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5年度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附件1:
2005年度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一、宁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研究
1、宁波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判断研究
2、宁波发展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研究
3、宁波进入“社会矛盾凸显期”的阶段、特征判断及对策研究
4、宁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内涵与任务要求研究
5、提高构建和谐社会能力与政府作用研究
6、和谐社会的主要特征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7、整合社会关系,综合协调社会利益的机制研究
8、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的民主与法制保障研究
9、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机制研究
10、构建和谐社会与公共财政调节作用研究
11、和谐社会与宁波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研究
12、发挥非政府公共组织的积极作用,加快形成宁波社会管理整体合力研究
13、宁波社会弱势群体救助体系与转化机制研究
14、宁波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与应对措施研究
15、宁波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体系研究
16、建立健全维护宁波公共安全有效机制研究
17、在把握“黄金发展机遇期”与“社会矛盾凸显期”中不断提升政府工作层次研究
二、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本专题中的市域经济指以市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市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统筹市域规划,强化区域合作,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优势的区域经济。它是国家整体经济中介于县域经济和省域经济之间,具有规划、发展相对独立性和政治、经济、社会功能相对完备健全的经济单元,是更具有开放性、协调性、共享性等特点的经济系统,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层次之一,处于沟通上下、统筹城乡、总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全局的重要地位。
此专题的具体选题如下:
1、市域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解决市域经济的基本理论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域经济的基本概念、特征;发展市域经济的理论依据;市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及趋势。
2、市域经济的空间视角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市域经济与域内域外的关系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域经济的空间性与开放性;市域经济与域内经济如县域经济、镇域经济等的关系;市域经济与域外经济如都市圈经济等的关系;市域经济与全球经济。
3、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背景、意义和条件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阐明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宁波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宁波区域经济发展的轨迹;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条件和基础;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意义和作用。
4、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论述宁波发展市域经济对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的作用。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域经济与传统的行政区经济的根本区别;发展市域经济对宁波区域发展格局和发展模式的影响;在发展市域经济过程中创新区域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5、市域经济发展与宁波经济圈构造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市域经济在构造宁波经济圈中的重要地位。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都市经济圈的基本概念、内涵;构造宁波经济圈的必然性;构造宁波经济圈面临的主要障碍;发展市域经济对构造宁波经济圈的主要作用;构造宁波经济圈的主要途径和对策。
6、宁波市域经济与上海都市圈经济关系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宁波市域经济发展与上海都市圈经济发展的高度相关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宁波市域经济与上海都市圈经济的关系;宁波市域经济在上海都市圈经济中的功能与地位;宁波市域经济与上海经济的竞争与合作;宁波与上海都市圈内的要素流动。
7、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路径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基本指导原则;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主要动力;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重点领域;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分阶段突破口。
8、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政府职能作用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一级政府在发展市域经济中的主要职能;县(市)、区政府在发展市域经济中的主要职能;市级政府和县(市)、区政府的协调、沟通。
9、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体制机制创新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宁波发展市域经济需要着力构建的相关体制机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域经济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市域经济与公共财政体制改革与创新;市域经济与规划体制改革与创新;市域经济与区域利益协调机制构建;市域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
10、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基础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提出宁波发展市域经济实现水、电、土地、资金四类基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和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资源优化配置的基本理论;我市基础要素资源在各区域的分布情况;我市基础要素资源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实现基础要素资源大市统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展市域经济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的有利条件;发展市域经济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和抓手。
11、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重点区域开发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重点区域开发对发展市域经济的客观要求;余慈区域统筹开发研究;象山港区域统筹开发研究;北仑港区统筹开发研究。
12、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重大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宁波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使用现状;重大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必要性;立足市域深化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体制;实现市域内重大基础设施共享共建的对策建议。
13、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城镇体系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域经济与城镇体系建设的关系;立足大市统筹规划城镇体系建设;加快中心城市建设;强化中心镇特色功能的培育。
14、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产业布局研究
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发展市域经济实现我市主要产业合理布局的主要思路。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我市产业布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立足市域构建重要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立足大市实现我市产业合理布局的可选择模式。
15、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关系;宁波市域内社会保障体系的政策分析;宁波市社会保障体系政策的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宁波市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和改革。
16、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与“三农”问题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市域经济发展与“三农”问题的关系;宁波“三农”问题的现状;大市统筹解决宁波“三农”问题的思路。
17、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个案研究
选取宁波发展市域经济中的一个重点领域展开具体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该领域作为发展市域经济重点领域的主要依据;发展该领域进而促进宁波市域经济向前迈进的可行方案及其实施步骤。
18、宁波市域经济发展与相关城市比较研究
研究国内副省级城市、计划单列市或长三角主要城市发展市域经济或推进区域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情况,通过宁波和这些城市在发展市域经济的基础、路径、经验等方面的比较分析,对宁波市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发展速度、发展条件进行基本判断,分析优劣势并提出相关建议。
19、发展市域经济的国内外经验及启示
研究国内外城市发展市域经济或推进区域内经济社会一体化的主要经验,结合宁波发展市域经济进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主要问题,在总结和比较中得出这些先进经验对宁波发展市域经济的主要启示。
三、自选课题
围绕“黄金发展机遇期”和“社会矛盾凸显期”下宁波经济社会运行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把握“两期”中不断提升政府工作层次的现实与理论问题展开研究。要求申报者有比较系统的前期研究,在课题成果中要提出具体的政策意见。
第二篇:学校体育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学校体育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1、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专题研究;
2、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研究;
3、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7、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评估体系与标准的研究;
8、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
9、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10.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
11.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12.学校课外体育运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小型竞赛活动的研究;
13.城市、农村体育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研究;
15.新世纪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策略研究;
16.提升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17.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及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研究;
19.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体育教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体教结合”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管理研究;
22.体育科学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
23.学校田径运动会与趣味运动会改革与创新研究;
24.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25.贯彻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⑵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⑶课程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只是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⑷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三结合课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⑸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与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⑹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
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⑻体育教学中教学与学法的实践研究;
第三篇:2012宁波市科协重点学术活动选题指南
附件
12012宁波市科协重点学术活动项目选题指南
一、2012年学术活动指导思想
今年学术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围绕弘扬“三思三创”精神,全面实施“六个加快”战略,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宁波的发展地位、城市品质和生态环境这“三大关切”,深入开展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学术研讨工作。
二、2012年学术研讨的重点方向
1.围绕深入推进“六个加快”各专项行动计划的实施,开展有关方面的研讨。
围绕加快建设国际强港,促进海洋经济和技术发展开展研讨。
围绕发展港口现代物流,在推进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完善港口物流服务功能等方面开展研讨。
围绕发展现代海洋产业,在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加快现代渔港建设等方面开展研讨。
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先进制造业中心、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的方法途径开展研讨。
围绕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开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强化城市管理、构建宁波都市圈等方面开展
研讨。
2、围绕加强“三农”工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开展研讨。围绕做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发展现代化农业、提高农民收入、促进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等方面开展研讨。
3.围绕全面提高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创建智慧城市开展研讨。
围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电子商务建设,加强物联网推广应用等方面开展研讨。
围绕智慧产业基地建设,在推进重点行业网络数据中心建设,加快发展智能装备和产品等方面开展研讨。
围绕智慧城市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加快政府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建设,建立健全信息资源开发和共享机制,积极培育信息资源市场等方面开展研讨。
4、围绕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文明等方面开展研讨。
围绕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开展环境整治、构筑生态屏障、提高空气质量等方面开展研讨。
围绕加强生态建设,优化城乡环境开展研讨。
围绕推进节能减排,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发展环保产业,加强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等方面开展研讨。
5.围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党政领导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开展研讨的学术活动。
6.围绕发挥院士智力服务的优势、为我市人才工作和促进学术、技术水平提高等方面开展研讨的学术活动。
第四篇: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读
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读
山东“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重点解读
姜大明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和对“十二五”纲要草案的说明中,对“十二五”规划纲要作了系统阐释,在代表委员中引起巨大反响。大家回顾“十一五”,谋划“十二五”,对实现更加宏伟的目标充满必胜信心。
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10%,GDP年均增长9%——富民与强省同步推进
承继“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成就,“十二五”期间我省将全面启动“富民战略”和“内需战略”,更加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和惠及民生,“纲要说明”中,把“十二五”主要指标分为经济发展、科技教育、资源环境和人民生活四大类,将发展预期目标定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
为实现“十二五”发展目标,“纲要说明”提出坚持结构调整、创新驱动、统筹兼顾、民生优先、绿色发展和改革开放原则,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在社会建设方面,使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生态环境优美宜居方面,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在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77岁,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省人大代表、省发改委主任张超超认为,“纲要说明”最鲜明的特点是凸显了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方式主线和富民强省目标,最受关注的是弱化了对经济增速的考核,着力推动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同时,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体现了富民强省目标要求,是“十二五”鲜明的发展导向。
区域经济统筹联动,中小城市星罗棋布,空间优化四类开发——“三大布局”支撑发展
按照“纲要说明”,我省将通过区域经济统筹联动、城乡规划一体化推进、国土空间优化开发三大布局,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突出重点区域带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突出大城市集聚辐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突出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推进各具特色的主体功能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鼎立支撑“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经济布局中,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支持特色经济区加快发展,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联动发展。
城乡布局中,发展壮大中心城市,到2015年,全省17市建成区人口全部达到50万人以上,其中超100万的城市16个,济南、青岛分别达到400万人和450万人;大力发展县级市、县城和重点镇,到2015年,全省建成20万-50万人的中等城市35个,3万-20万人的小城市133个;规范有序建设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到2015年,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全覆盖,完成8000个村庄整体改造。同时,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积极调整产业布局和资源配置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都市辐射型、外向经济型、资源加工型、龙头企业带动型等特色经济,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空间布局中,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全省国土空间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区域,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通过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到2015年,三大布局将有力支撑山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农业现代化,工业优化,服务业跨越,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四大产业”擎起“转调”新体系
没有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高端高效高质发展。“纲要说明”中提出,提升农业、优化工业、跨越发展服务业、做大做强海洋经济,加快建设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是促进经济转方式调结构的主攻方向。
农业产业化方面,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以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为重点,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农业综合生产效益、农业装备规模和质量、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农业产业化层次,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为保障,进一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十大产业体系建设,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格局。
工业优化方面,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要求,加快提升发展传统产业。力争到2015年,支柱产
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以掌握核心关键技术为突破口,以强化人才培养引进为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通过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园区转型升级、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形成规模优势,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
服务业跨越发展方面,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为方向,以实现跨越发展为目标,加快体制机制创新,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快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区域中心城市要尽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力争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全力推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积极发展海洋高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海洋渔业,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通读‘纲要说明’,产业体系中的新兴产业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省人大代表、烟台市长张江汀说,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未来五年,山东产业体系将更趋优化,经济综合竞争力将得到全面提升。
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基础支撑全面强化
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是发展的基础设施。“纲要说明”特别突出了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提出全面提升能源、交通、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能源建设中,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机组,优化发展电力。东部沿海地区核电产业带、推进风电开发、发展太阳能热利用等,大力发展新能源。强化能源输送保障。加快发展智能电网,优化发展输电网,积极推进特高压电网建设,实施好“外电入鲁”战略,建设能源基地,建立省内大型煤炭集散基地和较稳定的海外石油供应基地,构建完善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产业体系,保障能源安全。到2015年,煤炭产量继续控制在1.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在2700万吨,电力可用装机容量由目前的6465万千瓦增加到1.12亿千瓦,其中接纳省外来电1600万千瓦以上。
交通建设方面,按照布局优化、通道顺畅、效能提高的原则,统筹各种运输方式发展,构建路网完善、港航协调、衔接高效、管理智能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中,铁路建设进一步完善主干线铁路运输网络,积极推进客货线路分离,尽快形成“四纵四横”的铁路运输格局。公路建设加快完善提升“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加快一般公路改造升级,基本形成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网、畅通的干线公路网和便捷的农村公路网。港口建设以改造提升为重点,优化港口布局,加快资源整合,完善主体功能,建设现代港口管理体系。航空建设以优化机场布局、完善空运网络、增强吞吐能力为重点,形成干线和支线分工协调、航线网络层次分明的航空运输体系。
提高水利保障能力,重点抓好水资源开发利用、水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三个体系建设,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节水1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城乡、工农业用水需要。
市政建设适应城市规模扩张的趋势,以加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城市公用设施、城市安全保障设施规划建设为重点,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综合市政服务体系,大幅度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营造良好居住发展环境。
无论城市还是乡村,让生活更美好应该成为未来发展的主旨。省人大代表、荣成市长侯世超说,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是“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力点。
提高科技创新、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才强省——创新型省份呼之欲出
“纲要说明”对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着墨很多,把科技、教育、人才工作放在更加突出重要的位置,提出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等,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大力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努力抢占未来科技竞争制高点。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
优先发展教育。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要求,高质量普及基础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等,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
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造“人才山东”品牌,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目前的975万人增加到138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00万人。
据记者调查,当前我省人才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型人才紧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人才布局不尽合理,农村、企业、基层人才比较缺乏;人才队伍的素质不适应创新创业需要,人才国际化步伐需要进一步加快,人才发展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较大差距。省人大代表、安丘市长张韶华表示,“纲要说明”不
仅强调尽快改变这些短板,加快缩小这些差距,而且提出“人才山东”品牌建设,必将加速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对山东综合素质和竞争力带来巨大提升。
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新路径
围绕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目标,“纲要说明”提出,未来5年,要充分利用山东文化资源富集优势,全面提升文化引领力、凝聚力、竞争力和创新力,全面增强文化软实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
“纲要说明”认为,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基层为重点,以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为原则,精心筹办第十届中国艺术节,规划建设省科技馆新馆等一批省级重大文化设施,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文化惠民工程等,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通过重点支持发展100个文化产业项目,打造10个年产值过百亿元的文化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一批创意产业基地,优先培植一批主业突出、实力雄厚的旗舰式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加快培育重点文化产业品牌,形成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大力实施精品工程,丰富繁荣城乡文化市场等,壮大文化产业实力,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通过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文化传播方式、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市场管理模式等,推动文化改革创新,深化出版发行、影视制作、一般性文艺院团改革,有效打击各类扰乱文化市场秩序的行为,提升文化骨干企业整体竞争力。
尤为重要的是,“纲要说明”还提出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加快建设“诚信山东”等有效途径,弘扬中华文化、齐鲁文化、和谐文化,提高全民文明素质,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加快建设文明山东。
第五篇:市论文研究课题学校体育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体育学科通知:各位老师大家好!市教研室征收2011年论文进行本优秀论文评选,要求必须在下面学校体育重点研究课题指南中选择研究的课题进行编写,请我区各位老师按照下面的指南选好课题,填写到上报表格中,每人都要选择一个课题,撰写一篇论文上交。时间截止为2012年1月2日必须把报表和论文(电子稿发到孙萍QQ654766628@qq.com邮箱里)和论文文本稿3份交到小学教研室。
要求各校每位在职体育教师必须交一篇论文。市论文不收评审费。
学校体育重点研究课题指南:
1、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专题研究;
2、学校体育与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美育的关系研究;
3、贯彻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4、“保证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5、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6、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加强学校体育的研究;
7、学校体育工作专项督导、检查、评估体系与标准的研究;
8、通过体育锻炼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研究;
9、新世纪学校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10.学校体育与现代教育技术的研究;
11.学校体育管理模式的实践研究;
12.学校课外体育运动、课余训练与竞赛、小型竞赛活动的研究;
13.城市、农村体育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4.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体育工作实践研究;
15.新世纪创新型体育教师的培养与培训策略研究;
16.提升农村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17.创建体育特色教育学校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8.实施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及高中毕业学业考试中增加体育考试的研究;
19.实施体育与艺术“2+1”工程项目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0.体育教科研工作有效开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21.“体教结合”与体育特长生的训练管理研究;
22.体育科学训练方法的实践研究;
23.学校田径运动会与趣味运动会改革与创新研究;
24.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
25.贯彻实施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⑴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⑵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⑶课程目标(运动参与目标、只是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里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⑷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三结合课程)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⑸地方体育课程实施方案与学校体育教学实施计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⑹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
⑺体育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⑻体育教学中教学与学法的实践研究;
⑼体育与健康校本教材开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⑽体育教学中学生学习评价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⑾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
(12)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选项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3)“选项教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研究;
(14)体育教学中发展学生体能的实践研究;
(15)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选项模块”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