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影响安徽经济发展的因素
安徽经济水平与东部沿海地区是较落后但是发展势头较好,这里除了一些历史问题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个重要因素。
有利因素:一是:地理位置优越。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长江下游,东连江苏,南邻浙江、江西,西靠湖北、河南,北接山东,居华东腹地,是我国东部地区南北之间和东西之间过渡地带。附近有许多经济较好的城市和省份可以帮助安徽发展。
二是:交通发达。安徽交通发达,水网密布,公路密度居全国前列。公路客车营运班线14857条,其中跨省班线1714条,跨区班线2567条,总营运里程271.671万公里。高速公路客运异军突起,零担和大件、集装箱货运满足了不同的运输需求。以合肥为中心,城市为枢纽,内联乡村,外联省际的客货运输网络初步形成。集装箱货运量逐年增长,大件运输生产初具规模。客运铁路 :主要有京沪线、陇海线、京九线、青阜线、阜淮线、淮南线、宣杭线、皖赣线、宁西线、沪蓉线等。高铁线路 :主要有:京沪高铁、宁安城际铁路、合安城际(规划中)、合福铁路、合蚌客运专线、商杭客运专线(规划中)、合武高铁、沪宁高铁等。其中,京沪高铁与合蚌客运专线、合福铁路组成京福快速通道;沪宁、合宁、合武共同组成了沪蓉快速通道的一部分。水路交通 :淮 河 流 域:一级港口:蚌埠港、淮南港、阜阳港,二级港口:凤阳港、凤台港、利辛港,三级港口:怀远港、五河港、寿县港。长 江 流 域: 1
一级港口:芜湖港、马鞍山港、安庆港,二级港口:铜陵港,三级港口:池州港。空运:合肥骆岗国际机场,安庆天柱山机场,黄山机场,阜阳西关机场,合肥新桥国际机场,池州九华山机场。管道运输:配合国家西气东输工程,建设西气东输主管道安徽段,同步建设省内支线管道,实现安徽省管道运输“零”的突破。根据安庆石化工业发展的需要,开展南京—安庆输油管道的前期工作。
三是:资源丰富。安徽拥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安徽省的成矿地质条件得天独厚,在漫长的地质岁月中生成了丰富的矿产资源。建国后40多年来,全省累计发现各类矿产96种,矿产地2000多处,已探明工业储量的矿产有67种,矿区711处。其中以煤、铁、铜、硫铁矿、水泥用灰岩和明矾石的探明储量居多,除煤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7外,其余5种矿产的保有储量均居全国前5位,是安徽省的优势矿产。能源矿产已发现7种,有煤、石煤、石油、天然气、地热、铀、钍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有煤、石煤、石油3种。其中煤炭尤为丰富,保有储量246亿吨,居全国第7位,华东第1位。黑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铁、钒、钛、锰、铬等5种。除铬之外,其余4种均有探明工业储量。其中铁矿保有储量30亿吨,居全国第5位。有色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铜、锌、钼、钴、锑、铝、镍、锡,钦、镁等。其中的铜、铅、锌、钴、钨、钼、锑已有探明工业储量。铜的保有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金属矿产已发现的矿产有金、银、铂族(铂、钯、锇、钉、铑、铱)等。已探明工业储量的只有金、银2种。金矿保有储量150吨(含伴生金),居全国第10位。
2二是:旅游资源。安徽历史悠久,文化渊源。自然而风景优美。安徽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多元。由于历史地理因素导致安徽全省分为若干不同的文化区域。皖东地区,皖中地区属于江淮文化淮右区。皖南其他地方则是江南文化和浙、赣文化的相互融合。皖北地区由于历史上是北方人南迁的聚居区,文化上保留了古淮河文化,同时又融入了中原文化和齐鲁文化。安徽是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繁昌县人字洞发现距今约250万年前人类活动遗址,在和县龙潭洞发掘三四十万年前旧石器时代的“和县猿人”遗址。产生于淮河流域的老庄道家学派,与儒家学说一起构成我国传统文化两大支柱。春秋战国时代的吴越文化和楚文化都在安徽大地上熠熠生辉。徽州文化是安徽文化的代表,也是明清时期最有影响的文化流派,有力地诠释了儒家文化与经商之道的结合真谛,开创了“儒商”典范。徽商纵横华夏,徽州文化更是广播万里,形成了著名的桐城学派。徽州地区培养出的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如今,徽学与藏学、敦煌学并称当代中国三大地方学。徽剧是京剧的主要源流之一,黄梅戏是中国四大戏曲门类之一,淮河两岸流行的花鼓灯被誉为“东方芭蕾”。
第二篇: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10133367李妍英语132
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
在中国经济发展飞速的今天,仍然有许多因素在阻碍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中国正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巨大挑战,能否实现产业的转型以及经济的进一步持续稳定地发展,是决定中国能否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这个槛,顺利跻身成为世界高收入国家之列的重要保证。
美国《华盛顿邮报》网站在3月19日刊登的一篇《中国的下一个挑战》文章就暗示了中国已陷入“中等国家收入陷阱”。
文章称,中国依靠出口带动经济增长的旧战略已经过时。据近期商务部网站发布的《国别贸易报告》显示,2013年美国主要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化工产品位列出口前三位,共占总出口产品的50.6%,而诸如纺织品,家具,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仅占1%左右,德国的出口产品结构与美国也相似,而反观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所占出口比重居然高达50%以上,中国的劳动性密集产业是占据了中国劳动力人口多这个优势,也反映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中国在科技方面没有掌握核心技术,难以与其他国家媲美。所以中国当下目标应是解决这个难题,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心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均衡发展。
文章同时也指出,突然显现的住房泡沫给中国经济造成了最大的威胁。这个住房泡沫,大家都应该深有感触。开发商疯狂购买土地大量建房囤房,同时把房价哄抬,房价曾经一度不受控制。人民手头没有能足够买房的钱,于是人们纷纷向银行借款,房贷收益也成为了国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若国家进行市场干预控制房价增长,则会给银行和国家财政带来损失,可是若不控制,形式也将越演越烈,终将带来后患。期待中国政府能想出一条妙计化解这个危机。
从我的观点看来,国民收入贫富差距明显也成为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中国的基尼指数居然达到了0.5左右,成为了贫富差异很大的国家,相较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来说,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日本贫富差距很小,首相和普通民众的工资居然差不多。中国不应效仿日本这种制度,与我们的国情不符。但中国也是时候适当的调整一下了。
第三篇: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因素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院系:基础学院电气信息类班级:三班
姓名:尹娜学号:201250828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孕育着13亿人口,所以,在发展经济、教育等方面,人口的数量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这么庞大的一个国家,若想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首先要解决人口的问题,目前,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导致了人均的劳动生产力就大大降低,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具有负面作用的,并不是说明人越多越好。在中国社会的经济发展中,人口因素对其的影响还是很消极的。
第四篇:2012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
2012年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环境因素及对策 根据国家统计局在4月13日最新公布的经济数据显示:2012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8.1%,创11个季度以来的新低,而同时三月份CPI指数同比上涨3.6%,较二月份环比增加0.4%,物价进一步反弹。这些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在2012年的运行仍存在较大的风险和压力。
根据长期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幅度已经连续11个季度放缓,主要经济指数都处在回落趋势,一季度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幅度更加明显。中国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有很多,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需、消费同时遭遇困境,投资难以扩大、外需无法恢复、消费难以撬动。出口增长难以达到今年水平。发达经济体结构调整无力,受主权债务危机拖累,财政刺激空间压缩,而私人部门需求迟迟不能接替公共需求,经济增长失去动力经济增长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仍不明朗。这其中外部环境一时难有起色,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影响仍在扩大,造成欧元区震荡,市场一时难以恢复信心。美国经济陷入高负债,高失业率的困局。中东局势持续动荡,能源供给会受到很大影响,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经济体经济一时难有起色,在当前紧缩性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外围紧缩环境向国内市场传导,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客观存在和不可避免的。
中国的国内经济环境形式不容乐观,2011年因为世界性债务危机和抗通胀的因素中国采取了从紧的货币政策,紧缩信贷,造成企业的资金短缺和经济增长的放缓时间延长,特别是国内中小企业出现了融资难的问题。另外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节能减排形势严峻,经济金融等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潜在风险。主要是我国经济深层次的一些重大比例关系失衡,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结构矛盾突出,国内三大产业比例失调,服务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缓慢,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仍然在快速发展;城乡城区发展不平衡,城乡消费和收入水平差距在逐渐拉大,虽然近几年做出来一些努力,但长期不平衡造成的基数差距过大一时难以扭转,投资与消费不协调,大规模投资虽然是在逐渐减少,但国内的消费需求一时难以撬动,在家电下乡政策退出后,消费的增长明显放缓: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的现在一时难以改变,近年来旱涝灾害频发,应该发挥作用的中小水库不能及时发挥作用;还有原来改革掩盖的社会矛盾逐渐开始显现,国内的房地产泡沫化,一些房地产发展引发的拆迁和价格问题在扩大;物价上涨过快引发的民生问题等等。
上述问题中,国际经济环境在得不到大的改变时,外需仍然会保持不振,中国国内的经济形势更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力度,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促进三大产业合理发展,大力发展服务业,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发展新兴行业和信能源;同时解决企业的融资困难,政府方面可适当贴息,同时扶持新兴行业如物流新能源行业;解决好城镇居民的就业和社会服务问题,加快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减少相关支出,同时扩大就业,增加就业岗位,这方面可与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发展结合;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问题,发展农村水利事业,提高农业的抗自然灾害能力,确保粮食的增产增收,加快农业土地承包权的流转,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稳步提高;抑制一些发展不健康、不协调的行业,着重解决能源高和环境破坏程度高的行业,同时要促进民生,调整房地产行业,大力建设廉租房社会保障房,提高房源数量;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根本的问题,抑制物价过热过快上涨,建立物价上涨联动机制。
总之2012年保持中国经济的增长的压力依然很大,但我们也要认识到经济的快速增长阶段已经过去,如何保持经济水平的平稳增长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议题。
第五篇:社会环境因素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社会环境因素体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2年05月11日 09:08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5期 作者:姚春玲 字号
打印 纠错 分享 推荐 浏览量 107
摘 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阐述内蒙古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希望借此能够使更多的地区更加重视社会环境因素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能够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社会环境,内蒙古,经济发展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很多,社会环境就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社会环境因素包括社会传统、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文明程度等等。它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一个政局稳定、经济秩序与治安状况良好、文明水平较高的国家或地区,意味着企业经营者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区域发展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内蒙古得以成功实践,自治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区域社会环境所包括的内容繁多,本文拟从内蒙古发展环境、社会事业的发展和内蒙古社会大局等几个方面对内蒙古社会环境的变化进行简要的概括。
(一)内蒙古发展环境的变化
1.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明显。白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五年规划以来,在国家的扶持下,在自治区政府的不断努力下,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较大的成效。在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结束后,内蒙古的综合运输体系已初步形成。而“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的基础设施建设更上一层楼:新增公路里程33万公里、铁路运营里程3 100公里,新增民航机场3个,建成8条500千伏电力外送通道。通过全面加强公路、铁路和电网三大通道建设,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1470亿元,铁路建设投资555亿元,民航机场建设投资50亿元,建成鄂尔多斯、二连浩特和阿尔山机场,机场总数达到12个,①为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内蒙古经济发展初期生态环境的破坏度较低,随着内蒙古经济的不断发展,内蒙古的生态问题日益突出。因此,自治区政府历来都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从而使生态总体恶化趋势趋缓。经过多年的努力,内蒙古的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十一五”期间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3 228亿元,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草原建设总规模5亿亩,禁牧休牧面积78亿亩,林业生态建设总面积5 000多万亩,6 000万亩农田和8 000万亩基本草牧场受到林网保护。①
(二)内蒙古社会事业的发展
1.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作为自治区政府重要工作内容之一的“民生工程”建设得到了加强。具体体现在:(1)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累计新增就业114.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控制在4.2%以内,基本实现了“零就业家庭”至少一人就业的目标。(2)财政用于社会保障补助支出累计达1 048亿元,各项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430.7万人和886.4万人,230.9万职工纳入失业保险。优抚对象、农村五保户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200多万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3)全面启动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棚户区改造,累计用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投资689.4亿元,建设保障性住房78.5万套。内蒙古还建立了被征地农牧民和事业单位新进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出台了“五七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政策,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转非人员、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农牧民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政策。基本实现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自治区级统筹和失业、工伤保险盟市级统筹的目标。(4)制定了养老、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以及异地就医政策,自治区本级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全部纳入工伤保险统筹。①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使自治区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近些年来内蒙古的各项社会事业都得到了快速发展。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在各项社会事业中,自治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稳步推进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进度居全国前列。民族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高。覆盖城乡的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取得新突破,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城镇社区卫生和蒙中医药事业发展迅速。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深入推进人才储备制度建设,组织实施“草原英才”工程,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3.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内蒙古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据了解,“十一五”期间,内蒙古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增长率达28%,高于自治区同期GDP增速。目前,内蒙古已拥有4个国家级、21个自治区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草原文化整体形象和实力明显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草原文化特色的艺术精品,其中中国·呼和浩特昭君文化节在以“节庆展示城市软实力”为主题的第七届中国节庆产业年会上被评为“十大品牌节庆”。此外,《蒙古学百科全书》出版发行,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健康发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公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三)内蒙古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自治区党委深刻认识内蒙古在国家稳定大局中的重要地位,紧紧围绕构筑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战略目标,以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为抓手,扎实推进平安内蒙古建设,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各族人民安居乐业创造了良好环境。全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在全国综合考评中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
总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自治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设和谐内蒙古摆到重要位置,坚持以人为本,努力实现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为各族人民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积极促进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发展生产的同时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让全区各族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二、社会环境因素对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内蒙古人均GDP水平逐年提高
1.吸引外资能力逐步增强。随着内蒙古社会环境的不断发展变化,内蒙古的投资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投资环境的改善使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都在不断地增加。截至2009年,内蒙古实际利用外资额为318019万美元,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98385万美元,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4.8倍和25.6倍。这些资金投放到采矿业、制造业、金融业、房地产业、批发和零售业以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自治区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中,为自治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2.第三产业得到良好发展。伴随着和谐内蒙古的建设和发展,内蒙古社会政局的稳定发展以及内蒙古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其中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第三产业的产值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截至2009年平均增长幅度都在15%左右。在第三产业中,内蒙古旅游产业发展迅速。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和国外游客日益增多,旅游业的发展不仅给内蒙古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了内蒙古地区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自2000年以来,内蒙古接待外国入境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009年达到128.96万人次,这些外国旅游者给内蒙古带来了55 831万元的经济收入。与此同时这些外国游客的到来为内蒙古的餐饮、住宿以及邮电通讯等等与之相关的第三产业也带了不菲的收入。丰富的旅游资源加上良好的旅游环境不仅吸引了大批的国外游客,同时也吸引了很多的国内游客。2009年来内蒙古旅游的国内游客数量为3 880万人次,创造的旅游总收入为573.22亿元,对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与之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2009年内蒙古旅行社达到616个,比2000年的88个增长了6倍,这其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旅行社数量都在不断攀升。
随着自治区各个经济领域的发展,内蒙古的人均GDP水平也在逐年提高,2009年内蒙古的人均GDP达到40 282元,较2000年增长了5倍多。
(二)产业结构趋向合理
随着内蒙古综合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以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为主的创新型内蒙古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以及内蒙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扎实推进,为内蒙古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也为内蒙古产业结构的调整,奠定了基础。
在良好的发展环境中,自治区政府提出了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发展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自治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5.1:45.4:39.5调整为2010年的9.5:54.6:35.9,总体上完成了由农牧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的历史性转变。优势特色产业得到巩固和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迅速成长。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2005年的33%提高到2010年的43%左右。
(三)城市化水平稳步提高
随着内蒙古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日臻完善,城镇社会事业不断发展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加快,内蒙古的城镇体系渐趋合理。随着内蒙古的城市化人口大幅增长2009年内蒙古城市化率大幅提高,城镇人口由2000年的1001.1万人,增长到2009年的1 293.45万人,年均增长32.48万人;城镇化率达到了53.4%,居全国第9位,比2000年提高11.2个百分点。从城市发展规律看,内蒙古的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期。而城市化也成为加快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内蒙古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为内蒙古的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内蒙古经济的发展,通过上述内容的阐述可见一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内蒙古未来的经济发展中,社会环境因素必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
注释:
①摘自《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
参考文献:
[1] 孙杰,姜滢洁,内蒙古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和启示[N].内蒙古日报,2011-06-08.作者简介:姚春玲(1979—),女,内蒙古呼伦贝尔人,讲师,硕士,博士研究生,从事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