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仰调查报告(修改后2500字)
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人选择了不信仰,而只有15.38%的被调查者选择信仰宗教,其余的被调查者则是半信半疑或者是说不清楚自己的状况。宗教在广大中国学生中还有存在的可能和空间吗?就调查情况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于宗教这个东西还是没什么兴趣的,也基本不会产生信任,也更不用说到信仰了!分析原因,我们觉得有如下几点:
1、环境因素:我们的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汉族人,在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中,我们几乎很少能够看到宗教身影的存在。并且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人相比,我们的父母、家长以及亲人里面也很少有信仰宗教的人,因此,在从小的大环境里,我们一直没有过这个宗教意识!!而对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人来说,他们几乎是从小就开始接触与宗教有关的一些东西,宗教也是像一颗种子一样从小种在他们心中,这就直接影响他们日后对宗教问题的看法
2、教育因素:在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里,宗教一般是与迷信放在一起,这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宗教就是迷信。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一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于是,自然而然的,大家都会形成一种错觉:我们要学习科学,反对迷信,反对宗教。
3、政府政策:国家对宗教采取的是信仰自由政策,对于宗教活动则是“三自”方针,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并没有鼓励或者是激励大家信教的成分,相反,给人的感觉是政策有点紧!这也导致一些大型的宗教活动也无法更好的进行大范围的宣传!(667个字)
统计数据显示: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分别是: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家庭因素影响其次则是追寻自己 的信仰,受境内外传教者影响。而“社会上宗教活动影响”以及“遭遇过人生挫折”这两项则没有人选择。由此我们分析宗教对于信教人而言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精神寄托和一份心灵的安慰。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信教的第二大原因也可以作为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的预测,即:随着科学的普及打的社会、家庭环境的逐渐变化,宗教将会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直至消失!在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问题上在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问题上在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问题上在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问题上:
(420字)统计数据显示居然只有9.62%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了解”,而高达75%的人的回答是“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由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主要调查采访的信仰宗教的人,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令我们大吃一惊。
在对信教问题的评价上:世界上三大宗教的思想: 基督教认为,人在现实物质世界是有罪的,而现实世界也是有限的,人的肉体和人生是短暂的,最终都要死去,但人的灵魂则要永
存,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后其灵魂将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由上帝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这叫末日审判。佛教讲的是轮回,就是你做了坏事,下辈子是要遭报应的,或者,你这辈子积了德,下辈子就会好过的。伊斯兰教呢,讲的是现世现报,早先做了坏事,只要你不再做了,晚年净身潜心念经,就可以让灵魂升天,死后照样到天上过好日子去。
首先是对宗教总的看法:
一、宗教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理念(不是理论),是感性的东西,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一分析它就完了。所以说它应该更像是信教人员的一种期望和寄托。
二、信仰一个宗教既不是一件伟大的事,也不是一个可耻的行为,因为人人都有幻想和期盼的权利,人人也都有不去幻想和期盼的权利。
三、不信教的人谈论宗教,或者信此一宗教的人谈论另一种宗教,是危险的,我今天就是在冒险,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某某主义信仰。从我们小组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四成的人认为宗教有助于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学却只有20分之一左右,这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理论学习是极为矛盾的。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部分同学的政治院里和理论学习不够,只沉浮在表面,未能深入研究,这样在判断现实与理论之间就出现了问题。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四分之三的同学承认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各样形势的政治理论学习。他们还表示如果学校不开设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话,他们是不会学习马克思的。究其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与就业无关,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较多,针对时效性不够强。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其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该如何调整改变也是需要我们多加思考的,只要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见多识广,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马克思理论学习上,那么同学必将对马克思理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真正的了解到它的价值意义以及生命力!
多数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世界上少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特别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大部分人通过一定程度的理论学习后对共产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共产主义实现的先决条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大部分都能够相信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是前进的,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 即便前途漫漫,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信前途是光明的(后余600字)很多人入党出于增加就业优势的考虑,这些一方面与我国现实政
治经济社会环境有关,同时很大程度上由于个人的功利化,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调查总结: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以及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我们认为宗教信仰虽然只是一少部分人在某一阶段因某种不明确的原因而选择的精神寄托以及心理
安慰,但它还将会在社会中长期客观存在。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宗教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顺应时代需要,追求新的卓越,避免宗教迷信方面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更加普及,宗教最终是会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逐渐消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作为一种真理,其正确性、实践性、对未来的准确预见性都将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认同,并最终被大家共同追寻。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及科学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努力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作为我们的最终人生信仰,坚定不移的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不断完善其相关理论,使其更具中国性,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建设指明方向。
第二篇:调查报告修改后的
开放教育试点金融学专业本科调查报告
关于农业银行洛阳分行业务的调查报告
姓名:XXX
学号:XXXX
学校:XXXX
指导教师:XX
写作时间:XXXX
一、洛阳农行的发展特色和成就
洛阳农行勇于探索、锐意改革,积极尝试创新:在加强传统网点服务渠道基础上,打造了电子化渠道服务模式;形成了包括6条主产品线、11种标准化的解决方案模板在内的对公产品体系,2010年,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实现“A+H”股同步上市,成为一家国际化公众持股银行。作为总行的直属分行,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洛阳市分行(以下简称“洛阳农行”),从1979年成立以来的30多年里,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要求,持续推进经营体制和机制的改革,不断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已经发展成为信誉卓著、管理规范、业务品种齐全、创新能力强劲、服务手段先进的现代大型商业银行,在洛阳地区拥有领先的市场地位、优质的客户基础、卓越的金钥匙品牌价值。
二、农业银行的简介
中国农业银行是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之一,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总行设在北京。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农业银行如何面对必然的挑战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成为摆在农行人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国内,中国农业银行网点遍布城乡,资金实力雄厚,服务功能齐全,不仅为广大客户所信赖,而且与他们一道取得了长足的共同进步,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银行之一。在海外,农业银行同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良好的信誉,被《财富》评为世界500强企业之一。
三、调查对象情况:
洛阳农行于2010年11月、2011年6月分别成功实施了全辖办公和生产运行网络彻底改造的重点工程。实现了全辖网络一体化,形成了一个以市行中心机房为核心、以全市100多个城乡营业网点和离行式ATM为支撑,集中连接了全市500多个前台终端的集中式计算机网络系统,为农行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了一个稳定高效的运行环境。改造后的洛阳农行网络架构整体包含生产、办公和互联网络三大主体,实现了三网物理隔离,对生产和办公网络实施了线路互备、设备互备和网络互备,形成了一个更为健壮的网络架构,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全与快速。
随着银行业信息科技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科技与银行业务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对银行业的生存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近年来,农行洛阳分行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影像数据、语音和视频等多媒体业务的传输对网络带宽需求不断提高,传统的网络接入模式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需要构建更为高效、稳定和安全的网络架构。我作为农业银行的一名员工,从刚刚进入银行的基本“点钞”到柜员业务交接,我已经对银行业务的操作流程比较熟悉,又经过对行里的会计主管反复的学习和总结,在深入调研农行发展现状和自身业务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剖析了业务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并对下一步如何发展农行业务,提出了一些粗浅的意见建议,现报告如下:
四、调查内容:洛阳农行的各项业务
五、调查结果:
第一:会计业务
对公业务的会计部队的核算(主要指票据业务)主要分为三个步骤,记账,复核与出纳。这里所讲的票据业务主要是指支票,包括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两种。对于办理现金支票业务,首先是要审核,看出票人的印鉴是否一直,出票金额,出票日期,收款人要素等有无涂改,支票是否已经超过提示付款期限,支票是否透支,如果有倍数,则背书人签章是否相符,值得注意的是大写金额到元为整,到分则不能再记整。对于现金支票,会计记账员审核无误后记账,然后传递给会计复核员,会计复核员确认无误后,就传递给出纳,由出纳人员加盖现金付讫章,收款人就可出纳处领取现金。转账支票的审核内容同现金支票相同,在处理上是有记账员审核记账,会计复核员复核。
第二:储蓄业务
储蓄业务实行的是柜员负责制,就是每个柜员都可以办理所有的储蓄业务,即开户、办理储蓄卡、存取现金、挂失、解挂、大小钞兑换、受理中间业务等。凭证不像对公业务部门那样在会计之间传递,而是每个柜员单独进行账务处理,记账。但是每个柜员所制的单据都要交予相关行内负责人先审核,然后再远程上传到上级行“事后稽核”。
第三:信用卡业务
信用卡按是否具有消费信贷(透支)功能分为贷记卡与借记卡。信用卡又按持卡人是否向发卡行缴纳准备金分为贷记卡和准贷记卡。贷记卡是银行授予持卡人一定的信用额度,无需预先交纳准备金就可再这个额度内进行消费,银行每月会打印一张该客户本月消费的对账单,客户就可以选择全部付清或分期付清,如果选择后者,则未付清部分作为银行的短期贷款以复利计息。而准贷记卡则是交纳一定的准备金,然后银行再授予其一定的消费额度的一种信用卡。借记卡是没有透支功能的,但可以进行转账结算,存取,消费的一种卡。信用卡还可以按使用对象分为单位卡与个人卡;按等级分为钻石卡、白金卡、金卡和普通卡。基于我们洛阳市民的实际生活水平和手中资金数量不等的考虑。每人手中都有众多的银行卡,无疑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浪费。导致银行的经营成本上升。随着商业银行之间竞争的加剧,高校成为争夺的重要市场,而学生往往因为对集体发放的东西部放心使用,之间到金融机构去开立账户,使大量集体卡处于闲置状态,从而出现了银行之间的拓展业务经营行为导致了成本上升的怪圈。银行技术条件有待改善。通过调查发现,插卡人对刷卡信心不足,抱怨最多的是ATM开机率和吞卡率及网络调整等待时间过长、网上银行支付的安全性等。特别是跨行、异地设备使用信用卡出错时,问题就更复杂,发生过此类问题的客户大多对此不满。有时客户因为错帐导致信用卡内的钱被划走,打电话到银行却无法得到满意或者快速的解决。有的跨行交易错帐,受理行已经对错误交易发起冲正,而发卡行未接到,必须等待手工对账处理。有的在银行之间已经确认冲正问题,但也不能立刻把客户的钱款划回,使商户和客户间发生矛盾。
第四:信贷业务
由于目前的实际情况,中小企业融资难,尽管央行一再出台有关鼓励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的方案,但是,再各个银行内部都有严格的控制。每个银行都是如此。所以,银行目前也投入了个人贷款领域。需要注意的是,银行的个人贷款业务并不是直接将款贷给个人,而是与商家签订一定的协议,其实就是将款贷给商家,然后把商品卖给个人,个人再还款给银行。银行在与商家签订协议时,审
查商家的证件是否齐全。而个人要向银行提供有关的收入证明,身份证明,资产证明等。信贷部门实行的是审贷分离制,就是进行贷款客户开发与具体发放贷款,审核贷款可能性的工作人员是各司其职的。
六、调查体会
在我在农业银行工作的两年时间里,对于每一笔业务,我都学习了其系统的交易代码操作流程,主要业务科分为单折子系统和信用卡子系统两类。此外我还学习了营业终了时需要进行的扎帐和中间业务扎帐,熟悉了如何打印流水,平账报告表,重要空白凭证销号表,审查传票号是否连续,金额是否准确,凭证要素是否齐全等。在银行工作,柜员间每天交接工作时的对账是必不可少的,对账时除了要核对现金账实是否相符外,还要查看重要空白凭证是否缺失,传票是否连续等等。柜员之间对账也是很有程序的,一般先清点现金,然后再是清点重要空白凭证如存折、银行卡、存单等。
总的来说,这次的调查,虽然过程有些辛苦,但是对我自己的专业有了更为详尽而深刻的了解,也对这些天在电大学习知识的巩固与运用。从这次的调查中,我觉得在金融单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要有很强的责任心。在工作岗位上,我们必须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对自己的岗位负责,要对自己办理的业务负责。实际的工作跟书本上的知识也是有一定距离的,并且需要我们反复的学习和总结。虽然这次调查业务多集中于比较简单的前台会计业务,但是,这帮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银行会计的流程,核算程序提供了极大帮助。尤其是会计分工,对于银行防范会计风险有着重要的意义,起到了会计之间的相互制约,互相监督的作用,也有利于减少错误的发生,避免错帐。所以,在今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还要不断的学习业务,巩固已经学到的金融知识及银行业务的操作,为将来更好的工作打好基础。
XXXX
2012.4.22
第三篇:关于信仰的调查报告
信仰问题调查报告
小组成员: 刁宇
阴晓依
莫泉
万祥 王应明 夏光睿
关于宗教信仰的调查
一、在是否信仰宗教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有超过50%的人选择了不信仰,而只有15.38%的被调查者选择信仰宗教,其余的被调查者则是半信半疑或者是说不清楚自己的状况。而且在调查过程中,我们还发现被调查者在回答“不信仰”时十分干脆,而在回答“信仰”时则显得有点犹豫,并且回答“信仰”的大多数是来自少数民族的同学或者是国际友人。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宗教在广大中国学生中还有存在的可能和空间吗?就调查情况而言,我们可以看到,大家对于宗教这个东西还是没什么兴趣的,也基本不会产生信任,也更不用说到信仰了!!分析原因,我们觉得有如下几点:
1、环境因素:我们的大多数被调查者是汉族人,在他们从小生活的环境中,我们几乎很少能够看到宗教身影的存在。并且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人相比,我们的父母、家长以及亲人里面也很少有信仰宗教的人,因此,在从小的大环境里,我们一直没有过这个宗教意识!!而对于少数民族以及国外人来说,他们几乎是从小就开始接触与宗教有关的一些东西,宗教也是像一颗种子一样从小种在他们心中,这就直接影响他们日后对宗教问题的看法
2、教育因素:在我们一直接受的教育里,宗教一般是与迷信放在一起,这给我们的感觉就是:宗教就是迷信。而另一方面,我们又一直提倡科学,反对迷信。于是,自然而然的,大家都会形成一种错觉:我们要学习科学,反对迷信,反对宗教。
3、政府政策:国家对宗教采取的是信仰自由政策,对于宗教活动则是“三自”方针,国家的相关政策中并没有鼓励或者是激励大家信教的成分,相反,给人的感觉是政策有点紧!!这也导致一些大型的宗教活动也无法更好的进行大范围的宣传!!考虑到这些东西后,我们就一致认为信教与否从根本上来说是由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共同决定的,具有历史性!!我们还大胆预测:随着科学的普及打的社会、家庭环境的逐渐变化,宗教将会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直至消失!!
二、在信教的主要原因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最主要的两个原因分别是: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家庭因素影响其次则是追寻自己 的信仰,受境内外传教者影响。而“社会上宗教活动影响”以及“遭遇过人生挫折”这两项则没有人选择。由此我们分析宗教对于信教人而言存在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提供一个精神寄托和一份心灵的安慰。另一方面,我们认为信教的第二大原因也可以作为我们在上一个问题中的预测,即:随着科学的普及打的社会、家庭环境的逐渐变化,宗教将会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淡出直至消失!!
三、在是否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居然只有9.62%的被调查者的回答是“了解”,而高达75%的人的回答是“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由于这个问题我们是主要调查采访的信仰宗教的人,所以出现这个结果有点出乎意料,令我们大吃一惊。之后我们迅速就这个问题进行了讨论,最终大家都能够接受的一个分析是:这个是由信教原因决定的。在上个问题中,我们分析了信教原因的数据,其中最主要的是“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理安慰、家庭因素影响”
我们认为,在这两个主要原因的影响下,一些人仅仅将宗教当做一个精神寄托或者是心理安慰,因此他/她就不会去过多的关注于那个宗教本身的基本知识,宗教对于他/她而言只是一个工具而已。而在家庭因素影响下的人则主要是仅仅由于家人信教,宗教也跟着信,真正关于宗教的知识也不会去过多了解,信教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是他们的一个有点盲目的跟随!!从而在这些信教的人群中,真正了解所信仰宗教的基本知识的比例就很少。
四、在宗教对自己影响的问题上:
调查结果如下:
从图上可以看出,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宗教对他没有什么影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宗教对人的影响很大,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说明在我们周围,大多数人都没有受宗教的影响。首先要说的是,在中国,大部分人都没有宗教信仰的。所以,这样的结果也是在情理之中。
现今很多中国人说到宗教信仰,就觉得很敏感。其实,中国人在历史上从来不会大规模信仰某些宗教的。当然,有些宗教比如道教,佛教在中国流传很广,但也没有象西方历史上那样信仰的那样疯狂虔诚。
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宗教从来没有说是凌驾于统治阶级之上的。而在古代西方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宗教都凌驾于统治阶级之上,有相当长的时间里至少跟统治阶级平起平坐。只有俄罗斯的东正教比较特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但在传统俄罗斯社会里东正教的地位是很有影响力的。而中国传统社会的佛教,道教对中国皇权来说只是一个地位很低下的没有多少政治影响力的服务工具而已。
随着中国社会进一步的自由,开明。西方的一些宗教对中国人影响开始多起来,有些中国人有些忧虑。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很难对中国人有多大影响。以西方基督教为例,早在中国的唐朝,基督教就流传进来了。当时基督教的一支教派传到了当时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的中国人称为景教。想想看,当时唐朝的中国人都没有让基督教产生很大的影响力,现在的中国人更自由了,也不必担心西方基督教会对中国怎样。
而且,即就是传了进来,有很多人信仰。也不会对大多数中国人造成多少影响。古代的中国人对这些传进来的宗教都不会象古代西方人那样把宗教运动搞的那样疯狂虔诚,发动宗教战争。现代的中国人就更不会了。因为中国就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有宗教信仰的传统社会。中国人绝大多数人也不会象西方那样为了宗教信仰而完全脱离现实利益社会。
所以,中国人对宗教信仰是不会感兴趣的,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小。
另一方面来说,一直默默无闻的道教清静无为,佛教与人为善,儒家谦虚谨慎的思想虽然很少有人提及,但是中国人的行为处事当中却是无形中是与其相合的,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这些东西已经成为了中国人传统的一部分,我们不用信教,因为我们本身的传统习惯就是我们的信仰,尊重我们的传统就是尊重我们的信仰。
五、在对信教问题的评价上:
调查结果如下图:
在说明宗教的影响之前,先简单的介绍一下世界上三大宗教的思想:
基督教认为,人在现实物质世界是有罪的,而现实世界也是有限的,人的肉体和人生是短暂的,最终都要死去,但人的灵魂则要永存,世界末日迟早会到来。人死后其灵魂将根据生前的所作所为由上帝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这叫末日审判。你这个灵魂只要做过坏事了,不管你肉体是用什么方式灭失的,寿终正寝也好,暴毙他乡也好,你的灵魂终究逃不过末日审判的。
佛教讲的是轮回,鲁迅笔下的那个祥林嫂早已告诉我们她的看法了。“祖上积德”和“缺八辈子德”是深受佛教影响的中国人在得到好处或遭受灾祸时常说的话。说白了,就是你做了坏事,下辈子是要遭报应的,或者,你这辈子积了德,下辈子就会好过的。一个轮回解决问题,不存在永世不得翻身的顾忌。
伊斯兰教呢,讲的是现世现报,早先做了坏事,只要你不再做了,晚年净身潜心念经,就可以让灵魂升天,死后照样到天上过好日子去。还有更加方便的捷径,你看看麦加那些争先恐后朝靓的人们吧,去过之后,你不但无罪了,你还是个受人尊敬的人呢。
首先是对宗教总的看法:
一、宗教是一种不容置疑的理念(不是理论),是感性的东西,不能用理性去分析,一分析它就完了。所以说它应该更像是信教人员的一种期望和寄托。
二、信仰一个宗教既不是一件伟大的事,也不是一个可耻的行为,因为人人都有幻想和期盼的权利,人人也都有不去幻想和期盼的权利。
三、不信教的人谈论宗教,或者信此一宗教的人谈论另一种宗教,是危险的,我今天就是在冒险,因为我没有宗教信仰,也没有某某主义信仰。
从我们小组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四成的人认为宗教有助于树立积极地人生态度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三成多的人认为信教只是个人的私事、对社会没有什么影响。这是由大部分中国人都不信教的传统决定的。多于五分之一的人表示不清楚,他们并没有接触过或者深入了解过宗教。六 在是否赞同“人是离不开宗教”的问题上:
从三维饼型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人是可以离开宗教信仰的,其实我们从平常生活中就能得到结论,就是一般人都在忙着自己的快节奏的生活,大家都忙得甚至连信仰的时间都没有了,另外另一个起决定性的因素是,本身信仰宗教的人比较少,加之没有一定的宣传人员,宣传路径或设施,所以大多数人甚至都没接触过宗教这个东西,所以又一半左右的人觉得宗教信仰是空的,也就是挺正常的了。
七、在对宗教的认识上:
从条形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人认为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确实如此,就像在中国,少林寺的文化博大精深,而很少有人会跟那些和尚一起信仰佛。另外,对于宗教而言,本身虽然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但是从当今的社会人们对宗教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知道相对历史而言,宗教起到了的更是一个以其文化来影响现在化大千世界的作用。当然还有极少数的人会觉得宗教是对现实生活颠倒的反应,这显然只会是那已经看破红尘或者是对现实社会极为不满的人才会有的。
八、在是否有去过宗教场合的问题上:
从表上可以看出,表示去过宗教场合的人几乎是百分之百,同时我们结合上面对于人是否能离开宗教还有人是否去过宗教场合的分析显示,我们可以得到大多数人去宗教场合只有一小部分人是真正去信仰膜拜的,而更多的人只是为了去体会宗教所流传下来的文化气息,或者仅仅只是为了去凑个热闹。
九、在去宗教活动场所的主要原因问题上:
统计数据显示:大部分人去宗教活动场所的原因是参观游览或者是祈福,而真正去参加宗教活动的只占了11.54%。这个数据与是否信教问题的数据比较类似,因此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是否信教直接决定着人们去宗教活动场所的意图;而人们去宗教活动场所的意图也直接反映了其是否信教!!
十、在获取宗教知识的途径问题上:
我们得到的结果如下:
我们可以看到接近半数的人是通过阅读书籍来获取宗教知识的,而通过家庭教育,人际交往和其他途径均占15%左右。在中国这个宗教氛围不是很浓的地方这个结果似乎在情理之中。
十一、在关于国家应采取何种态度对待宗教的问题上: 我们得到的结果,如图:
数据显示:接近半数的人认为国家应该顺其自然,三成的人认为应该保护宗教信仰。
原因分析: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思想中一直被排除在主流思想之外,或者更确切地说自从春秋战国孔子提出“神道设教”思想以来,宗教信仰只是作为一种补充。
这样,宗教信仰并没有构成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人们的个人行为和社会行为通常和宗教没有任何关系.但另一方面,人们在精神生活上,还是对宗教信仰有需求的。我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实行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其基本内涵是: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实质:是使宗教信仰成为公民个人的自由选择,是个人的私事。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调查
下面是我们调查的统计结果,我们将前四个调查结果结合起来分析。
1、您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
1)信仰口 2)不信仰口 3)半信半疑口 4)说不清楚口
2、您接触和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
1)各种形式的政治理论学习口 2)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口 3)各种传媒的宣传教育(包括电视、电影、报纸、电台等)口
3、您是否读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原著(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选集或全集、毛泽东选集或文集以及邓小平文选或年谱)?
1)读了大部分口 2)只读了一小部分口 3)只是在写论文时翻阅过口 4)没读过口
从第一个问题和第二个问题的调查结果中我们会感觉很矛盾。首先,马列主义经实践证明是正确的理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它具有发展性,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背景下都具有指导意义,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同样适用。然而我们惊奇的发现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同学却只有五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同学都是不信任或者半信半疑的状态,这与当代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和理论学习是极为矛盾的。
我们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也是部分同学的政治院里和理论学习不够,只沉浮在表面,未能深入研究,这样在判断现实与理论之间就出现了问题。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四分之三的同学承认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是通过各种各样形势的政治理论学习。他们还表示如果学校不开设马克思主义这门课的话,他们是不会学习马克思的。究其原因,大部分同学认为是与就业无关,理论脱离实际,空话套话较多,针对时效性不够强。另一方面,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其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形式上和内容上该如何调整改变也是需要我们多加思考的,只要老师可以用自己的“见多识广,风趣幽默,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在课堂上将学生们的注意力转移到马克思理论学习上,那么同学必将对马克思理论有一个全新的认识,真正的了解到它的价值意义以及生命力!
5、您认为共产主义 1)完全有可能在并不遥远的将来实现口 2)可以实现,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口 3)是幻想,乌托邦,实现的希望非常渺茫口 4)说不清楚口
多数人认为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作为世界上少有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特别注重意识形态的教育,大部分人通过一定程度的理论学习后对共产主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对共产主义实现的先决条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所以他们大部分都能够相信共产主义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人类由原始社会进化到资本主义社会,始终是前进的,但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所以 即便前途漫漫,我们必须坚定共产主义的信仰,坚信前途是光明的。
6、您认为对待西方文化应该
1)全面引进,兼收并蓄口 2)有选择地引进,吸取有益的、抵制腐朽的口 3)拒之门外口 4)跟着感觉走口
对待西方文化,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我们应该有选择的,吸收有益的、抵制腐朽的。但仍有一部分人认为我们应该全面引进,兼收并蓄。
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文化交流必然随之增多,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西方文化在很多方面有很大的优越性,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关于这个问题,大多数人都有较为清醒的认识,我们不能抱守残缺,坚决抵制,我们必须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自身文化的发展。
7、您希望自己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吗?
1)希望口 2)不希望口 3)没想过口很多人没有想过自己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当前,由于我国在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及理论宣传上过多的采用灌输式,很多人都是被动的接受这些理论,本身就对其认识不深,谈不上信仰这个层面。8.如果你已经入党,请问您的入党动机是:
1)想为党的事业奋斗,为人民服务
2)增加就业优势
3)需寻找一种归宿感
很多人入党出于增加就业优势的考虑,这些一方面与我国现实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有关,同时很大程度上由于个人的功利化,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调查总结: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以及宗教信仰问题的调查,我们认为宗教信仰虽然只是一少部分人在某一阶段因某种不明确的原因而选择的精神寄托以及心理安慰,但它还将会在社会中长期客观存在。宗教作为一种历史现象,有其产生、发展乃至消亡的过程。同时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宗教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始终居于社会上层建筑的顶端,它同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我们要树立正确、科学的信仰,顺应时代需要,追求新的卓越,避免宗教迷信方面的影响。随着生产力水平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的发展、教育的更加普及,宗教最终是会失去自己存在的意义,逐渐消失。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总结,作为一种真理,其正确性、实践性、对未来的准确预见性都将会逐渐被人们所认识、所认同,并最终被大家共同追寻。而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更要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及科学性,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知识,努力吸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把马克思主义以及其在中国的发展理论作为我们的最终人生信仰,坚定不移的沿着马克思主义的道路,结合我们国家的实际,不断完善其相关理论,使其更具中国性,更好地为我们的社会建设指明方向!!
第四篇:大学生信仰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研报告
调查问卷:杨彬
PPT制作:张贵祥
调研报告:史俊超
演讲:牛剑桥 摘要: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可是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尤其是现在大学生精神生活更是贫乏。为此我们进行了一次关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调查当代大学生对于信仰的理解,认识以及当代大学生是否需要信仰。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精神问题更需要人们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索,关键词:大学生
信仰
信仰,作为一种价值导向,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信仰都是可以说是人们的精神家园。大学生是社会的特殊群体,受过许多高等教育,他们更是社会和国家的未来的希望,信仰在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一旦出现信仰问题,这不仅是对大学生自己更是对社会和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是十分应该受到重视的问题。当然当代大学生的信仰主流是好的,但是仍有大学生信仰状况不容乐观,对于这个状况,我们进行了一次调查问卷,下面是我们对于大学生信仰问题的调查分析。正文:
一、什么是信仰
1、信仰的含义
通过对《汉语词典》的查阅,里面对信仰这样诠释:信仰,是指对圣贤的主张,注意,或对神的信服和崇敬,对鬼妖或天然气象的恐惧,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信仰有了新的含义:信仰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意志品质,它会让信者终生深信不疑,执着追求的一种意志行为。信仰的产生具有自然原因,又有社会原因,也有人类自身原因,信仰的形态固然千差万别,但是不同的信仰也有其共性,其中对信仰对象是真实性,信仰的价值目标是有超越性的,信仰是具有非逻辑性的,信仰是专一排他性的。信仰的功能,信仰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根本,信仰是个体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升华人生价值,获取行为准则,构建精神支柱。
2、信仰和宗教的区别
当有人被问到你的信仰是什么的时候,有的人会回答我信仰佛教,我信仰道教等,有人也会问那么信仰和宗教有什么区别呢?其实宗教是一种世界范围内容观存在的历史现象,它与信仰有着本质的差别,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它曾在历史上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渗透进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在今天的文化活动国际事务和日常活动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客观地认为有助于当今的大学生更好地把握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宗教现象,宗教一般有鬼神迷信的色彩,他更注重的是人在某种势力下不能反抗的一种精神寄托,它还具体有时间的落后性,当然他的某些思想还是符合某些当代大学生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信仰宗教就一定是错误的,一定是有坏影响的。其实有人信仰宗教也是作为一种心灵寄托而存在的,所以我们作为当代大学生一定要客观的评价与认识,急不能全盘否决,也不可全盘肯定,我们必许要有所取舍。
二、当代大学生是不是应该具有信仰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环境的宽松,经济水平的提高,价值观的改变,对信仰的有无当然也呈现了多元化的局面,应该有还是不应该有信仰成了现在大学生需要思考的首要问题。在第四个问题“您拥有信仰吗”,有65%的选择没有,有35%的人选择有,对第十四题“你周围有的人有信仰吗?”有61%的选择几乎没有,12%的人选择较少人有,有27%的人选择大多数有。没有人选择不知道。从这三个题中这些负面数据比以往类似题目的调查数据结果有较为明显增长,这说明当代大学生还是需要有信仰,并且需要对积极思想的加强宣传教育。对于第八题“您认为大学生是否应该有自己的信仰”,有55%的人选择应该,有30%的人选择不应该,有15%的人选择无所谓,所以对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信仰的问题的认识还是比较明确的,但还是需要加强。
三、当代大学生需要什么样的信仰
对于第十二题“.您觉得人生追求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有10%的人选择健康,有30%的人选择了金钱,40%的人选择了权力,有10%的人选择了理想信念,有5%的人选择知识,有5%的人选择情感,由此可以看出现在的大学生都比较现实,对于未来的生活都比较想要衣食无忧型的,甚至有的人会说当你在为生活奔波时,谁还会想到自己的信仰,这也是大部份人的想法。
信仰多元化在当代大学中已经明显凸现出来从另一方面也凸显了当代大学生信仰的成熟,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出现信仰功力化和世俗化的倾向,功利化和世俗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无信仰状态,因为信仰一旦功利化和世俗化就会失去信仰对社会发展和人生导向的神圣性。功名利成为了人们行为唯一本能信仰。因此在这个潮流化信仰多元化的时代我们心灵还不够真正的成熟,必须需要进行正确的本能信仰和引导教育,这种情况也迫在眉睫需要解决,在选择荥信仰时一定要具有正确的眼光,摒弃糟粕,具有人生意义又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面去想。
四、当代大学生的信仰是否要以共产党为首选 对于第十九题的选择有50%的人选择入党有好处(对自己的就业、从政、升迁等有好处),有20%的选择信仰共产主义,能更好地为国家、人民和社会服务,有20%的人选择入党光荣,能更好地证明自己,展现自我,有10%的人选择受父母、同学等他人的影响,大家都入了,所以自己也想加入,由此看出当代大学生已经对于以后的社会有了很清醒的认识,能够为自己将来的开始做打算。
我认为当代大学生信仰的首要选择可以是中国共产党,因为 中国共产党是民族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期诞生的,国民党曾对他进行五次围剿,共产党人都顽强无谓的生存下来,他博大的胸怀和国民党一起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解放了全中国,在近三十年的沧桑历史中,始终坚持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为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实现中国的最大复兴。甚至可以这样说没有共产党,或许根本不可能会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当然以上只是我的个人观点,对于信仰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首要选择,但我相信一个人拥有了信仰,他就会这个信仰而努力奋斗,不论遇到什么困难他都将不会退缩,他都将会努力去克服这些困难,并将获得最终的成功。
第五篇:大学生共产主义信仰调查报告
所谓信仰,其实就是不完美者对于完美境界的永远憧憬和追求。它是一种意识范畴、精神意象。信仰就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信仰是人类特有的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个人成才成长、完善自身的生存智慧,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成伟大而崇高使命、实现人类生命的终极关怀旗帜和灵魂。
大学生信仰是指大学生这个群体他们所拥有的信仰。大学生是一个对国家来说十分重要的群体,他们的信仰即将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命运与未来。大学生信仰是当代大学生要找到一种精神支柱,树立一种科学的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指对大学生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在大学校园生活乃至今后用它来指导人生的为人处世。
大学生信仰的目标是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大学生信仰不同于其他人群的信仰,尤其是大学生党员,大学生党员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大学推广和实行的直接执行者和参与者,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践行者。因而对大学生党员首先要坚定自己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目前的大学校园中,大学生信仰问题日益突出,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全球化的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随着物欲横流而变质、腐化,多元化的文化交流使得当前人们缺失坚定的思想信念,主流信仰变质。我们湖南文理学院的大学生信仰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仰多元化
大学生信仰宗教的人群在增加,现在高校兴起一股“信教热潮”,这其中有佛教、基督教等,信仰日益复杂化、多元化。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推进、国家的宗教政策民主健全,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公民信教群体比例有着很大幅度的提高。这导致不少学生不关注马克思主义,甚至出现不关心和回避的现象。国外各种文化对大学生影响巨大,宗教尤其体现的突出。
一项对大学生信仰的调查显示:只有33.30%是寻求真理,23.8%是寻求心灵寄托,42.90%是继承家庭传统。这其中的原因是:有将近一半的同学是继承家庭传统,这里暴露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现在整个社会上已经形成了一个大范围信仰宗教的现象,不少学生是循着家人而信仰其他宗教,有的同学现在把信仰作为一种新的时尚,作为一种文化流行元素而去盲目追捧,纷纷效仿,从而导致引起思想紊乱,没有科学的指引。为了追求人生的终极关切,即主动性信教。有些信奉宗教的大学生各方面条件都很优越,家庭和睦富足,本人聪慧伶俐,学习成绩优异,一般不存在人生道路的挫折问题。但是他们涉世不深,带着一种幼稚的理想主义来看待社会。但社会却并不符合他们的理想,而是越来越暴露出许多缺陷。他们愤世嫉俗,他们惴惴不安。当他们所受的教育过于空泛,面孔过于呆板,不能很好地解释这一切时,以仁爱和行善为核心的精巧又深奥的宗教学说就易于乘机而人。23.8%是寻求心灵寄托,这说明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生活节奏和竞争意识越来越明显,就业压力等多方面原因使得不少学生精神背负沉重的负担,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和心灵释放,便寻找到宗教这个平台。
2)信仰正在弱化
东西文化的交融的全球化环境下,大学生中他们基本能能正确对待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但是,也有部分大学生存在共产主义信仰淡漠及其理想模糊的倾向,对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不足,关心国家政治不够。三十年来,我国已经从政治中心的社会,转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并重。虽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都内在地包含着政治的成分,但毕竟对青年来说,政治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他们对政治教育和政治活动的兴趣不如以前高。共产主义即使思想层面的,又是政治层面的东西,大学生缺乏对这方面的关注。3)无信仰,对自己的未来没有任何想法,生活忙碌平淡
有些同学存在着严重的信仰缺失问题,日常生活中我行我素,不关心其他事,更有把信仰寄
托在网络游戏上。完全没有信仰,是典型的无信仰者。“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也是一个走向灭亡的民族。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和前进力,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信仰和精神是人生前进的力量,是民族繁荣兴旺的法宝。”无信仰是一种很可怕的现象,对大学生的精神构建是极不利的。4)信仰功利化
有的同学说自己信仰共产主义,但是当问及为什么要信仰共产主义时,他们的回答中带有明显的功利性。即信仰共产主义可以入党,对就业有帮助等想法。信仰宗教的学生大都也是带有某些宗教和政治目的。他们把精神信仰和政治追求混为一谈,没有分清两者的本质区别。以上这一系列的现状被一些学者和教育专家总结为“信仰危机”,危机的解决才是关键,那么怎么解决呢?
邓小平指出:“要特别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下两代,。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对共产主义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这说明共产主义信仰的历史意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共产主义理想不仅为我们构筑了人类历史上最美好、最合理的社会制度,而且提供了其他任何信仰都无可比拟的科学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应积极主动的坚定共产主义信仰。
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人们对共产主义的真诚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建立在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和对共产主义的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并把这种科学的认识变成人们社会实践和行为的准则,使人们坚信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并使人们为共产主义的实现奋斗终生。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及人类的历史实践足以表明,共产主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共产主义是人类最理想的天堂。那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国家社会中最具朝气与活力的新一代,我们又应该怎样正确地树立并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呢?我认为至少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现实,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纵观历史,共产主义信念从孕育、诞生到今天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了。近两百年来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民族独立运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19世纪30年世界经济危机„„各国的共产主义运动时而蓬勃发展,时而走进低谷,随着世界形势的发展起起落落。但共产主义一定会代替资本主义,这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这是因为,在共产主义背后有着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作为支撑。共产主义信念是一盏明灯,照亮全世界被剥削的人民,在黑暗中寻找光明。而共产党员要做的,就是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信念,不懈奋斗,为全人类创造一个“地上的天堂”。
而在中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在这片曾饱受战火蹂躏的土地上,中国共产党正带领着全中华民族为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不断摸索与前进中。期间因为历史以及其他各种原因,中国迈向共产主义的道路出现过曲折和倒退,但是信念是一盏明灯,只要信念不倒,那总有拨乱反正的一天,所以的错误都会被修正,道路会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中国改革开放提出后,中国领导人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的指导纲领,这正是中国社会主义现实的体现。中国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国家,在迈向共产主义的道路上必须摸着石头过河,敢于面对过往的历史,并更加坚定通往前方的道路。二.将自己的学习工作与远大理想相结合
树立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并不排斥个人的具体理想,相反,个人理想的实现是和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相统一的。对于一个有先进思想有远见的青年来说,个人理想更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理想的指导下实现的。于是,我们应该把树立共产主义社会理想和个人具体的理想密切结合起来。
要把理想变为光辉的现实,必须立足当前,从我做起,把今天的努力同实现共产主义的明天联系起来。每个大学生都应当有立足自己实际的本职工作,从我做起,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为国家强盛,为民族兴旺,竭诚以赴。我国现今的科技学术水平还不高,当代大学生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技术,这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要条件。列宁说:“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又说:“少说些漂亮话,多做些日常平凡的事情。”实现远大的理想就是要从现在的平凡事情做起,没有平凡的工作,理想就会变成空话而不能实现。我们要实现共产主义理想,就必须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的平凡艰苦工作做起,一代又一代的前赴后继,坚持不懈。
三.就要不断提高我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学术性研究的能力。当代中国的学生严重地偏重于考试成绩,而忽视创造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因此我们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都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我们要清晰地意识到我们国家的不足,致力于扭转“中国制造”多于“中国创造”的局面,让我们国家在科技、学术方面有更多创新的项目。作为21世纪的新力军,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和学术研究能力,使之成为自己的优势,进而成为国家的优势。
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是每一个共产党人从信仰马克思主义的第一天起,就要终生为之追求并永不动摇的。树立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不仅是每个党员成为真正共产主义者的保证,更是保持我们执政党的稳定、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和谐社会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才能蓬勃发展。坚定我们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我们的行动化为共产主义信念的光芒,照亮我们通往理想家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