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

时间:2019-05-12 04:40: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

第一篇:论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

论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

摘 要:从政府、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四个方面着手,分析了建设安全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 针对性的措施和对策,以强化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从而促进建筑业的安全发展。

关键词:建筑安全管理完善

1.前言

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企业成为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企业 为了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尽可能的减少各方面的生产成 本。与此同时,《安全生产法》和《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给建筑施工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安全投入也不例外,投入的资金少了,相应的安全教育、配套的劳动防护用品以及 安全防护设施自然做不到位,这就使得建筑业安全事故在所有安全事故里面占据约1/4的比例。建筑市场活动的主要参与主体包括政府、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建设单位等都应承 担起各自的责任,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加强彼此之间的沟通,共同 促进建筑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近年来,我们在探索安全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施工规范也在不断地完善,安全管理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我们国家建筑安全管理现在还存在许多的重要问题;⑴.建设工程各方责任主体安全生产责任不落实;⑵.作业现场施工组织不合理,重大及危险工程未做专项设计和专家论证,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⑶.安全文化教育欠缺;⑷.工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后,安全技术保障和防护措 施不配套;⑸.政府行业监管存在薄弱环节等;

2.针对这些问题从政府、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四个方面改进;

2.1政府及各级建设管理部门应加强管理

①、建筑安全管理机构体系的总框架

建筑安全管理机构体系建设构想的总体框架,它是在较为完善的建筑安全生产法律体系的规范作用下,以及在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下,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主要通过安全中介组织等组织,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安全中介组织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建筑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检查,中介组织就自己的行为向政府负责。建筑承包商积极向业主履行自己的合同义务,并接受业主的监督,同时也接受政府或政府所授权的中介组织的监督检查。项目业主、设计、监理等单位应该自觉接受政府的监督,认真向承包商履行合同义务,并对承包商的安全管理情况进行监督。

②、加强建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建筑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必须以 建筑法、安全生产法、Ⅸ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和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为依据,依法行政,依法监督。目前,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监督管理方式,要改变过去那种替代企业安全员进行安全检查的监督管理方式,要从繁重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二是监督管理内容,要改变过去只对工程实物进行安全

监督检查,变为监督检查责任单位的安全管理行为,具体检查其是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是否健全安全管理机构、落实人员,安全经费投入情况,采用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教育情况,安全技术措施的制定和落实,防护用具及机械设备的管理和意外伤害保险情况等。

③、建立和完善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由于职业意外伤害保险包含积极的经济激励机制,因此,职业意外伤害保险是当今世界各国改善建筑业安全状况的一种最为有效、普遍使用的经济手段。我国建筑业也采用工伤保险和建筑意外伤害保险(雇主责任保险)两种制度并存 但我国的这些制度都不够完善,还需积极探索。通过工伤保险、建筑意外伤害保险、行业自保或企业联合自保三种保险模式促进建筑企业以及建筑业职业安全健康水平的提高。

2.2 建筑企业应加强安全管理工作

①完善企业安全管理体制

要按照 《安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完备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设置独立的安全管理机构,保障安全投入,把安全生产各项工作真正落实到到位。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第一人的责任,将安全责任落实到班组、岗位。同时加强现场施工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总承包企业不得将工程分包给不具备资质的分包企业或个人施工,建立健全现场施工事故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工程建设、监理、设计等单位要依法履行安全职责,并承担相应的法定责任。

②建筑企业应加强安全培训教育工作

安全教育工作要从两方面开展,一是对企业领导决策层的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其安全认识。二是对员工作业层的安全知识和技能教育,提高其自我保护能力。做好建筑施工企业领导层的安全教育工作是搞好安全生产的关键一 环。企业领导层的安全生产意识提高了,才能为执行层起到表率作用,才能将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工作列入议事日程,教育培训计划、经费得到支持和落实,执行层也才有动力抓安全生产工作。

2.3工程监理单位要落实安全监理制度

安全监理的目的是对工程建设中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的防护及施工全过程进行安全评价、动态监控管理和督察,并采取法律、经济、行政和技术手段,保证建设行为符合国家安全生产、劳动保护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止建设行为中的冒险性、盲目性和随意性,督促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有效地把建设工程安全控制在允许的风险度范围以内,以确保安全性。在工程建设安全监理的主要工作内容方面,有以下一些建议:⑴、执行现行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以及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生产规章和标准,⑵、督促施工单位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并对分部分项工程有针对性地进行安全技术交底;

⑶、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及其安全技术措施;

⑷、监督检查施工现场的消防工作、文明施工、卫生防疫、冬季防寒和夏季防暑等工作;

⑸、及时处理各种安全隐患。

2.4、建设单位要加强安全意识,规范自身的行为

建设单位作为工程项目的投资主体,在施工过程中有检查验收工程质量、控

制工程进度、监督工程款项使用的权力,负责对各个环节进行综合管理,在整个工程建设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对建设单位的行为进行规范是确保安全生产的首要任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己经就建设单位的安全生产责任做了明确规定,这就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加以实施。⑴.建设单位对雇用承包商有很大的自主权,可以在招标文件中,明确要求投标单位在编制投标书时,认真编写施工组织设计和安全设计,包括其安全目标及保证安全的措施和方法,在评标时,评委还要重点查看投标单位的安全设计,重视安全设计在施工过程中的作用,使建设单位在选择安全的承包商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⑵.在建设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建设单位可以监督承包商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如积极参加施工现场的安全会议、到施工现场检查、要求施工单位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并提供安全检查报告等。⑶.建设单位应当积极地为安全生产提供保障措施,应当保证为工程项目的安全生产提供保证作业环境及安全措施所需的费用,提出合理的工期和造价,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

3.结论

安全生产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稳定的大局。当务之急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总方针,通过政 府、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单位和建设单位四个方面不断探索和共同努力,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从而实现我国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朱晓雯,郭琦.我国建筑业安全现状分析 [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3):175~177.

[2].熊万仁,对当前建筑安全管理状况及其对策的思考,[J].安全与健康,2008,21

[3].张伟,浅谈建筑安全管理,[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8,11

[4].夏红星,关于建筑安全管理体制的思考[J].中国科技财富,2008,11

第二篇:关于完善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的通知(2016)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关于完善工程建设

现场管理制度的通知

各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业主代表:

为了加强对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建设的管理,规范现场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程建设有序推进,结合园区工程建设现场管理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一、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制度:

1、出缺勤制度。各在建工程的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施工员、质检员、安全员、资料员等,按照投标时的承诺名单必须到位。如果未经申报批准,擅自更换项目经理和其他成员的,根据合同规定的金额予以处罚。上述人员在施工期内按月出勤率必须达到90%以上,凡在90%以下的,按合同约定罚款,由业主代表和现场监理考核实施。

2、请销假制度。严格执行请销假制度,项目经理有事请假,一天的向业主代表请假,二天以上向园区分管领导请假;其他人员有事向业主代表请假。项目部所有成员有事请假,均必须事先内部协调,做好移接交,确保工程不受影响。违反规定,未履行请假而擅自离岗,项目经理罚500元/次,其他人员罚200元/次。

3、会议制度。园区规划建设局决定召开的会议,通知指定人员到会的,因未履行请假手续或未经批准而缺席的,项目经理罚500元/次,其他人员罚200元/次。由建设局考查执行。

4、材料准入制度。所进的各种原材料必须符合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各种原材料均必须提供有效的产品合格证、质保书。对不符合设计要求和相关标准的原材料擅自进场的,每例处10000—30000元罚款;对提供相关材料弄虚作假的每例处10000—30000元罚款。原材料及试块的检测制度详见附件一《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原材料及试块送检办法》。

5、砼检测制度。砼施工必须符合设计要求,砼的检测按《关于道路工程基层、面层钻芯取样检测办法》执行(见附件四)。

6、钢筋检测制度。钢筋的检测按《关于园区建设工程钢筋检测的规定》执行(见附件三)。

/ 15

7、现场管理制度。

(1)工程上弄虚作假、偷工减料,视情节轻重处5000—10000元罚款。

(2)施工过程中每道工艺必须按规定程序报检,凡不报检擅自进入下道工艺施工的,处1000元—5000元罚款。对园区确定的必检项目,未按园区隐蔽工程必查验收制度(详见附件二《海工船舶工业园隐蔽工程必查验收制度》)执行的,每发现一次,处10000元—30000元罚款。

(3)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凡接到监理单位发出整改通知书后,拒不整改或在规定时间内未整改到位的,处5000元—10000元罚款;凡接到监理单位发出的停工通知书,拒不执行的,处10000元—30000元罚款。

(4)施工单位应严格执行文明施工制度,确定专人负责文明施工管理。对于野蛮施工造成管线损坏,建(构)筑物毁坏及绿化破坏等行为必须全额赔偿,并处5000元—10000元罚款。

加强对周边工程及成品的保护,施工单位在工程开工例会后三天内对周边工程、成品进行完好性考证,如有异议,及时书面报告建设局确认,否则,对周边工程及成品视为均完好。竣工验收时,将对周边工程、成品一并验收。

(5)施工单位必须狠抓安全生产,确保工地无安全隐患。对安全措施不到位的,除责令限期整改外,并处1000—5000元罚款;如发生安全事故,则罚没全部安全履约保证金,并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责任和损失。

(6)工期管理制度。施工单位必须按合同约定的工期竣工,竣工日期以竣工验收合格交付使用日期为准,提前不奖。如因施工方原因导致延误工期,推迟完成工程的,将按合同规定的每天罚款额给予处罚;对于延误工期超过合同工期20%(包括20%)的,同时罚没全部工期履约保证金;对于在合同约定竣工日未及时提交报告说明原因的,将首先罚没全部工期履约保证金,同时处每天的罚款。

(7)资料归档制度。施工单位在工程竣工验收前,必须及时向园区建设局提交符合要求的完整的竣工资料,经园区建设局及市城建档案馆验收合格后,退还竣工资料履约保证金。否则,按相关工程施工

/ 15

合同约定没收竣工资料履约金,并处罚款。

8、上述所有条款,如施工合同另有规定的,按合同约定执行。

二、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制度:

1、出缺勤制度。各在建工程的项目总监、专业监理员等,按照投标时的承诺名单必须到位。如果未经申报批准,擅自更换项目总监和其他成员的,根据合同规定的金额予以处罚。上述人员在施工期内按月出勤率必须达到90%以上,凡在90%以下的,按合同约定罚款,由业主代表考核实施。

2、请销假制度。现场监理有事请假,首先由监理单位内部协调,做好移接交,确保工地不脱人。凡在本市的现场监理,一天的向业主代表请假,二天以上向园区建设局请假;外市的现场监理,二天的向业主代表请假,三天以上的向园区建设局请假。

3、监理考勤制度。现场监理必须坚持旁站,该旁站的不旁站,该检测的不检测而批准进入下道工序施工的,每发现一次罚监理单位500—5000元,如造成质量隐患或重大质量事故的,按照监理合同赔偿的相关条款执行,由建设局监督实施。

4、责任追究制度。

(1)现场监理应按监理规范精心监理,并建好各项台帐,如发现台帐不全,资料缺失的,发现一例扣300元,累计两次有类似问题的,建议监理单位将其调离。

(2)及时处臵施工单位上报的相关报告以及工地上所发生的质量、安全事故。现场监理不在现场或在现场不制止而被建设方巡查人员发现的,视情节轻重,每发现一次,现场监理处罚300元—500元,监理单位处罚2000元—5000元。对于建设方巡查人员发现质量隐患,监理单位必须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或停工通知书,对于二个工作日内不作出处理结论和未有实质性响应的,将加倍处罚。在工程监管过程中,如监理单位主动查找出问题并及时处臵的,园区对监理单位不予处罚。

(3)现场监理在取样、送样过程中弄虚作假的,建议监理单位将其调离海工船舶工业园,并对监理单位处5000元—10000元罚款。

(4)在工程竣工验收中,施工单位自检合格后,向监理单位申报,3 / 15

监理单位应及时对施工单位的自检项目进行现场复核,确认无误后原则上在两个工作日内会同现场业主代表联合进行初验,初验必须按技术规范严格认真,初验后签字确认。对于施工单位的自检项目,监理单位不按规定进行现场复核、弄虚作假,或者未发现问题而被业主代表发现的,现场监理处罚500元,同时监理单位处罚1000元—3000元。进行综合验收时,如发现工程有重大问题的,现场监理处罚2000元,同时监理单位处罚5000元—10000元;对于一般问题的,现场监理处罚500元,同时监理单位处罚1000元—3000元。

(5)对原材料进场验收不严格,工程施工使用不合格材料或未检测的材料,现场监理处500元罚款,同时处监理单位2000元—5000元罚款。

(6)现场监理在一个标段工程中处罚达二次以上的,建议监理单位将其调离海工船舶工业园。

(7)资料归档制度。工程竣工验收后,监理单位必须提交完整的监理资料。如资料缺失或无法提供,将对监理单位处于1000元—2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对监理单位处于2000元—5000元罚款,同时将该监理单位列入不良记录。

5、上述事项,如合同已有约定,按合同约定执行。

三、对业主代表的管理制度:

1、监督管理制度。现场业主代表要敢于动真碰硬,加强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的管理。严格按照施工规范和操作程序进行监管。如处臵不力或玩忽职守,视情节轻重,处500元—1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

2、责任追究制度。业主代表作为项目负责人对分管责任区施工单位的项目经理,五大员,现场监理人员做好出勤记录、工作情况记载,建好台账,如发现有失职行为,视情节轻重,处500元—1000元罚款。情节严重的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

3、廉洁自律制度。每个业主代表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遵循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严禁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吃拿卡要。如有举报并一经查实,将严肃处理,情节严重者提交园区管委会作出处理。

/ 15

4、日常记事制度。业主代表应当切实履行监管职责,认真对待施工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注重有效监管,并认真记录好每天的施工日记,其中包括施工队、监理的出缺勤情况,工程进度情况,存在问题及采取相应措施等情况,一丝不苟,详细记录。对于敷衍了事、马虎草率、记录不详的,发现一例将根据情节,给予500元—1000元罚款,对于记事失实、弄虚作假等恶劣行为,一旦发现,将调离业主代表队伍。

四、对于罚金的处臵:

在工程管理实施过程中,所有处罚金额全部上缴园区财政局,专款专用于奖励质量、进度控制优良,安全文明施工等相关活动中有出色表现、作出较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本管理制度均列入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附件,如与前相关条例发生冲突,则以本文件为准。本文自发文之日起执行。

启东海工船舶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二○一六年五月二十七日

附件

一、《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原材料及试块送检办法》 附件

二、《海工船舶工业园隐蔽工程必查验收制度》(包括必查验收项目)附件

三、《关于园区建设工程钢筋检测的规定》 附件

四、《关于道路工程基层、面层钻芯取样检测办法》

/ 15

附件一:

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原材料及试块送检办法

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工程建设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严把工程原材料及试块送检关,结合园区实际情况,特制定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原材料及试块送检办法。

一、原材料进场送检批次要求

园区将对所有建设工程的进场原材料进行送检,根据国家有关工程材料检测规范及相关试验室的材料送检要求,现对工程原材料进场送检批次作如下要求:

1、碎石:600T/批次;

2、砂:600T/批次;

3、水泥:100T(袋)/批次(散装500T);

4、石灰:100T/批次;

5、粉煤灰:300T/批次;

6、钢筋:60T/批次;

7、钢焊:300个/批次;

8、红砖:15万块/批次;

9、沥青:100t/批次(石油沥青), 50t/批次(改性沥青);

10、沥青混合料:每日、每品种检查1次。

二、原材料及试块送检样品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工程材料检测规范及相关试验室对材料及试块的送检要求,现对工程原材料及试块的送检样品作如下要求:

1、原材料送检:水泥10kg(并提供质保书)、砂10kg、石子20kg、石灰5kg;

2、砼配合比:砂50kg、碎石100kg、水泥50kg;

3、钢筋送检:5根拉伸(50cm)、2根冷弯(30cm)、必须附原材料质保书;

4、红砖送检:质保书、10块(一切为二)、标明编号;

/ 15

5、砂浆抗压试块:3组、标明制作时间及等级;

6、砼抗压、抗折试块(同条件、标养):3组、标明制作时间及等级。

三、管材送检要求

根据国家有关工程材料检测规范及相关试验室对材料及试块的送检要求,结合其它园区经验,对管材的送检作如下要求:

1、不同型号、规格的管材每1000m为一批次进行送检,不满1000m的,按实际用量为一批次进行送检。

2、管材第一次送检,送检样品规格为:30cm,送3段,并附质保书。

管材第一次检测不合格,要求复检的,送检样品规格为:30cm,送6段,并附质保书。

3、管材全部到位后随机抽样送检。严格禁止边施工边进料。如施工单位确实需要分批次进料的,其检测费用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

四、其他要求

1、工程原材料及试块的检测必须在园区指定的试验室进行。

2、工程原材料的随机抽样,必须由业主代表、建设局送检专员、监理及施工单位四方同时在场。

3、工程原材料及试块的送样,必须由建设局送检专员、监理、施工单位三方同时参与。

4、工程原材料第一次检测不合格要求复检的,复检产生的一切费用均由施工单位承担。

五、上述送检办法要求监理、施工单位切实遵照执行。

六、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如有违反上述规定的,园区将按照《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进行处罚。

/ 15

附件二:

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建设隐蔽工程必查项目验收制度

为了进一步加强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健全工程质量控制体系,结合园区实际情况,特制定隐蔽工程验收制度。

一、施工单位对隐蔽工程或关键工序施工,应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验收规范及其它有关标准组织施工。

二、严格隐蔽工程使用材料的入场验收关。

施工单位采购的钢材、水泥、砂、石子、管材等原材料必须具有完整的供货发票、订货合同、产品质保书等证件,对不符合设计或质量标准要求的材料、设备必须坚决退货、清场,不得使用。原材料必须由业主代表、监理人员、施工单位三方同时参加,现场随机抽取,否则检试结果无效。

三、严把隐蔽工程材料使用安装关。

对隐蔽工程所使用的材料、设备必须是证书齐全、经检测合格的全新的。施工单位严格按施工图纸、施工技术规范、标准进行施工。

四、严把隐蔽工程验收关。

1、强化隐蔽工程验收程序。隐蔽工程或关键工序的验收作为工程竣工验收的一部分,施工单位在隐蔽工程或关键工序取得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单后,方可进行隐蔽或进入下道工序,隐蔽工程验收合格单至少由两名业主签字确认。

2、隐蔽工程隐蔽前或验收前,施工单位必须提前24小时上报业主及监理。

/ 15

3、建设局接到报验单后,在约定时间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抽检。

4、监理人员必须严格按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监理规范》及监理合同约定的有关条款组织监理工作,严格隐蔽工程检查、验收程序,对隐蔽工程或关键工序施工,实行全过程监控,对隐蔽工程的施工技术规范、使用的材料进行严格把关,并坚持工程隐蔽全过程的旁站,做好隐蔽工程施工记录。

5、业主代表必须对隐蔽工程或关键工序施工进行全程控制,及时监督和检查施工、监理的责任行为,亲自参与相关的检查和验收,同时做好相关的记录。

五、对隐蔽工程的材料进场、材料使用、施工及监理的违规违纪行为,按文件《海工船舶工业园关于完善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的通知》的有关文件规定作相应的处罚。

六、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见附页。

附一:

道路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1、2、3、4、5、雨污水管:安装、砂回填、闭水试验、包括井用中小型构件。灰土:灰剂量、灰土厚度。

涵:基槽、垫层厚度、立模前钢筋、焊接。石挡墙:基础砼或垫层高程、厚度、砌石。路侧石:垫层。

附二:

房屋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1、2、3、4、基础验槽。

钢筋模板工程。基础整体工程。室内外管线埋设。

/ 15

5、外墙粉刷。

6、中间验收。

附三:

给水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

1、管道黄沙回填。

2、阀门井及基础。

3、试压。

附四:

路灯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

1、路灯基础钢筋。

2、灯杆灯具。

附五:

绿化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1、2、3、4、苗木。绿化造型。碎石淋层。土壤改良。

附六:

土地平整、道路集土、河道开挖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

1、路基清淤。

2、河道开挖底宽面及深度。

附七:

污水泵站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1、2、3、4、泵池基槽及底板。泵池钢筋。

泵站附房基槽、钢筋。

设备(建设局牵头有关专家验收)。

附八:

市民广场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

1、土方工程:淤泥清除。

/ 152、3、4、5、6、7、灰土工程:灰剂量、灰土厚度。

雨污水管:砂回填、闭水试验、包括井用中小型构件。园路工程:铺装层之下各道工序、路侧石垫层。灯光工程:基础、灯杆灯具。

绿化工程:苗木规格、造型标高。土建工程:钢筋模板工程、砌筑工程。

附九:

桥梁工程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

1、所有钢筋模板工程。

附十:

排水闸工程隐蔽工程验收必查项目

1、所有钢筋模板工程。

2、附房工程。

/ 15

附件三

关于园区建设工程钢筋检测的规定

为进一步加强园区工程建设(包括市政工程、建筑工程等)管理,建立健全质量控制体系,结合园区实际情况,特制定园区建设工程钢筋检测的规定。

一、规定的依据及原则

本规定依据国家有关工程质量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技术标准及《海工船舶工业园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海工船舶工业园隐蔽工程必查验收制度》等进行编制。

园区工程建设的业主、监理、施工三方必须高度重视本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严格遵守两项原则:

1、全面适用的原则。本规定适用于园区所有市政、建筑工程的中间检查、隐蔽工程验收及竣工验收。

2、强制要求的原则。园区所有市政、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必须依照本规定进行钢筋检测,否则不予确认验收合格。

二、组织机构及其职责

为建立健全工程建设质量控制体系,明确园区工程建设过程中钢筋检测的领导和管理责任,特成立海工船舶工业园建设工程钢筋检测管理小组,简称钢筋检测领导小组。

钢筋检测领导小组由园区工程现场管理小组、园区工程竣工验收小组共同组成。

钢筋检测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根据《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01)、《市政道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1-90)、《市政桥梁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CJJ2-90)、相关工程建设合同、工程设计图纸及工程量清单等,在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间检查、隐蔽工程验收中、竣工验收中随时、随机对钢筋的原材料、钢筋的焊接、钢筋的布设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评定,对检测结果不符合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的单位工程作出相应的处罚。

三、钢筋检测实施细则

/ 15

钢筋检测应贯穿于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具体的实施细则如下:

1、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将按照园区工程材料送检制度,对到场钢筋进行抽样检查,包括观感质量、出厂资料、质保书、试验报告等。同时可对有疑问的钢筋原材料进行二次送检或报上一级检测机构复检。

2、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将按照园区隐蔽工程验收制度,将如下内容列为隐蔽工程必查工序进行检查,检查合格方可转入下道工序。

(1)市政道路工程中:箱涵、圆涵底板、墙身、盖板的钢筋数量、规格、长度、布臵、绑扎、焊接;部分排水工程构配件预制中钢筋、绑扎、焊接;路面施工时连接杆、传力杆、边缘钢筋、角隅钢筋、收水井周围加固钢筋数量、规格、长度、布臵;河道石驳压顶的钢筋数量、规格、长度、布臵、绑扎、焊接。

(2)市政桥梁工程中:施工现场加工的钢筋笼的钢筋数量、规格、长度、布臵、绑扎、焊接;钢筋笼下沉过程中,钢筋笼各段对接时所有的焊接缝是否规范;桥墩、台身、盖梁中钢筋数量、规格、长度、布臵、绑扎、焊接。

(3)建筑工程中:建筑物基础、柱、梁、板、梯、阳台、雨篷钢筋的数量、规格、长度、焊接、绑扎、连接方式、锚固搭接长度、重要部位的钢筋配臵。

3、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在对单位工程进行竣工验收时,将采用相关的钢筋检测仪器对钢筋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在道路工程竣工验收时,将对路面钢筋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检测频率为每200米抽测1点;在桥梁工程竣工验收时,将根据设计图纸随机对使用钢筋部位进行抽测,抽测频率由钢筋检测领导小组确定;在建筑工程竣工验收时,将根据设计图纸随机对使用钢筋部位进行抽测,抽测频率现场确定(原则上对每层的柱、梁、板、梯、阳台、雨篷进行各抽测1点)。

四、评定标准及处罚条例

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在工程建设的中间检查、隐蔽工程检查、竣工验收过程中将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规范及园区的相关制度对钢筋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测、评定和处罚。

1、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在对到场钢筋的随机检查中,如若发现到场

/ 15

钢筋不符合设计要求、无质保书、出厂证明及未按规定进行送检的原材料坚决予以限期清退,并按园区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处理和处罚。

2、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在对单位工程的中间检查中,如若发现施工单位未按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进行钢筋使用的,存在偷工减料行为的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并按园区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处理和处罚。

3、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在对单位工程的隐蔽工程验收过程中,如若发现施工单位未按《园区隐蔽工程必查项目验收制度》对钢筋的使用进行报检就擅自进入下道工序的,要求限期进行整改,并按园区工程建设现场管理制度对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进行处理和处罚。

4、钢筋检测领导小组在对单位工程的竣工验收过程中,若发现施工单位未按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使用钢筋的,将一律不予验收并作出相应处罚。如道路工程技术验收中,发现路面未按设计布设钢筋的,将责令施工单位破除该板块进行整改并视情节轻重处10000元—30000元罚款,其余工程中发现未按规定使用钢筋的,责令施工单位限期整改并视情节轻重处单位工程合同价的1%—3%罚款,情节严重者列入园区工程建设施工单位黑名单;对未能履行好职责的监理单位扣除监理费的3%—10%,情节严重者列入园区工程建设监理单位黑名单。

5、在钢筋检测过程中,所有处罚金额全部上缴园区财政局,专款专用于奖励质量、进度控制优良、安全文明施工等相关活动中有出色表现、做出较大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五、上述所有条款,如施工合同和监理合同另有规定的,按合同约定执行。

六、本制度从发布之日起执行。

/ 15

附件四: 关于道路工程基层、面层钻芯取样检测办法

为确保道路工程的质量,有效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管理,参照质量验收规范要求,经研究决定,特制定本检测办法及处罚规定。

一、所有道路基层及砼面层在分项工程结束后,进入下道工序施工前必须进行钻芯取样,检测其抗压强度及厚度。

二、钻芯取样位臵由现场管理领导小组临时确定,检测频率为:按《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规定,每2000m为一检测区域,抽一个检测点。厚度现场实测为准。

三、评定标准及处罚办法:

1、基层芯样厚度按设计负于10mm以上3cm以内的,每少于1cm扣施工单位10万元/1万m,.现场监理扣1000元/1万m.厚度负于3cm以上视为不合格工程。

2、若该检测区域检测点的芯样厚度按设计规定负于0.5cm以上的,可以进行第二次钻芯检测,检测办法为:以该检测不合格点为圆心,在半径一米的范围内重新钻芯检测,若芯样厚度符合设计规定,则视该检测区域合格;若第二次检测的芯样厚度按设计规定仍负于0.5cm以上的,则视该板块不合格,并在相邻板块再次进行钻芯检测,依此类推,直至芯样厚度符合设计规定。

3、砼面层及沥青芯样厚度按设计规定负于0.5cm以上2cm以内的,每少0.5cm扣10万元/1万m,并将该板块凿除且重新浇注,现场监理扣1000元/1万m,厚度负于2cm以上视为不合格工程。芯样强度不低于设计值,每少0.1Mpa扣减10万元/1万m,小于设计强度0.5Mpa以上的视为不合格工程。芯样出现夹层、断裂、蜂窝或空洞的每点扣10000元。

所有处罚均以罚款单为准,在工程决算时扣除。

/ 15

第三篇: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

随着中央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和地方省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基本完成,全国应急管理预案体系初步形成,特别是2007年11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标志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工作已经走上了一个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但是,近年来的临场处置实践表明:地方各级政府虽然充分发挥了组织职能,但因存在传统官僚制的弊病,加上没有根据地方特点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和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快速反应队伍,致使在面对重大公共突发事件时,存在反应迟缓、协调不力、处理困难等问题。因此,我国必须改革和完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结合地方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特点,在以制度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加强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建立适应地方特点的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处置机制。这对于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从而提高国家整体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水平,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的特殊历史时期,由于利益分配格局的调整,各类刑事犯罪、治安事件、民事行政纠纷、群体性事件呈持续高发之势。加上自然环境由于遭到非理性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我国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在面对和处臵如此频繁的人为的和自然的突发公共事件过程中,存在以下主要特点和不可避免的不足与问题:

(一)主要特点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国政府逐步形成了以中央政府为层面的管理模式,即由国务院统一领导,分部门按类别进行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模式。该模式存在五个方面的主要特点:

第一,统一领导、分工负责。我国应急管理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是国务院,其主要职责是统一领导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臵工作。国务院办公厅设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但日常办事机构设在对口主管部门,成立临时应急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和协调各部门、各地区的应急处臵工作。

第二,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为了便于实施管理,在条块关系上,我国按照突发公共事件的规模和范围实行分级管理。而对由地方为主处臵的突发公共事件,国务院各部门应给予指导、协调和帮助,实行条块结合管理。

第三,部门应急体系已具规模。经过2003年的“非典”、2005年的“禽流感”到2008年的“冰雪灾害”和汶川“特大地震”,国务院承担直接处臵突发公共事件职责的部门,均建有相应的应急指挥机构、信息通讯系统、防灾设施装备、应急救援队伍,建立了监测预报体系、组织指挥体系和救援救助体系。

第四,国家应急法律体系趋于完备。鉴于近年来各类紧急突发公共事件频繁发生,人民生命财产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胁,我国已相继颁布了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35件,行政法规36件,部门规章55件,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应急管理法律体系趋于完备。

第五,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初步形成。为了形成全国统一的各级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在以往各部门制定的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国务院成立应急管理办公室并组织有关部门进行应急预案编制和修改工作,基本建立了相互配套的国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

(二)不足与问题

几年来的实践证明,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

第一,职权不清、职责不明。首先是条块应急管理职权划分不够清晰、职责分担不够明确,造成在实践操作中常常出现协调困难、管理脱节、行动衔接配合不到位等问题;其次是地方属地化管理的责任和授权不足,在应急实施中难于运行。

第二,综合性风险评估薄弱。以部门为基础的监测体系和风险评估较为有力,但因综合性的风险评估和趋势预测有所不足,缺乏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因而,我国也未形成科学的风险评估指标体系。

第三,沟通与共享信息不足。由于目前我国客观存在应急信息报告的标准、程序、时限和责任不明确、不规范等因素,有时出现各信息系统之间相互分割,缺乏互通互连和信息资源共享的情况是必然的,综合性信息分析和综合性信息平台建设有待加强。

第四,社会参与程度不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人人有责。但我国对全社会的应急教育、培训、演练和引导工作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设计具体措施和要求,无法实际操作,因而,社会风险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十分薄弱。

从以上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应急管理制度建设没有走出传统的官僚制,如权力集中、层级分明;官员照章办事、循规而行;官员行为标准化、非人格化;运用相对固定的行政程序来实现既定目标;等等。官僚制之父韦伯认为,非人格化的严格等级制度下的公职人员,应是具有专门技能的行政人员,他们要严格遵守组织中的各种制度性规定,绝对服从组织权威,始终不渝地执行上级的命令,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然而,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除具有突然爆发、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特点之外,往往还带有地域性特征,即带有地方性色彩,我们对其处臵方式方法也必须结合当地特色。否则处理时可能出现事倍功半,或者徒劳的结果。因此,要改变目前中央与地方权责不对称的制度,我们对各级政府在应急管理工作中的权责,要作制度化的规定,把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心下移,实行属地管理、地方负责的原则,赋予地方在应急管理中对称的权力与责任,使地方有充分的积极性把事态控制在基层,从制度上实现从垂直控制到重心下移。

二、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以传统的官僚制,即中央到地方层级分明,一级仿一级设臵机构,下级只对上级负责。这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两个极端现象:地方延报、瞒报、虚报、漏报以及“捂盖子”、“欺上瞒下”、“变通”等虚假治理与轻易将压力上移,以规避因对突发公共事件处臵不当所必须承担的责任和风险。关于其原因,有学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央与地方之间非制度化的分权,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权限模糊,在制度上形成诸多“灰色地带”,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表现出非对称的相互依存关系。而笔者认为,这主要是我国传统政府组织制度设臵造成的结果,是官僚制在行政管理过程中表现的必然。因此,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以地方政府为主,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明确和承担公共突发事件责任的需要

公共突发事件的发生往往呈现出区域性或地方性特点,其处臵或解决主要靠本地的力量,也就是说地方政府是应急管理的实际操作主体,实施具体的应急任务。但是,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制度的设臵是以官僚制的从中央到地方层级管理,实际上造成了多层参与管理的局面,其权限也因多层的参与而显得模糊。如某地一旦发生公共突发事件,处臵公共突发事件必须按照层级管理逐级汇报,各级共同参与,责任就难以明确,责任的承担更难以确定。如果处臵紧急管理事件所需的资源超出地方政府的能力范围,地方政府必然要求上一级政府,直至中央政府的协调和支持。这种通过上级乃至中央协调所得到的支持往往是邻近的政府或部门。因此,建立与完善应急管理制度应以地方政府为主,明确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责任由地方政府承担,这样,不仅增强了地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而且可以避免我国传统的应急管理制度难以明确责任的状况出现。

(二)提高应急处臵公共突发事件效率的需要 鉴于公共突发事件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我们在面对如何处臵等问题时,首先要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但是,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组织机构主要是传统的官僚制,每当发生公共突发事件都要逐级上报,即使遇重大紧急事件仍必须得到上级的指令才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上因为官僚制的地方政府,其内部决策体系不透明以及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类型的严格划分,导致上级决策者往往无法获得完整的信息,有时甚至是已扭曲的信息。这样,经过上传下达折腾一番,必然使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大打折扣。面对不确定性和紧急突发性公共突发事件,我们要在明确地方政府承担责任的原则上,促使地方政府在有把握的基础上作出迅速的判断和选择,提高应急处臵公共突发事件的效率。

(三)实现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管理重心下移的需要 尽管我国在应急管理建设方面,强调中央动员、指挥、协调、监督作用的同时,重在加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能力,实现公共突发事件处臵管理重心下移,但是,由于现存的官僚组织机构和上下各级责任不明以及由此产生的信息不全或不灵,使地方政府产生隐瞒事件的侥幸心理。比如,近年来面对全国煤矿安全事故频发的严峻现实,国务院颁布了多项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文件,对事故发生后有关各级人民政府及政府有关部门上报和发布事故消息的程序和时限作了明确要求,并成立专门的监管机构,但各地瞒报事故的问题仍时有发生,甚至出现广西南丹特大透水事故恶性瞒报事件。我们应该向发达国家学习,建立国家级和地方级的常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注重部门之间、国家与地方之间的协调应对,主要是应设立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管理重心下移。这种重心下移的目的,就是要改革传统的以条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将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以块为主的地方政府手中,让地方政府所做的决策从传统的“软决策”向“硬决策”转变,从而确保在遵循属地管理的基础上让地方政府有积极性把矛盾和问题消化并控制在基层。

在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过程中,根据当前发生公共突发事件的特点及其行业领域,我国要特别注重加强公安、消防快速反应机制建设。

三、完善地方政府应急管理机制的建议

公安、消防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职能部门,作为政府应急管理工作的主力军,其快速反应如何,直接关系着政府应急管理工作是否有利、有序、有效。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要以公安、消防为主,组成包括交通、民政、财政、电力、水务等政府职能部门的应急管理组织机构,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快速反应机制,是有效处臵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保证。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起步比较晚,基础比较薄弱,特别是在现代化、科技化及装备、人员保障上,较之发达国家警方有一定差距。但我们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良传统,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有各部门参与,有对人口等基本信息的了解、掌握。正基于此,我国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不仅发展很快,而且较好地适应了近年来形势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公安机关的快速反应能力,在打击犯罪服务群众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目前,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认识,切实加强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工作的领导。(1)政府要提高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要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社会大局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高度认识其重要性,切实增强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2)要加强对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教育,使人人能够充分认识快速反应机制在预防犯罪、侦破命案、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等方面所起的作用。(3)要从正反典型案例中探索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第二,加强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制定加强和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各地政府要解决等、靠、看的思想,借鉴发达国家和外省市的先进经验,结合本地实际,对快速反应机制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出制约应急管理组织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的不利因素,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要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划分责任辖区,采取信息网络全天候运行、监测方式,使各要素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特别要最大化地使用现有公安、消防警力,时时处处成为有效打击犯罪活动和参与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

第三,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和水平。一方面我们要加大对在职特别是一线人员培训、教育的投入,确保每年定期培训、轮训;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力增强应急管理人员教育培训的实战性,彻底改变教育培训重理论轻技能以及与实战脱节的倾向,将培训列入完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通过组织不同规模的实战演练来检验和提高实战能力。

第四,加强以110为核心的应急指挥协调机制建设。110报警服务台在我国已是家喻户晓,老幼皆知,可以说,110报警服务已深入人心。我们要以110报警服务台为中心,整合其他信息服务。110不仅可以代表地方政府为社会进一步提供更加及时广泛的报警服务、应急处臵服务和社会求助服务,包括支持警情传递信息和为执勤人员特别是公安、消防人员提供信息资料如火灾信息,以及机动车、居民身份证、驾驶执照、被通缉人员、被盗车辆以及入境外国人等基本信息。这样既整合资源、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从地方政府管理功能的角度来讲,110已覆盖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建设意义不仅仅局限于改革了公安工作,而在于其具有牵动、促进地方政府从全局的角度上增强驾驭、管理、服务社会功能的作用。

第五,加大宣传力度,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快速报警意识。我们要通过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宣传110报警服务台的职能,使群众熟悉

110、依赖

110、用好110;尤其要教育广大公安、消防民警时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坚持快接警、快处警、快出警的原则,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大力宣传快速反应的成功案例,增强群众协助侦破案和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信心和决心。通过各种形式,大力推动群众快速报警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为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总之,我国政府应根据形势发展,改革传统的政府应急管理行政官僚制,建立和完善以地方政府为主的应急管理制度,将重心下移,把大部分决策权下放到地方政府手中,特别是要加强以公安、消防为主的快速反应机制建设。公安、消防是地方政府应急管理部门的龙头,是政府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排头兵,因此,我国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管理理念和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不断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快速反应机制,在政府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下,保障政府在处臵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中,从而实现有利、有序、有效的目标。

(江西社会科学 2010年 第5期)

第四篇: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

摘 要: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于1993年9月,至今已有差不多20年了。在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之初,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其鲜明的立法目标、明确的行为界定和严格的法律责任,对于鼓励公平竞争,反对不正当竞争、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之时,正对于我国刚刚提出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市场经济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展开和出现,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的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行规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了距离,暴露出许多问题,执法工作也遇到很多的困难,致使该法对于市场竞争的调控力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法律的完善已紧迫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并且随着我国反垄断立法进程的加快,竞争法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竞争法律体系也将面临着重大的调整。文章第一部分从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入手,详细论述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和特征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宗旨和意义以及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文章第二部分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现状开始,在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立法历史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重点就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构成方面进行详细介绍和评述,认为反不正当行为立法在我国形成了以行政制裁、行政救济为主,以刑事制裁、民事救济为辅这样一个现状。第三部分文章阐述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不足;第四部分文章着力论述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完善。文章四个部分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形为一体。

关键词:反不正当竞争法;缺陷;问题;完善

前 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9月2口第八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以来实施至今已经差不多20个年头。这部被称为我国的‚经济宪法‛的法律自实施以来,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该法的主要执行机关,忠实地履行法定职责,查处的案件逐年增多,执法力度口益加大,执法成绩比较可观,执法局面基本打开。近年来查处不正当竞争案件的数量逐年增加,每年的增幅较大。案件的种类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规范的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从查处案件的情况来看,仿冒行为、虚假表示和虚假宣传案件居高不下,公用企业等限制竞争、侵害商业秘密、商业贿赂等案件逐渐增多。尽管法律没有规定低于成本销售、搭售以及商业低毁行为的行政责任,但一些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地方法规查处了一些案件;对于行政垄断和地区封锁行为,虽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没有查处权,但一些地方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通过行政建议、查清事实后提请政府处理等方式处理过一些案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最基本法律之一,行政执法实践表明,该法对于规范市场行为、保障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代竞争立法(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反限制竞争法或反垄断法)是市场经济高度发达、需要加大政府的调控力度的产物,对于促进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经济宪法‛、‚自有企业的宪章‛之类的美誊。我国正在建立的市场经济是由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现代市场经济,必须通过强有力的竞争立法,加大政府对市场竞争的调控力度,防止无序竞争引起社会资源的浪费。但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制定之时,正对于我国刚刚提出市场经济目标模式,市场经济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展开和出现,而近年来,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市场体系日趋完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市场经济的许多不正当竞争行为得到了充分的暴露。《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现行规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产生了距离,暴露出许多问题,执法工作也遇到很多的困难,致使该法对于市

场竞争的调控力度受到很大的限制,法律的完善已紧迫地摆到了我们面前,并且随着我国《反垄断法(草案)》的出台,我国反垄断立法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竞争法律体系将面临着重大的调整,竞争法结构将得到进一步的健全和完善,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在于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讨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不足,并结合国外关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先进立法经验,进行分析和提出立法建议,以期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概述

(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起源和概念

作为竞争法范畴之一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其概念起源于1850年的法国(另有一说是最早出现于1883年的《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世界上第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专门法律是德国于1896年制定的《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其中第一条的规定具有重要意义,即:‚对在营业中以竞争为目的而采取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者,可以请求制止其行为或给予损害赔偿。‛这确立了反不正当竞争的基本原则(另有一说是1890年美国的《谢尔曼法》)。随着时间的发展,一些国家逐步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一度将其认为是工业产权保护的组成部分,并和《巴黎公约》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巴黎公约》正式将反不正当竞争概念的纳入,是在1900年布鲁塞尔修订《巴黎公约》时,确立的第十条第2项的规定,即,凡在工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原则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随着时间的发展,经过历次会议的修改,现在这一条款得以丰富和完善,即,‚(一)本同盟成员国必须对各该国国民保证予以取缔不正当竞争的有效保护。(二)凡在工商业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如今,随着世界各国相继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核心内容一一不正当竞争行为角度看,‚不正当竞争行为‛这个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并由此决定反

不正当竞争法的概念:

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包括垄断、限制竞争和其他违反商业道德的行为在内的所有破坏竞争的行为,具体指三类行为:一是垄断行为,主要是指经营者本人或者通过企业兼并等方式,形成对一定市场的独占或控制;二是限制竞争行为,主要是指经营者滥用经济优势或几个经营者通过协议等联合方式损害竞争对手的行为;三是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是指经营者用欺骗、胁迫、利诱以及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手段从事市场交易的行为。匈牙利《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界定即是如此,一般公众也往往是在这个意义上理解不正当竞争行为,因为,垄断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以道德观念看来也带有‚不正当‛的因素。而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除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之外的第三类行为。

与上述理解相对应,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仅以狭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规范对象,而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则以广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为规范对象,即是指包括反垄断法或反对限制竞争法和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内的、所有规范市场主体的竞争行为、制止各类违法竞争行为的法律部门,简言之,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同于竞争法。这种理解不仅源于人们对垄断和限制竞争行为的道德判断因素,同时还在于反垄断法、反限制竞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这二个概念之间的区分也是相对的,它们之间并没有径渭分明的绝对界限。但是目前大多数学者的观点和立法的现状是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取狭义的概念,即国家对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违背诚实信用原则和公认的商业道德的竞争行为进行规制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我国,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指有关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法规和立法、司法解释等法律规范的总和,即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外,还包括商标法、专利法及其实施细则、产品质量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止牟取暴利的暂行规定等一切有关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刑事、民事、行政

法律、法规、立法和司法解释等。狭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仅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该法于1993年9月2口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1993年12月1口施行。

(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客观上存在着企业之间比产量、比质量、比效率、比服务的关系。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市场竞争。只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让社会主义企业开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才能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增加产量、提高质量、提高企业素质,促进国内商品流通,繁荣城乡市场,使有限的资金和原材料等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臵,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

我国将要加入WTO,WTO的非歧视原则、公平贸易原则、贸易法律政策透明原则等竞争规则也将随着国内与国际市场接轨而成为国内市场的竞争规则。而反不正当竞争法正是保证此种竞争规则的关键手段。

1.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位

(1)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按部门法划分,主要包括民法、商法和经济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又是以宪法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归属来看,应属于市场经济管理法,而不属于调整和规范经济主体在市场交易中竞争行为的法律规范,即经济主体行为法,理由是:不能以调整或规范‚行为‛就归入主体行为法,几乎所有法律规范都是调整规范人们行为的,就是在市场主体法如公司法、破产法等法律中,也同样调整或规范行为,经济管理法中自然也离不开行为,但侧重不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侧重从管理的角度立法的,这可以从该法中明确管理机关和部门,从该法的名称,从法律责任一章中规定了民事责任、行

政责任、刑事责任以及单列‚监督检查‛一章等方面就可以看出。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其他的诸如商标法、专利法等法律相互补充,共同完善,共同构成了规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在经济法的法律体系中、在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都占着重要的地位。(2)是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关系的基本法律之一

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竞争法律,都属于经济法的范畴。它们与民法和商法不同。一般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借助于民法和商法来实现的是自我调节,借助于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组成的经济法来实现运作秩序的社会整体调节体制——即由国家代表整个社会,惩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换句话说,民商法是保护民事关系当事人(包括经营者)自身的合法权益的法律,那么经济法则是偏重于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法律。作为经济法重要组成部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以各种法律手段惩治破坏正常的竞争秩序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律。因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社会整体调节体制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

(3)填补了民法和知识产权法之间的法律空白

就《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法的关系而言,《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民法的关系是特别法和一般法的关系,根据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原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有规定的,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没有规定的,适用民法;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专利法、产品质量法、著作权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的关系,则是一般法和特别法的关系。商标法、专利法等特别法中已有规定的,按商标法、专利法等处理;商标法、专利法等特别法中没有规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则《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并调整。正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规定的:‚禁止不正当竞争法实际保护着专利法、商标法等专门法所保护不到的那些应予保护的权利。‛

2.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

法的作用与法的目的紧密相连,法的目的(或称立法目的)就是立法者所要发挥的该法的作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规定:‚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制定本法。‛这就是《反不正当竞争法》立法目的,亦即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作用。

(1)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也是法制经济。市场经济离不开竞争,也离不开法制。竞争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运行机制,存在于商品生产相交易的全过程,没有竞争的商品经济是不可设想的。但是,有竞争就会有不正当竞争,因此就必须用法律手段来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由于几十年计划经济所造成的人们思想和行为上的惰性,普遍存在着不思竞争、不敢竞争、不会竞争的现象,所以法律不但要保护公平竞争,而且还要鼓励公平竞争。

作为自然发展的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有可能在两个方面走向其反面:一是出于自由竞争而必然形成的生产和资本集中所带来的规模效益,并刺激集中的进一步发展形成垄断,而垄断又导致更大范围或地域的竞争,但在原有的范围和地域则竞争将难以存在,从而破坏了竞争的市场结构;一是由于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常常比采用正当的竞争手段获利更多更快,不但使采用不正当手段的已经获利者更加利欲熏心,愈演愈烈,而且也使诚实守信经营的经营者丧胆寒心。如果没有外在的制约而任其发展,不正当竞争将成为正常经营而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所以,要维持正常的竞争秩序,发挥竞争的积极作用,就必须依法禁止、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也只有狠狠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才能保护和鼓励公平竞争。(2)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对于诚实守信的经营者来说,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他们的保护神。正当经营和不正当竞争两者是根本对立的,有了不正当竞争者的经营活动‚自由‛,就没有诚实守信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自由。而只有打击不正当竞争行为,剥夺其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进行经营活动的‚自由‛,才能有诚实守信经营者的经营活动自由。反不正当竞争法实质的作用就是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打击。诚实守信的经营者是最大的受惠者。

《反不正当竞争法》就是要通过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来防止其他经营者的权利被侵犯,从而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通常对经营者利益的保护有两种:第一种是特定的保护。就是某一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对象的,这种特定的具体的经营者因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侵犯而致使合法的权益受到损失。《反不正当竞争法》禁止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从而达到保护特定的经营者对象的目的。主要表现在禁止假冒他人的注册商品,禁止擅自使用他人企业的名称。第二种是不特定保护。就是某一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不是针对某一具体的竞争对象的,而是针对不确定的、众多的竞争对象的违法行为。其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结果也不是特定某一企业或某一个人,而是众多的企业或多个经营者。禁止这种非特定侵害对象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就是对不特定的竞争者合法权益的保护。只要是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经营者,一律予以保护。《反不正当竞争法》对这种不特定的保护,主要表现在禁止非法有奖销售、排挤竞争、虚假广告、独占限定、地方垄断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定上。(3)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独立主体是竞争的前提,竞争性市场体系是竞争本身的要求,宏观调控也要有利于竞争机制的形成,反不正当竞争法是基本的经济法法律部门的组成部分,国际经济交往中通行的规则和惯例也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内容。所以,反不正当竞争法

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息息相关,反不正当竞争法最根本的作用,就是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要发展市场经济,其中最关键的是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发挥机制在资源配臵的基础性作用。当前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正处于初级阶段,首先要着重发展生产要素市场、规范市场行为,打破地区、部门的分割和封锁,反对不正当竞争,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制定《反不正当竞争法》正是迎合了培育和发展市场体制的需要,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大市场,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另外,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竞争也是市场活动的核心,是市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最重要的调节手段。因为,市场经济要遵循商品活动的价值规律,用价值规律的原理来促进和实现资源的有效、合理、优化配臵。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通过正当竞争来实现的,价值的实现离不开正当竞争机制,竞争机制是市场经济最基本的运行机制。如果社会经济生活中正当竞争遭到排斥或者削弱,市场经济机制就会出现结构性的、全局性的障碍,市场经济秩序就会发生混乱,市场经济就不能顺利发展。因此,我们要发展市场经济,保障市场经济有序健康地发展,就必须采取措施制止妨碍竞争的行为出现。通过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维护和促进正当竞争,保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三)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关系(1)、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相互依赖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是相互关联的:两者都旨在确保市场经济的有效运作。但是,它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达到这种目的。反垄断法通过制止限制贸易行为和滥用经济力量,维护竞争的自由;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迫使所有参与者按照同样的规则行事,维护竞争的公

平。当然,对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地位孰轻孰重,是有不同看法的。例如,WIPO国际局就认为两者是同等重要的,并且具有互补关系。市场经济国家需要反垄断法,但仅仅依靠反垄断法确保公平竞争还是不够的,还需要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但是,更多的人认为,由于反垄断法具有完善市场结构和维护竞争自由的宏观调节作用,其重要性是反不正当竞争法无法比拟的。笔者也认为,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对于维护竞争秩序都是不可或缺的,但反垄断法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当然,其重要性还存在动态比较问题。在市场经济初期,不正当竞争有可能更为严重,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需求更为强烈,而一旦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垄断现象会更为突出,反垄断法的作用也会更为突出。不过,这也不是绝对的。

(2)、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区别

一般地说,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有其重大的区别,前者主要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市场结构,后者主要是维护商业伦理和公平竞争。详言之,反垄断法是解决有无竞争问题的,其目的是通过消除限制竞争的现象,不管是经营者实施的限制竞争的行为,还是使竞争无法展开的市场结构,以促进竞争自由,或者说使自由竞争得以实现,为经营者的自由竞争提供一个舞台。反垄断法有二根基本支柱(二项核心内容),即独占滥用禁止、合并监控和卡特尔,前两者是维护自由竞争的开放式市场结构的,后者是排除限制竞争的行为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是消除自由竞争‚过火‛的行为,即前提是有了自由竞争的

舞台和充分的竞争自由,经营者却滥用竞争自由,实施不道德的竞争行为,不正当地损害了竞争者的利益,从而破坏了自由竞争的机制。例如,有人指出,反不正当竞争法(不公平竞争法)的‚目标是防止滥用工商业的竞争自由。‛把这个前提搞清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的界限的划分就迎刃而解了。此外,有些学者认为,‚自由竞争法重在追求经济的效益,而非分配之公平,促进‘动的安全’,所谓经济宪法指此部分。公平竞争法重在维护财产权,即‘静的安全’。‛这种区分也是很有道理的。还有学者从立法目的上进行了区分,即‚就立法目的而言,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在确保竞争之‘正确’,属于工业财产法之领域,并以概括条款、引入错误之广告、销售活动、营业诽谤、企业标志、营业秘密之泄露等为规范内容;至于反托拉斯法在维持竞争之‘自由’,并以垄断、差别待遇、拒绝入会、搭售、专利授权、控制市场之企业及企业之结合为规范之内容,牵涉之层面相当广泛,尚须设立公平交易委员会负责之‛。并进而主张两法不可同日而语,应当分开立法,即‚反托拉斯法之制定,即使在工业国家亦兹事体大耗时冗长,以法治号称十世之德国,研拟需时八年,而不正当竞争防止法却非如此艰难,若因反托拉斯法之遥遥无期而延宕不正当竞争防止法之制定,将使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之仿冒纠纷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由于法律之缺失而无法有效杜绝,任诚实厂商之利益遭受侵害,岂非与立法原意背道而驰?‛这种对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具体区分,有助于我们理清两者的关系。(3)、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反垄断法的联系

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虽然其对竞争的促进方法并不相同,其终极目的是殊途同归的,都是维护健康的市场竞争秩序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其次,垄断和不正当竞争也可以存在转化和因果关系。例如,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能会使竞争得到恶性发展。从而产生垄断,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可以将一些垄断消灭在萌芽之中。或许正是由于终极目的的统一性和行为的关联性,个别国家(如澳大利业)和地区(如我国台湾)将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合并立法,而将两者一并归入竞争法的范围,道理也在于此。此外,一些行为既可以归入反垄断法,又可以归入反不正当竞争法,如日本反垄断法规定的不公平交易方法中的一些方法如虚假表示,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有相应的规定,更说明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模糊区域,此时甚至不必或者不可能做刻板的划分,或者可以选择‚可这可那‛的划分,这种情况也典型地反映了两者的关联性。如果按照上述标准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垄断行为进行区分,笔者认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是一部规定纯粹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它还规定了部分垄断行为。就其第二章规定的行为为言,第6条规定的公用企业等强制交易行为、第7条规定的行政垄断行为、第11条规定的低于成本价销售行为、第12条规定的搭售行为及第15条规定的串通招投标行为等5种行为,均属于垄断行为。可以预见,随着我国《反垄断法》的制定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修订,这些行为在两部法律之间必然要进行重新整合,分别纳入相应的调整体系。

二、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现状和立法不足

《反不正当竞争法》自1993年颁布实施以来,至今已差不多20年。它的出台和实施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禁止不正当竞争,保障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起到了重要作用。不仅对商业贿赂、垄断性行业的强制交易等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了重点打击,而且一些行政垄断的行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反不正当竞争法》已成为治理不正当竞争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武器。

然而,由于该法的出台,正值我国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具雏形,市场经济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出现,导致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前瞻性和预见性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不能完全适应保障公平竞争秩序的需要。十几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加入了WTO、融入了全球经济一体化,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层出不穷,《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如行为主体范围过窄,对新型不正当行为难以规制,法律责任制度不完善,无法有效遏制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因此,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体系和相关内容迫在眉捷。然而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竞争不断引入,新的经济现象层出不穷,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全面保障公平竞争秩序的需要,在实践中存在着许多不足和漏洞,主要表现在:

1.规定的行为主体范围过窄。《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指出该法违法行为主体是‚经营者‛,‚经营者是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

服务的法人,其它组织和个人。‛这种表述的缺陷在于:(1)所指违法行为主体与所列违法行为存在矛盾,如《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七条明确地指出违法行为主体是政府及其所属部门;(2)不能囊括现实中参与竞争和对竞争秩序有影响的主体。

2.对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难以规制。众所周知,我国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根据当时我国市场经济领域不正当竞争的情形,只规定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并且每种不正当竞争行为都有明确的适用界定,没有将新形势、新条件下产生的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纳入到自身的调整范围。一般认为,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企业利用媒体、广告开展产品质量、功能、效果等各项指标的不恰当的对比活动,目的在于打击、贬低特定或不特定竞争对手。二是由经营者出资、媒体出面,请‚专家‛作访谈、咨询,明为向消费者介绍和传授知识,实为厂家作产品推销宣传,其中不乏抬高自己贬低对手之意。三是煽动甚至资助消费者不断投诉对手,以此来打击对手,达到用少量投入全面打败竞争对手的目的。四是以利益为诱饵从竞争对手处挖走项目的关键人员,造成对手项目瘫痪,或将对手的项目改头换面推向市场。五是由经营者资助,地方政府或职能部门及相关单位组织开展检查以及区域性评比活动,千方百计地操作出有利于本地企业,尤其是有利于出资企业的检查评比结果,并在媒体上加以公布,以此方式打击竞争对手。六是地方政府通过一些让利性行政措施,在不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相关规定的情况下,保护本地企业,打压外地企业。七是商业欺

诈,在侵犯消费者权益的同时,也侵犯了相关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八是一些原本具有独占经营地位的公用企事业单位,以增强国际竞争力为由,不断向政府要求扩大经营范围和垄断经营权,一旦得逞,在没有竞争对手的前提下,变本加厉地掠夺社会资源,造成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加剧了不正当竞争的恶性循环。以上竞争行为均符合不正当竞争行为应具备的基本特征。从主观方面看,都属故意,有着明确的行为目的,即都是为了贬低、打击或限制竞争对手。从客观方面看,均实施了具体的贬低、排挤竞争对手或非本地单位的行为,明显违背了市场经济基本运行机制,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秩序,侵害了经营者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3.执法主体多元且相互冲突。《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行政主体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相关法律竟合的现象较为严重,造成执法主体不清、职责不明。比如,《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由中国人民银行监督检查;《建筑法》规定发包单位、承包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用不正当竞争手段承揽工程的,由国务院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价格法》规定低价倾销等不正当竞争由政府主管部门监督检查等。执法主体分别执法,尺度不一,权责不清,严重影响了法律的实效

4、一般条款的缺失阻碍了执法

竞争者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过程中所采取的竞争手段是复杂多样的,法律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是无法穷尽的。正因为如此,各发达国家通过修法等方式,在相关法律中确立了一般条款,以补充法律惯用的列举式立法难以穷尽丰富多样的法律事实和行为的不足。比如《巴黎公约》在其1925年的海牙修订本中明确规定,‚凡在工商活动中违反诚实经营的竞争行为即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

这一规定被公认为是关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经典性定义,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般条款。德国立法机构于1909年对《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了修订,明确规定:‚在商业交易中以竞争为目的而违反善良风俗者,可向其请求停止侵害和损失赔偿。‛一般认为,这使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最终确立了‚典型列举‛加一般条款的立法体例,一直适用到今天,被称为‚帝王条款‛。可见,法律中的一般条款,尤其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一般条款,在充分体现法律的生命力、完善和发挥法律应有的功能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至今未能确立一般条款,严重影响了法律自身的执行,也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在众多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面前显得束手无策的重要原因所在。

5、执法主体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法律本身的执行

从执法主体而言,主要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对不正当竞争执法机关的规定模糊不清,造成执法主体不明确,影响执法。从行政区划来看,我国有五级政府,每一级政府由许多职能部门构成,因此,除中央和省一级政府外,任何一级政府或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其‚同级或上级机关‛都不是唯一的,往往是多重的或多头的。二是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也是多头、多部门执法,局面比较混乱。三是由于执法主

体机构不明确,加之对执法主体能力和素质无明确要求,所以现实中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的执法能力十分有限。目前,我国反不正当竞争的执法机构主要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践证明其执法能力有限,效果很不理想。究其原因,在于我国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根本不具备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应有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把反不正当竞争的权力授给工商行管理部门,很有可能使其成为地方保护主义的强有力工具,这与建立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目标背道而驰;另一方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不具备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机构所应具有的‚专业性‛要求,其人员素质也不符合反不正当竞争工作的要求,自然无法胜任反不正当竞争法执行工作。

三、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完善

(一)、针对行为主体范围过窄和对新型不正当竞争行为难以规制的缺陷,目前全国有20多个地方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的地方性法规,对法律进行了细化和补充,弥补了法律规定的一些疏漏和不足。这些地方性法规,大多从加强本地行政执法,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出发,不同程度地拓宽了调整范围、执法手段和罚则适用:增加了反垄断的内容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如《海南经济特区反不正当竞争条例》就一改《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不正当竞争行为‛专章共11条作行为设定的做法,分设‚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禁止不正当的联合行为‛、‚禁止滥用行政权力限制公平竞争‛二章,共计18条或者说18类行为,反垄断的份量明显大于法律中的份量;赋子行政主管机关以必要的查封、扣押等强制措施权,如《上海市反不正

当竞争条例》第二十二条第4项对与不正当竞争行为有关的财物,可以采取扣留、封存等措施,并在二个月内作出处理决定;对法律中原未规定行政责任的违法行为,补充行政处罚规定等。

大多数地方性法规基本仿照《反不正当竞争法》体例,在条文上有重复、细化和补充。也有在体例上做重大发展的。另外,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作为反不正当竞争中央主管行政机关依职权相继制定细化《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3条之《关于禁止有奖销售活动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细化第6条规定之《关于禁止公用企业限制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细化第5条规定之《关于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黄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规定》、细化第10条规定之《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细化第8条规定之《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等。国家民航总局制定有《制止民用航空运输市场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定》。这些法律、法规、规章的出台和实施,对促进社会宣传、学习、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加强其实施,切实规范竞争行为,保护合法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无疑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所存在的明显不足,结合实践做出一些实用性弥补,确有其必要性。

(二)、针对《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方性法规颁布后随之而来的法规竞合问题、冲突问题和其他的法理问题,应当通过完善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体系,以维护统一的竞争法制。

当下我们也不能不看到,当地方执法机关(法院和行政主管机关)依照地方性法规处罚不正当竞争行为时,《反不正当竞争法》实际上

有被束之高阁的危险。虽然,这些规定使反不正当竞争法更加适合了各地经济发展和执法实践的需要,是有益的和必要的,但导致了各地在竞争法制上的不统一,不利于统一市场体系的确立。而地方性法规补充和细化法律规定的本身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现实对法律的规定又有了新的需要。因此,应当通过完善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体系,以维护统一的竞争法制。

(三)、针对一般条款的缺失阻碍了执法,规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的一般条款。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采取具体列举式,尽管该法第1条第(一)款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但对于该条是否具有一般条款的性质,存在争议。笔者认为,该条款并不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予以规制的一般条款,而只是对‚不正当竞争行为‛所作出的定义,其本身并不具有‚兜底‛条款的功能。从中国的现实需要来看,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当采取具体列举与一般条款相结合的模式。第一,从立法技术来看,为了克服法律的不周延性和滞后性的缺点,应当在采用列举方式的情况下,制订相应的兜底条款。就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而言,概括式的一般条款必不可少。因为市场竞争方式千变万化,不断创新,严格的法定主义的具体列举式不足以有效规制不正当竞争,赋予概括性的一般条款以‚兜底‛功能极为必要。那么,能否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扩大解释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的规定,并以此替代一般条款? 笔者认为,既然法律没有规定一般条款,就表明立法者的意图就是要将不正当竞争行为仅仅限

于所列举的情形,而不允许通过解释的方法扩大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类型。第二,从现实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已经出现,需要立法予以规范。例如,对于市场上严重存在的传销、低价倾销等行为,由于现行立法没有规定,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又没有设臵一般条款,因此给法律适用造成了极大的困难,也不利于执法机关依法处理这些新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第三,从今后的社会发展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展开,竞争会日益激烈,某些经营者出于利益驱动,难免会使用各种方法排挤对手、强占市场、争夺交易机会。如果存在一个一般条款,就可以灵活应对未来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当然,概括性的一般条款也存在授予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的问题,有可能限制市场经营者的竞争自由。所以,一般条款应当与具体列举相结合,在列举性的具体条款穷尽之后,法官才可以适用一般条款裁判。并且,适用一般条款也要通过法学方法,进行利益衡量,探求立法者的目的,结合社会具体情势,将一般条款具体适用于个案。(四)针对执法主体不明确严重影响了法律本身的执行,《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稿》确定工商部门为执法主体。我们知道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颁布实施。然而,时隔10多年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正当竞争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打‚擦边球‛的现象越来越多。素有‚市场经济宪法‛之称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常常鞭长莫及。根据现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工商行政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如质检、物价、卫生、建设、文化等也可以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行使监督权。而且《反不正当竞争法》中的这一规定,为此后出台 的其他法律法规留下了缺口。比如,此后制定实施的《保险法》、《招标投标法》等法律法规中都规定了不同的监管部门,造成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在执法主体上的冲突。

专家认为,造成现状的重要原因是,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对执法主体不明确,多个政府部门之间缺乏明确的执法分工与界限规定,使得该法处于被肢解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法律的执行效果。在《反不正当竞争法》执法中,如何处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行业部门的关系,合理确定各自的职能定位,维护执法的统一性,是突出问题。解决此问题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过程中的一个重点。一位参与立法的专家透露,修订稿规定,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地方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是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部门,依照本法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这意味着,《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执法权明确地授予了工商部门。而除了明确执法部门之外,修订稿还授权国务院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认定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权力。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吴景明认为,修订稿不但统一了执法主体,也使得执法尺度统一,有利于增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执法力度。

参考文献

[1]、孙虹.竞争法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国家工商局编.现代竞争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3]、孔祥俊著.反不正当竞争法新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1.[4]、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条法司.《现代竞争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5]、邵建东.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6],赖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7],「台〕黄茂荣.公平交易法专题研究「M].北京:植根法学丛书编辑室编辑,1998.[8],潘静成、刘文华.中国经济法教程(修订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9]、孔祥俊.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0]、常用法律手册[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11]、盛杰民.竞争法在中国现状和展望[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2]、高言,曹德斌.不正当竞争法理解适用与案例评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6.[13]、土晓哗.欧共体竞争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4]、土晓哗.竞争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15],曹天站.现代竞争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3.。

[16]、刘剑文,崔正军.竞争法要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17]、祝铭山.反不正当竞争侵权纠纷「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18]、孔祥俊.反垄断法原理「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19]、徐国栋.民法基本原则解释[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20]、法苑精粹编委.中国经济法学精粹2001年卷「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21],潘静成,刘文华.21世纪教材一一经济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2]、种明钊.竞争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3]、文海兴,土艳林.市场秩序的守护神一1997.公平竞争法研究[M].贵阳:贵少

后 记(致谢)

本文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及行政法相关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存的问题以及提出了完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建议。由于本人理论水平有限,文中所提观点及思考难免有疏漏或不妥之处,敬请老师批评指正。

本文从选题、写作到成稿,自始至终得到了我的指导老师XX研究员的精心指导,在多次讨论、修改的过程中,得益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理论功底和所倾注的大量心血,使我在学业上有了显著

进步。同时,X老师在言传身教中表现出的高尚的师德风范、做人的准则、做事的态度都令我无比敬佩,并将使我受益终身,在此深表敬意和感激。

同时,我还要感谢三年研究生期间给予我关心和帮助的老师们,在此,向他们表示深深地感谢!最后,要向研究生部的各位老师表示感谢,他们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上给予了真诚的关心,让我能够谕快地度过三年研究生生活,并终生难忘。八年代写经历,深知其中猫腻希望广大客户别找中介找直接的写手,本人在上大学期间就专业从事各式演讲稿、竞聘稿、工作总结、述职报告、发言稿,婚礼致辞,辩论词,主持稿,计划书各种教育教学论文创作,给多家网站与单个客户带去了为他们量身打造的一篇篇物美价廉的原创作品,得到了众多合作伙伴的高度认可,常言说诚信三冬暖,失信三伏寒,我会以诚立身,以质做事有需要与我联系 QQ金沉浊底

1289510886电***

第五篇: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施工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安全生产,促进施工项目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安全管理体制。

第二条 安全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完善安全生产条件,确保安全生产。

第三条 从事本公司承包的新建、扩建、改建和装饰装修等活动的项目部及个人均应遵守本制度。

第二章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第四条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

第五条 为建设工程提供机械设备和配件的单位,应当按照安全施工的要求配备齐全有效的保险、限位等安全设施和装置。

第六条 施工单位主要负责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施工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制度,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条件所需资金的投入,对所承担的建设工程进行定期和专项安全检查,并做好安全检查记录。

第七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编制安全技术措施和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方案。第八条 建设工程施工前,施工单位负责项目管理的技术人员应当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作出详细说明,并由双方签字确认。

第九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入口处、施工起重机械、临时用电设施、脚手架、出入通道口、楼梯口、电梯井口、孔洞口、桥梁口、隧道口、基坑边沿、爆破物及有害危险气体和液体存放处等危险部位,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安全警示标志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第十条 施工单位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内设置员工集体宿舍。第十一条 施工单位对因建设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地下管线等,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

第十二条 施工单位应当在施工现场建立消防安全责任制度,确定消防安全责任人,制定用火、用电、使用易燃易爆材料等各项消防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设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备消防设施和灭火器材,并在施工现场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

第十三条 施工单位采购、租赁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应当具有生产(制造)许可证、产品合格证,并在进入施工现场前进行查验。施工现场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必须由专人管理,定期进行检查、维修和保养,建立相应的资料档案,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报废。

第十四条 施工单位应当自施工起重机械和整体提升脚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设设施验收合格之日起30日内,向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登记。登记标志应当置于或者附着于该设备的显著位置。第十五条 施工单位应当为施工现场从事危险作业的人员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意外伤害保险费由施工单位支付。实行施工总承包的,由总承包单位支付意外伤害保险费。意外伤害保险期限自建设工程开工之日起至竣工验收合格止。

第十六条 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

第三章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

第十七条 施工单位应当设立安全生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

第十八条 施工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具有以下职责:

(一)宣传和贯彻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标准;

(二)编制并适时更新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并监督实施;

(三)组织或参与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及演练;

(四)组织开展安全教育培训与交流;

(五)协调配备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

(六)制订施工安全生产检查计划并组织实施;

(七)监督在建项目安全生产费用的使用;

(八)参与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专家论证会;

(九)通报在建项目违规违章查处情况;

(十)建立在建施工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档案;

(十一)考核评价分包企业安全生产业绩及项目安全生产管理情况;

(十二)参加生产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工作;

(十三)企业明确的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第十九条 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在施工现场检查过程中具有以下职责:

(一)查阅在建项目安全生产有关资料、核实有关情况;

(二)检查危险性较大工程安全专项施工方案落实情况;

(三)监督项目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履责情况;

(四)监督作业人员安全防护用品的配备及使用情况;

(五)对发现的安全生产违章违规行为或安全隐患,有权当场予以纠正或作出处理决定;

(六)对不符合安全生产条件的设施、设备、器材,有权当场作出查封的处理决定;

(七)对施工现场存在的重大安全隐患有权越级报告或直接向建设主管部门报告。

(八)企业明确的其他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第四章 施工现场管理

第二十条 进入施工现场的人员必须按规定戴安全帽,并系下颌带。戴安全帽不系下颌带视同违章。

第二十一条 凡从事2米以上无法采用可靠防护设施的高处作业人员必须系安全带。安全带应高挂低用,不得低挂高用,操作中应防止摆动碰撞,避免意外事故发生。

第二十二条 参加现场施工的所有特殊工种人员必须持证上岗,并复印证件报工程项目部备案。

第二十三条 管理者不得违章指挥,操作者不得违章作业。第二十四条 施工现场各类标牌和警示标志齐全醒目。

第二十五条 每月定期由施工单位项目部经理组织各部门对施工现场进行安全生产检查。

第二十六条 对采取新工艺、特殊结构的工程,都必须先进行操作方法和安全教育,才能上岗操作。

第五章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第二十七条 安全检查的内容:

1、安全管理

2、机械设备

3、安全设施

4、安全教育

5、操作行为

6、劳保用品使用

7、伤亡事故处理

8、文明施工

9、消防安全

第二十八条 安全检查的形式:

(一)定期安全检查:公司每月组织一次安全生产文明施工检查,项目经理部每周检查一次,每次检查均要留下记录。

(二)专项安全检查:公司有关部门组织专业人员对某个专项(如施工电梯、脚手架、临时用电、塔吊等)进行检查,项目部根据各种设备的搭拆方案进行安拆时并安排关人员进行检查。

(三)经常性安全检查: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经常性的预防检查,能及时发现问题,消除隐患。班组每天要进行班前、班后岗位安全检查,安全员及安全值班人员要每天巡回检查,各级管理人员在检查生产的同时,必须检查安全工作。

(四)季节性及节假日后的安全检查,防止不良气候给施工带来危害和节假日后职工纪律松懈,思想麻痹而造成安全事故。

(五)施工现场要经常进行自检、互检和交接检查。第二十九条 安全检查的方法及要求:

(一)根据检查要求配备足够力量。特别是大范围全面性的检查,要明确检查负责人抽调专业人员参加,并进行分工,明确个人负责检查的内容,标准及要求。

(二)明确检查的目的和检查项目,重点、关键部位设定保证项目的要重点检查。对现场管理人员和操作工人,不仅要检查是否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行为,还要进行应知应会知识的抽查。

(三)认真细致地做好安全检查记录。对事故隐患的记录必须具体。

(四)认真全面地进行系统分析,定性、定量做出评价。

(五)认真做好安全隐患整改工作,对事故隐患要按“三定一落实”原则,即定时间、定人员、定措施进行整改,有关部门及时复查,直至隐患消除。

(六)对安全事故的处理要坚持“四不放过”的原则即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与群众不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下载论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工程建设安全管理制度的完善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论文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今后发展的重要方向、重大领域和重大任务。本文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行解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国内形式,系统阐释生态文......

    工商管理论文--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完善企业管理制度3 -价、质量、数量等的控制审核。 3.3、职能分工控制 合理设置分工,科学划分职责权限,贯彻不相容职务相分离,即每一个人工作能自动检查另一个人或更多人工作的......

    工程建设管理制度

    湖南鸿胜物流有限公司 项目建设管理制度 (2013年修订版) 随着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施,我司在长沙、衡阳等地的投资建设项目已相继投产和动工建设。为了加强项目管理,不断提高建......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

    论述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院系: 年级: 2011专业: 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 11115051705 完善 经济贸易法学院 级 法学 杨琳 法学17班 众所周知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即我国的政......

    论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推荐]

    论我国立法体制的完善 【摘要】立法体制是法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立法特点和性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并且在不断地发展与完......

    论我国人民陪审员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陪审制度的缺陷及完善 戈琳,丁毅明 (江苏工业学院,江苏 常州 213016) 摘要:陪审制度是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国家管理的具体体现,是保证司法公正的一项有力措施,是司法民主的一种......

    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完善

    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及其完善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概况在基本结束了我国食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后,当前我们主要面临是食品的质量安全问题。建国以来,危害人们生命和健康的食品......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

    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完善【摘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