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任务不等于结果读后感
本次读书会施总用几个案例层层剖析,告诉我们一个看似简单但意义深远的道理:任务不等于结果,不要只完成任务,重要是结果。
对于员工来说,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做与不做是态度,做好或做坏是能力问题。也许有些人认为只要去做了,就没责任了,最少没有功劳也应有苦劳啊!这种想法不够积极,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竭尽所能,创造出好的业绩(结果)。工作中光凭尽职尽责已不够了,还应做得比自己份内更多的工作。比老板期待的更多一点,不仅要完成任务,重要的是给老板以满意的结果。态度决定一切,行动创造结果。只有行动才能出结果,结果来自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有结果,但不行动是没有结果的。执行是最基本、最要本质的东西。想要结果,先要行动,天上不会掉下馅饼,坐等永远也不会有什么好结果的。
“茶壶里煮饺子,倒不出来就不算饺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要追求的就是结果文化,如果员工不做结果,企业就要承担后果。企业靠结果生存,利润靠结果获得。企业因结果而生存和发展。
但是回头思考了一番,也许从公司的角度来说,完成任务就是等于结果,只有这样,任务才会得以更好的执行,工作才会更有效率。对于“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观点形成的原因,可能会有如下两点:一,作为领导者给下属的任务目标不明确,包括目标细分,致使执行过程中的信息失真和误解。二:在结果反馈时领导对任务完成的期望值比任务分配时要高或者领导期望能够得到任务以外的附加信息或价值。
总之,非常感谢施总给我们带来的这次讲座,从员工的角度和从公司的角度上说,任务与结果的意思是不一样的。给我们大家都留下很大的思考空间
第二篇: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
九段秘书的故事
总经理要求秘书安排次日上午九点开一个会议。在这件事下,什么是任务?什么是结果?通知到所有参会的人员,然后秘书自己也参加会议来做服务,这是“任务”。但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什么呢?下面是一至九段秘书的不同做法。
一段秘书的做法:发通知——用电子邮件或在黑板上发个会议通知,然后准备相关会议用品,并参加会议。
二段秘书的做法:抓落实——发通知后,再打一通电话与参会的人确认,确保每个人被及时通知到。
三段秘书的做法:重检查——发通知,落实到人后,第二天在会前30分钟提醒与会者参会,确定有没有变动,对临时有急事不能参加会议的人,立即汇报给总经理,保证总经理在会前知悉缺席情况,也给总经理确定缺席的人是否必须参加会议留下时间。
四段秘书的做法:勤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后,去测试可能用到的投影、电脑等工具是否工作正常,并在会议室门上贴上小条:此会议室明天几点到几点有会议。
五段秘书的做法:细准备——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也测试了设备,还先了解这个会议的性质是什么?总裁的议题是什么?然后给与会者发去过去与这个议题相关的资料,供他们参考(领导通常都是很健忘的,否则就不会经常对过去一些决定了的事,或者记不清的事争吵)。
六段秘书的做法:做记录——发通知,落实到人,会前通知,测试了设备,也提供了相关会议资料,还在会议过程中详细做好会议记录(在得到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个录音备份)。
七段秘书的做法:发记录——会后整理好会议记录(录音)给总经理,然后请求总经理是否发给参加会议的人员,或者其他人员。
八段秘书的做法:定责任——将会议上确定的各项任务,一对一地落实到相关责任人,然后经当事人确认后,形成书面备忘录,交给总经理与当事人一人一份,并定期跟踪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并及时汇报总经理。
九段秘书的做法:做流程——把上述过程做成标准化的“会议”流程,让任何一个秘书都可以根据这个流程,把会议服务的结果做到九段,形成不依赖于任何人的会议服务体系。
从以上九个不同段位的秘书的工作方法我们可以看出,由于对结果的追求程度不同,秘书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从以上案例中的九个不同段位的秘书的工作方法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对结果的追求程度不同,秘书的工作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就是说对于工作理解的不同,对待工作态度的不同,造成了工作执行力的不同,也就是整个工作取得的成果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按照九段秘书不同的做法我们的工作可以得到九种不同的结果,也就是我们日常工作中任务与结果的差别。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目前任务与结果的差别,恰恰是很多企业的“心病”,中国的企业不缺乏思想,不缺乏人才,也不缺乏严谨的制度,更不缺乏可行的发展战略,而是缺乏执著执行力!
—————— 请问你是几段秘书???
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
为什么要强调员工的功劳(结果),而不是苦劳(任务)?这涉及企业与员工之间的本质关系。
企业是一个商业组织,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个商业交换关系。什么叫商业关系呢?举个例子,你要快递公司送一封信,大致是10元钱,无论刮风下雨,都是10元,甚至是下大雪,交通极其困难,也是10元钱。
如果是送信的员工碰到天气很差,信没有送到,你会不会给快递公司付钱?不会,为什么?因为10元钱交换的是你把信送到的结果,价格是你自己定的,所以信送到,就付钱,信送不到,无论你的员工有多少苦劳,我们都不会付钱!
这就是赤裸裸的商业关系,商业关系的本质就是一种结果,或者叫利益交换关系,或者叫买卖关系。员工与企业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本质上仍然是一种买卖关系,企业付你工资或薪酬,你提供相应的结果!
请记住,企业购买的是结果,也就是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劳动。劳动是不值钱的,只有劳动的结果才值钱。也就是说,功劳是价值,苦劳却不是价值。
为什么企业要这样?因为只有每个人提供的是结果,企业才有钱赚,才能够生存。但现在,我们不少员工却把上班当成结果,以为只要上班就可以领工资,这种观念大大地扭曲了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我们是不可以用上班来交换工资的,上班的结果才可以交换工资。这就像睡觉一样,睡觉没有价值,睡着才有价值,睡觉但睡不着叫什么?叫失眠。失眠不仅没价值,而且还是一种病。
如果我们工作的时候,是完成任务,而不是追求结果,那么就是
在睡觉,却没有睡着,处于失眠状态。所有有执行力问题的公司,一定有一部分员工或领导处于这种失眠状态。
我们有多少企业陷落在“任务陷阱”中?仍然以秘书安排会议为例。我们设想一下执行过程吧,如果秘书仅仅是发了个通知,所有参会的人若是真的全部参加了会议,你说这是谁的功劳?
打电话的秘书完全可以说是他的,结果,在他月底的个人总结中,就会有一条:“总是按时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你还没话说!假若有人没有参加会议,那又是谁的责任呢?秘书会摆出一大堆理由说明这不是他的责任,因为他已经通知了,至于他们有没有看到?看到了有没有忘记?是不是因为有事没有请假?那是他们的责任!
但我们只要简单地做一个假设,如果我们是外包给会议公司又如何?我们的要求是召开会议,所以发通知不是结果,人到齐才是结果,如果有人不来,那要事先得到批准。否则,人不来就是会议公司的问题。有人不来,我又不知道,那我就有理由不给你付钱!
既然这样,那为什么你又要给只发了一个通知的秘书付钱呢?或者说,同样是秘书,你会给一段秘书与九段秘书付同样的钱吗?现实工作中,我们常常真如此。
因为我们不明白:完成任务其实只是实现结果的一个过程,有时候甚至只是刚刚开始做结果,但在因果逻辑上,他的确已经完成“任务”(比如打电话)。可又没有达到你的要求。这种矛盾,会导致下属甚至整个公司都在找理由推卸责任,下属找理由对付上级,上级找理由对付老板。因为只要完成了任务,员工就有一万个理由来说明,没有完成结果不是自己的责任。
我们要懂得一个基本道理:对结果负责,是对我们工作的价值负
责,而对任务负责,是对工作的程序负责。
公司规模扩大之后,部门就增多,职位多了之后,员工就多。职位和部门一多,员工完成任务的程序就往往会代替实际要做的结果,组织层级就会代替客户价值。于是,任务往往就会迷惑我们的眼睛。这样一来,员工就有了无数可以开脱责任的理由:你看他已经尽力了,他已经努力了,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
如果我们要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强大执行力的团队,如果你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执行型人才,那么请记住,执行永远都只有一个主题:执行是要做结果,而不是完成任务!
我们永远都要锁定“结果”这个目标,而不是完成任务这个“程序”,因为“完成任务≠结果”。
第三篇:给我结果读后感
我们怎么做?!
看到这两本书的书名让我想起几年前在所有企业同样推广学习的两本书:《细节决定成败》《致加西亚的一封信》。其中《致加西亚的一封信》与《请给我结果》《要结果,不要理由》有异曲同工之处。因为《信》中的麦金莱总统把一封写给加西亚的信交给了罗文;而罗文接过信后,并没有问:“他在什么地方?”,在极端艰难的困境下出色地将信送到了加西亚的手上并带回了捎给总统的信息。罗文将信成功送到了加西亚的手上——这就是结果。
那么为了这个结果,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曾经看到过一个职业类访谈节目,节目中的职业经理谈到他的团队时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的团队更多注重的是个人能力的最大发挥、团队的协作以及这些协作后所带来的工作快乐。我认为这里的个人能力是员工本身所固有的,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有些事更适合有能力做这件事的人去做,而我们的企业中能力合格与不合格也是评价一名员工能否胜任的一个标准,那么评价的结果是什么?是必须保证的95%以上的员工评价合格,有时甚至可以评价出100%的合格。无论95%还是100%的合格,所有合格的员工中是不是真的就能胜任自己的工作的呢?答案不言而喻。当然并不是要否定员工的能力,而是要让我们的员工极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能力去做好他的本职工作。这里我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人有能力而不去尽最大的能力把工作做好,这是什么——偷懒?耍滑?还是一种逃避责任的态度呢?有些人是这样想“差不多就行”,有些人想“我就赚这么点钱,我凭什么就干这么多,谁挣的多谁干呗”。像影片《士兵突击》里的成才一样,像
《我要飞翔》里那个最后被淘汰的飞行学员一样,是他们不够优秀吗?还是他们的能力不强?都不是,是他们的选错了出发点,成才在最后的时刻想到是他如果再不抛弃战友就可能被淘汰,而那个飞行学员在训练中为自己所谓的放松找各种的理由直至牵连其他学员与之一起挨罚。也就是说在战场上,前者为了自己放弃了最重要的东西,后者为了自己牺牲了整个团队的战友,为了自己并没有错,错在你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使团队达到更好的结果。结果是什么——成才离开特种部队回到五班重新认识后才被接纳;学员最终没有成为一名真正的飞行员。所以转变思想,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做好职责范围内每一件事才是最重要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要具备高度责任心和使命感。对于那些确没有能力做事的人,我想领导者早已行动将他们或进行整顿或摒弃在企业的大门之外了吧。
说到责任心,我认为责任心是每名员工所具备的最起码的职业素质。我在工作过程中曾经调查一些不合格品产生的原因,结果是什么——操作者责任心不强造成,我觉得这个原因是最低级的错误,因为责任心不强造成废品,带来损失,甚至产生客户投诉的质量问题,可我们时刻都在强调加强责任心啊!是力度不够吗,还是操作者就没有责任感呢?我想操作者并不希望有大量的废品和异议出现吧,最基本的是让他们明白他所生产的产品创造出的经济价值是为他自己创造的。我们生产的产品有些是汽车用钢,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一天我们买了一辆汽车,发现有一个零件断了(还有可能造成了人身的伤害),于是我们投诉,如果销售商告诉你那个零件制造商就是你们的生产厂家,有可能就是你负责制造的,你是否还要抱怨车子的质量不过关和你遭遇的不幸呢?
团队的协作沟通更是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开会,开会的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更好的沟通和解决问题。我是个很头痛开会的人,因为在我参加的很多会议上发现了很多扯皮现象,于是会议冗长。一个问题提出来如何解决,解决的方法有哪些,哪个是能够达到最理想效果的呢,也是我们要讨论的,但讨论一定要快速的决策。我觉得所有因扯皮耽误的时间不如立即行动用来快点去解决问题。快点去解决的目的是为了节约时间提高效率,所以我觉得专一也很重要。同时几件事情在没有三头六臂的情况下,我们先按书中所说的根据重要紧急程度排好顺序,然后开始专注做每一件事,这件事因为某个原因需等待的时候,可以进行其它较简单且易于完成的工作,然后再回来落实第一件事情是否有进展。你会说这不是已经不专一了吗?不然,这个专一更要表达的是“有始有终”,你在第一件事情被打断后,可能几小时,甚至几天,你是否还有决心去完成它呢,有些人可能已经将之抛之云外,有些人可能想领导不过问或许已经忘了吧,那我正好不用做了。这种思想一旦存在那么最重要的那件事情始终没有完成,结果始终没有,又何谈业绩和成果呢?你所谓的工作的快乐又从哪里体会呢?
有些是需要决策者来推动的,最需要决策者去推动的是资金。经济社会是要靠资金来运作的,所以决策者在所有需要用钱的地方也进行了排序,哪些是急需解决的,哪些是可以延缓的。就像水费、电费一样,每个家庭都先把水费和电费先交付了,否则无法生活了不是。所以当你的资金没有被老板批准的时候,不要说老板不尽人情,而是他觉得有比你这个更需要用钱的地方。钱乃身外之物,既不能“人死了钱还没有花了”,也不能“人没死钱已经花完”。赵本山在小品里请毕老师吃饭,给服务员不到两百块钱的小费,他的目的就达到了,既挣足了面子又节省了钱,更重要的是还叫饭店搭了一个菜,结果去星光大道事情也办成了。我想所有的老板都希望有小品中赵本山那样的员工吧。为企业节省是非常必要的,今天社会提倡无纸化办公,你知道节约纸张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就是少砍树。宏观角度讲,造福的是全人类环境;自身角度讲,节约是可以创造利润的。
那么为什么在题目上加上问号后又加感叹号呢?是以无可质疑的口吻对我们自己说,必须得去做了。虽然不能像书中所说做得更全面,但我要说的就是:有责任心、团队协作、提高效率(无论是沟通还是做事)、有始有终、为企业节省利润。当你不计报酬的按此方式进行工作的时候,无形中你已经获得了更多的报酬。
第四篇:《给与结果》读后感
《请给我结果》读后感
在《请给我结果》一书中讲述了完成任务不等于结果的问题,给了我很大启发,从中理解了落实的意义,学到了要抓好工作落实的方法和保障措施。通过每个星期的学习,进一步加深了对落实的理解,积极做一名落实型职工,增强了扎实做好基础工作、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坚定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的信心。
要把工作做到位,还要有结果意识。做一件事情,最终还是要看结果,这也是提升工作效率的重要一项,结果导向能让我们清楚的看到自己要达成的目的和效果,制定有效的工作计划,选择最优的方案方法。检验工作是否到位的标准,无疑就是完成工作的好坏。美国总统尼克松说:“伟大来自细节对细节的注意。”如何做一件事,我们需要多费些精力来仔细思考,把自己放到“归零”“清空”的状态,谦虚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指正,不断充实和超越自己。只有一流的备战,才能得到一流的成果。
书中还告诉我们,要想把工作做到位,就要远离“差不多”。这三个字几乎成为很多人的口头禅。要想把工作做到位,表现出来自己的专业,就要做到“没缺陷”,随时想想“万一”,万一出现意外和变化,怎么办?教师上课,要想到课堂上每一个细节,要有到位的完美的设计;工人做工,要考虑到每个零件的精确度,要有到位的创造。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多动脑。
除此之外,换位思考,有压力和紧迫感,遵守制度,按照既定的流程办
事情,这些都是让我们工作到位的法宝,这会将我们的工作归拢到一个可行的范围内,不会因为大大小小的疏漏影响工作的到位。
只要坚持舍得下功夫,我们的工作就能真正落到实处并能抓出成效。
第五篇:《结果高于一切》读后感
这本《结果高于一切》的书主要说明了一个观点:就是员工的工作必须以“结果”为导向,因为只有工作的结果才有意义和价值—公司靠员工的结果生存,员工靠工作的结果体现劳动价值,获得技能的成长,得到相应的薪酬回报。
其实,仅有“结果”还是不够的。我们一直提倡的是“为成果为工作”,而不是仅仅关注结果、或者过程。结果是工作即时可见的成效,比如说记者按计划完成了对某人某事的采访,公关人员按计划完成了对重点客户的维护,采购人员在即定时间内完成了采购计划等等,这些都是完成了任务,也有了工作结果,可是对于一流的员工和公司来讲,这还不是最终所追求的。
成果的范畴要包含、大于结果。成果就是不仅有即时的效果,并且从长远上来讲、从整体和全局来讲,对公司品牌或个人品牌具有有价值的意义。结果大多可见、可衡量,因此我们在设计考核指标时也常会找一些工作结果来考量,但成果却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衡量”的。就象小和尚的钟声,是否深沉、悠远,能否起到唤醒众生的作用,实在很难衡量,但是这种成果,才是最有价值的。
结果或许是做一件事的即时的、最后的成绩。成果或许是做一件事长远的、终级的目的。
比如我们读一本书,认真地读过了,思考过了,写过了读书心得,也开读书会进行了交流分享,甚至就书内知识进行考试等等,应当说就读书这一件事而言,已经有了一个不错的“结果”,我们在设计组织者、参与者的考核结果时,也是在找这样的一些指标,因为他们可见、易于衡量。然而这就是读书终级的目的吗?显然不是,读书终级的目的是每个人内在品质与素养的提高,是在工作、生活之中不断地实践、感悟、升华,最终帮助我们完成人生不懈的修炼。
用心来读,用行动来实践,用生命来感悟,才是读书所获得的成果。