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基层,更在“天下第一站”
在基层,更在“天下第一站”
——《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采写体会
刘 毅
2013-2-17 6:26:35来源:《 新闻战线 》(2012年第8期)
在“走转改”活动中,我实地探访“天下第一站”——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采写了《西藏安多:海拔4800米的守望》。雪域高原守望者们的故事,感动了很多读者。
中国记协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于今年4月13日联合举办第23期新闻茶座,主题是“深入基层一线——与中国记者对话”。在茶座上,我向数十位境内外记者介绍了采写这篇报道的经历和体会,来自日本经济新闻社、韩国广播公司、俄罗斯消息报等外国媒体的驻京记者,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在人民日报社3月31日召开的“走转改”活动研讨会暨读者座谈会上,我讲述了在西藏安多县气象艰苦台站走基层的收获与感悟。
“天下第一站”,雪域高原守望者们忠于职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新闻界深入开展“走转改”活动,报社和部门领导纷纷带头走基层,这促使我下决心到想去却未能成行的基层气象艰苦台站采访。和部门领导商量后,我首先选择了西藏那曲地区安多县气象站。安多县气象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有人值守的气象站,海拔4800米,属国家基本气象站、一类艰苦站,被称为“天下第一站”。
安多是一个特别艰苦、让人望而生畏的地方,当地人编了一首顺口溜:“风刮石头跑,满山不长草;一步三喘气,四季穿皮袄”。西藏人告诉我,从小在拉
萨长大的汉族人,到了安多也会产生缺氧头疼等严重高原反应,不敢在那里过夜。
安多县气象站有在岗职工8人,来自藏族、布依族、汉族三个民族,“站龄”最长的17年,“站龄”最短的则是一位2010年刚毕业的女大学生。
采访中,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告诉我,偶尔看到一只鸟飞过,不禁会替它担心:在哪里能落脚呢?周围连一棵树也没有。他们到拉萨,看见绿树,有时心里会生出许多感慨,甚至想抱着树大哭一场。在恶劣的环境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高原疾病:红细胞增多、脾脏厚大、心肺功能减退,脱发、掉牙、失眠、头痛等现象也非常普遍。但是,他们忠于职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因为他们知道,这一个个记录阴晴冷暖的数据,是监测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的重要依据,对预测全球气候变化也极有价值。他们全力以赴做到不漏报、错报一个数据。
实际上,他们的工作,可以说和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因为青藏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是世界上最大最高的高原,是中纬度大气环流中一个庞大的障碍物,对我国乃至世界气候、环境的变迁,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全球气象数据是共享交流的,安多气象站监测的数据,国外的气象部门可能也会用到。
体验“度日如年”,力求平实真诚,不唱高调
安多属于藏北高海拔地区。到安多后,我发现高原反应比预想的强烈多了,尤其是在晚上,正如我在报道里所写——“度日如年,永远难忘!”天一黑,就感到高原反应越来越厉害,心跳加快,双脚发软,特别怕冷。稍微走快点,“砰砰”跳动的心脏就会马上警告我:慢一点,再慢一点。晚上睡觉时,头疼得厉害,总是迷迷糊糊睡一会儿就醒来,醒来后就大口大口地喘气,清楚地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
虽然身体极其难受,我还是坚持请他们半夜派车把我从县招待所接到气象站室外观测场,实地体验夜间观测的全过程。我把从北京带去的所有衣服都穿上,包括棉衣一件、毛衣一件、内衣两套(其中一套还是厚的保暖内衣)、袜子两双,这样才不觉得冷。
回到北京写稿时,身体还没有恢复过来,感觉头昏脑胀。回头看,文章说不上精雕细刻,还有许多可以打磨的地方,但或许“因祸得福”,报道显得不做作,较真实。在写稿时,还是考虑了一下怎样努力“改文风”。
多写细节、故事。气象站的工作人员偶尔看到一只鸟飞过,不禁会担心它在哪里能落脚;到拉萨,看见绿树,有时想抱着树大哭一场。我把这些写到了报道中,很多读者告诉我,对此印象深刻,认为不到现场实地采访,这样的细节是绝对想像不出来的。类似的细节、故事,报道中还有不少。
力求真实、平实,力避高大全通病。西藏气象工作者提出过一些口号,如“高海拔,高标准;缺氧气,不缺志气”。我的报道中没有出现这样的口号,也没有出现“无私奉献”之类的词语。我想把这样一个群体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忠于职守、日夜守望雪域高原的普通人,他们忍受寂寞艰苦、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但同时也希望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希望弥补对家人的愧疚。
尽量用短句子、短段落。报道全文只有2200字,简短精炼。
这篇报道在人民日报《走基层·蹲点调研》栏目刊发后,反响不错,很多同
事、媒体同行和网友认为报道细节生动,平实感人。
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针对此报道作了很长的批示,目前,中国气象局已经拨付38万元资金,用于修建安多县气象站院外道路。此外,还将出台多项针对艰苦台站的帮扶措施。
一记重槌,一座连心桥,一碗“心灵鸡汤”
参与“走转改”活动,尤其是采写这篇报道,我有三点体会。
“走转改”是一记千钧重槌。它使我们新闻工作者头脑清醒,进一步认清自己的使命,找准自己的位置。一段时间以来,一些新闻工作者自视为“无冕之王”,出现浮躁化、贵族化的倾向。有人总结为“进的是宾馆饭店,见的是大官大款,写的是云山雾罩,离群众越来越远。”“走转改”活动,给记者队伍带来了一股清新之风。面对“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考问,我们头脑更清醒,目标更明确。
作为一名记者、编辑,以往和自己所跑领域内的领导、专家打交道多,但深入各地基层采访比较少。这次赴西藏安多的采访,使我深切体会到,走进基层、贴近群众、多接地气是多么重要。“当你看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看不到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没有在路上的艰苦追寻,没有“三贴近”,就不会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好新闻。
“走转改”是一座连心桥。把千千万万新闻工作者和亿万群众紧密相连,记者通过这座“连心桥”和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我联系气象部门已经10年了,对基层气象艰苦台站的情况比较了解,一直想去调研采访,但久拖未能成行。没有“走转改”活动,或许到现在还停留在计划中。“走转改”活动架了一座桥,促使我下决心放下手头其他事情,克服家里的困难,通过这座桥走向雪域高原的基层干部群众。
到安多采访前,我做了很多功课,是带着对高原守望者的尊敬之情,带着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困难的诚挚之心去的。带着心、带着感情走基层,不仅身入,而且心入,作风和文风自然会随之转变。正因为采访和写稿带着浓浓的感情,虽然报道的文字很平实,还有很多可以打磨之处,仍然感动了不少读者,产生了很好的效果,帮助基层艰苦台站职工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
“走转改”是一碗“心灵鸡汤”。我们收获的不仅是一篇篇反响不错的报道,还有许多宝贵的人生阅历和感悟。在安多气象站值班室的墙上,贴着一幅画:一棵嫩芽破土而出,绽放出生机盎然的绿叶。画面下边,是这样一段话——“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心态,同样的事情一个人的感受和另一个人的会截然不同。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不幸来自于我们的心态。夏天我们痛恨炎热,忘记了去倾听知了在绿丛中鸣叫的美丽;冬天我们畏惧寒冷,忘记了去体会白雪覆盖下大地的宁静。换了心态就换了人间。”
看到这段话,顿时心有所动,马上记录下来,后来写到了报道中。这些“雪域高原守望者”在极端艰苦环境下的坚守让我感动,但更加打动我的,是他们苦中有乐,苦中作乐,开朗乐观地笑对生活的精神。
以往常常抱怨在北京生活多么不易:空气太差,交通太堵,房子太贵,等等。
但这次采访,使我受到很多触动:我们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实,每一天能自如地呼吸,每一个夜晚能睡一个好觉,这就是幸福!我相信,一次次践行“走转改”活动的采访,对我和我的同事们来说,不仅是难忘的职业经历,也是受益终身的心灵之旅。这些极珍贵的阅历和感悟,将有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前行。
(作者单位: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
第二篇:党在我心_更在我行演讲稿
党在我心更在我行
尊敬的评委、亲爱的同事们,大家下午好!
我是云林街道蓉阳村的大学生村官 范琦
今天能够站在这里,我感到十分荣幸。
也许,我短暂的工作经历和浅显的人生阅历还无法承载在座珍贵的掌声。但是我相信,今天在这里,会有一个充分的理由和一个深刻的话题让我们共同感动,共同成长。
难忘2008年5月14日,那一天党旗下的我,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那一刻,党在我心中,是山,如山般坚忍不拔,承载960万广阔的国土;那一刻,党在我心中,是海,如海般包容万象,汇聚五千年悠久的文明;那一刻,党在我心中,是天,拥有着不卑不亢的胸襟和情怀;那一刻,党在我心中,是地,聚集着最多最广的人心和勇气。
时间的车轮驶入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了90周年华诞。我虽不曾跟随党经历那暴风骤雨的年代,但现在却走在滚滚红尘的前沿。还有几天,我的村官生涯就满整整一年了。在这一年里,时刻践行着一句话“党在我心 更在我行!”
我不断的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用党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用党的追求坚定自己的信仰。当别人下班回到家,跟家人围坐在一起共进晚餐时,我还可能在办公室里装
订第二天开会用的材料;当周末,同龄人们结伴走入电影院,欣赏大片的时候,我可能还在办公室,为着统计危旧房屋数据而奔波忙碌;前不久,每个大雨滂沱的夜晚,枕边都放着24小时开着的手机,做好随时防汛抗洪的准备。你要问我为什么,答案很简单,因为党在我心中。党告诉我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人民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第一考虑,把人民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我时刻警醒自己只用永远跟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我才配得上中共党员这四个字!
“党在我心,更在我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喊
出“党在我心中”,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党旗下绚烂的人生,也只有拥有这样的我们,党才有底气再创——新的辉煌!
党啊,你听,谁在呼喊?谁在歌唱?是我们迎着新生的朝阳,尽情欢畅,我们要用青春的激情,让沧桑的岁月为之流光溢彩。我们要把永恒的忠诚献给您,让您的旗帜在长空中猎猎作响!
当五星红旗炽焰般的身影与天际晨光渐渐融合成一片辉煌时,我总会想起那些在党旗下曾经鲜活的生命和他们——《党旗下的人生》。
从1921年风雨如磬的嘉兴南湖到1927年轰轰烈烈的南昌起义,从1949年天安门城楼上那一声响彻云霄的宣告到1979年南海边那一段充满传奇的春天的故事,从两弹一星到神七升天,从08奥运到上海世博〃〃〃〃〃〃
百年沧桑,百年巨变。这每一段沧桑,这每一项巨变的背后,都是一段段平凡却伟大的人生轨迹。
亦如,沈浩,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第一书记。两任村官,六载离家,他总是和农民面对面,肩并肩。他一步一个脚印,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他紧紧地将自己的人生与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他走了,他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他在党旗下的人生却是如此宽广。
说到这里,党旗下轰轰烈烈的人生似乎我们太远,不!它其实很近。
或许大家听过夏行义的名字,或许他就曾经就站在这里。夏形义同学是我校外国语学院2003级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系郴州市桂阳县青兰乡聂锡村人,2007年2月3日,在参加村里组织扑救山火的过程中,为保护集体财产安全,他奋不顾身,英勇牺牲。他以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80后大学生”一支青春壮歌,他有形有义的实际行动无愧于中国共产党的称号,他将鲜活而又年轻的生命义无反顾地融入了党旗火红的事业里。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那一天党旗下的我,那一天,沐浴着明媚的阳光,聆听着庄严的《国际歌》,凝视着高大的毛主席铜像,我庄严地举起右手,向党旗宣誓。
然而,作为一名大学生、作为一名青年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在举国上下高喊“党在我心”的口号之时,我们更应该——“端其心而落其行”!
因为党在我心,所以我们要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思想,要用党的行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要用党的追求坚定自己的信仰;
因为党在我心,所以我们要刻苦钻研、博学笃行,要关注时事,勤学善思,要了解社会,思考民生。
因为党在我心,所以我们要以更多的角度去观察,要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要在更高的层面去生活。
“党在我心,更在我行”,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底气喊出“党在我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拥有党旗下绚烂的人生,也只有拥有这样的我们,党才有底气带领我们再创——新的辉煌!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第三篇:演讲稿——党在我心,更在我行!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今晚我演讲的主题是“党在我心,更在我行”!
下面首先由我来为大家讲述一下我心中的党是什么样的。党在我心中,就像一座山,就像一片海,像山——是因为它集结了九万里的国土;像海——是因为它汇聚了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党在我心中,就像头上的天空,脚下的大地,像天空——是因为它坚持着不卑、不亢、不燥的胸怀与情怀,像大地——是因为它聚集着最多、最大、最广的人气和景气,可以说党在我心中字字重万斤。
然而,作为一名青年人,作为一名教师,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今天我站在这里,却并非是来赞美党的,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党从来不需要我们用语言来赞美她的伟大与辉煌,也从来不需要我们用笔墨来讴歌她的灵魂与精神,这是因为“为人民服务”是铭刻在每个共产党员心中不变的追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凝结在所有共产党员心中永恒的烙印。
那么,作为一名青年人,一名教师,一名党员,值此建党90周年之际,在每个人都发自肺腑歌颂党在我心中的时候,我想对我们这一代人说,既然心中有党,那么重要的便不是用华美煽情的辞藻来赞美心中的党,而是用简单朴实的行动来回报我们共同的母亲,这才是作为母亲的党最希望看到的,这才是作为儿女的我们最应该做到的,所以说,党在我心,更在我行。现在,我希望大家跟我一同来思考:
(1)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用党的思想提高自己的觉悟,用党的追求当做自己的信仰,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真正有头脑的人,能够站在另一个高度去思考;就会成为真正有觉悟的人,能够站在另一个角度去计较;就会成为真正有信仰的人,能够站在另一个层面去生活。
(2)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以党的原则来要求自己,以党的修养来完善自己,以党的素质来培养自己,那么我们就会成为真正有原则的人,能够坚持自我;就会成为真正有修养的人,能够圆润自我;就会成为真正有素质的人,能够升华自我。
(3)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这样去做,我们的国家就会真正成为一个有头脑的国家,有觉悟的国家,有信仰的国家。
(4)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这样做,我们的社会就会真正成为一个有原则的社会,有修养的社会,有素质的社会。
那么,为了实现这样美好的未来,我们青年教师应该做的是什么?其实,我们青年教师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教好书育好人,能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学生为咱们的社会多做贡献;我们青年教师还应该乐观、积极、向上,能够顺应社会的发展来完善自我,能够紧跟时代的步伐来提升自我,这样的行动就是理论联系实际,这就是我们党在心中的体现,这也再一次证明了我今天演讲的主题:党在我心,更在我行!
只有用行动将党的庄严与神圣在我们这一代心中根植与繁衍,用我们的青春去编织新中国的彩锦,我们才有底气喊出党在我心中,只有用行动将党的光荣传统在我们这一代手中传递与继承,以我们的激情装点新世纪的早春,我们才有勇气讲出党在我心中,那么党在我心中像山,我便愿为山上的石;像海,我便愿为海中的水,像天,我便愿为天上的云;像地,我便愿为地里的土。我们只有选择这样做,才有底气和勇气大声喊出党在我心中,也只有拥有这样做的我们,党才有底气和勇气再创新的辉煌!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四篇:在文明的蓝天下
在文明的蓝天下
尊敬的评委,各位同学:
大家好。我是**号选手。我演讲的题目是《在文明的蓝天下》。文明犹如一泓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灵; 文明犹如一朵鲜花,绽放出灿烂的美丽; 文明犹如一串音符,编织着动人的乐章。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自古以来就崇尚文明礼仪,是礼仪之邦。翻开浩瀚的历史,既有张良拾靴、孔融让梨这样千古传颂的典故,也有“不学礼,无以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代代传承的道理。
新时代的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文明的蓝天下。作为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传承文明,践行美德是我们肩负的责任。一个民族的文明与美德,体现在每个人的一言一行上,来源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拾起地上的垃圾,虽是举手之劳,却充分体现了一个人行为的文明;寒冷的冬天,给别人的一句亲切的问候,这就是语言的文明。公共场所,轻声慢走,保持安静,这就是秩序的文明。
文明并不是空中楼阁,无木之本,而是建立在厚重的“尊重”基座之上的。因此,尊重是文明之本。尊重体现在尊老爱幼,尊师重道……这让我想起了程门立雪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子弟,在年少的时候就要亲近良师,结交益友,要从他们那里学习礼仪和知识。
可当今,不少人却忽略了文明的存在。为了抄近路而践踏草地,你离文明只有数步之遥,乘坐公交车时拥挤上前,你离文明其实只有几秒!
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包装袋,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随口而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过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
著名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很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在人年轻的时候”。青少年时期是一个养成文明习惯,培养文明美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要严格要求自己,要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时刻提醒自己,不忘文明。
我们同在蓝天下,共浇文明花。让我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创造文明社会。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兼收并蓄,品文明之美,谱世纪之曲。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天下风光在读书主持稿(改)
“天下风光在读书”经典诗文朗诵会主持稿
A:尊敬的各位领导 B: 各位来宾
B:亲爱的各位老师 C: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下午好!
E: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诵读千古诗篇。传承华夏文明,品味中华经典。
F:今天,我们欢聚在这里,聆听古诗书韵。胸怀豪迈之情,目睹书香校园之风采。
A:诗般的语言,典藏着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B:诗般的境界,演绎着不朽历史的熠熠之光。C:诵读经典,我们寻找万里河山的广阔。D:对话圣贤,我们感受千年文字的精彩!
E:请允许我隆重介绍今天莅临现场的嘉宾,他们是„„ F: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
A:古语道:“少年不读书,老来空白首。” B:正值如此美妙时光,你吟诗来我作画,C:正值如此美妙时光,你拨琴来我伴舞,D:正值如此美妙时光,千古绝唱荡气回肠,学生合:你我少年正当时,我们不负时光、不负书香,你我少年正当时,天下风光在读书!
第一章书之时
E:请欣赏第一章,书之时,时光在书中徜徉。【《触摸春天》】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是啊,春风是春姑娘纤纤巧手,把世界装点得勃勃生机,充满希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触摸春天,触摸希望!
【《荷花》】
关于荷花,你能想到什么呢?
我想到了“小荷才露尖尖角,总有蜻蜓立上头。”这句诗。你呢? 自然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这是什么意思呢?
说得好不如跳得好。请欣赏《荷花》。
【听听,秋的声音】
“春去秋来不相待,水中月色长不改。”
听!秋天也迫不及待地赶来了。
我们沉下心来,《听听,秋的声音》。
【引子《一去二三里》古诗连诵《忆》《望》《饮》《望》《长》】 秋的声音如此美妙,真叫人意犹未尽。确实如此,要不怎么说我们有耳福呢!噢?那可得赶紧竖起耳朵听听!请欣赏节目《古诗连诵》。
第二章 书之景
第二章,书之景,风景在书中定格。【安塞腰鼓】
诗韵的魅力在这稚嫩的童声中真是显得别有一番风味!我们的同学们真是太棒了!
看了这么多精彩的节目,你认为最精彩的是哪一个呢? 呃„„我认为呀,最精彩的节目总在“下一个”。接下来有请甘红阳老师和()为大家朗诵《安塞腰鼓》
【《岳阳楼记》节选】
王家卫导演有一部名为《2046》的电影,你看过没?
在下学业繁忙,无暇;加之兴趣使然,无心。2046吾不知,却对1046颇为有感。噢!小的愿闻其详!
你可曾知晓,北宋文学家曾在1046年写下响彻古今的《岳阳楼记》。其情怀正可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
机会难得,掌声有请一舟老师为大家朗诵《岳阳楼记》!
【背影】
莫言写了一篇《母亲》思念母亲,龙应台写了一本《目送》表达牵挂。而在更早,朱自清曾写下一篇久读不厌的《背影》思念父亲。此刻让我们屏息聆听,这一篇感情至深的《背影》。
第三章 书之人
第三章,书之人,人物在书中不朽。【《金色花》】
别过父亲蹒跚的背影,我们一同将目光转向诗人泰戈尔。他的诗句清丽美好,像一朵朵在阳光下随风摇摆的金色花。
请欣赏由深圳市语文教研员端木春晓老师为大家朗诵《金色花》。
【《木兰诗》】
感谢端木老师的动情演绎。这一首《金色花》将母子心连心,而接下来的《木兰诗》讲述的是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的故事。接下来请欣赏家喻户晓的北朝乐府民歌《木兰诗》。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
你听说过《红楼梦》吗?
当然!它和《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并称为我国四大名著。
这回呀,我们可请来了著名艺术家祖晴,为大家演绎《红楼梦》中的《“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掌声有请!
第四章 书之悟
第四章,书之悟,感悟在书中升华。【《观书有感》】
“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书中滋味,由你品尝,请欣赏诗朗诵《观书有感》。
【《满江红》】
高楼独上,仰天长啸。民族英雄岳飞将军一曲《满江红》字字生辉,一腔忠愤,喷涌而出。
一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尽显英雄豪杰之本色!请欣赏诗词朗诵——《满江红》!
【《揠苗助长》】
唉!世界之大,无奇不有啊!
怎么了?你又遇见什么稀奇事儿了?
有一种等待叫守株待兔,有一种愚蠢叫一叶障目,有一种摧残 叫揠苗助长啊!
啊?这是怎么回事儿? 来吧!我带你去看看。请欣赏《揠苗助长》。
【《乡愁》《望乡词》】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说不尽,道不完的故乡,让我们用声音来演绎,请欣赏有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教师、家长代表带来的诗朗诵《乡愁》、《望乡词》。
【《天下风光在读书》】
最是书香能致远,好书能带领我们领会无限风光。下面隆重请出深圳广播电影电视集团首席主播,全国“金话筒奖”得主吴庆捷老师,为大家带来《天下风光在读书》!
【结束语】
中华经典的铿锵音韵还在我们耳边回响 中华经典的千年风云还在我们心头荡漾
诵读中华经典,让优秀的民族精神在我们血脉流淌。诵读中华经典,让民族文化智慧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感谢各位领导和全体老师、同学们的观看,也感谢各位朗诵者的精彩演绎。亲爱的朋友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