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4定义与05定义对比
94定义与05定义对比
ECT1994年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从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过程与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教育技术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研究范畴是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94定义使我国电化教育界从只重视对“教”的研究转向“教”和“学”两方面的研究;从重视硬件建设、媒体使用与管理,转向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建设;从孤立地研究和发展技术、提供设备与技术的维修、服务,到重视技术和教育之内在结合,尤其是信息技术新环境下学习与教学模式创新。
AECT2005定义:教育技术是指通过创建、运用和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的研究和符合职业道德规范的实践。从05定义可以看出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是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教育技术的研究内容是对技术过程和资源的创建、运用和管理,教育技术研究目的是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教育技术包括三个范畴是创建、利用和管理。
我们从两定义中名词术语的内涵进行对比研究:
第一、名称的变化:94定义的英文表述为教学技术,05定义英文表述为教育技术。“教学”更偏重于实际授课,而教育一词的概念里更加宽泛一些。由此可见,这一个词的改动表明,美国教育技术学界已经普遍意识到教育技术不仅可用于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可应用于非正式状态等其他情境中。也就是说学界对于教育技术的应用范围本身有了更宽广的界定。
第二、教育技术领域的变化:94定义为“理论与实践”这两个研究领域,05定义确定为 “研究与符合伦理道德的实践”。研究比理论也更为广泛,也进一步拓宽了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实践”之前加上“符合伦理道德的”修饰语,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无疑是对的,但不是把它直接纳入定义而应通过制定专门的职业道德规范加以限制及约束。每一领域都有自己默认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变化:94定义为“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05定义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教育技术”强调的是教育技术理论的支持,并实际应用这些理论以帮助学生更有效率、有效果的学习。因此05定义的“合适”一词暗含“有效率”、“有效果”这一价值观。因此,可以认为在学科研究对象方面,05定义与94定义相比显得更为狭窄,但正是它的狭窄体现出来目前本学科发展的专业化,也更为明确了研究对象,这是有助于我们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的。
05定义将原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变换为“用来促进学习和提高绩效的、并有合适技术支持的过程和资源”。由于“促进学习”有赖于教,“绩效的提高”也与教有很大关系,所以这里所说的过程和资源是指教育过程和教育资源(对于学校来说,就是指教学过程与教学资源);与94定义相比,显得更加严谨——并非任意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而是伴随有合适技术的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这样就较好地克服了94定义未能体现教育技术学科特色的不足。05定义在前面加了起修饰作用的限定词(有合适技术的)不能理解为纯技术性的过程和资源。
05定义把原来的“为了学习”改为“促进学习”。“为了学习”强调的只是“学”;“促进学习”则关注“学”与“教”的整个过程,所以由“为了学习”转向“促进学习”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与提高,是和94定义相比具有积极的进步意义。
第四、研究范畴的变化:94定义中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等五个研究范畴,而在05定义被缩减为相关过程和资源的“创造、使用和管理”等三个范畴。用05定义的“ 创建、使用、管理”取代了94定义中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评价”。05定义中的三个范畴使用的都是动名词,包含了过程与状态双层含义;94定义中均使用了名词,仅能表示性质和状态等静态属性。
把94定义中的“设计”和“开发”两个范畴合并成了05定义中的“创造”一个范畴。“‘创造’包括一系列有目的的活动,用来设计、开发有效学习必须的材料、扩展资源和支持条件。”可见,“创造”包括了“开发”、“设计”这
两个过程,并且是一种比“开发”、“设计”更富内涵且要求更高的过程。也更能体现21世纪人们对创新的要求。将94定义中的“运用”改为了“使用”。“使用”比“运用”更加注重要将学习者带入真实的环境之中,是以实际行动为中心的。
两定义的变化有其背景和认识的变化,依据的理论基础不同,94定义主要是以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为辅;而05定义主要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94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刚刚起步,人们对计算机、网络等新技术抱有很大的期望;05定义时,网络技术、网络教育已经飞速发展,人们开始关注绩效和深度学习。
第二篇:定义与命题
《定义与命题》的教学反思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以及知识的重难点分布,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范围,本节课教学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定义与命题的关系
定义和命题之间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教学上我们进行了适当的处理.从定义和命题所共有的判断功能,切入命题的教学,自然在命题的定义的生成过程中,让学生尝试自主定义,强化命题的特征,体现了定义的价值.使定义和命题的学习相辅相成.二、题设与结论的关系
在题设和结论的学习之前,教学上进行了铺垫,即对命题的相应位置进行置换,使学生初步感受到命题是有“固定结构”的,形成命题是由“条件”“结论”两部分构成的“心理印象”.有了这样的铺垫,对于某些命题的改写,让学生从命题的结构特征方面来思考,能有效地帮助突破命题的改写难点.三、学生和老师的关系
本节课是一节概念课,从内容分析,学生不易领悟.在课堂教学组织上,更多的注意到了老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问题和情感基础问题.通过老师的情感投入、积极的鼓励、激情的调动.激励学生主动地参与,以期在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和学习中,使学生能轻松学习,愉快交流.并在此情感基础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四、定义、命题与数学知识体系的关系
定义是数学思维的细胞和思维的基本形式,从定义出发思考问题的解决是数学的基本方式.而命题作为数学推理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两者都是建立数学体系的基础.在教学中主要抓住定义的必要性、命题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们的推理价值,来突出和强化这种关系.本课以黑洞数的数学游戏为载体,使学生经历“实验操作----观察发现-----科学定义----大胆猜想----执着论证”的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研究方法,渗透数学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努力做到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探索空间,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从而掌握本节课的知识。
第三篇:定义与命题
命题与证明
一般地,能清楚地规定某一名称或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该名称或术语的定义(definition)。一般地,对某一件事情作出正确或不正确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命题(statement)。
命题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以“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condition),“那么”后面的部分是结论(conclusion)。
正确的命题称为真命题(true statement);不正确的命题称为假命题(false statement)。
数学中通常挑选一部分人类经过长期实践后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作为判断其他命题的依据,这些公认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公理。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推理的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命题叫做定理。前面学过的用推理的方法得到的那些用黑体字表述的图形的性质都可以作为定理。例如“三角形任何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一步一步推得结论成立,这样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注:不论证明的思路是从已知出发,还是从要证明的结论出发,在探索证明途径的思考过程时,都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不断地尝试推出一些正确的结果,并鉴别其中哪些对完成证明是有用的。
在证明一个命题时,人们有时先假设命题不成立,从这样的假设出发,经过推理得出和已知条件矛盾,或者与定义、公理、定理等矛盾,从而得出假设命题不成立是错误的,即所求证的命题正确。这种证明方法叫做反证法(proof by contradiction)。
第四篇: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商业模式定义与内涵
什么是商业模式?
很多企业,靠80年代的胆大妄为,即“胆商时期”,90年代靠的关系,即“情商时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然而21世纪是X倍速变化的时代,原来的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持续成功了。
当内外部环境和客户的偏好发生变化,即商业模式需要变动的时候,他们没有及时地调整原有的商业模式,或者说没有来得及调整就遭受灭顶之灾,壮志未酬身先死。原因是当今时代与企业以前适应的那个时代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今中国企业经营环境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以下两点:
1、投资经营环境全面恶化:高成本、低利润、供过于求、同质化竞争、经济一体化、消费者主权
2、产能过剩:现在的中国经济本质上是用明天的产能过剩消耗今天的产能过剩
“一个真正成功的商人,就是在这个非连续性时代,使自己的行动保持内在连续性的人。”---经营哲学家 汉迪
企业不仅要在时间维度上敢于颠覆自己过去的商业模式,大胆突破现有市场游戏规则,整合一切创新资源,进行商业模式的破坏性和颠覆性创新,同时还要在空间维度上,对成功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扬弃性的学习、借鉴和模仿。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扬弃,就是要复制“模式的成功”,而非复制“成功的模式”。
任何一种成功的商业模式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从一个企业复制到另一个企业却不一定会成功;今天成功的商业模式,明天却不一定还能适用。
对成功企业商业模式的设计,必须要学会系统思考和框架性构思,而非盲人摸象,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企业必须以客户价值最大化为出发点,以价值整合为核心,系统审视和思考企业的整个商业运营流程,寻找关键创新点并确立创新课题,构思企业整体的创新框架,设计自己的商业模式。
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客户价值实现与创造的逻辑。它的内涵可以描述为:为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把能使企业运行的内外各要素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内部化的、或利益相关的、高效率的、具有独特核心竞争力的运行系统,并通过最优实现形式满足客户需求、实现客户价值,同时使系统达成持续赢利目标的整体解决方案。
企业内部是一个小系统:产、供、销、研发;企业外部有个大系统:产业链、供应链、产业价值链、银行、政府、媒体等等。客户价值最大化、内部化或利益相关者、整合、高效率、系统、赢利、实现形式、核心竞争力、整体解决,这九个关键词也就构成了成功商业模式设计的核心环节,这九个要素缺一不可。
“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企业制定战略的出发点,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指南和动力源泉。这里的“客户”是广义的客户概念,它有四层含义:
1)客户包括消费者、股东、合作伙伴、员工和社会,其中消费者是主导,只有消费者的价值实现了,后四者的价值才能实现;
2)根据需求不同来确定消费者进而细分市场,而不是相反;
3)不断满足客户需求和给予超值的服务;
4)客户不仅仅是指公司外的,也包括公司内所有创造价值的员工。
衡量公司内部管理是否高效率有两个最直接的指标:客户化——所有的下游都是上游的客户,让下游满足是上游工作的标准,它是建立在流程化管理基础上的;货币化——公司内的各部门和个人创造价值的度是可以考量的,内部关系不是靠行政来调节,而是靠利益来调节。价值的内涵不仅仅是创造利润,还包括为客户、员工、合作伙伴、股东提供价值,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竞争力与持续发展力。客户价值最大化只是相对的概念,而不是绝对的概念。“最大化”是指当下,而不是指永恒!“客户价值最大化”是主观追求目标,“持续赢利”是客观结果。
第五篇:2017定义与命题教案.doc
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
7.2 定义与命题
(一)总体说明
在了解推理的重要性以后,从本节课开始的连续两节课将向学生简单介绍定义、命题、真命题、假命题、公理、定理等一些术语和名词,为后面的学习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接触了不少的几何知识,对很多名词、概念有了很深刻的认识,本节课将对学生传授定义与命题的基本含义,学生对此已经有比较多的经验和基础.
活动经验基础: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对本节课将要采取的讨论、举例说明等学习方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为今天的学习作了必要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几何中,有许许多多的定义、定理、公理等概念,还有一些真真假假的命题需要学生去辨别、去认识,本节课安排《定义与证明》旨在让学生对定义、定理、公理等概念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定义与命题的含义,会区分某些语句是不是命题.
2.用比较数学化的观点来审视生活中或数学学习中遇到的语句
特征.
3.通过对某些语句特征的判断学会严谨的思考习惯.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为:情景引入——命题含义(情景引入)——课堂练习——课堂小结——课后练习
第一环节:情景引入(由学生表演)活动内容:
小亮和小刚正在津津有味地阅读《我们爱科学》.小亮说:„„
小刚说:“是的,现在因特网广泛运用于我们的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方便,但„„” 小亮说:“„„” 小刚说:“„„”
小亮说:“哈!,这个黑客终于被逮住了.”„„
坐在旁边的两个人一边听着他们的谈话,一边也在悄悄议论着: 一人说:“这黑客是个小偷吧?”
另一人说:“可能是喜欢穿黑衣服的贼.”„„ 一人说:“那因特网肯定是一张很大的网.”
另一人说:“估计可能是英国造的特殊的网.”„„(表演结束)教师提出问题:在这个小品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必须在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认识的情况下才能进行.为此,我们需要给出它们的定义.)
① 关于“黑客”对话的片断来引入生活中交流时必须对某些名称和术语有共同的认识才能进行;
② 对定义含义的解释;
③ 举例说明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所熟知的定义(学生举例,看哪个小组的举例又多又好);
第二环节:命题含义(情景引入)活动内容:
①
师:如果B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如果C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如果D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学生自编自练:如果____处水流受到污染,那么____处水流便受到污染.
([生甲]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A、B、C、D处便会受到污染.[生乙]如果B处工厂排放污水,那么E、F、G处也会受到污染的.[生丙]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A、B、C处便受到污染.[生丁]如果C处受到污染,那么D处也会受到污染的.[生戊]如果E处受到污染,那么A、B处便会受到污染.[生己]如果H处受到污染,我认为是A处的那个工厂或B处的那个工厂排放了污水.因为A处工厂的水向下游排放,B处工厂的污水也向下游排放.„„
老师归纳:同学们在假设的前提条件下,对某一处受到污染作出了判断.像这样,对事情作出判断的句子,就叫做命题.即: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如: 熊猫没有翅膀.对顶角相等.大家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生甲]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生乙]无论n为任意的自然数,式子n2-n+11的值都是质数.[生丙]内错角相等.[生丁]任意一个三角形都有一个直角.[生戊]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生己]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师]很好.大家举出许多例子,说明命题就是肯定一个事物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不能同时既否定又肯定,如: 你喜欢数学吗? 作线段AB=a.平行用符号“∥”表示.这些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们就不是命题.一般情况下:疑问句不是命题.图形的作法不是命题.)
第三环节:反馈练习活动内容:
1.你能列举出一些命题吗? 答案:能.举例略.2.举出一些不是命题的语句.答案:如:①画线段AB=3 cm.②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 ③等于同一个角的两个角相等吗? ④在射线OA上,任取两点B、C.等等.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活动内容:
① 定义的含义:对名称和术语的含义加以描述,作出明确的规定,就是它们的定义;
② 命题的含义: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如果一个句子没有对某一件事情作出任何判断,那么它就不是命题. 第五环节
课后练习
学习小组搜集八年级数学课本中的新学的部分定义、命题,看谁找得多.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具有如下特点:
(1)采用了“小品表演”的形式引入新课,意在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知道,数学不是枯燥无味的。并能从表演中不同的人对“黑客”这个名词的不同理解更好地悟出“定义”的含义。(2)在教学设计中,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力图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则通过对学生的启发、调整、激励来实现自己的主导地位。
(3)“什么是定义?什么是命题?”,关于这方面的教学更象是文科的教学,但我们注重的不是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些名词的解释,而应侧重于对这些名词的理解。
§7.2定义与命题
(二)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学生技能基础: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已经对命题的含义有所了解,并且已经学习过一些公理和定理,为公理化思想的培养作好了充分准备.
活动经验基础:有了上一节的活动基础,学生对本节课主要采取学生分组交流、讨论、举例说明的学习方式有比较好的活动经验.
二、教学任务分析
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学生对命题的概念有了清楚的认识,但学生对于命题的构造,什么是真命题,什么是假命题还不甚了解,本节课旨在让学生对真假命题有一个清楚的认识,从而进一步了解定理、公理的概念,为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命题中的真命题、假命题、定理的含义;
2.解命题的构成,能区分命题中的条件和结论。
3.经历实际情境,初步体会公理化思想和方法,了解本教材所采用的公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的设计分为五个环节:回顾引入——探索命题的结构——思考探讨——读一读——课堂反思与小结.
第一环节:回顾引入 活动内容:
①什么叫做定义?举例说明.②什么叫命题?举例说明.
第二环节:探索命题的结构 活动内容:
① 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
观察下列命题,发现它们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
(1)如果两个三角形的三条边对应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全等.(2)如果一个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3)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4)如果一个四边的对角线相等,那么这个四边形是矩形.(5)如果一个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那么这个四边形是菱形.
② 总结命题的结构特征
(1)上述命题都是“如果„„,那么„„”的形式.
(2)“如果„„”是已知的事项,“那么„„”是由已知事项推断出的结论.
(3)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引出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引出的结论,每个命题都有条件和结论.
第三环节:课堂反思与小结 活动内容:
本节课的重点是了解命题中的真假命题、公理、定理的含义,通过学习学会区分命题的条件、结论,学会判别真、假命题,理解反例、证明等概念.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看似很容易,但要让学生真正弄清命题的含义,理清命题的构成并不容易,更多的学生只是能机械地将一个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往往改写的语句不够通顺、完整。因此,在教学中,进行适当的巩固练习是必要的,但要注意,应允许部分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消化。
在探讨命题的结构特征和修改命题形式时,有的学生可能会说出比较幼稚、甚至可笑的语句,尽管如此,也应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意见,避免学生机械模仿,要允许学生有错误,并能在自行改正错误中调整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