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年宗教与法治暑期班综述
2012年宗教与法治暑期班综述
2012年7月9日,由中国传媒大学传媒高等教育国际联盟、中国传媒大学政治与法律学院、北京大学法学院全国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为期二周的“世界宗教法治建设暑期学校”在北京隆重开学。
这是我国学术界连续第三年举办的以“宗教与法治”为主题的暑期培训班,旨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公共管理的角度、以科学求实的态度,学习借鉴各国在宗教管理与法治方面的经验,以便提高我国学术界、政府管理部门在宗教法治方面的理论素养,培养宗教法治方面的专业人才,推动宗教法治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暑期班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菲律宾、荷兰等6个国家的17位著名法学、宗教学专家学者与法官担任讲员,介绍世界各国的宗教立法和司法现状,以及各国在宗教与法治领域内处理政教关系、宗教信仰自由的经验。讲员们结合案例,从历史与价值、制度与社会等不同层面对宗教进行了多角度的透视,分析了宗教与国家、政治、道德、言论、教育、公共生活、国家安全等不同社会领域的关系。来自全国各地高校法学院系、国家科研院所的法学、宗教学、政治学等领域的专家、学者、教师,从事司法实践、法律实务的司法、法律工作者,以及宗教界人士等60名学员参加了培训,其中三分之一的学员为教授、副教授,70%以上的学员拥有博士学位。
本届暑期班除了秉承历届暑期班的办学理念外,增加了中国宗教巡礼课程和宗教活动场所参观活动,使学员在学习法学知识的同时对我国宗教有了一定程度的感性认识。此外,暑期班还增设了模拟议会宗教立法项目,学员们通过对宗教立法的实际“参与”,加深了对宗教立法问题的理解与思考。
暑期班还邀请全体学员旁听了一年一度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全国人大与议会研究中心与北京普世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宗教与法治学术研讨会”,为学员们提供了与出席研讨会的国内外宗教与法治专家进行了面对面直接交流的机会。
为了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培训内容,掌握教材要点、提高课堂教学与小组讨论的质量,本届暑期班选拔了6名参加过往届暑期培训的老学员担任助教,为学员的学习、活动提供服务,受到了学员的热烈欢迎。
2012年7月20日,暑期班在完成了全部培训课程后,举行了简洁、庄重的结业典礼,讲员代表、优秀学员代表分别发言畅谈参加此次培训的感言。暑期班主办者与讲员代表为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至此,2012年宗教与法治暑期培训班在讲员、学员与全体工作人员的欢笑声中胜利结束。
第二篇:暑期班学习心得
暑期班学习心得
时光飞逝,一转眼在云大暑期学校的学习已经二十天了。这些天连续紧张的学习可谓使我受益匪浅!可以说,本次暑期班是我在课堂上学习统计学前言知识时收获最多的一次。
暑期班的统计学科课程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邹晖老师授课深入浅出,将高维统计与机器学习的基本原理以及Lasso回归等方法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介绍。难度上,避免使用过于复杂的数学进行推理,而是力求原理点到为止;广度上,所提供的各种方法完全可以满足绝大部分学员实证研究所需。相比于大学课堂上讲授的数理统计学(原理),邹老师主要介绍了当下最常用的几种统计学方法,提高了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同许多学员一样,我也认为高维统计课程的学习是暑期班最有价值的环节。
当然,也会听到不少学员反映课程内容太难,听起来很吃力。我想原因应归因于先前的基础薄弱。而没有一定的统计学基础,听起课来自然费劲。这也给大家提了个醒:在暑期时间有限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学习班方为明智之举----对于吸收知识而言,过难或过易的课程都是低效的。
接下来,我想针对统计学科谈谈的一些个人短见和学习经验,对于初学者或许有一定的参考意义。统计学是现在国内最重要的学科之一。在这一背景之下,不懂统计将很难融入国内主流学术圈。对于统计学的学习,我见过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通过阅读paper来学习具体的方法;另一种是系统的阅读统计学课本。我认为,任何的学科都应该夯实基础,而基础扎实的重要表现应是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诚然,通过阅读paper来学习统计学是一种较具针对性的方式,却欠具系统性。因为你很难识别各种方法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方法之间的互补性,也就不能在各种方法之间进行灵活选择。系统的阅读书籍,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
对于实证研究者而言,初级的统计学学习极为重要。这不仅源于统计原理可以指导我们进行分析,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其可以以简单数学的形式将我们带入方法论的世界。通过学习统计学来认识方法论要比直接学习方法论更加容易。最后,我认为应该阅读几本更具应用性的书籍。比如《高等数理统计》,这是典之作,备受学术界推崇。然对于我等小民,真心只能膜拜,不能体会。个人认为第三章才是我们应该细细多读几遍的内容:它告诉我们,社会科学研究在干嘛!前面谈到,初级统计学的学习有一个特别重要原因:它以简单数学的方式将我们引入了方法论的世界。这里我想谈谈我对统计与方法论的关系的认识。
对于统计学的学习不应该着眼于复杂方法的掌握,而应落脚于如何将统计和方法论进行联通。比如,当我们在回归中纳入其他控制变量时,实际上就是为了保证“其它情况不变”条件得到满足。而前者只是实现后者的手段或者方法之一,诸如匹配或者分组的方式依旧可以达到类似的功效。方法论告诉我们,为什么要保证“其它情况不变”条件满足(源于遗漏变量导致因果推论有偏),而统计让这一条件得以实现。错误或不当的模型将导致无法满足上述条件,这就催生了各种修正的方式、方法。然而,这些复杂的调整和修正却并没有脱离原始方法的目的:保证“其它情况不变”!!再比如,对于回归分析中,系数标准误的理解:为什么回归标准误(误差项标准差的估计量)越小越好?方法论告诉我们,因果关系的识别源于变异,我们希望因变量的变异更多的源于核心解释变量;为什么自变量的标准差越大越好?方法论告诉我们,自变量的变异越大,因果关系将更容易显现和识别。
作为即将毕业的我,自知才疏学浅,许多观点仅代表个人浅陋的意见。如有荒谬之处,还望大家批评指正!最后,以诚挚之心感谢厦门大学暑期班----这里将是许多学术青年追梦的开端!
2018.07.23
第三篇:暑期班总结
暑期班总结
为期六周的暑假班课程结束了,每天八个小时满满的课简单而充实,面对这一个个充满求知欲的孩子,告诉自己,我要拿出200%的精力上好这节课,让学生快乐的学习,积极主动的学习。只有孩子喜欢你的课,那你上的开心,续报也不是问题。
每次上课我都是采取比赛的形式,积极调动孩子的兴趣,赢得孩子通常是赢得加印章的机会,输的孩子一般都得留下来值日,这样的奖惩刚好一举两得,孩子兴趣提高了,教室的卫生也保持了。从家作评讲,到上节课知识点回顾,到这节课的知识点导入,再到新课练习,结合每个孩子自身的特点让其参与各个环节当中,每节课给每个孩子上台板书的机会,让孩子乐在期中,对于部分腼腆的小孩,我会给予比较能体现自信的题目,一旦正确,及时给予鼓励强化,以建立其自信,对于部分底子好却又骄傲的小孩,我会给予部分易错题和难题挫挫其傲气,这样整个班级氛围很融洽的进行着。
第五周的时候,陶烨让我们发续保回执,收上的回执让我很欣慰,基本上90%的孩子都是续保,个别可能是因为马上升初一可能住校的原因还在考虑中,尤其是当孩子问:“周老师,秋季班还是不是你带啊,我们希望还是你带,你上的很好”那我一般都委婉回到“不出意外,肯定是我教啦”其实心里是高兴的,某种程度上自己的付出得到认可。
回顾自己整个暑假班,也有不足的地方,比赛的形式还可以更创新的,不然很多跟了你一年多的孩子也会容易有厌倦感,都能猜到你的惩罚和奖励的话,孩子的积极性会有所降低。
第四篇:暑期班与家长安全责任书
家长与大众化暑假辅导班安全责任书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的同时,我大众化辅导班教育机构,要求家长们时时刻刻
以身作则,并及时加强对子女交通安全、游戏安全、活动安
全、游泳安全、防火、防电、禁毒、防绑架等教育,增强“安
全无小事”的意识,教育子女有关常识,注重引导,培养和
提高子女自救自护的能力,做到责任到位,确保孩子安全。
为了学生的安全,做到分工合作,责任明确,大众化暑
假辅导班与家长签订安全责任书:
甲方:
乙方:
一、大众化辅导班要求每位上课的学生由家长亲自接
送,防止意外发生。按规定时间接送您的孩子(早晨上学:送至教学点,中午放学:在所在教学点接回家,下午上学:
送至教学点,下午放学:在所在教学点接回家),如不在规
定的时间接送您的孩子,孩子在上学、放学路上发生的意外,一切责任由家长负责。
二、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教育子女,在教学场地内要听
从老师的教导,遵守在校的规章制度,确保课间活动的安全。
父母或其它监护人要经常和该教学点负责人保持联系,对有
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其它生理、心理症状异常的学生要及
时通知该教学点老师,如没及时告知老师,教学期间在不知
情情况下发生意外事故,一切责任由家长个人负责。
三、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教育并监督学生不允许携带危险物品(刀具、易燃、易爆、打火机、火柴、棍棒等)和学生无关的物品进入教学场地。
四、教育子女注意食品卫生安全,不吃“三无”食品及过期变质食品,防止食物中毒。
五、监督子女课余时间不得到湖边、水边游泳玩耍,防止出现安全事故。
六、符合下列条件即可确定大众化辅导班教育机构无过错:(1)损害事件的发生与教学点的设施无关,或者虽与教学点设施有关,但教学点设施并无缺陷;(2)学校或老师履行了应尽的教育管理职责,损害事件仍不可避免地必然发生。
七、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要负责并督促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按时上课、活动,有事要由家长联系教学点老师请假,事毕要消假,如果无履行请假手续学生未到教学点上课,私自外出玩耍期间,所发生的一切事故,责任均由父母或其监护人承担。
第五篇:《宗教与中国社会》
我与宗教
生活在农村免不了要与宗教打交道,农村有着形形色色的宗教活动。记得儿时,每每家里进行一些宗教仪式的时候,父母总免不了要我们过去给各种神磕几个响头,心里总是生出几分抵抗情绪。或许是那时学校教育我们那是封建迷信活动的缘故,脑海里想的都是迷信活动怎么危害社会;亦或许是我实在想不明白,像父母这么虔诚的信徒,又是烧香拜佛,又是好酒好肉供奉祖宗的,可这些诸天之上的佛祖菩萨、以及我们那祖宗可曾显灵过?反正我是未曾见过,也未曾感觉到跪拜他们有何作用。也正是因为如此,从小就不喜欢参加这些活动。更是由于自己的固执与偏见,没少和父母发生口角,也常常被长辈指责,但我依然我行我素,最终他们也拿我没办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地长大,思想也慢慢的变化了。这个时期的我不再刻意去排斥我之前一直以为的封建迷信活动了,倒不是我喜欢上它了。只是每当家里搞一些祭拜时,父母叫我过去上香磕头,我乖乖的照做后,父母以及奶奶总是会心地笑着,而不是像以前父母长辈左拉右扯地把我拖过去,而我却过去对着神位点个头走人,惹得长辈的不高兴。这应该就是人长大了,懂得妥协了。
上了高中后,接受了更高一级的教育,也渐渐地成熟,接触的人多了,碰到的事情也多了,思想也跟着开阔了。现在已经不是旧社会了,小时候书中讲的迷信活动的危害,少有发生在现实生活中。于是我不再单纯的把家里举行的一些仪式定义为迷信活动,我开始更倾向与把它们归入到民间的风俗活动中。觉得正是有这些活动的存在,才使得我们这个地方有别与其它地方;也这是有这些活动的存在,才使得我们的农村别具风情。
到了大学以后,特别是上了《宗教与中国社会》课后,才觉得自己其实一直不了解宗教,而在中国也有太多的人不了解宗教了。或许是因为中国宗教的独特性导致的吧!在西方,一个虔诚的基督徒,礼拜天要到教堂去的,要去做礼拜,要去祷告。而在中国一个再虔诚的信徒也不可能每周都去寺庙烧香拜佛,他们更多的是过年、过节、旅游,或者是有事情才到庙里去。外国人唱说:“中国人常被认为是一个缺乏宗教信仰的民族。”之所以会这样,恰是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宗教。
我虽然对宗教认识不多,但上了《宗教与中国社会》课后,也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中国的宗教与人们的生活联系的更加紧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举止言行,都能看到一些宗教带给我们的影响,或许是佛教照成的影响,亦或是道教。中国的宗教不像西方那样很有纪律性、组织性,相反,中国的宗教让人感觉很分散,又感觉是一体的,天南地北的人们在宗教方面却有着相似的地方。中国的宗教更多的融入民间的各种风俗仪式中,让人看不清、想不明白,它是不是宗教。
谢谢老师给了我们机会,让我们有机会更好的认识宗教,思考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