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蝴蝶定理的证明及推广
校选课《数学文化》课程论文
一蝴蝶定理的证明
(一)运用简单的初中高中几何知识的巧妙证明
蝴蝶定理经常在初中和高中的试卷中出现,于是涌现了很多利用中学简单几何方法完成蝴蝶定理的方法。带有辅助线的常见蝴蝶定理证明
在蝴蝶定理的证明中有各种奇妙的辅助线,同时诞生了各种美妙的思想,蝴蝶定理在这些辅助线的帮助下,翩翩起舞!
证法1如图2,作OUAD,OVBC,则垂足U,V分别为AD、BC的中点,且由于
EUOEMO90
FVOFMO90
得M、E、U、O共圆;M、F、V、O共圆。
则AUM=EOM,MOFMVC
MV又MADMCB,U、V为AD、BC的中点,从而MUA,AUMMVC
则 EOMMOF,于是ME=MF。[1]
证法2过D作关于直线OM的对称点D',如图3所示,则FMD'EMD,MD=MD'○
1联结D'M交圆O于C',则C与C'关于OM对称,即
PC'CQ。又
111CFP=QB+PC)=QB+CC'+CQ)=BC'=BD'C' 22
2故M、F、B、D'四点共圆,即MBFMD'F
而MBFED M○
2由○
1、○2知,DMED'MF,故ME=MF。
证法3如图4,设直线DA与BC交于点N。对NEF及截线
AMB,NEF及截线CMD分别应用梅涅劳斯定理,有
FMEANBFMEDNC1,1MEANBFMEDNCF
由上述两式相乘,并注意到
-图
3NC NBNAND
FM2ANNDBFCFBFCF
得 ME2AEEDBNCNAEED
PM+MFMQ-MFPM2MF2 22PM-MEMQ+MEPMME
化简上式后得ME=MF。[2] 2 不使用辅助线的证明方法
单纯的利用三角函数也可以完成蝴蝶定理的证明。证法 4(Steven给出)如图5,并令
DAB=DCBADC=ABCDMP=CMQAMP=BMQ PMMQaMEx,MFy
SAMESFCMSEDMSFMB
1即 由
SFCMSEDMSFMBSAME,AMAEsinFMCMsinEDMDsinMFMBsin
1MCCFsinEMMDsinFBBMsinMAMEsin
D
2MFCFFB
化简得
2MEAEED
图
4aya2y2QFFPya
2
PEEQaxaxax
y2a2y2
即22从而 xy,MEMF。
xax2,证法 5令PMDQMC,QMBAMP,以点M为视点,对
MBC和MAD分别应用张角定理,有
sinsinsinsinsinsin
MFMCMBMEMDMA
上述两式相减,得
D
图
51sinsin1
sinMCMDMBMA
MAMBMFMEMCMD
设G、H分别为CD、AB的中点,由OMPQ,有
MBMA2MH2OMcos902OMsinMDMC2MG2OMcos902OMsin
1
1于是sin0而180,知
MFME,sin0,故ME=MF。
(二)运用解析几何的知识完成蝴蝶定理的证明
在数学中用函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所以解析几何上夜出现了许多漂亮的证明蝴蝶定理的方法,以下列出几个例子以供参考。
证法 6(单墫教授给出)如图6,建立直角坐标系,则圆的方程可设为
x2yaR
2直线AB的方程为yk1x,直。
线CD的方程为yk2x。
由于圆和两相交直线组成了二次曲线系,其方程为
x2yaR2yk1xyk2x0
令y0,知点E和点F的横坐标满足二次方程k1k2x2a2R20由于x的系数为0,则两根x1和x2之和为0,即,x1x2,故ME=MF。[5]
证法 7如图7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圆的方
程可写为
xa
y2r2
直线AB、CD的方程可写为yk1x,yk2x。
又设A、B、C、D的坐标为xi,yi,i1,2,3,4,则x1、x4分别是二次方程
xa
2k12x2r2,xak2xr2的一根。AD在y轴上的截距为
kxkxxkkxxyy
y141x1k1x124111121
4x2x1x4x1x4x1。
kkxx
同理,BC在y轴上的截距为122
3x3x2。
注意到x1、x2是
a2r0的两根,x3、x4是方程方程1k12x22ax
21kx
2axar0
22的两从
根而,所易
以
xxx1x22a
223
4x1x2arx3x4
得
图 8,xxx1x2
340即MEMF。x1x2x3x4,证法 8如图8,以M为极点,MO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因C、F、B三点共线,
令BMx,CMx,则CFsinFBsinCBsin
22
CBsin
即F○
1BcosCcos
E
ADsin
○
2AcosDcos
作OUCD于U,作OVAB于V。注意到ABCD○3 由RtOUM与RtOVM可得
BADC
○4 coscos
将○3○4代入○1○2可得EF,即ME=MF。
二 蝴蝶定理的推广和猜想
(一)猜想 1 在蝴蝶定理中, P、Q分别是 ED、CF和AB的交点.如果 P、Q分别是 CE、DF和AB延长线的交点,我们猜想, 仍 可能会有 PM = QM.推论 1 过圆的弦 AB的中点M引任意两条弦 CD与 EF, 连结 CE、DF并延长交 AB的延长线于 P、Q.求证: PM = QM.证明;设AM =BM = a, PM = x,QM = y;∠PM E = ∠QM F =α,∠PCM = ∠DFM =β;
∠CM E = ∠DM F =γ,∠QDM = ∠CEM =δ;
记 △PM E, △QM F,△PMC, △QMD的面积分别为 S1 , S2 , S3 , S4.则由恒等式S2·S3·S4·S1= 1知M P·M Esin αMQ·M Fsinα · FQ·FM sin(πδ)=·DQ·M P2·EP·MQ2 = 1,即 QF·QD·M P2= PC·PE·MQ2.②
又由割线定理知PC·PE = PA·PB =(xa)(y + a)= y2-a2.代入 ②式, 得(y2-a2)x2=(x2-a2)y2.即 a2x2= a2y2.由于 a ≠0, x, y > 0,所以 x = y.即 PM = QM.[3]
(二)猜想 2 在蝴蝶定理中, 显然 OM是 AB的垂线(O是圆心), 那么, 我们可以猜想,如果在保持 OM ⊥AB的前提下将圆 O的弦 AB移至圆外, 仍可能会有 PM =QM.推论 2 已知直线 AB与 ⊙O相离.OM ⊥AB, M 为垂足.过 M作 ⊙O任意两条割线 MC, M E分别交 ⊙O于 C, D和 E, F.连结DE,FC并延长分别交 AB 于 P, Q.求证: PM = QM.证明:过 F作 FK∥AB, 交直线 OM于 N,交 ⊙O于 K.连结 M K交 ⊙O于 G.连结 GQ, GC.由于 ON ⊥FK,故有 FN = KN,从而M F =M K(因为M在 FK的垂直平分线上).又由割线定理知M E·M F = MG·M K.因此 M E = MG.③ 又由 ∠FMN = ∠KMN, OM ⊥AB,知∠EM P = ∠GMQ.④
从 ∠CQM = ∠CFK = ∠CGK知 ∠CGM +∠CQM= 180° , 从而 G,M, Q, C四点共圆.所以 ∠MGQ =∠MCQ.又由于 ∠M EP = ∠DEF = ∠DCF = ∠MCQ, 知∠M EP = ∠MGQ.⑤ 由 ③、④、⑤知 △PM E ≌△QMG.所以 PM = QM.(三)猜想 3 既然蝴蝶定理对于双曲线是成立的, 而双曲线是两条不相交的曲线, 那么, 我们可以猜想,如果把两条不相交的曲线换成两条不相交的直线(也即是两条平行线), 仍可能会有 PM = QM.推论 3设点 A、B分别在两条平行线 l
1、l 2上,过AB的中点M任意作两条直线 CD和 EF分别交 l
1、l 2于C、D和 E、F, 连结 ED、CF交 AB于 P、Q.求证: PM =QM.证明:由于 l 1 ∥ l 2 ,M平分AB, 从而利用 △MAC≌△MBD知M平分 CD, 利用 △MAE≌△MBF知 M平分 EF.在四边形 CEDF中, 由对角线相互平分知 CEDF是平行四边形,从而 DE ∥CF.又由于 M平分 EF,故利用 △M EP ≌△M FQ知 PM = QM。[4]
结论
从本质上说,蝴蝶定理实际上是射影几何中一个定理的特殊情况,它具有多种形式的推广:
1.M,作为圆内弦是不必要的,可以移到圆外。2.圆可以改为任意二次曲线。
3.将圆变为一个完全四角形,M为对角线交点。
4.去掉中点的条件,结论变为一个一般关于有向线段的比例式,这对2,3均成立
第二篇:韦达定理推广的证明
证明:
当Δ=b^2-4ac≥0时,方程 ax^2+bx+c=0(a≠0)有两个实根,设为x1,x2.由求根公式x=(-b±√Δ)/2a,不妨取 x1=(-b-√Δ)/2a,x2=(-b+√Δ)/2a, 则:x1+x2 =(-b-√Δ)/2a+(-b+√Δ)/2a =-2b/2a =-b/a, x1*x2=[(-b-√Δ)/2a][(-b+√Δ)/2a] =[(-b)^2-Δ]/4a^2 =4ac/4a^2 =c/a.综上,x1+x2=-b/a,x1*x2=c/a.烽火TA000DA 2014-11-04
若b^2-4ac=0 则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
若b^2-4ac<0 则方程没有实数解
韦达定理的推广
韦达定理在更高次方程中也是可以使用的。一般的,对一个一元n次方程∑AiX^i=0
它的根记作X1,X2…,Xn
我们有
∑Xi=(-1)^1*A(n-1)/A(n)
∑XiXj=(-1)^2*A(n-2)/A(n)
…
ΠXi=(-1)^n*A(0)/A(n)
其中∑是求和,Π是求积。
如果一元二次方程
在复数集中的根是,那么
由代数基本定理可推得:任何一元 n 次方程
在复数集中必有根。因此,该方程的左端可以在复数范围内分解成一次因式的乘积:
其中是该方程的个根。两端比较系数即得韦达定理。
法国数学家韦达最早发现代数方程的根与系数之间有这种关系,因此,人们把这个关系称为韦达定理。历史是有趣的,韦达的16世纪就得出这个定理,证明这个定理要依靠代数基本定理,而代数基本定理却是在1799年才由高斯作出第一个实质性的论性。
(3)以x1,x2为根的一元二次方程(二次项系数为1)是
x2-(x1+x2)x+x1x2=0.
3.二次三项式的因式分解(公式法)
在分解二次三项式ax^2+bx+c的因式时,如果可用公式求出方程ax2+bx+c=0的两个根是X1,x2,那么ax2+bx+c=a(x-x1)(x-x2).
另外这与射影定理是初中必须
射影定理图
掌握的.韦达定理推广的证明
设x1,x2,……,xn是一元n次方程∑AiX^i=0的n个解。
则有:An(x-x1)(x-x2)……(x-xn)=0
所以:An(x-x1)(x-x2)……(x-xn)=∑AiX^i(在打开(x-x1)(x-x2)……(x-xn)时最好用乘法原理)
通过系数对比可得:
A(n-1)=-An(∑xi)
A(n-2)=An(∑xixj)
…
A0==(-1)^n*An*ΠXi
所以:∑Xi=(-1)^1*A(n-1)/A(n)
∑XiXj=(-1)^2*A(n-2)/A(n)
…
ΠXi=(-1)^n*A(0)/A(n)
其中∑是求和,Π是求积。
有关韦达定理的经典例题
例1 已知p+q=198,求方程x2+px+q=0的整数根.
(’94祖冲之杯数学邀请赛试题)
解:设方程的两整数根为x1、x2,不妨设x1≤x2.由韦达定理,得
x1+x2=-p,x1x2=q.
于是x1x2-(x1+x2)=p+q=198,即x1x2-x1-x2+1=199.
∴(x1-1)(x2-1)=199.
注意到x1-
1、x2-1均为整数,解得x1=2,x2=200;x1=-198,x2=0.
例2 已知关于x的方程x2-(12-m)x+m-1=0的两个根都是正整数,求m的值.
解:设方程的两个正整数根为x1、x2,且不妨设x1≤x2.由韦达定理得
x1+x2=12-m,x1x2=m-1.
于是x1x2+x1+x2=11,即(x1+1)(x2+1)=12.
∵x1、x2为正整数,解得x1=1,x2=5;x1=2,x2=3.
故有m=6或7.
例3 求实数k,使得方程kx2+(k+1)x+(k-1)=0的根都是整数.
解:若k=0,得x=1,即k=0符合要求.
若k≠0,设二次方程的两个整数根为x1、x2,由韦达定理得
∴x1x2-x1-x2=2,(x1-1)(x2-1)=3.
因为x1-
1、x2-1均为整数,所以
例4 已知二次函数y=-x2+px+q的图像与x轴交于(α,0)、(β,0)两点,且α>1>β,求证:p+q>1.
(’97四川省初中数学竞赛试题)
证明:由题意,可知方程-x2+px+q=0的两根为α、β.由韦达定理得
α+β=p,αβ=-q.
于是p+q=α+β-αβ,=-(αβ-α-β+1)+1
=-(α-1)(β-1)+1>1(因α>1>β).
映射定理
正玄定理与余弦定理
第三篇:正弦定理证明
新课标必修数学5“解三角形”内容分析及教学建议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杨志文
新课程必修数学5的内容主要包括解三角形、数列、不等式。这些内容都是高中数学中的传统内容。其中“解三角形”既是高中数学的基本内容,又有较强的应用性。在历次教材改革中都作为中学数学中的重点内容,一直被保留下来。在这次新课程改革中,新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与原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相比,“解三角形”这块内容在安排顺序上进行了新的整合。本文就《标准》必修模块数学5第一部分“解三角形”的课程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课程关注点、内容处理上等方面的变化进行简要的分析,并对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和教学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标准》必修模块数学5中“解三角形”与原课程中“解斜三角形”的比较
1.课程内容安排上的变化
“解三角形”在原课程中为“解斜三角形”,安排在“平面向量”一章中,作为平面向量的一个单元。而在新课程《标准》中重新进行了整合,将其安排在必修模块数学5中,独立成为一章,与必修模块数学4中的“平面向量”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模块中。
2.教学要求的变化
原大纲对“解斜三角形”的教学要求是:
(1)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运用它们解斜三角形,能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
(2)通过解三角形的应用的教学,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实习作业以测量为内容,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实际操作的能力。《标准》对“解三角形”的教学要求是:
(1)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
(2)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由此可以看出,《标准》在计算方面降低了要求,取消了“利用计算器解决解斜三角形的计算问题”的要求,而在探索推理方面提高了要求,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
3、课程关注点的变化
原《大纲》中,解斜三角形内容,比较关注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恒等变换,往往把侧重点放在运算上。而《标准》则关注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侧重点放在学生探究和推理能力的培养上。
4、内容处理上的变化
原《大纲》中,解斜三角形作为平面向量知识的应用,突出其工具性和应用性。而《标准》将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来处理,突出几何的作用,为学生理解数学中的量化思想、进一步学习数学奠定基础。解三角形处理的是三角形中长度、角度、面积的度量问题,长度、面积是理解积分的基础,角度是刻画方向的,长度、方向是向量的特征,有了长度、方向,向量的工具自然就有用武之地。
二、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及教学建议
原《大纲》中解斜三角形的内容,比较关注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恒等变换,往往把侧重点放在运算上。而《标准》将解三角形作为几何度量问题来展开,强调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发现并掌握三角形中的边长与角度之间的数量关系,解决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突出几何的作用和数学量化思想,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的探究过程、再创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要重视探究和推理
《标准》要求“通过对任意三角形边长和角度关系的探索,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因此建议在教学中,既要重视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索学习过程的教学,又要重视数学的理性思维的培养。教学中不要直接给出定理进行证明,可通过学生对三角形边与角的正弦的测量与计算,研究边与其对角的正弦之间的比,揭示它们在数量上的规律,发现正弦定理的结论,然后再从理论上进行论证,从而掌握正弦定理。从中体会发现和探索数学知识的思想方法。
参考案例:正弦定理的探索、发现与证明
教学建议:建议按如下步骤设计教学过程:
(1)从特殊三角形入手进行发现
让学生观察并测量一个三角板的边长。
提出问题:你能发现三边长与其对角的正弦值之比之间的关系吗?
例如,量得三角板三内角300,600,900所对的三边长分别约为5cm,8.6cm,10cm,58.610,101010 000
sin30sin60sin90
abc
对于特殊三角形,我们发现规律:。
sinAsinBsinC
则有:
提出问题:上述规律,对任意三角形成立吗?(2)实验,探索规律
二人合作,先在纸上做一任意锐角(锐角或钝角)三角形,测量三边长及其三个对角,然后用计算器计算每一边与其对角正弦值的比,填入下面表中,验证前面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其中,角精确到分,忽略测量误差,通过实验,对任意三角形,有结论:
abc,即在一个三角形中,
sinAsinBsinC
各边和它所对的角的正弦的比相等。
提出问题:上述的探索过程所得出的结论,只是我们通过实验(近似结果)发现的一个结果,如果我们能在理论上证明它是正确的,则把它叫做正弦定理。那么怎样证明呢?
(4)研究定理证明的方法方法一:(向量法)①若△ABC为直角三角形,由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知,定理显然成立。②若△ABC为锐角三角形,过点A做单位向量j垂直于AC,则向量j与向量的夹角为900-A,向
量j
与向量CB的夹角为900-C,(如图1),且有:ACCBAB,所以j·(+)= j·即j·+ j· = j·AB 展开|j||AC|cos900+ | j||CB|cos(900-C)=| j|||cos(900-A)
ac
。
sinAsinC
cbabc
同理,过点C做单位向量j垂直于,可得:,故有。
sinCsinBsinAsinBsinC
③若△ABC为钝角三角形,不妨设角A>900(如图2),过点A做单位向量j垂直于AC,则向量j与
则得 a sinC = c sinA,即
向量AB的夹角为A-900,向量j与向量的夹角为900-C,且有:,同样可证得:
abc
。
sinAsinB
提出问题:你还能利用其他方法证明吗?
方法二:请同学们课后自己利用平面几何中圆内接三角形(锐角,钝角和直角)及同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等知识,将△ABC中的边角关系转化为以直径为斜边的直角三角形中去探讨证明方法。
2.要重视综合应用
《标准》要求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三角形度量问题。建议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教学中,设计一些关于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综合性问题,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进行教学:
参考案例: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的综合应用 C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已知ADCD,AD=10,AB=14,BDA=60,BCD=135.求BC的长.教学建议: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欲求BC,需在△BCD中求解,∵BCD=135,BDC=30,∴需要求BD,而BD需在△ABD中求解.再引导学生将
A B
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选择余弦定理求BD,再由正弦定理
例2图 求BC。
3.要重视实际应用
《标准》要求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因此建议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实际应用问题,为学生体验数学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及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题目的设计中要注意对恒等变形降低要求,避免技巧性强的变形和繁琐的运算。
参考案例:解三角形在实际中的应用
参考案例1.航海中甲船在A处发现乙船在北偏东45,与A的距离为10海里的C处正以20海里/h的速度向南偏东75的方向航行,已知甲船速度是203海里/h,问甲船沿什么方向,用多少时间才能与
乙船相遇?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解三角形问题。若设甲船与乙船经过t小时在B处相遇,构建ACB,容易计算出AB20海里,BC20海里,根据余弦定理建立关于t的方程,求出t,问题就解决了。
答: 甲船沿北偏东75的方向,经过0.5小时与乙船相遇.参考案例2.为了测量某城市电视塔的高度,在一条直道上选 择了A,B,C三点,使ABBC60m,在A,B,C三点
例1图 DA 观察塔的最高点,测得仰角分别为45,54.2,60,若测量 E
者的身高为1.5m,试求电视塔的高度(结果保留1位小数).F 教学建议:引导学生依据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将实际问题转化为
解三角形问题。要求电视塔的高度。只要求出DE的长。将问题中的已
知量、未知量集中到有关三角形中,构造出解三角形的数学模型。在例2图 ACE中和BCE中应用余弦定理,使问题获得解决.答: 电视塔的高度约为158.3m.4.要重视研究性学习
解三角形的内容有较强的应用性和研究性,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研究性素材。建议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探索开放,在教学形式上灵活多样。可设计一些研究性、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自行探索解决。参考案例:研究性学习
课外研究题:将一块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0厘米的扇形铁片裁成一块矩形,请你设计裁法,使裁得矩形的面积最大?并说明理由.
教学建议:这是一个研究性学习内容,可让学生在课外两人一组合作完成,写成研究报告,在习题课上让学生交流研究结果,老师可适当进行点评。
参考答案:这是一个如何下料的问题,一般有如图(1)、图(2)的两种裁法:即让矩形一边在扇形的一条半径OA上,或让矩形一边与弦AB
平行。从图形的特点来看,涉及到线段的长度和角度,将
这些量放置在三角形中,通过解三角形求出矩形的边长,再计算出两种方案所得矩形的最大面积,加以比较,就可以得出问题的结论.
NBB
PO图(2)
QM
O图(1)
按图(1)的裁法:矩形的一边OP在OA上,顶点M在圆弧上,设MOA,则:
时,Smax200.
4按图(2)的裁法: 矩形一边PQ与弦AB平行,设MOQ,在MOQ中,OQM9030120,由正弦定理,得:
sin120
又MN2OMsin(60)40sin(60),MQ
20sin
3sin. 3
MP20sin,OP20cos,从而S400sincos200sin2.即当
∴SMQMN
sinsin(60)cos(260)cos60. 33
∴当30时,Smax由于
400. 3
400平方厘米. 200,所以用第二中裁法可裁得面积最大的矩形,最大面积为33
也可以建议学生在课外自行寻找研究性、应用性的题目去做,写出研究或实验报告,在学校开设的研究性学习课上进行交流,评价。
参考文献:
①全日制普通高中级学《数学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4 月。
②《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次印刷。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严士健 张奠宙王尚志等主编。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第四篇:原创正弦定理证明
1.直角三角形中:sinA=,sinB=,sinC=1
即c=
∴abc,c=,c=.sinAsinBsinCacbcabc== sinAsinBsinC
2.斜三角形中
证明一:(等积法)在任意斜△ABC当中
S△ABC=absinCacsinBbcsinA
两边同除以abc即得:
证明二:(外接圆法)
如图所示,∠A=∠D ∴aaCD2R sinAsinD
bc=2R,=2R sinBsinC12121212abc== sinAsinBsinC
同理
证明三:(向量法)
过A作单位向量j垂直于AC
由 AC+CB=AB
两边同乘以单位向量j 得 j•(AC+CB)=j•AB 则•+•=•
∴|j|•|AC|cos90+|j|•|CB|cos(90C)=| j|•|AB|cos(90A)
∴asinCcsinA∴ac= sinAsinC
cbabc同理,若过C作j垂直于CB得: =∴== sinCsinBsinAsinBsinC
正弦定理的应用 从理论上正弦定理可解决两类问题:
1.两角和任意一边,求其它两边和一角;
2已知a, b和A, 用正弦定理求B时的各种情况
:
⑴若A为锐角时: absinA无解absinA一解(直角)
bsinAab二解(一锐, 一钝)ab一解(锐角)
已知边a,b和A
a 无解a=CH=bsinA仅有一个解 CH=bsinA ab无解⑵若A为直角或钝角时: ab一解(锐角) 一.基本定理: 1.(极限或连续)局部保号性定理(进而证明保序性定理)2.局部有界性定理. 3.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4.可微的一元函数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 5.可积函数的变上限积分函数的连续性. 6.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7.多元函数可微的必要条件(连续,可导). 8.可微的二元函数取得极值的必要条件. 9.格林定理. 10.正项级数收敛的充要条件:其部分和数列有界. 11.幂级数绝对收敛性的阿贝尔定理. 12.(数学三、四)利润取得最大值的必要条件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收入相等. 二.基本方法: 1.等价无穷小替换:若xa时,有(x)~(x),试证明lim(x)f(x)lim(x)f(x)。 xa xa 2.微元法:若f(x)是区间[a,b](a0)上非负连续函数,试证明曲边梯形D(x,y)axb,0yf(x) 绕 轴旋转,所得的体积为V2 ba xf(x)dx。 3.常数变易法:若P(x)和Q(x)是连续函数,试证明微分方程yP(x)yQ(x)的通解为 P(x)dxyeC Q(x)e P(x)dx dx。 三.一些反例也是很重要的: 1.函数的导函数不一定是连续函数。反例是:函数点不连续。 2.f(a)0,但不一定存在xa点某个邻域使函数f(x)在该邻域内单调增加。反例是:函数 1 x100x2sin,f(x)x 0, x0, x0,12 xsin,f(x)x 0, x0,在x0点可导,但f(x)x0,在x0 3.多元函数可(偏)导点处不一定连续。反例是:函数 xy,2 f(x,y)xy2 0, (x,y)(0,0),(x,y)(0,0),4.多元函数在不可(偏)导点处,方向导数不一定不存在。反例是:函数 f(x,y)处两个一阶偏导数都不存在,但是函数在在(0,0)点处沿任一方向的方向导数都存在。 an1an xy 在(0,0)点 5.1,既不是正项级数an收敛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它收敛的必要条件。反例一,正项级数 n1 n1 n 1n 满 足 an1an 1但不收敛。反例二,正项级数 n1 53(1) n 不满足 an1an a2n ,但是它是收敛的。211 a 2n1第五篇:数学定理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