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矿业政策与法规考试总结

时间:2019-05-12 04:25: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4矿业政策与法规考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4矿业政策与法规考试总结》。

第一篇:2014矿业政策与法规考试总结

矿业政策法规总结

一、判断题

1.《安全生产法》第四条明确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

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2002年6月29日通过,自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3.《煤炭法》于1996年8月29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1次全体会议通

过,1996年12月1日起施行。(√)

4.《劳动法》是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其他关系的法律规范。(√)

5.罚款的行政处罚不是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

6.《条例》确立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要坚持“和谐统一”原则。(×)

7.伤亡人数为20,重伤人数为80,这属于特别重大事故。(×)

8.煤矿企业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9.实行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的一项基本制度。(√)

10.《矿山安全法》与《煤炭法》都属于一般法。(×)

11.事故的划分中,重大事故的伤亡人数在3—10人之间。(×)

12.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不可以直接向事故有关部门报告。(×)

13.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14.发生一般事故,事故单位处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15国务院1989年3月29日公布的 《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

16.在发紧急事故时,主要负责人为了自己的安全,可以选择不到事故发生地点。(×)

17.煤矿企业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

18.从对人的效力来看,适用于所有人的为一般法,适用于特定人群的为特别法。(√)

19.《劳动法》 1994年7月5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通过,1994年10

月1日起施行。(×)

20.《煤炭法》有关煤矿安全的规定与《矿山安全法》不一致时,应该优先适用《矿山安全

法》的有关规定。(×)

二.填空题

1.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2.《条例》的特点有:广泛的适用性、详细的程序性、具体的操作性、严格的时限性、恰当的衔接性、处罚的严厉性。

3.事故的类别包括:一般事故、较大事故、重大事故、特别重大事故。

4.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总体要求是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5.我国国家立法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6.实现安全生产的“五同时”是指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

7.直接经济损失的统计范围包括伤亡支出费用、善后处理费用、财产损失价值。

8.事故划分的依据伤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社会影响。

9.安全生产三大对策保障体系:第一是事前预防对策体系,第二是事中应急救援体系,第三是建立事后处理对策系统。

10.我国安全生产的四种监督方式分别有工会民主监督、社会舆论监督、公众举报监督、社区报告监督。

11.安全监管部门的三大职权现场调查取证权;现场处理权;查封、扣押行政强制措施权。

12.《条例》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体现了“依法治安、重典治乱”原则。

三、名词解释

1.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

2.安全生产责任制:根据“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和“安全生产法”要求,建立的各职能部门、各级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对安全生产层层负责的制度。

3.事故: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一起可能涉及伤害的,但非预谋性的意外事故。

4.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重大责任事故罪侵犯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其犯罪客体。

5.直接经济损失:是指因事故造成人身伤亡及善后处理支出的费用和毁坏财产的价值。

6.法: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狭义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

7.权利义务:所谓权利是指法律允许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所谓义务是指法律要求人们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

8.犯罪主观方面: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有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9.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

四、简答题

1.简述法律关系的构成①法律关系的主体: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②法律关系客体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③法律关系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2.简述《条例》的四个原则。

①确立了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工作要坚持政府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 ②强调了“四不放过”原则 ③加大了事故责任追究和处罚的力度,体现了依法治安、重点治乱原则 ④实现了立法与相关立法以及相关执法部门职责的“和谐统一”原则。

3.简述矿山安全法规的性质

①强制性:煤矿安全法规具有国家强制性,是国家权力的体现,一切有关的企业、机关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认真执行;②科学性:因为是以大量的科学试验为依据并吸取了长期以来煤矿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③规范性:煤矿安全法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是一种普遍的、特殊的行为规则 ;④稳定性:煤矿安全法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4.简述事故报告的内容。

①事故发生单位概况:单位名称、行业、经济类型、产品及危害特性等;②事故简况:事故发生的准确时间、详细地点、当时的事故现场状态等;③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发生的初步原因、事故发生的持续时间以及状态; ④伤亡人数和经济损失: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或失踪人数、初步估计经济损失。⑤已经采取的措施:控制措施、抢救措施、救援措施。

5.简述从业人员安全生产保障义务。

①自律遵规的义务:从业人员在作业过程中,应当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 ②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的义务,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③危险报告义务:即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它不安全因素时,应当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

6.简述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①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现象严重 ;②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③企业技术管理薄弱、超能力超强度开采 ;④安全管理混乱,“三违”现象严重; ⑤劳动组织管理混乱; ⑥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差。

6.简答工业事故的一般特征?

①危害性:任何事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身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和危害;②意外性: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刻 ;③紧急性:不少事故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做出反映的时间很有限。

7.建立安全生产责任制的目的意义有哪些?

①增强生产经营单位各级负责人员、各职能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和各岗位生产人员对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②调动各级人员、各部门在安全生产方面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③落实我国的安全生产方针和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和政策的具体要求。

8.安全监管部门及监督检查人员的五项义务有哪些?

①审查验收禁止收取费用 ②禁止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指定产品 ③必须遵循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的执法原则 ④监督检查时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 ⑤对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业务秘密尽到保密之义务。

9.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的六项责任有哪些?

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②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③保证安全生产投入;④督促检查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⑤组织制定并实施生产安全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⑥及时如实报告生产安全事故。

10.矿山开采应该有哪些安全保障条件?

①对采掘作业行为的要求,禁止开采保安矿柱、岩柱;并且需要编制采掘作业规程 ;②对矿山特殊安全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检测仪器的规定,矿山使用的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安全检测仪器,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 ;③对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的预防措施。

11.简述《安全生产法》的立法意义?

①有利于加强我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设;②有利于改变我国人权状况;③有利于依法规范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④有利于各级政府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⑤有利于安全监管部门依法行政、加强监管;⑥有利于提高经营管理者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素质;⑦有利于增强公民的安全法律意识。

五、材料分析题(20分)

2014年4月7日4点50分,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区下海子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导致21人死亡,1人失踪,经了解事故是井下采区放炮引起的。事故应急处置指挥部现场施救组组长、云南省煤监局局长邹立生介绍,现场排水救援已经采取三套方案并行,全力加快井下积水的抽排速度。三套方案包括加紧抽水、从地面钻井及向新井排水,有三支专业救援队伍分别负责一个抽水点,紧急驰援的四川和贵州救援队也加入其中,共同负责抽水和排水。

1.根据以上材料,此事故属于哪种事故类别? 以及在当今煤矿事故多发的原因有哪些?

答:属于重大事故

事故多发的原因:

煤矿事故多发,具体地说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和各项安全措施没有真正落实,从深层次上来说,煤矿事故多发,不单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是煤炭市场需求过旺、超强度、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和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等多种问题,主要有四点:

①煤炭行业管理弱化,安全技术标准严重滞后;②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薄弱;③煤炭产业集中度不够,生产力水平低;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2.在当今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途径有哪些?

①强化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煤矿企业要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的安全技术素质,新工人下井作业前必须进行正规的安全培训和教育。

②严格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严格落实。

③强化技术管理认真贯彻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杜绝超通风能力生产: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④加大低瓦斯矿井、基建技改矿井的监管力度:是要高度重视对低瓦斯矿井“一通三防”的监管。

⑤加大煤矿防治水工作力度:煤矿企业要加强对防治水工作的领导,制定防治水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

第二篇:矿业技术政策与法规讲稿

矿业技术政策与法规

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开发矿产资源必须要依据一定的矿业技术政策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必要为采矿工程专业开设《矿业技术政策与法规》,以满足将来现场工作的需要。《矿业技术政策与法规》是采矿工程专业的必选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矿产资源开发领域的技术经验和与安全生产相关的法律法规。本课程涉及到《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等方面的内容。建议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由于本课程没有现成的教材,所以向学生印发课堂讲义并指定参考书,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参考书:

1、《煤炭工业技术政策》,煤炭工业出版

2、《煤炭法律法规文件选编》,河南煤矿安全监察局编印

3、国家安全生产监察局网站

第一部分 煤矿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第一节 概 述

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最基本的需求,是人类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从宏观方面讲,安全状况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形象和声誉,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稳定;从中观上讲,安全代表一个行业的发展状况;从微观上讲,安全与每个企业的稳定、改革的发展,与每个社会成员的生命健康和家庭幸福密切相关。因此,安全生产工作既是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政治工作,这就是安全生产倍受各国政府以及社会所普遍重视的根本所在。

安全生产是企业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它不仅直接关系着企业能否有效运行,关系着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否持续,企业是否能有序地创造经济效益,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可以说,安全生产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掌管企业的命脉。

企业作为经营的实体,最重要的就是生产的持续性和效益性。可以想象,一个企业如果不能安全生产,总是处在事故当中,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持续经营的,更谈不上有效益了,辛辛苦苦创造的效益也会因处理安全事故而损失殆尽。因此,对煤矿来说,安全是第一位的。1.生产、安全、事故的概念

生产,在现代汉语词典里是指“人们使用工具来创造各种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即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利用生产工具和开发自然界的资源为获取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所进行的活动。这一活动过程即生产过程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活动范围也越来越大,可创造的物质财富也越来越丰富,但是,由于自然的原因(人类尚未知的规律)或主观主义原因,在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不安全,不卫生的因素。发生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健康受损等等。

事故(accident),在一般意义上是指,“一起可能涉及伤害的,但非预谋性的意外事故”。在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家、路途、工作和游戏中都可能发生事故。工业事故(有时也叫“产业灾害”或“生产事故”)则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中,只是由于某种人或机的原因,使意外事故发生,并导致一定损失的现象。这里说的“损失”即事故后果,包括人员伤亡和财富损失两个方面。

安全,在现代汉语里是指没有危险或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工业生产或劳动活动中,安全一词更有特定的含义。国际劳工组织(几O)编纂的《职业卫生与安全生产》中将安全(safety)定义为“对健康(伤害和疾病)和财产不致造成危害”。换句话说,安全就是不发生导致伤亡、职业病和设备或财产损失的状况。对安全状态解释为“就是不发生造成危害的事故” 2.工业事故的一般特征

(1)危害性 任何事故都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个人、集体和社会带来身体、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的损失和危害,乃至夺去人的生命、威胁企业的生存和影响社会的安定;(2)意外性 从主观愿望上讲,人们常不愿意发生事故,而事故往往发生在人们意想不到的地点和时刻;

(3)紧急性 不少事故从发生到结束的过程速度很快,允许组织和个人做出反映的时间很有限;

(4)事故后果严重程度的不确定性 事故与灾害性后果总是联在一起的,但每次具体事故的灾害后果的大小受偶然性原则支配。它取决于可实施的防护措施的状况、危险源的性质,现场财物的数量和在现场的人数等。人员伤亡方面包括从皮肤擦伤到永久性残废以至多人死亡;财产损失方面,从微小零件的损坏、少量产品的报废到巨额经济损失,甚至整个生产系统的全面摧毁。有时“事故”也可能并未带来任何损失或损失轻微,这种事故习惯称为“侥幸事故”。3.安全生产的重要性

人类的一切生活、生产活动都源于生命的存在.如果人们失去了生命,生存也就无从谈起,生活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安全是人类最重要和基本的需求,也是人类生命与健康的基本保障。

从1912年导致1503人死亡的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到1984年印度博帕尔农药厂毒气泄漏毒死2000多人的悲剧:从我国不断发生的煤矿瓦斯与煤尘爆炸、突水淹井事故、交通、火灾事故到“豆腐渣”工程倒塌事故,使人们确认,安全就是生命。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全球每年发生的各类伤亡事故大约为2.5亿起,这意味着每天发生68.5万起。全世界每年因工死亡人数约82万,每天死亡约2200人。全球的安全生产形势十分严峻。维护劳动者人权,保护人类自身将是2l世纪最重要的课题。1999年4月在巴西圣保罗举行的第15届世界职业安全卫生大会上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安全、卫生、环境——全球性的挑战”。

安全问题不仅对生命个体非常重要,而且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各种事故不仅给受伤人员和死亡者家属带来巨大的、终生难以平复的痛苦,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造成局部甚至全社会的不稳定,会影响经济建设和国家形象。而各种事故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还将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据有关方面统计,世界各国平均每年因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5%。若按此比例计算,我国2000年一年由于各种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225亿。对于一个企业而言,一起事故可能使一个生机勃勃的企业陷入困境,使一个亏损企业雪上加霜,甚至破产。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保护人的安全、健康就是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因此,可以说,安全生产既是人们生命和健康的保障,也是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条件。

4.煤矿安全生产形势

我国煤矿特点是矿井数量多,单井规模小。2004年,煤矿总数26784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788处,国有地方煤矿2167处;乡镇煤矿23793处。我国煤矿以井工开采为主,露天矿产能不到5%。全国煤矿平均生产能力不到8万吨/矿井,设计能力30万吨/年以上的大中型矿井数量仅占3.1%。煤矿分布在27个省(市、自治区)的1264个市县均有分布,占县级行政区划的44.2%。

在国有重点煤矿中,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占49.8%,有煤尘爆炸危险的矿井占87.37%,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占51.3%,存在冲击地压灾害的矿井占5%。

近5年来全国煤炭生产形势喜人,2001年的产量为10.9亿吨,2003年的产量增到17.28亿吨,2005年产量较2001年增加了一倍,达到21.9亿吨。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5年产量21.9亿吨,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而且,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煤炭仍是我国的主要能源,根据中国工程院和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有关专家预测结果:2020年煤炭需求量将达到25.8亿吨,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60%以上。需要指出的是,在煤炭生产形势喜人的同时,应该看到,产量迅速增加和2000年以来煤炭市场形势好转有直接的关系,给煤矿带来的问题是国有重点煤矿、国有地方“超能力组织生产”、乡镇煤矿“乱采乱挖”相对普遍。阜矿集团公司孙家湾煤矿海州立井,重生产、轻安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生产管理,在改扩建工程尚未竣工,无采区设计的情况下,2005年下达超能力生产计划145万吨,结果2005年2月14日15时03分发生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造成214人死亡,3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4968.9万元;广东省梅州市大兴煤矿井下竟然布置多达46个采掘工作面,乱采乱挖,十分混乱,于2005年8月7日发生特大透水事故,123名矿工被困井下,经过23天抢救未果,全部遇难,教训及其深刻

原煤产量增加,增幅回落。2005年全国生产原煤21.1亿吨,同比增加1.54亿吨,增长7.9%,增幅同比回落。其中:国有重点煤矿10.14亿吨,同比增加0.95亿吨,增长10.3%;国有地方煤矿2.86亿吨,同比减少0.08亿吨,下降2.6%;乡镇煤矿8.10亿吨,同比增加0.67吨,增长9.1%。三类煤矿原煤产量占全国原煤总产量的比重分别为48%、14%、38%。地方、乡镇煤矿产量仍然占到全国煤炭产量的52%,应该说地方、乡镇煤矿给国民经济做出过很大的贡献,现在仍然在做出重要的贡献。

2001-2005年,每年事故起数位3000起以上,死亡人数6000人左右,其中2002年最多,为6995人,百万吨死亡率为5.14到2.84之间。从2002年以来,无论是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还是百万吨死亡率,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需要指出的是该种下降是建立在很高水平、居高不下的状况下的“逐年下降”,性质不容乐观,而美国19901-1999年每年煤矿事故死亡人数仅为66到29人(表1.5),2004年,美国产煤近10亿吨,但煤矿安全事故中总共只死亡27人。2005年,美国煤矿矿难死亡人数只有22人,已经连续三年维持在30人以下。

2001-2003年,我国百万吨死亡率平均为5.03,是美国的182倍,是俄罗斯的12倍,就是采矿业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我国水平的印度,我们依然是人家的16倍。从2005年煤矿事故总体情况来看,全国煤矿安全状况总体稳定,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安全事故多发的不利局面有待扭转。2005年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呈现“三降二升”:

(1)事故总量下降:2005年,全国煤矿共发生死亡事故起,死亡人,同比减少300起,少死亡41人,分别下降8.2%和0.7%。

(2)重大事故下降:全年共发生一次死亡3-9人重大事故210起,死亡886人,同比减少39起、少死亡204人,分别下降15.7%和18.7%。

(3)百万吨死亡率下降:2005年,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2.836,同比减少0.245,下降7.9%。

(4)10人以上特大事故上升:共发生一次死亡10人以上特大事故58起、死亡1739人,同比增加15起、多死亡695人,分别上升34.9%和66.6%。(5)平均每起事故死亡人数有增加趋势:2004年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655人,2005年平均每起事故死亡1.792人,单起事故死亡人数增加0.137人,同比上升8.3%。

4.1 煤矿事故多发原因

煤矿事故多发,具体地说是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规和各项安全措施没有真正落实,有些地方、部门和企业把安全生产工作停留在文件上、会议上和口头上;一些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不到位,管理松弛,违章指挥、违章作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严重,安全隐患大量存在;一些地方采矿秩序混乱,非法生产和违规生产现象严重,地方及企业安全监管督导不力,安全执法不到位。

从深层次上来说,煤矿事故多发,不单纯是煤矿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而是煤炭市场需求过旺、普遍存在超能力、超强度、煤矿安全生产基础和安全生产管理薄弱等多种问题在煤炭生产中的集中反映,也是煤炭行业管理弱化与煤炭在能源中的主体地位不相适应的真实反映,还是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在煤矿企业中的综合反映。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①煤炭行业管理弱化,安全技术标准严重滞后 ②安全投入不足,安全基础薄弱

③煤炭产业集中度不够,生产力水平低

④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从业人员素质偏低 4.2 煤矿安全生产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近几年煤矿生产的情况来看,存在以下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①违法违规组织生产现象严重 ②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 ③企业技术管理薄弱 ④超能力、超强度开采

⑤安全管理混乱,“三违”现象严重 ⑥劳动组织管理混乱

⑦安全培训工作不到位,职工安全意识差 ⑧地方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力。

5.解决煤矿安全生产的基本途径 5.1 强化安全培训,提高职工素质

煤矿企业要强化职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技术素质。矿长和瓦检员、放炮员等特殊工种必须进行安全培训,并持证上岗;新工人下井作业前必须进行正规的安全培训和教育。安全培训和教育要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切实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各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加强对职工培训和特殊工种持证情况的监督检查,切实将职工培训和持证上岗落到实处。

5.2 严格落实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

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和企业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操作层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严格落实;乡镇煤矿必须明确矿长、副矿长和总工程师等管理人员各自的岗位职责。严格执行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确保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负责人或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在现场带班作业,了解情况,解决问题,及时排除隐患。5.3 强化技术管理

要加强对煤矿企业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组织他们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的法律、法规和专业知识,切实提高他们的专业技术水平。强化生产技术管理,要按规定进行矿井通风能力核定,按照核准的能力组织生产,严格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和核准的能力布置采掘工作面,确保采区和工作面的通风系统稳定可靠。要按规定绘制采掘工程平面图和通风系统图,编制采区、采掘工作面设计、采掘作业计划和作业规程,并严格按照设计进行施工;要制定各项安全技术措施并认真组织实施。5.4 认真贯彻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坚决杜绝超通风能力生产

瓦斯事故多发,是影响和制约我国煤矿安全状况根本好转的最主要原因。治理防范瓦斯事故,始终是煤矿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今年全国煤矿安全生产奋斗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超通风能力生产,是一些矿井发生事故的主要原因,也是当前影响煤矿安全的一个突出问题。认真贯彻“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针”,强力推进“先抽后采”,做好煤矿通风和安全生产能力核定工作,坚决杜绝超通风能力生产现象。

所有煤矿都要安装瓦斯监测监控设施,加强对现有设施设备和联网系统的维护检查。

5.5 加大低瓦斯矿井、基建技改矿井的监管力度

一是要高度重视对低瓦斯矿井“一通三防”的监管。要监督煤矿确保矿井的通风系统稳定可靠,保证采掘工作面所需风量,防止瓦斯超限;要建立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加强系统管理,确保系统运转可靠。

二是要对改建、扩建、新建矿井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对建设项目安全设计未经审批擅自违法施工和未经竣工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要一律责令停产整顿或予以关闭,严防借“技术改造”、“改扩建”、“基建”或“联合改造”之名,违法生产或逃避关闭。

5.6 加大煤矿防治水工作力度

煤矿企业要加强对防治水工作的领导,制定防治水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落实。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复杂或存在重大水害隐患的煤矿,必须设立专门的防治水机构,配备水文地质专业技术人员。在采掘作业过程中,要坚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则。政府有关部门要加大矿产资源开采监管力度,对资源已枯竭的煤矿及时予以关闭,防止违法越界开采和开采防水煤柱。要定期进行水害隐患排查,对在水淹区、塌陷积水区等水体下采煤的矿井,必须先排空积水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采掘活动。5.7 认真抓好煤矿隐患排查整改工作

所有煤矿包括国有重点煤矿,都必须认真、全面、彻底排查安全隐患,要及时对发现的各种隐患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存在重大隐患的要坚决停产整顿。要制定重大隐患整改方案,建立整改责任制,并要有进度要求。各级地方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对辖区内煤矿重大隐患登记建档,实施跟踪检查;隐患严重、随时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要立即责令停产整顿,整改无望的要坚决关闭。

5.8 规范和推动煤矿资源整合工作

对尚有开采价值、纳入资源整合对象的煤矿,必须先关闭,吊销所有证照,停止供电和火工品,然后再进行整合。矿井整合只能有一个法人主体,做到统一布局、统一规划;必须依法取得采矿许可证,并按照建设项目要求履行相关核准审批手续后方可施工,严禁在整合期间违法开采。

第二节 安全生产方针

1安全生产方针的含义

“安全第一”是指在处理安全与生产及其他各项工作的关系时,要强调安全、突出安全,把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要位置。当生产及其他工作与安全发生矛盾时,生产及其他工作要服从安全。“安全第一”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在各种生产建设中,人是最宝贵、职工生命安全第一,必须把职工的生命和健康作为第一位工作来抓,作为一切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安全第一”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产企业的领导者、从业人员要把安全当作头等大事,要把安全工作作为完成各项任务、做好各项工作的前提条件。在计划、布置和实施各项工作时首先要想到安全,预先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预防为主”是实现“安全第一”的前提条件。要实现安全第一,必须以预防为主。在事故预防与事故处理的关系上,只有以预防为主,才能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才能把事故消灭在萌芽之中。“预防为主”意味着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运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采取有效措施,消除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一切不良条件和行为。“预防为主”要求对矿井自然灾害因素和生产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要事先辨识、分析和评价,从管理角度研究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事故,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予以实施,达到防止灾变、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2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基本原则

煤矿企业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应当坚持以下原则:2.1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原则

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的原则是我国煤矿安全生产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坚持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就是要把安全生产建立在加强科学管理、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础上。“管理”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对煤矿安全生产进行的组织、计划、指挥、协调和控制。先进有效的管理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要保证。“技术装备”是人们向自然斗争的武器,先进的技术装备不但有很高的效率,同时可以创造良好的安全作业环境。重视技术装备必须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大力实施“科技兴安”战略,推进安全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提高科技对安全生产的贡献率;必须搞好关键项目的科研攻关,针对重点行业和领域亟待解决的共性、关键性技术难题,组织开展安全科研攻关;必须及时淘汰危及安全的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材料,提高安全装备水平。“培训”是提高职工素质的主要手段。通过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民的安全文化素质,特别是提高企业主要负责人、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安全科技素质,才能使高技术装备发挥作用,才能进行高水平的管理,才能确保安全生产的进行。所以,管理、装备和培训是安全生产的三大支柱。

2.2综合治理原则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既要加强政府的监督管理,又要落实企业的主体责任;既要高度重视,又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要从完善体制、机制、法制和增加投人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综合治理主要从系统工程的原理出发,全方位多因素地预防事故和根治事故。综合治理包括改善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安全管理,提高人员素质和采用新技术、新装备以及开展科研和教育培训。综合治理意味着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意味着发动群众,群策群力,群防群治;意味着一项一项抓落实、改善安全生产环境,创造安全生产条件。综合治理的关键是加强各级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特别是主要负责同志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时刻把安全生产问题放在心上,切实了解掌握本地区、本部门安全生产的状况和动态,重大问题要靠前指挥,亲手抓。县乡两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把安全生产纳人重要的工作日程,经常深人基层,深人生产一线,狠抓各项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政府一把手作为本地区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这项工程。分管领导要集中精力抓,切实负起责任。

综合治理要求,除了政府加强管理和监督,企业履行主体责任外,还需要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各级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要积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安全生产综合监督管理及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切实履行安全监督管理职能。各级工会、共青团组织要围绕安全生产,发挥各自优势,开展群众性安全生产活动。有关协会、学会、中心等中介机构和社团组织,也要在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中积极发挥作用。还要强化社会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不断增强群众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依法自我安全保护的意识,营造“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氛围。

总之,要努力构建“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督管理、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管理、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强化政府对安全工作的领导,大力推进安全生产各项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大力推进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安全生产法制和执法队伍“三项建设”,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实施“科技兴安”战略,积极采用先进的安全生产管理方法和安全生产技术。

3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的制度和措施

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坚持管理、装备和培训并重原则,推行综合治理原则,必须有下列制度和措施作保障:

3.1强化法制观念,依法治理安全生产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了许多安全生产的法律、行政法规、规章和制度,这些法律法规为企业安全生产提供了重要法律保证。实践证明,只要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就能实现安全生产。所以,各级领导要树立安全法制观念,严格按法律法规的规定组织指挥生产,依法治理安全生产;每个单位和每个职工要严格按法律法规的要求作业或操作,依法生产。这是煤矿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保证。

3.2建立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认真贯彻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严格把住企业的安全准入关,强化源头管理,从源头上禁止不具备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进人生产领域、进人市场,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伤亡事故。

3.3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实现安全质量标准化,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

安全生产是一项全面性、系统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建设的每个方面、每一过程、每个环节、每项工作和每个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哪个方面有一点漏洞,哪个人有一点疏忽或失误,都会有不安全因素的形成,甚至发生事故。要贯彻落实安全生产方针,搞好安全生产管理,就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对安全生产的全过程进行全面管理。

企业生产流程的各环节、各岗位,都必须建立严格的安全质量标准,从法人代表到经营管理人员到从业人员,都要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规程,所有的安全质量工作都要规范化、标准化。要落实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保障制度,加强企业安全基础工作,全面提高安全管理水平,促使各类企业建立自我约束、不断完善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安全生产工作要从集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向规范化、经常化、制度化管理转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管理机制;要从以控制伤亡事故为主向全面做好职业安全健康工作转变,把职工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要从事后查处向强化基础转变,夯实安全生产工作基础。各级安全生产监督监察人员,不仅要深人调查分析事故原因,认真查处追究事故责任,更重要的是及时发现和督促整改安全隐患,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企业内部也要建立科学的安全事故预防制度,主动排查安全隐患和问题。3.4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是煤矿企业最基本的安全制度,是企业所有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核心。《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都要求煤矿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行政领导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职能机构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责任制中最关键的就是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全面负责制。

安全生产责任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通过建立安全生产控制指标体系,将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层层分解,既要落实到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又要落实到广大生产经营单位,层层签订责任状,健全完善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保一级,逐级负责,逐级抓好落实。这样可进一步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的安全生产责任制,把各级安全生产的责任落到实处。3.5建立健全群防群治制度

群防群治制度是《煤炭法》第7条规定的又一项重要制度。职工工作在企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最了解煤矿安全隐患和安全问题,其行为也直接关系到煤矿安全状况的好坏,他们也最关心煤矿生产的安全。发动群众预防安全事故、根治事故隐患和危害必然会得到广泛的支持,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健全煤矿安全生产的民主监督是群防群治的一项重要措施。煤矿安全生产实行民主监督是法律赋予煤矿职工、群众的一种权利,也是企业进行安全生产的有效管理途径和手段。民主监督的主要形式有职工代表大会、工会组织和群众安全监督检查网等。矿长应当定期向职工代表大会或者职工大会报告安全生产工作,发挥职工代表大会的监督作用,接受民主监督。

3.6保证安全生产的必要投入

保证必要的安全生产投人是实现安全生产的重要条件和基础。投入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①各级政府的投入,用于建设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和支撑体系以及安全生产技术改造。②企业的投入。生产经营单位既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也是安全投入的责任主体。企业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安全投入计划,保证必要的安全投入。

3.7严格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煤矿企业进行经常的、定期的和监督性的安全生产检查、日常安全巡回检查,是法律法规所明确规定的重要工作,也是搞好企业安全生产的一项重要措施。因此,煤矿企业必须高度重视这项工作,并按规定严格进行。

3.8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煤矿企业要经常对职工进行安全生产方针、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安全技术、安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使职工熟悉与本职工作有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安全作业操作方法,提高安全操作技能,做到事事不 留隐患、人人无违章、处处无事故。对于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合格、取得资格证书后方可上岗作业。

3.9加强安全监察

实行煤矿安全监察制度是贯彻执行安全生产方针的一项基本制度。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企业、各级管理部门执行有关安全法律法规、制度的情况进行监察,有利于广大煤矿职工树立法制观念和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安全思想意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实行科学管理。煤矿企业及其员工对此必须积极配合和协助。安全监察机构应加大安全监察的力度,促使煤矿安全管理部门、煤矿企业和有关人员切实将安全生产方针落到实处。

3.10做好事故预防和事故处理 做好事故预防,要求对煤矿生产建设中的危险、有害因素要事先辨识和分析,从管理角度研究如何有效地预防、控制事故,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并予以实施,预先防范或控制事故,实现安全生产。要采取先导预防、根本预防、跟踪预防、查变预防和延续预防的“五防合一”的科学管理方法,达到防止灾变、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做好事故处理,就是在事故发生后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并结合实际情况,有组织地应急救援、抢险救灾、调查分析、处理和结案。事故处理要坚持“三不放过原则”,真正弄清事故情况、查明事故原因、分清事故责任、吸取事故教训、拟定防范措施、整改存在问题,以防止同类事故再度发生。3.11加快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应急救援是提高应对重特大事故能力,减少事故损失的有效手段。建立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增强生产安全事故的抢险救援能力和应对重特大事故的能力,是加强安全生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现实需要。因此,应加强并加快生产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3.12实行生产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

对生产安全事故负有责任的人员必须严格追究其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决不姑息放纵,这是贯彻安全生产方针的重要保障。

第三节 法律法规基本知识

一、法的概念

法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法是指国家按照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者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狭义的法是指具体的法律规范,包括宪法、法令、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判例、习惯法等各种成文法和不成文法。法属于上层建筑,决定于经济基础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法的目的在于维护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是统治阶级实现其统治的一项重要工具。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它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并将随着阶级、阶级斗争的消灭而自行消亡。

2、法的本质

法的最本质的属性是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不是任何个人的意志,更不是超阶级的共同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决定于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这种物质生活条件构成法的基础。法作为统治阶级的意志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

(1)意志内容的一般性

法所反映的意志内容不是统治阶级成员个人意志的简单总和,而是统治阶级根本利益和共同利益的表现。法是统治阶级成员个别利益的一种抽象,具有一般性的品格。因此,法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2)意志内容的客观性

法所反映的意志内容不是抽象的人类“理性”决定的,归根结底是由统治阶级物质生活条件的客观要求决定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法的内容。如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上的社会主义法,必然要满足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客观要求。

(3)意志内容的社会性

法所反映的意志内容往往不仅是统治阶级的特定利益,还包括关系整个社会共同生存的必要条件,甚至包括被统治阶级的某些要求(以不危及统治阶级的统治为限)。因为统治阶级不能脱离被统治阶级而孤立存在,所以法的意志内容也要考虑其他社会集团的利益。但法不是各阶级意志的混合物,而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以统治阶级的国家机关制定的社会规范,它是一种国家意志。

3、法的特征

法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其发生作用的范围内具有普遍性、稳定性和约束立。社会规范很多,诸如道德、风俗习惯、宗教教规,以及各种社会团体的规章等。法与上述社会规范不同,法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规范,这表现在法具有如下特征:

(1)法是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2)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4、法的分类

对法律可以依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在此介绍几种常用的分类。1.根本法和普通法 这是依据法的效力和制定、修改程序的不同而进行的划分。根本法就是宪法,他规定一国的根本性问题,诸如一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是任何其他立法的依据,其他法律不得与之抵触。为确保根本法的地位,其制定和修改都以特别的程序进行,如我国宪法规定“宪法的修改,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三分之二以上的多数通过。法律和其他议案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普通法是指立法机关按照普通立法程序制定的调整社会关系中某一方面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如民法、刑法、诉讼法、经济法等。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这里的“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就属于普通法的范畴。

2.实体法和程序法

这是依据法律的内容不同而进行的划分。实体法是关于法律关系主体所享有的实体权利和义务的法律规范,如关于煤矿安全监察机关的职责和权利、财产所有权、债权、采矿权、法人财产权、人身权、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等的规定。程序法是为了保证实体权利的实现、实体义务的履行而进行诉讼所遵守的法律规范。程序法主要是指诉讼法,我国现有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但在煤矿安全监察过程也有大量的行政程序的规定。

3.一般法和特别法

这是依据法律效力的范围不同而进行的划分。从对人的效力来看,适用于所有人的为一般法,适用于特定人群的为特别法。从时间来看,适用于平常时期的法律为一般法,适用于非常时期的法律为特别法。从空间范围来看,适用于全国范围的法律为一般法,适用于特别地区的为特别法。在适用法律时,按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办理,也就是说特别法有明确规定的就适用特别法,只有在特别法没有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一般法。即使都是特别法,也应遵守这一原则。如《矿山安全法》与《煤炭法》都属特别法,但在煤矿安全问题的法律适用关系就是一般法与特别法的关系。《煤炭法》有关煤矿安全的规定与《矿山安全法》不一致时,应该优先适用《煤炭法》的有关规定。

5、法律规范

法律规范,是指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般行为规则。法律规范是法的基本组成单位,我国的社会主义法是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的总和。任何一个法律规范在逻辑上都是由假定、处理、法律后果三个部分组成的。

(1)假定,是指法律规范中有关适用该规范的条件和情节部分,即有关适用该规范的时间、地点、条件的规定。每一个法律规范都是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况下才适用的,只有在法律规范中所规定的情况和条件出现时,才能适用该项规范。(2)处理,是指法律规范本身的内客和要求,即人们行为的方式和尺度。这种内容和要求,带有指示和命令的性质,对于人们的行为有着普遍的约束力。它明确指出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等等。凡是符合法律规范所确定的内容和要求的行为,就是合法行为;反之,就是非法行为。处理,是法律规范结构中的核心部分。

(3)法律后果,是指对人们行为的有效性所作的裁决,以及对合法行为给予保护和奖励、对违法行为加以干涉和制裁等.例如,奖励性规范中的记功、授奖、晋级,刑法中的刑罚,民事法规中的损害赔偿等规定。法律规范一般都有法律庸果,因为它对于保证法律规范切实得以实现,具有直要意义。

假定、处理和法律后果是法律规范逻辑结构中的三要索,它们是密切联系,不可缺少的。

6、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

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也称法律渊源,即法由何种国家机关创制和表现为何种法律文件形式。明确法律规范的渊源,就可以知道到哪里寻找所需的法律规范,并正确处理不同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我国法律规范主要表现形式有:

(1)宪法。由全国人大制定,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国家根本大法,是其他一切法律的立法依据。

(2)法律。包括全国人大制定的基本法律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的基本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它们的效力仅次于宪法。如《矿山安全法》、《煤炭法》等。(3)行政法规。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如《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安全许可证条例》。

(4)部门规章。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权限内发布的规范行文件。如国家经贸委发布的《煤矿安全规程》、《噢煤炭工业设计规范规范》等。

(5)地方性法规。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计划单列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经济特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并要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且不能同宪法、法律相抵触,只限于本地区使用。(6)地方规章。由前述地方行政区与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行文件。

(7)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制订。自治区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自治州、自治县的自制条例和单行条例报省或者自治区人大常委会批准后生效,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8)特别行政区的法律。

(9)国际条约。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国际条约,以及我国宣布承认或参加的一些已经存在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国际条约的效力优于国内法律,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

7、法律关系的构成

法律关系由三部分构成,即法律关系的主体、法律关系客体和法律关系内客。(1)法律关系的主体 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承担者。在我国,法律关系主体包括:①公民;②国家机夫、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③居住在我国境内的外国人和无国籍人;④国家.任何法律关系主体,都必须拥有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是指能够参加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的能力或资格.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够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能力。(2)法律关系的客体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它包括以下几种:①物;②非物质财富;③人身;④行为结果。

(3)法律关系的内容

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权利是指法律规定对主体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或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8、法律的制定

法的制定,又称“立法”或“法的创制”,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将一定阶级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的活动。

广义上的立法,泛指一切有权的国家机关依法制定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狭义上的立法是国家立法权上的概念,仅指享有国家立法权国家机关的立法活动,即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法制定、修改和废止宪法和法律的活动。

我国立法权限的划分如下:①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都是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机关,都可以制定法律;②国务院享有行政法规的制定权;③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和它的常委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④特别行政区有权保留原来的法律和制定本行政区的新的法律。

我国国家立法程序,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制定程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①法律议案的提出;②法律草案的审议;③法律草案的通过;④法律的公布。

9、法律解释

(1)法律解释的概念

法律解释,是指法定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组织、个人对法律规范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说明,其目的是使人们准确理解法律规范的精神实质和内容,以保护法律规范的准确实施,达到立法所预期的效果。(2)法律解释的种类

法律解释可以作不同的分类,在我国最为常见的分类,是按照法律解释的主体不同,将法律解释分为正式解释和非正式解释。①正式解释,又称有权解释、法定解释

是指由特定的国家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所赋子的职权,对有关法律所进行的解释.它同被解释的法律具有同样的效力。我国的法律解释权限作如下划分;一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宪法和法律;二是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司法工作过程中如何具体运用法律问题所作的解释;三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及其主管部门对有关法律法规所作的解释;四是地方国家机关对地方性法规所作的解释。另外还有最高军事机关对有关的军事法规所作的解释。②非正式解释,又称非法定解释或无权解释.

是指法定机关以外的主体对法律的内容和含义所作的不具有法律效力的解释。一是学理解释,指法律教育、研究、宣传工作者在学术研究、法学教学和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对法律规范的内容、含义等所作的解释;二是任意解释,指一般公民、当事人、辩护人等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法律规范的内容、含义所作的解释非正式解释,没有法律效力。

10、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即法的生效范围,是指法律规范对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和什么时间发生效力。

(1)关于人的效力

法律对什么人发生效力,各国立法原则不同,大体有3种情况:一是以国籍为主,即属人原则,亦称属人主义,法律只对本国人适用,不适用于外国人;外国人侨居法院地国,也不适用该国法律。二是以地域为主,即属地原则,亦称属地主义,法律规范在该国主权控制下的陆地、水域及其底床、底土和领空内有绝对效力。不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原则上一律适用该国法律。三是属人原则与属地原则相结合,凡居住在一国领土内者,无论本国人还是外国人,原则上一律适用该国法律;但在某些问题上,对外国人仍要适用其本国法律;特别是依照国际惯例和条约,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仍适用其本国法律。我国社会主义法对人的效力,采用属人主义与属地主义相结合的原则。

(2)关于地域的效力

这是指法在什么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即从法律生效的地域角度确定法对人的效力,大体有3种情况:一是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即在国家主权管辖的全部领域有效,包括延伸意义上的领域,如驻外使领馆、领海及领空外的船舶和飞机。凡是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一般在全国范围内有效,如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除有特殊规定之外,一般都在全国有效。二是在局部地区有效,一般是指地方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在该地区有效,如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只在本行政区域内有效。三是有的法律不但在国内有效,在一定条件下其效力还可以超出国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外国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而按本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本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3)关于时间的效力

这是指法律何时生效和何时终止效力,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自法律公布之日起开始生效。二是法律另行规定生效时间。如《安全生产法》于2002年6月29日公布,自2002年11月1日生效施行。三是规定法律公布后到达一定期限时生效。

法的时间效力涉及法律的溯及力问题。法律一般只适用于生效后发生的事实和关系,通常不具有溯及力。这是当今各国法律特别是刑法所共同遵循的惯例。但是法不溯及既往并不是绝对的,出于某种需要,也可以对法的时间效力做出溯及既往的规定。如我国《刑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就有溯及既往的特别规定。

11、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

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者对自己实施的违法行为应当承担的带有强制性的法律后果,它与法律制裁相联系。法律制裁是指特定的国家机关对违法者以其应负的法律责任所采取的强制性措施。国家公职人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拒不履行法律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并具备违法行为的构成要件,则应当承担其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后果,国家依法给予其法律制裁。违法行为是承担法律责任的前提,法律制裁是追究法律责任的必然结果。追究法律责任,实施法律制裁,只能由法定的国家机关实行,具有国家强制性。按照违法的性质、程度的不同,法律责任可以分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相应的法律制裁可分为刑事制裁、行政制裁和民事制裁。12.违法及违法构成

违法是指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民违反法律规范的规定,给社会造成某种危害的有过错行为。可分为:民事违法、行政违法和刑事违法。违法构成的四个要件是:

①必须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行为; ②必须是危害社会的行为; ③行为人的主观上要有过错; ④行为人必须具有法定责任能力或行为能力; 13.权利义务

所谓权利是指法律允许人们为或不为某种行为;所谓义务是指法律要求人们必须为或不为某种行为。

第四节 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安全是全社会的基本需要,是生产经营单位健康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基本任务。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推进,安全就是需要,安全就是发展,安全就是效益,安全就是形象,安全就是幸福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必须认真贯彻“依法治国”战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从人治向法治转变,依法规范、依法监管,建立和完善安全生产法制秩序。从各级政府到各级监管部门,从生产经营单位到全体从业人员,从领导干部到广大群众,都要强化安全生产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有关安会法津法规,履行安全生产法律义务,做到依法管理、依法监督、依法服务、依法生产、依法经营。

现在,在安全生产领域基本上已经做到了有法可依。目前,在推动安全生产法治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遵法守法和执法方面。一是一些地方和单位对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不甚熟悉,不能与时俱进地遵守针对市场经济条件的特点制定的法律;二是对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掌握的不够全面,影响了对法律的全面贯彻; 三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状况还相当严重。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法律意识不高、执法不严等原因,也有一些基础性、技术性的原因。

一、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按照《立法法》的规定,我国安全生产法律体系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宪法。宪法规定,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2)法律。法律由全国人大或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由国家主席签署主席令予以公布,如《安全生产法》、《矿山安全法》、《煤炭法》、《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刑法》等。

(3)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总理签署国务院令公布,如《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特别重大事故调查程序暂行规定》、《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煤炭生产许可证管理办法》、《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

(4)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包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和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前者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后者是由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所谓较大的市是指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地方性法规还包括民族自治区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5)规章。规章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部门规章是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中国人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在本部门权限内发布的规范性文件,由部门首长签署命令予以公布。部门规章不能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地方政府规章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6)国际公约、国际条约。我国与外国签订的国际条约以及我国宣布承认或参加的一些已经存在的国际条约、国际公约,也是我国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之一,如我国已加人《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二.矿山安全法规的性质与作用(一)矿山安全法规的性质

煤矿安全法规是针对煤矿在生产建设劳动中的特征,由国家或授权部门,为了改善劳动条件,保护煤矿职工在生产建设过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包括法律、法令、条例、规程、标准、制度)的法律规范。因此煤矿安全法规也具有劳动保护法规的一切属性。它们是:

(1)强制性。煤矿安全法规具有国家强制性,是国家权力的体现。一切有关的企业、机关和人员都必须严格遵守,认真执行。对于不服从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强迫工人违章冒险作业,造成重大伤亡事故的要追究法律责任,根据情节的轻重给予一定的处罚,从纪律处分、经济制裁,直到追究刑事责任。

(2)科学性。煤矿安全法规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因为是以大量的科学试验为依据并吸取了长期以来煤矿安全生产的经验教训而制定的。

(3)规范性。煤矿安全法规具有一定的规范性,是一种普遍的、明确的、特殊的行为规则,它明确规定在劳动过程中禁止怎样行为,允许怎样行为的行为规则。

(4)稳定性。煤矿安全法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必须经过法定程序才能修改或废除。

(二)煤矿安全法规的作用

各类安全法规是有关法律条款的细化和补充,其作用可归纳为以下三点:(1)具体体现了国家对矿山安全工作的各项要求。

(2)作为矿山职工在安全生产和管理方面一切行为的准则。法规具体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矿山生产建设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保障矿山的安全生产和正常的工作秩序。

(3)用来加强矿山职工的法制观念,限制违章、惩罚犯罪,教育人们吸取教训,鼓励职工自觉遵纪守法,已达到最大限度的防治灾害,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做到防患于未然。

三 主要的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简介

主要的矿山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法》、《矿山安全监察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煤矿安全规程》等。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自2002年1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是安全生产的一般法、母法,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所有单位(以下统称生产经营单位)都要遵守。《安全生产法》规定了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法律责任等内容。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义务

1)基本义务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遵守《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必须执行依法制定的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2)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保障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入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安全生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高危企业必须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才可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所必须的资金投人,由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主要负责人或者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予以保证,并对由于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人不足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

3)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从业人员超过300人的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当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在300人以下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配备专职或者兼职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委托具有国家规定的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生产经营单位委托工程技术人员提供安全生产管理服务的,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仍由本单位负责。

4)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相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未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的从业人员,不得上岗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方可上岗作业。

5)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安全资格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必须具备与本单位所从事的生产经营活动相适应的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由有关主管部门对其安全生产知识和管理能力进行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职。

6)慎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

生产经营单位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或者使用新设备,必须了解、掌握其安全技术特性,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对从业人员进行专门的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

7)保证实施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

生产经营单位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人生产和使用。安全设施投资应当纳人建设项目概算。

8)必须对建设项目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应当分别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安全条件论证和安全评价。

9)严格安全设施的设计施工责任制

建设项目安全设施的设计人、设计单位应当对安全设施设计负责。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安全设施设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审查部门及其负责审查的人员对审查结果负责。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必须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并对安全设施的工程质量负责。10)安全设施竣工必须验收

矿山建设项目和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在竣工投人生产或者使用前,必须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对安全设施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方可投人生产和使用。验收部门及其验收人员对验收结果负责。

11)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12)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安全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使用、检测、维修、改造和报废,应当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并定期检测,保证正常运转。维护、保养、检测应当做好记录,并由有关人员签字。

13)按规定生产、使用特种设备

生产经营单位使用的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由专业生产单位生产,并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检测、检验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后,方可投人使用。检测、检验机构对检测、检验结果负责。

14)实行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淘汰制

国家对严重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实行淘汰制度。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

15)遵守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或者处置规范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或者废弃危险物品的处置,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

16)严格重大危险源的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①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17)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场所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

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不得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物内,并应当与员工宿舍保持安全距离。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应当设有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禁止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的出口。

18)对危险作业实行专人现场安全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时,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19)教育、督促从业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教育和督促从业人员严格执行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并向从业人员如实告知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并监督、教育从业人员按照使用规则佩戴、使用。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安排用于配备劳动防护用品、进行安全生产培训的经费。

20)进行安全生产状况的经常性检查

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根据本单位的生产经营特点,对安全生产状况进行经常性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问题,应当立即处理;不能处理的,应当及时报告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检查及处理情况应当记录在案。

21)相关单位应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可能危及对方生产安全的,应当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和应当采取的安全措施,并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生产经营项目、场所有多个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几,或者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22)依法办理工伤社会保险

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依法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

此外,生产经营单位对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部门的监督检查人员(以下统称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依法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应当予以配合,不得拒绝、阻挠。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安全生产法》和《矿山安全法》都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做了规定。

1)权利 从业人员享有下列权利:有权在与生产经营单位订立的劳动合同中要求载明有关保障从业人员劳动安全、防止职业危害的事项以及依法为从业人员办理工伤社会保险的事项;有权了解其作业场所和工作岗位存在的危险因素、防范措施及事故应急措施;有权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提出建议;有权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批评、检举、控告;一有权拒绝违章指挥和强令冒险作业;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或者在采取可能的应急措施后撤离作业场所;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损害的从业人员,除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外,依照有关民事法律尚有获得赔偿权利的,有权向本单位提出赔偿要求。为了保障和落实从业人员的权利,《安全生产法》还对生产经营单位的相应义务做了规定,如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不得因从业人员对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提出批评、检举、控告或者拒绝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不得因从业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停止作业或者采取紧急撤离措施而降低其工资、福利等待遇或者解除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

2)义务

从业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在作业过程中,严格遵守本单位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动防护用品;接受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掌握本职工作所需的安全生产知识,提高安全生产技能,增强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能力;发现事故隐患或者其他不安全因素,立即向现场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或者本单位负责人报告。3 安全生产的监督管理

1)安全生产的国家监督管理

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支持、督促各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应当及时予以协调、解决。国务院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对全国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对本行政区域内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综合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对有关的安全生产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国务院有关部门应当按照保障安全生产的要求,依法及时制定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并根据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适时修订。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安全生产知识的宣传,提高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

国家鼓励和支持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研究和安全生产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安全生产水平。国家对在改善安全生产条件、防止生产安全事故、参加抢险救护等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安全生产状况,组织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对本行政区域内容易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的生产经营单位进行严格检查;发现事故隐患,应当及时处理。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需要审查批准(包括批准、核准、许可、注册、认证、颁发证照等,下同)或者验收的,必须严格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和程序进行审查;不符合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得批准或者通过验收。对未依法取得批准或者验收合格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的,负责行政审批的部门发现或者接到举报后应当立即予以取缔,并依法予以处理。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负责行政审批的部门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撤销原批准。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进行审查、验收,不得收取费用;不得要求接受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品牌或者指定生产、销售单位的安全设备、器材井或者其他产品。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依法对生产经营单位执行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行使以下职权: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情况。对检查从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照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恢复生产经营和使用。对有根据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并应当在15日内依法做出处理决定。监督检查不得影响被检查单位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坚持原则,秉公执法。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必须出示有效的监督执法证件;对涉及被检查单位的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应当为其保密。安全生产监督检查人员应当将检查的时间、地点、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做出书面记录,并由检查人员和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签字;被检查单位的负责人拒绝签字的,检查人员应当将情况记录在案,并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应当互相配合,实行联合检查;确需分别进行检查的,应当互通情况,发现存在的安全问题应当由其他有关部门进行处理的,应当及时移送其他有关部门并形成记录备查,接受移送的部门应当及时进行处理。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建立举报制度,公开举报电话、信箱或者电子邮件地址,受理有关安全生产的举报;受理的举报事项经调查核实后,应当形成书面材料;需要落实整改措施的,报经有关负责人签字并督促落实。

2)安全生产的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对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均有权向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其所在区域内的生产经营单位存在事故隐患或者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时,应当向当地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报告。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报告重大事故隐患或者举报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有功人员,给予奖励。

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等单位有进行安全生产宣传教育的义务,有对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行为进行舆论监督的权利。4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与调查处理 1)应急救援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特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体系。

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可以不建立应急救援组织的,应当指定兼职的应急救援人员;应当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保证正常运转。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因素,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不得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有关证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上报事故情况。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和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对事故情况不得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应当支持、配合事故抢救,并提供一切便利条件。

2)事故调查处理

事故调查处理应当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及时、准确地查清事故原因,查明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经调查确定为责任事故的,除了应当查明事故单位的责任并依法予以追究外,还应当查明对安全生产的有关事项负有审查批准和监督职责的行政部门的责任,对有失职、渎职行为的,应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和干涉对事故的依法调查处理。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应当定期统计分析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并定期向社会公布。5 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为了严格规范安全生产条件、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安全事故,2004年1月7日,国务院第34次常务会议根据《安全生产法》的有关规定,通过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自2004年1月13日起公布施行。该条例将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作为一项强制性制度确定下来。高危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生产活动。

1)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施行的范围 国家只对矿山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以下统称高危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高危企业以外的其他企业不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2)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

(1)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非煤矿山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其他非煤矿山企业和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2)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中央管理的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负责其他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指导和监督。

(3)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中央管理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其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并接受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4)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负责民用爆破器材生产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

3)高危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条件

高危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安全生产条件:①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②安全投入符合安全生产要求。③设置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④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经考核合格。⑤特种作业人员经有关业务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⑥从业人员经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合格。⑦依法参加工伤保险,为从业人员缴纳保险费。⑧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和规程的要求。⑨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⑩依法进行安全评价。⑩有重大危险源检测、评估、监控措施和应急预案。⑩有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急救援组织或者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⑩具备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4)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

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要经过申请、审查和颁发3个程序。高危企业进行生产前,应当根据从事的危险活动的性质向相应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并提供证明其符合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文件、资料。煤矿企业以矿(井)为单位而不是以企业为单位,在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前,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申请之日起45日内审查完毕,经审查符合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不符合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书面通知申请企业并说明理由。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式样由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统一规定。

5)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管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效期为3年。有效期满需要延期的,企业应当于期满前3个月向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办理延期手续。有效期内,严格遵守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未发生死亡事故的,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届满时,经原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同意,不再审查,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延期3年。企业不得转让、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

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后,不得降低安全生产条件,并应当加强日常安全生产管理,接受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的监督检查。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加强对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的监督检查,一发现其不再具备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应当暂扣或者吊销安全生产许可证。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自1993年5月1日施行的《矿山安全法》是我国第一部矿山安全法律,凡是在中国领域和中国管辖的其他海域从事矿产资源开采活动,包括煤矿开采活动,都必须遵守矿山安全法。为实施该法,1996年10月30日,劳动部发布实施了《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对一些问题做了明确规定。

l.矿山建设的安全保障(1)矿山建设工程设计制度。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文件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特别是下列项目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①矿井的通风系统和供风量、风质、风速。②露天矿的边坡角和台阶的宽度、高度。③供电系统。④提升、运输系统。⑤防水、排水系统和防火、灭火系统。⑥防瓦斯系统和防尘系统。⑦有关矿山安全的其他项目。《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5条还对矿山设计所使用的地质勘探报告书做了规定;第6条要求矿山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总体设计,应当对矿山开采的安全条件进行论证。矿山建设项目的初步设计,应当编制安全专篇。

矿山建设工程的设计文件需按照国家规定,需经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审查。《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7条规定,矿山建设单位在向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报送审批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文件时,应当及时报送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审查;没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审查意见,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不得批准。

(2)安全设施制度。《矿山安全法》要求每个矿井必须有两个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出口之间的直线水平距离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矿山必须有与外界相通的、符合安全要求的运输和通讯设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第10条对矿山保障安全生产、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安全设施做了更加全面的规定,提出了明确要求。

(3)施工和验收制度。矿山建设工程必须按照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的设计文件施工,保证施工质量。经批准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需要修改时,应当征求原参加审查的劳动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为保证矿山建设工程质量,2001年5月8日,建设部发布实施了由原国家煤炭工业局组织审查的《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条文》(矿山工程部分)。《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条文》(矿山工程部分)是现行矿山工程建设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中直接涉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人身健康、环境保护和其他公众利益的内容,同时考虑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要求。其所有内容都必须严格执行。《工程建设标准的强制性条文》是参与建设活动各方执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和政府对执行情况实施监督的依据。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竣工后,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申请验收。验收由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组织,必须有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建设单位应当在验收前60日向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报送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施工、竣工情况的综合报告。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建设单位报送的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施工、竣工情况的综合报告之日起30日内,对矿山建设工程的安全设施进行检查;不符合矿山安全规程、行业技术规范的,不得验收,不得投人生产或者使用。

2.矿山开采的安全保障 矿山开采的安全保障是对矿山开采作业的安全规定,总的要求是矿山开采必须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条件,执行开采不同矿种的矿山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

(1)对采掘作业行为的要求。禁止开采保安矿柱、岩柱。矿山设计规定保留的矿柱、岩柱,在规定的期限内,应当予以保护,不得开采或者毁坏。

编制采掘作业规程。采掘作业应当编制作业规程,规定保证作业人员安全的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并在情况变化时及时予以修改和补充。

绘制有关图纸资料。矿山开采应当有下列图纸资料:①地质图(包括水文地质图和工程地质图)。②矿山总布置图和矿井井上、井下对照图。③矿井、巷道、采场布置图。④矿山生产和安全保障的主要系统图。

禁止越层、越界开采。矿山企业应当在采矿许可证批准的范围内开采,禁止越层、越界开采。

(2)对矿山特殊安全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检测仪器的规定。矿山使用的有特殊安全要求的设备、器材、防护用品和安全检测仪器,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不得使用。

矿山企业必须对在役的机电设备及其防护装置、安全检测仪器定期检查、维修,并建立技术档案,保证使用安全。

非负责设备运行的人员,不得操作设备。非值班电气人员,不得进行电气作业。操作电气设备的人员,应当有可靠的绝缘保护。检修电气设备时,不得带电作业。

(3)对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的预防措施。矿山企业必须对下列危害安全的事故隐患采取预防措施:①冒顶、片帮、边坡滑落和地表塌陷。②瓦斯爆炸、煤尘爆炸。③冲击地压、瓦斯突出、井喷。④地面和井下的火灾、水灾。⑤爆破器材和爆破作业发生的危害。⑥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危害。⑦其他危害,即矿山企业使用机械、电气设备、排土场、矸石山、尾矿库和矿山闭坑后可能引起的危害等。

矿山企业必须对作业场所中的有毒有害物质和井下空气含氧量进行检测,保证符合安全要求。矿山作业场所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的浓度,不得超过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矿山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方法,按照下列要求定期检测:①粉尘作业点,每月至少检测两次。②三硝基甲苯作业点,每月至少检测一次。③放射性物质作业点,每月至少检测3次。④其他有毒有害物质作业点,井下每月至少检测一次,地面每季度至少检测一次。⑤采用个体采样方法检测呼吸性粉尘的,每季度至少检测一次。

井下采掘作业,必须按照作业规程的规定管理顶帮。采掘作业通过地质破碎带或者其他顶帮破碎地点时,应当加强支护。露天采剥作业,应当按照设计规定,控制采剥工作面的阶段高度、宽度、边坡角和最终边坡角。采剥作业和排土作业,不得对深部或者邻近井巷造成危害。

煤矿和其他有瓦斯爆炸可能性的矿井,应当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任何人不得携带烟草和点火用具下井。

在下列条件下从事矿山开采,应当编制专门设计文件,并报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批准:①有瓦斯突出的。②有冲击地压的。③在需要保护的建筑物、构筑物和铁路下面开采的。④在水体下面开采的。⑤在地温异常或者有热水涌出的地区开采的。

有自然发火危险的矿井,应当采取下列措施:①及时清出采场浮矿和其他可燃物质,回采结束后及时封闭采空区。②采取防火灌浆或者其他有效的预防自然发火的措施。③定期检查井巷和采区封闭情况,测定可能自然发火地点的温度和风量;定期检测火区内的温度、气压和空气成分。

井下采掘作业遇下列情形之一时,应当探水前进:①接近承压含水层或者含水的断层、流砂层、砾石层、溶洞、陷落柱时。②接近与地表水体相通的地质破碎带或者接近连通承压层的未封钻孔时。③接近积水的老窑、旧巷或者灌过泥浆的采空区时。④发现有出水征兆时。⑤掘开隔离矿柱或者岩柱放水时。

井下风量、风质、风速和作业环境的气候,必须符合矿山安全规程的规定。采掘工作面进风风流中,按照体积计算,O2不得低于20%,C02不得超过0.5%。井下作业地点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超过时,应当采取降温或者其他防护措施。开采放射性矿物的矿井,必须采取下列措施,减少氡气析出量:①及时封闭采空区和已经报废或者暂时不用的井巷。②用留矿法作业的采场采用下行通乞风。③严 格管理井下污水。

矿山的爆破作业和爆破材料的制造、储存、运输、试验及销毁,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

矿山企业对地面、井下产生粉尘的作业,应当采取综合防尘措施,控制粉尘危害;对井下风动凿岩,禁止干打眼。

矿山企业应当建立健全对地面陷落区、排土场、矸石山、尾矿库的检查和维护制度;对可能发生的危害,应当采取预防措施。

矿山企业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关闭矿山,并对关闭矿山后可能引起的危害采取预防措施。关闭矿山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①采掘范围及采空区处理情况。②对矿井采取的封闭措施。③对其他不安全因素的处理办法。

3.对未成年工、女职工的特别保护

矿山企业不得录用未成年人从事矿山井下劳动;矿山企业对女职工按照国家规定实行特殊劳动保护,不得分配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劳动。

4.事故防范制度

矿山企业必须制定矿山事故的防范措施,并组织落实。矿山企业应当每年编制矿山灾害预防和应急计划;在每季度末,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及时进行修改,制定相应的措施。

矿山企业应当使每个职工熟悉矿山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计划,并且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矿山救灾演习。

矿山企业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按照不同作业场所的要求,设置矿山安全标志。

5.救护和医疗急救制度

矿山企业应当建立由专职或者兼职人员组成的矿山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不具备单独建立专业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的小型矿山企业,除应当建立兼职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外,还应当与邻近的有专业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的矿山企业签订救护和急救协议,或者与邻近的矿山企业联合建立专业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石矿山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应当有固定场所、训练器械和训练场地。矿山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的规模和装备应当符合国务院管理矿山企业的有关主管部门的规定。

6.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制度

矿山企业必须从矿产品销售额中按照国家规定提取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矿山企业必须安排一部分资金,用于下列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的项目:①预防矿山事故的安全技术措施。②预防职业危害的劳动卫生技术措施。③职工的安全培训。④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的其他技术措施。所需资金,由矿山企业按矿山维简费的20%的比例据实列支;没有矿山维简费的矿山企业,按固定资产折旧费的20%的比例据实列支,《矿山安全法》还就矿山企业的安全管理、安全教育和培训及劳动保护用品等做了规定。

(三)煤炭法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煤炭资源,规范煤炭生产、经营活动,促进和保障煤炭行业的发展,我国于1996年8月29日通过了《煤炭法》,自1996年12月1日施行。

1.《煤炭法》总则中有关安全的内容.

《煤炭法》总则中规定煤矿企业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明确了“国家对煤矿井下作业的职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此外,《煤炭法》还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劳动保护,保障煤矿职工的安全和健康”。2.开办煤矿企业的条件和程序

(1)开办煤矿企业的条件。该条件包括:有煤矿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或者开采方案;有计划开采的矿区范围、开采范围和资源综合利用方案;有开采所需的地质、测量、水文资料和其他资料;有符合煤矿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要求的矿山设计;有合理的煤矿矿井生产规模和与其相适应的资金、设备和技术人员;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1997年5月19日,煤炭部颁布实施的《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对开办煤矿企业的条件做了更详细的规定。

(2)开办煤矿企业的程序。《煤炭法》第19条规定:“开办煤矿企业,必须依法向煤炭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依照本法规定的条件和国务院规定的分级管理的权限审查批准。审查批准煤矿企业,须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对其开采范围和资源综合利用方案进行复核并签署意见。经批准开办的煤矿企业,凭批准文件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颁发采矿许可证。”《开办煤矿企业审批办法》也规定,开办煤矿企业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向煤炭管理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后方可进行采矿登记和煤矿建设。因此,开办煤矿企业的程序包括申请、审批、领证3个阶段。

3.煤炭生产与煤矿安全

(1)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是保障煤矿生产安全的最重要的制度。在中国境内开采煤炭资源的煤矿企业,必须依法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企业,不得从事煤炭生产。《煤炭法》第22条规之:“煤矿投人生产前,煤矿企业应当依照本法规定向煤炭管理部门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由煤炭管理部门对其实际生产条件和安全条件进行审查,符合本法规定条件的,发给煤炭生产许可证。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煤炭生产。”

(2)煤炭开采绝对禁止的行为。煤炭生产应当依法在批准的开采范围内进行,不得超越批准的开采范围越界、越层开采;采矿作业不得擅自开采保安煤柱;不得采用可能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决水、爆破、贯通巷道等危险方法。

(3)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煤矿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包括局、矿长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教育与安全培训、劳动保护用品和安全器材装备以及井下作业职工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等内容。《煤炭法》规定,煤矿企业使用的设备、器材、火工产品和安全仪器,必须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煤矿企业必须为煤矿井下作业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这是《煤炭法》总则中“国家对煤矿井下作业的职工采取特殊保护措施”的一个具体体现。

4.煤矿矿区保护

煤矿矿区保护涉及对矿区电力、通讯、水源、交通及其他生产设施的保护,维护正常的矿区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对煤矿矿区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矿区安全生产的保护,所以,尽管法律所调整的行为都是非煤矿生产行为,也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煤炭法》规定,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危害煤矿矿区的电力、通讯、水源、交通及其他生产设备。对盗窃或者破坏煤矿矿区设施、器材及其他危及煤矿矿区安全的行为,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权检举、控告。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扰乱煤矿矿区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未经煤矿企业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在煤矿企业依法取得土地使用权的有效期间内在该土地上种植、养殖、取土或者修建建筑物、构筑物。未经煤矿企业同意,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占用煤矿企业的铁路专用线、专用道路、专用航道、专用码头、电力专用线、专用供水线等。任何单位或者个人需要在煤矿采区范围内进行可能危及煤矿安全的作业时,应当经煤矿企业同意,报煤矿企业管理部门批准,并采取安全措施后,方可进行作业。在煤矿矿区范围内需要建设公用工程或者其他工程的,有关单位应当事先与煤矿企业协商并达成协议后,方可施工。

(四)矿产资源法

《矿产资源法》有5个条文涉及到安全生产问题,内容从矿产资源的普查、勘探,到矿山企业的设立、关闭和资源开采以及政府安全管理等。如《矿产资源法》第15条规定,设立矿山企业,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由审批机关对其矿区范围、矿山设计或者开采方案、生产技术条件、安全措施.和环境保护措施等进行审查;审查合格的,方予批准。第21条规定,关闭矿山,必须提出矿山闭坑报告及有关采掘工程、不安全隐患、土地复垦利用、环境保护的资料,并按照国家规定报请审查批准。第26条规定,普查、勘探易损坏的特种非金属矿产、流体矿产、易燃易爆易溶矿产和含有放射性元素的矿产,必须采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规定的普查、勘探方法,并有必要的技术装备和安全措施。第31条规定,开采矿产资源,必须遵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定,具备保障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第38条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指导、帮助集体矿山企业和个体采矿进行技术改造,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安全生产。

(五)矿山安全监察条例

1999年12月30日,国务院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煤矿安全监察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办发[1999] 104号文),决定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建立煤矿安全监察体制。2000年11月7日颁布《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自2000年12月1日施行。该条例确立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地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行使职权,不受任何组织和个人的非法干涉,煤矿及其有关人员必须接受并配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实施的安全监察,不得拒绝、阻挠。1.煤矿安全监察体制

1)煤矿安全监察机构

国家设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和地区煤矿安全监察局,在大中型矿区设立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煤矿安全监察实行垂直管理的体制,地区煤矿安全监察局是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的直属机构,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是地区煤矿安全监察局的派出机构。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不再对煤矿安全监察进行领导和管理,但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煤矿安全管理,支持和协助煤矿安全监察机构依法对煤矿实施安全监察。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当及时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通报煤矿安全监察的有关情况,并可以提出加强和改善煤矿安全管理的建议。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在实施安全监察过程中,发现煤矿存在的安全问题涉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其他部门的,应当向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报告。

2)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职责

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必须对煤矿实施有效的安全监察。地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应当对煤矿实施经常性安全检查;对事故多发地区的煤矿,应当实施重点安全检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根据煤矿安全工作的实际情况,组织对全国煤矿的全面安全检查或者重点安全抽查。

为了保证煤矿安全监察真正落到实处,《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还规定了监察档案制度和定期报告制度。前者要求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对每次安全监察的内容、发现的问题及其处理情况,做详细记录,并签名后归档。后者要求地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煤矿安全监察办事处每15日分别向上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报告一次煤矿安全监察情况;有重大煤矿安全问题的,要及时采取措施并随时报告;国家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定期公布煤矿安全监察情况。

3)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权力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赋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安全监察人员实施监察所必需的几项权力为:①煤矿安全监察人员有权随时进人煤矿作业场所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参加煤矿安全生产会议,向有关单位或者人员了解情况。②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发现影响煤矿安全的违法行为,有权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改正;发现存在事故隐患,有权要求煤矿立即消除或者限期解决;发现有威胁职工生命安全的紧急情况,有权要求立即停止作业,下达立即从危险区内撤出作业人员的命令。③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存在的安全问题涉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的,有权向地方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并有权向上级人民政府或其有关部门报告。2.煤矿安全监察制度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主要规定了以下7项监察工作制度: 1)煤矿安全监察员管理制度

这项制度规定了煤矿安全监察员的条件、任免办法、职责、权利、义务及其执法要求,特别规定了对监察员进行监督、约束的规定和其违法行为的行政责任等。

2)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验收制度

这一制度要求,任何煤矿从建设开始,施工前其安全设施设计必须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审查,不经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不得施工;竣工投产前必须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人生产。此外,还规定了审查、验收的主体、程序、时间要求、处罚办法。这就从源头上保证了煤矿安全生产。

3)煤矿安全生产监督检查制度 针对煤矿生产过程,这一制度明确了监督检查的内容、程序以及监察主体与监察对象的责任与义务,特别是对各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理与处罚的办法与措施等。这一制度内容丰富,覆盖面广,涉及到煤矿安全生产的各个关键部位,对于保证煤矿安全,保护职工人身安全和身体健康,作用极大,其操作性也很强。

4)煤矿事故报告与调查处理制度

这是针对我国煤矿事故多发,调查处理难度大而专门设立的制度。该制度明确了事故报告的要求,调查处理的主体、程序以及对隐瞒事故、干扰事故调查处理的法律责任等。

5)煤矿安全监察信息与档案管理制度 这是对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法律要求。监察机构必须对安全信息进行分析和定期发布,必须建立安全监察档案。这对于监察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

6)煤矿安全监察监督约束制度

这是监察机构及其监察人员能够秉公执法、政务公开,促进安全监察队伍建设的重要保证。该制度明确将执法机构置于广大职工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之下,约束其行为,体现了权力与义务相统一,监察主体与被监察者在法律上平等的原则;体现了安全监察机构为人民服务、为煤矿安全工作服务的宗旨。

7)煤矿安全监察行政处罚制度

该制度对各式各样的违法违规行为规定了处理与惩罚措施。

(六)煤矿安全规程

2001年9月28日,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颁布了第八部《煤矿安全规程》,自2001年11月1日施行。《煤矿安全规程》将1992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1993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露天部分)和1996年颁布的《小煤矿安全规程》合并,分为第一编总则,第二编井工部分,第三编露天部分,第四编职业危害和附则,共751条。

《煤矿安全规程》是煤矿安全管理,特别是安全技术上的总规定,是煤矿职工正从事生产和指挥生产的最具体的行为规范,也是煤炭工业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安淦生产方针以及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在煤矿的具体规定,是保障煤矿职工安全与健康、保护国家资源和财产不受损失、促进煤炭工业现代化建设必须遵循的准则。《煤矿安全规程》是长期煤炭生产经验和科学研究成果的总结,是广大煤炭职工智慧的结晶,也是煤矿职工用鲜血和泪水换来的。《煤矿安全规程》作为普遍适用的行为规则,明确规定了煤矿生产中哪些行为被禁止,哪些行为被允许,即指明了行为标准和尺度。它是认定职工的行为是否构成违章的重要标准,是认定煤矿事故是责任事故还是非责任事故,是故意破坏事故还是自然事故、意外事故的重要依据,因而,也就是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该承担责任的重要依据。

(一)总则

第一编总则,共14条。它明确了制定《煤矿安全规程》的依据为《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的适用范围是在中国领域内从事煤炭生产和煤矿建设的活动。,煤矿企业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规程、标准和技术规范;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有关的规章制度;必须设置安全生产机构,配备适应工作需要的安全生产人员和装备;必须对职工进行安全培训;必须使用经过安全检验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产品;必须编制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必须填绘有关图纸。职工有权制止违章作业,拒绝违章指挥;当工作地点出现险情时,有权立即停止作业,撤到安全地点;当险情没有得到处理不能保证人身安全时,有权拒绝作业。

(二)井工部分

第二编井工部分,共10章,519条。这是《煤矿安全规程》内容最多的部分,它对井工煤矿的开采、“一通三防”管理、提升运输、机电管理、爆破作业等各个环节所有涉及安全生产的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第一章开采,共85条。包括开采的一般规定,井巷掘进和支护,回采和顶板控制,采掘机械,建(构)筑物下、铁路下、水体下的开采,防止坠落等内容。第二章通风和瓦斯、粉尘防治,共57条。包括通风,瓦斯防治,粉尘防治等内容。第三章通风安全监控,共19条。包括通风安全监控的一般规定,通风安全监控设备的安装、使用和维护,甲烷(CH4)传感器和其他传感设备的设置等内容。第四章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防治,共39条。包括煤(岩)与瓦斯(二氧化碳)突出防治的一般规定,煤层突出危险性预测和防治突出措施效果检验,区域性防突出措施,局部防治突出措施,安全防护措施等内容。第五章防灭火,共36条。包括防灭火的一般规定,井下火灾防治,井下火区管理等内容。第六章防治水,共44条。包括防治水的一般规定,地面防治水,井下防治水,井下排水,探放水等内容。第七章爆炸材料和井下爆破,共52条。包括爆炸材料储存,爆炸材料运输,井下爆破等内容。第八章运输、提升和空气压缩机,共93条。包括平巷和倾斜井巷运输,立井提升,钢丝绳和连接装置,提升装置,空气压缩机等内容。第九章电气,共52条。包括电气的一般规定,电气设备和保护,井下机电设备硐室,井下电缆,照明、通信和信号,井下电气设备保护接地,井下电气设备、电缆的检查、维护和调整等内容。第十章煤矿救护,共42条。包括煤矿救护的一般规定,救护指战员,救护装备与设施,抢救指挥,灾变处理等内容。

(三)露天部分

第三编露天部分,共8章,204条。这也是《煤矿安全规程》的重要部分、它对露天煤矿的采剥、运输、排土、滑坡防治、电气等各个环节的安全生产行为进行了全面的规范。第一章一般规定,共14条。第二章采剥,共40条。包括台~阶,穿孔,爆破,采装等内容。第三章运输,共43条。包括铁路运输,汽车运是输,带式输送机运输等内容。第四章排土,共10条。第五章滑坡防治,共7条。第六章防治水和防灭火,共9条。包括防治水、防灭火等内容。第七章电气,共75条。包括电气的一般规定,变电所(站)和配电设备,架空输电线和电缆,电气牵引,电气设备保护和接地,照明、通信和信号,电气设备操作、维护和调整,爆炸材料库和炸药加工区安全配电等内容。第八章设备检修,共6条。

(四)职业危害

第四编职业危害,共两章,13条。第一章管理和监测,共6条;第二章健康监护,共7条,主要对煤矿的职业危害的防治和管理做出了一般性的规定,同时,一对职工健康监护也做出了相应的规定。

(七)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

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是一种行政许可制度,其目的是有效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设置企业安全生产条件的准人关口,从源头上严格把关,以防止和减少事故,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由事后查处向事前防范转变。为依法履行职责并做好工作,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制定了《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细化了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的有关规定。认真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可以关闭和淘汰达不到颁证条件的煤矿,提高煤矿有安全保障的生产能力,提升煤矿安全生产的整体素质,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从根本上防止和减少煤矿各类事故。

1.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范围 煤矿企业从总公司往下包括管理煤矿的分公司、子公司一直到每一个矿井全部要申请和审查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

2.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 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实行两级发证。两级发证是指颁发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只有国家和省级两级。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负责中央管理的煤矿企业龙(集团公司、总公司、上市公司)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管理。省级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负责其他所有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的颁发和管理。不能以任何变相的方式实际形成省级和办事处两级审查颁证,不能在颁证程序中设置记载办事处一级机构的工作程序和内容。办事处负责本区域内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矿企业的日常监督检查,并将发现的问题及时报告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

3.安全评价

煤矿企业在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前,要委托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安全评价,并出具评价报告。

4.程序和期限 1)企业申请

申请是企业的自愿行为。但没有申请就没有颁证。煤矿企业申请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之前,要按照《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和《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规定的安全条件进行整改达标并由具备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安全评价,提供安全评价报告。

2)受理或不受理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要及时对申请人提交的申请书及文件、资料做出处理,做出受理或不受理的决定。不属本机关职权范围的要及时做出不予受理的决定,并告知申请人向有关行政机关申请;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要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要当场或者在5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材料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申请材料齐全、符合要求或者按照要求全部补正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要明确受理;需要补正的自收到全部补正材料之日起要明确受理。

3)审查

对已经受理的企业申请,在征求煤矿所在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同意后,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要指派有关人员对申请材料和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查。审查方式有书面审查和现场审查。需要到现场审查时,应到现场审查。审查人员应提交审查意见。《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对企业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应具备的安全生产条件规定了13条。《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对应13条并把其中第8条和第9条具体化。《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第8条规定“厂房、作业场所和安全设施、设备、工艺符合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的要求”;第9条规定“有职业危害防治措施,并为从业人员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据此,为具有可操作性,《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规定了具体的或量化的标准。尺度在《煤矿安全生产基本条件规定》的水平。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第17条规定,对已受理的申请,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在征得煤矿企业所在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或者有关部门同意后,指派有关人员对申请材料和安全生产条件进行审查。这里要明确,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不是企业申请颁证的前置性条件,但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对矿井安全生产条件审查要主动征求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尊重地方政府部门的意见,地方政府部门同意后再进行审查颁证。

4)做出颁发或不予颁发许可证的决定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应当对审查人员提交的审查意见进行讨论,在45个工作日期限内对被审查企业或矿井做出颁发或不予颁发许可证的决定。

5)颁发许可证

对决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自决定之日起10日内送达、邮寄或者通知申请人领取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不予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10日内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对颁发和管理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有关工作的期限上做出了具体规定,这些法定期限必须严格遵守:一是现有的煤矿生产矿井,应当在2005年1月13日之前申请办理安全生产许可证,逾期不办理或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继续生产;二是要求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场或5日内告知申请人补正的全部内容;三是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要审查完毕做出颁发或不予颁发许可证的决定;四是颁发或不颁发许可证10日送达或通知申请人。每一程序的时限只能遵守,不能讲客观原因,否则逾期即为违法。

5.正确把握和处理几个关系 1)安全程度评估、安全评价与审查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之间的关系 煤矿安全程度评估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一种工作方式和手段,评估的标准由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根据本地实际制定。安全程度评估不是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但煤矿安全监察机构通过对矿井安全程度的评估,掌握了辖区内各煤矿的安全条件,在煤矿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颁发时做到了心中有数,这是非常主动的。安全评价是具有资质的中介组织受企业委托,对其安全生产条件运用科学规范的方法做出定性定量的判定,帮助企业监控危险源,消除隐患,搞好安全生产。企业依法进行安全评价是申请颁证的必要条件。为使安全评价更好的配合颁证条件的审查工作,对安全评价内容应提出要求,使之适应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新要求。安全评价报告应当对矿井是否符合《煤矿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实施办法》规定的颁证条件做出明确的评价。为此要加强对中介组织安全评价的监督,保证安全评价工作依法有序开展,真实反映企业和矿井安全生产条件状况。

2)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与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的关系

对煤矿实施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和建设项目设计审查及竣工验收都是行政许可,是不同阶段上的行政许可,两项是并列的,都要认真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制度是《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确定,于2000年12月1日实施的。因此,在2000年12月1日以前已投产的矿井或2000年12月1日以后建成没有通过竣工验收的要先依法进行竣工验收,通过后再申请和审查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对一些2000年12月1日以前已投产的小煤矿,2000年12月1日之后又开凿了新井筒的,凡属改建、扩建、新建范畴的要通过竣工验收后再申请和审查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其中形成独立生产系统的矿井通过竣工验收后要单独申请和审查发证,实现一个井一个证。凡没有合法批准手续,非法擅自开工建设的矿井,要坚决依法关闭。

3)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颁发与日常监督管理的关系

安全生产许可证审查颁发固然重要,但日后对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监督管理更加重要。要防止重颁发轻监督管理的倾向。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在部署许可证审查颁发工作的同时要部署许可证监督管理工作。履行好安全生产许可证日常检查、延期、变更、注销、撤销、暂扣和吊销的行政执法职责并加强对各类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

第五节 法律责任

根据《安全生产法》、《煤炭法》、《矿山安全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煤矿安全法律法规的各种具体行为都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的法律责任

(一)生产经营单位及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1.没有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的法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的决策机构和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不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规定投人保证安全生产所必需的资金,致使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责令限期改正,提供必需的资金;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该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给予撤职处分,对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2.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法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未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生产经营单位停产停业整顿。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有该违法行为,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给予撤职处分或者处2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因此而受刑事处罚或者撤职处分的,自刑罚执行完毕或者受处分之日起,6年内不得担任任何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3.未依法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及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和考核的法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2万元以下的罚款:①未按照规定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配备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②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矿山、建筑施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未按照规定经考核合格的。③未按照法律规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或者未按照法律规定如实告知从业人员有关的安全生产事项的。④特种作业人员未按照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而上岗作业的。

4.安全设施设计、施工、验收、使用等方面的法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止建设或者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①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没有安全设施设计或者安全设施设计未按照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的。②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的施工单位未按照批准的安全设施设计施工的。③矿山建设项目或者用于生产、储存危险物品的建设项目竣工投人生产或者使用前,安全设施未经验收合格的。④未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的。⑤安全设备的安装、使用、检测、改造和报废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⑥未对安全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的。⑦未为从业人员提供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防护用品的。⑧特种设备以及危险物品的容器、运输工具未经取得专业资质的机构检测、检验合格,取得安全使用证或者安全标志,投人使用的。⑨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生产安全的工艺、设备的。

5.危险物品、危险源、危险作业方面的法律责任

未经依法批准,擅自生产、经营、储存危险物品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或者予以关闭,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10万元以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10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可以并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①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未建立专门安全管理制度、未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或者不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的。②对重大危险源未登记建档,或者未进行评估、监控,或者未制定应急预案的。③进行爆破、吊装等危险作业,未安排专门管理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的。

6.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法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冬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违法所得万元上的,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不足5万元的,单处或者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导致发生生产安全事故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与承包方、承租方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7.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方面的法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未与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签订专门的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在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明确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或者未对承包单位、承租单位的安全生产统一协调、管理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

两个以上生产经营单位在同一作业区域内进行可能危及对方安全生产的生产经营活动,未签订安全生产管理协议或者未指定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

8.违反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的法律责任 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进行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没收违法所得,共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冒用安全生产许可证或者使用伪造的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按照此规定处罚。

安全生产许可证有效期满未办理延期手续,继续进行生产的,责令停止生产,限期补办延期手续,没收违法所得,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仍不办理延期手续,继续进行生产的,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转让安全生产许可证的,没收违法所得,处10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吊销其安全生产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接受转让的,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9.其他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①生产、经营、储存、使用危险物品的车间、商店、仓库与员工宿舍在同一座建筑内,或者与员工宿舍的距离不符合安全要求的。②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或者封闭、堵塞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

生产经营单位与从业人员订立协议,免除或者减轻其对从业人员因生产安全事故伤亡依法应承担的责任的,该协议无效;、对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个人经营的投资人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生产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不服从管理,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或者操作规程的,由生产经营单位给予批评教育,依照有关规章制度给予处分;造成重大事故,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重大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给予降职、撤职的处分,对逃匿的处15日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不具备本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经停产停业整顿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予以关闭;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吊销其有关证照。

(二)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法律责任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①对不符合法定安全生产条件的涉及安全生产的事项予以批准或者验收通过的。②发现未依法取得批准、验收的单位擅自从事有关活动或者接到举报后不予取缔或者不依法予以处理的。③对已经依法取得批准的单位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其不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而不撤销原批准或者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不予查处的。

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机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向不符合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颁发安全生产许可证的;发现企业未依法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生产活动,不依法处理的;发现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企业不再具备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件,不依法处理的;接到对违反规定行为的举报后,不及时处理的;在安全生产许可证颁发、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中,索取或者接受企业的财物,或者谋取其他利益的。

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求被审查、验收的单位购买其指定的安全设备、器材或者其他产品的,在对安全生产事项的审查、验收中收取费用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责令退还收取的费用;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对生产安全事故隐瞒不报、谎报或者拖延不报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煤矿安全法律规范规定的法律责任 1.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未经审查同意即擅自施工的法律责任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煤矿建设工程设计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必须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未经审查同意的,不得施工。”违反本条规定,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设计未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审查同意,擅自施工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止施工;拒不执行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2.煤矿安全设施和条件未经验收擅自投入生产的法律责任 从事煤炭生产必须具备基本的生产条件和安全条件,煤矿安全监察机关负责其中安全条件的审查。《煤矿安全监察条例》规定:“煤矿建设工程竣工后或者投产前,应当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其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验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人生产。”违反本条规定,煤矿建设工程安全设施和条件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擅自投人生产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止生产,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停止生产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

此外,煤炭生产许可证制度还要求,煤矿投人生产前,煤矿企业应当申请领取煤炭生产许可证,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煤炭生产。如果出现未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擅自从事煤炭生产的情况,就要追究法律责任。《煤炭法》第67条规定了擅自从事煤炭生产的行政责任,即责令停止生产,没收非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拒不停止生产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强制停产。伪造、冒用煤炭生产许可证的,应该从重处罚。可见,即使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对煤矿的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了验收、出具了验收合格的意见,也并不意味着煤矿就可以投人生产,必须在取得煤炭生产许可证后,办完工商登记手续,领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或者营业执照,才具有从事煤炭生产的合法资格。

3.安全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要求的法律责任 尽管经过验收合格,但验收合格并不能保证所有的安全设施和条件永远符合要求;而安全设施和条件永远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扛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保证和必要条件,因此,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对安全设施和条件进行经常的检查,如果发现煤矿矿井饰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防毒、防尘等安全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要求,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或者责令限期达到要求。

如果煤矿矿井通风、防火、防水、防瓦斯、防毒、防尘等安全设施和条件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的要求,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达到要求,逾期仍达不到要求的,那么,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应责令停产整顿;经停产整顿仍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决定吊销生产许可证,并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所谓“决定吊销”就是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的颁发部门应该执行吊销决定,配合办理有关手续。之所以“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是因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没有决定吊销采矿许可证的权利,决定权在地质矿产主管部门。

4.未使用专用器材设备的法律责任

煤矿生产的特殊性和危险性要求在作业中必须使用一些特殊的设备器材。《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26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作业场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作业,限期改正;有关煤矿或其作业场所经复查合格的,方可恢复作业:①未使用专用防爆电器设备的。②未使用专用放炮器的。③未使用人员专用升降容器的。违反本条规定,煤矿作业场所未使用专用防爆电器设备、专用放炮器、人员专用升降容器,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可以处3万元以下的罚款。此外,在煤矿作业场所,使用明火明电照明的,也按照上述办法处理。

5.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法律责任

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是为了保证煤矿安全,法律要求必须提取的专项费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对煤矿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的提取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对未依法提取或者使用的、应当责令限期改正。违反该规定,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6.使用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的法律责任

煤矿矿井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应该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不仅新进的煤矿矿井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应该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而且煤矿企业有义务保证在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一直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对此,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进行监察和查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矿井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使用。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立即停止使用,不立即停止使用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处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口

7.煤矿矿长不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和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操作资格证书上岗作业的法律责任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29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对矿长是否具有安全专业知识和特种作业人员是否取得资格证书进行检查,如发现煤矿的矿长不具备安全专业知识,或者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资格证书上岗作业,有权责令限期改正。经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顿;调整配备合格人员并经复查合格后,方可恢复生产。

8.分配未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的职工上岗作业的法律责任 煤矿企业分配职工上岗作业前未进行安全教育、培训,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处4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纪律处分。

9.煤矿作业场所的瓦斯、粉尘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标准的法律责任

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发现煤矿作业场所的瓦斯、粉尘或者其他有毒有害气体的浓度超过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作业,并将有关情况报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经煤矿安全监察人员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拒不停止作业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10.擅自开采保安煤柱,或者采用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决水、爆破、贯通巷道等危险方法进行采矿作业的法律责任

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发现煤矿擅自开采保安煤柱的,或者采用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决水、爆破、贯通巷道等危险方法进行采矿作业的,应当责令立即停止作业,并将有关情况报告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擅自开采保安煤柱,或者采用危及相邻煤矿生产安全的决水、爆破、贯通巷道等危险方法进行采矿作业,经煤矿安,全监察人员责令立即停止作业,拒不停止作业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决定吊销煤炭生产许可证,并移送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依法吊销采矿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此外,《煤炭法》第70条还规定,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一倍以上5倍以下的罚款。

11.煤矿矿长或者其他主管人员的违章行为的法律责任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44条规定了煤矿矿长或者其他主管人员特殊的违章行为有以下几种:

(1)违章指挥工人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2)对工人屡次违章作业熟视无睹,不加制止的。工人有义务遵守作业规程,但矿长和其他主管人员有义务督促工人遵守作业规程,如果发现工人屡次违章作业而熟视无睹,不加以制止,也是违犯法律的行为。

(3)对重大事故预兆或者已发现的事故隐患不及时采取措施的。在煤矿和其他矿山生产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重大事故预兆和事故隐患有:①冒顶、片帮、边坡滑落和地表塌陷。②瓦斯爆炸、煤尘爆炸。③冲击地压、瓦斯突出、井喷。④地面和井下的火灾、水灾。⑤爆破器材和爆破作业发生的危害。⑥粉尘、有l毒有害气体、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害物质引起的危害。此外,还包括使用机械电气设备、排土场、矸石山、尾矿库和矿山闭坑后可能引起的危害。《煤炭法》第41条规定,在煤矿井下作业中,出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并无法排除的紧急情况时,作业现场负责人或者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当立即组织职工撤离危险现场,并及时报告有关方面负责人。矿长和其他主管人员对工会、职工反映的明显重大事故隐患和解决问题的建议,必须及时做出处理决定。《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23条还要求煤矿制定事故预防和应急计划,制定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的措施并严格贯彻落实情况,对此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进行监督。

(4)拒不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安全监察指令的。上述4条是针对煤矿企业的领导人员的特殊行为进行的规定。事实上,煤矿矿长或者其他主管人员的这些行为,往往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原因和条件。对于这些行为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有权给予警告;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责任者的刑事责任。

12.拒绝、阻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的现场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隐瞒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其他安全问题的法律责任。

《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32条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人员履行安全监察职责,向煤矿有关人员了解情况时,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提供虚假情况,不得隐瞒本矿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其他安全问题。也就是说配合检查、如实提供真实的情况、不隐瞒安全事故隐患是煤矿及其有关人员的义务。《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45条规定,煤矿有关人员拒绝、阻碍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及其煤矿安全监察人员现场检查,或者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隐瞒存在的事故隐患以及其他安全问题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撤职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

13.阻碍煤矿事故调查处理的法律责任

煤矿发生事故后,有关人员应该如实报告事故情况,配合事故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处理。《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第46条规定,煤矿发生事故,由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上1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①不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煤矿事故的。②伪造、故意破坏煤矿事故现场的。③阻碍、干涉煤矿事故调查工作,拒绝接受调查取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三、煤矿安全生产中常见的刑事犯罪行为

(一)重大责任事故罪

重大责任事故罪是《刑法》第134条规定的罪名,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由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工作,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个违法行为是否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任何犯罪都有主体。重大责任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有范围的限制,即只限于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职工。这里所说的职工,可能是合同制工人,也可能是具有国家人事干部身份的其他人员,包括普通职工和单位的各级领导、管理人员。总之,只要是在企业、事业单位从事各种职务行为者就可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这里的企业、事业单位并无所有制或组织形态的限制。

2.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有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过失的主观恶性比故意的主观恶性小。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对所发生的后果而、言,但对于违反规章制度的则是明知故犯。如果不是过失而是故意,则会构成破坏罪,如破坏交通设备罪、破坏电力设备罪、破坏易燃易爆设备罪等。

3.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重大责任事故罪侵犯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其犯罪客体。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不特定多数人是指该犯罪行为不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财产的,其严重后果往往是行为人本人也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4.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它说明了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实施的以及犯罪行为造成了什么样后果等事实特征,也就是危害行为、危害后果、因果关系,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

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该罪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所谓“违反规章制度”,就煤矿安全来说,不仅包括违反国家的法律、行政法规中有关煤矿和矿山安全的规定(如煤炭法、矿山安全法和其他有关煤矿安全的法律、行政法规),而且包括违反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人民政府规章、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中有关煤矿和矿山安全的规定(如国家安全标准、行业安全标准、煤矿安全规程和行业技术规范),甚至包括违反煤矿企业根据自己的特殊情况和经验教训制定的安全作业规范和制度。没有违反规章制度而发生的事应当属于自然事故、技术事故、意外事故或者不可抗力事故。所谓“发生重大伤亡”是指死亡一人以上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情况。所谓“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是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的,或者经济损失虽不足规定数额,但情节严重,使生产、工作受到重大损害的。

没有发生重大伤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属于一般责任事故,不构成重大责任事故罪。

对重大责任事故罪的处罚,刑法第134条做了规定,即只要构成犯罪,就可以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二)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是《刑法》第135条规定的罪名,是指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其直接责任人员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个违法行为是否构成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犯罪主体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工厂、矿山、林场、建筑企业或者其他企业、事业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直接责任人员是对事故隐患负有采取防范或消除措施的人员,一般情况下是指负有特定职责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或.领导人员。这里的企业、事业单位并无所有制或组织形态的限制。

2.犯罪主观方面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对所发生的后果而言,对于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规定,而且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则是明知故犯。以

3.犯罪客体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侵犯了公共安全,公共安全是其犯罪客体。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不特定多数人是指该犯罪行为不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财产的,其严重后果往往是行为人本人也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4.犯罪客观方面 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劳动安全设施不符合国家规定,经有关部门或者单位职工提出后,其直接责任人员对事故隐患仍不采取措施,因而发生重大伤亡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行为。该罪也是发生在生产、作业过程中。前述对“发生重大伤亡”、“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界定也适用于本罪。没有发生重大伤亡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不构成重大劳动安全事故罪。

对重大安全事故罪的处罚,刑法第135条做了规定,即只要构成犯罪,就可以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特别恶劣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三)危险物品肇事罪

危险物品肇事罪是《刑法》第136条规定的罪名,是指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运、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一个违法行为是否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犯罪主体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从事生产、储运、运输、使用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人员

2.犯罪主观方面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是过失。所谓过失是指行为人对所发生的后果而言,对于违反危险物品的管理规定,则是明知故犯。3.犯罪客体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客体是公共安全。所谓公共安全是指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不特定多数人是指该犯罪行为不是针对特定的个人或者特定的财产的,其严重后果往往是行为人本人也无法预料和控制的。

4.犯罪客观方面 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爆炸性、易燃性、放射性、毒害性、腐蚀性物品的管理规定,在生产、储运、运输、使用中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没有发生重大事故,造成严重后果的,不构成危险物品肇事罪。

对危险物品肇事罪的处罚,刑法第136条规定,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第三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第二章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概述

了解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政治制度

掌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掌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我国的选举制度,熟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经济制度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我国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熟悉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章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开办与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分类,掌握旅行社的经营范围。

第二节旅行社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及设立旅行社的程序,熟悉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旅行社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旅行社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四章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

考试内容:

第一节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及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应当具备的条件;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及程序;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与导游证的联系与区别;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和等级考核制度内容。

第二节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调整或变更接待计划权;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申请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掌握导游人员必须履行的九项法定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五章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的概念、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内容。

第六章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出入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掌握其有效证件的管理机关,熟悉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法定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第二节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熟悉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

第三节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熟悉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中的人员检查,熟悉交通工具检查、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七章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交通概况、旅客航空运输法律规定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熟悉我国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掌握行李运输凭证,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的责任,了解承运人责任的免除事项减轻规定,熟悉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企业义务的含义,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及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八章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业治安管理及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了解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熟悉我国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熟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卫生许可证制度、食品标识管理;了解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规定,了解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员及其职责,掌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掌握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第九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使考生树立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等级划分及其管理,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范围,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熟悉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

第二节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

掌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了解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第十一章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处理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自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了解旅游投诉与民事诉讼、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掌握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的有关内容。

第二节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的管辖原则;掌握旅游投诉的级别管辖、地域管理。

第三节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熟悉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及特征,掌握旅游投诉受理、处理的程序、内容和形式。

第十二章福建省地方性旅游法规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省地方性旅游法规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了解旅游发展的有关规定;熟悉旅游者的权利义务;掌握旅游管理的相关内容。

第四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总体目标:

通过本科的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精通业务知识、熟悉政策法规称职的导游人员。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

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宪法概述

熟悉宪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制度

掌握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 经济制度

熟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掌握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掌握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合同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与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以及违约责任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合同法概述

掌握合同的概念,熟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熟悉订立合同主体的资格,掌握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要约及要约邀请、承诺以及格式条款等相关内容。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和履行

熟悉合同的效力和合同的履行等相关内容。

第四节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掌握合同变更和合同转让等相关内容。

第五节 违约责任

掌握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可抗力等相关内容。

第四章 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设立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的旅游业务。

第二节 旅行社的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和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掌握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条件,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 旅行社的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 旅行社的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对旅游者权益的保护等相关内容。

第五章 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和程序,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等级考核制度和出境游领队证管理制度等内容。

第二节 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掌握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六章 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 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相关内容。

第七章 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熟悉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权利义务及其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有关制度。

第二节 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熟悉外国人入出国境权利义务及其限制。

第三节 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掌握对出入境人员的检查,熟悉运输工具及人员的检查,掌握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八章 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交通、旅客航空运输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 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掌握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和行李运输凭证,了解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和托运行李的责任,熟悉承运人对延误旅客、行李运输的责任及其免除减轻规定,了解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 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有关安全的规定,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和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了解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九章 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掌握食品卫生的概念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了解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卫生许可证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食品标识管理,掌握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 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了解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

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规定,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

第十章 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设立,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 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掌握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熟悉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熟悉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熟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和处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等相关规定。

第二节 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管辖的概念、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节 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掌握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和条件、受理的程序,掌握旅游处理的程序等相关内容。

第五篇: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重点

1.教育政策

教育政策是一个政党和国家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教育发展目标和任务,依据党和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基本任务、基本方针而制定的关于教育的行动准则。

2.教育路线

教育路线是社会发展教育事业所采取的基本准则。

3.教育方针

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提出的教育工作发展的总方向。

4.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是有关教育方面的法律、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的总称,也是对人们的教育行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行为规则的总和,是现代国家管理教育的基础和基本依据。

5.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 *保障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维护与保障教育事业发展的功能。(基本功能)

*规范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某种标准与范式,起着某种规定性的作用。教育政策、法规的规范性主要体现在:其一,指引作用。其二,评价作用。

*激励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客观上起着一种激励、鼓舞、促进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作用。

P25

*制约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与法规有着限制或禁止某种教育行为的作用。

*管理性功能:是指教育政策、法规对教育工作具有管理的作用。

结论:教育政策、法规的功能在整体上具有双重性特征,即有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之分。认识功能的这种分野,一方面有利于执行政策、法规时尽量趋利避害,张扬正面功能,克服负面功能,另一方面则需要更多地反思政策、法规本身,促进政策、法规的完善。

6.教育政策、法规的体系结构(纵横结构)P30~P36

7.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联系 其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规都是国家管理教育的重要手段,都是在教育活动中应予遵循的行为准则与行为依据。

其二,一般说来,教育法规,尤其是教育法律,建立在教育政策的基础之上,成熟稳定的教育政策会被立为教育法律。

其三,教育政策的实施需要“法”的保障。只有合法化的教育政策才能成为真正可供遵循、实施的政策,同时,政策实施的全过程都要依法进行。

其四,教育政策的制定应以法律为依据,法律规定了政策不可涉及的具体内容。*区别(P41)1.基本属性不同。

2制定的机关和约束力不同。3制定的程序不同。4表现形式不同。5实施方式不同。

6稳定程度和调整范围不同。7公布的范围不同。

*对教育政策与法规的关系的把握

1制定与实施教育法规应以教育政策为指导。2教育政策的落实应以教育法规为保障。

3推行教育政策不能超越教育法规所规定的范围。

8、以人为本

1.“以人为本”的基本含义

第一:社会的发展是以“人”为本而不是以“物”为本。(物:物质财富)第二:“以人为本”中的“人”是总体意义上的人,是社会全体人员。(而不是少数人)第三:“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它凸显人本身的尊贵与重要,强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本质和依据,强调尊重人、依靠人、解放人、为了人。

2“以人为本”的教育 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应该定位在以受教育者为本。第二:“以人为本”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受教育者的教育。

第三“以人为本”的教育事业应该为受教育者的发展提供一种有质量的教育。(P48)

9、科学发展(P48)

10、教育的公共性(P51)

教育的公共性体现在如下三个具体特征

第一,国家通过教育政策、法规等手段主导教育发展的进程,无论是公立教育还是私立教育都在国家的政策法规调控之下,只是在经费提供、师资管理等具体管理措施和干涉程度上在公立教育和私立教育之间有差别。

第二,教育发展利益的社会共享。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于促进公共利益的扩大,提升公共生活的质量。

第三,教育培养具有公共理性和参与公共事务意识的公民。以此来保全和增加公共利益,维持社会规范。

11、教育政策执行

教育政策执行是一种将教育政策精神与内容转化为现实效果,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动态行动过程。

12、教育政策执行在教育政策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政策执行是实现教育政策目标的决定性环节。*教育政策执行是对教育政策实行检验的根本途径。*教育政策执行也是教育政策生命过程中的中介环节。

13、教育政策评价 所谓教育政策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教育政策运行的全过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分析与判断,总结政策运行的成绩和经验,揭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为修订和完善教育政策,并为实现教育政策的更良性运行服务。

14、教育政策的效率=教育政策的效益 除以 教育投入。

15、教育政策运行的成本:

1交替成本:新旧教育政策交替时所必须花费的成本。

2执行成本:新政策贯彻执行时所必须花费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总和。3时间成本。

26、教育政策评价标准

*发展性标准。

*效益标准

*效率标准。

*教育政策回应度

17、教育政策回应度

教育政策执行后满足政策目标群体的程度。(以此衡量一项教育政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尤其是对人们的心理影响。)

18、教育政策监控的含义

教育政策监控是教育政策监督与控制的合称。它是指教育政策监控主体,依据一定的教育法规或制度,对教育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价及终结活动进行监督、调整和控制的过程。

19、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类型与方式 *立法机关监督

*行政机关监督:行政机关(这里主要是指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为实现教育行政执法职能和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在职权范围内对有管辖权的下级教育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以及平行的有关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是否遵守教育政策与法规和其他行政管理决定进行的监督。

*司法机关监督。

*政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赋予国家机关以外的各种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以权利,通过一定的形式和途径,实施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行为。

20、教育法制监督的含义

*在广义理解上,教育法制监督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体作为监督主体,对监督对象(有关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管理教育的活动进行合宪、合法、合理性的评价,并对违法行为加以纠正的行为。*狭义的教育法制监督是指专司教育法制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教育立法、教育司法和教育执法活动的监督。

21、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所发生的法律效力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力度,“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是对于国家权力的行使者—包括教育管理行政部门在内的有关行政机关—的权力行使缺乏强有力的监督。

*三是社会力量对教育政策与法规实施状况的监督作用较弱。

*四是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缺乏一定的力度和深度,显得薄弱。

22、加强政策监控与法制监督的建议

*第一,进一步加大国家权力机关对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力度。*第二,进一步理顺各种监督主体关系,强化监督机制。*第三,进一步发挥好社会监督的作用。

*第四,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教育政策监控与教育法制监督的理论研究。

23、《教育法》规定了我国教育的基本制度(P126)

*学校教育制度。

*义务教育制度(九年制义务教育制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制度。

*国家教育考试制度 *学业证书制度和学位制度。

*扫除文盲制度。*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24、教育督导制度和评估制度

*教育督导制度是指教育督导部门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进行视察、监督、评价、帮助和指导的行政管理制度。

*教育评估制度是指根据既定的目标,确定相应的目标,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通过系统的信息收集和定性、定量分析,依据客观的价值标准,对教育系统的功效和工作态度做出评议和估价的态度。

25、我国不同时期的教育方针(P117)

26、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基本权利与义务。(P127)

受教育者(学生)的权利与义务。(P128)

27、《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

*义务教育的内涵: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

*特征:第一,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统一性和公平性。

第二,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

第三,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普及性。

第四,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公益性。

第五,我国的义务教育具有免费性。

28、义务教育的基本任务:提高教育质量。(P147)

29、素质教育:是指依据教育方针和“以人为本”的指导原则,以全面提高公民素质为主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目标(根本要求),为学生体魄健全发展,为社会和谐发展服务的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提出来的)

下载2014矿业政策与法规考试总结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4矿业政策与法规考试总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考试版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作业(1-2章) 一、填空题 1.教育法律是由拥有立法权力的国际权力机关依照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有关教育领域的规范性文件。 2、教育政策是负有鉴于法律或行政......

    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重点总结

    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 一、法规的含义 法规是指国家立法机构和政府行政机关为规范社会秩序和实施有效的社会管理而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着正式的法律、国务院行政......

    新闻政策与新闻法规总结[合集五篇]

    1 2011年10月26日 ,近日,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管理的意见》,提出从2012年1月1日起,34个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要提高新闻类节目播出量,同时对部分类......

    2012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2012年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科目的考试,考察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运用和执行社会工作法规与政策的能力。考试内容 一、 社会政策的特点......

    幼儿教育法规与政策概论_考试必备5篇范文

    填空题 1、国家实行学期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 2、《未成年人保护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3、《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

    文化政策与法规

    如何通过政策法律促进我国演出娱乐市场健康发展答:一、完善娱乐市场市场体制建设政策法律(1)制定、确立深化娱乐市场诚信制度建设的政策法律。通过政府管理、行业参与、学术支......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期末模拟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格2分,共32分) 1.教育法律是反映(广大人民利益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和教育规律的一种规范。 2.幼儿园应当对教师的(政治思......

    2015政策与法规2

    2015年导游资格考试模拟题及答案《政策与法规》6 一、填空题 (一)根据《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导游人员是指取得导游证,接受旅行社委派,为旅游者提供(向导)、(讲解)及相关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