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策与法规复习题
/政策与法规复习题
(一)单选题
1张某委托李某找甲旅行社经理赵某及计调孙某协商,协商一致后,李某替张某与甲旅行社签订“华东五 市六日游,合同,代理签订此合同的代理人是()
A张某
B赵某
C孙某
D李某 2下列情形中,属于不可抗力的是()
A 2003年的非典时期 B 导游员丢失游客证件
C景点正在维修
D车行驶过程中轮胎爆炸
3某宾馆销售处以宾馆的名义与某单位签订了客房租期合同,规定从开业时起出租10套客房给该单位。此合同因无效()
A内容违法
B超越经营范围 C行为人不具有相应的资格
D违反社会公共利益
4旅游者王某在旅游合同签订后,出发前,与旅行社甲协商,将住三星酒店改为住四星级酒店,此行为是()A旅游合同的部分转让
B旅游合同的权利转让 C旅游合同的义务转让
D旅游合同的变更
5有的商店以店堂告示的形式告知顾客“折扣商品,一经售出,概不退还”,这属于无效条款,以为它主要是违反了()原则
A平等
B自愿
C公平
D诚实信用 6下列情形中()为情形
A甲向乙发出要约,请乙在3天内答复,乙在收到要约的第2天向甲作出完全同意的答复。B甲向乙发出要约,请乙在3天内答复,乙在收到要约的第2天将修改的要约发给甲。C甲向乙发出要约, 请乙在3天内答复,过期视为承诺,乙未能如期答复。
D甲向乙发出要约, 请乙在3天内答复,乙在收到要约的第4天向甲作出完全同意的答复。7甲旅行社由于火车站不能提供卧铺票而对旅游者造成违约,()应当向旅游者承担责任。A甲旅行社
B火车站
C甲旅行和火车站
D甲旅行社或者火车站
8某大学生在自动售货机上投币1瓶“康师傅”冰红茶,该大学生与自动售货机订立合同大的形式为()A合同形式
B书面形式
C 推定形式
D默示形式
9王某与饭店采用饭店提供的格式条款订立了合同,由于对格式条款的理解不一发生了争议,此时,应当()解释 A本着公平的原则予以
B做出不利于饭店一方的C按照通常理解予以
D做出有利于饭店一
10在合同法的基本原则中,()构成了合同关系的前提和基础.()A自愿原则
B平等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11由于旅游者原因造成自身延期随团旅游,价格上涨时按()执行,价格下降时按()执行.()A原价格,新价格
B新价格,原价格
C原价格,原价格
D新价格,新价格
12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或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A当事人
B第三人
C债权人
D债务人 13某当事人迟延履行合同后发生不可抗力导致合同无法履行,当事人()A不可抗力,不承担责任
B不可抗力,责任得以减轻 C不能免除责任
D责任双方承担
14某国内旅行社收取旅游者的预付款3000元,后因旅行社的原因不能成行,且没有提前3天通知旅游者甲,按照《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赔偿试行标准》规定,旅行社应当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旅游者甲已交预付款()的违约金
A300元
B450元
C600元
D900元
15甲旅行社在其格式劳动合同中约定:导游员在受聘期间受伤,患病,本旅行社概不负责。导游员张某已经在该合同上签字。该合同条款()
A不一定有效
B只对一方有效
C对双方都有效
D无效
16沈阳某旅行社向北京某汽车公司购买了5辆大客车,但合同对付款地点没有约定。如果发生争议,依据合同法规定,沈阳某旅行社付款给北京某汽车公司()A可以自由选择履行地点
B可以不履行 C应该在沈阳履行
D应该在北京履行 17关于债权债务转让说法正确的是()
A所有的债权都可以转让
B转让债权需要经过债务人同意
C转让债务需要进过债权人同意
D一方当事人出现合并分立,债权债务消失 18下列关于违约金说法正确的是()
A违约金以惩罚为主,补偿性为辅 B违约金以补偿性为主,惩罚性为辅 C守约方可以同时选择违约金和定金条款 D守约方只能选择违约条款,不能选择定金条款
19旅行社在与旅游者签订合同时,利用一些旅游者对旅游知识的缺乏欺诈旅游者的行为,违反了合同法的什么原则()
A平等原则
B自愿原则
C公平原则
D诚实信用原则 20下列关于合同订立主体资格的说法,正确的是()
A10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属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B完全行为能力人必须年满18周岁
C限制行为能力人可以订立与其能力相适应的旅游合同 D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也可以独立订立合同
21某宾馆按照某旅行社的委托招徕游客,并与游客签订了合同,如果引起纠纷后,应当承担责任的是()
A宾馆
B旅行社
C宾馆和旅行社
D保险公司
22某旅客与旅行社签订了两人的旅游合同,但在出发前,发现他们带上了一位小孩,旅行社没有提出异议,请问,此种情形属于合同的()
A口头形式
B书面形式
C推定形式
D默式形式
23某旅行社组织某旅行团到埃及旅游,游轮由于天气原因无法前往埃及,改变航道去了希腊。该旅行社的做法违背了合同的()
A全面履行原则
B公平原则
C公平原则
D自愿原则 2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订金和预付款都具有担保作用
B一方违约无论是定金还是预付款都要加倍返还 C预付款加倍,定金不加倍 D 定金加倍,预付款不加倍
25我国民法规定,公民的民事权利自()时就已经具备
A公民出生
B公民年满10周岁
C公民年满16周岁
D公民年满18周岁 26转让实质就是()
A合同主体的改变
B合同客体的改变
C合同内容的改变
D全部法律关系的改变
27.2005年9月1日,甲乙两人在街头偶遇,甲对乙说:“我要去旅游,你借我1000元吧?”乙说:“ 没 题,但是得等我10号发工资后。’对于甲乙之间的合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合同成立且生效
B合同成立但不生效
C合同不成立也不生效
D合同为附条件合同
28甲的儿子患重病住院,急需用钱又借贷无门,乙趁机表示愿意借给2000元,但半年后需加倍偿还,否 则以甲的房子代偿,甲表示同意。依据合同法规定,甲乙之间的借款合同()A因显失公平而无效
B因显失公平而可撤销 C因趁人之危而无效
D因趁人之危而可撤销
29甲乙原是两个旅行社于2001年11月合并成立股份有限公司丙。甲在合并前向丁银行贷款35万元没还,但也没告诉乙。请问这笔贷款应该()
A由甲偿还
B甲乙分摊
C由丙偿还
D丁自己负责
30甲旅行社于2002年3月分立为乙丙两个独立的法人旅行社,此前,他们和多家旅行社的业务费用因多 种原因尚没有清结,请问,如果甲欠有其中某旅行社费用的话,该旅行社应该()A要甲清偿
B要乙清偿
C要丙清偿
D乙丙共同清偿 31关于可撤销合同论述不正确的是()A并非一开始就无效
B当事人知道撤销事由,3个月不行使撤销权的撤销权消灭 C双方当事人都不提出撤销的,合同依然有效 D同样产生法律效果
32旅游者在商店看中了一双皮鞋,店主卖价为100元。经过讨价还价,旅游者最后以80元买到这双皮鞋。成交时,旅游者是()
A要约人
B受要约人
C要约人和受要约人
D要约人或受要约人 33不可抗力发生后()负有防止损失扩大的义务
A违约方
B非违约方
C当事人双方
D遭遇不可抗力一方当事人 34目前,外商投资旅行社在中国不可以经营的旅游业务有()
A入境旅游
B出境旅游
C国内
D 以中外合作的方式设立 35国内旅行社甲因组团人数不够,将已交报名费的3名旅游者转给乙旅行社,甲旅行社必须()此转让才有效
A在约定出发日前5天书面通知旅游者 B在约定日前7天书面通知旅游者 C经2名旅游者书面同意 D经3名旅游者书面同意
36旅行社组织某著名景点风光游,景点门票没人100元,导游费为每人20元,但旅游团到达景区后,因 景点原因未能游览风光,旅行社对每名游客应当()A不承担赔偿责任
B应退还费用和赔偿的违约金共110元 C应退还费用和赔偿的违约金共132元 D应退还费用和赔偿的违约金共144元
37导游员在带团游览中增加服务项目需要加收费用的应当()A征得旅游者同意
B口头通知旅游者 C书面通知旅游者
D事先征得旅游者同意
38李某在随团旅行过程中因旅行社过错造成其经济权益损失,李某向质监所请求用保证金赔偿的 时效期限为()天
A7
B30
C60
D90 39旅行社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时,由于其过错造成旅游者或其他有关部门的人身伤害或损失,旅行社()A承担赔偿责任
B不承担责任
C承担民事责任
D承担行政责任
40某旅行社安排的旅游活动及服务档次与合同不符,造成旅游者经济损失,应退还合同金额与实际花费 的差额,并赔偿()
A差额的两倍
B同额违约金
C10%的违约金
D20%的违约金 41旅行社有下列行为,属于超范围经营()A国际社经营国内业务 B国际社经营入境业务
C外商投资旅行社经营边境旅游业务 D国际社经国家旅游局批准经营港澳游业务
42关于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规定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国际旅行社经营入境旅游业务应缴纳60万元人民币 B国内旅行社每设立一个分社增交5万元
C向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缴纳的质量保证金属于旅行社所有
D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管理质保金期间产生的利息全部退还给旅行社 43旅行社保存入境旅游档案期限最低为()
A1年
B2年
C3年
D4年
44导游李某带团赴厦门旅游,返程期间因住宿问题与旅游者发生争执,一气之下擅自离团返沈,造成该团 无人负责,对旅游者滞留期间所支出的食宿等直接费用应由()A张某承担并赔偿全部旅游费用30%的违约金 B旅行社承担并赔偿全部旅游费用20%的违约金 C旅行社承担并赔偿全部旅游费用30%的违约金 D旅游者也有过错,有旅游者与张某共同承担
45旅行社设立分社应具备的条件之一是年接待旅游者的人次达到()
A5万人次以上
B10万人次以上
C15万人次以上
D20万人次以上 46旅行社根据业务经营和发展的需要,可以设立()
A办事处
B代表处
C法人分社
D营业部
47甲旅行社与乙旅行社在履行合同都没有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对此,违约责任()A双方当事人都不承担
B双方当事人应平均分担 C双方当事人都应承担责任
D先违约的一方承担 48我国的《旅行社管理条例》是()
A法律
B行政法规
C部门性法规
D地方性法规
49受到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处分的,该旅行社的行政主管单位和法定代表人()内不得在申办旅行 社
A1年
B2年
C3年
D5年 50开办旅行社,首先要取得()
A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的营业执照
B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 C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D税务登记证 51中外合资经营旅行社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
A250万人民币
B400万人民币
C500万人民币
D600万人民币 52旅行社租用营业场所,则该营业场所租凭应在()以上
A6个月
B1年
C2年
D3年 53根据《旅行社管理条例》规定,旅行社同其设立的分社应当实行()统一 A人事、财务、组团、导游
B管理、财务、导游、线路 C财务、招揽、接待、线路
D管理、财务、招揽、接待 54国内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和国际旅行社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分别为()
A2年、3年
B2年、2年
C3年、3年
D3年、2年
55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的注册资本分别不得少于()A250万元和30万元
B150万元和60万元 C100万元和60万元
D150万元和30万元 56张某欲申请在沈阳市设立国内旅行社,应当报()审核批准 A沈阳市旅游局
B辽宁省旅游局 C国务院
D国家旅游局
57辽宁省一家国际旅行社需要变更经营范围,应当经()后到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办理变更登记手续 A国务院
B国家旅游局
C辽宁省旅游局
D沈阳市旅游局
58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未佩戴导游证,经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而拒不改着,可以给予()处罚 A400元以下罚款,扣4分
B400元以下罚款,扣2分 C500元以下罚款,扣4分
D500元以下罚款,扣2分
59按照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规定,旅游局可以一次扣除导游人员8分情形为()A向旅游者兜售物品的 B欺骗旅游者消费的
C在导游活动中擅自终止导游活动的 D在导游活动中向旅游者索要消费的 60导游人员有()行为时,旅游业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暂扣其导游证3至6个月
第二篇: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复习题
学前教育政策与法规复习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园所管理系统主要包括()
A.微观系统和宏观系统B.宏观系统和组织系统 C.组织系统和条例系统D.环境系统和微观系统
2.在挑选教师时,只看重外在的、技能技巧方面的因素,而忽视对学习能力、个性特点 与科学性的选择标准,体现了()
A.选人方法的片面性B选人标准的偏差性 C.录用人选的绝对性D.选人态度的错误性 3.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任务是()
A.合理用人B.培养人 C.调动员工积极性D.优化组合
4.个人或组织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这叫做()A.计划 B.决策 C.组织D.控制 5.战略决策是解决()
A.干什么B.为什么干 C.干得如何".D.怎样干 6.园所管理的总结阶段的特点是()A.计划 B.探索规律 C.研讨D.检查
7.园所组织的管理目标可分为政治目标、经济目标等,这种分类是按照()A.层次B.性质 C.时间D.活动内容 8.组织文化的核心是()
A.组织价值观B.柔性管理 C.人本文化D.增强凝聚力
9.在园所班级工作管理中,利用班级内、外部资源,以获取管理效能的活动过程叫()A.效能管理原则B.全面管理原则 C.差异管理原则D.安全管理原则
10.管理方格理论将领导对生产工作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用坐标图来表示,这种理论的提出者是()A.布莱克和莫顿B.布莱克和施米特C.莫顿和施米特 D.施米特和坦南鲍姆 11.权力影响力主要由下列哪项构成()A.品格因素、资历因素、职位因素B.传统因素、职位因素、资历因素C.职位因素、才能因素、知识因素D.资历因素、职位因素、知识因素 12.下面对教育行政的理论理解错误的是()A.教育行政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B.教育行政要遵循教育规律对教育事业进行专业化管理 C.教育行政和国家行政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D.教育行政具有较强的专业性 13.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性质是()A.议政分离制B.议政合一制 C.决策单一制D.议政混合制
14.教育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根据法学原理,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一个互相 协调、完整统一的整体,叫做()A.教育政策B.教育体系 C.教育制度D.教育法规体系
15.学前教育规划如果按规划对象的时间来分,有长期、中期、短期规划。一般来说, 长期规划通常为()
A.1年B.3年C.5年或10年D.20年
16.学前教育规划的表述形式通常有下面几个组成部分,分别是()
A.文字部分和图表部分B.图形部分和数据部分 C.数据部分和图表部分D.文字部分和数据部分
17.由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关于学前教育事业继续坚持“两条腿走路”发展方针的文件是()
A.《关于幼儿园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B.《学校系统令》
C.《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妇女运动决议案》
D.《托儿所组织条例》
18.中国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是:()
A.幼稚园
B.蒙养园
C.蒙养院
D.儿童院
19.为全面改革旧教育、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学前教育新体系奠定基础的是:()
A.《幼儿园暂行规程》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关于托儿所幼儿园几个问题的联合通知》 D.《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20.《<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规定的教师资格申请者必须具备的普通话等级为()
A.二级乙等
B.三级甲等
C.一级乙等
D.二级乙等
21.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经国务院批准颁发、比较系统的调整学前教育法律关系的规范法律文件,标志我国学前教育向法制化建设迈进的文件是:()
A.《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B.《幼儿园管理条例》
C.《关于企业办幼儿园的若干意见》
D.《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
22.()的颁布,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把握世界决策、顺应时代潮流、立足中国国情、体现人民意愿,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则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式文件。
A.《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B.《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C.《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D.《儿童权利公约》
23.关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主要职能说法错误的是()
A.提供公共制度
B.提供公共政策 C.提供全部资金
D.实施具体的公共服务 行为
2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正式公布实施的第一个学制是:()
A.《幼儿园暂行规程》
B.《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C.《幼儿暂行教学纲要》
D.《城市幼儿园工作条例(试行草案)》
二、多项选择题
1.园所管理在用人方面要运用一些用人策略,有()
A.用人的互补度B.用人的认可度 C.用人的信任度D.用人的透明度E用人的考察度 2.从决策的主体来划分,可以将决策分为()A.过程决策B.组织决策C.价值决策D.个人决策E.阶段决策 3.园所信息管理大致包括以下几个工作环节,有()A.获取信息-B.分析信息 C.传递信息D.反馈信息E.储存信息 4.园所保育工作管理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
A.清洁卫生管理B.日常生活管理 C.安全工作管理D.身心发展管理E.保健工作管理 5.在园所班级工作管理中,管理在班级工作中的意义,具体表现在()A.有利于班级教育工作的有序进行B.有利于教师教育工作水平的提高 C.有利于加强班级团结D.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 E.有利于增强班级凝聚力
6.我国现行幼教管理体制的不完善之处,突出表现在()
A.教育行政职能窄化B.条块分割,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C.投资渠道限于政府办学的单一渠道 D.存在资源短缺与严重浪费并存的现象 E.办园形式仍以正规的全日、寄宿为主,并且服务意识欠缺
三、填空题
1.学前教育多样化的发展趋势,表现在引进、消化、吸收各种教育理论,并出现多种 教育理论或____________并存。
2.在园所管理中,建立完备的条例系统从整体上来说,主要包括硬性制度的管理与____________ 的管理。
3.民主管理的目的就在于通过被管理者的____________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管理效果。
4.分层管理是一种利用____________实行分权,充分调动组织及其成员管理积极性的方法
5.家长工作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家长委员会的管理、____________的管理、个别家长的沟通与管理以及群体家长工作的管理。
6.在园所长的领导影响力中,对人的心理和情感产生深刻的影响作用因而维持时间 比较长久的影响力是____________影响力。
四、名词解释
1.管理幅度 2.文化 3.领导
4.权力方面的限制作用 5.依法治教
6.教育法的横向结构 7.义务性规范 8.授权性规范
9.狭义的法律责任 10.教育机构的章程 11.办学登记注册 12.国家教师制度 13.教育行政法规
五、简答题
1.学前教育管理学从哪几个方面研究学前教育现象? 2.园所组织设置的依据有哪些? 3.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4.办园体制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5.学前教育机构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特征有哪些?
6.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六、论述题
1.论述影响组织决策的因素及其管理对策。
2.论述教育督导的意义。
3.论述扰乱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主体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4.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学前教育自身特点,联系实际说一说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5.试析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
复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C
4.B
5.A
6.C
7.B
8.A
9.A 10.A 11.B 12.A 13.B
14D
15.C
16.A
17.A 18.C 19.A 20.D 21.B 22.C 23.C 24.B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BD 3.ABCDE 4.ABCE 5.ABD 6.ABCDE
三、填空题
1.教育模式 2.柔性制度 3.参与管理 4.组织层次 5.家长学校
6.非权力
四、名词解释
1.具体是指管理者能够进行管理的范围,也就是一个管理者能够管理几个部下的问题。
2.文化的含义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 的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是指社 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机构、礼仪制度和行为方式等物化的精神。3.就是指领导者充分行使自己的权力和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为下属提供优质 服务,从而促使下属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4.是指行政主体根据法律的规定,对行政客体或限制其行为或要求承担一定 的义务等权利作用。
5.依法治教:就是依照国家关于教育的法律法规来实施管理和发展教育。6.教育法的横向结构:是指按照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性质或社会关系的构成要素之不同,划分出若干处于同一层级的部门法,形成教育法调整的横向覆盖面。
7.义务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具有实际作为(或不作为)命令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的参与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者不准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8.授权性规范:指其“行为准则”要素中具有许可、免除、保障的性质,规定法律关系参加者在某种条件和情况出现时,必须做出或不做出某种行为的法律法规。
9.狭义的法律责任:是指法律关系主体实施了违法行为而必须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
10.教育机构的章程:是指为保证本机构正常运行,主要就办园宗旨、内部管理体制及财务活动等重大的、基本的问题,作出全面规范而形成的自律性基本文件。
11.办学登记注册:是指主管部门对申请者提交的申请设立教育机构的报告,应当进行审核。
12.国家教师制度:是指一国以法律设定和推行的教师制度的总称。通常由教师资格或许可制度、职务或 职称制度、任用制度、培训进修制度和奖惩制度组成。13.教育行政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为实施、管理教育事业,根据宪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五、简答题
1.学前教育管理活动;学前教育管理体制;学前教育管理机制;学前教育管理观念。
2.美国管理学家戴明提出的有关管理过程的理论。戴明认为:一切有过程的 活动都是由四个基本环节所构成,即计划、实施、检查和总结,这四个基本阶段构成了管理活动的一个周期口
3..幼儿园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答: 幼儿园教师对本班工作全面负责,其主要职责如下:⑴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国家规定的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幼儿的具体情况,制订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⑵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⑶与家长保持经常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⑷参加业务学习和学前教育研究活动;⑸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其检查和指导。
4.办园体制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有哪些?
答:办园体制改革应着重解决的问题有(1)强化政府提供学前教育的主导责任;(2)以公立学前教育机构为主导力量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和公平;(3)建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举办和发展公立学前教育的责任共担制。(4)建立财政优先、重点发展公立学前教育的保障机制;(5)着重建设公办幼儿教师队伍以确保公立学前教育有质量的普及;(6)引导并支持民办学前教育向多元化和公益性方向发展。5.学前教育机构与教育行政机关的法律关系特征有哪些?
答:特征有:主体的恒定性与隶属性;不平等性;法定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多元性。
6.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原则时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应注意的问题有:第一,在思想上使全体教职工充分认识保教结合的内涵,以及与自己工作的关系;第二,在工作安排上要体现保中有教,教中有保;第三,要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育人环境。
六、论述题
1.要点: 影响组织决策的原因有:(1)环境因素(2)决策者(3)组织(4)时间 管理对策有:(1)强化决策意识
(2)决策不是管理人的个人行为
(3)决策不是管理者的瞬间行为:(论述略)
2.要点:(1)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方针政策和法规贯彻落实的重要手段。(2)教育督导是转变政府职能,实现宏观管理的重要环节。(3)教育督导是保障教育目标实现的有机机制。
总之,教育督导作为现代教育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依法治教的手 段,也是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 发展的有效运行机制。
3.论述扰乱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主体及其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答题要点:
(1)结伙斗殴、寻衅滋事、扰乱学前教育机构教育教学秩序的法律责任主体是实施上述违法行为的公民,包括社会人员和学前教育机构的工作人员或者是其他单位的直接责任人员。其法律责任的承担为三类:一是危害后果和影响不大,由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直至行政处分;二是情节较重,影响恶劣,由当地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三是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2)破坏园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法律责任主体是实施这一违法行为的公民,法律责任的承担:根据情节轻重及危害后果,分别给予处理,具体执法机关及处理同前一行为所述。
(3)侵占学前教育机构的园舍、场地及其他财产的法律责任主体是实施这一违法行为的公民或是法人。法律责任的承担也分为三种情况:一是情节较轻的,由公安机关和教育部门,对直对直接责任者和有关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并责令退回侵占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园舍、场地和设备。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赔偿;二是对情节和危害后果较重,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由公安机关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并责令退回侵占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园舍、场地、设备或赔偿造成的损失;三是情节严重并构成犯罪的,司法机关分别依照盗窃罪、抢劫罪、抢夺罪、故意毁坏公私财物罪等罪名进行处理。
4.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结合学前教育自身特点,联系实际说一说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主要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题要点: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政府的学前教育职责主要包括:
第一,完善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合理规划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尤其是农村的学前教育存在诸多问题——许多地方乡镇财力限,难以支撑学前教育发展,必要的办学经费得不到保障;难以对教师队伍衽有效管理,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教学质量得不到保障;难以统筹安排教育资源,办学效益得不到提高。因此,为推进我国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政府部门需要进行合理规划,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保证学前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按时入学。
第二,落实教育政策法规,确保学前教育投入。教育经费是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基础,建立和完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学前教育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按照省级人民政府确定的定额标准,统筹安排生均公用经费并及时足额拔付,确保学校正常运转。
第三,加强学前教育行政管理,规范学前教育办学行为。统筹规划所辖范围内教育体制和办学体制的改革,理顺教育内部的关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制及运行机制;指导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统筹规划并指导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等。
第四,改善学前教育环境,完善学前教育体制。改善学前教育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改善办学条件,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5.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联系与区别。答案要点: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的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两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依存。
首先,学前教育法规是学前教育政策的定型化和规范化。其次,学前教育政策不仅指导着学前教育立法的过程,而且指导着学前教育法规的运行和实施,是学前教育法规的灵魂。第三,学前教育政策是制定学前教育法规的依据,学前教育法规是学前教育政策得到实施的保证。
学前教育政策与学前教育法规又有明显的区别:
⑴制定的机关不同。学前教育法规的制定是国家教育行政 机关。我国学前教育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⑵约束力不同。学前教育法规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依其层次级别的不同,在一定范围内具有普遍的约束力。学前教育政策则由党的领导机关制定的,它协调与总揽教育工作的全局,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其本身不具有国家意志和普遍的约束力。
⑶表现形式不同。学前教育法规制定后,通常以条文形式出现,而学前教育政策主要体现在党的代表大会所作的决定。⑷实施方式不同。学前教育法规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若不按法律规范作,就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而学前教育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靠党组织的领导干部、行政机关的公务员和工作人员作用的发挥,也靠党的纪律、宣传教育、思想政治工作激发人们的自主意识和主人翁意识自觉遵守,其强制力有一定的限度。
⑸稳定性不同。学前教育法规是比较成熟和定型化的学前教育政策,它不宜随意变动,具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学前教育政策则随着社会发展、教育工作形式和任务的变化而需要适时作出调整、修订,而且必须不断完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探索性和指导性。
⑹调整范围不同。学前教育法规一般就教育活动的根本方面和教育的基本关系加以约束和规范,其调整的范围比学前教育政策要小一些。学前教育政策的灵活性和及时性,决定了其调整的范围要更广泛,它可以及时渗透到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发挥其调节、导向作用。
第三篇: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复习题
2012《社会工作政策与法规》期末考试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下列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的答案序号填写在括号内。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B)其预期效力。A.等同于B.不同于C.大概等同于D.相当于
2.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C)关系。A.对等 B.相关C.对应D.非相关
3.社会救济的对象(A)任何缴费义务。
A.没有B.有部分C.视情况有 D.有时有 4.规范性文件(A)法律效力。
A.不具备B.部分具备C.具备 D.有时具备 5.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制定是一种(A)活动。
A认识B.实践C.思想 D.观念
6.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要符合事物的规律性,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这体现了(C)。A.利益原则 B.系统原则 C.可行性原则 D.连续性原则 7.社会政策法规制定程序的第三阶段是(C)。
A.目标确立B.问题界定 C.方案设计和预测D.方案抉择
8.社会制定政策法规过程中的方案抉择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是(A)。A.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法规目标 B.消耗政策法规资源尽可能少
C.体现基本国策,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D.实现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少
9.通过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可以预防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现象的滋长与蔓延,这种作用称为(D)。
A.补救性作用B.评价性作用 C.保证性作用D.预防性作用
10.社会政策法规实施中的协调,如在同一时间同时协调各种因素、各方面问题;或在同一层次之 2 间进行协调,一般称为(B)。
A.纵向协调B.横向协调 C.纵横交叉的综合协调D.全面有重点的协调 11.社会政策问题(C)社会公共问题。
A.等同于B.不同于C.来源于 D.大于 12.公民一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A)参加社会保险。A.必须 B.可以C.自愿 D.可以不 13.社会政策与法规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化(A)预防。A.可以B.不可以C.很难 D.必须 14.不属于瑞典模式的是(A)。
A.奥地利B.挪威C.瑞典 D.丹麦 15.“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属于(B)。
A.方面政策B.元政策C.具体政策 D.基本政策 16.政策法规制定程序的第一阶段是(B)。
A.目标确立B.问题界定C.方案抉择 D.方案设计
17.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这体现了预测的(B)。A.类比性原理 B.连续性原理 C.反馈性原理D.系统性的原理
18.国际劳工组织1952年通过的(C)被誉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社会保障国际宪章”。A.北欧五国社会保障公约B.国际劳工组织宪章C.第102号公约 D.第118号公约
19.不属于当前我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对象的有(C)。A退伍义务兵B.退役志愿兵C.现役军人家属D.军队离退休干部
20.对社会政策法规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及对政治价值的影响的可行性分析,属于(B)。
A.行政可行性分析B.政治可行性分析C.法律可行性分析 D.经济可行性分析 21.“于平凡处见奇伟”,属于(D)。
A.信息类比预测法B.信息分析综合预测法C.信息推导预测法 D.信息透视预测 4 法
22.有关社会福利政策与法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社会福利基金由政府财政支出
B.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C.福利对象无须履行缴费义务 D.福利给付无须进行个人财产和收入方面的调查 23.社会政策与法规基本的分析方法不包括(D)。A.定量分析法B.价值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D.信息综合分析法 24.社区工作的最高层次是(D)。
A.社区救助B.社区服务C.社区组织D.社区发展
25.下列有关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说法不准确的(D)。
A.有强烈的政治性 B.带有精神褒扬的倾向C.社会优抚的给付标准不低于或稍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
D.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不完善的
26.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A)。A.事前评估B.执行评估C.非正式评估D.事后评估 27.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与执行间的关系是(A)。
A.认识指导实践的关系B.平行的关系C.上下级的关系D.没有关系 28.社会政策的稳定性,与法律相比,(B)。A.社会政策较稳定B.法规较稳定 C.同样稳定D.无比较的可能
29.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这项社会政策与法规(C)。
A.没有效果B.具有潜在效果 C.具有象征性效果D.具有直接效果
30.(C)中首次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标志着社会政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A《伊丽莎白济贫法》B.《劳工章程》 C.《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D.《亨利济贫法》 31.关于社会保险的特点说法错误的是:(D)。A.非营利性 B.福利性C.强制性D.公平性
3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类型可以分为(B)。
A.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 B.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C.事前评估与事后评估评估
33.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判断必须以(A)。A.公共利益为重 B.集团利益为重 C.国家利益为重D.个人利益为重
34.“心有灵犀一点通”体现的是非逻辑决策方法中的(B)。A.直觉判断 B.灵感顿悟 C.事实推断 D.归纳演绎
35.社会保障政策属于(A)政策。
.执行评估与事后 D A.再分配性B.分配性C.公平性 D.国有性 36.“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属于(D)政策。A.方面政策 B.具体政策C.基本政策 D.元政策
37.北欧国家的福利政策法规保障了贫弱孤寡的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和惰性,这体现了社会政策与法规的(D)。
A.意外效果B.潜在效果C.象征性效果 D.附带效果 38.不属于社会政策问题特征的是(B)。A.公共性 B.严重性 C.相关性D.主客观统一性 39.下列不符合德尔斐法特点的是(D)。
A.匿名性 B.决策结果的统计特性 C.信息反馈沟通保持一定的独立性 D.具备深刻的理论逻辑论证
40.社会保障立法向国际化方向发展的标志是(A)。
A.北欧五国社会保障公约B.第101号公约 C.《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 D.《第102号 8 公约》
二 多项选择(每题至少有2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均不得分。)1.社会政策与法规自身运行规律包括(BC)。
A.社会发展规律B.社会政策与法规效力规律 C.社会政策与法规利益规律D.社会政策与法规效益规律E.社会政策与法规发展规律
2.社会政策与法规基本的分析方法是(ABC)。
A.定量分析法B.价值分析法 C.系统分析法D.利益分析法 E.信息综合分析法
3.关于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说法正确的是(BD)。
A.主要由社会捐助和募集,辅之以政府财政开支 B.主要由政府财政开支,辅之以社会捐助和募集C.救济对象与政府财政共同承担D.救济对象没有缴费义务 E.政府承担大部分,救济对象承担小部分
4.关于社会政策法规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说法正确的是(ABDE)。
A.其原因在于客观事物的变易性 B.其原因在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内在规定性C.转变不可预防D.转变可以预防 E.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5.政策法规预测按其范围划分,可分为(ABE)。
A.宏观预测B.中观预测C.长期预测D.短期预测E.微观预测 6.属于社会政策问题特征的是(ACD)。
A.公共性B.严重性 C.相关性 D.主客观统一性 E.系统性 7.工伤保险基金由(AB)构成。
A.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B.工伤保险基金的利息 C.职工个人缴纳的工伤保险费D.职工个人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的利息E.用人单位缴纳的工伤保险费的利息 8.社会保险具有如下特点:(BC)。
A.自愿性 B.福利性C.强制性 D.公平性E.补偿性 9.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引导功能主要体现为(ADE)。
A.明确目标 B.创造条件C.破旧促新 D.指导行动 E.统一思想
10.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类型可以分为(CD)。A.正式评估 B.非正式评估 C.内部评估 D.外部评估E.事前评估 11.社会制定政策法规过程中的方案抉择的标准是(ABCDE)。
A.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法规目标 B.消耗政策法规资源尽可能少C.体现基本国策,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D.实现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少E.实施过程中产生的副作用小 12.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遵循的原则有(ABCD)。A.利益原则B.系统原则C.可行性原则D.连续性原则 E.节约原则
13.关于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说法不正确的是(ACE)。
A.主要由社会捐助和募集 B.主要由政府财政开支,辅之以社会捐助和募集
C.救济对象与政府财政共同承担D.救济对象没有缴费义务E.政府承担大部分,救济对象承担小部分
14.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具有(BCDE)。
A.自愿性B.强制性C.给付性 D.社会性E.时间性和地域性 15.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功能有(ADE)。
A.促进功能B.强制功能C.平衡功D.调控功能E.引导功能 16.在方案抉择时要对社会政策法规方案进行(ABCDE)分析。
A.行政可行性 B.政治可行性C.法律可行性 D.经济可行性 E.技术可行性 17.属于瑞典模式的是(BCD)。
A.奥地利B.挪威C.瑞典 D.丹麦 E.德国 18.下列有关社会优抚政策与法规的说法正确的是(ABD)。
A.有强烈的政治性 B.带有精神褒扬的倾向 C.对象涉及全体国民D.社会优抚的给付标准不低于或稍高于当地群众的平均生活水平E.是我国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体系中最不完善的 19.关于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A.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是客观存在的
B.正效力向负效力转变的原因之一是客观事物的变易性C.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身内在的规定性可引 12 起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D.正效力向负效力的转变不可预防 E.等同于法律上效力范围的概念 20.属于当前我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对象的有(ABD)。
A.退伍义务兵B.退役志愿兵C.现役军人家属D.军队离退休干部 E.革命伤残军人
三、判断正误(以“√”表示正确,“×”表示错误)
1.(√)《西方国家法律制度、社会政策及立法》中首次使用社会政策的概念,标志着社会政策与法规进入现代阶段。
2.(√)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最初只涉及到社会优抚方面。3.(×)社会政策的适用范围,与法律相比,应该是小于法律。4.(√)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领域中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采用了事前评估。
5.(×)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没有实现它的目标,只是使人们相信政府是在关注着贫困问题的,13 这项社会政策与法规没有效果。
6.(×)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抉择的最基本标准是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7.(×)社会政策与法规制定与执行间是平行的关系。
8.(√)社区工作中最普通最广泛最直接的社会服务工作是社区服务。9.(×)福利对象以其对社会的贡献大小而定。10.(×)定量分析方法可以取代效用分析方法。
1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价值判断必须以公共利益为重。12.(√)率先采用社会保险政策的是德国。
13.(√)社会政策与法规优化的核心是社会政策与法规组织优化。
14.(×)终止由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所带来的某些服务,是指社会政策与法规本身的终止。15.(×)社会政策与法规评估的根本标准是效益标准。
16.(√)北欧国家的福利政策法规保障了贫弱孤寡的人们的生活,同时也助长了一些人的依赖思想和惰性,这是社会政策与法规的附带效果。
17.(√)在社会政策与法规执行过程中不停顿地进行控制,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解决。这一控制方式属于动态控制。
18.(√)社会政策与法规不适应新的形势,效力明显减弱,需要改变时,应该先立后破。19.(√)价值分析法核心内容是功能分析。20.(√)“构建和谐社会”属于元政策
21.(×)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22.(×)规范性文件具备法律效力。
23.(√)社会保险中权利和义务的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24.(×)“于无声处听惊雷”属于信息类比预测法。
25.(√)社区工作中最普通最广泛最直接的社会服务工作是社区救助。26.(√)社会救济基金的来源是主要由政府财政开支,辅之以社会捐助和募集。27.(√)社会政策法规的制定立足实际,易于落实,便于执行,体现了可行性原则。28.(√)政策与法规制定中方案抉择最基本的标准是最大限度实现政策法规目标29.(15)
√ 社会政策法规实施中同一时间同时协调各种因素、各方面问题横向协调。
30.(×)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可以预防一些违反政策法规现象的滋长与蔓延,这种作用称为补救性作用。
31.(√)公民一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必须参加社会保险。
32.(√)根据事物的过去和现在对事物发展的未来进行预测,体现了预测的连续性原理。33.(×)对政策法规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的可行性分析属于行政可行性分析。34.(×)社会政策法规的控制过程的三个步骤是对照-标准-纠偏。35.(×)社会政策法规只能由国家来制定和实施。
36.(×)政策和法规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要求人们按照政策法规的规定行事。37.(×)社会政策与法规以增进社会福利为理念依据。
38.(√)某社会政策与法规处于其正效力递减的时期,此社会政策与法规对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推动作用减小。
39.(×)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法制化开端于《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发布。
40.(×)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力等同于其预期效力。
四、简答题
1.社会政策问题有何特征?
答:1.社会政策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公共性。公共性是指政策问题是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要面对的,是在公共领域发生的。(2)相关性。相关性是指任何一项政策问题都有着横向或纵向的相关因素。政策问题的相关性提示人们在分析解决一个问题时,一定要注意它的连锁反应的影响。
(3)主客观统一性。政策问题主客观统一性是指政策问题是客观现象与主观认识的统一体。政策问题的客观性主要表现为,任何公共政策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状态,不是人们主观臆想或猜测出来的,但是又和人们的认知、理解、判断、价值观念等不可分割,从而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2.简述瑞典模式的含义与特征。
答:2.瑞典模式的价值取向不是享受福利的选择性,而是福利的普遍性,把社会权利作为提供福利 17 的核心依据,它努力满足人们比较高层次的需要并在这种层次上追求平等。(其特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强调福利的普遍主义原则,强调公民权,强调权利和平等,福利的获得并不以是否就业为标准。普遍主义原则认为,只要公民活着,他就有权获得福利。
(2)以国家为基础,主张通过逐渐扩大预算来扩展社会服务。也就是由国家通过征收税款的方式筹集资金,制定各种社会福利计划来扩大社会服务。
3.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何特征? 答;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有如下几个特征:
(1)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它由党和国家通过决策和立法对社会经济、社会生活进行强制性干预(2)具有给付性。社会保障的目标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给付才能实现
(3)具有广泛的社会性。社会保障政策与法规的社会性首先表现在享受对象的普遍性上,还表现于社会保障责任和义务的社会化
18(4)时间性和地域性。时间性是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国家之间、同一国家的不同地区有相应的调整及不同。
4.社会政策与法规具有何种效益?
答:4.(1)任何一项社会政策法规都有理论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价值实现,产生理论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理论效益是指通过政策法规的贯彻执行和实践的检验,不断总结经验,积累经验,为深化政策法规研究和新政策法规的出台打下基础。
(3)经济效益是指通过一定经济价值要素的投入,产生更大的经济效果,使人们的利益分配关系更趋合理。
社会效益是指政策法规都是为解决一定的社会问题制定的,执行政策法规要掌握政策法规受动者的承受能力,保证社会的稳定,促使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因此,执行政策法规一定要讲效益,并且一 19 定要讲综合效益。
5.社会政策与法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什么内容?
答:5.政策法规方案的可行性分析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政治可行性——指政策法规方案获取政治资源支持的程度及对政治价值的影响,这是方案论证的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
(2)经济可行性——指执行方案所需要的一般性资源(财力)和特殊资源(人力、物力、信息等)的获取和支持程度。
(3)行政可行性——指政府行政部门执行力的大小和效能高低。(4)法律可行性——指方案是否符合宪法、法律的有关条款及其精神。(5)技术可行性——指方案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能够实现目标的程度。
6.简要说明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类型。
答:(1)从评估组织活动形式上看,可分为正式评估和非正式评估。正式评估指事先制定完整的评估 20 方案,并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执行,并由确定的评估者进行的评估。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评估内容没有严格规定;对评估的最后结论也不作严格的要求。
(2)从评估机构的地位看,可分为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是由政策法规系统内部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外部评估是由政策法规系统外的评估者所完成的评估。
(3)从政策法规评估在政策法规过程所处的阶段来看,政策法规评估又可分为事前评估、执行评估和事后评估。事前评估是在政策法规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带有预测性质的评估。这种从单纯的事后检测变成事前控制的工具,是政策法规评估领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执行评估是对在执行过程中的政策法规实施情况的评估。事后评估是政策法规执行完成后对政策法规效果的评估,它在政策法规执行完成以后发生,是最主要的一种评估方式。
7.社会政策与法规终结的作用有哪些?
答: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有利于节省社会政策与法规资源。(2)有利于提高社会政策与法规绩效
21(3)可以避免社会政策与法规僵化(4)可以促进社会政策与法规优化
8.我国社会保障的主要规范形式有哪些?
答:主要有(1)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第14、45、42、43、44、45、46、50条等均涉及我国社会保障内容。,其中第45条是我国社会保障立法的根本依据。
(2)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男人权益保障法》等。
(3)法规,如各种行政法规和地方法规等(4)规范性文件,如决定、通知、意见、复函等。
9.什么是社会政策问题?
答:(1)社会政策问题是指应该由以政府为代表的公共权力机构负责解决的,且已经纳入政府工作程序,开始实际解决的社会公共问题
(2)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社会公共问题,但有些公共问题已经引起政府或全社会的注意,有些则没有引起注意。只有那些引起政府及全社会注意的问题,政府才能制定相应得社会政策进行解决
10.社会政策与法规有哪些功能?
答:主要有以下3个功能:(1)引导的功能。从以下3个方面体现出来的:明确目标;指导行动和统一思想。
(2)调控功能。包括了社会政策与法规调节和社会政策与法规控制两个方面(3)促进功能。通过以下3个方面的作用体现出来:创造条件破旧促新和提供保护
11.对社会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有哪些方面?
答:主要有以下2个方面:(1)对偏离政策法规行为的矫正监督。为了矫正偏离政策法规的行为,保证政策法规目标的顺利实现。在政策法规实施过程中,要监督执行者是否完整、准确地执行了政策法规,有没有偏离政策法规精神或违反政策法规规定的行为等
(2)对政策法规失误的矫正监督。在政策法规执行过程中具有多种重要的作用:预防性作用、保证性作用、补救性作用和评价性作用
12.为什么社会保障水准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答:(1)社会保障的水平不能超前。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水准,必定使社会保障发挥其稳定机制的作用,对社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必定挤压经济发展资金,影响必要的社会资本积累,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2)社会保障体制也不能滞后,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保障水准,会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使社会成员产生不满,造成社会动荡,从而削弱社会保障的稳定机制作用,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3)社会保障立法必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确定适当的社会保障水准
五 论述题
1.试论述社会政策与法规的效果。答:社会政策与法规效果有如下几种类型:
(1)直接效果。即政策法规实施对主体所要解决的政策法规问题及相关人员所产生的作用。比如,某些人的生活、环境或行为由于某项政策法规的推行或多或少地改变了。这类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情况,相对来说是显而易见、较易测定的。
(2)附带效果。政策法规实施过程可能对并非直接作用对象的环境、团体、个人产生效能,这种效能超乎政策法规制定者原来的目标和期望,成为一项政策法规的副产品。如北欧国家的福利政策法规显然有助于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平,保障那些贫弱孤寡的人们,却也助长了社会中一些人的依赖思想和惰性。
(3)意外效果。有时一项政策法规的推行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投入很多,期望很高,却收效甚微;一种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种豆得瓜,没有太多的期盼和投入,却有出人意外的收 25 获。
(4)潜在效果。有的政策法规明显有助于改善眼前的状况,产生短期效应,有些则不能。但是二者都有潜在影响,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表现出来。这种潜在效果虽然不易测定,但却很值得评估者的注意和考量。如一项以提高贫困地区儿童识字率为宗旨的智力开发计划,可能会在未来影响他们的发展和谋生能力。
(5)象征性效果。有些社会政策与法规的内容是象征性的,它可能具有的有形效果是微不足道的,其初始的用意也不过是让有的人群得到印象,以为他们要求的问题已经解决或正在解决之中,从而减轻对政策法规的压力,或者也可能因此而激发起某种精神。如一项反贫困的计划或许没有实现目标,但却使人们相信政府关注着贫困问题。
2.简要论述专家会议决策法的特点及弊端。
答:特点:专家会议决策法是指依靠一定数量的专家的创造性思维来对决策对象未来的发展趋势及其状况做出集体的判断。它的特点有:A.能够发挥若干专家所组成的团体的宏观智能结构效应,这 26 种效应往往大于团体中各个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B.通过多个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而引发思维共振,可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可喜的创造性成果;C.专家会议还有助于专家们交换意见,通过相互启发的提示以及内外信息的交流与反馈来弥补个人意见之不足,并将所产生的创造性逻辑思维活动集中于战略目标,从而为重大的战略决策提供依据。
(2)弊端:A.与会者人数有限,代表性不够充分;B.权威的影响较大,权威一旦发表意见,其他成员往往会顺其思想发表意见,或者碍于情面、权势而不敢发表不同意见,产生所谓的“乐队效应”;C.易受表达能力的影响。头表达能力较好的人,能够简明扼要并且有说服力地提出自己的论点。不善表达的人不能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使自己的观点不能被别人知晓;D.容易受“潮流”思想的影响。在决策过程中,一种新见解通常意味着要改变一个已被大多数人接受了的且习以为常的观点,发表这种新见解的人必然成为会议上不合潮流的人,与此相适应,他所提出的非正统的观点即使很有价值,也往往遭到怀疑甚至进而被否定;E.发言人受自尊心等心理因素的影响,在发表意见之后,往往不能冷静认真地考虑其他成员的意见。有时即使是明确知道自己的论据不够充分甚至出现错误,也不愿公开予以修改,因而使会议易出现僵局。
3.社会政策法规评估的标准有哪些?
答:(1)生产力标准,是政策法规评估的首要的标准;
(2)效益标准,政策法规效益指达到政策法规目标的程度。这个标准关注政策法规的实际效果是否与理想目标相符,在多大程度上相符,还有什么距离和偏差.(3)效率标准。政策法规效率是政策法规效益与政策法规投入之间的比率。
(4)公正标准,公正标准是指在政策法规执行后,导致与该政策法规有关的社会资源、利益及成本公平分配的程度。
(5)政策法规回应度政策法规实施后满足特定社会团体需求的程度,确立这一标准,目的是要从总体上衡量政策法规对社会的宏观影响。
4.我国社会政策与法规运行机制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哪几个方面? 答: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28(l)民主科学决策机制不够健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但是,尚有一些领导者对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深刻的认识,改革旧的决策体制,是体制改革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2)控制机制不够健全。一项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需要进行有效的实施。但如果没有控制能力,结果会是实施不力或实施走样,甚至导致政策法规半途而废,即政策法规中途停止运转。(3)协调机制不够健全。我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带有某些试验性的新政策法规出台较多,有的新政策法规与其他政策法规之间配套不够,时常出现政策法规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4)监督机制不够健全。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如果缺少了监督,就有可能使错误的政策法规得以出台,使政策法规的失误得不到及时纠正。我国政策法规运行系统的政策法规监督机制特别薄弱,既缺乏对政策法规监督的职能,又缺乏对政策法规监督的意识,更缺乏这方面的经验和办法。
第四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
第一章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
考试目的:
通过本章的考试,检查考生对新时期党的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
了解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熟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第二章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宪法概述
了解宪法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政治制度
掌握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掌握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我国的选举制度,熟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了解我国的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经济制度
掌握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我国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熟悉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内容和特点
第三章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开办与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分类,掌握旅行社的经营范围。
第二节旅行社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及设立旅行社的程序,熟悉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旅行社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旅行社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对旅游者合法权益的保护。
第四章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一名合格的导游人员。
考试内容:
第一节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及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应当具备的条件;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及程序;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证书与导游证的联系与区别;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和等级考核制度内容。
第二节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熟悉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权、调整或变更接待计划权;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申请复议权和提起行政诉讼权;掌握导游人员必须履行的九项法定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五章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的概念、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内容。
第六章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出入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掌握其有效证件的管理机关,熟悉中国旅游者出入境的法定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法规制度。
第二节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熟悉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权利义务及限制,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
第三节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熟悉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中的人员检查,熟悉交通工具检查、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七章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旅游交通概况、旅客航空运输法律规定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以便更好地为旅游者提供优质服务。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熟悉我国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掌握行李运输凭证,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航空运输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的责任,了解承运人责任的免除事项减轻规定,熟悉国内航空运输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企业义务的含义,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及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掌握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八章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业治安管理及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了解食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熟悉我国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熟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卫生许可证制度、食品标识管理;了解食品卫生监督制度规定,了解食品卫生监督机构、监督员及其职责,掌握食品卫生监督机构对食物中毒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掌握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第九章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国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使考生树立自觉保护旅游资源的意识。
考试内容:
第一节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等级划分及其管理,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开发,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及其范围,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熟悉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熟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
第二节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旅游者的合法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消费者权益保护
掌握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了解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了解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第十一章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处理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自觉维护旅游者的合法权益。
考试内容:
第一节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了解旅游投诉与民事诉讼、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掌握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的有关内容。
第二节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的管辖原则;掌握旅游投诉的级别管辖、地域管理。
第三节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熟悉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及特征,掌握旅游投诉受理、处理的程序、内容和形式。
第十二章福建省地方性旅游法规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我省地方性旅游法规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了解旅游发展的有关规定;熟悉旅游者的权利义务;掌握旅游管理的相关内容。
第五篇:《政策与法规》
《政策与法规》考试大纲
总体目标:
通过本科的考试,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国家有关旅游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从而使考生成为精通业务知识、熟悉政策法规称职的导游人员。
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邓小平理论
熟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掌握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熟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成果,掌握全面贯彻“三个代表”思想的根本要求。
第三节 科学发展观
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熟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第四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掌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熟悉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精神实质。
第二章 宪法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宪法的概念及其地位,我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宪法概述
熟悉宪法的概念和特征。了解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 政治制度
掌握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选举制度,熟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特别行政区制度。
第三节 经济制度
熟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熟悉宪法规定的经济形式的种类,各类经济形式的性质、地位、作用以及国家对各类经济形式的基本政策。掌握国家对公民个人合法财产所有权和私有财产继承权的保护。
第四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掌握公民基本权利和基本义务的主要内容。
第三章 合同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合同的概念、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与履行、合同的变更和转让以及违约责任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合同法概述
掌握合同的概念,熟悉合同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合同的订立
熟悉订立合同主体的资格,掌握合同的形式、合同的内容、要约及要约邀请、承诺以及格式条款等相关内容。
第三节 合同的效力和履行
熟悉合同的效力和合同的履行等相关内容。
第四节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掌握合同变更和合同转让等相关内容。
第五节 违约责任
掌握违约责任的概念、违约责任的承担、违约责任的承担方式、不可抗力等相关内容。
第四章 旅行社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行社的概念、旅行社的设立审批、旅行社的经营管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行社概述
了解旅行社概念和法律特征,掌握旅行社的旅游业务。
第二节 旅行社的设立
掌握设立旅行社的条件和设立旅行社的审批,掌握旅行社分支机构的设立条件,了解外国旅行社常驻机构的管理。
第三节 旅行社的管理
掌握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制度、质量保证金制度、公告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
第四节 旅行社的经营
掌握旅行社的经营原则和经营规则,掌握旅行社、导游人员、领队人员对旅游者权益的保护等相关内容。
第五章 导游人员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导游人员的管理、导游人员权利义务及有关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导游人员管理概述
熟悉导游人员的概念,熟悉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制度,掌握导游证的性质、申请领取导游证的程序,熟悉临时导游证的申请领取条件和程序,熟悉不得颁发导游证的情形,掌握导游人员计分管理制度、年审制度、等级考核制度和出境游领队证管理制度等内容。
第二节 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
掌握导游人员的权利和义务的概念,掌握导游人员依法享有的权利和必须履行的义务,熟悉对无导游证进行导游活动的行为的管理。
第六章 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安全和旅游保险管理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安全管理法规制度
了解旅游安全管理工作的方针,熟悉旅游经营单位旅游安全管理的工作职责,掌握旅游安全事故的概念、分类及其处理程序。
第二节 旅游保险法律制度
掌握保险、旅游保险、保险合同、旅游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投保人、保险人、被保险人、受益人的含义,熟悉保险合同的内容。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概念,掌握旅行社责任保险合同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及保险人的含义,掌握旅行社责任险合同的客体、保险金额和索赔等相关内容。
第七章 旅游出入境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出入境管理、旅游者法律地位、中国公民出入境、外国人入出我国国境管理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中国公民出入境管理
掌握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有效证件及申请办理,熟悉中国公民出入境的权利义务及其限制,掌握出国旅游管理有关制度。
第二节 外国人入出境管理
了解外国人入出境法律管理内容,掌握外国人入出境检查制度,熟悉外国人入出国境权利义务及其限制。
第三节 出入境边防检查管理
掌握对出入境人员的检查,熟悉运输工具及人员的检查,掌握行李物品及货物的检查。
第八章 旅游交通管理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交通、旅客航空运输和旅客铁路运输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交通概述
了解旅游交通的概念及其特性。
第二节 旅客航空运输管理
了解旅客航空运输企业的经营准则,掌握民用航空禁运规定,掌握旅客运输凭证和行李运输凭证,了解承运人对旅客的责任,掌握承运人对旅客随身携带物品和托运行李的责任,熟悉承运人对延误旅客、行李运输的责任及其免除减轻规定,了解承运人的赔偿责任。
第三节 旅客铁路运输管理
了解铁路运输企业的基本义务,熟悉铁路运输有关安全的规定,掌握铁路运输合同和铁路运输企业在旅客运输方面的规定,掌握旅客乘车条件的规定,了解铁路旅客运输损害赔偿的规定。
第九章 食品卫生和旅游住宿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食品卫生法律制度和旅游饭店星级评定制度、旅游住宿业治安管理有关法律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食品卫生管理法律制度
掌握食品卫生的概念和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卫生要求,熟悉禁止生产经营的食品,了解食品卫生管理的主要内容,了解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自身对食品卫生的管理,掌握卫生许可证制度、对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健康管理、食品标识管理,掌握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理。
第二节 旅游住宿管理法规制度
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依据,熟悉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机构,了解旅游饭店星级评定方法,了解旅游饭店星级检查、复核及处理制度。
了解开办旅游住宿企业的治安管理,掌握旅馆经营中的治安管理,了解旅馆企业开办歌舞厅等娱乐场所管理规定,掌握严禁在旅馆内违法犯罪活动的规定。
第十章 旅游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风景名胜旅游资源、文物旅游资源保护法律制度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风景名胜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风景名胜区的概念,熟悉风景名胜区的设立,了解风景名胜区的规划,掌握风景名胜区的保护,掌握风景名胜区的利用。
第二节 人文旅游资源管理
掌握人文旅游资源的概念,熟悉人文旅游资源法律保护的主要内容,掌握馆藏文物和民间收藏文物的管理。
第三节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
掌握旅游区(点)质量等级评定的相关内容。
第十一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利、经营者义务、消费者权益保护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了解消费者与经营者的概念,了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其他法律、法规的关系,掌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第二节 消费者的权利与经营者的义务
掌握消费者的权利和经营者的义务。
第三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
熟悉国家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熟悉消费者组织对消费者合法权益的保护,掌握消费者权益争议解决,熟悉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责任。
第十二章 旅游投诉管理法规制度
考试目的:
检查考生对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管辖、旅游投诉的受理和处理等规定的了解、熟悉和掌握程度。
考试内容:
第一节 旅游投诉概述
掌握旅游投诉概念、旅游投诉者与被投诉者等相关规定。
第二节 旅游投诉管辖
熟悉旅游投诉管辖的概念、级别管辖、地域管辖和指定管辖。
第三节 旅游投诉的受理与处理
掌握旅游投诉受理的概念和条件、受理的程序,掌握旅游处理的程序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