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人
今年43岁的王东文是第十一届**区政协委员会委员,第十六届**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xxxx。他靠在市场大潮中奋勇搏击、率先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连续十年捐资,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sO100
早在1985年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王东文就毅然辞去了在别人看来很不错的工作,开始了艰难的下海创业历程。他先后办起了刺绣厂、宏伟建筑公司,凭着对企业的正确定位和对市场行情的准确把握,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凭着优良的工程,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和“以义取利利更大、以德兴企企更旺”的经营理念,他的企业很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牢牢站稳了脚跟。王东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
王东文富了,但是他没有忘记群众,没有忘记回报社会。王东文常说:“如果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宏伟庄的居民,我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点实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
1994年夏天,王东文看到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地方狭小,房屋破旧,每到阴雨天气,屋里到处漏雨,院子里污水横流,老年人活动很不方便。当他把自己出资对房屋进行装修的打算告诉亲戚朋友时,有人劝他说:“你不当官不当将的,管它干啥?”王东文说:“谁都会有老的时候,为老年人生活得更好出点力是应该的。”这一年,王东文花费近2万元,为老年活动室粉饰了墙壁,砌了花池,平整了院子,添置了活动桌椅和饮水用具,还买了200多盆鲜花将里里外外装扮了一番。此后,每逢春节、老人节,他都给村里72位老人每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到现在已经坚持了10年。
1995年,宏伟庄由村改居。名换了,但居里基础设施并没有大的改观。1998年秋天,王东文看到居里的东西主干道多年失修,行人走在上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甚至有些地方雨天还往家里倒灌水。他投资13万余元,历时两个多月,为宏伟庄修了第一条宽阔的马路。通路那天,高兴的村民们自发买来鞭炮从路东头一直放到了路西头。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王东文对教育的支持更是大方。每逢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他都要到西郊子弟学校、银雀山小学、银雀山中学等单位参加庆祝活动,送去自己的捐助。学校缺少体育设施,他就送去双杠、篮球架等体育器材;学校墙壁被雨水冲刷得斑斑驳驳,他一声不吭出资为学校粉刷墙壁;学校为学生出作文选编,他主动出资5000元;看到西郊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在食堂外露天就餐,既不卫生也不方便,他毅然垫资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棚餐厅……10多年来,究竟为教育捐助了多少钱物,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
1999年4月,在居委换届选举中,王东文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居委会主任,年底又担任了居党支部书记,成为宏伟庄的“班长”。当时全居经济力量薄弱,仅有的两个居办小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全居人均收入远低于街道人均水平。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王东文冷静分析,集思广益,决定凸显区位优势,以改善交通条件为突破口,拉动经济增长。他垫付资金60多万元,硬化了居里的主要街道。
交通条件改善了,宏伟庄靠近批发城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客商入驻率大大提高,房产价值大幅度提升,就连以前那些无人问津的闲置房产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家庭“仓储区”服务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仅此一项居民人均年收入就增加600多元。
2002年6月,宏伟庄由居改为社区,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东文发展的目光又投向了社区城市建设。他组织人员填平了社区内的垃圾池塘,在上面盖起了四排大平房用于出租,房屋还未盖好就被客商预订一空,当年就增加集体收入14.4万元。2002年底,他又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筹集资金,对社区原有的旧厂区进行了改造,建起了4栋集办公、饮食服务、居民住宅为一体的商住楼,使用面积达18000平方米,居民居住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王东文的带领下,广大党员群众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高涨了,宏伟庄社区出现了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商品加工制作户,餐饮、住宿、商品批发零售等各行业蓬勃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集体经济也迅速发展,~年全社区实现总产值6800万元,完成税金48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3800元。信访、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也走在了街道前列,呈现出了经济繁荣、社会祥和稳定的良好局面,~年宏伟庄社区被确定为全市小康示范百强村。
王东文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自己致富不忘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面对各种赞誉,他平静地说:“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我做得还很不够,我的目标是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把宏伟庄社区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让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第二篇: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人
致富不忘回报社会的人
今年43岁的王东文是第十一届**区政协委员会委员,第十六届**区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现任****。他靠在市场大潮中奋勇搏击、率先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连续十年捐资,赢得了乡亲们的尊敬。早在1985年初,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时候,王东文就毅然辞去了在别人看来很不错的工作,开始了艰难的下海创业历程。他先后办起了刺绣厂、宏伟建筑公司,凭着对企业的正确定位和对市场行情的准确把握,凭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凭着优良的工程,优质的服务,科学的管理和“以义取利利更大、以德兴企企更旺”的经营理念,他的企业很快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牢牢站稳了脚跟。王东文也成了远近闻名的百万富翁。王东文富了,但是他没有忘记群众,没有忘记回报社会。王东文常说:“如果没有党的富民政策,没有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作为一名宏伟庄的居民,我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做一点实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更应该为社会多做贡献。”1994年夏天,王东文看到村里的老年活动室地方狭小,房屋破旧,每到阴雨天气,屋里到处漏雨,院子里污水横流,老年人活动很不方便。当他把自己出资对房屋进行装修的打算告诉亲戚朋友时,有人劝他说:“你不当官不当将的,管它干啥?”王东文说:“谁都会有老的时候,为老年人生活得更好出点力是应该的。”这一年,王东文花费近2万元,为老年活动室粉饰了墙壁,砌了花池,平整了院子,添置了活动桌椅和饮水用具,还买了200多盆鲜花将里里外外装扮了一番。此后,每逢春节、老人节,他都给村里72位老人每人送去慰问品和慰问金,到现在已经坚持了10年。1995年,宏伟庄由村改居。名换了,但居里基础设施并没有大的改观。1998年秋天,王东文看到居里的东西主干道多年失修,行人走在上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甚至有些地方雨天还往家里倒灌水。他投资13万余元,历时两个多月,为宏伟庄修了第一条宽阔的马路。通路那天,高兴的村民们自发买来鞭炮从路东头一直放到了路西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王东文对教育的支持更是大方。每逢六一儿童节、教师节,他都要到西郊子弟学校、银雀山小学、银雀山中学等单位参加庆祝活动,送去自己的捐助。学校缺少体育设施,他就送去双杠、篮球架等体育器材;学校墙壁被雨水冲刷得斑斑驳驳,他一声不吭出资为学校粉刷墙壁;学校为学生出作文选编,他主动出资5000元;看到西郊子弟学校的学生们在食堂外露天就餐,既不卫生也不方便,他毅然垫资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大棚餐厅……10多年来,究竟为教育捐助了多少钱物,就连他自己也说不清楚。1999年4月,在居委换届选举中,王东文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居委会主任,年底又担任了居党支部书记,成为宏伟庄的“班长”。当时全居经济力量薄弱,仅有的两个居办小企业连年亏损,资不抵债,全居人均收入远低于街道人均水平。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王东文冷静分析,集思广益,决定凸显区位优势,以改善交通条件为突破口,拉动经济增长。他垫付资金60多万元,硬化了居里的主要街道。交通条件改善了,宏伟庄靠近批发城的区位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客商入驻率大大提高,房产价值大幅度提升,就连以前那些无人问津的闲置房产也得到了充分利用,家庭“仓储区”服务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仅此一项居民人均年收入就增加600多元。2002年6月,宏伟庄由居改为社区,作为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王东文发展的目光又投向了社区城市建设。他组织人员填平了社区内的垃圾池塘,在上面盖起了四排大平房用于出租,房屋还未盖好就被客商预订一空,当年就增加集体收入14.4万元。2002年底,他又带领支部一班人,积极筹集资金,对社区原有的旧厂区进行了改造,建起了4栋集办公、饮食服务、居民住宅为一体的商住楼,使用面积达18000平方米,居民居住环境发生了明显变化。在王东文的带领下,广大党员群众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加高涨了,宏伟庄社区出现了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商品加工制作户,餐饮、住宿、商品批发零售等各行业蓬勃发展。居民收入不断增加,集体经济也迅速发展,2003年全社区实现总产值6800万元,完成税金480万元,居民人均收入达3800元。信访、综合治理、计划生育等各项工作也走在了街道前列,呈现出了经济繁荣、社会祥和稳定的良好局面,2004年宏伟庄社区被确定为全市小康示范百强村。王东文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自己致富不忘带领群众共同富裕。面对各种赞誉,他平静地说:“致富思源,富而思进。我做得还很不够,我的目标是要带领广大党员群众,把宏伟庄社区建设得更加美丽、更加富强,让父老乡亲们都能过上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第三篇:致富不忘母校
致富不忘母校、爱心回报家乡
2月20日金仙小学举行开学典礼和爱心捐赠活动。全校师生,学生家长,县教育督导室同志,公兴教育督导办同志,金仙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参加了这次活动。
金仙镇居委会高明全同志长期在外务工,与时俱进,勤奋拼搏,开拓创新,成立了龙腾洗水有限责任公司,而今,富了不忘家乡。2月20日向金仙小学无私捐赠学生校服七百套,总价值人民币七万多元。高总委派公司代表高明霞女士代表公司发言:要求全校同学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将来成为社会有用人才,更好的回报社会,回报家乡。学校校长何印对公司的无私援助深表感谢,希望全校师生在新学期勤奋拼搏、开拓进取、再立新功;特别要求学生,好好学习,快乐成长,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回报关心支持金仙教育事业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镇党委书记郑炳生,县教育督导室李兆周分别在会上发言,感谢高明全同志的重教义举,致富不忘家乡不忘母校;要求全校教职工要加倍努力,热爱教育,以校为家,使金仙小学的教育事业再创佳绩,不辜负各级组织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殷切希望。
2014年2月20日
第四篇:致富不忘家乡人
致富不忘家乡人
————记市人大代表丁守富
在担任市人大代表期间,丁守富同志牢记“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宗旨,按照“五带头”要求,认真履行职责,在不断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回报社会,造福家乡群众。他今年出资为家乡魏桥新修水泥路2公里,捐款1万元资助贫困大学生;帮助本村12户群众承包耕地520亩,发展小麦良种繁育, 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带领同村群众95人,外出搞建筑,使他们人均年收入在3.5万元以上等帮助家乡群众脱贫致富的好事,受到群众赞扬,社会认可,县乡党委、人大的高度评价。
一、加强学习,提高个人素质。
人大代表的职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的。人大代表要依法行使好职权,就必须先学法、懂法,才能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一名有着多年工作经验、农民工带头人的人大代表,他深知学习的重要性,为此,在繁忙的工作和农事中,他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特色理论,学习党在农村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学习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人大工作知识,明确了人民代表的权利、义务、职责,增强了当 1
好人民代表的主人翁责任感和光荣感,坚定了做好代表工作的信心。同时,他还积极参加上级人大组织的学习、会议和代表活动,使自身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不断得到了提高。
二、密切联系群众,发挥代表桥梁纽带作用
人大代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反映民意的重要民主渠道。丁守富同志经常说:“与群众交谈、接触,才能真切了解群众的真正需要;为民鼓与呼,是人代大表的本职所在”。他口头上是这样说的,行动上也这样做。
为了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纽带和桥梁作用,更好地听取民意,他经常走访群众,征求他们对党委、政府制定的政策、措施的意见,对村组建设的建议;不定期召开群众座谈会,倾听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将群众意见一条条、一款款地记录下来,整理成书面材料。对于群众意见大的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向县乡党委、人大反映,对于能在当地解决的小问题,敦促当地政府即时处理,不能立即解决的,也要给群众一个明确答复。
魏桥村、何楼村通往淮西路的道路原来是一条坑坑洼洼的泥巴路,一遇到下雨下雪,路难行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严重影响了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出行,制约了2个村的经济发展,群众反映比较强烈。丁守富同志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在2012年全乡人代会上,从修筑魏桥至淮西路的必要性、受益
村组、资金筹措等方面,向乡人大提交了议案,得到了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当地政府财力紧张,一时难以解决,他独自出资为群众修通魏桥至淮西路长2公里的道路,有效解决了何楼、魏桥两村4500人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三、服务大局,切实发挥人大代表的先锋模范作用,做群众脱贫致富的领路人
近几年,中央、省、市、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对农民增收致富提出了许多新举措。2011年,乡党委、政府在魏桥洼大搞农业综合开发,如何利用抓住机会帮助群众发家致富。他积极研究高效农业,带领群众发展良种繁育,很多村民都不理解,心中普遍有疑问“良种繁育后到时卖不出去怎么办?”,因此都在谨慎地持观望态度。经过充分了解,并结合本地实际,他带领3户群众先行,经过多次协商,与外地客商达成购销协议,第一年繁育某良种260亩,外商提供技术扶持。260亩?土地怎么办?让三户群众犯了难,丁守富在地里转了几天,想出走土地流转的新路子,既让出让土地的农户得实惠,又要种植户得发展,他连夜召开群众会议,最终让46家群众高兴地把土地出让给这3户群众,用作发展良种繁育,而且每亩收入不低于自己种植时的收入,又解放了生产力,让出让土地户放心外出打工,增加了群众收入,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发展良种繁育的3户群众,当年户均收入达到9万多元,取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有了好的开头,2012年秋天,魏桥村良种繁育面积扩大到了520亩,发展起来种植大户12户,解放出劳动力126人,魏桥村的土地流转彻底“火”了起来,为魏桥村的经济社会又好又快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同时带领同村群众95人,外出搞建筑,使他们人均年收入在3.5万元左右,成为家庭主要经济来源。
2012年暑假,丁守富经调研发现本乡很多考上大学的孩子家庭困难,一时难以交齐学费和学杂费,在他的倡议下,组织市县乡人大代表积极为困难学子捐款献爱心,共筹集善款5.5万元,他本人一次捐款1万元,救助了15名贫困大学生。
形势在不断变化,社会在不变发展,作为人大代表,必须与时俱进。丁守富同志谦虚的表示,成绩的取得是上级党委、人大关怀支持的结果,今后将继续坚持以民为本,切实为群众解决热点、难点问题,为群众多办实事、好事,做一名称职的人大代表。
第五篇:创业致富回报家乡
创业致富回报家乡
**年43岁,97年前曾是**村小学的一名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已有十多年了。这个职业别说当时,就是现在在农村也是个很不错的职业,在一些人眼里是可望而不可及的,而他却放弃了安逸工作去闯荡市场,迈出了对他来说是吉凶难卜、毫无所知的征程。
那么是什么使他迈出了这一步呢?他说是一种创新观念的驱使,是各类致富典型的吸引。现在普普通通的百姓出去后,经过一段艰辛的努力,都能过上好日子,我为什么不能呢?于是他产生了到外面闯一闯的想法。97年通过锦州制药厂亲属的介绍,他来到药厂当起了一名药品推销员。开始时工作很不适应,推销数量一直上不去,还经常碰壁,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爬滚打,终于排除了重重阻力,跨过道道难关,熟练掌握了药品推销这项工作。1997年-2001年的几年间,经过他坚持不懈的努力,钱是没少挣,可这时的他又不安分了,想要自己单干,加之广播、电视以及身边各类创业典型的吸引,他决心离开制药厂,不再为别人打工,开始到天津静海筹建属于自己的奶牛场。因为当时手中已经有了几十万元存款,想法确定后,他立刻组织实施,开始时他自筹资金买了50头奶牛,力图经过3-5年的时间一定要使自己的奶牛发展到千头以上。有人开始议论了,这是不是在吹牛,发展不是说白话,是需要大量资金的,能说发展多少就是多少吗?事实说明,这并不是在吹牛,一是这个人信念是十分坚定的,自己想办的事,是要通过各种努力一定要办成的。二是所处的发展环境十分优越,天津市静海县在招商引资方面的政策是十分优惠的,只要你想干事干实事,无论是当地的还是外来的创业人员,他们都能帮助你协调贷款。通过努力他的真心和诚意打动了天津市静海县政府,他的宏伟发展蓝图列入了天津市静海县政府经济发展目标之列。2001年末,在天津市静海县政府的协助下,他的奶牛当年发展到750头,现在已发展到1000头以上。**现在拥有固定资产近3000万元,生产上完全实现了自动化,年纯收入50万元以上。现在他的奶牛厂已经形成了规模,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他没有满足于现状,还在继续设计着更加美好的发展蓝图,正在为实现奶牛厂产、加、销一条龙,并且使自己的产品销售到国内大中城市和俄罗斯等周边国家而努力奋斗着。
**在天津静海奶业确实占据了一片天地了,但他富了却没有忘记乡亲们。近年来,他能够主动和家乡人联系,他说,“我虽然富了,但家乡还有很多穷哥们,我决不能丢下他们不管,如果当初我没有市场经济意识,不主动的走出这一步,我现在照你们强不了多少,穷哥们聚到一起还将是相依为命的场景”。05年的七月份村支部书记、会计去他的养牛场考察时,他说,乡亲们没活干,你就让他们到我这来吧!我这安排不了,我就往别处安排,在这总比在家种那点地要强得多,没有车费的我给拿,我现在拿得起,我这么做并不是把他们硬往我的场里拉,让他们为我出苦力、创价值,我现在不缺少工人,但我是要用家乡人的,我决不能看着家乡人没事做,在那挺着受穷啊。我今后的目标不仅仅是要富自己,而且要带动更多的家乡人致富。过几年我实力更大些时,我要打回老家去,从家乡的实际出发,办一个或几个厂子,让家乡人有事做、有钱赚,从而为兴村富民做出我应有的贡献。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05年秋季家乡农业受灾时,他又往家打电话和家人联系说,听到家中受灾的信息很是痛心,我没别的本事,但我也是想献出一片爱心的,请把受灾严重而又外出没门路的人组织到我这里打工吧,我会让他们挣到钱的。秋收结束后,他又主动和村里联系,和村干部讲,找不到活的百姓往我这组织,我会让他们带着希望而来,载着收获而归的。
现在,**村在他的奶牛场务工的有60多人,每年每人都能挣1万元左右,而且吃住条件都是一流的。务工群众都说:“来**这干能挣到钱不说,心里也舒坦,还是家乡人亲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