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铁血强宋》读后感
《铁血强宋》读后感
2010年2月我局开展“读书月”活动,我积极响应号召,精读黄如一著《铁血强宋》两遍,并结合以前所读《宋史十八朝演义》和林语堂所著《苏东坡传》等书,对宋朝这个长达三百二十年的朝代有了新的进一步的认识,现将其汇总起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提起宋朝,儿时的印象是这样的:不管是在评书《杨家将演义》中,还是在评书《岳飞传》中,当朝皇上都是昏君,朝廷上下奸臣当道,爱国将领在前方保家卫国、浴血奋战,还要不时提防后方的冷箭。杨家将先后受外戚和奸臣欺辱,最后落得男丁全部战死,十二寡妇还要西征;岳武穆父子干脆直接被奸相秦桧陷害,惨死**亭,直到新皇登基后才得以平反昭雪。
中学历史学到宋朝时,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在疆域方面上不及汉唐,下远逊明清,更不要和横跨亚欧大陆的元朝相提并论了。最可气的是对外一味求和,总是用金钱和维持短暂的和平,对辽国是岁赐三十万,对西夏是岁币二十万,对金国是岁币二十万(后增为三十万),即便如此,最终还是难逃被蒙古铁骑灭亡的命运。只有宋词可与唐诗并称,算是三百二十年屈辱史中的一抹亮色,这还是宋朝宽待文人的结果,是宋朝文弱的一个佐证。
《铁血强宋》分五部分讲述了宋朝建立和局部统一,以及宋朝与辽、西夏、金和蒙元的战争,展现了宋朝战史的全貌;用个性的语言再现了杨业、曹彬、李继隆、范仲淹、岳飞、孟珙、文天祥等铁血战将的英雄威仪,还原了一个钢筋铁骨、热血熔金的宋王朝。
读罢全书,结合《宋史十八朝演义》等辅助资料,对宋朝有了以下几点新的认识。
一、宋朝皇帝整体素质高,基本都能做到勤政爱民,宽待臣下。宋朝皇帝中没有一个暴君,比较典型的昏君只有宋徽宗赵佶一个,而且出现了两位英明神武的明君。一个是毛泽东同志《沁园春〃雪》中提及的五大帝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之一的宋太祖赵匡胤,毛泽东同志单提这五大帝王虽有为求压韵之说,但也能说明他们在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英雄地位。在野史中对赵匡胤的评价也不错,与流氓味十足的汉高祖刘邦、心狠手辣的明太祖朱元璋相比,赵匡胤的形象要好的多,即便是其落魄时千里送京娘的故事也是为了展现了他的侠义,建国后杯酒释兵权则展现了他宽厚与智慧。与汉朝韩信、英布和彭越等开国名将的惨死和明朝火烧庆功楼对开国功臣的杀戮相比,安享晚年的石守信等人算是得遇明主了。另一位明君则是宋仁宗赵祯,在古代帝王中,谥号为仁宗的只有宋仁宗一个,别无他人。自称十全老人的清乾隆皇帝弘历,自视甚高,很少有人能入其法眼。但他承认,有三个帝王,却为他所佩服,一是他的祖父康熙玄烨,二是唐太宗李世民,三是宋仁宗赵祯。宋仁宗的重要个性特征是:对弱者同情,对世事宽仁。这既成就了他的个人魅力,也成就了他为帝的业绩。他能容忍臣子与自己争辩,不动辄就龙颜大怒要人首级。仁宗有个宠妃张贵妃,故尔其才能平庸的伯父张尧佐大沾其光,不只出任财政部长,而且同时还兼四大要职。为此,众官合起力来弹劾之,并与仁宗在廷堂之上争论不休,御史中丞包拯,更是态度激烈,滔滔不绝,唾沫星子溅得仁宗一头一脸,直气得仁宗拂袖返回后宫。皇帝要治包拯个大不敬罪易如反掌,但他并没有这样做,而是对张贵妃大发脾气:“你只知道为你伯父要官,可你知道,现在的御史中丞是包拯吗?”容臣子这般与自己争吵,还有哪个帝王能够这样?不是就连被称之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也恨不得要了魏征的脑袋一求清静一显帝王的威严吗?
二、文臣武将忠君爱国,变节投敌的少。有宋一朝,文采风流,将星闪耀,不可胜数。唐宋八大家,两人出在唐,六人出在宋。这六人,可以说是个个名声显赫。时至今日,有谁不知欧阳修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的大名呢?有宋一朝,出现了许多为后世敬仰的文臣:寇准、韩琦、富弼、范仲淹、虞允文。尤其范仲淹,被后世士子视为永恒的偶像,“生封宰相,死谥文正”成为无数读书人的最高理想。中国古代生封宰相的数不胜数,死谥文正的却只有范仲淹一人,他在《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武将方面,除去前面提到的杨业和岳飞外,北宋名将李继隆、以及种家将、曹家将,南宋中兴四大名将的另外三位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孟珙、以及吕家军、吴家军等将星无数,忠臣良将舍死忘生保江山,没有出现唐代安史之乱,明代吴三桂降清之类重要将领造反或叛国的行为。
三、宋代科学技术无疑居于当时世界的最前列。两宋时代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之大、之高,在中国历史上是罕有的。震惊世界的三大发明——火药、活字印刷和指南针,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正如国内外许多著名史家指出的,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在宋朝出现了一位被誉为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千年最伟大的科学家沈括,他所著《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文献,百科全书式的著作。
四、经济发达、人民生活水平高。宋朝年财政收入最高曾达到16000万贯文,北宋中后期的一般年份也可达8000-9000万贯文,即使是失去了半壁江山的南宋,财政收入也高达10000万贯文。再说收入的组成,北宋中期以后,国家税收只有不到30%来自农业税,其余70%以上来自工商税,南宋时由于土地减少,农业税收入进一步降低,只占20%左右,关税占到15%以上。宋朝的财政收入如此之巨大,是不是意味着人民的负担也极其巨大呢?恰恰相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仅有的两个没有爆发过全国性的农民起义的大型王朝之一。仅有的几次较大规模的起义,如李顺王小波起义,宋江起义,方腊起义,钟相杨幺起义等都不曾超过一省的范围。有这样良好记录的另一个朝代是西晋,而西晋之所以能够如此,恐怕很大的一个原因是它的寿命实在太短了,根本来不及爆发起义。可见,宋代的老百姓生活的并不坏。司马光曾抱怨宋朝百姓生活奢侈,“农夫跺丝履,走卒类士服。”我们之所以认为宋代老百姓苦不堪言,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受《水浒传》的影响。姑且不提这里面虚构的成分,其实就是从《水浒传》里来看,那些被逼上梁山的好汉落草的主要原因或者是受人迫害,或者是犯了罪,或者是被擒被骗上梁山的,真正没有饭吃,活不下去上梁山的极少。
在宋朝中国人已懂得用烧煤炼钢,大文豪苏东坡在《石炭》一诗中有着详细的描写。大型企业雇佣数百全职的产业工人,而政府的两处军工业聘用八千工人——这已经是重工业规模,华北的钢铁业以1078一年为例,达年产一百二十五万吨的水平,而英国于1788年亦即工业革命之始才不过年产七万六千吨。此外,矿冶、造纸业、制瓷业、丝织、航海业也高度发达。有学者统计推算宋朝的GDP占当时全球的60%至80%之间,按农产品购买力换算人均GDP在2000美元至6000美元之间,远超汉唐和明清。
五、社会安定,无外戚和宦官专权。西汉亡于外戚,东汉亡于宦官专权,唐朝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而宋朝在这方面表现的非常好,三百二十年期无外戚和宦官之祸。人民生活富裕,百姓安居乐业。古语称“治隆唐宋”,可是在治理方面唐朝比宋朝相去甚远。从唐朝的神探狄仁杰和宋朝的包青天断案所讲述的故事可以看出,狄仁杰破的基本上都是边将谋反、大臣叛国或皇室搞政变等大案要案,无一不是血流成河,尸骨如山;而包拯则主要破的是民事案件,惩治贪官污吏,为百姓申章正义,老百姓基本远离战乱之苦。
六、宋朝灭亡慷慨悲壮,令人叹息。从1234年“端平入洛”揭开宋蒙战争的帷幕到1279年“厓山海战”南宋灭亡,宋蒙战争整整持续了四十五年。在蒙古铁骑征服亚欧大陆的进程中,宋朝抵抗的时间是最长的,而且是远远长于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在蒙古军队不投降就屠城的政策下,金国和西夏都只抵抗了不足十年,其他东方大国如花剌子摩帝国仅仅抵抗了几个月,西亚和东欧的小国更是望风而降。在宋蒙战争中,必须要单独提出的是合州钓鱼城之战,宋军打死了蒙古大汗蒙哥,使得即将占领欧洲的蒙古军队撤回蒙古草原争夺汗位,挽救了欧洲文明。而弹丸之地钓鱼城坚守几十年,最后迫使蒙军受降而不屠城,这在整个蒙古征服史上都是一个奇迹。厓山战败丞相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皇帝赵昺跳海殉国,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自杀,无一人投降!《宋史》记载七日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孙中山先生语)。日本听到南宋灭亡的消息后举国哀悼,并且从此以后不再称中国为中国,而称中国为支那。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一段说宋的评价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作为当代的华夏儿女,我们要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争取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使我们能够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电影《铁血教练》读后感
电影《铁血教练》观后感
摘要:
《铁血教练》是根据1999年篮球教练肯.卡特(Ken Carter)和他常胜不败的篮球队的新闻报道而改编,影片讲述的是卡特教练用他独特的、颠覆传统的教育方法改变了一支球队,改变了一群学生,甚至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观念。
关键词:
卡特、里士满、黑人、改革、篮球、教练、球队、团队精神、凝聚力、坚持、战术、对手、训练、对手、尊重、虚荣心。
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卡特教练接到了著名的烂队里士满队,在教练的第一次谈话,他就和学生签订了一份合约:只有拿到平均分2.3,上课不缺课,而且坐前排的学生才有资格进入球队。
因为对于黑人来说,唯一的乐趣就是篮球,也是他唯一能取得一点点成就感的地方,而现在这个疯子教练却开出来一份学生合约?为了这份毫无道理的合约,队伍里面最强的四个人骂骂咧咧的离开了。留下来的人很不情愿的开始训练。
卡特上任后,树立强大的权威。
卡特教练刚到任,队中的刺头队员妄想挑战教练的权威,以为自己是队伍中最出色的队员,以为教练会考虑到队伍的成绩,而不处罚队伍中能力较强的人,但是事与愿违,卡特教练不但当众处罚了该队员,而且罚的非常重,甚至直接让他离开了队伍,不得参加比赛。教练牺牲了一些团队中的个人能力,但是换回来了队伍的凝聚力。这让
我想到很多同学因某些地方有优势而骄傲自满、目中无人。看了这部片不知道是否会感到惭愧?
卡特有非常好的专业知识。
卡特教练原本是这家高中球队历史上的两届MVP(最有价值球员),个人能力超群。正因为如此,他知道如何防守,进攻,带领球队取得胜利。他用他自己对于篮球的理解来训练球员,为球队创造非常适合的战术,并且在失去了队中最优秀的得分手的情况下,带领球队取得了一场又一场来之不易的胜利。每次看到卡特冷静地指挥球员采取何种战术的时候,心里总会很激动。正是因为他有非常好的专业知识,才会在战场上处变不惊。他有值得他冷静的资本,我想到自己,若想在以后的工作领域做出漂亮的成绩,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在困难时期获得的胜利非常有利于提升团队的信心
卡特教练带领的球队,在失去了两名球队上赛季的最佳得分手后的第一场比赛,以一分的优势战胜了比自己强大的对手。队员们欢呼雀跃,谁会不喜欢胜利呢?从而瞬间让球员们建立了信心,我们也可以战胜更强大的对手。无论是在球场上还是学习中,我们一定要建立起自己的信心,永不言弃。即使这一刻失败了,也不要灰心气馁,只要我们坚持努力,胜利总会不期而至。
给犯错误的人机会
队中的最佳得分手在第一天就因为顶撞教练而被开除了,但是浪子也有回头的一天,他又回到了队伍中,但是为此付出了大运动量的训练的代价。人无完人,孰能无错?生活中我们总会犯错,有时,给犯错的人一次机会又何妨?宽容使我们才会收获更多的惊喜和感动。
一个人拼命,全队就拼命。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队中的最佳得分手回来了,但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数千个俯卧撑及数千个折返跑才能够归队。教练规定的时间马上就要到了,眼看着这名最佳得分手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此时,团队的力量出现了。大家同时站出来,要求共同承担完成这项任务。正是因为对篮球有着共同感情,他们才会在队友遇到困难时两肋插刀。这就是团队精神令人感动的地方。
尊重你的对手
球队一场接着一场的胜利,队员们非常高兴,美国是个非常开放的国家,在球场上,个别的队员在比赛时开始嘲笑,戏弄他们的对手。教练看在眼里,十分的气氛,比赛结束后,狠狠的批评了他们。我们总会生活在竞争的环境里,只有尊重自己的对手i,才会获得别人的尊重。
克制你的虚荣心
卡特教练的球队取得了不败的骄人战绩。无论是当地的媒体,社区政府,学校,家长,朋友,无一不赞美球队。这让队中很多人开始有了虚荣心。偷偷的跑出宿舍,到处宣扬自己是冠军球队的队员,自己是MVP,还去参加PARTY。卡特发现了这个问题,他的做法是让队员们好好学习,达到他的要求了,才能够继续打球,并且关闭了球馆,甚至取消了后面的比赛。胜不骄败不馁才是我们应该坚持的。
有始有终,认为对的就一定要坚持做下去。
最后一场比赛,卡特教练的球队和全国冠军球队打。他们全场比赛落后,但是卡特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战术,比分紧咬。比赛气氛十分紧张。终于在时间还剩下几秒钟的时候,他们把比分反超了1分。但是非常不幸,对手有着全国联赛的MVP,在最后一秒钟以一个超高难度的后仰跳投完成了绝杀。比赛虽然输了,但是,卡特教练的坚持,队员们的坚持让我们看到了希望。回到了故乡,球队依然被大家所接受,享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无论做什么,我们总会遇到很多挫折,生活的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坚持。
电影结束了,以后的路还很长。需要向更多的长者学习。让我们戴起头盔,迎战吧!
第三篇:《铁血》观后感
爱国影片《铁血》观后感
最近,我在课余的时间里观看了一部由广西电影制片床出品的爱国影片《铁血》,这是一部正面反映国民政府军与日寇浴血战斗并战而胜之、但拍摄完毕却被雪藏了十一年之久才见天日的抗日战争电影。
我对《铁血》一片持肯定的态度,虽然个别情节明显地是为了戏剧性而“编造”出来,但并未影响故事主题的发挥,把杜聿明所领导的国民政府第五军视死如归、英勇抗战的事迹如实地再现在电影观众眼前。
今春,日本文部省(教育部)审批核准的一批历史教科书,肆意美化日本皇军侵略亚洲各国所犯下的战争罪行,歪曲历史,无视侵略受害者的感情,受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亚洲国家的强烈谴责,纷纷大声疾呼:历史不容篡改!
今年适逢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六十周年,中国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借此机会,提醒国民毋忘国耻,奋发图强。在众多的庆祝活动中,国内媒体上出现了谨慎但毫不含糊的文字,确认“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和日寇英勇战斗”的形像。
回到正题,来看看《铁血》是如何向观众展现中国军人在正面战场血战日寇的吧。故事发生在1939年冬天。自从日本人两年前在北京芦沟桥点燃战火,中国经历了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台儿庄血战(告捷)、武汉大撤退、长沙会战等重大事件后,日军突然从东北战场抽调曾经重创俄罗斯军队的第五师团,挥兵南下,开辟桂南战场,妄想对中国大后方形成一个南北钳制的军事布局。中国全民抗战进入严峻时期。保家卫国,乃军人天职。电影开始的一个场面,是雨中的国民政府第五集团军军长杜聿明率领全体官兵在南方某火车站向乘专列经过的“校长”(北伐期间蒋中正任广州黄埔军校校长)请战,其心之诚,其志之刚,浩然正气,气吞山河。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听见过“蒋介石”三个字,但从火车上已经下寝的“校长”到战役胜利后颁发嘉勉令的“委座”,这位战时中国领导人、中国军队最高统帅的影子却贯穿整个故事的发展。与很多宣传八路军新四军抗日电影不同的《铁血》,没有八股,没有光环,却着力去描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中国军人,描述他们的生活、感情、缺点,描述抗战的惨烈,描述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杨振宁的岳父、国共内战中败在刘、邓大军手下的杜聿明将军,在《铁血》中率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团,运筹帷幄,指挥若定,更不惜立下军令状,以“个人愿意承担所有责任”来向“校长”请战,充份展现视死如归、顶天立地的黄埔军魂。
电影中的其他国民军将领戴安澜、郑洞国、邵师长、董排长等,也是一个个身先士卒,勇猛无比。电影开始有一幕老百姓拦截国军开往战场的情景。因为广西老百姓和这些来自河南的子弟兵语言沟通上有困难,以为他们是逃兵,不让走。最后通过一位本地兵向家乡的父老乡亲解释之后,团长带领全体官兵向老百姓下跪,发出了“消灭日寇,保我山河”的誓言。共产党军人建立军纪靠的是《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国军整顿军纪,则靠铁面无私和钢的纪律,靠棍棒杖罚。对于后者,《铁血》通过两个情节作了生动的描述。
在第一个情节里,某日,在广西巢宁县安营扎寨的第五军团某部驻地发生了一宗士兵强奸民女的事。某部团长面对痛不欲生的民女发誓:“姑娘,我一定要给你还一个公道。”他立即召集全团官兵:“你们哪一位干的,站出来,我邵某人给你叩头了!”结果没有人站出来。他立即脱下自己的衣服,裸露出上身,同时命令所有人脱衣。结果被民女抓伤上身的某连长无所遁形。面对这位战功显赫的爱将,团长含泪摘下了他的军徽和勋章,送上一碗酒,然后把他送上了黄泉之道。
在另一个情节里,与日军激战后回防休整的间隙,董排长发现几名士兵违反军纪,出去抽大烟和赌博,立即召集全排集合,严辞斥责违纪士兵,并当众狠刮耳光。这时团长出现,训斥违纪士兵之余,也批评长官教导无方,责令要与违纪士兵一道受罚,每人军杖二十大板,直把众人打得皮开肉绽,眼冒金星。黄埔军人就是这样“打”出来的。
《铁血》是一部充满血腥的电影。面对优势装备的敌人,中华将士以血肉之躯勇挫敌人锐气,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昆仑关战役的最后胜利。由杨光远导演的这部电影,没忘了渗入一段儿女之情,把国仇家恨加以人性化。《铁血》中对董排长这位小人物用了最多的胶卷。电影摒弃了传统正面人物的脸谱化,董排长的扮演者乾瘪瘦削,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有点鼠目獐眼,活像一名瘦皮猴。然而,正是这样一位满身旧军人习气的小长官,却在电影中表现出一位有血有肉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和人性善良的一面,这些都是通过董排长与桂花的一段儿女之情表现出来的。美貌如花的桂花本来是县城里的青楼女子,赎身从良后,带着一位女孩回到家乡生活,结果女孩在日寇空袭中被炸死。悲痛欲绝的桂花,把女孩的一顶小花帽挂在自己大门外的门梁上,从此闭门裹足,谢绝一切访客。董排长从其他难民口中听了桂花的故事后,启开了桂花的大门,发誓要杀掉一打鬼子,替桂花报仇,然后再回来迎娶她。最后董排长带领敢死队摸黑对昆仑关发起攻坚战,为国捐躯,实现了自己给爱人许下的诺言,也给桂花留下了无尽的痛楚。笔者还留意到,《铁血》整部电影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任何中国近代史中关键人物的名字,既没有提蒋中正和国民党,也没有提毛泽东和共产党。战场上的军队是中国的军队;昆仑关上百孔千疮、弹孔累累的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帜是中国的国旗,迎风飘扬,向日寇、向世界宣扬国威。信息再明显不过,抗日救国是全体中国人的事,是全民族的事。电影中,国军将士前赴后继,为国牺牲,其壮烈场面,其动人之处,催人泪下。在这方面,电影的镜头对第五军团的英雄事迹一点也不吝啬:在日寇机枪扫射之下一排排倒的优秀中华儿女,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谱写出民族的新生。在敌人堡垒枪眼前那一捆捆扎在竹竿上的炸药和手榴弹,让笔者的脑海里忽然闪过了国共内战时期解放军英雄董存瑞的形像,都是中华儿女的血肉之躯啊„„
在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今天,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实事求是面对历史,走出本民族历史恩怨的阴霾,为振兴中华共同努力,是《铁血》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积极意义和启迪。
第四篇:《铁血》观后感
观《铁血昆仑关》有感
伟大的中华大地,养育了亿万儿女,圆明园的火光,列强的入侵,唤起一代青年致力共和。卢沟桥的枪声,日本浪人的狂笑,激发了一代青年拍案而起,舍生忘死,挽救民族危难。翻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册,每一页都闪耀着爱国主义的灿烂光辉。
星期二《文艺传播》选修课上老师给我们放映了《铁血昆仑关》,我的感触很深。
影片讲述了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影片中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权压迫,不畏虎豹豺狼,为了人民的幸福,为了民族的自由,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昌盛,谱写了一曲曲响彻云霄的爱国主义壮歌。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而推出的战争巨片《铁血》,这部影片真实再现了国民党正面战场昆仑战役的悲壮场面。选修不同班的同学观看了这部电影,放映结束后,响起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长期以来由于受极左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科书对国民党及其军队在抗战中所起的作用,基本是持否定态度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丑化蒋介石在抗战中的形象,把国民革命军描绘成“不堪一击”、“兵败如山倒”,似乎他们在抗战中的所作所为无关紧要,甚至还阻碍着抗日战争的胜利进程。我们对国民党爱国官兵所作的贡献总是轻描淡写,在现实生活中,那些在抗战中英勇牺牲的官兵家属得不到应有的抚恤。曾在抗战中立过功勋的他们,几十年来一直得不到应有的的尊重,甚至遭到不应有的歧视,乃至迫害。以上种种,亵渎了历史事实,亵渎了抗日战争的伟大成果,令每一个爱国者心寒,也令我们民族的外部敌人耻笑。
事实上,国军不但抗日,而且也是抗日战场上的中流砥柱!《铁血》还大家一个真实的历史,也为告慰那些为了民族的独立与尊严而牺牲的亡灵,向所有为国捐躯的烈士致敬!
昆仑关,位于桂中宾阳县和邕宁县的交界处,关道深长险要,东西两边峰峦对峙,绵亘不绝,邕宾公路沿着古道由南向北,盘绕其间,自古以来成为南宁北面的天然屏障,有“南方天险”之称。
1939年,中国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欧洲战争已经爆发。侵华日军派出精锐的第五师团,在华南突袭登陆,妄图切断我西南国际交通线,威胁重庆。中国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奉命南下,抗敌于昆仑关。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师长戴安澜、邱清泉、郑洞国都是黄埔系青年将领。桂林行辕主任白崇禧动员各路大军15万人,发动以昆仑关战役为核心的桂南会战。第五军200师在南宁市郊与日军展开激战,初战不利,日军抢占昆仑关。青楼女子桂花的爱女被日军炸死,董排长发誓要杀死12个鬼子为她报仇。在向昆仑关发起总攻前,戴安澜师长处决了强奸民女的光头连长。老百姓用祖坟上的墓碑填平公路,让装甲车开上战场。敌我双方在昆仑关四周展开殊死争夺,阵地数次易手。日军第12旅团长中村正雄率部增援,被杜聿明部署部队将其包围。决战前夕,董排长抱定牺牲的决心,派人为已相爱的桂花送去信物。总攻开始了,中国士兵视死如归,前仆后继,与日军展开白刃战。敌人施放毒气,中国军队没有后退;敢死队把手榴弹捆在胸前,冲向敌阵;戴安澜师长被炮弹炸伤,依然临前指挥„„1940年元旦拂晓,随着火红的日出,中国军队潮水般猛扑敌阵,日军头目三木大佐见大势已去,剖腹自杀。中国军旗终于插上昆仑关。被毒气熏瞎眼睛的士兵凭感觉向军旗、向军长敬礼!杜聿明悄悄弹去一滴热泪。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这场英勇壮烈的战争,他嘱令在昆仑关山顶建立烈士陵园,上刻所有第五军一万余名阵亡将士的名字。昆仑关之战歼灭日军5000人,是中国抗战期间攻坚战取得的首次胜利。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从这一年春由防御阶段转入了相持阶段。
当然,为了消灭凶残的日军,中国军队也付出了重大代价。不算牵制、警戒及防守重要交通线、据点的各路参战部队的损失,仅担任主攻任务的第5军就伤亡2万余人(牺牲 5500 人、负伤及失踪 15000 余人,其中主攻部队郑洞国的荣誉第1师全师13000人,仅余700余人)。
日军第5师团21旅团长中村正雄临死前在日记本上写道:“帝国
皇军第五师团第二十一旅团,之所以在日俄战争中获得了‘钢军’的称号,那是因为我的顽强战胜了俄国人的顽强。但是,在昆仑关,我应该承认,我遇到了一支比俄国更顽强的军队。部队经过休整以后,杜聿明在巍峨的昆仑关上,建立了一座“第五军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并亲笔写了四百多字的悼念碑文。
和其他许多抗日战争作品一样,《铁血昆仑关》中始终充满的是一种愤怒,凄凉,惆怅,充满着战士的勇猛,日军的残暴。影片中,战士们当昆仑关被日本所攻破时,主动请战。他们仅仅凭借着最差的武器和敌人的精良装备对抗,竟没有一个退缩!这时一场生死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可是战士们毫无畏惧,把生死置之度外,视若等闲。不顾一切地冲上前线撕杀。随着与日军的最后决战,我看得热血沸腾。枪声、炮声此起彼伏,或刺刀的对决,或身躯的扭打。一下子血肉横飞、尸横遍野,地面简直被染成了一片鲜红的海洋。鲜血染红了天空,染红了大地,染红了我们的眼睛;血腥味在空气中弥漫,它不仅弥漫于天地间,也弥漫于我们的心中。一抹残阳停留在天际中,一座城池孤立在地面上,昆仑关终于被夺回了!但是却听不到一点笑声,换来的只有比死更可怕的寂静,因为这个代价太沉重了,没有一个人能够承受:战士们或死或伤,仅活下来的几个战士或残或废,或断臂或瞎眼。那个双目失明的小同志,由于看不见,对首长一敬军礼就没有放下„„ 突然间,我仿佛看到死去战士们的一张张笑脸,听到他们阵亡后的笑声,“昆仑关夺回了!”那是他们的希望,也许,他们的生命已和昆仑关同在,和昆仑关永存,和昆仑关一起,不被中国遗忘„„ 我们将永远铭记着这段历史,铭记着伟大的英雄!昆仑关战役遗址北出口牌坊,历经半个多的世纪的风风雨雨,虽然已是杂草丛生,但陈诚题写的“气壮山河”四个大字依然告示后人,不要忘记当年抗日勇士们的英雄壮举!
《铁血》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之心。爱国主义的力量不可战胜,历史已经证明了这条真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我们的祖国开始了新的历程。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当年赶走侵略者、消灭反动派的血火战
斗,我们应用我们青春的热血、青春的信念、青春的力量建设一个更加繁荣富强的祖国。
没有烈士们就没有我们今天,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发奋学习。用现在的话讲,是说:“今天的责任,不在于他人,全在于我们年轻人的肩上,年轻人聪明智慧,国家就聪明智慧;年轻人富有,国家就富有;年轻人强盛,国家就强盛;年轻人独立,国家就独立;年轻人自由,国家就自由;年轻人进步,国家就进步。我们年轻的中国,跟青天一样不会衰老!壮丽啊,我们年轻的中国,同国土一样万寿无疆!”
在我们重温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以史为鉴,温故知新,实事求是是面对历史,走出本民族历史恩怨的阴霾,为振兴中华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必须先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爱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崇高的爱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第五篇:《细说大宋集》读后感
《细说大宋大全集》读后感
————王均兵变
贺子翀初一九班
【好词】恼羞成怒,丢盔弃甲,凄凄惶惶,腹背受敌。
【品词】“恼羞成怒”意为“因羞愧恨到了极点而发怒”。文中指王均士卒对益州知州牛冕大摆宴席犒劳将士而益州凤州团练使符昭寿无动于衷的行为表示愤怒。“丢盔弃甲”意“形容打了败仗后仓皇逃跑的狼狈相”。原文中王均等人率军攻剑门失败后,仓皇逃回益州的样子。“凄凄惶惶”意“悲伤不安”,文中王均兵变失败,转战富顺城,一路上他背井离乡,经历着凄风苦雨。“腹背受敌”意“前面后面都受到敌人的攻击。形容处于受夹攻的不利环境”。文中,因王均兵变导致宋朝多地起义军蠢蠢欲动,威胁这汴京。
【佳句】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数名叛卒掀起叛乱,竟然能坚持十个月之久,转战千余里,岂不怪哉?
3.不到一顿饭功夫,听到城中一阵鼓响,远远看见城门关闭,城中喊声震天,隐隐传来
4.官兵分散在各个街巷间,无法合理攻击,如同是俎上鱼肉,只有任人宰割了。
【析句】1句运用了引用的说明首发,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宋将雷有终谨慎的性格,十分得体。也夸张地表现了王均的指挥才干。2句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突出叛卒狡猾老练的心思;“竟然”一次突出了
叛军一路千辛万苦躲避政府军追击的样子;最后句末打上个问号,用意是感叹叛军首领王均的英明才智,也带着点对宋朝政府军的嘲讽意味在里面。3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叛军动作迅速,也运用了白描的手法,一笔带过派军在益州的动静,为后文做了一层铺垫。4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比作“分散的官兵”比作“俎上鱼肉”,讽刺了政府军及将领雷有终的愚蠢和无知。
【内容概括】
宋真宗咸平年间,川蜀地区爆发了继王小波李顺起义、以王均为首的第三次农民军起义,在益州建立了政权,亦号大蜀。叛军一路挥师北上,后败于剑门关,退守益州。准总调兵遣将,于咸平三年攻至益州城下,但将领雷有终等人中了王钧的空城计,官兵死伤大半。后来城中百姓随撤出城外的官兵一起逃跑了,城防力量固然愈来愈弱。官兵经一段时间整合奋战,终于在十月份攻下益州。王均出逃,不了被蜀州知州杨怀忠等率领的千余追兵遇上,并围歼于沱江边。王均兵变失败,王均自刎。
【文章结构分析】
先写了王均发动兵变以益州为都建立大蜀政权,再写了宋将雷有终率兵攻陷益州城,最后写了蜀州知州杨怀忠所领追兵遇王均残兵,围歼于沱江边。
【人物形象分析】王均应对声势浩大的宋军时临危不惧,而是冷静沉着地思索。他使用的“空城计”打败了宋兵,证明了他英明的指挥才能。雷有终却是一个急功近利的大将,性子急,做事不思考前因后果。
见益州城门打开,不知是王均精心设下的圈套,怒而将犯下“屠城”的兵家大忌,却遭叛军伏击,大败而归。蜀州知州杨怀忠,他善于把握良机,洞察力极强。他在叛军抵达沱江边时已经掌握了天时地利,观察到叛军正准备造船渡江,警惕性正有所降低时,于是迅速在江边排兵布阵,适时出击,剿灭了叛军。
【读后感】
自后晋高祖石敬瑭篡唐改晋来,中国进入了五代十国天下四分五裂的时代。宋太祖赵匡胤与其弟太宗赵光义致力于统一天下战争,防止军阀割据,加强中央集权,取得了较大成绩。但是,统一战争耗费大量军费,必然加重对百姓的剥削。由此宋王朝危机四伏,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在北宋前期,川蜀地区曾出现过三次大乱。第一次是宋太祖乾德三年全师雄发动的叛乱;第二次是宋太宗淳化四年的王小波、李顺农民军起义;三次则是宋真宗咸平三年的王均兵变。
王小波李顺起义失败后,宋廷对川蜀地区的应对政策也做了些调整,减少了赋税徭役,封建生产关系得到一定。可是社会矛盾并没有因此消失,反而更加尖锐了,加上川蜀地方军政官员也未从全师雄兵变及王小波、李顺起义中吸取教训,依然享乐腐化、荒淫无道、剥削军民,从而激起咸平三年正月的王均兵变。
王均曾是驻守益州宋军将领。咸平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王均一军不堪忍受凤州团练使符昭寿与益州知州牛冕的昏庸,干脆秘密谋反,杀死了符昭寿,赶跑了牛冕,从而推选王均当了首领,建立了大蜀。
真宗派兵前去平叛,没有想到宋将雷有终一次次中计,宋军上网大半,撤至江州做整顿。
王均固然有指挥才干,一次次将宋军挡在益州城外。但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再聪明的王均也料不到,“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王均本想留下百姓为他守城,但是百姓们都纷纷往城外逃。他忘了如何安抚民心,只是一个劲得抓外逃者,并疯狂的屠杀,想“杀鸡儆猴”吓唬城中未出逃的百姓。这种方式只会加快城中人口流失,城防力量削弱。官兵于咸平三年十月攻下益州,灭大蜀。周朝的分封制导致天下群雄诸侯并起,周室微弱。后来,秦始皇嬴政统一了中原,吸取了周朝分封制的教训,实施了郡县制;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颁布了推恩令,杀掉了韩信等一批异姓
王„„历代君王都致力于加强中央、削弱地方,措施逐渐完备。但是到了宋朝,这种政策的负面效应已经非常明显。因为削弱过度。地方政府虽然无法与中央政府抗衡,起到维护统一、避免分裂的作用,但地方也无力维护中央政府,起到屏藩和爪牙的保卫中央作用。任何地方小有**都会危及宋王朝的中央集权统治,使宋廷八面受敌,难以应付。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后,军权全部掌握在皇帝手里,地方军队要听从中央指挥。王均叛变后,驻川蜀军队无力抵抗叛军,只有中央政府才能有力打击叛军。宋朝后期,宋廷之所以软弱无能,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是由兵力内耗造成的。可惜只有几位忠臣意识到蜀中三次大乱的根本启示意义,而腐败的宋朝中央政府仍是我行我素。地方权力再继续削弱,中央权利在膨胀,使中央完全暴露,无人支援,宋朝实力也随之被扼杀在这种中央集权制度下。
北宋北临强大的辽朝,西北边又是崛起的党项羌建立的西夏帝国,日益强大。北宋内部起义不断。在这种内忧外患的时代里,北宋加速走向灭亡。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说过:“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如心腹运之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至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跟。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安保”。司马光作为宋朝保守派的代表人物,他熟知旧法,懂得如何让政府与人民相拥。北宋前期几位皇帝都致力削弱地方,司马光深知此政策对宋廷大有所害,所以他对宋朝皇帝想法的概述往往一针见血。司马光的意思,就是国家要给人民福利可待,地方与人民才会拥戴这个政府,从而国家上下同心协力,宋朝怎能不国泰民安?然而宋朝皇帝都十分迂腐,一味实现削弱地方,加强中央,人民的利益被政府强占了,又怎么能拥戴这个政府?又怎么不会爆发如此多的起义?宋朝又怎能不会加速灭亡?王均兵变印证了宋廷的腐朽。后来宋朝各地起义不断,给宋廷造成一次次险些致命的打击,从而烙下了“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不可避免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