强流浪未成年人心理援助工作,建立健全街头救助与就业援助联动机制。

3.深化行政区划管理。按照合理配置利用资源、加快产业聚集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总要求,深化行政区划管理,积极实施村改居工作,推进城市化进程。

4.扎实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建立健全行政区域界线管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全面落实联席

会议、自检联检、界桩管护、跨界开发建设申报、矛盾纠纷调处等制度,确保边界地区和谐稳定,确保县际以上界线全部达到省级以上平安边界建设示范线标准。

5.推进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立健全地名规划体系,重点优化道路、桥梁等市政设施地名命名,提升地名命名更名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按照城乡一体化要求,规范地名标志设置,实现镇、村道路地名标志全覆盖。研发覆盖城乡的地名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便利居民出行。

(六)社会福利

着眼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特殊群体向社会公众转变,健全完善以供养标准自然增长机制为基础,以优化公共服务设施为重点,以发展公益事业为根本,覆盖全市孤残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全社会福利保障水平。

1.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进一步改善孤儿成长环境,完善孤残儿童最低养育标准自然增长机制,按照经济生活发展水平和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幅度,同步提高孤儿养育标准,提高生活质量,探索和推行弃婴儿成年后的安置办法和保障机制。

2.大力发展慈善、福彩公益事业。深化“公民慈善”理念,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慈善活动,精心打造具有XX特色的文化慈善、品牌慈善、阳光慈善、专业慈善,保持慈善募捐苏北领先水平。坚持“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的福彩宗旨,规范销售,安全运行,确保“十三五”期间,全市福彩销售总量突破10亿;广泛开展福彩公益活动,提升民政

公益品牌效应。

第四篇:天 水 市十二五规划

天 水 市

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根据中共天水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天水市“十二五”重点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安排意见》,结合《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现状(一)主要成就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各项措施,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农业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业农村结构不断优化,全市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1.农业农村经济总量稳定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主导产业及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断发展壮大,农业产业结构、种植结构和经济结构得到不断优化,总量持续增长。2009年,全市农业总产值79.99亿元,较2005年增加36.77亿元,增85.1%,农业增加值47.4亿元,较2005年增加27亿元,增105%,其中种植业、林业、畜牧业产

值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80%、5%、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404元,较2005年增加854元,增长55.1%。农业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2009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04.46万吨,较2005年增长24.4%;油料6.54万吨,较2005年增长24.8%;林果面积达到250万亩,果品产量96.18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65.3%和91.3%;蔬菜面积达到90.8万亩,总产量达到220.8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63.6%、55.6%;畜禽饲养总量达到1610万头(只),较2005年增长76.3%,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3.69万吨、3.32万吨和1.68万吨,分别较2005年增长104.0%、129.5%万吨和139.89%。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主要农产品供需状况进一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级围绕“南林、北果、东牧、西菜”的产业布局,根据不同类型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按照“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和特色农产品在重点地区率先突破的要求,突出发展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化卉等特色优势产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2009年,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217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7家、市级47家、县(区)级152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5家、千万元以上的51家、500万元以上的78家,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25.5亿元,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18

个,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的农民达到40%以上,农民人均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收入1043元,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不断提升。

4.农业基础设施及服务手段不断改善。“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强有力的支农惠农政策支持下,全市大力实施农业基础设施、旱作农业、农业产业化、林业生态建设等项目,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逐步完善、检验检测能力不断增强、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市梯田面积达到416.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86.82万亩,保灌面积达到65.76万亩,分别比2005年增加8.9%、72.5%和76.1%;通过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土壤改良等农艺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达到363.3万亩;完成了天水市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甘肃天水小麦改良分中心、麦积区农业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秦州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五县两区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113个乡(镇)兽医站等建设项目,建立健全了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提高了农作物种子检测、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和新品种选育能力。

5.生态建设成效显著。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天然林保护、中德财政合作生态造林等林业重点工程,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完成人工造林78.76万亩,封山育林48.95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0多万亩,200多万亩森林面积得到有效管护,310.1万亩森林面积纳入国家补偿的重点公益林范围。

以十条林网带为骨架的生态防护体系初具规模,十条防护林网带得到完善、巩固和扩展,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草植被得到恢复,林地面积逐年扩大。全市森林面积达到647.51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30.2%,较“十五” 末提高了3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的改善为全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6.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全市各地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加快全膜覆盖、测土配方施肥、设施栽培、农机化技术、节水灌溉、果品、蔬菜标准化生产、冷配改良、秸秆青贮等农业实用新技术得到广泛推广。天水市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晋升为国家级园区,“天水花牛苹果商贸城”“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和“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建设启动实施,对全市农业技术进步起到了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提高到了45.6%。

7、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各项办法措施,在全省第一个制定出台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实施办法,在麦积区开展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工作,积极为全市农村土地流转探索办法措施,促进了全市土地流转工作向有序、合理、合规、依法方向转变。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6.84万亩,为农业规模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完成确权到户面积247.9万亩;粮食直补、农机具补贴等政策得到全面落实,受益面逐年扩大;16个乡镇的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起步良

好,在城乡建设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

(二)主要问题

1.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农民增收面临诸多制约因素。我市农业经营规模小,产业链条短,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增收难度依然较大。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04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76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749元,农民增收非常缓慢。加之受自然、市场、农民素质等多重因素影响,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

2.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尚未形成,现代农业发展的后劲不足。农业投入欠帐较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落后。从现阶段看,农民积极筹资投劳、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规范的多元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引导信贷资金、民间资金向农业投入的机制还不完善;招商引资受环境、财力等诸多条件的制约,投入少,发展现代农业的后劲不足。

3.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我市农业产业化尚处于起步阶段,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能力不强,有基地、无规模,有产品、无品牌的现象较为突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慢,作用发挥不充分;龙头企业规模小, 技术含量低,加工产品多为初级低档产品,产业链条短,缺乏能够带动产业发展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出口企业。龙头企业与基地联结不紧密,运行机制不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不牢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较弱。

4.农业基础设施滞后,资源制约突出。全市573万亩耕地中,川地不足40万亩,人均耕地1.58亩;山旱地面积大,耕地质量差,土地生产率低,后备资源缺乏;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抗灾能力较弱,干旱、霜冻、雹洪等自然灾害频繁,可持续发展能力仍然较低,农业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依然突出。

二、“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区域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自我积累发展水平的稳步提高及农村各项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一是近年来中央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家对“三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逐步加大落实,必将进一步激发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为我市跳出传统农业的制约、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农产品布局和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花卉等区域特色优势产业、打造西部地区现代农业高地创造了良好条件;三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为进一步加大国家对我市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解决困绕我市农业发展的突出问题提供政策平台和制度保障;四是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被国务院列入《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西部地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意见》,对进一步发展航天育种等高新技术产业、提高我

市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五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国家支持我省、我市农业的重点和方向,对提升我市农业发展能力和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六是经过多年探索实践,我市已形成了明晰的农业发展思路,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农业发展的扶持办法、措施,广大干部群众加快发展、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愿望十分强烈。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我市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十二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

三、指导思想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主题,按照“强基础、调结构、兴产业、扶龙头、抓改革、促增收”的总体思路,围绕农民人均纯收入到“十二五”末实现翻一番的目标,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为重点,依靠科技进步,着力建设五大绿色果品产业示范区、三大绿色蔬菜产业基地、四大畜牧产业示范区,做强果品、蔬菜、畜牧三大主导产业。至“十二五”末,力争把天水打造成全国航天育种基地,国家级循环农业示范市,甘肃省优质绿色农产品加工城市,全国重要的元帅系苹果、红富士苹果商品生产出口基地,西北最大的鲜食蜜桃基地,“西菜东调”基地,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关中—天水经济区现代农业生产示范高地,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7.84%,“十二五”末达到127.3亿元;

(2)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84%,“十二五”末达到77亿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5%,“十二五”末达到5560元。

2.生产目标

(1)粮食:“十二五”末播种面积474.5万亩,总产量年均增长2.37%,达到120.2万吨;

(2)果品:“十二五”末面积达到350万亩,总产量年均增长11.01%,达到180万吨;

(3)蔬菜:“十二五”末播种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量年均增长5.24%,达到300万吨;

(4)畜牧:“十二五”末畜禽饲养总量达到2750万头(只),年递增9.33%,肉、蛋、奶、鲜鱼产量年增长10.57%、9.99%、21.18%和5%,总产量分别达到25.02万吨、4.48万吨、3.42万吨和1300吨;

(5)农机:“十二五”总动力年均增长9%,达到172万千瓦;农机经营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8.8亿元;

(6)生态环境:森林面积达到750万亩,年增长2.48%,森

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

3.农业产业化目标

(1)龙头企业:重点培育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0家;

(2)加工水平: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以上,年均递增13.21%,力争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45%以上;

(3)品牌建设:每年申报认证和管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8-12个,培育1-2个优势名牌产品;

(4)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增加农民专业合作社50个,达到500个。

四、建设重点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1.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继续实施地膜粮食工程、植保工程、种子工程、沃土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和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对先进实用的粮食增产增效技术进行组装配套,依靠科技,提高单产,增加总产。重点推广旱作节水、优良品种、间套复种、机械化耕作、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集成技术;突出抓好玉米、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全膜双垄沟播、小麦全膜覆土穴播、马铃薯脱毒种薯技术示范推广。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因地制宜开展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作物高产创建活动,总结完善不同作物高产创建技术模式,加快先进实用

技术的普及推广。到2015年,全膜双垄沟播面积达到130万亩,小麦全膜覆土穴播面积达到50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到460万亩,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主要作物良种率达到95%以上,夏秋粮比例由2010年的44.4:55.6调整到40:60。

2.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集中连片、突出规模”的原则,重点抓好主导产业示范区和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

(1)基地建设

以培育“一县一业、一域一品”为重点,加快建设国家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中国优质花牛苹果基地、中国航天育种基地、西北特色农产品集散贸易中心、天水三阳现代农业示范区。“十二五”末力争把秦安县打造成全省果品生产强县,把武山县、甘谷县打造成全省设施蔬菜生产大县,把张川县、清水县打造成全省草食畜生产大县,把秦州区、麦积区打造成全省农产品加工基地。

①果品业 以苹果、蜜桃为重点为重点,坚持因地制宜,整村整流域推进,成片成带发展,加快规模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花牛苹果、秦安蜜桃、下曲葡萄、秦安花椒、天萃大樱桃、清水核桃等品牌优势,在麦积区、秦州区、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河谷川道区及浅山区以发展优质元帅系苹果、富士苹果、桃、大樱桃、葡萄、早酥梨、花椒等树种为主,在清水县、张川县高海

拔地区以发展核桃、仁用杏等树种为主,扩大基地建设规模,实行标准化生产,力争到2015年,以花牛苹果为主的苹果面积发展到200万亩,果品总面积达到350万亩;建设万吨级果品贮藏保鲜果库库群,不断完善果品从产地到终端市场的冷链物流贮藏保鲜体系。把我市建成西北地区最具特色的高产、优质、高效果品生产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重要的元帅系苹果、红富士苹果商品生产和果品出口基地,果品年加工贮藏能力达到60万吨。

②蔬菜业 以蔬菜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在适宜区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达到125万亩,总产量达到30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面积达到35万亩。重点建设三大基地:一是“天水市渭河川道设施蔬菜基地”。以武山、甘谷两县渭河川道地区为重点,建成22.5万亩设施蔬菜生产基地、5000亩标准化育苗基地。二是“天水市高原夏菜基地”。重点在清水、张家川县的17个乡镇,建成10万亩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建成面积2万亩的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园20个。三是“天水市城区菜篮子供应基地”。新建秦州、麦积两区城郊“菜蓝子”供应基地5万亩,年生产优质、安全蔬菜15 万吨,辐射带动发展城郊蔬菜基地10万亩。在绿色无公害基地集中的区域建立8个农业检测中心(站)(其中:市级1个,县级7个)、40个农产品检测点,蔬菜基地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99%;不断加强绿色农业检测功能,提高检测质量和水平。建立“天水蔬菜网”,逐步实现全市蔬菜信息网上发布、产品网上销售,搞活蔬菜流通,扩大销售区域。

建立菜篮子配送中心2个,农超对接超市10个;扩建农业部定点市场秦州瀛池、麦积东部蔬菜批发市场。通过基地带动,把我市建设成西北地区最大的“西菜东调”、“高原夏菜”基地和冬春季蔬菜供应中心。

③畜牧业 重点抓好以下七大基地建设。生猪:以秦安县、甘谷县、武山县、麦积区等49个乡(镇)242 个村为重点,抓好良种仔猪繁殖场建设,组织农户开展规模养殖。到2015年,全市能繁母猪达到20万头,累计发展规模养猪户3.5万户,规模养猪场750 个,养猪小区 150个,猪饲养量达到458万头,建成全省最大的标准化养猪示范区。蛋鸡:以秦安县、秦州区、麦积区、清水县、甘谷县的38个乡(镇)116个村为重点,大力发展良种蛋鸡和肉鸡。到2015年,全市累计发展规模养鸡户8000 户,规模养鸡场230 个,养殖小区110 个,鸡饲养量达到2037万只,建成标准化良种蛋鸡示范区。肉牛:以张川县、清水县、麦积区等6县(区)的39个乡(镇)246个村为重点,以秦川牛为基础,大力推广黄牛“三元”杂交改良技术,发展西门达尔、夏洛来等良种肉牛,抓好冻配改良。到2015年,全市累计发展规模养牛户7500 户,规模养殖场200 个,养殖小区230 个,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23万头,建成百万头优质肉牛养殖示范区。奶牛:以秦州区、麦积区的14个乡(镇)31 个村以及各县城郊为重点,积极引进荷斯坦良种奶牛,大力推广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和性控冻精人工授精技术、青贮氨化技术、无公害奶牛饲养管

理技术,扶持发展优质高产奶牛,建成天水高产奶牛生产示范基地。至2015年,全市奶牛存栏达到2万头,建成14个千头规模养殖村。肉羊:以张川县、清水县、甘谷县、武山县的36个乡(镇)221 个村为重点,引进小尾寒羊、无角陶赛特等优良品种进行杂交改良,推广舍饲养羊技术。到2015年,全市累计发展规模养羊户4500 户,规模养羊场150 个,养羊小区70 个,良种肉羊饲养量达到 132万只。草产业:大力发展人工种草,加大天然草原改良力度,大力推广以青贮为主的农作物秸秆加工调制技术。至2015年,新增紫花苜蓿、红豆草等优质人工牧草50万亩,改良草场10万亩,农作物秸秆利用率提高至60%。水产业:在武山龙台、马力、秦州太京、娘娘坝、麦积甘泉等冷水资源分布较丰富的乡(镇)大力发展鲑鳟鱼、鲟鱼等冷水、亚冷水性鱼类养殖;在麦积党川、东岔、秦州娘娘坝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大鲵养殖;在张家川马鹿、武山龙台积极争取建立保护区,摸索秦岭细鳞鲑生活习性,开展人工驯化养殖;大力发展休闲垂钓,提高渔农收入。至2015年,鲜鱼产量达到1300吨。

④特色优势产业。马铃薯产业:以健全脱毒种薯生产体系、提高脱毒种薯覆盖率为重点,在海拔1600米以上高寒阴湿和半阴山区,建设淀粉加工薯示范生产基地48万亩,建成脱毒原种繁殖网棚1500亩、一级种繁育基地1.5万亩、二级种繁育基地15万亩,实现全市马铃薯脱毒种薯全覆盖;在海拔1400-1700米一般干旱山区和半阴山区,建设中晚熟鲜食薯示范生产基地20

万亩;在秦州区、甘谷县、武山县渭河川道海拔1400米以下川塬区建设早熟菜用和食品加工专用薯生产示范基地12万亩。全市马铃薯播种面积达到131.09万亩,总产量达到231.5万吨,扶持一批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形成以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工运销企业为龙头、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开发新格局。中药材产业:在渭北干旱区,重点建设党参、红(黄)芪、柴胡、生地生产基地;在秦岭西部半湿润区,重点建设板蓝根、柴胡、半夏生产基地;在关山地带林缘区,重点建设半夏、黄芩、大黄、天麻、杜仲生产基地,加快GAP认证步伐,提升中药材生产能力和水平。至2015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37万亩,其中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5万亩;总产量(干品)达6.3万吨。花卉产业:以麦积、甘谷、秦州为重点,以市、县区农业示范园区为依托,重点建设月季、百合、菊花、仙客来、一品红、红掌、竹芋、杜鹃、凤梨等花卉生产基地,培育知名品牌,加快产业发展步伐。至2015年,花卉总面积达到5200亩,盆栽花卉达到287.5万盆,总产值达到9200万元。

(2)龙头企业

全面贯彻落实《天水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持意见》,加快培育产业链条长、市场份额大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公司+基地+农户”等利益联接机制,通过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招商引资等融资渠道,重点扶持29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详见附表6),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着力提升核心带动作用。

果品产业重点扶持花牛苹果(集团)、长城果汁、威龙葡萄等8家果品生产、贮藏、加工、包装、销售龙头企业;蔬菜产业重点扶持神舟绿鹏、昌盛食品、众兴菌业等5家蔬菜研发、种植、加工、贮藏、运销龙头企业;畜牧产业重点扶持康晟食品、嘉信畜牧等9家畜牧养殖、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中药材产业重点扶持天森药业、岐黄药业等3家中药材生产、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其它产业重点扶持甘肃丰收农业、四门水帘贡醋、武山绿源等4个薯、粮、油、豆加工、运销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广、带动能力强的其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筹建天水市农业龙头企业信贷担保有限公司,解决龙头企业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壮大。至十二五末,全市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到10家、5000万元至1亿元的达到20家(详见附表7)、2000万元至5000万元的达到70家,2000万元以下的达到200家,逐步形成果品、蔬菜、畜牧、马铃薯、中药材五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

(3)品牌认证

加强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及产品认证,争取5年内有35处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50个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认证,30个农产品通过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5个农产品通过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增强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范围。

(4)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到2015年,带动45%以上的农户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社,使60%以上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合作化购销,规范化管理;示范社标准化生产率达到100%,主要生产资料统一购买率达到80%以上,商标注册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1.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强农田土地综合整治,改造中低产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使用量,推行有机肥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鼓励使用农家有机肥,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耕地产出能力。建立耕地质量动态监测和预警系统,不断提高耕地质量。

2.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改善装备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要任务,以落实农机购臵补贴政策为抓手,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农机项目为支撑,积极开拓农机化服务领域,大力发展农、林、牧多种经营生产和加工机械,积极推广保护性耕作,着力推进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努力实现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提升全市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认真贯彻执行《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全面落实农机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农机安全监理执法体系,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技术装备、应急救援能力和信息化管理平台建设,努力提高管理水平,为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出积极贡献。到2015年,机耕达到200万亩,年均递增12万亩;机械播种达到80万亩,年均递增21.5%;机械收获作业达到60万亩,年均递增14.6%。

3.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在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基础上,参照有关国际标准,进一步制定从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到产品品质、加工包装等环节的一系列标准,把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纳入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形成一整套完善的农业标准体系;二是以果品、蔬菜、畜牧技术标准宣传培训和示范推广为重点,积极开展各类农业标准的贯彻落实工作,扩大农业标准覆盖范围。至2015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面积占总面积的30%;三是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按照“一地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标准化”、“协会+农户+标准化”等多种经营模式,提升全市农业标准化水平。

4.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发展的原则,对秦岭北麓、黄土丘陵沟壑水土流失防治区以及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地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生态旅游等特色产业,加强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对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地、重要湿地等实行强制保护,禁止各类开发建设活动,构建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形成功能完善、系统稳定、空间布局

合理、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生态环境,创建森林生态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坚持科技兴林,实施森林分类经营,建立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认真实施乡村清洁工程,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强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到2015年,可控制水土流失面积1820万亩,涵养水源1150万亩,保护农田460万亩,促进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基本形成稳定的生态防护体系。

5.稳步发展农村沼气。以退耕还林重点地区、粮食主产区、畜禽规模养殖小区为重点,稳步推进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和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新建村级服务网点1000个,县级服务站6处,建全农村沼气后续服务管理体系,提高后续服务管理能力,发展循环农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农村能源体系,带动产业发展升级,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农民收入增加和生活水平提高。

(三)实施科技兴农战略,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1.加快各类农技人员培训及技术开发应用步伐

以市农科所、果树研究所、天水农校、农业高新技术园区、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农业机械技术培训学校为基地,完成农业技术人员、农民技术员和农民技能培训41万人次,进一步提高各级技术人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转移就业能力;以各级农技、农机推广机构、各县(区)良种场为龙头,积极开展优良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测土配

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治、设施栽培、无病毒苗木培育、全膜覆盖等先进实用技术的覆盖面,加快科研成果转化。至2015年,农、林、牧业良种覆盖率提高3-5个百分点,引进示范推广各类农业新技术30项,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动物疫病防治和全膜覆盖等重点技术普及率达到96%以上。

2.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充分发挥市农科所、市果树所和天水农业学校的技术优势,加快新品种选育和技术集成创新步伐。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及省、市科研院、所、校的协作交流,进一步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适合农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通过综合开发,招商引资,使知识和资本对接,加快孵化、培育或引进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高新技术应用能力。一是蔬菜工厂化育苗、脱毒苗木繁育技术;二是绿色蔬菜、中药材、食用菌工厂化农业技术;三是转基因、分子标记辅助选育农作物新品种技术;四是新型生物肥料、生物农药开发应用技术;五是农产品干燥、保鲜、检测、分级、精选、精深加工及包装技术。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用先进技术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生产,提高技术含量,增强产品竞争力,推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3.加大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力度

重点建设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绿色果品产业示范区、绿色蔬菜产业示范区和畜牧产业示范区,提升示范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加快以国家航天育种工程中心为核心的甘肃天水航天育种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航天育种工程技术中心、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制种、加工基地及营销网络、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航天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航天蔬菜深加工及贮藏保鲜运销设施、航天品牌等方面建设。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企业运作”的方式,按照工业化的思路谋划示范区发展,依托国家级航天育种工程中心和全国航天育种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平台,提高航天育种理论研究与育种水平,构建航天育种前沿领域,使我市航天育种技术逐步从典型示范向产业化方向转变,增强辐射带动功能,把我市建成全国航天育种核心示范区。到2015年搭载300个农作物品种(系),育成20个航天农作物新品种,在全省示范推广航天蔬菜30万亩,在全国推广200万亩。

(2)加快以“一城两园一集团”为龙头的五大绿色果品示范区建设。以秦州、麦积两区“天水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天水南山花牛苹果产业园”为主,打造“花牛”苹果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50万亩;以秦安为主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鲜食蜜桃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0万亩;以麦积为主打造优质鲜食葡萄和酿酒葡萄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11万亩;以秦州为主打造西北地区最大的大樱桃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8万亩;以清水、麦积为主打造优质早实核桃生产示范区,面积发展到

55万亩,带动全市果品产业快速发展。

(3)加快以“一区一园三基地”为重点的绿色标准化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以甘谷、武山渭河河谷川道为重点,打造20万亩标准化设施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区);以秦州、麦积为重点,建设2万亩标准化浅山地区蔬菜生产示范园;扩大航天蔬菜品种种植面积,建设10万亩标准化航天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以秦州、麦积城郊区为重点,建设5万亩标准化城区“菜篮子”供应基地;以清水、张川为重点,建设10万亩标准化高原夏菜基地,进一步提升全市蔬菜标准化生产水平和生产能力。

(4)加快以标准化养殖小区为重点的四个畜牧产业示范区建设。以张川、清水两县为重点,建设百万头肉牛养殖示范区,良种肉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以秦州、麦积、甘谷三县(区)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良种奶牛示范区,奶牛存栏量达到2万头;以甘谷、武山、麦积、秦安四县(区)为重点,建设全省最大的标准化养猪示范区,猪饲养量达到300万头;以秦州、麦积、清水、秦安、甘谷五县(区)为重点,建设标准化良种蛋鸡养殖示范区,鸡饲养量达到1000万只,促进全市规模化养殖快速发展。

4.大力发展循环农业

以农村沼气为纽带,以“种-养-加”、“产-加-销”和“畜-沼-菜(果、粮)”循环农业模式为核心,广泛推广应用“一膜两用”、粮-菜、粮-油等立体种植、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和节药、节肥技术,通过废弃物循环利用技术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农业资源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农业生物质产业开发,加快循环农业示范市建设。至2015年,“种-养-加”和“畜-沼-菜(果、粮)”循环农业模式覆盖全市30%农耕地,将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与农业资源的科学利用相结合,促进循环农业快速发展;以节水、节肥、节能、节地、节药、节种和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为重点,大力推广节约型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新技术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沼气综合利用、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节能等“十大农业节约型技术”,构建节约型农业体系,实现资源低消耗、生产低成本、农业高产出、经济高效益的目标。

五、重点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共规划项目62项,总投资217.214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15.401亿元,地方投资20.447亿元,贷款33.25亿元,自筹48.12亿元。

(一)农业项目:21项,总投资91.12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6.15亿元,地方投资12.25亿元,贷款26.00亿元,自筹16.72亿元。

(二)林业项目:14项,总投资69.28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61.16亿元,地方投资2.52亿元,贷款0.20亿元,自筹5.40亿元。

(三)果品项目:10项,总投资17.20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3.33亿元,地方投资0.87亿元,自筹12.99亿元。

(四)畜牧项目:12项,总投资33.4亿元,其中:申请国

家投资12.15亿元,地方投资3.85亿元,贷款7.05亿元,自筹10.35亿元。

(五)“一城两园”建设项目: 3项,总投资5.61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38亿元,地方投资0.57亿元,自筹2.66亿元。其中:

1、花牛苹果商贸城建设:总面积1000亩,建设10万吨现代化果品贮藏库群。总投资2.95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62亿元,地方投资0.215亿元,自筹2.12亿元。

2、北山生态产业示范园建设:总面积30平方公里。总投资1.26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96亿元,地方投资0.22亿元,自筹0.08亿元。

3、南山花牛苹果产业示范园建设:总面积300平方公里。总投资1.40亿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0.80亿元,地方投资0.14亿元,自筹0.46亿元。

(六)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项目:2项,总投资6093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2309万元,地方投资3784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农业农村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进一步深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有序搞好土地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农民工转移就业培训工作,依法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

深化农村用地制度改革,逐步健全市场化农村集体土地征用机制;严格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开发、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力度;以政策性保护为导向,创新农村金融服务方式,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完善信用担保机制,逐步建立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服务体系。

(二)完善投入机制,加大农业投入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争取扩大农作物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农机具购臵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的覆盖面,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用好用足西部大开发和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的各项政策性投入,使国家各项支农资金保持在较高的增长水平;规范项目程序,加强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充分发挥“十一五”期间农业建设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增强农业发展后劲;进一步完善农业投融资管理体制,通过优化环境、搞好服务、保护利益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个人资金和外来资金投入农业开发,拓宽农业投融资渠道,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投融资新机制,切实加大对农业的投入。

(三)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快科技兴农步伐 围绕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开展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示范推广工作。在加快良种引进、培育、筛选的基础上,积极兴办各类试验示范点,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增强科技成果运用转化能力。充分发挥关中—天水经

济区内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依托天水农业高新示范园区和市农科所、果树所等科研院所,加强与省内外的交流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协作,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农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结合机制。研究开辟新型渠道,加大农技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力度,积极探索农民培训的有效途径,整合农业、扶贫、教育、科技、社保等培训资源,认真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培训”、“绿色证书”等培训项目,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技能水平,增强致富能力。

(四)改善农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多元化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业法规服务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治体系、市场营销体系和加工贮藏体系。加强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人工作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搞好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加大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解决好市场、技术、信息等发展难题,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用现代农业改造传统小农经济,提高农业集约化水平和规模化程度。

(五)加强组织领导,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提高对农业农村工作极端重要性的认识,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发展意识,紧紧围绕“十二五”

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目标任务,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沟通协调,靠实工作责任,集中精力搞好各项工作。一是加强规划的协调。搞好全市总体发展规划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衔接,争取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摆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地位。二是加强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党委政府领导下的工作利益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优化服务,促进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三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着力解决影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四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大农村基层党员干部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农村干部贯彻执行党的农村政策的本领、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本领、民主管理、依法行政的本领,增强农民的道德素质、科技文化素质和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形成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合力,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建设农村和谐社会。

第五篇:市人民医院民族团结“十二五”规划

市人民医院“十二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划

(2011—2015年)

为全面深入推进市人民医院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努力开创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医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良好社会环境。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和《克拉玛依“十二五”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规划》,结合工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目标和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施教、因人施教、正面教育、与时俱进和注重实效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实际,把握宗旨,落实民族工作政策,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积极教育引导全院各族职工自觉共同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市人民医院民族团结工作健康和谐的稳步向前发展。

(二)工作目标

我院紧紧围绕打造“一流医院”的战略目标,深入推进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把医疗服务工作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活动为抓手,推动民族团结教育下基层、进科室、进病房,着力弘扬“克拉玛依精神”和“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优良传统,毫不动摇地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局,切实增强医护工作者维护民族团结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为医院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稳定环境。

1、建立1—2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科室。

2、普及民族团结常识教育,建立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管理长效机制,我院将建立一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医疗骨干队伍,来推动民族团结主题教育。

3、积极探求工作新思路,总结和推广民族团结的先进经验,在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方法等方面有创新、有突破。

4、进一步加强我院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大力培养、大胆选拔、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形成有利于少数民族年轻医疗骨干脱颖而出的良好机制,造就一支政治坚、觉悟高、业务精、能力强的高素质少数民族专业人才队伍,并使其在联系、团结、引导少数民族职工方面,发挥更大更主动的作用。

5、全院各族职工团结、互助、和谐的大好局面基本形成,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医院和谐发展的效果明显,努力争创“全市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三)工作任务

1.进一步健全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领导机构,建设一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专、兼职骨干队伍。在医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活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加强领导,明确责任,使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有计划、有安排、有检查、有总结,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局面。

2.全面深入地学习、宣传和贯彻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搞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事关克拉玛依市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建设文明和谐医院,使全院各族职工充分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党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团结的生命线,全面理解、准确把握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将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落到实处。

院党委要带动广大职工不断地全面深入学习、宣传和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活动,要切实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切实把全院各族职工的思想和行动引导到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上来,引导到努力建设和谐医院、平安医院的目标上来。增强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在院内深入开展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宣传教育,深入开展“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宣传教育,开展“克拉玛依发展史就是一部民族团结奋斗史”的主题教育,增强职工队伍团结友爱和互助意识,引导全院各族职工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医疗骨干、团员青年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旗帜鲜明地反对和抵制国际敌对势力打着“民族”、“宗教”、“人权”等旗号进行的西化、分化活动,严密防范和坚决打击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暴力恐怖势力通过各种手段进行的渗透、破坏活动。

3.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民族团结教育主要内容为: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的教育;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律意识和中华民族意识的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宗教政策、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教育;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教育;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教育;党的三史、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及克拉玛依发展史的教育;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势力、反对宗教极端势力、反对暴力恐怖势力的教育;尊重各民族风俗习惯的教育及其他有关民族团结教育内容。

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要坚持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主要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采取集中与经常、重点与普及、理论与实践、学习先进典型与弘扬先进精神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要不断创新思路和方法,以增强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采取主题征文、知识竞赛、报告会、演讲会、座谈会、图片展览、板报、专题辅导以及用互联网等多种形式普及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力度。

扎实开展好每年5月的克拉玛依市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确定好主题,开展好系列活动,以月促年,营造民族团结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

4.加强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领导,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医院发展总体规划之中。

各级党组织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层层抓落实。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全过程,将民族团结教育作为科室领导干部考核、验收创建精神文明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及平安单位评选的重要内容。

二、任务分解

引导全院各族职工深刻领会“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团结稳定是福,分裂**是祸”的重要意义,深入开展“热爱伟大祖国、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巩固和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对胡锦涛总书记在新疆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前维稳形势、维稳重点工作和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理解和认识,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团结、维稳的大局意识,做到不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事不做。在院内营造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浓厚氛围,党员干部要做到精通民族团结理论、模范执行民族政策、善于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的合格医务工作者。

定期开展以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祖国大家庭好、改革开放好、民族团结好、人民解放军好为主题的民族团结教育宣讲活动,使各族职工通过宣讲受到教育和启迪。广泛开展民族团结典型宣传活动,用先进典型事迹引导、教育职工,形成宣传声势,营造浓厚的民族团结舆论氛围。扎实开展职工“结对子”活动,开创互帮互学、立足岗位、促进生产的良好局面。加强对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帮扶,创造条件帮助少数民族职工提高汉语水平,使汉语真正成为工作用语。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院党委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科室领导干部考核、验收创建精神文明单位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评选的重要内容。医院成立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领导小组,一年至少两次听取基层科室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情况汇报,在我院形成民族团结教育工作长效机制。

(二)落实各部门责任

各科室要坚持齐抓共管,形成立体化、全方位民族团结教育格局: 工会应当发挥全院各族职工的桥梁、纽带作用,做好职工群众的民族团结教育;

团委应当重视团员青年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结合团员青年特点组织实施寓教于乐的各类民族团结教育活动;

妇联组织应发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作用,通过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提高妇女和家庭成员个人素养及家庭教育水平,促进妇女之间、家庭成员之间的民族团结。

宣传部门加强对院报、院局域网等各类宣传资料的监管力度,做好院局域网对我院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宣传工作;

人事部门将民族团结教育内容纳入职工培训和考核之中; 安全保卫科应当将民族团结教育纳入到对各族职工的法制教育之中,加强医院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好我院的安全与稳定;

(三)加强教育宣传工作

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活动内容,不断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形成党员领导干部带动各族职工深入地学习、宣传和贯彻好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正确理解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的大好局面。营造民族团结政治环境和舆论氛围,不断开创民族团结教育的新局面。

(四)强化目标考核

实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目标考核制度,及时制定考核标准和细则,对各科室进行定性和定量考核。目标考核于每年11-12月份进行,考核工作由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领导小组领导、党政办具体组织实施。考核结果作为科室领导干部和各科室绩效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全院公示。

(五)落实工作责任

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民族团结教育考核不合格者按照有关规定实行诫勉或相应处分。各科室及其医护人员,在民族团结教育管理工作中,玩忽职守、弄虚作假、滥用职权,致使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受到严重影响或具有破坏民族团结违法行为的,视其情节,按照《克拉玛依市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实施办法》做出相应处理。

(六)定期开展评比表彰

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创建表彰制度。以每年5月的民族团结教育月活动内容为重点,每2年表彰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民族团结先进个人。

(七)建立经费等保障机制

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工作经费纳入医院预算,确保民族团结教育工作正常开展,在学习、宣传、培训、组织活动、表彰奖励等方面予以保障。

进一步健全我院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机构,在规章制度建设等方面予以落实,全面启动全院民族团结教育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下载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优秀范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市供销社系统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优秀范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市“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组织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

    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期间,服务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三年晋位”的重要驱动力量。我市将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力推动金融、旅游、现代物流、文化、房地产、信息服务......

    安全生产“十二五”期间规划[5篇范文]

    安全生产“十二五”期间规划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总方针,加强安全管理,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现安全生......

    城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

    城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时期,也是实现国务院确定"到2020年底,全国安全生产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目标的关健时期。为进......

    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本规划依据《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建设目标和内容,并按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规划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化“十二五”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前 言 加强安全生产信息化工作是加强安全监管监察保障能力建设的必然要求。“十一五”期间,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实施了“......

    ==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

    ==市商贸流通业“十二五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调整优化商贸流通业发展思路,壮大经济总量,增加财政收入,是当前经济形势下扩内需、促稳定、保增长的内在要求。根据国务......

    xx市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xx市新农村建设―十二五‖规划 市新农村办2010年6月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惠及亿万民众的民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时期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