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21例(5篇)

时间:2019-05-12 05:23: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21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21例》。

第一篇: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21例

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十三例

孔子曰:“学而优则仕。”所以在中国古代,走向宦途一般是“名人”的必经之路。而文言文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就有一类专门的动词,较好地掌握这一类动词,对于中学生阅读文言文短文大有裨益。以下所举之十三类词,是平常学习和各类考试中可以经常遇见,希望同学们好好掌握。

1、贬,降职。《旧唐书。刘禹锡传》:“~连州刺史。”

2、谪,被罚流放贬职。《岳阳楼记》:“滕子京~守巴陵郡。”

3、徙,调职。《史记。淮阴侯列传》:“~齐王信为楚王。”

[辨]在调职的意义上,“迁”表示升官,“左迁”则表示降职。“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在《史记》《汉书》中,这两字的区别尤为明显。

4、知,主持。《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子产其将~政矣。”

5、判,高职位或出任地方官。《宋史。韩绮传》:“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相州。”

6、任,担负、担任。《史记。蒙恬传》:“恬~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7、授,授给、给予。《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朱轮军,即军中拜~。”

8、辟(bi),征召。《晋书。谢安传》:“初~司徒府,除佐著作郎。”(当初受司徒府的征召,拜官为著作郎。)

9、举,推荐、推举。《左传。襄公三年》:“~其偏,不为党。”(偏:指任副职的人)

10、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史记。贾谊传》:“孝文帝说之,超~,一岁中至太中大夫。”降职时称“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也可指平调,由一职务调为另一职务,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11、除,免除旧职授予新职。李密《陈情表》:“~臣洗马。”(洗马,官名)【除书】授官的诏令,犹委任状。

白居易《刘十九同宿》:“红旗破贼非吾事,黄纸除书无我名。”

12、擢、提 均为提拔。《北史。魏收传》:“~奖后辈,以名行为先。”(名行:名望和德行)

13、坐,因犯„„罪或错误。《汉书》:“群臣~陷王于恶不道,皆诛死者二百余人。” 此外还有一些短语,也是与官职变迁有关,比如说“以荫补 +(某官名)”,意思是“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 +(某官名)”。

14.罢,革除官职。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窦太后大怒,及罢逐赵绾、王臧等,而免丞相、太尉。”“罢”多数情况通“疲”,疲乏疲惫。

【罢省】免除,减省。班固《汉书·翼奉传》:“罢省不急之用,振救贫困。”

15.拜,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在“授予官职”义上引申为“接受官职”。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于是辞相印不拜。”【拜除】任命官职。钱谦益 《牧斋集》:“拜除如流,而奉法循理者益寡矣。”

16.出,指出京受任。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有迁谪意。”

17、黜,废免,降职,免官。

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王禹偁《待漏院记》:“直土抗言,我将黜之。”

在文言文中“绌”通“黜”,《屈原列传》:“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黜陟zhì】指官吏降免或升迁。

韩愈《送李愿归盘谷序》:“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8、放,委派。《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后汉书·西域传》:“国中灾异及风雨不时,辄废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放逐】流放驱逐。《项羽本纪》:“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19、退:①撤销或降低官职;②自己辞职。

20、斥:屏弃不用。

21、去:去职,被调离。

22、谢,辞去官职。

纵观近几年高考所选文言文阅读短文,几乎都是从唐宋以后所修的官方史书(人物传记)中摘取,其中关于官职变迁的动词尤多,同学们一定要引起必要的重视。

第二篇:文言文中常用的官职调动词语

文言文中常用的官职调动词语

科举职官

乡试(录取者称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会试(录取者称为“贡生”,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录取者称为“进士”,第一名称为名为“榜眼”,第三名为探花。

拜:授给官职。

除:免去旧职任新职。

出:出任。

升:提升官职。

迁:调动官职升官。

革:革除官职。

罢:罢免、停职。

免:免除官职。

黜:废黜、贬退。

谪:降职远调。“状元”,第二

削:革职罢官。

废:罢免或废黜。

退:⑴撤销或降低官职;⑵自己辞职。

斥:屏弃不用。

去:去职,被调离。

左迁:降低官职调动。

擢:提拔、选拔。

授:封给官职。

表官职变动的文言词语集释;

一、表授予官职的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

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

拜:授予官职。如:相如为上大夫。《廉颇蔺相如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除:任命,授职。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

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

二、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

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

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

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

三、表提升官职的词语。

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

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

四、表降低官职的词语。

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贬: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放: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卜居》

左迁: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琵琶行》

五、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汉书。王尊传》:“迁东郡太守。”

徙:一般的调动官职。如:徙王信为楚王。《淮阴侯列传》

调:变换官职。如: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转、调、徙:调动官职。《张衡传》:“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补:补充空缺官职。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汉书。王尊传》

改:改任官职。如:改刑部详覆官。《宋史。王济传》出:京官外调。如: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张衡传》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兼:兼任。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指南录〉后序》

领:兼任。如:桓温镇江口,复引(乔)为司马,领广陵相。《晋书。袁乔传》

行:代理官职。如:太祖行奋武将军。《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署:代理、暂任。如:太守奇之,署守属监狱。《汉书。王尊传》

权:暂代官职。如: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刘公嘉话》判:高位兼低职。如:除镇安武胜军节度史,司徒兼侍中,判相州。《宋史。韩琦传》

第三篇: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实词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实词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第四篇: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中学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

一、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曾经发生,如:尝,其意思相当于“曾经”。

①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魏学洢《核舟记》)

②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柳宗元《捕蛇者说》)

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表示动作、状态在继续进行或持续存在,如:

1、会,意思是“恰逢”、“正赶上”。

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②会宾客大宴。(林嗣环《口技》)

2、方,意思相当于“正”、“刚”。

①方欲行,转视积薪后。(蒲松龄《狼》)

3、正,“正好”、“恰好”的意思。

①正沉吟间,夏侯敦入帐,禀请夜间口号。(罗贯中《杨修之死》)

②正唯弟子不能学也。(《论语/述而》)

三、表示在特定的某个时间发生,如:是时。

①当是时,妇手拍儿声。(林嗣环《口技》)

“当是时”,即“正在这个时候”的意思。

四、表示事件或动作行为突然发生,异常迅速,出人意料,如:忽,忽然,暴,急。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林嗣环《口技》)

②忽一彪军撞至面前,大叫:“魏延在此!”(罗贯中《杨修之死》)

③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林嗣环《口技》)

④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蒲松龄《狼》)

⑤定伯便担鬼著肩上,急执之。(干宝《宋定伯捉鬼》)

⑥急令医士调治。(罗贯中《杨修之死》)

例①~④“忽”“忽然”“暴”都有“突然”的意思。例⑤⑥“急”是“急忙”的意思,除表示动作的急促之外,它还着重表示仓促、忙乱的意思。

五、表示同时发生,如:一时。

①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林嗣环《口技》)

“一时”译为“同一时候”,表示行为、状态存在的时间短暂。

六、表示过了很短的时间就发生,如:顷之,俄而、未几、少时,顷刻、少顷、间,相当于“一会儿”“过了一会儿”的意思。

①顷之,客请与予对局。(钱大昕《弈喻》)

②俄而百千人大呼。(林嗣环《口技》)

③未几,夫齁声起。(林嗣环《口技》)

④少时,一狼径去。(蒲松龄《狼》)

⑤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蒲松龄《狼》)

⑥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林嗣环《口技》)

⑦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七、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在前不久发生或完成不久,如:初,甫。

①大儿初醒声。(林嗣环《口技》)②甫下数子,客已得先手。(钱大昕《弈喻》)

八、表示两件事相继发生,其间相距的时间较短,如:既而,寻,相当于“不久”“旋即”的意思。

①既而儿醒,大啼。(林嗣环《口技》)

②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

九、表示某种情况或行为动作就要发生或完成,如:将,意思是“快要”“就要”“将要”。

①不治将恐深。(韩非《扁鹊见蔡桓公》)

②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

十、表示过了一些时候才发生。如:已而。

①已而太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十一、表示时间过了很久,如:久之,“很久”的意思。

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蒲松龄《狼》)

②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司马迁《陈涉世家》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间:一会儿。“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

晓:清晨。“晓驾炭车碾冰辙”(《卖炭翁》)

顷之:过一会儿。“顷之,客请与予对局”(《弈喻》)

久之:很久。“久之,目似瞑”(《狼》)

旦:早晨。“旦辞爷娘去”(《木兰诗》)

暮:傍晚。“暮投石壕村”(《石壕吏》)

寻:不久。“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

顷刻:一会儿。“顷刻两毙”(《狼》)

未几:没多久。“未几,夫鼾声起”(《口技》)

旋:立刻,马上。“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瞬息:一眨眼。“瞬息可就”(《活板》)

俄而:一会儿。“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少顷:一会儿。“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

夜阑:夜深。“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既而:不久。“既而儿醒”(《口技》)

是时:这个时候。“当是时”(《口技》)

即:立刻。“即书诗四句”(《伤仲永》)

立:立刻。“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日:天天。“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

已而:不久。“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曩:从前。“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捕蛇者说》)

旦旦:天天。“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旦日:第二天。“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尔来:从那时以来。“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素:一向,平素。“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既:已经。“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秋:时候。“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一、记年

古代记年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记年。汉武帝建元以前,帝王没有年号,只能直书“某某王(公)某某年”或“××年”。例如:

①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四册·《陈涉世家》)

②十年春,齐师伐我。(六册·《曹刿论战》)

二是用干支记年。干,即“天干”(天干依次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即“地支”(地支依次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干、支是我国古代用以记录时间的一套专门的序数系统。干、支按顺序两两相配,至六十次为一循环,称为一个“甲子”(或“花甲子”):甲子、乙丑、丙寅……辛酉、壬戌、癸亥。如:

③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④己亥之二月也。(五册·《满井游记》)

⑤天启壬戌秋日。(四册·《核舟记》)

三是用国君的年号记年。我国古代帝王年号,从汉武帝刘彻“建元”年号开始,此后多以年号记年。如:

⑥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二册·《桃花源记》)

⑦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三册·《记承天寺夜游》)

二、记月

古代记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

一是用地支记月。按阴历,寅为正月,卯为二月,其余(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依次类推;二是在春夏秋冬各季前(分别)依次加上孟、仲、季等字,组成孟春、仲春、季春……孟冬、仲冬、季冬,古人用它们作各季中相应月份别称;三是如同现代记月,在月前加数字记月。初中文言诗文中常见的是第三种,如:

⑧胡天八月即飞雪。(四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⑨五月人倍忙。(五册·《观刈麦》)

⑩庆历八年九月十二日。(六册·《墨池记》)

三、记日

古代记日的主要方式亦有三种:

一是用干支记日。如:

紒纭矠是月丁未。(旧教材·《登泰山记》)

二是用特定的节日、节气名称记日。如:

紒紝矠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一册·《过故人庄》)

三是在一月之内,古人常用“朔”(农历每月初一)、“月出(fěi)”(农历每月初三)、“望”(农历每月十五)、“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等表示日期。如:

紒紞矠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三册·《观潮》)

紒紟矠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旧教材·《登泰山记》

四、记时

古代记时的主要方式也有三种:

一是古人根据天色、人事把一天分为十二时: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昃、晡时、日入、黄昏、入定。二是用地支记时,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后世(清代)又把每个时辰分为先“初”后“正”,使十二时辰变成了二十四段,正好与现代时段相对应。三是记夜。古时没有钟表计时,特在城市或寺院的钟鼓楼置铜壶滴漏,并派人负责守漏、击鼓报时(更):漏一下为一更;漏两下为二更,余类推。一夜共五更。古今时段、时辰对照,如下表:(见文末)

如:

紒纺矠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一册·《两小儿辩日》)

紒紣矠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二册·《石壕吏》)

紒紤矠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六册·《君子于役》)

紒紥矠然杭州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四册·《西湖游记二则》)

紒紦矠夜半,客曰:“吾去矣!”(旧教材·《大铁椎传》)

纾纷矠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同例紒紟矠)

除以上所述之外,初中文言文中还有表示时间长短的词,诸如“少时”、“未几”、“俄而”之类,此不赘述:只要我们在阅读时联系语境,弄清文意,也就不难理解它们所表示的意思了。

第五篇:官职变动词

文言文中常见官职变动

一、表授予官职的:

1、荐、举: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谭嗣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文选?陈情表》 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汉书?平帝纪》

举不失德,赏不失劳。《左传?宣三十年》

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如: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晋书?谢安传》

前后九辟公府 《后汉书?钟皓传》

3、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岁余,征拜侍御史。《后汉书?王涣列传》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后汉书?张衡传》

4、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后列传》

5、除:任命,授予官职。

如: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南史?虞 愿传》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文选?陈情表》

6、授:给予官职 如:“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汉书?翟方进传》

国以功授官予爵。《商君书?靳令》

7、起: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如:起樗里子于国。《战国策》

8、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拔之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文选?陈情表》

二、表调动官职的 升迁的:

1、迁(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

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范晔《后汉书 张衡传》)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琵琶行》)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以高才擢进屡迁。《后汉书赵壹传》

调动官职的:

1、转、调 徙:调动官职

如:文宝处法平允,考绩连最,转大理正。《隋史?徐文 宝传》 “调为陇西都尉”《汉书?袁盎传》 徙齐王信为楚廷王。《史记?淮阴侯列传》

再如:程大元、李和以下将士六百一十三人补转官资有差。《宋史?理宗纪》

徙韩王信太原。《史记?高祖本纪》

2、补:补充缺职

如:迁补太守卒史,举贤良为大司农丞。

是时选博士谏大夫通政事者补郡国守相,以望之为平原太守。《汉书?萧望之传》

降职、罢免的

1、贬:降职;

如:贬连州刺史。《旧唐书?刘禹锡传》

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2、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

3、出:离开京城外调,一般指贬官(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如:韦仁约弹右仆射褚遂良出为同州刺史。

咸宁初,入为御史中丞,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 军,《晋书卷二十八》 “出”有时也指平调。

如:永和初,出为何间相。《后汉书?张衡传》 迁侍中,以出为征虏将军。《晋书卷二十八》

4、罢、免:罢黜,免去官职。

如:“非其才者罢之”《晋书?魏舒传》

遂免丞相勃,遣就国。《汉书文帝纪》

5、黜、废:废弃不用。

如:柳下惠为士师,三黜。《论语?微子》

不胜其任者废免。《管子?明法解》

三、表兼职,代理官职的词语。

1、兼:同时掌管,兼任。

如:未几,移镇青州,就加兼中书令。《旧五代史?甘荷 余传》

2、领:兼任,代理,暂时担任。

如:迁中书郎,领东观祭酒。《南史?虞愿传》

3、权:暂代官职

如:积官至监察御史,兼权殿中侍御史。《宋史?李纲传》 以京官权知,三年一易《上孝宗皇帝第一书》

4、行:代理官职

如:太祖行备武将军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观文殿学士特进行兵部尚书。《泷冈阡表》

5、假:暂时代理。

如: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汉书?苏武传》

四、表辞官的词语

乞骸骨。年老了请求辞职退休,如《张衡传》:“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告老:官员年老。如:时年已七十,遂隐上山,悬车告老。

解官:辞去官职。如: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

请老:古代官吏请求退休养老。如:祁溪请老,晋侯问嗣焉。

乞身:古代认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称请求退职为“乞身”。如:时天下略定,通思欲避荣宠,以病上书乞身。(《后汉书·李通传》)乞骸骨:古代官吏请求退职,意思是使骸骨归葬故乡。如:龚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

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如:即日父子供移病,满三月赐告。(《汉书·疏广传》)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如:以刑部尚书致辞仕。(《新唐书·白居易传》

除了以上表官职变动的词语外,还有一些词语虽不表示官职变动,但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使用,如:“知”后常跟地名,表做某地的长官;“主”后常跟官府机构的名称,表示主持某官府机构的工作,我们可结合语境,灵活翻译。

下载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21例(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文言文中表示官职变迁动词21例(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古代表示官职任免调动的文言词语归纳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2.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

    文言文中的成语

    文言文中的成语 第一册 ·温故知新:温习旧的知识而得到新的认识和体会。也指重温历史可以认识现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 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文言文中的倒装句 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现代汉语的句子成分的顺序,一般为“(定)主─(状)谓─(定)宾/补”,但在文言文中,在一定条件下,句子成分的顺序会发生变化的,这就是古汉语中的......

    文言文中至于的用法

    1.“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选自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张岱的《于园》)对于其中“至于园可无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现较大争议:第一种观点,遵照课本节选的文字来理......

    古代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古代 官职变化的文言词语 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整理——官职类 2011-9-14

    高考文言阅读常用词语整理——官职类 2011-9-14 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 1.诣:到,去。乘传(驿车)~长安(《史记·文帝本纪》) 2.劝:①鼓励,奖励;无庆赏(赏赐)之~(《韩非子》)②受到鼓励、奖......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文言文中常见语法现象 一、使动用法 使动用法: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么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它能让宾语具有“使动”动词所赋予的行为和性状。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