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不再回来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俄罗斯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多灾多难的国家之一了,民族信仰的轰然倒塌带来的是社会各方面的动荡不安,叶利钦炮轰议会,车臣内战,北约轰炸南联盟……这一切的一切,引发的是俄罗斯人对本民族命运的无比彷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导演米哈尔科夫拍摄了《西伯利亚的理发师》,重塑了了一个关于俄罗斯民族的神话,将俄罗斯传统中一切美好的东西通过影像展示给了世人。关于这一点,给我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谢肉节的狂欢和沙皇阅兵这两场戏了,我发觉自己竟是如此亲近的感触到了俄罗斯这个古老民族的迷人魅力……在沙皇阅兵那场戏中,在金壁辉煌的克里姆林宫前,学员们风华正茂,英姿飒爽,等待着沙皇的带来,在众人的瞩目中,骑着白马的沙皇慢慢的出现在了镜头中间,在神情肃穆的学员面前,他发表了一通激动人心的演讲。看完这一场戏,我心情激荡,眼眶竟略微湿润。虽然明知道这是在美化专制统治,但还是被它所表现出的俄罗斯民族的内在精神力量所感动了,就这点来说,这可比我们拍的那些给封建帝王唱赞歌的“某某王朝”、“某某大帝”强多了。如果说影片所表现的俄罗斯民族古老的魅力让人激动,那么,影片所讲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则令人唏嘘。美丽风趣的女主人公珍妮从美国来到俄罗斯,通过诱惑一位将军来帮助工程师罗伯特筹款,自己也将从中捞到一些好处,然而,她却在这期间偶遇士官学院的学员安德烈,并且两人真心相爱了,由于一系列的误会,年轻气盛的安德烈出于内心无比的嫉妒之情,当众打伤了将军,并以“刺杀大公”之名,被流放到西伯利亚,一出爱情的悲剧就这样酿成了。十年以后,当珍妮来到西伯利亚,找到安德烈的家时,她发现安德烈已经和他原先的女仆有了好几个孩子。她知道自己来晚了,珍妮驾着马车飞驰在俄罗斯的草原上,出门狩猎的安德烈似乎感觉到珍妮的气息,他飞奔出树林,面对草原尽头掠过的一簇车影,缓缓点燃烟斗,他的目光深沉而迷离,如同那个时代的俄罗斯大地……
“早知道爱会这样伤人,情会如此难枕,当初何必太认真,早明白梦里不能长久,相思不如回头,如今何必怨离分。除非是当作游戏一场,红尘任他凄凉,谁能断了这情份,除非把真心放在一旁,今生随缘聚散,无怨无悔有几人……”我们的歌是这样唱的,我们的电影也是这样演的。
生命中太多的转身象征华丽而毅然的决裂,但需要支付它的却是无数年华与美好。而所有的曾经坚持,也都必定在转身的那一刻烟消云灭。
如果说广袤与悲凉的西伯利亚就是命运无常的底色,那么冷冽而轻柔的伏尔加河却不知已经见证了多少爱情的浮沉随浪。
纤弱的托尔斯泰,俄罗斯赋予了他伏特加一样的血液,那血液注定赋予他沸腾,却也注定让他承载着生命中最残忍的凄凉守望,他追求着爱情的纯粹,甚至不容许一丝的杂质的出现,却因为单纯而不谙人情的性格,被执拗的性格左右着命运。于是,安德烈注定要为自己理想主义的爱情压上断头的砝码。我想,也许只要他肯轻轻低下一点自己高傲的头颅,他的人生就会是另一番光景。可是他却-1-
偏偏要对抗到底,哪怕是粉身碎骨。尤其是当他无意中听到珍妮和拉德洛夫将军的对话,对珍妮的感情产生误解时,他更是选择了抽身而去,为了爱情,他从舞台冲了下来,将琴弓狠狠地抽向拉德洛夫将军。
为此,安德烈被判流放西伯利亚。那些年轻的同伴——俄罗斯士官们奔上车站为被流放的安德烈送行。火车即将远去,他却已经在众多囚徒中隐没,黑暗中,他与旧友们合唱着慷慨激昂的歌曲,珍妮的泪水与同学们奔跑挥舞的帽子,教官的敬礼交织在一起,他高喊着:“再见了,我的兄弟们!我爱你们,爱你们的全部!” 火车轰鸣而去,蒸汽笼罩着离别的站台。只留下它旧日的伙伴,在痛哭中相互抱拥。
我想,也许这本身就只是一场高潮迭起的戏剧,是神将安德烈的爱情摆在了命运的祭坛之上,让他在孩子一样的梦中醒来,让他跌跌撞撞地继续活着。然后是珍妮在安德烈屋子里的二十分钟,“我曾经幼稚的以为自己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现在我才知道,生活是一个等待着鲜花的花瓶”。珍妮在五十岁的时候,在给儿子的信中写下这句话。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或许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欣喜与感动,却终于以黯然神伤收场。无论如何,被放逐在西伯利亚的安德烈已经死了,尽管他的肉身还在,可是他灵魂中的某些部分已经被岁月打磨得不再有棱角,那是岁月中最美好的回忆,人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以及对爱情的坚持与无畏。他也已不再年轻、光洁、俊朗。仿佛前世的他已经从花花绿绿的尘世中出走,只留下今生的叹息与挣扎变成衰草,随着野风枯荣。
珍妮最后的离去在我的心里留下了长长的省略号,因为我知道,那一个看不见的转身,需要两个人太多的代价来支付它的华丽。
而安德烈在不远处看着依旧美丽的珍妮驾着马车扬长而去,看着生命中最爱的女人转身消逝,消逝在他记忆的最深处,消逝在他生命中最美丽的那一段时光。依稀还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古老的笑话:你知道世界上什么人可以让皇帝低头?那就是他的理发师。庞然的机器嘶吼着,将西伯利亚那大片大片不可征服的大树伐倒。发明它的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麦克莱恩为这种新型伐木机取了个名字叫“西伯利亚的理发师”。于是,西伯利亚低下了它昔日不可战胜的头颅。而在命运的理发师面前,电影的最后,已经饱受风霜的安德烈也深深低下了自己的头,他点燃了一棵烟,似笑非笑地轻轻吐出一口气。像西伯利亚的季风般吹走如鹅羽轻盈的过往,吹走那个曾经年轻的自己,年轻的欢笑,年轻的闪亮,慢慢远去,不再回来。
“早知道爱会这样伤人,情会如此难枕,当初何必太认真,早明白梦里不能长久,相思不如回头,如今何必怨离分。除非是当作游戏一场,红尘任他凄凉,谁能断了这情份,除非把真心放在一旁,今生随缘聚散,无怨无悔有几人……”-2-
第二篇:《西伯利亚的理发师》观后感
很少看电影,上午停电,看了读者的一篇文章《因为高贵,所以陡峭》,是对电影《西伯利亚的理发师》的赏析,喜欢作者的语言,也对电影本身产生了兴趣,中午来电的时候便找来看。
我是伴着大笑和泪水看完的这部电影,他使人内心产生一种无法遏止的疼痛,关于爱情,这部电影有他独到的解读。
从后往前回忆,我的思绪...........十年后的安德烈俨然已是一个农夫,不再是想像中威武的军官,看到一生挚爱的珍妮独自驾着马车消失在西伯利亚遥远的地平线,他只是点燃了一枝烟,谁能想像他内心是什么样的一种心态,然而他让观者是煎熬的。画面的另一边,安德烈的儿子宁愿天天戴着防毒面具,也不说“莫扎特是一坨臭狗屎”,他有和父亲一样的坚韧和执著,对信仰的执著,安德烈因为对爱情的执著而被流放到了荒凉的西伯利亚,他得到了珍妮此生不渝的爱,心的爱恋,而他的儿子,用自己的坚持,最终使指挥官在高高的崖壁上忘情的高呼“莫扎特是伟大的作曲家.......”对爱情的失去,从另一种意义上说对他同样是一种获得。
西伯利亚的理发师发出巨大的轰响,森林倒下了,交易使爱情蒙了灰尘,也使它更透彻,对爱情的深切眷恋并没有从他们的心中崩塌,那车站的送别,泪眼中唱的歌仿佛已是诀别.........忽然就想起了那一句话,一句话,一辈子,一生情,一杯酒..........
第三篇:《横穿西伯利亚》观后感
魔鬼与天使的距离——电影《横穿西伯利亚》观后感
世界上任何一样艰巨繁复的事物总有其解决破译的方法与密码,而最复杂善变无规律可摸索解读的东西应该就是人性吧。它是人类的情感思维随着外在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的诡异精灵,而这种随时随地产生的情绪波音与灵魂躁动,直接牵引着魔鬼与天使的距离。
为什么这部影片会如此吸引我的思想情感,那是因为故事中各种人物的性格与命运,在那种特定的环境里相互吸引,同情,感动,摩擦,碰撞而产生了真实的生命质感与心灵触动。这种质感是朴素的创意,是作品的灵魂,是一种饱经沧桑才具有的艺术感悟。没有电影框架的形式因素,蓄意营造,故弄玄虚…而是真实的再现,自然的流淌,本来的面貌…
电影中有许多蜻蜓点水一带而过的动人场面:邻座旅人真诚的警告与暗示;同车厢的旅客们坦率真挚的自我介绍;幽默搞笑的调侃…那一张张美好艳丽又或饱经沧桑的脸上展现出温暖和煦阳光般的笑脸!大伙儿随着逐渐高涨的热情,合着节奏明朗音色亮丽的手风琴唱起了歌儿…歌声此起彼伏铿锵有力,在车厢里形成一大片友谊的暖色,温暖着每一颗跳动在零下20多度寒冷世界里坚强勇敢的心!飞向了窗外更远方的冰天雪地…但恰恰是这些朴素的画面不经意的路人,为整部影片带来过目不忘的美好铺垫,让心灵之美的友谊之花,开在即将灿烂相遇的人生旅途,生命是如此真诚,美好,热情…因为善良而真诚;因为真诚而善良。那时的他们,个个都是天使!心灵像一潭清水,因为相遇,因为理解,因为共鸣而洋溢着无比纯粹美好的热情与智慧。
世界上很少有真正的天使,也很少有绝对的魔鬼。每一个人的灵魂里都同时寄住着天使与魔鬼。而每时每刻里:天使都在唱着爱与美的歌儿寻找同伴,魔鬼也同时在念叨着邪与恶的魔咒召唤友人。它们各自行使着各自的使命,将复杂乖张的人性美丑重叠善恶交错…有的人灵魂里的天使强大于魔鬼,有的人灵魂里的魔鬼强大于天使,有的人是旗鼓相当。当这些天使发出的信号接触到四周更多的天使信号时,它们就会形成一股美好强大的力量!去唤醒更多于灵魂里沉睡的天使…而那些魔鬼的咒语也会不停地诅咒,令那些意志薄弱的灵魂浑浑噩噩迷迷糊糊,不知不觉间就会误入歧途…因此每一个生命随时都应用心去聆听周围天使们发出的天籁之音,并向之靠拢!一边压制黑暗中的魔鬼一边让自己的天使不断强大!这样,魔鬼的空间就会日益缩小直至消失。
罗伊是天使无疑,他因为真爱而战胜了自己灵魂里最后的魔鬼,并一直信奉仁慈的上帝!心怀天使四处传播福音,感动众人,警醒恶魔,修行自我,处处帮人助人为乐,和人们真诚相待没有设防打成一片。而妻子杰西则是个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她拥有这么好的丈夫竟全然无知。亦因自幼丧失双亲的苦难厄运,为她埋下无法愈合的生命创伤和难以剔除的心灵怨毒。但因为罗伊这个天使丈夫每天在她的耳边不停地歌唱,赞美…因而她原来一半天使一半魔鬼的灵魂里,天使已逐渐占了上风,而且在罗伊矢志不渝生死相护爱的力量下,大有乘胜追击一举迁灭魔鬼的良好趋势!而他们在火车上相遇的旅伴卡洛斯和爱比,则是一对十分危险已被欲望的魔鬼控制与掌心的恋人,他们灵魂里的天使,早在他们一再纵容的魔鬼的淫威下已经奄奄一息…而另一个大魔头缉毒警官格林科,这个魔鬼的化身,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于光天化日之下穷凶极恶变化万千…
第四篇:西伯利亚历险记
西伯利亚历险记
“突突突!”一架直——9直升机盘旋在西伯利亚上空,没错,这是我国的探险队到了。
我们一个接一个用降落伞跳了下来,这时是晚上。我们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连大气也不敢出,为的是不要惊动狼。如果狼发现了我们,我们只能用火烧,用枪射,所以我们不用手电筒,而用火把。深夜,没时间扎营,就把自己吊在树上睡。
第二天我们一起床,我钻出吊着的睡袋,“咣”地摔在雪地上。突然,我发现地上有„„狼的毛!狼的脚印!有狼啊!我们吓得半死,早上不仅要防狼,还要防西伯利亚虎、熊等猛兽,“走!去冰钓!”
我爬上树,往远处一看,发现远处有一个冰封的湖。就跑了过去,我们用钻头打洞,“咣咣咣!”冰一下子就碎了,我们一起甩进鱼竿,一会儿我就钓上了一条五十厘米的大鱼。我们马上生起篝火烤鱼吃,真香啊!
下午,直升机又飞过来了,我们只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西伯利亚。我还特意带了两块石头回家呢!
三年级:廖杨政
第五篇:读后感(西伯利亚历险记)
《西伯利亚历险记》读后感
最近,妈妈帮我从小朋友那借来了一本科学漫画书,名字叫《西伯利亚历险记》。她说让我试着看看,因为这本书没有拼音标注,而且还有很多科学知识,她怕我看不懂。没想到这本书真有趣,深深地吸引了我,我现在把它介绍给大家。
《西伯利亚历险记》讲述的是多利和另外两个小朋友到“冷风刺骨”的西伯利亚旅游探险的故事。多利一行人本来是到西伯利亚观察亚洲黑熊,但是他们乘坐的热气球从空中坠落,掉到了西伯利亚的雪地里。他们凭着勇敢的精神和许多野外生存的知识,克服了重重困难,终于成功脱险。
通过看这本书,我不仅从多利他们身上学到了不怕困难的精神,还明白了自己在生活中要多积累知识,多动手,多动脑,才能增强自己的本领。
另外,我还知道了西伯利亚是个非常寒冷的地方,那里大部分时间都在下雪,可是还有很多动物和植物生存了下来,不但有树林,树林里还有熊、驯鹿和老虎呢。为了适应寒冷的天气,他们都有独特的生存方式。
听妈妈讲这套书还有《撒哈拉沙漠求生记》等好几本呢,我真想能读到这些故事。
一年级五班
杜彦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