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安徽省人民政府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
安徽省人民政府2011年立法工作计划
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011年工作总体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省政府今年立法工作的重点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全面转型、加速崛起、兴皖富民为主线,坚持围绕中心工作,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立足于科学发展的需要、社会和谐的需要、改善民生的需要、维护稳定的需要,重点加强有关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进节能减排、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等方面的立法工作,尤其是要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立法工作,切实保障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的贯彻实施,为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的制度支撑。据此,对省政府2011年立法工作作如下安排:
一、地方性法规草案
(一)实施类(7件)
项目名称起草单位
1.安徽省内部审计条例省审计厅
2.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修订)
3.安徽省林木种子管理条例
省残联 省林业厅 — 1 —
4.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办法(修订)
5.安徽省城市供水条例
省教育厅
省住房城乡建设厅
省环保厅
6.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修订)
7.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促进条例省发展改革委
(二)论证类(17件)
项目名称起草单位 1.安徽省节约用水条例2.安徽省关于律师执业的若干规定(修订)3.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办法
省水利厅
省司法厅省农委
4.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
5.安徽省林权管理条例6.安徽省村民委员会选举办法(修订)7.安徽省邮政条例
省政府应急办省林业厅省民政厅省邮政管理局
8.安徽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修订)
9.安徽省水上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省民政厅 省交通运输厅
10.安徽省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条例
省政府法制办
11.安徽省城镇生活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条例(修订)
—2 —
省环保厅
12.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修订)13.安徽省财政监督条例14.安徽省学前教育条例15.安徽省全民国防教育条例(修订)16.安徽省矿产资源管理办法(修订)17.安徽省少数民族工作条例
二、政府规章
(一)实施类(7件)
省地震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军区省国土资源厅
省民委
项目名称起草单位 1.安徽省公共机构节能办法2.安徽省建筑节能管理办法
省管局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省公安厅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3.安徽省保安服务管理办法4.安徽省非煤矿山管理办法
5.安徽省建设项目涉及国家安全事项管理规定
省国家安全厅
省质监局
6.安徽省电梯安全监督管理办法7.安徽省行政执法人员资格管理办法
(二)论证类(10件)
省政府法制办
项目名称起草单位 1.安徽省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 2.安徽省采煤塌陷区村庄搬迁管理办法3.安徽省教育督导工作若干规定
省公安厅省国土资源厅省教育厅
4.安徽省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监督办法(修订)5.安徽省建筑消防设施管理办法6.安徽省港口岸线有偿使用管理办法7.安徽省农民生产生活自用船舶安全管理办法
省安全监管局
省审计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
8.安徽省实施《工伤保险条例》办法(修订)
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省质监局省档案局
9.安徽省商品条码管理办法(修订)10.安徽省电子文件管理办法
—4 —
第二篇:深圳市人民政府2012立法工作计划
深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深圳市人民政府2012立法工作计划的通
知
文号:深府〔2012〕43号
[内容纠错]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深圳市人民政府2012立法工作计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予印发,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四月十三日
深圳市人民政府2012立法工作计划
2012年立法工作的目标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六中全会和深圳市“十二五”规划精神,抓紧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国发〔2010〕33号)和《国务院关于扩大深圳经济特区范围的批复》(国函〔2010〕45号),围绕推进创新发展、创造深圳质量,以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中心工作任务为导向,把大力加强社会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进大运会成果制度化建设、推动体制机制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建设低碳城市等方面立法作为重点,继续做好法规、规章各项清理后的修改工作,用好用足特区立法权,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促进和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再创新的辉煌。
一、拟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的法规草案
(一)新制定法规项目(11项)。
1.网络信息安全条例。(责任单位:市法制办、经贸信息委)
2.助人行为保护条例。(责任单位:市法制办)
3.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责任单位:市卫生人口计生委、市场监管局、法制办)
4.社会救助条例。(责任单位:市民政局、法制办)
5.城市更新条例。(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委、法制办)
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责任单位:市残联、法制办)
7.技术转移条例。(责任单位:市科技创新委、法制办)
8.人力资源市场条例。(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法制办)
9.行业协会条例。(责任单位:市民政局、法制办)
10.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管局、法制办)
11.关于加强诚信建设的若干规定。(责任单位:市纪委、法制办)
(二)修改法规项目(6项)。
1.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条例。(责任单位:市综治办、法制办)
2.促进全民健身若干规定。(责任单位:市文体旅游局、法制办)
3.房地产登记条例。(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委、法制办)
4.学校安全管理条例。(责任单位:市教育局、法制办)
5.规划土地监察条例。(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委、法制办)
6.控制吸烟条例。(责任单位:市卫生人口计生委、法制办)
二、拟由市政府制定或者修改公布的规章
(一)新制定规章项目(11项)。
1.地下管线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委、法制办)
2.实施《深圳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若干规定。(责任单位:市住房建设局、法制办)
3.绿色建筑促进办法。(责任单位:市住房建设局、法制办)
4.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法制办)
5.机动车路内停车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法制办)
6.公共厕所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城管局、法制办)
7.《深圳经济特区政府采购条例》实施细则。(责任单位:市财政委、法制办)
8.行政电子监察工作规定。(责任单位:市监察局、法制办)
9.房屋征收与补偿实施办法。(责任单位:市规划国土委、法制办)
10.轨道交通运营安全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委、地铁公司、法制办)
11.绿道管理办法。(责任单位:市城管局、法制办)
(二)修改规章项目(2项)。
1.医疗保险办法。(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法制办)
2.《深圳经济特区企业职工社会养老保险条例》实施规定。(责任单位:市人力资源保障局、法制办)
三、其他立法事项
(一)对本立法计划未列明的下列事项,根据实际需要,视条件成熟情况及时提请审议:
1.组织对本市法规、规章进行全面评估,及时启动相关法规、规章的修改或者废止程序。
2.根据本市法定机构试点改革进程的需要,制定相关法定机构的配套立法。
(二)根据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建议将碳交易条例等立法项目列为调研论证项目,具体调研项目目录由市政府法制办另行公布。
第三篇: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
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
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的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和主要任务,自治区人民政府2012 年立法工作的重点是:按照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要求,制定和完善适应科学发展新形势,具有广西地方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着力抓好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保护民族文化、建立健全污染和灾害防治等方面急需制定或者修改的立法项目;在力争完成重点立法项目的前提下,兼顾其他方面的立法项目。据此,自治区人民政府2012年立法工作安排如下:
一、2012年完成的立法项目16件
(一)拟提请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
1.为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防治农业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合理开发和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修订〘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环境保护条例〙(自治区农业厅起草,2012年8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2.为保持广西近现代民居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传承广西民族物质文化,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骑楼保护条例〙(梧州市人民政府起草,2012年11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3.为加强南宁吴圩机场路生态景观保护,规范南宁吴圩机场路一带城市建设,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吴圩机场路生态景观保护 1
条例〙(南宁市人民政府起草,2012年12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4.为保护和改善海洋环境,防治污染损害,保护海洋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环境保护条例〙(自治区海洋局起草,2012年11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5.为遏制毒品祸害,保护公民身心健康,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禁毒条例〙(自治区公安厅起草,2012年10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二)拟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发布的政府规章11件。
1.为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的监督管理,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自治区环境保护厅起草,2012年10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2.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船税法实施条例〗办法〙,(自治区财政厅、地方税务局起草,2012年4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3.为加强食盐安全管理,保护公民身体健康,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食盐安全管理办法〙(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委员会起草,2012年9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4.为加强气象灾害的防御,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气象灾害防御条例〗办法〙(自治区气象局起草,2012年9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
政府审议);
5.为规范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管理,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制定〘广西凭祥综合保税区管理办法〙(凭祥综合保税区管委会起草,2012年10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6.为规范和协调反走私综合治理工作,有效预防和打击走私行为,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反走私综合治理规定〙(自治区商务厅起草,2012年10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7.为规范行业协会行为,促进行业协会健康发展,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行业协会管理办法〙(自治区民政厅起草,2012年8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8.为保护和传承民族非物质文化,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左江岩画保护办法〙(自治区文化厅起草,2012年10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9.为规范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行为,维护预防接种人合法权益,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办法〙(自治区卫生厅起草,2012年9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10.为规范人防工程建设与维护,保障人防工程的正常使用,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防空工程建设与维护管理办法〙(自治区人民防空办公室起草,2012年10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11.为规范医疗废物的管理,保障环境安全,制定〘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自治区卫生厅起草,2012年10月底前提请自治区人民政府审议)。
二、需要调查研究的立法项目16件
(一)地方性法规10件。
1.〘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办法〙
2.〘广西壮族自治区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修订)〙
3.〘广西壮族自治区烟草专卖管理条例(修订)〙
4.〘广西壮族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修订)〙
5.〘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管理条例〙
6.〘广西壮族自治区献血条例(修订)〙
7.〘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卫生条例〙
8.〘广西壮族自治区散装水泥条例〙
9.〘广西壮族自治区广播电视管理条例〙
10.〘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小作坊质量监督管理条例〙
(二)政府规章6件。
1.〘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税收征管保障办法〙
2.〘广西壮族自治区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办法〙
3.〘广西壮族自治区农村和社区消防安全管理规定〙
4.〘广西壮族自治区特种行业治安管理规定〙
5.〘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办法〙
6.〘广西壮族自治区名牌产品和优质农产品管理办法〙
三、清理政府规章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按照〘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的通知〙(国发〔2011〕25号)要求,自治区法制办公室要牵头对现行有效的政府规章进行清理,并根据清理情况,适时修改一批政府规章。
四、工作要求
一是列入2012年立法工作计划的所有项目,各部门要成立起草工作小组,明确一名领导负责,指派专门的工作人员,落实立法经费,并在本计划下达后的15日内,将立法工作方案报送自治区法制办公室。
二是对列入2012年完成的立法项目,负责起草的部门要在2012年4月底前将送审函、送审稿、起草说明及相关立法资料报送自治区法制办公室,并配合做好审查修改工作。
三是列入2012年调查研究的立法项目,为确保立法计划的严肃性,有关部门应当在年内完成立法项目的调研和调研成果评审等工作。对完成调研且调研成果经评审通过的,在制定下一立法计划时优先安排。当年未完成立法调研以及调研成果未经评审或者评审未通过的,不再列入下一的立法工作计划。
第四篇:2018立法工作计划-精选
2018立法工作计划
立法工作计划篇一
根据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鄂发[20xx]21号)和当阳市纪委下发的关于开展《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纪律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以下简称《暂行规定》)执行情况立法调研的工作方案文件精神,经局党组研究决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特制定以下《暂行规定》执行情况立法调研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七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巩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通过对《暂行规定》实施效果、立法技术情况的调研,为修订完善《暂行规定》奠定基础,推动《暂行规定》的进一步落实,建立健全经济发展环境投诉处理机制,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市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任务
此次活动需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学习宣传。通过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座谈会等形式,深入学习领会《暂行规定》;通过宣传资料、标语、宣传栏、宣传牌等多种宣传形式,在局机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为立法调研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总结分析。了解《暂行规定》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适用情况,认真分析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为进一步落实《暂行规定》提供借鉴。
(三)自查自纠。调动全体机关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结合本单位实际,分析《暂行规定》制定设计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滞后、漏洞、不适应等问题,针对《暂行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行为、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如何进一步严明纪律、加大对损害经济发展环境行为的纠正和查处力度,建言献策。
(四)交流经验。召开旅游单位、旅游项目引资企业代表座谈会,结合宣讲《暂行规定》,收集整理损害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亟待解决的问题,征求对改进机关作风、优化发展环境的意见和建议。
(五)建议总结。针对《暂行规定》的贯彻实施和修订完善,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具体安排
从20xx年7月30日开始,至20xx年9月3日结束,为期一个月,活动分为4个阶段。
(一)宣传动员阶段(20xx年7月30日至8月5日)
1、成立活动领导小组,由党组书记、局长彭永生为组长,党组成员、副局长郭亚清、张帆,党组成员、工会主席国春喜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暂行规定》执行情况立法调研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游方群同志兼任,制定《当阳市旅游局《暂行规定》执行情况立法调研工作方案》,负责日常工作事务,确保立法调研活动的顺利进行。
2、8月2日,组织全体机关党员干部集中学习《暂行规定》,认真领会《暂行规定》的相关内容,并于制作一期《暂行规定》宣传专栏,营造良好的舆论与学习氛围。
(二)自查自纠阶段(20xx年8月6日至8月13日)1、8月7日,了解《暂行规定》贯彻落实的基本情况,尤其是适用情况,并认真分析总结实施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
2、8月9日,针对《暂行规定》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分析讨论《暂行规定》内容的科学性、合理性、规范性、全面性、适应性以及可操作性等立法技术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修定意见和建议。
3、8月13日,结合单位实际,研究确保《暂行规定》贯彻落实的办法和措施。
(三)交流经验阶段(20xx年8月14日至8月22日)1、8月16日,召开本地旅游企业代表座谈会,宣讲《暂行规定》,并听取他们在发展环境方面遇到的问题,以及看法和建议。2、8月20日,召开旅游项目引资企业代表座谈会,宣讲《暂行规定》,重点听取东方国际大酒店项目所遇到的损害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积极出台解决措施,力保东方国际大酒店项目顺利完工。
3、8月22日,召开关公文化旅游城项目代表座谈会,认真听取和了解他们关于发展环境方面的看法和意见,尤其是损害发展环境最突出、对他们影响最大,以及最亟待解决的问题,成立专班研究解决方案,积极组织协调沟通,必要时寻求政府相关机构的支持和帮助,尽一切努力优化发展环境,确保关公文化旅游城项目在当阳落户生根发芽。
(四)建议总结阶段(20xx年8月23日至9月3日)
1、建议总结。结合单位实际,根据《暂行规定》的实施情况、立法技术方面的问题,以及本单位确保《暂行规定》贯彻落实的办法和措施,归纳总结《暂行规定》修订完善、贯彻落实的意见和建议,并形成专题调研工作报告上报市纪委。
2、考评。接受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的工作绩效考评。
立法工作计划篇二
地方统计立法调研是今年全省、全市统计工作的重点之一。根据全省地方统计立法工作部署,从4月份开始各地进入立法调研阶段,围绕立法调研工作开展活动,至6月份上报调研报告。为了增强立法调研的交互性和针对性,确保取得高质量的调研成果,圆满完成调研任务,特制定我市课题调研工作方案。
一、工作目标
1、《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基本框架
《江苏省统计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1989年由省人大会颁布实施以来,除2018年省人大会针对与《行政处罚法》抵触的个别条款进行过一次修改外,至今未作较大修改。在此期间,全国人大会已分别于2018年和20xx年两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做了修改。《条例》有些条款已经与上位法相抵触,多数条款已显陈旧,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经慎重研究后,省统计局确立了立法思路——彻底改造《条例》的框架体系,即废旧立新,参照新《统计法》的框架结构,分章节地描述法律规范的内容。
《条例》拟由九章组成,分别是: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统计调查管理;第三章统计资料公布与使用;第四章信息化建设;第五章机构和人员;第六章调查对象权利与义务;第七章监督检查;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
2、《江苏省统计管理奖惩办法》废立研究
结合我市统计工作实际,调查研究现有的《江苏省统计管理奖惩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是予以保留,还是予以废止?
二、调研课题
1、《条例》指定课题:对统计调查对象等的法律责任如何进一步细化和规范?对安排未取得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不接受统计调查义务、有关部门未按规定提供行政登记资料以及违规发布统计资料、统计部门接受调查对象纸介质报表后、代为登陆网络和录入等行为,如何界定、处置?
2、《条例》自选课题:如何完善统计数据公开发布机制,保障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知情权,增强统计数据的透明度,提高统计公信力?
第五篇:2007年安徽省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2月20日
--2008年1月25日在安徽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人民政府代理省长王三运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抢抓机遇,开拓奋进的五年
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全面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推进“861”行动计划,圆满完成“十五”计划,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奋进中的安徽,跨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新征程,迈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实步伐。
过去的五年,是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综合实力跨上新台阶的五年。把握新一轮增长周期的有利时机,积极贯彻宏观调控政策,抢抓中部崛起和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省经济呈现稳定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由2002年的3519.7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7345.7亿元,年均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580美元。财政收入突破千亿元,由346.7亿元增加到1034.5亿元,增长2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97.3亿元增加到343亿元,增长2.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1133.3亿元增加到5105.9亿元,年均增长35.1%,民间投资比重提高到52.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1256.2亿元增加到2403.7亿元,年均增长13.9%。进出口总额由41.8亿美元增加到159.3亿美元,连续五年居中西部第一,年均增长30.7%,经济外向度由9.8%提高到16.5%。经济增长持续加快,发展动力明显增强。
过去的五年,是工业化进程加快、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的五年。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增加值由1115.1亿元增加到2752.1亿元,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7.2%提高到55.4%,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22.3 ∶38 ∶39.7调整为16.5 ∶44.7 ∶38.8。马钢500万吨薄板带、海螺日产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奇瑞轿车发动机等重大产业项目建成投产,汽车产量由21.3万辆增加到65.9万辆。大企业大集团快速成长,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10户。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达285家,涌现出奇瑞、江汽、淮南矿业、科大讯飞等一批自主创新典型。服务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旅游总收入由216.2亿元增加到576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全省经济的比重由35.4%提高到50%以上。中心城市带动力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提速,县域生产总值增幅连续三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城镇化率由30.7%提高到38.7%。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持续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开始下降。经济素质整体改善,产业竞争力稳步提高。
过去的五年,是“三农”工作明显加强、农业农村实现新发展的五年。全面落实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发放粮食、农资、良种、农机、生猪等各类补贴123.4亿元,发放退耕还林和公益林补贴38亿元。全省农民农村税费改革前人均年上缴政策性税费109.4元,2007年人均得到政府补贴139元。小麦高产攻关和水稻产业提升行动成效显著,粮食产量连续四年获得丰收,优质率达64.7%,小麦单产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实施畜牧渔业富民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121”强龙工程目标任务超额完成,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150家,其中超10亿元的1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超过5000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县、示范区建设取得进展。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转移就业服务,农民的工资性收入持续增加。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减少贫困人口114万。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扶持对象达117.4万人。完成淮河行蓄洪区9.9万户、34.3万移民迁建任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8万公里,新建改造排灌泵站13万千瓦,增加节水灌溉面积240万亩,解决411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农家店1.7万多家,新增农村沼气30多万户,连续九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千村百镇示范工程稳步推进。
过去的五年,是改革创新深入推进、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的五年。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农业税全面取消,农村综合改革逐步深化。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取得积极进展,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革基本完成,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成效显著。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调整和下放省级审批项目620项,取消省级收费项目98项,在宁国等12个县(市)开展扩大县级管理权限试点。省直管县财政体制和乡财县管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框架初步建立。城市商业银行完成联合重组,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村银行组建稳步推进,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初步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顺利启动,上市公司达53户,利用资本市场累计筹资342亿元。东向发展扎实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100亿美元,年均增长36%,利用省外资金5100亿元,年均增长65%,落户我省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达40家。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出口比重由21.7%提高到40.4%。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设立境外企业87家。外事、外宣、侨务工作全面拓展,国际友城关系发展到60对。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进一步形成。
过去的五年,是基础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呈现新变化的五年。多渠道增加投入,推进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条件办的大事。加快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相继建成合铜黄、合六叶等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合宁铁路、铜九铁路安徽段等铁路项目,新增高速公路1339公里,通车里程达2205公里,新增铁路494公里,营运里程达2668公里,17个省辖市全部通达高速公路和铁路;疏浚改造内河航道263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达2.3亿吨。实施防洪保安工程,临淮岗洪水控制等14项治淮骨干工程基本建成,淮干中下游防洪标准显著提高,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202座。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4%,提高8个百分点。皖电东送东、中通道全面建成,城乡用电同网同价。全面完成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电话、户户通电工程。“数字安徽”框架基本建立,光纤通信线路通达全部行政村,宽带数据网覆盖所有乡镇和大部分行政村,宽带网用户155万户,比2002年扩大20多倍,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达2900万户,增加了1倍多,广播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和95%。“信用安徽”建设逐步展开,全社会信用意识明显增强。“生态安徽”建设稳步推进,完成385个工业点源污染治理和一批生态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进展,实施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等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60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4%提高到26.1%。
过去的五年,是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得到新提高的五年。全面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受益学生900多万,为135万名农村学生和城市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对29万名寄宿学生补助了生活费,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40万平方米,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从38.9万人增加到93.8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12.5%提高到19.7%。夺取抗击“非典”重大胜利,省市县公共卫生体系基本建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81个县(市、区),参合率达85.7%,新改建乡镇卫生院1074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86个,重大传染病防治取得明显成效。高度重视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在7‰以内。黄梅戏、花鼓灯等19个项目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颁布了102项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增加到5个,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和哲学社会科学取得新成果,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工作得到加强。群众体育蓬勃开展,竞技体育成绩回升,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申办成功。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城市社区管理和服务机制逐步健全,创建1个国家卫生城市、2个国家优秀旅游城市、3个国家园林城市。扎实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全面建立应急管理体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信访秩序好转、总量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深入推进。气象、地质、防震减灾和救灾救济工作取得新进展。民族、宗教、对台工作得到加强,妇女儿童权益保护、老龄服务和残疾人事业迈出新步伐。
积极支持驻皖部队建设,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优抚工作取得新成绩,驻皖部队和广大民兵预备役人员积极投身我省经济社会建设,特别是在抗洪抢险等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城乡居民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474元,年均增长13.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56元,年均增长10.9%;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546.5亿元,年均增长17.3%。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住房、家用轿车、旅游、文化娱乐等成为消费热点,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1.6和28.9平方米,增加4.2和4.7平方米。强化就业服务和再就业帮扶,城镇新增就业246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20万人,困难群体就业2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五大险种初步建立,运行质量明显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城乡,城市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保障标准不断提高,城市廉租房制度初步建立,48.6万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体系。
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政府自身建设,坚持依法行政,推进管理创新,开展效能建设,努力建设勤政、廉洁、务实、高效的政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注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共办理人大议案27件、代表建议2404件和政协委员提案3087件。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91件,制定省政府规章52件。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进一步加强行政复议工作。推进科学民主决策,发挥省政府法律顾问和经济技术顾问作用,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专家咨询、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扩大政务公开渠道和范围,建立省市县乡四级政务服务网络,完善新闻发布制度,推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透明度。加强廉政建设,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加大对商业贿赂和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的治理力度,政风建设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一年,是本届政府任期最后一年,也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战胜了淮河1954年以来流域性大洪水,努力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国民经济保持了增长较快、结构优化、效益提高、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3.9%,创近12年来最好水平,大灾之年粮食总产再创历史新高,财政收入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4%,进出口总额增长30.1%,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8%。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十二项民生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投入78.4亿元,惠及4000多万城乡居民,推动了社会建设,促进了社会和谐。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欠发达的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与全国发展差距拉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发展问题特别是发展中的结构性和体制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工业化水平较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非公有制经济发育不足,中小企业活力不强,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代价较大;市场化水平和开放度较低,市场体系不够健全,发展环境亟待改善,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较弱;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经济比较薄弱,制约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各种矛盾仍很突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不高,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当困难,社会建设需要加强,公共服务能力亟待提高。政府工作中仍存在不少缺点和不足,主要是思想解放还不够,影响基层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制约因素还比较多,许多工作执行落实不力,一些部门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铺张浪费、消极腐败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绝不能辜负全省人民对我们的重托和期望。
总体上看,过去的五年是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历史时期,安徽已经迈入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新阶段。五年的发展历程,是全省人民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过程,是科学发展观在江淮大地深入人心、生动实践的过程。工作中,我们深切体会到,要把安徽的各项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中央精神与安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深化省情认识,适应形势变化,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体现时代特征、具有安徽特色的发展路子;必须始终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不放松,重视做好打基础、增后劲、利长远的工作,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以深化改革激发发展活力,以扩大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优化环境聚集发展资源,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发展成果的普惠性,下大力气推进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必须始终坚持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水平和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
各位代表,五年来,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在中共安徽省委领导下团结奋斗的结果。这些成绩,离不开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支持,离不开历届政府打下的良好基础。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安徽现代化建设的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市区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在我省创业的境内外投资者、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励精图治,奋力开创科学发展加速崛起的新局面
在全省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精心谋划未来发展的重要时刻,胡锦涛总书记亲临我省考察工作,发表了重要讲话。讲话饱含着对安徽人民的无限深情,寄予着对安徽崛起的殷切期望,充分体现了对安徽工作的重视和对安徽人民的关怀,为我们指明了努力方向,是进一步做好我省各项工作的重要纲领,是推动我省各项事业不断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谆谆教导,肩负起推动科学发展、加快崛起进程的历史使命。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清醒认识欠发达的基本省情,顺应全省人民加快发展和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以更大的魄力推动发展;牢牢把握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阶段性特征,适应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以开放的视野谋求发展;积极面对日益增强的资源环境约束,应对更加激烈的区域和市场竞争,以创新的举措加快发展。我们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必须抓住一切可用机遇,利用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释放和激活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求进、思富、图强的巨大能量,扭住发展,致力发展,科学发展,逐步缩小与全国发展的差距,奋力开创我省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八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以推动跨越发展、加快崛起进程、构建和谐安徽为主题,抓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关键环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进一步提升“861”行动计划,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全面建成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
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是: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总量比2007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超过2万元。财政总收入超过2000亿元,年均增长15%,比2007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2000亿元,年均增长20%,比2007年翻一番以上。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经济结构明显优化。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90%。工业化率达到4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超过45%。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显著上升。国有经济活力明显增强,非公有制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大开放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城镇化率达到47%以上,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取得新进展。--社会发展明显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职业教育大省建设初见成效,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初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低生育水平更加稳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文化产业实力明显增强。体育事业发展进步。民主法制不断加强,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以内。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5%和95%,淮河、巢湖等重点流域污染防治取得重要进展。森林覆盖率达到28.6%。
--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失业保险覆盖面均达到90%。城乡居住条件持续改善。中等收入群体进一步壮大,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实现上述目标,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核心任务。立足信息化和工业化互相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发展一批高成长性产业。积极推进传统产业高新技术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做大做强传统优势产业,适应需求变化和产业升级要求,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壮大工程机械、船舶制造、输变电设备、节能环保设备、矿山设备等装备制造业。不失时机地扩张和提升汽车产业,把我省建设成为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大省。
培育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支持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高起点、高水平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推动企业专业化分工、集群化发展,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体系完整和品牌效应强的产业集群,打造工业发展的“集团军”。
进一步壮大企业梯队。把培育新企业、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改善创业环境,激活创业资源,健全服务体系,促进各类企业茁壮成长,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数翻一番。着力建设一批拥有自主品牌、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更多的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和若干超千亿元企业,锻造安徽崛起的脊梁。
加快发展服务业。着眼服务业和加工制造业的相互促进,大力发展技术交易、信息咨询、金融、会展等生产服务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物流园区。适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发展汽车服务、医疗保健、物业管理等生活服务业。培育壮大旅游龙头企业,加强旅游中心城市建设,强化旅游区域联动和线路营销,加快建设旅游产业大省。
(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创新“三农”工作思路,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挥粮食主产区优势,发展优质安全农业,抓好大型优质商品粮基地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主要农产品优质率逐年提高。突出发展现代养殖业,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到60%。加强农业多功能开发,主攻农产品精深加工,实施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引进培育一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健全农村市场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突破1万个,带动和覆盖更多的农户。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农村基层管理新体制。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按照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加大公共财政对“三农”的倾斜力度,促进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把推进城镇化与开展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充分发挥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城市工商资本、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培育新型农民,消除农民进城政策障碍,让有条件的进城农民成为市民。加强新农村规划建设,大力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和村庄整治,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创加快发展的竞争优势。创新是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的根本途径。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优势,走具有安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以更大的作为建设创新型安徽。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主体地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和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加快形成一批竞争力强的创新型龙头企业,发展更多充满活力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加强重点领域的聚焦突破。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认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重大科技专项,在汽车关键零部件、生物制品、新材料、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化上取得突破。推进军工高新技术转民用。积极实施质量兴省和品牌战略,打造一批能与国际品牌竞争的自主品牌。深化合肥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工作,推进科技富民强县,构建较为完善的全省区域创新体系。
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健全和落实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措施。有效整合政府科技投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和中试平台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体系。积极发展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信息咨询、技术经纪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建立以创业投资为核心的科技投融资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用,促进更多的创新要素在安徽集聚,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安徽转化。
加快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健全有利于人才培养、汇聚和使用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着力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加强创新型企业家队伍建设。推动人才交流与合作,吸引海内外创新人才以多种方式参与安徽建设。营造尊重科学、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四)促进区域协调与合作发展,培育经济增长极。加快城镇化步伐,深入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引导生产要素跨区域合理流动,形成区域间开放合作、竞相发展的生动局面。
加快城市群建设。以提升产业支撑力、要素集聚力和市场辐射力为核心,加快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经济首位度和综合承载力,推进与六安、巢湖、淮南等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构建省会经济圈基本框架,成为引领崛起的重要增长极。以沿江联动、跨江发展为取向,大力推动皖江城市带建设,加快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建成在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化城市群。以资源深度开发、产业联动发展和环境综合治理为重点,大力培育沿淮城市群,推进皖北地区加快发展。积极支持皖东、皖南地区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实现与全省城市群、长三角经济圈的双向互动。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发展转型。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提高综合实力,强化服务功能,注重自身特色,提升文化品位,充分发挥城市对产业和人口的吸纳集聚作用。
发展特色鲜明的小城镇。依托中心城市和城市群发展,发挥综合交通枢纽的连接作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小城镇,使之成为人口、产业、市场、文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发挥承接城市、带动乡村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壮大县域经济。实施县域突破,着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园区经济和特色经济,全面加快县域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进一步简政放权,强化政策支持,充分激活县域发展潜能。加强分类指导,推动经济强县增创发展新优势,帮助欠发达县加快发展,促进县域发展水平整体提升。加大对大别山区、革命老区、库区和沿淮行蓄洪区发展的扶持力度,加快江淮分水岭综合开发,继续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五)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强化加快崛起的战略支撑。着眼于适度超前,着力于综合提升,以立体化、网络化和现代化为方向,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设施先进、城乡共享的基础设施体系。
完善综合交通体系。全面加快以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际空港和内河航道为重点的综合运输通道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等级,形成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立体快速交通网络。建成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和宁宜城际、合武、合蚌客运专线,在中西部率先建成高速铁路网框架,实现合肥一个多小时到南京、两个多小时到武汉、三个多小时到上海、四个多小时到北京。以“加密、联网、扩容、提速”为重点,建设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蚌淮和宁宣杭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形成“三纵六横”高速公路骨架,实现绝大部分县城半小时上高速。建成合肥新桥机场和九华山机场,增加新航班,开辟新航线,提高我省空港等级和营运能力。推进长江、淮河黄金水道开发利用,加快芜申运河和沿江港口群等重点项目建设,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岸线资源,发展临港经济,促进航运大发展。新增高速公路1000公里以上、铁路10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5亿吨,改造干线公路500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万公里,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通沥青(水泥)路。
完善水利保障体系。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继续实施治淮工程,开展沿淮淮北洼地治理、一般堤防加固、行蓄洪区调整改造等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初步建成较为完善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加强长江干流重点河段和主要支流治理,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全面完成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基本建立城市应急水源保障体系,力争开工建设引江济巢工程。继续实施淠史杭、驷马山等7大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排灌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到2012年,我省长江、淮河干流能安全防御1954年型洪水,主要支流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沿淮洼地除涝标准达到5-10年一遇。
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继续加强覆盖城乡的数据传输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的“三网融合”,实现信息网络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加强政务公开信息平台、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和企业网上采购平台建设。全省电话用户普及率达每百人60部以上,实现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所有行政村通宽带,“数字安徽”建设达到新水平。
(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跨越发展的动力活力。加快安徽崛起,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开放,最大动力也在改革开放。我省是农村大包干的发源地,我们应当以更坚定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改革,以更宽广的视野和胸怀扩大开放,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积极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健全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强化预算管理和监督。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步伐,促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业整合和战略性重组,推动与国际国内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深入推进全民创业行动,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提高。深化金融改革,建设一批竞争力较强、资本实力雄厚的地方金融机构,引进一批境内外金融保险机构,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着力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大力发展产权、土地、技术、人力资源等要素市场,规范发展行业协会、商会和中介组织,深入推进“信用安徽”建设,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着力形成内外联动、纵深推进的开放格局。把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更好结合起来,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等领域,实现到位外资翻一番。推进开发区管理体制创新,强化产业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和引资主体作用。把扩大外贸规模与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更好结合起来,优化进出口结构,加强出口企业、出口基地和服务外包基地建设,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实现进出口总额翻一番。把开展国际交流与深化国内合作更好结合起来,进一步扩大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规模,积极参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建立营销网络、研发机构和生产基地,参与战略性资源合作开发。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不断加强与东部沿海及中西部地区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协作,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国际国内市场全面拓展的开放格局。
(七)强化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推进“生态安徽”建设,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构建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强化能源、水、矿产等资源的有序开发和集约利用,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切实保护耕地,节约集约用地,有效保障发展。发展节能型、生态型和环保型产业,推广应用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培育壮大一批循环经济型企业、园区、城市和乡村。
保护生态环境。规划、建设和保护好生态功能区,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基地建设,加强水土流失区、煤矿塌陷区生态治理和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注重环境敏感区、生态脆弱区保护,严禁生态保护区破坏性开发。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构建林业生态体系。全面治理点源和面源污染,推进治污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能力,减少大气二氧化硫排放。加快淮河、巢湖流域环境整治,让江河湖泊得以休养生息、恢复生机。
推进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环境保护考核制度,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全民行动、长效推动的工作格局。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消费,在全社会营造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浓厚氛围,使崛起的安徽青山常在、绿水常流、永续发展。
(八)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安徽软实力和凝聚力。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发挥我省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弘扬优秀文化,构建和谐文化,激发全民的文化创造活力,充分展示江淮儿女的新进步、新风貌、新形象。
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在全社会营造爱我家乡、爱我安徽的良好风气。推进理论创新,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充分调动精神文化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进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和传播手段创新,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打造一批具有安徽气派、展示徽风皖韵的文化精品。高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弘扬黄梅戏、花鼓灯等文化艺术。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和城市文化产业功能区建设,加强文化产业资源整合,扶持壮大报业、出版、发行、广电传媒、演艺等骨干文化集团。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建设合肥、芜湖国家级动漫产业基地。加强区域形象营销,展示安徽人文山水,发扬光大徽商精神,打造更多的安徽名片,全方位提升安徽美誉度。
加快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建成一批适应公众需求的标志性工程,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着力提升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能力,推动公共文化向基层和农村延伸,切实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
(九)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开创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公共服务,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社会成员。
大力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重视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完成高等教育“双百工程”。开展素质教育,积极稳妥推进高考制度改革,改进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制度,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重点提高农村教师素质。推进办学和培养模式创新,努力建设职业教育大省。鼓励、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建立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稳定低生育水平,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势头,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健全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培训促进就业,健全统筹城乡的就业服务体系,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强化困难群众就业援助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多渠道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建立体现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公共财政分配功能,发挥税收调节作用,规范分配秩序,着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
加强社会管理。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立新型城乡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加强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建设,扩大基层民主,推行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社区事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健全社会志愿服务体系。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扎实开展普法工作,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全面加强产品质量安全和食品药品监管,构建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长效机制。深入推进“平安安徽”建设,完善信访制度,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提高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我们正置身于科学发展的伟大时代,肩负着跨越发展的神圣使命。展望未来,大江南北、淮河两岸经济繁荣、人民富足、生态良好的锦绣画卷呈现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认准目标,同心同德,脚踏实地,锐意进取,就一定能够谱写安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三、真抓实干,全力做好2008年各项工作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也是实施“十一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工作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把握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新变化,适应宏观调控新形势,坚持好字优先、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又好又快,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着力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为今后五年的发展开好局、起好步。
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财政收入增长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略低于2007年实际水平,城镇新增就业4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2‰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2.5%和1%。以上目标是积极的,也是留有余地的,在执行中力争完成得更好一些。重点做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积极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着力解决突出矛盾,有效化解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强化工业主动力作用,加强支柱产业规模提升和技术改造,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步伐,促进汽车工业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进一步释放优势行业增长潜力,培育和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促进消费政策,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培育扩大消费热点,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加强对服务业的政策支持,对列入国家鼓励类的服务产业,实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基本同价。加快发展物流、会展、信息咨询等生产服务业,引导和规范住宅业发展。抓住北京奥运会和实行新休假制度的机遇,加大旅游促销力度,促进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强化统计分析和监测预警,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抓好生产生活资料特别是居民生活必需品的生产供应和价格监管,慎重出台涉及民生的提价项目,引导市场价格预期,严厉打击变相涨价、哄抬物价等行为,维护市场秩序,确保市场供应,保持物价基本稳定。
(二)进一步强化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坚持项目带动,优化投资结构,做到在建的要快、新上的要好、储备的要高和优,不断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的支撑点、增长点和爆发点。加快先进制造业发展,开工建设奇瑞量子合资汽车、江汽轿车发动机和自动变速箱、12条大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淮化60万吨甲醇等项目,力争开工建设马钢300万吨板卷项目,加快推进煤化盐化一体化、安庆林纸一体化、罗河600万吨铁矿等项目建设,建成马钢硅钢生产线、丁集煤矿、华电芜湖电厂等项目,力争全年“861”行动计划制造业投资达730亿元。突出重大基础工程建设,全线建成合淮阜、沿江、安庆至景德镇、黄塔桃高速公路和合武铁路安徽段,开工建设京沪高速铁路安徽段、宁宜城际客运专线和合肥新桥机场、泗许高速公路安徽段、马鞍山长江公路大桥、芜申运河等项目,做好望江至东至长江公路大桥、合蚌客运专线等项目前期工作,全年新增高速公路300公里以上,改建国省道干线及重要县道1000公里,皖电东送西通道投入运行。全面建成14项治淮骨干工程,积极争取启动治淮“新三项”工程建设,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对照国家新开工项目“八项必要条件”,进一步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明晰责任主体,强化工作考核,加快前期工作。挖掘用地潜力,争取国家支持,用足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设用地置换等政策,推进项目落地。着力谋划储备一批带动力强的好项目、大项目,充实“861”行动计划项目库,确保项目建设梯次推进、有效接续。
(三)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强农业基础建设,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落实增产增效措施,深入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产业提升行动,促进油料生产发展,引导棉花生产布局调整,启动玉米振兴计划和新一轮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一村一品,抓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大力发展养殖业,落实生猪和奶牛生产扶持政策,力争畜禽规模化养殖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创建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40个,加快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启动农业产业化“532”提升行动,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00家。继续实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大力发展城郊农村公共交通,新增沼气用户10万户。实施土地开发整理,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继续推进退耕还林、长江淮河防护林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60万亩。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推广良种良法,加强市场信息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农产品收储运和农资配送服务。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和回乡创业。坚持开发式扶贫,加快整村推进工程,减少贫困人口30万。完善粮食直补等各项涉农补贴政策。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推行和完善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和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抓好重大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防控。完成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工作。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稳妥地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选择有条件的地方设立省级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妥善处置乡村债务,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第二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编制工作,编制实施省会经济圈规划。加快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建设,支持合肥与淮南、芜湖与马鞍山同城化发展。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加快皖北地区发展政策,扶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强化对山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发展的扶持,重点支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加大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力度,继续实行县级税收增长和财政强县奖励政策,总结完善扩大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试点工作,促进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县(市、区)用好政策,增强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强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引导产业布局相对集中,提升县域开发区的建设管理水平和发展层次。实行县域经济分类考核评价办法,进一步调动各县加快发展的积极性,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
(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省属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战略性重组。继续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试点,完善省属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加大统筹力度,逐步破解中小企业改制成本筹措难题,加快推进商贸、交通、建筑、农林等领域的企业改革,妥善解决企业改革中的历史遗留问题。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政事分开步伐。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抓好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实,重点发展科技型、外向型、吸纳就业型和农产品加工型企业,引导个体工商户发展壮大。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加快建立规范透明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乡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优化纳税服务。
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创新利用外资方式,认真办好徽商大会、合肥高新技术项目与资本对接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积极开展产业链招商、专业招商、小分队招商和驻地招商,探索工业、旅游、房地产、商业等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与招商引资、选资的有效结合途径,打造组织化、立体化、常态化、规模化的引资平台。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重、引资与选资并重,按照国家产业导向,吸引更多符合我省产业结构升级的大企业、大项目,坚决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优化对外贸易结构,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培育壮大一批出口骨干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大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关键设备,扩大重点资源性产品进口,积极发展国际旅游、对外劳务合作等服务贸易。推进与东部沿海地区多层次、全方位合作。积极筹备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
(六)突出抓好金融工作。积极适应从紧的货币政策,大力推进金融创新,综合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产业政策,努力化解建设和发展的资金供求矛盾。突出银行主渠道作用,引导银行扩大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继续深化徽商银行改革,加快引进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挥农村信用社主力军作用,积极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农村商业银行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抓好村镇银行试点,争取在拓宽农村融资渠道上取得新突破。整合地方金融资源,积极探索设立金融控股公司,研究推进产业投资基金、创业引导基金试点,运用国有资本筹措资金。加快担保体系建设,重点面向中小企业和县域经济,建成覆盖全省的担保网络,降低担保费率,简化手续,积极扩大担保放大倍数。鼓励和支持我省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做优做强。争取设立更多的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进一步做好金融不良资产处置工作。抢抓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健全拟上市公司培育机制,力争企业首发上市取得新突破,推进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鼓励上市公司再融资,支持大型优质企业进一步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积极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拓宽保险服务范围。稳步发展期货市场。改善和强化银政企合作,做好“861”行动计划银企对接工作。加强金融发展环境建设,切实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区域金融稳定。
(七)强力推进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落实和完善科技创新促进政策,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健全创新服务体系。突出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大力培育和发展创新型科技企业。加快公共研发平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巩固省部会商成果,加大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推进力度,带动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充分利用节能减排政策的刚性约束,形成产业结构调整的倒逼机制,统筹推进“上大”与“压小”,用更多的先进产能替代落后产能。落实排污收费、差别电价水价等相关政策,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污染企业的监控,建成淮河、巢湖流域所有市、县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100个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完成10个工业废水治理和29个二氧化硫综合治理重点项目。认真抓好淮河流域的环境综合治理。加快推进点源面源污染治理、引江济巢、生态修复等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巢湖水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编制实施行业和企业节能减排规划,建立节能减排监督和社会公告制度。推动矿产资源开发整合,深化矿业权有偿取得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矿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完成全省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推进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八)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各级各类教育加快发展,提高普及程度和教学质量,坚持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贫困地区倾斜,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做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和留守未成年人教育工作。突出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继续加强各级公共卫生机构建设并完善保障机制,重点加强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城市社区卫生机构建设,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全面落实疾病预防与妇幼保健措施。积极开展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建立计划生育“村为主”、性别比治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工作机制。加快省博物馆新馆、古生物化石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安徽广电传媒产业集团和演艺集团组建。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精心组织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迎接北京奥运会,开展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活动,以拚搏精神备战全国十一运会和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化城乡社区警务改革,强化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重视信访和行政复议工作,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和预警体系,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突发性事件,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国家安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做好新形势下的民族宗教工作。强化企业安全生产责任,抓好矿山、危险物品、特种设备、交通、消防等安全监管,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水平。关心支持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工作,重视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做好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气象、地质、红十字会和防震减灾工作。加强国防动员和人民防空建设,提高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做好双拥优抚工作,一如既往地支持驻皖部队建设,积极开展军民共建,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九)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加大投入、拓展内容、提高标准、完善措施,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生活每年都有新变化。在十二项民生工程基础上,新增广播电视村村通、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农村公路村村通、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及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等六个项目,实施十八项民生工程,财政投入总规模超过160亿元,惠及5000多万城乡居民。认真落实原有民生工程部分项目的扩面提标及工程建设任务,将全省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提高到860元,保障人数增加到180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县为单位实现全覆盖,参合标准由每人50元提高到100元,建成231个标准化卫生院、2500个示范村卫生室和20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完成现有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切实抓好新增六项内容的资金配套、任务分解和责任落实,完成9912个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任务,解决56.2万名高校和中职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就学问题,给予117.4万大中型水库移民每人每年补助600元,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公里以上,让1万名贫困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实现全省城市和县城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低于10平方米的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应保尽保。进一步健全工作推进的长效机制,完善公共财政政策,保证财政支出向民生倾斜,民生资金向特困地区、特困群众倾斜,坚持用民主的方法推进民生,做到公开公平公正,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化、规范化。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建立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强就业观念教育,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支持农民工回乡创业。完善就业援助制度,扎实推进“消除零就业家庭计划”,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做好高校毕业生、转业退伍军人、被征地农民和残疾人就业工作。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实施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全面落实农民工政策,依法保护劳动者权益。加快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提高非公经济组织、灵活就业人员和农民工参保率,实行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推动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工作,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积极探索解决关闭破产企业和困难企业职工参加医疗保险办法,基本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全覆盖。加强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防灾减灾和灾害救助工作,推进社会福利、慈善公益事业快速发展,营造和谐社会共享共建的良好氛围。
各位代表!实现未来的宏伟蓝图,完成今年的目标任务,需要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自身的积极作为。我们必须大兴理论学习之风,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大兴真抓实干之风,不断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建设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
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改革创新、引领发展的重要法宝。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把学习作为解放思想的前提,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善于发现、总结和推广基层群众创造的新经验,虚心学习借鉴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好办法,使我们的思想观念跟上时代进步新潮流,适应事业发展新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新期待。必须把解放思想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始终,着力革除与时代要求不相适应的思维定势和工作方式,在制定政策、提出规划、组织实施、督促检查等领导工作的各个环节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推动发展的政策措施、科学发展的实际能力,真正把解放思想的成效体现在破解发展难题、扫除发展障碍上。省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全体组成人员要以思想的解放、观念的更新推动安徽的加速崛起,使各项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我们要做到亲民为民。牢固树立宗旨意识,在实际工作中把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使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思想上深深扎根,更加自觉地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实际行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践,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更加符合实际、更加符合群众利益、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要求。把发展经济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好地结合起来,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对弱势群体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对困难地区要给予更多的倾斜,千方百计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政府组成人员要切实增强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意识和能力,善于依法处理经济社会事务和各种利益关系。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及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广泛接受社会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改进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规范执法行为,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责任追究制,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制约机制。进一步健全政府决策机制,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建立健全重大决策调查研究、征求意见、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以及听证、公示等制度,避免政策措施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促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
我们要切实转变职能。适应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要求,在改善经济调节、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能力和效率。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对微观经济运行的干预。深入推进管理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政务服务网络。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凡是涉及群众利益和公共政策的事项,都要公开办理,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确保权力规范操作、阳光运行。深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建立健全督查到位、考核到人、一抓到底的工作落实机制,强化工作执行力和落实力,议而有决,定了就干,说到做到,实干实效。
我们要自觉廉洁从政。始终牢记“两个务必”,保持人民公仆本色,做到为民、务实、清廉。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规范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政府采购、资金安排、国有资产转让、重大工程建设等管理,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运行机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办一切事业,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和奢侈浪费现象。进一步健全行政监察、审计监督等内部监督机制,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规范从政行为,确保政事清明、政风端正。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不断增强拒腐防变能力,真正做到拒腐蚀、永不沾。
我们要始终奋发有为。推动科学发展,加速崛起进程,需要我们保持一种脚踏实地、锐意进取的精神状态。要看到来之不易的大好形势,坚定跨越发展的信心,鼓足奋力崛起的干劲;也要正视面临的困难矛盾,勇于自我加压,敢于攻坚克难,把进取精神和务实态度结合起来,把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的方针政策与安徽的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扎扎实实办事情,埋头苦干不张扬,坚决摒弃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反对急功近利,力戒心浮气躁,真正使我们的发展经得起实践、经得起人民、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广大公务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正气硬气立言行,满怀激情干事业,勤勤恳恳为民生,以实际行动激发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努力营造风清气正、人和业兴的良好氛围,形成心无旁骛抓发展、凝心聚力促崛起的生动局面。
各位代表!站在历史的新起点,面对人民的新期待,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在我省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强大动力,在中共安徽省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和团结全省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安徽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